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2 20:53:2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有關小學教師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職學生往往被標簽化為“問題學生”、“差生”,內心充滿了自卑,自我效能感較低。優勢視角通過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展示自身的優勢,以自己的努力獲得他人的認可,提升自身的尊嚴。例如,中職學生的文化學習底子較薄,學習文化知識較為困難,通過優勢視角的引導,讓其發現自身動手能力、活動能力、領導能力等方面的內在優勢,以自身優勢彌補自身不足,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二)彰顯學生的差異性優勢
尊重差異是優勢視角特別強調的理念,中職學生年齡大都在14~18歲之間,個性彰顯。優勢視角不是關注學生個性的偏差,而是挖掘個性背后的優勢,并通過適當的干預措施或提供合適的平臺將優勢展現出來,使學生重新審視自己所擁有的才能、優勢和資源。(三)培養學生的專業自信中職學生自我認知不足,自我效能感較低,總認為自己什么都不會,什么都學不好,因此,對學習不上心,對專業技能不感興趣。優勢視角的出發點是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只是這些優勢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個體之所以不自信,是因為沒有正確地認知自己。在班級管理中通過優勢視角的干預,可以促使學生重新認知自己,發掘自身的優勢,以更具有持久意義的精神與信念面對專業學習,讓自己盡快轉化為一個合格的職業人。
二、優勢視角在班級管理中的運用
優勢視角是以優勢為本的價值理念,相信每個人都有優勢、財富、資源、智慧和知識,班級管理者就是要幫助學生充分挖掘和發揮自身的潛能與優勢,找到成就感,轉移他們對問題的過度注意力。那么,該如何探索和發現學生的資源和優勢呢?
(一)解構學生問題,重構問題意義
優勢視角強調把注意力聚焦于案主如何生活以及從他們的經驗里找尋意義。這一看待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視角強調的是社會世界的主觀性,即該視角認為,社會是被人建構的,是按照人的主觀意識的理解或解釋而建構起來的一種“意義世界”,每個人都生活在這個“意義世界”當中。由于每個人對這個“意義世界”的理解或解釋是不同的,所以其所擁有的意義體系也不同。當個人現在的“理解”和“解釋”與自己過去的理解不一致,或者是與他人的理解不一致時,則會造成意義體系的混亂,即所謂的“問題”就出現了。因此,社會工作者的任務就是要努力去理解案主的“意義世界”,幫助案主在原有的意義體系基礎上重構新的意義體系。中職生身上往往存在不愛學習、上課喜歡說話、喜歡玩手機、不講衛生等一系列問題,從優勢視角出發,作為班級管理者,就是要解構這些問題,努力去理解這些問題背后的意義,幫助他們重新建構問題的意義。例如,學生上課喜歡說話,有可能是因為他們以前一直習慣了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想說話就說話,沒有任何約束,所以到了課堂上,這種愛說話的原有“意義體系”便會顯現出來。班級管理者理解了課堂愛說話的這種問題意義,就可以通過引導、對話等方式幫助學生將其課堂愛說話的意義體系重構為與“意義世界”一致的意義體系。
(二)聚焦學生優勢,以正向經驗引導學生
優勢視角聚焦于案主的優勢而非病理或問題。如果過分強調病理或問題,往往會使案主變得更加沮喪和無助。不少中職生往往存在不愛學習、喜歡撒謊、喜歡推卸責任等問題,班級管理者如果過分關注于問題本身,一味強調這些問題的負面影響,學生改變的效果并不大。采用優勢視角,挖掘學生的優勢,通過其優勢引導其不斷成長,往往能夠將問題化于優勢之中。例如,針對中職生課堂喜歡睡覺的問題,班級管理者的關注點不應該是課堂喜歡睡覺這個問題本身,因為課堂喜歡睡覺只是一種外在行為表現,問題的根源在于學生沒有發現自己的目標以及自身的優勢所在,自己不知道該學些什么。班級管理者可以通過個案輔導的方式,用心去挖掘學生的優勢,通過優勢使學生體會到愉悅感,讓學生愿意自我改變,從而為學生有效建構新的學習生活狀態。
(三)以“人在情境中”理解學生,接納學生
優勢視角認為,認識人既要認識他的內在世界,又要認識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會環境。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情境中完成的,生活于其中的社會環境、他人對自己的態度以及他人的自我定義都會影響著自我認知。因此,社會工作者的任務就是將案主呈現出來的“問題”放在具體的社會情境中重新定義,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由此可見,一個學生身上的“問題”并非源于個體本身,而是源于他周邊的不良因素,是通過社會互動進行體驗和內化的結果。不少中職生被認為是問題學生,不守紀律,難管,不愛學習等,這些之所以是問題,是因為父母、老師、周圍的人都認為這是問題,他們的表現、行為不同于常人,所以被貼上了“壞”、“差”的標簽。對中職生的這些問題,優勢視角要做的就是將這些問題放在具體的社會情境中充分了解其產生的原因,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服務和心理輔導。
(四)善用“與案主合作”原則,以關愛促學生成長
優勢視角秉承社會工作者與案主之間是合作伙伴關系,每個成員都是平等的,都應該受到尊重和信任。這種“互為主體性”的理念運用于中職班級管理中,要求班級管理者要摒棄傳統的居高臨下的態度、家長式的態度去審視學生,以一種平等的、為學生服務的姿態與學生對話合作,認真傾聽學生的訴說,與學生進行真情實感的交流,平等對待每位學生,尊重、信任、接納每位學生,相信學生是可以改變的,讓學生在被相信、尊重中實現自我參與和自我決定。
(五)正確運用“抗逆力”原則,凸顯學生差異性優勢
抗逆力是優勢視角的理論內核,是發源于人們在抗爭逆境之中而獲得的特征和能力,包括幽默感、洞察力、獨立性、創造性、道德和首創精神等,在人們遇到困難并努力戰勝困難時,這些能力或多或少都會得到發展,每一項能力都會隨時間的推移逐步成熟和復雜化。美國哈佛大學瓦倫特(GeorgeVaillant,1993)教授認為,抗逆力是個人的自我糾正取向,是彎曲而不折斷或彎曲時可以反彈的能力。[8]班級管理者面對“問題”學生,所要做的就是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抗逆力。一方面,要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創造、提供良好的環境,幫助學生提高抗逆能力;另一方面,要使用表現抗逆力的語言,鼓勵學生講述生活中每天的抗爭和成功的故事,引導學生看到自己潛藏的強大的抗逆力,并將其釋放出來,從而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因此,面對學生的問題,不應該只糾纏于問題本身,而應該透過問題挖掘學生背后的抗逆力。中職生往往會通過夸張、張揚的個性表現,如染發、上課喜歡說話、不服從老師安排等“偏差行為”做出抵抗,堅持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自我,捍衛自身的權力與地位。例如,有些學生上課總喜歡說話,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引起老師對其的注意。中職生的很多偏差行為是不合適的,但是具有功能,某種程度上使其自身在不利環境下減少刺激、避免痛苦、維護自尊、證明意義。
一、利用多媒體,增強實驗效果
演示實驗,就是教師利用實驗器材、儀表向學生做演示示范實驗,或創設必要條件將自然現象及其變化規律等再現出來。這是物理教學中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方法,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重要手段,是認識事物規律的起點,也是物理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思考總結,從而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得出正確結論。但是,有的演示實驗觀察現象細微,且由于條件的限制,教師只能在講桌上進行演示,有些學生看不清楚實驗現象,這就增加了學生在理解過程中的難度,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利用多媒體將演示現象放大,使其在銀幕上清晰地顯示出來。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觀察思考,又縮短了觀察時間,從而增強了演示實驗的效果。
