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8 15:24:4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機械工程畢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摘要:本文介紹了國家電動工具制造行業骨干企業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強電動工具有限公司cims工程實施與應用過程中的經驗,為寧波市、浙江省制造企業實施cims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
關鍵詞:cims;cad;pdm;erp
1993年正式投產的中強電動工具有限公司在我國電動工具制造行業競爭近乎白灼化的今天不僅站穩了腳跟,而且實現了產量和銷售平均每年遞增35%以上的快速增長,人均產值及利潤連續多年在全國同行業中處于領先水平,目前已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各類中高檔電動工具專業制造商,擁有員工20xx人,年產值10億元。中強公司的優勢在于秉承“以人為本,科技創新”的立業理念,采用最有效的管理模式,集約社會資源,擁有產品市場和技術開發兩大核心競爭力,而核心競爭力的背后則是擁有完善和強大的it體系。
1 cims工程概況
中強公司的cims工程主要由計算機網絡 / 數據庫分系統、工程設計(cad)分系統、產品數據管理(pdm)分系統、企業資源計劃(erp)分系統等四部分組成,包括:
工程設計(cad)分系統:二維cad繪圖設計已完全普及,引進三維設計軟件并逐步應用在新產品造型設計、總體設計、結構設計、零部件設計及總體裝配等工作中,大大加快了設計開發進程,并提高了設計質量,優化了產品設計,縮短了產品開發周期。
產品數據管理(pdm)分系統:采用上海思普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開發并由寧波聯科電腦技術有限公司實施的產品數據管理(sipm / pdm)系統和圖檔管理系統 edm,有效地解決了設計流程、技術資料的規范化,技術信息傳遞、流轉、反饋快速流暢,并保證了數據的完整性、安全性和保密性,目前已運行在公司產品設計部門,實現了產品設計、工作流程的無紙化管理。
企業資源計劃(erp)分系統:采用寧波萬通軟件公司erp系統,并分批實施了制造數據管理、銷售管理、技術工藝管理、生產計劃、車間作業、物料需求計劃、采購管理、庫存管理、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設備管理、計件工資成本管理、pdm接口等一系列子系統,此外還開發實施了基于internet的訂貨管理子系統,作為銷售管理子系統的上游子系統,為其提供數據。
系統集成:在基本完成各分系統應用后,對整個項目的系統集成進行了安裝和調試,目前,整個系統已經可以集成運行,實現了cad、pdm和erp的信息集成。
通過cims工程的實施,中強公司在管理上已逐步形成一套快速響應市場變化、滿足客戶需求的企業內部運行機制,實現了產品銷售、技術開發、生產計劃、物料管理、財務管理等各個部門業務管理計算機化。
2 軟件產品的選擇
在中強公司cims工程中,主要應用軟件均采用了國產軟件,如intelcad和pdm軟件是上海思普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自主軟件產品,erp系統選用的是萬通軟件有限公司自主研究開發的erp系統軟件,國產軟件費用占軟件總費用的70%以上。選用國產軟件主要是基于以下考慮:
2.1 考慮中國國情。國外有許多好的管理軟件,但是拿到中國后多數都不太適用,有些企業就是勉強用了也用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國的企業管理水平和現狀很難與國外軟件的標準管理模式融合。企業花了很大的代價,花了很長的時間,實施的結果是棄之不舍,留之難用。中強公司選用的這些應用軟件有較多的國情化處理,比較符合中國企業的實際情況,技術上較成熟,在國內有廣泛的用戶,且軟件公司具有雄厚的技術實力和豐富的實施經驗,技術支持力度強。
2.2 考慮投入產出。企業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投入產出,要考慮風險,國外軟件動則幾十萬上百萬美元,對國內企業來講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同時也增加了軟件實施的風險,還有軟件今后的升級費用等問題,都需要企業認真考慮。目前,國產軟件(如兩維cad、pdm、erp等)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已能夠滿足國內企業實際工作的需要。
2.3 考慮售后服務。軟件特別是象erp、pdm這樣大型軟件的實施都會有一個較長的周期,企業應用咨詢、軟件原理培訓、軟件應用培訓、軟件客戶化修改都是必不可少的,國外軟件高昂的技術支持費用是國內企業難以承受的,更難長時間承受。同時國外軟件的封閉性使國內企業的軟件人員很難進行修改和變動。而國產軟件則不同,盡管國產軟件也要收取技術支持費用,但其收費標準國內企業可以承受,而且國產軟件其源代碼相對開放,較大的客戶化變動委托給軟件公司,一般性的修改完全可以由企業自己來解決。
當然,國產應用軟件也不是十全十美,今后應該在專用界面、決策支持、特別是pdm軟件在工程項目中的管理與控制、安全性管理、工作流的 并發機制處理、多bom視圖形成等方面還須不斷改進和提高。
3 cims工程的綜合效益
中強公司應用國產軟件實施cims工程,不僅提高了企業管理水平,同時也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直接經濟效益如表一所示。
表一:直接經濟效益
響應市場的速度
提高了30%,對快速占領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產品開發
開發速度加快25%以上,為新產品及早占領市場搶得先機。
生產率
提高生產率17%。
資金周轉率
提高資金周轉率0.2次,公司每年可節省開支90萬元。
間接經濟效益則表現在:
l 規范了企業的基礎管理和運作方式,使公司建立起科學的管理體系和快速反應的企業經營機制,推動了企業管理流程的規范化、制度化,使各部門職責更加明確、科學合理。
l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管理工作的深度,提高了管理工作水平。
l 提高企業的聲譽,增強了市場的競爭能力和應變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8-0045-02
一、我國高校機械工程專業畢業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存在問題:導師對本科畢業設計題目進行預先指定,給出具體實施步驟和解決方案,學生被動接受并完成,許多問題分別存在于選題、開題、設計或研究、論文撰寫、答辯、評價等環節中,表現在:無論是以軟件設計為主的計算機編程類題目,還是以工藝設計或以結構設計為主的工程設計類題目,綜合性不夠。選題環節中導師的課題題目大而空洞,畢業設計內容和要求不明確。
作者對北京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專業2004級(2008年畢業)、2005級(2009年畢業)、2006級(2010年畢業)、2007級(2011年畢業)、2008級(2012年畢業)、2009級(2013年畢業)畢業設計的選題類型及來源進行統計分析,80%以上為自擬課題,務虛化嚴重。
設計類課題所占比例不足4成(2008年及2011年除外),有理科化的傾向。設計類選題(包括機電專業硬件設計、機械結構設計或工藝設計)較論文類(包括以軟件應用和程序編寫為主)題目比重所占比例過小。學生識別能力下降。
國內其他大學也有類似的情況:一人一題雖然可體現學生的工作能力和態度,但不利于培養合作精神,不利于設計成果的實物化和產品化;畢業設計任務書代替開題報告,設計環節學生得不到及時指導;低水平,重復多,創新能力不足;設計任務不明確,進度不合理;外文資料與設計內容相關性不強,綜述缺少整體感,文獻數量不夠;畢業答辯環節中提問簡單,學生回答隨意,成績評價不夠客觀;很少做出物理樣機或經過實驗驗證,不能反映學生的水平;畢業設計成績對就業和升學沒有太大影響,也是導致設計質量下要原因之一。
大學考核或排名主要依據的是科研而非教學水平,導致對教學不夠重視!高校擴招,教學和科研資源緊張,現有經費難以做出一定水平的研究。畢業設計是讓學生運用所學動手解決問題的良好契機,不良學術風氣造成粗制濫造現象嚴重!就業不容樂觀,設計與工作幾乎毫無關系,重視度不夠。畢業設計質量與指導教師有直接關系,選題深度廣度不夠。擴招后,師生比例呈放羊狀態。
二、國外高校工程專業畢業設計過程與要求
1.美國高校:許多研究型大學一般在大四開設頂峰(又譯尖峰)體驗課程,通過研究難度項目,把本科教育零碎知識整合,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獲得“頂峰體驗”。
美國工程頂峰體驗課程的采用,有利于學生接受新知識新技能。教學模式為:接受(Receive)―聯系(Relate)―反思(Reflect)―提煉(Refine)―建構(Reconstruct)。打通技能和知識間的壁壘,可使學生發現技能與技能、知識與知識、知識與技能之間的有機關系;反思過去改進不足;把學習經驗融會到知識和技能體系中。
(1)師資保障:ASEE2005年調查結果顯示,2005年所有工程類高校教師均參與了頂峰課程及項目。教師主要擔當指導(57%)、咨詢(34%)和評價(16%)等三種角色。
(2)經費保障:經費是保證課程質量的重要保障。成本在1000美元以上項目:硬件成本55%,物資成本63%,旅行成本26%,軟件成本36%,其他成本26%。
(3)項目保障:項目數量關乎質量。2005年,每個項目團隊有10個以上的項目的占4%,有7~9個項目占3%,有4~6個項目占10%,有1~3個項目占12%,有1個項目占71%。每門工程頂峰設計課程有16個項目的占12%,有11~15個項目的占11%,有6~10個項目的占23%,有2~5個項目的,所占比例是38%,有1個項目,所占比例是17%。
(4)設計流程保障:綜合考慮需求擬定科目,工程課程的主題定位為:首先要易于整合以往學生的學習知識和經驗,其次要易于學生在實際的工作中使用所學技能和知識。
專家經過評估后,編寫大綱,即課程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時間、考核方案等。
2.英國高校:有些專業要求寫畢業論文,有選修有必修,較多部分是以課題為主。以英國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簡稱IC)為例,機械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過程可分為:(1)及接受畢業設計任務書;(2)依據畢業設計任務書的內容及要求進行考察、調研、查閱資料,并制定畢業設計任務進程表,進行總體方案設計;(3)詳細設計;(4)樣機制造及裝配;(5)樣機性能測試、實驗和綜合分析;(6)撰寫總結報告;(7)考核答辯。英國IC機械工程專業畢業設計過程時間為15周。
IC的畢業設計不是一人一題,而是四人組成團隊,題目一樣,但參數不同,成員共同完成。之后,將實驗與理論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成績評定由實驗測得實際效率決定,最后評定出最佳設計和最佳工藝獎。
由IC的畢業設計,可看出英國高校畢業設計的特點:選題綜合性強,熟練運用AUTOCAD、SOILDWORKS、FLUENT、ANSYS等各種CAD/CAE軟件包;3~5人組成小組,進行設計,培養加強團隊合作精神;成績評定基本基于對學生畢業設計成果的實際功效做出;對深造或就業影響重大,因此學生們一開始就投入最大的熱情和努力。
