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6 21:11:0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大批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任。但由于高職院校組建相對較晚,在辦學條件、生源素質、社會形象、大學生的發展設計等諸多方面與普通高校有相當差距,并對高職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立足高職院校之際,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構建有針對性的教育模式,就顯得日益重要。本文根據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實踐,借鑒國內外相關理論研究和實踐成果,針對高職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提出構建“以高職生主動自助為主體,全員參與、全程受訓、全方位滲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文簡稱“一自三全”模式)。
一、“一自三全”模式的內涵“模式”
是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教育對象身心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學的方法和手段,通過施加積極影響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實現學生身心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活動。在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院校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以什么模式來開展呢?我們認為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應當遵循人本主義思想,全過程、全方位地關注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地相信學生,大力提倡學生自助,給學生潛能的發揮創造條件。依靠咨詢員、輔導員和科任教師三支隊伍,構建以高職生主動自助為主體,教育者全員參與、大學生全程受訓、教育因素全方位滲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突出高職生主體地位,倡導大學生主動自助。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本。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教育對象作為主體積極參與其中,并力求實現自身素質優化的基礎上,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實現。對于高職院校來講,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多措并舉,積極推進大學生自我教育主體地位的落實。教育者應通過課堂教學、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多種途徑,啟發和引導大學生加強心理素質訓練,并學會自我心理調適的方法,消除負性情緒的心理困惑,不斷提高自我生存、自我調控、自我激勵、自我發展和自我認知能力,促進心理健康的自覺意識不斷得到增強。從而把“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的外在教育要求內化為大學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覺行動。2.強化全員育人觀念,確保教育者全員參與。被教育者的成才依賴于教育者集體的共同作用,對于大學生的成長而言,離不開高校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同樣,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單單是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的任務,也不僅僅是心理咨詢人員和輔導員的應盡職責。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需要在大教育觀的指導下,把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到學校教育教學、行政管理以及后勤服務的各個環節,突出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全體教育人員共同參與,積極營造健康、和諧的氛圍,共同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3.從入學到畢業,做到大學生全程受訓。提倡高職生自助,并非對其放手不管。在開展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應注重教育的系統性、階段性、連續性。一方面對高職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階段性。對大學新生要進行以側重新生活適應教育為主要內容的訓練,大二的學生應側重人際交往、自我設計、戀愛與婚姻心理的訓練,大三學生要側重就業、擇業心理的訓練。另一方面,對高職生進行的生活適應、人際交往、自我設計、戀愛與婚姻心理、就業擇業心理的訓練要貫穿于高職生大學教育的各個階段,相互之間構成一個有機的系統。4.樹立大教育觀,實現教育因素全方位滲透。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從全局出發,加大工作機制建設和軟硬件投入,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方位系統推進。一是建立家校互動機制,通過輔導員與家長的定期聯系,發揮家庭、社會和學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因素,為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保駕護航;二是既注重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還要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載體的教育功能,將心理保健意識滲透其中;三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將心理健康的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結合起來。既要扎實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還要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利用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滲透性。
二、“一自三全”模式的基礎條件
鑒于目前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現狀,“一自三全”模式的實施,需要具備如下基礎條件:一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由分管學生工作的黨委副書記或副校長擔任組長。下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輔導室等相應機構;二是建立相對穩定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人員隊伍。選派具有良好的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的教師從事心理咨詢與教育工作,并通過參加培訓、學術交流和研討會等多種方式,不斷提高業務能力;三是保證必要的經費投091周刊入。要根據有關文件精神,依據學生人數、專業、年級、性別構成比例、工作開展情況設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專項經費;四是保證固定、夠用、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辦公場地,并配備電腦、打印機、電話等必要辦公設備,購置相應的測試軟件。
三、“一自三全”模式的實施
