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9 23:35:0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業技術員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濕地農業”的概念是在“濕地”概念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多水(包括地下水、地表水)是濕地的基本特征。國際上提出濕地的概念,主要是鑒于該類自然資源對調節自然環境和保護生物物種的絕對重要性,即所謂“大地之腎”的特點提出來的,其核心是要加強對濕地的保護[6~7]。但對我國江漢平原乃至長江流域來講,近600年來,已有大片的濕地被開墾成了以水稻田為主的人工濕地,該濕地的主要功能已轉變成農業經營的基礎條件、生產農產品的功能上來。在該地區農業經營中,除要保護好依然存在的部分自然濕地、發揮濕地的生物和生態功能外,農業的經營本身還或多或少受到本區濕地特征的影響,如何根據其特點進行農業經營、處理好濕地開發、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是濕地農業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很早以前,我國勞動人民針對南方多雨的特點,在有效排水和農業利用上就創造了一套成功的方法,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了著名的“桑基魚塘”系統,在長江下游地區則有所謂“圩田”利用方式。而在長江中游的兩湖平原,則是以湖垸形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占優勢。而且這部分地區在我國農產品生產上的地位十分突出。相對于我國北方干旱地區的干旱農業而言,我國南方濕地季風氣候條件下湖泊濕地地區的濕地農業,還面臨著一系列特有的問題與挑戰。開展濕地農業研究意義十分重大[8~13]。
2江漢平原濕地農業的特點
在低濕地上之所以短期內發展了出色的農業,固然與人口壓力密切相關,但也與其具有獨特的優點息息相關。江漢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光熱水資源豐富,雨熱同季,宜于農作;交通發達,綜合經濟實力雄厚,湖北省綜合經濟實力百強縣大都位于江漢平原地區之內。但是在20世紀50~80年代期間,江漢湖泊數量和面積急劇減少,耕地面積驟增,生態環境日益脆弱化。農業災害,包括洪、澇、漬、干旱、病蟲、冷熱等日益嚴重,農業耕作和生活的設施水平與條件十分惡劣,農業的結構單一,勞動生產力與土地生產力徘徊不前,農業資源浪費嚴重,比較效益低下。形成了江漢平原濕地農業的基本背景[10,12]。江漢平原的濕地農業還具有一些具體特點。
2.1垸田特征
江漢平原濕地墾殖所產生的直接結果是大量垸田的產生。所謂垸田,就是人為地由湖邊向湖心通過建立堤壩、排干湖水,建立相應的水利設施,即所謂“圍湖造田”形成的農田。最后在地貌上就自然形成了一個個由人工開挖形成的水系相對獨立的垸落。從大的方面來看,垸田由于開墾歷史不同,所屬各異,因而垸落與垸落之間形成各種人為的隔離和阻礙,道路和水系混亂,不利于農田作業以及灌溉、排水與行洪。每逢5~10年一遇的大雨,往往形成大面積內漬[1,14]。
垸田的另一特征是土壤長期接納河流沖積物和湖漬物,因而表現為土體深厚、有機物豐富、土壤潛在肥力高但有效肥力低。由于其土地平整與水利設施大都不充分,因而排水不良。春季土壤升溫慢,形成所謂“冷漬田”。此外,還有一部分低湖田表現為土壤粘粒成分含量高、土壤結構不良。從土壤營養上來看,該地區土壤嚴重缺磷和缺鋅[4,15]。
2.2地貌和生態上的分異特征
江漢平原的農田多由湖泊開墾形成,在地貌和生態上呈現出有規律的變化。王克林等在對洞庭湖濕地進行探討時指出了洞庭湖區具有碟形盆地圈帶狀立體景觀結構的特點。并將該濕地歸納成3個圈次,即1)內環敞水帶;2)中環季節性淹沒帶;3)外環漬水性淹沒帶[2,8]。蔡述明等在江漢平原四湖地區監利新興垸進行的研究闡明了四湖地區“湖垸同體”,從湖邊到湖心可分為9種農業利用地貌類型的規律[4]。我們通過對典型碟形洼地——高場示范區的剖析,觀察到一個沒有徹底完成墾殖過程的低湖地在多個土壤特征上(地下水位、土壤剖面結構、土壤機械構成、土壤營養、土壤溫度和綜合土地質量)存在明顯的梯級遞變,因而其適宜的農業利用價值也是不同的。
2.3災害加劇與生態脆弱化特征
由于本地區獨特的地理氣候特點,近幾十年來自然災害的頻率和程度日益加劇。主要災害有洪災、澇漬、干旱和病蟲災害等[16~18]。葉柏年等在分析湖北省旱澇發生情況時,論述了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來,災害日益加重,如1980、1982、1983、1991、1993、1995、1996、1998年均為特大洪澇年,每年因洪澇使農田成災面積均超過66.7萬hm的標準,平均兩年就遇一次,其中1991年農作物受災174.97萬hm,農業損失55億元。80年代與50年代相比,旱災面積增加1.28倍,澇漬面積增加1.67倍。
王學雷等對江漢平原的生態脆弱性進行過專題論述[19]。除上述以洪澇為主體形成的各種自然災害外,江漢平原還面臨嚴重的生態脆弱化問題。包括,1)耕地面積日減,人口驟增,土地的承載壓力越來越大;2)土壤有機質含量逐年下降,物理結構劣化,生產性能下降;3)生物多樣性下降,時有暴發性或毀滅性病蟲害發生;4)水體面積減小,湖水水質下降,漁農矛盾日漸突出;5)農業內部結構單一,農業經營比較效益低,農業經濟再生產難以完成;6)農業設施老化,基本建設嚴重落后,農民生活得不到應有保障,等等,應該說濕地地區的農業面臨著一系列嚴峻的挑戰。
3濕地農業技術體系探討
局部性、季節性水環境惡化是南方低濕地的一個帶普遍性的問題。位于該地區的以湖泊為主體的自然濕地既是當地農業的重要環境,又在該地區整體的水資源調度和控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必須從整體上來認識南方低濕地區存在的各種問題,大力開展濕地農業技術研究(圖1)。
附圖
圖1“濕地農業”構成圖
3.1濕地農業關鍵技術的探討
“九五”期間,我們對農業濕地中的主體——澇漬地合理開發利用技術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關鍵技術包括:
(1)澇漬地農業小區綜合整治開發規劃與實施研究建立了兩個分別代表典型“湖積地”和“沖積地”的澇漬地改良綜合開發示范區,在示范區的綜合整治與開發規劃中提出了以“單元水系”為基本單位整治澇漬地的觀點,將農田基本建設作為整治澇漬地的先決手段。規劃中還引入了日本區域排水規劃的數理模型與土地分析的“數量化理論Ⅰ”,實踐證明上述兩種方法對江漢平原濕地地區微地域特點的分析具有較好的適用性。研究還將高場示范區的開發模式總結為“農田整備+梯級開發”,岑河示范區的開發模式為“農田整備+優化模式”[22~24]。
(2)
