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3 04:22:3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文化產業園管理,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十二五”時期,西區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提出率先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文化強區的戰略目標。要建設文化強區,必須擁有發達的城市經濟、完善的城市功能和健康的城市體系。旅游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龍頭,具有消費業和生產業的雙重屬性,是西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也是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促進城市轉型、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的有效手段。西區作為中山城區經濟體的組成部分,需要充分挖掘自身價值,承擔起支撐和服務社會城市建設的功能。大力發展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發揮生態涵養價值、人文傳承價值、休閑服務價值,是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為中山實現戰略目標做出重要貢獻的必由之路。
(二)大力發展旅游文化休閑產業是實現西區區域功能定位的基本前提
按照西區定位要求,能否迅速實現產業轉型、有效形成旅游產業競爭力,是西區在未來中山發展乃至更大區域范圍內實現功能定位的基本前提。作為中山中心城區重要組成區域的西區,面對周邊區域競相發展的競爭環境,西區需要重新思考區域發展定位,與其他區域錯位發展,制定適合區情的產業發展戰略,使西區成為引領中山區域加快發展的重要力量。
(三)大力發展旅游文化休閑產業是西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
目前,西區全區上下對推動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目標形成了更為廣泛的共識,通過大力實施招商引資,深入開展城市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建設,城鄉面貌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為加快推動跨越式發展步伐,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化細化發展思路,進一步深入挖掘釋放發展潛力,特別是要進一步明確發展途徑和突破口。就西區區實際情況而言,西區擁有中山市加快推動旅游發展的重要機遇,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擁有全區上下大力推動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的信心和決心,在發展旅游文化休閑產業上具有獨特優勢。因此,必須堅持用產業發展來推動跨越式發展的方向,通過細致規劃、精心組織、引進重大項目來加快打造旅游休閑文化產業,為西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產業動力,帶動西區區域化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西區發展旅游文化休閑產業具備優越基礎條件
(一)政治生態、經濟生態、文化生態的和諧性與優越性
西區自1984年建區、1999年與原沙朗鎮合并以來,在歷屆黨委的領導下,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經濟實力連年攀升,位于全市前列,被授予廣東省教育強區、中山市文明鎮區、經濟強區。近來來,西區圍繞“穩增長、調結構、筑平臺、強服務、惠民生”十五字工作方針,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大力改善民生、維護社會穩定,促進西區新一輪大發展,2012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8.6億元,增長11.1%,第三產業增加值49.06億元,增長14.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3.88億元,增長15.1%,出口總值6.1億元,增長11%,實際利用外資4850萬美元,增長18%,國地兩稅收入22.06億元,增長2.4%,固定資產投資35.56億元,增長3.3%,可支配財政收入6.27億元,增長16.8%。農民純收入16553元,增長10%。是具有良好的政治生態、經濟生態、人文生態的和美之地。
(二)商貿高度發達的高端性及前瞻性
西區是中山傳統的物流集散中心,專業市場密度高、總量大,擁有汽車銷售、小商品貿易、IT電腦、果菜食品、服裝百貨、客貨運輸和二手交易等7大類15個專業市場。其中,有珠三角地區發展最早的小商品市場、全市最大的果菜批發市場、華南地區最具規模的電腦專業市場之一的西苑電腦城、正在開發的普洛斯(中山)物流中心、北大荒(中山)農產品倉儲物流基地,全市規模最大、占全市一半以上份額的汽車銷售和售后服務市場―西區汽車街,2012年成功舉辦首屆中山市(西區)汽車博覽會,有效提高西區汽車競爭力和影響力。
西區注重產業轉型升級,以新能源動力、LED新光源技術、生物醫藥、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等先進制造業為主導的工業發展道路,擁有工業企業200多家,年產值超億元企業13家,擁有好來化工、大洋電機等企業。
現代服務業發達,商業氣息濃厚,服務業占比重超60%,是中山乃至珠三角著名的商業貿易和休閑觀光區,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中山尖沙嘴”美稱,現擁有五星級國際酒店-喜來登酒店,四星級的富華酒店等品牌酒店30多家,天悅城、利高廣場、雅居樂劍橋郡等多個具有商業地標建筑的大型綜合體項目正在建設中,高端寫字樓、高尚商住區云集,擁有世界五百強企業“麥德龍中山商場”,全球體育運動用品超市“迪卡儂” 進駐,一系列大型商業建設項目,助推西區現代服務業改革試驗區發展。
(三)文化旅游資源的獨特性
西區生活配套設施完善,有全國最大的單體中醫院―中山市中醫院,有全市最大的綜合運動健身基地―中羽俱樂部,有榮獲第22屆世界城市濱水杰出設計“最高榮譽”的岐江公園。
文化歷史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人杰地靈,名人輩出,有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的黃氏大宗祠,140年歷史的煙洲書院,中山黨史教育基地黃健故居和長洲戰時服務團舊址等有特色古建筑30多處,還有被錄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醉龍舞”。
新開發的旅游項目“岐江夜游”,全長約6公里,以香山歷史為鋪墊,推出了“一河兩岸三個燈光秀四個碼頭五個市民廣場六座大橋九支火樹銀花十個主題公園”的絕美景觀。岐江游展示著“幸福和美中山”的新景象,承載了中山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昭示著中山美輪美奐的地方特色和時代風貌。
(四)交通路網設施的便利性
中山西區位于風光旖旎的岐江河西岸,是中心城區的西大門,面積25.21平方公里,轄9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常住人口10萬人。廣珠輕軌、105國道、廣珠公路、江中公路、北外環、博愛路、富華道、中山路以及正在建設的新岐江公路、太澳高速、小欖快線等道路縱橫穿越,是中山重要的交通樞紐。
(五)空間的共享性
交通的便利性、功能的互補性為西區與中山其他區域實現資源共享、資源整合提供了便利條件。隨著雨污分流工程竣工和岐江河的整治成功,打通了市區與西區的“隔離”,使西區的區位優勢開始顯現,西區與中山中心城區共同發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西區逐步成為中山市市民休閑旅游、戶外運動的首選目的地,為城區百姓共享西區自然風光、獨特魅力提供了最佳選擇。同時,也為西區在全市范圍內整合高端資源要素,推動旅游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三、西區發展旅游文化休閑產業面臨機遇與挑戰
(一)生態涵養效果明顯,但資源整合需要進一步加強
西區應該以“商貿立區、文化興區、休閑旅游旺區”的方針為發展戰略。但是,目前生態旅游資源仍處于分散發展狀態,缺乏系統、有效整合,未形成合力,更不能轉化為旅游產業強勢;更未有與其他鎮區聯動,優化整合資源等。
(二)產業轉型取得突破,但旅游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
西區始終堅持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加快實現產業轉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基本退出了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資源型產業;科學規劃沙朗片與城區片的綜合布局;確定了以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為主導,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都市型現代農業等多點支撐的生態友好型產業體系。作為未來主導產業的旅游業能否迅速提升產業能級、形成產業競爭力,將決定西區能否保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決定西區在未來城市發展乃至更大區域范圍內的功能定位。因此,要推動旅游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進一步完善保障旅游發展的各項體系。
(三)文化發展形成合力,但遺產價值需要進一步挖掘
近年來,西區發揮文化對旅游產業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深入挖掘區域文化資源,加強了醉龍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培育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品牌;加大了文物修繕保護工作力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這些文化資源的價值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尤其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西區沙朗片的鄉村形態逐漸消失,長期積淀下來的生活觀念、民俗傳統、宗教信仰、場景資源迅速消失,并且很難再恢復。因此,應該盡快對這些文化資源進行深入研究和系統整理,形成文化開發利用和文化保護的良性循環。
(四)環境面貌煥然一新,但品牌形象需要進一步提升
近年來,西區狠抓城市環境建設,大力實施城市夜景亮麗和主要大街景觀改造工程,舊城舊村改造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碧水藍天、美麗岐江形象初步顯現。圍繞西區景區化目標,推進優美鄉村建設,農村環境建設不斷加強。但是,整體來看,人們對西區沙朗片區的印象依然沒有根本改變,西區旅游強區的品牌依然沒有樹立,還沒有形成強大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五)發展基礎顯著增強,但承載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西區引進了新能源動力、LED新源技術、生物醫藥等重大項目,使我區經濟投資拉動效應明顯增強,同時也積聚了巨大的發展能量。在此基礎上,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建管并重原則,實行城市精細化管理,不斷完善城市管理體系和長效管理機制,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城市承載能力和運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西區水資源和土地資源承載力較低、區域發展不均衡、旅游自然資源尤其是旅游的吸引力比較薄弱,仍然難以滿足加快發展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的要求。
四、西區發展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的總體思路
西區獨特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為西區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為此西區應當充分發揮這些優勢,依托中山、面向全國,全區統籌、多業融合,全力構建25平方公里的全域景區,進而聯動周邊鎮區,輻射全市。
(一)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發展戰略定位
在新的歷史時期發展旅游文化休閑產業,應進一步優化配置西區自然與文化多元要素資源,通過多元文化體驗,為復興中國文化貢獻力量;通過文化傳播創新,建設中國文化高地;通過文化體驗與傳播,形成文化吸引,成為具有國際水準和影響力的旅游度假目的地。因此,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發展戰略定位為:通過優化配置自然與文化要素資源,建成中山旅游文化度假區,打造最具特色的多元體驗與傳播中山文化的旅游度假目的地。
中醫院片區要積極開發傳統文化體驗、中醫養生等文化旅游項目,建設文化度假綠色養生的新天地。西區轄下的9個社區應科學合理布局其中:長洲要依托歷史文化資源,重點發展文化博覽、文化創意等產業,著力打造古村落文化體驗小片區。后山要在融入西區新城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影視文化、休閑度假等文化旅游項目,打造文化創意休閑宜居片區。西苑、彩虹、沙朗要重點發展養老、健康、生態產業,打造健康養生小片區。廣豐、隆昌、隆平要圍繞自然風光核心旅游資源,積極打造民俗風情等一批觀賞田園風光和體驗民俗風情的高端項目,形成旅游產業價值鏈,實現西區旅游大發展。
(二)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發展形象定位
根據西區的發展基礎與優勢,將西區域形象定位為“美食之城、養生家園”,使之成為提升區域吸引功能的原動力,并且圍繞這一形象定位,構建西區主題鮮明的產業體系。
“美食之城”是指重振具現代風情意義的首條食街。于今,中山人的記憶之中,不少人仍在懷念這樣一種風情:夜幕降臨,原先車水馬龍的街道人流車流逐漸開始減少。不經意間,路邊停下了一些不同款式的手推車,幾個身扎腰包的人動作麻利地從平板小輪車上卸下折臺折凳。轉眼間,人行道及路邊就排起一串臺凳。柜式的手推車上響起了“呼呼”的風機聲,汽油爐頭的火點著了。陣陣徐來的晚風吹散了白天遺留的暑氣,空氣中隨之亦飄起了些油煙味,跟著是一些廣東人炒菜特有的鑊氣味。勞碌了一天的人們此時正腸肚打鼓,在那誘人的氣味中,食欲陡增。干炒牛河、椒絲腐乳炒通萊、紫蘇炒田螺、蜆肉粥……一連串特色小食即時浮現在腦海。鑊鏟聲、鼓風機聲、叫賣聲,此起彼落,替代了白天的人聲車聲,在臨時支撐的燈光下,構成了城市夜色的一幕。
這就是許多人記憶中的食街風情。這種食街在中山的出現,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前期,位于岐江橋西岸今天富華酒店前的富華道。由此可見,重振岐江食城,對于推動中山的文化產業及旅游業的發展必然產生不可低估的正能量。
“養生家園”即是指:充分發揮中醫養生保健、中醫康復治療、中醫文化傳播的作用,使廣大群眾參與其中,受惠其中,從而達到造福社會的目的。中醫藥文化在中山有著深厚土壤,中醫院中醫養生文化旅游基地,依托新中醫院中醫藥文化館、藥用植物園以及中醫文化廣場展開。該院的中醫藥博物館和香山藥用植物園,是集中醫藥教育、科普與旅游觀賞于一體的場所。博物館包括中國中醫藥史、中山中醫藥史、中醫院史、中山名醫錄、中醫典故軼事、香山藥用植物園等幾個展區。作為科普教育基地,還可以針對大中小學生和普通市民開展中藥教學和實踐活動。此外,基地還可組織多類表演節目,包括表演和教授八段錦、太極拳和五禽戲等養生操,進行艾灸、拔火罐表演,傳授簡易保健穴位方法等。
游客在參團過程中,還可根據自身需求預訂醫院內各專門科室,完成體檢、看病、體質辨識調理等內容。不僅可以養生,還可以輕松學到中藥保健養生知識,深入了解中醫文化。
(三)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發展總體目標
近期目標:以建設醉龍特色是文化街、彩虹汽車文化城、休閑文化養生城、中醫養生綠色家園為四大重點項目,推動創建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2014―2019年,西區將積極推動以旅游產業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配套改革試點建設,做好產業發展所需政策配套調研工作,推動旅游產業發展政策先行先試,以旅游產業為主導,關聯產業綜合配套改革為引導,帶動全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全面協調發展。完成旅游產業發展建設的總體策劃和重點項目實施方案,抓好重大旅游項目建設,加快旅游資源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進一步推動西區區略轉型。在建設中山市以旅游產業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配套改革試點的基礎上,爭取成為“廣東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
中遠期目標:成為廣東旅游綜合改革示范區。2020―2029年為西區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發展的戰略升級期,西區將對接廣東發展核心戰略和國際發展前沿,實現區域發展的大跨越,建設成為廣東旅游綜合改革示范區。
四、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發展基本原則
(一)堅持生態涵養保護優先原則。