例如,在“測定物質的密度”這個實驗中,其實驗目的就是練習使用天平,學習使用量筒,學會利用天平和量筒測物質的密度。在這個實驗中,學生第一次學習使用量筒測量液體的體積和測量小金屬塊的體積。因此在做實驗之前,教師應先教學生如何使用量筒,如何正確讀數。而量筒的刻度較小,教師演示講解,大部分學生看不清楚。這時可利用投影技術,將刻度放大,學生就容易看清。在講“磁場”和“電流的磁場”這兩節課時,磁場的概念比較抽象,條形磁鐵、蹄形磁鐵、同名磁極之間和異名磁極之間的磁感線分布以及直線電流的磁場的磁感線和通電螺線管的磁場的磁感線分布形狀各不相同。傳統的演示方法一股是:將玻璃板放在磁鐵上面,將鐵屑均勻地撒在玻璃板上,輕輕敲動玻璃板,使鐵屑在磁場的作用下形成平面的磁感線分布圖形。因平面放置,學生看不清楚,教師只好端著玻璃板走到講臺下,讓一部分學生看看,這樣既浪費時間,還有許多學生看不清楚。利用多媒體,則完全可以改變這一局面。
將教材上所講的幾種演示情況投影到銀慕上,使全班學生都能清晰地看到各種情況的磁感線分布,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磁場的認識,使抽象的問題容易理解。
二、利用實驗課件,提高學生實驗操作技能
大多數物理實驗,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都是第一次接觸該實驗所用的儀器。學生在進入實驗室之前,學生對儀器的使用和實驗操作方法了解甚少。依靠教師的演示講解,許多學生很難看得清楚,等到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時,仍有無從下手或不得要領的感覺。因此學生在做實驗之前,先觀看一段所做實驗的操作錄像,在看實驗操作錄像的同時,教師利用慢放、暫停、回看等方法,向學生講清楚實驗需要注意的問題和實驗成功的關鍵是什么。經過形象直觀的開導,能夠為學生做這個實驗指出一條正確的操作方法。這樣必然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實驗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中進行正確地操作、觀察、思考和探索。
文化館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事業機構,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目前,我國各地區都設有文化館,它們也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文化使命。舞蹈是精神文化范疇中的一種藝術門類,是社會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能夠從中獲得巨大的精神享受。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舞蹈,因為它不僅可以強健身體、愉悅身心,同時還可以提高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舞蹈作為造型藝術是活的雕塑和動的繪畫,需要用元素造型手段揭示藝術形象、精神、意境、美感。縱觀人類社會的所有藝術,很少有其他藝術行為能夠像舞蹈那樣令人振奮和激動。舞蹈作為生命活力的一種形式體現,它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給予了極大的助益。正是由于舞蹈藝術表演具有其自身特殊的感染力、親和力、滲透力和震撼力,因此,就具有了不同尋常的教育意義。在文化館開展蹈教學時有一定難度,文化館雖有專業的教師,但學員一般為中老年群體普遍沒有舞蹈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循序漸進,由簡入難,從營造特定的文化氛圍入手。
1 文化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傳遞情感。舞蹈作品中一般都有性格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因此首先必須把握住人物鮮明的時代精神及其特定的舞蹈特征,想要塑造其完美的舞蹈形象,還要做到正確握人物的真情實感,從而得到觀眾的認可。所有的藝術表現中情感的真實性都是十分重要的,舞蹈表演也不例外,然而由于舞蹈表演對于音樂、節奏以及舞臺上的位置等因素都有一定的要求,這使得演員不能夠很好地處理相應的情感,但是作為一個優秀的演員就必須把所演繹的藝術形象表現的有血有肉、入木三分,結合舞蹈技巧來加強情感的真實性從而吸引觀眾的目光。
(二)有助于增加舞蹈表演的靈動性。熟練運用舞蹈技術可以烘托整個舞蹈氛圍,熏染核心故事情節,增加舞蹈的靈動性。通過連貫而有力的肢體動作,加上情感的合理運用,舞蹈表演中合理運用舞蹈技術,可以更加鮮明的刻畫出既定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舞蹈表演的美感,傳遞出舞蹈表演的精神情感。懂得舞蹈技術的靈活運用可以將舞蹈與技巧相互融合,最終使整個舞蹈具有生動靈活的靈魂,傳遞給人們一定的心靈境界。
2 文化館舞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落后,脫離實際。多年以來,文化館的舞蹈表演大都片面強調技術、技巧難度,舞蹈藝術教學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都過于落后,無法跟上時展的步伐。舞蹈教師通常的教學方法是口述與肢體動作相結合,學生所能做的便是對教師進行模仿,整個教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教學,不如說是在模仿。舞蹈藝術教學的課程形式往往是一群人共同學習,表演老師無法對學生做到一對一的針對性輔導,通常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素材上,從而忽略了實踐性,學生不能通過接受舞蹈藝術表演教育,從中體驗到舞蹈表演的真正涵義和行動規則。另外,大量舞蹈表演理論知識的傳授也使得教學漸漸脫離實際。
(二)舞蹈教學設施不全面。文化館舞蹈教學的發展是需要多方面努力的,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下,大部分專職文化館還有一些制約因素,比如專業老師短缺,舞蹈教學設施匱乏等。在舞蹈藝術蓬勃發展的形勢下,文化館藝術教育的發展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當前文化館藝術表演教育主要存在著重視不足、藝術教育管理機制尚未理順、課程體系不夠完善等一系列問題,舞蹈藝術表演教育更是難以順利進行。
3 提高文化館舞蹈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一)要讓舞蹈回歸于群眾。舞蹈藝術可以愉悅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不論男女老少,都喜歡舞蹈帶來的樂趣。如果不從藝術角度來考慮,舞蹈在生活中可謂無處不在。我館文化藝術表演的形勢有多種,其中以廣場文化演出和百姓大舞臺為主。如由我館自行編排、指導的《客家布娘》、《酒坊娘子》、《讓我試試》、《泡泡澡》等舞蹈受到了廣大民眾的喜愛,晚上形形的人齊聚一堂,跳起自娛自樂的廣場舞,吸引了大量圍觀者,場面熱鬧非凡,體現了一種愉悅的群眾文化生活。群眾舞蹈沒有場地的限制,它取源于生活,可以說在生活中無處不見。作為一項具有生命力的藝術文化,要想擁有強大的生命力,發揮獨特的社會功效,就應該讓它回到群眾中去在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大背景下,精神生活成為人們一個新的需求點,所以讓更多群眾參與到舞蹈藝術中來,讓他們用肢體消除心中的煩躁和疲憊,用肢體語言營造和諧、快樂的社區氛圍,作為一名群眾舞蹈老師,要把自身的工作職責與社會職責統一起來,讓舞蹈教學變成有益于社會、皆大歡喜的樂事。
(二)增強舞蹈表演的形體表現力。由于舞蹈藝術表演主要通過人體語言傳情達意,因此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強化藝術表現素養應當從生理的動作,即舞蹈的基本功訓練抓起。形體訓練是舞蹈訓練的基礎,其最終目標是使自然狀態的形體趨于藝術的理想狀態,因此它有助于提高形體素質,改善形體條件,規范形體動作。從認識上講,只有通過形體訓練才能真正理解正確、優雅、合理的形體語言,并融入到藝術表演當中,通過人體各部位的功能的配合來體現人的情感和本質,最終在表演上形成內、外的完美統一。
(三)創新舞蹈教育的藝術氛圍。群眾舞蹈形象的情景交融及藝術特寫與描繪,讓群眾在一個不受限制的環境中得到藝術想象的空間,進而不斷增強審美感受,并不斷洗滌靈魂。舞蹈講究意境,意境強就更容易使觀眾接受,進而在很多場合大量地使用或演出。因此,作為文化館的舞蹈老師,不僅要教會學員舞蹈的基本動作,還要為其注入生命力,讓他們能夠在一種享受的氛圍之中不斷前進。舞蹈一旦有了生命力,觀眾的視覺將更加強烈。
參考文獻
[1]陳玲.試析文化館少兒舞蹈教學[J].大眾文藝,2015,11:230.
