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30 04:20:2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過程寫作教學法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C5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6-0238-01
作者在對畢業生進行論文輔導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在完成論文的過程中力不從心,沒有思路,沒有方法,單獨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在論文答辯過程中,通過對學生論文提問發現,很多學生對自己的選題目的不明確,思路不清晰,結構混亂,論文整體上質量不高。從而也引起了我們對提高英語專業本科生論文寫作能力的思考。
項目教學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去尋找得到某個結果的途徑,最終得到這個結果,并進行展示和自我評價。而論文寫作的特點,即選定一個研究的方向,明確研究的目的,從而尋找合適的研究方法和途徑來達到論文研究的目的。這與項目教學法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是一致的。學生在項目實踐過程中,理解和把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體驗創新的艱辛與樂趣,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完成項目的過程實質上就體現了一個針對某個學科的某個方向完成論文寫作的過程。所以我們對項目教學法,對英語專業學生提高論文寫作能力上進行了探索和研究。英語專業學生論文寫作的內容,大致包括文學,語言學,翻譯等幾個方向,這與我們在課程中的學科設置基本相同。因此我們企圖在教學上,針對不同學科的特點,采用項目教學法逐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這對提高英語專業本科生論文寫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幫助學生找到解決某個研究問題的方法,形成獨自解決問題的思路,這也正是當今大學生比較缺乏的一種能力。
下面以英語專業中文學課作為例子來具體闡述項目教學法對英語專業學生論文寫作能力培養方面的作用。很多學生都喜歡選取文學作品作為研究的對象,分析作品中的某個人物,或評論作品中的某種寫作方法等等。但在論文寫作中對論文的整體結構把握混亂,對于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的辦法不甚了解。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在文學課的講授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按照項目教學法的特點,對可以給學生分配的任務進行規劃,教師只在這個過程中起到引導者、指導者和監督者的作用。運用項目教學法,學生的學習過程一般包括七個步驟:明確任務、收集信息、制定計劃、進行決策、組織實施、過程檢查、結果評估。
比如在講授美國文學中作家愛倫坡的部分時,愛倫坡的寫作方法或作品中的人物的性格等都是文學研究的重點。教師先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與要求,我們選取愛倫坡作品中的一方面作為研究的重點。比如愛倫坡筆下女性主人公的覺醒。要求學生通過一定的方法,制定適當的計劃,從而掌握覺醒的原因,表現形式以及社會影響等等。在獲取信息方面,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相關的參考資料,也可以提供學生查找相關資料的途徑,讓學生自己搜集整理。明確任務以后,就應該制定相應的計劃,即通過怎樣的步驟安排,最終實現自己的目的。教師可以積極參與到計劃中,包括回答學生在計劃中某個步驟的困惑,給出建議或更多的選擇,或通過討論的形式幫助學生確定更好的實施計劃。教師也可以給學生提供以往此類的優秀論文,作為范例來講述如何實施。也可以用自己的思維完成一個論文,讓學生參考或提出意見,從而對自己論文的寫作起到引導的作用。教師在項目進行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制定的計劃,即項目完成的步驟對學生完成情況進行檢查。比如對作者生活背景的分析,對女性主人公生活時代的分析,女性覺醒表現的形式等等。檢查一方面可以監督學生是否按照計劃對項目進行了研究和探索,也可以及時發現其中的問題,及時改正,以免影響整個項目的完成效果。學生完成項目后,對成果進行展示與自我評價,同時其他同學可以提出問題,互相交流心得。教師對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予以評價。
通過項目教學法在文學課中的運用,大部分學生能夠獨立制定任務完成的計劃,明確任務完成的步驟,對整個任務解決過程,思維清楚,結構明晰。因此對未來完成文學方面的論文寫作任務信心倍增,通過最近兩屆畢業生畢業論文寫作和答辯情況也證明,論文寫作能力確實得到了提高。可見,項目教學法確實能夠培養學生論文寫作的能力,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不同的課型中應用。不斷總結和提高教學效果。
1.研究對象
廣東藥學院藥學專業2004級本科實習生1名,廣州中醫藥大學藥學專業2004級本科實習生1名。
2.方法
應用PBL教學法指導實習學生完成畢業論文。將PBL教學理念貫穿于科研選題、文獻檢索、實驗設計及結果分析、論文撰寫等全過程中,以求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獨立工作的能力。
3.結果與討論
3.1 論文選題 選題是做好畢業論文的首要環節,它直接影響畢業論文的質量。畢業論文選題應該既要面向科研訓練,又要突出實用性;要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又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此,選題應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是突出實用性:與臨床一線用藥情況密切相關;另一方面是突出科研性:上學生參與到科研課題中,了解所學專業發展的新水平、新動向。
本著這樣的目的,筆者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利用PBL教學法的原則,允許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進行探索,對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解,始終將決定權交予學生手中。學生為了與教師的研宄方向一致以便得到更好的指導,往往偏向于選擇帶教老師的研宄方向,我院藥學部的研宄方向較多,學生可以從藥物經濟學、臨床用藥合理性、藥代學、藥劑學等多方面進行選題。由于大部分學生是第一次接觸論文寫作,往往會感覺毫無頭緒可循,在論文選題上,沒有弄清楚自己實際要研宄的方向和所要進行的工作,所以初步定的研宄方向不是最終方向的現象非常常見,這種情況下,要對學生循循善誘,可以組織小型的討論會,和學生一起討論,使之明白各種研宄的方向和目的,并且推薦一些優秀的綜述讓學生了解各研宄課題的最新發展。
例如筆者的兩名學生在選題上,經歷了一些波折:兩名學生對于用藥合理性的問題非常感興趣,經常就一些臨床用藥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其中一些意見非常中肯,學生自己也想把自己畢業論文的方向定位臨床合理用藥。但是在具體的選題上,學生感到困惑:我院是一家大型的三甲醫院,住院部床位數一千多張,門診量連續十幾年位居全國第一,有較多專科,形成了自己有特色的治療;所以有很多關于合理用藥的問題可以歸納選題,進而作為一個有深度的問題進行探討。學生在面臨這種形勢時,感覺到頭緒繁雜,最初定研宄方向為外科手術病人預防用藥的合理性調查,之后又打算研宄婦科病人使用某種藥物的藥物經濟學的研宄,最終經過數次討論,考慮到:我院心臟專科實力較強,心血管藥物的進展較快,同時短期內又有大量專科處方備查,門診藥房抗高血壓藥物齊全,所以最終定方向為‘抗高血壓藥物的合理使用'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始終將決定權交予學生,而學生自己帶著問題有目標的進行文獻的閱讀,專科知識的積累,最終決定選題。
3.2 文獻檢索 一旦決定了研宄方向,立即組織學生進入文獻的查新和準備。這個過程教師不可能也不應該將所需文獻全部查出交與學生,只能對學生進行文獻檢索技術的訓練。例如組織學生閱讀教師的研宄課題申請書和發表的相關論文,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了解課題的概況;利用數據庫信息查閱資料的方法,講解傳授經驗,并重點介紹合理用藥的重要期刊。
文獻檢索是論文寫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盡量多的占有有效的文獻,可以對自己的課題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同時多讀文獻,和不同作者進行思想的碰撞,有時會有非常好的想法,對自己的論文設計、寫作幫助很大。例如廣州中醫藥大學的學生在文獻查閱中,查閱關于抗高血壓藥物的藥物“spironolac-tone”,覺得查閱到的文獻較少,后來在討論會上,大家指出“螺內酷”是我院醫生習慣用的藥名,建議同時檢索“aldactone”結果查閱到得文獻數量立即有大量提高;還有如何更好的使用數據庫,如何更有效地進行關鍵詞、主題詞的檢索,這些問題都是大家相互討論得到解答,而不是帶教老師一句話簡答,所以學生印象深刻,而且沒有厭煩情緒。
3.3 論文設計和實施 論文的設計是關鍵的環節,在實驗設計方面,要求學生在文獻查新后開始實驗設計,提出課題的研宄目標、方案和方法,組織學生一起討論實驗方案,根據各自情況對學生的設計方案提出修改意見。其中的每一個環節,筆者都遵循PBL教學法的準則,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例如在學生的實驗設計中決定對于門診使用抗高血壓的藥物進行合理性的分析,那么需要收集什么資料、如何收集、如何建立自己的數據庫等問題,都是帶教老師引導學生提出,再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我院是一所中西醫結合的醫院,在門診的高血壓病人中,往往是中藥、中成藥、西藥同時使用,這樣用藥的病人和純粹使用西藥的病人,如何評判結果?高血壓病人往往合并其它的慢性疾病,有些藥物不僅僅是針對高血壓這一種病癥,這樣的用藥該如何分組?類似的問題,在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和具體實行的過程中,都會不斷出現,遇到這樣的問題,帶教老師組織了幾次文獻的學習與討論,引導學生建立資料的納入或排除標準,逐步將實驗進行下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斷地面對新的問題,又不斷地在老師的指導下,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實際的專業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4 分析與論文寫作數據分析 是學生都比較畏懼的一個問題,例如筆者輔導的廣東藥學院的學生在數據分析時,覺得自己收集的一部分病例使用的一些復方藥物無法歸類,例如北京降壓0號其組分為每片含氫氯噻嗪12.5mg氨苯蝶啶12.5mg,硫酸雙肼屈嗪12.5mg利血平0.1mg復方川芎膠囊包括川芎和當歸,松齡血脈康膠囊包括鮮松、葉葛根、珍珠層粉。這些藥物不能歸類到己經設置的藥物分類中,筆者提示可以另外設置一組復方組,將復方藥物單獨統計,最終結果也比較滿意。