澇漬地排水改良技術
濕地農業中農田的排水是一項關鍵技術[25~27]。研究開發和引進了適合于濕地農業小區排水的數學模型以及農道、溝渠、土地平整的工程技術參數。深入探討了農田澇漬相隨的作用過程和主要作物棉花、大豆、油菜在關鍵生育期的排漬標準和澇漬排水綜合控制指標[28]。
(3)澇漬地土壤肥力特征及改良技術
選擇典型地域對近20年來大范圍的江漢平原濕地農田土壤肥力動態演替進行了分析和評價,采用土壤系統分類法,對澇漬地的土壤類型進行了重新劃分,找出了不同類型澇漬土壤的特征與利用方法。探討了澇漬地土壤的分布與肥力演變規律。
(4)適生生物種質資源的發現、引進與鑒定
對多種水生經濟植物蓮藕、芡實等的適宜特性進行了鑒定。發掘并開發了新魚種——月鱧,繼續擴大了對適宜于濕地的早熟西、甜瓜品種的篩選,選出適合于大面積推廣的新品種“黃寶石”、甜瓜“豐甜1號”。引進篩選出“兩優培九”和“豐兩優1號”等品種作為濕地高產優質水稻換代“組合”。
(5)主要作物抗澇漬的機理及抗漬高產栽培
重點對水稻、油菜等作物不同抗(耐)性品種間差別產生的機理進行了探討,并總結出一套本地區水稻的抗漬栽培技術體系。研究認為栽培上應重點抓好品種篩選和育苗技術兩個環節[29]。
(6)澇漬地作物病蟲草害的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
重點對澇漬地上易發生的稻飛虱、稻螟和紋枯病、白葉枯病的發生特點進行跟蹤調查,以有效排水和節水灌溉為出發點,探討了病蟲草害綜合防除策略。
(7)澇漬地生態環境異化評價及生態恢復技術
濕地環境異化程度在日益加重,環境異化的根源在于人類對濕地資源的過度和不合理的利用。環境治理策略既要注重緩解環境壓力,也要注意照顧當前經濟發展,要做到二者的良性互動。
(8)澇漬地高效農業模式研究
濕地良好的土壤潛在肥力和充裕的光、溫、水等自然資源為本地區農業的主體產品開發和農田多熟制提供了十分難得的自然條件[5,30~32]。以“麥—瓜—稻”模式為基礎,面對新的農村形勢,新創了4種高效農業模式。這4種模式是系統針對本地區爽水型高產水田、旱田、農牧肥結合以及保護地栽培方式分別形成的,在生產中已得到迅速推廣。
3.2濕地農業綜合開發典型模式探討
濕地農業模式總體上可分成農田高效農業模式,農林間(混)作模式,水體養殖模式,種養加一體化模式和碟形地域梯級開發模式等5類。每一類有若干種形式的模式。主要模式可以歸結為如下幾種:
(1)適宜于中小水面的分層混養模式;
(2)適宜于連片池塘的魚、豬—禽復合混養模式;
(3)適宜于大中型水面的網箱養魚與流水圍欄精養模式;
(4)野生水生植物人工種植園模式;
(5)適宜于河灘湖灘季節性淹水帶的耐漬經濟植物模式;
(6)低湖田魚—稻—藕共生模式;
(7)湖區生態公園觀光農業模式;
(8)適宜于大面積低湖田的一季中稻模式;
(9)適宜于典型碟形洼地的梯級開發模式;
(10)適宜于高產爽水區的多種農田高效種植模式,包括:麥—瓜—豆—稻模式;油—瓜—稻模式;菜—甜瓜—雜交棉模式;大麥=玉米+綠豆—晚稻—畜禽模式。
優化模式的實施產生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其中經濟效益尤為顯著[3,5,33~36]。
3.3濕地農業的若干技術難題
縱觀江漢平原過去幾十年來的研究,濕地農業的技術研究多集中在點、區或者局部技術環節上,成績很大但有所偏頗。今后應加強如下重大關鍵問題的研究。
(1)關于濕地農作區國土綜合整治,即生產、泄洪和湖區水面面積的合理比例及其規劃建設問題。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湖泊面積還在繼續減少,減少的部分主要用來作漁業養殖用。與低湖農田的利用方式相比,漁業養殖兼顧了蓄水、生產和調節生態環境等多方面功能,生態與經濟效益顯著,因而顯示出較大的優越性。但江漢平原全域內土地面積如何在生產、泄洪和湖區水面之間分配出一個合理的比例,并通過具體地規劃、布局(該布局還應該與相關的水利、農業設施相匹配),是今后濕地農業中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首要問題。應該學習日本“土地改良區”的做法,大范圍統一規劃,整體分區建設;通過立法,集中來自于國家、地方和農業經營者的有效投資;規劃與建設必須遵循統一的技術規范,做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開發、保護的有機結合。
(2)關于拳頭產業的選擇與培育。要在減輕澇漬為害的同時,充分發揮濕地地區多水與土地肥沃的優勢,培育特色產業,建立相應的優質、名牌商品基地。而這一方面恰好是江漢平原濕地農業過去的薄弱環節。具體來講,需水較多的水稻、油菜,水生動物(魚、鴨、鵝等)養殖,水生經濟植物產品是本地區農業發展的潛在優勢,但一直以來未形成相應的產業和產品優勢,今后應重點研究其從基地化生產到加工、包裝和銷售一體化的技術,形成濕地農業的特色。
(3)關于恢復優美環境與確保食物安全。江漢平原的地理特點決定了該地區各種用水可能在不同區域之間產生多次循環使用,而且人畜飲水、農業灌溉用水與生活排水之間極易相互混雜。以水作媒介,農藥、化肥及有機污染物容易得到迅速傳播與分布,從而導致對環境的大面積污染,進而導致對農產品的污染。在江漢平原這個傳統的農業集約區和國家農產品生產基地,如何保證農村廣大土地以及農產品免遭污染,改善農業從業者的生產與生活環境,將是今后濕地農業技術體系中的一個難點。
【參考文獻】
[1]陳世儉,蔡述明,羅志強.生態工程在湖垸濕地農業持續發展中的應用[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7,6(3):253~258.
[2]王克林.洞庭湖區濕地生態功能退化與避洪、耐澇高效農業建設[J].熱帶地理,1999,19(2):130~136.
[3]孟憲民,崔保山,鄧偉,等.松嫩流域特大洪災的醒示:濕地功能的再認識[J].自然資源學報,1999,14(1):14~20.
[4]蔡述明,王學雷,黃進良,等.江漢平原四湖地區區域開發與持續農業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5]黃jǐng@①,雷海章,黃智敏.論我國江漢平原濕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1,(3):34~36.
[6]呂憲國,黃錫疇.我國濕地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1998,18(4):293~299.
[7]朱建國,姜文來,李應中.我國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根本出路[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0,(4):50~53.
[8]王克林,劉新平.洞庭湖濕地抗逆型農業開發模式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1995,(3):18~22.
