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3 08:10:0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網絡編輯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第一部分:問題的提出和研究的維度
三、第二部分:理論基點----網絡傳播特點與網絡新聞編輯基本規律
四、第三部分:宏觀視角----網絡新聞編輯思想與網絡新聞受眾的需求
五、第四部分:中觀視角----網絡新聞編輯策劃與網絡新聞受眾的需求
六、第五部分:微觀視角----網絡新聞編輯實務與網絡新聞受眾的需求
七、結束語:
八、索引與參考書目:
中文摘要
網絡媒體-----這一二十世紀最后幾年才出現的全新媒體,被人們稱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它的出現給傳播領域帶來全方位的深刻變革。一個全新的媒體、一個全新的傳播領域正吸引著學界對它的深入研究。“網絡新聞編輯學”是網絡傳播學眾多研究內容中的一個重要且實用的方面。本文選取它作為研究的主題,以受眾的多元需求作為研究的出發點,文中的所有考察都與受眾密切相聯。
本文從三個層面:“宏觀視角----網絡新聞編輯思想與受眾的多元需求”、“中觀視角----網絡新聞編輯策劃與受眾的多元需求”、“微觀視角----網絡新聞編輯實務與受眾的多元需求”進行分類研究。提出網絡新聞編輯應該具有“全歷史”、“全社會”、“全受眾”“全天候”的編輯思想;指出“‘開放式’是網絡新聞編輯的基本規律”;此外,本文還從“網絡新聞策劃的內容”、“網絡新聞策劃的功能”、“網絡新聞策劃的特點”等幾方面入手,探討了經濟功能在網絡新聞策劃中的“度”的把握的問題;本文微觀方面,通過對網絡新聞編輯“內容建構”、“形式呈現”兩方面現狀的考察,提出相應的內容與形式的良性建構標準。
主題詞:網絡新聞編輯規律、編輯思想、編輯策劃、編輯實務、開放式、受眾的需求
Abstract
Emerginginthelastdecadeof20thCentury,INTERNETisregardedastheFourthMediaafterPress,RadioandTVandnowleadingawide-rangerevolutioninmasscommunication.Moreandmorestudiesandresearchworksconcentrateonthenewformofmediaandthenewsector.InternetNewsEditingisoneofthemostimportantandpracticalaspectsofthestudies.Staringfrom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thisarticledealswiththeInternetNewsEditingwhichiscloselyrelatedwithaudience.
Thearticletakesthreepointsofviewstocarryoutitsclassifiedstudies:a)amacrostudywhichfocusonPrinciplesofInternetNewsEditingand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b)anintermediate-viewstudywhichfocusoninternetnewsplanningand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andc)amicrostudywhichfocusoninternetnewseditingpracticeand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Theprinciplesofhistoricalfull-coverage,whole-societycoverage,entire-audiencecoverageandall-timecoverageshouldbeappliedtotheInternetNewsEditingsince boundlessnessisthebasiclawineditingnewsaccessinginternet.Furthermore,studiesaregiventothefunctioningcontrolofeconomicroleinInternetNewsEditinginrespectsofthecontents,functionsandcharacteristicsrelatingtointernetnewsplanning.Thestandardsofwell-designedandwell-writtennewsareproposedinthisarticlethroughmicro-studiesgiventocontentsstructuringandpagelayout.
KeyWords:BasicLawofInternetNewsEditing,EditingPrinciples,EditingPlanning,EditingPractice,Boundlessness,DemandsofAudience
前言
網絡傳播是一個全新的傳播模式,基于“技術”而生的網絡特點賦予網絡傳播一些全新面貌,對網絡傳媒這樣一個“嶄新的、上升的”媒體進行研究有著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本文在網絡傳播學眾多的研究方向中,選取其中一個方面-----“網絡新聞編輯學”作為研究主題;在眾多的研究方法與研究視角中,選取目前網絡傳播研究中選用較少的心理學視角,從受眾的多元需求出發,探索網絡新聞編輯規律。
為了全方位反映“網絡新聞編輯學”的各個方面,本文從三個層面:“宏觀視角----網絡新聞編輯思想與受眾的多元需求”、“中觀視角----網絡新聞編輯策劃與受眾的多元需求”、“微觀視角----網絡新聞編輯實務與受眾的多元需求”進行分類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注重“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比較研究”、注重“傳受雙方‘良與不良’的互動研究”、注重“傳播理論與新聞實例相結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過對網絡傳播特點的深入分析,提出“‘開放式’是網絡新聞編輯的基本規律”這一論點。文中各個部分的論述都是基于對這一基本規律認識的基礎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討網絡新聞編輯工作中“編輯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網絡新聞編輯應該具有“全歷史”、“全社會”、“全受眾”“全天候”的編輯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對于“網絡新聞策劃”的研究是網絡編輯研究中一個嶄新的領域,學界目前對這一命題的研究還顯不足。文中從“網絡新聞策劃的內容”、“網絡新聞策劃的功能”、“網絡新聞策劃的特點”等幾方面展開論述。特別注意到了“經濟功能對于網絡新聞策劃的要求與影響”、“網絡新聞策劃中如何實現經濟與社會雙收益?”“網絡新聞策劃的特殊形式”等問題,嘗試通過粗淺的論述探索“經濟功能在網絡新聞編輯策劃中‘度’的把握”這一命題。
本文第五部分將研究聚焦于“網絡新聞編輯實務”這一微觀層面,通過對“網絡新聞內容媚俗化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應的“網絡新聞編輯內容建構標準與規律”;通過對“網絡新聞形式呈現方面不良現狀”的分析,提出了相應的“網絡新聞編輯形式呈現標準與規律”。文中還首次提出了一些基于技術而形成的網絡新聞編輯中的特殊手段-----“郵發之最/閱讀之最---新聞之上的新聞”、“推銷內容”等。
[page_break]
研究過程中,注重“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比較研究”、注重“傳受雙方‘良與不良’的互動研究”、注重“傳播理論與新聞實例相結合的研究”。
第一部分問題的提出與研究的維度
一、問題的提出:
本文論題的選定與論述的確立基于這樣一個現實層面:自1995年因特網在全世界出現,此后數以萬千計的大小網站雨后春筍般地成長、發展。盡管各網站主營內容、經營模式紛繁復雜,但是提供信息與服務幾乎是所有網站共同的目標。在這期間,誕生了一個全新的職業:網絡新聞編輯-----以向受眾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務為工作任務的全新職業。伴隨著新興事物而來,學術領域可能更為關心“受眾的需求對網絡新聞編輯工作的影響”以及“受眾的需求在網絡新聞編輯過程中的具體體現”這一命題。具體來講,就是要求學界從受眾需求的角度對以下問題展開研究:“什么樣的信息及服務是受眾關心的?怎樣提供這些信息與服務被證明是有效的?有沒有一些切實可循的標準可供參考?網絡新聞編輯應涉及和不應涉及的領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廣度是怎樣的?網絡新聞編輯過程中所涉及的受眾、傳者(編輯)、傳播技術、信息等諸要素之間是何種關系?如何在它們之間形成一種良性互動?
