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2 22:49:1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舞蹈生實習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實習的多樣性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實習多為幼兒園,幼兒園的課程多種多樣,多以游戲為主,針對幼兒園學生課程的多樣性,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實習不能以單一的舞蹈課為主,而是要強調舞蹈課中的多樣性,多綜合舞蹈為主。
二、學前教育舞蹈專業學生教育實習中教學法運用的對策研究
1.采用以激發幼兒舞蹈興趣為主的教學方法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應多以激發幼兒舞蹈的興趣為主,我國的舞蹈意識與年齡形成了反比,年齡越小舞蹈意識越強,幼兒園最好,小學還可以,初中開始退化,高中與舞蹈開始隔絕,大學期間完全成了“舞盲”。幼兒園學生的舞蹈意識很強,而且很愛動,但是學習舞蹈的能力有限,再加上幼兒在學習時的注意力短,學前專業學生在實習的時候,應該多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主,根據幼兒動作發展趨勢和規律,從頭部到尾端,由上肢到下肢的順序發展動作技能,先發展大肌肉粗大動作,再發展小肌肉精細動作。例如,學前專業學生在實習的時候可以多采用模仿動物的動作來激發幼兒的興趣,而根據幼兒動作從頭到尾端的發展規律,實習教師可以把幼兒常見到的動作圖片帶到課程上,先讓學生認識動作,在把動物的特征從頭部到腳模仿給學生,再根據學生的理解,把生活化的動作美化,形成舞蹈的動作。
2.以某種舞蹈的單一動律風格的教授為主學前教育舞蹈專業的教育實習,時間相對較集中、比較短、局部性的教學等特點,實習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專長,選擇自己擅長舞蹈種類或一個民族的舞蹈,進行教學。皮亞杰用最簡略的說明來說出他和他的合作者經過幾十年研究出的成果,起點是動作普通協調作用,其根源是天賦,經過后天的同化作用和分化而發展。如果結構是“實在的”,那就會主動的調整;而且因為結果是自主性的,所有我們就要說到自身調節作用。皮亞杰還指出,主體是功能作用的中心。實習教師在教育實習中,要發揮自己的積極主動性,把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教學方法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專門內容的學習活動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總和,它不僅指教師的教法,也包括學生的學法,教與學的方法。在不同的舞種中,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同一舞蹈不同階段的課上,也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民族民間舞的教學中,實習教師應多采用單一的重復動律為主的教學方法,實習教師通過好聽的幼兒音樂切入,帶動學生跳,如在藏族舞蹈的教學中,教師只要把顫膝的動律重復地教授給學生,變化不同的音樂,以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
在大學里我學習的是師范類專業,我想畢業后做一名舞蹈老師,很快的,大學已經過去了兩年了,我也可以當一名實習老師了。在我找了很多學校后,終于有一家學校開設了舞蹈課程,我也可以給他們去上課,也是對我舞蹈能力的再學習。我將實習期間的工作收獲總結如下:
一、舞蹈教學方面的收獲
做老師容易,做好老師難,除了備課、上課,其余都是瑣屑小事。有人說教師干的是良心活兒,我看有道理,做教師不需太大的辦事能力,卻是極其精細的話,就像藝術家對于他的作品一樣要想自己的作品趨于完美,的確得花一番工夫。
通過實習期間的舞蹈授課,我發現在教授新舞蹈時,不能操之過急,一定要循序漸進地講解清楚動作的要求、規格和要領,制定有效的練習步驟。按照由簡至繁的教學原則,首先讓學生熟悉音樂節奏,隨后是動作練習,最后才是情緒表達。在動作練習中,將組合動作分解成單一動作,難度較大的單一動作還分解成局部動作(上肢或下肢動作)。如教授第三套健身秧歌第一段《叫技》時,我先讓學生熟悉音樂,準確把握節奏,然后將舞蹈動作分解成單一動作,先教下肢腳的動作,后教上肢扇子和手絹的動作,再結合起來學習,并在這兩個基礎上加以表情訓練。在訓練過程中,還要注意訓練的科學性——運動量和動作幅度符合不同年齡學生的生理特點,對其進行適度訓練。
二、政治理論認識得到提高
為提高全局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局領導組織全局進行時事政治學習,特別是十七大提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使我知道文藝骨干是最積極和最具影響力、凝聚力的組織者和示范者,我們要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加快文化產業建設,創造出積極的、健康向上的文藝作品,使人們群眾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三、節日活動收獲:
為營造濃郁的節日文化氛圍,跟隨文化館工作人員精心組織了文化活動,并有幸成為文化館輔導小組的一員。春節系列文化活動是每年群眾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為保證活動順利完成,我們成立了系列活動領導小組。同時,加強輔導部人員力量。領導小組全面負責系列活動的策劃和組織實施,并把各項工作落實到各部室,責任到人。由于組織保障措施得力,系列活動共舉辦包
四、豐富了民間藝術知識理論
實習期間,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除了認真完成局里領導布置的工作任務,額外的學習流傳已久的社火活動、二人臺等民間藝術。初步了解了民間舉行社火活動的時間、地點、內容以及形式,簡單掌握了二人臺的節奏動律、舞蹈動作特點和風格特性,彌補了自己在民間藝術知識方面的不足。
1.
知識目標:學會這個幼兒舞蹈
2.
技能目標:訓練胯的柔韌性
3.
