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6 08:08: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景觀畢業設計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現狀分析
(一)獨立學院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設置雷同
從現行專業培養方式及課程設置來看,獨立學院環境設計專業在辦學之初的一套培養模式及培養方案,均復制于母校。建校之初的模仿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步顯現出弊端,在市場的導向和學院及專業本身的發展過程中,社會對專業的原有培養方式,提出了必須變革的要求。環境設計專業借此契機尋求其他路徑,改變培養計劃和培養方案。社會對于獨立學院環境設計人才的需求,不僅需要其具備環境設計理論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創新意識,能在環境設計實踐中發揮創作的靈感,培養出更多具有創作靈感的應用型專業人才。這就需要獨立學院根據自己的特點與母校在環境設計專業“錯開定位,配套發展”方略,建立屬于獨立學院特色的人才培養方式。
(二)獨立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環節現存問題
畢業設計是獨立學院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校實現培養專業目標要求的重要階段。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本專業范圍內相關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畢業設計就是畢業的一種計劃、規劃、設計、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視覺的方式傳達畢業設計活動的過程。”作為環境設計專業的本科畢業設計,不僅是一個完整的設計創作過程,還是一個畢業生對本科四年學習的總結及展示的機會。獨立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環節的現存問題總結為以下幾點:
1.從培養方式和選題特點來看,無法與其他普通高校相區分
傳統的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的選題都是沿用母體高校多年的教學經驗,沒有創新,選題內容偏學術研究型,而不是應用實踐型。由于獨立學院與母體高校在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方面的雷同現象,導致獨立學院的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選題偏理論化而非應用,使獨立學院畢業設計環節的應用型特點未能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也使學生的專業性質和特點未能與其他普通高校有明顯的區分,直接導致就業的困難。
2.題目寬泛,質量不高
由于傳統的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題目來源均是由指導教師獨立給出,大部分為模擬工程題目,未能完全考慮和照顧到學生的實際興趣和動手能力,其實踐性較弱、造成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類型趨向單一。并且題目都較為寬泛,學生不易深入完成。
3.研究內容多缺乏創新性和前沿性
傳統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模式因為需要,由教師給出多個模擬工程題目,而大部分教師從事的項目實踐不足以滿足多個題目的制訂,從而導致部分題目所涉及的技術創新性不足,同質化情況嚴重,甚至出現很長時間重復使用同一過時技術的題目。
4.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脫節
傳統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一般是在大四下學期學生畢業前四至五個月開題,學生接受題目后自行進行畢業設計創作及撰寫論文,期間教師與學生互動較少,溝通不足。此期間,學生可能處于求職或考研階段,所以存在學生對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的質量重視程度不足,投入精力較少。在畢業設計完成之后,用少量時間完成畢業論文,論文拼湊現象嚴重,抄襲內容較多。
三、獨立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應用型”選題
環境設計專業涵蓋面較廣,而獨立學院的環境設計專業畢業生在進行畢業設計時,其應用型特點應當在畢業生進行選題之初就和其他類型高校區分開來,這樣才能在畢業之后的就業中有一席之地。畢業生和畢業設計指導教師在進行畢業設計階段時的選題,可以從環境設計專業內容的分類著手,從選題方向、選題范圍、題目確立等方面出發,使畢業設計選題具有應用型實踐特色和創新性。獨立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的畢業設計選題,更應考慮其應用性和實踐性的特點,以有助于學生畢業后就業。綜上,解決獨立學院畢業設計的應用型轉型第一要務便是選題。選題是否得當直接決定了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的質量。通過選題可以看出作者的畢業設計研究的方向和理論掌握水平,選好了論題,就等于完成畢業設計的一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好的選題是直接向大家展示畢業設計方案的研究方向以及內容的精確闡述。畢業設計選題范圍的確立是指導畢業生如何使一個畢業設計的題目具有特色和個性。如何體現其畢業設計的實踐性、應用性和獨特性,是先決性條件之一。環境設計專業本身的涵蓋面廣泛,畢業生在起初進行選題時,就會遇到較大困難。而針對獨立學院的環境設計專業教育的定位,在畢業設計選題之初,就應當以應用型和技術型為方針進行選題,這也是和其他院校培養類型進行區分的一個關鍵。從獨立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的實踐性特征出發,其專業涉及內容包括建筑的內部環境(建筑內部功能的規劃、室內景觀、色彩、空間、材料等建筑基本元素的構成設計),外部環境(建筑之外與之直接聯系的廣場、綠地、水環境、交通組織等項目的組織與規劃設計),小建筑設計(輔助主體建筑使用的小環境構筑物,如會所、活動中心、茶室等設計)的相關設計內容。畢業生的選題均以室內、室外或建筑設計為主,而無論哪一種類型,均應以實踐、應用、技術為方針,教師進行指導,畢業生進行設計實施。以景觀設計選題為例,景觀設計的設計應用型內容選題可以分為宏觀型和微觀型兩大類。從宏觀角度來講,景觀設計中場所設計的紅線范圍和尺度大小,決定其所屬性質。尺度較小的一般以場地布局為主,而尺度較大的地塊一般就以生態理念考慮為先。從微觀角度來講,景觀設計可供選擇的題材較多。如小品設施、公共設施類,都是屬于微觀應用性角度來看環境設計的領域。
建筑藝術設計學院的生態與文化教研室雖然成立才4年多,但在以往的本科專業教學中就有不少課程涉及到生態與文化的研究內容。在國際上,對于生態設計、可持續設計、地域勝文化與設計等的研究與實踐己經開展一段時間了,它們是人類未來必須認真面對的一個重要議題,也是對環境的一種負責;而在國內,這些研究方向已經在設計領域中得到開展研究和實踐,最受矚目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多個展館設計,它們都力求實踐和表達生態設計、可持續設計、低碳設計。這些理想目標更是受到我國政府的崖紛見,在國家及多個省市的發展敖嚨中明確提出建i}T}碳社會和低碳經濟、和諧社會的目標,黨的十會議更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在政策方面給以指導和支持。國內的高等院校也紛紛成立相關的研究機構、組織相關的論壇和教學。清華大學成立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可持續設訓研究所”,并與芬蘭阿爾托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共同舉力、“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續藝術設計戰略”論壇,產生重要的影響;廣州美術學院的多個設計學科開設低碳設計研究項目。很多國內外的設計大賽,也設置與低碳、司特續及環保設計有關的主題。其中,2012年“為中國而設計一一第五屆全國環境藝術設計大展”中設置“環保低碳室內設計專題”,獲獎作品得到專家學者的肯定;2012年博朗國際工業設計大賽增設“可持續發展獎(SustainabilityAwards)”,獲獎作品得到國際評委的認可。
2.教學與研究方向
在整合建筑藝術設計學院的科研力量基礎上,生態與文化教研室著重開展以下方向的研究和教學活動:
(1)基于嶺南地域的設計研究
根植于嶺南,圍繞地域的自然因素(氣候、地理)、文化因素(廣府文化)和經濟因素進行研究,并在設計中得到本質的體現。當下的國際化影響非常迅速,國家的城市化建設也出現趨同的景象,這使得地域性的研究和設計成為緊迫的和重要的課題。生態與文化教研室積極開展基于嶺南地域主義的設計研究,在課程及畢業設計中開展相關的課題。例如開展嶺南古建筑的研究、廣府文化與設計的研究等。低技術的可持續設計研究。詹姆斯沃爾本克(在其低技術宣言中宣稱:“低技術是群眾的技術。”低技術的可持續設計研究,將適合地域的技術、便于人們掌握的技術在設計中進行適當的運用,并體現當下的設計觀念。我們在幵展低碳住宅空間設計的教學研究,考察嶺南著名的低碳建筑,考察萬科住宅產業化研究基地,逐步積累適合嶺南地域的低碳住宅設計方法中,也得到寶貴的教學研究資料(圖。風景園林設計教學開展地域性風景園林的教學研究,使之適應地域的氣候、地理規律和人們的生活追求。注重地域文化的綜合表達,利用地域景觀元素營造空間;注重景觀的實際功能運用研究,避免只注重形式和視覺審美的景觀設計。在教學中,廣東綠道景觀的功能與美學評價體系研究就是一個突出的地域風景園林教學與科研,它也是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將科研與教學結合,實現科教融合已經三年多,取得豐厚的成果(圖。城中村的研究城市的發展過于追求“新”,城市中的村落也受到破壞、拆遷和改造。我們的目標是研究廣州以及珠三角的城中村,提出更溫和的改造方式’用藝術介入的策略引發人們對城中村的保護和改造思考。綜合來看,這些都是基于地域性所進行的設計價值研究,也是生態與文化教研室本科畢業設計和論文研究的主要方向。以下部分就是年教研室開展畢業設計與論文教學的過程記錄,也是具有地域特征和價值的研究。例如對廣州石牌村的研究,對廣州隔山村的工作坊教學,對小洲村的工作坊教學等,都是城中村教學研究成果的積累。
