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30 00:16:2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范圍管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對范圍規劃的輸入
1.產品說明。
2.項目證書。
3.制約因素。
4.假設條件。
為范圍規劃投入的工具和技術
1.產品分析。產品分析意味著開發一個更好、更明確的項目產品。它包括這樣一些技術,如:系統工程、價值工程、價值分析、功效分析和質量功能展示等。
2.利潤/成本分析。利潤/成本分析意味著估算各種項目選擇的有形成本和元形成本(支出)與利潤(收益)。然后用投資收益率或投資償還期限等經濟方法,評估這些經確認的選擇方案相對優勢,用任選的鑒定方式估算投入--產出情況的合意程度。
3.可供選擇的簽訂方式。可供選擇的鑒定方式是個包容性較大的詞,描述的是完成一個項目用任何一種技術,就能產生一個不同的方案。這里常用的是一般性的各種管理技術,許多管理技術有一個共同特征:"頭腦風暴"和"迂回思維方式"。
4.專家評審。
從范圍規劃中的產出
1.范圍闡述。范圍闡述是為制定未來項目決策,進一步明確或開發一個參與者之間能達成共識的項目范圍提供一個紀實基礎。作為項目的過程,闡述的這個范圍可能需要修改或精確些,從而很好地反映項目范圍的變化。這個范圍闡述可以直接進行分析,也可以通過參考其他文件來得出:
-項目調整--商家的既定目標。項目調整要為估算未來的得失提供基礎。
-項目產品--產品說明的簡要概況。
-工作細目成果--列一個子產品級別概括表,完整的、滿意的這些子產品標志著項目工作的完
成。例如:為一個軟件開發項目設置的主要子項目可能包括工作所需的電腦代碼、工作手冊和專門的導師。當這些子產品都知道了,排除應該是確定了,任何不明顯的排除都包含在這個排除中了。
-項目目標--考慮到項目的成功性,質量標準必須要滿足項目的要求,項目目標至少要包括成本、進度表和質量檢測。項目目標應該有標志(如:成本)、單位(如美元、英磅)和絕對的或相對的價值(如:少于150萬美元等)。不可量化的目標(如:"客戶的滿意程度")要承擔很高的風險。
在一些應用領域,項目工作細目被稱為項目的目標,而全部的項目目標被稱作是評價項目成功的關鍵。
檔案管理作為醫院管理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醫療、教學、科研等活動中的作用日益顯著[1]。檔案資料微觀上記載了醫院診療過程和結果,宏觀上反映了醫院的醫療水平和質量,具有不可替代和無法復制的特性,這兩大特性決定了醫院衛生檔案的重要性。完整的衛生檔案不僅可以真實的反映具體病案信息,也可以從中分享資源,為日后的疾病診治積攢經驗,提供借鑒,應該說衛生檔案是每一家醫院都不可或缺的醫療資源和寶貴財富。
2.對醫院衛生檔案管理現狀的分析
2.1制度不健全,未做到細節量化
醫院衛生檔案管理制度仍然延用粗線條,未引入精細管理模式,只簡單的約束管理范圍和方式方法,卻未細分若干管理單元,造成衛生檔案的混亂無序,即影響信息檢索又降低管理效率,無形中干擾了檔案信息的利用質量。
2.2基礎不夯實,人力物力投入小
由于衛生檔案管理細分不夠,致使檔案管理工作量降低,以筆者所在的三級甲等醫院為例,日均300件檔案的存儲量,卻僅有11名工作人員,除做好基本的幾項歸檔工作外,其他細分內容無暇完成。而且檔案室設備簡陋,未實現信息化,所有工作全部由人工完成。
2.3管理不規范,從業人員素質低
衛生檔案管理的規范化關鍵還在于管理人員的能力和素質。目前醫院對衛生檔案管理人員的素質要求門檻過低,對文化素質、業務素質、信息化水平以及政治素質等方面要求的均不嚴格,以至于檔案管理人員頻發違背管理原則的問題,對學術領域研究不能及時總結和發表成果,以及對管理問題不能及時發現等等。
3.醫院衛生檔案管理規范化措施
3.1加強制度建設,形成制度管理的有效模型
檔案靠管理,管理靠制度。只有具備精細的管理制度,才能提升檔案管理的質量水平。為此,醫院要把制度建設放在首位,做到細節量化,對每一操作環節和流程進行規范化運作,即要有標準規范,又要有激勵和考核,不斷促進管理人員實施規范化的管理程序,提升衛生檔案的管理質量。
3.2補強基礎工作,加大檔案管理的基本投入
信息化是現代醫院衛生檔案管理的必由途徑,各家醫院均應結合本院的實際設計開發相應的管理軟件,并盡可能的開發普及通用型的管理軟件,以便于院與院間的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檔案室應引進密集架,實現檔案分類的專業化和自動化水平。
3.3規范管理流程,提高從業人員的能力素質
1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發展現狀
1.1違規行為屢禁不止
在現行的會計工作核算程序中還仍然存在出納、制證審核等工作內容的不清晰導致賬簿記錄、原始憑證審核工作不規范,會計工作職責分工不明確,嚴重違反《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中的規定》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不規范的操作直接導致了會計統計數據的不準確,對事業單位的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1.2對會計工作疏于管理
目前在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的管理上顯現出流于形式、一家獨大的現象。對會計核算和會計從業人員管理缺失,管理制度不完善。很多事業單位對會計核算工作的不重視、對會計人才培養和吸收不夠,直接導致事業單位內部經濟犯罪行為頻發,嚴重影響事業單位的良性發展。
1.3缺少完整的會計核算機構設置
目前事業單位在發展中雖然都有意識地設置相關財務會計機構,但是,對于會計核算機構人才的使用和業務要求明顯偏低,會計從業人員工作內容不具體、機構職責不明確、權限不清晰等問題突出。應完善事業單位內部的會計核算機構,加強事業單位會計監管,增加各部門之間的內部牽制,引導事業單位健康發展。
2事業單位會計核算規范化管理對策
在分析了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管理存在的問題之后,就需要找出相應的對策來改善當前的狀況,使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能夠更加完善。會計核算作為事業單位防范風險、提高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和事業單位一切生產經營活動的根本依據,對事業單位的發展至關重要。事業單位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就必須加強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的規范化管理力度,用精確的會計核算數據及時調整事業單位發展方向、提高決策的正確性,從而讓事業單位朝著良性健康的方向穩步發展。具體來說,主要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2.1深化認識
對于事業單位而言,會計工作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其直接關系到事業單位的生產經營、生死存亡,會計核算是事業單位會計工作重要的內容。為此,事業單位的管理者應該深化對會計核算工作的認識,健全相應的結構,配置專業的會計人員,并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工作的質量,使其更加規范。事業單位在運營發展的過程中,應及時結合現有實際,完善事業單位內部會計核算機構的建設,充分發揮內部監督的作用,同時促進事業單位內部監督管理機制的建立健全,保證事業單位的財產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在事業單位的發展中同樣離不開政府的幫助和扶持,健全的法律法規和對違法違規現象的處理力度能夠促使事業單位及會計核算從業人員加強對自我的要求,提高會計核算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應重視會計核算工作的重要性,對會計工作加強管理,在制度建設上完善事業單位內部機構設置和會計從業者的行為規范,在崗位設置中應切實結合事業單位發展實際,設置專職會計職位,保證會計工作的準確性和獨立性。在人員任用中,應提高入職門檻,對原有員工加大培訓和教育力度,提高薪資標準。同時還應設置崗位輪換制度,確保會計從業人員熟悉各個崗位職責和事業單位內部發展,提高會計核算信息的精準性和核算質量。
2.2加強培訓
當今時代,人才是第一資源,會計人才的培養尤其困難,其不但需要堅實的理論基礎,還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相應的會計工作。為此,事業單位應該加強對事業單位會計人員的培訓,這樣能夠使其具備豐富經驗的同時,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從而使事業單位的會計團隊更加堅強。培訓的內容不但包括相關的法律法規、會計制度,還包括會計電算化的內容以及相應的會計處理和納稅申報相關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使會計人員更好地對外界的變化進行反應,從而使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進行及時的調整,使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規范程度獲得提升。
2.3完善制度
制度是事業單位運行的生命線,良好的制度才能保證事業單位的正常運行,為了更好地保證會計核算有條不紊地進行,事業單位應該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會計制度制定完善的適合事業單位自身情況的核算制度,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工作,會計核算的效率才能得到根本的提升。
2.4加強監督
事業單位的內部監督對事業單位的生產經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現在很多事業單位在這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這直接影響了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的規范化。為此,事業單位應該結合西方發達國家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監督的經驗,并結合事業單位自身的情況來加強監督,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會計核算信息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使這些信息充分發揮作用。事業單位在發展中內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直接影響了會計核算部門有效地發揮監督職能。中介機構的監督作用能夠有效地發揮對事業單位外部監督的作用,對事業單位的稅務、會計等事項進行全面有效的監督管理,從而協助事業單位會計管理的規范化建設完善。同時,針對稅務部門對事業單位違法違規現象的監管不力現象,事業單位可根據自身發展水平,將財、稅兩個部門的職能進行有機的結合,從而完善事業單位內部管理的漏洞,促進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管理規范化的進程。
2.5制定法規
當前有關事業單位會計核算方面的法規還不是非常完善,這使得很多事業單位有了可乘之機,對會計核算的信息弄虛造假,影響到了相關部門的正常工作,對于我國的經濟分析有著不利的影響。為此,相關部門應該加強與各界的聯系、調查,廣泛聽取各方的意見,提出相應的法律提案,對當前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的規范化。
3結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各種事業單位也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壯大,在國家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中,經濟環境的變化也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事業單位的發展。會計核算是指包括事業單位收支核算、經營活動預算功能在內的現代會計核算,本文以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的基本理論概述為出發點,對現代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的特點、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研究探討,并依據現實存在的問題對未來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為事業單位會計核算規范化管理提供理論基礎。
作者:王慶艷 單位:黑龍江省精神病防治所
參考文獻:
[1]王清平.企業會計核算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實施規范化管理的策略[J].中國外資:上半月,2015(4).
