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2 14:28:5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新課標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要“以人為本”,強調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教學主體,既包括學生,也包括教師。
在新課標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教學理念、教學行為、教學策略、教學計劃等進行不斷的反思,以達到不斷豐富和完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提出來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教師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審視、回顧,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強化正確認識,發現問題,及時調控,總結規律,進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教師學會教學、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教學。教學反思是一種教學思想,“反思”應貫穿于教學始終。它是以發現問題為基點,以提出解決方法為起點,以制訂反思計劃為中介,最終以形成反思性日記或論文為目的,并以此為新的起點,指導和完善新一輪的教學,從而使得教學更加完善的教學方法。
二、教學反思在教學中的意義
1.是培養反思型教師、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舉措
創新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培養創新精神,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而這依賴于教師的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作為教學主體之一的教師,必須是反思型的教師,具備自覺的反思意識和較強的反思能力。以往,雖然已有一部分教師已經意識到反思的重要,但普遍看還是比較缺乏的,有的教師即使有此意識,也往往處于一種片面的、被動的、不自覺的、不系統的狀態。現在,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提出“反思”,要求語文教師有意識地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全面的、主動的、自覺的、系統的反思,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借以提高教學效率。
2.是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的主動力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之所以反思,主要是為了進一步改進教學,這實質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學實踐努力;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反思可以發現新問題,進一步激發教師的責任心,是教師在不斷改進教學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反思過程能幫助教師形成“實踐理論”,使教師的素質有極大的提高。
教學反思是全面發展教師的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學會學習”
當教師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他會從教學主體、教學目的和教學工具等方面,從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等環節獲得體驗,使自己變得成熟起來。只有不斷學會教學的教師,才能培養出不斷學會學習的學生。為了學會教學,教師不得不從學生學會學習的角度去思考,最終實現兩個“學會”的統一。
開展教學反思、加強教師自我評估和自律學習對教師主體的發展特別重要, 教師只有把自我的發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會努力地去發展自我、建構自我, 對自己的發展形成整體性的看法, 從而不斷促進自我“學會教學”,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
三、教學反思在教育教學中的實施
教學反思的實施,首先是對教學理念的反思,是對教育觀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業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進一步充實自己,優化教學。實施手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反思教學態度、行為
為了更好地調控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自然要對自己已有的態度、行為習慣進行重新審視和考察,檢討自己的教學言行,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和教學行為。
2.反思教學策略
抓住教學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論如何聯系實際的反思,抓住了教學方法的運用如何適應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發展的反思。
3.反思學習過程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育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同時,觀察并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查、審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樣的能力、發現并解決了什么問題。通過反思,使教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和教學行為。
4.反思教學計劃
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不僅要反思課堂教學行為,也要反思課前的教學計劃,包括一節課、一個單元、一個學期或更長遠的教學計劃,是否適合學生的實際,是否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以及怎樣具體實施計劃等等。
針對小學生年齡小,認識能力低的特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寓教于樂,以學生樂學為出發點,改革課堂教學,創造良好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一、更新教育觀念,改變傳統教法
更新教育觀念,改變傳統教法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是現代教育的要求。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因此教師必須更新觀念,要從知識人才的培養轉變到創新人才的培養上,改變傳統的教法,把教與學兩類活動真正組成共時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機體,使每個學生自覺、主動地活動,成為積極參與者和探索者,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一)運用語言創設情境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表情達意的主要方式。教師的語言生動形象、抑揚頓挫,就能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再見了,親人》一課時,我用低沉、悲痛的語氣向學生講解,配上哀樂。學生伴隨著我的講解漸入情境,課堂氣氛顯得莊嚴、肅穆。我用悲哀、緩慢的語氣描繪當時的情景,再加上對一系列問題的講解,有很多學生流淚了。他們深深地體會到人們對親人的愛戴、崇敬和留戀之情。
