時間:2022-05-23 09:46:0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做最好的老師,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讀完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后,我又瘋狂地閱讀了李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做最好的班主任》和幾十篇博客。敬仰贊嘆之余我更有幾分深思:李鎮西老師畢業于四川師范大學,一直在教學一線,沒有顯赫的背景,也沒有特異功能,卻能把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做得有聲有色,享譽全國。而我們在教學時卻常常叫苦不迭,在題山題海中搞得心力交瘁。李老師的身上到底有著怎樣的品質呢?我和他相比,到底缺少了些什么呢?
李老師對學生、對教育事業的那份“真愛”是我所不具備的。毋庸置疑,我們都愛學生,不然,我們不會起早貪黑地呆在學校;不會埋頭書山題海琢磨不停;不會對學生苦口婆心、耳提面命。但是,坦誠地說,我們對學生的愛、對工作的愛都有著功利的目的。愛學生,是希望他們能考得更好一些,能博得領導的認可、家長的認可,進而獲得榮譽、評上職稱。更有甚者,因功利的愛心使然,“恨鐵不成剛”,對成績不好的、違反紀律的學生實施冷嘲熱諷,甚至暴力相向。“體罰學生”的事件屢屢發生,說到底是因為老師的愛不是真愛是功利。李鎮西老師說:“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只有童心能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正是這一份真誠、人道與愛心,李老師“深深地愛著每一屆學生,每一位學生”,并教育學生要“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他愛萬同,一次又一次地讓萬同從墮落的邊緣走回來;他愛曹辛和陶奇,讓倆孩子有了改正錯誤的決心和勇氣;他愛黃金濤,幫助黃金濤增強自控能力,徹底改正了自己的缺點;他愛每一個學生,為每一個學生一點一滴的成長高興,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他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緒,以博大的胸懷去包容孩子的缺點和錯誤。
李鎮西老師真誠地愛著教師這一職業,把教書育人當作終生追求的事業來做。他“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對象”。正是這樣的事業心,李老師的教學成績斐然,十幾種著作成功出版。我們不少老師也很敬業,“題山題海”“起早貪黑”“苦口婆心”,每天忙忙碌碌,嚴格按照上級領導的指示、教材教參的指導去上課、批改。卻很少去認真探究教育的本質,很少研究學生的個體差異。這只能說是遵守了職業的道德要求,而并未真正把教育當作自己終生追求、傾注自己理想的事業去做。沒有對事業的“真愛”,我們終其一生只是“教書匠”,而并非“教育者”。
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每天辛勤上課批改輔導,卻缺少了李鎮西老師三十年如一日的探究和反思。李老師每天都堅持寫教育手記,記載教學工作中的點點滴滴,記載了無數與學生的故事。在手記中,我們可以看到李老師總是在不斷地總結教學實踐中的經驗教訓;總是在不斷反思自己對學生做得不好的地方;總是在思考教育的真正含義。正是這幾十年的探究和反思,他才能成長進步得如此之快。手記記載了他內心的喜怒:為萬同的進步而高興;為對任安妮的罰站而自責;為對耿梅“厚臉皮”的稱呼而內疚。手記顯示他思想的逐步成熟:對劉江的批評讓他懂得老師要寬容學生;對王紅川的“幸災樂禍”讓他明白要站在兒童的角度看問題,以兒童的心去理解兒童的心;接過學生遞過的紅筆,讓他反思師生之間應平等,平等的師生關系才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幾十年教育手記的積累,他成功出版了《愛心與教育》《走進心靈――民主教育手記》《從批判走向建設――語文教育手記》等一系列的著作,讓“李鎮西”這個名字傳遍大江南北。我們許多老師每天也總在討論教學中的心得和學生的成長變化,但真正把這些心得領悟寫在教育手記上甚至是自己的日記上的人卻寥寥無幾,偶爾也有一些獨到的見解和看法,總是讓思想的火花轉瞬即逝。大多數是要評職稱時才忙著寫論文,卻發現曾有的心得已模模糊糊,原有的才思已然枯竭,只好東拼西湊蒙混過關。職評結束又讓一切恢復當初,自然很難有更大的進步了。
我們還缺少了李鎮西老師那堅持不懈的學習積累精神。李老師第一次上班,就是帶著《青春萬歲》,正是這本書讓他對自己的未來和職業充滿堅定的信念。工作之余,李老師從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讀書的機會。“每天晚上我都必須倚在床頭至少看十幾分鐘的書,否則就會失眠。”“每次我外出開會,講學或旅游,我必須帶上幾本書,火車上、飛機上、賓館里都是我讀書的地方。”“我讀書總是伴隨著思考。”“這些閱讀不但賦予我獨立思考的信念,而且讓我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來俯瞰語文教育。”正是閱讀和思考,李老師達到了我們難以企及的高度。在他列舉的書籍中,我們能讀過一半的恐怕都不多。我們常常以工作忙、任務重等借口逃避讀書,疏遠學習,更多的時間用在娛樂、聊天之中。實際上,有多少人有李老師任務重?他擔任校長、班主任和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卻從未懈怠讀書,沒有“厚積”就沒有“薄發”,我們缺少就是李老師堅持不懈的“厚積”。
面對參差不齊的學生,我們對他們尤其是對后進生缺少了耐心與等待。在教學中,我們可能在短期內會很耐心地教導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后進生。但由于每一次檢測、每一次考試排名的功利心影響,看到學生進步緩慢,后進生嚴重影響班級成績時,我們便急躁和放棄。因而,對新的教學方法的嘗試總是淺嘗輒止,對學生關注的目光總是游離不定,后進生也就順理成章地頹廢、自暴自棄下去。李鎮西老師是怎樣對待后進生萬同的呢?他采用了家訪、座談、寫家校聯系本、成立“幫助小組”等多種方法。萬同也和我們的后進生一樣仍是一犯再犯:偷東西、打架、早戀、離家出走、考試作弊等等。李老師也生氣過、沮喪過,但他一直耐心地關愛著萬同,一直等待萬同的轉化,從未把“放棄”“失望”這類詞語指向萬同。在李老師耐心教導、期望等待的過程中,萬同最終一步步轉化了、進步了。這樣的老師該是有多么博大的胸懷啊!如果我們對后進生也能這樣耐心,或許能少了很多“頑劣兒童”“問題少年”,或許也能有許多奇跡發生,或許我們教學中能感受到更多快樂幸福。
讀李鎮西老師的文章,我們就像是同一位智者在交談,精神上得到洗禮和凈化,認清了自己與“名師”之間的差距和缺口,更堅定了對教育事業的信念:只要我們能真愛,能反思自己,堅持學習積累,有更多的耐心和等待,教學也能做得其樂無窮,我們也可以做“最好的老師”。
參考文獻:
[1]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漓江出版社,2006-05.