(2)組織田野調查并歸納整理結果
畢業設計教學,強調設計的過程:田野調查、設計推理、概念生產和綜合表達。在本選題中,由于模范村歷史已經約有60-100年之久,且時間跨度較大,建筑的圖紙和其它詳細資料已經不能找到,于是,團隊開展詳細的田野調查,獲得寶貴的第一手現場資料。田野調查從以下方面進行:第一,場地和建筑的測量。組織團隊進行場地和建筑的詳細測量,獲得具體的尺寸和構造細節資料。第二,拍攝大量的照片和視頻,建立圖像的對比分析資料。第三,采用定量訪問、調查問卷的方式,獲得人們對模范村的整體看法。在這些基礎上,進行歸納整理,得到以下的認識:首先,建筑雖然是磚混結構,14棟舊建筑均為山形屋頂的兩層小樓房,除了較大的524號(馬應彪屋)面積為355平米,523號面積為293平米,其他面積均在250cry以下;但在居住過程中已經有一些加建、改建、修繕和破壞。對于建筑的再利用,應該是持慎重態度。其次,模范村的景觀資源非常豐富且寶貴,常見的植物有32種。這些植物資源應該作為重點保護的對象,它們形成獨特的微氣候、具有魅力的光影效果和封閉的內環境(圖4)。再次,基地位于學校教工居住區與教學區的中間,東西方向是從高至低的走向,高差約有10多米。
(3)提出設計改造的整體策略
針對基地問題以及整體認識,提出設計改造的整體策略:原則是保護場地的肌理、建筑文化以及景觀資源,進行保護式的改造發展;目的是建立學校面向社會的一個交流窗口,象牙塔式學術研究與社會公眾建立一種良比的溝通;功能是院系研究所、對外交流與研討中心、模范村歷史博物館與展覽廳、圖書館、商業服務中心、公共溝通平臺等。基于以上的研究,學生們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設計改造:微公共空間的塑造—在校園中塑造微小尺度的公共空間,并具有場所的精神;游園—吮置換功能并形成新的導線,加建連接廊道,創造一種難忘的游園體驗;下凹景觀一一基于保護的角度,將行走路線下凹,避免影響建筑及基地特質;靜謐公共空間的營造一一研究原有建筑的構造秩序,結合室內功能與室外景觀資源,營造一個靜謐的交流空間。
(4)表達方式
強調清晰、有效的傳達手段和方式,包括專業的概念陳述部分、調研部分、圖紙部分、模型部分。概念陳述部分主要是解釋對場地的判斷和設計改造的觀點;調研部分主要是田野調查的資料、數據整理和得到的結論;圖紙部分是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效果圖、圖表和相關的示意圖;模型部分包括四個尺度的模型表達,分別是區域尺度的模型一說明所在區域的位置和整體關系,場地尺度的模型一說明場地的現狀,設計方案的模型一說明設計的整體概念和重點,細節尺度的模型一說明重要的構造或具體設計手法(圖。在有可能情況下,鼓勵學生利用動畫或其它能眾參與的方式表達設計,眾成為一個主動的參與者。畢業設計成果參加年中國環藝學年獎,得到專家的認可,獲得不俗的成績。其中,何苑詩同學的方案“游園——中山大學模范村整體設計改造策略”獲得本次環藝學年獎的景觀設計類的金獎一中山大學模范村整體設計改造”獲得本次環藝學年獎景觀類的銀獎。
二、畢業設計教學
一中山大學(南校區)模范村的整體設計改造選題中山大學被稱為中國最美的大學之一,其南校區又叫康樂園,其中有棟紅磚樓和亭子,均建于年至年之間。模范村正是處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模范村建筑群建于年間,共落成棟村屋,現余棟,它們代表了教師住宅的小洋樓模式,即“屋有兩層,上為宿所及露臺,下則課堂、膳室、浴房、廚所、儲藏室皆具。屋外留地數弓,花圃菜畦,隨意開辟”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模范村已經沒有人居住或辦公,現在處于荒廢的狀態。學校也面臨著一些困難:模范村應該怎么保護,模范村要采用什么樣的開發模式,模范村是否可以成為學校與社會連接溝通的重要窗口?這些難題,正是生態與文化教研室的畢業設計與論文思考的重點所在。
1.1題目類型個性化
首先由導師提出一個相對明確的整體方向,例如提出某一個園林景觀學中正在探討的理論方向或者設計風格趨勢,作為引導學生探討的方向。教師在開始時講一個在這個方向上相關知識和內容的講座,提供一個需要的知識結構。學生經過自己的研究收集資料,思考自己的畢業設計方向,提出選題傾向,與工作室導師討論,逐步確定自己的選題,使同學之間在相互比較和激發的基礎上,基本構成整個工作室教學方向。
1.2題目內容真實化
畢業設計題目內容應選擇真實的題目,地形圖、規劃意見書、任務書等基礎材料齊全,多為指導教師參與或熟悉的實際工程項目或設計院的一個真實項目,以“實戰”的氛圍感染學生,或者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帶領學生參加項目踏勘、匯報、圖紙會審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熟悉實際工程的操作程序,獲得較全面的“實戰”經驗。
2.畢業設計的教學模式
2.1方法引導
傳統的看圖改圖,就事論事的教學方法無法在畢業設計階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目前國際上盛行的建構主義教學方法提供改變這種現象的理論基礎。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以選題方向目前存在的問題為核心驅動力,導師只是作為一種廣義的學習環境,支持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誘發學習者的問題并利用它們刺激學習活動。設計多種自主學習策略,強調發揮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建構性。由于建構主義學習活動是以學習者為中心,而且是真實的,因而學習者就更具有興趣和動機,鼓勵學習者進行批判型思維,更易于形成個體的學習風格。
2.2進度控制
畢業設計課程和以往設計課程的不同之處在于學生的時間和精力較分散。一些學生趁畢業設計階段外出求職擇業,或者參加研究生、公務員等各類考試,這樣就會占用學生大量時間和精力,使得學生用于畢業設計的有效時間和投入減少,造成設計質量下降。為了提高畢業設計的有效投入,可以在前期召集畢業生開動員大會,告知其畢業設計的目標、任務及畢業設計中應遵守的相關紀律,與學生溝通,對其畢業設計任務在時間上做好合理安排,避免沖突。除了這些常規做法之外,通過準工作室制、分工分組、模擬實戰、商業伙伴對話、Outcome等方式,實施“拼合座位”、“準工作制”等手法,突出設計過程的重要性,完成課程的進度,達到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和成效性。這樣既保證了畢業設計的進度,又增強了學生的實踐性和創造性,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就業能力。
2.3質量控制
有效的過程控制是保證畢業設計良好效果的有力手段。針對園林專業畢業設計過程中常見的問題,結合以往的工作實踐和體會,筆者認為可以從畢業設計指導的方式、內容、時間等多方面著手,對畢業設計過程進行有效的質量控制,從而保證和提高應用型園林專業畢業設計質量。
2.3.1小組指導制
畢業設計的指導,通常采用一個指導教師負責一個學生小組的方式。這種單一指導教師制有其容易組織的一面,但可能受教師個人的知識結構、經驗多寡等局限。所以應打破這種“單一導師制”,而改行“小組指導制”,即由方案設計、植配、結構、水電等專業教師或工程師組成一個指導小組,參照實際工程設計中的操作方式,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當然,每個指導小組負責指導的學生人數可數倍于常規小組,相關工種的指導教師不必全程參與,只在相應的設計階段加入即可。
2.3.2指導時間切實可行
在指導時間上,保證每周至少一次的固定指導時間,其他時間可通過網絡等方式在特定的時間接受學生的咨詢或接收學生傳過來的設計圖,提出修改意見并及時回復。同時,做好詳細的指導記錄,記錄每個學生的進度情況、遇到的問題、解決方法,以便對下次指導內容做大致安排。
2.3.3階段性成果質量控制
工作室制的畢業設計內容包括建設過程的多項內容,因此,對學生畢業設計的評價不能僅僅局限于設計本身,每一個過程的評價均應有相應的評價標準,如尋求設計工程項目、協助甲方編制設計任務書、各個設計階段的建筑設計、與甲方的溝通協調、與其他工種的配合、方案匯報等。評審過程由導師和其他教師,以及從社會上聘請的專家們組成,進行互評。最后模擬甲方的評價,根據實際情況、按院(系)擬定的格式填寫相應評價書,折成對應的分值計入學生的畢業設計成績。
3.展示模式
3.1展示定位
對于畢業設計的展示,不是所有的學校都會要求學生在答辯的同時進行集中的作品展示,而展示多數時候是為評審的方便而做的按照一定規格的陳列,構不成一個具有特色的展覽。成果展示在不同的院校形式不一,沒有十分明確的模式。而將畢業創作展覽提高到與畢業答辯一樣的地位,鼓勵學生通過具有個性化的方式展覽自己的畢業創作作品,將極大地促進學生理解技術與藝術的關系,使得在師生教與學的關系中,逐步變換成用戶—設計管理者—設計師的角色。
{中圖分類號}G712
畢業設計作為建筑設計技術專業一個實踐環節,是對學生三年所學課程理論與實踐的全面總結,是學生從理論課程的學習到解決工程問題的升華,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總結的教學環節,可以以此培養學生獨立創造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各專業協調能力、嚴謹工作態度、高尚思想品德、端正工作作風以及責任感等各方面的素質。
畢業設計實施的過程同時也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訓練過程。通過畢業設計實踐環節的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畢業設計階段的教學設計對學生畢業后從事建筑設計、規劃設計、園林景觀設計、室內裝飾設計、建筑材料經商、管理方面的工作以及繼續再深造都具有及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如何做好畢業設計實踐環節的教學,適應現階段就業大環境下高職高專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培養要求,值得深入探討與思考。
本文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試對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學院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畢業設計的教學現狀和教學設計進行分析,并提出畢業設計教學改革的方案。