(二)鞏固圖畫再現情況
運用圖畫再現情境,就是把課文內容形象化,符合學生對形象樂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認識特點。利用圖畫創設情境時,教師加以點撥。如教《三只白鶴》一文時,我在黑板上畫這樣兩幅圖:一幅是三只白鶴都記住了自己魚的地方,分別是太陽下面、白云下面、柳樹旁邊;另一幅是第二天三只白鶴分別到白云下面、太陽下面、柳樹旁邊來找魚。這兩幅畫概括了全文內容,也就是三只白鶴第二天是怎樣找魚的。由于在教學中巧用了圖畫,使教學情境有靜有動,效果好,同時使教學過程始終隨著學生情感活動向前推進,并進一步得到深化,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訓練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對學生學習知識、增強技能、提高語文綜合素質,都有重要意義。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經常訓練,訓練到成了習慣,才算有了這種能力。在語言文字訓練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可采用下面幾種方法:
(一)以小見大,培養學生的擴展想象能力
擴展想象就是讓學生依據語言材料中提供的已有表象或依據,對某些重點詞句所表現的意境作橫向的擴充,或對某些重點詞句所反映的意象作縱向開掘,從而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體會。如教《在艱苦的歲月里》一課中的有段:“你看他長得多結實啊!他一定跟著八路軍跑過很多路,打過很多仗。他準是個勇敢的小八路。”從課文看,他的勇敢主要表現在“跑過很多路”、“打過很多仗”兩個方面。這里僅用十個字組成的兩個短語表現小八路的勇敢,似乎顯得空洞、抽象。要想讓學生對小八路的勇敢表現有深刻的認識,可讓學生先看圖,再讀課文,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在電視或課外讀物中看到的小八路情形,想象小八路跑路、打仗的具體情景,從而加深學生對小八路的認識,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二),培養學生的對比想象能力
客觀事物因其環境等各種因素的不同,同一種事物,往往會有不同的表現或特征。語言文字訓練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去認識事物的特點及其規律,需要進行對比想象。如在教學《司馬光》一課時,重點是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語言文字知識,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開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品質。
(三)合乎情理,培養學生的假設想象能力
假設想象就是根據已有的生活、知識經驗,想象未曾經歷的情境或沒有出現的結果等。這種想象比較順應小學生的好奇心理,也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人的創造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決于假設想象的。讀了《海底世界》后,讓學生根據課文已描述的情景,進一步假想海底的其他景觀,這又能激發學生的熱愛海洋的興趣,從而使學生樹立從小認真學習,長大向海洋探寶的遠大志向。
四、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創新意識
小學教材本身蘊涵著豐富的創造因素。在教學中我根據教材特點,注意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為學生提供創新的氛圍、契機和空間,讓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有意識地向學生尋找問題的角度和提出問題的方法,促使學生創新學習。首先,要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在知識的“來龍”“去脈”或在知識的“怎么樣”“為什么”以及在知識的“脈絡”“體系上”去尋找,發現問題。其次,要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我還注重學生觀察力的培養,因為只有在觀察的基礎上,才能使學生有新的發現。
同時,還注重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特別是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學生通過思考而得到新的認識,就包含創造性思維的因素,在教學的各環節中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使學生能積極獨立思考問題,主動探求知識,多方面、多角度、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對于學生好問、敢疑的精神多加鼓勵。
五、抓關鍵、抓重點
(一)抓住關鍵句子層層探究
如教《一定要爭氣》一課時,我抓住“一定要爭氣”這一關鍵句子引導學生探究:“一定要爭氣”是什么意思?課文講誰要爭氣?為什么要爭氣?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學習、體會關鍵句子――“一定要爭氣”,并提出問題:這句話在文中出現幾次?都是什么情況下出現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這兩個句子搞清楚后,學生不僅掌握了課文重點,深刻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而且受到了愛國主義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二)抓住重點問題進行點撥
課文的重點,往往也是教師啟發學生思維的關鍵。在學生求知欲最旺盛的情況下,教給他們知識,訓練他們的思維,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林海》一文時,我抓住課文的重點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課文中幾次講到“親切舒服”?作者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初讀課文時,學生認為,作者是在看到大興安嶺的美景時才感到“親切舒服”的。這樣的看法是很淺顯的,是不完整的,也是不深刻的。這時我就加以點撥,啟發學生思考:當作者第一次到達大興安嶺、腳踩在積有幾尺厚的松針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時,有什么感想?當作者看到那么多嶺、那么多樹時,又想到了什么?為什么作者覺得大興安嶺的美并不空洞?當作者把大興安嶺這個名字和國家的興盛、安定聯系起來時,有想到了什么?我就這樣一步步地引導著學生深入理解,使學生既學會了圍繞重點讀書思考的方法,又掌握了課文的重點。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2-0-01
引言:小學語文教育承擔著培養學生語言文化認知能力的主要作用,一直是我國初級教育的重點所在。語文學科由于自身文化性、語言性以及應用性等特征,其在教學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模糊性,教師語文的教學效果必須通過學生長期的積累才能真正反映出來,然而,在學生反饋出語文教學問題的時候,也失去了改善教學的先機。因此,我們必須事先對自身的教學過程以及語文教學體制進行徹底的反思,盡快找出制約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因素,并根據學校既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對策,以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一、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小學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小學生正處于語言學習、鍛煉其文化接受能力及培養語文學習興趣的關鍵時期,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直接影響學生今后的語言應用。然而,由于長期傳統教學觀念的制約以及對語文學科的社會偏見,致使小學語文教學難以真正達到新課改的效果。從目前來看,我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一)教學觀念問題