[2]章淑蓮.淺談文化館該如何開展有效的舞蹈教學[J].才智,2014,18:187.
[3]楊妙.淺談文化館舞蹈教學[J].大眾文藝,2013,02:23.
由此可見,教師優良的人格特征不僅是促進教育發展的“催化劑”,還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奠基石。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崇高的敬業精神、豐富的教育科學理論和較強的科研素質外,還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
但現在,根據調查分析,發現在被調查者中有51.23%的農村小學教師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
二、小學教師心理亞健康現狀及原因
據有關部門對農村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現狀的調查結果顯示,教師的亞健康心理表現在以下三大方面。
1、焦慮。
焦慮已成為中小學教師中常見的、普遍的心理問題,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引起焦慮的主要因素有:
(1)、培養學生的成就挫折。有些教師好勝心卻很強,極想取得好名次和受到領導的表揚,但因自身水平有限,能力一般,致所帶的班級的教育教學質量平平,造成心理焦慮。
(2)、教科研的成就挫折。由于有些學校對教師論文獲獎、文章發表、課題研究有一定數量上的規定。對于達不到要求的教師在考核、評優、晉職、獎金分配上暫時發生傾斜,而大部分的教師平時埋頭于教學,特別是農村的小學,編制緊,教育教學任務重,教師對論文的撰寫已經盡力而為了,對課題研究確實有力不從心之感。而這些對農村小學教師的考核、評優、晉職、獎金分配來說又是至關重要的,長期以往,學術上沒有建樹,勢必造成心理失衡,引發焦慮。
(3)、晉職的成就挫折。依照現有的職稱評定體系,由于名額有限,僧多粥少,符合參評條件的農村小學教師若想晉升非,得等上幾年,才輪得著,除非是特別優秀的可以破格。一線的農村小學教師在等待職稱晉升的過程中,內心壓抑,對前途極其擔憂,引發焦慮。
(4)、物質待遇、社會地位不如從事其他工作的親戚、朋友、同學,加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沖擊,從而使教師產生焦慮。
2、情緒波動大,行為偏差大
(1)、在生活中,一些教師由于主客觀的原因,常處于情緒低落、心情不佳的狀態,不能調節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他們很少有快樂。而憤怒、悲哀、恐懼、埋怨則是經常表現出來。當他們意識到別人不合理地對待自己時,憤怒便會驟然爆發,并表現出攻擊;當他們難以達到目的時,便會產生恐懼或悲哀的心理。這種不良情緒的的滋生和蔓延,以至于形成惡性循環,使他們長期處于緊張、憂郁、焦慮狀態。
(2)、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不善于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不能處理好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不是與同行發生紛爭,就是與學生發生對抗,甚至與領導發生沖突。久而久之,形成孤獨、無助、郁悶、憤懣、抑郁等情緒。當發現學生有違紀現象或有其他錯誤時,這些教師往往會粗暴地指責、批評、諷刺、挖苦、侮辱學生,甚至體罰學生。
3、感覺身心俱疲
我們的許多農村小學教師除了白天緊張繁忙的工作以外,晚上還要加班加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這種超負荷的工作壓力之下,極易產生生理和心理疲勞。這是造成教師身心俱疲的的客觀因素。
其次,教師個體性腦力勞動的性質,是造成教師身心俱疲的主觀因素。
第三,忙于應付各種檢查、評估、驗收,也是造成教師身心俱疲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第四,福利待遇、名譽地位、人際關系等方面的擔心是造成教師身心俱疲的另一個主要的因素。
三、維護小學教師心理健康,促進基礎教育和諧發展
小學教師自身心理素質的提高,是關系到能否促進基礎教育和諧發展的關鍵所在。也只有關注、重視、維護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才能促進基礎教育的和諧發展。具體做法:
1、改善評價機制和管理制度
(1)制訂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在小學階段,制止主要以學生語、數科考試成績為依據的評價教師教學水平高低的做法。實施全方位的綜合評價制度,構建多角度的評價體系,降低師生對分數的關注程度,減輕分數對教師學生的精神壓力。
(2)、教師的職稱晉升、福利待遇、評優評先等方面的評定,科學、歷史、公正地衡量,不搞“一票否決制”。對不同年齡層次的教師,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結合“摘蘋果”的原理,考慮一線教師和科研教師的區別,適當擴大職稱的級別,適當降低職稱晉升的門檻,使大多數教師通過自己的努力,都能跨上相應等級的職稱,從而消除一線教師中消極的工作態度和牢騷滿腹的思想情緒。
(3)、采取人性化的管理。①學校要轉變觀念,對于教師不僅僅是管理,更是服務。在教育教學上,提供教師學習的機會、展示的舞臺;在生活上,關心教師的家庭、豐富單身教師的生活;在待遇上,“獎優罰劣、獎勤罰懶”, 實行多勞多得。②嚴格控制教師的工作時間。對教師的教案采取分層次的要求,有條件的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對教學任務繁重的骨干教師和包班教師,更要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減少他們的工作量,增加他們休息的時間。③在國家加大基礎教育投入的同時,學校逐步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不斷改善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條件。④努力創造寬松和諧的心理時空。努力創造條件,不斷滿足教師們的成就需要,使他們時時體驗到被尊重、被關心的情感,從而保持舒暢、平和的心情,輕松愉快地投入工作。
2、提升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
(1)、通過心理輔導,增強教師自信心
著名的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教育作為培養人才的最重要的活動更需要創造,而創造教育的實施首要的是必須有一大批創造型教師。當前,對于創造型教師的概念雖然還未能取得一致意見,但是國內外教育界對于創造型教師的研究已經積累了不少資料,關于創造型教師的基本特征已經有了不少共識。
要創新就要有人才,而努力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具有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人才的關鍵就在于培養創造型教師。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承擔著科教興國的歷史重任,因此,必須努力培養和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當前,教育觀念滯后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過程缺乏活力,教學方法一成不變,種種不利于實施創造教育的現象已十分普遍,因此,關注創造型教師的培育與成長已迫在眉睫。
(二)調查背景、目的、對象、方法
為深入了解我省中小學創造型教師成長的真實狀況,分析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以便為教育部門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提供科學決策依據,2011年9月開始,在省教科文衛體工會委員會指導下,在福建省寧德市教育工會組織下,我們對寧德市部分中小學教師展開了關于創造型教師成長的調查。調查以問卷調查為主,也相開座談會以了解情況。調查地域雖然限于福建省寧德市,但普遍性的問題可以借此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呈現并促人反思。
本次調查籌劃周密,準備充分,設計力求科學,覆蓋各類學校。問卷調查共設計題目27個,其中選擇題25道,問答題2道,教師還可以靈活增加他們認為比較重要的相關信息項目,保證了問卷的整體規劃與實際變化的統一。問卷題目主要涉及教師對“創造型教師”內涵的看法、影響創造型教師成長的各種因素(包括教師個人的素養與努力,學校環境及創造的各種條件,教育主管部門的政策)、促進與妨礙創造型教師成長的有利與不利因素等等。問卷采取無記名答卷方式,本次調查對象包括寧德市城鄉各類中小學,發出問卷調查表800張,回收760張,回收率95%,客觀地反映了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校教師的情況。