以修復生態、保護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原則,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在不損害生態功能的前提下,適度發展以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為核心的環境友好的產業經濟格局。
(二)堅持文化引領高端定位原則。
植根歷史和現實,用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務實開放現實激發西區轉型發展的潛力;緊跟時代,用豐富的人文資源提升西區轉型發展的內涵,對標西區旅游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在標準、品牌、價值等方面實現高端定位,提升旅游產業的市場化、國際化、現代化水平。
(三)堅持差異競爭特色發展原則。
依托特殊的區位、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西區應與其他區域錯位發展。應對區內的旅游城鎮進行統一規劃,針對不同社區的資源特色,賦予其不同的文化主題并植入新的產業與文化符號,把各城鎮和社區的特色文化資源進行最大限度的有效整合,形成以城區主題文化為形態和載體的旅游城區發展模式,在差異化競爭中打造品牌,在特色化發展中提升水平。
(四)堅持區域統籌綜合開發原則。
準確把握西區所處的發展階段和城鄉區域統籌發展的客觀規律,堅持以新型城市化為主導,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功能,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推動區域統籌發展,實現資源利用和項目建設綜合開發。
[關鍵詞]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我國文化產業資源產業結構
文化產業已成為21世紀發展最快的朝陽產業之一,它與信息產業并稱為21世紀的兩大新興支柱產業,并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兩個新亮點。現代社會,文化產業發展已經成為帶動國民經濟發展和進出口貿易的重要力量:美國文化產業的產值已占GDP的18%至25%,其消費類視聽技術文化產品出口額高達600億美元,已經取代航空航天工業而成為第一大出口產品;在日韓兩國,文化產業也成為在國內創造產值,出口創匯,在中國,摩根斯坦利的報告指出,對11種產業中建立世界級大企業所需年限的統計顯示,傳媒業只需8年時間,遠遠快于醫藥、銀行、電力、建筑、日常消費等行業。中國傳媒業甚至只需年2年就能建立區域或行業優勢。文化產業已成為當今和未來中國經濟的重要的增長點之一。2005年,文化產業在中國17個城市已成為支柱產業,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即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文化及文化產品作為一種資源,有很強的可持續發展潛力。
文化作為一種產業,在現代經濟結構中越來越顯示出其基礎性地位。文化需求具有比一般消費需求更高的收入彈性,因而,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速度遠遠大于對物質消費需求的增長速度。文化產業是以精神產品為基礎的產業,對自然資源、環境不構成威脅甚至不造成消耗,具備了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要素。世界各國的相關經驗證明,文化內容產業能夠有效地結合傳統產業,增加傳統產業的文化附加值,充分體現現代文化產業的核心價值和發展方向。新興文化內容產業不僅能夠有效地建立起與傳統產業的戰略關系,促使傳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升級,而且還能夠促進整個文化產業緊密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跟上“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新興工業化道路”的戰略步伐。
此外,文化產品價值具有增值效應。一件物品的使用價值是隨著使用時間和使用次數的增加而減少的,而一個文化產品的使用價值卻往往是不斷增加的,這是文物、藝術品收藏之所以成為資產保值增值常用手段的前提條件。因此,文化產業是具有極大可持續發展潛力的產業。如果開發得當,文化產品往往可以產生很大的投入產出比,具有極為可觀的邊際效益。回顧我國啟動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歷程,文化也曾被納入可持續發展戰略體系。然而,文化事業在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現狀卻令人不太樂觀。迄今為止,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點是使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文化仍然沒有在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操作層面上找到合適的位置,它的作用似乎仍然只限于利用文藝手段對人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在近些年的文化產業體制改革的摸索與發展中,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到人們的重視。
一、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的源泉,比如歷經我國五千年歷史洗禮下的文化古跡對于旅游業是一筆可循環開發利用的瑰寶;中華民族文學作品和民間流傳的眾多神話傳說為電影,電視,戲劇戲曲以及相應的文化產品提供了大量寶貴的素材。文化資源具有無限豐富性和可發展性,但它也是需要加以保護的、在某些方面和某種意義上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文物和無形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的歷史遺存,它們都是不可再生的珍貴的文化資源。
迪士尼就是這方面卓有成效的例子,它不斷地從世界各地汲取創造素材,再通過科技及創新重新編排故事,甚至對這些素材展現出來的思想予以創新并加入商業和娛樂元素,對人們耳熟能詳的文化人物進行包裝再出口,使之成為成熟的商業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其中,迪士尼動畫《花木蘭》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就是源于我國著名詩歌“木蘭辭”,在保留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被賦予了嶄新的美國式追求夢想,要求婦女平等主題,在98年推出之后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銷售奇跡。一部較為尊重原著的《泰坦尼克號》,或者由莎士比亞戲劇而改變的動畫片《獅子王》竟能創下十幾億美元的票房價值,可與我國幾大產業的利潤相匹敵。其所依靠的,不過是一點新穎的創意和簡單的三維動畫技術,還有借助“拿來主義”所吸納的文化素材和歷史背景。那些優秀的文化資源通過再開發和創新再利用,為文化產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啟發。
另一方面,中國作為一個文化古國,文化大國卻少有充分利用其豐富的資源。而日本,這個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聯系,從古至今多次向學習中國文化的鄰國,卻將很多中國古典文化發揚甚至創新,獲得了很大成功。最典型的好比國人引以為傲的四大名著《西游記》,經日本動畫大師手冢治蟲的精心雕琢與包裝搖身一變成為極受歡迎的漫畫《孫悟空》,以及取材于西游記曾進風靡一時的漫畫和動畫《最游記》,還有曾在中國取景拍攝等等的日本版的電視連續劇《西游記》等等,都在日本本土乃至東南亞獲得了巨大成功,收到了很好的經濟效應。而中國除了多年前那部由六小齡童演繹的經典電視劇之外,基本上沒有文化再開發的作品與之相匹敵。中國游戲產業也有待成熟,《三國志》這是日本光榮游戲的產品,有“三國志系列”等,任天堂則有“橫山光輝三國志”等。加上其他日本公司的產品,至少有30款日本三國志系列游戲,日本改編的《三國志》和《水滸》,從漫畫到游戲,衍生產品在亞洲各地熱銷。中國傳統文化就像是一座富礦,源源不斷地回報著深刻挖掘和愛護它的人們。
二、文化產業發展現狀:文化市場需要引導和規范,去偽存真,去粗取精
我國文化產業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所謂“大眾文化”和“高雅文化”,大體上分為這兩種類別。而無論是“大眾”還是“高雅”,觀眾的文化鑒賞力,媒體的宣傳導向以及政府的引導都是需要關注的。由于我國文化產業起步較晚,優秀作品未能百家爭鳴,相比于高速發展的經濟,表現出嚴重的“供不應求”。
于是,傳統文化產業的保護主義抬起了頭。他們堅守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面對日益萬新的社會和市場卻堅持不創新,不變通,不思進取,以保持傳統的名義阻止變革和創意,甚至還要求社會和政府給與支持。這樣的力量阻礙了我國文化產業的交流與發展,使得脆弱的傳統文化在面對洶涌蓬勃的國際化趨勢時,在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與開放的市場時,顯得無力而很難適應。這些本應得到大力開發的內容產業,吃著祖宗留下的老本,由于不曾嘗試可持續發展,創新與變革的道路,一點一點被破門而入的強勢文化所蠶食。
同時,由于供不應求的文化市場,一些制作粗燥,缺少文化內涵的作品乘機沖擊了文化市場,不僅對文化資源是一種極度浪費,對于消費者乃至整個社會來說都是一種文化垃圾,傷害著人們的視聽。比如近兩年網絡上流行的一些頗有爭議“芙蓉姐姐”、“木子美”等現象,不僅不能成為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反而可能浪費資源,錯誤引導未成年人,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廣告行業也是如此,一些通過引起消費者的厭惡而取得商業效應的垃圾廣告每天仍然污染著消費者的視聽,卻并沒有受到管制,如著名的“腦白金廣告”等。對于由于科技發展,信息爆炸時代產生出的垃圾文化產品,人民和社會應當聯合起來抵制,阻止它們泛濫產生負的社會效應。
三、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產業鏈和國家競爭力
我國文化產業起步較晚,以前一直實行雙軌制計劃式發展,直到2006年才開始從試點轉向全面改革。“十五”期間。相比速發展經濟和總體消費水平,文化產業的發展卻趨于緩慢。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文化產業化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而是被當作一項由政府引導安排,社會響應,公眾被動的一項公共事業。文化的兩面性,是重點體現在文化產業中的經濟效應(商品屬性)和文化事業中的社會效應(使用屬性)。而在計劃經濟時期,國家引導發展方向,管理高度集權和統一,國有企業不以盈利為目標,只需按政策組織完成計劃,形成沒有來自市場競爭和消費者選擇的文化,被剝奪了其商品屬性和盈利能力,使其很難出現生機勃勃,百花齊放的局面。由于用文化事業的方式管理文化產業,以至于資源有效配置不足,很難做到可持續發展。再加上出現很多準入限制和壟斷,導致產業發展受到抑制,需求嚴重大于供給,文化產品多樣性上也受到很大破壞,文化產業鏈更是難覓其蹤。
我國文化產業化程度偏低,結構不盡合理,產業鏈還未形成,缺乏國家競爭力。產業化發展需要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支撐。中國文化產業必須打造產業鏈,這樣才能產生規模效應和互動效應。企業領導者所具有的視野和對所處產業的判斷,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發展,對生存環境并不令人滿意的民營企業,這種眼光更是生存的必備條件。中國文化產業面對國際大集團,“好比是單一步兵兵種和對方海陸空立體多兵種競爭”。在過去的計劃體制下,文化行業都是單打獨斗,唱戲的、做音像的、搞出版的,都是各自為政,中間沒有關聯。而國外最大的傳媒公司,都是既生產內容,又發行各種產品。比如動漫產業,值得借鑒的是日本,美國等,純熟的產業鏈運作和規模效應,如一部優秀的漫畫作品,可以在一到兩年內形成由受歡迎的連載到單行本發行,到動畫,電影,唱片以至于周邊商業產品等傳播到世界各地的一系列產值的創造,使消費者需求及時全面的得到滿足,有效地拉動了經濟增長。迪斯尼、時代華納、索尼等都是這方面比較成功的例子。
由此看來,文化產業和文化內容產業,是一個高度依賴文化內容資源的產業,它的繁榮發展是建立在對文化資源的占有和開發的基礎上。我國應建立文化資源開發的人才戰略。培養具有認識、開發、經營文化內容資源的高素質人才,是振興文化產業的保障。文化內容資源開發屬于“創意工業”的領域,參與文化內容資源開發的專業人才,必須對中華文明豐厚底蘊有全面掌握、對優秀文明成果有深刻領悟。
還應該實施文化資源開發的政府管理。政府部門作為文化市場的監管者和文化內容資源的保護者,應該站在發展和保護民族文化的高度,建立和制定文化資源開發利用規劃,這是文化內容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只有在合理保護前提下的有效開發,才能夠充分保障文化產業創意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再有,應該盡快建立文化產業鏈和產業園區,打品牌戰術。例如可以借鑒的是機器貓,米老鼠等動畫形象都已經連續創造產值幾十上百年,由大受歡迎到成為經典,成為一支新的文化力量,推動著可持續發展。
最后,加強文化交流,將我國豐厚的文化推廣到世界。只有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我國文化產業才能獲得更大的國際舞臺,繼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張曉明胡惠林章建剛:《2005: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社科文獻出版社,2005
[2]江藍生謝繩武:2005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祁述裕:中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報告[M].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2004
一、產學研教育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作用
產學研合作是生產、教學與研究三者的結合,是以產業(企業)、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為基本主體的合作。產學研合作培養是一種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為重點,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科研單位等多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有機結合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的教育形式。
產學研合作教育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一種途徑,是應用型院校人才培養重要途徑。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任務是實施應用性本科教育,培養具有一定理論基礎,理論應用和技術能力,服務于黨政機關、企事業等基層單位的應用型專業人才。所謂應用型人才是指掌握直接應用性知識和具體實踐能力的人才。注重能力的培養,人才要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應用型人才在知識層面上注重應用性知識的掌握,在能力層面上注重適應能力與實踐能力,而其素質的核心是具有創新精神。產學研合作教育有利于應用型院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一是產學研合作培養教育使得學校充分利用社會行業和研究機構的教育資源,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效地改變以往高校封閉的“象牙塔式”教育,沖破與社會發展接壤的“圍墻”,為教學提供鮮活的實例和寶貴的經驗,創造全新的多元教學環境;二是產學研合作教育可以提供與社會行業緊密結合的課題,促進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滿足社會或行業的實際需要;三是產學研合作教育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習實訓機會,有效地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解決社會行業需求和高校培養人才脫節的問題,縮小社會對人才需求和高校對人才培養之間的差距。
二、中華女子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開展產學研教育的思路
中華女子學院是全國婦聯所屬的我國第一所女子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學校肩負著促進男女平等,引領先進性別文化、引導社會發展、促進女性進入社會主流的使命。為了完成使命,學校確定了服務婦女全面發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國家總體外交的辦學方向,確定了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精神、公益意識、知性高雅的應用型女性人才。