一、畢業設計的教學現狀和改革的意義
多年來我院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畢業設計一般只為一個階段:建筑方案設計。教師按照建筑方案設計的一草、二草、三草分階段進行,設計成果為設計說明書、平立剖面圖及效果圖制作等,整個設計階段集中在最后一個學期12周左右時間完成。在此過程中存在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1.畢業設計與社會需求有一定的距離,建筑方案僅僅涉及方案階段,無前期的與業主溝通部分,設計深度不夠,學生基本上不會初步設計與施工圖設計。2.建筑方案設計與其它各專業的相協調能力不夠,結構、設備知識模糊,不能優化設計方案;3.手繪能力基本功不足,指導老師要求的手繪圖紙部分完成質量不高,電腦制作操作又完成的不夠熟練;4.答辯時應對學生沒有向導性,學生不能很清楚調理的梳理自己的設計思路,完整的表達自己的設計思想,答辯時形成教師一問學生一答模式。這樣的教學成果與設計單位實際工程的施工圖設計存在一定的差距,學生只是初步地了解了整個建筑方案設計階段的過程,不少學生畢業時,對施工圖尤其是其它專業的識讀能力很差,距高職教育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相差甚遠。
在進行畢業設計之前在有一個與畢業設計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環節?——畢業實習。建筑設計階段是在滿足擬設計工程的功能前提下,考慮經濟、美觀、使用并進行功能、流線、平立剖面的設計,以及相應的環境、構造、做法的設計,同時初步考慮結構方案,與結構專業、設備專業等其它專業相協調一致。通過畢業設計的課程設計能讓學生快速適應社會角色需求。
二、畢業設計的教學改革實施方案及實施計劃
從近些年我院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來看,畢業生從事的工作呈多元化:建筑設計、建筑施工、室內設計、工程造價等專業,我們教師在畢業設計階段設計教學指導任務的時候應(1)、適當加重建筑設計與其它各專業設計相協調的比例;(2)、加強學生的基本功練習,手繪與計算機相結合,應保證一定的手繪圖紙量,為以后的工作用設計交流打好基礎;(3)、畢業設計階段設于畢業實習階段之后,讓學生充分體驗到畢業設計的重要性,有的放矢的選擇畢業設計題目;(4)、建筑設計方案階段時間適當壓縮,加入適當的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量,讓學生充分了解整個設計的流程,各專業之間的相互協調關系。在此期間掌握堅實的理論基礎,了解建筑業的發展、設計手段的更、施工圖表達等設計知識,模擬工作場景能提出合理、有效、可行的解決方案,通過此間的學習綜合前兩年的專業知識,系統梳理各門專業間的聯系,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大就業的機會。
制定一套適應我校建筑設計專業畢業設計階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針對我院學生主動學習能力較差、底子較弱的特點特在畢業設計期間制定以下教學方案1.選題,教師可選擬建建筑和已建建筑,切勿在選題階段過度隨意,難易程度適中讓學生經過一番努力后能順利地完成規定的設計任務,充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畢業設計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形成系統,并且上一個臺階,也為以后所從事的工作做演習。2.加強基本功的練習,手繪和計算機繪圖相結合,比例適當調整,在此期間加大名著的閱讀量和優秀建筑師的經典作品臨摹,讓學生能從中提煉設計者的設計精髓運用到此次設計中來,提高自身的建筑修養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礎。3.適當壓縮建筑方案設計的時間,加入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的學習,讓學生在此期間能了解單個建筑項目從立項到施工圖設計的大概流程,其中各設計專業之間的相互協調,了解建筑構造,為學生畢業以后的工作專業選擇奠定基礎。4.加強團隊合作意識,每個項目分組完成,每個小組成員分工明確獨立完成,讓學生養成團隊合作的良好習慣,模擬辦公環境讓學生學會查閱資料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設計成果驗收,包括完整的開題報告,閱讀報告,整套圖紙和流利的答辯。
綜上所述,高職高專類的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畢業設計教學環節只要設計合理、方法合適,完全可以在畢業設計階段讓學生能夠把三年所學的知識最大化的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對建筑、結構、設備有比較完整的概念,能夠基本協調各專業的設計問題,讀懂各專業施工圖和能夠完成建筑專業簡單建筑單體的整個設計過程,方案到施工圖的設計和繪制,實現教育與崗位的“零距離”對接,體現高職高專教育的特色。
1.學生缺乏對專業知識學習的主動性
作為大四學生最后學習階段的一種總結性的實踐教學環節,橋梁畢業設計的總體要求內容,包括從設計方案的選取、結構的設計計算以及施工圖的繪制等,均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自學意識和自學能力,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的各種專業理論知識,提高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從近幾年畢業設計的現狀來看,由于就業形勢及諸多因素的影響,學生在畢業設計期間紀律渙散,自主學習意識差,不能積極主動地完成畢業設計各階段要求的內容,成為影響畢業設計成果質量的主要因素。有很多學生的畢業設計到最后并不是出于自身的設計成果,甚至存在完全抄襲畢業設計的現象,這就很難能達到畢業設計的教學目的和要求,影響了學生以后的就業和發展。
2.學生設計的橋型過于單一化
畢業設計中,雖然學過的橋梁形式有很多,但是學生在選擇設計方案時,一般是反向思維,即覺得哪個橋型好做,能方便找到參考示例,就以哪個橋型作為重點設計對象。而對各類拱橋、連續剛構橋、T型剛構橋、斜腿剛構橋、懸索橋等很多具有結構創新特點的,并且在實際工程中使用得也較多的橋型卻很少甚至沒有學生選擇,最終導致畢業設計成果雷同化的現象很嚴重,也使優秀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和鍛煉。
3.畢業設計過多依賴設計軟件,忽視對基礎理論的理解
橋梁設計軟件為學生在畢業設計中選擇更多種形式的橋梁創造了條件,也為解決復雜的結構分析計算提供了有效的途徑。但是,一些突出問題也隨之而來。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很多學生由于不能在短期內熟悉設計軟件的操作方法和基本理論,在畢業設計初期,忽略了對橋梁基本知識的學習,而只是埋頭于對設計軟件的操作練習,影響了設計質量和效果;二是有的學生雖然能夠使用軟件進行設計計算,但是對結構設計相關概念模糊、計算原理不清楚,使得學生的工程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受到了限制。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工程創新能力,需要對現有的橋梁畢業設計教學進行相應的改革和完善。
二、橋梁畢業設計教學改革研究
針對橋梁畢業設計現狀,課題組人員從2012年開始對其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了改革探索嘗試,至今效果顯著。現總結如下:
1.采取嚴格的教學監管措施,督促學生自主學習
①提前擬定思考題,定期匯報討論。指導老師在畢業設計任務書下達后,針對每個階段的設計內容,提前擬定一些思考的題目,采取每周定期匯報、定期集中討論的形式,督促學生真正深入自己的設計任務進行研究和思考,鍛煉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學能力。例如在方案比選階段,要求每個學生結合擬定的思考題,把自己比選的方案逐一論述清楚,包括:橋梁結構常用的上下部結構形式的優缺點分析;不同的橋梁結構適用的跨徑范圍;主梁截面形式如何選擇等等。論述和討論問題的過程,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和溝通表達能力,使他們對所學的專業基本知識有更深入的掌握,另一方面還可以督促引導他們自行學習和研究,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②嚴格控制階段性成果。畢業設計系統中要定期提交階段性成果,需嚴把質量關。對那些不合格的設計結果或抄襲設計的成果,采取不允許進入下一階段設計、退回修改或延遲提交,必要時增加中期答辯、推遲畢業答辯、畢業設計不予通過等處理。這些措施不應只流于表面,而是要切實落到實處,這樣才能激勵督促學生重視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意識和主動性。
2.舉辦各類專題講座,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的培養不僅在于對學生,指導教師應首先具有創新意識和指導能力,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并實施創新設計的前提。兩年的實踐表明,舉辦各類專題學術報告,無論對老師還是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都是非常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具體實施如下:首先,在畢業設計正式開始前,邀請了天津城建設計院的總工為所有師生做了專題報告,就城市景觀橋梁(包括天津大沽橋、赤峰橋、進步橋等新型城市橋梁)的設計理念、設計計算、施工管理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介紹,進一步拓展了廣大師生的知識面,極大地增進了師生進行創新橋梁設計的意識和興趣。除此之外,還邀請了同濟大學等名校的教授,進行了橋梁抗震新理念、橋梁沖刷研究等方面的學術報告,這些都快速引導師生進入學科最前沿,激發了他們的創新熱情和研究動力。另外,還多次邀請高校及設計院技術人員就橋梁博士、Midas等橋梁設計軟件的應用進行培訓講座,這些都為創新設計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和工具,也使創新設計成為可能,避免了前期占用大量的時間學習軟件操作。
