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5 04:23:2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超市管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實行全面預算管理。“全面預算”就是對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全部納入預算管理范圍。具體的做法是在每年的年末對當年的財務預算執行情況作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礎上,超市總部會同有關部門和門店對下一年的企業目標進行研究,然后根據上報的業務預算和專門決策預算進行修正補充,編制財務預算初稿,最后由經理室通過后下達。我們對財務預算實行“權限管理和重要項目報告制度”相結合的管理方法。“權限管理”就是在全面預算基礎上對投資項目、費用開支、物品購置等設置審批管理權限。如投資項目由發展部負責管理,廣告費、業務費分別落實到營運部和辦公室管理,通過權限管理可以落實經濟責任,確保預算目標的實現。“重要項目報告制度”主要適用于各連鎖門店,報告的內容是費用開支,報告的目的在于控制。因為各門店都是獨立核算單位,為加強對其管理,規定凡在預算外的開支一律報總部審批;預算內凡屬于總部監控的費用如廣告費、修理費等,根據公司費用管理辦法上報,并經總部同意方可支出。重要項目報告制度不但能使總部及時掌握下屬門店監控項目的開支情況,而且有利于門店加強管理意識。
財務預算在執行過程中,要突出預算的剛性,管理的重點要落實過程控制。財務部門要及時掌握經濟運行動態,發現情況,及時查找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對由于預算原因造成的偏差,要修正預算指標,使預算真正起到指導經濟的作用。
(二)積極參與投資決策。
1、參與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完善投資項目管理。投資項目決策的前提是可行性分析。由于業務和財務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財務從投資項目初期參與,共同進行研究分析,可以使投資方案更趨完善。我們采用的方法是在對投資項目調研結果基礎上,由發展部和財務部各自測編一套可行性分析報告,然后經有關部門論證,決定項目可行性,再按集團規定程序上報、審批。從實踐看,這樣做確實提高了項目投資的成功率,降低了投資風險。
2、實行基建項目的招標制度。招投標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作為建設單位的超市總部在這方面往往缺乏經驗,為保證招投標內容的客觀、公正、合理,維護各方經濟利益,可請富有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社會中介機構參與。同時加強合同管理,防止合同與標書不一致的現象出現。
3、實行工程監理制和竣工項目的審價制。工程監理是代表建設單位對工程全過程的動態管理,它維護的是建設單位利益,所以通過監理不僅可以有效地對工程質量和施工進度進行監管,保證工程按時保質完成,而且可以控制成本。對竣工項目實行審價制也是完善工程項目管理的一項有效工作,過去施工單位工程決算高冒問題十分突出,大型工程項目竣工后又不審價,導致企業資產流失。現雖然大部分企業實行了工程竣工審價制,有效遏制了施工單位工程決算高冒現象,但仍未根本制止。所以企業對竣工項目仍有必要委托中介機構進行工程審價。財務在付工程款時須根據工程進度控制付款,嚴禁超預算付款。
(三)加強結算資金管理。加強資金管理是財務管理的中心環節。大型連鎖超市具有貨幣資金流量大、閑置時間短、流量沉淀多的特點。因此,財務應根據這些特點,科學合理調度和運用資金,為企業創造效益。
1、集中管理。集中管理可以使分散的沉淀資金加快周轉,有利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在具體操作上,超市總部投資金管理中心,承擔資金使用、調度和管理職能。獨立核算超市原則上開設兩個帳戶:一個是基本帳戶,用于預算內的日常開支,資金由資金管理中心劃撥;另一個結算戶用于日常開支以外的各項資金收付,如銷貨款收取和進貨款的支付,總部通過遠程查詢和網上銀行實時監控。非獨立核算超市,實行定額備用金制度,經營資金直接入總部指定帳戶。
2、進貨款采用信用結算。財務要根據商品的不同保本點、周轉率情況,確定商品不同的帳期和付款形式,積極采用商業信用等結算方式,節約利息支出。現在我們通過與銀行合作,承諾凡有“好美家”開具的商業承兌匯票,客戶需要貼現時,銀行保證予以滿足。從而對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起到積極作用。
3、進行資金運作,廣開企業財源。資金的集中管理,使企業的資金運作有了可能。超市銷售最大特點是貨幣資金流量大,而進貨款一般實行約期付款方式。所以,企業從上次付款結束到下次付款期間,資金始終會有短時間的沉淀過程。當連鎖超市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可短期運作的資金量會相應增加,可以協定存款率、委托貸款、短期證券投資和資金托管等方法進行資金運作,增加企業效益。
(四)加強存貨控制。加強庫存管理有利于企業進一步降低運行成本。連鎖超市商品具有周轉快、流量大、品種多和規格齊的特點;在銷售形式上,以敞開貨架陳列和顧客自選為主。鑒于這些特點,企業要在以下幾個環節加強對商品的管理。
1、進貨環節。首先,總部要建立統一的商品目錄,不論是門店自行采購還是總部集中進貨,所進商品必須是目錄內的,這樣做的優點有利于加強對商品的質量和價格進行統一管理。總部對商品目錄不定期進行完善,堅持優勝劣汰,凡進入目錄的必須是有市場競爭力、有價格優勢和質量有保證的商品。其次,要建立和完善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通過計算機對每種商品的單品進行系統的進銷存分析,形成計算機決策為主、人工修正為輔的進貨決策系統;財務在進貨環節主要是控制商品的進價,每次付款前,都必須打開客戶信息數據庫進行核對,以防供應商價格高開、折扣少算等情況。
2、儲存環節。財務可以對商品的保本點、周轉率等指標進行分析,并將結果反饋給進貨部門,修正計算機進貨決策系統的參數,不斷完善庫存結構。同時,由于超市銷售形式是開架自選,應加強商品的盤點工作,通過盤點促進庫存管理和有效防止商場商品失竊,降低商品損失率。
3、退貨環節。企業退貨涉及進貨退出和銷貨退回兩個方面。因商品質量、款式、價格等因素是進貨退出的主要原因;進貨退出的管理是退貨款的結算,特別是買斷經營商品,業務與財務信息傳遞必須及時正確,防止發生壞帳。某些超市如經營裝滿建材的建材超市,推出多余商品可以退回的售后服務內容,對于銷貨退回的重點管理是把好商品質量關,防止已損、變質商品回流入庫。
(五)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建材超市各門店業態相同,操作流程統一,管理要求一致,這就便于企業標準化管理。實行標準化管理,首先是建立和健全企業規章制度,重點側重兩個方面:一是崗位責任,即明確規定各個崗位的工作內容,職責范圍、要求,以及部門與部門、人員與人員間的銜接關系。二是規范操作流程,無論是大的項目,還是小的費用開支,都要規定操作流程程序,明確審批權限。在制定崗位職責和操作流程時,必須充分考慮內控是否完善。其次是加強和完善企業監督機制,對企業各部門、人員執行規章制度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要制定相應的考核辦法,獎懲要與個人工作業績、服務質量和遵章守紀掛鉤,保證經濟業務正常安全運行。
二、建立計算機分析和管理系統
(一)實行會計電算化聯網管理。目前的超市不再是孤立的、單一的賣場,而是一種以集約、連續、跨地域經營為特色的賣場。總部對各門店聯網后,可以通過遠程查詢功能,進行即時監控。監控的內容根據需要可以是財務會計核算的全部信息,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信息;在監控中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改進意見,從而提高管理效率,增強了會計管理的廣度和深度;而且為公司所有門店提供了統一的帳務系統和核算模式,為企業實現全國連鎖在財務管理上提供了技術保障。
(二)建立財務信息互換中心(財務MIS系統)。對財務部內部而言,由于連鎖超市店多、面散,總部經常有很多信息需要及時通知門店;反之,門店也有許多信息需要反饋總部。因此建立一個高速、便捷的雙向信息交流平臺即財務MIS系統,很有必要。在這個MIS系統中總部和門店之間、門店和門店之間可以進行直觀的點對點信息交流,或者串聯NetMeeting,召開財務例會,這對于解決連鎖企業內部往來業務的核銷,解決相互之間的帳務問題很有幫助。
對外而言,這樣的一個MIS系統,擁有對外的接口,通過權限的控制,讓企業的領導者或其他部門從中了解他們感興趣的報表和數字,以便他們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情況和做出決策,同時將他們的要求和態度反饋到財務部,讓財務部能迅速提供資料或做出財務處理。
(三)建立財務資金電子審核系統。由于連鎖超市門店地域的分散性和總部資金集中管理的特性,往往給門店用款的審核和支付造成不便。也就是,門店需要用款時,由于門店離總部太遠或總部有權簽字者外出,影響審批的工作效率,同時也不利于總部財務的資金預算安排。利用電子審核系統則可以避免以上矛盾。審批人無論在何時何地均可以登上系統進行審批,電子簽名、審批通過后的“單證”流向財務部,財務部再根據“單證”上的期望付款日安排資金統一支付,這就增強了用款的時效性,便于財務的資金安排和資金的預算管理。
二、超市生鮮食品的現狀
1.超市生鮮經營運作成本高
超市之所以能吸引顧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超市舒適的購物環境及良好的服務,但這也使得超市生鮮的投入成本大大增加,與傳統的農貿市場相比,超市生鮮區在場地的租賃及賣場的裝修上花費的資金更多,同時空調、冷柜、購物車等設備的購入、運轉費用都使超市生鮮區的投入成本居高不下,超市生鮮嚴格的品質管理和工作流程的標準化也使經營環節的成本大大增加,而生鮮商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須品,購買頻率高,受價格因素影響大,因此,超市也不能將銷售價格定得過高,因此,超市生鮮的高投入是造成超市生鮮經營利潤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2.品種求全、求鮮,損耗加大,整體毛利降低