中華女子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設置于2008年。該專業是在國家提出加強社會建設,繁榮文化產業的背景下建立的,同時又在國家文化產業大繁榮的要求下不斷完善。黨的十七大提出了繁榮我國文化要求。報告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要充分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黨的十又對推動我國文化繁榮提出了要求。報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現文化大繁榮,發展群眾文化,需要一支業務強、素質高、品德正的基層群眾文化藝術管理人才隊伍。目前,目前我國群眾文化藝術發展存在著人員專業性不強、年齡偏大、觀念陳舊等問題,眾多的藝術類院校專門定位培養群眾文化管理人才也沒有,可以說,整個行業存在著人才缺乏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專門培養此類人才非常必要。中華女子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正是應對社會和行業的需求發展建設起來。專業根據學校的辦學優勢和特色,根據專業的實際情況,確定了培養應用型群眾文化藝術管理人才的目標,并且對人才的規格提出了要求,要求有“四自”精神、服務意識、公益意識,要立足基層、具備良好的文化藝術素養、扎實的專業技能和較強的協調溝通能力,能服務于基層群眾文化。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專業對群眾文化藝術管理人才的規格和要求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在明確了該類人才基本要求的基礎上,確定了人才培養的方法和途徑。
群眾文化藝術管理人才是以培養服務基層需要的應用型藝術管理人才為根本目標,強調群眾藝術人才的應用性和實用性,不僅要具有良好的專業文化藝術素養,還需具備現代藝術管理能力,掌握經濟、文化政策法規的理論知識,具備群眾文化與活動推廣組織運作綜合實踐能力。為此,中華女子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不斷認識到產學研合作教育對群眾文化藝術管理人才的作用,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探索,以行業需求為導向,通過社區和婦聯系統單位合作,充分吸收行業人員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共同開展專業建設,共同開發課程、共同承擔課程教學、共同建設實踐基地、共同指導學生實踐、共同開發研究課題。“六共同”的全方位合作教育使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實現了與社會行業的緊密聯系,使專業的教育資源得到了整合,實現了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的相互融合,實現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實現了學校教師與行業人員的相互攜手。在目前全國700所設置舞蹈專業的高等院校中,開創產學研聯合培養應用型群眾藝術管理人才的先河。
三、中華女子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開展產學研教育的舉措和成效
(一)產學合作,開展專業建設
專業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是確定專業方向,進行專業定位。專業定位是專業建設最為重要的內容,是專業建設的基礎。專業設置以后,隨著國家對繁榮文化要求的不斷提高,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再次思考了專業的方向。2010年,中華女子學院成立了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文化產業的知名專家和一線的行業專家構成。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專業指導委員會成員對專業進行論證。2011年6月,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召開了“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發展與建設研討會”。專家提出了本專業需區分公共文化和產業文化兩種不同人才培養方式,以培養具有服務意識的社區藝術人才及婦聯行業下的具有女性特色的應用型藝術管理人才為培養目標;以編導課程為主干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策劃和組織能力等建議。在結合前期調研、聽取與會專家意見后,將專業方向名稱確定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舞蹈編導方向)”。2012年5月,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又召開了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專業定位及培養方案專家論證會”。在總結以往教學經驗和聽取與會專家論證意見后,進一步將專業定位為群眾文化的創意與策劃組織;尤其強調社區舞蹈的策劃、編創和組織的專業方向;并在課程設置上做出了一些調整,使課程緊緊圍繞群眾文化創意和社區舞蹈編導展開。增大了社會實踐課程的比重,強調對學生文藝活動組織策劃、文案寫作和綜合能力的培養,特別是新增了“社區文化創意與推廣”和“社區舞蹈”等特色課程,以適應市場需求、凸顯人才定位。通過論證,確定了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方向和定位,以及在群眾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背景下,確立了“培養符合群眾文化發展需要的實踐型、復合型、應用型藝術管理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
(二)產學合作,共同開發課程
為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華女子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多次修訂和調整。在調整過程中,多次召開人才培養方案論證會,聽取行業人員的意見和建議。專業從服務群眾文化發展的需要出發,根據社區和婦聯系統崗位開展群眾文化的要求,設置了課程體系。根據學校總體的課程體系框架,重點規劃了學科專業課程模塊。學科專業課程模塊劃分為學科平臺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方向性課程和綜合實踐教學四個部分,課程體系特點如下:
1.突顯專業定位,打造跨學科平臺課程
由于中華女子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跨學科性質,需結合管理學和藝術學兩個學科共同構建學科平臺課程,使之具有交叉性、創新型和融合性。經濟學、管理學兩門基礎課程是對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理論的講授,使學生初步具備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文化產業管理”則是在學生掌握經濟學、管理學基礎知識的基礎上,以大量的案例教學訓練學生在舞蹈藝術活動中的運營能力。通過這樣有機的銜接使學生具備跨學科綜合性的專業素質。加之藝術學方面的中外舞蹈史及藝術概論課程,為學生搭建了較為寬廣的學科平臺,為深入開展專業基礎課程打好基礎。
2.交叉滲透,夯實專業基礎課程
依據交叉學科平臺構建的要求,專業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不僅涵蓋了傳統舞蹈專業的基礎課程,如芭蕾基礎、民族民間舞、現代舞等,還增設了樂理基礎等課程。并且本專業的7門基礎課程均以學生實踐、教師指導的課堂教學方式開展,突出了學生為主的實踐教學理念,使學生較好地掌握基礎課程,為進入專業方向性課程的學習做好積累。
3.根據社會需求,依托藝術學院多學科資源,設置專業方向課程
為滿足社會對于群眾文藝工作者的多元化能力需求,專業方向性課程以舞蹈編導主,配以舞蹈教學法、經典劇目排演、舞蹈創作實踐等課程,培養學生開展文藝活動的組織與策劃能力,提升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此外,還充分利用藝術學院多元化的教學資源優勢,打破舞蹈專業學生專業單一的特點,設置舞臺化妝及服裝、舞臺攝影攝像、音視頻制作、人際溝通等拓展課程,旨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以適應群眾文化活動的多樣化需求的特點。
4.推動第二課堂的教學輔助作用,加強專業實習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是以培養群眾文化和社區舞蹈的編創人才為主要目標,培養方向是應用型舞蹈編創、表演及管理型人才。因此,教學不僅局限于課堂,而是要拓寬到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的實踐中,教學的指導由簡單的知識傳授,延伸為引導式互動學習,強調學生的學習能動性,調動學生的更大潛能。
(三)產學合作,共同擔任課程教學
為了實現教師的實踐性,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利用與行業的聯合,組建了行業教師團隊,具有良好專業背景和豐富舞蹈組織經驗的三位教師共同構成了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較為合理的教師梯隊結構,為專業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鑒于專業的跨學科性和多元化特征,教研室邀請多位權威專家學者及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行業教師承擔教學任務或擔任講座嘉賓以及顧問。這些專家學者以其在各自領域內權威的影響力、寬廣的視角和淵博的知識為學生提供了最前沿的專業信息、最精準的專業知識和跨學科、多元化的課程結構。
(四)產學合作,共同建立實踐基地
中華女子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與行業共建教學實踐基地,于2011年11月與北京市東湖街道簽訂合作協議,建立“中華女子學院藝術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望京花園社區實踐教學基地”。組織學生分組、分批深入望京花園社區開展社區文藝活動的組織策劃活動。2013年1月,在校領導大力支持下,經過本專業教研室老師的努力,促成專業和北京市婦女兒童社會服務中心合作。學生深入社區,服務社會,充分發揮專業直接服務社區居民和豐富社區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
(五)產學合作,共同指導學生實踐
為了能使學生及早接觸行業實踐,了解行業文化藝術開展情況,中華女子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設置了專業見習、教學實習和畢業實習。在不同的實習階段,安排學生分批、分組到深入到北京的不同社區,由專業校外督導教師(社區藝術工作者)和校內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實習。這一實習方式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踐機會,而且為學生畢業后獨立開展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六)產學合作,共同開發科研課題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是一個新專業。該專業應用性強。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在我國還比較薄弱。但該專業的發展對引領社會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專業研究相對重要。專業研究的問題既要來自高校,也要來自于行業。為了更好地解決行業的問題,中華女子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與北京市婦聯共同開發科研課題,不斷提高專業對社會服務能力。中華女子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六共同”的產學研合作教育實施時間還比較短,有些合作還在探索中,但合作教育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
通過產學研合作,明確了專業定位,構建了符合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課程體系,組建了實務能力強的校內外教師團隊,形成了實踐性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實現了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的有機融合,使專業的教學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使學生的實踐平臺從課堂延伸到社會,使師資隊伍的專業建設能力得到了提高,專業的服務社會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大大地提升。專業的首屆畢業生就業率為100%,畢業生分別進入政府、社區、學校、媒體、企業、公益組織等部門從事演出組織與策劃、文化藝術管理等工作,受到社會行業的一致認可。
(注:本文為北京市教委專項課題《專業建設項目――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110004990208)
參考文獻:
[1]潘懋元.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幾個理論問題[J].中國大學教育,2008(3).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of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JIANG Dongqing
(School of Culture Management, Wuhan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College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In the training of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practical educ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ritical teaching process.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for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is very important to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 management. The article adopts ability- oriented education concept to gives the teaching goal,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support from the drive level, dynamic level, control level and security level for the practice of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in Independent College, establishes a relatively complet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隨著我國“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發展戰略的確立,文化產業得以迅猛發展,但是經營管理人才的匱乏一直是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障礙。在此背景下,加快高校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不僅是高等院校的責任所在,而且是推動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直重要力量,獨立學院在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截止到2013年底,經國家教育部備案或審批同意設置的高等學校本科文化產業管理及相關專業的高校共有138所,其中獨立學院23所,占比16.7%。在獨立學院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中,實踐教學是最重要、最關鍵的教學環節。構建獨立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對于完善人才培養方案,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有著重要意義。本文擬在借鑒相關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管理以及教學支撐保障幾個方面構建獨立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實踐教學模式結構圖①
1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目標
在實踐教學模式中,目標體系居于核心的地位,發揮著驅動的作用。確立獨立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目標體系,必須注意兩個方面:一是凸顯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的應用型定位;二是要凸顯文化產業管理的雙重職能要求。
1.1 凸顯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的應用型定位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也必須向多樣化、特色化方向發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在未來10年,要“優化學科專業和層次、類型結構,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相較于一本二本院校以及高職院校,獨立學院應該以應用型本科人才為培養目標。具體而言,一是要以應用能力為本位來確定人才培養規格和方案,而非學科本位;二是注重課程體系的應用性、針對性,而非系統性、完整性;三是要高度重視實踐教學,培養實踐技能型人才;四是要采用采用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五是要以偏重職業性的質量觀來評價教學質量,而非偏重學術性。②獨立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應該在上述要求的指導下,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努力提高學生在文化產業領域中的管理、創意、策劃、營銷、經紀、公關等應用型能力。