同時,在論文寫作中遇到的一些格式問題、措辭問題都是采取提示或者討論的方式,結果學生增長了知識,文章也完成得較好。
3.5 論文的評價使用 PBL教學法指導2名本科畢業生完成的2篇畢業論文,在畢業答辯中獲得了較高的評價,并且這種教學方法也受到了帶教老師的認同。在以往的藥學實習中,畢業論文的寫作往往是被帶教老師忽視的一個問題,有些帶教老師忙于日常工作,無暇對學生的論文寫作進行深入思考,往往會將自己的一部分課題交與學生完成,對于論文從選題到完成的整個過程沒有認真輔導,學生則毫無經驗與頭緒,最終沒有學到應有的知識。選用PBL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并且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4.結論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13)02-0333-02
一、引言
隨著英語在國際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及共通語(Lingua franca)地位的建立,英語在學術知識傳播中逐漸成為主要媒介語言,大多數全世界交流的學術論文都是使用英語的(Ammon,2001)[1]。一方面,英語通用語使學術交流更廣泛和高效,而另一方面,形成非英語母語(NNS)學者在發表學術見解的障礙。所以,NNS學者使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處于劣勢,他們不但要具有專業學術知識,還要具備英語語言能力,因為語言技能與成功與否是相關的,這也使得非英語國家學術用途英語—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的研究十分必要和重要。蔡基剛[2]也提出大學英語應從基礎英語逐漸轉到專業英語上來,大學英語教學定位應是學術英語。本文將討論如何在學論文寫作中通過體裁教學法提升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
二、體裁教學
以Halliday[3]的功能語言學理論為基礎,Swales[4]和Bhatia[5]建立了自己的語篇體裁理論。Swales在其所著Genre Analysis中將genre解釋為:“體裁包括一系列交際事件,交際成員共享某種交際目的,這些目的職能為該話語社團所承認,因為構成某一體裁存在的基本理論。這一基本理據形成體裁的圖式結構,并影響、限制內容以及文本的選擇。”每一個專業領域的語篇都共享一定的程序(generic stages)、目的(social purpose)和語篇形式(textual form),這些都是由該專業領域的話語社區(discourse community)約定承認并共同使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Bhatia曾對此作過進一步的闡釋,其要點是:(1)體裁是一種可辨認的交際事件;(2)體裁不是一般的交際事件,而是一種內部結構特征鮮明、高度約定俗成的交際事件;(3)在建構語篇時,我們必須遵循某種特定體裁所要求的慣例;(4)盡管體裁有其慣例和制約性,內行人仍可在體裁規定的框架內傳達個人意圖或交際目的[5]。
Swales提出“體裁教學法”(genre-based approach),根據語篇的“語步”(move)和“步驟”(step)作為語篇分析的基本單位,對語篇的各部分的體裁特征作了概括總結。“體裁教學法”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地盛行,建立在語篇的體裁分析基礎上,即把體裁和題材分析理論自覺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圍繞語篇的圖式結構開展教學活動,其目的是:(1)引導學生掌握屬于不同體裁的語篇所具有的不同交際目的和篇章結構;(2)讓學生認識到語篇不僅是一種語言構建(linguistic constructs),而且是一種社會的意義構建(social meaning constructs);(3)引導學生既掌握語篇的圖式結構(schematic structure),又了解語篇的建構過程,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或撰寫屬于某一題材的語篇(Kay,H.&T.Dudley-Evans 1998)[6]。
國外對體裁教學法的研究提出各種形式,筆者在此借鑒Feez[7]提出的教學循環模式(teaching and learning cycle),包含一套系統完整的某個特定體裁的寫作教學的參考模式,為寫作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循序漸進地認識和建構特定語篇體裁的五個步驟,每一教學步驟都有不同的目的,所以也有不同的教學活動。這五個步驟是:Building the context- Modelling and deconstructing the text-Joint construction of the text-Independent construction of the text-Linking to related texts。
以論文的“介紹(introduction)”部分寫作為例,Swales提出,論文的介紹部分通常有三個語步:(1)確立研究領域(Establishing a territory);(2)建立合適的研究地位(Establishing a niche);(3)占據該研究地位(Occupying the niche)。通過Feez提出的五步教學循環過程,學習者能夠對論文介紹部分的構成有更深刻的了解,對每個語步極其目的探索解構過程使得學習者能夠更好的掌握語篇布局,教學過程可以遵循下列步驟:
第一步:建構語境(Building the context),即引導學生了解目標體裁語篇所在的社會環境和交際目的,介紹或者提問學習者對論文的介紹部分的了解和認識,教師可提供輔助及背景知識。第二步:塑造并解構語篇(Modelling and deconstructing the text),使學生分析實例語篇的結構模式和解構語篇了解其特征,在解構論文介紹部分時,可以使學習者參考Swales提出的三個語步,并讓學生自行探索實力語篇是否符合這三個語步,進一步分析各個語布都如何通過語言得以實現的。第三步:共同建構語篇(Joint construction of the text),學生共同參與建構所學體裁的語篇,小組共同探索,參與學生互相學習。第四步:獨立建構語篇(Independent construction of the text),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自己所選題目獨立建構語篇。第五步:聯系相關語篇(Linking to related texts):學生探索如何把再次教學循環模式中所學的知識與其他相同或相似語境的其他語篇相聯系。
第一和第二教學組成部分,如文獻綜述、研究方法、結論、討論等部分都可以參考教學循環過程完成教學步驟注重提高學習者的語言意識(language awareness),使學生通過實例了解論文介紹部分的語篇布局,即在理論上認識論文的寫法。第三步和第四步則在有了語言輸入后讓學生能夠合作甚至獨立建構類似語篇,使學生在認識目標論文后,能夠合作或獨立完成類似語篇,即主動探索論文的寫作過程。第五步則是提高學習者分析推理能力,能夠將所學語篇應用實際并得到發揮,即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在完成介紹部分寫作教學后,論文的其他。
三、體裁教學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意義
傳統的大學英語學習寫作教學及四六級考核形式,側重寫作的最終成品,應試的學生完成寫作上交試卷,學習者在寫作中沒有更多的反思。然而,論文寫作與四六級作文的寫作過程和目的都不一樣,研究生階段學生更重視其在學術研究的發展,其論文撰寫過程也是要少則幾個月多則幾年。而EAP教師在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時候,單純采用過程教學法(process-based approach),其典型方法就是讓學生進行一稿、二稿至終稿的撰寫和同輩互改等形式,難以滿足研究生論文寫作教學。所以,筆者認為,要借助過程教學法的同時,更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文本,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采納體裁教學法(genre-based approach)讓學生在閱讀文本-分析文本-解讀文本-構建文本的過程中學習論文寫作的過程。
在信息大爆炸的當下,新知識呈幾何級數增長,如果學習者僅掌握教材的知識點,很可能在步入社會時發現所學知識已經陳舊,難以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因此,如何使學生運用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跟上社會發展的快節奏,就顯得尤其重要。自主學習并非孤立的自我學習,而是要有教師輔導、同輩互助和自我探索的學習過程,而大學生在即將步入社會時,更應學會學習的方法,使得學習能夠事半功倍。
將體裁分析法結合到學術論文寫作教學中,能夠有助于提高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體裁分析與傳統分析方法相比,在于它的解析性,它不僅是對語篇語言特征的簡單描述,而是深入揭示語篇建構的理據,探討語篇結構的社會文化因素和心理認知因素,并揭示實現交際目的特殊方式和語篇建構的規范性,回答了語篇是如何遣詞造句和謀篇布局這樣的一個關鍵問題。
四、體裁教學法過程的問題
(一)教師要能夠有充足的時間去收集和在課堂利用合適的語料,以完成整個教學循環過程,因為在前三個環節,學習者都要圍繞教師所提供的語料進行結構分析,這三個環節在學習過程中起到提升語言意識(language awareness)的作用,對學生的繼續學習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同時,這也體現了學習者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輔導作用至關重要。
(二)教師在輔助學習者進行文本解讀時,也要提醒學習者,體裁也并非一成不變,它是在一定時期被某一人群所共同接受和遵守的,但體裁可能由于文化因素或語篇變量(text parameter)的不同,而存在某種差異,人們可以在不破壞體裁基本結構的原則下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正因為如此,大學生在寫作課堂學到的是寫作方法,他們才能夠舉一反三,真正實現自主學習。
(三)教師在遵循上述教學循環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調整教與學的次序,并在必要時對某個環節進行再循環或多次循環,直至達到教學效果和要求。
參考文獻:
[1]Ammon,U.The dominance of English as a language of science:effects on other languages and language communities[M].Walter de Gruyter,2001.
