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2 00:25:2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初中教育管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建設一支能力強、水平高、素質優的教師隊伍,是全面提高保教質量的關鍵。隨著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農村初中的辦學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在是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村教育的發展,特別是實施新課改以來,很多教師更是力不從心,成為制約課程改革的瓶頸。那么農村初中教師的現狀怎樣呢?怎樣提高農村初中教師的業務素質呢?
一、農村初中教師的現狀
1、教師學歷達標,但實際素質偏低
農村教師的構成是高校分配的大中專師范和非師范的畢業生及民辦轉正的教師,由于近年來大規模的學歷補償教育和在職進修學習,農村初中教師學歷達標率達80%以上。盡管他們取得了國家承認的專科和本科學歷,但實際教學能力和整體素質并沒有同步提高,制約了農村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2、骨干教師缺乏
由于存在著學校之間城鄉之間的差別,教師流動頻繁。有能力的教師工作兩三年調入城市,剛剛培養成熟進入骨干行列的教師就被條件優越的學校挖走,導致學校市區級骨干非常稀少。無骨干教師的輻射效應,青年教師成長緩慢、中老年教師知識陳舊,教育教學質量上不來,家長不滿意,社會不認同,生源大量流失。
3、教育觀念滯后,課改意識不強
農村學校由于地處偏僻,信息交流不暢,交通不便,文化氛圍滯后,對新生事物接受慢,不求進取,固步自封。傳統的教學方式教育管理論文,注入式、滿堂灌、一言堂根深蒂固,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還占一定地位,這些成為當前課改的瓶頸,嚴重制約著農村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4、年齡老化,競爭意識不強,工作無緊迫感
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由于編制的限制,不能及時補充年輕教師;二是農村學校條件艱苦,教師待遇偏低,留不住年輕教師。特別是中老年教師大多處于職業倦怠期,工作力不從心,缺乏競爭意識,工作得過且過,改革創新意識不強,導致學校無辦學活力。
二、對策與建議
提高教育質量,靠的是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建設好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提高農村教育質量,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素質教育,改變農村面貌,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當務之急。
1、 加強師德教育,樹立責任感
師德是提高教師素質的核心,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教師只有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才能產生提高自己業務的強烈愿望,才能克服種種困難,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學校領導要根據《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結合本校的實際,提出具體要求,突出重點,務求實效,使師德教育經常化,制度化,列入教師崗位考核中核心期刊。在教師中形成熱愛工作、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樂于奉獻、勤奮工作的氛圍,為提高農村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2、樹立新觀念,促進課堂教學改革
一個人的觀念是文化的積淀,觀念對人們的行為有著支配導向的作用。教育觀念決定教育模式,教育模式決定教育產品,有什么觀念,就有什么樣的教育,就有什么樣的教學,因此必須把轉變舊的教育觀念,樹立新的課程理念,貫穿課程改革全過程,引領教師樹立新的課程理念,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教學觀,認清課程改革初中習方式與教學方式的轉變是新課堂教學中最為顯著的特征。
3、改善教師生活環境,把政府的優惠政策落到實處
為了穩定提高農村教師隊伍必須把政府的優惠政策落到實處:第一,對學校的評價,及對教師的評價不能一刀切,要有農村的評價標準。第二,農村教師或到農村工作的城市教師在評聘和晉職上,不受指標的限制。第三,要建立農村教師特殊津貼制度,津貼的標準要達到穩定農村師資隊伍吸引城市教師到農村學校工作的目的。第四,城市新聘用的教師和晉職的教師必須在農村學校工作一定時間才可聘用和晉職。
4、提高農村學校校本培訓的質量
校本培訓是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的重要途徑教育管理論文,如何搞好校本培訓,提高培訓的質量,僅僅靠學校自身培訓遠遠達不到效果。第一,必須由上級教科研部門組織專家對學校進行診斷分析,根據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定期講座培訓,跟蹤測試納入教師個人考核中。第二,由教育行政部門組織開展與市內優秀學校教師手拉手活動,定期相互聽評課,開展教科研活動,并納入雙方學校考核中。第三,有計劃的安排教師個人自學內容,定期檢查學習筆記,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校本培訓的質量,教師隊伍素質才能穩步提高。
5、以教科研為載體,著力培養骨干教師
要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指導和幫助教師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緊密圍繞學校教學工作的實際,精選教育科研課題,通過對課程的研究,共同學習、共同探討、共同實踐、共同提高,聚合了一批人,帶動了一批人,培養了一批人,推出了一批人,是一條快速高效提高教師素質培養骨干教師的很好途徑。
在對學生進行引導時,教師要使其對歷史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養成自主思考的學習習慣。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將懸念式教學法、故事性教學法等策略引進,使學生在產生疑惑和想要了解故事后續發展的情況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并且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和看法。例如,在將對初一歷史中的“社會變革和國家產生”進行講解的時候,教師可將自主式方法引進,并向學生提問:什么是孝?同時讓學生談一談自己身邊關于孝的感人故事。之后,教師再將春秋時代鄭莊公黃泉見母的故事向學生講述,讓學生產生深刻的印象,進而了解到古人和今人具有一樣的情感,在此基礎上學生就會將春秋小霸王鄭莊公的相關史實牢記于心。
(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
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與否事關初中歷史的學習成效。例如,在向學生講授中華民族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前向學生布置課外作業,也就是收集和查閱相關的文章、圖書、照片、紀錄片等,并在課上讓學生分享收集的歷史資料,這就在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熱情的同時,促使學生反思發生的原因、中國當時的經濟和政治問題、日本明治維新對該國發展的影響等,讓學生能夠從各個角度看待問題,而不是將自身的思想和認知塞給學生。由此可見,探究性學習有助于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養。