生鮮超市里的蔬菜和水果和農貿市場相比都不會很新鮮,且價格比農貿市場要高。“因為在我國,果蔬產品多為小農生產,超市直接采購的成本很高,且很難對小農的生產進行監督,如從批發市場進貨,產品質量也同樣很難控制。”此外,生鮮產品屬易腐產品,保存周期比較短,庫存費用就相對要高,在進貨途中損耗也比較大。蔬果挑選分級等初加工目前也只能以人工為主,要求卻比農貿市場要高,且超市為吸引顧客,品種求全、求鮮,這些都導致了超市在經營生鮮產品這一塊的整體毛利比較低。
3.超市生鮮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滯后
我國超市生鮮物流配送體系建設處于初級階段,許多超市沒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一些大型連鎖超市雖然有物流中心,但往往配送中心及物流運輸設備缺乏“冷鏈”,生鮮商品多采取門店自采,供應商直接送貨的直配方式,而非進行統一采購,配送中心統一配送的方式,前者雖能在一定程度上縮短產品中轉時間,保證商品的新鮮度,但連鎖超市大規模統一采購的成本優勢得不到真正的體現,受運輸條件的影響,產品的品質也難以保障;同時,由于我國超市生鮮的物流配送信息化管理程度普遍低,對生鮮訂貨及物流過程缺乏有效監控,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鮮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損耗嚴重,美國水果蔬菜在物流環節的損耗率僅有1%-2%,而我國每年損失率為25%-30%,全國每年果品腐爛壞損約1200萬噸,蔬菜1.3億噸,造成的經濟損失約上千億元[2]。物流配送體系建設的落后已嚴重影響了我國超市生鮮產品的經營運作。
4.商品供應體系不健全
我國超市生鮮供應鏈目前雖已基本形成,但問題也較多。特點是供應鏈太長,生鮮產品從生產地到貨架,中間要經過許多環節,不僅大部分生鮮產品最終喪失了價格優勢,而且產品的新鮮度也趕不上農貿市場,而且供應鏈管理效率低下,特別是大宗農產品物流與連鎖超市生鮮區之間未能形成有效銜接,生鮮產品的冷鏈物流尚未形成,這些都導致了超市在經營生鮮上的高成本和低新鮮度。從長遠來看,生鮮超市若不解決供應鏈上存在的問題,將很難根本性取代農貿市場的地位。
5.生鮮食品配送保鮮及物流監管不到位
超市生鮮食品的供應主要來自總部配送中心和供應商的直送,它的配送又有別于其它商品,要以適當溫度來運送不同的生鮮食品,做好各運送階段冷凍庫、冷藏車的低溫管理,防止保管及運送中的二次污染。有的超市沒有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直接從農民或加工企業購買,沒有冷鏈銜接,保鮮配送成為物流中的盲點。驗貨手段落后,多停留在感官及供方提供的資料上。
6.生鮮的標識和可追溯體系不完善
超市生鮮食品經營流程為采購、物流、入市驗貨、儲存和銷售五個環節。大部分的生鮮食品標識簡單,無產地、生產日期等,一旦出現問題,無法追溯到責任單位和人員,對其發生的原因沒有依據可查。自制的袋裝食品如饅頭、餡餅等均無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涼拌菜是在售貨員取出裝成小袋后,才打印上當天的日期和保質期。有的生鮮食品魚目混珠以舊充新,更有甚者進行造假,隨意更改包裝上的日期,欺騙消費者。
7.對生鮮經營管理和監管不明確
基礎管理體系薄弱。有些生鮮經營企業沒有建立起高效運作的生鮮經營管理體系,包括管理標準、制度和培訓體系。存在多頭管理,技術基礎設施不完善,技術標準不統一及執法體系相對薄弱等問題。超市生鮮食品的種類繁多,某些品種如壽司、炒菜類等缺乏相應的國家衛生標準。缺少獨立的質量控制機構和人員。大多數超市設有食品衛生控制部門,調查顯示,92%的設在采購或營運部門內,沒有獨立的行政權。面對生鮮食品衛生質量控制的復雜性,大多數食品檢測室的檢測設備和人員技術水平無法滿足超市的需要,檢測手段落后,使其作用受到限制或形同虛設
三、超市生鮮食品的未來發展趨勢與解決對策
要求新鮮是消費者的共同心愿,也是超市經營生鮮食品的基本立足點。依據生鮮食品具有需求量大、易腐爛、庫存周轉較快的特點,以及存貯和配送的特征,運用適宜的保鮮技術、環境和設備條件以及鮮度管理方法,尋求合理確定超市生鮮食品保存量的途徑,保持和延長生鮮商品的鮮度,確保營養質量,是超市經營好生鮮食品的關鍵性策略,也是留住顧客的最佳方法。
1.積極探索減少超市生鮮損耗的方法
首先,生鮮損耗的控制應從規范超市各項具體工作流程及標準做起,科學制定對不同類的生鮮商品的采購、驗收、儲存、陳列的標準與要求,如對生鮮肉類的冷藏陳列溫度、陳列高度進行規定,嚴格實行先進先出原則等。其次,在各項作業有了執行標準后應進行嚴格的目標考核管理,將生鮮的銷售量、損耗率、投訴率等各項考核指標與生鮮員工的個人利益掛鉤,實現企業與員工利益的捆綁,是提高員工損耗控制意識的有效做法,這也要求超市企業在制定各項考核目標時應科學合理,符合門店的實際情況。再次,超市應在生鮮的深加工方面多下功夫,如對外形受損但品質未變壞的水果加工成果汁等,對臨近保質期的肉類進行各項處理,將其加工成鹵制品、臘制品等,通過進一步加工處理,延長產品保質期、提高產品附加值,達到減少損耗的目的。最后,超市應注重生鮮商品的變價作業管理。由于生鮮商品的外形及新鮮程度往往影響了其銷售,超市應對生鮮商品變價處理的時間、定價等各項作業進行規范,執行嚴格的審批制度,從而減少生鮮商品的損耗。
2.加強生鮮現代物流配送體系的建設
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在現代企業生產管理當中越來越發揮其推動與促進作用,成為衡量企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準。我國生鮮超市應更多地將信息技術用在生鮮的物流配送體系當中,例如將數字化管理系統(DMS)、地理信息系統(GIS)、射頻技術(RF)、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電子數據交換技術(EDI)、電子訂貨系統(EOS)、數據倉庫技術(DW)等信息技術,不斷提高生鮮配送的現代化程度,使生鮮的物流配送更加準確、高效,減少物流配送當中的商品損耗率;我國生鮮物流配送過程中的“冷鏈”建設落后,與國外先進的超市有一定的差距,而冷凍冷藏食品消費市場潛力大,我國目前在商場、超市的銷售區僅約占整個食品銷售區的1/4,銷售額約占整個食品銷售額的一半。專家預測,未來10年世界速凍食品的消費量將占全部食品的60%以上。加強超市生鮮物流配送過程中的“冷鏈”的建設意義重大。超市生鮮食品的未來應以生鮮食品加工配送中心建設為重點,建立和優化生鮮快速高效的物流配送網絡。“要加快生鮮食品加工配送中心的建設。建立生鮮食品加工配送中心是大型企業必經途徑。”建立生鮮加工配送中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1)有效控制和減少連鎖店鋪的存貨和損耗。生鮮食品經營的難點之一是損耗問題,對鮮活易腐產品,合理有效地控制單店產品庫存量是一個關鍵環節,沒有生鮮加工配送中心的調控作用,單店的安全庫存和最低訂貨量很難下降。(2)有利于產品品質加工和管理標準化。如果沒有生鮮加工配送中心,各店分散經營的生鮮區要建立起統一的生鮮產品采購驗收標準并在各店統一執行這一標準,存在著相當的困難,管理上也容易出現一些漏洞。建立生鮮加工配送中心后,產品的外在的標準化缺乏這一問題會在加工配送中心得以化解。(3)有助于整合本地連鎖店的銷售能力,從生產基地直接進貨,減少中間環節。由于生鮮加工配送中心的建立,連鎖超市采購批量可以放大,由此使得部分生鮮食品道接從產地采購及面向全國招標采購成為可能。
3.強化生鮮食品配送保鮮及物流監管
促進流通企業內部物流社會化,推廣和應用冷鏈物流技術。超市剝離或外包物流功能,大力發展和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合作,完善配送供應鏈和城鄉一體化物流網,減少步驟,降低風險。選用適當的儲藏和保鮮技術,開發適應不同產品生理特點的寬溫度帶冷藏運輸技術,應用適應多品種、小批量、高頻率的物流配送設備,提高鮮活產品配送和分銷能力,建立高效率、無污染、低成本的物流體系。
4.建立完善生鮮食品標識和可追溯體系
超市只能維持產品的鮮度,而不能提高新鮮度。鮮度管理應該從生鮮食品材料的選購開始,最大限度地控制上游企業,從源頭入手。對生產和初加工環節建立基地規劃、環境監測、安全跟蹤、檢驗、承諾、認證、抽檢等制度。認真把好食品索證關,核對供貨單位衛生許可證,對每批食品實行檢疫、檢驗合格證制度,尤其是生鮮食品的采摘、收獲、屠宰、捕撈必須符合規定的安全隔離期及休藥期,防止農殘超標。
5.對食品安全管理和監管的需求
建立明確的鮮度目標與標準。政府部門應迅速制定生鮮食品的衛生安全統一標準,統一執法檢查、監督。超市要建立健全內部管理機制,加強對生鮮食品的日常監管和執法工作。從定性角度來了解顧客對各類生鮮食品的需求程度,掌握消費需求導向和需求程度,有利于精選產品類別與品項。從定量角度依據各種理化檢測指標,不斷改進技術手段,或依靠專業的檢測機構,獨立公正地進行監督。完善和提升鮮度技術標準。運用GMP即“良好作業規范”或“優良制造標準”制度和HACCP過程控制技術這兩個基本的鮮度管理技術,建立完善各種生鮮食品的HACCP食品安全質量管理體系,通過各危害因素的分析,對生產、加工、銷售等各環節的關鍵點進行重點的質量控制。如建立嚴格的驗收貨制度,將進貨日期、品名、規格、數量、質量檢驗記錄,收貨員、生鮮主管等在驗收合格單上簽名存檔,形成相互連接的控制鏈,相互監督、共同促進品質的保證。
6.嚴格把握生鮮食品加工原材料、環境、設備和技術要求
生鮮商品加工應堅持低溫、清潔、覆蓋原則,保持冷鏈不中斷。加工間是超市生鮮食品儲存、加工的重要場地,如熟食制品,畜禽產品加工要按照原料和成品進行工作區域劃分,定期進行整體徹底消毒,并保留相關記錄。工作臺和加工器具專管專用,加強衛生消毒,及時清理大型加工機器外表及內部的殘渣和污漬。工作人員的洗手池和器具清洗消毒池應分別專門配置使用,化學清潔用品和工具定點專項密封保管,避免污染食品。
7.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和消費者的引導
加強超市各級人員的定期食品衛生法規和營養知識培訓。強化企業負責人的食品衛生責任意識,建立企業誠信檔案。提高專職衛生監督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明確職責,授與相應權限。采購人員實行統一進貨,統一質量把關。生鮮區員工應持有效健康證明,保持工服、頭發和手清潔。熟食和面點的銷售人員應戴干凈的口罩和手套,不佩戴飾品,上崗前在專用洗手池洗手。并建立一支飲食專家隊伍,包括營養師、廚師、料理專家和食品加工專家等專業人員,不斷設計、生產、創造出新鮮、美味、省力、營養、經濟的食品。對消費者進行引導教育,使人們在重視價格的同時,也越來越關注食品的新鮮、安全和服務等附加值,改變傳統的消費思想。普及食品衛生營養知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購買食品時,注意識別品牌、生產日期等標識,遇到問題要敢于較真,共同促進超市生鮮食品質量的提高。
四、提升供應商的專業度
1.更新觀念,建立供應鏈管理的戰略理念