3.德國高校:德國工程應用型大學除必要外,不開純理論課程。學生畢業設計課題需自己到企業尋找。政府制定法規、優惠政策和提供經費。
(1)德國大學本科機械專業教育階段:德國本科生教育第一階段為兩年,學習各系共同基礎課程,進行選拔和淘汰。第二學習階段也是兩年,學生選擇專業方向,完成選修課、必修課和任選課程的學習任務,還需要完成學校規定的課程設計、專題報告、實驗、實習和畢業論文。第五學年,花3~6月時間寫畢業論文。
(2)畢業設計選題:大公司在本單位的報紙雜志上或網站課題信息,學生提出選題申請,企業對學生選擇錄取與否。小公司直接與學校聯系。
(3)畢業設計管理方式:如果申請畢業設計題目的學生被公司選中,公司會安排工程師來指導畢業設計,包括給出具體的課題名稱、任務內容及要求、課題時間進度、預期結果等。學生在公司做畢業設計課題一段時間(如2~3個月)后回到學校,導師進行審查。一旦導師和學生均認為能夠完成,該課題就可作為學生正式畢業論文課題。
(4)畢業設計基本要求:包括100頁左右的文字材料、需要的圖表及說明論文格式。論文以應用為本進行質量控制。課題未完成,但學生以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一樣可獲得通過。
(5)畢業設計成績考核及評定:畢業論文與專業考試用五分制進行評定。畢業總分是由論文分數加上專業考試分數得出平均分數。考核評定畢業論文原則上一般由兩位考官完成,一位(教師或畢業設計單位工程師)由考試委員會主席委派,另一位是畢業論文題目的指定者。如果兩位考官在評定考核中有意見分歧時,則采用地方性考試的評分規則。成績由學校教師給出,畢業設計單位不參與成績評定。
4.法國高校:對應的課程設計:從題目到項目開展及檢查,都與企業聯系密切,等同于我國本科階段的“畢業設計”課程,但在形式與方法上有差距。
法國課程設計的特點:(1)法國的課程設計學分較多,為本科總學分的1/16,我國高校畢業設計平均占總學分的1/20;法國工程師學校與我國的工科院校畢業設計的時間都是16周,一個學期,但法國工程師課程設計每天2學時,一周5天,共16周,總計160學時,而我國畢業設計總學時數是640,畢業設計要求學生每周5天,每天必須保證8學時,總共16周,法國學生只需要每天2學時。(2)法國工程師院校工程師階段的第二年,即四年級的課程設計題目通常以公司題目為主,經過主題演講階段、題目選擇階段、演講階段。(3)組織形式:以團隊形式完成。為保證科學及結果上的正確性,每一個“項目設計”小組均配備相關專業教師。(4)指導方式及要求:主要集中在實驗、選材及答辯等方面。教師提供參考資料供學生查閱,提供方法和思路供學生開展實驗、表述過程及結果,定期報告,經過反復分析和實驗獲得結論,準備答辯。教師給予指導。(5)考核方式:在學期末,課題進行最后答辯,以此作為企業工程師第一年一項重要的考核指標。答辯考核既有企業教師,也有本學院教師。
法國課程設計的優缺點:強調團隊協作,課程設計及答辯各個環節均以團隊――組的形式進行。“項目設計”學時占學年全部課程的20%,學生每周有專門時間參觀公司、做項目。“項目設計”是考核學生的重要指標,占到3~6個學分。
三、對我國機械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改革的啟示
淡化專業方向,加強通才教育。選題綜合性強,不局限某一方面訓練,選題采用校企聯合形式。3~5人以組為單位進行畢業設計,培養加強合作精神、設計成果的實物化和產品化。研究經費籌備由學校、企業及教師共同分擔。畢業設計考核成果多樣化,圖紙、畢業論文、報告、實物及程序或視頻等多種形式成果,只要能反映創新成果,就可達到目的。畢業設計大四上學期或大三下學期開始,主要是基礎知識及研究(設計)工具熟悉、對設計項目進行理論知識及文獻準備。
參考文獻:
[1]夏伯乾,馮靜,郭紅.中外高校機械工程專業畢業設計的比較與思考[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4(6):64-67.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1(b)-0130-03
專業碩士培養過程中,具備較強的工程能力和實踐能力是其區別于學術型碩士的重要特點。機械工程專業的實踐基礎是從事復雜機械裝備設計、先進裝備制造、機電系統控制與監測研究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因此,機械工程實踐環對機械工程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我國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實踐教學起步時間較短,開展機械工程專業實踐基地建設可進一步完善研究實踐教學體系,發揮機械工程學科的傳統優勢,使學生較深入地掌握機械工程領域的基本技能及開發技能,同時滿足機械工程類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迫切愿望。要達到這樣一個培養目標,專業實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充分的、高質量的專業實踐是專業學位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1-2]。
1 機械工程專業碩士培養目標及方向的確定
充分考慮碩士研究生的學術及工程能力培養要求,才能確定機械工程專業碩士培養目標[3]。機械工程領域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應用型、復合型的高層次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該領域碩士學位獲得者應掌握機械工程領域的基礎理論,掌握現代制造技術及系統的設計、分析、試驗技術,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方法,現代制造工程,機械性能分析、設備故障診斷、狀態監測與維護技術,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礎技術,工業設計的研究與設計方法。具有從事機電新產品、制造裝備開發設計能力、生產工藝設計及實施能力、生產設備管理及使用維修能力。培養工程應用能力強,實踐技能水平高,掌握先進設計、分析、檢測、制造等現代研究與工程應用技術的高級人才。
由機械工程的培養目標可以看出,現代設計與方法、先進制造與裝備、機電系統測控與技術是機械工程領域專業碩士不可或缺的培養方向。
2 培養環節的設計
2.1 實行機械工程專業碩士雙導師制的培養模式
根據機械工程專業碩士實踐能力的培養的特點,該領域全日制機械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可采用學校導師與企業導師共同培養的方案。 機械工程專業碩士學校導師由具有指導碩士研究生資格并且具有工程經驗的教師擔任。學校導師應在機械工程專業碩士入學一學期內采用雙向選擇的方式確定。企業導師一般由學校導師所合作的單位內具有高級職稱且具備豐富實踐能力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企業導師應在機械工程專業碩士入學后一年內確定。雙導師以學校導師指導學術、企業導師指導工程實踐的模式為主。學校導師主要負責機械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學習、論文選題、開題報告、中期考核、學位論文(特別是理論部分)的指導。學校導師對機械工程專業碩士論文的質量負責。企業導師主要負責機械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在工程技術實踐中能力的培養、學位論文的選題、論文實踐部分的指導等。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應經常交流情況,切磋經驗,互相配合,共同指導從而保證機械工程專業碩士的培養質量[4-5]。
2.2 機械工程專業碩士實踐性畢業論文設計
機械工程專業碩士學位論文選題應來源于應用課題或現實問題,必須要有明確的職業背景和應用價值[6]。學位論文形式可根據行業特點,采用調研報告、應用基礎研究、規劃設計、產品開發、案例分析、項目管理等形式。學位論文須獨立完成,要體現研究生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位論文評閱人和答辯委員會成員中,應有相關行業實踐領域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其課題最終成果,要以具體的設備、系統來體現。學位論文完成后,按有關學位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由學院組織論文答辯。答辯通過后由學院分學位委員會審議,充分考核其實踐能力,驗證課題論文具體實物成果,然后才能將相關材料上報研究生院,提交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批,獲得機械工程專業碩士學位。
3 實踐課程的設定與實施
3.1 現代設計與方法實踐能力培訓
現代設計與方法實踐能力培訓主要是培養學生對現代設計與方法的認識以及如何實現。該實踐通過使用ProE繪圖軟件和PowerMill軟件以及數控機床來實現零件從設計到加工的現代化和智能化。首先學生通過使用ProE軟件來設計出需要的加工零件,然后將繪制好的加工零件導入到PowerMill軟件,通過此軟件來實現數控機床加工零件所需要加工軌跡代碼,在仿真檢驗后將代碼導入數控機床中來實現零件的加工。圖1為學生完成的零件三維造型及加工軌跡設計。
3.2 先進制造與裝備方向實踐能力的培訓
先進制造與裝備方向實踐能力的培訓是培養學生在對先進制造與裝備的認知基礎上的實踐能力。該實踐課程培訓在西門子840D SL數控系統實驗平臺進行,如圖2所示。教學試驗臺上配有針對機床常見情況(如運動、故障報警、加工狀態)的演示盤,通過各種信號燈的顯示可模擬機床的刀庫的旋轉、換刀以及機床輔助動作的狀態。學生可進行西門子840D-SL系統的連接調試、西門子840D-SL系列S120伺服軸調試、西門子840D-SL系統參考點建立調試及故障診斷、西門子840D-SL系統所用Step-7 PLC指令編程與調適、ShopMill CAD/CAM編程實踐、PCU單元OEMs HMI擴展界面開發與編輯、SIMATIC WinCC flexible開發工具包的使用及數控加工程序測試,完成圖形仿真訓練。
3.3 機電系統測控方向實踐能力的培養
機電系統測控與技術方向的實踐主要培養學生對測試和控制技術的認識與實踐能力。該實踐通過數據采集卡來實現對模擬量的采集和數字量的輸入輸出控制,讓學生深刻了解到數據采集卡是如何將外界的模擬量轉換成電壓,然后將電壓轉換成人們熟悉的數字值;明白數據采集卡是如何控制數字量的輸入和輸出。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編程來實現對直驅試驗平臺的控制。通過該實踐不僅能夠使學生直觀地認識到先進制造與裝備的概念,還能夠使學生明白如何通過上位機來調用動態鏈接庫函數,從而實現對設備的控制。圖3是學生通過變成編程軟件實現的簡單測控界面。
4 結語
機械工程專業碩士實踐能力要求較高,通過上述環節可進一步完善研究生培養方案及實踐教學體系,培養機械工程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其掌握機械工程技術相關理論與技術,做到“學以致用”。同時可為我國制造行業提供實用型科研、技術人才,間接促進我國現代制造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彭寶營.基于“開放式數控系統”的機械工程專業碩士實踐教學設計[J].科技資訊,2015,13(25):120-122.
[2] 鄭鵬,吳建權,沈會祥,等.“機械工程”專業型碩士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創新模式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5,10(22):207-209.