讀了這本書,讓我深深知道作為一名教師,不僅僅是擁有高學歷和豐富的經驗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真誠的愛心——愛每一位學生的心。李老師在書中極力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而我們的老師做到的往往是對自己所教的學生的愛,那對外班的、其他年級的、外校的學生的愛,我們老師做到了嗎?會不會像李老師所說的為了自己班的學生而對其他班學生唾罵或動手呢?如果以厚此薄彼的態度對待學生,并不是真心愛學生。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愛”,卻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份愛。一直以來,我認為“嚴”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句俗話說得好:“嚴是愛,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學生有絲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頭,摸一摸下巴……我都認為這是違反課堂紀律的,必須予以“嚴懲”。當然,這“嚴懲”指的是批評教育。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下,學生們出奇的“乖”,學習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學校紀律、學習的負責人當然更開心了……)。為此,我一度沾沾自喜,為自己的“高明”而“喝彩”。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一直渴望能和孩子們一起玩、一起樂,但師道尊嚴令我望而卻步。看了李鎮西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因為我缺少一份童心。
假期里讀了教育名家李鎮西寫的《做最好的教師》,這本書記載了李老師從教多年的經驗與收獲,書中從作者步入崗位初期寫起,從青澀寫起,到有一定的經驗,到經驗豐富,滿腹經綸,將自己的成長與成熟一步步介紹給了我們,頗有感觸。有這樣一段話:“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發展。愛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書育人的動力。李鎮西老師在序言中說:“每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著要盡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讀到這里不禁問自己,在三年的工作中,我有沒有達到自己最初給自己設立的目標呢,有沒有超越自己呢?
作為教師,我們都想過該怎樣幫助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自己……但我們也許從未曾真正去想過,學生到底為什么來上學?當我讀到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我震撼,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于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后仍牽掛著他們——所以他會為高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艷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么廣闊的胸懷,多么博大的愛啊!
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他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實許多老師都曾做過。為什么李老師能成為名師?一個真正的名師。而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這當然有本身素質的差異,但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后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更多的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并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后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著哪一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復,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跡。
從《做最好的老師》一書中,我學到了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幾點:
一、教育者要擁有一顆童心
李鎮西老師說,“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我要說的是,你如果真要想和學生相處,你就不要老師拿著大人的思想來衡量這幫孩子,畢竟他們還不是大人。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錯很多事。所以有人說,你要允許學生去犯錯,犯了錯允許他去改正,這樣學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長。有時,我們教育者就會犯這樣的錯誤,絕對不允許學生犯錯,上課遲到了,做錯事情了,違犯紀律了,寢室扣分了等等。這樣恰恰相反,學生會因為你要求太嚴而產生抵觸情緒,就像學生抵觸其父母一樣,你不要說你是為他們好,其實有哪位家長不是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們的孩子還是有很大的抵觸情緒,原因在于,其實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個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當人看,是人都會犯錯,你不能強迫他們按照你自己的意愿來做,有時甚至我們應該允許他犯錯,因為犯錯是為了下次不犯錯。這也是他后來能夠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并且能夠在教育上取得成績的重要原因。他說:“能夠自然地與學生‘一同哭泣,一同歡笑’的教師無疑會被學生視為知心朋友。有些在成人看來是不可理解的感情,在兒童看來卻是非常自然的。而變‘不可理解’為‘非常自然’,正是不少優秀教師贏得學生心靈的可貴之處。”他說:“只要把握學生的情感,并注意環境、場合,教師任何‘過分的孩子氣’都不會是多余的。在與學生嬉笑游戲時,教師越是忘掉自己的‘尊嚴’,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在以前,對于他說的這些話我可能會不理解,但是,在我親身體會了之后,也明白了教師擁有一顆童心的重要性。很多老師認為,老師就應該與學生有一定的距離感,認為老師與學生打成一片是不可想象的,認為學生與老師隨便開玩笑是不懂規矩的表現,但是李老師卻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同行們,老師融入孩子們當中不但是可以的,而且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受到李老師的啟發,嘗試與學生打成一片,發現其中的魔力是巨大的。以前我總認為師生見面,應該由學生先打招呼,認為學生見到老師時對老師不聞不問是不禮貌的表現,是對老師的不尊重。懷有這種心態時的我與學生相遇時,眼睛是不看學生的,因為我擔心學生不向你問好。當然,很多學生看到老師擺架子,也就不向老師打招呼了,現在想來,當學生見到老師對自己愛理不理時,內心應該是很失望的。也許是受李鎮西老師的影響,我與學生見面時不再面無表情,不再臉朝他處,而是主動露出笑容,遇到不向你打招呼的同學,我就主動向他們打招呼。就這樣,同學們感到了我的平易近人,感到了我的和藹可親,課后能大方地跟我玩,大方地跟我開玩笑了。這在很多老師看來也許是不可理解的,但我覺得這是多么自然。學生在課間能這么親切地跟你玩,但在課堂里表現卻很好,不會漫無紀律,而且很活躍,這讓我感到無比的幸福。經常有學生跟我說:“老師,我最喜歡上你的課了。”或者有我所教的另外兩個班的學生說:“老師,要是你當我們的班主任該多好啊!”每當聽到這些話時,我感到很自豪,因為學生喜歡我的課,而我的課卻活而不亂,有學生希望我做他們的班主任,而我所管理的班級卻能在每月的文明班級評比中榮獲“文明班級”的榮譽稱號。寫到這里,我想聲明的是:老師不必高高在上,不必擺架子,以顯示所謂的師道尊嚴,完全可以放下架子,與學生打成一片。就像李老師說的:“在與學生嬉笑游戲時,教師越是忘掉自己的“尊嚴”,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