[2]王貴民.新時期企業會計核算規范化管理的具體措施探討[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6(15).
[3]王文華.企業會計核算規范化管理措施[J].現代經濟信息,2015(8):158.
一、事業單位檔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檔案管理工作的認識不足。受傳統理念的影響,當前我國事業單位領導者對檔案管理工作的內涵與重要性認識不足,將檔案管理工作簡單看作一個儲存性質的工作,資金投入較少,管理方式與管理理念較為落后,相關設備不夠齊全,檔案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或過分依賴信息技術,無法正確處理人工管理與信息化管理之間的關系,從而導致事業單位檔案管理效率低下。(二)相關管理人員素質較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事業單位檔案管理逐漸向著規范化、科學性和信息化的方向發展,對相關管理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我國當前事業單位檔案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與業務素質較差,缺乏檔案意識,服務意識較低,責任感較差,管理方法與管理理念陳舊落后,無法滿足當前檔案管理的需要。(三)檔案管理的規范化程度較低。據了解,雖然我國當前已經建立了檔案管理制度,但是相關制度還不夠完善健全,未對檔案管理程序等進行具體明確的要求,某些歸檔材料不夠準確,檔案的考核與鑒定無法反映相關人員的真實情況,檔案管理的規范化程度較低。此外,電子檔案的出現為傳統的檔案管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但是我國當前現代化設施還較為落后,現代化管理手段的應用水平較低。
二、提高事業單位檔案規范化管理的對策與措施
(一)加強對檔案規范化管理重要性的重視,加大投資力度。單位領導者應當注意提高自身的思想認識,加強對檔案規范化管理的重視,充分認識檔案規范化管理在事業單位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對檔案規范化管理的宣傳力度,營造檔案管理重要性的宣傳氛圍,加強督導與檢查,提高相關負責人員的檔案意識與責任感,更新相關管理人員對檔案管理工作的定位與認識,提高事業單位檔案管理的效率。相關單位應當注意加大投資力度,按照檔案管理規范化的標準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檔案柜、閱覽室、陳列室、檔案微機室以及電腦、打印機裝訂機等相關設備,添置滅火器、防潮箱、除濕機等相關設備,盡可能地改善事業單位檔案管理的工作條件,加強檔案的開發與研究,真正解決檔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促進我國事業單位檔案規范化管理。(二)創新檔案規范化管理方法,完善檔案規范化管理體制。相關管理人員應當注意創新檔案規范化管理方法,建立科學完善的檔案管理網絡,嚴格檔案管理制度,明確檔案管理工作人員的職、責、權,科學制定檔案管理計劃,做好檔案分類工作,嚴格檔案整理工作,充分運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認真分析當前檔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采用更加科學的管理方式,提高檔案管理的質量。相關單位應當注意完善事業單位檔案規范化管理體制,從管理機制規范化、工作程序規范化和工作交接規范化三個方面入手,加強規章制度建設,建立科學合理的檔案管理制度,統一檔案工作標準,堅持檔案管理的基本原則,有計劃地開展檔案管理工作,盡可能地保證檔案的安全與完整。此外,相關管理人員在離崗和離職時應當注意最后按照企業的相應程序做好移交準備工作,明確相關責任。(三)提高檔案管理人員素質,轉變檔案管理模式。事業單位檔案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對相關工作人員的要求較高。因此,相關企業應當注意加強培訓工作,通過開展學習與培訓工作來提高相關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與業務技能,增強相關工作人員對檔案管理規范重要性的認識;相關管理人員應當注意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改變自身的工作方式,提高自身的責任感,以滿足新時期事業單位檔案管理工作的需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檔案發展迅速,傳統的紙質檔案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事業單位檔案管理工作的內容與范圍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因此,相關管理人員應當注意依據當前實際情況調整檔案管理的工作重心與管理模式,樹立服務意識,開發多種服務渠道和服務方式,盡可能地滿足不同群體的需要,促進我國事業單位檔案管理的規范化。
三、結語
當前我國事業單位檔案管理中還存在對檔案管理工作的認識不足、相關管理人員素質較低以及檔案管理的規范化程度較低等問題。因此,相關單位應當注意加強對事業單位檔案規范化管理重要性的認識,加大投資力度,創新檔案規范化管理方法,完善檔案規范化管理體制,提高檔案管理人員素質,轉變檔案管理模式,提高我國事業單位檔案規范化管理水平。
作者:王秋菊 單位:黑龍江省農業機械試驗鑒定站
【參考文獻】
[1]周善文,林哲夫國際會計界定及模式比較研究[J].財貿研究FinanceandTradeResearch,1996(1):67.
[2]竇仁政,陳巧風國際會計準則及其對銀行業的影響[Z].2006-04-05.
[3]宋志國黃麗新,金融危機下對國際會計準則建設及會計信息披露的兩點建議[J].財務與會計,2010(4).
[4]宋光磊后金融危機時代的國際會計準則研究[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12
[5]吳敬璉.中國增長模式抉擇[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6
[6]黃燁菁.開放條件下的技術進步——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J].世界經濟研究,2008,(6)
[7]奧古斯托·洛佩茲-克拉羅斯,邁克爾·E·波特,克勞斯·施瓦布.2005~2006全球競爭力報告:為充滿希望的繁榮而制定的各種基礎性政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8]張杰,劉志彪,鄭江淮.出口戰略、代工行為與本土企業創新——來自江蘇地區制造業企業的經驗證據[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8,(1)
關于金融危機論文參考文獻:
[1]邵佳,現代金融危機的理論與實踐,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12)。
[2]周偉,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比較研究-以東南亞金融危機與越南危機為例,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01)。
[3]肖才林,美國經濟危機的原因及啟示《商場現代化》2008.11。
[4][法]米歇爾·阿爾貝爾:《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第1版。
[5]蔡來興、朱正昕、晏小寶主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宏觀經濟管理》,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6頁。
[6]此為作者2016年6月隨團訪問歐盟總部機構時對方所談。
[7][德]塞巴斯蒂安·杜里恩、漢斯約里·赫爾、克里斯蒂安·凱勒曼著,郭建南譯:《危機后的反思——西方經濟的改革之路》,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8]張正堂,劉寧.商業銀行人力資源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9]閻慶民,蔡洪艷.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框架評價研究[J].金融研究,2013,(6).