(三)將鑒賞教學方法引進
為學生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是促進學生歷史學習成效提升的關鍵,因此教師在講授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時候,如果將多媒體、圖片播放和講故事等教學策略引進來,將對學生的注意力起到了很好的吸引作用,進而對唐、宋、元、明、清時期我國的輝煌歷史予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造就輝煌歷史的原因,并結合所學的中華民族思考中國由輝煌變為衰敗的原因,幫助學生梳理所學知識,形成自己的觀點。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思考方法、范圍和深度,這是對學生的思考進行引導的關鍵元素。
二、對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反思
目前,雖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進和應用探究性學習所獲得的教學成效較為顯著,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制約了初中歷史教學成效的提升,同時也影響了探究性學習的實效性。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初中歷史教師在知識更新能力
和教育理念更新上嚴重滯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如果在教學模式和教育理念上更新不及時,不僅會阻礙初中歷史教學的順利實施,更無法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自然也就不能夠達到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對接受性學
習和探究性學習之間的關系處理不佳探究性學習模式屬于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是接受性學習模式的革新。然而,在現階段的探究性學習過程中依舊存在接受學習的現象。
(三)校外教育資源利用不佳
在當前的探究性學習中,一些教師并沒有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資源,導致教學效果不佳。要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和網絡作為資料信息收集和查找的重要手段,將學生的目光引領至歷史遺跡和博物館等地,提升個人的感性認識,而不是閉門造車、不思進取。
二、教育生態學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實踐
1.建立生態取向的課堂氛圍
教室是教師與學生開展教學與學習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以教育生態學的阿利氏定律為基礎,初中英語教學的班級要符合一定的要求。初中英語教學應該以小班教學為適宜,班級人數應該在30人以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與教師開展良好的溝通。如果硬件條件不允許分班教學,那么可以采用分組教學,將學生以英語學習能力與水平劃分為幾個小組,分別進行學習。小組與小組之間就課程內容來開展競爭與合作,激勵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探索新的知識。在小組劃分中要注意,小組中學生成績高低的學生要適當搭配,達到小組之間能力的平衡。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小組之間開展競爭,還能夠使得小組內部的學生相互合基于教育生態學下初中英語課堂管理探析江蘇省揚州高郵市送橋鎮天山初級中學潘榮梅作學習。
2.構建雙向互動的語言環境
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讓學生獲得英語技能,而且要讓學生了解不同于中國的思維方式與文化傳統。學生在初中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各個國家的傳統與習慣。因此在初中英語課堂上要注意構建雙向互動的語言環境,以便讓學生感受到不同文化環境下所使用的不同語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在初中英語課堂上教師要盡量使用英語來教學。即便在剛剛使用英語授課時,很多學生聽不明白,難以長期堅持。但是為了實現生態化課堂教學,教師要盡可能的使用英語,在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情況下適當穿插母語,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更加習慣英語,降低母語產生的負遷移。例如,在譯林牛津英語七年級Lesson2:Ahappyfamily教學中涉及到Parents這一詞語。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Parents這一詞匯還稍顯深奧,因此在教師提問“HowareyouParents?”的時候,學生會不理解整句話的意思。那么教師就可以適當的對這句話進行調整,可以變為“Howareyoufatherandmother?”。相信在教師轉換說法后,學生們都能夠理解教師提問的含義。因此可以看出,在課堂上盡可能使用英文并非不可能,只要教師掌握靈活的方式,以學生的已學知識為基礎,長時間的堅持開展英語課堂教學必然會取得良好的成績。
3.提高詞匯教學的實用性
在初中英語的教學中要注意語言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避免出現只注重語言形式而忽略語言含義的現象,并且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發揮英語的實用性。例如在進行初中譯林版牛津英語7AUnit4:Food!教學中,關于食物的描述,例如noodle,beef,chicken等。在該單元學習結束后,還是仍然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夠描述自己生活中食用的食物。在該單元的學習中大多數接觸到的都是非中式的食物,當教師問學生早餐吃了什么的時候,學生實際上吃了豆漿油條,但是不會表述,只能回答milkandegg。因此教師可以根據該情況適當擴展單元內容,教授學生一些常用的食物單詞,例如tofu,friedbreadstick,soybeanmilk等。這些單詞的含義與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像貼合,學生自然能夠根據實物來牢記單詞。
二、班風建設是班級管理工作的重點
優良的班風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構筑具備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文環境及濃郁的學習氛圍。其中通過思想組織建設來加強學生的集體精神和人文素養,進而形成良好的班風。一個班集體思想建設風貌的好壞直接由這個班級班風所決定,班風具有與散文同樣的特點,那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優良的班風可以對學生個體產生環境造就人才的良好循環效應。但其優良的班風的形成是需要教育者花費多數時間,進行大量艱苦工作實踐和與學生的密切合作才能形成。
(一)班風建設應當從教室學習環境抓起,“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需要良好的環境,優化教室環境是培養和形成文明班風的重要手段。