我國小學教育屬于義務教育階段,并且其教學內容也以基礎知識教學為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束縛十分嚴重,部分教師雖然仍然遵照新課改目標來制定教學計劃,但是,在具體教學實施時卻仍按照舊有方式執行,教師片面重視中考,以語文考試成績作為唯一指標來衡量學生的語文成績,完全未顧及學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并且,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完全占據主導地位,主觀地要求學生完全服從,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課后訓練方面,學生都必須按照老師的要求來學習或者背誦課文,這極大地阻礙了學生個體主觀創新能力的發揮。另外,部分小學由于對語文學科存在認識上偏差,而導致其在教學投入中對于語文學科的投入偏少,尤其是在語文多媒體化教學以及優秀師資引進方面整體上落后于其他主要學科,如數學、英語等。
(二)教學體制問題
小學語文本要承擔引導孩子學習語言的實際應用技巧的重要任務,其在課程設置上必須注重學科應用性、交際性和基礎性的互相協作。不過,反觀小學語文課程的設置,一、二年級學生在校學習實踐不夠充足,而三到六年級學生的學習時間則相對較長,學校較為重視學生“讀”的能力,卻忽略了最為重要的漢語拼音教學。部分學校,尤其是民辦學校,其生源較少、辦學規模也不大,在資金來源上還存在許多問題,學校大部分時間是用于尋找資金支持,往往忽略了對本身教育教學的管理與改進,造成全校教學的整體失衡。另外,由于城鄉教育投入的巨大差異,導致農村小學超大班級現象突出,據筆者調查,農村小學班級大多在60人以上,教室略顯擁擠,教師難以從細節上照顧全班學生。
部分學校在教學設備的分配上也存在較大的不均衡,對于語文多媒體化教學以及趣味性教學有效投入不足。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平等教育,甚至存在差異化對待的現象。
(三)教學方式問題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學方式上,小學語文教學必須突出教學的有效性、趣味性,激發學生的主觀創造力和思維能力。不過,由于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導致大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然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堂上占據主導地位,而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難以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同時,由于語文基礎教學的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反復誦讀課文、練習漢字拼寫等為主,課堂教學氣氛十分低沉,學生語文學習興趣較小,課堂參與度較低。小學語文課堂應該是一門魅力十足、開放程度十分高的課程,語文知識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特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充滿活力和想象力。但是,由于教師課堂教學的呆板,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每堂課都跟隨教師的步伐進行重復,在課堂教學環節中不能主動地參與其中,導致學生課堂開小差、走神,學習熱情低下。
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途徑
(一)從觀念上改變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看法
小學語文教學難在觀念層面上,學校及教師對于小學語文學科教育教學的不重視造成了小學語文整體教學效率不佳。對此,我們必須從觀念上去改進,逐步改變輕視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學校要從上到下逐步進行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從領導班子到學科教研組,再到具體基層語文教師,要加強對語文交際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在幼兒階段,要注重對其語言能力的培養。同時,要注重改善語文課堂教學的氛圍,轉變師生課堂地位,優化課程設置,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從組織上確保教學工作穩步、健康推進
小學語文教學的量是巨大的,任務也是艱巨的,要做好小學語文教學工作,那么就必須從課時上得到保障、從組織上得到支持。我國小學語文教學問題不斷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學管理的問題,學校和教師由于某些原因忽略了對教學工作的重視,最終造成惡性循環。對此,我們必須做到:
1.從組織上、輿論上、生活上多關心教師,把教育教學工作落到實處,學校要在生活上關心教師,空頭口號少喊一點,對教師對關心一點。
2.在課程設置上要確保語文教學課時充足,同時,還要進行差異化課程設置。在語文課程設置上,不僅要滿足基礎教學的需要,還要將語文學科進行分類,如拼音教學、課文教學、閱讀教學、美文欣賞教學以及古詩詞教學等等,拓寬學生的眼界,逐步培養學生的語言接受能力和應用能力。
3.加強對小學語文教師的課堂監督、教學評比以及培訓工作。
(三)從教學方式上豐富語文課堂教學形式
一、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的必要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我國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取得顯著性的成果。在課堂教學中,所采用創新性的教育理念,與時展的需求相適應,教學活動中有效地彌補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不足。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依舊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教師需要對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進行綜合性的思考與反思,對于在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這對于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與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二、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基本問題分析
1.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
(1)忽略了對學生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培養
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尤為重要。其中,新課標中明確強調,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全面地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確的審美情感,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與人生態度,這也是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要有效地重視對學生的情感熏陶。在整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全面性地重視學習者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相互融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教材為載體,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不斷地對學生情感進行啟發。