[3] 《設備監理》編輯部.工程碩士培養應以行業隊伍建設需求為目標――訪全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處主任高彥芳副教授[J].設備監理,2013(2):34.
機械工程實驗室作為高等院校機械工程及近機類專業學生培養的實踐基地,也是學生接觸實際生產、獲得生產技術及管理知識,進行工程師基本素質訓練的平臺,對大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而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相對匱乏的形勢下,教育部提出了“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善創新”的高校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對于大學生的培養,高校既要使其具有厚實的專業基礎和基本技能,又要具有廣泛的適應能力和創新精神[1]。這不僅對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和教學計劃的安排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而且對實驗室建設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基于國內高校機械工程實驗室的實際情況,本文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實驗室建設模式,加大學生基礎技能、專業技能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有效解決了寬廣知識面與深厚專業技能兩者不可兼得之間的矛盾。
1 國內機械工程實驗室的現狀
教育部新頒布的本科專業目錄在逐步消除原專業劃分過細帶來的問題,側重于學生在專業內的綜合技能和創新能力培養。而國內高校機械工程實驗室大多仍保留著原來的運行模式,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1)實驗室構成:國內高校大部分是機械原理實驗室、機械設計實驗室、機械制造實驗室、機械CAD/CAM實驗室、機械創新實驗室、金屬材料實驗室、機電傳動實驗室等組成模式,其構成主要側重于學生在設計、制造方面的能力培養,而對于國內大多數高校的本科畢業生而言,畢業后從事設計方面工作的人數占比很小,大多集中在制造、測量與質量控制等領域就業。因此目前普通高校的機械工程實驗室在產品性能測定、物流及成本核算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功能缺陷。
(2)實驗室運行模式:實驗設備引進方面,國內高校機械工程實驗室建設仍然根據專業性質,采用“教師申請―學校審批―招標―采購―學校驗收”的操作模式購買相應設備,根據設備情況開設相應的實驗項目,因此存在著設備共享困難、重復購置率較高、利用率低下的問題[2,3]。在教學質量控制上,一般采用實驗教學抽查、聽課等方式對教學質量及規范性進行檢查和監督,但是對于學生的滿意度及培養質量關注普遍較少。
(3)實驗室隊伍建設:目前實驗室管理人員在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中仍處于不受重視的地位,普遍存在實驗室人員學歷較低、技能單一等問題。隨著新知識、新技術的更新速度加快,實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現代化教學設備更新及學生能力培養都對實驗教學隊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導致實驗教學隊伍的知識更新緩慢,甚至部分實驗教師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專業訓練[4]。另外,由于教學、科研類崗位普遍比實驗崗位待遇高,也導致大批實驗技術骨干人員不愿從事實驗教學工作,而轉入教學、科研崗或為了離開實驗崗而選擇繼續深造,造成實驗教學隊伍的人才流失。這些因素均制約了實驗隊伍的創新能力及實驗水平的提高,成為實驗教學環節中的瓶頸之一。
2 我校機械工程實驗室的創新模式
2.1 實驗室構建
我校機械工程實驗室從培養學生厚基礎、寬口徑的實際出發,經過資源整合把實驗室分成機械設計基礎、機械創新、機械制造、測試與控制、生產管理5個模塊。學生在該實驗平臺上可以得到“構思―設計―制造―標定―物流”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訓練,實現對產品開發過程各環節的深入理解,并根據自身的興趣、專業在個別環節上深入學習、加強訓練。這種實驗室構建方式有效地解決了“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善創新”與技能專長之間的矛盾。實驗室組成如圖1所示。
2.1.1 機械設計基礎模塊
該模塊主要是以鞏固學生基礎知識和培養學生基本技能為主的專業基礎訓練(包括綜合展品陳列實驗、公差測量實驗、機械CAD實驗、熱處理與硬度測定實驗、減速器拆裝實驗和液壓傳動實驗等);以培養學生綜合知識和創造能力為主的基礎實驗,即機構創意設計實驗,使學生具備基本的機械設計理念與專業技能。
2.1.2 機械創新模塊
該模塊主要是培養學生機械綜合設計能力、創新能力、協作精神和實踐制作能力。主要針對全國機械創新大賽、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機器人大賽、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等各大賽事而設置。通過選題、構思、設計、制造、調試等環節的綜合訓練,使學生把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視野,為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條件。
2.1.3 機械制造模塊
該模塊主要讓學生深入了解和掌握機械制造方面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技能,強化對機械制造工藝、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等課程的理解。具體內容主要是結合產品的制造過程,對車、鉗、刨、磨、銑等常見工藝進行基本操作技能訓練,使學生對工業產品制造過程有較完整的體驗和認識,更好地學習、掌握數控機床的基本結構、基本操作、編程、工件與夾具的裝夾、刀具選用及裝夾、基本工藝的擬定、 CAM應用,對工業機器人結構、編程、設計及在生產線上的應用深入理解,以適應現代制造業對人才素質的需求。
2.1.4 測量與控制模塊
該模塊主要訓練學生測試典型機構及機械傳動裝置的運動、動力學特性及工作能力;分析其影響因素,了解提高機械性能的措施;掌握現代機械物理量的測試與實驗研究方法和手段。
2.1.5 生產管理模塊
該模塊通過分布式制造系統實時仿真系統的軟硬件環境,提供生產系統的規劃、設計、運作管理方面的實驗,使學生學習典型車間作業調度問題的基本方法、技術以及對生產系統的布置和調度管理,培養學生運用生產系統設計和現代集成制造設計理論、方法從事制造系統規劃設計的能力。
2.2 管理模式
機械工程實驗室除執行我校國資處制定的各項有關規章制度以及學院GB/T19001-2000質量認證管理制度外,建立并實施了《機械工程實驗室管理規則》,包括實驗室各類人員崗位責任制、工作考核制度、安全衛生管理制度、檔案管理制度、實驗室運行經費管理規定、儀器管理規定等,各實驗室有實驗室規則、安全衛生制度、學生守則等管理制度。
2005年,實驗室進行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將ISO9001質量管理認證體系引入實驗室教學管理工作中。按照ISO9001質量認證體系的核心PDCA(計劃―實施―檢查―持續改進)要求,進行閉環、循環式管理,對實驗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連續控制,使全面質量管理成為基本工作方法,最終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和實驗室管理水平。
2.3 實驗教學隊伍建設
實驗室積極鼓勵學術水平較高、教學經驗豐富、具有團隊精神的教師參與實驗教學、實驗課程改革和實驗室建設,盡量減少專職實驗崗位的設置。按照學校、學院和學科師資隊伍培養的政策和要求,定期從實驗教學任務、實施過程、教學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技術改革等方面進行培訓,通過輪訓的模式加強實驗隊伍對產品生命周期各環節技能的深刻理解,使之熟悉實驗教學的全過程和具體要求,保證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
3 運行效果
經過幾年的改革與實踐,學生主動參與實驗的興趣明顯提高:(1)動手能力得到加強。以學生參加各類科技競賽為例,以往學生需要加工零部件時,往往直接請教師指導操作,甚至部分零部件由教師代為加工。現在指導教師只需要參與前期的方案討論,后期的加工制造與調試則完全由學生自行完成。(2)工程素質和創新能力得到提升。近三年來,學生在全國和省級科技競賽中獲獎22項,較以往有明顯的提高。(3)畢業論文質量提高。很多學生在理解了工業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過程后,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畢業論文的方向或題目。近年來,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有了明顯提高,申請實用新型專利十多項。(4)學生滿意度提高。我院根據ISO9001質量管理認證體系的要求,針對實驗教學對學生進行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滿意度由原來的89.8%提高到2012年的98.7%。
4 結束語
采用產品生命周期理念建立的機械工程實驗室,是對于傳統實驗室培養理念的革新,引進的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有效地保障了實驗教學的運行,提高了實驗教學質量。實踐證明,該模式對于系統培養學生的工程理念具有明顯優勢,使學生能夠在產品設計與制造時充分理解各環節的運行與成本核算,有效地解決了寬口徑與技能專長培養之間的矛盾。
參考文獻
[1] 孔令地,鄭文兵.省級重點實驗室運行管理實踐與探索[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71-73.
中圖分類號:G64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17-0029-02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大量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從2009年起教育部決定對碩士研究生教育進行結構調整,招收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要培養對象,從而使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進入一個新階段。目前全國部分高校都在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研究和改革試點工作,探索出一些具體的辦學思路和改革途徑,然而在探索和改革中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因此,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亟待一個大家認可的、兼具科學性及實用性的培養模式,突出專業學位教育的特色。