首先,超市要轉變觀念,深刻理解供應鏈管理的內涵,供應鏈管理最核心的內容是協同與合作,在思想上要實現從追求企業自身利益最大化轉變為追求包括所有渠道成員在內的供應鏈整體利益最大化,從單贏變為雙贏或多方共贏的轉變。超市不應該把渠道伙伴作為競爭對象,不應該以價格打壓從渠道伙伴身上去獲取利潤,而是應通過供應鏈管理與渠道成員進行有效合作使供應鏈整體價值增殖最大化,從而在鏈條分工中獲取更多的利潤。
2.以信息管理系統為基礎,構建供應商管理和服務平臺
供應鏈管理需要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有效的供應鏈不僅要求企業之間的相互溝通,而且要求企業對用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做出靈敏快速的反映。沒有信息技術或信息流作為基礎,是難以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的高效率的貨物流動的。因此供應鏈上各成員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溝通,共建一個溝通平臺,做到信息共享,同時企業要善于把最新的信息技術用在供應鏈管理過程中,以提高供應鏈的反應速度和效率。從而減少供應鏈中各成員之間的交易成本和價值損失,達到整體最優,各方受益。上海聯華1999年采購的商品已有兩萬多種,采購、財務部門與3000多家供應商有著業務和資金往來。傳統的經營方式已經與現實需求越來越不適應。為此聯華啟用了EDI自動訂貨系統,首先與上海10家供應商聯手試點。至今,聯華的訂貨系統已與上百家大型供應商聯網,隨時溝通信息。目前,上海聯華通過供應商平臺采購的商品數量大約在20000-40000種左右,涉及到的供應商有3000多家。其中,像上海家化、達能餅干、雀巢公司等在內的1000多家供應商已通過供應商平臺來自動供貨。聯華的外部供應管理,主要解決核心企業與其可依賴的固定供應商及客戶之間的交易流程和業務信息管理。通過聯華所構建的供應商服務平臺,外部供應商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商品的銷售、庫存情況,以便進行下一步的及時供貨。
3.尋找戰略合作伙伴,構建供應鏈管理基礎
超市應借助自己和終端消費者最接近的優勢,選擇合適的供應商,建立長期利益共享的戰略聯盟,使得交易各方通過相互協調合作實現以低成本向消費者提供更高價值服務的目標,在此基礎上實現雙方利益的最大化。現在超市生鮮商品的采購來源主要分為兩類:本地采購和產地采購。本地采購的產品包括葉菜類(蔬菜基地)、鮮肉類(肉聯廠)、鮮活水產(淡水養殖基地)、部分副食品(豆腐、豆漿、豆制品)、半成品涼菜、切配菜等;產地采購的產品包括大宗干菜、部分水果、冰凍水產、干鮮制品、加工制品。為達到消費者所希望的新鮮安全時令的目的,要求生鮮食品供應鏈的環節越少越好,但農產品生產和消費的分散性卻使農產品在流通不可避免地進行一次或多次集散。基于這樣的考慮,連鎖超市要推動生鮮商品應可能更多向產地采購,以減少中間環節,這樣不僅可以降低采購成本,而且有助于與供應商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上海農工商超市在生鮮方面已探索出“產加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這就是:定點生產、定量收購、定牌包裝、統一加工、統一定價、統一銷售,即“三定三統”。這種模式實現了四個穩定:質量穩定、貨源穩定、生產穩定和農民收入穩定,從長三角地區直至江西、黑龍江,農工商共建有13個農產品生產基地。如今,農工商超市90%的生鮮食品都由生產基地直接供貨,沒有中間環節,成本降低,售價就可降低。目前,上海農工商超市每天銷售1.5萬只農工商烤雞、130噸農工商大米、100噸農工商雞蛋,它們全部來源于各大生產基地。
4.對市場需求進行有效的預測,減少生鮮食品的庫存量
生鮮食品易腐易爛,有效地預測技術對于降低經營成本有著重要的作用。生鮮商品,因其市場的不確定性,過量采購將導致庫存積壓和損耗加大,采購不足又會產生缺貨損失,錯失商機。供應鏈管理要求對市場需求進行有效的預測,通過歷史銷售數據預測未來銷量,并預測每單位缺貨成本和壓庫成本,確保管理者就商品供應與市場需求的平衡問題作出正確的決策。首先,需要企業在平時做好基礎數據的收集整理工作,并投人一定人力物力對以往預測偏差根源進行跟蹤分析。其次,應建立缺貨成本和壓庫成本的數據庫,為企業作出正確合理的資金和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再次,要加強供應商管理。積累供應商有關準時供應次數、延遲供應次數、平均延遲時間長度以及延遲時間標準差等數據。從而確定合理的采購頻率和采購批量,逐步實現最小的庫存和損耗。
5.強化對供應鏈合作伙伴的激勵與控制
(1)年薪制。
主要用于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是一種固定的報酬,它將高層管理者業績的間接性和長期性加于考慮的范圍中。除了給予這部分人員較高的固定工資外,還為這部分人員提供較穩定的工作環境和保障以有利于他們工作的積極性。
(2)獎金制。
主要針對公司內部一般行政類員工,根據員工的表現情況和績效考核情況發放工資。
(3)提成制。
主要針對銷售類員工,提成一般等于銷售額與提成比例的乘積,或是將銷售額的定額部分扣除后,以剩余的銷售數額作為計算提成的基礎。
(二)家族式醫藥超市企業薪酬體系的主要特點
醫藥行業的薪酬目前呈現高管職位薪酬走高、浮動收入增加、分配方式單一三大特點。(1)高級管理人員薪酬呈上升趨勢。高級員工的收入在近幾年的醫藥行業中總體平均上升5.98%,尤其是在近兩年來,高級管理人員的工資漲幅超過11%。從這一數據中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醫藥企業開始對高級管理層給予更多的重視和培養。
(2)浮動收入占員工總體收入的比例增加。
在薪酬結構,浮動收入在醫藥超市行業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由于醫藥超市企業主要由銷售人員組成,一般情況下,浮動收入主要包括三部分:銷售傭金、獎金及長期激勵收入。浮動收入占收入的比例增大從整體反映了醫藥超市企業對員工績效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制藥企業逐漸都接受了利用浮動工資這一薪酬工具來激勵員工的方式。
(3)分配方式單一。
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對企業核心人員的激勵中,包括高管人員、掌握關鍵技術的工程師及研發人員等。目前我國大多數醫藥企業主要利用獎金和績效工資兩大薪酬工具來對激勵員工,在總體薪酬分配中,資本要素、管理要素和技術要素所占分配的比例較少。
2以Y公司為例調查、分析家族式醫藥超市企業薪酬體系
(一)Y公司薪酬概況
Y公司屬于中型藥品連鎖超市行業,其薪酬福利體系也顯現出與其他行業相區別的特征,具體薪酬概況如下:
(1)為員工購買五險一金,為員工免費提供住宿,法定節假日會給予員工一定的物質補貼,每月組織兩次員工帶薪培訓;
(2)藥師和醫師的基本工資主要在2000-2500元區間,行政管理人員及財務人員基本工資主要在2500-3000元區間,其他普通員工(包括實習生)基本工資均在800-2000元;
(3)薪酬構成:基本工資+績效工資,績效工資=銷售提成+崗位津貼+全勤獎+工作補貼+銷售ACE獎+其他工資;
(4)實行獎罰制度,即銷售額前100名員工有相應的物質獎勵,銷售額倒數前50名員工有相應的處罰;
(5)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時并不按其員工實際基本工資額度簽,而是按照法定最低基本工資額度簽。
(二)Y公司薪酬狀況調查及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問卷調查(主要針對一線員工、普通行政人員等基層員工)和高層訪談(訪談對象為該公司董事長、財務總監、及人力資源部總監等高層人員)兩種方式結合。主要調查了以下問題:
(1)員工對目前薪酬水平的滿意度
通過問卷調查統計結果來看,對目前的薪酬水平沒特別感覺的員工群體主要集中在基層人資源人員及部分醫師藥師等人群;對目前薪酬滿意的員工群體主要是中層人力資源人員及部分優秀銷售人員,其次為一般基層管理人員;最不滿意的是一線營業員、財務人員、部分實習生等。
(2)員工認為決定工資高低的因素
由于藥品超市行業的性質,Y公司特別重視一線銷售員工的個人業績,而對該部分員工的學歷和職稱不怎么關注;但對于基層管理人員,個人業績不占據其薪酬構成的主要部分,而職位的高低與工作需承擔的責任和風險則是決定該部分人員薪酬高低的主要因素。據該公司最新的薪酬報表顯示,該公司普通員工(包括實習生)的基本工資均在800-2500區間,工資水平較低。在Y公司員工的總體薪酬中,績效工資占據薪酬構成的主要部分,根據弗隆的期望理論可知,員工的期望值沒有得到滿足,那么就算企業給予員工再多的效價(績效激勵)還是很難提高企業的整體效率,同時也很難增強員工的忠誠度。
(3)除了工資,員工最看最的因素
數據顯示有30%的員工除工資最重視和諧的人際關系,而近50%的員工除了工資最重視好的工作環境和提升自身實力的機會。這說明員工對和諧舒適的工作氛圍和和諧的人際關系追求比較強烈;根據麥戈萊倫的成就需要理論可以判斷出Y公司員工主要為友誼主導型的員工,這種類型的員工較喜歡與他人進行交流且渴望被人喜歡,希望自己能加入一個小團體,那么針對這一類型的員工,企業管理人員應讓他們盡量在團隊中進行工作,上級主管應盡量的對他們的工作進行表揚,并讓他們做協調性較強的工作,這對激勵員工非常行之有效。
(4)員工對公司福利設計的看法
經數據調查有70%的員工認為Y公司福利太少或基本沒什么福利,而只有15%人員認為Y公司福利設計合理,筆者深入分析調查問卷人群后得知,認為福利設計合理的人群主要集中在中層管理人員及部分優秀銷售員中。這主要是因為Y公司對中層管理人員及優秀人員都給予較好的待遇和激勵,如為這部分員工給予Y藥品超市購物卡獎勵和帶薪旅游、帶薪假期等激勵。
(5)員工認為多久調薪一次合適
數據顯示52%的員工希望3個月至半年內調薪一次,而Y公司實際調薪情況則為1年半一次,根據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分析可知,調薪作為激勵因素,企業只有實施令員工滿意的調薪政策才能最充分的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否則只會增加員工更多的不滿以及離職的可能性。
(6)員工對公司薪酬支付的及時性和準確性的評價
在調查中有8%的員工認為Y公司薪酬支付的數額和時間基本準確,與此相比有81.3%的員工認為Y公司在員工薪酬的支付問題上不夠及時和準確,還有75%的員工認為Y公司經常拖欠員工工資。筆者經過深入分析問卷調查數據發現,認為Y公司薪酬支付的數額和時間基本準確的員工主要為一些優秀或資歷較深的員工,而認為Y公司薪酬發放不及時或經常拖欠的員工主要為基層的行政人員和普通銷售人員。Y公司在薪酬發放的區別對待上已經成為造成員工離職或不滿的主要因素。