1.2 凸顯文化產業管理的雙重職能要求
與其他產業不同,文化產業除了具有產業屬性外,還具有一定的意識形態特征。正如十報告所提出的,“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所以,文化產業管理并非一個偏正性短語,而是一個標引性的關聯短語,③實際上承擔者文化事業管理和文化產業發展的雙重職能。就文化事業管理職能而言,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者需要具備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相適應的使命感、責任心以及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政策理論水平;就文化產業發展職能而言,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者需要具備與文化市場發展相適應的創意策劃、組織協調、營銷運作等能力。鑒于此,獨立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目標必須凸顯文化產業管理雙重職能要求,既注重文化產業管理人才政策理論水平的培養,又要注重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市場運作能力的培養。
2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內容
獨立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是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應該注重“能力本位”。④所以,獨立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應該改變傳統的按照學科劃分的方法,而采用以能力層次劃分的方法,層層遞進地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及綜合技能。為此,可以借鑒加拿大“能力中心的課程開發型”實踐教學模式,來構建獨立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內容體系。
2.1 基本技能實踐教學
基本技能是勝任職業崗位(群)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實踐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為以后從事這一職業崗位奠定基礎。因此,基本技能實踐教學所涉及到的專業課知識較少,注重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而關于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生應該具備哪些基本能力,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論。筆者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文化產業經營管理崗位要求,認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應該具備如下幾個方面的基本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外語交流能力、自動化辦公系統的操作及維護能力以及專業認知能力。為了培養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的這些基本技能,獨立學院除了需要開設這些基本技能課程(如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交往禮儀)之外,還應該配套進行相應的實踐教學,如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訓練、計算機應用能力訓練、外語應用能力訓練以及文化企業認知實習等,具體內容見圖2所示。
圖2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基本技能實踐教學內容
2.2 專業技能實踐教學
專業技能是勝任職業崗位(群)的專業能力。專業技能實踐教學的目的就是密切配合專業理論教學,培養學生掌握這一職業崗位所需要的專業技能。通過這些專業技能,學生能夠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結合前文所述,文化產業管理具有雙重職能,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既要注重文化產業管理人才政策理論水平的培養,又要注重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市場運作能力的培養。因此,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應該包括兩個方面:文化事業管理能力及文化市場運作能力。結合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的應用型定位,筆者認為獨立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應該包括:政策分析和把握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文化藝術鑒賞能力、文化藝術市場調查與分析能力、文化藝術項目創意策劃能力、文化市場營銷運作能力等。為了培養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的這些專業技能,獨立學院除了需要開設相關的專業能力課程(如文化市場營銷、文化市場調查、文化產業創意與策劃、文化產業政策與法規、藝術概論與美學等)之外,還必須通過文化產業課程教學實習、文化產業課程論文與設計、文化市場專業調研、文化機關實習、文化企業實習以及文化行業職業資格證書等,具體內容如圖3所示。
圖3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專業技能實踐教學內容
圖4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綜合技能實踐教學內容
2.3 綜合技能實踐教學
綜合技能是勝任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綜合技能實踐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畢業后在職業崗位上從事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培養學生應用專業技能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訓練學生運用基本技能、專業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為此,綜合技能實踐教學應盡可能地讓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下,訓練他們運用所學知識、技能來解決綜合性實際問題。就獨立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而言,他們應該具備的綜合技能應該包括初步科研能力以及創新實踐能力。為了培養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的這些綜合技能,獨立學院應該通過文化產業科研活動訓練、校園文化藝術活動開展、社會服務、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與設計等多種實踐教學內容,加強綜合技能實踐教學,努力提高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的綜合技能。具體內容見圖4所示。
3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管理
如前所述,獨立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應該改變傳統以學科劃分的方法,而采用能力層次劃分的方法。要確保這一實踐教學模式的建立,就必須建立規范的管理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內容落到實處。
3.1 組建管理機構
現有的獨立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是采用傳統學科劃分方法建立起來的,而能力本位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就需要對現有實踐教學模式進行全方位改革,涉及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法等多方面的改革。所以,獨立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必須自上而下地推動。為此,建議獨立學院設置專門主管實踐教學的副院長,并組建實驗實訓中心,與教務處共同負責實踐教學的組織與實施。在此基礎上,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院系要指定專門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負責人。這樣形成了一個學校、職能部門、教學系部、教研室組成的從上而下的實踐教學組織,為獨立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乃至其他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3.2 完善規章制度
為了使得能力本位的文化產業管理實踐教學模式能夠正常開展并有效保障教學質量,就必須制定和完善相應的規章制度。一是要制定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程序文件,包括指導文化產業管理實踐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如實踐教學計劃、實踐教學大綱、實踐教學指導書、實踐教學進度表等)和反映文化產業管理實踐教學的過程文件(如實踐記錄、實習報告、調研報告、實習單位鑒定表、實習實訓成績表、實習實訓總結等)。二是要制定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檢查監督制度,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進行檢查和監控,避免實踐教學的形式化。同時,收集各方對實踐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后續實踐教學加以改進。三是要制定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激勵制度。一方面將教師的實踐教學納入到職稱評聘和工作量核算之中;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參與各種文化創意活動和創新大賽,將其成績折算成學分,并作為獎學金、助學金以及優秀學生評定的重要依據。
3.3 加強考核評價
加強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考核評價,也是獨立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一項重要的管理措施。能力本位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構建過程中,只有加強考核評價,才能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促進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完善。與傳統實踐教學的考核評價有所不同,能力本位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考核評價要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完善考核評價主體。評價主體要熟悉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的能力情況,所以應該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評價以及實習實踐單位評價等;二是要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指標。評價指標的選取也要能夠充分反映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的能力狀況。建議獨立學院從上述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所需的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及綜合技能三個方面來細化評價指標;三是要做好考核評價結果的運用。獨立學院應該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成績納入到教師考核評價以及學生總體成績考核之中。
4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支撐保障
能力本位的獨立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構建過程中,還需有力的師資力量以及健全的實習基地作為保障。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良好運行。
4.1 師資保障
師資力量短缺是制約獨立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瓶頸。為了確保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目標的實現,獨立學院必須配備一支具有較高應用能力的師資隊伍。針對獨立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師資狀況,獨立學院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是要加強青年教師的實踐技能培訓。目前獨立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青年教師大都是從學校到學校,他們具有較高的理論知識功底,但是缺乏實踐經驗,應用能力相對欠缺。為此,獨立學院應該將新引進的青年教師安排到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實驗實訓中心或基地,采用以老帶新的方式讓他們指導一定數量的實驗實習課。同時,應該將青年教師到對口的文化機關或文化企業進行掛職鍛煉作為一項制度確立下來,以此來增強青年教師的實踐經驗。二是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來自文化產業領域的兼職教師隊伍。相較于青年教師,他們具有豐富的從業經驗,對文化產業管理的實際運作非常熟悉,可以將一線的運營管理經驗傳授給學生。這樣有利于改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師資結構,加強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
4.2 實踐教學基地保障
實踐教學基地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提供重要的物質保障,也是文化產業管理實踐教學模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建設高質量的實踐教學基地是獨立學院培養文化產業管理應用型高級人才的必備條件。所以,為了構建能力本位的獨立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實踐教學模式,獨立學院必須大力加強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一是要加強校內實踐基地建設。獨立學院應該根據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學目標,結合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教學體系及課程要求,確立不同種類和功能的實訓室,以此滿足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各種技能訓練的需要。在建設實訓室的過程中,要注重環境的職業化,即盡量模擬真實的職業環境,培養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在這種環境之下的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和綜合技能。為了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獨立學院應該推行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與其他相關專業共享實驗室。二是要加強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校外實踐基地承擔者認識實習、頂崗實習、專題實習、教師鍛煉等重要功能。鑒于文化產業管理的雙重職能,獨立學院在加強兩個方面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校外實踐基地建設:一是文化行政管理機關;二是文化生產或服務企業。獨立學院要與他們建立戰略合作協議,建立穩定的綜合性、專業性、產學研合作的實踐教學基地。
基金項目:此文為華中師范大學武漢傳媒學院2011年校級教學研究項目“應用型本科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注釋
① 張迎春,呂宏芬.獨立學院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85.