[2]蔡基剛.關于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42(4):306-308.
[3]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Edward Arnold Ltd.,1978.
引言
英語一直是許多非英語專業學生的難題,在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技能中,又以寫尤為困難。一提到寫作文,許多學生都有畏懼心理;一提到上寫作課,腦海里就浮現出了“枯燥”、“乏味”這些詞。寫作之所以會給學生留下這樣的印象,與以往的寫作課教學方式不無關系。一方面,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以精讀課為主要課型,教師很少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寫作教學。與此同時教師又面臨著提高學生參加CET和課程考試的合格率和成績的壓力;另一方面,學生抱有實用主義的想法,把通過CET考試和大學英語課程考試作為學習英語的主要目標甚至是唯一目標,從而使其在英語學習上抱有想走捷徑、臨時突擊等想法,從而影響到寫作教學的效果。鑒于此,筆者試著從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出發,以學生為中心,探索真正適合學生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方法。
一、人本主義教育思想
人本主義(Humanism)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于美國的一個心理學流派。以馬斯洛和羅斯杰為主要代表的人本主義理論教育家針對當時“技術統治一切”的理論和傳統的教育理念提出了質疑和批評,認為傳統的教學觀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忽略了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割裂了人的情感與認知的關系,其強調人的價值和人的發展潛能,能夠自我實現,并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人本主義教育思想。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在教學過程中畢業論文模板,學生始終是中心,學生應該受到尊重,教師的角色不僅是“授之以魚”,更應是“授之以漁”,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還要充當學習的促進者,為學生提供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自為、自愿學習。
二、基于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下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可行性
(一)傳統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法特點分析
在目前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采用較多的是結果教學法和過程教學法。
1、結果教學法(Product-focusedApproach)
結果教學法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寫作的最終效果上。其步驟一般是教師分析講解例文,學生模仿例文寫作,教師評改和打分等。這種方法在實踐中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從學生方面看,學習效果不佳。因只注重結果,不重過程和能力培養,學生思路不寬,文章內容空乏;同時只關心分數高低,不在乎錯在何處論文格式模板。二是從教師方面看,教學效果不佳。同樣只注重結果,沒有過程參與學生的寫作,不能及時修正學生在文章組織結構和主題等方面的不妥之處。
2、過程教學法 (Process-focusedApproach)
過程教學法把重點放在學生的寫作過程和寫作能力上,讓學生了解寫作過程,激發學生思維。這種教學法的局限性主要表現:一是適用范圍受限。適宜在小班(如英語專業的小班)進行,若班級人數眾多(筆者所在院校非英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班的人數一般在45人左右,人數偏多的班級超過60人),推行這一方法有困難。二是實用性受限。這種方法不能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寫作技巧,對學生參加CET等考試的寫作幫助不夠。
從上述兩種教學方法中可以看出,傳統的英語寫作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毫無自由創作的空間,因而覺得寫作枯燥乏味。
(二)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可行性
寫作事實上是一個極具創造力的過程,是以文字的形式對學生自己的思想情感的呈現。因此,要提高寫作教學效果,最根本的是應該讓學生從內心享受寫作,熱愛寫作,讓學生主宰寫作,成為主人。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認為教育應該以“學生為中心”,作為教育管理者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是主導者、促進者、幫助者和鼓勵者,使學生作為學習的真正主體,扮演學習活動的中心角色。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快樂地體驗每一個教學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某個話題(topic)去思考問題,形成自己的想法(idea)畢業論文模板,并鼓勵學生用英語表達出來形成文字,最后幫助學生去修改完善所寫的文字從而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篇章。因而,在整個寫作教學過程中,始終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由此可見,人本主義的教育思想是可以被運用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過程中的。
三、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實踐
筆者以人本主義“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為指導,結合自身學校學生的特點,將大學英語寫作教學實踐分為以下四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加強引導,端正動機——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三本院校,學生基礎相對于一、二本院校的學生而言普遍較薄弱,學生學習動機也不強,英語寫作的畏難心理尤為突出,增加了教學難度。因此,在進行實質性的英語寫作教學之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其打消畏難心理,鼓勵其樹立信心尤為重要。
結合非英語專業學生未開設專門的《大學英語寫作》課程,筆者將寫作教學的相關內容融入到《大學英語》精讀教學過程中,通過對閱讀的教學逐步灌輸構建寫作框架的意識。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不單純強調單個詞或短語的拼寫及意思,不單單讓學生明白文章的關鍵詞的引導下進行復述不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久而久之,興趣不斷增加,畏難心理也就逐漸減弱,也就為之后的寫作提供幫助。
第二階段:體驗比較,找出差異——培養學生鑒賞能力
要想寫出好文章,大量的閱讀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僅僅停留在弄懂文章大意的水平上,閱讀對寫作的幫助就要大打折扣了。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進行比較閱讀的能力。
在學生能夠很好地分析出文章結構并借助關鍵詞提示進行簡單復述的基礎上,教師就可以開始培養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了。這里所講的比較閱讀是指讓學生就同一主題,不同作者寫出的不同文章進行比較分析,分別找出各文章的優缺點。優缺點可以是用詞上的,也可以是結構上的,等等。此過程可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在找出差異的基礎上,還可以讓學生試著去改寫。
第三階段:給定話題,實戰練習——鼓勵學生嘗試寫作
有了前兩個階段的準備,學生對寫作的畏難心理不再像剛開始那般強烈了。但是,對寫作的畏難心理還是存在的,抵觸情緒也是有的論文格式模板。所以,要讓學生獨立進行寫作還需要一個過度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給定話題。當然,在進行話題分析的過程中,教師扮演主導者的角色,起到引導學生對話題進行討論,表達出學生自己的觀點;而不是將教師本人對這一話題的想法強加給學生。在討論分析之后畢業論文模板,再讓學生獨立完成作文,從而降低了學生進行寫作的難度。
第四階段:評閱反饋,協助定稿——樹立學生寫作信心
學生獨立完成作文之后,就要進行評閱。但在交給教師評閱之前不妨先讓學生進行自我修改和學生相互修改。在學生進行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鍛煉自己的糾錯能力,鑒賞作文的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同學間的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當然,也為學生把作文拿給教師評閱增加了信心。另外,教師在評閱時,要多鼓勵,通過評語促交流,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最后,學生根據教師的建議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作文形成定稿。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一步一步地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寫作的信心也隨之逐漸增加。
最后,關于各個階段的實施時間則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在四個階段中,教師始終是主導者,整個過程始終是以學生為中心的。
結語
英語寫作對于大多數中國學生而言都不是件易事。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起來本身就存在難度,學生難免會有焦急、畏難情緒。因此,教師的鼓勵與耐心就顯得尤為重要。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師生雙方的長期堅持與配合。
參考文獻:
[1]Carl Rogers, Freedom to Learn[M]. Columbus, Ohio: 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1969
[2]Williams, M. & Robert L.B., Psychology forLanguage Teachers: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陳愛梅,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28-30