二、對后進生的教育
李老師對后進生的教育是很富啟發性的,在對后進生的教育方面,李老師的觀念及一個個成功的案例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
班主任們都知道,在班主任工作中,最令人頭痛的莫過于對后進生的教育。在辦公室時常聽到老師們訴苦:“為什么我苦口婆心地、三番兩次地教育他,他卻不領情呢?”我也曾經是這樣的老師,為這些事情苦惱著,卻不懂得去反思。可是,自從學習了《做最好的老師》之后,我明白了后進生犯錯的頻繁性,以及進步過程中的反復性的特點,懂得了對后進生教育長期性和艱難性,懂得了對他們的教育不能只用一種方法,而且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理解之心和寬容之心,需要有足夠的智慧,而愛和尊重則是成功地對他們進行教育的前提。
“后進學生”的“自我教育”很難一勞永逸,相反,這是一個充滿反復的長期教育過程。教育者期望通過一次談心、家訪、班會或聽英模報告,便使“后進學生”從此成為一名優秀生,無疑是把教育想得太簡單了。“犯錯—認錯—改錯—又犯錯—又認錯……”這是“后進學生”普遍存在的循環。教師因此斥責學生“屢教不改”、“光說不做”、“本性難移”等等,是極不公正的。教育者應該容忍“后進學生”的一次次“舊病復發”,與此同時,又繼續充滿熱情和信心地鼓勵學生一次次戰勝自己,并引導學生從自己“犯錯周期”的逐步延長或者錯誤程度的逐漸減輕的過程中,看到自己點點滴滴的進步,體驗進步的快樂,進而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我從來不對“后進學生”提“下不為例”之類他不可能做到的要求。
如果仔細體會了這些話,我們教育后進生的時候就不會再意氣用事,不會再因為學生“屢教不改”而對他失望或任意體罰。我們就會想方設法尋找規律和方法了。
三、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很多老師由于出于盲目性,出于對教育理論的無知,經常不自覺地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傷害了學生的心靈。這所造成的后果是多么的嚴重啊。可悲的是很多教師在造成這么嚴重的后果后還不知其所以然。
李老師從教育專家的高度論述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的重要性。以下是李老師在保護學生自尊心方面的論述,很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①教師想盡量直截了當地幫助學生改正缺點,把他的缺點公之于眾,以使其他學生從中吸取教訓,不犯類似的錯誤,這種方法是最不成功的,因為這無異于開“批判會”,把孩子心靈中最敏感的地方——自尊心、個人尊嚴、自豪感統統暴露于外,并使之受到傷害,這種教育所造成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無法彌補的。
②不管我們平時對學生有如何深厚的感情儲備,不管我們過去在學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們以前對學生進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只要我們深深地傷害了他們的心靈——也許是一記耳光,也許是一句辱罵,甚至也許只是一個鄙視的眼神——那么,這一切都煙消云散了!
③教育成功的訣竅之一,就是永遠不讓學生對他自己感到絕望。但我也曾多次在激憤中說出一些讓學生感到絕望的話:“我永遠不會相信你了!”“看來你是教不好的了!”“這是最后一次原諒你了!下次再犯,你就別來上學了!”“我沒有你這個學生!”……當學生本來是非常尊敬老師并認為老師是在真誠地幫助他的時候,這些話無疑會擊碎他內心深處“想做好學生”的美好愿望。一個學生真正的墮落,有時候恰恰是從我們教育者的“絕情”開始的。
我們也會經常想到保護自尊心的問題,但是,由于我們的疏忽,卻總是有意無意地傷害著學生的自尊心,而學生自尊心的受傷害,可能就是他自暴自棄的開始,就是學生與老師相抵觸的開始,隨之而來的可能就是學生與老師的處處作對,這對教師以后的教育教學工作是極為不利的。所以,一線的教師應該多讀教育著作,多向名師學習,以盡量避免教育過程中的盲目性所產生的嚴重后果。
四、青春期教育方面
李老師在青春期教育方面做得很成功,也很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他對學生的青春期引導是很耐人尋味的。他可以連續幾個晚上給學生做青春期方面的教育講座,可以用書信的方式與學生溝通,引導學生走出早戀的誤區,可以站在朋友的立場上,面對面推心置腹地與學生談論這方面的事,卻不會使學生感到尷尬,從中我們足可以李老師的智慧和水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師的書中有很多關于青春期教育的案例和書信都可以成為班主任們對學生進行青春期引導的好素材。比如,我在這個學期對我班的一個學生的早戀引導就借用了李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中的對萬同的早戀引導以及《李鎮西和他的學生們——四》中的一封青春期引導的書信,我把自己寫給這個學生的信給了這個學生,并把這兩本書借給他,讓他看書中的兩個案例,想不到的是,我對個學生的早戀引導是這么的順利。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李老師這兩本書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五、以科研的眼光看待讓人頭疼的孩子
李老師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身上有一種成為優秀教師必備的品質:以科研的眼光看待讓人頭疼的學生。他在書中這樣說:“我換一種眼光去看這些讓人頭疼的孩子,我便不再頭疼了。換一種什么眼光呢?那就是“科研”的眼光。我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班集體建設呀、“后進生”轉化呀、早戀呀、作弊呀,等等),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對象,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每天都有新的發現,每天都有新的領悟,每天都有新的收獲,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樂。”這句話道出了優秀教師與普通教師的區別。
他說:“對于一線的老師來說,最好的課題就是帶著一顆思考的大腦從事每天平凡的工作,我們遇到的每一個難題就是最好的科研課題!”是的,“把難題當課題”,多年來我正是這樣做的!而對于每一個老師來說,教育教學中最最頭疼的莫過于“后進生”轉化了,因此,研究并轉化“后進生”便成了最有價值的教育科研。只要想想,關于后進生還有那么多的未知數等待我們去解開——“后進生”產生的原因、他們的精神世界、他們的學習心理及習慣、他們的興趣愛好以及轉化后進生的種種對策……我們就會感到一種來自教育的誘惑,任何一個有事業心的教育者都難以抵擋這種誘惑!”