一、破產企業實行社會化管理的退休人員,應當按照基本醫療保險有關規定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和大額醫療互助,享受相應的醫療保險待遇。
二、破產企業退休人員,累計繳費年限男不滿25年、女不滿20年的,應當按照基本醫療保險規定由個人一次性補足應繳費用后方可享受相應的醫療保險待遇。
因企業破產而提前退休的人員,累計繳費年限男不滿25年、女不滿20年的,補繳費用時提前退休年限對應的企業繳費部分,由破產企業補繳。
三、為了減輕破產企業實行社會化管理退休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后個人醫療費用負擔,按以下辦法為其建立補充醫療保險制度:
(一)預提補充醫療保險資金。以企業破產上一年本市職工平均工資的6%為基數,按破產企業實有退休人員數以及全部退休人員實際年齡距本市居民平均期望壽命的年限進行預提。企業預提的補充醫療保險資金應當一次性足額繳納到所在區、縣的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區縣按照規定時間上繳到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并納入市社保財政專戶管理。
補充醫療保險資金從企業破產財產變現收入或土地使用權轉讓所得中預提。國有破產企業,預提資金不足部分由同級財政補足。
(二)補充醫療保險資金的使用。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支付范圍內(不含起付標準以下的部分)由個人負擔的醫療費用,補充醫療保險資金支付50%;大額醫療互助資金支付范圍內(不含門診1500元以下的部分)由個人負擔的醫療費用,補充醫療保險資金支付60%.四、破產企業退休人員,在移交社會化管理前由單位辦理參加基本醫療保險手續,移交后由戶口所在街道社會保障事務所負責日常管理工作,如匯總退休人員醫療費用并到區縣醫療保險經辦機構辦理審核結算手續等。
五、外商投資企業中方退休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后,除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和大額醫療互助待遇外,享受本企業的補充醫療保險待遇。
外商投資企業也可參照破產企業實行社會化管理退休人員補充醫療保險的標準預提費用并一次性足額繳納到所在區、縣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后,對其退休人員的補充醫療保險實行社會化管理。
六、已經實行社會化管理的退休人員,應按市里的統一部署,在規定時間內到街道社會保障事務所辦理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有關手續,并從次月開始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大額醫療互助和補充醫療保險的相關待遇。
七、本文件自2002年5月1日起執行,以往與本文件規定不一致的,以本文件規定為準。
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互聯網+”時代是一個互聯網與任何行業都可以相互融合的時代,其蒸蒸日上的發展趨勢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僅是傳統行業向互聯網靠攏,就連新興文化產業在諸多具體領域也找到了與互聯網相結合的契機。“互聯網+文化產業園”模式系文化產業園經營型和教學型網絡虛擬平臺,通過互聯網與文化產業園的融合發展和產業鏈延伸,它將締造文化產業園的新興經營業態和服務業態。
一、情景再造
隨著互聯網虛擬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應用和發展,通過網絡技術構建網絡虛擬平臺已成為可能,也為打造“互聯網+文化產業園”虛擬運營實驗室提供了技術支持。主要依托以下三個方面的技術支持:一是采用B/S體系結構:基于與網絡技術的結合,用于構建文化產業園網絡虛擬運營實驗室的整體框架;二是3D MAX三維場景建模:針對文化產業園的真實大型場景管理運作的拓撲關系,通過3D MAX對產業園場景進行渲染建模和動畫設置,構造文化產業園網絡三維模式,實現文化產業園運營情景的再現;三是采用ASP+SQL Server技術:主要應用于文化產業園整體網站的開發。
通過對虛擬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應用,把現實的文化產業園的業務搬到網絡熒幕。文化產業園虛擬實驗室將分為兩種業態:
其一是主要服務于文化產業經營行業,以經濟效益為出發點,業園進行網絡管理工作、產業園入駐者經營產品和提供服務以及消費者網絡體驗消費等。通過嵌入管理程序、開發網頁板塊、建立網站在線銷售及體驗服務消費,實現文化產業園經營情景再現,在三維空間中,達到一種身臨其境之感,真切體會到體驗經濟所帶來的精神享受和娛樂。
其二服務于教育行業,以社會效益為追求目標,為科研教育單位提供文化產業教學支持,促進信息化校園建設,構建新興文化產業教學研究和交流試驗的平臺等。免費提供文化產業虛擬運營實驗平臺,情景再現文化產業園整體格局,展現文化產業整體運營模式,依照組織層級和管理結構打造虛擬教學實驗室,應用于相關專業工作者及學生虛擬體驗文化產業園的經營及運作模式。
二、體驗經濟
約瑟夫?派恩認為,體驗是人類發展史上第四種經濟提供物,作為一種新的價值源泉,將會給社會及個體帶來巨大的財富。體驗經濟的開展是以西方發達國家為首的,以其發達的服務經濟為基礎進行拓展體驗經濟,被稱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之后的第四個人類經濟生活發展階段,它是人類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和經濟生活不斷提高的產物。“互聯網+文化產業園”可謂之及其重要的互聯網文化產業體驗經濟的新興業態之一,那么體驗經濟究其為何?簡言之,體驗經濟就是人們為了獲得精神的享受和心理、娛樂方面的滿足,愿意為“體驗”付費,這種體驗是建立在能夠給體驗者帶來意義和的基礎之上的,可以說體驗經濟是人們更高層次的消費追求。
體驗消費并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是完全虛擬的,所以也要有實體體驗的經歷。筆者認為,之所以體驗者愿意去體驗性消費,是因為他們不滿足于傳統的服務項目,通過“互聯網+”的新興業態展現體驗性消費,不僅帶來極大便利,而且還能夠在體驗消費中得到一定的利益,那么體驗經濟順勢而為,固然在經濟生活的變更潮流中,尋找到其自身的發展方向。“互聯網+文化產業園”將為體驗經濟消費提供一個方便、快捷而且具有高效率的體驗消費服務,這種虛擬體驗總體具有互動性、存在性、參與性、娛樂性特征。在“互聯網+文化產業園”運作過程中將會產生眾多新的消費用戶,開辟新的消費市場,并且也會拓展文化產業園經營業態,培育和產生更多著名的文化產業園,縮短了產業園與體驗者的距離,使產業鏈更加完善、密集,使各個環節更加緊扣。
文化產業園的體驗經濟如何構造,這就要依托互聯網虛擬技術將文化產業園情景再現,只有情景再現,才會致使體驗者產生體驗經濟消費的欲望。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是,管理者數字管理化的實現,通過三維結構對各部門及入駐文化產業具體行業進行資源配置、管理方案制定等,將極大提高文化產業園管理效率;其次對于經營者而言,“互聯網+文化產業園”網絡營銷模式,給自己產品的生產和服務的提供開辟了新門徑,作為獨有文化產業園的官方渠道,免去了網絡刊登信息的費用,并且還可以通過虛擬平臺了解市場趨勢,調查市場需求,及時更新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然后對于消費者而言,為滿足自己對于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找到了一種便利的途徑,足不出戶便可以達到目的,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最后是教育學習方面,網絡模擬文化產業運作模式,并設置文化產業園各部門、其他行業市場、產品服務推廣、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以及盈利核算等模塊功能,實現體驗性運營文化產業園,并加入創意開店板塊,虛擬入駐文化產業園。
文化產業園虛擬體驗是建立在真實文化產業園基礎之上,并形成一種“超現實主義”三維空間,這種體驗既是真實的,又具有虛擬色彩。文化產業的體驗經濟消費,在市場經濟中,也往往由免費向付費的方向轉變,通過開通不同的服務渠道,分劃高端、中等、普通、一般的等級,進行不同的收費標準設定,進而滿足不同體驗者的不同需求,真正體現文化產業園體驗經濟消費存在的價值[1]。
三、跨界融合
文化產業園與互聯網的跨界融合,將催生“數字文化產業園”的產生,就如同電視、音樂和刊物與互聯網的跨界和交叉重組,形成數字電視、數字音樂和數字刊物等,這種產業鏈的延伸必然構建新的文化經濟領域。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曹淑敏稱,“互聯網+”時代,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跨界融合時代,它可以與各行各業之間相融合,將會重塑工業和互聯網的生態。
“互聯網+文化產業園”將產生一個大數字產業集群化效應,文化產業園涉及眾多文化產業具體門類,例如創意產品屋、咖啡館、書吧、科技工作室、工藝制作室、藝術家工作室等,通過先進的虛擬技術和網絡技術與各個文化產業領域相融合發展,將會推動整體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構造新型文化產業園運作模式,數字化網絡平臺將成為這些具體文化產業在網絡上更直觀、更形象的展現的載體。
“互聯網+文化產業園”新興業態的融合發展,將是文化產業與互聯網的一個新的歷史結合點,以互聯網的思維發展文化產業,運營文化產業園,在這樣一種網絡虛擬平臺發揮互聯網思維的互動性和極致性,加強體驗者與產品服務的互動消費和體驗消費關系。利用互聯網平臺優勢,開發文化產業園數據統計中心,對文化產業本身、經營者及消費者進行數據化管理,通過收集眾多市場關聯信息,整合發展“互聯網+文化產業園”新興業態[2]。當然,其融合發展也要堅持幾個大方向:第一,要具有創新思維,精準巧妙,發展創新型文化經濟;第二,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進行推廣營銷,實現其最大經濟效益;第三,要迎合時展趨勢,弘揚和傳播優秀互聯網文化,緊跟“互聯網+”時代潮流,融合大眾化、喜聞樂見、高品位的文化,注重社會效益。
四、結束語
“互聯網+文化產業園”這一新興業態的產生將會給社會帶來諸多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體驗經濟的便捷性
網絡平臺運行及虛擬平臺的建立,無論是文化產業園的管理工作,還是體驗者付費的形式都將發生顛覆性變化,增強了消費的及時性,告別以往文化消費的現場性;便捷的消費渠道方便了文化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其融合范圍的擴展和產業鏈延伸,也不斷給體驗經濟注入新活力。
(二)教育行業的實用性
作為新興行業的文化產業,面對專家對文化產業教育途徑的不斷探索的窘迫現狀,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文化產業教育模式探索指明了方向,“互聯網+文化產業園”虛擬運行實驗室將形成綜合性的文化產業運行模式,形成整個文化產業發展網絡營銷平臺。
(三)文化產業的補充性
“互聯網+文化產業園”這一新興業態,豐富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容經濟,是文化產業體驗經濟的具體體現。
“互聯網+文化產業園”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緊跟體驗經濟消費潮流,通過跨界融合,進行虛擬平臺的情景再造和對文化整體的虛擬體驗,不僅會提高文化產業現行運營模式的效率,增強再創新能力,也將是一種新的文化產業教育模式,促進文化產業新興業態發展,從而促進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
中圖分類號:G11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文化部從2004年以來先后命名了三批135個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以及兩批4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各級地方政府也依此設立了省級、市級的文化創意產業示范基地、園區或集聚區。我國文化產業的重要發展特征之一是產業集聚發展,而文化產業園區則是產業集聚發展的重要依托和載體。盡管國內文化產業園區在類型、規模和發展模式大相徑庭,但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確實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途徑,對產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文化產業園區的內涵
在我國,與文化產業園區相關的概念有藝術園區,藝術產業園,創意產業園,文化產業園(區)。由于文化產業園區在我國出現較晚,國內學界對文化產業園區的研究也顯欠缺,甚至尚無文化產業園概念的相關界定,這也直接導致了各界對文化產業園這一概念認知上的模糊不清。隨著文化產業在我國的日益發展和伴隨而來的文化產業園建設的逐步升溫,文化產業園的規劃與研究必然會越來越多,模糊的概念勢『必將對以后的研究帶來很大的障礙。因此,根據本國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現狀并借鑒國外文化產業園區發展趨勢,對我國文化產業園區的概念做出清晰的界定已刻不容緩。雖然現階段在我國文化產業園區發展尚處雛形的形態下對其做出一個準確的定義仍顯困難,但園區的基本內涵還是可以框定的。我們可以嘗試將文化產業園區的概念界定為:文化產業園區是一系列與文化關聯的產業規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區域,是一具有鮮明文化形象并對外界產生一定的吸引力的集生產、交易、休閑、居住為一體的多功能園區。
二、文化產業園區的類型
國外對文化產業園區類型的劃分試圖從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階段、發展深度、就業動態、重要程度等角度來進行瑚。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可將我國文化產業園區劃分為如下三種類型:
1、松散型。藝術家們自發地聚集在某一區域開展各種文化活動,逐漸壯大造成聲勢,最后發展成為城市的文化亮點,并對所在區域及周邊地區產生經濟、文化的影響。
2、民間組織管理型。這種類型的特點是政府極少參與,但民間形成了相關的組織進行管理。例如深圳的大芬村等。
3、政府參與型。這種類型是由地方政府和投資商合作投資興建,它們是按照政府引導、統一規劃、市場運作、分期建設、滾動開發的模式運營,這種模式目前正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展開。
三、目前國內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現狀:
1、目前,各地將發展文化產業園區作為集群發展的唯一模式,但對集群發展的本質和特點認識不深,產業園區的集聚效應不明顯,園區內集聚的文化創意類企業數量少,企業之間的關聯度低。從類型來看,我國文化產業園區大多屬第一、第二種,第三種類型較少,大多還處于藍圖階段,這也就決定了目前我國文化產業園區區內各企業問的合作與競爭強度、緊密聯系的程度還不夠。從園區的運做模式來看,已逐漸由民間自行籌備,內部聯系較為松散的狀態朝著政府參與投資,并由一定的協會組織來對園區進行管理。由于文化產業園區在我國的出現是最近幾年的事,具體如何操作尚沒有現成的經驗可資借鑒,仍處于邊摸索邊實踐的階段。另外,我國目前不少產業園區的功能和定位不清晰,重復建設嚴重,還有就是是跟風現象明顯,將文化園區的建設當成短期的“文化地產”抄作,確少長遠規劃和可持續發展等等。
四、城市文化產業園區的區位因素
1、區域的文化法律因素。只有在完善的政策法規的正確引導,才能確保尚處雛形階段的我國城市文化產業園區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北京 798藝術園區的艱澀命運就有力的說明了這一點。如果798藝術區存在文化產業規劃,已納入到城市發展計劃當中,并與區域規劃相協調,也就不會出現今天的尷尬局面。
2、區域文化產業政策因素。區域如能具備文化產業優先發展的意識 ,優厚的文化經濟政策,如投資融資政策、財政稅收政策等等,以及積極推進文化產業、行業內的產權制度改革創新、文化產業組織的體制創新等方面的一系列激勵政策,這將對各種文化產業進駐園區產生強大的吸引力 。
3、區域文化產業技術因素。城市文化產業未來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便是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長期以來的技術水平低下是制約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而內容匱乏則是信息產業發展的瓶頸。兩者的結合,可實現信息產業和文化產業的雙重跨越和共同發展。其結合物——信息文化產業也被認為是與當今世界新的經濟形態和技術形態相適應的一種新型文化產業形態,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信息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極富發展潛力的文化產業的新興領域,必將迅速壯大,并成為文化產業中主流產業。因而城市文化產業園區在區位選擇時要與科技園區比鄰,創造促使文化產業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條件。
4、區域文化產業人才因素。當前我國城市文化產業園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如何才能更好的運作園區。成功的城市文化產業園,要具有不斷運作展覽各種藝術活動的能力,因而那些既懂藝術又懂市場的、具有豐富操作經驗的活動組織者以及藝術中介者也是目前急需的人才 ,只有這些既懂經濟又懂文化的復合型人才,才能真正把產業園做成品牌。
結語:我國的文化產業園區盡管發展很迅猛、政策相對超前、實施很快,但規范理論的研究仍然較為缺乏,實踐中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但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城市化問題,經濟發展面臨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轉型,日益昭示著發展城市文化產業在我國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林拓.世界文化產業與城市競爭力[]].與現實,2003,4: 2l-3l,
[2]劉維公.為什么我們需要創意文化園區.HTTP://WWW.at-[8]中國文化藝術產業園現象 “熱身” 談[ED/OL].HTLV://Sotho.cn222567986.shtm1.