感情目標:培養學生學習幼兒舞蹈的興趣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會了部分幼兒舞蹈
三、教材分析:
《中國舞蹈家協會考級教材》
四、教學重點難點:
對腳盤坐壓胯
旁開腿壓胯
五、教學準備:
音樂,練功服
教學活動:
開始部分:
1.整隊,點名,師生問好
2.檢查出勤率
3.檢查儀容儀表
中間部分:
一、基本功:1.熱身
2.腿的練習
3.腰的練習
4.胯的練習
二、幼兒舞蹈部分:1.復習幼兒舞蹈《吹泡泡》《月兒》2.新課《蝸牛》
做法:
準備位置:身向一點,對腳盤坐,雙手抓腳弓處
準備音樂:
(1)1-8保持準備姿勢
第一段
(1)
1-2對腳盤坐壓胯
3-4還原
5-8重復(1)1-4動作
(2)
1-2右手空握拳提腕至上
3-4落手還原
5-8重復(2)1-4動作
(3)
1-4雙手落至頭上,食指做出觸角狀
5-8掌心向前落手還原
(4)
1-4旁開腿勾腳,
第二段
(5)
1-2旁開腿壓胯
3-4還原
5-8重復(5)1-4動作
(6)
1-2右手空握拳提腕至上
3-4落手還原
5-8反面重復(2)1-4動作
(7)
1-4雙手落至頭上,食指做出觸角狀
5-8掌心向前落手還原
(8)
1-4對腳盤坐,雙手抓腳弓處
第三段
(9)-(11)重復(1)-(3)動作
(12)
1-2右手空握拳提腕至上
3-4重復(12)1-2反面動作,右手保持舞姿
5-7雙手落至頭上,食指做出觸角狀
四、二年級內容
二年級面臨實習,上課內容仍以幼兒舞蹈創編為主
五、就業指導
幼兒舞蹈對學生以后的實習就業非常重要,要讓學生勤加練習
結束部分
幼師專業的舞蹈教學可以不必按照傳統舞蹈教學模式來進行技能訓練。應將舞蹈訓練中的軟開度和控制能力等訓練適當地減少,難度也要適當降低,而應更加重視鍛煉學生的動作和協調能力,從簡單的單一動作到一整套的動作訓練,以此來達到使學生肢體靈活和動作協調的目的。
(二)提高學生的素質
由于初中階段的教學在舞蹈方面沒有過多的要求,所以幼師專業的學生也普遍缺乏舞蹈功底。因此,一定要加強對學生的素質培養,才能更好地保證他們步入社會以后能有更好的發展,這也同樣是市場競爭的需要。
二、舞蹈教學能力的培養
(一)基本教學能力的培養
首先要注重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口語能力是教師必備的能力,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清楚地表達出自己對舞蹈語匯的理解,在練習舞蹈動作的同時也讓學生的口語能力得到了鍛煉。在舞蹈課上教師提問學生的內容可以是舞蹈的作用、動作要領等。此外,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由小組成員進行相互的講解和指導,讓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對所學內容印象更加深刻。在找到難點的突破口的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從教能力,讓學生在組織管理上也得到一定的鍛煉。
(二)舞蹈創作能力的培養
1.進行模仿訓練。作為幼兒園教師,一定要有舞蹈編排的能力。幼兒師范專業的學生在編創能力培養過程中,首先應做的是模仿訓練。從模仿開始,逐漸再向創作的方向發展。幼師專業學生中不乏一些舞蹈能力較差的學生,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可以采用留作業的形式,將固定的歌曲分配給學生,由學生自主查找相關視頻,并進行模仿,培養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感知能力。在教學中一定要循序漸進,開始時盡量降低舞蹈創作的難度,使學生能夠萌發創造的意識,通過對舞蹈模仿的總結來產生聯想,從而創造出新的舞蹈。
2.動作重組。動作重組指的是將原有的動作進行變化,做出其他的動作來。變化可以分為:節奏變化、改變部分動作、改變順序等。教師可以用簡單動作引導學生進行變換,可以從方向、順序各個方面進行變換,然后再由教師進行動作的點評,最后選出一組合適的動作再由學生進行練習。
3.了解幼兒。作為幼兒園教師一定要了解幼兒的心理和生理特點,例如:可以在幼兒衛生學當中了解到幼兒期是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骨骼比較軟,容易變形。通過對幼兒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為幼兒選擇舞蹈,使他們能夠在舞蹈練習中避免傷害。在動作的設計上,應充分考慮到幼兒的身體發育規律及特點,且動作的設計可以具有一定的童話色彩。
舞蹈教師應開展豐富多彩的舞蹈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課堂實踐機會。在舞蹈教學課堂上,教師一邊向學生表演舞蹈示范動作,一邊向學生講解舞蹈動作要領,使學生基本掌握所學舞蹈的動作規范。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各種形式為學生提供舞蹈動作的實踐機會。例如,教師開展舞蹈觀摩評價課,讓一名學生表演舞蹈動作,請其他學生進行觀摩,并對該學生舞蹈動作進行評價。學生在觀摩評價時,教師要求學生不允許用簡單的口頭語表達動作,必須通過自己的肢體動作進行評價,說出剛才那名學生舞蹈動作的錯誤之處,并通過動作講解該種舞蹈動作的要領,使其他學生快速掌握該種舞蹈動作的要領,并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再如,舞蹈教師運用小組模擬教學方法進行舞蹈教學,讓每組的每位學生在組內進行試教,一邊進行動作示范一邊講解動作要領,其他同學一邊觀看一邊討論交流。這樣,教師讓每位學生都有實踐的機會,可以提高他們的鏡面示范能力,并可以提高他們運用舞蹈語言教學的能力,使學生逐步掌握幼兒舞蹈教學的基本方法。
1.2創設見習和實習舞蹈實踐機會
舞蹈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見習和實習機會,與幼兒園進行充分的溝通,讓學生到不同年齡和不同層級的班級見習,將舞蹈課堂上掌握的舞蹈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培養幼師生課堂教學實踐能力。在學生見習期間,讓學生充分親身感受到幼兒園教師如何組織舞蹈活動的方式、如何表達積極的情感、如何表現豐富的面部表情、如何進行親切的提問,如何鼓勵與啟發幼兒學習等各種實際教學的方法。學生在見習期間通過觀摩學習幼兒教師的教學活動,進一步了解幼兒特殊的身心特點,更加明確幼師生舞蹈學習的任務及目標。在三年級學生實習時,舞蹈教師應要求學生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寫出詳實的教案,聽取指導老師建議,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教師還要求學生收集各種年齡的幼兒舞蹈素材,記錄幼兒園教師舞蹈教學的方法,學習幼兒園教師開展幼兒舞蹈活動的方式,組織幼兒舞蹈活動,親身體會舞蹈教師組織舞蹈活動的各種方式方法。因此,幼師生通過見習和實習期間的觀摩、實踐和思考等方式,提高自己幼兒舞蹈教學的實踐能力。[1]
1.3積極參加文藝會演和舞蹈比賽
為鍛煉幼師生的教學實踐能力,舞蹈教師應帶領幼師生積極參加班級文藝表演和學校文藝晚會,以及各種社會演出和舞蹈比賽等舞蹈活動,組織學生選材、排練及表演,并對舞蹈表演和舞蹈比賽進行指導,鞏固幼師生在課堂上所學習的舞蹈知識,積攢幼師生實踐舞蹈經驗,增強幼師生的舞蹈實踐能力。
2開展分層合作教學,全面兼顧個體差異
由于每位幼師生的家庭環境、成長經歷、教育背景、專業基礎,學習興趣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他們的舞蹈知識和技能存在很大差異。所以,教師對幼師生的舞蹈教學不能采用“一刀切”,實行同樣的教學標準,應采用分層合作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對學生的分層標準沒有統一的標準。有些教師根據學生的舞蹈學習基礎和舞蹈技能水平進行分層,將學生分為受過專業舞蹈系統學習且舞蹈技能高的學生、掌握基本舞蹈技能的學生、從未接觸舞蹈且沒有舞蹈基礎的學生。有些教師根據舞蹈學習成績對學生分層,將學生分為優秀、良好和一般三個層次。還有些教師根據學生舞蹈能力的掌握程度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開展分層合作學習。教師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如對缺乏舞蹈基礎的初學者,教師應主要教學舞蹈的基本動作,培養學生學習舞蹈的信心和興趣。小組分層學習即可以使好學生“吃的飽”,也可以使差學生“吃的了”。[3]