[10]張鑫.基于人力資本產權的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2014,(22).
[11]曾康霖,虞群娥.論銀行家人力資本及其價值創造[J].上海金融,2014,(1O).
關于金融危機論文參考文獻:
[1]孫立新.國際金融危機沖擊與中國宏觀政策反應效果研究——基于開放經濟DSGE-VAR模型[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3(02):35-45.
[2]紀明,曾偉平.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增長、結構與貢獻——基于金融危機沖擊角度的考察[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9(04):41-46+52.
[3]陳志剛,夏蘇榮,陳德榮.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貧困的影響——基于經濟增長渠道的實證估計[J].世界經濟研究,2014,05(08):8-14+87.
[4]朱怡然.金融危機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分析——以農業貿易為例[J].中國經貿導刊,2014,11(23):7-8.
[5]孫一平,王翠竹,張小軍.金融危機、垂直專業化與出口增長的二元邊際——基于中國HS-6位數出口產品的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13,02(05):18-26.
《條例》第三條對我國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的理賠對象是這樣規定的:被保險機動車對發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車人員、被保險人以外的受害人。條例明確將本車人員、被保險人排除在外。分析立法目的和宗旨,將車上人員排除在外的主要理由有二:一是由于交強險的性質決定。交強險基于公益的需要由法律強制推行的目的在于保障交通事故中第三人的利益,具有第三人性,而駕駛員和車上人員應由投保人投保車上人員責任險,已經另有險種予以保障;二是駕駛員自身因素與交通事故發生有莫大聯系,車上人員也有注意、提醒之可能性,而車外第三人無法預知警醒避免就此機動車因素而引發的交通事故,故而才由法律規定交強險予以保護受害的第三人,目的也在督促駕駛員及車上人員提高注意義務。況且,車上人員若是付費乘坐,則往往可以受到乘客險的保障;如果是免費搭乘,一般是親朋好友,在侵權法中,也有認為,行為人造成親友人身傷亡,依倫理情誼關系,也無向行為人求償可能,因此交強保險也沒有必要承擔保險責任。
但從國際上立法來看,交強險的理賠對象不僅應包括車外的受害人,還應該包括車上人員。筆者也認為理賠對象應包括車上人員,理由有三:一是交強險的主要目的是保護受害者,將保障受害人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為目標,防止因司機逃逸、無能力賠付等情況發生而使得受害者遭受巨大的身體傷害和精神傷害,而將風險分散于有能力的保險人,機動車交通事故中車上人員也極易遭受人身危險,只賠車外第三人卻不賠車上人員于理不合;二是在機動車對行人和對方車輛無責時,車上人員得不到交強險賠付,而機動車車上人員責任險也非強制性,如果沒有,則車上人員的人身安全則無法保障;三是機動車在行駛過程中由駕駛員控制,因駕駛員因素與交通事故發生固然有很大關聯,但車上其他人員卻難以控制。況且,若是將被保險人的家庭成員、乘坐被保險機動車乘客所受到的事故損害列為交強險的除外責任,與責任保險向受害第三者提供基本保障的本意就相沖突了。
二、交強險理賠范圍中是否包含人身損害、財產損失、精神損失
目前,我國的法律規定了理賠范圍包括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失。《條例》第三條規定:“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是指由保險公司對被保險機動車發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車人員、被保險人以外的受害人的人身傷亡、財產損失,在責任限額內予以賠償的強制性責任保險。”這個規定是我國借鑒了英國、美國的做法,要求理賠范圍盡可能包括受害人的一切損害范圍。理由在于交強險作為責任險,就是承保被保險人的賠償責任,這種責任包括了侵犯人身權而產生的賠償責任,當然也包括侵犯財產權產生的賠償責任,且這兩種責任都有客觀的衡量標準,能夠舉證證明。
但是,立足我國國情,保險業正處于起步階段,交強險制度更是處于剛剛起步的探索階段,一味地效仿發達國家的做法會使得保險人負擔加重,不利于保險業的良性發展。故而,許多學者建議,交強險應僅僅限于人身損害,其主要理由為:首先,將賠償范圍限定于人身損害將更好地實現交強險的目的。財產是有價的,可以恢復或通過其他方式彌補,但生命是無價的,交強險是政策險,其立法目的主要在于保護受害者,提供基本的保障,促進社會穩定。與其將有限的賠償金在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失間分配,不如集中力量最大程度保障受害人的生命安全,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其次,將交強險的范圍限定于人身損害,不是說財產損失不賠,以行為人應對自己行為負責的理念,肇事者本應對自己行為負責,才能增加其風險防范意識,交強險之所以突破這種理念,由保險人承擔賠償責任,是出于公共利益考量,機動車交通事故危及人的生命安全,而數額龐大的人身損害賠償對于普通人來說又是極大的負擔,因而采取風險分散的原理,強制機動車投保交強險。況且,機動車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有責時財產損失的賠償限額為2000元,無責任時賠償限額為100元,對于一般投保人都是可以承受的,讓其承擔自己行為的后果也有利于其加強注意行車安全;最后,就目前其他國家來說,雖然像英美這些國家是將財產損失一并納入交強險理賠范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國家的保險法發展都比較成熟,經濟也較為發達,有能力提供更為全面的保障,但就我國而言,一是經濟后盾不如經濟發達國家雄厚,二是保險業也處于起步階段,而開始就講財產損失也一并納入強制責任保險,似負擔過重,不如學習德國,先集中財力保障人身損失,等經濟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再逐步擴大強制責任保險范圍。再者,就精神損失這方面,雖然《道交法》和《條例》均未作具體的規定,但是,保險行業協會制定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款》(以下簡稱《交強險條款》)將精神損害納入死亡傷殘賠償范圍之中。有學者認為,交強險的立法目的是為了使交通事故中的受害人得到及時的基礎的保障,尤其要防止出現人身傷亡的受害人因費用不足不能及時搶救和治療的情況,因此應當以對受害人的經濟損失賠償為目的。精神損害不像人身損害那樣具有補救上的急迫性。從基本人權的層次角度講,精神權利相對于生命權是較高層次的權利如納入交強險理賠范圍有違背政策險保障基本的宗旨。而且,精神損害的無形性和難以確定性也不利于將其納入以及時提供受害人基本救助為特點的交強險范圍內。
但是,司法實踐做法卻對精神損害做了賠償。我國最高院于2008年10月16日的相關“民一他字第25號復函”中認為“《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第3條規定的‘人身傷亡’所造成的損害包括財產損害和精神損害。精神損害賠償與物質損害賠償在強制責任保險限額中的賠償次序,請求權人有權進行選擇。請求權人選擇優先賠償精神損害,對物質損害賠償不足部分由商業第三者責任險賠償。”這一答復,明確了交強險人身傷害賠償限額中應當包括精神損害,并且受害人可以優先主張。但是,對于精神損害的賠償比重,特別是當精神損害與物質損害數額之和超過總限額時,應如何分配二者的比例,并未明確,而是由法院酌情決定。筆者認為,將精神損害納入交強險范圍有其合理性。首先,交通事故發生后,受害人受到嚴重的身體創傷,精神也會遭遇巨大的打擊,而精神損失在商業第三者責任險中又是免賠的,所以賦予受害者的選擇優先在限額內先賠償精神損失,再在商業第三者險中獲得身體損害財產損失的賠償,才能達到足額賠償,否則精神損害后賠,若已經超出限額,則又不能在商業第三者險中獲得賠償,而身體損傷財產損失在交強險中已經獲得足額賠償,則商業第三者險也喪失其作用。其次,《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了侵犯他人人身,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如果精神損害不劃入交強險賠償范圍,而是由致害者賠償,那么在致害者逃逸、無力賠償情況下,被害者的精神損害無疑將落空,無從追償。況且在交通事故中受害者、受害者親屬受到的精神上的損害有時會遠大于身體損害,所以宜把精神損害納入賠償范圍,而賦予受害者選擇權,以實現交強險保護受害者的真正目的。并且,我國的精神損害賠償額標準不高,且也必須符合分項限額,因而對保險人來說不會增加過巨負擔。
三、交強險理賠的免責范圍
《條例》第二十一條規定了道路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保險公司不予賠償。第二十二條規定了,保險公司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在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內墊付搶救費用,并有權向致害人追償:(一)駕駛人未取得駕駛資格或者醉酒的;(二)被保險機動車被盜搶期間肇事的;(三)被保險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的。保險公司在前款所列情形下,發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的財產損失,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由于《道交法》并無對保險人免責范圍作規定,其七十六條明確規定了機動車交通事故強制責任險的無過錯責任的性質,所以,交通事故中發生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失時,不必考慮被保險人的主觀過錯,均屬于由交強險理賠的范圍。而《條例》作為其下位法,卻作出超出上位法的規定,應視為無效,直接適用上位法《道交法》的規定。《條例》本是配合《道交法》實施,且在其之后出臺,如果直接忽視《條例》第二十一、二條的規定,在受害人故意這種情況下仍需由交強險理賠,不僅有違交強險制度設計的目的,是對不法行為的鼓勵,更是浪費社會公共資源,不利于交強險的良性發展。所以,對交強險設定免責事由是情理之中,立法中的缺陷是我國保險業處于起步時期,交強險制度也在摸索階段而致,不能一步到位制定出一部完美無缺的法律也情有可原。因而,應該采納《條例》第二十一條的規定,道路交通事故損失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保險公司不予賠付。