[9]李曉青,程偉民,謝炳庚.江南丘陵稻田濕地景觀生態系統功能與效益研究——以攸縣為例[J].應用生態學報,1995,6(supp.):112~118.
[10]金伯欣,鄧兆仁,李新民.江漢湖群綜合研究[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11]徐琪.濕地農田生態系統的特點及其調節[J].生態學雜志.1989,8(3):8~13.
[12]黃進良.洞庭湖濕地的面積變化與演替[J].地理研究,1999,18(3):297~304.
[13]丁疆華,溫琰茂,舒強,等.鄱陽湖濕地保護與可持續發展[J].環境與開發,1999,14(3):42~44.
[14]李勁峰,李蓉蓉,李仁東.四湖地區湖泊水域萎縮及其洪澇災害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0,9(2):265~268.
[15]向萬勝,古漢虎.湖北江漢平原四湖地區濕地農田土壤的養分狀況及主要障礙因子[J].土壤通報,1997,28(3):119~120.
[16]葉柏年,陳正洪.湖北省旱澇若干問題及其防災減災對策[J].氣象科技,1998,(3):12~16.
[17]傅云新,鄧先瑞.江漢平原旱澇時空分布特征[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7,6(4):379~383.
[18]金衛斌,雷慰慈.湖北四湖流域的洪澇災害與生態減災對策[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0,11(3):38~41.
[19]王學雷.江漢平原濕地生態脆弱性評估與生態恢復[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1,35(2):237~240.
[20]王洋,齊曉寧.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區低濕耕地整治及綜合開發模式[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0,16:105~107.
[21]張明祥,嚴承高,王建春,等.中國濕地資源的退化及其原因分析[J].林業資源管理,2001,(3):23~26.
[22]高繡紡,李方敏,謝紅.日本的農村整備事業及啟示[J].科技進步與對策,1998(特刊),15:112~116.
[23]黃永平,田小海.數量化理論Ⅰ在農地分級中的應用[J].湖北農學院學報,1999,19(2):148~153.
[24]朱建強,潘傳柏,章賢東,等.中日專項技術合作項目岑河示范區排水規劃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1998(特刊),15:69~77.
[25]劉祖貴,郭國雙.漬害稻田合理排灌技術的研究[J].灌溉排水,1994,13(3):1~6.
[26]李振華,管光生.改造湖區低產田的研究[J].灌溉排水,1996,15(4):38~40.
[27]朱建強,歐光華,黃發新.四湖流域農田排水有關問題研究[J].灌溉排水,2002,21(3):39~43.
[28]朱建強,張文英,潘傳柏,等.幾種作物對澇漬脅迫的敏感性試驗研究[J].灌溉排水,2000,19(3):42~46.
[29]田小海,龔信文,工藤哲夫.水稻在澇漬條件下的產量形成試驗初報[J].湖北農學院學報,2000,20(4):289~291.
[30]黃智敏,田小海,鄢圣芝.四湖澇漬地區主要種植制度的氣候評價[J].湖北氣象,2000,(2):18~20.
[31]江蘇省種植制度研究課題組.江蘇沿江經濟發達區高產高效持續多熟種植制度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1997,(1):1~4.
[32]李曉儲,劉貴陽,黃利斌,等.揚州市珙江低濕江灘地林農復合構建模式早期經濟效益研究[J].江蘇林業科技,2001,28(5):6~10.
[33]鄧德源,李開倫,向德楷.濕地資源開發模式[J].自然資源,1991,(5):18~20.
[34]王纓,周明全,夏昌銳,等.稻田高效間作模式生態經濟效益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1995,28(1):61~68.
[35]王纓,雷慰慈.旱田間作模式生態經濟效益研究[J].生態學報,1998,18(4):426~432.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征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方式。目前,循環經濟在工業方面的研究和實踐較多,但對農業方面的關注尚顯不足。我國不僅是人口大國,而且是農業大國,人多地少并且資源未能充分利用,面臨著資源短缺、污染嚴重、農產品品質下降等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約“瓶頸”。因此,樹立資源憂患意識,科學利用有限資源,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農業循環經濟的內涵和特點
(一)農業循環經濟的內涵
所謂農業循環經濟就是將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農業生產,按照循環經濟的原則,充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當今高科技成果和手段,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它要求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源、物資的投入量和廢物的排放量,通過農產品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和過程后各層次的物質和能量循環,實現系統物質再生循環,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農業循環經濟不僅要追求農業經濟內部的良性循環,而且還涉及到經濟、社會、生態三個方面的統一,最終追求的是融入社會層面上的“大尺度循環”,即在整個社會經濟領域,實現工業、農業、生態之間共同發展和交叉利用。
(二)農業循環經濟的特點
對資源的節約、環境的保護,是農業循環經濟的主要特征。作為一種發展模式,農業循環經濟強調的是在生產活動之初盡可能少地投入自然資源,生產活動之中盡可能少地消耗自然資源,生產活動之末盡可能少地排放生產廢棄物。農業循環經濟具有以下特點:
1.綜合性。農業循環經濟強調發揮農業經濟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形成產業集群。這樣容易在集群區域內形成有特殊的資源優勢與產業優勢和多類別產業結構。這樣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的資源與核心的產業,成為生態產業鏈中的主導鏈,并以此為基礎將其他類別的產業與之連接,組成生態產業網絡系統。
2.多樣性。農業循環經濟可以針對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充分吸收我國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產業都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3.高效性。農業循環經濟通過物質循環、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可達到充分利用資源、減少廢物產生、物質循環利用、消除環境破壞及提高經濟發展規模和質量的目的,從而實現經濟增值,降低農業成本,提高環境資源的配置效率,使社會生產從數量型的物質增長轉變為質量型的服務增長。同時,農業循環經濟還拉長了生產鏈,推動環保產業和其他新型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為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4.持續性。農業循環經濟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統一起來,充分使物質循環利用,做到物盡其用,可以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共贏。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能夠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后勁。
制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資源瓶頸
(一)土地資源短缺且利用不合理