(二)其次每個學生都特別注重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希望得到老師和同伴們的正視和肯定。教師要對學生做到“賞罰分明,恩威并施”,做到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這對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有著重要促進作用,對形成良好班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最后就是進行嚴格管理,嚴格管理對班風建設起著重要作用。只有嚴格管理,才能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進而去養成良好習慣,比如自我反思、自我控制等,為班風建設提供有利條件。
三、愛心是班級管理工作開展的前提
對學生的親密關愛是做好班級工作的前提和起點,班主任對學生的關愛度是學生與教師合作優劣的評判標準,是走進學生心靈的有效手段,是連接師生情感的紐帶。因此班主任在班級工作的過程中,首先要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在校的一切情況。比如課堂中與學生多交流,課后從科任教師、家長那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盡可能地與學生多交流、多溝通,讓學生知道并認可教師對他的關愛,為以后班主任管理班級工作的順利開展減少交流阻礙因素。要想融入學生當中,就得與學生平等對話,跟他們做朋友,了解他們的身心狀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當用心去感受學生的想法,拉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通過對學生的交流,可以發現他的優點和缺點,從合適的角度去開展班主任管理工作。抽時間去學生家里,進行家訪,與家長做好溝通,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狀況,并與家長做好反饋工作。
“桃李不語,下自成蹊”,在教育工作中,對學習、生活有困難的學生要以教師的多重角色實施管理,比如因為農村地區條件有限,教師要隨時身上準備一定數量的現金,方便幫助生活上有困難的學生。班主任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在親近與研究學生的過程中,要努力展現自身文化與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學生對你“既親近又崇拜”,既認定你是值得信賴的老師,又把你當作好朋友相待。同時,班級管理過程中對同學們管理也會輕松起來。
四、尊重學生是班級管理工作的原則
初中學生處于青春叛逆時期,渴望被教師和同學正視和認同。教師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中就應當以尊重學生為工作原則,只有教師懷著一個平等、引路人的心態去管理工作,是可以在無形之中感染到自己的學生,學生會覺得老師是親切的。班級管理工作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管理班級,要“以德服人”。主要體現在一個前提下開展管理工作,就是要讓學生信服,用人格魅力去征服學生。如,可通過著裝、發型、儀態以及熱情洋溢的開場白去展現自身的才學,,讓學生對你有一個仰慕的感覺,也就有了初步信服的開始。最后,用激勵人心的總結性語言: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最終,以人格魅力征服學生,使師生間關系相處越來越融洽。
教師更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比如興趣、愛好、特長等方面,因為班集體生氣與活力來自一個以許多人構成的戰斗團隊的許多興趣、愛好和特長,這就要求教師在工作中注意這些方面的工作。一個班里的學生如果都是些缺少個性的孩子,那么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究、開拓進取的精神和民主意識將失去存在的基礎。所以,在班級創新管理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的同時,也要尊重個性發展,為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的形成和發展提供平臺,讓每個學生充分展示才能和個性,享受成功和喜悅。譬如,舉行“我愛班集體”的演講比賽、“心理交流會”等溝通強的活動,達到有效整合;像接力比賽、拔河等團隊協作的體育比賽來激發集體榮譽感和認可感,提高團隊凝聚力。
五、有效激勵是班級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他們認為,人的成長階段不同,對做人的要求也不同。初中階段是基礎教育階段,這就決定了初中階段要進行的是社會上每個人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據此他們設定培養目標,要求學生學做“文明人、現代人、愛國的人”。
二、內容安排貼緊學生生活
首先制定了學生在校一日生活的行為準則,包括自行車排放、出勤、自習、早操、眼保健操、教室、責任區衛生、校園禮儀、公物保護等18個項目。其次,針對學生隨著交往范圍的擴展所遇到的一系列道德困惑進行教育,例如,“如何處理和父母的關系”;如何發展與同學的友誼”;如何與異往”等。他們及時抓住這些問題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時掌握人與人相處時的道德準則。他們還注意把道德教育貫穿在學生參與的每一項活動之中,做到事事有教育,時時有教育。
三、外在規范管理與心靈塑造教育相結合
有關研究證明:初中年齡段學生的道德行為主要是出于外部壓力與自我意識交互作用的結果。那么對這一年齡段學生的教育就要將外在規范管理與心靈塑造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他們在外在規范管理上抓住兩點:
一是嚴格訓練。每年重點在初一開展行為習慣的訓練,由學生在形象直觀的教育中,領悟和掌握正確的行為方式,并通過反復訓練準確而熟練地去執行行為規范。
二是加強管理。在管理中突出“嚴”“新”“恒”。“嚴”體現在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及獎懲制度,使學生感到學校的規章制度必須遵守,不得違反。“新”體現在管理過程中不斷出新點子想新辦法,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接受狀態。等“恒”體現在管理過程中,包括計劃、實施、檢查、總結一環緊扣一環,善始善終,一輪管理過程結束后,新的一輪管理緊跟上,使學生在這種常抓不懈、循環往復的管理中由不經常的道德行為轉變為經常性的道德習慣。心靈塑造教育方面制定了一套從初一到初三的系列教育行動方案,這個方案有以下幾個特點:(1)強調做人的最基本道德,例如,遵守紀律,團結同學,關心集體,熱愛祖國,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等。(2)根據學生年齡的增長,心理和思想道德的發展,由淺人深、由低到高分層次地安排德育內容,這種安排不僅適應學生心理、思想道德不斷發展的狀況,同時也體現了教育的功能。(3)以活動為載體。通過看電影、講故事。
討論會使學生認識道德準則,激發學生向真、向善、向美的道德情感;通過軍訓、義務勞動、家務勞動、春游、參觀體育比賽等活動使學生體驗道德準則。此外,他們還開辟了心理素質教育的新領域。主要工作有①舉辦心理素質教育講座,介紹心理健康的有關常識,②根據學生實際存在的“心理脆弱,不能承受挫折”、“考試焦慮”等普遍問題設計教案,利用班會對學生進行輔導。③建心理咨詢室,對個別心理問題進行輔導。
四、正確把握主導與主體的關系
他們認為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關鍵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首先要把學生看成一個正在成長中的人。從這個觀點出發、就能夠制定出適合其年齡心理特點的教育方案;其次,要把學生看成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從這個觀點出發,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于使學生處于積極思維、判斷、選擇、實踐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出主體的能動性,使道德規范順利向學生主體轉化。再次,要看到學生是生活在復雜的社會環境里的人。從此觀點出發,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在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上,使學生將來走向社會以后也能夠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教師只有在全面客觀地認識學生的基礎上,圍繞發展學生主體性潛能組織德育活動,才能使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
