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9 04:14:5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校德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優美的校園環境:優美、整潔、布局合理的校園空間能夠帶給師生愉悅的感受,是構建和諧校園的物質基礎。
(二)完善的管理制度:將學生手冊、文明公約等制度明確化、嚴格化,通過制度約束促使良好習慣的養成,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制度基礎。
(三)良好的學習環境:校園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因此和諧的校園一定滿足學生學習的各項需求,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四)濃郁的學習氛圍:學生在校園中具有群體性,情緒、感情容易在群體中傳播,良好的學習風氣同樣能夠感染彼此,濃郁的學習氛圍同樣是和諧校園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五)民主的校園風氣:注重學生之間、教師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溝通方式的民主性,讓學生在校園的各項事務中具有參與感和融入感,能夠形成積極向上的校園風氣。
和諧能夠團結力量,凝聚人心和促進事業發展,因此,具有以上特征的和諧校園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培養出合格的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并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強大的源動力。
二、高校德育建設與構建和諧校園的共同目標與實際意義
在國際形勢日益復雜,國內社會變革不斷加劇的現實情況下,高校德育建設與構建和諧高校校園的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但越是這樣,越充分說明了開展這兩項工作的必要性。高校德育建設與構建和諧校園是我國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培養公民的道德品質與行為,促進社會生活的和諧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這兩項工作的開展也是高校培養復合型人才的一個重要內容,它幫助大學生養成美與善的個人素養,并借此形成一個廣大的作為和諧社會根基的群體。可見,加強高校的德育建設和構建和諧的高校校園環境在當今的中國具有極其重要的實際意義:
(一)加強高校德育建設構建和諧校園,是鞏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道德的重要基礎,為和諧社會好的構建提供了動力源泉。
(二)加強高校德育建設構建和諧校園,增強了大學生的主觀辨識能力,使其在接觸多元文化與價值觀的同時,能夠固守自己的道德底線。
二、高校德育工作者素質能力建設的重要作用
1.表率示范作用。
教育者的言行對于學生的影響最大。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人格力量,具有行為示范的作用,它能使教育者成為最可信服的行為榜樣。建國以來年來涌現的雷鋒、焦裕祿、孔繁森等一大批先進典型以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人格特點在學生中產生了極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當代大學生不僅僅關注先進人物,更注意從身邊的人身上尋找榜樣的力量。因此作為學生周圍的德育工作者更要身正為范,把高尚的人格力量轉化為成為無聲的命令,規范學生的行為,引導學生把知與行統一起來,實現教育實踐的目的。
2.情感溝通作用。
情感溝通,能夠使人們互相交換彼此的觀點和意見,表達喜怒哀樂的情緒,分擔挫折,分享快樂,進而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2]。實踐證明,情感溝通能夠進一步激發人潛能,調動人的積極性。高校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質和修養能夠感染學生的精神和熱情,強化學生自覺改造思想的動力,從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三、高校德育工作者素質能力建設的重要方面
1.要有堅定的政治方向。
正確的政治方向不僅支配一個人對人生觀和社會理想的正確選擇,還是培養高尚道德品質的堅實基礎,同時也是人生追求的內在動力[3]。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就是無論在任何復雜多變的時期,都要堅持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不移地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捍衛者。高校的德育工作,關系到培養黨的事業合格接班人的問題,因此,只有具備正確的政治方向的人才能承擔起這樣艱巨的重要任務。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政策水平,要有求真務實、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較好地解決問題。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用于開拓的精神。要不斷加強思想政治學習,提高政治素養,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切實做到頭腦清醒、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在正確把握形勢,分析自我價值的基礎上,研究新形勢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特點,摸索出新方法、新舉措。
2.要有高尚的人格力量。
人格力量指一個人在性格、能力、氣質、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的很強的吸引人的力量[4]。為人師表者的責任,決不僅僅是知識灌輸,而在于人格的培養。烏申斯基說,教師對于青年學生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力量”。因此,德育工作者自身的人格力量對于學生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加強自身學習,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和道德素養。要有合理完整的知識結構,用堅持不懈的精神詮釋好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實質。要有良好的性格氣質和情感態度,言行有度,儀態有方,愿意和學生做知心朋友,善于和學生交流,以一種內外兼修、和諧統一的人格形象激發學生積極向上、追求進步的熱情。
如在抗戰時期,《松花江上》等歌曲激發了人們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罪行的憤慨和高漲的抗日熱情;《義勇軍進行曲》吹響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的號角,成為鼓舞全國人民一致抗戰的愛國主義教育經典。這充分體現了藝術教育所具備的德育功能,是一種感性層面上的精神鼓舞。藝術教育本身需要道德的導向和支持。長期以來,很多人看待藝術教育總是片面關注它的外在表達形式,無論專業還是公共藝術教育,只注重理論、技能教學,而忽視其本身的輔德價值。其實,藝術教育所具有的德育特征,能夠給予藝術教育深層次的內涵提升。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道德的力量,使之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面旗幟”。
藝術教育本身也需要道德的導向和支持,如曾經的一首《學習雷鋒好榜樣》,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成為社會生活的主旋律,而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又引導著人們的價值取向。藝術教育可以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化的德育。優秀的藝術作品是人民的精神財富。實踐證明,通過藝術表現正確的思想內容,從而進行思想教育是相當有效的。如革命戰爭年代,戰地文工團在硝煙彌漫的前線進行文藝演出,極大地鼓舞了戰士們的斗志。這就是說,在主觀上藝術家表演的主要目的就為了激發戰士們的革命激情,在客觀上觀眾也并不是單純地在進行藝術欣賞,這樣的教育顯然更多的是借助藝術形式而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經驗啟示我們,在注重“曉之以理”的德育的同時,還應采用包括藝術在內的各種感性形式來“動之以情”。這樣,才能獲得最佳德育效果。
二、有效發揮藝術教育德育功能的途徑
利用高校校園情境,把藝術教育與德育相互融合,有效發揮藝術教育的輔德功能,是提高大學生德育實效的重要手段。脫離藝術形式的德育往往流于簡單的說教,而任何背離德育目標的藝術作品也必然給大學生帶來各種負面的影響,最終成為傳遞各種“非正能量”的工具。因此,通過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寓教于樂、潛移默化地感染大學生,培養大學生高尚的情操,是當前高校育人的一大突破口。
1.充分利用藝術賞析教學“主陣地”,實踐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
一個藝術作品,如果不追究其歷史,不剖析其內在意蘊,對其的觀感必然會是蒼白空洞的。實踐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要充分利用藝術賞析教學。教師在講解藝術作品時,要注重結合作品特點,追溯其思想根源,向學生展現作品誕生的背景,讓他們深入了解體會作者的表達目的,從而由對藝術的初次感性認識升華到深層次的理性感悟。同樣也可以在思政課堂上,用藝術形式去開展思想教育。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就可以通過愛國主義作品播放分析,讓學生透過音樂或畫面去感受所受教育內容的內涵,從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提高。
2.積極打造藝術教育形式多樣的“立體攻勢”,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正能量的傳遞