研究網絡新聞編輯----這一網絡傳播中的重要內容,源于現實的需要與緊迫性:
一、網絡傳播是一個全新的事物。對于整個互聯網來說,它至今仍然處于兒童期(從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對于傳統媒體來講,缺乏經驗的累積與規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猶如空白的紙張,充滿著待墾的誘惑。
二、網絡傳播是一個上升的領域。全新充滿著懸疑,而“上升趨勢”則意味著研究更有價值。不論從全球還是我國范圍來看,整個網絡事業仍然處在一個迅速發展的階段,網民數量連月增加、網頁內容不斷翻新、網絡普及范圍日益深廣。這一切都說明,對于網絡傳播的研究有前瞻與實際意義。
三、網絡傳播的研究依然不足。相較于傳統媒體,對于網絡傳播這樣一個全新領域,,國內外的研究都比較薄弱。臺灣學者在1997年曾經做過一項對“全球資訊網傳播學術資源”的研究,他們利用關鍵詞查詢“與大眾傳播相關的網站”,在亞太地區共找到56個中英文傳播研究和教育網站,其灣有38個,澳大利亞有9個,香港有3個,新加坡2個,日本2個,泰國1個,新西蘭1個。至于中國大陸則未找到任何網站。[1]雖然到目前國內也有了類似“中國傳播學評論”的傳播學術網站,但關于網絡傳播的學術研究與日益增多的網絡傳播現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方面依然顯得不足。
心理學視角研究網絡新聞編輯規律有自身優勢與獨特性。本文在研究網絡新聞編輯規律時選擇心理學視角,從受眾多方需求的角度審視網絡新聞編輯工作,在論述中,更為關注受眾需求的多樣性特征、傳受者的心理互動機制、以及網絡新聞編輯工作在滿足受眾需求方面的“足”與“不足”等問題。
我們知道,技術賦予網絡的交互特征,使得傳、受者的心理互動較之傳統媒體而言更為經常更為深入,而傳受者的心理互動深刻影響著網絡傳播過程的各個方面,因此,從這一視角研究網絡新聞編輯規律更易貼近與深入問題的實質。從另一方面來講,目前學界對于網絡傳播的研究仍較多地停留在宏觀層面的理論探討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討第四媒體對大眾傳播理論的影響;2)探討第四媒體與傳播新聞傳媒的關系;3)探討新聞媒體網絡的建設與經營;4)對國內外網絡法規的評介;5)調查新聞從業人員使用網絡的狀況。”[2]而對于微觀層面,比方說用心理學視角、從受眾需求的角度對網絡傳播實務進行的研究還不是很多。本文則試圖從這一角度進行一些學理意義的嘗試性探討。
由于技術的密切介入,與傳統新聞編輯不同,網絡新聞編輯從誕生之日起就決定著它的內容、趨勢等都將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術的影響,網絡新聞編輯工作將隨著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變化,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將影響網絡新聞編輯工作的內容與方式方法。這種影響可能表現為漸進式,也可能表現為瞬間突破性。正是技術的深度介入,使得網絡新聞編輯工作表現為更多的動態性、開放性。因此,對它的研究也必然應該選取動態、多維、開放的視角。
二、研究的維度:
傳統意義上的編輯研究一般關注報道方針、報道策劃、報道實務等三方面。這三方面立體地構成了編輯學的全部內容。網絡新聞編輯雖然是一門全新課題,但對它的研究依然離不開上述三個層面的內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維度的選擇上采用了傳統編輯學的方法,從宏觀---網絡新聞編輯思想、中觀---網絡新聞編輯策劃、微觀----網絡新聞編輯實務三個層面進行研究。
宏觀----網絡新聞編輯思想和受眾的多元需求:
本文將“編輯思想”做為論述的一個重要方面,除了“編輯思想”是傳統編輯學研究的一個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網絡傳播過程中,“編輯思想”一度被人忽視或者說從來被人重視不夠,這或許由于網絡傳播的“技術決定論”或許是“傳播主體多元化”導致的網絡編輯工作的“唯技術”或“人人皆為傳者,無需編輯”的現實傾向;而對網絡編輯工作理解上的錯覺與誤讀已經并且還在給現時的網絡編輯工作帶來不利影響。正本清源-----從源頭上的重新認識將有助于網絡新聞編輯具體操作的良性發展。本文從“更好地滿足受眾多樣性需求”出發,提出“全歷史、全社會、全受眾、全天候”的網絡新聞編輯思想,著重強調了網絡新聞編輯應該具有的對歷史、對社會、對受眾的全面負責態度。
中觀----網絡新聞編輯策劃和受眾的多元需求:
長期以來,對于編輯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策劃的研究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近些年來,隨著媒介產業化進程,這一問題又重新進入學術研究的視野。毫無疑問,對于網絡新聞編輯研究來講,網絡新聞策劃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網絡新聞策劃的目標是為了讓自己的新聞產品能被更多的受眾接受、喜愛,因此,對于它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對受眾的心理特點、多元需求仔細分析基礎之上的。
網絡新聞從誕生之日起,就始終立于媒介產業化的前沿,較傳統媒體而言,它帶有更強的商品屬性、經濟功能。這使得網絡新聞策劃在功能與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本文試圖探討“經濟功能對于網絡新聞策劃的要求與影響”、“網絡新聞策劃中如何實現經濟與社會雙收益?”“網絡新聞策劃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問題。目的就是嘗試通過粗淺的論述探索“經濟功能在網絡新聞編輯策劃中‘度’的把握”這一命題。
微觀----網絡新聞編輯實務和受眾的多元需求:
對宏觀編輯思想與中觀編輯策劃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網絡新聞編輯工作應有的一種寬廣視界與胸懷,它們是隱性的、穩定的,更多的表現為一種常態。而具體到“每篇稿件的選擇、每個網頁的建構、每條鏈接的設計”這些屬于編輯實務方面的具體編輯工作,則更多表現為顯性的、動態的、受眾能夠直接感受到的編輯成果。因此,對它的深入研究最具現實指導性。
在中國,對高校學報有專門的政策法規及規范,以便加強對高校學報的管理,推動高校學報的發展。但調查顯示,各高校學報對相關政策及規范執行率普遍較低。如高校學報管理辦法其中一條規定,相關學校需為學報編輯部提供所需的圖書資料、設備以及辦公區域,指導學報的出版編輯工作,提高學報編輯的出版水平。但現實中,大部分高校對學報編輯工作并不重視,其工作人員的待遇普遍較低,且投資也相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校學報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很多高校學報都還在沿用傳統的方法和模式進行信息處理、編輯等工作,嚴重影響了學報的創新式發展。缺少科學、網絡化的管理,導致很多高校學報無法適應網絡時代的實際。
在高校學報,編輯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計算機操作水平較低,致使網絡運用的能力也相對較低,無法用電腦進行稿件編輯、校對及排版等;編輯人員不會對相關圖片、網頁進行處理和制作,辦公效率普遍較低,嚴重的影響了高校學報向網絡化方向發展的進程,跟不上現代報刊業的發展腳步。
二、網絡環境下,改善高校學報工作的對策
(一)建立良好的網上辦公編輯系統
高校學報網站是學報的名片,很多讀者愿不愿意更深入了解其內容,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網站首頁給人的第一印像。因此,網站首頁建立有吸引力的鏈接是第一步。其次,網頁的相關欄目要清楚明了,如信息、采集欄,稿件處理等欄目,讓讀者能很清楚的了解到有關學報的歷史、特色及投稿要求等。最后,建立網上辦公系統,讓學報編輯可以在網上進行辦。如,利用網絡進行組稿、審稿等,提升學報的辦公效率。
(二)設計適應網絡運行的編輯流程
1.來往稿件登記。通常,高校學報都擁有專門的投稿郵箱,所有的來稿都會投到這個郵箱中。因此,編輯人員在值班時,應該先將這些稿件從郵箱中取出來,進行統一登記,之后依據稿件的類型配置單一編號,再將作者的資料存進信息庫中。對于符合本學報要求的稿件,存入相應的文件夾中;不符合本學報要求的則第一時間告知作者,并給予退稿。
2.審核。高校學報的稿件審核主要分為三步:一審、二審及三審。一審是責任編輯對所管專欄的來稿給予初次審核,若來稿符合學報的基本要求,則將來稿交給相關的審稿專家,審稿專家審核合格后,提交二審。二審的稿件審查工作通常是由編輯部主任完成,如果稿件在二審中依舊合格,便可以直接交給負責三審的主編進行終審,最終由主編決定是否采用稿件。
3.稿件的檢測和加工。通過三審的稿件,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對其進行檢測,如果沒有抄襲和一稿多投的情況,便可將稿件交給責任編輯,讓其對稿件進行必要的修整和加工。
4.校對和排版。校對和排版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美編人員自行對稿件排版,另一種則是將稿件交給印刷公司由印刷公司進行排版。待印刷公司排版完成后,將稿件發回編輯部,相關責編對排版樣式進行校對、加工,確保稿件的內容及版式符合相關要求。
5.大樣審讀及交付印刷。經過“齊、清、定”之后,編輯部將大樣交給相關的專家對其大樣進行審查,專家指出問題后,編輯部對大樣進行再次修改,修改完成之后交給主編簽署意見,并根據主編所簽意見,對大樣進行最后一次修改,最后將大樣發給印刷公司進行印刷。
三、培養高素質的高校學報編輯隊伍
當前報刊業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高校學報編輯人員的創新思維和策劃能力直接影響學報的競爭力。學報紡編輯人員也可運用網絡優勢,了解國內外學術動態,對相關信息進行分析及整理,探究學術的發展方向,尋找學術研究的制高點,結合編輯團隊的實際,為學報選題策劃提供依據。
(二)不斷提高法律素質
網絡的傳播快捷、方便,但同時也容易產生與版權費有關的問題。如,作者的著作權和學報匯編權利等。如果編輯人員對相關法律法規不了解,很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糾紛。因此,加強學報編輯人員的法律素養,提高編輯人員的意識,才能有效規避法律糾紛,使高校學報健康發展。
2教學實施過程
2.1以教學目標為核心:任務布置與項目確定
“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法首先需要明確課程的項目與任務,二者以教學目標為核心,對知識點和能力作出具體要求。網絡信息編輯根據網編一般工作的內容——信息采集、加工、審核與原創,相應確定五個項目,即網絡編輯職業基礎、網絡稿件編輯、網絡內容整合與策劃、網絡互動管理、網絡平臺規劃與運作,最后一個項目“網絡平臺規劃與運作”依據網絡編輯工作規范和流程化特點,對前四個項目進行統籌和強化;項目之中依次包含信息系統使用、文字基礎、網絡信息篩選與歸類、網絡稿件修改、網絡稿件標題制作、網絡稿件內容提要制作與關鍵詞提煉、網絡專題策劃與制作、內容產品創作與推廣、網絡調查設計與實施、論壇管理、網民互動等十一個任務。
2.2以教師為主導:課堂組織與課外監督