二、主要問題的統計結果及分析
(一)教師對“創造型教師”的認識
表1 創造型教師應具備的最主要條件(多選)
在“你認為創造型教師應具備的最主要條件”(多選)的調查中,“高尚的師德”依然被認為是成為創造型教師的首要條件,這與我國教師傳統中“身正為范”的要求一致。許多教師還表示,如果缺乏高尚的師德,則其他方面愈強,對教育教學的破壞性影響愈大。“強烈的創新意識”也被擺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許多教師表示,能否成為一名創造型教師,首先必須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才會有動力去研究、去發展、去實踐。而“較高的教學藝術”同樣被認為極端重要,教師們表示,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第一職責,而高超的教學藝術能讓教學產生最好的效果,獲得最高的效率。同樣,“廣博的專業知識”也受到教師們的青睞,他們在調查中一再拿出“要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源頭活水”的教育格言自勉。
(二)影響教師成為創造型教師的主要因素
1.教師專業發展目標定位對創造型教師成長的影響
表2 教師專業發展目標定位
在“您的教師專業發展目標定位”的調查中,選擇“勝任教學的教師”為43%,選擇“骨干教師”的為34%,選擇“特級教師”的為8%,選擇“名師”的為10%,選擇“創造型教師”的為5%。從這里可以看出,絕大多數教師對自己教師專業發展的目標定位不夠高,大多數人認為能夠勝任教學就心滿意足了,只有極少數人向著特級教師、名師和創造型教師的目標發展。這說明當前教師發展動力不足,需要引起高度注意。俗語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如果教師沒有高遠的職業發展規劃,那么,即使是定位為“勝任教學的教師”恐怕也不容易實現。
2.教齡對創造型教師成長的影響
表3 教齡對創造型教師成長的影響
從表中可見,教齡對創造型教師成長的影響,認為需要15年到30年的占了絕大多數,認為需要30年以上的也占了五分之一強。這說明,在創造型教師的成長需要較長的時間這個問題上有比較一致的認識。但是在與教師的座談中,我們也注意到,也有少部分老師認為一個老師是否能成為創造型教師與教齡關系不大,甚至會有教齡越長越保守的現象,而新生代的教師因其學歷、年齡與知識優勢,成為創造型教師的可能性也極大,這都是值得注意的觀點。
3.學歷對創造型教師成長的影響
表4 學歷對創造型教師成長的影響
從表中可以看出,認為學歷對成為創造型教師影響“較大”和“非常大”的占了絕大多數。這說明當下的教師對于學歷比較看重,也反映了我國近年來教育行業對于學歷的要求日漸提高的現實。不過,在同個別老師的交談中,我們也認識到,重視學歷不等于教師的學歷越高越好,認為學歷對于創造型教師“沒有影響”的教師主要是考慮到許多成功的教師第一學歷雖然不高,但是他們后來都通過自修或培訓,拿到了更高級別的學歷,有的還拿到了研究生學歷。
4.閱讀對創造型教師成長的影響
表5 教師的閱讀狀況
對于大多數中小學教師而言,他們在繁忙的日常教學中并無太多的閑暇時間進行閱讀,但是因為有寒暑假這樣的帶薪休假,在各類職業中,唯獨老師可以享受較多的閱讀時間。但從表中可以看出,教師的整體閱讀狀況不容樂觀,而農村教師的閱讀時間與城市相比更是大大縮水。在一所農村中學的座談中,教師談到農村教師閱讀時間少的原因:“不知道該讀什么”、“缺少書店和其他購書途徑”、“經濟條件限制”等占了絕大多數。從實際情況來看,教師沒有樹立終身學習的習慣,沒有閱讀的愿望,這是教師閱讀時間少的主要原因。
5.教師各類教學活動對創造型教師成長的影響
表6 教師各類教學活動的情況
在“你平常備課時在‘出新’方面”的調查中,選“力求每節課都有新意”的占34%;選“有時想有”的占61%。這說明想在備課中出新的教師占了大多數,但自覺追求每節課有新意的老師只占三分之一強。在“你上完課,對這節課上得如何有做反思嗎?”的調查中,選“有,但不經常”的占69%;選“每節課都反思”的占30%。由此可以知道,大多數教師都有課后教學反思的經歷和經驗,但能做到課課都有反思的并不占多數。在“承擔公開課情況”的調查中,選“承擔過縣級以上公開課”的占11%;選“多次承擔過校級公開課”的占51%;選“承擔過教研組內的公開課”的占32%;選“沒有開過公開課”的占6%。從數據中和座談中可以知道,開公開課是教師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幾乎所有的老師都有開公開課的經歷,部分沒有開過公開課的老師大多數是新進學校的年輕教師。在“你在教研活動中”中,選“積極發言”的占47%;選“偶爾發言”的占51%。這個數據在不同的學校當然有不同的表現,但是也有一定的普遍性,一半以上的教師對于教研活動并不十分熱心,這主要與教研活動的主題不明、活動形式單一、主持教研活動的教師組織不力以及教研活動之后的反思和實踐未能得到及時反饋有關。
6.教師對學生實施的教育對創造型教師成長的影響
表7 教師對學生是否進行創造意識和創造方法的教育
教師如果對學生進行創造意識和創造方法的教育,那么反求諸己,也會促進創造型教師的成長。在“對學生是否進行創造意識和創造方法的教育”的調查中,我們看到,很少有老師經常對學生實施創造性教育,完全沒有實施創造性教育的比重也高達27.2%,大多數教師在實施創造性教育方面都停留在偶爾嘗試。在座談中,我們了解到,許多教師認為創造性教育并不是時時處處都可以進行的,需要一定的時機,如果有合宜的機會,他們愿意嘗試,除了課堂教學之外,還通過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等途徑為學生盡快成為具有創造意識、創造愿望和創造方法的人奠定良好的基礎,這說明,目前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實施創造教育的教師還不多,即使有也只是處于個人實驗狀態。
7.教師論文寫作與發表對創造型教師成長的影響
表8 教師論文寫作與發表情況
“在報刊雜志和非正式刊物上的情況”的調查中,文章收入縣、校級匯編的占27.7%;有文章收入市級論文匯編的占65%;有文章在普通CN刊物上發表的有占5.84%;有文章在核心刊物上發表的只有1.51%。與此相關的還有“論文獲獎情況”的調查,結果發現,論文尚未得獎的有占58%;有論文獲市級學科研究會及以上獎的為占14%。由此可知,教師中論文寫作較為優秀者比例很小,且表現不夠全面。在座談中我們得知,一方面教師論文的絕對數量上來看不低,但是另一方面教師的層次普遍較低,大多數屬于論文匯編性質,而這些匯編性的論文多是在培訓過程中必須要做的作業。這說明,教師論文寫作出于內心需要的較少,多數只是來自于外來的要求和壓力,只有少數老師自覺寫作并堅持發表到正式刊物。
8.教師的工作條件與工作環境對創造型教師成長的影響
表9 教師對工作條件的滿意度
盡管近十幾年來,寧德市各縣加大了教育投入,教師的工作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從表中可以看出,回答“很滿意”的僅占4%,“比較滿意”的占30%,“一般”的占53%,“不滿意”的占13%,說明大多數老師對目前的工作條件不是很滿意,甚至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對工作條件持“不滿意”的態度,這勢必影響到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也直接影響到向創造型教師方向發展。
9.教師職業倦怠感對創造型教師成長的影響
表10 教師職業倦怠感
在“你對教師工作是否產生倦怠感?”的調查中,選“非常喜歡教師這個工作”的僅占12%;選“比較喜歡教師這個工作”的占71%;選“說不上喜歡,也說不上不喜歡”的占13%;選“不喜歡,但沒辦法”的也占4%。這表明,學校的大多是教師對教師這個工作停留在“比較喜歡”上,而不是“非常喜歡”上,一旦成長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或是不順,很容易就滑向倦怠了。同時,我們注意到,教師職業倦怠情況比較復雜,因地域、性別、年齡、學校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從地域來看,山區中學的教師職業倦怠感尤其嚴重。從性別看,女性教師的倦怠感大大低于男性教師。從年齡來看,青年教師的職業倦怠感高過中老年教師。
10.教師取得的成就與榮譽感對創造型教師成長的影響
表11 教師獲得榮譽的情況
在“獲得榮譽情況(包括各級優秀教師、教培新秀、優秀班主任、骨干教師)”的調查中,獲得鄉級、縣局級榮譽稱號的占35%;獲市教育局和縣政府榮譽稱號的19%;獲得市府級、省廳級榮譽的僅占3%;獲得省政府級榮譽稱號的為0個。重點學校與農村學校相比,重點學校老師獲得榮譽的人數比與獲獎檔次會高一些。我們看到,榮譽的獲取情況也會大大影響到教師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一般說來,大多數教師還是很珍惜榮譽的,他們許多人認為級別較高的榮譽是對自己教學工作的某種肯定,會更好的激發他們參與教育教學的改革熱情。
