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4 14:20: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必修政治知識點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第一單元)
一、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1、商品
①含義: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②基本屬性:使用價值(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和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2、貨幣的含義及本質
①含義: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所以說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②本質:一般等價物
含義:貨幣具有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
3、貨幣的基本職能
(1)價值尺度
①含義:指貨幣作為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
②價格:用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示出來的商品價值。價值是價格的基礎,決
定價格,價格反映價值。
③作為價值尺度的貨幣并不需要現實的貨幣,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
(2)流通手段:
①含義:指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
②商品流通: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公式:W-G-W
③需要現實中的貨幣。
(3)貨幣的其他三種職能: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的職能。
4、貨幣流通規律——流通中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受貨幣流通規律支配
①其內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同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與貨幣的流通次數成反比
②公式:
5、紙幣
①含義: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國家能決定紙幣的發行量、紙幣的面值,但不能決定紙幣的購買力或者紙幣代表的價值)
②優點: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攜帶和運輸,避免磨損減少貴金屬的無形流失
③限度:發行量要以流通中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過多易導致通貨膨脹,過少易導致通貨緊縮
6、電子貨幣:用電子計算機進行貯存、轉賬、購買、支付的
7、貨幣的發展:金屬貨幣(金銀條塊——鑄幣)——紙幣——電子貨幣
二、信用工具和外匯
1、結算方式
現金結算:用紙幣來完成經濟往來的收付行為
轉賬結算:通過銀行轉賬來完成經濟往來的收付行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義:具有消費、轉賬結算、存取現金、信用貸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電子支付卡。銀行信用卡是商業銀行對資信狀況良好的客戶發行的一種信用憑證。優點:功能多、方便、節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義:是活期存款的支付憑證,是出票人委托銀行等金融機構見票時無條件支付一定金額給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據。種類:轉賬支票和現金支票)
3、外匯含義:用外幣表示的用于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
4、匯率:又稱匯價,是指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如果用100單位外幣可以兌換成更多的人民幣,說明外幣的匯率升高,外幣升值;
反之,則說明外幣匯率跌落,外幣貶值)人民幣升值有利于進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
①含義:對內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對外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②意義:對人民生活安定、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世界金融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影響價格的因素
1、各種因素對商品價格的影響,是通過改變商品的供求關系來實現的。
2、供求影響價格
①供不應求,價格升高——賣方市場(賣方起主導作用,處于有利地位)
②供過于求,價格降低——買方市場(買方起主導作用,處于有利地位)
3、價值決定價格
①價值與價格的關系: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一般情況下,商品價值量與價格成正比)
②商品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對于商品生產者來講,個別勞動時間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則處于不利地位;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則處于有利地位。
③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④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4、價值規律
①基本內容: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②表現形式:商品價格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四、價格變動的影響
1、對人民生活的影響:①一般說來,價格上升,購買減少;
價格下降,購買增加。
②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小,對高檔耐用消費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大。
③在替代品中,一種商品價格上升,消費者將減少對該商品的購買,轉而消費另一種商品,導致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種商品價格下降,消費者將增加對該商品的購買,導致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減少(即替代品的價格變動對雙方的影響是反向的)
④在互補品中,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不僅使該商品的需求量減少,也會使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減少;反之,一種商品的價格下降,需求量增加,會引起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隨之增加(即互補品的價格變動對雙方的影響是同向的)
2、對生產經營的影響:調節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個別勞動生產率),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
五、消費及其類型
1、影響消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價水平。
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質量、外觀、包裝、廣告、購買方式、服務態度、家庭人口數量、經濟發展水平等等。
2、收入對消費的影響:收入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
①一般說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與居民消費成正比——要發展經濟,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費水平不僅取決于當前的收入,而且受未來收入預期的影響——改善收入預期
③社會總體消費水平的高低與人們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聯系(一般說來,二者成反比)——縮小收入差距
3、一般說來,物價水平與人們的消費水平成反比——穩定物價
4、消費類型:
①按產品類型分,可分為有形商品消費和勞務消費
②按交易方式分,可分為錢貨兩清消費、貸款消費和租賃消費
③按消費目的分,可分為生存資料消費(最基本的消費)、發展資料消費和享受資料消費
5、消費結構,反映人們各類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它會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6、恩格爾系數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
恩格爾系數減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改善。
一、發展生產,滿足消費
1、生產決定消費——人類歷史就是生產發展的歷史,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與發展的基礎
①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
②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
③生產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水平;
④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
2、消費反作用于生產,消費的發展促進生產的發展
①消費是生產的目的——產品消費了,生產過程才算最終完成;