教學過程中,教師發揮指導和監督的作用,不僅要組織好課堂教學,從網編從業特點來看,也必須引導學生保持課外操練的慣性,使學生代入職業角色。任務教學重點在于幫助學生完成網編技能的儲備,項目教學重點在于培養學生適應網編工作狀態、提高綜合能力。任務比較容易如網絡稿件標題制作,由教師在做范例講解并在課堂練習中一對一評價和指導;相對來說,項目要難一些如網絡稿件編輯,要求學生進行原稿修改、標題制作、內容提要撰寫、關鍵詞提煉和超鏈接運用一系列連貫的獨立操作,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就最后完稿作出評價。其中最后一個項目“網絡平臺規劃與運作”比之前四個項目難度更大、要求更高,由學生自選主題,以團隊形式,打造一個網絡平臺并進行內容制作、維護與運營推廣,歷時至少一個月。在這個項目中,學生擬定創業情境體驗網絡編輯的工作流程、工作狀態,從平臺選擇到實施運作都主要靠學生協同推進,同時需要結合網絡新聞、網絡廣告、網頁設計、網絡營銷、網絡媒體運營管理等其他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盡管具體指導較少,但一方面教師要提供硬件資源支持和相關課程溝通條件,另一方面也要密切跟蹤項目進展,保持師生互動,確保項目實施順利進行。
2.3以學生為主體:個體練習與分組協作
項目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教學法都提倡以學生為主體,即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教師在時間、空間、知識、資源等方面給予學生最大的幫助,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而在有關網絡編輯職業的調查中恰恰表明學習能力也是網絡編輯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研究者就網絡編輯的職業素質要求和職業技能要求對412位各類型網站編輯和22位網絡媒體業界、學界、管理者等權威專家分別進行問卷調查和專訪,參考調查結果,我們設計提高學習能力的實現方式為個體練習與分組協作相結合。比如任務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系統使用、信息采集與加工、專題策劃與制作、互動設計與管理等具體方法,其中還會涉及多媒體、圖片、網頁設計與制作等多種操作手段,必須通過大量個體練習,反復訓練,才能將其內化為嫻熟技能。項目教學中要求學生善于溝通,勤于探索,樂于思考,勇于實踐,與此同時,媒介內容生產發展到網絡工業化生產時代,采取組團方式更能鍛煉學生的溝通合作能力和流水線作業適應力。例如“網絡平臺規劃與運作”項目由教師提出項目設想,根據學生情況分成若干項目組,盡可能平衡各組學生的興趣、專長,各項目組自行選擇“創業平臺”,確定小組人員分工,制定工作計劃和實施步驟,最終形成項目成果,包括一個正常運作的網絡平臺,平臺上線策劃、實施及管理文案、平臺運營推廣活動等。
2.4以效果為標準:任務考核與項目驗收
任務完成和項目結束后的考核與驗收是整個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通過及時的展示、交流、討論、評價,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計劃性、執行力和成就感,也能夠讓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提高的具體情況,保持課程推進的動態平衡。一般來說,任務驅動法和項目導向法的評價方式包括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評價雙方進行經驗教訓總結。但本課程的特殊之處在于現實環境中網絡編輯所在網站的生存發展直接與頁面流量、點擊率等量化指標息息相關,因此網絡編輯十分重視受眾反應,以期帶來網站人氣和好評。這種意識在課堂實踐伊始就理應著重強調和培養。對此我們的做法是,所有任務和項目均在學生個人或團隊的網絡開放式平臺上體現,作品形成后的點擊量、好評率、推廣度將作為評價的必要補充,以作品在網絡世界中達到的實際效果衡量完成質量。
3總結與建議
3.1理實一體,精心準備任務和項目
任務和項目作為課程教學的重要載體,必須緊緊結合實際情況,突出技能訓練應用性、實踐性特征,同時要融入知識教育、職業精神教育。網絡世界瞬息萬變,網絡信息錯綜復雜,如若沒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全面而扎實的知識結構,作為網絡編輯即使技能無比嫻熟也無法不斷滿足網站內容建設、網民互動、商業化運作等高層次的要求;網絡編輯工作壓力巨大,已成為業內外普遍共識,如若沒有優秀的品質和專業的態度,則更加無法應對來自各方面的挑戰。
3.2規范流程,靈活把握自主學習尺度
任務驅動和項目導向是為了讓學生在掌握新知識點、鞏固知識階段形成并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但必須結合學生群體的特質,把握好自主學習的松緊度。如果一味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可能會導致走向另一個極端,即效率低、質量差。對此,在教學流程中要嚴格規范、巧妙引導、適當鞭策,使實踐不流于形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事可做,學有所獲。
3.3突出主導,積極發揮教師作用
要成功使用這兩種教學法,教師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一方面無論是任務分割還是項目選取都非易事,需要綜合考慮大小規模、難易程度、區分度、整合度、推進順序等,教師首先必須深刻領會和理解任務驅動法和項目導向法的本質要求,按其規律去設計任務和項目;另一方面教師除了自身需要具備理論知識和實際經驗,也不能忽視師生互動的藝術和作用,培養優秀網絡編輯的關鍵不在于在多短時間內教會了學生多少網絡編輯技術手段,而是在于引導學生全面認識網絡行為和習慣,對網絡對象進行充分理解,對網絡文化形成深刻感知。
本部分將通過對網絡傳播特點的分析、以及網絡編輯與傳統媒體編輯工作的對比研究,探索網絡新聞編輯的基本規律----開放式規律。以下各部分的論述都將建立于這一基本規律之上。
一 、 網絡傳播特點分析
關于網絡傳播的特點,目前存在多種解說。
例如:有將網絡媒體特點歸結為:1)超越時空限制;2)海量信息;3)多媒體;4)交互性;5)小眾化(實質上強調的是個性化服務);[1]有將網絡傳播特點歸結為:1)傳播主體多元化;2)傳播方式多媒體;3)傳播關系的交互性;4)信息接收的個人化和主動化;5)信息傳播的快捷性;6)傳播內容的廣泛性;7)傳播環境的全球化;[2] 還有將網絡傳播特點歸結為:1)交互性;2)海量性;3)即時性;4)超文本信息檢索方式;5)媒體個人化;[3]
將散見于各報章、論著中的表述歸結起來,盡管各方表述在選取詞匯與著重要素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在網絡傳播的基本特點方面,大家還是有一定的共識。簡言之,就是普遍承認網絡傳播在如下方面擁有與傳統媒體完全不同的特點:交互性、海量性、多媒體、即時性、個人化、超文本等。
1)交互性:傳統媒體將信息單向傳遞給受眾,網絡傳播則提供一種雙向傳輸的信息渠道。用“邏輯拓樸結構”(它是描述不同網絡系統中信息傳輸邏輯過程的方法)分析,傳統媒體的邏輯拓樸結構是星型結構,即中心制作,四面傳輸。其特點是1)中心節點:報社、電臺、電視臺是傳播中的唯一信息來源;2)單向流動:信息由信息源向終端點“受者”流動;3)終端點彼此孤立,沒有聯系;4)中心節點批量復制同樣信息,單向傳諸終端點。這種結構使得傳統媒體基本上只根據自己的判斷決定什么樣的信息,受眾只能照單全收,形成了“我傳你受”的傳播定勢。網絡媒體基于完全不同的一個平等交流的信息平臺。網絡傳播的邏輯拓樸結構是環形分布式的,其特點為:1)拓樸結構中無中心節點,每個節點都可向其他節點發送信息成為信息源;2)雙向流動:任何節點都可以向發送信息的節點傳回反饋信息;3)網絡各節點之間不是孤立的,任意兩點可以通過網絡進行雙向信息交流;4)任意兩點間的交流路徑不只一條。采用這種邏輯拓樸結構的網絡傳播本身就具有雙向交流的特點,這使得傳受雙方較之傳統媒體而言,雙向交流的發生更為經常也更為深入。[4]
2)海量性:因特網將全世界的計算機和計算機連接起來,從而形成了一個巨大無比的數據庫。世界上任一時間任一地點發生的任一事件都有可能成為網絡的信息被廣泛傳播。與傳統媒體相比,由于它得天獨厚的技術優勢,它可以逃脫報紙版面、廣播電視固定時段、節目容量等諸多限制。技術創造的電腦網絡時空,幾乎可以將全世界的新聞信息全部包攬;此外,由于傳播主體的多元化,“人人皆可成為信息源”-----使得網絡信息得以最大限度的源源不斷;其次,由于數據庫的存在,得以縱向保存歷史新聞信息,正是信息集納的廣度與深度形成了網絡傳播的海量特點。
3)多媒體:報紙通過紙質媒介利用文字和圖片傳遞新聞,廣播以聲音發送信息,電視借助聲畫播放節目。網絡媒體則兼容了文字、圖表(片)、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傳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現信息、發送信息。網絡傳播的多媒體特點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各種傳播形式的“兼容并包”,豐富了新聞傳播的手段。受眾也有了眾多的自由選擇,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選擇有字無聲、有聲有像、圖文并茂等多種形式,各種感官得以充分調動。
4)即時性:報紙使用紙質媒介傳遞信息,傳遞速度受制于交通手段和零售環節;廣播電視采用無線電磁信號的形式,由于受到信號傳輸覆蓋面的限制,傳輸范圍之外的地方還需其他手段幫助來獲得信號,增加環節會大大影響傳播速度; 網絡新聞傳播的載體是光纖通訊線路,光纖傳遞數字信號的速度為每秒30萬公里,瞬間可達世界上任何地方,從而在技術環節上保證了網絡新聞傳播的即時特點。此外,傳統媒介需要制作周期,有截稿時間的限制。而網絡新聞傳播則不受此限,新聞稿件可以隨到隨發,24小時不間斷發稿,受眾可以在第一時間知道所發生的一切。
5)個人化: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曾指出:大眾傳媒應該重新定義為“發送和接收個人化信息和娛樂的系統”。網絡傳播的個人化特征非常明顯,技術帶來的優勢可以使得受眾從容地利用各種檢索工具在各類數據庫中“各取所需”;受眾還可以自由的選擇信息接收的時間、地點以及媒介的表現形式;與此同時,作為網絡傳播另一端的傳者也可用一種“信息推送技術”,根據用戶的需求為他推送信息的專門化服務。信息的傳播在網絡中顯得個性張揚、特色鮮明。
6)超文本:與傳統媒體不同,網絡傳播是建構在超文本、超鏈接之上的全新傳播模式。超文本,與用字符串來表達,以線性形式進行組織的傳統文本信息的處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它不是以字符,而是以結點(Node)為單位組織各種信息,一個結點是一個“信息塊”,結點內的信息可以是文本、圖像、圖形、動畫、聲音或其組合;它的信息在組織上采用網狀結構,結點間通過關系鏈加以鏈接,從而構成表達特定內容的信息網絡。它對信息的存儲可以按照交叉聯想的方式,從一處迅速跳到另一處,打破了原文本系統只能按順序、線性存取的限制,可以方便靈活的檢索。超文本賦予網絡傳播許多優勢,比如說,形成網狀的復雜信息結構,系統能按不同查詢條件鏈接,從而使網絡傳播擁有強大的檢索功能;此外,它有良好的編輯功能,可以進行多窗口編輯,使得網絡編輯可以方便地容納更多元素。
二、 開放式------網絡新聞編輯的基本規律
對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的新聞編輯工作而言,除了共同遵守的諸如宏觀的“把關”、“發言”以及微觀的“文稿(聲像)通順”、“節(欄)目整體感強”等編輯規律外,它們還有各自突出的、根本的特性,比如說,報紙編輯突出“版面和諧”,廣播編輯強調“口語化、符合聽覺規律”,電視編輯則非常重視“聲畫合一”。正是這些特性構成了不同媒介的不同編輯規律,那么網絡新聞編輯的根本特點、基本規律是什么呢?