但是,有部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過于重視學生情感的培養,忽略了對學生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培養。我個人認為,對于小學學科而言,語文知識的有效傳承與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是一樣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夠顧此失彼。
(2)教學案例分析
我曾經在實習期間聽過一名一線教師的語文課,他講授的是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的《月光曲》,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功能,對《月光曲》這篇課文的情感意境進行呈現。其中,促使學生在進行音樂欣賞之后,談談自身對月光曲的感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該教師沒有對課文中涉及的字、詞、句等基本知識進行教授,課文內容的講解也是輕描淡寫一帶而過。整個課堂教學中,單一地依靠多媒體技術進行音樂的放映,教師通過煽情的語言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學生在對音樂欣賞過程中抒發自身的情感。
從上述整個教學過程中能夠看出,本節課十分濃情,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需求完全不相符,課后我對學生的知識層面進行簡單的檢驗,發現一部分學生將課文中的“券”“恬”等生字的讀音讀錯,諸多學生未能夠真正理解在《月光曲》這篇課文中,貝多芬彈奏這首歌曲給兄妹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還有一部分學生的朗讀水平很一般。上述這些情況都是小學語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學生需要全面掌握的,需要通過教師的知識傳授和正確的訓練所培養的,但該教師由于在教學過程中,過度地重視對課文情感的熏陶,忽略了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對于小學生而言,在語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只有對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積極性全面地掌握,才能促使其在綜合能力等方面良好地發展。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將主要的精力放置在培養學生基礎知識與技能方面。
2.教學過程中缺乏理性的引導與客觀性的評價
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通過體驗式學習全面培養學生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與應用。新課程改革對過去傳統模式下的被動式小學方式進行有效的改進,全面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促使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指引學生通過小組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新課程背景下,需要將教師理性的引導與客觀性的評價全面融入整個教學活動中,進而使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進行充分的理解,促使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全面性地掌握與應用,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與人生態度,這也是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
總之,在我國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教師需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全面性的分析與反思。其中,基本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情感熏陶過于重視,嚴重忽視了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培養;(2)將過多的注意力放置于學生互動環節,欠缺學生對進行理性引導與客觀的評價。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需要對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性的反思與解決,這對于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綜合素質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并有效推動教師專業技能的發展。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124-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臺。我們在欣喜地看到這些變化的同時,心底也有更多的思慮,我曾多次聽過許多老師的課,從我所聽過課中,感到了一些疑惑。下面就此我談談自己的個人看法,愿與大家共商榷。
一、語文教學內容的反思
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學科在課程特性上出現了異化、變質現象,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上。有的課堂注重知識內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視了語文課的本體訓練,這較多出現在教學常識性課文時。例如,一位教師教學人教版《新型玻璃》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讀研專題:“課文向我們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它們都有什么特點、作用呢?請自主選擇一種,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研讀,然后向大家匯報。”學生沒費多大力氣就將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羅列出來,至于課文是如何借助語言對這些特點、作用進行說明的,學生則根本沒有去細細研讀、體味。
二、學生“學習方式”的反思
1、“自主”與“自流”。新課程提倡“自主學習”。為此,讓學生自主讀課文、自定學習內容、自選學習方法已是當今閱讀課上的“流行曲”。當新的課文還沒有成為學生產生強烈閱讀欲望的“誘因”、學生還沒有對閱讀文本產生欲罷不能的內驅力時,便讓學生自定、自選學習內容,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還有,在匯報,也就是全班交流時,學生匯報什么,教師就教什么,自己沒主見,教學無主次,完全處于被動應付地位,如此教學如何能有益有效?例如,有位教師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課,在學生初讀后問學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覺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著讓學生說感受,談體驗。有學生一會兒說酸,一會兒說甜,一會兒說苦,東一榔頭西一棒,雜亂無章,學生說到哪兒,教師就跟到哪兒,完全放棄了自己的主導權,對教學無組織,對學生不引導,弄得學生和聽課的教師如墜霧中。