(三)Y公司薪酬體系調查結果
薪酬作為企業吸引、激勵以及留住所需人才并獲取其價值的重要手段,因此薪酬管理的水平對于公司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根據問卷調查及Y公司高層訪談結果進行分析,本文認為以Y公司為代表的家族式醫藥企業薪酬管理具有一些優點,也存在許多不足,具體如下。優點:對高層管理者實行年薪制,有長期激勵作用;薪酬管理實施“胡蘿卜加大棒”政策,獎罰分明;重視對員工的相關培訓;崗位設計較為合理。缺點:注重績效工資,忽視員工基本薪酬的設計;部分崗位薪酬偏低,導致不滿;薪酬差距較大且加薪較難;沒有建立滿意的薪酬激勵體系;薪酬政策朝定夕改,沒有長期有效的執行;用人唯親,薪酬管理過程中家族性質濃厚。
3家族式醫藥超市企業薪酬體系優化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以Y公司為代表的家族式醫藥超市企業在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嚴重制約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為解決這些問題,企業應該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對不同類員工有針對性地進行激勵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在設計薪酬制度時應針對員工不同的需求給予不同的激勵,才能收到盡可能好的效果。公司也應該針對不同員工,設計不同的激勵制度。對于一線營業人員而言,由于其低層次需求更加強烈,應該主要以金錢激勵為主,滿足其基本的生活開支,同時輔以較高的銷售提成獎勵,除此之外還應給予員工一定的福利激勵,如為員工定期進行系統的培訓及一些假節日旅游福利等,使員工能夠安心地在企業工作,培養其忠于企業、為企業奉獻的精神。對于基層管理人員來說,由于其大多為知識型員工,因此應該在物質激勵基礎上,需要注重情感交流,更多地給予員工提升工作能力的機會,滿足其自我實現需要。一方面,可以通過增加對這些基層管理人員的培訓和非物質激勵,為其設計合理的職業生涯道路和晉升渠道,以提高他們的工作激情和忠誠度,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為企業關鍵崗位物色合適的人選;另一方面,在培養員工能力提高的同時,也要輔以較高水平的報酬,防止員工被其他同行獵走,留住這些可用之才,為己所用。對于基層技術人員(醫師藥師營養師等)而言,由于其成就感的需要較強,公司可以通過邀請國內外的專家對這部分員工開展知識講座,專業知識交流互助等,以提高這部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追求,支持他們在自己專業領域的發展,設定教育基金為這部分人員的再教育提供資金支持,或定期選派一部分優秀人員到國內外與同行優秀的醫師藥師進行交流等,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重新的工作設計使得工作更富挑戰性,明確關鍵職能使得該部分員工的地位得到提高,從而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
(二)薪酬管理體系再設計
薪酬管理制度再設計是一個系統的工作,要求企業必須建立和健全各種配套管理制度,包括對組織結構的調整和崗位設置的調整、人員配置的調整、健全企業全體員工考核制度以及調整對企業全體員工勞動關系的管理等,從而為薪酬管理提供信息支持。筆者認為薪酬體系再設計過程中除了要科學地進行工作分析、績效考核和薪酬調查工作外,還應當優化薪酬發放制度和改善勞動關系管理。
(1)優化薪酬發放制度
調查顯示,員工不滿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類似企業經常拖欠員工工資,因此需要優化薪酬發放體系,以確保員工能及時、準確地獲得屬于自己的工資。通過規范并優化薪酬的發放制度,增強員工的工作熱情和工作滿意度,降低因工資發放不及時或不準確造成的員工離職。
(2)改善勞動關系管理
通過與Y公司高層進行訪談,得知Y公司為了降低給員工購買法定福利的支出,因此在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時,并沒有按照員工的實際工資額度來簽,而是按照最低工資標準來與員工簽訂合同,再以這個工資標準為員工繳納相關法定福利。這樣勢必會造成員工的不滿和困惑,最終導致員工離職。公司應當在與員工簽訂合同之時,向員工詳細說明基本工資的額度、績效工資所占的數額,以及其他收入的來源。
(三)薪酬體系實施的保障措施
(1)弱化家族式管理作風
家族式醫藥企業領導層的核心位置主要由家族成員擔任,管理模式帶有濃厚的人治色彩。這些企業對員工管理都較為苛刻、同時在員工精神方面的激勵幾乎沒有,很多政策朝令夕改。這將降低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抑制員工的創新精神,使員工的工作效率下降,很難保證工作質量,最終會制約公司進一步發展。且不少類似企業當前面臨著業務量的快速提升,這在客觀上需要公司盡快擴大管理層的開放性,這就要求家族式醫藥企業能引入事業部制的管理模式以及職業經理人制度,以創造更有效的薪酬管理體系為目的,用制度來保證薪酬管理的公平性和解決相關的補償不及時的問題
超市最早源于西方國家的超級市場,英文supermarket,是一中可以讓顧客直接面對商品進行挑選、購買、實行自我服務的開架式高級市場銷售模式。這種銷售模式于20世紀末傳入我國,并迅速獲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超市作為零售業異軍突起的一種銷售模式使一些發展迅速且實力雄厚的超市商家開始突破地域界限占有盡可能多的市場份額,連鎖超市應運而生。
眾所周知,超市是目前消費者購買商品的最直接途徑。通過邯鄲本地的調查問卷發現,消費者在選擇超市時主要有三個因素在起作用,即價廉物美、品種齊全、交通便利。而價廉物美則是消費者選擇超市的首要決定條件,即第一誘因。那么面對幾近相同的進貨渠道和價格折扣,如何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自己產品的成本呢?物流成為連鎖超市業商家們的首選。合理的物流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商品的成本,間接地增加顧客源,提高連鎖超市的核心競爭力。
一、我國連鎖超市的經營現狀
自1990年12月,我國第一家超市——東莞美佳超級市場開業以來,十七年間,連鎖超市已如雨后春筍般遍布全國,并日益為廣大消費者接受和歡迎,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購物場所。連鎖超市從最初的食品經營到日用雜貨,服裝和小型家電的銷售,“一站式”消費模式為連鎖超市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客源。雖然連鎖超市的經營模式引入我國的時間并不長,但在全球化經濟的大背景下,我國連鎖超市業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和經營理念已獲得長足發展。在2005年前30強連鎖企業中,超市(包括大型超市和倉儲會員店)的銷售量與2004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9.4%,占30家企業總銷售額的45.2%,店鋪數增長了17.6%。在商務部公布的2006年上半年連鎖企業30強的名單中,連鎖超市仍占據主導地位。尤其是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越來越多的世界零售業巨頭開始介入我國的連鎖超市經營,如美國的沃爾瑪、法國的家樂福、荷蘭的萬客隆等,必然會對我國的連鎖超市業產生巨大的沖擊。而與國際巨頭們相比,我國的連鎖超市尚處于成長階段,還存在著規范化程度低,管理體系低下,物流配送體系不健全,從業人員素質水平不高等問題。
二、我國連鎖超市物流體系現狀分析
我國連鎖超市在物流管理方面確實做了不少工作,如構建自己的物流配送系統;通過兼并和重組達到統一配送,降低了流通費用和進貨成本等等。但總的來說,我國連鎖超市業的物流管理水平還不高,還不能適應復雜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我國的連鎖超市物流管理還存在著這樣的一些問題:
物流運營成本較高。目前,我國連鎖超市有自營店、加盟店和便利店幾種形式,而這些店面中只有一少部分是由連鎖超市總店的物流中心根據各分店面的需要和銷售情況統一配貨,在實際情況中,絕大部分的分店,尤其是加盟店則根據自己店內商品的流量自行進貨。
這樣的渠道導致的直接后果是商品成本升高,貨物配給不均衡,庫存積壓量加大,物流運營成本不僅無法降低,還間接轉嫁到商品上。
配送率低。絕大部分連鎖超市由于信息傳遞環節較多,易造成信息失真,配送成本增加的情況。現在有很多連鎖超市還僅僅停在取貨、送貨的初始階段,技術含量不高。這樣低的配送率不僅造成整年裝載率低,回車空駛率高、運力大量浪費,而且還影響著貨物的遞送速度和效率。據統計,目前發達國家連鎖企業的配送比例一般為80%~90%,而我國連鎖超市的平均配送率只有30%~60%。
標準化、個性化服務程度低。標準化是連鎖經營的重要特征之一,但現在絕大多數的超市僅僅在門面裝修上做到了統一,而在商品流通過程中的裝卸、搬運、運輸存儲上都沒有統一的要求,仍然以人工操作為主。條碼信息技術也只在POS系統進行了簡單的運用,品類管理、銷售結算幾乎無標準化可言。
三、加快我國超市業的物流管理現代化發展
加強信息化管理。努力構建連鎖業內部的信息管理系統,運用現代化的通信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手段,預先制定貨物的運送和配給方案,開設電子訂貨業務等等,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能夠做出快速的反應。完善企業內部決策支持系統、自動補貨系統、運輸信息管理系統等,盡快實現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學化。
提高標準化程度。不僅要在店面裝潢上做到標準化,還要注意在銷售、顧客服務、商品陳列上做到標準化管理,例如:商品售價、折扣促銷等方面。另外,在專業部門設置和人員服務上也要做到標準化,有統一的要求,能夠迅速地將總店的決策方案轉變為銷售執行。
改善配送措施。可以變原來的單一配送為共同配送和混合配送,這樣既節約了成本也提高了貨物的配送效率。同時把單純地服務型配送變為盈利性配送,使庫存實現合理化、科學化的保管。
參考文獻:
[1]錢芝網.連鎖超市物流優化對策探討[J].商業時代,2005(33):11-12.
[2]李軍.論大型連鎖超市的物流管理[J].商場現代化,2006(2):10-11.