3.設計選題中鼓勵創新設計
畢業設計中具有創新性的題目有兩類:一是來自于與工程實際相結合的科研項目,二是自擬設計選題,包括復雜橋型(如拱式橋、斜拉橋、懸索橋、連續剛構橋等)或傳統橋型的部分創新性的研究內容(如不同施工方法、抗風抗震、優化設計、拱軸線型確定及各類專題研究)。其中科研性的題目,一般要由師生團體合作完成,不僅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創新能力,更能鍛煉他們的溝通和團體協作能力,是培養學生工程能力重要的途徑。尤其對于優秀的學生,要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大膽創新,并把是否有創新作為畢業設計最終評價體系的重要因素。近幾年,隨著計算手段的先進化和師生創新意識的提高,針對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橋梁畢業設計向著多樣化、創新型方向積極發展,體現了教學改革的新氣象。我校橋梁畢業設計除了常規的梁式橋設計外,更增添了多方面的創新型研究內容,其中與實際工程相結合的科研選題包括體外預應力或碳纖維加固鋼筋混凝土T梁設計、倒T梁體系設計研究、既有橋梁檢測與荷載試驗、斜拉橋的設計優化研究、輕質混凝土梁橋設計,等等;復雜橋型的創新性設計包括自錨式梁拱組合體系拱橋設計、無背索斜塔式部分斜拉橋設計、波形鋼腹板PC梁矮塔斜拉橋設計、大跨徑組合體系拱橋設計、無橋臺斜腿剛構橋設計、采用懸澆法施工的連續剛構橋或連續梁橋設計、斜拉橋設計,等等。在這樣的教學環境影響下,學生進行創新設計的熱情和信心逐年上升,連續幾屆的畢業生的工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其就業水平逐步提升,也體現了畢業設計創新性選題對培養學生工程能力的重要性。通過橋梁畢業設計教學方法的改革,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具有創新性的題目作為主要設計內容,其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工程能力的提高也成為他們個人的需求和努力的目標。
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適應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需要。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有兩種評價尺度:一是學校內部的評價尺度,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整體上能否達到學校規定的專業培養目標要求,學校人才培養質量與培養目標是否相符。另一種是社會的評價尺度,以高等學校畢業生的質量作為評價依據,即評價畢業生群體能否很好地適應國家、社會、市場的需求。高等學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就是提高人才培養對社會的適應程度,提高人才培養與培養目標的符合程度。《畢業設計》是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過程中的最后一個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三年多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設計問題的過程,是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和專業綜合設計能力,培養合格設計人才的主要階段,是學生從學習階段轉向工作崗位的必要過渡階段,在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需要師生共同努力以及校內外諸多要素的參與。如何培養出真正具有創新才能的人才?如何實現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對人才需求的“無縫對接”?如何使畢業設計教學達到質的飛躍?這是一個必須不斷探索研究的課題。
一、民族地區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現狀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新增了藝術學門類,下設設計學等五個專業,設計學類下分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等8個專業。藝術設計屬文化創意類,它推動文化資源轉化為財富,以文化內容和創意成果的轉換為核心,是智慧型學科。其本質就是把文化思想、知識技能、創造力綜合起來,形成新的產品、新的市場,提供新的服務,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藝術設計與商業有密切的聯系,商業的繁榮突顯出了設計的競爭,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設計的進步。民族地區發展相對滯后,其技術、理念、區域人才的培養及其效應,與發達地區有很大的差距。造成這種局面,主要歸因于地域、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響和制約,部分原因是由于發達地區藝術設計及其產業鏈在當地的地區優勢性主導而產生的差異。民族地區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如何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探索和建立一套既能適應社會需要,同時又能夠發揮自身教學優勢的教育體系是非常重要的。這就需要注意人才培養和人才效應的平衡及人才培養和民族地域產業鏈的有機結合。
二、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現狀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提出:“教育不應只停留在掌握性學習模式和反饋教學模式上,而應突出學生的能力培養”。值得借鑒德國高校實行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即由企業和學校共同肩負培養人才的任務,按照企業的需求進行學校教學和崗位培訓,使學生畢業后就能上崗工作。經過多年探索實踐,我國許多高等院校逐步形成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理念,一種是產學研合作的合作教育模式。分為高校主導模式、企業主導模式、科研主導模式和政府主導模式四種。其中將高校主導模式按學校類型的不同分為了科學研究型產學研合作模式和人才培養型產學研合作模式。還有一種是“4年不斷線”的實踐教學體系。它有利于促進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創新素質的提高。
三、藝術設計類畢業設計教學擬解決的問題
根據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設計教學程序,按照畢業設計選題市場調查設計方案形成設計表現設計提交畢業設計答辯成績評定進行。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工作出現問題都將影響畢業設計的整體質量,筆者通過總結指導幾屆的畢業設計情況,擬解決以下幾個問題:第一,畢業設計的選題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第二,對市場調研的重視程度普遍不高,流于形式。第三,設計方案形成過程中,學生容易受到現存設計形式的影響,產生“先入為主”的思維障礙,不能有效形成自己的設計思維,導致設計方案的創新性和突破性不高。第四,由于畢業設計課程時期與單位實習和就業等時間有沖突,部分同學對畢業設計的重視程度較低,主動性不夠,時間上安排缺乏計劃,常造成畢業設計工作“前松后緊”,影響畢業設計的質量。第五,畢業設計評分辦法規則不夠系統,老師評分時主觀性較強,造成學生畢業成績的客觀性、公平性和真實性偏低。
四、對策
教學是師生雙向活動,失去一方皆構不成教學活動。首先,藝術設計類專業是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設計能力及其實踐為目標的。創新人才的培養理念應貫徹三年教學始終。
第二,對畢業設計教學組織規劃,學生由指定的指導老師進行教學指導。從選題市場調研課題開展概念設計方案設計技術設計施工圖設計實物模型制作成果展示展覽,企業招聘,然后進入最后階段畢業設計答辯,從而建立起作品展覽、人才展示和企業招聘“1+1+1”的畢業設計教學模式。
第三,畢業設計內容分為兩種類型進行操作管理,即定題型和真題型。
1.定題型作品。由畢業設計管理單位給出若干設計主題,由學生選擇其中一個設計主題開展進行。其作品最終是展現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深層認識和理解。以環境設計專業而言,定題型作品是用表現設計手法展現作者一種對天地人三者關系的認識。這類作品能力發揮空間極大,從畢業設計實踐中可以看出,學生對此產生了極大興趣,最終效果也很令人滿意。
2.真題型作品。指學生在企業實習接觸到設計項目或承擔企業委托的設計項目。學生都要按企業的要求完成自己的設計項目,企業家、社會專業設計師、校內指導老師同時為學生的畢業設計進行指導,實現了從設計創意構思到設計產品實現的整體突破,成為基于產業鏈系統的項目設計。既能極大滿足企業人才需求,學校也能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的方向,學生能學以致用,三方皆獲利。
第四,畢業設計答辯委員會由畢業設計指導老師、專家教授、行業協會領導、企業家四方共同組成。學生在個人設計作品前進行答辯,從設計方案、模型實物、設計表達三方面進行評分,目的是從社會、企業與學校三個角度共同評價學生的畢業設計水平。
第五,與設計企業建立對口關系,將無工程實踐背景的青年教師送到企業、行業進行鍛煉,聘請具有設計實踐教育經驗的名師及相關企業高級工程技術、管理人員為校內教師進行設計實踐教育培訓,由在校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共同從事本科生的工程實踐教學與科研指導工作,使更多企業教師參與學校教學工作,使產學研聯盟不僅是科研聯盟而且是教育聯盟。
第六,變學校教育為產學研合作教育。通過產學研合作等方式,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構建校外實踐教學環境,加強實習基地內涵建設,切實提高實習教學效果。