網絡是一個平臺,它本身可以容納報紙、廣播、電視的所有的傳播功能,因此,可以說,在網絡新聞編輯中,如果偏向文字(如網絡報紙)則要重視“版面和諧”、偏向聲音(如網絡廣播)則要重視“口語化、符合聽覺規律”、偏向聲像(如網上電視)則要重視“聲畫合一”。從這一角度講,網絡新聞編輯要遵循傳統媒介編輯的所有規律。但是它有沒有自己的規律呢?有沒有自己區別與他者而獨享的又是最基本的規律呢?
本文認為,除去一切表象的呈現,更深入研究網絡新聞編輯,我們發現“開放式”是網絡新聞編輯的基本規律,是滲透到網絡新聞編輯工作各個環節中的一條主線,它是網絡新聞編輯區別于他類媒體編輯工作的一個基本特點。
因特網實質上是一個時空開放的網絡空間。正是這種“時間與空間上的最大限度開放”賦予網絡傳播以“交互性、海量性、即時性、多媒體、個人化、超文本”等眾多特征。通過對網絡的這些傳播特征深入分析,不難發現“開放式”是它們共有的也是最基本的特性。所以,筆者以為,如同報紙的“版面和諧”、廣播的“口語化、符合聽覺規律”、電視的“聲畫合一”等為上述媒體的基本編輯規律一樣,“開放式”規律是網絡媒體的基本規律。
這里指出的“開放式”包含三個層面:時間層面的開放、空間層面的開放、技術層面的開放。下面我們依次對網絡傳播的“交互性、海量性、即時性、多媒體、個人化、超文本”6大特征進行分析:以此論證“開放式”規律是網絡媒體的基本規律這一命題。
1)交互性:交互性包含“一人對一人、一人對多人、多人對一人、多人對多人”的傳播方式。交互的形成正是時間層面、空間層面上的開放性帶來的。時空開放,從而可以實現“此時與彼時、此地與彼地、此人與彼人”的共時或異時、同地或異地傳播,時空的開放賦予傳播更多的深度與廣度。
2)海量性:海量性特征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其一、網絡傳播實現了地域上的全球覆蓋(這是空間上的開放性導致的);其二、網絡傳播實現了信息的海量存儲(這是時間上與空間上的開放性導致的-----網絡傳播可以橫向容納世界各地的所有信息,巨大的數據庫可以縱向容納歷史信息);其三、網絡傳播中信息存儲的質的多樣性(網絡傳播中的信息可以以“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形式存儲,這是技術開放性帶來的結果)
3)即時性:得益于技術帶來的優勢,因特網可以不受印刷、運輸、發行等因素的限制,實現信息的“瞬間”傳輸,傳播速度快、時效強。時間上的開放性是新聞即時傳播的前提與保證;此外,每一個網民都是一個新聞線索提供者,也是新聞者。“地球上沒有一家報社、廣播公司或電視機構有實力把他們布置到世界上所有的地區,去應付突發事件” [5], 從這個意義上講,網絡傳播即時性的前提正是在于“空間上的開放性”。
4)多媒體:網絡傳播實現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手段組合的多媒體傳播,這正是技術開放性帶來的直接成果。技術的開放增強了網絡本身的容納力,技術的開放延伸并調動了人類的各個感覺系統。
5)個人化:個人化特點意味著受眾“可以自由地選時收看”(時間上的開放性)、“可以自由地選擇世界各地、古往今來的內容”(時空上的開放性)、“可以自由地選擇接收模式(有聲有像或有聲無像或圖文并茂----不同媒介功能的任意組合)”(技術上的開放性)。正是時間、空間、技術上的開放性使得“個人報紙”、“我的新聞”等個人化的傳播得以實現。
6)超文本(超鏈接):超文本(超鏈接)本身就是技術層面上的一種開放模式。超文本的文本構成模式與超鏈接的傳播結構使得信息檢索得以時間、空間全方位開放,從而輕松實現了“此時或彼時”、“此地或彼地”、“共時或異時”、“同步或異步”的查詢功能。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網絡傳播最本質的特征在于“開放式”,正是“開放式”這一特征,使得網絡傳媒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特征、不同分布的各類受眾的多樣、動態、個性化的需求。這決定著,網絡新聞編輯也要遵循開放式這一基本規律,網絡新聞編輯工作中所涉及的“編輯思想、編輯策劃、編輯實務”等都應是基于“開放式”這一規律之上的。
[1] 參見:張海鷹、騰謙編著《網絡傳播概論》第77頁----第80頁,復旦大學出版社
[2] 參見:雷躍捷、辛欣主編《網絡新聞傳播概論》第54頁---第70頁,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網絡編碼較為全面的定義了網絡結點輸入和輸出的關系,中間結點一旦具備編碼條件,那么中間結點就會對其所接受到的數據按照相應的方式進行編碼方面的處理。當編碼的數據被逐漸的傳送到后續結點之后,后續結點可以進行編碼,也可以不進行編碼,如果有需要還要進行編碼的話,這時就要對接到的信息按照之前的方式再進行一次編碼,然后傳輸,經過不斷的反復編碼傳輸,最終就會實現所有的編碼信息都能夠到達目的結點。最后一步工作就是目的結點通過對信息進行譯碼之后,就可以得到最初結點所發出的基本信息了。
1.2網絡編碼的構造方法
在對網絡編碼的研究當中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結點要根據哪種方式對所接受的數據分組進行編碼組合。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網絡編碼的構造方法進行了相應的分析探討,比如說采用的編碼系數選擇方式,分組編碼操作方式等方面,其具體的表現是根據編碼結點分組進行編碼操作的方式,其中線性網絡編碼主要表現是結點對所接受的數據分組實行的是線性編碼組合型操作,不然編碼的工程就會變為非線性網絡編碼。我們根據編碼系數的選擇方式,把網絡編碼構造的方法分為兩種,一種是確定性網絡編碼,另一種是隨機網絡編碼。這兩種編碼都有一定的好處,但是確定性網絡編碼構造方法的編碼系數是根據某一種算法進行確定的,而隨機網絡編碼中編碼系數是從伽羅符號中隨機進行選擇的,因此隨機網絡編碼構造方法在整個的網絡編碼系數選擇中占據著靈活性的地位,這也是隨機網絡編碼構造方法的特點。我們根據編碼在網絡系統中的具體實現過程,將網絡編碼分為了兩種編碼形式,一種是集中式網絡編碼,另一種是分布式網絡編碼。集中式網絡編碼是在編碼的過程當中需要了解全局的網絡拓撲,根據全局網絡的情況來分配相應的編碼系數,這一編碼形式并不適合拓撲變換較大的無線網絡。分布式網絡編碼僅僅需要了解網絡當中一部分拓撲信息就可以進行相應的編碼操作,而且分布式網絡編碼還具有較為良好的應用性能。
1.3網絡編碼應用網絡數據傳送的研究
網絡編碼是一種編碼和路由信息交換的技術,在傳統道德路由方法基礎上,通過對接收的多個分組進行相應的編碼信息融合,以達到增加單次傳輸信息量的作用,從而提高網絡的整體性能。網絡編碼最開始提出時是因為多播技術,網絡編碼最初是為了提高網絡多播的數據速率,而隨著網絡研究的不斷深入,使得網絡編碼在其他的領域也逐漸有了優勢,比如說提高網絡帶寬的利用率,從總體而言,對網絡編碼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網絡的實際吞吐量,進一步的減少了數據分組的傳輸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數據傳送的功耗,由此我們看出網絡編碼為網絡的數據傳送性能的改善提供了新的途徑。
1.4基于網絡編碼的數據傳送技術研究趨勢
隨著基于網絡編碼的數據通信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出現了很多新的理論,但是網絡編碼所面臨的問題也隨之增多,尤其是網絡編碼的網絡數據傳送技術問題,雖然經過近幾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仍然面臨著許多難題需要我們去逐一解決。
1)網絡編碼復雜度得到降低。
現階段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怎樣在提高網絡編碼效率的同時降低網絡編碼的復雜程度。這會涉及到網絡編碼的相應網絡開銷,這也是作為網絡編碼性能評價的內容之一,還有就是在網絡編碼實用化的過程當中,逐漸控制網絡編碼的復雜程度,減少網絡編碼需要的額外的計算量,從而降低系統的實施成本。這對于網絡部署以及應用網絡編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數據傳送可靠性研究。
保證網絡性能的一個主要方面就是提高網絡數據傳送的可靠性,現階段對網絡數據傳輸可靠性的網絡編碼研究主要是根據多徑路由展開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網絡編碼中的數據傳輸提供了可靠性。因此在多跳動態的網絡環境當中,分析研究提高網絡編碼數據傳送的可靠性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
2基于網絡編碼的數據通信技術的相應解決方案
1)在對網絡編碼的網絡協議結構研究當中
其出發點主要向三個方面集中:一是較為系統的分析網絡編碼在各個協議層與現有協議相結合的參數,其目的是為了讓應用網絡編碼提高網絡的系統整體性能;二是設計相應的對應網絡性能指標的線性規劃模型,以便求解出線性規劃模型的最有設定;三是提高各個協議層之間的信息反饋機制來實現參數的實時調整。
2)在對網絡編碼時延約束控制的研究當中
針對數據在網絡中各個結點頻繁的參與編碼和解碼的操作,使得數據編碼時延逐漸成為了網絡數據傳送累積時延的主體,基于此種情況,我們在網絡編碼的實際應用當中,提出了基于數據傳送時延約束的網絡編碼模型,這一模型的出現在較大程度上對傳送時延進行了優化的控制;與此同時我們還引入了數據傳送信息反饋機制,以此來促進數據在網絡結點中的及時有效傳送。
傳統市場營銷管理理念最核心的原則是用戶滿意原則,即是為了滿足用戶當前的需求,這樣的營銷理念只考慮將當前服務提供給用戶,忽略了用戶這一營銷的戰略資源在未來增長中的重要性。網絡營銷管理理念則以用戶成功為原則,重視用戶的未來需求、增長源和未來成功。所以網絡營銷管理相對于傳統營銷管理,派生出以下四個主要特點:
1.顧客的長期價值
網絡營銷者必須正視消費者的長期價值,這種新觀念建立在兩個經濟學論據基礎上。其一:保持一個老顧客的費用遠遠低于爭取一個新顧客的費用。其二:信息服務業是網絡經濟價值增值的核心產業。企業與顧客的關系越持久,這種關系越能給企業創造價值。另外由于網絡營銷是個性化的營銷方式,而且往往是點對點銷售,這也為企業與顧客建立長期的伙伴關系,企業了解顧客的長期價值提供了可能。
2.網絡營銷是一種“整合營銷”
代表傳統營銷管理的營銷策略是4P(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組合,這一組合的經濟學基礎是廠商,即企業利潤最大化,實際的決策過程是市場調研——營銷戰略——營銷策略——反向營銷控制這樣一個單向鏈,沒有把顧客整合到整個營銷決策過程中去,其實質是將廠商利潤凌駕于滿足顧客需求之上。營銷學理論的最新,是以舒爾茲教授為首的一批營銷學者從顧客的需求出發,提出了所謂的4C組合:Customer(顧客的需求與期望),Cost(顧客的費用),Convenience(顧客購買的方便性)和Communication(顧客與企業的溝通)。而菲利浦科特勒認為4P與4C有著一一對應的關系(即Product-Customer;Price-Cost;Place-Convenience;Promotion-Communication),4P應向顧客提供價值就是相應的4C。我們則認為網絡營銷的整合模式是通過企業和顧客的不斷交互,清楚地了解顧客的個性化需求后,作出響應的使全企業利潤最大化的4P策略決策。在這一整合營銷策略過程中,4C和4P不是相互替代的關系,而是4C前提下的決策,企業最終的操作還是4P,只是整合營銷模式下的4P已經包含了4C的信息。互聯網的無居間性使得這種交互成為可能。
3.網絡營銷是一種“軟營銷”
網絡經濟環境下,顧客不再像傳統營銷方式下被動地接受強勢廣告的信息,對于那些不遵循“網絡禮儀”的不請自到的信息非常反感。與強勢營銷不同,“軟營銷”的主動者是顧客,個性化消費需求的回歸使顧客在心理上要求自己成為主動方,而互聯網的互動性、實時性和無居間性又使其實現主動方地位成為可能。顧客會在某種個性化需求的驅動下,自己到網上尋找相關的信息。從這一點出發,企業不能再把顧客看作可替代的商品,而應該和顧客建立起長期合作的伙伴關系,即所謂的“伙伴營銷”方式。重視顧客的長期價值,以適應“軟營銷”方式的要求。
4.網絡營銷是一種“直復營銷”
在網絡經濟環境下,產業調整使得產業結構進一步分化和融合,傳統營銷方式下的“大營銷”不再適應網絡營銷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以顧客為核心,以互聯網為手段的“直復營銷”。其具體形式包括“直銷”、“微營銷”、“Email營銷”等等。在這種“直復營銷”方式下,企業和消費者可以直接交流,不再通過第三方。這使得營銷測試變得較為容易,企業可以及時地對營銷效果進行評價,及時改進以往的營銷策略,以獲得更滿意的結果。
二、營銷活動準則的改變
在傳統營銷管理活動中,營銷人員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營銷準則,即突出滿足顧客需要、提高產品競爭力、加大強勢廣告宣傳、合理的價格定位等等。同樣,網絡營銷也有自己的營銷準則,只不過是對傳統營銷準則的繼承與揚棄。
傳統營銷管理是“給顧客他們想要的東西”。通過市場調查,弄清楚顧客的需求,采取一定的營銷組合策略,滿足顧客的需要。這種方式的本質是一種發現行為,其基本假設是消費者在購買之前,甚至在產品設計之前就已經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而,營銷戰略越來越基于這樣一種假設,即購買者至少在一開始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而是通過知道想要什么,企業在顧客的學習過程中扮演引導的角色。所以營銷就要求半學半教,半學是指了解顧客知道些什么和顧客的學習過程如何,這繼承了傳統營銷的準則;半教是指在顧客的學習過程中發揮作用,這是網絡營銷的必然要求。是一種既受市場驅動又“驅動市場”的雙向行為。
1.消費者學習。消費者學習的實質大多是受目標驅動的。所有個人和機構都有各自千方百計想實現的目標,個人的目標也許是“成為百萬富翁”;公司的目標也許是“成為行業之首”。為了實現目標,個人和機構求助于各種品牌。品牌與目標緊密相連的觀念對于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另外一個與傳統的觀點不同之處在于,新興的觀點認為購買者追求許多目標,在同一類產品中某些品牌可以憑借其獨特的組合而與多個目標相連。
2.品牌偏好。在每一類商品中,我們關于產品如何滿足各種目標的知識是學來的,一開始,消費者根本不知道如何評價產品的特性,因而無從評判可供選擇的品牌。購買者可能會選用一些品牌,對它們各有好惡。然后消費者通過“學習”和反省,形成自己一套判別某一品牌滿足自己目標的潛意識標準。企業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通過一定的了解消費者評價滿意度的標準,然后采取一定的品牌戰略引導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和培養消費者對自己品牌的忠誠度。
3.購買策略。消費者面對眾多品牌最終選擇哪一個。一方面是根據他自己對品牌的偏好,另一方面則是消費者本人學習的結果。事實上,消費者的選擇方式多種多樣,視具體情況和需要而定。一般消費者學會的選擇準則取決于品牌的產品戰略。如果他面對的所有品牌都是為了實現同一目標,那么消費者可能會對各品牌進行全面比較,直到找到最能滿足自己當前和未來目標的品牌。當消費者面對的品牌情況較復雜時,如面對一個充斥許多品牌的市場,每一個品牌各有復雜的目標結構,很難進行比較。尤其在多媒體、集成化技術不斷提高的今天,這種情況更易出現。這時的消費者會采取一定的策略,如有優惠的品牌、朋友推薦的品牌可能成為他們的購買品牌。
4.競爭優勢。消費者學習對競爭性質和競爭優勢具有深遠的意義。網絡營銷的理念要求給予顧客長期價值充分重視,信息已成為企業戰略資源,要求4P與4C相互關聯。這樣企業在滿足消費者當前需求方面的競爭變的不那么重要了,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網絡的特點,去引導和市場的看法、偏愛和抉擇的競爭。在未來的長期競爭中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三、營銷手段的改變
網絡經濟不僅給營銷理念和營銷準則帶來空前的沖擊,而且改變了傳統的營銷渠道和手段。這些網絡經濟時代的新渠道和新手段使營銷活動在企業中地位更加重要,也為企業更加有效地開展營銷活動提供了保證。這些互聯網營銷的新方法大致有如下幾種:
一、網絡編碼技術與傳統網絡的差異
在傳統的計算機網絡數據傳輸過程中,要借助路由器進行數據傳遞,根據數據的目標地址,路由器將數據包向各個鏈路發送。由于沒有統一的安排和協調,在同一鏈路中會出現很多數據包,必須排隊等待通過的情況,這就制約了計算機網絡的傳輸速度和效率的提升。2000年,新型網絡編碼技術一經出現就得到了廣泛關注。網絡編碼技術著力解決的問題是有效地將同時到達路由器的數據同時發送出去,不讓數據產生擁塞,從而提高數據傳輸速度。
二、網絡編碼技術在無線網絡中的應用
2.1網絡編碼的概念
網絡編碼是一種融合了路由和編碼的信息交換技術,它的核心思想是在網絡中的各個節點上對各條信道上收到的信息進行線性或者非線性的處理,然后轉發給下游節點,中間節點扮演著編碼器或信號處理器的角色。
2.2網絡編碼應用于無線網絡的優勢
網絡編碼融合了路由和編碼的概念,使網絡節點不僅可以對數據進行存儲轉發,還可以進行編碼處理,已證明了使用線性網絡編碼已經能足夠達到網絡多播容量。但網絡編碼的好處不止這些,尤其是當網絡編碼應用于無線網絡時。網絡編碼首先應被應用在無線網絡環境。無線網絡的特性是不可靠性和廣播特性,使網絡編碼非常適合應用在無線網絡上,因為無線鏈路的不可靠性和物理層廣播特性非常適合使用編碼的方法。應用網絡編碼,可以解決傳統路由、跨層設計等技術無法解決的問題,提高網絡編碼在無線網絡中的應用。無線網絡的廣播特性使其非常適合使用網絡編碼,當一個節點傳輸一個數據包給它的一個鄰居節點時,它的其它鄰居節點也可以接收到這個數據包。因此,當一個節點的鄰居節點對不同的數據包感興趣時,可以將這些數據包編碼后再一起傳輸,這樣子可以使其所有的鄰居節點都收到感興趣的數據包并可以節約無線資源。
應用網絡編碼,可以解決傳統路由、跨層設計等技術無法解決的問題,提高網絡性能。網絡編碼在無線網絡中的應用可以提高網絡的吞吐量,尤其是組播吞吐量。可以減少數據包的傳播次數,降低無線發送能耗。當網絡部分節點或鏈路失效時采用隨機網絡編碼,最終在目的節點仍然能恢復原始數據,增強網絡的容錯性和魯棒性。網絡編碼對無線網絡的性能改善主要體現在提高網絡編碼的吞吐量上,網絡編碼已經被證明對于提高某些網絡的吞吐量有著很大的作用。運用網絡編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網絡吞吐量,但是同時會增加網絡的復雜性。不少研究者在研究提高無線網絡的組播吞吐量的同時,研究如何降低因采用網絡編碼帶來的復雜性。在網絡狀況惡劣的條件下,網絡編碼和路由之間組播吞吐量的差別不大,網絡編碼的優勢體現在降低網絡復雜性上;在網絡狀況較好的條件下,網絡編碼相對于路由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組播吞吐量。這為根據網絡狀況動態調整網絡編碼算法提供了可能。
2.3網絡編碼如何提高無線網絡的安全性