上市公司是股份公司的一種,指可以在證券交易所公開交易其公司股票、證券等的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后,公眾可根據各交易所規則,自由買賣相關的證券及股份,成為股東,享有股東權益。
(二)超募
在新股?l行開始“市場化”后,由于新股的定價機制缺陷,導致上市公司實際募集到的資金超過投資項目計劃募集的資金,這種現象稱為超募現象,由于超募所得的資金便被稱為超額募集資金簡稱為超募資金。
二、國外研究綜述
20世紀末,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開始受到廣泛關注,在股權融資方式上,國外學者認為公司選擇上市的目的就是想通過股票的發行獲取企業經營發展所需要的資金,上市公司公開發行股票出現融資超募現象是非常普遍的。國外學者主要專注于研究公司上市發行股票的目的和融資超募現象的成因。
Ibbotson(1975)研究發現,公司上市具有集聚現象,某一段時期內上市的公司數目明顯地多于另一時期。Taggart(1977)主要研究了企業的上市動機,研究發現,當企業的市場價值被高估時,即市場對公司資產定價的評估顯著高于公司的賬面價值時,相對于其他融資方式,企業更傾向于進行股權融資,獲得超過預計籌資額的資金即超募資金。Pagano、Panetta和Zingales(1998)選取了意大利的30000多家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利用這些公司1982年到1992年十年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大部分的上市公司是進行股權融資,用所獲得的超募資金調整公司的資本結構而不是將資金投向研發。
Carter(1990)認為承銷商的聲譽越好越有助于提高投資者對發行公司的價值判斷的一致性,降低發行公司的風險,提高發行價格,從而容易造成融資超募。
Michael C.Jensen(1986)首次提出了自由現金流的概念,當發生融資超募時,上市公司會擁有大量的自由現金,對資金支配更加自由。Michael C.Jensen(2004)研究發現,上市公司擁有的大量自由現金流的運用效果不佳,未能創造應有的價值。Fresard(2010)基于委托問題,闡述了上市公司擁有的閑置資金越多,公司的內部人員,尤其是高層,出于利己動機越有可能通過各種方式轉移資金謀求個人利益。Kim和Weisbach(2008)以全球38個國家新發行的16958只股票及其他12373只股票為樣本,對公司募集所得資金的投向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公司利用市場對其資產價值的高估,擇機上市,主要就是為了獲取股權融資超募資金,資金分配不合理,閑置會影響到企業發展。
三、國內研究綜述
自2009年10月30日我國的創業板上市以來,融資超募問題大量出現,國內廣大學者開始關注并研究首次公開募股融資超募現象。目前,國內的相關文獻研究比較少,其中絕大部分屬于描述性規范研究,主要集中在超募現象分析,融資超募原因、后果及治理對策方面。
方先明(2011)以創業板第一批上市的28家公司為研究對象,通過統計分析發現該批公司均存在嚴重的融資超募現象,平均超募率高達118.7%。這個現象也被稱為創業板市場“高發行價、高市盈率、高超募率”的三高現象。
周婷(2011)認為導致創業板融資超募的宏觀原因有宏觀經濟環境、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的客觀性和投資者的教育缺乏;直接原因則是我國當前特有的新股發行定價機制及現行的發行詢價機制自身存在的缺陷所導致“三高”現象。新股發行市場化改革的不徹底,尤其是審批環節并未完全市場化是造成創業板超募現象的根本原因。
方軍雄(2010)從中國資本市場新發行制度變遷的角度出發,以此為時間軸,選取從1991年至2010年在中國上市的1220家上市公司首次公開募股的融資超募情況作為研究樣本。研究我國的新股發行制度對我國上市公司融資超募程度的影響,認為影響超募程度的主要因素有發行市盈率、股票收益率、發行費用、通貨膨脹率以及發行制度等,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融資超募程度隨著新股市場化改革的深人呈現出顯著性下降。
【關鍵詞】五年制朝鮮族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問卷;理論構想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五年制朝鮮族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研究》(立項批準號:ZD1522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當前關于教師職業發展的研究多集中于在崗教師,而對教師隊伍的后備隊――師范生的研究相對較少,尤其是對朝鮮族師范生的研究尚屬空白。目前,五年制朝鮮族師范教育承擔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小學及幼兒教師培養的重要任務。因此,研究五年制朝鮮族師范生的教師職業認同狀況,不僅對認識其職業認同現狀和水平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而且能為促進朝鮮族教師教育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一、教師職業認同問卷編制的理論基礎
(一)社會角色學習理論
社會角色學習理論認為個體角色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它要遵循角色學習的社會心理機制和角色學習的過程。師范生作為教師職業的預備角色,首先要明確教師職業角色的責任和義務,明確教師角色是社會對擔任一定教師職位的人的期望。事實上,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形成的過程,就是對教師角色學習的過程。師范院校通過相應的專業課程設置,對師范生進行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使師范生在職前師范教育階段盡量去完成教師角色的學習過程,以便今后能順利進入教師工作崗位。角色理論涉及眾多相關的內容,諸如角色認知、角色規范、角色職責等。由此可見,師范生的教師職業認同就是對教師角色的學習過程,包括職業認知、職業規范、職業職責等一系列的學習過程。
(二)霍蘭德職業適應理論
該理論是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霍蘭德先生于1959年提出的。霍蘭德認為:“大多數人的人格可以分為現實人、智慧人、藝術人、社會人、事業人和常規人六種類型,相應的職業也分為實際型、調研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和常規型六種類型。”各種人格類型與職業類型有著很緊密的聯系,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匹配關系。因此,從職業角度來分析,相應的職業興趣匹配相應的職業類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該理論十分重視人格類型、職業興趣和職業類型的匹配以及相互適應契合,強調其相互適應后所產生的積極效應。
(三)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
該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于1971年提出來的。該理論認為,個體行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來自其對他人行為的觀察和模仿,青年主要的學習方式便是模仿,他們通過對榜樣的仿效,習得了新的行為。該理論重視觀察和模仿在個體行為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性,強調個體某種新的行為的形成離不開觀察者觀察學習的內在過程。由此可見,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的形成也同樣離不開一定的觀察和模仿。這就需要考慮到一線幼兒園及小學教師的行為會對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而這種影響主要是通過教育見習及教育實習的途徑來實現的。
二、五年制朝鮮族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成套問卷的框架構想
根據以上理論基礎,借鑒薄艷玲(2009)有關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的相關研究,將五年制朝鮮族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定義為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的認知、情感、意志、期望、價值觀及職業行為傾向的綜合。這是從靜態上考察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現狀水平。而動態的教師職業認同則強調師范生在專業學習階段思想上對教師職業的認可、內化教師職業社會期望,行為上對教師角色同化的過程。因此,結合本研究的出發點及目的,構建如下框架:
三、五年制朝鮮族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問卷的初步構想
(一)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問卷
1.師范生教師職業認知維度
“職業認知是指勞動者獲取、儲存和使用職業知識的個性心理準備狀態和進行職業價值判斷的認知過程。”在本問卷中,職業認知維度包括對教師職業責任和義務的正確認知,對教師職業社會地位的認知,對自身素質是否適合從事教師職業的認知以及對自身角色是否與教師職業密切相關的認知四個指標。
2.師范生教師職業情感維度
所謂教師職業情感是指“師范生、教師對‘教師’這一職業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在本問卷中,職業情感維度包括對師范生角色產生的自豪感,對當前師范生學習生活感到快樂的滿意感,對將來成為一名教師的快樂感以及對教師職業本身的深厚情感四個指標。
3.師范生教師職業意志維度
師范生教師職業意志是指師范生愿意從事教師職業,具備為教育事業獻身的精神和在艱苦環境中執著于教育事業的勇氣。在本問卷中,職業意志維度包括畢業是否愿意成為教師,目前是否為成為一名教師而克服困難努力學習,今后即使有轉行的機會也要堅持從事教師職業以及在教師崗位上從事教育教學的意志四個指標。
4.師范生教師職業期望維度
教師職業期望是指師范生對教師這一職業的期望和要求。師范生教師職業期望是影響其職業選擇中的關鍵因素,是其職業價值觀的集中反映。在本問卷中,職業期望維度包括對將來教師角色的期望,對職業薪酬的期望,對將來有能力從事教師職業的期望以及對將來教師職業生活的期望四個指標。
5.師范生教師職業價值觀維度
職業價值觀是個體一般價值觀在職業生活中的體現,人們依據自身的需要對待職業、職業行為綜合看法。在本問卷中,職業價值觀維度包括對目前師范生活意義的看法,對教師職業價值的看法,對教師在社會各類職業中地位的看法以及對教師在社會發展中作用的看法四個指標。
6.師范生教師職業行為傾向維度
師范生教師職業行為傾向指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能夠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與中學教師、大學教授進行交流,提升自己對教師職業的適應,做到不僅從思想上認同教師職業而且在行動上同化教師的社會期望。在本問卷中,職業行為傾向維度包括師范生為教師角色努力學習的行為傾向,師范生努力練習教師基本功的行為傾向,師范生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行為傾向和師范生熱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的行為傾向四個指標。
(二)五年制朝鮮族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影響因素問卷
1.個體因素
個體因素包含個性特征和入學動機兩個指標。個體特征主要指師范生在先天遺傳素質的作用下,在后天環境的教育下所形成的較為穩定的性格特質。按照霍蘭德的職業匹配理論,人格特質與興趣是影響個體選擇職業的重要因素。入學動機主要指師范生在選擇專業前的入學動力及原因。能夠自愿選擇師范專業的學生,在自我效能感上會有更好的表現。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包含經濟支持和心理支持兩個指標。在本問卷中,經濟支持主要指家庭經濟收入程度及家庭在社會群體中的經濟地位。這是師范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提升教師職業技能及教師職業認同感的基本保證。心理支持主要指家庭成員(主要是父親和母親)對師范生在心理上的支持。心理上的支持能夠激發師范生的學習行為,并有助于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的形成。
3.學校因素
學校因素包含課程設置和教育實習兩個指標。在本問卷中,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是師范生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的重要來源,對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的培育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教育實習,即師范生的見習、實習階段不僅是師范生通過教育教學實踐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專業能力的過程,也是由師范生角色向教師角色轉化的必要階段,并通過觀察和模仿,進一步習得教師職業的規范和行為。
另外,在問卷編制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五年制朝鮮族師范生的實際狀況,在語言的設計上要注意簡潔易懂,項目涵蓋全面等問題,以保證問卷的信度和效度。
【參考文獻】
[1]薄艷玲.高師生教師職業認同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8.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現代流通服務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帶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而且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總體發展,對于社會就業、國民福利及城市發展也有著重大貢獻。[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流通服務業雖然獲得了巨大發展,但是“還不夠快”,并且流通產業集中度低,流通費用高,流通方式陳舊,商業網點布局不合理,流通企業核心競爭力普遍缺失等一系列問題依然存在。流通服務業發展的滯后,帶來了全局性的不良后果,如制造業資本周轉和經濟節奏放緩,城鄉居民消費受到非收入方面嚴重制約等。[2]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流通服務業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外資在中國流通領域的加速擴張企業管理論文,已經使缺乏創新能力的本土流通服務業遭遇嚴重威脅,而且容易引發政府調控能力弱化、上游產業失控,導致國家經濟安全等問題。[3]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流通服務業的發展面臨復雜而嚴峻的形勢,如何實現我國現代流通服務業又好又快發展已經成為關乎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黨的十七大高度重視自主創新,為我國現代流通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恰恰當前我國流通服務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普遍缺失,這和該領域理論研究嚴重滯后有密切關系,已經嚴重制約著流通服務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我國流通服務業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生存,打造并保持可持續競爭優勢的唯一砝碼。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嘗試著對國內學者在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總結,并梳理分析其理論脈絡,以便更好的了解該領域研究進展和尚未解決的問題,為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指明方向。