②消費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具有導向作用;
③消費是生產的動力——一個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夠帶動一個產業的出現和發展;
④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
3、社會再生產過程包括生產(是起決定作用的環節)、分配、交換、消費(是最終的目的和動力)四環節。
4、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二、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1、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2、公有制經濟:
①地位: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征,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②內容: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④主體地位的表現:第一,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第二,國有經濟控制國家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
⑤態度:必須毫不動搖的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
3、非公有制經濟
①內容: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
②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③態度: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4、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原因:
①適合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多層次的狀況
②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③實踐證明,它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增強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個有利于)
三、公司的經營
1、企業:
①含義:以營利為目的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向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經濟組織。
②地位:是市場經濟的主要參加者,是國民經濟的細胞。
③分類:按所有制標準劃分,分為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以及混合所有制企業。
④組織形式:公司制是現代企業主要的典型的組織形式。
2、公司:
①含義:是依法設立的,全部資本由股東共同出資、并由股份形式構成的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法人。
②形式:特殊形式(國有獨資公司)和基本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
③組織機構:決策機構(股東大會和董事會)——處理公司重大經營管理事宜、執行機構(總經理及其助手)——負責公司日常經營、監督機構(監事會)——進行監督。
④公司制的優點:獨立法人地位、有限責任制度、科學的管理結構。
3、公司的經營
①含義及目的(略)
②公司經營成功的因素:
第一、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 ;
第二、要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第三、要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
4、公司經營管理不善會導致兼并或破產
①企業兼并是指經營管理好、經濟效益好的優勢企業,兼并相對劣勢的企業。其意義是有利于擴大優勢企業的規模和實力,把劣勢轉化為優勢;有益于減少失業,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
②企業聯合——“強強聯合”
③企業破產是指對長期虧損、資不抵債而又扭虧無望的企業,按法定實施破產結算的經濟現象。其意義是有利于強化企業的風險意識,有利于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
四、新時代的勞動者
就業:
①意義:就業使得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生產出社會所需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使社會生產順利地運轉。勞動者通過就業取得報酬,從而獲得生活來源,使社會勞動力能夠不斷再生產勞動者的就業,有利于其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豐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②形勢:我國的人口總量和勞動力總量都比較大;勞動力素質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不完全適應;勞動力市場不完善,就業信息不通暢。
黨和政府: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
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改善勞動就業和自主創業的環境。
勞動者:樹立正確就業觀——自主擇業觀、職業平等觀、競爭就業觀、多種方式就業觀。
③解決途徑
3、勞動者的權利:
①維護勞動者權利的意義:保障勞動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充分調動和發揮勞動者積極性、創造性的保證。
②勞動者權利的內容: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法律規定的其它權利。
③勞動者權利的維護——維權基礎:自覺履行勞動義務;維權依據:依法簽訂勞動合同;維權途徑:法律。勞動者要增強自己的法律意識和權利意識,當自己的權益受到侵犯時,可以通過投訴、協商、申請調解、申請仲裁、向法院起訴等途徑加以維護。
五、儲蓄存款和商業銀行
1、儲蓄存款的含義:是指個人將屬于其所有的人民幣或者外幣存入儲蓄機構,儲蓄機構開具存折或者存單作為憑證,個人憑存折或者存單可以支取本金和利息,儲蓄機構依照規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動。
2、儲蓄機構:商業銀行(吸收存款最多的金融機構)、信用合作社、郵政企業。
3、利息:
①含義:銀行因為使用儲戶存款而支付的報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是人們從儲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
②計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③影響因素:本金、利息率水平、存款期限
4、存款儲蓄的種類:活期儲蓄和定期儲蓄
5、商業銀行:
①含義:指經營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等業務,并以利潤為主要經營目標的金融機構。
②組成:我國商業銀行以國有獨資銀行和國家控股銀行為主體,是我國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③主要業務:存款業務——基礎業務、貸款業務——主體業務,是商業銀行營利的主要來源、結算業務。
④其它業務:債券買賣和兌付、買賣外匯、保險、提供保管箱業務等。
⑤作用:“紐帶”、“依據”、“監管”
六、股票、債券和保險
1、股票——高風險、高收益同在
①含義:股份有限公司在籌集資本時向出資人出具的股份憑證。
②收入:股息和紅利收入、股票價格上升帶來的差價。
影響股票價格因素:公司經營狀況、供求關系、銀行利率、大眾心理等多種因素。
③意義:搞活資金融通、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籌措建設資金、促進企業的改革與發展。
④性質:所有權憑證。(股東可參加股東大會、投票表決、參與公司重大決策、收取姑息或分享紅利等。
2、債券——穩健的投資
①含義:籌資者給投資者的債務憑證,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約定利息,并到期償還本金。
②性質:債務證書
③類型:國債、金融債券和企業債券
3、保險——規避風險
①含義: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于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商業保險行為
②類型: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
③投保原則:公平互利、協商一致、自愿訂立
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3(第三單元)
一、分配制度
1、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應于所實行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必然要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勞分配為主體
①基本內容和要求(含義):在公有制經濟中,在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扣除之后,以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前提——生產資料公有制
②必然性:
物質基礎——生產力發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
③意義:第一、有利于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從而促進生產的發展;
第二、按勞分配作為社會主義性質的分配制度,是對以往幾千年不勞而獲的剝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的重要條件,它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