網絡編碼在提高無線網絡的安全性研究方面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無線網絡組播中,對于數據包的惡意修改的檢測,過去是使用基于消息認證碼或者數字簽名的方法。基于網絡編碼產生了一種基于數據包的隨機網絡編碼檢測策略,這種方法計算量小,而且檢測概率可以根據通信控制開銷、網絡編碼復雜程度和檢測時間這些因素進行調控。但這種方法亦存在不足。這種方法要求接收節點需要預先獲得至少一個沒有被惡意修改過的數據包,并且數據包的內容不能被攻擊者知曉,因此,這種方法對抗攻擊效果不好。
無線網絡廣播重傳處理中,多個接收節點中的任意一個節點的丟包都要求源節點重傳數據包,需要廣播發送較多的重傳次數.本文將隨機線性網絡編碼技術應用在無線網絡廣播重傳中,提出一種新穎的廣播重傳方法(RLNCBR)。該方法中,源節點記錄多個接收節點中丟包最多的接收節點丟包數,再按照隨機線性網絡編碼的方法編碼組合該丟包數個線性編碼包。源節點廣播重傳,接收節點采用運算編碼線性組合的方法獲得信息包數據。數學分析表明,該方法能保證所有接收節點的編碼可解性,同時重傳次數可達到理論最優性。模擬測試結果表明:與傳統重傳方法相比,RLNCBR有效地減少了信息包的平均傳輸次數,提高了傳輸效率。
三、網絡編碼在無線網絡的應用發展方向
網絡編碼正在給現有的網絡帶來革命性的變化:網絡編碼從用來達到有線網絡中的組播容量,發展到在有線和無線網絡中提高吞吐量、節省能量、增強魯棒性和安全性,甚至改變網絡結構、改變網絡協議設計方法。網絡編碼在無線網絡中的應用還存在著以下的幾個問題:網絡編碼的具體實現和降低網絡編碼的復雜性。現在已經提出了很多網絡編碼方法,有集中式線性網絡編碼和分布式隨機網絡編碼,但是如何在實際網絡環境中實現網絡編碼,需要考慮許多實際應用問題,例如同步、控制開銷等。網絡編碼在實際網絡環境中如何實現是一個很迫切的問題。采用網絡編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網絡性能,但設計和實現上的復雜性也隨之增加。如何在不顯著增加網絡開銷,綜合考慮效率和性能的前提下,實現網絡編碼問題是將來需要進行深入研究的方向。
四、結束語
無線網絡環境由于環境的多變性,使得數據包在傳輸過程中更加容易丟失。目前,重傳常被用來實現無線廣播的錯誤處理,普通重傳方法思想基于發送方通過反饋得到接收方的出錯情況,重傳出錯的數據報文來恢復出錯的報文。:
網絡編碼技術是近十年來飛速發展的一個研究課題。雖然還沒有應用到實際的通信網絡中,但已引起了較大的關注,比如美國軍方已經意識到網絡編碼技術的優勢,已經撥款研究網絡編碼技術在移動自組網(MobileAdHocNetwork)中的應用。因此,我們也應當及時跟蹤國際上的網絡編碼技術的發展趨勢。同時,結合各種應用深入思考網絡所涉及的各種安全技術問題。
參考文獻
[1]范明,盂小峰.數據挖掘概念與技術[M].機械工業出社,2001.8.
[2]胡國強.數據挖掘在遠程教育決策支持系統的運用[J].開放教育研究,2003,(5)44-45.
一、網絡文化環境對職業技術院校德育的沖擊與挑戰
1.網絡文化的多元性對傳統德育價值的消解
網絡作為多元化的知識載體,融合、匯集了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社會思潮。網絡文化的多元性的特點,加劇了各種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削弱了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的教育作用。堅定的政治立場和崇高的理想信念等傳統德育價值受到嚴重消解。
2.網絡文化的開放性對傳統德育模式的沖擊
長期以來,德育模式主要是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模式,這是一種自我封閉的、線狀的德育模式。如今,網絡文化創造了一個無比廣闊、史無前例的開放時空。在網絡平臺上,人們可以共享各種文化資源,可以運用多樣的網絡文化符號進行多層面、多途徑的思想交流、觀念碰撞。這樣,教育的渠道大大增加,舞臺大為擴展,方式更為豐富,時空得以充分延伸,致使單一、封閉的德育模式受到巨大沖擊。
3.網絡文化的交互性對傳統德育方法的挑戰
交互性是網絡文化最本質的特征。網絡上,交流與溝通沒有限制,各種信息既可單向傳播,也可雙向、多向傳播,可以實現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互動關系。在這里,每個人既是信息資源的消費者,又是信息資源的生產者和提供者。傳統的德育教育是通過課堂傳授、個別談心、匯報總結、評先樹優等方法來進行的,是一種單向的“傳授”模式,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由發揮空間受到限制,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交流和互動。網絡文化的交互性特點對傳統的職業技術院校德育及其相對封閉的德育方法提出了嚴峻挑戰。
4.網絡文化的平等性對傳統德育主體的改變
在傳統德育環境中,傳播權與話語權掌握在教育者手中,教育者可以憑借自己的權威身份、教育工具甚至年齡優勢,對教育者實施有效控制。而網絡是一個“自由、平等”的世界。在網絡世界里,人與人之間的門第差異、貧富區別、等級高低在網絡文化中喪失了存在的根基,個體對社團權威的依附日益弱化。教育者在對學生傳播信息時的權威地位被打破,作為德育主體的學生不再像以前那樣被動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輸與安排,那種以教師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模式受到了強烈的沖擊。
5.網絡文化的虛擬性對傳統德育責任的弱化
在電子虛擬的網絡空間,人們的交往方式不再是傳統的面對面、實實在在的交往方式,而是以數字、符號、圖像為媒介的間接的“人一機一人”的交往。網絡的虛擬和隱蔽性使學生在交往中不受現實社會交往的倫理道德規范和法律的制約,缺少“他人在場”的壓力,使交往雙方的道德關系具有隱蔽性、自由性的特點,導致部分職業技術院校學生的道德自律性和道德責任感弱化。
二、網絡文化環境下職業技術院校德育的變革與創新
1.創新德育理念:變保守型為開放型
德育理念的創新,首要的是在教育觀念上從“保守”向“開放”轉變。教育者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開展交流、溝通和疏導,主動占領網絡教育陣地,改變傳統的對學生上網“封、堵、壓”的教育模式。同時,加強對學生網絡道德規范的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自律能力。
2.創新德育內容:變單一型為綜合型
德育內容是依據德育目標和德育對象的實際確定的。職業技術院校的德育內容,除了傳統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遵紀守法、社會公德、理想信念教育外,還應注重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養成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和學習能力指導、網絡道德教育、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等方面,實現教育內容由單一型向綜合型轉變。
3.創新德育方法:變灌輸型為互動型
我們可以利用網絡的交互性特點,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利用多種形式,開展教育者與學生的互動,增強教育效果,促進德育方法不斷創新。教師可以通過網上對話、QQ聊天、空間、博客、微博等方式,開辟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平臺,迅速、全面地掌握學生的真實情況與動態,增強思想教育的針對性。發揮網絡的互動功能,將各種征文、書畫、攝影、藝術展覽、知識競賽及各種社團活動上網,引導學生踴躍參與,增進德育活動的滲透性、情趣性、互動性。
4.創新德育主體:變單主體為雙主體
由于網絡文化的平等性和互動性特點,使德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成為德育主體,從而實現了德育的單主體向雙主體的轉化。一方面,要求教師的角色必須轉化,由傳統觀念中凌駕于學生之上的主宰者轉變為與學生平等互動的教育主體。另一方面,學生真正成為自我教育的主體,其“主體性”發揮更為重要。
5.創新德育領域:變單線型為立體型
要不斷拓展德育領域,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的觀念。互聯網絡的快捷性、共享性等優勢,使真正建立開放式德育立體網絡成為可能,關鍵在于形成一個社會、學校、家庭、媒體各方面結合的網絡道德教育體系。首先,學校、社會、家庭三方聯動,形成合力。其次,學校教育要協調好德育系統各要素和環節的關系,加強德育工作的網絡化、立體化,形成“三育人”機制。最后,做到德育課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各學科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之中。
6.創新德育管理:變自發型為自覺型
德育工作的網絡管理,決不是單純的技術性管理,而是融德育工作和網絡技術于一身的自覺管理。要建設一支網絡文化環境下既具有較高政治理論水平,了解和掌握網絡體系構建、原理及網絡文化的特點,能熟練地運用網絡來開展德育教育的工作隊伍。同時,構筑堅強的德育教育“網絡防線”,從源頭上凈化網絡,為學校德育教育提供一個健康的網絡文化環境。
參考文獻:
[1]熊禮杭.網絡文化視野下高校德育教育模式的建構[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8,4(4).
[2]黃映玲,翁菁.網絡文化環境下高校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新視角[J].教育信息技術,2011,(1).