一、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現狀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工程人才培養的一種新模式,雖然近年來得到迅速發展,但各高校都在探索中前進,在許多培養環節中還存在問題。
1.社會對專業碩士的認可度不高
我國的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教育模式,而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目前還剛剛起步,無論是社會、企業還是學生本人都缺乏對專業碩士的了解,對專業學位認可度較低。部分高校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不夠高度重視、學校管理配套滯后,在教學資源分配上存在著不均衡,人才培養仍采用學術研究生的培養方案,指導教師的觀念還停留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上。從生源來看,專業學位沒有得到應屆生的普遍認可,志愿報考的學生極少,大部分來自于調劑考生。另外,用人單位也沒有發現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工程應用能力方面強于學術學位研究生。以上原因導致社會對專業碩士存在著偏見。
2.教內容與專業學位發展不同步
在高校中大部分教師都沒有企業實踐背景,沒有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經驗。[1]目前擔任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教學的教師很多都是直接從碩士讀到博士,主要從事理論教學與學術研究工作,雖然他們理論知識扎實,但缺乏工程實踐經驗,使得教學內容無法突出工程案例分析和實踐應用,無法將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甚至有些力不從心。在教材選用上,部分高校仍沿用學術型研究生的教材,重視理論研究。仍采用傳統教學方式,以課堂講授為主,缺乏實踐訓練,與學生互動少,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3.企業導師的指導作用不明顯
企業導師往往是企業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技術骨干,具有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長期從事產品開發、技術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工作。但由于企業導師忙于自身的崗位工作,沒有過多的時間、精力及經驗指導學生,企業導師的指導多數局限在論文選題上,在對于論文撰寫、培養方案設置方面幾乎沒有建議,甚至存在掛名指導的現象。
4.企業對聯合培養缺乏明確的認識
在校企聯合培養中發現,部分企業并沒有形成對聯合培養研究生的正確認識和定位,他們往往看重在短期內能不能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甚至有些企業將研究生視為廉價的高級勞動力,對于學生是否能夠很好地完成專業實踐并不特別關心。在讀研究生由于缺乏對工程實際問題的了解,論文選題基礎薄弱,難于實現知識向實用成果的轉化,也無法體現出對企業生產的實用價值。
5.實踐教學環節未落到實處
在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中,雖然多數高校都要求學生在企業連續實習半年至1年,但由于實踐教學基地及研究生本人等各種客觀因素的限制帶來了工程教育、企業實踐落實難的問題。在實習期,有些高校是學生自己聯系實習單位,這樣會造成實習單位培養條件不同、培養質量參差不齊、專業不對口、校方監管較弱等,造成研究生所學知識與實踐運用脫節。在企業實習期間,個別學生在實習崗位工作不認真、敷衍了事,使企業聯合培養研究生的積極性也受到挫傷。[2]還有少部分學生由于自身的原因不能完成在企業的實踐過程,以至難以實現培養目標。
二、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策略
全日制機械工程專業研究生的教育目標是:掌握機械工程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寬廣的專業知識和扎實的工程實踐能力,能夠承擔機械工程領域專業技術工作,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3],畢業生主要面向裝備制造產業部門。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這項創新型的工作,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1.合理定位,制訂切實可行的培養方案
對于佳木斯大學的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做到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工程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提高為核心。培養方案的制定以寬基礎、重實踐為特點,注重基礎性、應用性和實踐性三方面的有機結合。確立“兩個面向”,實施“四師教育”的培養目標,即立足學科前沿,面向企業,面向市場,實現機械設計師、機械工藝師、機械檢測師及質量管理師的培養,能夠研發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機械產品,能夠對企業的生產技術進行改造,具有對機械產品進行檢測的能力,掌握機械產品質量評估方法。課程設置體現學習、實踐、研究、再實踐的過程,使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相輔相成,關注與職業資格認證的銜接等。
2.優化課程體系,改革課程設置
依據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及專業學位培養特點,遵循高層次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合理設置基礎理論課、方向專業課、工程實踐課、公共選修課及畢業論文。基礎理論課的設置注重專業基本素質和能力的培養,使研究生的理論知識得到有效提高。在專業課設置中加強了案例分析類課程比重,體現專業知識的工程應用,增置企業管理類的課程。實踐課程設置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依據企業實際需求,不斷豐富和調整實踐課內容,完善實踐基礎設施配置,增強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公共選修課的設計主要是為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在提高專業水平的同時拓寬眼界與知識面,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去涉獵一些人文、法律和管理方面的知識[4],為學生深入社會奠定一定的基礎。教學內容強調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以案例教學法為主,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互推動發展。
3.校企密切合作,建立聯合培養機制
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學適宜采用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因此高校與企業間要相互協作,建立校企聯動培養機制,使校企雙贏、共同發展,并打造出的高質量應用型人才。
學校和企業合作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利用高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為研究生培養提供優秀的導師團隊、良好的實踐環境。[5]校企聯合培養要是以某一研發項目展開合作。企業提供實踐平臺,支持年輕有創新活力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參與項目研究,并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
學生學位論文應側重于企業所急需解決的項目,應圍繞項目研發內容進行撰寫,可以用研究報告、設計方案代替學術論文。寫作過程要注重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
高校和企業需共同制定培養計劃,明確規定校企合作雙方在聯合培養中的權利、義務,激發合作單位的責任感。企業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的積極性、參與程度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效果。
4.大力推進雙導師制,明確教學分工
高校導師通常在本專業領域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相對缺乏實踐經驗,因此適宜采用雙導師制來彌補。佳木斯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教學分別由知識結構不同的導師擔任。對于基礎理論課,是以講授基本原理和相關專業知識為主,應由校內導師教授。
實踐課是培養研究生專業技能的重要教學環節,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將會面臨各種各樣沒有現成答案的實際問題,需要他們運用基礎理論知識去尋求創造性的解決方法,這類課程需要企業中專業特長突出、實踐經驗豐富、具有較好的示范能力的高級技術人員擔任。[5]
由于學生畢業論文側重于企業所急需解決的項目,所以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應以校外導師指導為主,校內導師參與學位論文的開題、評審和答辯。在論文寫作期間,校內導師要加強與學生的聯系,對學生在撰寫論文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給予及時指導與解決,校內導師與企業導師間也要定期定時溝通,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逐步改善培養環節。企業導師具有豐富的實際經驗,而學校導師理論功底雄厚,所以兩者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三、結束語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快速發展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只要充分把握專業學位培養特點,不斷優化培養模式,科學設計課程體系,強化工程實踐教育,整合學校、企業、導師三方面的資源優勢,抓好培養過程的質量關就能使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不斷增強,綜合素質不斷提升,培養出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興平,孫恒,曹榮,等.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2,(6):51-52.