1.端正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理念。高等職業教育應該培養具有較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心理素質屬于核心素質,是否達標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但在高職教育教學工作中,人們往往過于重視專業技能的培養和訓練,一定程度上忽視或忽略了心理素質的優化培養。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先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做一個心理健康、有道德的人,要將心理素質與道德素質的培養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同時,加強學生操作技能培養,增強學生自信,在將來能夠以健康的心態參與職業競爭。2.確保高職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正面教育,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立足大學生的身心實際,具有針對性,突出大學生的參與性。如拓展訓練、心理運動會、心理劇展演等心理類社團活動;二是組建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助與互助小組,挑選熱情開朗、具有助人意識的大學生進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礎知識培訓,擔任小組組長。定期組織小組同學開展心理素質訓練活動,并及時關注問題學生的情緒動向,如心理委員選聘與培訓等;三是做好特殊群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針對經濟貧困、學業困難、擇業受挫等特殊學生群體,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引導他們自信、自強、自立。3.發揮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的基礎作用。一是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篩查工作,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做到有針對性的動態監控;二是發揮好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心理保健意識;三是適時舉辦各種形式的講座和報告,立足學生心理實際,幫助其解疑釋惑;四是創設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心理環境,做到校園環境優美、教風學風優良,對大學生心理實現潛移默化的保健作用;五是通過建立心理衛生三級保健網,形成由“心理委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業醫療機構”組成的心理危機監測、評估、預防和快速反應制度和運行機制。4.發揮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輔導員的主導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輔導員的崗位職責決定了他們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導作用。一是在關注對象群體方面,要不斷優化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輔導員心理素質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同時,還要積極做好學校教職員工群體的心理保健工作;二是在關注的方法內容方面,要做到善于觀察,精于溝通,通過多種渠道獲得有關學生思想與心理狀態的信息;三是在家校合作方面,應注意與家長的聯系溝通,為家長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發揮作用創造條件,共同關心學生的心理保健。
作者:蘇坦 單位:鶴壁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一、自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分析
自媒體環境下,使得大學生接受到的各種信息更加多樣化、復雜化,這就使得大學生的生活環境更加復雜化。對于大學生來說,雖然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了一定的辨別事非的能力,但是其生活閱歷還存在很大的不足。他們正處理青春發展期后期,心理還非常的不成熟,其心理狀況存在著復雜、多變的特點,自媒體在思想、道德、倫理、價值觀的形成等方面都對大學生產生著重要影響。然而,自媒體環境下也存在著一些不良信息和價值觀,這些不良信息與價值觀會導致大學生心里出現扭曲,影響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其次,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畢業后面臨著就業,不論是從學習上還是從日后的就業上,都在存在一定的壓力,而自媒體就逐漸成為大學生們緩解壓力的一個重要方式,在自媒體環境中,學生的失落與不滿得到緩解,這也使得學生對自己的定位偏失,影響了學生判斷的正確性。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學生的自我意識發展日益成熟,但是他們還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因此,這就使得自媒體環境下,很多大學生對自媒體的迷戀已不能進行自我控制,他們對智能手機的依賴越來越嚴重,這就嚴重地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很多大學生離開手機就缺乏安全感、不知道要怎么進行交際的現象比比皆是。自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存在的這些心理狀況,就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尤為迫切。要如何在自媒體環境下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人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二、自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探究
在自媒體環境下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那么就要結合自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通過最適合的路徑促進自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觀念的轉變
對大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具有良好的個性心理和較強的心理調適能力,能夠自尊、自愛、自律、自強,這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要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對大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1.2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和諧發展需要對其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學習專業知識、技能的關鍵時期,也是個性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重要時期。為實現大學生全面、健康、均衡的發展就需要在大學階段對大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從社會角度來看,社會發展越來越快,所以大學生也要承擔越來越復雜、繁重的學習任務和社會責任;從個人角度來看,在大學階段,大學生逐漸走向成熟、走向獨立,還要掌握專業知識,優化個性品質,開發智能潛力,為就業做好準備。這個階段,或者由于大學生對自己沒有一個準確的定位或者家庭、社會對他們期望過大、過高而產生心理壓力,從而導致心理失衡。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心理健康和諧發展的需要。
1.3為適應社會進步和時展需要對大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社會在不斷發展,科技也在日益更新,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競爭的不斷加劇導致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各種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也就隨之而來,并由此對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心理問題巳經成為嚴重影響人們包括大學生在內的社會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就更顯得尤為重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而良好心理素質的基本要求就是心理健康。
2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對策
2.1轉變觀念,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過去那種認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由專門的教師采取特定的活動形式來完成的觀念是片面的,這種認識的片面性就必然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被低估。實際上,心理健康教育與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教育同等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前提,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素質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此,學校所有教育工作者要調整自己的工作行為和工作態度,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作為自己教育行為的指導思想。同時,學校也要積極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身心發展的校園環境,并調整教育工作,使教學活動、管理活動都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