引言
在“互聯網 2.0”時代,網絡成為一個“生活平臺”,再造了一個生活空間,再造了一個社會: 網絡開始由“虛擬性”向“現實性”過渡,已經逐漸形成自身的社會結構;網絡行為不再是純粹的虛擬行為,網絡參與者必須為自己在網絡上的言行承擔法律責任。網絡不再是一個與現實無關的純粹虛擬空間,現實和網絡不僅是并行的,而且是互為依托和相互交叉的,網絡空間中需要法律規則。網絡言論屬于公民言論自由的范疇,也就是非傳統媒體平臺或者非正式媒體形式的言論范圍。公民大多將網絡視為維權的新平臺和表達公共意見的新場域。網絡從技術平臺演變為交流平臺,強化了公民獲取信息和彼此關系的能力,拓展了公民言論的空間。網絡的開放性和低成本性使得更多公眾能夠獲得話語權,也為網民提供了一個開放的討論空間。
網絡言論與現實言論的規制環境反差
由于憲法監督機制不力,公民言論自由的實施狀況和現實運行狀況一直都極不樂觀。傳統媒體環境下,囿于公權力對媒體的高度管制和控制,公民如想通過書籍、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發表意見,則必然面臨“事前審查”、“主體限制”等這些有悖于言論自由應有之義的規則的限制。
隨著市場化的推進,計劃體制下國家與社會合一造成的公民個人訴求被吸附的現象得到根本改變,利益的多元化、訴求的差異化等都使公民行使言論自由的沖動愈發急迫。而建立于計劃經濟政治體制之上的媒體管制顯然無法滿足這種需求。這就使得一旦網絡這一具有高度普及性、交互性、開放性和大眾化特征的新興媒體進入公眾視野,就引起了極大的興趣和高度的關注。與此同時,由于對后果缺乏預先估計,公權力顯得措手不及。即使后來公權力意識到網絡對傳統管制方式的沖擊力,但由于權利占領過程已完成,技術上存在障礙等原因使其“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就是傳統言論載體為何“萬馬齊喑”,而網絡媒體卻能“一枝獨秀”的根本原因,網絡成為長期被壓抑的公民言論自由的爆發點。
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以利益訴求多元化為動力的言論多元化需求不可避免,而政府長期對傳統媒體的管制在阻塞需求的同時也激發了需求的熱情,一旦網絡這一以開放、平等、參與、及時為特征的新媒體出現并得以普及,這種表達上的需要和興奮便無法遏制。與此同時,由于技術手段上的限制,除了預先設置“敏感詞”這種極易被規避的方式之外,公權力很難像對待傳統媒體一樣對網絡言論進行事先審核。再加上網絡傳播速度的即時性和傳播結構上的扁平,除非全國斷網,否則對網絡言論進行預先的、嚴格的管制幾無可能。
網絡言論中的隱私與自由
(一)隱私言論的保護強度
完全的隱私狀態可以阻卻一切政府規制,這是出于現實考慮,而非價值判斷,因為隱私言論完全不會為人獲知,唯一合法的規制介入是基于對言論主體的違法表象判斷,而后依合法程序進行信息監控或截獲。
《憲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包括用宣揚他人隱私的方式,而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也當然地保護公民的隱私權;第三十九條規定公民的某些個人生活規律也屬于個人隱私,本條確保了公民的日常生活不被非法干擾,也從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公民的生活隱私權;第四十條還規定私拆信件和竊聽電話,都是侵犯通信秘密的行為,通過反面的禁止性規定,從而對公民的隱私權予以保護。因此可以看出,雖然我國憲法沒有對隱私權作出明確直接的保護性規定,但卻間接地從其他方面對公民的隱私權不容侵犯給予了確認,在公法中的規范很明顯適用于政府。
我國刑法中對網絡空間的認定尚未明確,但通過對現實隱私空間的類推和歸納,也可以得知刑法對隱私言論的保護,主要是通過追究侵害隱私權行為刑事責任來實現。刑法第245條第1款、第259條、第253條第1款規定等規定,都是憲法保護公民隱私權的精神在刑事領域的具體延伸,為保護公民隱私權提供了最強有力的刑法保障。
我國關于新聞、出版、廣告、宣傳、廣播、電視、電影、醫療衛生、檔案管理、郵電、社會治安等許多方面的行政法律法規中都有隱私權保護的規定。基本上要求正式媒體平臺承擔審查義務,例如國家新聞出版署的《報紙管理暫行規定》第八條就規定了任何報紙不得刊載的內容,而國家通過對違法行為追究行政責任,來加強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
而互聯網管理的相關行政法規中:《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第六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下列危害計算機信息網絡安全的活動:(一)未經允許,進入計算機信息網絡或者使用計算機信息網絡資源的;(二)未經允許,對計算機信息網絡功能進行刪除、修改或者增加的;(三)未經允許,對計算機信息網絡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刪除、修改或者增加的;(四)故意制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等破壞性程序的;(五)其他危害計算機信息網絡安全的。”第7條規定:“用戶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規定,利用國際聯網侵犯用戶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實施辦法》第18條規定:“不得擅自進行未經許可的計算機學校,篡改他人信息,冒用他人名義發出信息,侵犯他人隱私”。上述規定的用戶,未說明是群體用戶抑或個人用戶,因此需要考量言論主體的主觀態度,群體間的網絡會談,相關會談主體有無公開言論的主觀意愿,如果沒有,當然認定為群體隱私,政府規制不能介入;如果有公開意愿,也要考察是否形成了公開結果,在沒有公開結果的情況下,依然要適用隱私言論的保護強度。當然,更多情況下是存在群體間不統一的言論意思,也許有的人并不希望公開相關言論,但是卻被其他主體公開了,那么要根據相關法律來分別認定,如完全涉及個人隱私權的,言論公開者負有單獨的行為責任,權利人可以對其主張救濟;如果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利益,乃至構成刑事責任的,發言人和言論傳播者需要共同承擔法律責任。另一方面,依照法理,規范既約束社會,也約束執法者,這里的任何單位本來應當包括政府管制機關,但是該規定未明確執法者的法律責任,所以在實踐中對管制主體的危害行為無法追究。所以,行政保護中最大的問題是,行政規范對于規制主體與對于公民的要求并不一致。
(二)作為言論自由的網絡言論
網絡上的言論自由與言論隱私相對,是指主觀上或客觀上公開的言論信息,主觀和客觀符合其一就是自由言論,主觀是指言論主體有公開言論的意愿,客觀是指公開的言論達到了公開效果,為不確定群體所知。本文僅探討言論自由的合法形式,而不考察其合法限度。作為一種消極自由權利,一般認為“法無禁止即自由”,規范文本上的規定僅僅是權利確認,而非權利賦予,如《憲法》第 41 條第1款規定: “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當然,網絡言論自由不是絕對權利,任何國家和理性社會都會基于常識而否認這種絕對權利的存在。自由不僅意味著個人擁有選擇的機會并承受選擇的重負,而且還意味著他必須承擔其行動的后果,接受對其行動的贊揚或譴責。自由與責任實不可分。我國的法律法規要求,言論自由不得與他人隱私、商業秘密、公共利益、國家安全相抵觸。
網絡言論的規制形式及邊界
法律是政府采用直接手段對網絡言論自由的規制,而網絡架構是政府通過規制網絡服務提供商,網絡服務提供商通過 PICS 的分級和過濾系統實現對網絡言論自由的間接規制。從降低網絡危險言論對個人生活、社會秩序或國家安全帶來沖擊的角度,法律規制和網絡架構規制都是必須的,而且是有效的,但從公民網絡言論自由保護的角度,這兩種規制方法的使用不當將可能對公民的言論自由構成侵害。
一方面,作為直接規制,政府依法行政既不能侵入社會自治領域,粗涉私人活動,也不能對危害社會的行為置之不理。網絡空間不像傳統社會那樣比較容易區隔個人信息與公共信息,兩者之間的界限經常變得模糊不清和變化不定,如,曝光野蠻拆遷是對政府不依法拆遷的抗議,上傳一張消費發票有可能牽出一起腐敗案件,隨意發表一則工作感想則可能泄露國家軍事秘密和商業秘密等。因此,平衡網絡言論自由與政府依法行政之間的沖突十分必要。
另一方面,在現代的網絡技術下,政府對網絡服務提供商設定監管義務,它有權要求網絡服務提供商對網絡言論進行過濾,從而導致政府認為的那些危險言論被屏蔽掉。“信息的窄化最終導致的結果是整個網絡言論按照政府設計的模式走向沉寂化”。另一方面,網絡服務提供商在網絡服務器的代碼層配置 PICS,他們會按照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去篩選那些他們認為適于提供給社會大眾分享的信息,這無異于恢復了 19 世紀中葉之前的書報審查制度,只不過由電子手段取代了人工審查。這導致公民的網絡言論容易受到第三方的侵害。由于復雜的過濾技術不為一般網絡用戶所熟悉,當他們的言論自由受到侵害時,成功獲得救濟的可能性會大大減少。
因此根據開放性程度,網絡言論模式可以區分為:模式一(隱私),點對點信息交流,以QQ、MSN、Skype為典型;模式二(相對封閉性),點對確定范圍的多點交流,以有準入限制的QQ群、個人空間、或討論平臺為典型;模式三(開放性),點對不確定范圍的多點交流,以微博、公共論壇為典型。而通過對網絡言論模式與言論外觀形式合法性的復合考量,規制機構可以分別采取相應的間接規制或直接規制行為。間接規制包括身份備案、事前內容審查、屏蔽、刪除內容等,直接規制措施包括行政強制措施(禁言、斷網等)或行政處罰(警告、罰款、拘留),刑事偵查措施(監控、竊聽),刑事強制措施(各類限制自由措施),刑罰(拘役、有期徒刑)。
參考文獻:
1.于志剛.信息時代和中國法律、中國法學的轉型.法學論壇,2011(2)
2.肖榕.網絡言論在公民基本權利平衡實現中的地位.法學,2012(5)
3.楊福忠.網絡言論自由的規制方法與保護程度―以公務人員名譽權保護為視角的考察.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4.林凌.論依法引導網絡輿論―兼論網絡言論自由權保護.學海,2012(2)
5.Cass Sunstein, 2.0,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7