[2]劉化君.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3,(28):19-21.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8(a)-0208-02
“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的高層次人才培養是當今高校研究生培養教育的主要目標定位。在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重學術理論、輕應用的現象,增強研究生適應崗位的能力,滿足企業對應用型或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一直是企業和高校共同面臨的問題[1]。
2009年之前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以學術型為主,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在工程等專業領域對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學術型研究生不能完全滿足社會需求。為此,教育部于2009年推出了“全日制專業型碩士”,作為一種全新的研究生培養形式,并頒布了《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教研【2009】1號),次年,國務院學位委員頒布了《碩士、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總體方案》(學位【2010】49號)。2011―2014年近4年來從我國碩士研究生招生情況來看,碩士研究生招生結構進一步優,專業型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及比例逐步增大,學位類型結構日趨合理。
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擴大招收,研究生的生源結構調整,需要重新定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積極推進和發展具有鄭州大學特色的專業學位教育,使得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更加密切地滿足社會的需求。
1 專業型碩士校企聯合培養的涵義及意義
鄭州大學“機械工程”專業是在機械制造、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機械工程”專業培養具有機械工程專業基礎知識與專業技能,能在生產一線從事機械工程專業產品的設計制造、控制開發、應用研究和生產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針對“機械工程”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特點,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校企聯合培養以國內高校為主導,在行業企業的支持下,科學預測行業企業人才資源的前瞻要求,校企雙方共同參與工程碩士培養方案設計、專業實踐課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和管理、學位論文設計指導等,提高實踐訓練針對性,堅持把實踐創新能力作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核心,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相互融通,突出能力培養,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實行課程教學、實踐訓練和論文研究的三段式培養模式[2-3]。
校企聯合培養能夠向專業型碩士研究生教育提供良好的實踐機會、需求信息、政策支持和財政資源,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及實踐能力創造更多的機會;有利于校企資源共享,形成“產學研”結合,實現企業的產品、技術更新,優勢互補;通過校企合作采用雙導師制,有利于學生就業及企業引進高技術人才,可以同時滿足高校培養和企業需求的目標,實現“三贏”。
2 現有專業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專業型碩士生的培養來看,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及適應崗位的能力仍未達到滿足高校培養和企業需求的目的,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
(1)受傳統研究生教育觀念和科研實驗條件的限制,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概念認同度較高但實際認同度較低,較多地照搬了學術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特別是在制訂培養方案、教學計劃、畢業論文選題、論文評價等方面,沒有進行培養模式的綜合改革,缺少一套偏重于應用性和實踐性的課程體系。以致專業型研究生教育人才培養的特色不能凸顯,未能達到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目的。(2)鄭州大學機械類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招生包括了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等四個專業,每個專業下有4~6個研究方向。而機械類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僅有“機械工程”一個專業,一個研究方向,隨著專業型碩士研究生招生比例的快速增加,研究方向的細化問題日漸突出。(3)專業型碩士生培養過程的不完善,現有培養模式雖然采用校內、校外雙導師制,但在實際運行中校外導師的選聘方式、合作培養學生的過程及導師的管理等環節沒有系統化,統一化[4-5]。(4)現有培養模式雖然建立在校企雙方配合的基礎上,但由于各種客觀條件的影響,實際培養過程中校企未能緊密有機地配合,校外導師溝通和指導不足,學生不能保證至少一年的實習時間,未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應用性和綜合性能力。
綜上所述,調整優化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積極推進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企業、學生“三贏”的培養實踐新模式,從而實現加強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力度,促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有效銜接,變得更為迫切。
3 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機械工程”專業型碩士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改革,以培養機械工程領域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為對象,改革全日制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和管理方案,拓展研究方向,建立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模式,使得專業型研究生成為具有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的高層次人才。通過專業型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改革,實現在符合高校培養目標的同時,又滿足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針對原有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結合專業型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改革的目標,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實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校企建立雙方對口的管理部門,通過廣泛調研,收集意見和建議,了解企業對“機械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人才需求,共同修改和制定機械工程的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和管理制度,其主要包括培養基本要求(素質要求、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學制與學位、學分要求、課程設置(根據企業技術需求開設特色課程)及學時分配、課外培養計劃、綜合性實踐教學及畢業要求等。這既保證了保持和加強校企間的聯系和溝通,也保證了培養方案的應用性和實踐性[6]。(2)“機械工程”專業型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企業需求”為目標,健全與培養方案相配套的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管理制度。在新的校企聯合培養方案中,更加注重實踐環節,在保證專業型碩士研究生掌握好學科基礎理論和系統專門知識的同時,保證至少有1年在企業實習實踐的時間,以促進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校企雙方聯合實行三段式培養:第一階段在學校進行1.5學期的課程學習(入學年9月至第二年4月);第二階段在企業進行一年以上的工程實踐訓練(第二年5月至第三年9月);第三階段根據現場課題進展情況,可以返回學校或繼續在企業進行論文研究工作(第三年10月至第四年6月)。這種三段式培養可以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3年不斷線,學校與企業協同培養3年不斷線。(3)聯合設立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基地,把高校與企業聯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各方優勢,實現優勢互補,為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等提供重要科研平臺。以校企合作項目、研究生科研實踐基地為依托建立新型專業型研究生培養模式,針對企業產品技術及創新需要提出研究課題和項目,雙方提供研究人員共同成立項目攻關小組,研究生直接參與。科研實踐基地由企業實踐經驗豐富的人員擔任企業導師,研究生培養基地為研究生提供大量具有實用性、適應企業技術攻關的論文選題,使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得到保證。(4)面向“機械工程”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計劃,聘請合作企業人才到我校兼任碩士生導師,改善研究生導師隊伍。加強校內外導師聯合指導碩士學位論文負責制,共同完成學生學位論文選題、開題、評審和答辯。制定嚴格的導師考核標準和制度,對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員,要給予警告或取消導師資格,對于優秀的校內外導師設立獎勵機制,促進校企之間人才的聯合培養,建立起校企聯合培養應用型研究生的新模式。(5)構建基于“訂制+聯合培養”協議的定向人才培養新模式。學校根據用人企業單位的職能和標準要求,與用人單位共同確立培養目標,供需雙方簽訂用人及人才培養協議,訂制并實施教學計劃,實現專業型碩士定向培養的教育模式,形成一種合乎法定的委托培養關系,保證了研究生就業的穩定性,提高了研究生學習的目標性。從信譽、業績、專業對口等多方面對參與“訂制+聯合培養”的企事業單位進行綜合考察,以保證“訂制+聯合培養”的質量和效益。同時,學校與企業根據訂制培養目標,協調落實教學計劃,檢查培養過程,及時作出修改和完善,保證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7-8]。
4 校企聯合培養中的典型案例
鄭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與三門峽中原精密有限公司近來保持著密切的產學研合作關系,該公司作為鄭州大學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通過雙方在研究生培養模式、管理體制、運行模式等方面的創新,已順利聯合培養兩屆數名“機械工程”專業型碩士。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直接參與該公司磨加工主動量儀產品的研發和調試工作,解決了公司原量儀只能夠監控簡單的孔、軸和平面的加工過程等系列問題,通過開展大量面向不同特征工件的磨加工信息的采集與分析研究工作,積累了大量的信息數據庫資料,為完善的磨加工主動量儀功能提供了理論基礎,研究成果受到企業的好評,同時,研究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綜合動手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5 結語
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是“機械工程”專業型碩士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核心。該模式的改革將為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能力提供更多的機會。相關建設成果亦可在院“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等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中得到共享。通過校企聯合培養新模式的實施和改進,“機械工程”專業培養模式將在相關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中起到示范性作用,為社會輸送高層次應用型的機械工程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王軼,何曉瓊,陳維榮.工科類研究生實踐階段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26):180-182.