[4]李素菊,對大學生英語寫作存在的問題分析與對策[J].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 (4):137-138
[5]史玉娟,大學生英語寫作中的主要問題及應對策略[J].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2005(1): 103-104
一直以來,高校的英語寫作不僅是英語專業教學的難點,更是非英語專業學生害怕提及的一門課程。從對在校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幾個方面的考核來看,學生最薄弱的就是英語寫作部分,因此,提高大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非常重要。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常見的寫作教學方法
當前,在各大高校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比較流行的有以下幾種英語寫作教學法:
(1)結果教學法。注重模M、背誦以及英語寫作基礎知識的傳授,但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2)過程教學法。比較注重寫作信息的收集、結構的組織等過程。(3)體裁教學法。通過對范文的閱讀和理解,掌握一定的圖示結構,進行模擬寫作。(4)過程體裁教學法。這種是2000年才提出的新的教學法,它融合了前面三種寫作教學法的優勢,引導學生認識語篇,掌握圖示結構,寫出高質量的英語作文。廣大教師經過辛苦實踐發現,對學生寫作幫助最大的就是過程體裁教學法。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微時代,如何讓過程體裁教學法的作用得到最好的發揮已經成廣大教師討論的焦點。
二、微時代與大學英語寫作教學
微時代,指的是由MOOC、微課、微博、微信、QQ等新型的信息傳播媒介所組成的文化信息大發展的時代,充分發揮這些信息傳播媒介的作用,實現英語學習環境情景化、教學內容多元化將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對于大學英語寫作課程也不例外。
1.微時代增加了閱讀信息的輸入,為大學英語寫作提供了素材。微時代下,基于二語習得輸入與輸出理論,過程體裁教學法指導下的英語寫作遵循著“寫讀結合,以讀促寫”的教學模式,英語寫作在輸出之前,必須達到一定信息量的積累和輸入,才有內容輸出。
2.微時代增加了相互之間的信息交流。有了足夠的素材進行英語作文仿寫以及獨立的英語寫作,學生又可以充分利用這些信息平臺互相評閱、分析與交流,整體英語寫作技能在這個過程中又得到了提升。
三、微時代環境下大學英語寫作的基本要求
隨著電子科技設備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將新型的信息傳播媒介引入大學英語寫作課程的教學中,也算是順應了時展的要求。但是,這也對教師、學生、教學環境和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對教師的要求。首先,教師面臨的就是角色的轉變,從“主體”變為“主導”,引導學生掌握一些英語寫作的方法,從傳授英語寫作方法轉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英語寫作。比如,寫作課課前預習的時候,可以提前利用MOOC資源和微課資源,帶領學生思考某個主題英語寫作的方式,課堂中也可以有充分的時間帶領學生分析作文范例,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只利用寫作課上的時間滿堂灌寫作要求與寫作規則,避免出現學生練習寫作機會少而教師講解多的情況。其次,擔任英語寫作課的教師需要具備更加深厚的專業知識,比如吃透寫作教材的內容,然后能夠將寫作課程內容分解為若干知識點,但是又保持各知識點之間的系統性和關聯性,保證學生認知發展中的連貫性。再次,作為微時代環境下的寫作課教師,要懂得充分利用新型的信息傳播媒介,引導學生找到最新的資源,服務于教學主線。最后,教師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技術操作能力,熟悉移動設備、電子設備的使用。
2.對學生的要求。基于微時代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主學習能力,變被動吸收為積極學習,能夠有足夠的空間獨自進行范文分析、論文仿寫和論文修改的工作。其次,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判斷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在浩瀚的資源里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內容。
3.對教學環境及設備的要求。微時代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所依賴的是網絡這個平臺,需要學校加強對多媒體和網絡這些硬件設施的建設,滿足最基本的需求;另外,微時代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要求我們能逐步開發出更加簡單易于操作、更適合這門課程的系統和平臺。
四、結論
盡管微時代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有了很多的便利條件,也更加的人性化,但是,我們也需要注意很多的問題。首先,不能過于追求效果和創意而忽略內容,防止過度注重資源的制作形式;其次,要注意資源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比如,把每個寫作的點關聯起來,整合出連貫的寫作課程資源。
中圖分類號:G649.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059(2011)06-0036-05
一、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改革對教學法的訴求
2006年,哈佛大學前校長德拉克?博克在《回歸大學之道》一書中指出,比起半個世紀前,當今美國大學的建筑、設備、課程種類與數量都顯著增加了;學生可以看到電腦投影的課,可以在個人電腦上寫文章,可以經網絡提交作業。但是,學生的寫作、外語、閱讀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進步了嗎?學生的道德推理、公民責任感及文化包容度提升了嗎?博克對這些公認的大學通識教育目標是否真正得以實現提出了質疑。
歷史上,美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研究與改革實踐一直較多地圍繞通識課程目標的重建與課程內容的重整,較少地關注教學過程即教師如何教和學生如何學。在絕大多數的通識課上,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他們聽教師講,記筆記,背教材,并照搬到試卷上,但很快就遺忘了。根據計算,一般學生在課后15分鐘內就記不得課堂上絕大多數的事實性內容了。相反,興趣、價值觀和認知技能卻能夠持續更久,學生通過自己思考而非被動地閱讀或聽課所獲得的概念和知識也會保持得更久。因此,學生從大學帶走什么知識和學識技能,較少地取決于他們上了什么課,更多地取決于課是怎么教和教的質量如何。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一系列著作和研究報告的發表引起了美國高校對本科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重視。1988年,美國大學協會(AAC)發表的題為“通識教育的新活力(A New vitalitv in General Education)”的報告指出,通識課程中“所教的內容可能不如如何教來得重要”,并對教學過程中如何激勵學生“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提出了如下建議:合作式學習、成立課外學習小組、利用電子媒介和引導本科生科研等。
美國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師作出了積極回應,開發和實驗多種主動學習教學法(active-learningpedagogy),以確定哪些教學法可以有效地實現大學通識教育目標。“回應歷史教學法(Reacting to the PastPedagogy,簡稱RTTP教學法)”,作為主動學習教學法的一種,是由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的歷史學教授卡尼斯(Mark c.Cames)于1995年開創的。在短短的15年時間里,RTYP教學法已經被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的300多所高等院校使用,40多所高校加入了“回應歷史教學法協會”(RTrP Consortium)。該教學法于2004年獲得了美國“西奧多?希斯伯格教學創新獎”(Theodore Hesburgh Award for pedagogicalinnovation)。在通識課程中使用過RTYP教學法的教師們普遍認為,RTrP教學法有效地實現了美國學院與大學聯合會(AAC&U)在其研究報告《全球化時代的大學學習》(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2007)中提出的21世紀大學通識教育目標中的多數目標,成為美國大學通識教育實施的一種創新途徑。
二、RTrP教學法的教育理念及其三個要素
(一)RTrP教學法的教育理念
(1)一種融人角色扮演的游戲方式
美國絕大多數學院的習明納采用蘇格拉底式問答法,即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閱讀和理解較難的文本。而在采用RTIP教學法的課程中,學生的學習主要是參加一種或多種經過精心設計的游戲(game)。游戲以經典文本中的某一歷史情境為背景,學生被指定扮演該歷史情境中的一個人物角色。每一種游戲大約持續10課時(75分鐘/課時)。教師的角色是游戲的管理者、協調者和促進者;學生負責組織安排課堂辯論并實踐歷史上的議會、法庭及科學社團活動的程序。
在每種游戲的最初課時階段,教師對游戲相關的議題及歷史背景給予指導。第二或第三課時階段,教師根據歷史人物給學生分配角色。第三課時階段初,整個班級分成幾組,扮演相似角色的學生形成一組,將在課內外一起規劃如何完成目標。到第四或第五課時階段,全班學生碰面,扮演“管理者”角色的學生(如公元前403年雅典議會的主席、明朝翰林院的大丞相或1945年西姆拉會議上英國殖民地的大總督)將主持游戲過程。教師僅僅在解決一些爭端或對其他事情進行裁決的過程中進行干預。整個游戲過程中,教師主要在課外通過電子郵件與學生交流、與個別學生直接接觸或提供建議,賦予學生討論議題和解決問題的自。
游戲的核心是說服。對于分派給學生的每一個角色,他們都必須說服別人“他們的”觀點比對手的更加有道理。“他們的”觀點來自角色描述中引用的重要文獻。在限定的6到7次課時中,學生試圖解決一場危機或寫出一部憲法。成功說服其他“代表”、“會議人員”或“官員”的學生將會得到選票并最終在這次游戲中“獲勝”。但是,所有學生都共同參加這一次緊張而激烈的體驗,體驗的目的是,在與其他對立觀點的對話過程中表達一種連貫的世界觀,而不僅僅是從教師那兒獲得學分。
最后的幾次課時,教師和學生共同討論這次游戲引發的歷史、政治、文化或宗教等方面的議題。學生通過參加這種游戲培養了特定的技能,如說服性的演講與寫作、團隊合作、協商和領導力,這些技能是學生今后參與到更廣闊的生活世界中所必需的。
(2)歷史的偶發性及個人在歷史上的重要性