基于選擇的認識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改進班會,強調改變教師一言堂、表演式、表決心式班會,提倡主體參與式班會,并為班主任提供主體參與班會范例。
構成議論文的三要素分別為:論點、論據和論證。初中階段,學生剛接觸議論文這一體裁,教師要將議論文的基本常識教給學生,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了解了議論文的基本常識之后才能更好地解決因此而衍化出來的一系列問題。那么,關于初中語文議論文閱讀與理解,有哪些教學策略呢?本文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談談我的看法,僅供參考。
一、從初一抓起,打下堅實的基礎
雖然新課改倡導“素質教育”,但是在中考制度的體制之下,分數依然是衡量諸多因素的重要指標,作為中考的必考題,議論文閱讀與理解萬萬不可從初三才開始練習,既然中考題型了然于胸,不妨從初一抓起,一方面為學生今后的學習鋪路,另一方面也從不同角度活躍學生的思維。首先,我在教學時遵循著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每個月做一套中考題。學生可以不會做,可以去查資料,但是一定要經歷做題的過程,我會抽出時間來為學生講解,也許學生的認知水平沒達到那個程度,但無論接受多少,只要接受就是值得的;其次,規范答題思路,培養邏輯思維。初中生身心都很活躍,思維也是天馬行空的,但是呈現在卷面上,可能就會吃大虧。為此,我搜集整理了很多中考卷的典型例子,用大屏幕向學生進行展示,閱卷老師如何進行采分,怎樣答題才能迎合老師的需要等,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清晰的頭腦都是必不可少的;最后,規范書寫,保持卷面整潔。好習慣的養成需要依靠日積月累,字可以不漂亮,但是一定要工整,給人以舒服之感。同樣,我搜集了很多中考卷面的正反例子展示給學生看,同樣的答案,也許就是因為字跡潦草無法辨認而與滿分失之交臂,提醒學生不要等到考試前夕才后悔沒有好好練字,日常的學習中也要保持良好的書寫習慣,比如寫字時集中注意力,一旦寫錯字,輕輕地畫一下,不要涂成了黑點,以免影響美觀等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往往也可以決定成敗。
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改實施以來,“生本”思想得到了推廣和借鑒,課堂的主體原本就是學生,教師所起到的只是一個引導的作用,而現實中很多教師卻本末倒置,將課堂變成自己的“一言堂”,完全不顧學生的感受。閱讀與理解模塊則更多地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畢竟閱讀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無法代替學生完成閱讀、分析、思考等環節,為了真正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教師要大膽放手才行。首先,鼓勵學生勇敢地表達。如果學生不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的話,你永遠都不知道學生在想些什么,對于議論文的理解到了怎樣的一個程度,你所講的內容他究竟接受了多少。為此,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進行表達,比如實行小組積分制,哪位學生舉手發言就為其所在的小組加一分,以此來鼓勵學生發言;其次,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出現。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更何況是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充滿了奇思妙想,如果人人的回答都和標準答案如出一轍,還要老師做什么呢?更何況語文學科根本就沒有標準答案可言,即使是議論文閱讀與理解也是如此,很多問題只要言之成理,能夠自圓其說即可,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并且尊重他們的想法;最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提供平臺。閱讀與理解部分的教學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良好契機,教師要充分把握放任自流與全權之間的尺度,讓學生的自主閱讀既在自己的指導下進行,又充分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例如,在講授《奇妙的克隆》這篇議論文時,我指導學生學會帶著問題去閱讀,并且給予學生充分的課堂時間去閱讀,遇到瓶頸時再回過頭來仔細閱讀原文尋找答案,學生讀得十分認真。
三、營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
閱讀是一件美好的事,自然需要在美好的氛圍中進行。首先,教師要與學生建立亦師亦友的民主關系,這樣學生才會打消顧慮,掃清障礙,在課下了解到,有的學生對議論文閱讀與理解是存在畏難和抵觸情緒的,教師要做的就是寬慰學生的心靈,帶領學生共同徜徉在語文的海洋里;其次,只有在和諧平等的氛圍中,才會轉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真正地愛上語文。例如,在講授《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一課時,我與學生共同完成了閱讀任務,并且進行了師生比拼,學生的積極性很高,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課堂氣氛十分融洽。
總而言之,無論是哪一種題型,都不是依靠速成能夠練就的,想要真正掌握,還需要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多加練習,認真思考,勤于動腦,肯下苦功夫,只有這樣,才能在中考的戰場上叱咤風云,為自己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教師與學生是教學的兩大主體,也是決定教學發展方向的關鍵要素。因此,無論在何種級別、何種類型的教學中,都必須巧妙、和諧的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使之為教學的進步、學生的進步提供幫助。職業技術學校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正是要依賴師生關系的塑造、維持,從而推進教學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尤其在新形勢下,探究職校高中語文教學中師生關系的相關話題,更具現實價值。
1職校高中語文教學中師生關系的重要性
首先,教師是職校高中語文的主導者,在教學中往往占據著較為主動的地位,承擔著“傳道受業解惑”的基本職能。學生相比于教師略顯被動,是教學知識、理論的接收者,同時也是教學工作最重要的主體。正是因為教師與學生共同“主導”教學的方向,才使得師生關系的處理尤為重要。在職業技術學校,由于職業技能培訓與綜合教學工作并立而行,這就更加要求廣大教師要想方設法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才能有效幫助學生實現職業技能與文化素養的雙重進步。