2.2切實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從業素質
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從業素質的高低也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心理教育教育者不僅要具備心理學、教育學等知識,還要具備與大學生所學知識相關的各科知識,同時還要具備心理診斷、心理咨詢、個別教學以及語言溝通方面的技能。但是具備這些素質的專業人才極為缺乏,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為此需要培養大量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從業素質。而要實現這樣的目的,首先就需要在課程設置上開設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專業來實現培養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才的目的。其次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基地的建設,提高培訓的質量,從而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專業化。第三,針對目前心理教育工作者其水平和技能良莠不齊的現狀,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開展分類培訓,切實提高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職業素質和專業素質。
2.3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滲透于其它學科的教學活動中
對大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具有良好的個性心理和較強的心理調適能力,能夠自尊、自愛、自律、自強,這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要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對大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1.2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和諧發展需要對其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學習專業知識、技能的關鍵時期,也是個性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重要時期。為實現大學生全面、健康、均衡的發展就需要在大學階段對大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從社會角度來看,社會發展越來越快,所以大學生也要承擔越來越復雜、繁重的學習任務和社會責任;從個人角度來看,在大學階段,大學生逐漸走向成熟、走向獨立,還要掌握專業知識,優化個性品質,開發智能潛力,為就業做好準備。這個階段,或者由于大學生對自己沒有一個準確的定位或者家庭、社會對他們期望過大、過高而產生心理壓力,從而導致心理失衡。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心理健康和諧發展的需要。
1.3為適應社會進步和時展需要對大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社會在不斷發展,科技也在日益更新,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競爭的不斷加劇導致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各種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也就隨之而來,并由此對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心理問題巳經成為嚴重影響人們包括大學生在內的社會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就更顯得尤為重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而良好心理素質的基本要求就是心理健康。
2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對策
2.1轉變觀念,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過去那種認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由專門的教師采取特定的活動形式來完成的觀念是片面的,這種認識的片面性就必然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被低估。實際上,心理健康教育與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教育同等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前提,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素質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此,學校所有教育工作者要調整自己的工作行為和工作態度,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作為自己教育行為的指導思想。同時,學校也要積極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身心發展的校園環境,并調整教育工作,使教學活動、管理活動都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
2.2切實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從業素質
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從業素質的高低也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心理教育教育者不僅要具備心理學、教育學等知識,還要具備與大學生所學知識相關的各科知識,同時還要具備心理診斷、心理咨詢、個別教學以及語言溝通方面的技能。但是具備這些素質的專業人才極為缺乏,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為此需要培養大量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從業素質。而要實現這樣的目的,首先就需要在課程設置上開設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專業來實現培養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才的目的。其次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基地的建設,提高培訓的質量,從而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專業化。第三,針對目前心理教育工作者其水平和技能良莠不齊的現狀,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開展分類培訓,切實提高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職業素質和專業素質。
2.3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滲透于其它學科的教學活動中
在其它學科的教學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學校不僅要強調德智體等健康發展的重要性,也要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為取得最佳的整體效應,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其它學科有機結合起來,發揮各門學科對心理健康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實現功能互補。這樣,在改變了各科教學現狀的同時又塑造了大學生健康的心理,推動了大學生身心素質全面和諧發展。
中圖分類號:C35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依賴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了解大學生心理狀況,剖析促成心理疾病的原因,科學有效的引領大學生遠離心理疾病,及時以正確的方式幫助大學生排除心理障礙,走出心理陰影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責任。現如今,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由經濟壓力、人際關系壓力、學業壓力、就業壓力,以及情感問題帶來的壓力等方面的因素錯綜復雜的交織而形成。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1、心理健康的定義及衡量標準