[3]798藝術區一看得見的藝術,看不清的未來[ED/OL].gup://WWW.Adonai.net.c/news/Rheydt/art/200409/731.htm1.
[4]李贊,劉毅.大芬模式:中國油畫產業基地[ED,0L].HTTP://s~people
[5]ill京建設文化產業園區[ED/0L].HTTP://WWW.china.org.~n/ch,SHEN/newbie/171.HTML.
[6]苗長虹,樊杰,張文忠.中國農村工業發展:一個綜合區位分析框架
[7]苗長虹.變革中的西方經濟地理學:制度、文化、關系與尺度轉向
【作者信息】柳邦坤,江蘇淮陰師范學院傳媒學院。
江蘇省文化科技和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項目“江蘇沿運城市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研究”(13YB30),淮陰師范學院高級別培育項目“京杭運河江蘇段城市形象傳播與文化產業開發戰略研究”(11HSGJBZ17)的階段性成果。
近些年,我國絕大多數省區市的報業集團、省會城市報業集團以及部分地市級報業集團,都陸陸續續創辦了文化產業園,如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創辦的楚天818文化創意產業園,山東大眾報業集團在青島創辦文化產業園、在蓬萊創辦教育文化產業園,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創辦了文化創意產業園,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打造傳媒產業園,廣東南方報業集團創辦南方新媒體文化創意產業園、在貴陽創建文化產業園,長沙晚報報業集團的長沙文化產業園、南京報業集團的南京時代傳媒文化創意產業園、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創辦的文化產業園等等,可謂方興未艾,勢頭迅猛。
報業集團創建文化產業園是順應文化強國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各地進行文化產業開發的語境下,報業集團堅持事業和產業并舉,利用自身優勢和條件,迅速搶占文化產業開發的制高點,積極開辦文化產業園,這無疑是對文化產業開發的有效推動,是利國利民的一項偉業,是尋求自身發展和突破的愿景。但報業集團辟建文化產業園與區域文化發展是怎樣的關系?報業集團在文化產業園建設中如何實現與區域文化發展的對接、協調?這也是需認真探討的問題。報業集團創建文化產業園,要特別注意彰顯個性,打造特色;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充分考慮地域文化對文化產業園建設的影響,實現與區域文化發展的有機互動。
一、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與區域文化發展的互動關系
1. 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與區域文化發展的趨同性
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與區域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具有趨同性,具體表現在:
(1)在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方面。報業集團辟建文化產業園與區域文化發展,同為對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揚光大。進行文化產業開發是推動區域文化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園區建設又是文化產業開發的一項措施。建設文化產業園區,應立足于文化資源優勢,挖掘區域文化底蘊。報業集團創辦文化產業園,是對區域特色歷史文化資源的有效推介,是對地方歷史文脈的延續,是對區域文化的弘揚。
(2)在文化產業的推進方面。在區域文化發展過程中,文化產業是著力推進的重要一環。地方的文化強省、文化強市建設,構筑文化大發展的格局,加快文化產業建設進程是首要選擇。因文化產業園區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和載體,對文化產業發展有著重大促進作用,[1]因此報業集團建設文化產業園,是適應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現實需要,是利用自身優勢參與區域文化產業開發的必然選擇。從積極推進文化產業開發的層面看,報業集團建設文化產業園與區域文化發展是有同一性的。
(3)在文化市場培育和文化產品開發方面。報業集團雖然屬于媒介機構,在做好新聞宣傳主業的同時,也要大力發展市場經濟,這是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恒久發展的關鍵。發展區域文化,要培育文化市場,開發文化產品,通過活躍的文化市場與優質的文化產品,吸引消費者,形成文化消費群體,使文化產生效益。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也應做好培育和擴大消費主體及生產和創造最好的文化產品工作。
(4)在文化品牌塑造和文化形象傳播方面。發展區域文化,光有產品還不夠,還要塑造獨具魅力的文化品牌,有了品牌,才會有吸引力,才會有競爭力。同時還要加強區域文化形象的傳播,增強區域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報業集團建設文化產業園,也須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給自己的文化產品貼上精致、精美的標簽,同時利用自身優勢,傳播優質文化品牌,傳播特色文化形象,提高園區的美譽度。
總之,區域文化發展與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是有同一性特征的。
2. 區域文化的特殊性影響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的定位與發展方向
區域文化本身就有強烈的地方印記,具有地理性、民族性、差異性、本土性等特質,區域文化的這種特殊性會對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的定位與發展方向的確立產生影響。報業集團創辦文化產業園要從所在區域實際出發,立足于區域文化優勢,確定帶有鮮明區域特色的定位和發展戰略。報業集團創辦文化產業園要與地方實際契合,不考慮省情、市情,不考慮地方的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發展水平,不考慮區域民眾的消費能力等,難免會影響園區的健康、順暢、有效發展。
創辦文化產業園,離不開區域獨特的文化資源。西方在文化創意產業園發展中,非常注重凸顯國家民族文化特色和地方城市整體形象,凝聚城市個性化色彩為整個城市的“文化符號”,塑造城市創意產業園的世界品牌。[2]報業集團同樣應以區域文化資源為載體和依托,確立園區定位,形成文化集聚優勢,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 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能促進區域文化發展
報業集團不僅承擔區域文化傳播者的角色,同時要成為區域文化開發的參與者、建設者、領跑者,成為區域文化開發的主力軍。報業集團以其自身優勢,通過創辦文化產業園等途徑,積極投身于文化創意產業開發,能對區域文化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報業集團本來就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報業集團在人才、資金、項目以及策劃、創意設計、經營營銷等方面具有較強優勢,參與區域文化產業開發占盡先機,創建文化產業園就是自身經營的拓展,通過搭建平臺,進行項目、資本運作,挖掘、提升傳媒業的價值鏈,使傳媒產業與多元文化形成產業互動,提升競爭力,整合資源,獲取集聚效應,促進區域文化發展。
4. 區域文化發展為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提供發展空間
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要依托區域文化,區域文化環境、條件、水平,為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提供發展契機與發展空間。現如今各地都把區域文化產業開發當做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發展文化產業,離不開區域文化資源,特別是建設地方特色型文化產業園,更需豐富的本地文化資源,這是文化產業園建設的基礎和依據。區域文化大發展的寬松環境,區域文化產業開發中的有關人才引進、招商引資、財政金融、稅收、戶籍等優惠政策,都給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提供了保障與條件。
二、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與區域文化發展的互動策略
1. 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與區域文化資源的互動
區域文化資源直接影響著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可以推動區域文化資源開發。報業集團建設文化產業園,是在文化產業發展的語境下增強集團實力、實現產業升級的戰略部署和區域擴張之舉,要從區域文化資源出發,注意利用區域優勢,注意發揮自身優勢,揚長避短,實現突破。區域內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區域內傳媒業進行文化產業開發的土壤和富礦,報業集團辟建文化產業園,應根植于區域內土壤,從本土資源出發,開發帶有強烈本土特征和符號的文化產品,這樣就會受到區域內消費者的歡迎并吸引區域外的消費者。區域文化資源包括歷史文化遺址遺跡等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如古街、古建筑等;地方音樂、舞蹈、戲曲、美術、技藝,特色飲食、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報業集團在與區域文化資源的互動過程中,應注意從實際出發,打地方牌,打特色牌,可以依托區域內的文化古街、舊廠房等,辟建文化產業園,開發和打造文化旅游產業、美食產業、創意產業。如羊城報業集團2000年利用舊廠房創辦的創意產業園,為全國首個報業集團創辦的創意產業園;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則從自身優勢出發,緊密依托區域內的荊楚文化,依附武漢市區的老印刷廠舊址,開發新項目,創辦了全國首家以現代傳媒產業為特色的楚天818文化創意產業園,“產業園總共占地120畝,有20多萬方,其中傳媒占了80%”,“截至2011年7月,已簽約30余家國內知名傳媒及創意企業”。[3]報業集團在區域文化的構建中,首先扮演的角色是區域文化的傳播者、區域文化品牌的塑造者,同時也是區域文化的領跑者、建設者。從傳播者和品牌的塑造者來看,報業集團可以充分利用集團旗下報紙版面、期刊、網站等優勢,通過圖文、廣告等內容產品,傳承區域歷史文化,傳播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從領跑者、建設者角色來看,報業集團積極發展傳媒產業,包括創辦文化產業園就是積極投身區域文化開發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的彰顯,體現了文化自覺。
報業集團所在區域越是文化資源稟賦豐富,越是有建設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園的先天條件和拓展空間。比如,淮安報業集團是區域內較有影響的一家地方傳媒企業,位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坐落于京杭大運河畔,有“運河之都”稱號,淮安運河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淮安是大運河申遺遺產點數量最多的沿運城市之一。淮安報業集團創辦文化產業園,在與區域文化資源互動方面,可以依托豐厚的運河文化資源,選址在運河河岸,創辦運河文化產業園,文化產業園定位為以開發運河文化旅游為主,在園區創建漕船博物館、漕糧博物館等運河專題和特色博物館,再現當年建造漕船(淮安曾是全國最大的漕船制造廠)的盛景,再現當年“天下糧倉” (淮安曾是全國最大的漕糧倉儲、轉運城市之一)的壯觀景象,或打造以漕船、漕運、鹽運等為特色的運河主題公園;開發以運河以及漕運繁盛期創作的文學名著為題材的影視、動漫、游戲產品,漕運、治河等內容是影視劇創作的富礦,目前還鮮有精品之作,影視產業開發前景廣闊。淮安是《西游記》作者吳承恩的故鄉,依托《西游記》這一文學寶庫,深度開發影視、游樂、動漫、游戲等產品空間巨大,文化產業園可以大做文章,吸引影視公司、動漫公司以及游樂園等企業和項目進入園區;淮安與揚州、鎮江等沿運城市一道,是淮揚菜的發源地,列入四大名菜之一的淮揚菜也是因漕運興盛而誕生,文化產業園可以開發淮揚美食產業;淮安是淮海戲、淮劇等地方戲曲的主要傳承地,另外淮安長榮京劇院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宋長榮,有“活紅娘”之稱,也是一塊金字招牌,可進行演藝產業開發,打造演藝品牌。另外,可以發揮自身行業優勢,積極引進人才和項目,開展印務、數字出版、書報刊分銷、廣告設計、工業設計、環藝設計、會展、網購、畫廊、運河題材雕塑、運動健身、養生休閑、教育培訓等產業開發。通過文化產業園建設,推動區域文化發展,壯大自身實力,促進區域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與利用,實現良性互動。
