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5 07:43:2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梅花魂教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學習這種品格。
3、了解課文“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特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理解外祖父愛梅花,并在愛梅花沖寄托了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了解課文是怎樣做到“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
[教學難點]
理解外祖父對梅花品格的闡述。
[教學方法]
朗讀法,情景教學法,扶放結合法。
[學法]
讀文悟情,讀句悟理;抓重點詞句,一點帶面的學習方法。
[教學準備]
梅花掛圖,《紅梅贊》歌曲VCD碟。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重點:自學字、詞,了解內容,理清層次。
一、激情引趣,導入新課。
1、出示梅花掛圖。
2、談話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看見過梅花嗎?你喜歡它嗎?你喜歡它的什么?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一個有關梅花的故事。
3、板書課題。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設疑激趣。
二、初讀課文,完成自學要求:
1、利用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自學生字詞。
2、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想一想,作者通過寫梅花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3、畫出最使你感動的語句,體會其中的情感。
4、準確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再讀課文,理清敘述的順序。
1、根據回憶內容、非回憶內容給課文分段。
(首尾各為一段,中間為一段,全文分三段。)
2、根據課后思考題1前半題的提示:“課文圍繞梅花寫了哪幾件事?”給第二段分層。
分為五層:(一層一件事)。
第一層(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孫女讀唐詩宋詞,而且讀著讀著就流出眼淚。
第二層(3自然段):外祖父對一幅墨梅圖分外愛惜。
第三層(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國而難過得哭起來。
第四層(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離別前把最寶貴的墨梅圖送給外孫女。
第五層(14一15自然段):船快開時,外祖父又遞給外孫女繡著梅花的手絹。
3、自己體會文章開頭與結尾之間有什么聯系?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第二課時
重點:理解全文
一、復習回顧,揭示任務。
1、說說課文圍繞梅花說了哪幾件事?(回顧舊知,做好鋪墊)
(1)讀詩落淚;
(2)珍愛梅圖;
(3)不能回國;
(4)贈墨梅臥;
(5)送梅花仇;
2、從題目入手:梅花是一種名花,但為什么說梅花魂呢?課題“梅花魂”與本文所記敘的五件事有什么聯系?
這就是我們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二、從“愛梅”入手,直奔重點段“品梅”。學習第二、第四件事,體現“教”學。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現外祖父對梅花的喜愛?
(第二件事:珍愛墨梅圖)
2、指名讀。思考: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對梅花情有獨鐘?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爾擺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獨書房罩那一幅墨梅圖,他分外愛惜,家人碰也碰不得”。從中體會作者用對比的手法來表現老人對梅花圖的珍愛。
(2)“我不小心在梅圖上留下臟手印,外祖父頓時拉下臉來。有生以來,我第一次聽到他訓斥我媽:‘孩子要管教好,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嗎?’訓罷,便用保險刀片輕輕刮去污跡,又用細綢子慢慢抹凈。”通過老人的語言,行動來體會他對梅圖的珍愛。
a、體會“輕輕、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達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爺爺是讓媽媽管教好我的行為、還是思想?
(思想)從何而知?(“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嗎?”)
3、“這清白的梅花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寬容慈愛的外祖父為什么這次會大動干戈呢?導入第四件事的學習。
4、教師范讀“臨別贈梅圖”一事。
(1)老人深情地說的那段話,其中哪幾句話點明了梅花的品格?
(“這梅花,是中國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開花。她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她是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呢?”)
(2)由此可見老人愛梅其實愛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電視播放歌曲《紅梅贊》:冰天雪地,傲然怒放的紅梅,優美動聽的旋律,深情贊美的歌詞。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對梅花有了更新、更高的認識。
(4)說說此時,你對梅花有了什么更新的認識?
(5)指名讀“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出了許多有氣節的人物,他們不管歷盡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他們就像這梅花一樣。”
討論: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中華民族的精神、氣節)
b、此時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見,老人贊梅花,實則贊美的是什么?
(中華民族的精神、氣節)
(6)再次播放《紅梅贊》,同時指出:這首歌是電影《江姐》的主題曲,影片中江姐為了追求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面對敵人的酷刑拷打,毫不動搖,大義凜然,最后含笑走上刑場,倒在一片梅花燦爛的地方。歌曲唱得是梅花,實在贊美江姐。聲情并茂的導語使學生深深領悟:梅花的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老人愛梅花,就是因為梅花是祖國的象征。
(7)外祖父保存這幅梅花是為什么?(是讓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國人的氣節。)現在他把它送給外孫女又是為了什么?(也讓外孫女保持這種秉性、這種氣節。)這就是題目“梅花魂”的內涵。
5、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此部分內容。
三、總結方法,幫助學習第一件事。體會“梅花魂”何在,“中國心”何在!體現“扶”學,培養能力。
1、默讀第一件事:吟詩落淚。
2、思考討論:
(1)“常常教我讀唐詩寧詞”說明什么?