以李老師這樣的心態搞教育哪里還有不成功的道理呢?
六、把教育失誤變為教育財富
李老師在本書的第二章“走出教育誤區”中提到一個很值得老師們學習的理念——把教育失誤變為教育財富。這一章當中的一些話道出了優秀教師與普通教師之間的區別。他說:“真正的教育者,也不是沒有失誤,只是他總會從失誤中汲取新的前進力量。幾乎可以這么絕對地說,任何一個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區別優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教育者是否犯錯誤,而在于他如何對待已經犯了的錯誤。這里所說的“如何對待”,不僅僅是指想方設法彌補錯誤所造成的損失,而主要是指對錯誤的反思——對成長中的年輕教師來說,這一點非常重要。善于把教育失誤變成教育財富,這是任何一個教育者從普通教師走向教育專家乃至教育家的最關鍵的因素之一。”是啊,誰沒有失誤呢?李老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也有失誤,在《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中,他就列舉了他在教育生涯中的許多失誤,而他的不同于常人的做法是,善于總結反思,善于把教育失誤變為教育財富。
七、閱讀、積累和寫作
李老師是個充滿智慧的教師,從他與學生的談心、對后進生的教育、對早戀學生的引導等事情中,無時無刻不透出李老師的智慧,他的智慧從何而來?我想,除了他的天賦以外,也離不開他的不斷閱讀、不斷積累、不斷寫作和不斷反思吧。
李老師總是告誡同行們要不斷閱讀、不斷寫作,以提高自身素質。而李老師本人就是一個不停閱讀、不停寫作的人,他不但閱讀教育教學類書籍,而且廣泛閱讀與教育教學無關的書籍,閱讀的同時伴隨這思考,伴隨這寫作,他把自己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所積累的寫下來。他以自身的行動向同行們展示了一代優秀教師成長的風雨歷程,給一線教師們很多的啟示。
對照李鎮西的教育方法,我發現: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著很多不當之處。例如:在對待學生的態度上,由于我的性子急燥,常常忍不住對學生發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時,對完不成作業的學生,缺少耐心輔導,缺少個別引導,使學生對我敬而遠之,師生之間缺乏信任感,產生代溝。學生本身有一種壓抑感,快樂不起來。老師的尊嚴也受到了挑戰,怎樣化解這一矛盾?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李鎮西老師極力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么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于事。并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中真正的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的愛,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著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同時,這種愛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內容,如對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懷著一顆愛才之心;對淘氣、不守紀律的學生懷著一顆寬容之心;對學習較困難的學生懷著一顆關懷之心……這些愛是成為最好老師的基礎。總之,“愛”、“理解”、“尊重”、“平等”與“責任”在李老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教師的氣度,教師的魅力。
總之,《做最好的老師》是李老師教育智慧的結晶,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學到許多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技巧,增長教育智慧和教育才干。這是一本開啟教育智慧的書,非常值得教師們學習和研究。
愛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愛心。愛孩子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才能為他們的每一點微小進步而衷心喜悅,才能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并且為解決這些問題而費盡自己的心血。愛孩子,才能在十幾年的時間里堅持不懈地寫下那么多手記、札記,為進一步探索教育的規律積累那么多原始的寶貴的資料。對待學生的平等態度,可能是他的這本手記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為他知學生們的心,他就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在他和學生之間,我們看不見有什么“代溝”。有的人用“孩子王”的說法來貶低教師。其實,要做孩子們認可的“王”,真是談何容易!
李鎮西老師告訴我們:“做最好的教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欲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閑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蕩氣回腸。”這段樸實的話,蘊涵著極其深刻的哲理:做最好的老師,應該成為每個教師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態和人生追求。
李老師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追隨者,他在書中極力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說我們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于發現并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后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么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于事。對于那些讓人頭疼的孩子李老師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如班集體建設呀、“后進生”轉化呀、早戀呀、作弊呀等等,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對象,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當然,李老師也認為教育并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著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總之,“愛”、“理解”、“尊重”、“平等”與“責任”在李老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教師的氣度,教師的魅力。:
李鎮西老師說,其實老師的尊嚴是學生給的,剛開始看時,不大明白是什么意思,看后明白了,其實有很多時候,我是犯過類似的毛病的,事實上,我也相信有很多老師,尤其是班主任容易犯這樣的毛病。在我們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很容易與學生發生沖突或矛盾!比如說學生不交作業了,學生上課總是違犯課堂紀律了,在班級的管理工作中,學生不配合你的工作了,等等,反正是隨處可見,有時,我們批評一下就算了,但是有時,可能會批評的嚴重一點,這個時候,老師的尊嚴顯示出來了,其實這個時候,如果老師控制不好,會在學生面前把自己的尊嚴喪失掉。有時,學生犯錯了,我會在班里打發脾氣,狠狠的在班里批評,這個時候,氣氛應該說很嚴肅的,很緊張的,但是等我罵完了,靜下心來卻發現,其實我的一頓亂發脾氣卻一點作用都沒有,甚至有些學生告訴我,老師你在發脾氣的時候,我們有的同學還在偷偷的樂呢!這不,老師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什么尊嚴可講,事實上,老師的尊嚴已經隨著威嚴的喪失而喪失了。學生告訴我,老師,其實,我們自己也不想犯錯啊,只是有時不小心出了錯。就是因為我沒有容許學生犯錯,結果卻失去了在學生心目中的信賴和威嚴,學生告訴我,老師,其實有時我們犯錯了,心里覺得是對不住你的,但是你一批評我們,我們就有了反叛!換句話說,老師的尊嚴就在你的大發脾氣中喪失了。
有一句話說得好,選擇一行,愛一行,我也是這樣,我不知道選擇教師這個職業對不對,但是當我面對那幫學生時,我覺得我應該做最好的老師,至少對得起這幫孩子!不知道我將來會不會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至少我現在一直在努力,盡我心去做我做為一名教師應盡的一切義務和責任。
做一名人民教師,就是要:
多一些書生氣;
多一些書香氣;
多一些天之浩氣;
多一些地之靈氣。
讀懂社會;
讀懂教育;
讀懂學生;
讀懂自己。
離浮躁與平庸:
做一個閱讀者,生命將更加精彩;
做一個閱讀者,為了教育的發展;
做一個閱讀者,為了民族的崛起而讀書。
有人說,愛是一盞燈,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愛是一首詩,冰冷中溫暖渴求的心房;愛是夏日的風,冬日的陽,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教育理念《愛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正是證明了這一點。他把自己所有的愛,全部傾注給了他所熱愛的教育事業,25年如一日,愛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譜寫著一幕幕愛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級這個集體大熔爐里,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去贏得學生的信任與敬佩。
什么樣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呢?用李老師的話說,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他說: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看到這里,我想到了自己,說實話,我對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總覺得自己不管怎樣努力都是無濟于事的,李老師的話使我受到了啟發,也增強了信心,只要我爭取每天多讀些書,每天都有點進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進步,我想我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正如同我們希望自己的學生每天進步一點是一樣的道理。只要自己肯付出,認真地去想,努力地去做,使自己每天都有新的發現,每天都有新的領悟,每天都有新的收獲,那每天就都會有新的快樂。
上學期,我接下二年二班班主任的工作。那是我第一次當班主任,立志做一名受學生喜歡和家長愛戴的好老師。而學生也確實沒有辜負我對他們的那份熱情,課堂學習和交流非常積極,但我得管理工作并不盡如人意。轉眼間一個學期過去了,我在看了李老師這本《做最好的老師》后,對這方面找到了一些靈感。李老師提供的班級管理方法很多,現在我管理班級不再手忙腳亂,工作也不感覺那么累了。
研讀了教育專家李鎮西撰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受益匪淺。走進書中,好似在和名師對話,李老師那先進的教育理念,樸實無華的語言,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一次次震撼著我的心靈,鼓舞著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為學生成長插上騰飛的翅膀,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童心是師愛的源泉
童心表現為純樸、真誠、自然、率直,這些也正是人民教師應具備的品質。童心意味著具有兒童般的純真;童心意味著擁有兒童般的興趣;童心意味著懷有兒童般的情感;童心意味著具有兒童般的思維。李鎮西老師說:“學會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學會用兒童的耳朵去傾聽,學會用兒童的興趣去探尋,學會用兒童的情感去熱愛。”
讀著李老師的話,感觸頗深。有些在成人看來是不可理解的感情,在兒童看來卻是非常自然的,而“不可理解”變為“非常自然”正是老師贏得學生心靈的可貴之處。自習課上,我會和孩子一起談論動畫片;課間十分鐘,我會和孩子們一起做游戲;比賽中贏了,我會和孩子們一起歡笑;輸了,我會和孩子們一起流淚。我以實際行動告訴孩子:他們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們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
二、愛心是好老師的基本條件
童心與教育彌足珍貴。童心在教育上的體現,便是愛心。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
贊科夫說:“漂亮的孩子都喜歡,而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這就要求我們對于那些潛力生給予更多的關愛和耐心。用心觀察,不難發現,他們對成功有著更迫切的渴望,只是由于某方面較差,因此他們的心理會顯得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我們作為老師,應該給他們更多一點關愛,一分理解,一分耐心,一分熱情和支持,期待更多的學生在我們的愛護下茁壯成長。
三、不要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靜下心來想想,作為老師,有誰沒有傷害過孩子的自尊心?一次大庭廣眾下的批評,一次遲到的罰站,一次厲聲的斥責……其實,這些行為都在傷害著孩子的自尊心。這種好似開“批判會”式的教育,把孩子心靈中最敏感的地方――自尊心、個人尊嚴、自豪感統統暴露于外,并使之受到傷害,這種教育所造成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無法彌補的!
四、在平等中培養平等
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現代社會生活要求人與人之間擁有人格上的獨立與平等。
作為肩負教育使命和引領責任的老師,當然應該在思想上更成熟,學識上比學生更淵博,但這不妨礙我們擁有一顆孩子般的童心。童心與童心的相遇,才是自然而然的平等。
生活的閱歷賦予我們成熟,社會經驗賦予我們練達,文化知識賦予我們修養,人生挫折賦予我們機智……但是,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對假丑惡的毫不妥協,火熱的激情,正直的情懷,永遠是教師的人格力量!我堅信:在素質教育的原野上,每一粒種子都能破土發芽,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壯成長,每一朵鮮花都能自由開放,每一個果實都能散發芬芳!
李鎮西老師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將會引領著我在漫長的教育之路上永不止步,一本好書為我插上飛翔的翅膀,讓我在教育的天空中越飛越高!我將用我的愛心和童心為孩子們也插上一對飛翔的翅膀,愿孩子們在知識的天空自由地飛翔!
做最好的老師,是我一生的追求!