④地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體地位。
3、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
(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稅款后直接歸勞動者所有,構成他們的個人收入)個體勞動者的合法收入受國家保護。
4、按生產要素分配
①含義:生產要素所有者憑借對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參與收益分配
②內容:參與收益分配的生產要素主要有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
③意義:
第一、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體現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
第二、有利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④原則:各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
二、兼顧效率與公平——分配原則
1、含義:
①效率:指經濟活動中投入與產出的比率,它表示資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資源的節約和社會財富的增加。
②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現為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要過于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2、關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
表現在: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
三、財政收入與支出
1、財政就是國家的收入與支出。
由政府提出并經過法定程序審查批準的國家年度基本收支計劃是國家預算;上一年度的國家預算執行結果的會計報告是國家決算。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是財政的兩個方面。
2、財政收入
①形式:
稅收收入——主要來源、利潤收入、債務收入和其他收入。
②主要影響因素
經濟發展水平(基礎性的影響因素)——發展經濟(根本途徑)
分配政策——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3、財政支出
①含義:國家對集中起來的財政資金進行分配和使用的過程。
②分類(用途):經濟建設支出、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支出、行政管理和國防支出、社會保障支出。
4、財政收支關系
①收入>支出,財政盈余
②收入
③收入﹦支出,最理想的狀態,但幾乎不存在
④財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節余;收入
四、財政巨大作用
1、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
2、國家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國家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
【注意】財政政策的運用
①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降低稅率和增加財政支出,經濟增長緩慢、有效需求不足時,政府可以采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
②緊縮性財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增稅和減少財政支出,在經濟過熱、物價上漲時,政府可以采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
五、稅收及其種類
1、稅收的含義:從本質上看,稅收是國家為實現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
2、稅收的基本特征: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稅收區別于其他財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標志。
3、稅收的種類
種類:流轉稅——增值稅、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財產稅、行為稅
4、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特點:高收入者多納稅,低收入者少納稅。
作用:既有利于增加財政收入,又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
六、依法納稅
1、依法納稅的必要性
①稅收是國家實現職能的物質基礎,有國必有稅。
②在我國,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國家的興旺發達、繁榮富強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
③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每個公民在享受國家提供的各項服務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自覺依法納稅。
2、違反稅法的行為:偷稅(即逃稅)、欠稅、抗稅、騙稅
3、增強“依法納稅”的意識
一般來說,歷史學業水平測試題都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命題緊扣《考試說明》,考查教材的主干知識 “小高考”也是高考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命題也是很嚴謹的,一般都是《考試說明》中規定的3個必修模塊的主干知識。試卷整體結構要保持一定的穩定性,難易題目要有一定的比例,材料題的幾個問題都有梯度,所選材料都是通俗易懂,而且基本與社會熱點信息連在一起,這樣會讓學生在考試過程中感到很自然。
用鮮活的材料來創設情境,關注社會 歷史試題的客觀題,現在流行的一種方式就是采用材料情境設問,考查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和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主觀題設問,一般也是讓學生依據材料歸納答案。這樣,就加強了學生對史料有效信息的分析和提煉能力的培養。此外,試卷關注社會,如在2014年試題中,主觀題第37題第3問“英國倫敦為什么是霧都”、第4問“英國對‘美麗中國’建設的啟示”,直接聯系了現實中的霧霾、環保等話題,體現了一種人文關懷,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能力要求明確,區分度加強 還是從2014年試題來看,試卷對考生能力要求的立意非常明確。試題時間跨度大,從古至今。例如,36題從古代的秦朝一直考到近代的中華民國。同時,試題跳出專題的限制,并跨越中外。此外,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很高。政治的民主化、經濟的工業化、科技的創新等特別能區分學生理解能力的主題,在試卷中都有體現。因此,做到這樣的試卷,很多同學都認為試卷很有分量。
關注時事政治,體現時代性 從2014年試題來看,筆者發現,考試內容緊扣已經發生和即將發生的重大時事政治,突出身邊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關注現實生活,從而體現出歷史為現實做參考和借鑒的功能、歷史為現實服務的作用。
復習策略
針對歷史小高考的特點,我們應該采取哪些復習策略呢?根據江蘇省學業水平測試《考試說明》的要求,筆者認為,在歷史學業水平測試的復習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宏觀把握,抓住主干 在復習前,教師和學生都要仔細研讀《考試說明》和學業水平測試試卷,然后討論復習內容,制定復習方案。按照《考試說明》考察內容比例,歷史必修(1)約占40%,必修(2)約占35%,必修(3)約占25%,這就要求學生復習時有所側重,盡量把相關的內容放在一起比較分析。
細化知識、分點掌握 在掌握了主干知識后,還要根據《考試說明》細化每一個知識點。在試卷測試能力要求中對知識有“了解”“理解”“認識”和“探討”的四個層次的要求。因此,復習要能以這個標準認真落實細化每一個考點,并落實到學生的學案中去。“了解”是帶有識記性的;“理解”要注意知識點的因果關系,分析其成因,總結其作用;“認識”往往是帶有階段性、專題性的;“探討”帶有明顯的開放性,實際上體現的是新課程對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價值追求。
重組知識,形成體系 在考試中,試卷越來越注意知識的歸納整合。這就要求按政治、經濟、文化史的專題內容認真復習,理解記憶,了解每個專題的知識結構,對每一專題的測試要求和知識點都能了然于胸;同時,還要對考點進行梳理,把歷史知識進行縱橫聯系,對政治、經濟、文化三本書的內容要結合理解。這樣,就可以按時間線索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內容進行整合,有效地弄清一些歷史現象本身的來龍去脈,建立與其他歷史事件之間的有機聯系,使掌握的知識點更加有血有肉。
創設情境,培養能力 設計歷史情境,目前也成為一個很流行的教學方法。學業水平測試非常重視歷史情境的設計,因為創設歷史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所以,在復習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復習的知識點設計歷史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設計歷史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種,可以是引用一些原始材料,也可以是通過描述性的語言,再則是通過各種類型的圖表、數據。通過設計這些情境,培養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歷史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知不覺中我們進入了2012年的備考階段,指導高三復習的教師和許多高三考生一樣在不斷總結思考:努力增強高考復習的高效性,必須對高三復習作出科學規劃。科學備考不僅是對高三教師學科素質的檢驗,而且影響到政治學科復習效率,更直接關系到高考文綜成績。因此很多學校和教師都高度重視,精心安排備考的復習順序、階段劃分、時間準備、內容安排。一般認為高三復習分為三輪:一輪復習打基礎,第一年的8月至第二年的3月強化基礎知識復習;二輪復習講熱點,4月至5月強化時政熱點與教材基礎知識整合;三輪復習抓練習,5月至高考前強化綜合模擬訓練。但是僅僅靠這三輪復習備考或界限分明的階段劃分是遠遠不夠的,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摸索出了更具科學性、針對性、實用性的復習策略,簡述如下,以供廣大師生借鑒參考。