《條例》第二十二條是否規定了保險人的免責范圍,爭議頗多。有人認為,依據文義理解,在未取得駕駛資格、醉酒、機動車在盜搶期間、被保險人故意這四種情形下,保險公司在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內“墊付搶救費用”“造成受害人財產損失,保險公司不承擔賠償責任”既然是墊付責任,則不必承擔賠償責任;也有認為,此種情形下受害人的財產損失保險公司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人身損害仍應承擔責任;也有認為,此條并非為免責條款。
筆者比較同意第三種意見,真正免責條款僅為第二十一條規定的受害人故意的情形,而二十二條列舉的四種情形,并不包括在內。法律之所以特別將未取得駕駛資格、醉酒、機動車在盜搶期間、被保險人故意這四種情況特別指出,保險公司需墊付搶救費用,是考慮到在此四種情況下,容易出現肇事者逃逸造成受害人無法得到及時救治的情況,而一般情況下,通常由肇事者現行支付醫療費用,待取得相關費用證明后,再向保險公司索賠。《條例》第22條第1款的規定恰恰是對受害人的一項人性化的保障措施,由保險公司現行墊付搶救費用以使受害人得到及時救治,不是減輕保險公司的責任,而是進一步強化了保險公司的義務,不能因此而將其視為免責條款。況且,根據“舉輕以明重”的法律規則,駕駛人因一般違法行為如超速等發生交通事故,保險公司尚要賠償,而若機動車存在四種情形的嚴重過錯行為,保險公司當然更應賠償,不能讓受害者為加害者的違法行為買單而導致自身利益受損。當然,對于此類因為駕駛人自身違法行為而導致保險公司的損失,對于保險公司來說又是極其不公平的,因而法律又賦予了保險公司的追償權,可以認為是對違法肇事者的懲罰,讓其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這樣可以有效地使駕駛人注意文明駕駛,避免就范,提高道路交通安全,也使得保險公司的負擔減輕,不必將有限資金浪費到這四種情況中,使得交強險制度真正盡其所能,不可謂無積極的作用,但我們絕不能因為事后保險公司有權追償就否認了保險公司先前的墊付責任也在交強險責任范圍內。
四、交強險理賠范圍應否設限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的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內予以賠償;《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交強險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統一的責任限額,并作出分項賠償的規定,責任限額分為死亡傷殘賠償限額、醫療費用賠償限額、財產損失賠償限額及被保險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無責任的賠償限額。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款》第八條也對限額作了規定。2008年1月,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調整了交強險責任限額,被保險機動車在交通事故中有責任的賠償限額為:死亡傷殘賠償限額為110000元,醫療費用賠償限額為10000元、財產損失賠償限額為2000元;被保險機動車在交通事故中無責任的賠償限額為死亡傷殘賠償限額為11000元、醫療費用賠償限額為1000元、財產損失賠償限額為100元。
首先,對于交強險設限應該是情理之中。它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受害人的基本救濟,也是對保險人賠償責任限定了一個范圍,以減輕保險人的負擔,促進保險業良性發展。同時也是基于交強險的設立宗旨是保障受害人獲得急需的基本賠償,所以限額不宜過高。如果責任限額設定過高,加重保險人負擔,反過來又提高了保險費率以維持高的賠付成本,那更使得交強險的推廣受阻。同時,過高的責任限額也容易誘發道德風險,不僅被保險人會因為高額保險而降低防范注意義務,而且第三人也可能因有高額賠付而缺乏對交通行為的規范和謹慎。另一方面,若是限額過低,又喪失了其保障受害人及時基本救助的立法宗旨,不利于對第三人的保護。
一、對現代中小企業財務管理行為的評價與思考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中一支重要而活躍的力量,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都在各自的經濟發展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國民經濟結構和社會穩定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我國目前情況來看,截止到2002年底,全國中小企業數己超過1100萬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5%以上;它所提供的工業總產值和實現利稅分別占全國總數的60%和40%,并提供了大約80%的城鎮就業機會,成為縣及縣以下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可見,中小企業己是我國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起著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在看到這些中小企業取得重大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由于受到外部宏觀環境變化和內部經營管理特點制約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中小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還存在著與其自身發展和市場經濟環境等均不相適應的情況,使中小企業在籌資、投資、資金營運管理及利潤分配等財務管理行為上還存在著許多非市場化、非理性的問題,這些問題己嚴重影響了中小企業的財務狀況,甚至影響了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其問題主現表現為:
1、財務管理模式僵化。2、會計管理方式滯后。3、成本管理觀念陳舊。
4、融資協調能力低下。5、投資管理行為粗糙。6、資金運營機制缺失。7、分配管理行為扭曲。
8、財務會計信息失真。
二、對現代中小企業財務管理行為規范的具體舉措
(一)強化政府職能作用。⑴健全法律法規。一方面政府應加強針對中小企業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盡快制定和完善有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相關優惠政策;另一方面還應借鑒國際經驗,盡快制定專門適用于我國中小企業統一會計行為的法律法規,通過立法明確會計主體與法律責任,加大對違紀、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⑵成立中小企業基金。通過建立基金,集中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這些基金包含擔保基金、風險投資基金、互助基金等。⑶建立與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引導中小企業增強信用觀念,改善信用狀況,為自己創造良好的信用環境。⑷強化中小企業外部監督。一方面應督促中小企業貫徹《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要求,建立健全會計核算制度與核算體系,促進中小企業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另一方面應在加強政府監督主體地位的同時,強化社會中介機構和會計師事務所的社會監督作用。
(二)強化科學理財行為。⑴加強運營資金管理,提高運營資金效益。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營運資金的歸口管理責任任制,實行目標明確、職責分明、責任到人、跟蹤管理的責任評價與獎懲制度,調動員工積極性,減少營運資金占用,加速資金周轉,提高營運資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要采用先進科學的管理方法,具體的說,對現金管理應采用最佳現金持有量法及現金收支預算法;對應收賬款管理應采用科學合理的銷售百分比法、賬齡分析法和有效的收賬方法;對存貨管理應采用科學的定額管理和ABC分類法。⑵科學進行投資決策,積極防范投資風險。要建立科學的項目投資決策程序,擴大投資決策的參與機制,要對項目投資進行周密謹慎的實地考察與調研,應在科學合理的選擇投資方式的基礎上,建立項目投資的可行性研究與論證制度,以提高投資水平,防范投資風險。⑶合理選擇籌資方式,有效規避籌資風險。中小企業籌資方式的選擇要在立足其自身籌資規劃的基礎上,從實際情況出發,區分項目的具體用途,分別選用不同的籌資方式。同時,在籌資過程中,還應注意保持良好的資本結構,保持適度的負債規模,以防范籌資風險的發生。⑷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實現成本領先戰略。中小企業應建立從購貨、生產、存貨、銷售、運輸、記賬、到品質管理等一整套全面成本管理制度,應在強化目標成本管理的基礎上,規范成本核算的業務流程,實施成本預算控制,制定成本費用計劃,力求以技術創新促進成本管理,實現成本管理的領先戰略。⑸強化利潤分配管理,處理積累與消費的關系。中小企業在利潤分配過程中,要強化長期戰略意識和現代化的財務管理觀念,要協調好籌資、投資與利潤分配的關系,要著眼于長遠發展,建立自有資本的補償機制,處理好積累與消費的關系,保證企業步入良性有序的發展軌道。(三)化財務體制建設。⑴創新財務管理模式,建立財務集權與分權的“權”度控制機制。