要形成在藝術教育中滲透德育的“立體攻勢”,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教育。首先,可以利用校園內的許多宣傳設施,如畫廊、活動室、舞臺、黑板報、學校電視臺,宣傳健康向上的思想與內容。利用各種形式多樣的藝術活動和作品展示,對學生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效果。其次,通過豐富的課外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藝術天分。一方面定期舉辦校園音樂節、合唱節、舞蹈節等藝術活動,為學生參與藝術實踐搭建良好的平臺;另一方面可經常性地開展綜合性或單項藝術欣賞活動,如聲樂專場演出、舞蹈比賽、書畫展等,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美化他們的心靈。同時,可以通過社團等學生活動,培養學生相互間的協同配合能力,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促進他們個性的全面自由發展。
3.搶占時代藝術主流與非主流的“新陣地”,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手段開展教育
在當今信息時代,網絡、手機平臺等新媒介可以讓人們廣泛了解世界及藝術的各種發展態勢,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辨別是非能力和審美水平的養成有著重要的影響。高校必須積極搶占這一塊發展十分迅猛的“新陣地”,在新媒介中爭取話語權。如教師如果能夠及時跟進學生關注和喜歡的社會熱點,把這些案例帶進課堂中進行深入解讀辨析,將更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州大學爾灣分校遠程教學副主任認為,開辦各種藝術活動并倡導大家一起參與藝術課程的實踐,能夠很好地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在我們的大學生生活實踐中,主流藝術結合學生藝術實踐活動發揮德育作用的例子不勝枚舉。
4.加強藝術教育與生活的聯系,實現藝術教育德育功能發揮的常態化
當今世界藝術的發展趨勢已經沖破了原有的古典、高雅藝術框架,各種形式層出不窮,多種風格、不同創作材料使藝術越來越走向多元與綜合。同時,藝術越來越大眾化,精致藝術與大眾藝術、藝術與日常生活的結合日趨緊密。因此,未來的高校藝術教育,首先要體現時代性和生活性,緊密聯系大學生的生活;其次要將生活藝術化,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以及審美體驗,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正確的審美情趣以及價值取向;再次要創建濃郁的校園藝術氛圍,提升大學生的藝術素養。在這一方面,哈佛大學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哈佛大學全校性的“藝術優先”藝術節非常有特色,它從1993年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成為校園中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參與人數最多的藝術節。每屆藝術節都包括了200多個藝術節目,有各種各樣、規模不等的藝術創造性活動,整個校園充滿著濃郁的藝術氛圍,更多的學生在藝術活動中實現了教育別人與自我教育。
二、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的關系
音樂具有修身養性、教化民眾的作用,所以,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認為在教化民眾方面,沒有比音樂更好的了。先秦原儒的思想中,達成禮制成為核心觀點,而音樂重在內在修養,禮儀則重外在行為,音樂對人的影響是內在的,它能使一個人從內心深處發生徹底的改變,從而形成一種美好的內在質量。借助音樂的教化,外在的禮制才有達成的可能。隨著社會的發展,音樂的道德教化功能雖已不復不在是音樂的主要功能,但因為兩者天然的聯系,其在德育教育方面仍有不容小覷的作用。
三、德育教育在高校鋼琴教育中的體現
鋼琴被稱為“樂器之王”,與小提琴、古典吉他并稱“世界三大樂器”。鋼琴的音域寬廣,音量宏大,音色變化豐富,可以表達豐富多彩的音樂情緒,或陽剛或陰柔,或急促或舒緩,均可表達得恰到好處。自18世紀誕生以來,鋼琴深受國外民眾的喜愛,成為影響力最大的樂器。鋼琴史上誕生了許多大師級的人物,如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肖邦、柴科夫斯基、李斯特等等,他們不僅創造了一座座音樂高峰,更是影響了整個世界。19世紀,鋼琴傳入我國,在我國也掀起了學習鋼琴的熱潮。彈鋼琴和欣賞鋼琴演奏,曾是優雅和高貴的象征。這股熱潮至今未退,鋼琴仍然不減其王者之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習鋼琴的孩子越來越多。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借助鋼琴教育進行德育教育,是我們教學發展的需要,更是我們為國家培養綜合型人才的需要。高校鋼琴教育中國的德育教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通過鋼琴教學的德育教育
鋼琴既然有“樂器之王”的美譽,那么要想學好鋼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鋼琴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為復雜的樂器之一,要想真正地學好,必須從小開始,而且要持之以恒,不怕吃苦,能靜下心來,耐得住寂寞,坐得久板凳。在鋼琴教學中,要著意養成學生專心致志、一絲不茍的習慣,要建立精益求精、盡善盡美的態度,要倡導堅持不懈、永不言敗的精神,要培養高尚美好、與人為善的情操,更要樹立積極健康、堅韌不拔的品質鋼琴本身的教學要求,就能培養學生很多的優秀品質和良好的習慣,從自制力、毅力、注意力到自信心、耐心、主動性等,無不是在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進入高校之后,鋼琴教學等于具備了相當的根基,這時候,從之前長期的技巧磨煉中,可以關注到音樂技法之外更多美的教育,并從審美教育中開啟德育的功能。
(二)通過鋼琴大師的德育教育
鋼琴發展史上曾誕生過無數影響世界的鋼琴大師,他們不僅創作了影響世界的鋼琴名曲,更留下了影響后世的人格魅力。在高校鋼琴教學過程中,每一位大師,無論他們的音樂、技法還是人格力量,都成為教學的內容,他們的人生履歷,是一種極具價值的德育教育的案例,而他們創作的音樂作品,在分析和講解的過程中,也都有成為啟發美感,養成道德素養的良好素材。被稱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的波蘭鋼琴大師——肖邦,6歲就開始學習音樂,7歲時就創作了波蘭舞曲,8歲登臺演出,不足20歲已十分出名。他的一生都在創作,雖然39歲就英年早逝,但創作了兩部鋼琴協奏曲、三部鋼琴奏鳴曲、四部敘事曲、四部諧謔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七首練習曲、十八首波蘭舞曲、四首即興曲等,為世界留下了精彩的華章。他通過一些鋼琴曲,表達了強烈的愛國情懷,抒發了痛徹心扉的亡國之恨。他時常通過演出為同胞募捐,有時甚至拒絕為貴族演出。他嚴詞拒絕了俄國沙皇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他的音樂就像“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一個聲音——“波蘭不會亡”。鋼琴教學中,如果只重視肖邦鋼琴曲的高難度和華彩的音樂篇章,注定是失敗的。很多關于高校音樂教育的批評也正是集中在高校音樂系學生重技巧而輕思想的趨勢之上的。如果能結合肖邦音樂中深刻的愛國情懷和崇高的人格情操,技能幫助學生加深對音樂的領會,也是一次深遠而層次感極強的德育養成。這些鋼琴大師身上所體現的熱烈的愛國情懷和堅強的生活毅力,對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無不產生巨大的影響。巨人的力量是無窮的,真實的人物故事,勝過千言萬語的空洞說教。
2志在和諧,增強教育意識,加強工作過程中的時效性
學籍管理是對學生從入校到畢業整個培養過程的管理。其根本就是要穩定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發揮約束力和強制的同時,還要更好的指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充分注重學籍管理工作在促進學生自律、優化德育教育和警示違紀學生等方面的作用,特別是要強調"管與育"、"教與學"這兩對關系的和諧。工作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是提升學籍管理水平的前提和基礎:在學籍管理工作的"管"中,切實加強德育教育工作中的"育"、是形成"兩手抓、兩不誤、雙豐收"的相互促進關系的關鍵和保證,在學籍管理工作中藥充分發揮評優評獎過程中的育人功能,強化樹立先進,宣揚典范的作用,使受獎者得到進一步的激勵,使其他學生受到鼓舞;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籍處理過程中的警示和導向作用,下力氣做好學籍處理過程中的思想教育工作。讓受到學籍處理的學生明白錯誤的本質,對所受處分真正從內心接受,讓其他學生從中吸收教育,激發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主管能動性,其次要正確處理好教學工作與學生工作之間的關系,主要是發揮教學和學生工作主陣地作用,正確把握"教和學"這兩個主要環節,倡導和強調理論教學是學生培養全過程中的一個主要環節,教師要把教書和育人有機結合,在傳授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要強調師德修養,增強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規范課堂秩序,與學工干部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學生管理和服務工作,理論課教師要定期向學生工作部門提供學生的學習及課堂表現,學生工作部門也應主動到課堂了解學生的學習及課堂表現,學生工作部門也應主動建議,使學生工作中的一些問題在雙方的相互溝通和共同努力下得到妥善解決。再就是要正確處理好維護好制度的嚴肅性和解決具體問題的靈活性之間的關系,學籍管理工作是一項細致、繁瑣而又嚴肅的工作,涉及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處理每一個學籍問題時,不但要考慮問題的本身,而且還要充分關注與問題有關的其他因素,,如學生的心理感受和認知問題,以及學生的人身安全,等等,總之,在處理學籍問題時,要始終堅持從實際情況出發,做到"從嚴管理,嚴而有格,靈活處理,活而不亂",實現嚴和活的統一,從而有利地促進優良學風的形成
3重在扎實,增強責任意識,加強工作中的靈活性