一、一輪復習突出基礎性,夯實基礎
知識是能力的載體,注重對基礎知識和主干知識的考查是高考命題一貫的原則。高考試題會選取大量的課本以外的知識和豐富的社會素材,創設新的問題情境,設立新的問題角度,但知識的落腳點都在構成學科基本內容的主體知識范圍內,高考主觀試題答案幾乎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依據。因此,在高三全程復習中,我們要始終關注基礎知識、主干知識。突出基礎性、夯實基礎知識更是一輪復習中最重要的任務。
1.時間準備。一輪復習時間可以從第一年的8月開始到第二年的2月底3月初結束。
2.復習順序既可以按照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的模塊順序,又可以先從必修四開始,用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指導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內容復習。
3.復習內容以上一年的《考試大綱》為依據。《考試大綱》是高考命題的重要依據,教師和學生要認真研究《考試大綱》確定的復習方向和重點,以《考試大綱》為綱,以現行教材為本,以重點、難點、疑點、盲點為切入點,明確基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理解基本原理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本輪復習主要從微觀上把握高考考點的內在聯系,堅持全面覆蓋,把知識點把準、夯實,不留知識死角。這就要求學生在復習中不心存僥幸,不僅要重點復習主干知識,還要兼顧非主干知識,構建知識網絡。
在復綱中的考點時也要關注考點表述內容和順序與教材不一致的地方,做好知識的銜接、延伸和補漏。如:《經濟生活》中“貨幣與財富”、“投資收益與投資風險”、“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稅收的作用”、“市場與計劃”;《政治生活》中“我國政府關于人權問題的觀點”;《文化生活》中“創新與繼承的關系”、“創新與借鑒、融合的關系”;《生活與哲學》中“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等考點。
4、精心挑選一輪復習輔導用書,這本書的基礎知識最好可以由學生自己填寫,里面的知識點復習是按照高考考點順序安排的,每個考點都有典型的例題和練習,有以往的高考試題和各地的模擬試題。
5、本輪可以進行3―4次政治單科模擬考試,試題最好自主命題,結合復習實際滾動式出題。
在第二年新大綱出臺后,教師要密切關注考點內容上的增刪,可在一輪復習接近尾聲后調整復習側重點,處理好新舊考點的關系,對于新增考點,要有高度的敏銳感,善于捕捉考點變化背后的信息,并指導學生做好復習。要讓學生通過這一輪復習,全面、準確、系統、扎實地掌握每一模塊,每一個考點,并且做到學以致用,渡過基礎關,消滅知識盲點。
二、二輪復習注重專題性,優化結構
第二輪復習對基礎知識的復習更加注意知識結構網絡的梳理,強調從宏觀上把握知識結構體系,通過梳理,把學過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和網絡化。
1.時間準備。二輪復習從3月初到5月初。
2.內容安排上可以同時進行兩個專題復習:理論專題與時政專題復習。高考文綜政治試題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而專題復習是把握政治理論體系的好方法。通過專題復習,考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全面準確地掌握大量知識點,明確各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提高答題效率。
(1)理論專題學習。主要強調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與知識遷移。這個過程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指導學生加強對知識的整合,學會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復習中可以打破章節界限,形成教材的知識網絡,構建起科學的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形成學科內跨模塊的知識滲透,以培養發散思維能力和聚合思維能力,答題時也能防止知識零散、答題片面、丟三落四、張冠李戴的毛病出現。如:《經濟生活》可分別以消費、生產、分配、交換為單元繪制體系圖,或者重點梳理國家、企業、個人三大角度知識;《政治生活》可分為國體、公民、政府、政體、政黨、民族、民主、外交理論;《文化生活》可整合為文化的基礎性(文化的含義作用)、文化的規律性(文化多樣性、文化傳播、文化繼承、文化發展、文化創新)、文化的特殊性(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文化的時代性(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四大單元知識;《生活與哲學》分為緒論、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歷史唯物主義五大板塊,其中唯物論又可分為物質觀、運動觀、規律觀、意識觀等,辯證法分為聯系觀、發展觀、矛盾觀、否定觀,認識論有實踐觀、真理觀,歷史唯物主義包括歷史觀、價值觀等。
理論專題復習時繪制的知識體系圖,可以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關系一目了然地反映出來,從宏觀上界定學科理論的主干線索,使考生思考問題時清晰地再現學科理論之間的淵源關系,為答題提供堅實的空間基礎。
此外,還要適當拓展和深化教材知識,如:對于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教材只講了是什么、為什么,卻沒有講怎么辦,而有的題目恰恰考怎么辦,這就要求教師針對教材、模擬試題、高考試題幫助學生整理出答此類題的一般規律。又如“怎樣發揮主觀能動性”、“如何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何體現矛盾分析方法”,此類的設問都有規律可循,要善于總結,學會舉一反三。
(2)熱點專題復習。高考從不回避熱點,積極反映當前國內外熱點問題正是政治學科高考的命題原則之一,把握時代性、關注熱點就成為此輪復習的重要任務之一。哪些問題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呢?從內容上看主要有國際國內重大案件、黨和國家工作重點、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一般社會現象和大家熟知的自然現象等,這就要求備考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搜集整理熱點資料,以國內外形勢發展中的重點和熱點問題為載體,把社會生活和基礎知識有機聯系,增強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熱點專題復習切忌猜題押題,而是把握高考“題在書外、理在書內”的原則,整合出熱點背景下教材涉及的主要知識專題,再根據題目設問角度,選擇理論知識,聯系材料實際,轉換語言作答。
3.二輪復習的模擬訓練應以文綜訓練為主,從單科向文綜考試轉換需要一個過程,要引導學生很快適應分值、題量、題型等的變化。
以上兩輪復習既從微觀上準確把握每一個知識點,又從宏觀上把握教材,在縱向復習和橫向復習的基礎上,5月初可以進行第三輪復習。
三、三輪復習強調高效性,提高效率
一般復習把此輪稱為“沖刺階段復習”,集中進行模擬試題演練,分析高考題型,進行高考試題的訓練,掌握答題技巧,提高應試能力,強調知識的實際運用和融會貫通。但我認為這樣的訓練應始終貫穿三輪復習的全過程,因此第三輪復習還應側重這樣幾個環節。
1.根據練習反饋,及時查漏補缺,進行反思創新。抽出一段時間分析整理歸納前一段的練習和模考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彌補知識漏洞,實踐證明在練習模考中查缺補漏更具有針對性。學生會發現有的是基本功不扎實、有的是答題思路不明確、有的是知識有盲點、有的是不注重書寫。教師可以采用集體評講與個別輔導相結合,通過學生之間與師生之間的互評互動,體會考試對知識掌握與運用的要求,也可以讓學生對標準答案進行討論,是否有商榷或調整補充的地方,從而挖掘試題價值,爭取一題多用。
2.研究高考試題,注重技巧方法,適應應試要求。精選幾套近兩年新課程文綜成套試卷,利用半個月的時間讓學生集中訓練,通過對高考典型題目的練習和剖析,讓學生掌握知識點的應用規律,強化解答試題的基本能力,掌握高考常見題型的一般思路、方法和技巧,使復習盡可能與高考命題的思路合拍,從而增強備考的高效性。比如常見計算題的解答,讀圖讀表題的規律,“體現類”“原因類”“措施類”“啟示類”題型都是這輪復習集中研究總結的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7-0091-01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必修模塊《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教學內容貼近生活,堅持以人為本,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有很大的現實意義。但是,在這兩個模塊中,有很多分類的知識,如果就課本知識簡單用語言或文字來表達,學生是很難接受、無法分清的,如:企業的類型、我國現存的分配方式,國家機關等等。如果將相關的知識通過構圖,分解示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PPT分步演示,教學效果將大大改善。
所謂“構圖”,就是根據事物間的關系,把要表現的內容適當地組織起來,構成一個形象的、協調的、完整的畫面。而“分解示例”,即時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多媒體教學課件,把要展現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分步驟地逐層演示,并適時加以事例舉證,以達到通俗易懂、印象深刻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本人經過思考分析、總結歸納,通過“構圖分解示例法”教學的探索運用,提升了教學效果。本文即舉幾例展開分析論述。
一、市場主體