[2]左健民.產學研合作與高校創型人才培養[J].教育發展研究,2013(1):76-80.
[3]沈豫浙,王成軍,張瑞.機械專業卓越工程師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構建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3(3):269-271.
[4]劉剛.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雙導師制”培養模式探索[J].文教資料,2011(9):176-178.
[5]陳興文,趙丕錫,馬斌.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雙導師制建設對策[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3(3):558-561.
0引言
2010年6月,教育部正式啟動了“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旨在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的技術人才,以適應國家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該計劃的實施對于我國“高等教育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來調整人才培養方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高等教育與教學改革,增強畢業生就業能力、提高畢業生就業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眾所周知,機械工程專業屬于工科范疇。傳統的機械工程在向現代化機械工程轉變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機械工程類產業的快速發展必然急需大批量的高素質的卓越型機械類的工程師。而我國傳統的機械類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往往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無論是人才的培養模式或方式,還是成長環境都不能很好地適應當下社會發展對工程類人才提出的高標準的要求和需求。這也迫使各大高校在國家實施卓越計劃為契機的大背景下,必須深化學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改革創新,以培養出卓越的工程類人才。
1人才培養現狀南京林業大學是江蘇省
“卓越計劃”高校之一,學校根據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結合學校特色和人才培養定位,制定了全面的教育培養計劃方案,以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升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水平。機械電子工程學院自1958年招收的首屆機械類本科生以來,至今已經有近60年的發展歷史,多年來為國家農林機械類行業培養和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現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林業機械工程等多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農業機械化工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等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機械工程、控制工程等2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點,農業機械化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點。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尤其是現在已進入到改革深水區,高校必須面向市場辦學,這將會對傳統辦學的理念和培養人才的模式需求帶來了更高的要求。但就學院機械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而言,依舊沿襲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只注重基礎理論知識的灌輸,不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根據學院近5年的本科生就業去向統計分析,機械工程專業每年基本招生8個班左右的學生,就業率居學校各專業的前列,但是有近五分之一的畢業生并沒有從事與本專業相關領域的工作。進入機械工程專業及相關專業領域的工作的畢業生,企業雖認可機械工程的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但其存在的創新能力不強、動手能力差及吃苦耐勞精神不足等問題,更不能很好地適應行業對專業技術人才的要求不容忽視,必須引起學校的高度重視。“卓越人才計劃”是一個系統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計劃,不僅具有獨特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實施內容,也在組織實施上有著與眾不同的明確規定。國內工程教育界人士經過大量研究,提出其具有三個特點:一是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二是學校按照行業標準和通用標準培養工程人才;三是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筆者本次就以南京林業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學院在相應工作中的思路和做法進行分析。
2校企深度合作搭建培養卓越人才的途徑與探索
2.1創建校企合作平臺,建立卓越工程師培養實踐基地
2014年11月至今,機械電子工程學院通過走訪校友,多渠道調研與宣傳等方式對有意報名參加校企合作意向的企業單位進行面試與篩選,確定出鎮江中福馬機械有限公司、蘇州蘇福馬機械有限公司、泰州林海集團、南京樂鷹商用廚房設備有限公司共4家公司簽訂了卓越工程師計劃實施的合作協議,作為機械電子工程學院首批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實踐基地。這批實踐基地將作為學院今后的卓越工程師計劃的順利開展汲取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經驗,也為今后組建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實驗班而培育。2014年11月與2015年11月,經學院大四年級學生的申請報名參加卓越工程師計劃,專業老師與企業導師共同對學生進行一對一面試的雙向選拔,即確定了一名學生由企業與校內兩位導師共同指導的培養模式,共選出16名大四年級的畢業班學生分作為首批加入卓越工程師計劃隊伍,趕赴企業進行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經過近一年的校企合作中的摸索與探索,在雙方指導老師的培養與學生自身努力下,這16名畢業生順利完成了畢業設計,且其完成的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明顯要高于在校學生完成的質量,緣由歸于這些學生在企業學習階段,能直接接觸到企業生產設計的一線,充分了解企業生產的規范與流程及企業文化,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從而取得了優異成績。
2.2強化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標準,促進校企合作雙贏
在確立作為機械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的企業過程中,學校與企業都需從各自最關心的問題角度出發,共同商議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因為產學研相結合是工程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工程教育的一個本質要求。學校從學生教育的角度及辦學理念出發,在校大學生的培養顯然缺乏實際工程案例,企業的先進技術裝備和生產工藝,要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與解決實際生產過程中的問題就必然要去企業生產一線,為此,要實現工程教育的要求必然離不開企業的深度參與培養過程。企業從引進人才的角度來看,通過企業對學生培訓,致使其能夠適應企業的工作要求和考量,但這必然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因此,只有加強校企深度合作,才可以使機械工程專業人才的學校教育與企業的專業培訓對接起來,這對學校與企業來說是雙贏的結果。機械電子工程學院與上述提到的4家企業,在制定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就各自關切的問題均體現和表達出來,如學校通過企業對學生的培養的達標要求,企業需要學生完成的指標任務等進行詳細商討后在簽訂合作協議。
2.3強化卓越人才計劃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本次選拔出參加卓越工程師計劃的這批學生中,學校不僅僅關心關注他們在校期間的各方面的表現,更加注重和關心他們在企業實習期間的表現,通過校企雙方的相應指導老師對其加強思想教育,讓其感受到校企雙方的關心和關愛。機械電子工程學院在與企業制定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方案過程中也明確了這點,學院這邊配備相應學生的政治輔導員老師作為這批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牽頭人,企業也專門配備一名指導老師作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師,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通過校企雙方老師的定期溝通與交流時刻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對可能存在的些許問題及時加以引導與開導并加以教育,本批次的16名學生均很好地完成和遵守學校與企業為其制定的培養指標和政治要求,校企雙方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師的配備為學生的成長與成才保駕護航。
3結論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工程教育滿足國家戰略需要,服務企業需求、創立校企聯合培養機制,以解決人才培養過程中校企脫節的重大教育改革項目,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機械電子工程學院為積極響應國家重大教育改革項目,即卓越人才教育的培養進行了探索,為今后學院組建卓越工程師計劃班的開展積累經驗,從而也為構建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創立條件。
參考文獻:
[1]周吉林,翟華敏,彭斌.卓越林業工程師培養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林業教育,2012(5):1-4.