學籍管理的對象是富有朝氣的青年學生,他們身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因此工作實踐中,要注重政策性,原則性和服務性,以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緊緊抓住制度建設,注冊考試和教育警示三個主要環節。,才能促進學籍管理工作科學規范、依法有效、安全扎實地開展、。第一。要建成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扎實抓好制度建設環節。學籍管理工作原則性很強,處理相關問題要始終堅持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做到有章可循,照章辦事,不徇私情,在廣大學生中形成管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良好氛圍,維護學籍管理制度的權威性。同時,還要注重發揮學籍管理工作的杠桿作用,促進學生的成長,在處理相關問題時,強調要考慮周全,遵循教育和教育管理的客觀規律,尊重學生的心理反應和人格尊嚴,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積極性,積極引導學習落伍學生重新步入勤奮學習的軌道。第二,要堅持預見性和適應性相結合的原則,扎實抓好注冊考試環節。要在及時掌握學生學習動態,分析其本質的基礎上,對因各種原因造成學習困難的學生,實行跟蹤式的幫扶措施,盡最大努力挽救學生,對學生,對家長,對學校,對社會負責。另外,學籍管理工作還具有廣泛的適應性,但又因為管理對象的隨機因素很多,很可能會出現不可預測的突發事件,因此,相關預案要不斷完善,處理問題時要保證措施果斷、流程清晰,從而才能取得管理的主動權,收到較好的管理效果。第三,要堅持教育性和警示性相結合的原則,扎實抓好警示教育環節。在嚴格執行學籍管理規章制度的同時,還要本著對學生高度負責的態度,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制度為準繩,以教育為主導,以處罰為手段,達到提升學籍管理水平,促進人才培養的目的,在落實學校學籍制度的過程中,要堅持把工作做細、做實,特別是在對考試違紀作弊學生做出處理時,教務部門和學工部門要成立聯合處理工作小組,現場辦公,在事實認定的基礎上。縮短處理時間,處理結果及時公布,增強警示力度,并由相關學生工作干部負責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達到教育和警示廣大學生的目的。
能夠全面真實地反映調查對象和調查目的的具體情況,在實踐中常常使用,對研究目的的達到有直接和積極的作用。筆者針對本文要解決的問題,利用自己優勢,取張家口學院本科、專科學生各100人左右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具體涉及:學生年齡、性別、愛好、對體育課的認識、體育課是否能夠對道德品質起到作用及體育授課教師是否進行過德育滲透教學等。通過調查問卷結果分析,我們得出了一些結論,并經過研究討論,初步有了一些解決建議。
2訪談法對個別具有代表性學生進行訪談式調查
這些代表性的調查對象在選取時帶有一定目的性,比如特別懼怕體育課程的學生、對體育課沒有興趣持無所謂態度的學生、對體育課特別喜歡而自己專業成績較差的學生、體育課成績和其他科成績均十分優秀的學生等。在學生選取上也注意到了男生和女生選擇,盡量能夠使訪談對象能夠代表一部分同類型學生。在訪談方式上,不能正襟危坐,容易給調查對象造成壓力。所以在訪談時,一般在課間或其他休閑時間,一般不用筆本進行細致提問和記錄,這樣就給訪談結果記錄帶來一些困難,為了保證學生訪談內容能夠盡快真實地記錄下來,訪談問題一般簡單和直接,并通過不同時間、不同問題進行多次訪談,結束后迅速整理記錄,從而達到了訪談調查目的。
3教育實驗法
在初步進行了本課題的一些調查后,筆者開展了一些教育實驗活動。有了一定的調查結果并進行了研究和討論后,有了一些初步的建議和想法,這些建議和想法能不能夠在實踐過程中起到預期作用,能不能夠通過實踐的體育教學滲透德育,同時又在德育的影響下帶動和提高體育教學的效果,這些都能夠在教育實驗過程中有所體現。筆者利用不同項目的體育課堂進行了一些實驗,將一些有效和積極的結果進行了比較記錄,對本課題的研究目的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二.結果分析
1調查結果分析
1.1通過調查問卷
將問卷具體問題進行了整理整合,大項結果統計如下:無論是本科還是專科學生,樣本選取的對象從年齡和性別比例上大致相似,愛好比例上也無大區別,對體育課的認識和體育和德育的關系中也得出了幾乎一樣的結論,那就是體育課是有用的,但是對學生個人的品德和性格的影響上看基本處于無傷大雅狀態,沒有發揮體育課德育作用,體育教師在授課中也基本上著手于實踐動手方面,對德育并沒有加以應有重視。
1.2對訪談結果的分析
訪談記錄1:對象為特別不愿意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訪談對象是一位女生,每每到體育課參加運動的態度不甚積極,總以各種身體不適的理由缺席,身體瘦弱,眼神迷離。對問題往往回避,覺得體育課對她而言可有可無,沒有什么作用,對品德更加沒什么影響。訪談記錄2:對象為對體育課無特別興趣的學生。訪談對象為一位女生,體育課參加程度一般,偶爾以身體問題缺席上課。體育課對她而言是一門必須要拿到學分的課,但是課程分數高低無所謂,及格就行,不影響畢業拿學位就夠了。體育課不會影響道德形成,只是身體健康的問題。訪談記錄3:對象為對體育課特別感興趣的學生。訪談對象為一位男生,體育課程參加積極,從未缺課,而且在課余和閑暇時間大多會進行多樣的體育活動,體育成績突出,專業課成績一般。訪談過程中眉飛色舞,圍繞體育內容的話題多樣,能夠看出對體育活動有著濃厚的興趣。認為體育課程不僅有利身體健康,而且能夠讓人培養進取、堅持的生活態度,更能注重團體協作。從選取訪談記錄中可見,這些學生能夠基本代表一部分學生態度,其中訪談記錄1和3的特征學生數量都不多,說明在大部分學生心中,體育課和其他課程一樣,都是為了拿到學歷學位的必經途徑而已,具體說到能不能夠影響到性格形成,道德品質的影響,就更談不上了。
1.3對教育實驗結果的分析
筆者在拿到調查結果后,經過研究,選取了兩個不同專項體育班級,進行了德育滲透的教育實驗,在此以羽毛球專項課程為例。筆者在羽毛球專項體育課程中選取了兩個班,實驗班著重滲透了機智、靈活、拼搏、協作、團隊、守法等意識。在授課過程中積極與學生交流,采用多媒體的授課手段,不僅介紹具體的羽毛球的運動知識,而且讓大家觀摩著名比賽、分析比賽背景和運動員的積極品質,講解違規違紀行為,讓學生們全面地了解運動的本質和目的。在實際動手過程中摒棄了單純的模仿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單個輔導,盡量地深入他們的性格內心,找出需要改變或提高的弱點,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和鼓勵。課后還讓學生們寫一寫、說一說上課的感受、克服的困難和取得的進步,這樣可以直接地把握實驗的過程和結果。在一段實驗時間后,試驗班級與對照班級進行比較后發現,試驗班級的學生上課態度更加積極,能夠按時上下課,請假人數大大減少,完成基本項目的各項技能更加熟練,分析態勢和問題的果斷性靈活性大大提高,并且樂于與人分享、樂于協助他人,試驗可以說是成功的。
三.結論與建議
在高校的環境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人生觀價值觀,但是容易為客觀不特定的因素所影響。相較于那些在課堂上主要依靠聽、讀、寫的課程,在體育教育過程中,學生各種各樣的觀點、信念、情感、意志和態度容易表現出來,如果體育老師能夠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接近學生,就更容易了解學生思想狀況,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內容,反而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讓學生在體育拼搏競爭的過程中產生榮譽感、責任感;在體育鍛煉提高過程中培養積極進取、輕易不言敗的意志;在了解運動規則制度的過程中了解規范的公正、誠實的意義;在集體配合過程中體會團體的力量、協作的功效等等。做好高校體育教育德育滲透,對學生而言,無論是身體素質和道德品質都會得到巨大提高。所以在高校體育的教學過程當中,不能僅僅重視學生的身體素質的提高、獲得優良比賽成績,還要將高尚的體育道德風尚品質融入其中,讓學生各種素質得到全面升華。要做到這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制定全面而有重點的科學教學計劃
為了獲得最滿意的體育教學效果,就需要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按照一定目標、原則、程序和方法對體育過程中的德育進行規劃。首先,要明確德育目標,這種目標不是大而空的,而是具體可操作的。比如,將集體協作意識、競爭意識、拼搏進取精神、遵紀守法等等教育目標列出,一堂課的哪些方面可以涉及哪些品質的培養,要用一些特別方式讓學生向著這些方向發展。其次,制定教學計劃不能依照傳統,只將時間和授課內容排列,還要講訓練、項目、時間和德育目標融為一體。在有這樣科學全面的目標前提下,來設計和制定行動方案,保證在課堂教學順利完成的同時,還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的道德教育,培養了積極正確的品格。第三,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采用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傳統教學方式無法完成或者效果不佳的情況下,就應該積極尋求其他教學方式,用什么樣的方法加強什么樣的德育效果,在進行教學安排的時候都應該有所考慮。要采取那些針對性強、效果優良的方式,全面地完成體育教學。
2注重課堂的教學
首先要有良好的授課環境,寓情于教,形成良好的課風;其次要挖掘出每次課的德育側重點,結合體育知識進行形象化、具體化的德育;再次,一定要組織好教學方式和手段,調動學生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注重以下幾點:首先,注重儀表和言行。一名體育教師應該莊重嚴肅,同時也要體現出健康和朝氣蓬勃。其次,在組織教學中應該充分做好課前的準備,這些準備出了認真備課外,還需要有序布置場地和器材,指導學生收拾和整理器材,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遵守紀律的集體觀以及愛護公物的良好品質。
《如果子女犯錯誤,更應虛心接受父母的責備并且承擔相應的責任。“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要求兒女孝敬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感到暖和,夏天要讓他們感到涼爽。早晨要恭敬請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以具體行動強化正面情感,保障感恩情感教育的實效性。《弟子規》要求在與同輩的相處中尊重對方。“兄道友,弟道恭”,兄弟之間須互相尊重,才能達到“兄弟睦”境界。當下,我們不用刻板地去模仿這些禮節,但是關愛、孝敬父母、尊重兄弟、尊重同學的情感教育仍需延續。《弟子規》用很大的篇幅突出強調“孝悌”是做人及做學問的根本。因此,其對當下高職生德育教育具有較強的現實價值。