結語
畢業設計教學的質量、學生的專業水準,最終要由社會和用人單位來評判。畢業設計教學模式改革作為提高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個方面,需要我們對其中的經驗加以總結,并進行理論上的提升。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改革實踐,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處理,為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高作好準備。
參考文獻
2016年,活動延續“4+4+4”模式,即由4所核心院校、4所知名院校、4所基礎院校組成,邀請4家中國建筑與裝飾設計50強知名企業,共同探索實用的教學方法。另外,匈牙利佩奇大學的加入,為實驗教學課題更好地與國外師生交流開拓了視野。選題以建筑與人居環境“美麗鄉村設計”為主線,各責任導師出題成立課題庫,最后以考察方便為原則,確立了4個備選課題:新寧莨山莨笏街景區濱水文化商業古街環境設計、安吉劍山村濕地公園改造、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南天門鄉郭家莊村鄉村設計、重慶市九龍坡區金鳳鎮九鳳村一社魏家民宿。課題組規定每次匯報的內容、設計的深度、參考資料等。3月份在河北承德進行首次開題匯報,4月份在四川美術學院進行中期一次匯報,5月份在中南大學進行中期二次匯報,6月份在中央美術學院進行結題答辯。所有活動時間都安排在周六、周日,師生可以利用休息時間進行交流與學習。各校在交流中發現問題、尋找差距,總結教學理念和方法。整個活動在中國設計教育界引起了強烈反響,成為設計界人才培養的風向標。
二、畢業設計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畢業設計是在教學過程的結束階段進行的總結性教學環節。通過畢業設計,學生可以綜合運用所學的各種理論知識和設計技巧,進行全面、系統、嚴格的能力及創新設計的練習。而藝術設計門類下的環境設計,是一門較為復雜的交叉學科,涉及的學科包括建筑學、城市規劃學、景觀設計學、人機工程學、環境心理學、設計美學、社會學、史學、考古學、宗教學、環境生態學、環境行為學等。因此在畢業設計階段,上述的范圍都會有所涉及,學生面對龐雜的知識體系往往會顧此失彼,設計成果不理想。首先,畢業設計選題假設。大多數的院校基本是教師假定題目,給出設計任務書,學生依據任務書做設計。由于選題是虛擬的,所以學生不能現場調研踏查,不了解實際的環境條件,同時對各種限制或不利條件缺乏分析,這會導致在解決具體設計問題時提不出確切的方案。其次,教學模式陳舊。畢業設計課程基本是延續傳統的教學方法,由一名教師輔導多名學生,學生獨立進行設計,教師集中輔導。現在可以借助網絡優勢,學生通過微信圖片與教師形成不間斷的溝通。但是由于大多數院校把畢業設計安排在大四下學期,學生面臨就業壓力,投入畢業設計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對設計過程不夠重視,更注重設計成果。學生缺乏對具體事物的操作能力,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欠缺,創新性不足,導致教學質量得不到提高。最后,畢業設計與實踐不接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特點是實踐性較強,要通過實踐來消化理論知識,并與實際工程接軌。反之,在實踐知識的全面掌握下,能夠促進設計理念的提升與創新。我國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參與工程實踐的機會相對較少,即使是利用假期到公司實習,也很少能夠接觸從設計到施工的完整流程。所以學生不知道自己在學校所學知識有哪些欠缺之處,也不清楚自己的專業定位和未來發展方向。
三、畢業設計教學模式的探索與應用
第一,選題要合理。畢業設計選題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在自己能力所及范圍內完成教學任務,既不能難度過高,因為學生開展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沒有達到一定高度,也不能過于簡單,這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專業能力得不到發揮。因此,讓學生明白畢業設計的目的和意義,同時探索設計的社會價值,就是選題的宗旨。2016年“四校四導師”的實驗課題以幾個美麗鄉村為設計選題,使各校教師和學生能夠主動把握國家發展動向,面對農村出現的各種新問題,如大量農民進城務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兒童,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農村環境污染;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問題等。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設計應彰顯各鄉村的特色,并按照鄉村的自然稟賦、歷史傳統和未來發展的要求,發揮自身優勢,挖掘深度底蘊,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汁原味的鄉村文化和鄉土特色。選題復雜程度較高,涵蓋了產業經濟、生態環境、人居環境、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對藝術類本科畢業生無疑是一次全新的挑戰。如何處理鄉村與城市的關系是關鍵問題,鄉村不是城市的復制品,更不能一成不變地延續舊的設計形式和方法。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王鐵率先垂范,應邀為河北承德興隆縣郭家莊進行整體規劃設計,為全體學生打開設計思路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第二,加強現場調研工作。實地調研是設計人員收集第一手資料的過程。到現場調研,能夠讓學生充分了解各種限制條件,利用分析數據,可以使畢業設計在充足的理論支撐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創新性。調研內容包含繪制設計范圍的現狀地形圖;查詢設計范圍內必須受保護的古建筑、有年代記憶的水井等;聽取當地政府和百姓對設計項目功能和使用的意見和要求;了解周圍地形、地貌及新老建筑物的關系;了解當地的建材情況,污水、雨水排放情況,以及現有綠化種植情況等。同時,還要了解當地的歷史、周邊環境、村莊的入口、道路、主要人群等。所有參加課題的師生都到現場進行了實地踏查,包括在農村進行街訪、在居民家面對面訪問、與當地政府和規劃部門座談等。對政府相關部門的政策和法規的認真解讀,是設計項目能夠落地的前提和基礎。第三,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5條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在進行畢業設計時,學生從開題、構思,再到深入設計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對于基礎知識和設計技能的考驗,同時還要面對行業標準和技術要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及基本技能的提升,這需要師生共同努力。如在實驗課題中出現的對鄉村建設的理解產生偏頗、對建筑技術的了解較少、對設計規范和建筑使用功能的知識缺乏足夠的重視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完善。實驗課題中佩奇大學的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與結果展示,更加說明了學生自主研究能力的重要性。第四,實踐教學環節的融入。工學結合的藝術設計教學模式早在包豪斯學院就已經確立了。作為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包豪斯奠定的教學思想對現代設計有著重要影響。學院第一任校長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在當時就提出,應建立藝術家、工業企業家、技術人員的合作關系,而不是分隔的關系。同時,他還提倡在新的學校中加強學生和企業之間的聯系,使學生的作業成為企業的項目和產品。如今,距格羅皮烏斯提出教學理念已相隔近百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設計教學在世界各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但就我國的情況來講,由于一部分院校在師資力量較為薄弱、教學設施不完善、辦學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就開始增設藝術設計專業,導致了專業課程的教學基本停留在理論教學層面,而實踐教學與學生的操作技能都相對薄弱。如今這個問題已得到廣泛的重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改革已在各校紛紛試用。“四校四導師”實踐教學最大的特色就是知名設計企業和實踐導師的加盟與教學指導。外聘實踐導師到校參與畢業設計的輔導,能夠縮短學校教育與企業需求的距離,客觀地評價教學活動的成果,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培養學生盡快適應社會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第五,加強院校間的合作與交流。“四校四導師”課題打破了院校間、校企間的教學壁壘,實現了多所高校聯合教學。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院校的教學理念和文化氛圍;教師可以發現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總結經驗,縮短差距,從而有助于提高本校的教學水平。“四校四導師”實驗課題為師生提供了交流、互動、提升的平臺,通過擴展知識的深度、廣度和高度,讓學生成為有造詣的人。同時,實驗課題也為其他高校的設計教學和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
作者:于冬波 郭鑫 張享東 單位:吉林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李玉倉.環境藝術設計教育淺議[J].美術教育研究,2013(13).