1.培養條件差異化較大對于地方高校而言,一方面,相當于國內一流高校和各種強大資源,其硬件條件(如實驗條件、經費支持、信息資源等)和軟件環境(師資力量、管理體系、研究氛圍、校企合作、公共關系等)處于相對劣勢。但另一方面,與重點大學相比,地方高校更為重視工程碩士培養,在導師選聘、學生待遇、學習環境上或能提供更有優越的條件,且政策層面更加靈活。以某地方高校2009屆機械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為例,共29人,學院在授課方式、生活學習條件等方面實行政策傾斜,并為每位研究生配備雙導師,研究生論文全部來源于企業生產實踐。因此,地方高校工程碩士培養條件往往呈現很大的差異性。
2.生員質量參差不齊(1)知識背景各異:由于機械行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涉及材料、機制、電氣、測控、管理等諸多學科,生員專業差異性大、畢業院校也各自不同,因此該領域的生員背景知識差異較大。(2)文化基礎較為薄弱。工程碩士研究生大多來自地方大中型企業的產品研發、生產一線及管理部門,具有極為豐富的產品開發設計、生產、管理經驗,但絕大部分人員離開高校較長時間,加之工作繁忙,沒有時間、精力學習本領域的前沿理論,存在一定知識陳舊現象,且英語、計算機等文化課基礎較為薄弱。(3)學習積極性高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參加工程碩士學習的學員絕大多數都是是單位的技術骨干和中層管理干部,甚至有些擔任重要的行政職務,往往很難保證充分的學習時間和精力。
3.培養目標難以實現協調一致地方高校機械領域工程碩士培養目標的實現需要高校、企業、研究生本人三方通力協作才能得以實現。然而,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1)企業迫切需要學校培養出創新能力強、能夠理論聯系實際、為企業創造大量經濟效益的應用型人才,但是往往很難將上述目標轉化為具體的培養方案并落實在具體的培養過程中。(2)大多高校在工程碩士的培養過程中受以往慣性影響,往往會傾向于更為重視研究生的理論及學術水準提升,未能有效與企業溝通,協調一致,從而難以滿足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3)絕大多數學員都是抱著很強的求知欲來學習的,但是往往低估了學習過程的艱苦性,加之家庭、工作方面的影響,往往會降低自己的要求,演變成為僅僅為了畢業證和學位證而學習,把獲得更高層次的學位而有利于自身發展作為學習目的。
4.過程管理不夠建全和完善工程碩士研究生往往是企業的技術、管理骨干,承擔著繁重的科研、生產、管理任務,而工程碩士培養過程又是“進校不離崗”,因此在碩士生培養階段的學員往往在學習時間、學習地點、投入精力上會出現工作與學習之間的沖突;此外,學習內容與學員自己的知識背景差距大,學習難度大;同時,導師往往在學校承擔有其他教學科研任務,難以全身心投入。其次,在實際培養中往往沿用學術型培養模式,學院負責研究生的理論課教學、論文開題、中期檢查、答辯等工作,企業很少能參與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往往造成企業對人才的質量要求與研究生的培養脫節。另外,“雙導師制”是針對工程碩士特點而實施的,但由于學員是在職學習,大部分時間在企業,學校導師往往很難像指導學術型研究生那樣細致指導,企業導師則往往是業務骨干或高層管理人員,難以抽出有效時間進行科學指導,從而使得工程碩士指導過程出現空檔。
5.評價標準難以把握工程碩士培養是為工業企業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內容側重于應用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因此畢業論文中應強化解決工程問題的新思路、新設想、新工藝、新方法、新技術,而不一定要求具有較高的理論研究水平。而校內指導老師往往沿襲以往慣例,重學術水平輕工程應用、重理論輕實踐,如何客觀科學地評價工程碩士論文質量仍需要進一步厘清,因此對工程碩士論文客觀評價有一定難度。
二、提高機械工程領域工程碩士質量的探討
針對機械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培養的現狀和區域內產業發展趨勢,結合師情、生情、校情,湖南科技大學在機械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的培養過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完善培養體系,強調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針對省情、校情、生情,依照“突出實踐能力”、“強化應用能力”、“提高綜合能力”及“夯實基本素質”原則,學校、企業單位、學員(導師)三方面結合協商制訂了具有學校特色的機械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培養方案。在具體實踐中,開學前邀請研究生院主管領導、企業專家、部分導師和學員代表進行溝通,根據生產、開發、制造過程中的具體問題,經現場專家、導師的交流和學員的面談后,學員可以結合自己從事的具體工作,選擇合適的課程滿足自身需要。
2.改革授課方式,強調靈活性和實用性湖南科技大學工程碩士大都來源于本地大型工業企業,生產任務繁重,學員無法脫產學習。針對這一情況,學校采取了以下措施:(1)確立班主任責任制,每個班級配備1名碩士生導師為固定班主任,負責日常管理和聯系。(2)多時段集中授課。由班主任提前調研,確定合適授課時間,然后提前通知各位學員。對于因特殊情況未能參加授課的學生則利用周末、節假日進行單獨補課。(3)現場授課。對于部分距離較遠的學員,湖南科技大學采用教師現場授課。如學校多次組織相關教師到學生較為集中的企業等進行集中授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強化校企合作,深化“雙導師制”湖南科技大學針對“雙導師制”進行了以下改進:(1)師生雙向選擇:入學前組織師生見面會,加強交流,保證學員、校內導師、現場導師研究方向的一致性。(2)重視論文開題。由學位分委員會統一組織、集中管理、集中審核、嚴格把關。(3)加強中期考核。由校內導師和現場導師組成評議組,互相檢查監督,保證論文質量。4.加強管理,保證質量為保證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湖南科技大學建立了研究生院、學院、導師三級管理體制,主要包括:(1)研究生院嚴把生源質量。在招生中全面考核學生理論水平、科研能力、綜合素質,嚴把招生質量關。(2)學院負責日常教學管理。課程教學是工程碩士教育的核心環節,課程設置、內容選擇、教學方式上有效結合學員實際工作內容、突出個性,實行學分制和選修制相結合的考評體系,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考核方式采取讀書筆記、筆試、研究報告、綜合分析等多種方式。(3)導師負責督促研究生學習、培養過程。由專家組集中組織學生開題、期中檢查,答辯過程由導師初審、預答辯、匿名評審等環節組成,確保研究生論文質量。
1.培養條件差異化較大
對于地方高校而言,一方面,相當于國內一流高校和各種強大資源,其硬件條件(如實驗條件、經費支持、信息資源等)和軟件環境(師資力量、管理體系、研究氛圍、校企合作、公共關系等)處于相對劣勢。但另一方面,與重點大學相比,地方高校更為重視工程碩士培養,在導師選聘、學生待遇、學習環境上或能提供更有優越的條件,且政策層面更加靈活。以某地方高校2009屆機械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為例,共29人,學院在授課方式、生活學習條件等方面實行政策傾斜,并為每位研究生配備雙導師,研究生論文全部來源于企業生產實踐。因此,地方高校工程碩士培養條件往往呈現很大的差異性。
2.生員質量參差不齊
(1)知識背景各異:由于機械行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涉及材料、機制、電氣、測控、管理等諸多學科,生員專業差異性大、畢業院校也各自不同,因此該領域的生員背景知識差異較大。
(2)文化基礎較為薄弱。工程碩士研究生大多來自地方大中型企業的產品研發、生產一線及管理部門,具有極為豐富的產品開發設計、生產、管理經驗,但絕大部分人員離開高校較長時間,加之工作繁忙,沒有時間、精力學習本領域的前沿理論,存在一定知識陳舊現象,且英語、計算機等文化課基礎較為薄弱。
(3)學習積極性高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參加工程碩士學習的學員絕大多數都是是單位的技術骨干和中層管理干部,甚至有些擔任重要的行政職務,往往很難保證充分的學習時間和精力。
3.培養目標難以實現協調一致
地方高校機械領域工程碩士培養目標的實現需要高校、企業、研究生本人三方通力協作才能得以實現。然而,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1)企業迫切需要學校培養出創新能力強、能夠理論聯系實際、為企業創造大量經濟效益的應用型人才,但是往往很難將上述目標轉化為具體的培養方案并落實在具體的培養過程中。(2)大多高校在工程碩士的培養過程中受以往慣性影響,往往會傾向于更為重視研究生的理論及學術水準提升,未能有效與企業溝通,協調一致,從而難以滿足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3)絕大多數學員都是抱著很強的求知欲來學習的,但是往往低估了學習過程的艱苦性,加之家庭、工作方面的影響,往往會降低自己的要求,演變成為僅僅為了畢業證和學位證而學習,把獲得更高層次的學位而有利于自身發展作為學習目的。
4.過程管理不夠建全和完善
工程碩士研究生往往是企業的技術、管理骨干,承擔著繁重的科研、生產、管理任務,而工程碩士培養過程又是“進校不離崗”,因此在碩士生培養階段的學員往往在學習時間、學習地點、投入精力上會出現工作與學習之間的沖突;此外,學習內容與學員自己的知識背景差距大,學習難度大;同時,導師往往在學校承擔有其他教學科研任務,難以全身心投入。其次,在實際培養中往往沿用學術型培養模式,學院負責研究生的理論課教學、論文開題、中期檢查、答辯等工作,企業很少能參與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往往造成企業對人才的質量要求與研究生的培養脫節。另外,“雙導師制”是針對工程碩士特點而實施的,但由于學員是在職學習,大部分時間在企業,學校導師往往很難像指導學術型研究生那樣細致指導,企業導師則往往是業務骨干或高層管理人員,難以抽出有效時間進行科學指導,從而使得工程碩士指導過程出現空檔。5.評價標準難以把握工程碩士培養是為工業企業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內容側重于應用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因此畢業論文中應強化解決工程問題的新思路、新設想、新工藝、新方法、新技術,而不一定要求具有較高的理論研究水平。而校內指導老師往往沿襲以往慣例,重學術水平輕工程應用、重理論輕實踐,如何客觀科學地評價工程碩士論文質量仍需要進一步厘清,因此對工程碩士論文客觀評價有一定難度。