心理健康是指人內心的一種安定、適應的狀態。這種狀態來源于人對內部環境的安定感和對外部環境的適應能力,即在任何障礙和困難面前,都能以適當的方式去適應和接受,使內心感到安定而不產生心理失衡。心理健康具有相對性,因此,衡量心里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從普遍意義上來說,衡量心理是否健康具有以下原則:一是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通常情況下,正常的心理活動其心理和環境具有統一性,即心理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與其所處的客觀環境相一致。二是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正常情況下個體的心理活動與其行為相互協調相互影響,具有統一性。三是人格的穩定性。個體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隨著生活經歷的不同會形成獨特的個性心理特征,而人格的穩定性即是對個體長期以來形成的獨特心理特征的具體體現。
2、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狀況
大學是知識青年成才的關鍵時期,是知識青年自身發展具有突破性的黃金時段。因此,對大學生的教育更須倍加謹慎,使其向優良方向學習發展。而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前提條件,是大學生吸收知識和提升能力的保證。健康的心理教育能幫助大學生認識自我,成就自我。目前,各高校都十分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廣泛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由于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歷史不長,經驗不足,尚存在諸多問題,也面臨種種困境,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調研范圍不夠廣泛、分析不夠具體深入、教育師資力量的匱乏,教學方法不完善等等。針對這一系列問題,相關研究人員積極尋找對策,制定出比較完備的解決方案,從教材、師生關系、教學方案、課程安排等方面一一著手,并對未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做了進一步的展望。但是否能有效實施,還有待考證。
3、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應采取的對策
3.1、高校應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
心理素質由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組成,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個體對經歷和知識的選擇與內化,滲透到個體的人格特征中,實現心理的發展和成熟。這個過程就是學生心理素質提高的過程,而綜合素質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取決于其心理素質,因此高校應該高度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從師資力量、教育方案兩方面出發,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改革。首先從心理健康教育的兼職教師自身培養入手,對兼職教師做專業性、系統性的培訓,使其系統地了解心理問題的相關原理,全面地掌握科學的心理疏導,心理治療的方法,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效。其次需要對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做適當調整,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多樣性,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課程中調整心態,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高效落實。
3.2、以活動為載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普遍存在社會閱歷淺、經驗少、適應能力差等問題,而社會實踐對鍛煉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保持身心健康都有著重要作用。學校可通過組織假期“三下鄉”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等系列活動,豐富大學生的生活體驗,增加他們的社會閱歷,提高其挫折承受力和社會適應力。在開展活動時,及時關注學生細微的心理變化并給予指導,提供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還可以班團活動為載體,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如:圍繞人際關系、班級凝聚力、學習動機、自我探索、職業生涯規劃等主題來開展團體心理輔導。
3.3、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組織
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可自行組織心理健康教育社團,幫助更多大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也為大學生和輔導老師交流溝通搭建了便捷的平臺。社團可組織開展相關活動,鼓勵更多大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活動中來,還可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4.3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人的心理活動大多都是由身邊的環境影響形成的,如家庭環境、社會環境、校園環境等,都會對人的心理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學校可通過創造優美的學習環境,緩解大學生學習壓力。學校應相應黨的號召,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對大學生的學校生活多多關懷,滿足學生健康合理的需求,為大學生提供舒適的學習環境,引導大學生樂觀積極向上,避免負面影響對大學生心理造成危害。
3.4、突出“溝通平臺”的多元性,信息傳遞方式朋輩化
朋輩傳遞符合溝通的理解同一性和接收連續性原理,是信息溝通的最有效方式;朋輩溝通是滲透心理健康知識、化解心理障礙的最快捷辦法。重視挖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朋輩資源,打造多元溝通平臺,可以引導校園群體心理良性發展,促進學生個體心理健康,使溝通渠道貼心、溫馨、無隔閡。1.打造第二課堂為團體輔導平臺。心理健康教育辦定期組織團體輔導活動,每月有一個固定開展心理講座和團體心理輔導的時間。心理健康教育辦負責計劃和組織舉辦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團體活動,統籌學生組織結合各系專業特色,每月至少舉辦一次心理講座、心理健康主題班會或者是其他有關心理健康的團體活動。學生自主參與,形式活潑,正能量得以傳遞,學生群體關注點得以收集。
打造“陽光使者”熱線為心理互助平臺。心理健康教育辦每年定期從學生中篩選兩批“陽光使者”,為朋輩心理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辦根據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工作性質和特點,分別就熱線電話接聽、咨訪關系建立、常用咨詢技術解析等八方面擬定培訓計劃,對“陽光使者”進行系統的專業培訓。接受培訓的“陽光使者”掌握基本的心理輔導相關知識,具備為同學們提供初步心理輔導的能力后,以老帶新的方式為同學提供談心服務,及時解疑釋惑,化解矛盾。這一平臺的建立,學院得以及時發現和排除個別學生心理隱患,及時解決在教學和管理上出現的學生群體聚焦的問題。
打造心理健康社團為健康常識推廣普及平臺。依托團委組建以班級心理委員為主要成員的“心理俱樂部”或“心理會社”等學生心理健康社團,以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助人自助能力為宗旨,及時發現有心理危機的同學并推介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預防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學生心理健康社團負責組織開展心理文化專題活動,如每兩周播放一次心理電影,不定期制作心理書簽、宣傳板報等心理健康宣傳工作;組織校園心理健康調查活動;在心理健康教育辦的指導下,每學期開展若干次團體輔導活動。
4、結語
當今社會在充滿機遇的同時也充滿著挑戰,對當代大學生而言,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個人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學這一成長成才的重要時期,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全面提高人才質量已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和重大責任。這不僅需要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會和家庭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共同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生活環境,共同培養出能夠肩負起社會責任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姚本先,陸璐.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心理科學,2007,02:485-488.