絕大多數的通識教育概論式課程教給學生的是已發生的事件。歷史學家和其他學者推斷出事件的因素--通常包含經濟的、社會的、政治的和技術的諸種因素--導致某種結果。如,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工業革命引起了工人運動;古代雅典海上貿易的繁榮促使其海上霸權地位的誕生;等等。而這類學術研究往往缺乏對個人行為和個人決策重要性的研究。RTTP教學法認為:個人在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廣泛的經濟和社會力量約束了個人的行為,但是這些力量并不決定人的活動;個人的活動由自己決定。
RTTP教學法根據設計者對這一歷史時期的理解,在游戲中再現一個特定的歷史情境,包含經濟、社會、政治等所有因素的力量。過去所發生的事情不一
定在這個游戲中完全重現,但是“真實的”歷史將會幫助學生厘清歷史起因并理解和判斷未來可能出現的事件。RTTP教學法也給學生提供從個人角度探討反事實問題的機會:在古希臘,一群不同的領導者是否會有效地抵制雅典民主的崛起?一套不同的論點是否會阻止伽利略被羅馬宗教法庭判罪?宣揚個人重要性意味著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RTTP教學法認為,歷史的形成是源于多種因素,包括個人的變化莫測。因此,歷史是偶發性的。由此,學生能了解到個人參與的價值。
(二)RTTP教學法的三要素
(1)對重要文本的批判閱讀
RTTP教學法的主要前提是:思想與生活相互交織在一起;特定生活所面對的問題則影響著思想的演變。對思想的研究不可能脫離思想出現的社會情境;對人的研究則需要了解決定人類社會和文化進程的知識建構。名著教學法主要是討論經典著作,但很少論及著作出現的歷史情境。與此不同的是,RTTP教學法要求根據名著出現的歷史背景來審視這些經典文本。因此,學生的閱讀材料主要有兩類:重要思想家的著作和反映當時社會或歷史背景的著作與論文。如果學生扮演的角色是1945年印度的印度教激進分子,那么他就會被建議閱讀有關印度教興起和伊斯蘭民族主義的文學作品,以及阿姆倍伽爾、甘地等人的著作。初次閱讀柏拉圖的《理想國》、孔子的《論語》或清教徒的布道時,學生們可能會有點膽怯,沒有充足的信心,因為這些思想本身就很深邃,不能輕易讀懂。但是,為了能夠說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并在游戲辯論中獲勝,學生必須在課前深入地研究和理解這些文本,使自己的論點建立在充分的論據基礎上。
(2)有效而有目的的寫作
RTTP教學法中,學生有口頭和書面兩種主要途徑表達自己的觀點。每種游戲都包含寫作任務,通常要求學生寫2到3篇、共10到12頁的正式論文。學生必須理解影響他們所扮演的歷史角色的思想,必須說服他人“他們的”思想是有意義的。RTTP教學法中,寫作是一種說服的練習。學生在論文中提出強有力的觀點,并將論文通過電子郵件或課程管理系統發給全班同學閱讀,等待扮演對立角色的學生的批駁。另一方面,在學生批評對立觀點之前,他們也必須批判地閱讀每一位學生的論文。書面作業是課堂討論的一個重要部分。此外,只要學生認為有利于達到說服他人并贏得比賽的目的,他們可以自由地選擇書面表達方式,如法律書、詩歌、宗教教旨、新聞稿、日記等。
(3)有目的的課堂參與
RTTP教學法中,學生也必須通過在全班同學面前表達自己的觀點來實現游戲目的。無論扮演的是何種角色,學生必須通過說服他人來實現目標并贏得比賽。在絕大多數游戲中,學生既站在講壇上作簡短的正式演講,也通過提問、駁斥對手、澄清自己的觀點等方式參加課堂的辯論。為了確保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發言,課堂上通常都設有一個講壇,由扮演“管理者”角色的學生決定由何人、在何時發言。如果某位學生已經站在講壇上,那么其他學生必須排隊。任何走上講壇的學生都有權利發表演講、提出問題或與全班同學對話。
三、RTTT教學法實現的通識教育目標
(一)合作學習能力
無論在今后的工作場域還是在公民服務、慈善事業中,通過合作方式解決問題,都是成年人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有關合作學習的研究表明,在小組中學習的學生成就更高,有更好的學習態度和更堅定的學習毅力。在RTTP游戲中,扮演相似角色的學生形成一個小組,小組成員團結在一起共同實現目標。雖然學生必須以個人的形式上交論文或發言,但是他們會以小組形式在課內外協作研究和完成報告,因為出色的發言和論文需要廣博的知識與視野,這往往不可能由某個學生單獨承擔。為了提出最佳論點和維護自己的立場,每個小組經常將論題劃分成若干相關的小議題,每人負責議題的不同領域。因此,RTTP教學法中,學生通過團隊的合作發揮各自的特長與才能,感受到集體力量的巨大。
(二)寫作與口頭表達能力
清晰的寫作與口頭表達是大學本科教育的重要任務。雖然關于如何最好地教學生寫和說迄今沒有共識,但是有研究認為,以下因素有助于提高寫和說的技能:很強的觀眾/聽眾意識;能提供真實寫作情境并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任務;多樣的寫作與表達機會;修改的機會;等等。RTTP教學法的游戲中,學生除了完成10至12頁紙的正式論文寫作和課堂辯論,在班級報紙、網頁、墻報和郵件中發表討論的寫作量一般也有10頁紙之多,其中的很多觀點都是有理有據、論證有力。2009年4月,哥倫比亞大學對RTTP教學法任課教師的調查顯示,96.1%的教師認為RTTP教學法“非常有效地”或“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86.7%的教師認為該教學法“非常有效地”或“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這是因為,學生對所扮演的角色具有責任感,飽含激情地參與游戲,希望自己扮演的角色更有說服力。另外,他們面對著真實的觀眾/聽眾--隨時可能遭到扮演不同角色的學生的批駁。同時,他們還要學會在論文(包括郵件)中利用不同的觀點、以不同的風格和方式吸引不同角色的觀眾。學生之間會花費很多時間共同研究并修改論文,最后清晰、有效地呈現自己的觀點。
(三)批判性思維能力
絕大多數美國高校將批判性思維列為通識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但是,困難在于許多本科生在這方面缺乏足夠的動機,面對“雜亂無序”、無明確答案的問題往往不知所措。RTTP教學法為學生設立了一個戲劇情境,確定他們所扮演的角色需要實現的具體的政治和社會目標。在游戲中,學生以歷史人物的身份面對需要說服的觀眾,他們解決問題的動機比在傳統課堂上更加強烈。例如,在“法國革命”的游戲中,學生主要圍繞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和貝克的《法國革命的反思》構建自己的論點,同時也被引導去閱讀那個時期的憲法條令、革命人物發表的演講與散發的小冊子,從他們的角色所處的經濟、文化和政治環境進行多視角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轉化為他們的論點。RTTP教學法的游戲結局可以與歷史事實相違背:蘇格拉底可能在審判中存活下來;拉菲特可能保存法國的君主立憲制。游戲結束后的剖析階段,學生們討論不同結局的可能性以及事件的因果本質;教師利用這個機會強調批判地分析歷史的重要性,與學生討論如何根據不完善的信息做出決策,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批判性思維是如何與現實行動相聯系的。
(四)道德價值觀與移情
了解他人的道德價值觀有助于理解自己的道德價值觀,并且能培養自己對他人的移情品質。了解另一個持不同道德價值觀的人至少是理解和包容他人生活選擇的基礎。但是,在美國高校的通識教育中,許多教師對“道德和倫理的教學”小心謹慎,因為這些名詞往往和宗教與政治信仰聯系在一起。“道德和倫理的教學”久而久之變成了一種思想灌輸:教師站在講臺上,學生坐在下面記筆記,最后通過考試獲得分
數--這種師生身處兩端的做法令人擔憂。RTTP教學法則將學生置于某個歷史人物的思想和價值體系中,這是其他教學法很難做到的。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可以了解歷史上人們曾經面對的道德上的兩難抉擇,而這些正是學生們在今后學校生活和工作生涯中可能要面對的。學生在揣摩他們所扮演的角色的同時,也必須理解角色所具有的價值觀。要成為柏拉圖、孔子、安?哈欽斯或盧梭的追隨者,不僅要走進他們所處的歷史情境,更重要的是進入他們的思想道德框架中。最有意義、最有效的道德教育就是將它內化,融入到個人的觀點中。從學識上和情感上透過他人的道德視角看問題,是促進個人價值觀反思的非常有意義的方式。
(五)公民參與能力
在知識分化打破統一的價值觀的時代,通識教育尤應讓學生擁有心憂天下的公民職責感和甘于奉獻的精神。了解有關國家的創建、國家目前主要機構的構成與運作的理論是有用的,但是這些理論本身不能激發學生對公共事務的興趣。學生需要直接體驗政治帶來的興奮感。在RTTP教學法中,學生作為公共群體的一員(如議會的議員或法庭的法官)參加投票選舉、制定法律或審理案件;他們在公眾場合通過反詰問和辯論學會獨立思考、即席演講以及維護自己的立場。一例如,在“公元前403年的雅典”的游戲中,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遭受了巨大失敗后的雅典,學生負責重建雅典的民主,對“什么政治結構能體現民主”、“選舉權的拓展范圍是多大”、“是否繼續過去的帝王政策”等議題作出決策。
(六)全球化的視野
2006年,美國學院與大學聯合會在報告《共享的未來:全球化學習和自由教育》(Shared Futures:GlobalLearning Liberal Education)中提到,“雖然絕大多數美國高校取得共識-全球化學習是當代自由教育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很少有高校采取有效方式將這一觀點融入課程中。”與近代歷史相關的RTTP教學法游戲將學生置于歷史危機中,這些危機往往包含重大的“全球化議題”,如民族沖突、貧窮、稀缺資源的管理和環境惡化。RTTP教學法中,學生將獲得的歷史教訓應用于分析討論當代的全球性議題。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利用文化知識、社會科學研究、歷史理解和科學方法,在做中學,試著解決問題。在“第二次”游戲中,教師鼓勵學生反思“在當代,什么是正義的戰爭”。“1945年的印度”這個游戲提出了在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如何實現民主的問題,并讓學生思考印度國內的民主現狀以及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關系。幾乎所有的游戲都會聯系相關的全球性議題,并在游戲的剖析階段將之作為課程的一項重要內容進行探討。
四、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改革的啟示
推行通識教育是社會對人才培養的普遍要求,也是我國本科教學改革的一大趨勢。就大學內部而言,實施通識教育其實是系統的改革,不僅包括教育理念的轉變和課程內容的調整,而且包括課程組織與選課制度的建設,更需要教師精心安排、設計教與學的關系并開發更多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實現通識教育目標的教學方法。