土地的可持續利用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就不可能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對于人口眾多、耕地相對短缺又處在高速工業化的我國來說,問題就更加突出。我國土地資源總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005年,我國耕地面積為18.31億畝,人均1.4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約相當于美國的1/8、印度的1/2。與1996年相比,不到10年時間,耕地凈減少1.21億畝;僅2005年一年,全國耕地凈減少542.4萬畝(《2005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特別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上海、福建等地的人均耕地已接近或低于聯合國規定的“0.053公頃/人”的危險點,而農業大省山東省人均耕地面積也僅為0.081公頃/人。并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土地的市場價值顯現,許多違法占地、亂搭亂建的現象時有發生,導致有限的土地資源不能合理有效利用和田塊的荒廢。這些不僅造成土地資產的大量流失,也對短缺的土地資源造成嚴重沖擊。
(二)水資源供求失衡且利用不合理
目前,由于農業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水資源利用效率較低,造成農業水資源質量持續下降,農業用水缺口逐年加大,農業生態環境惡化,水資源污染嚴重,進一步成為可供利用水資源供求失衡的重要因素。根據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2003)報告,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1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而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并且全國各流域水資源狀況南北方差異巨大,北方地多水少,耕地面積占全國的59.6%,而水資源量僅占14.5%,其中耕地占全國39.4%的黃淮海地區水資源量僅占7.6%;南方水多地少,耕地僅占全國的34.7%,而水資源占了80.9%。全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為20%,但北方多數區域已經超過50%,遠遠超過了國際上公認的40%的警戒線。正常年份全國灌區每年缺水約300億立方米,城市缺水60億立方米。因缺水減產糧食造成的經濟損失約500億元,影響工業產值2000多億元。
(三)環境污染嚴重且生態系統退化
從20世紀中葉開始,我國為促進農業發展,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目前,我國化肥使用量占全球的30%。據測算,化學殺蟲劑中被真正有效利用的部分僅為10%-15%,其余大部分則逐漸散失在空氣、土壤和水當中,造成對環境的嚴重污染。更為嚴重的是化肥、農藥在農產品中的殘留對人類的健康構成威脅,成為我國農產品和加工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礙,大大削弱了我國農業和食品加工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由于農業的粗放型經營,無序開采造成的水土流失、植被和景觀的破壞、濕地面積減少、調控功能明顯降低,使洪澇災害威脅依然嚴重。
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困難表明,今后一段時間我國的資源環境將會承受巨大壓力,這種“資源環境的稀缺性”一方面會引發資源價格和環境價值的提高,加大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將促使人們對傳統生產方式進行深刻反思,在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優化資源配置、降低資源使用總量和減少廢棄物排放的情況下,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經濟需要和生態需求。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政策建議
(一)加強經濟杠桿在農業循環經濟中的作用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現代經濟學認為,微觀經濟主體往往只關心本身的利潤最大化,而很少關心外部成本或社會成本,產生了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不一致的負外部效應,導致市場失靈,需要政府干預,將微觀經濟主體行為的外部效應內部化。比如征收環境稅,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矯正外部負效應,實現環境保護的政策目標;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財政收入,有利于財政收入最大化政策目標的實現。
(二)加強制度創新在農業循環經濟中的作用
當前,國家有關部門應大力推進制度創新,完善有利于循環農業發展的政策和法律體系,增加農業的財政投入,推動農村金融市場化改革,建立循環型農業推進組織,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環境管理,為循環農業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推進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國家層次的循環經濟立法相呼應,建立我國循環農業發展的法律保障體系,并制定出相應的政策保障體系與扶持措施。為此,我們要建立起各種經濟合作組織和收購、銷售、運輸、技術等服務組織,并制定出相適應的法規和政策,為農業循環經濟的運行創造良好的條件。
(三)加強政府機制在農業循環經濟中的作用
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具有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的任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其所需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對政府來說責無旁貸,并且只有政府才能承擔起這一艱巨的任務。因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要由政府出面組織生態經濟領域專家對循環經濟如何與農業發展實踐結合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科學合理的經濟、社會、自然協調發展規劃,提出切實可行的、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并結合實踐情況總結經驗,制定出有利于生態建設的干部考核指標,杜絕僅把經濟增長的GDP作為唯一考核標準的現象。
(四)加強技術創新在農業循環經濟中的作用
農業循環經濟是農業生產技術范式的革命,它必須以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撐點,重點組織開發資源節約和取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技術和“零排放”技術;加強研制和生產對環境溫和的新型肥料,減輕環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開發高效、低殘留的農藥,開發生物農藥取代化學農藥。通過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全面保護和改善環境,大力推行生態農業和清潔生產,不斷提高我國農產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質和安全性能,逐步使其符合資源環境方面的國際標準,從而突破綠色壁壘,增強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倡導清潔生產和節約消費,最大程度地減輕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與農村建設的和諧發展。
(五)加強法規機制在農業循環經濟中的作用
一方面通過政策調整使循環利用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企業和個人經營行為有利可圖,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外部效應內部化機制;另一方面應建立和完善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形成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補償機制。鑒于大部分居民,尤其是廣大農村居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知識較為缺乏和意識比較薄弱的狀況,當地政府應強化責任意識,并通過立法把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納入地方基層政府的職責范圍之內,加強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重要性的教育、宣傳和引導。
1.1政府主導是農技推廣體系產生和發展的基礎