“自主創新”是我國在特定歷史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路風將“自主創新”界定為一個企業或者一個國家堅持技術學習主導權,并且把發展技術能力作為競爭力或經濟增長動力主要源泉的行為傾向、戰略原則和政策方針,但是他也指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不自主”的創新。[4]事實上,對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關于服務業創新的研究上。鑒于國內流通研究領域單純以“自主創新”命名的研究成果非常罕見,我們在研究中將流通服務業及其所包含的四個子行業(零售業、批發業、物流業、餐飲業)創新的研究成果均視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中國期刊網是我國最大的全文現刊數據庫,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連續動態更新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其收錄的核心期刊對行業的研究現狀很據代表性核心期刊目錄。本文通過以下方式對我國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的文獻進行檢索,具體包括:(1)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上,搜索篇名中含有“創新”,同時
摘要中含有“流通”、“零售”、“物流”、“批發”、“餐飲”“飯店”、“酒店”、“商業”、“商店”的文章,期刊年限選擇2000-2009年,來源類別選擇核心期刊。(2)剔除其中的書評、新聞、會議等非學術論文,并且剔除文章核心研究內容不是流通服務業創新的以及部分非代表性的期刊(如《特區經濟》等)上的論文。按以上標準,共得到論文樣本330篇。(3)分別按照三個標準對論文樣本進行分類,即按研究主題進行分類、按年份進行分類、按流通服務業中零售、物流、批發和餐飲四個子行業進行分類。根據以上三種分類,本文從三個視角對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研究現狀進行了分析(圖1)。
圖1 分析框架圖
三、文獻回顧與分析
(一) 研究主題分析
以研究主題為標準,我們可以把研究樣本劃分為9個研究主題,分布結果顯示研究最多的是綜合創新,即涉及非單一創新維度的研究,共105篇;其次是流通模式創新,共55篇;再次是組織創新(以業態創新最多)企業管理論文,共40篇。
1. 綜合創新。該部分共105篇文章,涉及流通服務業戰略創新、價值創新或體系創新等許多摘要用時間消滅空間。[7]
2. 組織創新。該部分共40篇文章,很多文章在充分分析我國流通組織存在問題的基礎之上,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流通組織措施的對策。關于我國流通組織的現狀,主要觀點認為我國流通組織規范化、組織化程度較低;管理手段、管理技術和管理水平落后;增長模式仍屬于粗放型;專業化分工協作水平低,各自盲目發展;流通組織間的競爭仍停留在低水平的過度競爭,且競爭不充分和過度競爭并存。[8]孟鐵和張殿波總結了流通產業組織優化的政策選擇,即堅決打破行業壟斷、部門分割和地區封鎖;制定適度市場壁壘政策;流通產業有效競爭政策;制定跨區域集團化的催化政策,以培育一批現代大型流通企業。[9]關于組織創新研究最多的是業態創新,如李飛認為零售業態的構成要素就是零售營銷中產品、服務、價格、店址、環境和溝通6個組合要素,并在此基礎上設計了零售業態創新的路線圖,6個要素中24個細節維度的組合變化就是零售業態創新的具體內容。[10]此外,還有一些研究涉及了農產品流通組織的創新,如馮邦彥和段晉苑提出通過建立專業運銷合作組織改革現行的生豬流通制度的建議。[11]
3. 流通模式創新。該部分共55篇文章,研究內容比較分散,包括生產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物流模式創新和渠道模式創新等,表明我國的流通模式在許多方面還存在著急需解決的問題。如于奎和文啟湘分析了批發商業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批發商業發展模式創新可以通過推進供應鏈管理模式,積極探索電子商務批發交易,向現代物流中心過渡以及發展規模經濟等途徑來實現。[12]
4. 營銷創新。該部分共29篇文章,主要集中在零售和批發上面,大都從企業營銷手段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入手,探討了如何創新改進營銷方式。很多學者強調零售企業營銷創新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正確選擇。[13]范增認為營銷創新是連鎖超市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能持續、穩定的發展的必然選擇,營銷方法的創新應包括綠色營銷,情感營銷和導入CIS推廣形象營銷等方面。[14]
5. 技術創新。該部分共24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技術創新對流通服務業的重要性,如何進行技術創新等。如張宏以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為基礎,提出了改進的A—U模型,流通產業的升級可以是跳躍式的,發展具有可跨越性的,而這都是由又是由技術創新的跳躍性所決定的。發展我國流通產業應從宏觀層面加強技術創新的政策地位,強化對加快發展現代流通產業的政策支持,積極引導第一、第二產業參與流通技術創新,提高流通企業對流通技術的認知和掌握程度,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物質基礎建設等角度進行改進。[15]
6. 制度創新。這部分有25篇文章,主要從政府企業管理論文,企業以及社會組織等角度探討了如何健全我國流通市場的制度創新。如文啟湘和趙玻指出流通產業天然就是低進入壁壘產業,要防止流通產業過度進入,今后我國必須加快流通產業進入管制制度創新核心期刊目錄。[16]
7. 觀念創新。該部分共18篇文章,如宋則提出要確保流通產業的先導地位, 充分認識流通和流通創新在市場經濟當中的應有地位和作用。[17]黃國雄認為流通是基礎產業,并從流通觀念的創新理論要點出發,對商業的本質、商業城市建設、商業信譽、商業市場、商業利潤、商業文化等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18]
8. 服務創新。這部分共18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國流通業服務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適應新時期流通業服務創新的若干措施。如許彩國和柳思維指出零售企業必須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擴大服務范圍,完善服務設施,更新服務內容,通過服務創新才能實現顧客滿意,培養顧客忠誠。[19]
9. 其他。以上的分類方法并不能涵蓋所有流通創新論文,凡是不能歸入以上類別的學術論文歸入該類,合計共16篇學術論文。
(二) 時間序列分析
為了更好了解最近十年國內學者們在流通創新方面的研究,我們對論文樣本進行了時間序列分析,對總的樣本論文以及不同研究主題的論文分別按時間序列進行了統計分析,以便更好的得出學者們研究重點的變化。
圖2 流通創新論文時間分布圖
從圖2可以看出,近十年里,國內學者在流通創新方面的研究成曲折式上升,在2003、2007年達到兩個峰值。2001年末中國入世之后,外資流通企業進軍中國市場的速度加快,此時的本土流通業迫切的需要創新理論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下,流通創新的研究持續增多,所以考慮到學術成果刊登的滯后性,在2003年流通創新達到一個相對峰值是符合實際的,但是這種研究態勢并未持續。直到2004年底零售業全面對外開放以后,本土流通業面臨外資的威脅和壓力驟然增加到一個更高的程度,這使得通過創新提升競爭力的研究成果應需要而增多,同樣考慮到學術成果刊登的滯后性,所以在2006-2007年間才達到另一個更高的峰值。但是隨后流通創新的成果又出現了下滑的跡象,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在流通服務業受到沖擊的背景下,自主創新的研究成果才又再度受到關注。總之,流通服務業創新的研究論文數量呈現著波動,這表明學者們在該領域的研究還不夠成熟企業管理論文,并未形成持續穩定的增長局面,同時也表明一直致力于該領域的學者有限,更多只是在某一段時間關注流通服務業創新的發展。
(三)流通服務業各子行業的研究文獻分析
以下我們對流通服務業4個子行業即零售、物流、批發、餐飲的研究現狀進行簡要分析。
1. 零售業創新。零售行業的研究論文有79篇,研究的焦點集中在零售業態創新,服務創新,營銷創新等。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研究中大多數都是研究城市零售創新的,論文樣本中僅有5篇是專門研究農村零售創新的,主要研究了農村零售業的業態創新和營銷創新等。如汪旭暉和徐健從農民消費行為偏好視角對農村零售業態創新模式進行了探究,通過探索農民消費行為得出了新型業態創新模式“農村現代綜合商場”,這種業態與城市大型綜合超市有顯著差異,融合了農村現行傳統業態——雜貨店、集貿市場等的優勢,并且摒棄了這些傳統業態在商品品類少、假冒偽劣商品多、環境臟亂差等方面的缺陷,在零售組合要素各個方面具有典型的農村化特征。[20]張蓓從綠色營銷、體驗營銷、定制營銷、整合營銷和關系營銷等新型營銷方式出發,對農產品超市的營銷方式創新提出了若干建議。[21]
2. 物流業創新。物流行業的論文有106篇,研究內容包括物流服務模式創新,供應鏈創新以及技術創新等。張光明認為物流服務創新模式主要包括跟隨競爭創新、顧客需求主導創新、物流技術創新、物流網絡創新、增值物流服務創新等,各種創新模式具有不同的優劣勢及風險,選擇何種模式取決于企業環境條件及諸多因素的考慮。[22]魏際剛提出物流技術創新涉及經營管理和工具、裝備、設施等領域,物流技術與裝備的發展趨勢是先進性,信息化,多樣性與專業性,標準化與模塊化,系統性與可擴展性,智能性與人性化,綠色化與節能化。[23]總體來講,我國物流也起步較晚,無論在技術還是管理創新方面都還與發達國家有顯著差異,關于這幾方面的研究還很不成熟,多數的設計和建議還都停留在紙面上,這需要我們一方面加大物流現代化的研究,同時也要結合國情逐步健全我國的還很不完善的物流系統。
3. 批發業創新。研究批發業的論文有27篇,具體包括了批發商業態模式的創新及批發市場的創新。如李芬儒研究了中國農村批發商業的業態創新問題,指出由于農村批發業存在著批發網點組織化程度低,批發商業功能萎縮,批發成本過高,流通效率低下等問題,所以農村批發商業業態創新方向應該是產、供、銷一體化,批零一體化企業管理論文,產銷地一體化,批發與物流配送一體化,貿工農一體化等核心期刊目錄。[24]譚本艷和趙曉飛提出了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創新策略,即組建批發商群,擴大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規模;通過創新模式,實現批發市場間的橫向整合;通過打造龍頭,實現批發市場間的縱向整合。[25]
4. 餐飲業創新。檢索到研究餐飲業創新的文章只有23篇,與其他幾個流通子行業相比,餐飲業創新相對較少,這些論文集中在研究餐飲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等方面上。如楊銘鐸對餐飲企業產品創新體系進行了設計,認為餐飲企業產品創新系統可分為菜點創新、服務創新、環境創新三個子系統,各個子系統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26]于干千從中國餐飲企業“集體創新動力缺失”的現狀及成因出發,分析了不同餐飲企業對自主創新、模仿創新及合作創新三種技術創新模式的選擇。[27]
四、結論
本文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對我國2000-2009年流通服務業創新的學術論文進行了檢索,研究發現可歸納為以下方面:(1)通過研究主題內容分析,發現學者們對現代流通服務業發展的研究已積累了不少成果,但總體來說比較分散,而且大多側重于流通業創新的某一方面,對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科學內涵的理解不夠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組織創新,流通服務方式創新,流通技術創新以及流通制度創新等有限方面。迄今為止還沒有學者用系統的理論統攬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的整個全局,并深入探究現代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系統的構成及運作規律,這將成為流通服務業創新研究的重點。(2)通過時間序列分析,可以看到學者們在流通服務業創新的研究論文數量呈現一種上升勢態,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流通服務業創新問題。但論文數量并不是一種持續上升,而是折線上升,表明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還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對某一方面問題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某些時間段,如何全面,系統并且有層次的對流通服務業創新進行研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3)通過對4個子行業的研究,發現學者們對流通服務業各子行業的側重點差異很大,零售和物流領域創新的研究比較多,而批發和餐飲則較少。究其原因在于零售作為商流的終端企業管理論文,是最終實現企業利潤的環節,理所應當的受到更多的關注。物流在節約流通成本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也得到了人們的不斷關注,其創新研究也涉及到各個方面。而作為零售商背后的批發業,則很容易被人們忽視,從商業發展的趨勢看,多種現代流通組織的出現如工廠實行產銷一體化,零售連鎖公司實行批零一體化等搶占了批發業的經營空間,使許多人質疑批發業存在的價值,批發業的創新也未得到人們的足夠重視。至于餐飲業創新的論文最少,主要是因為高等院校對餐飲相關專業的設置起步較晚,從事餐飲研究的學者非常稀少,以及餐飲企業長期漠視創新所致,但是隨著餐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餐飲業自主創新問題將會越來越被關注。此外,需要特別指出的目前零售業創新的研究集聚在城市零售領域,但是隨著城市零售業在城市競爭日益激烈,可以預見未來會有更多的零售商進軍農村市場,而對于農村零售創新的研究將成為一個熱點問題。
參考文獻:
[1]夏春玉.流通概論[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2]宋則.中國流通創新前沿報告[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宋則,李蕊.外資在流通業超速擴張值得警覺[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3).
[4]路風.走向自主創新——尋求中國力量的源泉[M].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徐從才,李颋.論流通創新與貿易增長方式轉變[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8,(11).
[6]趙振民.價值創新:零售企業發展的戰略選擇[J].商場現代化,2005,(12).
[7]晏宗新.物流體系創新——從行政區域組織到經濟區域組織[J].經濟管理,2001,(11).
[8]宋羽.淺析我國流通產業組織創新[J].商業時代,2007,(8).