2、誠實守信: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
《弟子規》中的“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其本質是要求做到,開口說話,誠信為先,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遵守承諾,做不到的事情不要隨便答應,至于欺騙或者花言巧語,就更不能使用。“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也就是說:如果要想借用別人的東西,就要明說,如果沒有征得他人的同意就私自拿回家便和偷一樣。好借好還再借才不難。誠實守信依舊是我們為人處世之根本,也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明確提出的要求。當前高職生比較注重“實用主義”,自認為有益的事就積極去做,踐踏最基本的誠信規范,而《弟子規》在對“信”的解釋上做足了功夫,真實生動地為我們上了一堂別有風致的教育課。
3、溫良謙恭:人際交往的禮儀規范
《弟子規》中“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穿衣服需注重整潔,干凈,不必講究昂貴、華麗。穿著應考量自己的身份和場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經濟狀況,才不會失禮。“食適可,勿過則”。吃飯不要暴飲暴食。“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青少年未成年時不可以飲酒。成年人飲酒也不要過量,醉酒就瘋言瘋語,這些是丑態。當今,在高等職業院校,過半數同學認為社會競爭激烈,自己學歷淺薄,前途渺茫。因此,他們得過且過,麻醉自己。甚至存在因喝酒過度導致酒精中毒的境況。如果高職生能夠按照《弟子規》準則來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健康的交往禮儀,對其今后發展是十分有益的。
4、唯德唯才:人際交往的價值追求
《弟子規》中說:“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看到別人的優點或長處,就要希望自己也能跟他看齊;即使與人家的程度相差很遠,也要抱著全力以赴的決心,慢慢追趕。看到別人的缺點或過失,要趕緊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如果惡,就要立刻改善。如果不惡,那么也要加倍警惕,不可明知故犯,重蹈他人覆轍。“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自己有才能,就應當對公眾做些有益的事,不可自私自利。別人有才能,不可心生嫉妒,輕易毀謗。“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不要去獻媚富人,也不要在窮人面前驕傲,更加不能喜新厭舊。從這些具體的釋義看出《弟子規》反映積極健康的價值追求,其應用于高職生的德育教育,當下具有較強的現實價值。
二、傳統經典《弟子規》應用于高職生德育教育的原則
1、批判繼承原則
《弟子規》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產生于封建背景下,有其消極因素,但其中的正能量思想(人的孝道,人與人之間的誠信相處,良好生活習慣的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的培育)在當下仍占主導地位,對我們今天的現實社會依舊有積極的德育教育價值。其中“犧牲個性、男尊女卑”、“不關己,莫閑管”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悖的消極落后思想,在當下必須批判。我們要有正確方法了解這些文化優缺點,及時與現代社會的特征結合,加以揚棄,即傳承其強大的文化底蘊,提供德育教育新思路,又要批判其中的消極思想。
2、創新原則
我們在學習《弟子規》時,不能生搬硬套,脫離實際。與此同時,在考量它的價值時不能望文生義,對一些語句也不能理解偏頗,斷章取義。要辯證、歷史地看待《弟子規》的優秀思想在當今整個社會來講價值何在。同時學習《弟子規》不能摻雜封建思想和宗教色彩。《弟子規》的傳承絕對不允許脫離現在的教育理念、教育政策,要求在現行教育大綱范圍內,利用傳統資源注入現代精神,保持其生命力。我們對高職生進行德育教育時,根據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在工作中做到正確借鑒,科學合理的釋義,使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用傳統文化培養現代意識,構建具有創新時代特色的傳統文化。
3、文化交融原則
當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基礎是以思想為指導的政治教育,主要通過兩課來落實。在高職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現實中,還存在一些缺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單靠思想指導下的政治理論學習,無法培養高職生的良好素養。《弟子規》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它呈現出的一些倫理道德、誠實守信、大愛等思想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學習和傳承空間。鑒于它對當今高職生思想道德教育所具有的現代價值,我們亟待將理論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共生共融,實現中西優秀文化的交融,幫助高職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高職生的道德素養。
三、傳統經典《弟子規》應用于現代高職德育教育的創新路徑
1、加強課堂教育,傳承優秀思想
課堂教育作為傳承《弟子規》優秀思想的重要途徑,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首先,高職院校除了以思想政治課作為傳承優秀文化的主途徑之外,人文社科的專業課程,選修課程都應創新、批判的融合《弟子規》的經典內容,實現全學科的滲透。建立以思想指導下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體系。使各專業的高職生都能夠在大學教育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培育高職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重視監管和實施效果。明確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在整個學生德育教育過程中的定位及具體的程序,以便于更好的傳承優秀思想。開設思想道德教育及相關選修課程時,不能僅僅通過考試來衡量學習的效果,而是要通過學生的日常行為來考評,通過老師鼓勵、監督、學生互監等方法,來督促學生對傳統經典《弟子規》思想的領悟和內化。
2、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傳承優秀思想
首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目前,我國在傳承傳統文化相關專業方面的師資稀缺,因此,高職院校亟待培養一批相關專業師資隊伍,融合傳統經典文化進行德育教育。同時,教師需提升自我修養,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結構,還要為人師表,具備高風亮節的人格魅力、教育工作的責任心。教師的示范作用,將對學生產生極大影響。其次,教育工作者須做好傳統經典《弟子規》與道德教育工作的承接。在思想指導下,結合時代特點,創新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教學。教師應當將思想道德教育的現實生活與本專業課程結合,與傳統經典文化結合,與社會實踐資源結合,并且注重對所教授內容準確、深刻、生動的剖析,讓學生更加容易接收和理解。
在網絡信息傳播條件下,高校德育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虛擬網絡空間逐步成為高校德育發展的新境遇,青年學生的思想意識也產生了許多新的發展特點[1],對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形勢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在深入分析和把握教育對象、教育環境等發展變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德育理念、改進方式方法,做到牢固把握高校德育的主導權。我們認為,主體性原則、實踐性原則、疏導性原則、前瞻性原則、滲透性原則是當前高校網絡德育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重要原則,本文將對這些原則及其工作方法進行具體闡述。
一、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是網絡環境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所形成的新型主客體關系在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要求和體現。網絡社會的崛起促使青年一代在自我意識、民主意識以及成長意識等方面的快速發展,表現出理性、自信、自主、自覺的嶄新精神面貌,他們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更表現出一種與單向度的主客體關系不同的、更加重視主體際關系的嶄新態度和行為方式。
網絡環境下的德育主客體關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共同建構的交互性或復合性主體關系。也就是說,在教育者主動建構的教育情境中,教育者是主動施教的主體,受教育者是參與活動、接受信息的客體。在受教育者主動建構的自我教育情境中,一方面,受教育者是主動學習的主體,教育者則是具有輔助、服務功能的客體;另一方面,受教育者還是自我教育的主體。于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具體的德育情境之中實現著互動作用,形成了具體而并非抽象,運動而并非靜止的主客體交替重疊的、相互作用的運動過程。這一新型的德育主客體關系的形成正是青年大學生主體意識迅速發展和逐步成熟的結果。因而,在網絡環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中,必須確立主體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則,順應大學生主體性發展的趨勢和特點,尊重并提升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和自主活動,在滿足大學生的成才需要、服務輔導大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中實現德育的目標。