世界上由政府主導的農業體系主要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在二戰后建立起來的各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至今發展中國家也有很多體系。隨著各國科技的發展,政府在農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各國投入了大量的科研力量和人員對農業技術進行推廣,現在全世界有超過200多個國家級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五十幾萬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說明目前世界的農業推廣體系已基本完成,并成為政府推動農業現代化的一種重要的手段。
1.2對比于政府主導的農業推廣體系
世界的農業推廣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有很多教育機構參與,有的是國家級的科研,有的是私人企業為謀利而進行推廣,技術的差別也是五花八門。
2世界農業推廣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2.1政府主導,在各國農業發展過程中一直是政府主導的。
因為政府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主要表現在:一是各國的農業科研機構都是由政府出資或者建立的,人員也是由政府培養的;二是各國的政府機構直接指導基層農民組織國家的農業機構,加強技術交流,做到科技運用于農業。
2.2現實證明政府科技資源是影響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現在社會中,政府是科技資源最多的組織,只有政府和科研機構相互合作,才能更好的推廣農業技術。各國成功的推廣體系總是把政府推廣和科技資源有力的結合起來,有的是合作,有的是政府幫助推廣。從各個方面看,政府的科技資源都是非常重要的。
2.3各國農業技術的發展和推廣與政府的投入是分不開的。
主要表現在政府的支持,地方組織的建立,對農民的科技培訓。我國政府的投入主要是中央、地方共同承擔經費。
3建設我國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辦法
由于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農業也在不斷的進步,所以我國現階段農業科技人員是非常多的,但是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農業科技化形勢并不理想,所以要對現有的農業機制進行改革,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同時,建議用兩步走的策略。
3.1在農業推廣體系不斷發展
的過程中要確定我國農業科研、教育機構在推廣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并相對的引入國外的成功經驗,和我國現在農業的狀況相結合,建立我國特有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并且形成農業多元化的發展。農業科研、教育單位明確為農技推廣主體的必要性。
3.1.1在我國每年都有很多農業科技被研發出來,但是實際運用率及其低下,只有實際的30%,這在國際上都是非常罕見的,造成了科技資源的大量浪費。所以要大力進行農業科技的推廣工作,做到由上至下的科技轉化。還要加強科技培訓人員的培養,做到有人做事、有科技可以用的地步,使國家的資源不至于浪費,農業多元化的發展。
3.1.2有利于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在我國的農業科技的發展中,科技運用比較低,但是如果用科研,教育機構作為農業推廣的主體,可以很好的將我們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這樣可以叫科技人員直接參與農業技術的推廣,可以有效的縮短技術運用的周期,有利于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促進科技創新和人才的培養,為我國農業科技更好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3.2充分發揮涉農組織在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中的作用。
3.2.1在現行的農業組織的基礎上,要不斷的加強涉農組織對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的作用,由于中央不能直接插手農民生產,所以,在農業發展中和農民緊密相連的涉農組織對農民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在農業科技的推廣過程中,要不斷的發揮涉農組織的作用,多做農業培訓,發放農業科技資料,由小細節影響農民,做到農業發展的多方參與,實現多元化的發展,做到農業不僅僅是農民,也是農業科研機構和教育機構的盛世。
3.2.2積極引導和扶持涉農組織的健康發展。由于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涉農組織也會帶有一定的經濟色彩,這些最接近農業的組織能夠很好的反應農業的問題。國家應給與優惠的發展政策,積極的引導其發展,加強科研組織和教育機構與涉農組織的合作,做到涉農組織有利健康的發展,也可以很好的促進我國多元化農業科技的轉化,做到相輔相成。
旱地油菜實現高產栽培的關鍵,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自然降水,增施磷肥,以磷調水,增加油菜自身抗御干旱的能力,其次是增施鉀肥、硼肥農業論文,提高油菜的單株角粒數和千粒重,增加產量。高產栽培措施歸納如下:
一、選用耐旱、耐凍、抗病良種。品種選擇上應首選甘雜一號、單雜一號,經多年生產實踐,甘雜1號、單雜1號在旱地表現出良好的抗旱抗寒和增產潛力,已實現穩產、高產。
二、深耕整地,蓄水保墑。每年在夏田作物收獲后,及時深耕整地,適時旋地,可最大限度地接納和儲存自然降水。積足雨水,是旱地油菜實現抗旱增產的一項主要措施之一。
三、施足底肥論文提綱格式。提倡多施有機肥,增施磷鉀肥,補施硼肥的施肥原則。油菜是喜磷植物農業論文,對磷肥的需求量大。缺硼會導致油菜花而不實,因而在旱地上,要重視磷肥、硼肥的施用。每667m2產量200-250kg油菜籽,應施農家肥3000-5000kg,尿素25kg,過磷酸鈣75kg,硫酸鉀15kg,硼砂0.5-0.7kg。經多年生產實踐,油菜施肥可80%肥料作底肥施入,促使油菜在冬季凍害到來之前達到壯苗,增強自身抗凍能力。
四、適時搶墑播種。適時搶墑播種,要突出一個“早”字。當冬前有效積溫達到900℃時為直播適期農業論文,寶雞地區一般在9月上旬播種為宜,要力爭將油菜播在高產期。
五、及時間、定苗。要做到2-3葉及時間苗,4-5葉時準時定苗,畝留苗應在9000-10000株。及時間、定苗,合理留苗,可使油菜個體生長健壯,一級分枝、角果數明顯增加。定苗時應注意去小留大,去弱留壯。
六、冬前早培土。當土壤晝消夜凍時,及時培土壅根,培土高度以油菜生長點為標準,要求“不捂不露”,冬前培土農業論文,可除草防凍,保苗安全越冬論文提綱格式。
七、追施蕾苔肥。對底肥不足,未追施臘肥、苗較弱,長勢較差的油菜,應早施重施蕾苔肥,肥料應以鉀肥、氮肥為主。
八、實施“一噴三防”技術。在油菜現蕾至灌漿期,開展“一噴三防”,即畝用尿素0.5kg,磷酸二氫鉀0.3kg、硼砂0.2kg,10%吡蟲啉20-30g,兌水30kg進行田間噴霧,可達到補肥、防蟲的作用農業論文,防止花而不實,促進角多粒飽。“一噴三防”技術,是實現油菜保莢增粒、滅蚜的一項關鍵措施,若能實現聯防,生產上的增收作用會更大。
抓城提檔厚積薄發定百年
云山農場按照總局黨委提出的“四好”城鎮的建設要求,確定了“一場一區”的發展新格局。在規劃好、建設好城鎮的同時,積極探索小城鎮經營管理方面的新途徑,提升城鎮建設檔次,打造安居樂園。
云山農場十分重視城鎮規劃,著眼于百年墾區建設目標,確保規劃的連續性和科學性。依托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資源優勢,按照“環境園林化、功能現代化、風格特色化、管理社區化”的總體思路,把小城鎮建設科學地定位在山、水、林、城相互和諧的基點上,打造一個獨具特色的云山小城,思路確定后,農場根據自身實際,逐步構建起由旅游休閑區、工業區、商業區、居民區組成的職能分工明確,規模結構合理,空間分布協調的小城鎮發展體系,力促小城鎮建設提檔升級,一個功能完善、靚麗宜居、充滿活力的云山小城呈現在人們面前。
近年來,農場不斷加大管理區拆遷力度和小城鎮建設力度,加快萬人城鎮的建設步伐。2009年,這個農場整體拆遷了4個居民點,并投資1 800多萬元,建設綜合住宅樓30 000多平方米,別墅住宅樓10棟3 200平方米,廉租房750平方米。為贏得拆遷工作的主動,農場遵循公平正義的原則,制定拆遷補貼政策,除上級規定的補貼政策外,農場還根據實際情況,給予拆遷戶經濟補貼,職工可按工齡獲得補貼,每年工齡200元,非職工身份的拆遷戶可按在農場的種養年限獲得和工齡補貼同等的補貼,退休職工可獲得 5 000元的一次性經濟補貼,拆遷戶在場部購買樓房的,農場還給予10 000元的補貼。除此之外,農場還給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拆遷的住戶每戶1 500元至2 000元不等的補貼。2009年,這個農場用于拆遷補貼的資金達1 000多萬元,截至目前,農場有500多戶拆遷戶在場部購買了樓房。