在必修模塊一《經濟生活》第五課第一框《公司的經營》中,介紹了幾個名詞:企業、公司、法人企業、法人、自然人等,對于它們之間的關系,不僅是學生,可能不少老師也沒搞懂。但是,如果構圖分解示例分析,把它們之間的分類、交集部分分步演示,效果就會好很多,如圖:
二、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有關我國經濟制度中的幾種所有制的地位、構成,混合所有制的構成,以及股份制與股份合作制的區別等,相對學生而言,僅從課本的幾段文字描述,很難理解透徹。通過“構圖分解示例法”來構造一幅形象直觀的結構圖,幫助學生掌握這一知識,實際效果是很好的。
三、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
按照課本必修二《政治生活》的定義,“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是不難理解的,但是,要記住哪些選舉屬于間接或是直接選舉,學生很容易混淆。利用構圖分解示例法,能很清晰地把幾種選舉方式的層級展現出來。
一、高中歷史課程與文明史觀
新的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內容的變化。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以課標為依據,采用課標“模塊?專題”式的歷史課程結構,古今中外貫通地編排。這種變化拓展了歷史的廣度和深度,打破了傳統的通史體例,人為地將各個朝代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分散在不同的模塊里,結果導致學生學習后感覺知識很散亂,時空觀不強。另外,由于知識編排跳躍性大,造成學生知識連貫性差。[1]
新《課標》要求學生具有自學、多視角分析問題、中外對比等能力,這要在其初中歷史學習后具備了了解歷史的時序、初步學會考察歷史事物、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等基本能力的基礎上展開。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大多數學生對古代朝代順序了解不清、部分重大歷史人物張冠李戴等等,嚴重缺失上述的學習能力。[2]
因此,基于新課標的要求以及教材存在的種種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教材觀以及處理教材的能力,思考怎樣依據課標、依托教材,大膽合理的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并進行取舍增減,最終引領學生實現對課本的超越,真正落實新課改。
隨著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歷史新課標、新教材吸收了許多新的學術成果和史學觀念,文明史觀是其中的一種。文明史觀由來已久,以文明視角來透視整個人類歷史進程,認為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一切文明都是整個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共同推動人類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文明史觀在很大程度上涵蓋了現代化史觀和全球史觀,因而是一種更為宏觀的歷史觀。它為詮釋歷史提供了一種視角和方法,有利于幫助學生用文明史的范式解讀新課程體系,適應近年高考命題用文明史觀闡釋人類歷史的命題機制,對高中歷史教學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3]
二、以人民版必修(I)、(II)、(III)為例的探討
(一)教材的整合
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I)、(II)、(III),我們大多將其理解為政治史、經濟史和社會文化史,多按其順序來教授,但是這樣會割裂歷史的完整性。如講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必然要講到新興地主階級、私田的出現、土地政策以及法家的思想等等,但這一主題的內容在必修一,而有關經濟、思想方面的內容卻在必修二和必修三,這樣不便于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理解。因此,根據文明史觀的內涵,筆者認為對人民版高中歷史教材的整合可借用數學中的縱坐標和橫坐標。縱坐標就是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演進,而橫坐標就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同時可摻入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對比講解,這樣既有利于具有時序特點的通史體系又沒有打破現行的專題史教學。
總之,對于教材的整合,可以以農業文明過渡到工業文明為主線,并說明這一過程就是現代化的過程(融入一定的現代化史觀),再串之以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時可摻入中西方文明的比較,突出文明的交往、融合與多元性(融入一定的全球史觀)。在整合的過程中可以從歷史時期、地區等不同的角度入手,多層次的整合教材、方便教學。
(二)教學的整合
教學整合,即把一些零散的歷史事實、結論通過某種方式而彼此銜接,通過教學達成教學目標。具體說來,有以下幾種:
1.以加強時序聯系為目的的整合
時空觀是歷史學習的要素,但是在教材編寫中,為了適應專題的分類,具有因果關系的歷史事件往往被切割開來重新編排。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理清歷史事件的先后關系,須按時間順序加以重排。這種整合一般針對具有因果關系的內容進行,如此整合,是為了更好地揭示其內在因果聯系。[4]
2.以說明高中知識點為目的的整合
高中歷史學習專題是在初中歷史學習基礎上的進一步拓寬和深化,它們之間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但現行的人民版高中歷史教材更注重結論性闡述,史實部分有所削弱,在教學中不能過高估計學生的知識基礎,對部分內容要加以強調,才能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了解。這種整合一般針對歷史背景知識在課本上沒有適度展開的教學內容進行,某些條件下,這樣的整合因為偏重敘事講述,也可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厚。[5]
3.以對比為目的的知識點整合
這是在教學過程中最常采用的整合辦法,一般采用列表比較。其好處在于可以把紛繁的頭緒化為對比性強的條目,知識點的有序可以加深對所講授知識的理解。這種整合一般針對若干有可比較性、并可加以深入分析對比的知識點進行。
4.以突出核心問題為目的的知識點整合
現實的高中歷史教學仍在為高考服務,聽從高考的指揮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對常規考試中不常出現的知識點加以處理,目的既是為了縮短學時、突出主干,也是將相對更重要的知識點進一步厘清與突出。一般來說,常常把某些教材內容處理為另一部分教材內容的背景材料,或讓學生自主歸納。這種整合一般針對在考試中不占主要地位、但在教材編寫中又占較大篇幅的內容進行。一般來說表現為提煉歷史背景,但也可表現為總結歷史結論。[6]
綜上所述,由于高中歷史新課標、教材、近年高考命題機制中文明史觀的引入,以及課改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用文明史的范式來整合教材、教學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漢國,馬世力等.歷史?必修一、二、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
[3] 易克薩維耶.羅日葉著.整合教學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 范曉云.中學歷史課程的整合教學[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6).
[5]王立.試析文明史觀與高中歷史教學[J] .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11,(7).
伴隨著新課改在全國范圍內的廣泛推行,一方面要求教師要打破應試教育的束縛和桎梏,給學生“減壓減負”,另一方面又要求學生實現有效學習,因此對于教師來說,其教學壓力很大。要想在高考中能夠有所收獲,必須在復習中刻苦努力,需要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指引,要能夠刪繁就簡,化抽象為具體,將零碎的知識點加以整合、歸納、總結,提高復習的效率,才能確保政治總復習的效果。
一、夯實基礎,細化知識
高中政治的復習的確需要構建知識網絡體系,甚至是搭建立體化知識架構,但是這些系統化、理論化的整個模塊知識離不開學生對基礎知識點的基本理解和掌握。簡而言之,即任何的知識網絡結構的搭建都需要有著對基礎知識全面、細致的把握作為支撐和保障。高中政治學科中,牽涉到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哲學等方方面面的學科知識,而且其中更不乏有些艱澀、難懂、少見的知識點或概念,需要學生去透徹地理解,作為高考解題的依據。而在總復習階段,學生要能夠在每個知識點上花足夠的時間用以琢磨、研究,為第二輪總復習階段知識網絡的建構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在高中政治《生產、勞動與經營》的單元復習中,有關于股票、債券和保險等多種投資方式的概念理解。作為尚未走進社會、真正和投資理財打交道的高中生而言,對于這些生僻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在進行第一輪復習的時候,我就深挖知識點,將其加以對比分析講解,幫助學生掃清知識點、理解障礙,為后續的知識模塊劃分奠定基礎。
二、提綱挈領,整理歸納
在將思想政治高考大綱范圍內的所有知識點進行逐一細化講解之后,一方面要求學生不可松懈,抓緊時間對各知識點進行深入、透徹的理解記憶;另一方面積極引導學生,幫助學生選取一種最為全面、細致的知識網絡架構模式進行知識點的填充和聯系。在高中政治第二輪復習環節,我將課本的各個知識點進行逐一的細致研究,然后提綱挈領地引導學生按照科學、合理的劃分方式制作知識體系完備、知識講解透徹的知識框架圖,并在復習的過程中,積極地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及時地充實、完善知識網絡,便于學生的記憶和掌握。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充分發掘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嘗試構建自我獨特的知識結構,然后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完善,推進高考總復習的進程。