進入21世紀后,美國大學重視和推廣RTTP教學法,不僅反映了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改革對教學法的迫切訴求,而且體現了他們對如何培養全人的新的思考和實踐,這對我國高校現階段的通識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我國大學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作出努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的人才需求對技工學校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教育部人才培養水平評估指標中,“應用寫作”能力作為一項技工學生必備的職業技能備受關注。許多教師對應用寫作課程做了很多的教學改革,從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但效果一直無法讓人滿意。究其原因,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從客觀上看,應用寫作課程受重視程度遠遠比不上專業課;從主觀上看,應用寫作課堂教學過分強調理論知識傳授,缺乏實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提高技校學生的應用寫作能力,應從應用寫作課堂教學入手,突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束縛,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
一、項目教學法運用于應用寫作教學的步驟
實施項目教學法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習者職業能力的發展,引導學習者在探索和反思中獲得完成相關活動所需的知識和能力,其核心在于使研究過程與學習過程相統一。
根據項目教學法的思路,筆者將其在應用寫作教學中的應用設計為以下三個步驟:
1、確定訓練項目
筆者將教學內容設計為三個教學項目:示范項目、單項練習項目、綜合實訓項目。一個教學過程一般選取2至3個教學項目。
2、分組討論
項目教學法主要采用對話式、討論式、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寫出規范的應用文。學生學習形式可以小組為單位,采取協作學習的方式。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負責完成自己所選定的小項目或班級大項目中的一個模塊,小組成員在學習過程中探索或發現的信息和材料為全體組員所共享,甚至為全班所有成員共享。每組人員為4至5名,設立“項目負責人”,全面負責小組的學習討論。
在學生分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啟發、引導,具體活動由學生自己完成。特別是那些課內不能完成的課題要引導學生安排好后續工作。如完成一份市場調查報告的寫作,要引導學生制定一份合理的調查計劃,確定人員分工,責任到人,明確各自的任務,確定調查方法。這些工作做好了,后續工作才能順利展開。
3、檢查、評價和總結
在開展項目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跟進,對活動中出現的疑問及時給予必要的指導,包括一些心理問題、思想問題等,還要對學生的不同意見進行評析,統一認識,對學生的項目完成情況適時評價、及時總結。 轉貼于
(1)評價依據
學生完成的項目成果,即學生寫成的各種應用文或小論文。
(2)評價步驟
第一步由學生本人自評;第二步由各小組互評;第三步由教師進行評定。根據檢查和評價情況確定每一名學生對寫作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進行整體性總結歸納。
檢查、評價、總結的目的是發現教學規律,總結教學經驗,提出新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二、實施項目教學法應注意的問題
1、項目的選擇
選取項目要以教學內容為依據,以現實對象為材料,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學知識點,又要能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教師和學生應共同參與項目選取,教師要注意啟發學生主動發現身邊的素材,選擇難度適合的教學項目。
2、教師的指導功效
項目教學法強調學生的中心地位,教師要負責整個教學的設計和組織。采用項目教學法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師對任教科目要融會貫通;二是教師要有較高的文字駕馭能力;三是教師要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
3、課程內容的整合
實施項目教學法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認真考慮教學內容與專業知識的銜接,必要時可以編寫講義,甚至編寫教材。
應用文寫作是一門操作性極強的課程,學生學習的目的是能寫出生活、工作中常用的規范應用文。開展項目教學便于構建一個開放性的、研究性的學習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使學生獲得有效的實際鍛煉,同時培養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一、前言
作為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基礎階段的必修課,寫作通過書面表達體現學習者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是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譯”五種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實現語言習得的最有效的手段。但是,寫作卻是英語教學中的薄弱環節,盡管教師們做了很多嘗試和努力,但收效甚微。如何改進英語寫作教學,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一直是大學英語教師關注的焦點。本文擬從教師層面來論述如何提高大學生英語寫作教學水平。
二、融合不同的教學法
目前,寫作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模式有成果教學法、過程教學法和體裁教學法。一直以來,成果教學法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占主導地位,其教學模式是:教師講解寫作理論教師分析范文教師命題學生模仿范文寫作教師批改作文,成果教學法強調寫作中語言知識的掌握,注重詞匯、語法使用的正確性。在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的整個寫作過程完全處在教師的支配下,缺少自由發揮的空間,寫作成了機械輸入——機械輸出的過程,顯得枯燥乏味。
與傳統的成果教學法不同,過程教學法視寫作為過程,而非僅注重最終的寫作成品。它是一種“非線形的、探索性的、生成性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習作者不斷地去發現、整理自己的思想觀點”(zamel,1983:17)。claudia l. keh (1990)把過程教學法分為七個步驟:輸入階段寫初稿階段同學互評階段寫二稿階段教師批閱階段師生交流階段定稿。自始至終,過程法以學生為中心,同時包含學生之間的互動,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廣開思路,發揮想象力,提高寫作興趣。實踐證明,過程教學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其寫作的自信心,是一種比較受歡迎的有效的寫作教學方法。然而,過程導教學法比較耽誤時間,不適用于有特殊目的的短期培訓課程。(祁壽華,2001:65)。體裁教學法注重引導學生掌握不同體裁的語篇,交際目的和篇章結構。
每一種教學法都有其長處和不足,隨著外語教學的發展,單一的教學法已不能適應大學英語寫作課教學。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將成果法、過程法、體裁法融為一體,揚長避短,靈活運用。
三、培養學生寫作策略
寫作策略是學習者在寫作過程中構思、搜集材料、撰寫草稿、修改、評價作品所采取的有目的的思維和行動,涉及寫前策略、寫中策略和寫后策略。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寫作策略,讓學生融入寫作活動,在實踐中學習、應用和掌握寫作策略。
寫前階段用于搜集材料、閱讀、計劃構思,涉及的策略有審題和列提綱。教師要指導學生仔細審題、理解題意和根據要求列提綱,搭起文章的寫作框架。寫作階段是一個一方面寫下已有的想法,另一方面不斷思考新觀點的過程。教師對學生寫中策略的培養主要體現在詞匯、句子、段落和篇章層面。詞匯層面,應指導學生準確用詞,避免中式英語,詞匯要富于變化,避免單一重復,如喜歡可以用like,love,be fond of,be keen of,enjoy等表示,要根據具體的語境選擇適合的詞匯。句子層面,句子按使用目的可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按結構可分為簡單句、并列句、復合句和并列復合句,按修辭角度可分為松散句、圓周句和對偶句(丁往道,2005:35—37)。寫作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使用不同種類、結構、形式的句子,使文章鮮明、生動、有活力。段落層面,應指導學生做到主題明確、前后照應、銜接一致。篇章層面,要指導學生做到行文流暢、內容充實、段落連貫、過渡自然。寫后階段主要是準備公開作品,使其以某種形式呈現出來,采取的策略有準備最后的成稿、決定作品和大家分享或發表(陳艷龍,2006:93)。
正確的寫作策略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從整體上系統地分析學生的語言水平、學習需要、課程要求、寫作任務的特點和目的,在具體的寫作活動中培養學生學習和使用寫作策略(侯香勤,2007:72)。
四、改進評議模式
傳統的作文評閱主要有兩個弊端:(一)教師在批改作業時只側重語法、句法、詞匯等語言形式的使用,而忽視內容、篇章結構、邏輯思維等因素,這種只改錯誤或簡單給分的方式會使學生逐漸喪失英語寫作的興趣;(二)目前的寫作教學中,修改和評價作文均由教師一人完成,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教師反饋的分數,而對反饋中的評語和修改處視而不見。因為在學生的傳統意識中,批改作業只是老師的事,與己無關,因而反饋效果極差。
針對上述現象,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進行改革。首先,修改作文時,可采取學生互評互改和教師抽樣點評相結合的方式。學生完成初稿后,除交給老師評閱外,還可同時交給3位同學,每位同學要對自己收到的作文進行修改和評價。這樣可以強化和拓展學生寫作的“讀者意識”,為同學變相建立長期的筆友,極大地刺激學生寫作的動機(王靜,2008:114)。其次,學生接到同學的反饋意見對初稿加工改正后,把修改稿交給老師,老師要在課堂上比較分析初稿和修改稿,讓學生了解自己寫作中的問題從而進行改進。然后,教師再提供參考作文讓學生比照和對比,有助于他們了解自己寫作的不足之處,從而加以改正。最后,教師批改作文時,不要停留在糾正學生的語言錯誤層面,要從文章的篇章結構出發,對學生的作文從整體上做出中肯的評語。還有,教師不要更正學生作文中的所有錯誤,而是要把錯誤標示出來,讓學生課下自己訂正,或與同學相互交換訂正,以提高其學習自主性。
五、結語
總之,在聽、說、讀、寫、譯五種技能中,寫作最能反映一個人的語言功底。作為產出性技能的寫作在增強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英語綜合能力,提高整體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中占據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zamel,v.the composing processes of advanced esl students:six case studies [a].tesol quarterly[j].1983:17.
[2]陳艷龍.從學習者主體看大學英語寫作困境及對策[j].鹽城工學院學報,2006,(2):93.