2010年,農場將通過多種融資渠道進一步加大城鎮建設投入力度,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數。農場將投資2 000余萬元,完成第二、四、七、八、九、十二、二十作業站的整體拆遷工作,并多渠道籌資1.4億元,重點實施6項民生工程:投資 1 200萬元,實施40萬平方米的場部供熱中心擴建工程;大力實施康居工程,投資0.8億元進行危房改造,新建場部住宅8萬平方米,投資300萬元建設廉租房3 000平方米,改善60戶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條件;完善公路暢通工程,投資1 425萬元建設二十至二十二作業站通村公路及場部地區北外環公路;實施綠滿云山工程;繼續完善中小學校建設,投資320萬元完成小學體育及圖書綜合樓建設項目;投資670萬元,實施場部地區數字電視工程。
在建設好城鎮的同時,農場在城鎮的綠化美化上大下工夫,打造最佳人居環境,提升居民的安居指數,在大規模植樹造林的同時,農場還堅持“裸地覆綠”的方針,利用邊角隙地和居民的小開荒地進行綠化,共清理收回邊角隙地和小開荒地1 400多畝。在收回小開荒地的同時,農場還對綠化造林進行市場化運作,本著誰造林誰擁有的原則,動員全場職工群眾參與隙地造林。農場還投資20萬元,建立150多畝的綠化苗木基地,按季節培育城鎮綠化苗木,栽種在公園、住宅小區和街道兩側,目前,僅場部就有綠化花草100多種,實現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綠。目前,農場場部綠化面積達到15萬平方米,人均占有綠地面積40多平方米。
在突出生態特色的同時,農場注重城鎮的文化底蘊,農場建場初期,著名作家丁玲、著名畫家尹瘦石、著名戲劇家吳祖光,都曾經在云山農場工作和生活過,并參加了修建農場“五一水庫”的勞動,今年,農場將對“五一水庫”進行修繕,建設紀念館,提升城鎮的名人效應。為了讓一些歷史事件成為云山人民永遠的回憶,這個農場還相繼建設了文化館、修繕了“四一八”烈士墓,提升了小城鎮的文化品位。
云山農場還積極探索經營城鎮的新途徑,逐步將城鎮作為一種資源和產業來經營。今年,農場在場部設立信息共享欄2塊,為居民提供供求信息的平臺,方便居民生活。農場還設立廣告牌10塊,用于有償廣告和對外展示企業形象。今后,這個農場還將大力發展和完善家政服務、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增強城鎮發展的活力和動力,讓職工在城鎮建設中得到更多更真的實惠。隨著撤并居民點工作力度的不斷加大和場部集中居住人口的不斷增加,結合小城鎮建設的總體布局,農場還把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努力抓好,加快發展旅游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物流業,為農場跨越發展開辟新路。2010年,農場將以“五一水庫”壩堤、閘門改建工程為載體,借助“五一水庫”的名人效應發展集觀光旅游、餐飲為一體的新型生態旅游區。
強工提速 只爭朝夕謀大計
上世紀90年代初,云山農場曾經擁有量具廠、糧油廠、磚廠、腐竹廠等多個工業企業,這些企業隸屬于農場,效益低下,增加了農場的負擔,農場將這些企業推向市場,讓這些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謀求發展,不但減輕了農場的負擔,一些企業還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近年來,農場還不斷加大對轉制工業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工藝改造步伐,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完善工業園區的服務功能,促進轉制中小企業集群發展,拉動經濟增長。
農場還大力發展“低碳”工業,打造“低碳”產業鏈。云山農場位于完達山南麓,三面環山,擁有耕地47.2萬畝,其中,綠色水稻種植面積達20萬畝,所轄山10多萬畝,山上盛產刺五加、赤芍、百合、猴頭、蘑菇、木耳、黃花菜等野生草藥和山珍產品。獨特的資源優勢,是發展“低碳”工業的獨特優勢,依托這些資源優勢,農場引資建設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投資回報率高的新項目,通過項目建設促進產業升級,增強經濟實力和發展后勁。2010年,農場確定了包括水稻加工、發電、供熱聯產、山珍產品加工、中草藥種植等13個招商引資項目。其中,水稻加工、發電、供熱聯產項目建成后,將實現年加工水稻10萬噸,年發電量達到250萬千瓦時,可保證30萬平方米的供熱,項目固定資產將達到2 000萬元,全年實現銷售收入3.5億元,利稅1億元。
受自然條件的限制,交通一直是農場工業發展的瓶頸,在不斷拓寬招商引資渠道,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的同時,農場十分重視通村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外地廠商打造良好的投資創業環境。目前,農場已累計投資1億多元,修建水泥路,使場內的白色硬化路面長度達到了100多公里,2010年,農場還將建設通村公路15.8公里,實現高等級硬化路面貫通全場。良好的交通條件,解決了外地廠商的后顧之憂。農場還著力破解用電價格、用地審批等制約發展的難題,努力創優發展環境,并用開放的理念與思路吸納人才,集聚能量,推動了招商引資的進程。
隨著資金的不斷涌入,本著對落地企業負責的態度,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提高政策的透明性、合理性和優越性,使和睦招商政策更具吸引力,同時,扎實推進“扶龍頭帶產業”工程,通過提供廠房、保證原料等措施,為龍頭企業減輕負擔,扶植企業的發展。農場為龍頭企業寶興亞麻廠提供廠房,免收3年的廠房租金,不僅如此,農場還為他們提供了6 000畝的亞麻生產基地,地租價格長期穩定,在農場的扶植下,寶興亞麻廠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為扶持仁禾大米加工廠,農場每年為其墊付5 000噸優質水稻原料,待產品出售后償還,大大減少了仁禾大米加工廠的資金支出,仁禾大米加工廠迅速發展壯大,每年實現利潤總額700多萬元。
為了提高對落地企業的服務水平。農場不斷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對企業做出了“五個一”的服務承諾,即服務行動一呼百應、服務承諾一諾千金、服務程序一路綠燈、服務政策一視同仁、服務措施一抓到底,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確保項目引得進、留得住、壯得大。農場還采取全方位“安商、親商、富商”的主動服務措施,促成企業增資擴股,形成“以商招商”的良性循環。此外,農場大力宣傳和推介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和引資項目,積極拓展客商市場,多方面撲捉商機,擴大招商引資面,尋找新客源,不斷擴大招商引資領域。2010年,農場將實現招商引資額2 600萬元,力爭完成3 200萬元。
帶農提質 揚鞭催馬奔跨越
近年來,云山農場通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科技支撐力等措施,鋪設一條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快車道。2010年,農場力爭實現糧豆總產24.27萬噸。
農場采取多元化投資方式,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增強農業生產綜合實力,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水平。2010年,農場將利用國家“標準糧田建設”項目繼續推進低產田整理改造工程,投資680萬元建設標準糧田3萬畝,投資985萬元對中游新河Ⅰ區中低產田進行改造;投資180萬元,進行水稻集中浸種催芽基地的建設;投資500萬元進行水稻標準化育秧基地建設;投資600萬元,進行管理區標準化農具場建設;投資290萬元,完成農場配肥站建設項目;投資300萬元建設農田水利工程,完成土方量50萬方,水利建筑物45座。
近幾年來,農場不斷引進先進的大馬力機械,讓現代化的“寶馬良駒”為綠色高效農業提供強大支持。2010年,農場用于農機更新補貼資金將達到3 500萬元,將直接拉動農戶直接向農機投入近 3 000萬元。目前,凱斯等各類價格不菲的先進機械如今在農場已不是稀罕物,農忙時的田間地頭,更是找不到100馬力以下機械作業的身影。隨著現代農機裝備水平的提高,云山農場的田間作業機械化率已由原來的93%提高到98%,實現了農業生產全過程機械化。農場還將繼續加大農機更新和新技術推廣力度,加快整地機械、插秧機械和收獲機械的更新速度,提高整地、插秧和收獲的速度及質量。2010年,全場水稻割曬面積要達到50%,玉米機械下棒面積要達到50%,為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節本增效提供保證。