如在高中政治中,必修二模塊是對經濟生活知識的講授,我就抓住政治經濟學中最基本的網絡關系鏈條――“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將整本教材的知識點進行重新整合、歸納,然后再尋找其與經濟生活四環節的聯系節點,然后以此構建知識網絡,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進行知識記憶和理解,提高高中政治總復習的效率和質量。
三、精講強化,鞏固練習
在新課改的理念下,要求我們完全摒棄傳統高考復習中的“題海戰術”,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就不需要做題。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適當的習題練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習題數量相對減少的情況下,要求教師在題目的選擇上“宜精不宜多”,而在這方面,歷年高考真題的練習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高考復習環節,以憑借精講習題來鞏固和強化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把握,讓學生在練習實踐的過程中發現知識遺漏點,查缺補漏,提高學習效率。
在高中哲學模塊中,往往存在“學生基本理解概念或定義,但是一遇到題目還是一無所知”的教學難題,這就說明學生對于知識的整體把握還是不夠到位。這時,形象、具體的習題能夠給學生帶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驚喜,教師在帶領學生處理習題的時候,整理總結出一定的解題技巧,利用題目中出現的知識點引出其他相互聯系的知識點,構建知識網絡,培養學生全面的思維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高中政治復習效率。
總之,高中政治的總復習需要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和教師的合理科學指導,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能生搬硬套,因為每種方法都有其特性,并不存在所謂的高考復習“萬能法”,需要教師不斷創新、不斷探索。
新課改要求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如果教學中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那課堂教學就會穿新鞋走老路,如果老師在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得不到徹底發揮,學生的自身發展沒有充分實現,這就違反了教育活動的最終目的,有悖于素質教育要求更與新課改理念背道而弛,因此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開辟一個新的教育途徑已成當務之急。
1.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性
如何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智力,在新課改的今天已經成為許多教師研究的課題。自學能力可以說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我們知道著名的發明大王愛迪生一生完成了2000多種發明,平均每12天半就有一項發明,但他只是一個讀了三個月小學就輟學了的學生,這個事實說明一個人的知識,大量是靠自學得來的。所謂的自學能力就是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如果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了,學習的效果就會提高,遠非注入式教學所能相比的。一個學生有了自學能力,他可以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將來走入社會參加工作,他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繼續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著眼學生的未來,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很有重要意義的。
當前政治教學中,普遍存在老師講,學生聽,老師講什么,學生學什么,老師啟發什么,學生思考什么,一節課就像師生共同打一局兵乓球。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讓學生自己積極思考自我解決問題,更沒有讓學生自學獲取知識,學生學得死,題目稍有變化就束手無策,離開老師更是寸步難行。
2.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
在政治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在各個學習環節中注重自學,尤其要對重難點盡量做到獨立解決,在自學中提高自學能力,一旦碰到比較難的問題立即進入獨立思考狀態。如:課前自學:每節新內容都要提前預習,盡量獨立解決老師發的學案所提到的問題。課間自學:獨立思考老師講的那些是重點,新思路,新方法。課后自學:要求學生每節課后對所學內容進行梳理,對重難點和不太清楚的知識點找一定的習題自我鞏固。
要激勵學生敢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所提問題有些有可能欠思考,但只要有問題提,說明學生在自學中認真思考了,是學思結合的體現,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這樣的提問應該鼓勵。
學生通過自學,不但使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可以得到實際的鍛煉和提高,而且通過自學后的總結提高可以使他們的自學能力不斷補充豐富和完善。
3.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每節課都要讓學生在每個環節都通過自學解決各個環節的問題,如:考試前的復習課,首先要提出一系列問題供學生參考,引導他們通過復習把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使之系統化,每節課上課前10分鐘要求學生把通過自學發現的問題分組討論,然后再用10分鐘師生共同討論總結。例如我上必修1經濟生活第一課《神奇的貨幣》這一節復習課首先提出什么是商品?什么是貨幣?商品與貨幣的關系?紙幣是不是貨幣?然后要求學生用10分鐘自己看書?然后用10分鐘學生分組討論,然后用10分鐘師生共同討論徹底解決問題?最后要求學生做一定的習題鞏固。本節復習課通過討論與講授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把理論與實際結合思考,從課堂上思考“是什么”和“這么辦”轉變為思考“為什么”和“怎么辦”。這樣比老師主觀設計的教案效果好,更有針對性。
引導學生自學總結概念,如:我在講必修1經濟生活,價值與使用價值的概念時,不是開始就提出結論而是通過提問讓學生自己總結,我問學生,大米、斧頭、衣服各是用來做什么的?它們有什么共同點?讓學生自己總結出使用價值的概念。然后我又問學生在當地市場上什么東西的價格與10斤大米價格相同,學生回答一把斧頭,我又問為什么它們的價格相等學生回答因為凝結在它們中的勞動相同,從而得出價值的概念。
引導學生通過實踐解決新課中的問題,如:我在講必修1經濟生活,供求影響價格這個知識點時我首先要求學生提前自己設計一個表格把市場上的衣服、水果等不同的商品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地方的價格進行統計,上課后我提問學生影響價格因素有那些?學生們都搶著回答是氣候、時間、地域、生產條件、政策、等,并且還能舉例說明它們是通過改變供求關系來影響價格。這樣上課不僅過渡自然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讓他們輕松掌握了知識。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
Analysis on High Score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Political Subjective Questions
TU Biyu[1][2], ZHANG Shengkuan[3]
([1]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2]Chizhou No.3 Middle School, Chizhou, Anhui 247000;
[3]Xinghuachun Middle School, Chizhou, Anhui 247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d how to increase points on subjective questions and it interprets this view from teacher and student. Finally, it confirms that student should digest external knowledge and change it into self internal ability. It regards that increasing points on subjective questions should focus on more practices, good knowledge base and management of skills.
Key wordsbasic knowledge; problem solving and thinking ability; active and initiative
歷年來高考政治主觀題都具有信息容量大、能力層次多、綜合要求高、選拔功能強等特點,在考查學生基礎的同時,更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①高考政治主觀題在高考試卷當中所占的分值較大,要想高考考得好,主觀題上得多拿分。但政治主觀題一直是政治得高分的“軟肋”,學生的失分基本都在主觀題上,怎么樣才能答好主觀題,取得高分,一直是我們老師和學生十分關心的。
1 學生解答政治主觀題失分的主要表現
(1)審題不清,導致知識點定位不準確,答非所問。例如題目要求用黨的有關知識,學生卻答成政府的有關知識;題目要求用歷史唯物主義知識,學生卻答成唯物論或辯證法的知識。(2)答題不夠規范,導致文字表述缺乏條理性、準確性、完整性。即使知識點定位準確,但答案要點沒有使用規范性的政治學術語,使得文字表述缺乏準確性;答案沒有要點化、序號化、段落化,使得文字表述缺乏條理性;答案沒有將知識要點與材料進行結合,使得文字表述缺乏完整性。