[3]丁往道.英語寫作手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論文摘要:英語寫作課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英語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大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相對落后于其它四項基本技能。本文擬從教師方面入手探討提高英語寫作水平的方法,指出教師要融合不同的教學法、培養學生寫作策略和改進作文評議模式。
一、前言
作為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基礎階段的必修課,寫作通過書面表達體現學習者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是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譯”五種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實現語言習得的最有效的手段。但是,寫作卻是英語教學中的薄弱環節,盡管教師們做了很多嘗試和努力,但收效甚微。如何改進英語寫作教學,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一直是大學英語教師關注的焦點。本文擬從教師層面來論述如何提高大學生英語寫作教學水平。
二、融合不同的教學法
目前,寫作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模式有成果教學法、過程教學法和體裁教學法。一直以來,成果教學法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占主導地位,其教學模式是:教師講解寫作理論教師分析范文教師命題學生模仿范文寫作教師批改作文,成果教學法強調寫作中語言知識的掌握,注重詞匯、語法使用的正確性。在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的整個寫作過程完全處在教師的支配下,缺少自由發揮的空間,寫作成了機械輸入——機械輸出的過程,顯得枯燥乏味。
與傳統的成果教學法不同,過程教學法視寫作為過程,而非僅注重最終的寫作成品。它是一種“非線形的、探索性的、生成性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習作者不斷地去發現、整理自己的思想觀點”(Zamel,1983:17)。Claudia L. Keh (1990)把過程教學法分為七個步驟:輸入階段寫初稿階段同學互評階段寫二稿階段教師批閱階段師生交流階段定稿。自始至終,過程法以學生為中心,同時包含學生之間的互動,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廣開思路,發揮想象力,提高寫作興趣。實踐證明,過程教學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其寫作的自信心,是一種比較受歡迎的有效的寫作教學方法。然而,過程導教學法比較耽誤時間,不適用于有特殊目的的短期培訓課程。(祁壽華,2001:65)。體裁教學法注重引導學生掌握不同體裁的語篇,交際目的和篇章結構。
每一種教學法都有其長處和不足,隨著外語教學的發展,單一的教學法已不能適應大學英語寫作課教學。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將成果法、過程法、體裁法融為一體,揚長避短,靈活運用。
轉貼于
三、培養學生寫作策略
寫作策略是學習者在寫作過程中構思、搜集材料、撰寫草稿、修改、評價作品所采取的有目的的思維和行動,涉及寫前策略、寫中策略和寫后策略。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寫作策略,讓學生融入寫作活動,在實踐中學習、應用和掌握寫作策略。
寫前階段用于搜集材料、閱讀、計劃構思,涉及的策略有審題和列提綱。教師要指導學生仔細審題、理解題意和根據要求列提綱,搭起文章的寫作框架。寫作階段是一個一方面寫下已有的想法,另一方面不斷思考新觀點的過程。教師對學生寫中策略的培養主要體現在詞匯、句子、段落和篇章層面。詞匯層面,應指導學生準確用詞,避免中式英語,詞匯要富于變化,避免單一重復,如喜歡可以用like,love,be fond of,be keen of,enjoy等表示,要根據具體的語境選擇適合的詞匯。句子層面,句子按使用目的可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按結構可分為簡單句、并列句、復合句和并列復合句,按修辭角度可分為松散句、圓周句和對偶句(丁往道,2005:35—37)。寫作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使用不同種類、結構、形式的句子,使文章鮮明、生動、有活力。段落層面,應指導學生做到主題明確、前后照應、銜接一致。篇章層面,要指導學生做到行文流暢、內容充實、段落連貫、過渡自然。寫后階段主要是準備公開作品,使其以某種形式呈現出來,采取的策略有準備最后的成稿、決定作品和大家分享或發表(陳艷龍,2006:93)。
正確的寫作策略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從整體上系統地分析學生的語言水平、學習需要、課程要求、寫作任務的特點和目的,在具體的寫作活動中培養學生學習和使用寫作策略(侯香勤,2007:72)。
四、改進評議模式
傳統的作文評閱主要有兩個弊端:(一)教師在批改作業時只側重語法、句法、詞匯等語言形式的使用,而忽視內容、篇章結構、邏輯思維等因素,這種只改錯誤或簡單給分的方式會使學生逐漸喪失英語寫作的興趣;(二)目前的寫作教學中,修改和評價作文均由教師一人完成,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教師反饋的分數,而對反饋中的評語和修改處視而不見。因為在學生的傳統意識中,批改作業只是老師的事,與己無關,因而反饋效果極差。
針對上述現象,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進行改革。首先,修改作文時,可采取學生互評互改和教師抽樣點評相結合的方式。學生完成初稿后,除交給老師評閱外,還可同時交給3位同學,每位同學要對自己收到的作文進行修改和評價。這樣可以強化和拓展學生寫作的“讀者意識”,為同學變相建立長期的筆友,極大地刺激學生寫作的動機(王靜,2008:114)。其次,學生接到同學的反饋意見對初稿加工改正后,把修改稿交給老師,老師要在課堂上比較分析初稿和修改稿,讓學生了解自己寫作中的問題從而進行改進。然后,教師再提供參考作文讓學生比照和對比,有助于他們了解自己寫作的不足之處,從而加以改正。最后,教師批改作文時,不要停留在糾正學生的語言錯誤層面,要從文章的篇章結構出發,對學生的作文從整體上做出中肯的評語。還有,教師不要更正學生作文中的所有錯誤,而是要把錯誤標示出來,讓學生課下自己訂正,或與同學相互交換訂正,以提高其學習自主性。
五、結語
總之,在聽、說、讀、寫、譯五種技能中,寫作最能反映一個人的語言功底。作為產出性技能的寫作在增強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英語綜合能力,提高整體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中占據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Zamel,V.The Composing Processes of Advanced ESL Students:Six Case Studies [A].TESOL Quarterly[J].1983:17.
[2]陳艷龍.從學習者主體看大學英語寫作困境及對策[J].鹽城工學院學報,2006,(2):93.
[3]丁往道.英語寫作手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李艷爽(1978-),女,河北唐山人,北京聯合大學人文社科部,講師。(北京 100025)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2014年北京聯合大學高等職業教育應用文寫作課程建設項目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8-0120-02
“應用文寫作”課程是一門接近社會生活,內容繁雜,理論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的課程。但課堂教學長期以來一直處于封閉、僵化、沉悶的狀態中,不能很好地體現課程自身價值和滿足社會需求。所以充分發揮應用文寫作課程的作用,積極探討應用文寫作教學的現狀,把脈應用文寫作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系統研究應用文課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科學高效地進行應用文寫作課程建設刻不容緩。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開設應用文課程已經將近15年的時間,15年來,應用文寫作課程同樣面臨應用文寫作課程的共性問題。近兩年來,任課教師從教師、學生、學科等角度進行分析和研究,對應用文寫作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展開調整和創新,取得了一定成效。2013年12月初,為了了解當前應用文寫作的教學現狀和改革成效,了解學生對本課程的意見和想法,對聯合大學商務學院2013級市場營銷、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專業專升本177名學生就應用文寫作課程的教學方法、教材使用以及學習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根據調查結果以及教師在教學中的深切體會,分析探討了應用文寫作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取得的成效。
一、當前應用文寫作課程存在的問題
1.課程性質模糊,教學環境封閉
首先,長期以來,對于什么是應用文,什么是應用文課程,什么是應用文課程的立科之本存在爭論,由此造成教師認識模糊,理念不清。其次,應用文課程獨立性較強,前后續課程的銜接不夠緊湊和連貫,因此很多教學工作多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下開展,眼界狹小,不能主動和專業課程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再次,應用文課程究竟是公共課還是專業課也存在很大爭論,多年來,應用文寫作長期以來在公共課與專業課的罅隙中尷尬生存和發展;應用文課程教學安排隨心所欲,專業課學時緊張情況下就會壓縮或取消應用文課程的開設。
2.教材實用性不強,缺乏經典教材
教材是教學的基本工具,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但當前教材質量良莠不齊,落后于教學要求。筆者幾年的教學中,不斷為學生選擇更出色的教材,但即便精心選擇,仍然有72%學生對教材的總體感覺一般。教材缺乏時代感和時效性,內容往往過分偏重理論描述,而忽視了寫作教材的實用性、時效性,編輯模式僵硬呆板,也缺乏質量較高、貼近學生生活的范文和針對性強的練習。調查顯示,認為范文時效性不強的學生占47%,44%的學生認為教師給出的范文更有針對性。同時,很多現有應用寫作教材不僅選編范文少,而且只選了范文,卻沒有編寫針對“寫”的閱讀指導或評析;有的教材雖對入編范文作了評析,但一般也只流于簡單空泛的評語式評判,而很少從文章主旨、思路、結構、組材、語言和表達等方面做出具體深入的解讀。
3.教師缺乏實踐經驗,教學方法研究不足