以職校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為例,教師的教學準備情況、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師自身的業務素質等,都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這說明教師的個人水平是決定教學走向的重要“砝碼”。反之,無論是教師的業務素質多高、教學手段多好,一旦職校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和興趣,那么職高語文教學就很難有實質性的進步。所以,從正反兩個方面看,師生的關系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為教師與學生兩個主體都很重要,另一方面是因為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教學質量的高低。
其次,和諧、友好、融洽的師生關系就好比一劑“劑”,將極大地促進職校高中語文教學的發展。這一點很好理解,當師生關系處于和諧、融洽的局面時,教師與學生相互信任,師生的彼此尊重度高。此時,教師的教學熱情空前高漲,教學手段、方式的創新也會層出不窮;而在學生這一方,當他們感知到教師的善意、溫暖與付出的時候,他們會更加尊重教師,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也會“水漲船高”。
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考量,職校高中語文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處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處理好了師生關系,將師生“捆綁”為“利益共同體”,語文教學才能不斷進步,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學習能力、應用能力才能全部進步。當然,處理師生關系,教師需要發揮主導性、關鍵性的作用,要不斷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全心全意的奉獻。
2職校高中語文教學中師生關系處理的有效思路
誠如前文所述,職業技術學校高中階段語文教學中師生關系十分重要,必須謹慎處理、“用心呵護”。基于此,以下思路、策略值得一試。
2.1尊重、理解學生,給予學生適當的自由度
師生之間關系的處理,其實關鍵詞就是“平等與尊重”。老師尊重學生,學生會更加尊重老師,而基于平等基礎上的互相尊重與理解,則是師生關系升華的關鍵。職業技術學校高中階段的學生大都處于青春期,他們年輕氣盛,有強烈的自尊心與自主意識。所以教師在處理與職校高中學生的關系的時候,一方面要傾聽學生們的訴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與學習狀況;另一方面,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理解、呵護,既發揮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也要努力成為學生們的良師益友。語文是職校高中階段教學的基礎學科,其地位十分顯著。廣大語文教師要發揮“主人翁”精神,不斷深入教學一線,主動與學生們打交道,在教學中給予學生們充分的、足夠的自由度,讓學生們有盡情想象、發揮的空間。當然,這樣的自由度是基于保障教學大綱、順利進行教學的前提之下的,教師要拿捏清楚。例如,教師在常規的40分鐘授課中,可以預留出10分鐘時間給學生們。具體的做法是,前面的25分鐘教師仍然“按部就班”的授課,后面的10分鐘可以交給學生們自由發揮。在課堂教學的最后10分鐘內,學生們既可以向老師、同學發問,也可以自主思考、獨立作
等。總之,類似這樣的空間與自由,是職高學生們需要的,也是他們“喜聞樂見”的。長此以往,學生會對語文教師充滿敬意,會對語文課心存向往,師生之間的關系自然就越來越好,這對語文教學而言無疑是值得推廣的。
2.2師生要在課外、生活中加強溝通、互動與交流
很明顯,職校高中語文教學中師生的互動和交流絕不可能僅局限于課堂與教學過程中,而是應該更多地出現在課內和課外的各個層面。反過來說,倘若職高語文教學的師生互動僅僅發生在教學的40分鐘內,那么這樣的互動是暫時的、臨時的,以此為基礎構建的師生關系也會難以維系長久的。因此,在職高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關系的維持就更顯其重要性了。教師與學生都要更加積極主動,努力與對方就學習、生活甚至社會中的各類話題開展交流。即使只是短短的幾分鐘對話,都可以使師生間的關系上升一個臺階。也就是點點滴滴的溝通、交流中,教師與學生才能慢慢達成相互理解和信任,才能為了共同的目標努力。
職校語文不但在教學中教師要發揮積極的作用,而且更要主動在課下、生活中與學生們開展溝通、交流和互動,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心理訴求和情感變化,努力的融入他們的圈子,做他們的“良師益友”。此外,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與學生們打成一片,成為他們的好朋友。不但要做學生的老師,更要成為他們的朋友,這才是師生關系的最佳境界。在“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的推動下,職校語文教學的質量會逐步提高,學生們的進步也必然“水到渠成”。
如果將課內或者課堂看作是師生關系處理的“第一戰場”,那么課外或生活中則是打造優質師生關系的“第二戰場”,甚至是更重要的“戰場”。職校高中語文教師要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目標,通過各種有效手段不斷提升師生的良好關系,帶動語文教學的整體進步。
2.3通過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提升師生關系
職校高中語文教學是職業技術學校教學體系的基礎,也是綜合教學工作的首要環節,其顯著地位不容忽視。增加師生的互動與交流,有利于語文教學工作的發展,也有利于學生建立語文學習的信心。總之,運用多種策略培育優質的師生關系,是職校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全體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理念。在實際工作中,廣大職校語文教師可以通過組織、開展各種各樣的語文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同時提升活動過程中師生互動、溝通的頻率和質量,讓學生們從心底愛上語文課。更重要的是,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為學生與老師的交流搭建了平臺,提供了多元化的機會。比如,教師可以根據語文課程的安排定期組織學生們開展書法競賽活動、成語游戲活動等,幫助學生們感受語文、文學的魅力。在此期間,語文教師要積極引導思維,果斷為學生們創造更為人性的活動場所和環境,同時發揮“傳道受業解惑”的職責,與學生們積極互動,形成和諧、愉悅的師生互動局面。
綜上所述,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是職校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給師生間的有效溝通搭建了穩固的平臺,提供了多樣的機會。只有處理好師生的雙邊關系,形成“亦師亦友”的良性局面,職校高中的語文教學才能不斷取得進步,學生們的語文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才能“再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 甘小勇.談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性[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8).
[2] 王凈.教師的角色轉換是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關鍵[j].職業,2011(23).
[3] 鄧早花.建良好師生關系 創美好語文課堂[j].才智,2011(27).