2 學生解答政治主觀題失分的主要原因
2.1 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
學生對于政治學科的基礎知識(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重要觀點、基本方法等)的掌握存在識記不全面、不準確,理解缺乏層次性、系統性等問題。基礎知識的欠缺使學生在解題時很難進行準確的知識定位, 往往無所適從,根據自己的主觀想象作答,結果只能是答非所問,離題萬里;即使知識定位準確,但由于對基礎知識識記的不清,在解題分析時很難使用政治學專業術語,答案表述必然缺乏準確性和完整性。
2.2 解題思維能力比較弱和解題技巧欠缺
很多學生害怕做主觀題,不愿思考,平時做政治試題,只是把客觀題做一下,主觀題直接抄答案或者根本不做,由于缺乏必要的習題訓練,解題思維能力自然比較弱,更談不上有什么解題技巧。在考試中就會暴露出一系列的問題:如審題不清造成答非所問,答案組織不規范,知識點的簡單堆砌忽略與材料的有機結合,卷面不工整等等,從而導致政治主觀題失分現象嚴重。
3 政治主觀性試題如何得高分
3.1 教師要“引導好”
3.1.1 幫助學生構建全面系統的知識體系
全面系統的知識體系是答好主觀題的前提條件。首先,使學生從微觀上必須熟記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易混淆的知識作比較,通過反復強調幫助學生認識知識之間的區別,如經濟生活中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政治生活中的政府的知識和黨的知識,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對社會的作用和文化對人的影響,生活與哲學中的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歷史唯物主義。其次,使學生從宏觀上構建知識體系,注意知識的相通之處,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在解題的過程中盡量做到答案的完整性。
3.1.2 注重學生解題思維能力和技巧的培養
解題思維能力和技巧的提高絕非一日之功,平時的課堂教學和習題訓練中要注重培養。
(1)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培養學生的解題思維能力和技巧。巧妙運用好教材中的探究,培養學生的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②如政治必修1經濟生活消費結構處有一幅反映我國居民的恩格爾系數走勢的示意圖,課堂上我結合教材中的知識點引導學生怎么樣去讀懂圖示(讀標題、年代、數據),從中獲取有效信息,最后通過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得出示意圖所反映的內容。這一過程不僅教了學生解圖表類型主觀題的方法,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比較思維能力(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
(2)篩選出典型試題分析講解,通過練習考試強化訓練,提高解題能力及解題技巧。教師通過大量做題從題海中篩選出典型試題,最好是近幾年全國和各地市高考試題,選題要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對學生進行解題思維的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解題方法和技巧,例如審題(分范圍、定理論、看指向),帶著問題去讀材料(探究材料的主旨和出題者的意圖),從材料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抓住關鍵詞句并鎖定答題原理),規范組織答案(原理與材料的有機結合,答案要點化、序號化、規范化);要求學生要做到規范答題:①規范地使用政治學科術語,避免口語化。②規范答題邏輯:要防止答題組織混亂,條理不清,答不到要點,甚至出現前后互相矛盾的現象。③規范答題格式,分要點書寫。④規范答題區域,書寫清楚、工整,避免錯別字。
試題分析評講的過程中,首先,明確每道題考查的知識點,對照標準答案進行反復分析理解,并且將答案落實到教材對應的章節;其次,要盡可能地將主觀題的題型做個歸類,并將各類設問的基本要求與答題思路進行總結,讓學生有章可尋;最后,要指出學生在答題中存在的不規范的問題,幫助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同時對學生的答題亮點和每一次取得的進步要及時給予肯定,增強他們做主觀題的自信心。③
3.2 學生要“做得好”
3.2.1 多記多練,夯實知識基礎
如何將老師構建的知識網絡體系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庫”,能夠隨時調動和運用知識,關鍵還在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學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多識記理解,多練習運用,以練促記,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真正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學生應在老師的指導下養成自主復習的好習慣。首先,對照《考試大綱》和每年的《考試說明》把每一課的知識點按照考查的要求都找出來,區別對待,逐個消化。明確哪些知識點需要識記,哪些知識點需要理解運用,根據考試的考查知識點的不同要求選取相關習題,通過習題強化對知識要點的記憶和理解,特別是對自己不理解的重點問題一定要弄懂弄透,不能留下任何知識死角(需要注意分清哪些知識點在主觀題中經常考到,將識記和理解的重點放在上面)。其次,考生在明確各考點的基礎上,把每一課的基本知識點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按順序、結構進行整理,建立清晰的知識網絡。如《經濟生活》以“消費、生產、收入與分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模塊構建基本框架;《文化生活》以“文化與生活,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模塊構建知識體系;《生活與哲學》就以“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歷史唯物主義、人生觀”為知識框架;《政治生活》就以“公民的基本知識,政府的基本知識,黨的基本知識,民族的基本知識,國際關系的基本知識”組成知識架構。同時對每一模塊里面知識點的構架也要十分清楚,如必修4《生活與哲學》中的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矛盾的觀點包括矛盾的含義及方法論、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最后,學生用一個專門的本子,將每一單元和每一課知識框架結構列出來,從整體上比較清晰的把握主干知識,并標出重點、難點和理解的誤區,選取典型主觀試題,將參考答案和教材中的知識點作對照,從而明確牢固識記的重點。通過學生的自主復習,將內涵豐富的知識濃縮為知識點并形成牢固的知識網絡體系,真正能達到調遣知識運用自如的境界。
要做好高中政治的主觀題,學生平時要在注重把握教材的知識點的基礎上,對一年來的國內外主要時政熱點要有所了解,從而做到學以致用。
3.2.2 練多思,提高解題思維能力和技巧
首先,學生應克服思維的惰性,認真對待老師布置的習題。在老師教授的解題方法的指導下,充分調動思維,主動積極思考,多做多練,自覺養成善于思考問題、發現問題、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從而提高解題思維能力和技巧。
其次,學生應注重總結反思。這一環節是提高解題思維能力的關鍵,所以學生要主動積極參與,反思錯題和答案,明確找出自己存在的問題和造成失誤的根源,以促進自我評價和獨立矯正失誤能力的提高。
(1)反思參考答案,學習其答題思路和答題規范化的模式,明確把握教材中應準確無誤識記的要點。同時要將參考答案與自己做的答案作比較,找出自己的優點如答題模式規范等,要繼續發揚 ,并增強做好主觀題的信心;對于自己的不足和問題, 應在思考中加以改進, 爭取在下次練習中避免再出現類似的問題。④
(2)反思錯題,包括以下內容:錯誤的原因分析(試題解讀有誤、獲取材料信息有誤、知識點遺忘或遺漏等原因)、所考查知識點或知識框架、解題的一般規律總結。學生通過對錯題的整理和分析,檢視自己解題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如思維方法上的偏差、知識上的漏洞、解題規范上的疏忽等,對于錯誤的集中之處,應有目的地精選一些練習,進行矯正性的重點訓練,從而提升解題能力,取得高分。
總之,政治主觀題要取得高分,教師既要“引導好”,學生更要“做的好”,學生要主動去反思與領悟,將這些外在的知識和能力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才能在考試中做到游刃有余,獲得高分。
注釋
①安徽教育招生考試院、安徽教育科學研究院編.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安徽卷考試說明(文科?課程標準實驗版).合肥:黃山書社,2011.2.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12B-0074-01
新課程的導入作為教學活動的預備環節,對整個課堂教學效果的實現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教師作為課堂的引領者,應有效運用新課導入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優化教學活動。本文主要對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導入和呈現技巧進行如下探究。
一、推陳出新導入法,呈現教學新穎性
新穎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首先應該能夠促使學生對英語新知識產生興趣,吸引學生課堂學習注意力,接著通過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回顧導入新課,由此實現新舊知識的緊密結合。