1背景資料
2012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筆者參加了由珠海市教育局主辦,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協辦的“德國職業教育教學法”師資培訓班。本次培訓班共有3名資深德國專家授課,其中舒爾茨教授主要講授微觀教學法和引導文教學法;史侯德先生講授項目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勞倫斯先生講授考察法和媒體輔助教學法。
筆者所在的班級第一位教師是勞倫斯先生,他講授的考察法使筆者受益良多,對筆者正在同步進行教學的環藝專業《畢業設計》課程有直接的應用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現將筆者本人的學習經驗以及應用的成果總結如下,期待與同行進行交流。
2考察法的定義及內容
考察法是指在實踐中對事實、經驗及行為方式等進行有計劃地現場考察的方法。它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組織,學生獨立自主完成的。考察法在執行過程中一般分六個步驟:準備――計劃――實施――評估――展示――反饋。
在準備階段,教師應首先注意如何用考察法來實現本專業教學目標;其次是確定考察地點與主題;第三是與考察地負責人確定考察時間、安全問題、活動安排等。第四是考慮如何到達考察地點、往返要多長時間、必要的設備和工具等問題;第五是要明確哪些知識必須在考察臨行前教給學生;第六是注意考勤信息。
學生方面,在準備階段要落實考察中需要弄明白教學內容、激發考察興趣;其次是思考考察對象、內容及預期結果;第三是與考察地負責人確定考察時間、安全問題、活動安排等。這個階段學生獨立自主的完成,教師只提供引導和建議;第四是準備考察時的提問技巧、采訪技巧、書寫技巧、結構化技巧。
在制定考察計劃時應注意三個問題:第一是全班共同討論并確立考察任務,學生制定考察任務及標準,教師應確保考察目標與培訓目標一致;第二是構建不同任務的工作組,也可以安排多個工作組相同的考察任務,通常3至5人為一個工作組。第三是獲得考察地點的第一手資料,從企業官方網站或企業宣傳冊或詢問相關人員。
在實施考察計劃時,要確定考察組內各成員的工作任務,如詢問、記錄、觀察、評估、測量、拍照等。工作組準備必要的考察材料,如采訪清單、調查問卷、考察記錄等。其次是確定由誰來購置考察中所需要的輔助技術設備(相機、攝像機、麥克風)。在計劃階段結束時,各小組須在班內展示考察方案,并在討論中對原方案進行優化。
最后就是考察反饋,包括評估、展示和反饋三個步驟。評估可以由教師做出標準,如按百分制打分,或者給予一段比較中肯的評語,也可以由各小組之間互相評估。展示方面,可以采用作品展、成果匯報展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制作ppt.或者視頻等方式給予展示。反饋階段主要是針對本次考察的結果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以方便教師總結經驗,發現不足并在下次教學中吸取經驗教訓。
3考察法在高職環藝專業《畢業設計》課程中的應用
考察法在藝術設計專業課程中是非常適合使用的,如在環境藝術設計的《餐飲空間設計》、《居住空間設計》、《展示設計》、《畢業設計》等專業設計課程,都適合使用考察法。
筆者在培訓期間恰好正在上2010級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畢業設計》課程,該課程安排了2個選題:一是中山菌香園的主題餐廳設計,二是珠海金灣區三灶鎮富都小區景觀設計。根據設計任務書的要求,并結合本次培訓的學習心得,筆者安排學生首先進行設計選題的確定,然后再根據選題進行一次有針對性的調研(考察),并要求一周內以ppt.的形式提交考察報告。
學生大多數選擇主題餐廳設計課題,從最后提交的ppt.情況來看,各小組均較好地完成了預定目標,也能夠較好地理解并應用“考察法”。其中有一個小組所做的調研報告ppt.內容詳實,也比較完整,成為本次畢業設計的典型案例,現摘錄如下:
該小組以“咖啡時間”西餐廳及康師傅私房牛肉面館兩個典型的主題餐廳為考察對象,從餐廳的設計定位及立意、空間布局、風格形式,以及在色彩、材質、燈光等方面的設計進行分析,進而從流線組織、功能分布、室內裝飾(包括設計定位、空間組織、風格形式、色彩、材質、燈光、陳設)等方面比較兩個主題餐廳室內設計的優劣,最后對本組畢業設計方案的初步構想。
首先,他們通過實地考察了解到“咖啡時間”西餐廳的設計定位是以“咖啡文化”為主要設計理念。整個空間以懷舊色彩為基調,通過木質的餐桌,藤編的座椅,木質的隔斷窗格等等,這些裝飾元素來營造“咖啡文化”的主題。整個餐廳給人一種悠閑舒適的感覺。其次,餐廳的空間布局多以半封閉的形式進行分布,通過屏風隔斷對空間進行分割。整體呈現現代簡約的設計風格;色彩方面,整個空間在色彩上運用了大量的黑白色的對比,空間以重色為主調;材質方面,運用上用了大量的木材和藤編等自然生態的材質;燈光運用了柔和的暖光,整個空間燈光以暖色調為主,使得空間顯得溫馨愜意。最后,通過繪制簡單的功能泡泡圖,分析了該餐廳的交通流線組織和功能組織。
第二個考察對象為康師傅牛肉面館,因為康師傅私房牛肉面館的主要菜色以中國傳統的“面食”為主要菜系,因此在設計上應用了一些“中國元素”。 餐廳的整體設計以中式餐廳的形式進行設計。空間布局以中軸對稱的形式進行分布,通過屏風隔斷對空間進行分割。整體呈現中式現代簡約的設計風格。色彩方面,運用了紅黑色的對比,空間以“中國紅”為主色調;木制“花”形圖案的設計元素是整個餐廳設計的亮點,它貫穿著整個餐廳的主體空間;燈光方面運用了柔和的暖光,整個空間燈光以暖色調為主。
通過以上兩次考察并對比分析后,該小組決定綜合兩個考察對象的優點,立足本土文化,創作簡約、溫馨的主題餐廳設計方案。他們的畢業設計選題最終確定為“潮州菜館”主題餐廳設計,并擬將潮州方言、潮劇、潮州工藝、潮汕民居建筑、潮州木雕、潮繡、潮州大鑼鼓等潮州文化融入設計方案。
“考察法”幫助該小組迅速、順利地確定了畢業設計的選題及設計方向,可見,考察法在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設計》課程中具有非常切合實際的用途。
4結語
考察法作為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法之一,其由來已久,在以往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教學中也已有使用,只不過以往稱為設計調研,而且其內容比不上德國專家講授的考察法這么具體,在執行過程中也缺乏貫徹的力度,有時甚至只是象征性地提交一份調研報告而已。此次勞倫斯先生所講授的考察法給筆者印象比較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一是整個“考察法”從概念到執行過程都相當完備,理論詳實而具體。勞倫斯先生在介紹主要理論內容時不厭其煩,哪怕是看似人皆共知的常識內容也逐一詳細講解,展示了德國專家特有的嚴謹、細致的工作精神。
二是對實踐過程的嚴格掌控。在理論講授結束之后,勞倫斯先生便提供了六個選題讓各小組成員選擇,并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考察法”的實踐訓練。這些實踐過程都有規定的時間限定,并在他的課件中以讀秒的方式計時,時間一到便要求提交(當然這也與德國專家來校講學的行程時間有關)。比如小組討論確定選題和小組成員分工,給定的時間是三十分鐘,時間一到便提交確認。這種方法雖然給各小組成員造成一定的緊迫感,而且由于沒有過多的時間考慮,后期制作上也難免倉促,但卻有效地避免推托、重復勞動和做無用功,反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這點恰是以往我們在教學中的弱點――學生經常拖延時間,影響設計進程。比如這次筆者布置給學生的調研任務,完成時間是一周,而勞倫斯先生給定的時間只是一個下午。最后的成果證明,這一個下午和一周時間做出來的東西其實差不多,雖然一個下午做出的報告內容難免粗糙,但由于不假思索,執行力度強,反而容易迸發思維的火花。
第三是考核講評,勞倫斯先生讓各小組學員之間互相提問題并評分,充分調動了學員的課堂積極性,并且在互相講評中產生新的收獲,這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第四,勞倫斯先生在上課過程中不僅展示了德國人嚴謹、嚴肅的一面,也展示了他風趣幽默的一面,比如對遲到的學員處罰唱歌,或是黃牌警告。在他講課過程中會忽然對不專心聽講的學員提問,這些提問的問題相當簡單,有時只是讓人猜猜他的課件中下一個笑臉圖案是什么顏色的,對于答對者給予一塊巧克力等小獎賞,答錯者也沒什么處罰。只不過即便沒有懲罰,也足以有效的制止學員不專心聽講的行為,并且能有效地調節課堂氛圍,使課堂變得不那么枯燥。這些方法看似無關緊要,其實都值得我們中國教師學習。
短短一周的學習時間雖然很快過去了,但德國專家的治學精神和教學態度卻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所講授的教學方法,筆者也將在今后的教學中逐一實踐,這或許會給我校乃至全省的職業教育帶來全新的面貌。
參考文獻:
[1] 馬樹超.中國高等職業教育 歷史的抉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楊巖,楊一丁.畢業設計的設計[C].花山文藝出版社,2002.