在網絡德育工作的具體實施過程中貫徹主體性原則,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不斷加強調查研究,充分了解大學生作為受教育者在成長方面的各種需要,根據不同類型大學生使用網絡的目的以及接受網絡影響狀況的差異,做到在網絡德育工作中抓住他們思想和行為發展階段上的主要矛盾,滿足其成長成才的需求,提高他們接受網絡教育的能動性,從而實現對青年思想發展的有效引導。例如,對于大學新生而言,學習和掌握網絡知識和技術、利用網絡幫助自身的學習和素質發展是其主要需要,因而德育工作的重點在于幫助他們找到正確使用網絡的方法,引導他們參與積極的校園網絡文化建設,逐漸養成科學、良好的網絡使用行為和觀念,防止自身受到諸如網絡沉溺、上網行為失范等網絡負面影響的傷害;對于高年級的大學生而言,他們已經融入到大學校園文化之中,在網絡行為上自覺性增加、自我調控能力增強,利用網絡參與公共事務的民主意識和參與行為不斷增強。因而,教育者在工作中要尊重青年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熱情,注重對高年級學生的民主參與觀念的引導,規范其民主參與行為方式的健康發展。在教育方法上,要積極發揮正面宣傳教育陣地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建立規范化的溝通渠道,并與現實中的溝通渠道密切結合,實現網上網下相結合的溝通與反饋機制,引導大學生樹立良好的法制、民主觀念,實現合理、有序的民主參與行為。
其次,在充分發揮網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體作用的同時,更要注意充分調動大學生作為自我教育者的主體的能動作用,從而提高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鑒于網絡文明條件下青年一代在自我意識、民主意識以及成長意識等方面的快速發展,表現出了理性、自信、自主、自覺的嶄新精神狀態,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青年學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引導他們在網絡條件下積極參與對理想信念問題、社會熱點問題、大學生思想道德和心理人格成長等問題的討論、探索、爭辯;引導他們在網絡上交流理論和時事政治問題的學習心得和體會,等等,幫助大學生在發現問題、獨立思考、交流與辯駁以及總結提高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教育。實踐表明,這是一種對大學生來說產生逆反心理最少、最有吸引力、參與積極性最高、教育效果最好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之一。
二、實踐性原則
實踐性是德育活動的本質特征之一,尤其在網絡德育活動中顯得更為突出。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我國全面接入國際互聯網以來,網絡的發展及其影響在我國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發展實踐的各個階段必然面臨各種各樣的新情況、新問題,使得我們的理論研究和工作實踐必然處在一個不斷發展深入的過程。對于網絡建設與應用走在社會前列的高校而言,網絡的發展及其對于青年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影響更是處在一個動態變化的階段,需要網絡德育工作必須確立實踐性原則,即把高校網絡德育工作立足于網絡實踐的發展,針對實踐發展的具體狀況、實際問題進行理論研究的不斷創新和工作實踐的不斷深入。
網絡德育的實踐性原則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樹立起不斷加強學習、提升自身素質的緊迫意識,在實踐中切實適應和把握好網絡時代開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首先,德育工作者要真正進入網絡生活,努力適應網絡這一種全新的教育環境。教育者必須努力學習網絡知識,掌握網絡的使用技術和操作技巧;并且在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多接觸網絡,使用網絡,真正成為一個網民;最重要的是要培養起自己參與大學網絡文化生活的意識,加強與大學生進行網上交往活動的主動性,真正地融入網絡生活,真切地去感受網絡文化,體驗大學生們在網絡空間的交往、學習、娛樂方式以及他們思想、心理以及行為的發展變化,真正做到與大學生在同一個環境下進行交流。
其次,德育工作者要不斷熟悉和掌握網絡文化,做到在網絡環境下能夠與大學生實現有效溝通。在當前高校德育工作中,由于大學生在網絡交往實踐中逐步建構出具有亞文化色彩的網絡語言,使得傳統德育的話語體系產生了溝通有效性的危機。教育者從不了解大學生的網絡話語,進而難以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心理,對教育對象的主導作用大為減弱。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話語差異現象說明了大學德育環境的重構和教育文化的轉變。在新的形勢下,德育工作者如果不學習和掌握網絡文化的特點和規律,固于傳統的話語方式與大學生開展溝通交流,勢必無法有效達到教育效果,不但無法被認同還可能引發逆反心理,從而失去網絡陣地的主動權。因此,只有了解大學生的網絡話語體系,適應大學生在網上的交流方式,才能夠更敏銳地捕捉大學生的思想、心理動態,把握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發展變化;另一方面,只有很好地掌握網絡話語這一新的溝通媒介,才能夠真正與大學生展開思想交流和對話溝通,用他們所喜聞樂見的語言表達方式及時有效地傳遞教育內容,取得教育的實際效果。
再次,德育工作者要轉變教育觀念,在與大學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引導他們思想和行為的發展。網絡社會的崛起對于當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文化境遇。傳統德育從文化意義上看是典型的“前喻文化”模式,教育者以權威的身份向教育對象灌輸教育內容,兩者之間缺乏平等的交流。而網絡時代帶有顯著的文化反哺的特征,由于大學生走在互聯網使用的前列,是網絡社區的主體力量和文化創造者,因而在網絡信息傳播的條件下,大學生在某些方面反過來變成了其前輩的知識傳授者和信息傳播者。這形成了具有典型意義的“后喻文化”色彩的文化場域。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和把握教育文化的時代特征,在教育活動中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方式,充分重視與大學生在網絡實踐中的平等交流和溝通,積極引導他們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結合中發展進步。
三、疏導性原則
疏導性原則是高校網絡德育工作的一條重要原則,體現了網絡環境下德育工作“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
目的性是高校德育的鮮明特性,反映社會發展的本質要求和國家人民的根本利益。網絡德育工作具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性和價值取向性,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須堅持自己在網絡多元環境中的主導地位,做到始終堅持做正確思想政治觀念或價值觀的倡導者或代言人,積極運用一切網絡手段用正面的觀點去影響網絡輿論,積極運用一切網絡手段對網絡上的錯誤思想觀點和輿論進行有效的批判和辯駁。與此同時,網絡是一個全新的育人環境,與傳統的教育環境相比,有大量未知的規律性問題需要去深入研究和把握。比如:適應和把握網絡文化的問題,網絡文化由網民所創造,其虛擬性、拼貼性、戲仿性、參與性等特征使網絡空間逐漸形成一套獨具特色的話語體系,如何把握這些網絡語言從而創新德育話語體系,如何適應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表達方式和接受習慣,實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有效溝通?又如,研究和把握網絡技術的問題,網絡技術不僅使信息的傳播呈現出開放性、非線性、非中心化等特點,而且使人的認知、實踐能力在虛擬空間獲得了新的發展。如何認識網絡技術對于人的思想行為的影響,從而做到趨利避害、因勢利導,為我所用?再如,網絡輿情的把握和輿論危機的應對問題。如何科學把握網絡輿論的發展規律,研究因勢利導、化解矛盾、理順情緒的方法,提出應對輿論危機的管理對策?等等。這些都是高校網絡德育工作在發展過程中需要認真研究和掌握的規律性問題,不真正掌握這些規律,網絡德育的實效性就很難實現。因此,網絡德育工作既要充分肯定德育的強烈目的性的要求,更要深入分析和遵循網絡環境及信息傳播所特有的規律性問題,只有把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有機統一起來,做到主導和疏引相結合,才能真正取得教育實效。
疏導性原則在高校網絡德育工作中的具體運用,主要有兩種策略和方法,一個是先疏后導,另一個是既疏且導。
先疏后導的方法主要用以發現問題,釋放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矛盾所形成的張力。網絡空間具有虛擬性,是一個不存在現實利害關系的地方,大學生們可以把他們在現實中受到抑制或是無處發泄的心理情緒盡情抒發。因此,基于情緒化表達的非理性言論往往是校園BBS論壇的顯著特征。在這里,經常可以見到許多偏激的觀點、強烈的情緒發泄以及相互“頂牛”式的爭吵。如果排除那些別用用心的惡意攻擊,這些情緒化的表達是一種有助于緩解緊張感、壓力感的自我心理“釋放”。正是由于虛擬網絡去除了現實利益關系所形成的“壓力閥”,使得各種矛盾所產生的張力能夠迅速在網絡空間得以釋放。從高校德育的角度來看,網絡的釋放機制可以及時暴露現實中具有一定隱蔽性的矛盾和問題,釋放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情緒潛流、有利于德育工作者及時發現和處理現實中的一些潛在矛盾和問題,把它們解決在發展的萌芽階段,避免那些具有爆發性、破壞性的危機事件的發生。然后,德育工作者再針對這些問題和矛盾進行引導和教育。