在提高科技支撐力上,農場不斷完善農業與科技相互支撐、經濟與技術緊密結合的農業科技新體系,努力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2010年,繼續推廣應用水稻“三化一管”栽培模式、葉齡診斷技術、大豆“大壟密”、 根瘤菌、玉米密植高產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等12項增產新技術,加快新技術的推廣速度,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為加快科技推廣速度,農場還在各個管理區都建設一個小型科技展示園,目前,在牡丹江分局率先實現了區區都有科技展示園,科技展示園是農業新技術實驗、田間課堂的重要載體,每年,農場在展示園舉辦田間課堂、現場會30余次,培訓農戶7 000多人次。今年,農場還加強了展示園軟件設施投入,為展示園配備數碼相機、攝像機等電子設備,可為農戶提供現代化的科技培訓服務。
在種植結構調整方面,農場按照“擴稻玉、強經特、上品質、增效益”的原則,積極擴大水稻、玉米等高產糧食作物及高效經濟作物的面積,2010年玉米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水稻面積達到23.5萬畝。
2、缺乏有效的競爭機制、激勵機制和人才流轉機制。目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現狀是: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評選先進和評定職稱不是按能力選拔。選拔優秀人才缺乏競爭機制和有效的人才流轉機制。
3、科研、教育、縣市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與農業生產脫節。一是忽視實用技術研究項目,導致農業科技研究與農業生產實際相脫節。二是受體制影響,高等院校與研究機構往往把論文與獲獎作為晉升和發展的主要考核指標,縣市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受經費、居住地影響,加之沒有試驗基地等,深入到農業生產第一線的時間少,導致農業科研、教育與生產實際相脫節。
4、部分農業技術或成果推廣的成熟度不夠,推廣的可行性較差。目前推廣的農業技術與成果良莠不齊,有的能給農民帶來實惠,也有的反而造成經濟損失,嚴重打擊了廣大農民接受新技術、新成果的積極性。
5、科技創新難,課題成果轉化更難。目前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從事農業課題研究所需經費基本由個人解決,當課題成果完成后,申報獎項所需要的高額鑒定費也由個人承擔,嚴重挫傷了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進而影響了當地科研成果的轉化和生產力的提高。
6、基礎辦公設施匱乏,辦公經費緊張。目前基層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基礎辦公設施嚴重缺乏,基本沒有電腦、打印機、照相機、投影儀、儀器等設備。基層鄉鎮所需農業推廣經費基本由鄉鎮政府撥付,但政府沒有設立專項農業推廣經費。
二、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發展建議
1、明確職能,理順體制
(1)明確機構職能。根據政事分設的原則,明確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公益性職能。縣級農業主管部門和鄉鎮政府要盡量減少抽調農技人員從事行政工作,讓農技人員專心致志地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縣鄉兩級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業技術服務站的管理,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
(2)合理設置機構。根據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的要求,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結合地方財力實際,選擇適宜的形式設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機構。對于縣級機構,要按行業實行綜合設置;對于縣級以下農技推廣結構,要按經濟區域或大鎮布局設置綜合服務站。
2、合理用人,加強培訓
(1)確定崗位編制。按照“整合力量、專業互補、精簡效能”的原則,由人事、編制、農業部門等按照服務區域實際工作需要,做好人員編制調配工作,農業編制實行垂直管理(即由上級農業部門統一管理)。基層農業技術服務站人員編制的確定應按照職責、服務區域范圍、耕地面積、農業人口、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工作任務大小和規劃等因素綜合考慮,不能簡單地按農業人口和按一定的比例確定。
(2)創新用人機制。一是實行農技推廣人員資格準入制度。嚴格的資格準入制度可精簡農技推廣隊伍,提高農技推廣效率。同時,分流不具有專業技能的非專業人員,讓他們從事非公益性的推廣工作,進行合理流轉。二是實行考試錄用制和畢業生到一線工作的制度。在農業技術崗位出現空缺時,應從優秀的農業大中專畢業生中考試錄用。制定規章制度,要求畢業生至少要在基層一線工作5a以上,通過實踐培養優秀的農業技術員,為農民提供好的服務。三是建立人才合理流動機制和競爭機制。在縣市級農技崗位出現空缺時,要在縣市范圍選聘,實行“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
(3)加強學習培訓。重視農技人員的學習培訓和再教育工作,為其成長營造良好的氛圍。通過培訓使農技人員不斷更新知識,提高素質,適應農業產業發展的需求;鼓勵農技人員參加各種類型與本職工作有關的學習、進修、培訓,包括脫產、短期培訓班或進修班等,力爭使每位農技推廣人員每年都有一次以上的再教育學習機會;制定在職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再教育學習激勵機制,爭取財政在支農支出中列出一定比例,專項用于農技推廣人員繼續教育工作。
3、創新推廣機制,加強科技交流與合作基層農技推廣部門要加強與農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各類技術服務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從根本上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自然流轉和科技推廣自然完成的機制。鼓勵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在基層鄉鎮建立示范基地、試驗基地、教學實習基地等。農業科研院所與基層農技推廣部門的合作與交流,不僅可以提高當地農技推廣人員和農民素質,還可以把科研院所“高、精、尖”技術與農業生產實際結合起來。通過開展此項工作,可以使課題研究更具有針對性,有效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和農民收入的增加。
4、加強科技創新,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對于基層從事農業科技創新的人才,政府應給予一定資金、物質扶持。對于個人課題研究成果的鑒定,政府應成立相關部門幫助協調解決,加大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推動農業生產力的提高。
5、加強農業技術的熟化與規范確定推廣的農業技術除了具有先進性外,還必須具有成熟性,以保證技術應用后效果穩定。農業生產受氣候和地理條件的嚴重制約,因此,農業技術不僅一定要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也要適應當地的耕作制度。為此,在新技術推廣前一定要先進行小范圍的試驗,結合當地實際條件進行改進,提高其成熟度。為了使廣大農民盡快應用新技術,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應結合當地條件,對所推廣的技術和技術體系制定出通俗易懂的操作規程。
6、落實經費,明確用途建立長效財政保障機制。把農技推廣經費列入各級財政預算中,并確定人員經費、培訓費、試驗示范等業務經費的比例。同時,要加強對各級財政的審計監督,防止下撥經費被截留或挪用。
7、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建設中,辦公設施、儀器設備等必要的設備要逐步配備;同時要加強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資產賬戶,定期抽查,防止固定資產流失。通過全面完善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基礎條件,來提高基層技術推廣的現代化水平。
我叫xx,大專學歷,現年××歲,××年參加工作,××年被聘為農業技術員。
我本是一個“只知埋頭工作、一向與世無爭”的基層農技員,今天我站在這里競編競崗,既是對我多年來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一個檢驗,更是對我獻身農技推廣事業理想的一次考驗。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業、熱愛農民,從小,看著我長大的、護在我身邊的,都是辛勤的農技工作者,在他們的教育和熏陶下,我對農技推廣工作有關了濃厚的感情,我立志要把“推廣農業技術、促進農業發展、服務農民增收”作為畢生孜孜以求的事業,做一名優秀的農技員。××年大學畢業后,我一直在基層一線工作從事農技推廣工作,至今已有××年。