2、合作學習“拉郎配”。新課程語文教學比較注重合作研討,于是“合作學習”風靡小語課堂。有的老師動輒就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也不考慮這種活動是否必要和有效。學生好不容易進入角色,正處于激烈交鋒狀態,教師提出該匯報成果了,學生合作學習被迫戛然而止,學生失望的表情教師視而不見,就是為了所謂的合作而合作,合作學習成了“拉郎配”,也成了許多教師落實新課標、新理念的一種裝飾。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匆匆》一課時,組織了四次小組合作學習,每次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合作學習后解答。每次學生開始合作后,我就注意觀察,發現好幾個組的學生出現“你先說,你先說”互相推辭現象,等他們開始交流,教師已經喊發言了,并且,每次合作的時間太短,學生怎么能進入角色啊!再說,一節課四次合作,只能是形式上的熱鬧而已,沒有實質性的效果,只會流于表面形式。
三、教師“課堂流行語”的反思
“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學理念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中出現了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流行語”產生。這本身意味著小學語文教學對人本的回歸、對學習自由拓寬以及對個體尊重,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熱鬧的背后有許多讓人深思的問題。
1、自主閱讀。記得我曾聽了一節語文閱讀課,當時需閱讀時,老師說了句“請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教室里立刻人聲鼎沸,大聲朗讀,場面極為熱鬧。但是,其他閱讀方式學生難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就明確提出了要“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必總強調“用喜歡的方式讀一讀”。學生不喜歡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隨心舍棄了。但在學生自主選擇時,往往避難就易。如果一味地強調用喜歡的方式讀,極易讓學生產生遇難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學懂了么?”。這可能是我們教師常用的話,每當教完一內容時就會習慣地問學生是否已懂。這本是好事,可多數學生往往因為面子,“不懂裝懂”。對此我們教師也不深究,聽之任之。更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提問已習慣地成了教學形式。這樣下一環節的教學幾乎又是從“零起點”開始,很少去考慮學生已經獲得了哪些信息,是否已真正“懂”造成資源浪費。
3、“你真棒”。新課程教學理念提倡“賞識教育”。當課堂上激烈爭論的學生期待教師的明辨是非時,教師所給予的“你們都有一定道理”“你們都很聰明”就會弄得學生摸不著頭腦,不知自己的觀點到底對不對,這種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賞識,只會對學生正確理解知識造成誤導。用鼓勵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種方式。然而,我們在提倡表揚、獎勵、賞識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分寸,也要適時,千萬不能泛濫,否則就會失去本質上的意義。
總之,在新課改大潮中,作為教師,面對新的教育理念,要善于去偽存真,吸取精髓,才能在學習借鑒的同時,減少機械追隨與模仿,潛心提煉,大膽創新,教出自己的特色風格。
參考文獻: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慶幸,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教學民主衣袂飄飄,楚楚動人,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態度、價值觀款款地向我們起來。我們激動地說:“新課程真好”!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要學會不斷的總結教學反思。
實踐證明,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它是一種在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教師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審視、回顧,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強化正確認識,發現問題,及時調控,總結規律,進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教師學會教學反思、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經歷。形成反思性日記或論文為,以此為新的起點,指導和完善新一輪的教學,以此豐潤師生生命成長的歷程。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著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我們許多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教研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以真的精彩。我謹以個人體會談談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點反思: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一次調查中,有位家長這樣說 :“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系著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這就是一個教師的魅力所在。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問銀河》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錄像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么呢?你還想說些什么?”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才能在知識的世界中遨游。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學生有了說話的權利,才認為自己是學習的主體,才會進入教學活動中。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教學語言交際《小兔運南瓜》時, 為學生影營造自主寬松的交際氛圍。首先,我知指導學生觀察畫。明白圖意,第一副圖是小兔來到菜園里,摘了一個大南瓜。第三幅圖:小兔把南瓜運到了家。第二幅圖沒有畫面,我在空白畫的下面用了一個?讓學生說這是什么意思,孩子們在、都搶著回答說:“這幅畫應該畫小兔怎樣把南瓜運會家。”我緊接著說:“你們為小兔想一個好的辦法吧!”此時,孩子們的思維想象就像開了閘的水,滔滔不絕。有點說:“小白兔正在發愁時,它看見小熊騎車從這條路過,發現車輪是圓的,能滾動,從中受到啟發,于是,小兔把南瓜滾到了家。”有的說:“菜園旁邊有一條小河,小兔看著小河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它把竹排當作小木船裝好南瓜劃著小船把南瓜運回家”……他們的想象是多么的獨特,多么有創意。這節課我主要是有意識的進行留白,啟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究的空間,鼓勵學生去想象,強調學生自己去發現,去創新,去交流,去表達。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學生潛在的學習語文欲望,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于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車的世界》后,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小小交通警》、《灑水車》、《讓車》等十余首兒歌,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于車、交通規則方面的知識,而且無形中又認識了許多生字。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會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語文實踐的機會,應激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將課堂上蘊育的豐富情感,轉化為健康有益的行動,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自主學習,主動探索,進行語文實踐活動。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 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合作探究的課堂”