3突出培養學生創編能力
3.1學習編導理論
幼師生提高舞蹈創編能力的首要前提是學好舞蹈編導的理論知識。因此,舞蹈教師要對幼師生開設舞蹈編導理論課,講解舞蹈理論知識,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使學生逐步掌握舞蹈創編的理論知識,讓學生知道舞蹈創編的前提是充分掌握舞蹈理論,創編的重點是主干動作,創編的難點是舞蹈組合,創編的關鍵是舞蹈動作的表現力和畫面的感染力。
3.2開設舞蹈創編課
幼兒舞蹈必須符合幼兒的身心特點,貼近他們的生活。幼兒舞蹈教師要創編精彩的幼兒舞蹈就必須清楚幼兒的年齡特征及生活習慣。創編者要具備很強的樂感,不僅要理解音樂的理論知識,更要理解音樂的表現情感及藝術形象,需要學習舞臺燈光與服裝知識,在今后舞蹈創作中加以綜合考慮,如色彩搭配的整體效果、服裝與動作表現的搭配等。[4]因此,幼師生舞蹈教學課程應安排舞蹈創編課,通過觀摩舞蹈、模仿編排、重組動作、拓展內容、藝術鑒賞等各種方式,讓學生熟知舞蹈編排的基礎知識,如隊形、造型、音樂、服裝、燈光等知識,熟悉舞蹈編排的一般規律,了解舞蹈創編的基本特征,使幼師生掌握舞蹈創編的基本技術,如集體舞和表演舞等,激發幼師生對舞蹈創編的熱情與欲望。[2]
1.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體系“天馬”課程系統涵蓋實踐與理論兩方面,包括舞蹈基訓、舞蹈表演、舞蹈創作實習等專業技能課程,舞蹈史等專業理論課程,古曲、國畫、詩詞欣賞等藝術修養課程,哲學、美學、文學、文藝理論等人文外延課程。其中舞蹈基訓課程以“人體自然法則”運動為核心,以“現代舞蹈的基本技術和理論”為先導,使學生科學地了解身體的結構關系、力量對比、運動規律,自由地表現人體力學上的自然美與運動線條。舞蹈表演課程由呼吸節奏和表演訓練兩部分組成,使學生在呼吸的長短、輕重、緩急、抑揚和動作的力度、速度、能量、沉浮中,體驗情感與呼吸的關系,理解并掌握“舞情”、“舞律”。舞蹈理論課程由舞蹈三要素、舞蹈美與舞蹈思想、舞蹈模式化與創新等內容組成,以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加深學生對舞蹈特性、功能的認識。創作實習課是一門發展學生創造性的課程,有機融合了舞蹈理論與舞蹈技術,同時要求學生具備文學、音樂、繪畫等修養,“在學員中播下創造性的種子”。“天馬”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體系,還表現在吳曉邦廣泛借助社會資源邀請客座專家進行短期授課,包括昆曲、京劇名師的水袖、翎子、扇子等戲曲舞蹈技巧課程;金藝華的朝鮮族舞蹈課程;劉恩伯的東北秧歌課程;太極、四平拳、長拳等武術課程;美籍現代舞蹈家陳西蘭的現代舞課程;楚辭專家文懷沙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溥松窗的水墨畫課程;古琴大師溥雪齋的古琴文化課程,音樂家鄭律的音樂理論課程等。舞蹈基訓課程與舞蹈表演課程解決形體訓練與藝術表現中身心統一、形神兼備等基本問題,是順利開展排練、創作實習的保證。舞蹈理論課程增強學生對舞蹈學科范疇、屬性、本質規律的理性認識,促進學生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藝術修養課程與人文外延課程擴充學生知識儲備,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化藝術涵養,為舞蹈創作實習課程奠定良好根基。這些具有關聯性的課程涵蓋了學生形體、節奏、呼吸、身體表現力、想象力、創造力、藝術修養等,有效彌補了傳統舞蹈課程設置中重技術輕文化、重實踐輕理論的不足,體現了“天馬”課程設置的系統構架。
2.課堂與社會緊密結合的課程組織形式“天馬”的課程設置不僅類型豐富,形式上也較為靈活開放。“天馬”承擔著教學、創作、演出、交流等多重任務,工作室的特殊性使其容易受到時間、環境、突發事件的影響,故吳曉邦打破以往課程組織形式的封閉與單一化,將工作室的年度工作計劃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創造性地融入采風、觀摩、演出、生產實習等社會實踐活動,超越課堂、教材、學校的局限,在課程時空上向自然環境、生活和社會活動領域延伸。如旅行演出時,吳曉邦因地制宜,靈活地將舞蹈基訓課與舞蹈表演課等室內課程放在廈門鼓浪嶼等戶外場所進行,在廣闊天地間鍛煉學生的感覺與意識,體驗身體與自然的關系。吳曉邦以“吸天地精華,養浩然正氣”作為“天馬”的學習理念,開啟了舞蹈面向生活的大門,有效地將學生身心從教室的小課堂中解放出來,以大自然為“教室”,以社會為“課堂”,以生活為“課本”,使學生在廣闊天地中感受名山大川的萬千氣象,觸摸世代相傳的歷史文明,從而在時代與社會的熔爐中練就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捕捉生活的本領。
(二)教學內容的創新
1.“呼吸、節奏、想象”貫徹下的身體動作訓練呼吸是藝術表現的重要樞紐,人在呼吸的支配下形成不同幅度、力度、速度的動作,由此引發節奏、表情的變化。而“想象和情感是主宰舞蹈家呼吸和動作的最高意念。”缺乏呼吸、想象的動作是僵硬呆板的,不能充分詮釋出舞蹈節奏與表情的對比。因此,身體動作訓練不僅是四肢的純技術訓練,還應包括對呼吸、節奏、想象、身體表情的訓練。在“天馬”舞蹈基訓教學中,吳曉邦主要通過對“‘出進出’、‘進出進’、‘進進進’”等多種呼吸方法的傳授,引導學生從內心情感出發,將呼吸、節奏、想象貫穿進人體肩胸、脊柱、四肢、頭頸等身體部位弛緩硬直的練習中,用墊步、跑跳步、踢毽步等步伐練習使學生感受呼吸的升降、控制,體會呼吸與身體節奏、動作質感、想象的關系。在舞蹈表演教學中,吳曉邦則通過單一的節奏練習,將情感與想象做“舞律”上快慢、虛實、輕重、圓滑風和頓著風等處理,強化學生的節奏意識,使學生掌握動的韻律與自由。再通過人物內心情感與人物外形的表演性訓練,如喜怒哀樂等“單詞式”情緒表達練習,“‘行路’、‘過河’、‘摘花’”[等日常情境想象練習,“‘嬉戲的頑童’、‘步履艱辛的龍鐘老者’、‘莊重自持的婦女’”等人物形象塑造練習,“非正常人和動物怪異形象”練習,訓練學生動作與呼吸通暢,節奏與表情和諧,提高學生的表演能力。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呼吸和表演,吳曉邦還“研究和部分地吸收了民間巫術中迎神驅鬼的一套表演技法,作為教學上講授呼吸和表演的基礎”。吳曉邦時刻強調著“‘舞起于心,而止于心,’,‘情由心生,形隨心起’”,在“呼吸、節奏、想象”貫徹下將“舞情”的心理契機與“舞律”的生理機制緊密相連,從而建立起合乎人體運動規律的身體動作訓練,使學生在舞動中身心統一、形神兼備。
2.開發創造力的創作訓練在吳曉邦看來發展舞蹈教學的關鍵就在于“啟發和開拓學生的智力,引導學生從模仿階段進入創作階段”[。“天馬”中無論是解放形體與思想的舞蹈基訓課,還是啟發想象力的舞蹈表演課,都圍繞著創造力的培養而展開。尤其是創作實習課,以學科、術科相結合的方式探索了舞蹈教學的新內容,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智慧的大門。在教學上,吳曉邦主要從回憶生活片段、音樂的主題動機、繪畫的色彩、構圖分析上引導學生進行習作,使學生完成造句、編舞到舞劇編創的初、中、高級階段。期間配合“哲學、美學、文學、文藝理論、音樂、繪畫”[等基礎知識與舞蹈表情、節奏、構圖等舞蹈理論的學習,為創作提供靈感與理論支撐。他將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在即興作舞或命題習作中自由聯想,勇于創新。筆者認為創作實習是真正推動和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活動。整個過程中學生需要開動腦筋,綜合運用智慧、情感、想象將知識、經驗進行重組、整合、學以致用。吳曉邦正是借助“觀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分析綜合力”[的合力,鍛煉學生將知識與技能轉化為創造力,從而“以心靈的教育帶動身體的教育”,鑄就學生靈活的肢體、自由的頭腦,實現學生專業技能、創新能力的協調發展。