一、我國青少年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及迫切性
所謂人文素質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良好的人文素質表現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優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熱愛和追求真理,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儒雅的氣質風度等。
基礎教育階段是個人成長及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奠基期、關鍵期,不僅要重視對學生科技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養,而且要注重學生身心的點化和人格的浸潤。長期以來我國學校教育一直普遍注重功利性而輕人文性,造成學生人文素養缺失。在當前我國教育落實新課改、推行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共建和諧文明社會之際,在基礎教育階段加強人文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全面提升我國國民整體素質,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接班人,已刻不容緩。
1.由青少年學生人文素質現狀決定。
目前我國正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人文素質教育遠沒有跟上時代的要求,國人中出現許多不良傾向,其中或多或少地反映在青少年學生身上。如:“讀書無用論”泛濫,進取心差,厭學逃學現象嚴重;追求物質享受,缺乏求實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自由散漫,得過且過,意志力差,缺乏挫折意識和抗誘惑能力;自我意識膨脹,功利心強,缺少互助合作意識,缺乏責任感和榮譽感;冷漠麻木,缺乏愛心,不尊重信任別人,公德意識差;精神壓抑,思想苦悶,情緒消沉,等等。這些現象都制約當前我國教育的健康發展。如果我們培養的學生如此缺失人文精神,何談成才成人,又怎能擔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2.由基礎教育的特點決定。
基礎教育具有全民性與全面性特點,它擔負著為國民人生奠基、提高國民素質的重任。人文素質的奠基要從基礎教育抓起,在學生成長階段,教育要面向全體,使每個學生的各個方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奠定其成為合格公民的基礎,為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3.源于我國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
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創新型人才。人文素質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要強調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又要使受教育者的個性得到全面發展。它把教育的社會功能和個體功能有機結合起來,不僅使學生得到良好的智育和德育發展,而且圍繞生命與尊嚴、自由與責任、理解與寬容、情感與意志等核心,使學生對社會和自然產生人文關懷,具有全面適應現實的能力、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健全的人格,真正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大力加強人文素質教育,這反映了我國基礎教育中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它不僅關系到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
4.順應國際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趨勢。
當前,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都十分注重對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全面強化人才素質,以適應國際人才競爭的需要。如美國在現代人才素質觀中,提出了現代人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的素質是個人品質,即愛崗敬業,團結合作,自重自信,有社會責任感和集體責任感,正直誠實,遵守社會道德行為準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世紀70年代確定“學會生存”為主題,80年代又確定“學會關心”為主題,要求青年一代面對挑戰有責任感、自信心及意志和能力,正反映了人類教育觀念從適應自然與社會到關心自然與社會的轉變,強調了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與自然道德的重要性。為了順應國際教育改革與發展趨勢,我們必須立足長遠,狠抓當前,切實加強青少年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使下一代在未來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人文素質的培養要通過多種途徑,包括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優秀的文化傳統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實踐體驗等。這一教育既重視由外而內的文化化成,更強調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作為基礎教育的基層承擔者和實施者,班級管理者應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如何進行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質、全面完成教書育人任務、為學生的成長和未來奠基?
二、基礎教育階段班級管理工作中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策略
1.轉變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人文素質教育觀。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養人”,要具有人文性。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但隨著教育的專業化發展及人們求職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為時尚,加上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在教育中的盛行,人們逐漸偏離了教育的本質,無意中放棄了育“人”的責任。教育應該著眼于培養既具有良好科學知識又具有良好人文素質、道德素質、心理品質的人,著眼于培養外在精神風貌和內在品德氣質兼美的現代文明人。
教育理念正確,教育行為才更堅實有力。班級管理中要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新型的人才觀和人文素質教育觀;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必須盡可能從各方面去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使他們擁有牢固的人文科學知識、良好的社會心理和文化修養,涵養人文精神,塑造完美人格,使其德智體美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從而為學生的終生需要奠定堅實的生命基石。
2.提高管理者自身的人文素養,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身教重于言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只有具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高素質的學生。班級管理者自身必須是一個在各方面都值得推崇的模范。在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他的言談舉止、思想學識、個性風度、生活態度、強烈的責任感、崇高的敬業精神等方面良好的人文素養,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少年學生。所以班級管理者既要掌握淵博的人文知識,又要不斷促進自身人格完善,以良好的人文風貌展現在學生面前。
3.營造良好的班級人文環境,促使學生將人文知識轉化為人文精神。
人文素質的培養注重人的心靈自悟、靈魂陶冶,著眼于情感的潛移默化。良好的班級人文環境是一個有力的育人場,它體現為整肅的班容、嚴謹的班風、求實的學風及和諧的人際關系等。它不僅可以增強師生的責任感和自豪感,促使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去學習生活,共同營造一個積極向上、互敬互愛、團結協作、民主和諧的生動局面,而且可以陶冶師生情操,塑造美好心靈,成為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圣地,培育高素質人才的大課堂。
班級管理者應注重與學生一起精心打造良好的班級人文環境,如張掛富于哲理啟迪的班訓、名人名言、偉人畫像,定期舉辦健康向上、生動活潑的黑板報、班級日報或班刊,等等。學生置身于這既充滿著濃郁人文氣息又整潔雅致的學習生活環境中,會自然而生愉悅向上的情感,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習慣,塑造健康人格。
4.開展豐富多彩的人文素質教育活動,引導主體體驗。
人文素質的培養既重視由外而內的文化化成,更強調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因此還應運用活動育人,通過豐富多彩的班級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調動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如:讓學生參加各類學術社、主辦班級日報、參加“志愿者”活動等,使他們找到展示自我的發展空間;針對學生成長期的學習、思想、生活實際及學生所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定期開展主題鮮明的班會活動;開設經典導讀課程,指導學生廣泛閱讀文化經典,利用人類幾千年積淀起來的文化經典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教育的思想養分來滋養學生的心靈;充分利用本地的人文教育資源,組織學生到實際生活中參觀訪問,思考體驗等。這些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意識與探究精神,增強其自信心、意志力和責任感,激發其家鄉情、報國志,并內化為學生的人文精神。