[9]孟鐵,張殿波.論我國流通產業組織結構優化與創新[J].經濟縱橫,2008,(9).
[10]李飛.零售業態創新的路線圖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6,(24).
[11]馮邦彥,段晉苑.我國農產品流通制度的組織創新研究——豬肉漲價背后的制度經濟學分析[J].學術研究,2008,(8).
[12]于奎,文啟湘.談批發商業的模式創新[J].商業時代,2005,(32).
[13]葉敏,蘭昌賢.我國零售企業營銷創新策略思考[J].江蘇商論,2007,(10).
[14]范增.連鎖超市的營銷創新[J].商場現代化,2006,(1).
[15]張宏.技術創新與我國流通產業的發展[J].中國流通經濟,2009,(9).
[16]文啟湘,趙玻.論我國流通產業進入管制制度創新[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03,(4).
[17]宋則.新世紀新主題:流通現代化——促進流通創新提高流通效能政策研究[J].商業研究,2003,(9).
[18]黃國雄.流通觀念的創新理論要點[J].商業時代,2008,(28).
[19]許彩國,柳思維.我國零售企業的服務創新淺論[J].中國流通經濟,2004,(4).
[20]汪旭暉,徐健.農村零售業態創新:一個基于東北地區農民消費行為的探索性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2009,(5).
[21]張蓓.論我國農產品超市的營銷創新[J].經濟縱橫,2007,(7).
[22]張光明.物流服務創新模式研究[J].經濟管理,2006,(18).
[23]魏際剛.物流技術的創新、選擇和演進[J].中國流通經濟,2006,(3).
[24]李芬儒.農村批發商業業態的創新與開拓農村市場[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4,(1).
[25]譚本艷,趙曉飛.創新批發市場經營模式提高農副產品流通效率[J].宏觀經濟管理,2009,(11).
2.公司的媒體信息管理行為與IPO定價效率
3.2001—2010年境外信息管理研究進展——基于相關文獻的計量分析和內容分析
4.信息管理“專業課程鏈”的建設與實踐
5.信息管理人才專業特長初探
6.公共危機信息管理EPMFS分析框架
7.普適醫療信息管理與服務的關鍵技術與挑戰
8.基于BIM技術的工程項目信息管理模式與策略
9.構建連鎖超市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信息管理體系探討
10.基于知識圖譜的個人信息管理研究熱點與前沿分析
11.大數據背景下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影響因素研究——以湖北高校為例
12.能力結構模型驅動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10余所高校的調研分析
13.大數據:信息技術與信息管理的一次變革
14.信息管理技術視角下微博研究綜述與趨勢分析
15.論涉稅信息管理能力與稅制結構優化
16.基于信息生態鏈理論的信息管理流程重組
17.教育大數據背景下學分銀行信息管理平臺設計理念與技術架構研究
18.中國大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研究現狀評述
19.面向整體政府的政府信息管理研究——以澳大利亞為例
20.大數據環境下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與構建
21.高通量下水稻育種網絡信息管理系統
22.基于國營農場的作物生產信息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
23.從信息管理到知識管理
24.智慧的交融 有益的啟示——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十三五”學科建設與發展規劃專題研討
25.大數據視角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建設研究
26.企業信息管理人員信息行為和信息素養研究
27.從國際個人信息管理專題研討會(ISPIM)看當前個人信息管理研究的熱點
28.面向公共危機決策的信息管理機制研究
29.基于RFID與ZigBee的羊場養殖信息管理系統
30.政府危機信息管理聯動系統模型構建
31.信息管理系統在醫院績效考核分配中的應用研究
32.基于BIM的建設領域文本信息管理研究
33.移動智能設備個人信息管理——以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為例
34.基于.NET的學生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35.大數據時代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培養模式研究
36.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產業主體協同創新機制研究
37.基于遠程通訊的農田信息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
38.從邊緣到中心:信息管理研究的學科范型嬗變
39.信息管理理論視角下差錯信息資源的研究
40.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醫藥衛生方向)專業學生擇業預期與就業能力研究
41.信息管理學科整合的變革路徑研究
42.混合架構智能溫室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
43.信息管理視域下的差錯信息研究
44.iSchool運動背景下信息管理類專業的特色與分野探析
45.突發事件預警系統中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務
46.個人信息管理研究探析
47.再論知識管理與信息管理
48.公安派出所綜合信息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
49.整合視角下高校信息管理平臺創新及其構建
50.國外個人信息管理現狀及發展動態述評
51.我國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管理研究進展
52.從信息管理到知識管理的發展
53.通用信息管理系統開發平臺的設計與實踐
54.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研究
55.一種面向個人信息管理的Post-WIMP用戶界面模型
56.考慮信息泄露的供應鏈信息管理策略
57.云計算環境下檔案信息管理系統風險分析
58.基于元數據的城市規劃信息管理新方法探索——走向規劃信息的全面管理
59.信息生態學——企業信息管理的新范式
60.基于WebGIS的農業空間信息管理及輔助決策系統
61.世界典型城市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系統及其比較
62.基于“信息管稅”戰略的稅收管理創新
63.對20年來我國互聯網新聞信息管理制度的考察
64.云計算在工程造價信息管理中的應用
65.大數據時代地方高校實現協同創新信息管理平臺構建及路徑
66.政府危機信息管理及決策機制研究述評
67.論城市突發事件的應急信息管理
68.基于物聯網與云計算的灌區信息管理系統研究
69.航空安全信息管理的問題與對策
70.食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體系研究
71.國內外信息管理研究的流派與研究框架
72.食品安全檢測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的應用架構
73.企業信息管理系統的實現
74.智庫建設背景下的美國中央情報局信息管理實踐與啟示
75.歐美的公共信息管理及對我們的啟示
76.電子商務環境下信息管理模式研究
77.以活動為中心的個人信息管理
78.基于RFID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統模型研究
79.危機管理研究進程中信息管理發展脈絡及基本特征
80.信息管理和知識管理辨析
81.面向政府危機決策的公共危機信息管理模式研究
82.基于Web的高校學生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83.關于信息管理
84.從信息管理到知識管理
85.信息管理一級學科的變革路徑研究
86.基于BIM協作平臺的工程監理信息管理研究
87.煤礦安全監管信息管理系統的研究及探討
88.危機信息管理研究綜述
89.計算機信息管理技術在網絡安全中的應用
90.關于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
91.基于云計算的知識產權信息管理的發展
92.計算機信息管理技術在網絡安全中的應用
93.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的保護設備故障信息管理與分析系統
94.不動產登記信息數據整合及管理基礎平臺建設研究
95.知識管理與信息管理比較研究——從企業管理的角度
96.試論國家綜合性危機信息管理系統的建立
97.基于多學科融合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教育體系構建研究
一、周口市的基本情況
周口市地處豫東黃淮平原,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熱條件適中,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較好。因本區開發歷史悠久,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占有量較少。據周口市統計局2009年資料,全市總人口1090.57萬人,耕地面積1251.2萬畝,城鎮化率29.4%。當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683.44萬畝,總產量716.71萬噸,兩項數據分別占河南省總量的11.59%和13.3%[1],均居河南17個地市榜首之位。
二、周口市農村村莊規劃建設的現狀
通過對周口市轄區內部分縣(市、區)的農村調查,我們認為目前該地區在村莊規劃建設方面存在以下幾點問題,第一、部分村莊居民房屋建設布局零散,農民在村頭或路邊的責任田及自留地里亂搭亂建小飯店、小超市、小加工廠、田間宅院等現象普遍存在;第二、單戶宅基地占地面積較大。通過實地調查發現,幾乎所有農村住戶宅基地面積都超出了河南省政府規定的167平方米的最高標準[2],不少住戶宅基地面積超過300平方米,有的甚至超過400平方米;第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較低,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質量較差;第四,耕地資源浪費現象嚴重;第五,土地使用中的違法現象普遍存在。
三、農村新建居民點的情況調查
(一)新建居民點的基本情況
通過走訪有關部門,我們了解到該市所轄區域近5年來搬遷新建的村莊數量不多,總體來看,因工程建設或城市開發搬遷的村莊數量多于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的數量。根據調研分析需要,我們選取了H縣和S縣有代表性的5個新村建設案例,這5個案例中,因高速公路建設、河道防汛整治及城區開發而搬遷新建的村莊各一個,新農村建設試點兩個。5個遷建點的建設資金來源分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因工程建設、城區開發搬遷的三個村莊,村民的房屋建設資金主要來自相關部門和開發商給予的拆遷補償,差額部分由村民自己籌集,搬遷責任方對新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相對較少;另一種情況是兩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村民房屋建設資金全由自己籌集,村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主要由政府一方幫助解決,新村規劃基礎設施齊全項目管理論文,需投入的建設資金較多。
(二)群眾反映
訪談中我們發現,由于各個村莊、各個家庭的情況不同,群眾對村莊遷建的反映態度有所不同。因工程建設和城區開發搬遷的村莊,由于搬遷戶得到了一定數額的經濟補償,且居住環境有了明顯改善,總體來看,他們對村莊搬遷的反映意見不大,但對政府低價征收土地表現出的是更多的無奈。兩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由于采取的政策不同,群眾的反映意見也有所不同。正在建設的L村由于不存在強制搬遷和限期搬遷問題,目前尚未發現群眾有不滿情緒。已經建成的Z村,由于經歷了村莊的整體拆遷和重建過程,完成了地塊的調整工作,村民的反映意見則有明顯的不同,那些搬遷前在老村建了新房的農戶因房屋拆遷損失較大,對村莊搬遷抵觸情緒明顯,尤其對村委會拆了樓房蓋瓦房的決策更為不滿;部分計劃建房的農戶,因新村宅基地面積沒有減小(有的還略有增加),舊房正常拆除不存在經濟損失,居住環境和出行條件有了明顯改善,感覺相對比較滿意。從Z村和L村村民的普遍反映看,他們對新村基礎設施和環境條件的改變比較認可,但又認為新村各項建設占地面積較大,搬遷并沒有節省出土地。
(三)新村規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地方財力難以包攬更多村莊基礎設施建設的大規模投入