我認為自己競聘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崗位,我還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優勢:
第一,我有專業優勢,我畢業于農業院校,所學的是農學專業,干農技推廣工作是我的正業,與“隔行如隔山”的門外漢相比,我專業對口,工作起來自然“如魚得水”,我具有從事農技推廣工作必備的基礎條件。
第二,我有實踐經驗,在基層一線工作的××年時間里,我先后實踐過棉花、水稻、油菜、柑桔、蔬菜等多種作物生產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共計參與新品種試驗示范30余項次、參與實施農業新技術示范推廣項目20余項次,其中:多項優質新品種、增產新技術和高效新模式已大面積應用,多項項目課題通過了相關專家驗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過實踐探索,使我對全市主要農作物的栽培、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都有了新的領悟和提高,讓我積累了大量的農技推廣和基層工作經驗,并于××年被評為全局先進工作者。我已基本具備了獨立開展農技推廣工作的能力。
我叫wxszjg,大專學歷,現年**歲,199*年參加工作,200*年入黨,200*年被聘為農業技術員。
我本是一個“只知埋頭工作、一向與世無爭”的基層農技員,今天我站在這里競編競崗,既是對我多年來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一個檢驗,更是對我獻身農技推廣事業理想的一次考驗。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業、熱愛農民,從小,看著我長大的、護在我身邊的,都是辛勤的農技工作者,在他們的教育和熏陶下,我對農技推廣工作有關了濃厚的感情,我立志要把“推廣農業技術、促進農業發展、服務農民增收”作為畢生孜孜以求的事業,做一名優秀的農技員。96年高考結束,我毅然選擇了農業院校,并參加了華農農學專業的進修。1999年大學畢業后,我一直在基層一線工作從事農技推廣工作,至今已有六年。版權所有
我認為自己競聘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崗位,我還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優勢:
第一,我有專業優勢,我畢業于農業院校,所學的是農學專業,干農技推廣工作是我的正業,與“隔行如隔山”的門外漢相比,我專業對口,工作起來自然“如魚得水”,我具有從事農技推廣工作必備的基礎條件。
第二,我有實踐經驗,在基層一線工作的六年時間里,我先后實踐過棉花、水稻、油菜、柑桔、蔬菜等多種作物生產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共計參與新品種試驗示范30余項次、參與實施農業新技術示范推廣項目20余項次,其中:多項優質新品種、增產新技術和高效新模式已大面積應用,多項項目課題通過了相關專家驗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過實踐探索,使我對全市主要農作物的栽培、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都有了新的領悟和提高,讓我積累了大量的農技推廣和基層工作經驗,并于2004年被評為全局先進工作者。我已基本具備了獨立開展農技推廣工作的能力,即使在災害頻發的今年,我所負責指導的20個水稻科技示范戶,仍然實現增產12.4%。
第三,我有年齡優勢,常言道:“三十而立”。三十歲前后,是人的一生中精力最旺盛、創造力最強、干事效率最高的時期。我將近而立之年,身體健康,精力旺盛,頭腦靈活,思想成熟,面對新時期、新形勢,對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完全有能力、更有精力從容應對。
我叫*,大專學歷,現年**歲,199*年參加工作,200*年入黨,200*年被聘為農業技術員。
我本是一個“只知埋頭工作、一向與世無爭”的基層農技員,今天我站在這里競編競崗,既是對我多年來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一個檢驗,更是對我獻身農技推廣事業理想的一次考驗。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業、熱愛農民,從小,看著我長大的、護在我身邊的,都是辛勤的農技工作者,在他們的教育和熏陶下,我對農技推廣工作有關了濃厚的感情,我公文易愛心文秘網立志要把“推廣農業技術、促進農業發展、服務農民增收”作為畢生孜孜以求的事業,做一名優秀的農技員。96年高考結束,我毅然選擇了農業院校,并參加了華農農學專業的進修。1999年大學畢業后,我一直在基層一線工作從事農技推廣工作,至今已有六年。
我認為自己競聘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崗位,我還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優勢:
第一,我有專業優勢,我畢業于農業院校,所學的是農學專業,干農技推廣工作是我的正業,與“隔行如隔山”的門外漢相比,我專業對口,工作起來自然“如魚得水”,我具有從事農技推廣工作必備的基礎條件。
第二,我有實踐經驗,在基層一線工作的六年時間里,我先后實踐過棉花、水稻、油菜、柑桔、蔬菜等多種作物生產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共計參與新品種試驗示范30余項次、參與實施農業新技術示范推廣項目20余項次,其中:多項優質新品種、增產新技術和高效新模式已大面積應用,多項項目課題通過了相關專家驗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過實踐探索,使我對全市主要農作物的栽培、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都有了新的領悟和提高,讓我積累了大量的農技推廣和基層工作經驗,并于2004年被評為全局先進工作者。我已基本具備了獨立開展農技推廣工作的能力,即使在災害頻發的今年,我所負責指導的20個水稻科技示范戶,仍然實現增產12.4%。
第三,我有年齡優勢,常言道:“三十而立”。三十歲前后,是人的一生中精力最旺盛、創造力最強、干事效率最高的時期。我將近而立之年,身體健康,精力旺盛,頭腦靈活,思想成熟,面對新時期、新形勢,對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完全有能力、更有精力從容應對。
我叫kt250.com,大專學歷,現年××歲,××年參加工作,××年被聘為農業技術員。
我本是一個“只知埋頭工作、一向與世無爭”的基層農技員,今天我站在這里競編競崗,既是對我多年來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一個檢驗,更是對我獻身農技推廣事業理想的一次考驗。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業、熱愛農民,從小,看著我長大的、護在我身邊的,都是辛勤的農技工作者,在他們的教育和熏陶下,我對農技推廣工作有關了濃厚的感情,我立志要把“推廣農業技術、促進農業發展、服務農民增收”作為畢生孜孜以求的事業,做一名優秀的農技員。××年大學畢業后,我一直在基層一線工作從事農技推廣工作,至今已有××年。
我認為自己競聘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崗位,我還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優勢:
第一,我有專業優勢,我畢業于農業院校,所學的是農學專業,干農技推廣工作是我的正業,與“隔行如隔山”的門外漢相比,我專業對口,工作起來自然“如魚得水”,我具有從事農技推廣工作必備的基礎條件。
第二,我有實踐經驗,在基層一線工作的××年時間里,我先后實踐過棉花、水稻、油菜、柑桔、蔬菜等多種作物生產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共計參與新品種試驗示范30余項次、參與實施農業新技術示范推廣項目20余項次,其中:多項優質新品種、增產新技術和高效新模式已大面積應用,多項項目課題通過了相關專家驗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過實踐探索,使我對全市主要農作物的栽培、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都有了新的領悟和提高,讓我積累了大量的農技推廣和基層工作經驗,并于××年被評為全局先進工作者。我已基本具備了獨立開展農技推廣工作的能力。
第三,我有年齡優勢,常言道:“三十而立”。三十歲前后,是人的一生中精力最旺盛、創造力最強、干事效率最高的時期。我將近而立之年,身體健康,精力旺盛,頭腦靈活,思想成熟,面對新時期、新形勢,對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完全有能力、更有精力從容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