中小企業財務管理模式創新絕不是在集權或分權的決策模式中進行簡單的取舍,而是對其“權”度進行有效的控制,做到調劑有度,協調有效。通過適當下放權力,賦予基層財務人員一定的決策參與權,使財務人員由決策的被動執行者轉變為決策的參與者與制訂者,從而可以克服決策權過于集中的弊端,提高決策的效率。⑵建立完善的財務會計管理方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在三方面:一是要建立健全會計機構,配備好財務人員,杜絕任人唯親的錯誤觀念,組織好會計工作,執行好會計制度;二是要做好日常的會計核算、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的組織與報告工作,強化財務管理的現代化網絡平臺建設,做到會計信息的及時、相關與可靠;三是要要全面發揮財務會計功能,力爭建立起管理目標明確、組織嚴謹、方法科學、以人為本、講求實效、事半功倍、先進高效的現代財務會計管理方式。⑶建立科學嚴密的財務內部控制制度。中小企業要加強財務控制,保持可持續的經營能力,提高競爭力,強化競爭優勢,就必須要建立健全涵蓋財務管理各方面的內部控制制度,規范會計處理的各項操作程序,堵塞漏洞,維護資金安全,具體包括:不相容職務分離制度、授權批準控制制度、會計系統控制制度等。⑷提高會計人員業務素質。一方面在選用財會人員時要考慮聘用人員的專業知識和勝任能力,不能任人唯親;另一方面要建立會計人員的培訓制度,分不同業務,不同崗位,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實行多層次的培訓,不斷更新會計人員的知識結構,擴展其知識面,提升其技能,以適應市場經濟環境下中小企業不斷發展的需要。
三、對現代中小企業財務管理行為優化的目標模式
根據現代財務管理行為理論,財務管理行為劃分為動機形成、行為實施和結果檢驗三個階段,與此相應,中小企業財務管理行為優化目標模式的基本框架也應從行為動機、行為實施、行為約束及行為結果檢驗等幾方面來架構。
(一)實現中小企業財務管理行為觀念新型化。優化的財務管理行為是建立在優化的理財觀念基礎上的。近年來,我國一些中小企業在財務管理行為上的扭曲,其根源不在方法上,而在觀念上,因為觀念是思維的起點,起點錯了,一切都是徒勞。所以,樹立新型的符合市場經濟規律要求的理財觀念是當前中小企業財務管理行為優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傳統管理模式下,中小企業的理財觀念是以計劃經濟為主體的觀念體系,僅局限于如何記賬、算賬、報賬,如何理財,如何服務。但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隨著中小企業規模的擴大和理財環境的變化,中小企業必須要拋棄傳統的觀念,不僅要會理財,還要會生財、用財和聚財,不僅要會做賬,還要會分析,不僅要會服務,還要會管理。這就要求中小企業要樹立以市場經濟為主體的新的觀念體系,確立以成本與效益、風險與收益、投入與產出等相應關系為核心,以資金時間價值、風險價值、成本價值等市場價值體系為主導,以人本化理財、資本多元化理財及風險管理理財為基礎的新型的財務行為理財觀念,從而達到不斷優化中小企業財務行為理財觀念的目的。
[關鍵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物流保障機制
一、引言
不斷發生的各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我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和破壞,每次災難發生時,都需要大量的應急物資,通過應急物流系統,運送到事發地點,對災情進行緊急救助。
在突發性很強的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的地區,往往平時沒有賑災物資儲備,或儲備的數量和種類有限。為使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造成的損失最小化,急需對應急物流的內涵、規律、保障機制、實現途徑等進行研究,進而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應急物流系統。
應急物流從概念的提出至今,雖然時間不長,但因其重大的社會意義,已經引起廣泛的關注,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在不斷加大,制定應急物流方案,具體研究應急物流在當今社會中的應用是研究的重點。
二、應急物流的內容、特點及管理要求
應急物流(Emergencylogistics)是指以提供突發性自然災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性事件所需應急物資為目的,以追求時間效益最大化和災害損失最小化為目標的特種物流活動。應急物流具有空間效用、時間效用和形質效用。應急物流在許多情況下是通過物流效率的實現來實現其物流的效益。它將現代物流與應急管理結合,以適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需要[1-3]。
1.應急物流的特點
(1)非預見性
重特大災害,涉及面廣,破壞力大,突發性強,一般情況下很難預測會出現什么情況。對物流的需求也變得不確定,因此很難事先做好應急物流規劃。
(2)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樣性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的時候,短時間之內需要大量的物資,從救災專用設備、醫療設備、通訊設備到生活用品無所不包;同時,往往還會伴隨著運輸系統的惡化,如道路被洪水或山體滑坡阻斷,除了需要在配齊這些物品,還要將這些物品及時送達,這對物流的配送系統是個嚴峻的考驗。
(3)政府與市場共同的參與性
應急物流來源可以由多種方式提供,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公益捐助的方式、企業和個人自主采購滿足自身需求等方式,與多頭供應相對應的是多頭儲備,各自為政的采購與運輸,針對這種分散性,需要對資源進行整合,以備不時之需。因此對于重大災害處理應遵循政府、企業、個人相結合的特點。
(4)突發性
應急物流是由突發事件引起的,所以它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突然性和不可預知性。應急物流對時效性要求非常高: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快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來進行應急物流保障。通常使用的一套物流運行機制已經不能滿足應急情況下的物流需要,必須要有一套應急的物流機制來組織和實現物流活動。
(5)不確定性
由于人們無法準確地估計突發事件的持續時間、強度大小、影響范圍等各種因素,而使應急物流的內容隨之變得不確定。例如,2003年上半年對SARS的戰斗開始階段,人們對防護和醫療用品的種類、規格和數量都無法有一個確切的把握,各類防護服的規格和質量要求也是隨著人們對疫情的不斷了解而確定的。
(6)非常規性
應急物流本著特事特辦的原則,許多平時物流的中間環節將被省略。整個物流流程表現得更加緊湊,物流機構更加精干,物流行為表現出很濃的非常規色彩。如在應對SARS和禽流感的戰役中,為了保證醫療用品的需求,就需要有一個組織精干、權責集中的機構進行統一組織指揮,以確保物流活動的協調一致和準確及時。
2.應急物流管理的要求
應急物流是在特殊條件下發生的物流活動,應急物流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實現對突發事件的應急保障,但由于應急物流的突發性、不確定性等特點,決定了應急物流必須著眼于平時的準備,加強應急事件的預警,加強應變機制的演練,才能做到應急物流實施時有條不紊,快速反應。
(1)加強政府在應急物流組織保障工作中的作用
應急物流的組織指揮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職能的發揮,務實、高效的政府部門是應急物流組織指揮成功的關鍵。
(2)建立應急物流預警機制
在贏得各式各樣的應急物流戰斗中,應急事件的物流豫警機制就變得非常重要。一個運行良好的預警機制,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應急物流的突發性和盲目性。使應急物流變得“應而不急”,從而提高應急物流的保障效益和效率。
(3)搞好應急物流預案的編制與演習
編制應急物流預案,完善應急機制、體制和法治,可以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性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的預防和減少突發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害,保障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義十分重要。
(4)建立健全應急物流的法制機制
從世界范圍來看,在應對突發性災難的時候,國家立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相關法律可以保障特殊時期、特殊地點、特殊人群的秩序和公正;另一方面,相關法律可以規范普通民眾和特殊人群在特殊時期、特殊地點的權利與義務,可為與不可為。應急物流中的法律機制實際上是一種強制性的動員機制,也是一種強制性的保障機制。
要成功實施應急物流,除了滿足上面要求外,全民動員和“綠色通道”也是不可少的。全民動員是一項人民群眾廣泛參與,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特定的社會發展目標的群眾性活動。“綠色通道”是在重大災害發生及救災賑災時期,在地區間、國家間建立并開通的一條或者多條應急保障專用通道或程序。
為了更好的發展應急物流,也為了今后有效的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研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物流已是當務之急。
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義
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主要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疫情、群體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由于事發突然,發生原因復雜,具有一定的破壞壞性和持續性,因此,一旦事發,將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影響工農業生產和人們正常的生活。