基于MES模式下的Maya軟件技能目標細分培養
由于Maya軟件本身在架構上實行了模塊劃分,如Modeling(NURBS和Polygon)、Animation、Dynamic、Rendering等,切換某一模塊會引起相應的界面主題內容的變化,另外在行業內三維動畫制作也主要按照模型、材質、動畫、特效、渲染等幾個主要流程來進行,并且在動畫公司的實際工位設置上也主要是基于模型、材質、動畫、動力學等方式來進行,故我們以模塊式技能培訓(MES)方式來設置Maya軟件教學實訓內容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在具體的設置中主要是將四個模塊的內容分配到兩個學期完成,在第一學期主要完成模型及材質,在第二學期主要完成動畫及動力學,其中在兩個學期中會分別穿插一些輔助插件模塊的學習,如PanitEfects、Hair、nCloth等。在具體的模塊化培養中則依據實際三維動畫公司中的相關制作工位對人員的要求細化培養目標,如以模型制作技能培養階段為例,首先按照三維動畫公司模型工位要求進行能力培養目標細分為道具、場景和角色三種類型的模型創建能力,如道具模型創建能力以賽車制作為典型代表,要求學生掌握工業產品模型的構建方法,如圖1所示。在場景模型制作中以室內、室外兩種模型創建為代表,要求學生掌握如圖2和3所示的兩種模型的構建方法。在角色模型創建中要求學生掌握卡通、機器、人物和怪物四種類型角色的模型構建方法,并力求造型準確,布線合理,課堂范例基本模型如圖4、圖5、圖6和圖7所示。
在其余的模塊化培養中則繼續參照動畫公司的相應工位需求進行相應的能力細分培養以求目標細化和知識點細化。在材質貼圖階段則要求學生掌握如下知識點:Maya材質工具節點;常用CG材質調節方法:如玻璃、金屬、塑料、木頭、皮膚等;UV及復雜UV的展開方法;兩足和四足角色貼圖繪制;建筑貼圖繪制;燈光類型及投影類型;軟件渲染的設置;MentalRay渲染器的使用等。在動畫階段則要求學生掌握兩足或四足骨骼的創建方法,控制器的設定方法,蒙皮與權重的繪制方法;典型的兩足和四足的動畫調節方法;其間還需掌握攝像機動畫、變形動畫、路徑動畫及材質動畫的設定技巧與方法,同時還需要掌握一些綁定插件的使用方法,如AdvancedSkelton等。在動力學階段則重點掌握剛體、粒子、柔體及流體的四種類型動力學動畫的實現機制及原理,并要求學生重點掌握表達式控制粒子狀態與形態的方法,其間穿插Hair、Fur和nCloth系統的使用及案例講解。限于篇幅我們將動力學模塊粒子階段學習內容呈現給讀者,粒子學習階段學生至少要完成射箭、奔跑的野獸、爆炸和掃射四個案例制作,以強化學生的表達式初步應用能力,依次如圖8、9、10和11所示。
取得的教學成果、存在問題及課改的方向
基于MES模式下的Maya軟件技能目標細分培養方法在幾年的動畫專業人才培養中實踐下來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如優秀畢業設計獲獎方面:周道信同學的三維畢業設計作品《蠟燭》獲得2009年校優秀畢業設計二等獎;金媛媛同學的三維畢業設計短片《皮埃爾奇遇記》獲2011年校優秀畢業設計二等獎,汪玲玲、薛科、莊靜三位同學三維畢業設計短片《三心二意》獲優秀畢業設計團隊稱號等。競賽獲獎方面:《最后的常青藤》獲2009年常州市大學生動畫作品競賽一等獎;《蟲蟲精神》獲2009常州常州市大學生動畫作品競賽三等獎,設計短片《皮埃爾奇遇記》獲得2011年常州市大學生動畫作品競賽一等獎。在大學生社會實踐創新方面主要兩項:其中省級課題《2010上海世博會氣象組織館景觀規劃動畫設計》(已結題)和校級課題《上海虹橋機場GPS系統功能演示動畫制作》。而學生所從事的商業項目應用則不再詳舉。圖12、圖13和圖14是省級課題《2010上海世博會氣象組織館景觀規劃動畫設計》中的有關場館生長、水汽噴射和彩虹顯現的特效動畫。在Maya軟件技能教學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也遇到了很多問題,本人曾撰文進行過專門論述,請見論文《Maya課程教學問題探討》,發表于《電影評介》2011年第13期(7月上)。另外本人認為配套于Maya軟件技能類課程教學改革應著重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學校應設置合理的專業方向,在尊重學生興趣和能力的基礎上讓學生做出自己的選擇。Maya系統龐雜,內容枯燥,并且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感覺越來越像學計算機,故Maya的學習是要憑著興趣、執著和實力的,其學習周期也是以年為計的,但是我們要承認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學習Maya的,Maya也不適合所有人。學生對于動畫創作方式和完成手段具有興趣趨向和選擇多樣的權利,基于此,學校應首先在動畫本科教育的專業方向上設置合理的選項:如二維動畫、影視動畫、三維動畫、游戲設計等等。然后專業方向劃分時該給學生一次選擇的機會,這樣在充分尊重學生選擇的基礎上會使Maya軟件技能課程教學更順利展開,對于自愿選擇三維或影視特效方向等必須要學習Maya的學生能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有道是“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樣在Maya軟件技能教學授課時能夠和學生興趣統一而不沖突,也避免了培養了一批人卻放任了一批人的尷尬,這樣學生在最后的短片創作以及畢業設計等環節就不會發生退而求其次的現象,相信這樣會使Maya的課程教學走向一個比較正常的軌道。在這一點上我院動畫人才培養上已經實現了專業細分:動畫、影視特效和游戲設計,但是本人認為在有些培養細節上還有可改進的余地。
其次,著眼于動畫人才培養的長流程、長過程來審視Maya軟件技能課程培養的切入點和時機。本人一直力主Maya及各類軟件技能課的單元制授課,但囿于各種因素而無法成功,但Maya軟件技能掌握的意義在于為動畫創造服務,本人認為課改的方向還可以從動畫專業課程的融合方面入手,如劇本創作、分鏡繪制、三維制作、后期制作及短片創作等課程進行融合,如本人現在進行的就是這樣的嘗試,在短片創作課程中讓學生延續其在劇本創作課程和分鏡繪制課程的最后課程結束時的考核作業,利用其在三維動畫基礎I和三維動畫基礎II中所學的Maya技能進行制作,這樣將Maya技能學習就延續了下來,并且可以在短片創作實踐中得到提升。將各個課程的獨立培養目標相結合來共同服務于動畫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這是任何一種專業方向課程體系設置的初衷,在一般情況下,畢業設計是唯一的檢測途徑,而如果我們在各專業課程開始階段就讓學生有一個心理準備:本次課程的結束將是下一個課程的開始,其結果是順聯的。這樣將會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目的更強。當然這種課程體系融合一般只局限于關聯度較高的專業課程,并且還需要不同授課老師之間的協調溝通。
基金項目:2011年陜西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1BY67)。
全球化時代帶來的地方文化的消解之快所引發的憂慮,已經被提升到捍衛民族尊嚴的層面。在各種以“搶救”為內涵的傳承路徑中,設計以其符號重構的形式扮演著視覺意義上的重要角色。在設計教學中對地方文化的導入,即提供了一種重構并傳承地方文化的長遠路徑。
地方文化概念的界定及其課程體系的建設