(老人時刻不忘自己是中國人,不忘中華民族文化,也要讓自己的子孫也不忘自己祖國的文化。)
(2)“讀到一些詩句就落淚”是因為什么?
a、適當解釋說明三句詩的出處、意思及其表達的情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出自唐朝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意思是:獨自一個人在遠方居住,每到過節的時候格外思念故鄉的親人。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出自王維的《山中送別》意思是:明年春天綠草如茵的時候,您回來不回來呢?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出自北宋詞人秦觀的詞《浣溪沙》,大意是:在空中隨風飄飛的落花,輕得好像夜里的夢,滿天無邊無際落著的雨絲,細得好像心里的愁。
這些詩大致都體現了一種思鄉懷親之情。
b、明確老人的思鄉之情是他落淚的原因。
(因為這些詩句觸動了老人的思鄉之情。他思念祖國,卻身在異邦,不能回去,所以傷感地流淚了)
四、放手自學第三件、第五件事,體會“梅花魂”何在“中國心”何在!體現“放”學,發展能力。
1、從“聽到不能回國,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樣,嗚嗚嗚地哭起來了……”一句,體會老人一直熱愛著、思念著祖國,卻不能回去,他難過地哭了,充分表現了他對祖國深深的眷戀。
2、從“赤道吹來的撩亂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齊齊的銀發,我覺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許多。”體會到思鄉的深情,孤獨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從“想不到淚眼蒙朧的外祖父也隨著上了船。遞給我一個手絹,一色雪白的細亞麻布上面繡著血色的梅花。”體會到老人把自己對祖國的一片眷戀之心讓外孫女帶回祖國,成了卻自己的心愿。
五、學習最后一段,點明中心,總結全文。
1、齊讀最后一段,說說這段對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點明中心)
2、回顧全文,口頭概括本文的中心。
(課文講了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對梅花的喜愛,反映了他對祖國深深的眷戀,表露了一位華僑老人的中國心。)
3、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有什么聯系?你體會到了什么?
(開頭和結尾緊密聯系。開頭講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結尾又從梅花想到外祖父的愛國心。這樣前后呼應,首尾連貫,更加突出了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思念祖國的思想感情。)
4、談談學完課文,你在寫作上的收獲。
5、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板書設計:
1、讀詩落淚
2、珍愛梅圖
15、梅花魂3、不能回國中國心
“微課”主要是采用視頻講課的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錄制幾分鐘的短視頻,對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進行一一講解,便于學生更好地抓住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理解課程內容。它改變了傳統教案設計的模式,直接突出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刪去不必要的講課內容,便于學生學習。
例如,在講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人教版)第六課《梅花魂》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練掌握本文的生字詞,分析文章中梅花高潔堅韌的品性,從而體會外祖父對祖國的深切眷戀。在進行本課教學之前,教師先給學生播放一段小視頻,在小視頻里面著重介紹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即“指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教學,認真體會文章中所介紹的梅花精神,感悟外祖父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學生了解了文章的重點和難點之后,教師再帶領學生分析文章中每一個段落的基本大意,就變得特別輕松了。“微課”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對所學文章的內容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和宏觀的想象,便于學生接下來的課文學習,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積極性,一方面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另一方面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
二、倡導“四學模式”,培養學生能力
現階段我們的語文課堂要實行從“師本教育”向“學本教育”觀念的改變,要求從學生的發展出發,形成以“導學案”為載體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提升”的教學模式,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不但能掌握知識,而且能掌握獲取知識的技能和方法。
例如,在講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人教版)《西門豹》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學習,在掌握基本生字詞的基礎上理解西門豹是如何巧妙地破除迷信并為老百姓除害的,分析具體的細節描寫,激發學生的語文思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在進行本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學、對學、群學、展學”四學的模式進行學習,即課前根據導學案進行自主學習,對文章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在課堂活動中教師給學生提出問題:“你們還有什么好的辦法去懲治巫婆和官紳頭子呢?你們的辦法和西門豹相比,哪個更好呢?”使學生在小組內部進行對學和群學的討論,之后各個小組派代表發表小組的觀點和看法,給大家進行展示。這種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并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學習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引入“分層教學”模式,促進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2-0207-02
這里是充滿活力的小小世界:有著和風細雨,有著涼風習習,有著浪花點點,有著激流澎湃,碰撞在一起就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擦出了更多的智慧火花!
在教學中我們總會聽到一些別有韻味的“小插曲”,這些都是我們在教學中預料不到的。家常課還好,關起門來上課,只有“你知我知”,但要是在公開課上殺出個“程咬金”,“囫圇吞棗”還行嗎?往往弄得在修行之中的教師“手足無措”,使得一堂精彩的公開課黯然失色不少!