有效的防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減少和避免經濟損失
有資料表明:美國每1美元預防白喉、破傷風和百日咳可節約29美元的醫療費。乙肝疫苗有效預防乙肝病毒,每年可減少巨額的醫藥費用。從預防開始,防治結合,禽流感的防控就是很好的例子。
2.減弱或避免政治風險
歷史上已多次發生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導致政治動亂甚至內戰的情況。宏觀政治涉及公共管理機構在國際社會、新聞媒體、公眾面前的形象。應利用各種公共關系,明確公共管理機構的立場,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穩定公眾信心,團結更多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微觀政治涉及政策的決策和執行。應成立突發事件應對小組,提出清晰的思路和行動建議,保證信息傳遞準確及時,物資和人事調動暢通無阻。
3.減少或避免文化損失
防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可以塑造良好社會精神,這是國家、民族面對突發事件的靈魂和基礎。要用知識和科學培養正確的突發事件意識、精神準備、承受能力和操作方法,盡快用科學的文化取代滯后的非科學文化和迷信。一個社會如果公眾在信念、意愿、好惡、目的等社會態度方面對突發事件具有科學判斷,就會形成一種科學應對突發事件的社會共識,就會自覺行動。
培養良好習慣,如SARS危機以后人們開始注意講究清潔衛生,實行分餐制,公款吃喝和陋習減少,崇尚大自然,網絡視頻會議網上購物交易娛樂學習等網絡經濟生活提升,引發了一場社會風俗革新運動。
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物流保障機制
為了更好地防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發生后能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從政府到地方都要努力做好應急物流管理,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滿足應急物流實施的必要條件,使災情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損失降低到最小。
1.技術保障
(1)信息系統
國家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決策指揮系統的信息、技術平臺,承擔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相關信息收集、處理、分析、等工作,采取分級負責的方式進行實施。
要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建設醫療救治信息網絡,實現衛生行政部門、醫療救治機構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
(2)疾病預防控制體系
國家建立統一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各省(區、市)、市(地)、縣(市)要加快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基層預防保健組織建設,強化醫療衛生機構疾病預防控制的責任;建立功能完善、反應迅速、運轉協調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機制;健全覆蓋城鄉、靈敏高效、快速暢通的疫情信息網絡;改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礎設施和實驗室設備條件;加強疾病控制專業隊伍建設,提高流行病學調查、現場處置和實驗室檢測檢驗能力。
(3)應急醫療救治體系
按照“中庸之道、地方負責、統籌兼顧、平戰結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建成包括急救機構、傳染病救治機構和化學中毒與核輻射救治基地在內的,符合國情、覆蓋城鄉、功能完善、反應靈敏、運轉協調、持續發展的醫療救治體系。
(4)衛生執法監督體系
國家建立統一的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明確職能,落實責任,規范執法監督行為,加強衛生執法監督隊伍建設。對衛生監督人員實行資格準入制度和在崗培訓制度,全面提高衛生執法監督的能力和水平。
(5)應急衛生救治隊伍
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按照“平戰結合、因地制宜、分類實施、分級負責、統一管理、協調運轉”的原則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治隊伍,并加強管理和培訓。
(6)加強國際合作
國家有計劃地開展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的防治科學研究,包括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實驗室并用檢測技術、藥物治療、疫苗和應急反應裝備、中醫藥及中西醫結合防治等,尤其是開展新發、罕見傳染病快速診斷方法、診斷試劑以及相關的疫苗研究,做到技術上有所儲備。同時,開展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技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裝備和方法,提高我國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整體水平。
2.物資、經費保障
(1)物資儲備
各級人民政府要建立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物資和生產能力儲備。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應根據應急處理工作需要調用儲備物資。衛生應急儲備物資使用后要及時補充。
(2)經費保障
應保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經費,按規定落實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專業技術機構的財政補助政策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經費。應根據需要對邊遠貧困地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給予經費支持。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積極通過國際、國內等多渠道籌集資金,用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
3.通信與交通保障
各級應急醫療衛生救治隊伍要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配備通信設備和交通工具,保證正常通信,保證交通通暢。
4.法律保障
國務院有關部門應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加強調查研究,起草和制定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形成科學,完整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法律和規章體系。
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嚴格執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規定,根據本預案要求,嚴格履行職責,實行責任制。對履行職責不力,造成工作損失的,要追究有關當事人的責任。
5.社會公眾的宣傳教育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利用廣播、影視、報刊、因特網、手冊等多種形式對社會公眾廣泛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知識的普及教育,宣傳衛生科普知識,指導群眾以科學的行為和方式對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要充分發揮有關社會團體在普及衛生應急知識和衛生科普知識方面的作用。
五、結束語
通過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物流管理的探討和學習,以及對2003年SARS、2008年的手足口病、三鹿奶粉事件的關注,我們充分認識到了應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因為這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管理能力。每個國家都應努力做到應對突發事件有條不紊,高度準確及時的預警,人員物資快速響應,隨時到位,將財產損失降到最低。我國對嚴重的“非典”和手足口病的處理,顯示了我國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措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應急機制、應急物資儲備機制等不夠完善的一面。應向一些在此方面做得好的的國家和地區學習,比如日本、臺灣地區等,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應急物流管理措施和方法。
參考文獻:
[1]歐忠文王會云姜大蘭盧寶亮甘文旭梁靖:應急物流[J].重慶大學學報,2004,(3):165-166
[2]王豐姜玉宏王進:應急物流[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7:2-131
[3]劉小群游新兆孫建中孫其政:應急物流能力的內涵剖析與構成體系[J].《災害學》,2007,(2):123-127.