參考文獻:
和李鎮西這些成功的教育家相比,他們的學識,他們的人格,他們的能力,我想我永遠只有仰慕,但是看了李鎮西老師對“最好”的理解,讓我感受到我們每個老師都可以做“最好”的老師,只要我們用今天自己和昨天自己相比是不是在不斷進步,不斷超越自己,就像李鎮西老師所說的“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只要我們每天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就可以不斷的像最好的老師靠攏。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12個年頭,我也堅持當了10年的班主任,“當老師累,當班主任更累。”除了自己的教學工作以外,每天還會有讓人頭痛的事情,讓人頭痛的學生,任何大事小事通通告訴班主任,班主任除了教書,還要充當“警察”“保姆”等角色,雖然很苦,但慢慢品味起來其實很甜,學生畢竟是未成年的孩子,他怎能不犯錯呢,他怎能像你期望的那樣乖巧呢,可是,真當學生們犯錯時,我也曾很氣憤,抑制不住自己的怒火,學生們甚至把我氣哭,那一刻心里總想著他們快點畢業,趕緊把他們送走,甚至有時不想再當這個班主任了。
李鎮西老師有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你越是和學生打成一片,你就越有感情收獲;而你越有感情收獲,你就越想和學生打成一片,這是班主任工作中的‘感情良性循環’。” 回想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對于自己的學生,其實更多的還是愛,記得我的第一屆學生臨走的那一剎那,以前的埋怨一下子蕩然無存,我滿腦子的竟是舍不得,很長一段時間我都無法接受他們已經畢業了,這樣的感情是相互的,學生們臨近畢業最留念的也是他們平時有些“懼怕”甚至有點“怨恨”的班主任。每逢節假日,我都會收到來自第一屆大部分學生的新年祝福短信,那一刻,我體會到“我擁有了幾十顆童心,這是何等優厚的精神財富啊!”
班主任工作肯定是“苦”的,但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有無限的樂趣,而這樣的樂趣讓我們擁有了優厚的精神財富和事業的滿足感。我們不能期望每個孩子都很聽話,每個孩子成績都很優異,否則還需要我們老師干嘛。每個孩子都會有缺點的,每個孩子有都會有能力上的缺陷,作為老師,作為班主任,我們的任務是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培養他們的能力,用愛去感動他們。
既然選擇了當班主任,那么悲悲戚戚是當,高高興興也是當,我愿意選擇后者。
最新熱門做最好的老師讀后感范文
當我讀完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時,心有戚戚,欣欣然向往。李老師的講述不是刻板的學說,而以發生在他身邊的一個個小小的故事為例,讓我感受到一位教育家的睿智與虔誠,博愛與偉大;也讓我的心一次次地感動著。
蘇胡說:”書如其人“。《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正是對李鎮西老師教育人生的最好的詮釋。它展示了李老師教育的思想、藝術和具體的案例,是李鎮西老師25年來教育智慧的精華。一句句樸實中浸著詩意的句子,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李老師對學生的真摯的愛,以及對教育事業熾熱的忠誠。
“什么樣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便是許多從教多年的的老師們大概也有著同樣的疑問,畢竟誰也不敢肯定地說自己就是學生們遇到的最好的老師。然而,這并不妨礙我們去思考這個問題。李老師說:“每一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能夠是最可愛的;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能夠是最勤奮的;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能夠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能夠最樂觀……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相比――昨日的自己和這天的自己相比,不但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著要盡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到達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其實,教育工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因為“最好”都是相對的,它只是每個老師心中的一個理想。然而每個人心中對理想的追求又都是無止境的,雖說我們無法做到“最好”,可我們卻能夠做到更好。我們經常會說“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只要我們能夠不斷地超越自己,不斷地去戰勝自己,不斷地去爭取每一個“更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當每一個“更好”融會在一齊時,我們就已經做到了“最好”。
最新熱門做最好的老師讀后感范文
踏上工作崗位兩年了,在這期間我有過悲傷,也有過快樂,有過失敗,也有過成功。學生時代,我是一個勤奮而努力的學生,踏上工作崗位,我依然是雄心壯志,想著做一個讓學生喜歡的老師,想著做一個優秀的老師。可是由于缺少豐富的工作管理經驗,常常會有棘手的突發事件讓我束手無策。什么是最好的老師?一直在尋覓答案。
假期里讀了教育名家李鎮西寫的《做最好的教師》,這本書記載了李老師從教多年的經驗與收獲,書中從作者步入崗位初期寫起,從青澀寫起,到有一定的經驗,到經驗豐富,滿腹經綸,將自己的成長與成熟一步步介紹給了我們,頗有感觸。
有這樣一段話:“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發展。愛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書育人的動力。李鎮西老師在序言中說:“每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 ;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著要盡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讀到這里不禁問自己,在兩年的工作中,我有沒有達到自己最初給自己設立的目標呢,有沒有超越自己呢?
愛是教育永恒的主題。愛表現為對教育事業的愛,對教育對象的愛。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要對學生的成長以及未來一生負責,所以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只喜歡學習優秀的孩子,而忽略了后進生,他們更需要關心。只有那些“不可愛的德孩子”、“后進生”才最需要你的愛,他們就像迷途的“羔羊”,需要溫暖,需要陽光。對于“后進生”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群體,教師必須給他們一個空間,給他們更多的關懷,讓這些饑渴的花朵,沐浴陽光,健康成長。
并且真正的教育之愛,并不是遷就學生,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而是要給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幫助和服務,我們要給與學生的,是他們走出校園多年以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習慣和性格。這種帶有養成良好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并然帶有“強制性”,離開了嚴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愛。
老師也只是個普通人,也有自己普通的感情,教師要怎樣擁有“師愛”呢?李鎮西老師用一句話告訴了我們:“童心是師愛的源泉”
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帶著兒童的興趣去探尋學生的心靈深處的途徑,懷著兒童情感去理解兒童的心靈世界,那樣才能真正走近學生的心靈世界,能理解學生的做法,從而讓自己與學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諧一致,這樣的老師就善于發現學生缺點中的可愛之處,甚至智慧之處,那他看到的學生,都是帶著“可愛缺點”的可愛孩子。同時,如果想和學生相處愉快,你就不能拿著大人的思想來衡量這些孩子,畢竟他們還不是大人。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錯很多事情。如果你的要求很高很嚴厲,這樣會讓學生產生抵觸情緒。這點我深有體會。
最新關于《做最好的老師》讀后感范文
最近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這是李老師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李老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為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讀著書,讓人不禁為之激動、贊嘆、折服! 做最好的老師?,是任何一個做教師的人的理想,可什么樣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呢?用李老師的話說,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就像“每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你若是工人,就要當技術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營業員,就要當服務質量最佳的營業員;你若是醫生,就要當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你若是教師,就要當最負責的教師。在我們教學中,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他說: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