2. 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與區域文化消費的互動
大力倡導文化消費是當下區域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促進文化消費可以改善民生、提高居民幸福指數。城市居民文化消費水平,也與中國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文化消費是擴大內需的一個有效途徑,文化消費對提高民眾文化素養、藝術品位、審美能力也有積極作用,文化消費還可以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文化產業提檔升級。
為實現區域文化消費的有效擴展和延伸,第一必須培育區域文化,生產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既要有“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產品,也要有低端廉價產品;第二要塑造文化消費品牌,營造消費環境,吸引消費群體;第三要培育消費主體,特別是把本埠市民作為主要消費對象;第四是推進文化消費形成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
文化產業園就是實現產業集聚、拉動消費的一個重要載體,建設文化產業園要高度重視文化消費。區域文化資源為文化消費提供了源泉,文化產業園依托資源做好文化消費的文章,可以對資源合理保護、開發與利用,園區在文化消費不斷增長的情況下自然可以得到豐厚回報。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過程中,要與區域文化消費實現有機互動,獲得社會效益的同時,獲得最佳經濟效益。
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要積極進行文化消費市場和群體的培育,了解民眾特別是區域內民眾的消費心理、消費習慣、消費方式、消費水平,創意產品的開發與設計,要盡可能地考慮當地市民訴求,如廣告設計、印刷品印制、產品包裝、演藝產品的形態等。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要發揮文化傳播和文化消費產品生產的優勢,讓本埠民眾認同園區消費品牌,引導消費,聚斂人氣;利用集團自身主業形成的人才、規模等優勢,搞好報刊發行、印刷制版、廣告設計等的經營,如報刊零售可以借鑒上海經驗,打造自己的書報亭品牌,進行產品擴展,拓展消費渠道,根據自身定位,園區可開辦畫廊、博物館、展廳、酒店,創辦時尚用品、奢侈品、工藝品、旅游紀念品等高端產品和小商品市場、店面,還可以向影視制作、動漫、演藝、會展、文體賽事活動等領域進軍,發展體驗式、休閑式旅游,要搞好創新,提高產品的原創力。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要考慮文化消費的持續性和恒久性特點,注意文化資源和消費產品的特色開發、深度開發、增值開發,抓好品質、品格、品位,不竭澤而漁,而是放水養魚、先予后取,不斷拉長產業鏈條,把區域文化資源轉換成消費優勢,實現共贏。
3. 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與區域文化制度的互動
區域文化影響制度創新,區域文化制度影響著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進程。政府與相關部門需要為企業文化產業園建設提供法律法規、財政金融、工商稅收等支持,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完善政策機制,為文化產業發展保駕護航,營造和諧、安全、暢通的發展環境。政府主要是頂層設計,改善環境,拆除壁壘,優化軟環境,創新區域文化制度,減少和杜絕干預、包辦,政府盡量放權,變管理為服務,園區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逐步過渡到以自行管理、自我管理為主。政府與相關部門支持、扶持文化產業開發方面,當務之急是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報業集團具有雙重屬性,文化產業園主要是產業屬性,激活國有文化資產,讓其在市場中真正起到主導作用 。[4]政府積極推動文化體制改革,為文化產業園建設多提供合理優惠政策支持,建立有效的投融資機制,改變資本運作方式,組建文化創意產業基金、風投基金,引進社會資本、境外資本。重視創意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政府出臺引進創意人才的優惠政策,協調區域內高校、培訓機構等為創意產業發展培養緊缺人才,協調高校、科研院所為文化產業園建設提供智力支持。重視項目引進,政府通過舉辦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等形式搭建平臺,為文化產業園引進高端前沿、發展潛力好的項目。
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如何與區域文化制度互動?一是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建設要與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合拍,創辦園區以及園區上項目考慮當地文化產業發展宏觀規劃,不盲目跟風,發展定位應堅持本土性、特色性和創新性,如政府對區域文化發展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報業集團創辦的文化產業園的定位以及所上項目就應考慮低碳、循環、可持續及綠色、環保、無污染等諸多問題;二是報業集團創辦文化產業園在運行過程中,要遵守和執行區域政策法規、規章制度,市場經濟的建立,要求公平、有序、法制化,實現良性發展;三是文化產業園善于運用優惠政策提供的空間,投身機制體制創新,探索現代化園區管理機制、運行機制。
結論
新一輪文化產業開發熱潮中,報業集團作為文化產業的中堅力量,理應積極參與其間,為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發揮自身優勢和作用,依托區域文化資源創辦文化產業園即是順應時代潮流、延伸產業鏈、提升集團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和實踐。文化產業園建設與區域文化發展應該是和諧統一關系,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互動本身也是資源,在互動過程中,區域文化也會得到發展,“良好的互動對產業組織者而言,便是行動中的有利資源。因此,社會資源是在互動中產生的……互動使產業組織者能夠分享資源,增加社會效用 ”。[5]總之,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園可以把文化、生產、經營與消費融為一體,實現區域空間的合理開發利用,強化和形成孵化、聚集、整合、規模等功能和優勢,推動區域文化的協調、快速發展,提高城市競爭力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郭全中. 我國文化產業園區研究[J]. 新聞界,2012(18):64.
[2] 閆云霄.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世界經驗與中國境遇[J]. 新聞界,2013(23):72.
1.1 文化產業園的概念
“文化產業” 是以創意為源頭 、 以內容為核心, 憑借技術手段, 通過產業化的方式對文化產品的不同形態進行制造、 營銷的行業, 是一個為社會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此相關的活動集合。文化產業的范圍包括:文化休閑娛樂服務、 文化藝術服務、 網絡文化服務、 文化用品及相關文化產品的服務、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等八類。 “文化產業園” 則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園區化、規模化的表現形式,即通過在地理空間上的積聚,進而形成集企業、政策、孵化、投資管理、 產權交易和后勤服務等系列功能為一體的文化產業園。
1.2 建設文化產業園的意義
實現文化產業集聚效應。 通過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的建立, 一方面助于發揮先進文化企業的示范和輻射作用, 另一方面文化產業園可以優化資源配置, 形成區域性的文化產業集群, 實現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 這種文化產業的集聚效應主要是通過中小企業間彼此競爭、 相互學習、 模仿、示范、 推廣等來提高產業效率和企業的經濟效益;借助各個產業部門對同一市場的分享, 選用大致相同的銷售渠道和方式, 相近的人力資源群體、 科技理念和技術支持而形成的可以提高區域的專業化分工的產業鏈, 從而實現從新產品開發、 采購、 生產加工、 銷售流通等各個環節交易成本的降低。優化文化產業結構。 一方面, 有利于大企業的成長和迅速發展, 文化產業園的建立為文化企業之間的兼并、 收購、 重組等活動提供了便利,提高了文化企業資本聚集和擴張的效率,并且組建的跨行業的多元化經營的文化產業集團, 提高了文化產業的集中度。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小型文化企業的發展, 因為中小企業的目標不是求做大,而是專注于某一細分市場做精、做強,從獲得競爭優勢而成為該行業領域內的龍頭企業,能夠更好的為大企業提供配套服務。
2 棋盤山現狀及優勢分析
2.1 基本概況
棋盤山開發區位于沈陽市東北部,全稱是棋盤山國際風景旅游開發區, 面積 203 平方公里,現有36 個社區, 總人口 5.6 萬人。 目前管轄 “四園” (秀湖景區、 森林公園、 世博園、 鳥島)、四街 (滿堂、 高坎、 望濱、 英達街道辦事處),是一張可以集中展示沈陽生態良好、 旅游和文化產業活力的靚麗名片。 2009年, 開發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4 億元, 同比增長 22.5%; 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8 億元, 同比增長 31.1%, 對 GDP 的貢獻率為27.2%; 2009 年接待國內外游客 900 萬人次, 同比增長 5.9%; 旅游總收入 18 億元, 同比增長10%。棋盤山開發區被授予全國首家 “國家旅游服務標準化示范園區”, 以及 “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 相繼成功舉辦了 2006 年世界園藝博覽會、 2007 年世界遺產博覽會, 2008 年奧林匹克文化展示會、中國沈陽世界報道攝影節、 2009 年國際多媒體峰會、 2010文化旅游高峰論壇、 秀湖搖滾音樂節、 2011 年 “我要上學” 大型公益演出、 國際冰雪節、 盛京燈會、 關東廟會、 沈陽民間藝術展示交流會等一批知名展會和活動, 這些活動激活了棋盤山的文化旅游市場, 更進一步擴大了棋盤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2.2 文化創意產業資源
棋盤山文化創意區面積為23 平方公里 , 在轄區中部, 以中南卡通城、 國際創意谷為依托,重點布局創意設計、 旅游文化、 影視傳媒、 物聯網、 數字動漫、 會議會展、 教育培訓等特色項目, 形成國內一流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 同時完善旅游六要素及其配套服務, 拉長文化旅游產業鏈條,把開發區打造成為成為全國聞名的文化產業聚集區和休閑旅游目的地。棋盤山文化創意園區項目分類見表1。
2.3 棋盤山文化產業園的優勢
(1)生態優勢
棋盤山開發區內自然資源豐富,棋盤山、 輝山和大洋山環抱秀湖, 棋盤山森林面積達到 69平方公里, 水域面積達到 13 平方公里, 綠化覆蓋率高達47%, 空氣負離子數是市區的 6 倍, 各項生態指標在全市名列前茅, 生態環境優勢得天獨厚, 是沈陽的 “城市綠肺” 和 “天然氧吧”。
(2)區位優勢
地處沈陽經濟區黃金節點, 距沈陽市中心僅17 公里, 距撫順市中心 10 公里, 距鐵嶺市中心20 公里, 優越的地理位置使我區成為沈陽及周邊七城市居民短途旅游和商務休閑的首選之地。根據研究表明,若要成功運營一座文化產業園,需要至少保證一級客源市場300 萬人口, 距離在 80公里或1 小時汽車行程內; 二級客源市場至少保證200 萬人口, 車程在 240 公里或 3 小時汽車行程內。沈陽市區作為棋盤山開發區的一級客源市場龐大, 2011年沈陽市擁有市區人口615.4 萬人,作為二級客源市場的撫順、鞍山、鐵嶺等城市人口均超過200 萬。 另外沈陽作為東北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 2011 年沈陽接待國內外旅游者總數達到6222 萬人次 , 這些都保證了棋盤山開發區的客源市場。
(3)資源優勢