3.身心一體化的人格訓練“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個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天馬”教學內容的創新,還在于吳曉邦以前瞻的眼光依據學生身心特點融入高起點的人格訓練內容。“天馬”學生年齡在16—22歲之間,其情感、社會認知、人生觀、價值觀尚處于走向成熟的過渡期,作為發展中的人,可塑性很高。基于此,吳曉邦注重環境、情感在舞蹈教學中的影響,除了培養學生無產階級的立場和道德品質,更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民族情懷、革命理想等德育內容,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美等美育內容,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審美理想與時代相適應,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實現學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學生蒲以勉對“天馬”教學的回憶:“最使我們難忘的是第一堂課,老師教我們做第一個動作的情景。他要我們把兩臂從胸前打開到兩側,他一邊示范一邊說這個動作最美,因為它展示了你坦蕩的胸懷。這句生動的語言,幾十年后仍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記憶中。每當我作這個動作時,都會意識到自己是在展示對待人生的態度,是在表現民族傳統上一種理念的美。”又如手位練習中吳曉邦使用了佛手造型,“從手的無名指向拇指扣攏、拇指與中指微合,食指柔和向外伸展的形態里,流露出東方民族善和美的情操。”做動作時,吳曉邦會配以傳神的解說:“做人要有菩薩心,想著把苦難留給自己,把幸福撒向人間。”于是,“學員們舞蹈時的心態是慈悲的,動作的神情是安詳的。再配著相應的傳統民樂為動作組合伴奏,給學生潛移默化的是舞蹈中所蘊涵的傳統氣韻,是含蓄安詳的審美取向,是博大寬宏的中華民族情懷。”此外,吳曉邦還用“威武”、“神氣”等命題訓練學員的表演意識,以“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民族格言塑造學生的人格、氣節,創造性地將舞蹈訓練與人生態度、人格操守、真善美的追求緊密相連。吳曉邦不僅從藝術思想上給予學生啟迪與熏陶,更注重教育學生做一個“有理想,有追求,有高度責任感,敢于直面社會、直面人生的人”。樹立格調高遠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吳曉邦正是在言傳身教中,為人師表,以“‘慎思’、‘慎獨’、‘慎小’、‘慎微’”的作風,使學生格物致知、正心、修身。“天馬”學生床頭那些如“‘過規律的生活,做合理的動作’、‘勤勤懇懇學舞,坦坦蕩蕩做人’、‘藝術即人生,生活即舞蹈’、‘師法自然、回歸自然’、‘厚積薄發、天道酬勤’”等不斷變換的格言,墻上掛著的竹節、松枝、瘦石、殘荷等書畫,無不顯示出“天馬”“吸天地精華,養浩然正氣”的學習理念,滲透著吳曉邦對學生品行操守、尊嚴、信仰的啟蒙。
(三)教學方法創新———“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吳曉邦認為傳統教學方法以主觀灌輸為主,缺乏民主與交流,是單向、封閉且封建的教學方法。因此,他提出舞蹈教學“要提倡啟發式,廢除注入式”,即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習的客觀規律,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啟發學生思維為核心,使學生主動質疑、探究,獲得思維能力的發展。在“天馬”“啟發式”教學的實施上,吳曉邦堅持鼓勵、循序漸進、因勢利導等原則,綜合運用理論貫穿實踐、學問結合、手腦并用、因材施教等多種教學法,并開拓性地引入討論、座談、情景模擬、指導自學、探索發現、互助合作、單元作業總結等具體方式。如在形體訓練中以“現代舞蹈的基本技術和理論”指導實踐,引導學生學會運動路線與動律,由忘至化,化為己用。在創作實習中,貫穿模仿與創新的說明性講解,鼓勵學生創新。以座談形式與各類文藝團體交流經驗,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聽取不同意見。演出觀摩后,引導學生從題材和藝術手法上進行評價。請優秀學生擔任老師或工作助手,情景模擬,進行教學見習。排練劇目時,與學生共同討論、協商、尋求解決方法,發揮集體智慧。創作實習時,審視學生差別,并以互助合作方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創造。創作實習進行到一定階段,啟發學生對習作進行分析、總結、反思。在“天馬”中吳曉邦以導師、父親、朋友等多重身份,與同學們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系,并以敏銳的洞察力善于發現學生優長,因勢利導,鼓勵大家勇于實踐、突破、創新。吳曉邦倡導的“啟發式”教學不僅是先進、科學的教學方法,更是一種統領全局的教學指導原則。其優越性體現在: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手腦并用,學以致用;因材施教,保護和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發揚教學民主,促進教學互動,建立人格對等的師生關系。吳曉邦“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樹立的是人本、科學、民主、主體性的教育精神,并由教師啟發逐步轉向學生自我啟發,實現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化。此外,吳曉邦不僅根據時代需要開設了具有本科性質的新舞蹈教育,還以預見性的眼光制定了高層次的研究生教育,期望完成初、中、高級階段的系統教學。盡管受時代政治氣候影響,吳曉邦的教育理想與藝術主張并未得到全面實施,但吳曉邦提倡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關注后延性宏遠目標的人才觀,對“新舞蹈”教育之路的開拓與探索,已表明他走在了時代前沿。
二、“天馬”對當代舞蹈人才培養的啟示
2.小學素質教育舞蹈科學學科的設想
(1)科學地認識小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奠定舞蹈科學學科基礎。從教育學、心理學基本教育觀點出發認識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人的身心發展規律主要表現為人的身心發展的順序性、不平衡性、階段性、個別差異性及整體性。順序性即要求教學活動循序漸進;階段性即要求小學舞蹈教師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個別差異性即要求小學舞蹈教師在教學活動時注意男女以及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差異;不均衡性即要求小學舞蹈教師根據學生個體身心發展的關鍵期給予適合的教育。
(2)明確“全腦全身型”開發的思想,科學研制舞蹈素質教育教材。小學舞蹈課身體形態的訓練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培養其舞蹈課上的自我保護能力。訓練還要求小學生掌握初級表演的技能,能自信地、自然地、有感情地表演,以及培養小學生在集體表演中與他人分享、交流、溝通的能力。小學舞蹈課教學多以群舞形式,要求所有學生能相互協調完成動作。筆者發現正常教學過程中安排每節課5分鐘分組交流時間,學生可以相互學習,增強彼此的情感,并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