調查中我們發現,地方黨政部門為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鼓勵農民遷村并居,一般都會采取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為支持Z村的建設,H縣委、縣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動員”縣里條件較好的職能部門對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對口援建。據Z村村委干部介紹,H縣教育局、財政局、民政局、衛生局、公用事業局、交通局、電業局等單位為該村小學、村文化大園、村委會辦公樓、敬老院、衛生所、自來水廠、村內外道路、供電及照明等項目建設共計投資3000多萬元。新農村試點可以在政府的主導下大手腳投資建一兩個形象工程,如果更多村莊趁機跟風,地方財政根本無力應對核心期刊目錄。
2.關聯部門對試點區的農村現狀缺乏深入調查研究
根據對本文調查的兩個試點村有關負責人的走訪,我們了解到,在新村規劃建設方案實施前關聯單位(主要是建設規劃部門)沒有對當地農村及農民的情況進行調查研究,舊村該不該拆遷,新村如何建設,完全是基層政府部門的領導說了算,規劃部門只負責村莊布局和居民房屋建設方案設計,至于試點村建設涉及的農戶有多個家庭有建造新房的經濟能力,村莊整合后能騰出多少土地,沒有單位和個人為此提供相關的調研報告。由于對上述基本信息缺乏全面掌握,結果在實踐操作中出現了諸多尷尬局面。如Z村在遷建規劃中本打算全行政村6個自然村全部集中到新村居住,但其中兩個自然村因新建樓房住戶較多村民拒絕搬遷,結果只有四個自然村的村民遷進了新村。表面上看,村莊整合騰出了一部分土地,但實際上由于新村建設宅基地數量增加,村內主干道、環村路及單戶宅基地占地面積較大,加上臨街門面房、自來水廠、文化大院、敬老院、衛生室等新增基礎設施用地,騰出的土地與新增加的建設用地基本持平。而對于該村的搬遷農戶來說,由于沒有分到老村騰出的土地,又要公攤新村的基礎設施用地,結果凡得到一處宅基地的住戶責任田差不多減少了1畝左右。如此新農村建設,的確讓人覺得尷尬。
3.村莊規劃脫離地方實際
理論上講,新農村規劃建設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超前意識,但也應注意與本地實際結合,不可盲目照搬縣城或鄉鎮經濟點的規劃模式。這里仍以Z為例,一個總人口不足1600人、常住人口不足1000人、距鄉政府所在地不到兩公里、對外聯系并不通暢的村莊,村中卻規劃了一縱一橫寬30米的主干道,主干道兩側規劃建設了近450間門面房(占地面積至少相當于110處住宅),由于本地勞動力素質較低,加之發展項目缺乏,目前已建成的門面房用于加工或其它經營活動的不及總數的3%,這樣不切實際的規劃建設,不僅浪費了寶貴的土地資源,也造成了建設資金的極大浪費。
4.農村經濟發展缺乏產業支撐
通過對5個新建村莊的調查了解,我們感覺地方政府官員對中央新農村建設文件精神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具體表現是,在落實《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文件精神的過程中把新農村規劃建設的實踐任務幾乎全部交給了市、縣級規劃建設局,同級農技推廣部門、能源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則很少參與。從目前的實際看,所謂的新農村建設只是房屋、道路及社區附屬設施的建設,規劃設計者并沒有把發展現代農業、農村經濟和農村富裕勞動轉移就業放在重要地位。除此之外,新村建設在太陽能、沼氣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方面做的還遠遠不夠,5個建設點在規劃建設方案中根本沒有體現出這一發展理念。
四、對策建議
1.做好農村居民點規劃建設的編制指導工作
目前,從全國范圍看,新農村建設尚處在試驗探索階段,個別地方雖然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但由于各地情況不同,難以在全國普遍推廣,如四川成都的“拆院并院”改革試驗,浙江嘉興的“兩分兩換”試驗項目管理論文,天津的“宅基地換房”改革以及重慶的“地票交易”改革試驗等[3]都是靠城市周邊高昂的土地出讓金收入補償給農民實施搬遷的。周口經濟發展落后,城市化水平較低,近期城市發展用地少,農村可以整合的土地多,如果政府方面在農村住房建設管理問題上不采取一定措施的話,新的一輪建房很快會掀起,以后再進行村莊布局規劃需要考慮的問題會更多,拆遷的難度會更大。眼下對于政府部門來講,關鍵是做好縣(市)域、鄉(鎮)域村莊布點規劃工作,無論建設新村還是整治舊村,都應盡快給群眾有個明確的表態。
2.堅持依法管理土地,剎住農村亂搭亂建亂占耕地的歪風
前已述及,目前該市農村住房建設混亂狀況的形成,主要是政府有關部門在前期對土地使用中的違規違法行為監管和處理不力造成的,如果繼續放任自流,后期治理整改的難度或將更大。針對目前的現狀,我們認為最有效、最可行的辦法是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及河南省政府有關土地管理和村鎮規劃的法律、法規文件精神,用法律手段制約亂占、濫建現象的發生。
3.抓好試點示范工程建設
綜合對周口市5個農村建設點的情況調查,我們認為,該市新農村建設工作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前期試點示范工程建設不夠成功,群眾參與的意愿不強,積極性不高,甚至有的試點建設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產生了負面影響,如不切實際的規劃造成的土地資源浪費,強行遷建使農民造成了嚴重的損失等。因此,我們建議,基層政府在以后的工作中對農村試點工程建設一定要給予高度重視,在政策措施的制定、規劃建設方案的實施、建設資金的籌集等方面多做調查研究,根據各自發展狀況和各類村莊的不同特點,積極探索不同的村莊建設和治理途徑。根據我們的調查體驗,我們認為試點示范工程的建設應該做好以下幾點:第一、對那些規模較大、基礎條件較好、布局較為合理的村莊,或雖然規模不大但區位優越、生產生活便利的村莊,要注意基本保持村莊整體布局結構和農民住房現狀,重點做好公共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治理工作,著力發展教育、文化、醫療等社會事業;第二、對那些因城市擴展、重大工程建設等需要整體搬遷的村莊,可采取土地置換等方式另選新址遷建新村或直接遷建到小城鎮、中心村;第三、對那些村莊規模偏小、位置偏遠、基礎設施配置困難的村莊,可就近集中向基礎設施條件好的中心村遷建;第四、調整充實舊村中的“空心”部位,合理安排公共基礎設施或住宅建設。第五、拓展農村建設資金的來源渠道,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廣泛吸納社會各方面資金支持本區的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公立醫院;內部控制;成本核算;財務制度
一、引言
2011 年7 月,為規范公立醫院的財務制度,財政部、衛生部下發了新的《醫院財務制度》和《醫院會計制度》,并于2012 年1 月1 日開始在試點城市施行。新版《醫院財務制度》、《醫院會計制度》明確了公立醫院成本核算方面的基本要求,讓公立醫院的發展更加健康、有序,管理更加科學、透明。但在公立醫院成本控制的實際操作中,我們還是看到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所以,對公立醫院成本控制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有利于減少政府部門、醫院本身和就醫患者的利益損失,提高醫院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力,讓醫院能夠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并且推動醫療體系和醫療制度改革持續發展。
二、公立醫院成本控制存在的主要問題探討
(一)宣傳力度不足,從業者對成本控制的范疇界定不清
成本控制,是指單位通過預先制定在一定時期內的成本管理目標,在生產耗費發生前和對成本的控制過程中,對各種可能影響成本的因素進行人為管控,采取相應的預防、調節措施,來遏制成本的增長,以保證成本管理有效的行為。在公立醫院的各種財務事務發生前、發生時和發生后,成本控制手段都應該全過程、全方位參與。
目前,公立醫院相關從業人員對成本控制的認識,還僅僅局限于工資核算、采購管理等直接成本范疇,很少涉及間接成本范疇。引發這一現狀的原因,主要是國家和醫院都沒有很好地對成本控制的相關知識進行及時、有效的宣傳教育,極少組織這方面的培訓,也很少專門引進成本管理方面的人才。這樣一來,領導不懂、員工不懂,成本控制也就不能起到其應有的作用。
(二)重視程度不夠,吃“財政飯”、“大鍋飯”心態嚴重
在公立醫院引入市場經濟機制之前,其關注焦點主要集中在提高醫療技術水平與醫生的待遇問題上,對成本控制毫無概念;在改革開放以后,公立醫院開始受到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其關注焦點除了之前的兩個方面,還增加了醫院的經濟效益,但也極少關注成本控制。雖然國家在逐漸減少對公立醫院的種種補助,讓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去調節公立醫院的發展狀況,但是,一直以來的養尊處優心態導致了公立醫院還是存在吃“財政飯”和“大鍋飯”的心態,比私立醫院更有優勢的平臺與政策優勢,使得它們不必花太多心思在成本控制上。
對成本控制工作的不重視,致使公立醫院成本控制相關部門在整個醫院體系中地位較低,缺乏話語權,從業人員的績效收入也較低,積極性與職業操守也都會大打折扣。
(三)成本控制未獨立于行政管理,受行政手段干預過多
成本控制作為公立醫院財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獨立于行政體系而存在,從而起到監督行政命令的作用。但在實際工作中,行政力量必須服務于醫院的業績,甚至是服務于領導意愿,而成本控制相關部門又缺乏必要的獨立性,且很多時候會與行政引導方向相悖,這種情形下,成本控制的力量往往弱于行政力量,起不到監督和管控作用。
(四)制度與體系漏洞多,致使成本控制規定實施不到位
一般來說,成本控制涉及成本核算、成本效益、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方面,需要管控部門、財務部門的密切合作,通過在物資采購、財務審計、合同簽訂、項目開展、績效核發、倉儲運輸、效益計算、發展規劃等方面進行實時參與,來達到管控的目的,就必須要有一個暢通的流程。而目前的公立醫院,通常只有其財務會計部門是相對完善的,其余職責都是通過相關部門實現,而目前大部分公立醫院內部都沒有自己的成本控制制度,沒有相關的考核機制,使得成本控制的相關規定淪為一紙空文,不能落到實處。
三、對公立醫院成本控制制度完善的幾點建議
(一)重視成本控制,加強宣傳、培訓力度與專業人才引進
要改善目前公立醫院在成本控制方面的短板,醫院應給與足夠的重視,從上至下形成成本控制的良好習慣,讓成本控制參與到醫院內控的各個環節中來。成本控制只有細化到每一個環節,才能從根本上實現節約成本的目的。在這一點上,公立醫院可以向很多零售企業學習。百安居有句哲言:企業所有支出,都是建立在給客戶提供更多價值的基礎上。正是這種成本控制意識,使百安居的營運費用占銷售額的百分比遠遠低于同行。北京一家面積與百安居金四季店同樣大小的建材超市,營運費用是百安居的兩倍,而銷售額卻不到百安居的1/2。
因此,公立醫院要加強宣傳和培訓力度也很有必要,這能夠讓醫院工作人員更了解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增強相關從業人員的專業水準。專業人才的引進也能夠補充成本控制從業人員的儲備,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確保各項相關工作有序開展和落實。
(二)增強成本控制相關部門工作獨立性,避免過多行政干預
成本控制工作要落實到位,必須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擾,不受領導個人言行的干擾,有獨立的管控執行能力。內部成本控制完全交由制度來管理,不受過多的行政干預,才能保證成本控制工作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下運作,不受人為因素左右,也較能形成良好的核算習慣,確保成本核算和審計的準確性、客觀性和有效性。
(三)完善內部成本控制制度及流程,形成切實有效的考核機制,確保規定切實落地
一套完善的制度,可以從很大層面保證工作的落實到位。流程不暢也大大影響著制度的實施與成本控制的獨立性,所以在完善制度的同時,打通各個環節的流暢,讓成本控制工作順利開展,也能夠很好助力成本控制工作的執行。此外,公立醫院還應在成本控制方面形成一套能夠有效執行的考核機制,設立目標并進行定期考核,檢驗成本控制工作的執行效果,也有利于成本控制制度自身的不斷完善。
四、總結
我國的公立醫院改革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必須通過經營業績與患者口碑去檢驗。成本控制能夠有效地控制公立醫院的各項支出,在同等經營水平下獲得更大的效益,同時減輕患者就醫時的支出,更好地體現公立醫院的服務性與公益性。國家在進行公立醫院改革的同時,還應該繼續完善其成本控制制度,在參考發達國家經驗的同時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讓公立醫院能夠發揮它們在社會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務國家、服務人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