中職專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確定后,為學生提供優質教材,便成為體現課程理念、提高課程質量的重要方面,教材編寫團隊的課程思想、人員組成、作用發揮等是教材質量高低的決定因素。
中職“專業課程綜合化,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項目教材是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是跨學科的,一個項目總需要多學科知識和多種技能教育管理論文,因此,開發專業項目課程、編寫項目教材需要優選多學科、多類型人才,包括學科專家、技術專家、實訓教學研究人員、課程專家、教育學與心理學研究人員等,集各位專家的長處,各類專家各負其責,共同編寫每個項目及其中的每個工作任務,打破一本教材幾個人編寫、每位編寫人員各編若干章節的傳統編模式。無論是編寫成套教材,還是編寫單本教材,都要組成一個團隊,其中,有一位領銜人和若干名成員。
一、領銜人
領銜人應是具有組織管理能力、掌握專業知識的職業教育課程專家。領銜人從學術和理念上把握教材的方向,要將先進的、切實可行的職教理念和涉及教材編寫的各類信息與教材編寫團隊共享,帶領大家共同提高,建立起高效的指揮系統、信息系統、評估診斷系統和反饋系統教育管理論文,有效地組織教材培訓和教材使用實驗論文服務。可聘請全國職業教育著名專家對教材的編寫理念、研制方法與程序等進行指導,使教材體現現代職業教育教學和學習理論,提高教材質量和可信度。
領銜人既要領導編寫團隊認真研讀專業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更要基本統一團隊編寫中職專業教材的指導思想。中職專業教材除具有學術性、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生活性、工具性、權威性外,更要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1、系統的項目課程,真正意義上的“理實一體化”教材
教材要充分體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一體化。以能力為線索,以“項目”為載體組織課程內容,以科學的行動過程呈現項目,由實踐整合理論,切實落實“做中學”的教育思想。在結構體系上,由工作任務分析確定專業課程方案和設計教材框架。
企業的產品和設備是各種各樣的,企業的實際工作也是龐雜的。在企業某一職業的林林總總的工作任務中,總包括若干項基本操作要素,把這些要素提煉出來教育管理論文,進行科學地優化組合,便成為該職業的基本工作項目。為了提高學生就業的針對性和綜合職業素質,完成從學生到生產一線技能性人才的轉變,還應有一些實際工作項目。基本工作項目和實際工作項目組成該職業的項目系統,如果掌握了這些項目就能勝任該職業的工作論文服務。由此產生的面向工作領域的項目課程的工作項目,多數并不是真實工作中的工作項目,而是加工后的工作項目。工作項目多數源于職業工作,又高于職業工作。在每一個工作項目中,還可以有若干個工作任務或訓練課題,其中,既包含工作技能與技術要領,又蘊含相關知識。
項目課程教材中的知識負載,其實是工作任務選擇設計的自然結果。要全面分析本專業工作領域需要哪些系統的理論知識,將現實工作需要的知識教育管理論文,根據工作任務的需要編入相關課程相關項目的相關工作任務;為中職學生職業生涯打基礎、添后勁的知識,也應根據其與工作任務的關聯性有機地編進相應工作任務。這兩類知識,都要科學地、系統地融入項目課程系統的各個工作任務中。
2、研究性學習課程教材,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課程教材最終要落實到學生身上,所以編寫教材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本,使學生自主、自覺、更快、更好地發展。要注重教材在使用過程中的研究性,一是教材內容的呈現要逐步過渡到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項目式研究性學習,二是留有足夠的空間讓授課教師進行二次開發。教材不僅“導”學生,還要“導”教師,讓教師更好地“導”學生。
教材要把握中職生的特點論文服務。根據多元智能理論,人的各種能力發展是不均衡的,是有差異的。一般來說教育管理論文,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思維形式多趨于表象性,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綜合歸納、舉一反三的能力相對較弱。因此,在編寫教材時,應充分考慮中職生的認知特點,遵循他們的技能與心智發展規律,采用積極有效的方法,引導他們自發地掌握技能、學習知識,逐步提高他們的綜合思維能力。實踐證明,直觀性強的教材受到中職學生的歡迎。教材的直觀性表現在:第一,使用形象化的文字來描述事物,注意回避難以理解的理論闡述,對于以定義形式出現的概念,盡可能用經驗(實例)加以驗證式說明,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第二教育管理論文,使用圖表、圖象、錄象、計算機模擬、字體變化、紙張色彩和底紋的變化等直觀表現形式。第三,內容編排的藝術性,材料呈現的藝術性。
3、提供多種教學媒體
教材一般要提供以下教學媒體:(1)紙質教材,(2)電子光盤,(3)專題網頁資源,(4)供編寫人員及學科專家、技術專家與教材使用者互動的網站或網頁,(5)與使用者交流的專用電子郵箱等。
領銜人在編寫團隊集中研討的基礎上,形成教材編寫提綱與教材體例,并組織研制教材樣章,供編寫人員模仿與參考。
二、專業骨干教師
高素質的作者隊伍是構建品牌教材的基礎論文服務。中職教材具體的編寫工作應由學術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教科研基本功扎實的專業骨干教師來做。專業骨干教師包括專業課教研人員、學科專家、學科教育專家、實訓指導教師等,大量的教材文本編寫任務應由其中的“雙師型”教師承擔,他們的文字功底應較強。有創新之師才能造就創新之生,所以參編教師應具有創新精神。
專業骨干教師,尤其是在相關課程中有多輪授課經歷的優秀教師教育管理論文,不僅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而且掌握專業課程教學規律、教學特點及本專業領域的教學現狀、教學動態,能夠把握學生的需要、感受、興趣以及接受能力,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習的過程性,能夠從學生認知水平提高和能力提升的角度對教材的編寫提出構想。在這方面,無論是課程專家還是企業專家都是無法替代的。參編教師要到生產一線進修和崗位實踐,摸清生產實踐的崗位群分布情況,弄清生產實踐的工作過程和技術要領、行業企業的標準和規范,使專業教材達到企業要求,還要認真研究相關專業的職業資格標準,使教材能夠兼顧職業技能鑒定。參編教師應不受原有課程的影響,拋開個人的利益關系,嚴格依據工作任務組織課程。專業課教研人員還要從教學科研的角度對教材提供中觀的意見。
在編寫的過程中,應穿插集中培訓、集體討論、自我學習、企業調研、學生問卷調查等工作教育管理論文,這樣不僅可以使參編教師開闊思路,保證教材的編寫質量,還可以使教師自身的知識水平、教學技能、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職教理念也會在教師的頭腦中深深扎根。
三、行業企業技術專家
行業企業技術專家包括技師、車間主任、班組長等基層部門負責人等論文服務。他們既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也深切地了解行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他們來自實踐,精于實踐,是實踐專家。應召開有代表性的實踐專家研討會,請他們對相關職業進行工作任務分析,分析具體崗位的職責任務,歸納出典型工作任務的框架。由實踐專家和教師,共同歸納每一崗位所需的知識和能力,確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務的詳細內容,綜合設計課程項目教育管理論文,確定教材的編寫內容,包括“工作與經營過程”、“工作對象”、“工具”、“工作方法”、“勞動組織”和“對工作的要求”等。按照從事這一職業所應具備的能力要求組織教材內容,由實踐整合理論,確保職業能力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
有了相關行業和企業技術專家的參與和支持,才能使教材的開發能夠真正做到以職業實踐為導向,使課程教材內容來自企業實際,符合行業企業生產流程,反映行業企業的需求和發展趨勢,體現新標準、新規范、新能源、新材料、新知識、新技術及企業管理新理念,滲透企業文化和專業文化;才能編寫出能使學生真正掌握實際技能、學以致用的好教材;才能解決教師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密切學校與行業企業的關系,為學校最大限度地利用行業企業的各種職教資源提供可能。
四、心理學與教育學專家
心理學與教育學專家在教材編寫前及其過程中,要指導編寫人員深入掌握中職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中職學生的教育規律,使編寫人員在編寫中應用和遵循教育管理論文,并對教材中出現的相關問題提出修改意見。心理學與教育學專家要與團隊其他人員共同研究,很好地處理企業需求、培養目標和學生實際三者之間的關系,使教材既符合職業教育課程教學要求和相關專業崗位資格技術等級的要求,又符合職校學生的基礎狀況和掌握技能與知識的規律,還體現職業教育的性質、任務,達到中職相應專業的培養目標。心理學與教育學專家最好應了解中職的相關專業,以提高指導教材編寫的針對性。
五、教材編制技術人員
教材編制技術人員要進行排版、制圖、多媒體制作,包括動漫制作、影像錄制與處理和教材的形象化、藝術化處理等論文服務。教材編制技術人員也應了解中職的相關專業,以提高編制技術的有效性。