我想我們教師在遇到棘手的問題時,就要采取一系列有教學藝術的手段,使得學生對我們的回答心悅誠服、無懈可擊,這就需要我們老師歷練出真本事――在悄無聲息之中把自己的教學機智發揮得淋漓盡致!作為教育者,要善于“反擊”學生的一言一行,要善于保存這些美妙鏡頭,當然,也要善于反思這些“偶然生成”的棘手問題!
情景描述:
鏡頭回放一:
在執教五下年級《梅花魂》一課時,課堂上突然出現了令人氣憤的“小插曲”:
出示:“是啊,鶯兒,你要好好保存!”
師:同學們,請你讀這一句,從中你感悟到什么?
(讓學生從讀中感悟,從中體會當時外祖父的心理活動,升華學生對梅花魂這種民族魂,對祖國母親的情感)
生:外祖父希望我有著梅花一樣的民族精神
師:你的眼睛真是雪亮,從那么一句就感受到外祖父對我的希望。
(這一表揚,同們的小手紛紛舉高,心里暗自高興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如此之濃,心想及時評價的魅力可真大啊!)
生: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了外祖父對祖國的眷戀、熱愛之情。
師:你的理解真深刻,你看到了這一句話的另一層含義。誰還有更多的感悟?
(這一點撥,整個班的注意力就更加集中了!心想學生的認真勁都被我給“掌控”了,真是喜上眉梢啊!)
此刻,一個“晴天大霹靂”
其他學生都在認真地跟讀,可一個不和諧的聲音傳人了耳內:“老師,他在語文書給爺爺畫眼淚。”接踵而來的便是全班的哄堂大笑!亂七八糟!這么人情人昧的課堂基調居然就被這一聲“亂喊”給打破了,心里真想自己是條噴火龍,把全部的火氣都往那學生噴去!可是,想想自己如果真這樣做了,那孩子的自尊心肯定會受到很大程度的傷害!靈機一動,坦然、鎮定地面對這次“交戰”: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外祖父為什么會流淚呢?
生:他肯定是想到了祖國,他多么想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啊!
生:他想到了以前在祖國生活的美好情景,看著看著就哭了。
師:是啊!同學們,我們看到了一位海外游子對祖國那赤誠之心。老師真的為你們感到驕傲,但是我們也要愛護書本,課堂上認真聽老師講解。
這時,我偷偷地看了看那個“亂畫”的學生,此時的他正使勁擦著課本,擦完后立馬端端正正做好! 就這樣,在預設的基礎之上,我更大膽地放開手腳讓更多的學生來參與,你出“怪招”,我來“接招”,師生間親切的互動使得學生更走近了歷史文本,更走進了“外祖父”的內心世界,就這樣,駕馭起整堂課就顯得更有張弛度了。
鏡頭回放二:
一個下午,我手捧語文書津津有味地講著《釣魚的啟示》,為了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精心設計了教案、板書和課件,心想這堂課定能完美地演繹,可惜正在課堂和我預想一樣兒進行時,“老師,我不想把這么大的鱸魚放走”的聲音跑出了我的軌道,我眼前一愣,不是講的好好地了,怎么還會弄不懂呢?“因為這里一個人也沒有。”這位學生緊接著說。
這不是歪理嗎?可恨的是,講臺下開始出現不平靜了。
“是啊,比較可惜啊。”
“不是沒人看見嗎?何必那么認真啊!”
我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同學們,你們支持哪種看法,說說你的理由,為什么要放或為什么又不要放呢?
(一石激起工層浪,學生紛紛舉手,表達自己的看法)
“我花了那么長時間才把它釣上來,很辛苦,所以不要放。”
“有道理。”我故作沉思。
“但是禁漁期還沒過,就是應該放。”立馬站起一位學生反駁。
“距離開放捕撈的時間不到兩小時,而且又沒人看到,那么一條大魚放掉,太可惜了。”
“但是我們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你不能昧著良心做事!”
(就這樣小小的課堂變成了一場辯論會,感受這學生那跳躍的思維,智慧的火花,我高興不已。)
此時,之前支持放掉的同學已經沉默下來,我適時地拋出結尾的話:“同學們,道德只是個簡單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孟德鳩斯曾說過: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沒有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么。生活中,當你遇到一些需要抉擇的時候,就想想這條大魚吧!”
鏡頭回放三:
一節自修課,學生在下面安靜看書,我則揮動紅筆,一本本作業本被批改過去,一派和睦。“啊出出”一聲尖叫嚇的我紅筆失控在紙上留下了歪歪的鉤
“怎么回事?”我大吼一聲。
“老師出出有個蟲子。”一個女生怯怯地指著窗邊說。
“有蟲子?在哪里?”