既疏且導的方法則是德育工作者在突發事件中開展思想宣傳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在校園突發事件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利益沖突、矛盾問題需要溝通和解決;在社會重大事件過程中,大學生在思想認識上也會出現一些不良傾向需要說服教育和溝通引導。網絡空間是這些現實沖突和思想問題集中展現的平臺,也是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的重要場所。在圍繞這些思想焦點和熱點問題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必須堅持疏導性原則,通過充分討論、說服教育、正面引導相結合的方式來解決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
堅持疏導原則的重要意義在于,突發事件發生之后,校園BBS上往往會出現大量的言論,隨著意見的擴散也會形成一定規模的輿論。在這個時期,多樣的意見和觀點、復雜的思想和心理狀況和模糊的發展形勢是網絡輿論形成初期的主要特征。面對這種情況,德育工作者不能去堵塞和壓制言論,采取捂蓋子、掩蓋問題的做法,因為這樣往往會由于壓制了大學生表達思想的自由而激化矛盾。其實,顯而易見的是,在網絡條件下任何堵塞和壓制言論的做法不僅不能奏效,往往會引起學生的嚴重反感而使德育工作的環境進一步惡化。因而,要采取相反的即疏導的方法,即要尊重大學生的主體意識與參與熱情,以相信群眾和依靠群眾為工作出發點,讓各種意見和觀點充分得以表達。而在大學生們的意見充分表達、思想觀點得以真實展現的過程中,教育者通過耐心觀察、認真研究,密切觀察事件過程中學生思想發展的動態,發現事件背后存在的深層次矛盾,抓住主要思想癥結,展開有針對性的德育對策,促進大學生思想和行為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四、前瞻性原則
網絡德育的前瞻性是與人類網絡實踐的動態發展密切聯系的,前瞻性原則要求德育根據人們網絡實踐活動的現實狀況和發展的可能性,為了未來的發展和目標的實現,做出前瞻性的判斷和有效的引導,不斷提升人的實踐水平和思想觀念,實現對現實狀況的超越。在網絡社會條件下,德育的前瞻性原則顯得更加突出和重要。網絡所形成的是一個具有開放性技術架構的生存空間,正如互聯網的創建者們所言,互聯網的關鍵概念在于,它不是為某一種需求設計的,而是一種可以接受任何新的需求的總的基礎結構。[1]正是由于網絡基礎架構的開放性和人的需求的無限性,激發著人們不斷創造出新的網絡應用技術。而每一種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就會形成一個由網絡技術媒介與相應的用戶群體以及信息內容組成的微觀信息系統,這些微觀信息系統實際上就是一個新的德育場域。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這些新的場域也在動態的發展變化之中。因此,在這個新的技術革新浪潮時代,德育工作者必須具有前瞻意識,把握科技創新的時代脈搏,主動地發揮每一種新的技術力量的進步因素和教育價值,實現對技術應用的積極引導和網絡教育場域的主動營造,這是當前高校德育工作發展的正確的策略選擇。
前瞻性原則體現在德育工作的策略和方法上,就是要充分把握網絡建設與技術應用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幫助和引導青年學生不斷提升網絡實踐水平,促進其思想意識的健康成長。在網絡技術發展的初期,校園網絡建設快速發展,萬維網等技術得到廣泛應用,豐富多樣的網絡信息迅速吸引住大學生們的眼球,網上沖浪、信息漫游成為他們樂此不疲的網絡行為;而開放的信息傳播環境在推動青年開闊視野、拓展素質的同時,也造成西方意識形態以及社會多元化思想的大量涌入,沖擊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的健康成長。德育的前瞻性原則要求學校教育者在推進校園網絡硬件建設的同時更要大力建設網絡“軟環境”,用積極向上、豐富多彩的教育內容來吸引大學生,把大學生凝聚在互聯網上的陣地周圍。當時以清華大學的“紅色網站”、北京大學“紅旗在線”等為代表的高校網站建設體現出德育工作者在這方面的主動探索。
2000年前后,隨著網絡技術的創新與廣泛應用,以BBS、網絡論壇等技術形式為代表的人際互動技術在大學生中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此類網絡技術的主要功能在于其互動功能強大,實現了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和組織傳播的效果。大學生們逐漸在人際交流和休閑娛樂等網絡行為上形成了對校園BBS的依賴。面對這些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影響,前瞻性原則要求教育者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在深入認識網絡互動的特點及其規律的基礎上,全面把握網絡群體的發展規律及其對大學生的影響范圍和程度,實現對大學生的網絡群體發展的有效引導。在一些高校,德育工作者主動深入到校園BBS、網絡論壇等網絡社區,參加到網絡群體的交往活動和網絡社區的管理工作中,并通過網上網下的配合來達到對于網絡群體發展和社區建設的管理和規范,實現對于網絡輿論的有效引導。
近年來,隨著以博客(blog)、播客(podcasting)、維客(wiki)、流媒體(BT)、社會網絡(SNS)、網摘(RSS)、博采(blogmark)、標簽(Tag)等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和蓬勃發展,網絡環境的發展逐漸進入到“個性化傳播”的新階段,形成了以個人為中心的傳播格局,網絡社群也表現出以個人為中心點所輻射出的私有的人際網絡之發展趨勢。[2]目前,這些新興的個性化網絡技術在青年學生中的廣泛使用已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一些高校的教師、輔導員也開始嘗試通過建立自己的博客網站用于教學研究和思想教育工作。基于個性化網絡技術的德育實踐剛剛起步,無論是機遇還是挑戰,都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是,無論存在什么樣的困難,網絡技術的不斷創新要求教育者始終要保持激流勇進、勇于實踐的精神,順應網絡創新的潮流,深入網絡生活的實踐,把握住新的發展機遇。只有堅持德育的前瞻性原則,做到高瞻遠矚、未雨綢繆,才能始終掌握主動權,實現對青年思想發展的主導力。
五、滲透性原則
網絡德育的滲透性原則是與當代青年的主體意識、思維方式以及精神文化的發展變化相聯系的。網絡文明極大地促進了人的主體意識的成長,當代大學生在平等意識、自主意識、參與意識、選擇意識等方面有了較大的發展和提升,民主參與的行為更為活躍;在思維方式方面,網絡的便捷性、開放性、自由性、平等性、共享性使得主體自身的自由個性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和思維水平得以前所未有的充分發揮,反映出信息時代條件下人的實踐發展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的提升,并進而在精神狀態上呈現出自主、自立的精神狀態和更加活躍、理性的獨立思考的精神狀態。正是網絡時代所帶來的教育環境和青年大學生思想意識的顯著變化,使得德育工作者必須把滲透性原則擺在十分重要的顯著位置。
網絡德育的滲透性原則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注重把價值觀念的教育滲透在知識性教育之中。網絡德育最為重要的工作就是使得受教育者能夠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海洋中明辨是非、正確選擇自己的立場并形成觀點,從而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體系。在這個工作中,要運用“價值認識的形成依賴于相關真理”這一基本規律,把價值觀念的教育滲透在知識、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在學校新聞宣傳工作中,要積極通過豐富多樣的知識性信息、客觀真實的新聞報道等實現對大學生思想發展的積極影響,努力讓知識性信息或知識性認識的和傳播服務于促進青年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反之,任何生硬直白、或者居高臨下的說教只會引發大學生的反感,導致網絡陣地吸引力的喪失。
其次,注重把教育理念和價值觀念滲透在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之中。大學生群體是一個同質性很強的特殊社會群體,他們在年齡、心理特點、興趣愛好、行為方式等方面都比較接近,有著較為一致的文化需求,校園文化正是大學生文化生活需求的反映。作為應對社會大眾文化沖擊、在網絡空間保持和發展校園文化的一種“防衛性反應”,大學生們有著建設校園網絡文化,在校園網上營造自己的精神文化空間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許多高校,大學生們正是在校園網絡上建構出了屬于自己的學習生活和交往場所,創造和發展著屬于自己的網上精神文化空間。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主動參與和引導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把主流價值觀滲透在這塊承載著大學生的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的網絡空間中。
再次,注重把價值觀念滲透在技術創新和應用之中。技術是蘊涵價值的,技術的價值性包含在其知識、方法、程序及其結果之中,蘊涵著豐富的內容。互聯網的出現本身就是開放、創新、共享、平等價值的體現,如開放的技術架構、公開的軟件代碼以及自由創新和獲取信息等。具體到每一種網絡技術,都有其教育價值可以挖掘和應用。如P2P技術推動了以信息的即時交互為載體的社會交往網絡的發展,用戶在交換信息資源的同時,主動地進行交流和互動,進而衍生出配套的管理規則和交互禮儀,對公共資源有貢獻的用戶會得到尊敬和擁戴。針對此類技術應用的內在價值,德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引導和支持大學生開發出用于學生集體學習和信息資源共享的公共軟件,不但在大學生網絡實踐中弘揚利他主義精神,而且是加強集體建設、加強集體主體教育的有效途徑。
總之,網絡德育是一個在實踐中被日益推到前臺的重大課題,在新時期網絡德育實踐中探討和總結提高網絡德育實效性的規律、原則和方法,提高網絡德育的自覺性、科學性,是我們今后需要進一步努力探索、研究解決的問題。
二、高職院校開展德育管理工作的措施
通過開展德育管理活動,可以讓德育工作人員擁有更為良好的狀態,可以進一步的協調好德育管理工作中組織和組織之間以及組織和工作人員之間所存在的關系,使高職院校的德育組織能夠一直處于較好的機能狀態之下,以進一步的改善德育管理的效果。
1.要充分調動德育工作人員的能動性