二、提高機械工程領域工程碩士質量的探討
針對機械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培養的現狀和區域內產業發展趨勢,結合師情、生情、校情,湖南科技大學在機械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的培養過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完善培養體系,強調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針對省情、校情、生情,依照“突出實踐能力”、“強化應用能力”、“提高綜合能力”及“夯實基本素質”原則,學校、企業單位、學員(導師)三方面結合協商制訂了具有學校特色的機械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培養方案。在具體實踐中,開學前邀請研究生院主管領導、企業專家、部分導師和學員代表進行溝通,根據生產、開發、制造過程中的具體問題,經現場專家、導師的交流和學員的面談后,學員可以結合自己從事的具體工作,選擇合適的課程滿足自身需要。
2.改革授課方式,強調靈活性和實用性
湖南科技大學工程碩士大都來源于本地大型工業企業,生產任務繁重,學員無法脫產學習。針對這一情況,學校采取了以下措施:(1)確立班主任責任制,每個班級配備1名碩士生導師為固定班主任,負責日常管理和聯系。(2)多時段集中授課。由班主任提前調研,確定合適授課時間,然后提前通知各位學員。對于因特殊情況未能參加授課的學生則利用周末、節假日進行單獨補課。(3)現場授課。對于部分距離較遠的學員,湖南科技大學采用教師現場授課。如學校多次組織相關教師到學生較為集中的企業等進行集中授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強化校企合作,深化“雙導師制”
湖南科技大學針對“雙導師制”進行了以下改進:(1)師生雙向選擇:入學前組織師生見面會,加強交流,保證學員、校內導師、現場導師研究方向的一致性。(2)重視論文開題。由學位分委員會統一組織、集中管理、集中審核、嚴格把關。(3)加強中期考核。由校內導師和現場導師組成評議組,互相檢查監督,保證論文質量。
4.加強管理,保證質量
為保證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湖南科技大學建立了研究生院、學院、導師三級管理體制,主要包括:(1)研究生院嚴把生源質量。在招生中全面考核學生理論水平、科研能力、綜合素質,嚴把招生質量關。(2)學院負責日常教學管理。課程教學是工程碩士教育的核心環節,課程設置、內容選擇、教學方式上有效結合學員實際工作內容、突出個性,實行學分制和選修制相結合的考評體系,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考核方式采取讀書筆記、筆試、研究報告、綜合分析等多種方式。(3)導師負責督促研究生學習、培養過程。由專家組集中組織學生開題、期中檢查,答辯過程由導師初審、預答辯、匿名評審等環節組成,確保研究生論文質量。
2實驗室開放模式
實驗室開放是指各實驗室在完成計劃內教學、科研任務的前提下,利用現有儀器設備、設施條件及師資等,面向學生、教師及社會等人員開放,為學生、教師及其他人員等提供實踐學習、科研和服務平臺。如何實現實驗室的全面開放,充分發揮實驗室在人才培養和科研中的作用,許多高校根據自身條件采取合理的開放模式,優化實驗資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校機械工程實驗教學中心以實驗項目的形式進行開放,探索其在創業型人才培養中所起的作用。
(1)開放實驗項目除了課內必修實驗項目外,教務處將開放實驗項目納入學生實踐教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加實驗室開放活動。開放實驗項目一般為大型儀器設備所具備功能未在基礎及專業課程實驗教學中開設,實驗人員或者專職教師編寫綜合性或設計性項目供學生以公開課的形式進行選課。為了確保開放實驗的教學質量,每位教師每學期最多開設兩個開放實驗項目,每個開放實驗項目規定招收的學生數不得低于20人,而每個項目最多只能設兩個班次。學校設立實驗室開放專項基金,用于補貼學生參加開放實驗所需材料消耗,且學生所參與的開放實驗項目成績考核合格后可以取得實踐性課程學分。同時,為了鼓勵實驗技術人員和教師積極開展開放實驗項目工作,學校給予指導教師一定的實驗項目開放津貼。
(2)各類競賽項目目前,機械工程學科組織的大學生競賽項目有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慧魚組競賽、浙江省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及浙江省大學生工程訓練大賽等。為了促進各項賽事的順利開展,由相關的專職教師負責,同時,實驗中心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前提下對所需的實驗分室進行全天候開放,實驗技術人員在上班期間對需要使用實驗儀器的學生進行技術使用指導,而周六、周日及假期通過預約方式,由實驗教學中心安排人員值班。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機械工程學科獲得浙江省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和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優秀組織獎各1項。近4年來學生競賽成績斐然,共取得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8項,省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特等獎4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9項、三等獎6項;第四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慧魚組競賽二等獎1項;浙江省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2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7項;浙江省大學生工程訓練大賽三等獎4項。通過競賽的創新設計,學生已獲得實用新型專利37項,發明專利3項已受理;另外,有大學生利用自己的發明專利進行自主創業,其中有2個大學生創新企業落戶臨安科技創新服務區。
(3)畢業設計及教師科研項目高年級本科生都要完成畢業論文設計,實驗中心充分運用教學實驗室優質資源對學生實行開放。在課題指導教師和實驗室技術人員的指導或輔助下,讓學生利用實驗室的先進的儀器設備進行畢業課題的測試分析;另外,機械原理及機械設計實驗室對機構設計類的畢業課題提供理論支持和結構參考。實驗中心為學生的畢業設計進行開放,使學生在本科階段得到創新性科學研究的鍛煉,為畢業后能更快地進入工作狀態提供一個難得的實踐平臺。近幾年來我校教師的各類科研項目不斷增加,為了開展科研,他們需要實驗場地和儀器設備。針對種情況,機械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積極為有科研項目的教師開放相關的實驗室,提供實驗場地,搭建一個科研平臺,營造一個自由輕松的科研環境,幫助他們順利完成科研項目。同時,教師科研項目為學生提供了新的畢業課題資源,在教師的科研過程中,學生和教師組成科研小團隊,調動學生對科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查閱資料、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實驗的測試分析,最終完成畢業課題;而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實驗室的儀器設備,發揮學生的團隊作用,完成科研項目,實現雙贏的效果。
(4)社會服務項目浙江農林大學地處浙江杭州臨安,是目前臨安唯一一所大學。臨安傳統特色工業是電纜和節能燈,而杭州對工業區進行了整合,將一些大型工業搬遷到了臨安工業區,目前有杭州叉車制造有限公司、杭州起重機有限公司和杭州氧氣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等大型機械企業,同時在建規模較大的減速器生產基地。而浙江農林大學的機械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擁有先進的儀器設備,技術隊伍雄厚,機械工程學科可以結合企業運作需求,與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建立校企合作實驗室,實現資源共享,走“產學研”合作發展道路,提高儀器設備的利用率。在實施校企合作過程中,使學生有機會在企業的實際工作崗位上得到培訓和專業訓練,大大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創造力的發揮,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3實驗室開放管理
(1)實驗室開放審批實驗室開放的運行流程要盡可能簡化、易操作。通過實踐探索,機械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的各實驗室開放需要辦理申請手續。教師或者學生根據要求填寫實驗室開放申請單,由指導教師或學生簽名,經實驗中心審批,各實驗分室技術管理人員根據審批單對管轄的實驗室實行開放。實驗開放項目完成后,需要由該實驗室技術人員對實驗室進行全面檢查,遇到設備損壞及時維修,確保實驗室的儀器設備正常運作。
(2)開放模式管理研究實驗室實行開放,無論是開放實驗項目,還是競賽項目均在時間、空間上實施開放,使實施管理者的工作量急劇上升,無形加重了實驗管理者和技術人員的工作壓力,導致每個專職實驗人員每天同時管理幾個實驗室,管理幾臺設備,疲于應付。為了保證實驗室正常開放,指導教師按分項負責,參加指導實驗和安排必要的實驗室值班工作。在實驗室開放期間,實驗室實行出入登記制度。凡是來實驗室做實驗的,必須要做好出入情況登記,標明當日出入實驗室的時間和工作的具體內容。這樣一旦實驗室出現了安全事故,可以通過查看實驗室出入人員的登記記錄,追查事故發生的原因及其責任人。
(3)儀器設備維護研究隨著實驗中心以項目制的形式實施開放,儀器設備磨損或者損壞率會逐步增加,其后果是設備的維護保養費,尤其是大型精密儀器的維護保養費會急劇增加。為了確保實驗室的開放,如何解決實驗室儀器設備的維護費值得商討。目前,由學校設備處牽頭實施大型儀器設備開放收費制度,收取的經費大部分用于儀器設備的維修和保養,余下的部分補償實驗技術人員的額外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