“好像是臭屁蟲,在那,窗框上。”
“有什么大驚小怪的,撥撥下去就可以了”
學生全然不顧站在講臺前已扳起臉的我!我傻楞在黑板前,死盯那在窗框上歪歪斜斜爬行的小蟲子。
(接著又是一陣“哇”“啊”的尖叫聲出出蟲子在同學們注目禮下翅膀一張,大搖大擺地離開了)
生5:別吵了,別吵了,老師要生氣了!
(一語道破,剎時間爆炸了的課堂立馬變得“鴉雀無聲”,這時我所能看到的是一個個伸直了的腦袋!)
我不知從哪兒冒出了文縐縐的詞兒:
孩子們個個都是有心人,在用心觀察身邊的一舉一動,一草一木!老師覺得剛才幾位同學說得都很好,如果你能把看到的,想到的、想說的寫下來與家人,朋友一起分享那就更好了!
學生們被我這幽默的話語給征服了!急匆匆地拿出筆來記錄這件事。
反思:
語文課堂是活的課堂,在師生互動、心靈碰撞的過程中,會有不斷的生成出現。新課標要求教師要進行預設,要對課堂出現的各種情況做到胸中有數,但平靜的課堂總會出現“波瀾”,預設的思路不時會發生“意外”,老師要做到寬容、耐心和恒心。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課堂發生了許多積極的變化。像于永正老師的簡單語文,王崧舟老師的詩意語文,孫雙金老師的情智語文,還有竇桂梅老師的深度語文等無不是老師所追求的教學境界。他們都是語文老師心中崇拜的偶像。有的“熱心”于課改的語文教師一味地模仿他們的大師風范,教學理念雖然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但是因盲目地追“星”而忽視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缺失了自己的教學個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的老師是生搬硬套,依葫蘆畫瓢,采用特級教師的教案執教,課堂上往往就出現一些教學行為的偏頗:過于關注人文性而忽略了語文的本質是“學語習文”,阻礙了課堂有效性的發揮,這樣一味效仿的語文課堂對學生的人文熏陶、生命發展無疑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言”。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對文本和課堂生成進行有效處理。葉圣陶先生曾反復強調“學語文要加強訓練”,當然,這里所說的訓練不是機械串講,肢解內容,而是立足于語言學習,通過潛心解讀文本,創設多種方式,優化訓練手段,進行扎實有效的聽、說、讀、寫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我們要努力構建有效課堂,讓學生聲情并茂地閱讀,大膽地訴說,盡情地表達,在師生互動、合作交流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展現出語文課堂的無限魅力。
一、優化讀的訓練
朗讀是閱讀教學的有效手段,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必經之路。它可以充分地調動學生的感覺、知覺,并聯想到情感等,全方位地參與、多角度地感悟課文中的語言蘊涵,品味文字的情趣,是語言文字訓練中最基本的形式。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學中的一大任務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讀書,讓學生‘潛心會文本’。”學習語文重在實踐,重在訓練,而讀又是最為基本的實踐和最為有效的訓練,我們應該變多余的分析為扎實認真的閱讀訓練。
文章所表達的情感,不是外在的東西,不是教師的三言兩語就能強加給學生的,只有通過反復朗讀,從語氣的輕重緩急、聲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喜怒哀樂中體味情感,獲得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而受到熏陶。如我在引導朗讀《天鵝的故事》時,先讓學生選擇最生動、最感人的語句進行自由品讀,然后交流共同欣賞。有一位學生讀“突然,一只個兒特別大的老天鵝騰空而起,可是它并沒有飛走,而是利用下落的沖力,像石頭似的讓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這一段話時聲情并茂。這時我順勢啟發:剛才這位同學注意到了聲調有高有低,語氣有輕有重,語速有快有慢,現在再請他讀一遍,其他同學注意看與聽,他讀時表情怎樣,哪輕哪重……再想一想他為什么要這樣讀。在該生重讀后,我再讓他們自己練習也讀讀這句話。這樣,學生的朗讀有了長足的進步。
二、大膽訴說探究
教師如同導游,只需把學生帶到某一處,而其中的景色之美則是需要他們自己盡情去品味的。在課堂上,如果學生都開動腦筋,大膽發言,激情四射,那么埋藏在孩子心底的智慧種子,就一定會萌芽、生根,并茁壯成長起來。我聽過一位老師執教的《烏鴉喝水》一課,結尾是老師引導孩子說說烏鴉聰不聰明問題時,一位學生提出異議:“老師,烏鴉是很聰明,但是烏鴉不一定能喝到水!”顯然這個問題不在老師的預設范圍內,一時之間讓老師驚慌失措,但他馬上調整狀態讓那個孩子說出自己的理由。“因為石子會把水淹沒,昨天我和小伙伴玩過了,他的瓶子里子裝的水多,投進石子后,水漫到了瓶口;我的瓶子里裝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沒了。只有瓶中盛著大半瓶水的時候,烏鴉才能喝到水。而書中只說瓶里有半瓶水,若是小半瓶的話,烏鴉就喝不到水了。”聽了這位學生的回答,那位老師摸著他圓圓的小腦袋,由衷地稱贊道:“真聰明,今天你讓老師和同學們學到了許多知識,謝謝你,小老師!”之后那位學生自豪地笑了,神采之中多了一份自信。聽完課后,我不禁釋然,敬佩那位老師對于課堂的生成能進行有效的處理。他能耐心地聆聽學生的見解,并肯定“烏鴉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確性。老師出其不意地給予學生一次大膽質疑訴說的機會,既讓所有的學生及聽課老師在說中探究、發現了知識,又尊重了學生。課堂生成這樣的有效處理不正展現了語文的魅力嗎?