地方文化是指那些在地方形成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現象,以及這些現象賦予地方的文化意義。地方所指空間范圍可大可小,大至文化區如巴蜀文化區、楚文化區、齊魯文化區等等,小至一鄉一鎮一村。而地域在通常意義上指較大范圍的空間,多指省級以上的地理單元。在教學中導入地方文化的概念,其空間尺度指向的伸縮性,可使學生在具體的設計實踐中,針對不同空間文化均可掌握基本設計思路。
鑒于以上界定,在教學設計中,首先以某一地方空間文化體系構建為整體教學的案例,重在講授文化內容的同時,傳授地方文化的概念及其空間意義。
將地方文化引入設計教學首先要構建體現地方文化特色的課程體系。這一課程體系從學科基礎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和實踐課程三個層面予以體現。陜西科技大學地處陜西,地方空間體驗、獲取信息的便利,以及文化資源豐厚,為課程體系構建提供了優越條件。
在學科基礎課層面開設“民俗文化”、“陜西文化及產業”等課程,從宏觀視角講授陜西豐富歷史文化資源及其產業現狀和趨勢,給學生提供地方文化的基礎、概念、內容、空間和現實意義的學習。在專業選修課中,根據陜西文化產業發展的需求,開設“民間美術”、“地方旅游工藝品設計”等課程,以服務陜西文化產業發展為目標,從微觀視角開展針對性課程講授和實踐。著重使學生體會產品的“泛地域化”特征,在以地方體驗為主要目標的文化營銷中的劣勢,以及設計的責任。這一層面的課程體系既包括理論教學,也涵蓋實踐內容。在實踐課程體系中,著力突出畢業設計環節的教學,設計一批滿足地方文化產業需求,反映地方文化特征的設計選題,在真題環境中進行設計實踐。
對地方文化的體驗和認知,除了課程體系的教學之外,最直觀、感受最深的莫過于在環境中親身體驗。選取合適的教學參觀和實習基地成為體系中不可忽視的環節。以陜西省內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博物館為主體,以民間藝術原生態基地考察為拓展,以歷史文化古跡為提升,建設了陜西歷史博物館、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漢陽陵博物院、鳳翔六營泥塑村、陳爐鎮耀州窯生產基地、安塞民間藝術館、醴泉民俗村、戶縣農民畫創作基地等教學考察基地,學生得以切身感受和了解地方文化內涵和精神,采集設計符號素材,為設計實踐奠定基礎。
以基礎、方向和實踐構建的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構建了地方文化學習和視覺符號重構的設計教學體系之一的基礎。
教學實施過程中地方文化視覺符號提煉與設計訓練
教學實施過程是指在課程體系構建基礎上,在課程的教學實踐中以地方文化為主題的共同實踐。其中包括課程的地方文化內容,以及教學設計中對地方視覺形象的符號化提煉。
毋庸置疑,地方文化的內容和內涵是視覺符號提煉的基礎。就陜西而言,關中地區為十三朝古都所在,都城文化和知識分子山水(田園)隱逸心態,以及宗教藝術的傳播與興盛,共同構成了關中的文化意象。陜北地區民間藝術原生態的留存豐厚。陜南地區與巴蜀文化、楚文化交匯,文化雜交現象突出。在相關課程的教學中,要求教師講授陜西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特征,對陜西地方視覺造型形象加以歸納和總結,提煉視覺符號,從不同專業設計角度予以體現。如在景觀設計教學中,對陜西不同地方裝飾元素的象征表達予以匯總,或從造型、材質、色彩,或從象征寓意予以提煉和再創造,在設計表現中通過對文化因子中可視性表達的“直接使用”、“夸張變形”、“移花接木”、“多元重構”,傳授地方文化的視覺設計表現。在設計基礎課課程教學中,以陜西文化景觀,如兵馬俑、大雁塔、古城墻、壺口瀑布、民間美術、寶塔山、灞橋柳、終南文化、定軍山等文化空間為主題,將其充實到圖案構成、立體構成的訓練中,加強構成藝術與地方景觀造型藝術的結合,通過訓練抽象出完整獨立的造型。在包裝設計教學中,地方文化產品的豐富資源,以旅游商品、紀念品、食品營銷為目標,都成為包裝設計的案例。此類教學過程,注重地方藝術技法表現的創新開發和利用,有意識引導學生在設計中體現陜西地方的文化特征和審美表達。
在課外教學體系中,具有地方特征的產品設計成為設計展覽和創業活動的主體內容。在陜西科技大學每年一度的“設計藝術展”上,以陜西鳳翔泥塑和馬勺臉譜為主要開發對象的設計,展示了學生對傳統藝術符號性的把握,新材料被使用,或者在原有材質上進行新色調使用,如將原有的鮮艷色調更換為以黑白為基調符合城市人群審美習慣的雅致色調,將原有粗獷風格的臉譜圖案更換為插畫、油畫、人物等其他繪畫形式的圖案,將原有圖案使用在瓷器圓盤等新的基質上,都別有一番新的意味。創新設計和地方主題激發了學生對地方文化的熱愛,對創新設計的熱情。一些學生開始思考以自己的家鄉為主題的地方性設計,如貴州學生對地方蠟染工藝的興趣,帶來了一系列與傳統有別的圖案設計,或者將其在其他類型的藝術產品設計中使用。四川、湖南學生對地方儺戲面具給予了關注和熱情。
以地方文化產業為主題的案例教學實踐
案例教學是地方文化符號提煉和設計呈現的具體操作,具有市場性、設計性、傳播性和文化性特征,是對地方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利用,也是對學生地方文化學習之后服務文化產業能力的綜合性訓練。
案例教學一般在這樣幾個層面開展:一是具體課程中的圍繞地方文化表達的案例教學,如景觀設計對陜西不同地方自然環境的認知和設計體現、平面設計中對文化符號的提煉、包裝設計對地方傳統的藝術表現、動畫設計對地方文化形象的塑造等。二是畢業設計環節的完整性設計實踐,通常以“地方”為主題,結合本土設計市場的需求,不同專業方向共同為其進行一系列設計:如以陜南地區的漢中為主題,平面設計專業為其進行地方城市形象設計與推廣宣傳策劃。景觀設計專業則在漢中城市景觀規劃、旅游景區開發設計等領域尋找諸多個案設計課題。包裝設計專業圍繞地方特色產品開展系列包裝設計。動畫專業學生則對漢中地方名人、文化傳統、地方景觀等進行形象塑造,通過編寫劇本、人物形象塑造、提煉文化精神等呈現地方形象。三是以指導教師承擔研究課題為中心開展的設計實踐。如承擔的“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漢陽陵景觀設計”、“陜西漢唐文化符號的設計與運用”、“陜西重大景觀規劃與人文精神”的探討等“實戰”課題,使學生在綜合性設計訓練中,傳遞自己對地方文化的認知和藝術表達。
各專業學生組建團隊,在一個主題下,運用不同的專業設計手段,通過再現的方式,對地方文化中的形狀、色彩、材質等予以模仿,或對其進行截取和轉換,以其相似性傳遞對地方的理解。這種以地方為主題的設計訓練帶來“一種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可持續發展態勢’”。在指導“陜西旅游紀念品開發”、“綏德石獅子包裝設計”等畢業設計時,要求學生認識到地方旅游產品設計在與地方文化結合的同時所體現出的原始、樸素、環保等特征,是消費者喜愛的重要條件。設計不僅要關注地方的昨天,也要關注地方的今天。
課程體系的建設、設計符號的提煉以及具體的案例教學,貫穿的主旨是使學生掌握地方文化特征設計表現的方法和路徑。本文以陜西科技大學設計教學實施為例的討論和教學實踐,既是教學實踐的總結,也是理論上的提升,力求為各地文化產業服務提供培養設計人才的有效模式。
參考文獻:
[1]常曉京.陜西旅游工藝品開發初探[J].社會科學家,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