舞蹈文化是要求小學生了解舞蹈發展史和有代表性的舞蹈家,初步識別不同時代、民族的舞蹈特征;拓展視野,認識舞蹈的功能,理解舞蹈與生活的關系;認識舞蹈與其他姊妹藝術的聯系與舞蹈在人類藝術活動中的特殊表現形式。
舞蹈情緒的學習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小學生情感世界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建立起對一切美好的事物的喜愛之情,進而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3)換個角度看待舞蹈科學學科,有效實施小學舞蹈素質教育課程。維果斯基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可以通過與更有能力個體的相互作用得以促進,這一發展是借助最近發展區來實現的”。發展區包括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和個體被幫助下解決問題能力,也就是說小學舞蹈教學必須要考慮兒童解決問題能力的水平并且要走在其前頭。因此,教師在擴展學生認知范圍時,要抓住學生原有的認知模式,以此為基礎,在它與新知識之間找到切合點,逐漸達到擴展學生認知的目的。
曾說過:“舞蹈、唱歌、手工都是美育的專課,就是教他說話,也要從排列上音調上迎合他的美感,不可用模糊的算法與語法”。因此,教師在小學舞蹈課堂上需要找到學生認知與知識的切合點,在此基礎上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使小學生通過同化和順應日益復雜的環境,以此調整自己的原有認知結構。
(4)培養具有舞蹈素質教育資質的專業師資力量,高校實施舞蹈科學學科教育。一方面,一線教師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提升自身在舞蹈專業方面的水平,補充自己的理論知識。既要學習“教育學”“教育心理學”“中外教育史”等教育專業課程,亦不能忽視對“舞蹈教育學”“舞蹈心理學”“舞蹈生理學”等舞蹈學科教學論的學習。另一方面,即將成為一線教師的師范生應重視教育實習。教育實習是從學校學習走上工作崗位最重要橋梁,是師范教育培養合格中小學教師的綜合實踐環節。可以讓師范生跟隨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將理論轉化為經驗,提高教學工作能力。還可以讓學校教育中的骨千教師、優秀學科帶頭人進入到高校兼職,指導師范生學習與教學。
一、學生基礎能力的培養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
幼兒師范專業的舞蹈課與專業的舞蹈課有所不同,對幼師專業來說,舞蹈課更具有針對性,是為了從事幼兒教育工作而進行的專業性學習,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習慣等因素,所學的舞蹈知識既要豐富多樣,又要簡單易學,不會有過高的難度。
(二)降低難度的要求
幼師專業的舞蹈教學可以不必按照傳統舞蹈教學模式來進行技能訓練。應將舞蹈訓練中的軟開度和控制能力等訓練適當地減少,難度也要適當降低,而應更加重視鍛煉學生的動作和協調能力,從簡單的單一動作到一整套的動作訓練,以此來達到使學生肢體靈活和動作協調的目的。
(三)提高學生的素質
由于初中階段的教學在舞蹈方面沒有過多的要求,所以幼師專業的學生也普遍缺乏舞蹈功底。因此,一定要加強對學生的素質培養,才能更好地保證他們步入社會以后能有更好的發展,這也同樣是市場競爭的需要[1]。
二、舞蹈教學能力的培養
(一)基本教學能力的培養
首先要注重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口語能力是教師必備的能力,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清楚地表達出自己對舞蹈語匯的理解,在練習舞蹈動作的同時也讓學生的口語能力得到了鍛煉。在舞蹈課上教師提問學生的內容可以是舞蹈的作用、動作要領等。此外,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由小組成員進行相互的講解和指導,讓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對所學內容印象更加深刻。在找到難點的突破口的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從教能力,讓學生在組織管理上也得到一定的鍛煉。
(二)舞蹈創作能力的培養
1.進行模仿訓練。作為幼兒園教師,一定要有舞蹈編排的能力。幼兒師范專業的學生在編創能力培養過程中,首先應做的是模仿訓練[2]。從模仿開始,逐漸再向創作的方向發展。幼師專業學生中不乏一些舞蹈能力較差的學生,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可以采用留作業的形式,將固定的歌曲分配給學生,由學生自主查找相關視頻,并進行模仿,培養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感知能力。在教學中一定要循序漸進,開始時盡量降低舞蹈創作的難度,使學生能夠萌發創造的意識,通過對舞蹈模仿的總結來產生聯想,從而創造出新的舞蹈。
2.動作重組。動作重組指的是將原有的動作進行變化,做出其他的動作來。變化可以分為:節奏變化、改變部分動作、改變順序等。教師可以用簡單動作引導學生進行變換,可以從方向、順序各個方面進行變換,然后再由教師進行動作的點評,最后選出一組合適的動作再由學生進行練習。
課程設置通常指學校通過參考現實社會對此專業的需求和要求,確定培養目標,并以此為依據設置所開設的學科門類、教學科目和學時數。我國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是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的切實加強幼兒教師培養培訓,提高幼兒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要求制定的。以培養具有良好綜合素質、扎實專業理論知識、相應的藝術素養和藝術教育技能的高素質學前教育工作者為目標。因此藝術課程是我國學前教育專業培養學生藝術能力的重要課程。
常州工學院是一所擁有工、文、理、經濟、管理、教育等學科門類,國家教育部批準建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以面向基層、服務地方和培養高素質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本科人才為宗旨。學前教育專業是培養勝任學前教育機構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適應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需要的學前教育師資。學前教育學已被列為校級重點建設學科。目前常州工學院已與20多所國外院校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關系,丹麥VIA大學社會教育學院便是其中之一。VIA大學學院是丹麥一所覆蓋了整個日德蘭半島核心區域的公立高等院校,同時也是丹麥最大的大學和丹麥第三大高校。社會教育學院是丹麥VIA大學下設的6大主要院系之一,主要承擔教師培養、社會學、繼續教育以及幼兒師資的入職培訓課程等。目前我國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還處在探索階段,特別在藝術課程的設置上,如何體現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和滿足幼兒園教學的實際需求,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實踐。通過與丹麥VIA大學社會教育學院合作,加強對丹麥課程設置的研究,我們可以借鑒一些成功的經驗,從而進一步探索和改革我國學前教育專業藝術課程的設置。
1常州工學院和VIA大學社會教育學院藝術課程設置的現狀