三、畫中想象體驗
針對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教師在課堂上必須選擇多樣的手段進行教學,提高課堂的效率。對文本內容用畫畫的形式加以再現,既能體現學生對文本信息的分析、判斷,又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也不失為理解課文內容的一種好辦法。例如:在教《詠柳》一詩時,我先配樂范讀,然后展示幻燈片圖。通過引導學生看體現詩意的畫面,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在意境中體會到古詩的語言美。再根據學生喜歡畫畫的特點,在學生粗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配樂作畫,并讓他們介紹自己的畫。這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走進詩的意境之中,既享受了美,又弄懂了詩意,而且培養了學生手腦并用能力、繪畫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常聞戲曲,
方覺一縷香魂尚存。
是你讓我―
為你哭,為你笑,為你迷,為你癡……
這是張文靜對自己癡迷戲曲的描述。由此,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這位鐵桿戲迷對戲曲的熱愛程度。自從她進入中學任教開始,就想著有一天能在學校開設戲曲課程,以弘揚這項傳統藝術,傳承民族經典文化。
“走進中國戲曲”n程受冷落
2006年,浙江省啟動第一輪新課改時,張文靜就興致勃勃地向學校申報了“走進中國戲曲”校本課程,她滿懷希望地以為學生可以同她一起學習戲曲,愛上戲曲,弘揚戲曲。可惜,這個希望終因無人選課而破滅。
2007年,張文靜認真修改自己的校本課程綱要和課程內容,做了諸多努力。盡管這次有學生選課,可人數還是太少,沒能如愿開課。當時,很多同事表示:“你算了吧,別再瞎折騰了,戲曲連我們都不喜歡了,學生怎么會喜歡哦,這伊呀呀呀好不讓人心煩。再說了除非有音樂功底,要不然誰能唱啊?”這些勸阻非但沒有勸住張文靜想要開課的決心,反而促使她開始反思自己課程受冷落的根本原因。
她私底下找了一些學生咨詢,總結出四大理由:對戲曲不了解;戲曲唱腔太老套;戲曲知識很枯燥;擔心無法唱好戲曲。這個調查結果讓她豁然開朗,要想讓學生去選“走進中國戲曲”,宣傳很重要。最起碼要先讓學生知道什么是中國戲曲,中國戲曲也是好玩、好聽、好看的。
“戲曲因子”植入課堂教學
張文靜首先把“戲曲因子”植入自己的語文教學中。她在教授《祝福》這一課時,自己亮嗓唱越劇《祥林嫂?聽他一番心酸話》,讓學生在醇厚的越韻中,感受到祥林嫂對賀老六的那份同情,對婆婆的怨恨,那種留不得、走不得、生不得、死不得的幽怨糾結之情;在教授樂府詩《孔雀東南飛》時,唱響《人去樓空空寂寂》,讓學生感受到焦仲卿離開妻子后的蕩氣回腸、無限哀傷和心中積蓄已久的悲憤和無奈;在教授《林黛玉進賈府》時,清唱名段《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用歡快的曲調唱出賈寶玉見林妹妹時的驚艷與似曾相識之感。聽慣了流行歌曲的學生,偶爾聽一兩段韻味深長的越劇,也覺得“有趣”“有料”。她用聲情并茂的表演慢慢激發學生學唱戲曲的熱情。
她還主動“請纓”為請假的選修課老師代課,并在課堂上調動學生學習戲曲的積極性。她總是很自信地說:“只要給我一堂課,我就能讓學生對戲曲課改觀。”事實確實就是如此,每次課后,總有學生發出感嘆:“原來戲曲也可以這樣有意思啊!”有些學生是哼著黃梅戲“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走出教室的。雖然自己身心俱疲,但聽到這不成調調的哼聲,張文靜由衷地笑了,她的小小心愿達成了。