新課標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要“以人為本”,強調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教學主體,既包括學生,也包括教師。
在新課標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教學理念、教學行為、教學策略、教學計劃等進行不斷的反思,以達到不斷豐富和完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提出來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教師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審視、回顧,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強化正確認識,發現問題,及時調控,總結規律,進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教師學會教學、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教學。教學反思是一種教學思想,“反思”應貫穿于教學始終。它是以發現問題為基點,以提出解決方法為起點,以制訂反思計劃為中介,最終以形成反思性日記或論文為目的,并以此為新的起點,指導和完善新一輪的教學,從而使得教學更加完善的教學方法。
2 教學反思在教學中的意義
2.1 是培養反思型教師、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舉措
創新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培養創新精神,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而這依賴于教師的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作為教學主體之一的教師,必須是反思型的教師,具備自覺的反思意識和較強的反思能力。以往,雖然已有一部分教師已經意識到反思的重要,但普遍看還是比較缺乏的,有的教師即使有此意識,也往往處于一種片面的、被動的、不自覺的、不系統的狀態。現在,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提出“反思”,要求語文教師有意識地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全面的、主動的、自覺的、系統的反思,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借以提高教學效率。
2.2 是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的主動力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之所以反思,主要是為了進一步改進教學,這實質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學實踐努力;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反思可以發現新問題,進一步激發教師的責任心,是教師在不斷改進教學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反思過程能幫助教師形成“實踐理論”,使教師的素質有極大的提高。
2.3 教學反思是全面發展教師的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學會學習”
當教師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他會從教學主體、教學目的和教學工具等方面,從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等環節獲得體驗,使自己變得成熟起來。只有不斷學會教學的教師,才能培養出不斷學會學習的學生。為了學會教學,教師不得不從學生學會學習的角度去思考,最終實現兩個“學會”的統一。
開展教學反思、加強教師自我評估和自律學習對教師主體的發展特別重要, 教師只有把自我的發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會努力地去發展自我、建構自我, 對自己的發展形成整體性的看法, 從而不斷促進自我“學會教學”,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
3 教學反思在教育教學中的實施
教學反思的實施,首先是對教學理念的反思,是對教育觀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業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進一步充實自己,優化教學。實施手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 反思教學態度、行為
為了更好地調控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自然要對自己已有的態度、行為習慣進行重新審視和考察,檢討自己的教學言行,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和教學行為。
3.2 反思教學策略
抓住教學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論如何聯系實際的反思,抓住了教學方法的運用如何適應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發展的反思。
3.3 反思學習過程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育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同時,觀察并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查、審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樣的能力、發現并解決了什么問題。通過反思,使教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和教學行為。
3.4 反思教學計劃
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不僅要反思課堂教學行為,也要反思課前的教學計劃,包括一節課、一個單元、一個學期或更長遠的教學計劃,是否適合學生的實際,是否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以及怎樣具體實施計劃等等。
教而知惑,惑而思進。在教學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必將引起教師更多的思考與探索。
一、一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再濃厚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只要能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他們自然會進入學習的境界中,進行自覺、自主地學習。
然而,在現實的學習中,我們的一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再濃厚,學習的熱情不再高漲。他們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更多的,他們只是完成學習的任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學生的這種學習情況呢?