11.中小學校長對創造型教師成長的影響
表12 創造型教師理想中的校長(多選)
在“創造型教師理想中的校長”的調查中,認為“先進的辦學理念”的有45%,認為“民主式的管理方式”的有72%,認為“嫻熟的教學藝術”的有21%,認為“高水平的科研能力”的有12%,認為“獨特的人格魅力”的有57%。從這些選擇中可以看出,教師對現代中小學校長的期望比較高,其中,希望校長有民主式管理的教師所占比例非常大,與此同時,認為校長應該有獨特人格魅力的教師也超過一半,許多教師反映,校長的精神風貌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教師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作為一校之長。如果思維靈敏,善于開拓,敢于創造,支持和鼓勵教師創新,同時積極營造教師與教師、教師與領導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教師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就會不斷提高和發展。
12.學校對教師評價方式對創造型教師成長的影響
表13 學校對教師教學工作主要的評價方式
在“學校對教師教學工作主要的評價方式”的調查中,回答“主要看學生成績”的占31%,回答“重點看日常工作表現”的占29%,回答“教研組內評價”26%,“學生評價”占14%。從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小學校對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各種方式所占的分量是不一樣的,由于考試成績直接反映教師的有效教學,于是成為對教師評價的重要依據。在與教師座談中,我們了解到,許多老師對于以學生成績來評價教學工作多有不滿,這說明目前學校對教師的評價機制尚不完善,學校與教師之間有必要加強溝通。
13.繼續教育對創造型教師成長的影響
表14 教師希望在繼續教育培訓中學習的課程(多選)
在“教師希望在繼續教育培訓中學習的課程”的調查中可以看出,教師在接受繼續教育的過程中,對于學習的課程包含多個方面,反映了教師們的求知欲還是很旺盛的,同時,教師們關心的課程都是與教育教學直接相關的課程。
14.培訓對創造型教師成長的影響
表15 教師對當前教師培訓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的看法
在“您認為當期教師培訓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的調查中,認為“與教學工作結合不緊密”的有27%,認為“培訓計劃一刀切”的有21%,認為“單項灌輸,忽視教師的要求”的有32%,認為“培訓未能系統化”的有5%,認為“課程設置不合理”的有15%。這表明教師普遍要求各類培訓應有針對性,應講究實效,在培訓內容和方式上,應注重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方法,新穎的教學理念,理論聯系實際,他們不喜歡形式主義的培訓。
三、培養創造型教師與促進創造型教師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教師群體要主動向創造型教師發展
1.要堅定信念,強化調適,樹立教師自身良好形象。教師要正確認識自己所從事職業的重要性,要有一種神圣的責任感和光榮感,繼而促進教師的敬業精神和樂教意識。要堅持正確的信念和職業理想,做堅定的教育守衛者。作為教師要加強對自身職業的認識,樹立良好的職業信念,富有職業榮譽感。
2.要有成長和發展的意識。黑格爾說:“要是沒有熱情,世界上任何偉大的事業都不會成功”。沒有自我發展意識的人,就沒有理想的追求,就難以有自我潛能的發展,也不可能有自己的快速成長,更難成為創造型的教師。
3.要從多方面提升創造型教師所必備的素養。要做好教師職業發展規劃目標。有志者就會朝著目標向前奮發。教師要實現自我成長和發展,必須學會設計自己的成長和發展“藍圖”。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構建教師多維立體的知識結構和創新教育的基本功。創新的基礎是知識的積淀,因為任何創造都是對所學知識進行科學加工的結果,所以我們要積極抓住學習提高的機會。
(二)學校要將培養創造型教師作為一種制度
1.要把培育和促進創造型教師的發展作為學校工作重中之重。學校要將教師的成長培養工作納入學校的重點工作,學校黨支部、工會應積極參與這項工作,學校要制定目標、計劃,長、中、短的安排部署,明確教師培養要求,專人負責。全力以赴解決教師成長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對教師外出培訓、學習和進修從時間上、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
2.建立有利于培養創造型教師的管理機制。建設一支創新型隊伍,要處理好教育與管理的關系、使用和培養的關系。在對教師隊伍的管理方面,一定要建立起一種激勵機制。同時能夠體現用事業凝聚人,用感情團結人,用利益吸引人的隊伍建設風格。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能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師的自我發展要求,增強教師成長的動力。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以促進教師發展為目的,可采用自評、互評、校評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機制。
3.要積極創建教師發展的平臺。第一,深入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從調查的情況來看,一些學校創造型教師發展得比較快,就是因為這所學校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做得比較好。第二,加強教師培訓。學校要從長期發展考慮,制定本校教師培訓的目標規劃,加大力度明確教師培養的目標和要求,落實教師專業發展的細化要求。在幾所農村學校座談時,調查組同志對老師說現在網絡這么發達,我們完全有條件通過網上獲取材料進行學習。但與會老師還是普遍認為現場培訓效果好。第三,建立教師成長檔案。讓教師在回顧自己的工作歷程,體驗成功的同時,產生自豪感,激發繼續努力的斗志,挖掘自己的潛能,促進其向更高層次發展。
(三)教育主管部門要積極做好配套工作,激勵創造型教師的成長
1.加強對教育經費的管理,努力改善教師待遇。必須努力改變教師待遇偏低的現實。不少縣市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學校教學設備的配備也相對落后,教師可學習和利用的信息源少,一些學校地處城鄉結合部,進城教師的戶籍多數落戶在城郊鄉,他們亟待解決住房等問題。如購買經適房受戶籍限制而得不到解決,而教齡補貼太低,教師的工資津貼與經濟基礎好的縣相比差距較大。
2.拓寬青年教師的發展渠道,建立暢通高效的溝通機制。通過座談會、問卷調查、信息公開欄等多種形式,定期了解青年教師意見、建議和要求,并將處理意見及時反饋;充分發揮工會和教代會在青年教師利益表達中的作用,在制度設計中為青年教師留有一定席位,明確規定青年教師所占代表的比例。
3.通過多種途徑消除教師職業倦怠。首先,要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升教師幸福指數。要克服職業倦怠現象,要從根本上下功夫,要樹立教師發展學校的理念,優化幸福教育環境。每一所學校都應是教師發展的場所,都應當具有使教師獲得持續有效的專業發展功能。其次,要樹立均衡、和諧、民主的理念,建構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要切實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教師的經濟地位與社會地位是緊密相聯的,離開了一定的經濟地位而奢談教師的社會地位,只能是毫無意義的空談。