高職院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是依靠德育管理工作人員來完成的,同時德育工作人員也是改善德育效果的根本保障,所設定的德育目標也要由德育工作人員來達成。所以,在進行德育管理工作時,最為重要的是怎樣充分的發揮德育工作人員能動性,讓德育工作人員的積極性被充分的調動,推動德育工作的開展。要使高職院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更為科學化,應當讓德育工作人員及時、全面的了解開展德育管理工作的目標和具有較高可行性的實施方案,讓德育工作人員可以認識到自身德育管理工作的具體任務以及應采取的方法,要確保德育工作人員學習以及工作的欲望得以激發。在德育管理的過程中,可以更加主動的去關心學生的情況,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指導,并在整個過程中保持擁有良好的工作心態。要對德育工作人員定期的審查,增強不同工作人員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從而更好的提升德育管理工作的水平。
2.要充分的利用德育組織的作用
高職院校的德育組織指的是為了可以達到所設定的德育目標,而通過特定的形式組織在一起的人員集體。例如,高職院校中的學生會、社團等各種的組織形式。在德育管理工作中,德育組織是進行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開展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時,正因為借助了不同的德育組織所發揮的作用,才可以保證德育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在德育計劃的執行階段,德育組織是最為基礎的保障。如果想提升德育管理工作的效果,要求要做好相關的德育組織工作,以充分的發揮出德育組織所具有的作用。在高職院校中,處于各個層次的德育組織間存在的緊密的聯系,同時又是相互的制約。若要想更好的利用德育組織所具有的作用,第一,應當對高職院校中的不同德育組織所存在的關聯性加以梳理,讓不同的德育組織可以更加的一致,確保組織可以維持一種良好的狀態。例如,要對校級德育組織和下級的德育組織所存在的一些差距進行改進,確保不同層次的德育組織保持較高的一致性,推行不同組織間的橫向合作,以對高職學校的德育工作共同管理。另外,也應當對學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和社會以及家庭之間的關系加以調適,讓社會以及家庭對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給予更大的支持,讓學校內部以及學校外部可以產生出更大的德育合力。第二,應當構建科學、適宜的德育組織,讓不同的組織可以更加的明確自身職責,同時也更有利于德育組織對各種問題的處理,使德育組織成員的積極作用得以充分的發揮。
3.要建立優良的學校風氣
學校風氣是高職院校的所有人員在思想上、學習上以及工作上體現出的一種個人態度以及個人行為的總和,其涉及到領導的作風問題、教師教學的作風問題以及學生學習的風氣問題等多方面的內容。學校的風氣其實是無形的校規,學校有良好的校園風氣,可以帶給學生更大的感召力以及約束力,使學生可以受到潛移默化的改變,對于自身的行為、思想上的一些違背學校風氣情況加以改進。所以,形成良好的學校風氣,是達到高職院校德育目標的一種重要手段。學校風氣不僅是高職院校開展德育管理工作的目的,同時又是學校開展德育管理工作的一種結果,是學校難得的一種精神力量。
4.要發揮出德育管理工作的綜合效益
高職院校開展的德育管理工作屬于系統性的一項管理工作。首先,應當確定德育管理的具體目標、相關對象以及涉及的內容,并形成具有較高可行性的德育管理方案。其次,由于高職院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人員涉及范圍較廣,不僅包括學校的內部人員,也包括學校的外部人員,不同的人員之間通過緊密的合作與配合,才組成了完整的德育管理體系。在德育管理工作中,不同的人員具有的特定工作內容與職責,不過,不同的人員也要進行統一的管理。若使管理工作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則可以使不同人員的自主性被激發出來,才更易使系統所擁有的整體功能得以高效發揮。
我們不僅要對德育管理所發揮的作用有所了解,同時還應當掌握德育管理工作中的具體內容以及相關要求,通過采用高效的德育管理手段,對德育管理有更加深入的認識,以提升高職院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水平。
作者:陸明 單位:蘇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大學生社團是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重要群體,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載體。然而,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尤其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個人電腦的逐漸普及,高校學生社團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網絡社團增多、跨校活動增多、與社會聯系增多等新情況和新趨勢。大學生網絡社團的興起和逐漸增多的趨勢,既為高校德育帶來了機遇,也使高校德育面臨新的挑戰。如何應對大學生網絡社團的興起給高校德育帶來的影響,就成為新時期加強與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課題之一。
一、大學生網絡社團的內涵以及現狀透視
1、大學生網絡社團內涵界定
對大學生網絡社團內涵的界定不能做簡單的處理,必須進行綜合思考,多層面考察大學生網絡社團的構成,否則就會犯以偏概全的錯誤。
大學生網絡社團由三部分構成:一是現實社團的網絡化。隨著網絡在高校的普及,大學生現實社團紛紛觸網,實現網上網下聯動,以增強影響和擴大活動空間,促進大學生社團在網絡技術條件下的健康發展。二是基于網絡本身而建立的大學生社團。網絡作為新的媒體,對人們的交往方式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其本身所固有的虛擬性導致網絡空間出現了許多不道德甚至是違法行為,基于此,關心網絡社會健康發展的部分大學生成立了網絡文明協會,旨在倡導廣大網民健康上網、文明上網;網絡技術的高端性以及日新月異性,也吸引了部分大學生對網絡技術本身的強烈興趣,他們紛紛建立網絡愛好者協會等,這些都是基于網絡本身而建立的大學生社團。三是基于網絡的超時空性和適應現代社會開放性要求而建立的跨校園、跨地區的大學生網絡社團。渴望交往是處于青年期大學生的典型心理特征,網絡的超時空性剛好可以以低成本滿足他們的這一心理,大學生社團也就從象牙塔內紛紛擴展至校園外,致使跨校園、跨地區的大學生網絡社團如雨后春筍般產生。
總之,大學生網絡社團就是大學生在認清網絡影響和本質的條件下,在網絡空間基于興趣、愛好的基礎上而建立,旨在滿足大學生自身需要、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群體。
2、大學生網絡社團現狀透視
在網絡發展的初期,網民主要是高校的師生和各大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經過十年多的發展,網民的主體構成在質和量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網絡本身也逐漸變成了人們的生存方式之一,線上生存和符號世界對部分網民來說已不再陌生而是不可或缺。所以虛擬社區就理所當然地成為網民的網上家園,論壇、聊天室、博客、新聞組等是他們經常采用的交流形式,也是大學生網絡社團的誕生地和寄居地。
由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59.7%的大學生參加了校內社團,平均每人參與的社團數為1.8個。而同時參加跨校社團和網絡社團的大學生比例分別達到6.5%和14.0%。,平均每人參與的跨校社團為1.76個、網絡社團為1.99個。調查結果顯示,從大學生參加社團的平均數來看,大學生參與的網絡社團數多于現實生活中的社團數。由此可見,網絡社團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學習、娛樂的重要組織形式,已經對大學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必須加緊對網絡社團的研究,積極探索對大學生網絡社團的監督、管理和引導對策。[1]
雖然網絡的開放性、交互性、開放性為大學生建立各種網絡社團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在客觀上豐富了大學生社團的多樣性。但是,由于社團成立的動機之一是大學生的需要,所以,大學生網絡社團也是基于大學生的需要這一重要的基礎而興起。現代大學生的突出需要是成就需要、就業需要、創新需要、情感需要等。相應的大學生網絡社團也主要是考試類、職場類、學術類、情感類。
隨著現代社會競爭的加劇,大學生的成就動機紛紛增強,于是考各種職業資格證、英語等級考試、考研的重要性得到了越來越多大學生的認同,基于此,他們紛紛在網上建各種以此為中心內容的社團。如寄居于著名的虛擬社區----天涯社區的“考場加油站”,騰訊聊天室的“英語角(四級、六級)”等。
隨著改革的深化和大學生人數的增加,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為了在嚴峻的就業環境下實現就業,大學生紛紛利用網絡的廣泛性、交互性、及時性等特征,在網絡空間建立了各種圍繞就業這個主題的社團。他們在社團內部共享各種就業信息,談論各種就業技巧,交流就業的酸甜苦辣,既可以豐富就業的信息,又可以緩解就業的壓力。
學習是大學生的天職,然而隨著社會開放性發展程度日益提高,大學生的學習也呈現出開放性特點。他們不再滿足于與本校師生的交流,而是渴望與名師、名校的學生交流,而網絡的低成本性和信息共享性剛好為他們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愛好科研的大學生主動在網絡空間建立了“報告廳”社團,專門收集名師的學術講座,然后就講座內容展開交流,以達到開闊思維、豐富知識和增長見識的目的。
大學生處于青年期的特殊心理特征,決定了情感生活對他們的重要性。為了更好地結識異性朋友,大學生自發地在各虛擬社區和聊天室建立了諸如男生夜話、女生夜話、青春雜言等版快,與同輩群體在網絡空間交流與異往的技巧和心得,抓住機會尋覓自己的另一半,以滿足自己的情感需要。
二、大學生網絡社團的興起對高校德育的影響
大學生網絡社團是服務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群體,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可見,二者具有共同的使命??服務于大學生的健康發展。但是,二者也存在差別。大學生網絡社團是大學生自發在網絡空間設立的,并且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和隱蔽性,使得當前的大學生網絡社團在一定程度上處于管理的真空。而高校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大學生進行的旨在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所以,積極的大學生網絡社團會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與高校德育一起形成合力;消極的大學生網絡社團,會削弱高校德育的實效性,阻礙高校德育效果的發揮。