5.制定人文化的管理目標,加強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強調以人為本,其目的是服務于人,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發展。教育學上的“羅森塔爾效應”原理告訴我們暗含期待能夠產生良好的作用。就是說如果想要受教育者朝著教育者設想的目標發展,不應一味批評,而應本著仁愛精神,身懷人文關懷,加強正面激勵。因此,教育者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強化人本意識,堅持愛心教育、激勵教育、賞識教育和成功教育,運用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來調節、激發、鼓勵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引導他們通過分析、思考、比較、判斷,權衡利弊得失,決定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形成一個人人奮發向上,個個爭先進取的氛圍。務必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師生的賞識和關愛,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并最終通過目標導向,使人文素質教育成為他們的自覺追求。
6.善于在學科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具有時代特點并符合中國國情的人文教育,有助于學生人格的完善,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情感支持,培養出具有較高人文素質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管理者要善于挖掘學科課程中蘊涵的豐富的人文素材,采取合適的方式進行拓展,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要以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與學生展開平等對話,深層交流,積極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追求每一個人的充分發展,在民主和諧的教學中潤物細無聲,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一、我國青少年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及迫切性
所謂人文素質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良好的人文素質表現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優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熱愛和追求真理,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儒雅的氣質風度等。
基礎教育階段是個人成長及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奠基期、關鍵期,不僅要重視對學生科技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養,而且要注重學生身心的點化和人格的浸潤。長期以來我國學校教育一直普遍注重功利性而輕人文性,造成學生人文素養缺失。在當前我國教育落實新課改、推行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共建和諧文明社會之際,在基礎教育階段加強人文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全面提升我國國民整體素質,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接班人,已刻不容緩。
1.由青少年學生人文素質現狀決定。
目前我國正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人文素質教育遠沒有跟上時代的要求,國人中出現許多不良傾向,其中或多或少地反映在青少年學生身上。如:“讀書無用論”泛濫,進取心差,厭學逃學現象嚴重;追求物質享受,缺乏求實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自由散漫,得過且過,意志力差,缺乏挫折意識和抗誘惑能力;自我意識膨脹,功利心強,缺少互助合作意識,缺乏責任感和榮譽感;冷漠麻木,缺乏愛心,不尊重信任別人,公德意識差;精神壓抑,思想苦悶,情緒消沉,等等。這些現象都制約當前我國教育的健康發展。如果我們培養的學生如此缺失人文精神,何談成才成人,又怎能擔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2.由基礎教育的特點決定。
基礎教育具有全民性與全面性特點,它擔負著為國民人生奠基、提高國民素質的重任。人文素質的奠基要從基礎教育抓起,在學生成長階段,教育要面向全體,使每個學生的各個方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奠定其成為合格公民的基礎,為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3.源于我國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
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創新型人才。人文素質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要強調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又要使受教育者的個性得到全面發展。它把教育的社會功能和個體功能有機結合起來,不僅使學生得到良好的智育和德育發展,而且圍繞生命與尊嚴、自由與責任、理解與寬容、情感與意志等核心,使學生對社會和自然產生人文關懷,具有全面適應現實的能力、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健全的人格,真正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大力加強人文素質教育,這反映了我國基礎教育中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它不僅關系到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
4.順應國際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趨勢。
當前,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都十分注重對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全面強化人才素質,以適應國際人才競爭的需要。如美國在現代人才素質觀中,提出了現代人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的素質是個人品質,即愛崗敬業,團結合作,自重自信,有社會責任感和集體責任感,正直誠實,遵守社會道德行為準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世紀70年代確定“學會生存”為主題,80年代又確定“學會關心”為主題,要求青年一代面對挑戰有責任感、自信心及意志和能力,正反映了人類教育觀念從適應自然與社會到關心自然與社會的轉變,強調了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與自然道德的重要性。為了順應國際教育改革與發展趨勢,我們必須立足長遠,狠抓當前,切實加強青少年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使下一代在未來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人文素質的培養要通過多種途徑,包括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優秀的文化傳統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實踐體驗等。這一教育既重視由外而內的文化化成,更強調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作為基礎教育的基層承擔者和實施者,班級管理者應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如何進行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質、全面完成教書育人任務、為學生的成長和未來奠基?
二、基礎教育階段班級管理工作中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策略
1.轉變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人文素質教育觀。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養人”,要具有人文性。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但隨著教育的專業化發展及人們求職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為時尚,加上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在教育中的盛行,人們逐漸偏離了教育的本質,無意中放棄了育“人”的責任。教育應該著眼于培養既具有良好科學知識又具有良好人文素質、道德素質、心理品質的人,著眼于培養外在精神風貌和內在品德氣質兼美的現代文明人。
教育理念正確,教育行為才更堅實有力。班級管理中要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新型的人才觀和人文素質教育觀;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必須盡可能從各方面去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使他們擁有牢固的人文科學知識、良好的社會心理和文化修養,涵養人文精神,塑造完美人格,使其德智體美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從而為學生的終生需要奠定堅實的生命基石。