大多數教師缺乏社會實踐。許多教師畢業后直接從事教學工作,缺乏在黨政機關或其他企事業單位的工作經驗,有些應用文文種根本沒有接觸過,應用文寫作中經常涉及到的相關專業知識不熟悉,講課時顯得捉襟見肘,只能敷衍了事。許多寫作教師主要研究和講述寫作理論,對教學方法的研究如同空中樓閣,對于如何引領學生了解應用文、掌握應用文的寫作技巧以及培養應用文寫作的思維習慣成為紙上談兵,不能較好地將自己的寫作經驗轉化為學生的寫作經驗,最終的結果就是教師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講解寫作原理和技巧,平淡無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
4.學生寫作基礎較差,思想認識偏頗
首先,調查顯示,學生普遍存在知識面狹窄、應用文寫作基礎較差、缺乏寫作興趣的問題。有68%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寫作能力一般,23%的學生認為不太好。其次,對應用文寫作重視和了解程度不夠。在開設應用文寫作課程前,71%的學生對應用文寫作有點了解,19%的學生了解很少,這就影響學生深刻認識應用文的社會價值和學習效果。再次,從學校環境來講,外語四六級的考試壓力,以及高數等課程的全校統考,學生將精力放在外語、高數以及專業課程的學習上,應用文寫作課程自然淪落成為湊學分的課程。調查顯示,關于學校的寫作風氣,只有5%的學生認為好,而有60%的學生認為一般或較差。另外,在現代生活中,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寫作因此變得寬松和多元。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往往覺得課堂上的寫作教學指導可有可無,在需要提交作業時可以在強大的網絡信息中尋找幫助。長此以往,學生的應用文寫作技巧不能得到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也依然處在較低的水平上。
二、解決應用文寫作課程問題的對策
應用文寫作是一門內容相對枯燥的課程,而“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學理念已經不適合課程建設的需要,這就要求教師轉變理念,調整思路,通過對應用文寫作課程建設的研究與探討,改變應用寫作課程的先天劣勢,促進應用文寫作課程的良性發展。
1.改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
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認知心理,突破傳統的“我說你聽”的教學觀念,讓“枯燥”的應用寫作課“鮮活”起來,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培養寫作能力,激發學生樂學、善學、巧學的積極心態。在教學過程中,以下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1)傳統閱讀法。現代信息理論認為:“讀”是信息的輸入、儲存與積累,“寫”是信息的輸出、釋放與應用;沒有信息的輸入、儲存與積累,信息的輸出、釋放與應用便無法進行。所以,“讀”是“寫”的前提與基礎,“讀”得越多,對于“寫”便越有益。針對應用文寫作教學重寫作輕閱讀的狀況,回歸中國傳統的寫作習得方式,加強閱讀。例如,畢業論文對于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從進入大學開始,論文就在學生的各類作業、科技大賽中顯現。但是,學生往往為了完成作業而臨時抱佛腳,對論文的內容實質以及論文的寫作特性并不掌握。所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專業,為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的論文資料,并介紹高水平的期刊雜志或網站,不給學生作業壓力,只要求學生對所閱讀的論文進行簡單標注和勾畫。學生通過閱讀論文理解其深層文意和思路,領悟寫作技法,包括結構、材料、語言的安排和選擇等。從閱讀開始的寫作,為學生首先打開了一扇充滿智慧和希望的大門,這不僅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而且減少了學生對寫作的畏難情緒。學生從閱讀中提高思維能力、文字能力,對應用文寫作的興趣自然也越來越濃厚。
(2)情境教學法。調查顯示60%的學生希望老師采用情境教學法。所謂“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各種不同文體,聯系生活實際,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學生在實際生活和今后工作中將會遇到或可能會遇到的需要運用應用文體來表達的較典型的具體情況,進行應用文的“仿真”訓練,以促使學生由“機械寫作”向“本能寫作”轉變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情境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多地提出各種假設和預測,設置一定情境,將實例穿來,引導學生進入角色在實戰中寫作應用文。例如:設計“就業招聘會文種寫作”情境模塊。學生分別扮演公司招聘人員和應聘人員。學生分組情況在開學初已經固定,每組根據抽簽確定身份。應聘人員完成簡歷、求職信的寫作;而招聘人員則要查找無領導小組討論題目,設定小組討論流程。兩組人員進行15分鐘的現場模擬,教師和部分學生參觀照相,招聘人員最后對應聘人員進行分析評價,教師最后對全體成員進行點評。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們的情緒高漲,態度認真,既鍛煉了他們的寫作能力,鍛煉了他們的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協調能力,也為他們在不久的將來進入社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每一模塊中,學生可以邀請教師參加小組演練、討論和寫作,教師則要與學生共同點評各小組完成的作品,讓學生參與到教與評的過程中。情境教學變生硬呆板的文體知識講授為生動具體的角色發言,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參與,在情境活動中分擔角色,體驗生活,和老師親密交流,從寫作過程中體驗到一種愉悅和享受,學習效果和教學效果明顯改善。
(3)實踐教學法。91%的學生認為老師的寫作練習量和模擬實訓內容適量和適當。這樣的調查結果進一步說明學生對自身寫作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視,調查還顯示72%的學生希望老師采用實踐教學法。寫作不是生活的點綴和裝飾,它源于生活,也要融入生活。尤其是應用文寫作更要取材于實際,為現實服務。實踐教學法就是讓應用文寫作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大課堂中,帶領學生進入真實的情境,通過對具體可感的實物的認知和體悟,讓學生寫出實用性、真實性強的文章,這樣將大大增強應用文寫作的張力,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例如,主題班會為實踐教學提供了用武之地。老師事先讓各組學生完成主題班會策劃方案以及主持詞、演講稿等文件,然后遴選較好的方案和稿件并付諸實施。在主題班會中各組進行會議記錄,在活動結束之后,完成會議紀要和活動總結,學生在整個班會從籌劃到開展到后期總結的過程中緊張而又高效地完成各項實踐工作,對這樣寓教于樂的寫作活動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寫作質量也明顯提高。
在情景教學法和實踐教學法的使用過程中,團隊合作貫穿課程的始終,既能減輕學生的工作量,又能提高學生的寫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85%的學生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以團隊的形式進行學習和練習,同時更希望老師也參與其中。當然,也有11%的學生認為團隊寫作工作量不均的問題,這就需要老師設計更為合理的團隊合作計劃和考核標準,更要求同學們在課程中秉持良好的品德,誠實、自信、勤奮、勇于承擔責任。
2.加強精品教材的編寫和修訂
積極進行教材建設,編寫理論與實踐并重、貼近學生特點的精品教材。教材的編寫應充分體現應用文的理論深度和科學性。清楚地認識到寫作教材不是簡單的寫作要求和技巧的展現,而是要在教材中建構寫作的思維模式、邏輯框架,科學地引導學生有效、高效地寫作。
教材的編寫要適應當前社會變化和學生實際。雖然應用文文體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應用,辦公信息化和網絡化日益普遍,應用文文體也相應出現一些變化。應用文教材也要及時反映這些變化,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能更接近現實社會,能夠學習到洋溢著時代特色的語言,接觸到最新鮮的事實,掌握新的文種及新的寫作方法。范文的選擇是應用文寫作教材質量的決定因素,要精心選擇規范、實用、新穎的范文,從文章主旨、思路、結構、選材、語言和表達等方面作出具體深入的闡釋。在體例的編排設計上合理地調整理論知識與寫作實訓的比例,對寫作理論的闡述和文體知識的介紹部分應適當的進行縮減;寫作實訓部分則應加大比重,其設計既要切合實際,又要生動有趣。
3.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備課是教學過程的重要一環,尤其對于應用文寫作教師,在備課中調整教學內容,掌握大量資料,與時俱進至關重要。首先,應該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慎重而大膽地選擇最恰當的內容,比如市場營銷專業學生與金融專業學生的學習重點顯然不能一樣,所以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和未來工作的需要科學地選擇教學內容,然后再具體準備每一堂課。其次,對教學內容的調整還應不斷求新求變,剔除實用性不強和使用頻率不高的文種,增加適應大學生實際需要和社會發展新形勢的實用文體。再者,大多數教材都缺少足夠的實訓題,教師應開動腦筋甚至打通人脈,從實際應用領域中找到具有典型性的正反例子,供學生模仿或者借鑒,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教師盡快樹立學科意識,加強學術研究,承擔應用文寫作學科發展的責任。教師要注重提高實際寫作能力,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或掛職鍛煉;有意識地增強政治、經濟、法律等專業知識的補給,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同時,聘請在企事業單位工作的文職專家到學校給學生做專題講座。這些專家既為學生們帶來了企事業單位最新最有用的寫作內容和寫作方法,也用自身鮮活而真實的實踐經驗彌補了專職教師的局限和不足,令學生受益終身。
在學校學科建設不斷增強、專業設置不斷調整的發展大潮中,應用文寫作作為一門生存在專業課與公共課的罅隙中的課程不斷遭到詬病。但是在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環境中,應用文以其自身獨特的屬性日益顯現出它的重要性和復雜性。面對當前的形勢,開設課程的學校和任課教師,有責任正視應用文寫作課程的先天不足,積極投身到應用文寫作課程的建設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和改革中,開拓思維,不斷創新,打破僵化、沉悶的教學傳統,真正實現應用文寫作課程的教學目標,培養具有較強寫作能力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黃麗清.應用文寫作七環節項目教學法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
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