(1)常州工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藝術課程設置。常州工學院學前教育本科課程的構成(以2011級為例)包括有通識課程模塊(必修課)、學科及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必修課)、專業課程模塊(必修課和選修課)和集中實踐課程模塊(實踐實習)等四個部分構成。藝術課程包括音樂、美術、舞蹈都設置為專業課程模塊(必修課和選修課)。目前常州工學院開設的學前教育專業的藝術課程主要有視唱練耳、鋼琴、鋼琴即興伴奏、器樂、聲樂、合唱與指揮、形體訓練、民族民間舞蹈、兒童舞蹈表演、舞蹈與兒童舞蹈創編、素描、色彩、兒童畫、手工等。學制4年。要求學前教育師資必須掌握學前教育、音樂、美術、舞蹈方面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勝任學前教育機構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同時具有從事基礎藝術教育的能力,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能適應二十一世紀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需要的。
(2)丹麥VIA大學社會教育學院藝術課程設置。丹麥學前教育師資培養與我國不同,幼兒教師由托幼機構負責管理,在入職前必須接受一定時段的課程培訓,必須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和較強的托幼實踐能力。入職培訓主要由大學教育學院負責完成。與我校合作的丹麥VIA大學社會教育學院就是為丹麥幼兒教師提供入職培訓課程的大學之一。入職培訓課程包括:理論課程和實習兩部分。其中理論課程有教育理論和心理學課程(占30%);社會和健康領域學科(20%);文化與活動學科(40%);溝通、組織以及管理方面的學科培訓(10%)。其中藝術課程包含在文化與活動學科領域,包括音樂、戲劇等課程。丹麥學前師資培訓非常注重職業性技能課程,其中包括音樂、鋼琴、美術、舞蹈、折紙、戲劇等藝術課程。學制3年半。
2常州工學院和VIA大學社會教育學院藝術課程設置的比較
根據以上圖表兩校藝術課程設置的具體情況,可以看出:
(1)從藝術課程設置的結構上,我國的藝術課程主要集中在專業課程模塊和集中實踐課程模塊兩部分,其中包括必修課、選修課和實踐實習。藝術課程占總學時的18.8%,實習占總學時的15.6%。丹麥的藝術課程包括理論課程和實習兩部分,其中也包括必修課、選修課和實習。職業技能課程占70%,實習占總課時的23.17%。丹麥非常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在為期41個月的學習中,有38周安排了實習。由此可以看出,丹麥VIA大學社會教育學院與我國常州工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的藝術課程設置大體相同,都有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實習三部分組成。不同之處在于:丹麥的實習時間和課時比例明顯比我國實習的時間長、比例高。
(2)從開設藝術課程的內容上,丹麥VIA大學社會教育學院與我國常州工學院學前教育專業開設藝術課程的門類基本相同,主要包括音樂、美術、舞蹈三大藝術門類,丹麥VIA大學社會教育學院還開設了戲劇課程。在開設的藝術課程中,我國常州工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又將藝術課程進行了細致地分類,共分為視唱練耳、鋼琴、鋼琴即興伴奏、器樂、聲樂、合唱與指揮、形體訓練、民族民間舞蹈、兒童舞蹈表演、舞蹈與兒童舞蹈創編、素描、色彩、兒童畫、手工14門課程。主要是藝術技能類的課程,藝術理論課程和藝術選修課程相對較少。而丹麥VIA大學社會教育學院只是將課程分為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四大門類,沒有再進一步劃分,在開設的藝術課程中包括藝術理論課程和學生根據自己興趣愛好選修的如音樂、律動等藝術課程。從以上比較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常州工學院學前教育專業開設藝術課程的門類相對比較具體、細致,但藝術課程內容的安排不夠合理。丹麥VIA大學社會教育學院藝術課程內容根據學生的需要,可以隨時調整,更加靈活,具有針對性。
(3)從藝術課程培養目標上看,我國常州工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對學前教育師資培養有明確的目標,即培養全面發展,能適應二十一世紀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需要的合格的師資。因此各門藝術課程按照培養計劃的要求,有相應的教學大綱、教學進度、教學任務及課后小結。所有教學過程都嚴格圍繞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執行。丹麥VIA大學社會教育學院的培養目標是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和較強的托幼實踐能力。因此,在培養目標的確定上,也十分明確,重點放在入職的實踐能力上。在課程的設置上也以此為核心。從以上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兩國學前教育藝術課程的目標都十分明確,都非常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培養能勝任崗位需求的合格學前教育師資為目標。
通過以上比較,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常州工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與丹麥VIA大學社會教育學院在藝術課程設置結構、內容和培養目標方面有很多相似處,又存在一些差異,主要表現在:丹麥VIA大學社會教育學院實習課程所占的比重大,藝術課程內容機動、靈活有針對性,更有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3思考
通過對兩所高校藝術課程設置的比較分析,針對我校學前教育專業藝術課程設置和改革,有以下幾點思考:
(1)調整藝術課程結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課程的實用性。常州工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和丹麥VIA大學社會教育學院的藝術課程設置都非常重視藝術技能的培養,而且都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是非常重要的職業技能之一,是幼兒園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藝術技能的培養離不開藝術理論的支撐。目前我校學前教育藝術課程設置的結構還不夠合理,特別是藝術技能課程與藝術理論課程的比例不均衡。加強藝術技能課程是非常重要的,但也不能忽視藝術理論課程,沒有藝術理論的支撐,學生的藝術技能很難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和提高。這也是導致部分學生鋼琴考級通過十級,但即興彈唱的能力、歌曲和舞蹈創編能力較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藝術理論課程與藝術技能課程必須同步進行。同時,加強藝術理論與藝術技能課程之間的聯系,也十分重要。如將音樂基礎理論與鋼琴即興伴奏課程相結合,通過音樂理論指導學生即興編配和弦,組織伴奏音型。還可以運用音樂基礎理論指導學生進行歌曲的編創等。通過藝術理論指導和強化藝術技能的學習,進一步增強課程的實用性。其次,進一步加大藝術課程與其他課程間的相互滲透。目前我國幼兒園涉及五大領域的課程,藝術課程都涵蓋在藝術領域的課程中。在幼兒園組織藝術教學活動,教師必須掌握多學科的知識,并且能靈活運用。如幼兒園的歌唱教學,教師必須對不同年齡幼兒嗓音的特點,語言能力、領悟能力、心理活動等多方面有所了解,這就需要與學前教育的其他課程緊密聯系,如兒童心理學、學前兒童音樂、學前教育心理學、師幼互動原理與技巧等。目前我國學前教育專業藝術課程與學前教育其他課程之間相對孤立,缺乏彼此的滲透。一方面要加強藝術技能課與藝術教法課程的結合。另一方面要加強學前教育各類課程間的相互滲透。