6.時飛.網絡過濾技術的正當性批判.環球法律評論,2011(1)
為使期刊順應時代的發展,編輯要有調研、策劃和推廣實施的能力。首先要對自己刊物有清晰的認識,并與同類型的期刊作對比分析,結合時展的要求,制定符合自身刊物的發展目標,與同伴共同朝著目標努力。科技期刊的網絡出版是多媒體出版時期出版者的共同目標。編輯應不再滿足于借助知網、萬方等數據庫進行網絡出版,而應策劃、研發集網絡投稿、在線審稿、網上辦公、同步出版等服務一體化的網絡平臺。現在讀者獲取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不僅是紙質閱讀,如網絡閱讀、光盤閱讀、手機閱讀等方式也層出不窮。編輯要順應潮流,不斷進步,適應出版新形勢的發展。醫學期刊編輯不但要策劃全局,細節也不容忽視,要制定一些策略,更好地促進期刊發展。如為科研項目作者開設綠色通道;與優秀作者保持聯系,鼓勵其多寫好文章,爭取穩定稿源;對部分潛在的作者要熱情、耐心,加強溝通,取得其信任,增加稿源,擴大影響力。醫學期刊編輯平時要利用文獻檢索及時捕捉醫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問題,積極聯系相關潛在作者,為其提供支持和幫助,鼓勵其撰寫相關文章,以求期刊在內容上處于優勢。另外,欄目具有導讀、分類和索引功能,醫學期刊欄目的策劃具有重要意義,編輯應結合相關專家的建議,策劃出個性鮮明、適應作者需求的欄目,以求期刊的更好發展。總之,醫學期刊編輯要正確定位自身角色,及時更新觀念,不斷探索,在選題策劃、欄目策劃、經營策劃方面下工夫,不斷創新,推進期刊的發展。
1.2學術審定者
編輯承擔著傳播社會文化、維護作者權益的責任,所以編輯是科技期刊的“把關人”,既是傳統角色,也是主要角色,是整個期刊出版的中心環節。醫學期刊作為醫學科技成果和學術交流的平臺,其編輯人員要做好把關工作,在明確期刊的辦刊宗旨和報道范圍的前提下,除了把關醫學論文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問題,還要正確應用網絡產品———學術不端檢測系統,杜絕抄襲、剽竊、篡改等學術不端行為,要以敏銳的判斷力,判斷稿件的科學性和創新性,能夠發掘其真正科學價值,最后結合專業科學領域專家的外審意見,對稿件給予準確公允的評價。進入全媒體時代,網絡出版的低成本和開放性、便捷性以及人們對“快餐”文化的需求,使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通過網絡論文與成果。在網絡海量信息增長、市場經濟影響以及目的不純潔性的促使下,出現了許多“非審定性”的“發表”,導致科學論文良莠不齊,使其科學性與權威性受到威脅。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文章進行學術審定的編輯工作則顯得尤為重要,編輯要增強學習意識,積極累積專業信息資源,了解最新發展成就,以專業的鑒定能力,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去偽存真,堅守科技論文的把關職責,保證科學研究的純潔和公正。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醫學分科越來越精細,學科之間的交叉也越來越多。在審稿過程中,醫學期刊編輯要借助于學科專家的審稿意見以及自身專業素養決定稿件的取舍。循證醫學是醫學領域的新學科,在循證醫學實踐的過程中,醫學期刊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在醫學期刊上發表的研究成果是臨床決策的最佳來源,因此醫學期刊編輯的學術審定身份起關鍵作用。編輯要對其臨床資料的準確性、試驗方法和治療方法的合理性、統計學方法的正確性等方面進行審查,準確評估稿件的價值。隨著倫理醫學對醫學臨床的影響,醫學期刊編輯要依據醫學倫理學的規范,注重文章所涉及的實驗動物的倫理道德問題,避免影響期刊的內容質量。
1.3技術加工者
技術加工者是編輯主要傳統角色之一,優秀論文在與讀者見面之前不但要經過編輯和審稿專家的把關,更要經過編輯工作者的技術加工。編輯的技術加工要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內容上要在尊重論文原稿前提下,對學術論文價值進行再創造,對語句成分殘缺或表述不清進行修改,達到用詞準確、表述精煉,要把好語言文字關。形式上要調理論文的整體格式與體例,規范表達方式與書寫方式,調整圖表格式與編排等,保證文章符合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全媒體時代不僅帶來期刊出版模式的變革,由紙質出版變為網絡出版,對科技期刊編輯業務工作也帶來深刻的影響和挑戰,由傳統的單一、靜止、平面的方式轉變為復雜、立體的形式;由傳統紙質手工操作方式轉變為熟練應用Word、WPS文字編輯軟件對稿件進行編輯加工。在編輯加工過程中要求編輯具有在海量信息中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夠通過搜索引擎以及專業數據庫中的信息,查證論文的一些內容并能正確給予修改或指正。編輯可通過計算機的畫圖功能或簡單的制圖軟件,對圖片進行處理,提高其質量以達到刊物的要求。對于稿件的加工而言,醫學期刊與其他期刊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編輯應結合這些特性進行編輯加工,以提高期刊質量。醫學期刊的專業性較強,對作者的修改意見和專家的審稿意見,編輯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必要時發送校樣給作者,充分溝通后再定稿。醫學期刊要注重文章科學的嚴謹性,對內容增刪、醫學術語、劑量和單位、標點符號、參考文獻等要認真校正,及時與作者溝通,以免發表錯誤信息,給科研和臨床造成危害性的后果。醫學期刊編輯要正確處理醫學倫理問題,包括醫患關系、醫學進步、衛生改革、醫學教學等工作領域中的問題,編輯在加工處理稿件的過程中要遵循科學和社會倫理道德規范。例如對于臨床醫學類文章,患者有權了解自身接受治療及預后情況,因此文章中是否簽有知情同意書是加工時必須要注意的問題。總之,醫學期刊編輯要掌握網絡知識和計算機技術等現代編輯技能,不斷提升自己,適應全媒體時代帶給“技術加工者”這一傳統角色的內涵變化。
1.4產品營銷者
醫學期刊作為出版商品是知識產業的一部分,其發展需要受市場的制約和支配,為保證期刊自身的發展,編輯要成為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贏的營銷者角色。在市場經濟時代,編輯不可盲目追求經濟利益,急功近利,要堅決維護自身期刊的辦刊宗旨和品牌,仍要堅持以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為首位。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加快,傳播方式立體化,對期刊編輯“營銷者”的角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期刊的經濟利益主要取決于期刊影響力的深遠與否,而期刊的影響力又取決于期刊出版的內容、出版形式以及讀者群等。首先,醫學期刊作為醫學論文的載體,它包含著先進的醫療技術、療效好的用藥方案以及嚴謹的科研成果,這些本身就會為個人和社會帶來經濟利益,編輯要以敏銳的市場嗅覺挖掘這類文章,醫學期刊應該采取優秀論文綠色通道等方式吸引優秀稿件,提高期刊的學術水平,提高競爭力,提高市場占有率。其次,作為醫學期刊編輯要有經濟意識和危機意識,聘請有影響力的專家審稿,提供高水平的修改意見,增加稿件的內涵,為讀者提供優秀論文,在以“內容至上”的全媒體出版的大潮中,以內容優良使期刊立于不敗之地。最后,全媒體時代使期刊的出版形式發生了變化,醫學期刊編輯要適應形勢的發展,跟隨市場趨勢,以多元化的方式出版期刊,提高網絡營銷能力,以網絡為平臺,以一定的網絡宣傳技巧,加強宣傳,擴大影響力。讀者是期刊的上帝,在期刊與讀者的需求之間,體現了編輯營銷角色的重要性。隨著網絡的發展,讀者多采用網絡搜索和手機閱讀等方式獲取信息,編輯要建立一種新的營銷方式來吸引讀者,例如,借助免費閱讀部分內容,以吸引讀者購買全文。網絡傳播有即時性、廣泛性和互動性的優勢,編輯要利用此優勢結合營銷策略的運用,與讀者交流互動,更好地為讀者服務,穩定讀者群,吸引更多的讀者。
全媒體時代的醫學編輯工作,機遇和挑戰并存,醫學期刊編輯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架構好讀者與作者之間橋梁,為其提供優質服務。為讀者提供優質服務的關鍵是為其提供優質、高水平、具有參考價值的文獻。全媒體時代,讀者獲取參考文獻的方式發生了變化,不再單一借助于紙質期刊,而是更多地通過電子介質來獲取有價值的信息。讀者多通過網絡和數據庫中的檢索功能,通過檢索題名、關鍵詞和閱讀摘要來判斷文章的價值,因此編輯要本著對作者負責、為讀者服務的理念謹慎對待,要在題名、關鍵詞和摘要上下工夫。題名和關鍵詞要符合規范、通俗易懂、簡明扼要,摘要要抓住全文的核心,使讀者能夠真正了解文章的價值和創新之處,引起讀者進一步閱讀的興趣。高水平的文章是期刊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醫學期刊編輯要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充分尊重作者的研究成果,建立與作者的互動機制,構建編輯與作者的和諧關系,保障期刊的可持續發展。全媒體時代,網絡技術快速發展促進了編輯更好地為作者服務。編輯可以通過期刊網站、電子郵件、即時聊天工具(QQ,MSN)、網上論壇、微博等更方便、更快捷的方式與作者溝通,實現與作者的即時溝通,傾聽作者的需求、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編輯的各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縮短文稿處理周期,提高優質稿件的時效性,方便學術交流。醫學期刊編輯要培養“作者至上、讀者至上”的核心價值觀,為作者和讀者服務應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及時向作者反饋讀者的建議和需求,向讀者傳遞自己的思想和理念,真正起到橋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