此外,張文靜還用其他的方式向學生傳達戲曲知識,比如學陸游的詩時,她就跟學生共同品鑒越劇《陸游與唐婉》,帶他們欣賞名段《釵頭鳳》,不僅從藝術角度來談這首詞的經典之處,而且從唱腔、情感角度談它的內涵;學習《長亭送別》,她就帶學生看越劇《西廂記》,學唱名句“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講到《閨塾》,她就跟學生聊昆曲《牡丹亭》,對杜麗娘和柳夢梅“為愛而死,為愛而生”的愛情觀進行探討。“國粹京劇”課上,她指導學生如何“三看臉譜來識人”,不同的色彩、圖形、圖紋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年齡、身份、地位、美丑、經歷、命運、情緒等,她還讓學生結合《鴻門宴》和《廉頗藺相如列傳》等課文以及背景知識,為項羽和廉頗畫臉譜。課后,有學生追著她說:“老師,今天的課太有意思了,我還從來沒有上過這樣的文言文課呢!”就這樣,她用她自己的方式吸引學生學習戲曲。
“戲曲進校園”之路愈行愈遠
2008年,張文靜將自己的校本課程正式更名為“趣味戲曲”。學生從最早的18人到25人,再到45人,最后竟有80多人。
2011年,溫州二十一中開始實施網絡選課,由于人數有限定,有些熱門的課程學生“下手”晚就選不上了,而“趣味戲曲”就在這被“秒殺”的課程之列。到這時候,張文靜的“趣味戲曲”課程才算在校園內站穩了腳跟。
2013年,“趣味戲曲”課程被評為“浙江省第二批百門精品選修課程”“浙江省第二批普通高中網絡推薦選修課程”。
隨著選修課程的正規化、常態化,原本的教案已經難以滿足教學的需求,張文靜又萌生了把自己教學的系列課程編成完整教材的想法。隨后的幾年,她一直堅持積累素材,完成了第一版的戲曲教材。幾輪選修課程下來,她精益求精,重新梳理并修改了每一個章節內容,并在第26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方汝將的幫助下,于2014年年初完成了《趣味戲曲》校本教材的編著,并于同年10月正式印刷
出版。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標題
床榻是人們形影相伴的器物,“人之待物其最厚者,當莫過于此”。古人往往花費很多心思,精心設計床榻,工藝不厭其精,工本不惜之巨,有時歷時數年甚至數十年才能制作出一張床。林澤綠當屬這古床收藏迷中的“重度患者”。
拜訪林澤綠當天恰逢春分,當車駛至重慶北碚區山野中的靜觀鎮時,花開枝頭,碧水幽幽。我們隨意挑了一間鋪面打聽消息,鎮上無人不知“林古董”,人人都習慣這么稱呼他。他是鎮民們口中神秘的古董床民間收藏家。
一處1000多平方米的倉庫,放滿了花式、形狀各異的古董床。林澤綠自14歲起就愛上古董收藏,近30年里耗資上百萬元,跑遍全國,淘得了150張明清時期的古董床。
拜訪林澤綠當天也正好趕上“龍抬頭”,44歲的他梳著長發馬尾,沒有心思修剪,太忙,近來電話特別多。前幾日由于雨水漏進了倉庫,林澤綠便請相關單位前去解決問題。當他“嘩啦”一下掀起卷簾時,庫內的雕工古床震驚了在場所有人。人們奔走相告,一夜之間,林家那個不起眼的倉庫火了。
風雨往來人:一輛“簸簸車”走川東
“小時候家境不好,沒讀多少書,10來歲就外出打工了,后來在靜觀鎮上擺攤賣雜貨。”14歲時,林澤綠接觸到了銀元,漸漸迷上古董,“最開始淘到東西會變賣,后來有點積蓄了才開始收藏古董床。古董床里有文化,也有很多故事。”林澤綠如今做花卉與仿古家具生意,每當去外地談生意,他都會到處打聽古董床,“全國幾乎走遍了。”
回首當年,林澤綠用了“苦盡甘來”四個字。“最初開始收古董得頂著很大的生活壓力,出去一天就得考慮到家里一天的柴米油鹽。”他感慨著,如今的日子過寬裕了些,能開著小面包車四處淘寶,但每每回想起自己年輕時騎著一輛“簸簸車”(重慶人對“手扶拖拉機”的戲稱),尋遍了川東村鎮上家家戶戶的老床時,依舊能嗅到那絲塵土味兒。
“曾經為了買下一張心愛的床,沒太能照料到老婆孩子。有一次兒子交學費差錢,我只好翻箱倒柜地撿出一個收來的老花瓶,拿到朋友那兒去抵了15塊錢救急。”林澤綠的尋床路有著一般藏家未曾體會過的辛酸,他出身清貧,背景草根,他每一次外出,除了懷揣著閱盡天下床的夢,還擔負著養活一家人的責任。