(2)整合藝術課程內容,必修和選修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常州工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和丹麥VIA大學社會教育學院的藝術課程內容都涵蓋了音樂、舞蹈、美術,這也是幼兒園藝術教學的主要內容。目前我國學前教育專業藝術課程內容零散,分科多,課程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系和滲透,選修課與必修課分布不均衡,必修課多而選修課少,知識結構不夠優化。應針對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結合幼兒園教學的實際需求,對藝術課程進行整合,進一步加強藝術課程之間的聯系。在必修課的基礎上,拓展選修課,選修必修結合。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向課外拓展,加大實踐的力度,課內課外結合。首先,整合藝術理論課程,開設綜合性的藝術選修課。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藝術修養和藝術審美能力為目標。針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開設綜合性的藝術選修課。由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不同于藝術專業的學生。在專業知識掌握上不要求過難過深,以廣博為主。因此在藝術課程的學習上,應注重藝術課程的全面性和綜合性,以實用為宗旨,在難度上適當降低。根據幼兒園藝術教學的實際需求,整合一些藝術理論課程,開設藝術綜合選修課。如音樂、美術、舞蹈三門史論課程可以整合為一門藝術概論。將音樂鑒賞、美術鑒賞、舞蹈鑒賞三門鑒賞課程整合為一門藝術鑒賞。通過這些藝術綜合選修課,讓學生對藝術發展史和優秀的藝術作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專業學習和職業拓展。其次,整合藝術技能課程,開設具有個性的藝術必修課,加強藝術課程間的聯系。將開設的藝術技能課程進行必要的整合,如樂理、視唱兩門課程整合為音樂基礎課。手工、民間美術、環境創設可以整合為手工;將鍵盤和聲與鋼琴即興伴奏整合為鋼琴即興伴奏;將兒童舞蹈表演與兒童舞蹈編創整合為兒童舞蹈編創等。通過藝術課程的整合,加強藝術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科學合理的藝術課程體系,進一步完善課程結構。還要開設具有個性的,與幼兒園教學有機結合的藝術必修課程。如兒童歌曲創編、兒童歌曲即興伴奏、兒童畫、卡通畫、兒童舞蹈編創等,結合幼兒園的教學實際,使藝術課程更具有針對性。最后,重視藝術實踐的質量,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強調職業性。目前學前教育專業的藝術實踐課程由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兩部分組成。其中課內實踐主要圍繞課堂教學,課外實踐包括在幼兒園見習、實習和每年一次的技能匯報演出。按照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技能課程培養目標的要求,學生藝術技能課通常8~10人一起上課,每周兩節課。在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人數多,授課時間有限,因此學生在課堂參與實踐的時間相對較少。應適當控制學生上課的人數,以保證教學質量為前提,增加學生的課內實踐時間。課外實踐應加強引導和指導,在每學期的教育實習和見習期間,學生應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幼兒園的實踐教學中。通過藝術教學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素質。此外,在每學年一次的專業技能匯報演出中,要盡可能的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將所學的藝術技能進行綜合展示。不斷鍛煉和拓展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和藝術綜合素質。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管理,規范實習要求,保證實習質量。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實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將課內的知識與課外實踐緊密結合。真正把課內課外結合起來,使藝術實踐落到實處,成為學生入職能力培養和提高的重要途徑。
(3)明確藝術課程目標,體現學前特色,具有創新性。應進一步明確學前教育藝術課程的目標,轉變觀念,把重點放在入職藝術綜合能力的培養上。根據藝術課程的特點,結合幼兒園藝術教學實際,在藝術課程的設置上,體現學前教育的特色。通過與丹麥VIA大學社會教育學院的比較,我們發現丹麥VIA大學社會教育學院非常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在41周的學習期間,有38周實習。從第一年12周義務實踐,到二、三年每年13周的有償實習。在實習期間學生也有明確的任務。包括實習討論、獲得報酬、前往學前教育機構和特殊教育機構實習等,培養目標的針對性很強,實習的質量高。
目前我國學前教育專業從大二開始每學期安排為期兩周的見習、實習,從對幼兒園的走訪、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在幼兒園實習的目標并不夠明確,目的性不強。我們可以借鑒丹麥的經驗,在每次的實習中給學生明確的任務和目標,定期組織學生討論,介紹和總結自己的實習感受。同時,及時與幼兒園溝通,讓學生參與到幼兒園的教學中,通過實踐教學,發現自己在學校藝術課程學習的不足。現在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教育,學前教育師資的培養以呈現國際化趨勢,如何按照社會需求培養高素質的學前教育人才已成為各國學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課題。通過我國常州工學院與丹麥VIA大學社會教育學院藝術課程的比較研究,有助于我們開拓視野,通過與國外的交流和合作,吸收國外先進的辦學經驗,指導我國學前教育專業藝術課程改革,使我們培養的學前教育師資更加符合時代的發展和社會需求。
參考文獻:
[1] 侯艷.丹麥學前教育教師入職培訓課程設置及其啟示[J].教育導刊,2011(02).
[2] 高潤,崔映芬.北歐五國學前教育體系及對我國的啟示[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25).
[3] 李南.丹麥幼兒園的零教育及啟示[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25).
[4] 劉璐.童話王國丹麥的學前教育概況[J].教育導刊,2009(3).
[5] 孟雅杰.中外高校本科課程設置的比較研究[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6).
[6] 王賀鋒.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現狀及對策[J].世紀橋,2011(7).
[7] 鄭建萍.師范院校學前教育藝術課程設置與教學探索[J].陜西教育(高教),2012:12.
[8] 張建波.藝術型學前教育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9(06).