一些地方領導對新課程的重要意義還存在認識上的不足,重視程度也不夠,在相當一部分教師、教研員中還存在把課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學和評價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更是比較普遍,這些都需要認真加以研究解決。決不可因循守舊,消極對待,缺乏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課改推行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二、 教師自身方面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可以說是這次課程改革的旗幟性口號,關注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相比較而言,新課改對教師的關注程度是遠遠不夠的,很多地區的教師培訓方式陳舊,而且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培訓,對教師沒有產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滿足教師的需要。有的地區居然是這樣進行培訓的:給每位參與培訓的教師發一本有關新課程改革的學習手冊,然后讓他們做一張試卷,教師的任務就是到學習手冊上找現成的答案。同時新課程改革賦予了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權利,比如說其中的實踐活動課,對于很多教師來說就是全新的挑戰。沒有現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師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興趣需要自己開發課程。這對于毫無課程開發經驗,缺乏課程開發指導,本已非常繁忙的中小學教師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新教材往往形式多樣,教學形式的多樣化使得教師的課前準備時間增加了,甚至對教師的體力提出了挑戰。
三、 現實的落差
當前教師研究課題成果評審資料一般由課題結題主報告與附件兩部分組成。在評審過程中以查閱主報告為主,附件作為證明材料為輔,這容易導致教師在整個研究時段內將大部分精力花在課題立項文本寫作與結題文本寫作這前后兩端的起始和結束環節上,中間的過程性活動開展反而比較隨意。傳統的記載冊主張研究者在課題立項之后立即啟用,隨時記錄研究過程中的相關資料,但由于不適用已停用多年。面對當前教師研究“重兩頭輕中間”的現實問題,溫州市甌海區對教師研究記載冊進行了重新設計,旨在引領教師課題研究的過程性活動開展,并使之成為課題結題過程性評價的依據。
一、重新定位“論證性活動”,使之草根化、理性化
“論證性活動”是總結課題研究已有經驗,厘清課題研究思路,制定切實可行研究計劃的基礎性活動。但相比聽評課等研修活動而言,它并不是教師日常的研修形式,很容易被忽略或走過場。由于傳統印象的影響,人們傾向于認為,論證性活動如開題論證、結題鑒定等一定是需要相關專家與領導參加的活動。為此一些教師小課題選擇了忽略,一些學校大課題則以儀式化的方式請專家,但活動過后沒有對研修方案進行修改,也沒有在研究過程中再次對研修方案進行討論調整。理想的論證性活動不僅是專家介入的指導性活動,更應是課題組內自我學習、自我對話的學習交流活動,也是課題組通過自我協商進行研究分工、擬定行動計劃的民主決策活動。為此,我們一方面提出了“開題論證、中期小結、結題總結”三種不同時段的論證性活動,將之定性為一種定期對課題研究思路進行討論的研修活動。另一方面提出了“自我論證”與“專家論證”兩種論證方式,并通過由區教科規劃辦聘請專家為已組織過“自我開題論證”的相關課題再次組織開題論證,傳達一種即便要開展“專家論證”也需要以“自我論證”為基礎的理念。這樣既保證了當前草根化的教師小課題以“自我論證”的方式廣泛開展論證性活動,也促使一些學校大課題更為理性地看待“專家論證”。為防止活動變成一種走過場的形式,我們嘗試做了課題論證性研究活動記錄表(詳見表1)。
二、重新定位“主題研修活動”,使之多樣化、系列化
由于教師研究課題一般為教學研究課題,主題研修活動的形式往往也就是日常的聽評課活動形式,為此容易存在教研課題單一化與表面化的問題。一方面,一些課題結題材料附件往往提供大量的課堂設計與評課稿,而較少其他形式的研修活動;另一方面,所提供的材料比較零散,難成系統,較難看出與研究主題的相關度。難以判定是圍繞研究主題的具有“研究味”的研修活動,還是日常的教研組聽評課活動。教師研究過程是一個對教育教學工作循環改進的過程,以課堂教學研究為例,其過程必然包括以下最為基本的活動:一是主題性學習交流活動,即通過觀看觀摩課、查閱交流相關資料、讀書交流、調查分析交流等學習活動,分析實踐教學問題,提出課堂改進的思路;二是集體備課活動,即把前期主題學習所得的相關新思想、新經驗用于課堂設計中,將新經驗變成具體的教學設想;三是開展針對研究主題的聽評課活動,即開展研究課,通過正式和非正式的課堂觀察活動、通過課題組的對話交流,提煉總結新經驗、生成新想法。活動結束時,課題組修正調整原有的問題或提出新問題,作為下次研修活動的新主題。這就構成了一個基本的行動研究活動循環,而一次系列研修連接著下一次系列研修,這就形成了一個連環跟進的系列研修活動,如圖1。圖1課堂教學研修活動系列鏈我們一開始的做法是在單次的研修活動記錄上做文章。其實,這難以發揮對活動“系列性”的引領作用。我們希望記載冊不僅促使課題組在活動開展時采取多樣化的形式,而且促使教師以系列化的方式組織研修活動,記錄表設計見表2。
三、重新定位“文獻資料學習活動”,使之常態化、應用化
相比聽評課等日常研修活動,文獻資料學習活動也是教師課題研究中容易被輕視的環節。超越實踐需要基于對實踐的超越性理解,超越性的理解則需要廣泛閱讀,“從文本中接受有意義的東西,并把他們解釋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1]從而使“本文的意義為解釋者所同化,生成一個擴大的自我”[2]。缺乏充足的文獻資料查閱學習,研究者往往無法突破自身經驗的局限,不易形成具有超越性的工作計劃。然而在當前的結題評審中,課題文獻查閱情況往往反映在結題主報告之后的參考文獻目錄上,這很難看出文獻資料查閱活動是否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真實地進行,并促進了課題研究。筆者在網絡上查看一些地區的教師研究記載冊設計,文獻資料查閱情況往往只要求課題組提供文獻目錄。其實,這樣的記錄方式適合學術研究而不適合教師研究,因為學術研究是知識取向的,需要以厚積薄發的治學態度查閱大量文獻乃至外文資料,以達到知識創新的目的。而教師研究是實踐取向的,需要以精思篤行的態度來查閱相關資料,并以此反思實踐、改進實踐。相比學術研究所追求的知識創新而言,教師研究重在個人知識的形成,這種知識的獲取需要通過切身的實踐行動,將外在的知識及經驗變成自己親歷的經驗。正如劉良華教授所說的,這是經過個人親自探索、實驗、研究,用自己的眼光重新打量而獲得的,顯露研究者情緒化、行動化的個人知識。[3]教師研究不在于知識創新,而重在通過學習研究促進自身對教育教學工作的理解,并超越實踐。為此在教師文獻查閱問題上,“全”固然重要,但“用”更為重要。我們希望通過記錄表設計促使教師在課題研究中比較扎實地開展文獻資料查閱活動,使文獻資料學習活動常態化地貫穿于課題研究始終。同時希望將教師引導到對相關文獻資料的學習、消化、運用上,使來自文獻資料的知識成為教師個人應用化的知識。為此,我們設計了教師課題文獻資料查閱記錄表,詳見表3。
四、重新定位“文本寫作活動”,使之完整化、階段化
沒有實踐研究活動為基礎的教師論文寫作是蒼白無力的,但豐富的研究活動如果沒有寫作意識,為活動而活動,那也是徒然的。正如張肇豐研究員的觀點:寫作不是研究的副產品,寫作是反思的重要載體,寫作就是研究。[4]文本寫作活動與教育教學改進行動應是推進教師研究進程的兩個齊頭并進的車輪。然而當前教師研究中的文本寫作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游離性問題。在課題結題評審中發現一些課題組成員乃至負責人有相關或獲獎,但與研究主題卻并不相關。教師沒有將圍繞研究主題的文本寫作當成研究的重要工作,課題研究也未發揮提升教師論文寫作質量的作用。二是碎片化問題。在課題結題評審中經常發現一些附件材料提供最為原始的評課稿、課堂設計等,雖然夠真實,但這些碎片化材料是隨研究活動開展自然產生的文本,而非教師經過反思提煉的文本。三是單薄性問題。在課題結題評審中往往發現一些課題在研究過程中成形的文章比較少,文本寫作活動只集中在課題研究某一時段。我們一開始的做法是將記載冊劃分為過程性活動材料與課題成果材料兩大部分,這樣的劃分容易使研究者形成一種文本寫作活動獨立于研究過程之外的錯覺。實質上,文本寫作活動應伴隨著研究的整個進程:在研究前期,應該結合文獻閱讀、調查分析等手段開展一些有關現實問題分析類文章的寫作活動;在研究中期,應該結合課堂觀察、個案分析等手段開展一些有關新思想、新行動的教育教學創意類文章的寫作活動;在研究后期,應該結合經驗總結等手段開展一些圍繞研究主題的比較系統豐富的經驗介紹類文章的寫作活動。文本寫作形式可對應于省市區三級教科研部門的各項評比,如課堂設計、教學案例、教學論文、教學創意等。基于現實狀況的考慮,我們將用于經驗交流的文本也視做文本寫作活動,交流包括區級交流也包括課題組內部的交流,這樣可以促使每個課題組都能抱著定期進行文本寫作的意識來開展寫作活動。課題研究過程性文本寫作記錄表設計如表4。一些教師認為,開展教學改革一般人都是愿意嘗試的,但是寫結題報告實在太痛苦,為此“做課題不如寫論文”成為一些教師的普遍想法。一些教師則表示自己想嘗試課題研究,但不知道到底要做些什么。為此在區縣級層面對“記載冊”進行設計,是必要的“建模”。這樣能通過具體的活動要求消除教師對課題研究的畏懼感,引領教師進入基本的研究狀態,同時也可發揮其過程性評價功能,簡化結題主報告寫作格式及要求。記載冊的建設還有很大的空間,如何使記載冊在現實課題管理工作中更接地氣、更受歡迎,有待于在工作實踐中繼續改進。
作者:韓紫薇 單位:溫州市甌海區教師發展中心
[參考文獻]
[1]劉陽科.從存在主義與解釋學的視角理解教育敘事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24-128.