1、教師自身的原因。
教師的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如果教師對教學沒有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課堂教學缺乏足夠的激情,學生又怎么會興趣盎然、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呢?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自問:我們對教學是否充滿了興趣?我們的課堂是否充滿了激情?當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再濃厚,我們是否應該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學呢?
2、學生自身的原因。
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景:教師一腔熱血、激情四射,一些學生卻面無表情、無動于衷。教師的滿腔熱忱付諸東流、化為烏有,這不能不讓教師感到心痛。的確,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的部分學生沒有表現出語文學習的興趣,這也是一個客觀現實。
3、學習語文的渠道過于單一,學習的方式過于簡單。
教學中,課堂成了學生學習的唯一場所,語文課本成了學生學習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練習擠占了學生們課外閱讀和實踐活動的時間。語文學習成了識記、誦背、練習、考試……這樣的學習,學生會喜歡嗎?學生會感興趣嗎?
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反思的問題。
1、以趣激趣。
要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教師必須對語文教學充滿興趣,讓語文課堂充滿激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一面鏡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的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熏陶、感染著學生。教師的興趣必定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教師的激情必定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激情。
2、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豐富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學習語文的渠道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方式也應該是靈活多樣的。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氣,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漣漪,這是在學習語文;讓學生走進社區,感受社區的變化,體驗社區人民的生活,這也是在學習語文;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朗誦會、故事會、辯論會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長知識,陶冶情操,這同樣也是在學習語文。這些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都能夠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學生的想象思維沒有得到較好地發展
愛想象,愛幻想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好奇心理,他們總是喜歡用獨特的想象去描繪五彩斑斕的世界,總能在想象中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生活的美妙。
然而,在現實的學習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學生的想象思維開始變的遲緩,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不喜歡想象。是什么原因讓他們不再熱衷于想象呢?
1、想象時間和機會的缺失導致了學生想象思維沒有得到較好的發展。
想象力是一項重要的能力。想象思維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在實踐中逐步培養和發展起來的,需要有足夠想象的時間和想象的機會。作為教師,我們給予學生充分想象的時間了嗎?給予他們充分想象的機會了嗎?為了追求高分,我們擠占了學生太多的課余活動時間,擠占了學生想象的時間。沒有充分的想象時間,學生的想象思維會得到發展嗎?
科學、音樂、美術等課程對于學生的想象思維的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在現實的教學中,這些課程往往被擠占,尤其是在期末考試的時候,這種現象更為嚴重。沒有充分想象的機會,怎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象思維和想象能力呢?
2、“標準化”的評價限制了學生想象思維的發展。
很多時候,為了追求所謂的“高效”,為了讓學生快捷、準確地掌握知識,為了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教師們總是以一些現成的、常規的思維去引導學生,害怕學生創造性地思考,害怕學生出錯,影響分數。很多時候,教師總是對參考書愛不釋手,總是熱衷于“標準答案”,一切唯書是從。在很大程度上,參考書猶如一把矩尺,限制了教師的思維,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在這樣的情景下,學生的想象思維會獲得發展嗎?如何才能有效地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呢?
1、創設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
學生的學習、成長應該是全方位的。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分數,而是要獲得全面的發展。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又要培養和發展自己的能力。我們不能以犧牲學生的能力來換取學生分數的提高。我們要善于把學生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創設足夠的機會,引導學生進行大膽地想象。
該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課堂教學,關于這點,我想,與我們所處的地區、經濟、民族、文化背景、教育指導方向和學校現有教學資源息息相關。但主要引導方向還是在主任課老師的身上。一個寬容的、博學的、溫和和善于引導的老師,就會經營出一個向上的、健康而隨著時展的新課堂。
2 新課程需要什么樣的教學語言?