一方面,棋盤山作為全省僅有的兩家5A 級旅游風景區, 其旅游資源相當豐富, 包括 4A 級風景旅游區森林野生動物園和秀湖景區, 世界文化遺產清福, 同時還有在省內獨一無二的世博園、 盛京高爾夫、 鳥島等這些旅游資源。 另一方面, 棋盤山作為全國僅有的四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之一, 隨著卡通城、 萬國酒堡、 中國書法園、 秀湖大型山水實景演出、 出版傳媒產業園等一批重大文化項目的建設, 加之每年在這里舉辦的國際冰雪節、 關東廟會、 盛京燈會等文化活動, 極大豐富了棋盤山開發區的旅游資源的種類。
(4)體制優勢
棋盤山開發區的體制相對于其它城區和市直部門具有很多優勢, 可以享有部分市級經濟管理權限和區域內人事管理權限, 可自行引進和聘請高端人才, 在決策和操作層面上, 實行靈活的用人和薪酬分配機制。
3 棋盤山文化產業園區存在的問題
(1)基礎設施尚不完善, 缺乏監管。
開發區所轄的滿堂、 高坎、 望濱、 英達街道在劃歸到棋盤山之前, 基礎設施十分薄弱, 盡管近幾年來政府不斷加大在基礎設施的投入, 但道路、 供熱、 供氣、 供水、 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仍很不完善, 無法達到開發區內快速發展的產業需求。 以棋盤山道路為例, 在沈撫交界處經常可見滿載沙石的大貨車繞開高速公路, 為抄近路穿行于農田間, 新修的水泥路面被超負荷碾壓, 不久便坑洼, 這不但影響村民對道路的正常使用, 污染了環境, 大型貨車更增加了村民出行的危險。
(2)園區創新力不足, 缺乏特色。
創新力不足主要是表現在,目前我國的文化產業園多是停留在學習或模仿國外市場的階段,棋盤山的文化產業園的發展選擇也主要是集中于創意產業、動漫產業和影視產業幾大方面,而在這些方面由于人才和技術的缺失使得我們與國外,甚至是北京、上海等地而言缺乏競爭力。與此同時我國各地的文化產業園,總體來說產品大多雷同,缺乏特色。以近年動漫基地的建設為例,許多文化產業園都轟轟烈烈地投資建設,目前國家廣電總局已批復建立的國家動畫產業基地已達20 家, 但是真正具有突出產品特色的寥寥無幾, 不少只是初級的外包業務, 原創動漫產品和衍生產品的制作缺乏。
(3)產業規模尚未形成, 缺乏示范效應。
雖然文化創意產業的建設和發展相對來說仍處于起步階段的健康科技等產業較快, 但也尚未形成集群優勢, 主要的中南卡通城、 國際創意谷、 萬國酒堡、 遼寧省國際會議中心等項目仍處于在建階段。 并且, 棋盤山作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 在文化產業建設過程中的體制機制創新、 文化與資源的有效整合、 形象定位的宣傳、市場份額的擴大等方面, 尚未形成示范引領作用。
(4)收入結構不合理, 缺乏市場導向。
文化產業項目同旅游項目一樣有著投資多、見效慢、 回收周期長的特點, 所以開發區政府為了保證園區建設和發展部分投資資金是來自貸款, 2010 年全區需償還本息近 3.2 億元, 日均還款金額高達86.8 萬元, 截止到 2011 年貸款余額已累計36 億元, 財政面臨較大壓力 。 而開發區政府的資金收入主要來自稅收, 2009年全區一般收入為3.2 億 , 房地產稅收占 2.6 億元 , 而穩定行業稅收僅為4301 萬元 。 這種狀況極易導致文化產業的粗放式發展, 通過棋盤山的景區景點的門票收入、 帶動周邊土地增值, 依靠房地產開發獲取主要經濟收益, 這樣不僅偏離了文化產業園設立的初衷, 更重要的是這種不合理的財稅結構難以支撐未來的發展。
4 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4.1 完善配套設施建設
棋盤山風景區物流、 人流、 能量流的調控需要公路、 通訊、 水電煤氣等公共基礎設施的保證為前提, 這些是開發區能夠持續、 穩定、 正常運行的依托。 所以政府需要進一步投入資金完善棋盤山開發區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并且在文化產業園區內要進行合理的功能布局和規劃建設,不但要提供文化產品生產、 加工和展示的場所, 也要考慮到文化人士交流創意、生活娛樂的場所。在園區內需要為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建設供其居住和創業服務的功能健全的配套設施,營造一個宜居和利于激發靈感的工作環境。另外在風景區的保護區,社區內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同樣不容忽視,比如建設生態農作物和家禽的養殖場、污水處理站和污水回灌花卉園等, 形成風景區環境和周邊社區自然生活景觀平衡、 協調發展, 努力把這里建成功能設施齊全環, 境優美、 集聚人氣的文化產業園。
4.2 突出產業特色
棋盤山文化創意園要想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必須利用其區域內獨有的優勢資源, 有特色文化產品的支撐, 重點培育與眾不同的特色文化項目, 培育出其他園區難以模仿或復制的核心競爭力, 在行業中樹立自己的品牌, 才能使文化產業園更加具有生命力。 在產業園建設前要做好科學的整體規劃、 項目論證以及后期運作, 將文化產業園打造成為 “人無我有、 人有我優、 人優我特、 人特我精” 的品牌。
開發區需要重點挖掘產品特色、 不斷創新。這就要求園區不斷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 文化內涵以及游客的參與性, 實現文化產業園由靜態觀賞型向參與體驗型轉型升級, 并且要注重文化產業同體育、商貿、 會展等相關活動的聯合, 延伸產業鏈。 認真總結大型活動的經驗, 結合中國傳統的文化特色和節日以及沈陽特點, 通過鮮明的主題精美地設計出來,將中國沈陽國際冰雪節、關東廟會、 盛京燈會、 迎春花會、 世博園郁金香節、 金秋游園會等活動在策劃、 組織上力求創新, 借助 2013 年全運會在沈陽舉辦的契機 ,嘗試突破舞臺的局限, 結合現代科技、 信息技術, 發揮創意來策劃大型實景演出、 秀湖音樂節等文化藝術活動, 以及以戶外體育競技等為主題的體育文化活動, 通過與媒體合作擴大市場效應, 規模上實現新突破, 實現一年四季都有重大旅游文化的節慶活動, 提升棋盤山品牌影響力,擴大并鞏固客源市場, 吸引國內外游客。
4.3 實現產業鏈發展
一、內蒙古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的基本現狀
(一)產業布局
內蒙古在建待建的重點文化產業園區有25 個左右,還有其他大小園區近百家。多數園區集中在呼包鄂,而且發展迅速;東部五盟市、西部四盟市園區發展緩慢。
呼和浩特:有緊靠玉泉區大盛魁舊址恢復新建的大盛魁文化創意產業園,占地151畝, 2012年初步運行;玉泉區占地面積45950平方米的呼和浩特文化產業園以及正在啟動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園區等。
包頭:有位于昆區的包頭樂園文化創意休閑娛樂產業園,位于青山區的賽罕塔拉文化旅游產業園和建于原來趙家營村的內蒙古文化傳媒創意園,位于東河區的喬家金街北梁文化產業園,位于九原區的燕家梁文化產業園,固陽秦長城熱氣球文化產業園等。
鄂爾多斯:有位于伊旗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區,位于伊旗阿鎮占地600公頃的鄂爾多斯文化產業園,位于東勝區占地面積200公頃的鄂爾多斯江源文化創意園等。
(二)運作主體
政府主導色彩濃。政府通過地租減免、稅收優惠、提供綜合服務等制度工具,促使創意產業在合適的區域高速發展。如呼市政府負責的大盛魁文化創意產業園,包頭東河區政府負責的喬家金街北梁文化產業園,九原區政府和包頭市文化局共同負責的燕家梁文化產業園,石拐區政府和市文化局共同負責的包頭文化產業創意園,固陽縣政府負責的秦長城熱氣球文化產業園,土右旗政府負責的包頭敕勒川文化產業園區等。
管委會和開發公司共同負責。如鄂爾多斯江源文化創意園,東勝區政府建立管理委員會,作為園區行政機構,江源水務工程有限公司發起成立開發公司,負責園區的開發建設和招商工作,是土地開發和融資的主體,承擔最終的損益。
(三)產業體系
園區建設大多依托地方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等物質文化資源,幾乎涵蓋了文化產業的各個門類,文化旅游、文藝創作、新聞出版、影視傳媒、娛樂演出、數碼動漫、網絡科技、廣告會展、藝術品交易等。如大盛魁文化創意產業園集影視制作、文化旅游、動漫游戲和文化展覽等功能于一體;呼和浩特文化產業園以發展動漫產業為重點,集文化商業、文化傳媒、創意設計、休閑娛樂和演繹餐飲于一體;鄂爾多斯江源文化創意園以創意建筑藝術為載體,創意產業展示、創意產業交流、創意產業服務、創意產業交易、創意產業孵化、創意SOHO辦公、現代藝術基地、創意產業教育、創意休閑旅游為一體;敕勒川文化旅游產業園區和大秦直道文化產業園區以旅游為主導。
二、內蒙古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的主要問題
(一)概念模糊
什么是文化產業園區? 園區與基地也沒有明確區別,單個企業可稱園區,企業集群又可稱基地。哪些企業該納入文化產業園中發展?文化產業園區的產業內容五花八門,從文具生產到影視制作,從工藝美術到網游動漫等都被容納在內。旅游、體育、會議、包裝印刷、教育培訓等是否應計入文化產業?科技及工業產品的創意部分如何歸入文化產業?這不僅是內蒙古,也是全國都一直在爭議的問題。
統計標準及范圍混亂。文化產業產值在GDP中所占比重成為近年來考量各盟市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的重要數據。統計標準及范圍界定不清,會導致一些盟市靠抓數據來發展文化產業,制造數據假象。
(二)多頭管理,缺乏宏觀規劃
2010年以來,全國市以下文化行政主管部門進行了整合,理順了管理體制;但在省一級,有宣傳部、發改委、經信委以及文化、廣電、出版、工商等部門,各部門職責不清、業務交叉,不利于文化產業統一規劃。審批部門過多,文化產業項目申報時,往往齊頭并進,向不同的政府部門申報。哪個部門都能批,報上哪個算哪個,這不利于文化產業的整體有序發展。
園區重復建設,大多沒有主題特色,同質化現象嚴重。如呼包鄂大部分園區都把發展動漫產業作為重點,而我國2005年以來,已有 50余個城市宣布要建立動漫產業基地,僅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成都、天津、青島規劃建設的動漫和數字娛樂園區已經超過350家。
(三)有效集聚不足
產業的地理集中性、關聯性和集約度是判斷一種產業集群能否產生集聚效應的三個關鍵要素。
目前,內蒙古最具產業集群特征的文化產業是以赤峰巴林印石和阿拉善奇石為代表的工藝美術品業。大部分入園企業是被園區內低廉的租金和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所吸引的中小企業,數量雖多,但文化產業類企業較少,企業間沒有明顯的上下游關系,難以形成文化產業鏈條,使得園區只是地理空間概念,而非高度集聚的形成完整產業鏈的經濟組織。
很多建設方案,如大盛魁、賽罕塔拉、鄂爾多斯文化產業園區,只有擬建設的草原書畫院、草原小劇場、草原風情街等文化產業類型,對于投資方、管理方、生產方、消費方等缺乏進一步的科學論證,可能投入巨大卻收益甚微。
三、內蒙古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協同發展
園區和基地應有所區分,可以規定企業單體稱基地,而企業集群稱園區。
建議設置一個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負責全區文化產業園區的審批、授牌工作,協調文化、財政、工商、稅務、國土等部門,統一審批、統一規劃,示范園區和基地的評選命名工作。
盡快出臺自治區級文化產業園區申報認定管理辦法,指導全區文化產業園區規范建設。要明確要求各盟市已經確定建設的文化產業園區,盡快推動落地建設;已經開工的要加快建設,在園區配套、企業和項目入駐上取得明顯突破;沒有文化產業園區的,也要根據自身實際規劃建設。對確定的自治區級文化產業園區,要從項目安排、財政投入、稅收優惠、金融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二)著重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文化產業門類很大,但最核心也最短缺的是文化創意產業。只有依靠創意,運用無形的頭腦思維,將文化資源轉換為文化產業,才是文化創意產業。
要加強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研究。如提倡創意生活、扶持個人創意等,研究如何幫助公民發展及享受創意。通過教育培訓等方式,支持民眾的創意發展,提供公民與創意接觸的機會,使人們享受創意生活。
推動創意產業數字化發展。數字化技術不但能大大縮短創意產業的創作過程,降低創作成本,提高創意產品的創作質量,也能促成創意產品銷售渠道和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深刻變化。
加強創意企業資金扶持。應該把國企和民企擺在同等的位置上。搭建投融資平臺,優先多渠道地為那些有創新能力的個人或企業提供發展所需的資金。
(三)注重培養和引進人才
園區內進行的是對文化產業的研究開發、技術訓練、信息交流、生產制作等高智商高情商活動,需要藝術、市場,產業、公關等各方面的人才,才能把園區內各種資源整合調動起來。因此,在園區發展的所有條件中,人才是第一位的。
園區可以與高校及科研院所聯合構建產學研平臺,在文化產品的創意、制作、技術開發與應用、企業管理等方面進行合作,在高校及科研院所開設文化產業的相關課程,學生在園區實習,為園區發展培養后備力量。
內蒙古地廣人稀,應注重制定和落實各種相關政策吸引所需人才落戶園區。如通過無償資助、減免房租、提供法律財務、小額擔保貸款等專業化服務等方式吸引人才。
參考文獻:
[1]李蘭.文化產業園區建設:一個文獻綜述[J].改革,2010(9).
[2]辛倬語.內蒙古文化產業集群化發展對策研究[J].北方經濟,
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