一、角色的困惑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成為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決策者。其實,越來越多的教師明白不能再只是知識的“搬運工”,也深知不能將教學工作視為簡單的重復,開始探索采用多種方式提高教學效率。面對如此沉重的角色轉變任務,教師能否完全勝任,這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再者,大部分教師在思想上受原有觀念中師道尊嚴的權威性和威嚴性的影響,還不能在短時間內完全放下“身段”,重建師生之間民主平等的關系,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對自己的定位仍然是家長的人、知識的傳授者、紀律的執行者。
長久以來,課程問題一直都是相關部門、學科專家需要關注的,教師無權也無從過問。而此次新課程改革賦予了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權利,這對大多數教師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雖然這種變化的意義值得肯定,但對于毫無課程開發經驗、缺乏課程開發指導、本職工作已經相當繁忙的中小學教師而言,在如何提高課程質量、創新課程內容、優化課程結構等方面依然存在著很大的困惑與困難。這種復雜的角色轉變,讓人不禁產生了疑問:教師是人,還是神?教師的核心角色到底是什么?教師能否承受住這些新角色帶來的壓力?
二、科研的困惑
首先,科研目的上的困惑。對大部分教師來說,他們參與科研的積極性主要來自于職稱評定,論文撰寫需要投入較多的時間,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原本集中在教學和管理上的精力,造成科研和教學本職工作在實際操作中的矛盾,這也讓部分教師變得更加急功近利,以致出現“兩手都要抓,兩手都空空”的糟糕局面。因此,教師搞科研到底是為了教學還是榮譽?其次,評價制度上的困惑。學校往往是以數量為衡量科研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而學校間進行評比時,該校教師論文的多少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現在社會上各種論文大賽、報刊征稿不計其數,它們的資質是否合格?在審稿上能否保證公平、公正、公開?這些問題都值得考量。因此,科研到底是重數量還是質量呢?最后,科研方法上的困惑。教育科學研究不是一門技術,而是一門學問,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勝任的科研工作,何況是未受過系統的教育科學研究及方法專業教育的中小學教師?缺乏相關專家的指導,科研手段僅僅是“憑經驗”,“摸著石頭過河”,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影響成果的有效性。那么教師搞科研究竟是憑經驗,還是再學習?
三、新技術的困惑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在新課改的過程中,教師開始接觸現代教育技術,并且逐漸接受并認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相對于傳統教學手段來說,具有更便捷、更多元等優勢,由此,一些教師對其產生了依賴感,忽視了其工具性、技術性的本質,不但沒能對教學效果產生有益的影響,反而造成了新的問題。此時,教師對于如何正確使用新技術產生了疑問。事實上,新課改中提出的要求是以保質量和重效益為前提的,借此達到轉變學生單調的學習方式與促進其綜合發展的目的。因此,新技術的應用不應是盲目的,而是必須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各項技術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并且不應完全摒棄傳統教學手段。事實上沒有無價值的技術,發展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并不是一定要拋棄原有的教學技術,而是要把兩者結合起來,發揮兩者的優勢,共同為優質的教學服務。
四、實際操作的困惑
新課改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單憑教師隊伍的力量是沒辦法完成的,還需要社會的關注、家長的配合、學校的支持。事實上,學術界和教育上級主管部門對于新課程給予了高度關注,他們對新課改的實質精神和目標任務有較清晰的了解,但是落在實處卻似乎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首先,社會對于教師的關注度還遠不如對政府官員、富二代、娛樂人物等的關注,而且他們更關注的是教育的最終結果,這使得教師在輿論的壓力下,無法自由地施展拳腳,新課改也很可能淪落到“穿新鞋走老路”的悲慘境地。其次,多數家長不了解課程改革,在習慣了原有的課程教材和教學方法后,害怕課程改革影響到孩子的學業和升學,對教學改革加以阻礙。最后,面對升學率和社會期望的壓力,一些學校對課程改革并沒有投入太大的熱情,他們所關注的依然是考試成績和學校升學率,新課改設置的綜合實踐活動課,以及以往設置的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在部分學校中依舊被忽視。[1]
教師作為課程改革的實踐者,承載了眾多的期望,其中也包含著對自我的期許,但是在一片“支持改革”的聲浪中,卻得不到外部的實質幫助和支持,這大大挫傷了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五、班級教學的困惑
班級教學注重實效、統一,但新課改強調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教師為每位學生的發展提供充足的關注與空間。在這樣的形勢下,小班教學再次成為熱議話題。但目前多數學校人滿為患,教師根本沒有足夠精力照顧到每位學生的個性發展。雖然近年來國家一直在努力推行和倡導班級小型化,但是以現在中國的國情看,要實現小班化教學還需時日。
此外,在具體的教學環境中,是該讓學生不加約束,完全自由地表現,還是依照往常加強管理,維護統一和紀律?怎樣把握這之間的度?這些問題也引起了教師們的思考。毫無疑問,教學秩序必須由教師來維持,但是面對一個大容量的班級,教師更難進行操作。教師要始終維持全班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營造生動活潑、多樣化的教學情境,一方面照顧全體學生的發展,另一方面顧及每個學生自身的特點,[2]這些始終在阻礙著教師展開教學革新。
六、困惑后的思考
目前,教師的工作負擔及精神壓力問題已經引起了各界的注意。在新課程改革中,我們應該更加關注教師實際存在的困難,保護教師的熱情和積極性。只有教師全身心投入,才能真正實現課程改革的成功。
1.積極采取措施,使課程改革深入人心。
除了頒發有關新課改的官方文件以外,還可以在廣播、電視、報刊新聞道中加大對于新課程實施的宣傳,以及選取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并定期出版,讓廣大教師和普通公民了解新課程的基本精神和目標任務。
2.加大對于教師培訓的力度與廣度,保證師資水平與新課改要求相持平。
在實施過程中,增加培訓經費投入,進行教師在職培訓,為其提供學習的設備和場地,聘請熟知新課改的專家,特別是發揮師范大學的作用,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為教師解答教學、科研過程中的疑問,指導教師正確地掌握新課程的知識、方法、技能。
3.改革落后評價制度,將新課改的實效性落到實處。
要落實課程改革,評價改革是重要一環。社會與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如何評價學校,學校如何評價老師,教師如何評價學生,都從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改革實施的效果優劣。當一切都以升學率為中心時,課程改革就只能是在學校外徘徊,難以進行實質性的變革。當前,要促進課程改革,國家應出臺與新課程理念相應的考試政策,建立一個多元性的考試模式,全方位地考查學生。
4.樹立嚴謹的科研精神,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研究出發點。
在基礎教育階段,無論什么時候都應該強調教學的核心地位,而科研作為新課程改革提出來的新任務,應該作為教師教學的輔助工作,兩者雖互相促進,但絕不能混為一談,不分主次。教育科研應該以教育行動研究法為主,以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實現學生更好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5.逐步推行小班教學,以保證整體質量與個體發展之間的和諧穩定。
有關調查研究表明,大部分教師喜歡采用小班教學模式。為減少教師在日常教學與管理上消耗的精力,提高整體與個體教育效率,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合理規劃學校分布及規模,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為逐步推行小班教學打好基礎。
【中圖分類號】G633.23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326-3587(2012)07-0001-01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新課程像那清新的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課程那嶄新的理念猶如春風化雨,滋潤了教師的心田。這次的課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內涵十分豐富,洋溢著時代的氣息,充滿了創新精神,它標志著我國語文課程的改革與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實施者,更是參與者。那么,對一位語文教師來說,如何面對這次課改呢?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怎樣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挖掘學生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當前的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人們從各個方面進行著不斷的探索和嘗試,并且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和困惑,有待于我們從多方面進行探索和思考。對于當前的語文課堂改革,尤其是小學語文課堂改革,還存在著哪些問題呢?根據我十多年的教學經驗,針對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改革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總結和思考:
一、當前小學語文課改中的現狀
1、觀念的更新。一些地方領導對新課程的重要意義還存在認識上的不足,重視程度也不夠,在相當一部分教師、教研員中還存在把課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學和評價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更是比較普遍,這些都需要認真加以研究解決,決不可因循守舊、消極對待。缺乏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課改推行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2、教師自身方面。“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可以說是此次課程改革的旗幟性口號,關注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相比較而言,新課改對教師的關注程度是遠遠不夠的,很多地區的教師培訓方式陳舊,而且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培訓,對教師沒有產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滿足教師的需要。
有的地區居然是這樣進行培訓的:給每位參與培訓的教師發一本有關新課程改革的學習手冊,然后讓他們做一張試卷,教師的任務就是到學習手冊上找現成的答案。同時新課程改革賦予了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權利,比如說其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于很多教師來說就是全新的挑戰,沒有現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師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興趣需要自己開發課程。這對于毫無課程開發經驗、缺乏課程開發指導、本已非常繁忙的中小學教師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新教材往往形式多樣,教學形式的多樣化使得教師的課前準備時間增加了,甚至對教師的體力提出了挑戰。
3、現實的落差。新課程改革非常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這需要教師給予其充分的關注和充足的發展空間。由于種種原因,客觀上存在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反差,雖然正在積極研究與實踐,總覺可資借鑒的經驗、做法很少。在這種情況下,小班化教學是與其相適應的教學組織形式。然而,實際情況是,基本上很多學校都是人滿為患,每個班級都有將近50個學生,甚至有的班級達60多人。有的教師說:“我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放在補差上了,哪里有時間來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啊。”課程改革步伐太快,許多與其相應的配套措施跟不上,課改信息閉塞,致使課程實施在落實到不同學校的時候,效果往往是差異懸殊的。
4、教育科研急功近利。新課改不僅要求教師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還要是學生成長的促進者、教育活動的研究者。對于教育科研,學校領導想的更多的是通過科研搞出學校特色,追求“宣傳效應”,而教師參與科研很多都是為自己的職稱評定撈取資本。而且學校之間進行評比時,教師論文的多少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目標。特別是從課題報告的撰寫到開題論證,從課題計劃的制定到課題研究的真正展開,有著許許多多煩瑣的“程序”,對于大部分教師來說,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一點經驗沒有,存在“研而不教”、“教而不研”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教育科研的質量是可想而知的。
二、對當前小學語文課改困惑的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130-01
2014年春,我們學校大力打造高效課堂改革,但是,執教老師總是走不出老舊的教學模式,即使能耍幾個花架子,也是生搬硬套,教與學也不能融為一體。
一、那些繞不過去的困惑
1、觀念的更新。我校領導對新課程的教學改革還存在指導上的不足,重視程度不夠,在相當一部分語文任課教師中還存在把課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學和評價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走不出陳舊教學模式的陰影。
教學思路公式化。很多老師不加強自身業務學習,不與時俱進,依然在原地踏步,語文教學中仍然是按“熟悉生字―給課文劃分段落―歸納總結中心思想”這三個步驟進行教學。
教學方法的模式化。在語文教學的語文課中,“通常只是讀課本,聽老師講解詞語、概念、而很少有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或進行有意思的討論。”這種教學方式,無疑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所謂的教學活動是單向的、獨斷專行的活動。
師資培訓力度不夠。一部分老師在課堂上對網絡使用不熟悉,在課件使用過程中總是前面課件與后面的課件連接不起來,時不時造成課堂“雅靜”,學生無事可做,老師慌亂,語無倫次。
以上這些教學缺陷都需要認真加以研究解決。決不可因循守舊,消極對待,缺乏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課改推行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2、教師身體力行方面。“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可以說是此次課程改革的象征性口號,關注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相比較而言,新課改對教師的關注程度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我們農村教師的培訓少之又少,方式也比較陳舊,而且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培訓,對我們農村教師沒有產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滿足教師發展的需要。近年來上級有關部門對老師的培訓,居然多數是這樣進行培訓的:給每位參與培訓的教師發一本有關新課程改革的學習手冊,然后讓老師們做一張試卷,教師的任務就是到學習手冊上找現成的答案。同時新課程改革賦予了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權利,比如說其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于很多教師來說就是全新的挑戰。沒有現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師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興趣需要自己開發課程。這對于毫無課程開發經驗,缺乏課程開發指導,本已非常繁忙的農村小學教師來說,無疑是“無經可取”。新教材往往形式多樣,教學形式的多樣化使得教師的課前準備時間增加了,甚至對教師的體力提出了挑戰。
3、要求與現實的落差。新課程改革非常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這需要教師給予其充分的關注和充足的發展空間。由于種種原因,客觀上存在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反差,雖然正在積極研究與實踐,總覺可資借鑒的經驗、做法很少。在這種情況下,小班化教學是與其相適應的教學組織形式。然而,我們學校實際情況是,基本上都是大班額,每個班級都有50多個學生,甚至有的班級達60多人。有的教師說:“我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放在抓差補缺的學困生身上了,哪里有時間來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啊。”課程改革步伐太快,許多與其相應的配套措施跟不上,課改信息閉塞,致使課程實施在落實的時候,效果往往與城市小學是差異懸殊的。
4、學校要求與教師成長相違背。學校教研急功近利。新課改要求教師不僅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還要是學生成長的促進者,教育活動的研究者。對于教育科研,學校領導想的更多是通過科研在短期內快速地搞出學校辦學特色,追求立竿見影,而教師參與科研很多都是為自己的職稱評定撈取資本。而且學校之間進行評比時,教師論文的多少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目標。特別是從課題報告的撰寫到開題論證,從課題計劃的制定到課題研究的真正展開,有著許許多多煩瑣的“程序”,對于大部分教師來說,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一點經驗沒有,存在“研而不教”、“教而不研”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教育科研的質量是可想而知的。
二、走過這些困惑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