推陳出新導入法,即教師在學生已習得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并總結已學舊知識,提出舊知識的新用法,引導學生學習新方法和知識。此種方法能夠使學生在原有的知識框架上,進入新知識的學習,提升學習效果。在推陳出新導入法的應用中,教師需注意提前兩節課備案,總結新課程需提前準備和思考的知識要點,在授課結束前,預留并安排學生思考新課學習要點。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語選修9Unit3 language study中,Steps to learn language poingts in Reading部分要求學生“Find out the similar usage of the language points”以及“Expand the points after calss.”此課以基本的語法知識學習為主,與前面所學的詞匯量相關用法知識有很大關聯,所以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以讓學生總結已學詞匯語法使用的異同,并舉例說明實際生活應用中各類語法的使用,從而進入新課學習。學生在原有知識積累的基礎上發現和進一步探索,就更容易接受新課程知識了。
二、問題懸疑導入法,呈現教學啟發性
教學是不斷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合理設置問題懸疑,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掘學生創新與想象的潛力,提升學生對知識的合理運用及遷移能力。
問題懸疑導入法是指教師在新課教學中,通過提出與新課知識點相關的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通過思考、探索和回答,自然進入新課學習。在應用問題懸疑導入法時,教師需注意在課前整理和總結相關的知識,充分備課。問題的設置與選擇要結合學生特點,合理設置問題和相關新課學習的具體導入步驟。此外,教師還應多鼓勵學生課前預習,在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1 Unit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 的重點在于讓學生通過文章了解大人物,教師可以在Warming up環節提出問題:“Who do you think is a great person?Give your reason.”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并啟發學生結合自己心目中的大人物給出答案,接著在總結學生的英雄觀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思考、討論來解決本單元文章中的問題,以此啟發學生想象力,完成新課程知識的學習。
三、時政熱點導入法,呈現教學生活性
英語源于生活,為生活服務,高中英語教學也應體現這一特點。課堂要體現生活化,就需要融入生活中的各種元素。
時政熱點導入法,是指教師通過列舉時事政治熱點或社會政治現象,提升學生對本課學習的興趣,引領學生結合時事深入思考,讓學生能夠通過在生活化的問題探索中鍛煉思維,由此完成新課程知識學習的合理導入。這種方法下構建起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拉近高中英語與社會現實的距離,不僅符合高中英語生活性原則,而且能夠解決英語教學難點。教師需注意的是,在應用時政熱點導入法時,對于高一年級學生應注重培養學生對周圍生活和社會時事政治的興趣,給予學生后續的學習提供動力和支持。此外,教師需在課前結合新課程知識點仔細整理時事政治相關導入的資料,保證該方法的有效實施。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4 Unit4 Women of achievement這一單元主要介紹了世界上較為著名的女性及其先進事跡,在教學導入階段,教師可據此為學生陳述或播放一些涉及女性問題的政治時事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觀點與看法,例如,結合“Chinese sex ratio not har-
monious phenomenon”和“The teacher de-
記得我剛參加工作那年,從事高一年級政治教學工作。高一年級第一學期思想政治課開設的是必修1《經濟生活》,對于剛從事工作的我雖然在上課之前認真備課,對每個知識點仔細揣摩,力爭課堂上把每個知識點講的都很清楚,可即使我準備的再充分,在課堂上還是難免有一些問題的出現……。
那堂課我講的是商品的價值量,這個知識點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重點內容,所以我上課的時候講的也比較詳細。
一、商品價值量
(1)商品價值量的定義。量即大小、多少的意思,商品的價值量是指商品價值的大小。既然有大小,那是用什么來衡量的呢?這就是價值量的決定問題了。我們知道商品的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可見,要衡量商品價值的大小,就應當看凝結在該商品中勞動量的大小。那么,用什么來衡量勞動量的大小呢?――勞動時間,這是衡量勞動的天然尺度,所以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這種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決定的(勞動――勞動量――勞動時間――價值量)。比如,生產同樣一件衣服,甲廠用4小時,乙廠用3小時,丙廠用2小時,那么他們生產的衣服的價值量是不是一樣大的?
如果學生回答其中一個大,那么就是說哪一個生產者的勞動時間長,他的價值量就大,社會上就會出現一種奇怪現象:哪個生產者的工具越差,技術越低,人越懶,花費的勞動時間越長,他的商品價值量就越大。顯然這是不合理的,與事實也是不相符的,所以,同一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各個商品生產者耗費的勞動時間來決定的。我們把生產同種商品的不同生產者、不同廠家所耗費的勞動時間稱為個別勞動時間。 (如果學生回答是一樣大的,就問:那么是由什么時間來決定的?)既然不是個別勞動時間,那么是由什么勞動時間來決定的呢?這就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2)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概念在課本上P13倒數第二段最后一句話,我請一位同學朗讀一下。在這個概念中“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是指什么呢?比如某服裝廠生產一件衣服,有的用手工,有的用電腦,而絕大部分是用機器生產出來的,那么使用的機器就是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是指什么呢?在同樣使用機器的生產條件下,由于每個生產者的技術水平、生產經驗、勞動態度等是不同的,因而勞動熟練程度和強度是不一樣的,生產同樣商品的勞動時間也就不同。生產同樣一件衣服,甲廠用4小時,乙廠用3小時,丙廠用2小時,而社會上大多數生產者用了6小時,那么,決定這一件衣服價值量的就是這大多數生產者所用的勞動時間6小時,這也是生產一件衣服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也就是說甲廠、乙廠、丙廠生產一件衣服的價值量是一樣大。但在同樣多的時間里丙廠生產出的商品多,在市場交換中就能獲得更大的收益,所以給各個商品生產者一個重要的啟示:努力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注:勞動生產率有兩種表示方法:一種是用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產品數量來表示,如:6件衣服/1小時;一種是用生產單位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表示,如:10分鐘/1件衣服)縮短個別勞動時間,從而在競爭中獲利。既然一件衣服的價值量是由它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那么,各個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對于他們來說是不是毫無意義的呢?不是的,各個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會使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從而使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降低,商品價值量變小,商品價格降低。當然,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對于各個商品生產者而言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越多。根據以上分析,可得出兩個結論:
(1)社會勞動生產率越高,生產該商品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少,該商品價值量就越小。
(2)個別勞動生產率越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就越多,該商品的價值總量越大(價值總量=價值量×數量)。
我請大家計算這道題:假設某一服裝廠生產水平處于社會正常生產條件。2011年該廠年產量10億件,每件衣服價值15元,2012年該廠提高勞動生產率50%,問: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的價值量和價值總量分別是多少?學生計算答案不一,所以我進行了總結。
我們先計算商品的價值量:假設2012年社會勞動生產率是1,那么2011年社會勞動生產率是1+50%,而2011年商品價值量是15,所以2012年該商品的價值量是:1/1+50%=×/15,×=10,價值總量=10(價值量)×10×(1+50%)(數量)=150.突然有個學生舉手說,老師我認為這樣算不正確,我讓她說下她是怎樣理解的。她說假設2011年社會勞動生產率是1,那么2012年社會勞動生產率是1+50%,而2011年商品價值量是15,所以2012年該商品的價值量是×=15×(1+50%)=22.5,當時我也被蒙住了,學生這一解釋也不無道理,再一看答案就發現不合理,因為社會勞動生產率越高,所需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少,那商品價值量越小,價格越低,明顯學生這一答案高于15,所以不正確。下課回到辦公室我趕緊從網上搜索到關于價值量的很多計算題,我發現我的那個計算方法是正確的,可學生的那個算法我還是解釋不了,我發現我和學生的算法的區別主要在乘還是除。我在我計算過的所有計算題中進行了總結,突然我眼睛一亮,社會勞動生產率越高,商品價值量越小,二者成反比,反比應該除;勞動生產率越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產品數量越多,二者成正比,正比應該乘;提高應該加;降低應該減。
自從那節課后,我備課除了備教師外,我還備學生,我備的時候我會把每節課的每個知識點學生都會有哪些疑惑都備進去,對自己不懂的知識我除了翻閱資料、上網查詢外我還要多向老教師請教,我要不斷的提高我的業務素質,我要靠我的學識贏得學生的尊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