2.提高管理者自身的人文素養,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身教重于言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只有具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高素質的學生。班級管理者自身必須是一個在各方面都值得推崇的模范。在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他的言談舉止、思想學識、個性風度、生活態度、強烈的責任感、崇高的敬業精神等方面良好的人文素養,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少年學生。所以班級管理者既要掌握淵博的人文知識,又要不斷促進自身人格完善,以良好的人文風貌展現在學生面前。
3.營造良好的班級人文環境,促使學生將人文知識轉化為人文精神。
人文素質的培養注重人的心靈自悟、靈魂陶冶,著眼于情感的潛移默化。良好的班級人文環境是一個有力的育人場,它體現為整肅的班容、嚴謹的班風、求實的學風及和諧的人際關系等。它不僅可以增強師生的責任感和自豪感,促使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去學習生活,共同營造一個積極向上、互敬互愛、團結協作、民主和諧的生動局面,而且可以陶冶師生情操,塑造美好心靈,成為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圣地,培育高素質人才的大課堂。
班級管理者應注重與學生一起精心打造良好的班級人文環境,如張掛富于哲理啟迪的班訓、名人名言、偉人畫像,定期舉辦健康向上、生動活潑的黑板報、班級日報或班刊,等等。學生置身于這既充滿著濃郁人文氣息又整潔雅致的學習生活環境中,會自然而生愉悅向上的情感,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習慣,塑造健康人格。
4.開展豐富多彩的人文素質教育活動,引導主體體驗。
人文素質的培養既重視由外而內的文化化成,更強調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因此還應運用活動育人,通過豐富多彩的班級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調動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如:讓學生參加各類學術社、主辦班級日報、參加“志愿者”活動等,使他們找到展示自我的發展空間;針對學生成長期的學習、思想、生活實際及學生所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定期開展主題鮮明的班會活動;開設經典導讀課程,指導學生廣泛閱讀文化經典,利用人類幾千年積淀起來的文化經典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教育的思想養分來滋養學生的心靈;充分利用本地的人文教育資源,組織學生到實際生活中參觀訪問,思考體驗等。這些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意識與探究精神,增強其自信心、意志力和責任感,激發其家鄉情、報國志,并內化為學生的人文精神。
5.制定人文化的管理目標,加強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強調以人為本,其目的是服務于人,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發展。教育學上的“羅森塔爾效應”原理告訴我們暗含期待能夠產生良好的作用。就是說如果想要受教育者朝著教育者設想的目標發展,不應一味批評,而應本著仁愛精神,身懷人文關懷,加強正面激勵。因此,教育者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強化人本意識,堅持愛心教育、激勵教育、賞識教育和成功教育,運用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來調節、激發、鼓勵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引導他們通過分析、思考、比較、判斷,權衡利弊得失,決定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形成一個人人奮發向上,個個爭先進取的氛圍。務必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師生的賞識和關愛,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并最終通過目標導向,使人文素質教育成為他們的自覺追求。
6.善于在學科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具有時代特點并符合中國國情的人文教育,有助于學生人格的完善,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情感支持,培養出具有較高人文素質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管理者要善于挖掘學科課程中蘊涵的豐富的人文素材,采取合適的方式進行拓展,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要以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與學生展開平等對話,深層交流,積極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追求每一個人的充分發展,在民主和諧的教學中潤物細無聲,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近兩年我縣中職招生主要實行春。秋兩季招生。春招是隊長普高無望學生的提前錄取,秋招是對未普高錄取學生的二次招生,從招生數量來看,都未能完成上級安排的招生任務;從生源質量看,是一年不如一年,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1.普高的盲目擴招導致管理不夠到位,使招生秩序混亂,招生市場不規范嚴重影響了我校招生;新的“讀書無用論”的觀念滋生,早輟學早打工早掙錢也直接導致我校生源嚴數量嚴重不足,其三是中國傳統觀念是“學而優則仕”家長總以為上大學才是最好的出路,就連中招考300多分的學生也不惜血本將孩子送入普高就讀,由此導致中職學校與普高招生比例1:1的要求相差甚遠。每年我校花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來招生,依然效果不佳。“招生難”已成為制約我縣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瓶頸問題,現在我結合自己的招生現狀的感受,談談招生的應對策略。
一、規范招生市場,營造良好氛圍,確保招生有序
2010年全縣初中畢業生7200多人,一高招了1600人,二高三高達到3500人,普高招生共有5100人左右,四高和息縣職教中心招有400人,粗略計算一下2010年初中畢業生流失1700人左右,2011年秋季初中畢業生7000人左右,去年普高招生和流失學生共6800人教育管理論文教育管理論文,如果今年按這個數來估計,中職學校最多招200多人,按我校發展,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要加大招生籌力度,為我校中職招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減少學校的招生內耗,同時加大教育執法力度,要從嚴從重打擊違法的招生行為,對于不規范的招生行為要及時制止,及時處罰。確保招生有序進行,教育管理部門要加強新生入學校資格審查,對于中職招生,嚴禁擅自擴大普通高中招生計劃,嚴格控制普高高中招生計劃,嚴格控制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對于低于錄取分數線的考生不予注冊學籍,營造良好的招生氛圍,確保中職招生有序進行。
二、春季招生順其自然,加強職教宣傳,落實職教政策
春季招進校的學生大致可分三類,第一類是主動來職教中心學習的,他們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解決就業或對口升學,這一部分學生比較穩定,第二類學生就是“讀職教中的料”,他們由于程度差,在初中長期受壓抑,他們上職高在心理上出于一種逃避,他們認為職高管理松懈,不學習,到職高就是一種解脫,而報讀職高,一段時間的新鮮感后,他們會選擇放棄而退學。春招主動來職高學的學生少而由于老師家長認為是“讀職中的料”的學生多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中國。所以總體來說,學生的專業思想不安固,學生穩定性差,相對秋季招生流失多些。并且學校要向社會宣傳工作,力求每一位學生及家長了解職教,了解職教政策,了解我校風采。
三、納入統一招生,提高生源質量
現在學校招生時有招無類,什么樣的學生基本都要,加大了學校的德育管理和教學管理的難度,所以我校招生應設最低錄取分數線,要有入學門檻,不是所有人都想進來就進來的。因為如果一個班上幾個難管理的學生耗費老師的精力和時間往往多余其他學生的總和,并且這幾個學生對班級中其他學生的負面影響往往大于教師對他們的正面教育。往往也就是這很少一部分學生的負面影響毀壞的學校的聲譽,照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四、注重興趣特長,引導專業選擇,減少學生流失
通過問卷調查和座談方式了解到:在專業選擇的價值取向中教育管理論文教育管理論文,一部分學生為就業而選擇專業,一部分因為好升學而選擇專業,還有少部分學生以對專業的興趣作為選擇依據,初中學生對專業選擇的興趣主要以“專業名稱”或“專業介紹”為基礎的,由于學生對所學專業不甚了解,當學到一定時候才發覺所學專業很不適合自己(這也是流失的原因之一)。俗話說,人的潛能盡可能發揮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干自己最感興趣的事,另一種是干最適合自己的事,所以專業教師要加強專業引導、講述、演示本專業及相關工種的發展前景,讓學生了解專業發展的方向,同時讓學生親身體驗不同專業和工種的特點,分析是否適合自己,自己是否喜歡,最大程度的減少流失。
五、加強學校管理,提高教學質量
招生人數的多少,不僅是招生工作的好壞體現,更深層次地反映了學校的管理和辦學質量的好壞。要解決招生困難的問題,必須加強學校管理。提高教學質量,改善辦學條件做到招得來,留得住,學得好,送得出,把中職生培養成真正的人才,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從而突破“招生難”的瓶頸,讓學生走上良性發展之路。
陳永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