(一)大學生網絡社團對高校德育的積極影響
首先,增強了高校德育主體的力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學生既是高校德育的客體,又是高校德育的主體。大學生網絡社團是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群體,有的大學生網絡社團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如網絡文明協會、網絡志愿者協會、網絡倫理協會等。網絡文明協會本身的宗旨就是倡導大學生文明上網,做一個合格的網民。網絡志愿者協會,就是以網絡為媒介,把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的大學生集中起來,以自己的行動服務于社會,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網絡倫理協會,就是愛好網絡道德研究的大學生在網絡空間通過討論、交流,致力于網絡倫理的研究的大學生網絡社團。可見,不管是以德育活動為主要內容的大學生網絡社團,還是以德育理論研究和學習為主要內容的大學生網絡社團,在客觀上都增強了高校德育的覆蓋面,壯大了高校德育主體的隊伍,提升了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網絡素養。
其次,豐富和提升了大學生的需要。人的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人的需要的全面發展。高校德育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任務之一就是啟發和提升大學生的需要層次,擴大大學生的社會關系。各種網絡社團的建立,以其低成本性、便捷性、交互性、廣泛性等,豐富和提升了大學生的學習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就業需要等;促進了大學生社會關系的擴大和發展,大學生從校內走向了校外,從地區走向了全國乃至全世界。大學生網絡社團內的信息具有面廣、量多、傳播快的特點,因而網絡社團成為大學生獲得社會信息、溝通與社會聯系的重要渠道。這種信息溝通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大學生缺乏知識和經驗的缺陷,為豐富大學生的社會生活、開拓知識層面提供了途徑。網絡社團成員之間相互傳播信息、溝通情感,客觀上起著補充校內信息溝通的網絡作用,為情感的雙向交流提供有利的條件,滿足同學的交往、友誼、自尊等心理需要。
再次,發展了高校德育的載體。大學生社團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載體,在大學生德育工作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一直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助手。大學生網絡社團的成立,一方面適應了網絡社會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推動了現實社團在網絡條件下的發展。大學生網絡社團是適應信息化校園建設和發展的需要,是現實社團在網絡空間的延伸、擴大和變形;是大學生社會關系擴大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大學生社會性本質的發展。所以,大學生網絡社團的成立,是對高校德育載體的發展。
(二)大學生網絡社團對高校德育的消極影響
首先,大量消極網絡社團的存在會抵消高校德育有效性的發揮。大學生現實社團,不管是正式群體,亦或是非正式群體,都需要向指定的主管部門申請,經過主管部門的批準方可成立,都有自己的規章制度,并且還配備一定的指導老師。所以,現實社團的活動,基本上都在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監控的范圍之內,從源頭上保證了社團的健康性和積極性。然而,網絡社團與現實社團相比要隨意得多,且主體構成要復雜得多。沒有了規約,一些消極的網絡社團就會在網絡空間大肆開展非法的活動,甚至延伸到網下。一些在現實校園沒有活動空間的消極社團也紛紛把陣地轉移到隱蔽性強的網絡空間。如,考試團體,團體,網絡傳銷團體等,他們的活動違反校園的紀律,甚至是觸犯國家的法律,給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了負面的影響,甚至是擾亂了校園的正常運行秩序。
其次,大學生網絡社團的自發性存在,使得高校德育工作者難以把握好這個載體。德育載體是指德育主體在德育過程中所運用的,能承載、傳導德育的內容信息,并對德育的客體產生影響、對德育的內容信息進行反饋的一種可控方式和外顯形態。網絡所固有的數字化效應,導致了大學生網絡社團的隱蔽性存在,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大學生網絡社團基本上是一種自發性存在。大學生網絡社團的自發性、隱蔽性存在,導致德育主體難以發現社團的存在,無法預測網絡社團對社團成員的影響,從而也就難以有效控制和利用網絡社團開展德育工作。
再次,大學生網絡社團成員的復雜性、多樣性,增加高校德育的引導難度。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大學生主體本來就變得異常復雜。而大學生網絡社團的成員,又是來自全國各地、各個不同高校的學生,有的甚至是已經畢業的學生。由于每所高校的校園文化的獨特性,客觀上決定了社團成員的素質的不同,異質性程度太高的成員聚集到一起,客觀上增加了高校德育引導的難度。大學生網絡社團把全國各地的大學生集中起來,同時也就把大學生對社會問題反應快、易偏激的特點高度凝聚化,在一定條件下就會猛烈爆發。尤其是在某種錯誤思想或輿論的導向下,通過校園文化中從眾和集體規范的壓力,脅迫大量的青年學生參與抗議社會的行為,有時會造成一種鋪天蓋地的潮流。形成社會和學校難以控制的惡性政治影響和政治后果。“由互聯網為誘因生發出來的大量的社會性互動、聚會和某種意義的自發的結社行為對我們現有的校園社會框架不可避免地蘊含著一種解構性的威脅。”[2]
三、高校德育應積極探索應對之策
網絡已經成為當今絕大部分大學生的生存方式之一,物理世界和符號世界在他們的生活中早已合二為一,他們是最先實踐卡西爾所論述的人的符號生存的。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大學生網絡化生存的趨勢還會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網絡社團也會更加多樣和復雜。在當前學界研究已經大大滯后于大學生網絡社團發展現狀的情況下,高校德育只有下大力氣積極探索和實踐,才能管理和引導好大學生網絡社團,以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要加強對大學生社團的領導和管理,高度重視大學生生活社區、學生公寓、網絡虛擬群體等新型大學生組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揮大學生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教育效果。”[3]“在新形勢下,各地各高校要從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要通過創新工作內容和形式,適應學生需求,增強學生社團和社團活動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努力形成新形勢下通過學生社團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新方法。”[4]
管理和引導大學生網絡社團的主體應實現社會化。大學生網絡社團作為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群體,社團成員自身必須能真正做到自我管理,尤其是社團的負責人,一定要牢牢把握社團的正確方向。其次,大學生網絡社團都是寄居在特定的網絡空間,而網絡空間和現實空間一樣,也是有主人的。因為網絡是實行的域名管理和IP地址管理,所以網站、網頁的所有者,一定要密切監視網民在自己的空間內進行的活動。大學生網絡社團一般是設在各大論壇和聊天室,當前論壇都有自己的版主,聊天室也設有管理員。所以,版主和管理員要自覺充當大學生網絡社團的引導者和管理者。再次,今年年初,我國又實行了互聯網備案制度,即所有的網站都要到主管部門備案。而備案的內容之一就是網站經營或者宣傳的內容,所以相應的主管部門要嚴格落實互聯網站備案制度,不能流于形式,對各大網站傳播的內容進行方向上的管理,讓非法的、的大學生網絡社團沒有立足之地。最后,高校德育工作者作為對大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主體,應主動深入大學生網絡社團,以社團成員的身份積極引導大學生網絡社團健康發展。
高校德育工作者應加強橫向交流,形成合力。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和廣泛性,所以大學生網絡社團的突出特征就是跨地域性和跨校園性。也就是說,網絡社團的成員是來自全國不同的高校,或者是同一地區的不同高校。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都說明網絡社團已經超越了實體校園的限制。這一特征,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須加強校園之間的橫向交流。應該說,網絡已經為高校德育工作者之間進行超時空的交流提供了可能的條件。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主動地加以利用,可以在網絡空間建立討論和交流專區,分享引導社團工作的經驗,交流各自發現的大學生網絡社團的新動向,共同商討引導和管理的對策,從而在網絡空間形成引導和管理大學生網絡社團的合力,盡量減少大學生網絡社團管理的真空。
加強網絡社團文化建設。學生社團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高校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擴大和教育體制改革的推進,學生社團日益成為高校中具有重要影響力和凝聚力的群眾團體。開展“網絡進社團、社團進網絡”建設,是校園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高校德育的客觀要求。針對網絡社團所固有的特征,加強網絡社團文化建設,促進網絡社團的健康發展。目前,各高校為了應對網絡化對校園的影響,紛紛采取措施加強信息化校園文化建設。針對網絡社團的蓬勃發展,高校在建設信息化校園文化的同時,一定要把網絡社團文化納入到新時期校園文化建設之中,以克服網絡社團文化的自發性,從而保證大學生網絡社團的方向性,以減少大學生網絡社團的消極影響。
注釋:
[1]《調查顯示:59.7%的大學生參加校內社團》2005-5-915:26:00,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