“簡直是個床癡。有好多次為了買床,搞得我們生意周轉的資金都緊張。每次淘到與眾不同的新床,甚至睡覺時也會突然在半夜‘嘿嘿’笑兩聲。”雖有怨言,妻子成福琴仍然支持丈夫的愛好,“總比賭博強。”
“這間倉庫1年租金10萬元,租了十來年了。”林澤綠說,如今他收集的150張古董床,收購成本約50萬元左右,但加上多年來搬運費、為了搜集床的差旅費、托人打聽的人際交往費、古董床維護費、倉庫租金等費用,粗算就有200多萬元,這對于一個沒有身家起底的藏家而言已然是一筆巨款。“遇到好的古董床,你讓我放手,我肯定晚上睡不好。”林澤綠稱,他還曾背著家人借錢去買,“事后再給老婆說,她也沒辦法。”
逍遙自在事:喝一碗菜稀飯,睡幾張古董床
隨林澤綠從倉庫走在回家的路上,時不時地收到鄉親們熱情的招呼,婦人,老頭兒,青壯年……“林老師,我家有張古床,您來看看可以收么……”他都親和地點點頭:“好,有空來店里坐坐,慢慢聊。”
剛跨進他家門,就飄來冬寒菜稀飯的清香,成福琴正在廚房內準備午餐,食材很是新鮮,她切著從早集上買來的水芹菜,鍋里翻煮著自家熏的土豬臘肉,蒜苗配炒。“日子過好了,但我仍不習慣在外用餐,還是在家吃得舒坦。今天咱們就將就著喝一碗我家的稀飯。”林澤綠吮了一口冬寒菜,微閉著眼回味著。“他經常在外,卻常常嘴饞我的菜,所以我會很用心做。再怎么忙,回到家也要把飯吃好。”成福琴甜笑著附和,一家人在擺滿古董及仿古家具的飯廳里樂悠悠地享用著樸實卻豐盛的一餐。
坐在仿古檀木椅上喝一碗清淡的菜稀飯,抬頭即見林澤綠從全國各地淘回的神龕、牌匾等老玩意兒,充盈著一種別樣的喜悅與愜意。
用完餐,林澤綠帶我們走進了他的主臥。一張鑲嵌了7顆綠寶石、有12只鎏金鳳凰的二檐六柱鏤空雕楠木拔步床,長和高為2.6米,寬2.3米,有兩個凳子。這是他20年前在北碚區柳蔭鎮淘得,賣家口傳為著名實業家唐建章(1890-1951年)之物。飯后,他總會在床上休憩片刻,定定心神。
而林澤綠最心愛的一張床,放在次臥,給兒子公干回家后睡的。十多年前,林澤綠闖到廣東潮州,一眼就相中了此寶貝。晚清官室架子床,櫸木材質,通體朱紅著色,配飾中鑲嵌著天然貝殼。床檐如同古代建筑屋檐造型,整張床雕刻了150多位神態各異的刀馬人。床內四周有大小各九幅繪畫,床頂七幅繪畫,全是彩色,有代表吉祥的牡丹和喜鵲,也有代表權勢的麒麟與猛虎。這些畫大概講述了一個人的成長故事:從出生到習字,而后金榜題名,安享晚年。
中國古床素來形式多樣,有的小巧玲瓏,有的富麗堂皇,在眾多的古床中,幾乎張張有雕刻,件件有畫工,這些雕刻畫工取材廣泛,大多包含吉祥如意、福祿壽喜等祝福性含義,觀看古床上的雕刻,就像在欣賞一幅幅歷史人物故事畫,亦是研究民情風俗的珍貴資料。林澤綠的家中“寶床”正是這其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一張床就是一個謎。
一席床夢:在老建筑里開個古床博物館
“睡在古董床上,這些年我的身體很好。”林澤綠稱,現在的人都愛買新床,既不環保,又很單調。他建議人們還是多挑老床為好,做工精致考究,選材富有質感,寓意豐富深刻。而如今的床則缺乏文化厚度,越來越沒意思,“快餐文化生產太多垃圾,什么泡沫、合成夾板之類的用料,最好別碰。”而據他了解,在古時制作一張床需要至少五六年,“工匠們選好木床的原材料后,需要花至少兩年的時間對它進行浸泡、蒸煮、裁剪等定型加工,以保證在日后的使用中不變形、變質,之后再開始精雕細琢地完善造型,這又需要約三年的時間。”曾有古董床發燒友驚嘆林澤綠的藏品多是上乘精品,分別從榫、雕工、年代、包漿等幾個方面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林澤綠堅信,明清古床該有川東匠人的絕活兒展藝。