教師語言之大忌:
2.1 病語。教師使用不規范的語言,會導致學生用語混亂,思維混亂,遺害無窮。
2.2 冷語。有的教師對學生的一些言行舉止看不慣,覺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對學生諷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聰明”、“大美人”等。這樣會使學生受到不應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傷害。
2.3 臟語。有的老師不能正確對待有缺點或缺欠的同學,對他們使用鄙視、侮辱性的語言,什么“丑小丫”、“笨豬玀”、“榆木疙瘩”等。這樣會在學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種子,給學生造成相當嚴重的心理負擔。
2.4 咒語。有的老師會對班里的個別學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論式的語言,如“天生的壞”、“從小就熊”、“神經病”、“傻子”、“沒出息”、“沒救”等。這類語言會在學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種子,有的學生會千方百計報復老師、報復同學、報復社會;有的則會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淪,破罐子破摔。
2.5 浮語。有的教師對學生喜歡用浮夸、吹噓和不切實際的語言。這會使學生愛虛榮、愛吹擂,不能踏踏實實地為人、學習、做事。
2.6 煩語。個別教師說話講課總是啰嗦重復,嘮嘮叨叨;或東山一犁,西溝一耙,廢話連篇,離題太遠。這樣會使學生滋生厭煩情緒、逆反心理。
3 語文課堂的問題意識——學生沒問題,教師有問題。
學生沒有問題,教師就有問題;學生提出問題,教師不積極理睬,教師有問題;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有問題。有效的問題:有一定的思維價值,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位置,用適宜的方式提出。讀應是語文教學的主干,想象,思維,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都是附著在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課堂是要放手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并順著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系,而不應囿于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 什么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 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于思考的頭腦。最后,教師要盡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的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么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么辦了。
4 怎樣激活我們的語文課堂?
4.1 自主的教學模式。
在語文課上,教師真正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把教學視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語文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開展課堂討論。語文課堂組織形式本身也是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的。教師和學生圍坐在一起共同參與討論是很常見的,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也是無拘無束的。教師應如何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的心理氛圍,而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居高臨下的權威者。因此,語文課堂氣氛往往輕松活躍,學生的參與意識很強。
4.2 有趣的作業形式。
五花八門的教學內容和名目繁多的作業任務也兼顧到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動的方式進行。為了解決自己熱衷的問題,學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圖書館搜集資料、到社會上做調查、寫出報告等等。由于這些活動多是學生自己選擇的,所以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也帶給學生由衷的快樂。對問題的答案教師并不做統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觀點。學生可以探索,可以懷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標新立異。也許正是這種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創新的火花,也使語文對學生產生了巨大吸引力。
新課標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要“以人為本”,強調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教學主體,既包括學生,也包括教師。
在新課標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教學理念、教學行為、教學策略、教學計劃等進行不斷的反思,以達到不斷豐富和完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提出來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教師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審視、回顧,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強化正確認識,發現問題,及時調控,總結規律,進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教師學會教學、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教學。教學反思是一種教學思想,“反思”應貫穿于教學始終。它是以發現問題為基點,以提出解決方法為起點,以制訂反思計劃為中介,最終以形成反思性日記或論文為目的,并以此為新的起點,指導和完善新一輪的教學,從而使得教學更加完善的教學方法。
二、教學反思在教學中的意義
1.是培養反思型教師、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舉措
創新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培養創新精神,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而這依賴于教師的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作為教學主體之一的教師,必須是反思型的教師,具備自覺的反思意識和較強的反思能力。以往,雖然已有一部分教師已經意識到反思的重要,但普遍看還是比較缺乏的,有的教師即使有此意識,也往往處于一種片面的、被動的、不自覺的、不系統的狀態。現在,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提出“反思”,要求語文教師有意識地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全面的、主動的、自覺的、系統的反思,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借以提高教學效率。
2.是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的主動力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之所以反思,主要是為了進一步改進教學,這實質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學實踐努力;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反思可以發現新問題,進一步激發教師的責任心,是教師在不斷改進教學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反思過程能幫助教師形成“實踐理論”,使教師的素質有極大的提高。
3.教學反思是全面發展教師的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學會學習”
當教師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他會從教學主體、教學目的和教學工具等方面,從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等環節獲得體驗,使自己變得成熟起來。只有不斷學會教學的教師,才能培養出不斷學會學習的學生。為了學會教學,教師不得不從學生學會學習的角度去思考,最終實現兩個“學會”的統一。開展教學反思、加強教師自我評估和自律學習對教師主體的發展特別重要, 教師只有把自我的發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會努力地去發展自我、建構自我, 對自己的發展形成整體性的看法, 從而不斷促進自我“學會教學”,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
三、教學反思在教育教學中的實施
教學反思的實施,首先是對教學理念的反思,是對教育觀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業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進一步充實自己,優化教學。實施手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反思教學態度、行為
為了更好地調控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自然要對自己已有的態度、行為習慣進行重新審視和考察,檢討自己的教學言行,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和教學行為。
2.反思教學策略
抓住教學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論如何聯系實際的反思,抓住了教學方法的運用如何適應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發展的反思。
3.反思學習過程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育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同時,觀察并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查、審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樣的能力、發現并解決了什么問題。通過反思,使教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和教學行為。
4.反思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