看到這里,我想到了自己,說實話,我對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總覺得自己不管怎樣努力都是無濟于事的,李老師的話使我受到了啟發,也增強了信心,只要我爭取每天多讀些書,每天都有點進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進步,我想我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正如同我們希望自己的學生每天進步一點是一樣的道理。只要自己肯付出,認真地去想,努力地去做,使自己每天都有新的發現,每天都有新的領悟,每天都有新的收獲,那每天就都會有新的快樂。
在剛剛參加工作時,我承擔了我們大河灣學校小學四到六年級九個班的音樂課。那時的我熱情滿懷,躊躇滿志,對學生也充滿了愛心與耐心,立志做一名受學生喜歡和家長愛戴的好老師。而學生也確實沒有辜負我對他們的那份熱情,課堂學習和交流非常積極,轉眼間五過去了,學生對音樂課的熱情依舊和從前一樣,但是由于我的管理經驗不足和管理方法不當,在課堂紀律管理上一直不是很好,一些學生比較頑皮,常在課堂上搗亂,我把能想到的管理方法都用上了,罵、哄做思想工作,這些辦法不能說一點作用都不起,但效果的確不怎么樣。我在看了李老師這本《做最好的老師》后,對這方面找到了一些靈感。李老師提供的方法是:多想學生們可愛的地方,盡量把課上好,盡量和他們一起玩兒,這樣學生們就會越來越愛自己。
我從書中感受到:在實踐中成長的老師將要經歷那樣多的磨礪,學生對教師的愛戴是多少點滴的累積,教師對學生的付出又是多少歲月里的嘔心瀝血。我開始思索:假如沒有愛與責任,僅憑滿腔的熱情,我最終將收獲什么? 師愛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它的那種平易近人并不是我之前所認識到的與學生打成一片,離開了嚴格要求,這樣的愛很容易演變成遷就與放縱,而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責任。我這才領悟到: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是愛,是關心學生、理解學生的愛。關心他們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學生一起憂傷、欣喜、激動、沉思,呵護他們單純卻機靈的心,用真心去鼓勵每一位孩子的進步,哪怕只是一點點前進。
總之,浮躁的心、生硬的態度,永遠也不可能換來心與心真誠的溝通,我會多試著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學生的眼光看待,用學生的情感體驗,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贏得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
最后,我還是要把李老師的一段話獻給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 ‘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欲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
最新關于《做最好的老師》讀后感范文
一學期來,我懷著激動的心情, 有幸拜讀了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讀后,受益匪淺。李鎮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對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學生思想工作、學生心理健康、語文教學的理念和實踐, 都有其獨到的見解。他的觀點,他對班級的管理,使我感動,折服。 同時,使我這個已經有17年教齡的老教師,從中找到了前進的方向,更看到了未來和希望。
有人說,愛是一盞燈,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愛是一首詩,冰冷中溫暖渴求的心房;愛是夏日的風,冬日的陽,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 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教育理念《愛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正是證明了這一點。他把自己所有的愛,全部傾注給了他所熱愛的教育事業,25年如一日,愛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譜寫著一幕幕愛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級這個集體大熔爐里, 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學生的
喜怒哀樂,去贏得學生的信任與敬佩。 他所具有的這種情感魅力,使我這個與李鎮西有著同樣教齡的人來說,望塵莫及。
對照李鎮西的教育方法,我發現: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著很多不當之處。例如:在對待學生的態度上,由于我的性子急燥,常常忍不住對學生發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時,對完不成作業的學生,缺少耐心輔導,缺少個別引導,使學生對我敬而遠之, 師生之間缺乏信任感,產生代溝。學生本身有一種壓抑感,快樂不起來。
通過讀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我對比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覺得自己與一個好老師的差距太遠了, 這哪是愛學生?反思后才認識到:教育上的愛,不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而做出的一種姿態,它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運用得恰當,它會把“愛”自然而然的貫穿于教育的某一個環節,也會不聲不響的體現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更會潛移默化的浸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所以,我深深感悟到:因為愛,冰雪會消融; 因為愛,枯木會逢春; 因為愛,希望綻放華彩, 因為愛,能撥云見日,未來永值得期待;因為愛,所有的生命才收獲了圓滿。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決心以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為榜樣,以“愛”為己任,在今后的工作中,積極進取,顧大局,識大體,努力按照上級的要求,高標準要求自己, 樹立競爭意識,不但要自己思想過硬,品行端正,業務水平高,樂于敬業,端正態度,明確責任,勇創佳績,還應想方設法投入到學校集體的建設中,增添自己的一分力量,為校增光、添彩。自覺維護學校利益,遵守規章制度,服從安排,舍小家顧大家,潔身自好,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甘為人梯,愛生如子。認清形勢,與時俱進,樹一代良師典范,誓為人民教育事業甘灑熱血,奮斗終生 。
最后,借著名教育家鎮西小語作為座右銘,“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心是教育的靈魂”鞭策自己,激勵自己,這就是我——一位人民教師在學習中的心聲 。
最新關于《做最好的老師》讀后感范文
今年假期,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讀了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這本書記載了李老師從教25年的經驗與收獲,書中從作者步入崗位初期寫起,從青澀寫起,到有一定的經驗,到經驗豐富,滿腹經綸,將自己的成長與成熟一步步介紹給了我們。讀后,使我受益匪淺。李鎮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對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學生思想工作、學生心理健康、語文教學的理念和實踐,都有其獨到的見解。他的觀點,他對班級的管理,使我感動,折服。
同時,使我這個頗有一定教齡的教師,從中找到了前進的方向,更看到了未來和希望。在這里,我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在這里我可以學到寶貴的經驗總結。從李老師成長的印記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己進步的影子;從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適合我們的方法。它讓我明確了作為一名教師的目標,那就是成為一位勇于自我批評、善于積累、善于反思、有愛心、勇于挑戰、有目標的老師!