林澤綠倉庫內中藏有一張淘得最辛苦的川東精品床。清代喜鵲鬧梅架子床,柏木材質,床檐貼有金箔,喜鵲站在梅花叢間飛舞歌唱。有壽桃、石榴、牡丹等植物,寓意富貴吉祥、多子多福。十余年前,他為買到這張床,花了七年時間,七次往返貴州桐梓,千方百計地說服一位老人把床轉讓給他,最終打動了買家。林澤綠說,這張床金箔保存完好,木質雕刻惟妙惟肖,值得他日思夜想七年,也算是為川東的做床匠人留個念想。
“有三個外地老板來看過,要出高價全部收購我的床,我一口拒絕了。如果要靠這個賺錢,我早就干起這個生意了。張張都是我花了心血買回來的,要我賣掉,舍不得啊。這些床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聊起自己的收床心得,林澤綠透著剪不斷的癡愛,“我們的祖先在很早的時候非常注重床的文化,后來隨著歷史的變遷,卻漸漸弱化了,這是很悲哀的退步。床作為家具的重器,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如建筑文化,家具文化,民族文化,包括我們生活、經濟、藝術文化都在里面都能夠體現,所以它是每戶人家里鎮宅大器。”他雖是在朝天門批發市場擺攤時入的行,書本知識較少,無法用太多辭藻堆砌成理論,卻懂得守住古床工藝真正的珍貴與精氣神。
身行萬里路只為求得好床,林澤綠在這浮浮沉沉的試煉中仿佛讓自己跟古床有了心意相通的靈氣,一眼便能辨真假,一觸便能知曉其中乾坤。而他目前最大的心愿便是找到默契的合作方,將自己數十年的心血在一個有歷史韻味的老建筑里展列。“這個倉庫比較潮濕,不是最佳存放地點。我想開一家博物館,讓山城老百姓能看看這些古董床。”
世間少狂人,林澤綠自嘲雖不識幾個字,卻心懷成為“獵床怪才”的大志。書店里堆放著許多鑒寶參考書籍,卻沒有一本能夠道盡一位民間藏家的悲歡,林澤綠多年的收床經歷正是這最生動真實的寫照。
隨著人們對精美的手工古床包含的文化不斷的深入了解,古典床的收藏價值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而林澤綠正是這門傳統工藝的民間傳承人、歷史見證者,捧著,護著,愛惜著。
[對話林澤綠]
每張床都有自己的故事
記者:古床最讓你著迷之處是什么?
林澤綠:它有魂兒,每一張床都好像會講話,體現出了古床主人的形象氣質。如一張燈籠小姐床,柏木材質,造型似燈籠,床體瘦高,雕刻為木質鏤空工藝。床檐貼有瓷片與銅鏡裝飾,顯得床體精巧別致。應該能判斷出此床擁有者是一位未出閣小姐。而另一張類似造型的床,若以六只仙鶴及荷花為浮雕主題,配以蝙蝠、狐貍的輔飾,則應該是一張出自書香門第的陪嫁床。每張床都是獨一無二的,緊扣時代,有著古人特有的情韻及最貼心的祈愿。
記者:作為一個民間收藏家,你最自豪的事是什么?
林澤綠:帶著寶貝們回到清凈的小村鎮,躺在古董床上乘涼擺龍門陣(重慶方言,話家常的意思),坐在古董椅上吃著老婆親手做的農家下飯菜,這是最樸素也是最奢侈的享樂。
記者:如何辨別一張古床的真偽?
林澤綠:古時候的整件家具沒有一顆釘子,更不可能有膠水存在。因此,一張床的榫是否嵌接得天衣無縫很是關鍵;其次看雕工,過去工匠講究精雕細刻,心態平穩,技藝嫻熟,現代仿制家具形更多只是形似,而缺了“神”;再次,看風格辨年代。我主要收藏明清古床。明代家具素雅,簡易但不簡單。清代出現不同流派,主要有京、廣、蘇式風格。京派大氣莊重,花式多以龍為主;廣式結合西洋風格,且因好木料供應較足,結構上多呈現用料大的特征;蘇式風格較細膩,又因好木料供應稀缺,用料上比較精打細算。最后就是看包漿,即使用痕跡,經常能夠接觸到的位置,一般會出現自然形成的包漿。仿古家具通常包漿做得不夠自然,或在不常接觸的地方也刻意做出包漿。
林澤綠 重慶北碚靜觀鎮和睦村六組人,外號“林古董”,民間收藏家。近30年里,收集了1000多件明清時的床榻、神龕、牌匾、桌椅等古物。
這張清朝中期的六柱四檐古床,雖然沒有鎏金,但從牡丹花雕刻工藝來看也尤為精湛。
這是一張清中期六柱五檐八步床的局部特寫,通過鏤空深浮雕滿鎏金工藝制作,樹木動物栩栩如生,是當時工藝最好的古床之一,也是典型的川東雕刻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