隨著中國經濟、文化飛速發展,舞蹈藝術出現了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從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到各省市藝術院校、綜合院校都開設不同規模的舞蹈學本科。而且辦學方式逐漸走向市場化運作,招生人數有增無減。在此過程中,明確人才培養目標、人才規格凸顯出重要意義,關系到教學怎樣達標、人才能否合格的問題。
一、高師舞蹈學本科人才培養目標與人才規格的總體內涵
1、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具有為國家富強、民族昌盛而奮斗的志向和責任感,立志做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艱苦奮斗、團結協作、遵紀守法、敬業樂道、勇于開拓創新。
2、具備人文精神、科學精神、現代教育觀和藝術觀,掌握完整的舞蹈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對學科前沿和發展動態有所了解,有較寬的知識面,在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上達到“一專多能”。
3、基本掌握一門外國語和計算機應用技能,達規定的等級要求。
4、接受必要的國防教育和軍事訓練,掌握健體強身的科學方法,具有一定的體育和軍事基本知識。
二、課程設置和評價機制是人才培養目標與人才規格的重要內容
1、課程設置
對于本科教學而言,學士學位課程是第一位的,它在人才培養目標與人才規格方面起到瓶頸的作用。通過系統的學位課程學習,學生應掌握舞蹈學的基本原理、舞蹈教育理論,獲得從事學校舞蹈教育所必備的演示能力以及初步的舞蹈研究能力。以下粗列幾門學士學位課程。
芭蕾基本功訓練課主要進行地面練習、扶把練習、中間練習、跳躍練習、旋轉練習、技術技巧練習,主要為學生學好民間、身韻、排練等專業課服務,適合全程開設。學生將從中獲得扎實的舞蹈基本功,具備從事舞蹈教學和舞蹈演出的基本能力。
中國民族民間舞課以藏族舞、傣族舞、蒙族、彝族舞、朝鮮族舞、維族舞、秧歌、花鼓燈、云南花燈等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為主要授課內容。旨在掌握各類民族民間舞的表演風格和特點,毫不混淆地表演出各類民間舞的律動,獲得較強的辨析能力、示范能力和舞蹈表現力。這門課程也應該全程開設。
中國古典舞身韻課以元素訓練(提、沉、沖、靠、擰、傾、曲、圓)、步伐訓練、技巧訓練、短句訓練、表演性組合訓練為主。目的是掌握中國古典舞特有的手、眼、身、法、步、形、神、動、靜、剛、柔、氣息協調一致的運動審美規律,了解中國古典舞蹈的神韻所在,增強身體進一步的開放和表現能力。二年級開設這門課程,既可以服務于其它專業課程,也為學生以后從事教學工作培養下完整的示范和表演能力。
劇目排練課選取單、雙、三人舞、群舞等優秀舞蹈劇目為教學內容,于二、三年級全年開設。要求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具有一定難度和不同角色的舞蹈藝術形象,增強舞蹈表現意識,提高藝術修養和舞蹈語匯的表達能力。
舞蹈編導課主要是理論與實踐交叉,于三年級全年開設。要求學生系統掌握編導理論知識,能大膽的進行創新,使其具有一定的編創能力,能勝任中、小學等舞蹈教學演出和一些群眾輔導和編排工作。
中外舞蹈史綱以中外古代舞蹈史、近現代舞蹈史為基本內容。在二年級全年開設,加強對中外各少數民族舞和文化的介紹,簡介外國舞蹈的文化歷史脈絡,使學生了解中外舞蹈史,深刻理解舞蹈藝術的真諦,樹立起正確的舞蹈歷史觀,并能學以致用。
藝術概論是一門概要地、系統地闡述藝術理論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的課程。學習這門課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藝術實踐和理論積累,適宜在三年級開設。其宗旨是全面掌握舞蹈的基礎理論,能夠從一個較高的層次上,學會從文化的角度去認識舞蹈和感受舞蹈、研究舞蹈;了解舞蹈藝術的基本特征,各種不同風格的舞種、流派及舞蹈的基本創作原理;學以致用,分析和解決 舞蹈藝術實踐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和問題,使學生藝術欣賞能力、表演創作能力進人更高的層次。
基礎樂理與視唱練耳課是一門系統發展音樂聽覺的課程。 懂得基礎樂理,才便于深入學習音樂。視唱訓練學生的讀譜能力,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音準和音樂感。練耳發展音樂聽覺及記憶力,使學生能辨別音的高低、長短、音色、節拍、節奏和調式、調性。學完本課程后,學生應達到一個中等學校音樂教師所必備的視譜、聽音能力。
除此之外,還應該開設中國民族舞蹈文化、舞蹈解剖學、舞臺化妝藝術、自娛性舞蹈、地方特色代表性舞蹈組合等課程。各校專業課程設置過程中既要體現辦學特色,又要與教育部頒發的有關文件精神保持一致。至于師范性問題,在當代有著更深刻的內涵,可以不斷探討。但是,至少要在第六個學期安排兩周左右的教育見習,第七學期安排六周左右的教育實習,并且與藝術實踐(采風或者舞臺表演)相互交叉進行。
2、專業素質評價機制
從微觀上,每一門必修、選修、限修等課程,無論期中、學期末考核,都必須制定完善科學的評價標準。比如
科目 評分標準(總分:100分) 備注
芭蕾基本功訓練
一、基本完成動作元素,30分 。
二、準確把握節奏、規范地完成動作元素,30分。 三、在標準一、二的基礎上,肢體具有較強的表現力,40分。 技能
編導常識與舞蹈賞析 一、能夠自己自編結構完整的教學訓練組合或者簡單劇目,30分。 二、能夠基本把握教師的意圖以及舞蹈音樂的情緒以及結構,動作元素發展具有一定主題性并有較合理的舞臺調度,30分。 三、在標準一、二的基礎上,所編導劇目較有創意以及較高的思想性以及表現力,40分 理論與技能
其他專業課程均有如上所示類似的評分標準。
從宏觀上,畢業生要獲得學士學位必須有具體的要求。比如1、本專業學制為四年,最低畢業學分145學分。2、學生凡按照教學計劃要求,完成本專業教學計劃規定的必修課和選修課,總學分150學分(包含公共必修課學分51學分、專業必修課學分80學分、專業限選課學分10學分、專業任選課學分最低4學分),并完成生產勞動、軍事訓練、專業教育實習、專業綜合實習、畢業論文等教學環節,且外語、德、智、體合格,準予畢業。經學校學位委員會審核確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規定者,授予文學學士學位。
三、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措施
1、完善課程建設。進一步夯實專業基礎課和專業主干課,突出專業基礎課的能力特點。增設專業選修課,按照舞蹈學教學計劃的要求開出必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
2、改革教學內容。教學內容不求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而要從學習者的角度按照學習規律進行調整,重點是能力的形成,明確每一門課程應該達到的具體能力,各課程群應該形成的能力單元,注重學習能力、學習策略、自我發展能力的形成。
3、改革教學方法。大力推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開展以任務為中心的教學活動,在加強基礎訓練的同時,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發現式和研究式的教學方法。
4、努力創建學習型的教師隊伍。促使全體教師把教書與學習相結合,樹立全員學習、全程學習、團隊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多渠道交流探討的機會,建立學習制度及學習共享系統。
5、教書與科研相結合,大力推進校本教師行動研究。鼓勵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反思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能力,解決教學工作中的真實問題。多搞科研,盡量把教學問題列為科研課題。
6、建立導師制度。給學生配備導師,對學生的學習、品德和生活等方面進行個別指導和培養,努力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7、加強形成性評價,實施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控。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外活動參與、作業完成情況、平時測驗成績記錄在案。
8、完善終結性評價,實現考核手段多樣化。考試采用表演式技能考試、筆試、讀書報告、課程論文等多種形式,把能力培養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