有人說,愛是一盞燈,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愛是一首詩,冰冷中溫暖渴求的心房;愛是夏日的風,冬日的陽,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教育理念《愛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正是證明了這一點。他把自己所有的愛,全部傾注給了他所熱愛的教育事業,25年如一日,愛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譜寫著一幕幕愛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級這個集體大家庭里,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去贏得學生的信任與敬佩。
對照李鎮西的教育方法,我發現: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著很多不當之處。例如:在對待學生的態度上,由于急于求成,常常忍不住對學生發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時,對完不成作業的學生,缺少耐心輔導,缺少個別引導,使學生對我敬而遠之,師生之間缺乏代溝。
看了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其實是深有感觸的,覺得他像一個神話一樣,回到我工作中,我覺得當我面對那幫學生時,我應該做最好的老師,至少我現在一直在努力,盡我心去做我作為一名教師應盡的一切義務和責任。
回想自己的教學工作,對于自己的學生,其實更多的還是愛。有時學生犯錯了,我也會感到很氣憤,但是,細想起來,孩子畢竟是孩子啊,正像一位同事說的那樣,你不要指望學生會和你同步,不要把他們看得太大,他們只不過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你能期望他們會那么聽話,把任何事情都做得那么到位嗎?其實,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李鎮西老師說過:“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我要說的是,你如果真想要和學生相處,你就不要老是拿著大人的思想來衡量這些孩子,畢竟他們還不是大人。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錯很多事。所以有人說,你要允許學生去犯錯,犯了錯允許他去改正,這樣學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長。
有時,我們老師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絕對不允許學生犯錯,對上課遲到、做錯事情、違犯紀律的學生嚴加責罰。這樣適得其反,學生會因為你要求太嚴而產生抵觸情緒,就像學生抵觸其父母一樣,你不要說你是為他們好,其實有哪位家長不是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們的孩子還是有很大的抵觸情緒,原因在于,其實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個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當人看,是人都會犯錯,你不能強迫他們按照你自己的意愿來做,有時甚至我們應該允許他犯錯,因為犯錯是為了下次不犯錯。有一段時間,因為經常扣分,我就很惱火,常發脾氣,效果卻不好,還是扣分,并且我已經明顯感到學生有抵觸情緒了,那怎么辦?突然之間我意識到一個問題,我作為老師到底是干什么的?我的職責難道只是每天守著他們說不準扣分嗎?好像老師與學生之間除了批評就什么也沒有了?難道師生之間的感情連幾分都不值嗎?這種思考給我的沖擊力很大,我的后背出了一身冷汗。原來,長期以來我總是因為學生表現得不好而批評他們,卻很少表揚他們,好像把工作重心都放在他們表現不好的一方面了。我對學生的教育工作不能只盯在學生做得不好的方面,而更多的是要能發現學生的優點,肯定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優秀的,至少我們關注的焦點是發現學生的亮點和好的一面,而不是總盯著他的缺點和短處!正像我說進的那樣,師生之間的情誼絕非一兩個扣分所能相比的,只要你能相信你的學生是優秀的,你別說,他還真能做得更好!我努力地改變自己,努力給孩子們創造一個和諧、寬松的成長環境。
總之,希望所有的教師像李鎮西老師那樣要求自己,做最好的老師,學習他那種對學生的態度,學習他先進的教育理念,學習他那種對自己永不滿意的態度。
最新精選《做最好的老師》讀后感范文 李鎮西的大名,如雷貫耳。他的著作《愛心與教育》很早就聽說過,假期中有幸拜讀此著作,讓我明白了愛是教育的主題,愛是教育的源泉。其中反映李鎮西老師心聲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文,更使我對師愛有了更深更透徹的理解。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愛,卻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份愛。一直以來,我認為嚴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句俗話說得好:嚴是愛,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學生有絲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頭,摸一摸下巴……我都認為這是違反課堂紀律的,必須予以嚴懲。當然,這嚴懲指的是批評教育。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下,學生們出奇的乖,學習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為此,我一度沾沾自喜,為自己的高明而喝彩。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一直渴望能和孩子們一起玩、一起樂,但師道尊嚴令我望而卻步。看了李鎮西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因為我缺少一份童心。
一直以來,我一貫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學生,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希望他們變成我想象中的學生——小大人,個個成為懂事、聽話、尊敬老師、孝敬父母、多學習少玩的完美類型。孩子們成了我制造的模具中的工具。孩子們需要的是什么?我了解嗎?不,我并不知道。而李老師呢?他能夠在教育學生時向學生學習,他能夠大聲疾呼并真誠的實踐著請尊重學生的選舉權,他努力追求著成為學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學生最關心的問題,他勇于在學生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他也諄諄教誨著年輕班主任要樂于請教勇于思考廣于閱讀善于積累 .李老師說得好: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過程便決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該充滿人情味;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充滿著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雖然就學科知識、專業能力、認識水平來說,教師遠在學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學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讀著李老師的文字,感悟著他的心靈,回憶著自己的教學行為,我陷入了沉思:親其師,信其道,古人尚卻明白的道理,可我……實在汗顏。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學習的樂趣又從何說起,學生的個性該如何發展?學生是有差異的,有的文靜、有的好動;有的乖巧、有的調皮……好玩是他們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學、樂中學,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們為什么不讓孩子學海無涯樂作舟呢?為什么一直讓他們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們有什么理由剝奪他們的天性呢?
最新精選《做最好的老師》讀后感范文 暑假里,根據學校的統一安排,我有幸拜讀了李鎮西老師所著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書中的內容猶如陣陣清風吹進我的心里,讓人感動,蕩滌心靈。這本書是李鎮西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萃,它集中展示了李老師的教育教學思想、藝術和具體操作方法。他從自己身邊的故事講起,樸實形象的語言中透露著詩意,包含著深情。
“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是的, 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通過學習,我對愛學生的“愛”有了一個全新而深刻的理解:愛,不單單是欣常優秀的學生,而是“懷著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蹲下身子’,而是發自肺腑的對學生的愛”.愛,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懲罰,而是“博大的胸襟”“對學生的寬容”。愛,不僅僅是只對自己所教的這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愛,不是用一顆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顆顆童心,而是“需要一顆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把“童年還給童年”,為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