編寫中職專業教材的過程實質是研制過程,研制教材也是工作項目。教材文本初稿完成后,要集中編寫團隊全體人員,進一步研討教材的框架、編寫體例等,在此基礎上,逐項、逐條乃至逐句、逐圖對教材進行仔細推敲教育管理論文,發揮各類專家的特長,集中大家的智慧,修改定稿。此舉工作量雖然較大,但能大大提高教材質量。如此開發的教材,還要進行一輪小范圍實驗,實驗成功后才能推廣。為持續提高教材質量,在教材實驗和推廣過程中要建立教材使用的反饋評價體系,通過學生和教師使用滿意度調查、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職業技能與職業素質滿意度調查等多種形式,系統收集學生、教師、用人單位、畢業生等各方面對教材實施的意見和建議,總結經驗與不足,對教材進行不斷修改和完善,形成教材滾動開發機制。
一、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調查分析
本文結合調查數據對安徽省企業核心競爭力做了簡單的分析,本文的數據來源于媒體,獲得的都是可公開的信息。經過整理后得到。企業樣本數為40份,企業年收入在500萬以上現代企業管理論文,主要從企業制度,品牌產品,技術,企業文化,戰略五個方面來分析。
(一)企業制度領域
表一 企業經營領域和經營方式
經營方式
獨資經營
有限責任
其他
經營領域
同行業多種經營
單一經營
多元經營
企業數量
6
32
2
企業數量
8
3
29
占比
15%
80%
5%
占比
0.2%
0.75%
72.5%
目前從企業的制度來看絕大多數(80%)企業都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形式,仍然有少數企業(15%)是獨資經營。72.5%的企業選擇多元經營中國學術期刊網。所有的調查企業目前都有著比較好的盈利水平。
(二)企業產品和企業技術狀況
表二企業近三年產品技術狀況
有無新產品開發
有
無
—
有無新技術開發
有
無
——
企業數量
6
32
2
企業數量
8
3
29
占比
15%
80%
5%
占比
20%
7.5%
72.5%
單純的從產品技術的角度來看,企業的創新能力確實不足,僅僅有15%的企業開發了新產品。數據顯示20%的企業進行了技術創新,另有72..5%的企業無法獲得技術創新的數據現代企業管理論文,無法獲得技術方面的數據無非是:企業沒有技術創新,企業未公布相關內容,企業技術屬于商業機密。一般而言商業機密并不多,所以可以判定多數企業的技術創新并不強。
(三)品牌知名度
表三企業主要產品(業務)品牌知名度及市場占有率
知名度
地方性名牌
省內品牌
國內名牌
國際
其他
企業數量
24
5
7
1
3
占比(%)
60%
12.5%
17.5%
2.5%
7.5%
品牌知名度是指潛在購買者認識到或記起某一品牌是某類產品的能力。它涉及產品類別與品牌的聯系。品牌知名度影響企業的銷售量和企業的收入。所以它是衡量企業知名度的主要指標之一。安徽省大部分企業其主要產品(服務)品牌建設的市場范圍局限于地方,占60%,大品牌而言(指國內和國際的)占10%從這一點來看,很可能存在著地方保護的問題,雖然地方保護的問題基本上被人們遺忘,但是品牌的地域性可以很明顯的表明地方品牌受地方扶持。
(四)企業文化培育能力狀況
表四 企業的經營理念和企業的文化精抻
企業經營理念和文化精神
有
無
企業數
17
23
占比
42.5%
57.5%
大部分企業已經具有企業文化建設的意識。從表四可知現代企業管理論文,42.5%的企業有自己的經營理念,57.5%的企業有自己的企業文化精神中國學術期刊網。但是,盡管規模以上大部分民營企業都已經具有企業文化建設意識,但是通過調查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往往流于表面,沒有深入挖掘其內涵,也未根據企業自身的特點培育其獨特的企業文化。如這些企業的經營理念集中在以人為本、靠質量、誠信、服務、成本求發展;企業文化精神則體現在團結、開拓、發展、創新等方面。這些都是些大眾化的口號,沒有任何特色。也正因為如此,企業員工的往往表現出缺少歸屬感、人心渙散的風貌。
(五)企業經營戰略
表五企業經營戰略
有、無戰略
無戰略
有戰略1-5年
其他
企業數
15
19
6
占比
37.5%
47.5%
.15%
很多企業沒有自己的戰略,說明企業沒有長遠的發展眼光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僅僅局限于走一步看一步的發展狀態。
(六)結論
根據本文的數據顯示來看安徽省企業核心競爭的現狀:當前大部分企業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有些企業雖然是世界 500 強,但名次比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護之下,還有的是我國歷史形成的壟斷行業,這些企業恐怕就難以與世界真正的強手較量。小企業所表現出的弱點就更加突出,小而弱大而散,產品質量相對較差,技術創新能力差,企業管理水平低現代企業管理論文,人員素質偏低,企業戰略定位不夠準確,市場反應能力不強。
綜上所述,安徽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總體水平偏弱。這主要表現在:1管理體制上很多企業仍然沒能建立現代企業制度。2.技術開發能力非常弱。這主要表現在研發投入很少,自主研發能力弱,缺少專利技術,新產品開發少,易被模仿中國學術期刊網。企業知識技能資源方面未能有效地構建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3.企業文化培育能力較弱。主要表現在沒有創建獨特的企業文化,員工缺少歸屬感現代企業管理論文,人力資源開發能力不如人意。4、企業影響力較低。企業總體影響力較低,主要體現在其知名度較小。,60%企業的影響力局限于當地或地方,影響面較小。
二、培養安徽省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途徑
(一)培養良好的外部環境
一是政府可以進一步落實國家在技術創新等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結合企業所得稅和企業財務制度改革,鼓勵企業建立技術研究開發專項資金,為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是政府在幫助企業解決融資,促進企業發展方面大有可為:一方面,建立以資信檔案為基礎的信用制度,切實解決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通過完善信用制度可以科學地規劃有關企業的融資貸款事宜。另一方面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政府可以進一步規劃民間的資本市場,有計劃、有組織地按照借貸程序科學管理企業的融資中國學術期刊網。由此,既解決了企業的融資問題,又給民間資本提供一定的科學增值,使企業培養核心競爭力有了物質保障。三是加強扶持,規范市場。一方面政府要規范市場秩序,成為市場的監督者;另一方面,應該加大扶持力度,在明確一部分重點企業的發展主攻方向后現代企業管理論文,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進行支持。
(二)培養企業的核心技術
由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是技術核心,所以企業的技術創新是關鍵。通常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企業的技術創新。一是加強企業的創新意識,營造創新的氛圍。二是努力創建創新體系。建立一系列的科研管理制度以及獎勵制度來調動研發部門的積極性,加強與高校以及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三是靈活選擇創新的戰略。
(三)制定企業發展戰略
世界已經進人企業戰略制勝的時代。企業離不開發展戰略中國學術期刊網。企業的發展戰略是關于如何協同不同生產技能及整合多種技術的集合知識。它是指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生產制造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是在產品族創新的基礎上,把產品推向市場的能力;是使企業獨具特色并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知識體系:是一個企業能夠長期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因此,企業發展戰略的制定需要遵循長效性原則、全局性原則、競爭性原則、動態性原則。
(四)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與管理機制
一是要加大高等教育的力量,積極調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結構;二是要規范人才市場運作機制,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與合作,以滿足企業發展所需的多方面人才;三是要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努力營造吸引人才的環境,在人才的管理中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實“事業留人、待遇留人”的人才政策。
(五)完善知識產權制度
知識產權是企業技術創新、經營運作、開拓國際市場的一種競爭力。政府應鼓勵企業提高知識產權創造能力,把知識產權戰略納入總體戰略;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法律和政策;加大對知識產權保護司法和行政執法的力度;保護知識產權權利人合法權益;建立知識產權侵權預警機制;建立完善對重大跨國并購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和嚴格評估審查管理體系,切實維護企業合法權利;建立健全知識產權社會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