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備的條件和基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其學習能力、思想素質的提高以及人生價值的實現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01年《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充分認識加強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近年來,各地教育工作部門和高等學校在推進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從總體上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特別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進一步探索新的工作思路,推進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成因分析
1.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當前,伴隨著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和社會的激烈競爭,大學生心理問題也日益凸顯。例如:新生適應環境困難,難以融入集體生活;不能與他人保持適當和良好的人際關系;遭遇困境時,不能適時地調節和控制情緒,傾向采用極端方式解決;心理發展狀態不符合年齡特征;畢業生對就業形勢認識不足,缺乏應有的心理準備,害怕走向社會;等等。這些不僅影響了日常的學習和生活,而且還會影響到未來能否適應社會、能否正常工作交往等。
2.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成因分析
一是處于特殊的心理發展階段。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處于“心理斷乳”關鍵期,面臨著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理智與情感、獨立與依賴、自尊與自卑、求知與辨別能力、競爭與求穩等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
二是學習和生活環境的改變。大學生的學習方式與中學比有很多不同,注重自學,注重全面能力,強調素質;而大學又是一個高層次人才的聚合地,中學的佼佼者到大學后可能要失去曾經的拔尖地位,不免要有心理落差;集體生活更需要處處協調,不能隨心所欲,時間、衛生和生活習慣都在產生摩擦。凡此種種,都易導致新生患上“新生綜合癥”。
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明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穩步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是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向正規的關鍵之一。除了繼續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咨詢、開好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等常規工作,筆者以為,還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多加努力:
1.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于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是人的心理發展的重要途徑,心理素質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漸發育和成熟起來的。在實踐過程中,大學生自我、環境以及自我內部的矛盾運動引發大學生的自主行為,通過自覺接受外界信息來調整適合心理狀態。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磨練意志,增強抗挫折能力,增強責任感、使命感,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社會實踐活動可以糾正大學生的認識偏差,縮短他們與社會的距離,促進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廣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不斷追求自我超越,真正融入社會現實,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課。
2.優化校園環境、創建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借助學校載體來反映和傳播各種文化現象,既包括課外文化、體育、娛樂活動的文化氛圍和精神,也包括學校制度、精神文化。”[1]校園文化是高校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夠調節心境、偷悅身心,對大學生人格的塑造不僅起著氛圍影響作用,而且也是塑造大學生人格的重要載體。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發展影響,無論是廣度還是力度都非常強大,它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調適大學生的心理、影響大學生的思想選擇和行為導向:其一,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可以滿足他們的參與意識和自我表現精神,而優秀的校園文化則可以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教化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正確的思想、觀念,從而完成對自身的人格塑造。其二,校園文化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自律性人格,在人格形成過程中,學生自我意識的參與是極其重要的。只有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積極參與才能把校園文化所承載的教育內容內化為學生的心理并在其心理結構內發揮有效的調控作用。
3.加強專業化教師隊伍的建設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明確提出: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等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應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和較強的心理調試能力。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各高校需要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的師資隊伍,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或咨詢的專門工作機構。學校的專業心理咨詢師和輔導員、班主任等在面對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強隊伍的整體素質,以便更好地運用心理學專業知識和心理咨詢的方法實施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工作,做好學生的心理保健員。
4.依靠網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通過網絡這一載體向大學生介紹心理健康知識、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等相關服務,使大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的實踐活動。與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網絡具有獨特其的優勢:一是即時性——大學生在網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獲得心理知識方便快捷;二是廣泛性——網上提供的信息量大,覆蓋面廣,能更好地滿足大學生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心理健康發展需求;三是滲透性——網絡這一載體符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由于其隱蔽性強,氣氛輕松自由,更易被接受,因而大學生在網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消除顧慮,敞開心扉,更真實客觀地表露自我,分析自我,從而找出心理癥結,因此相應地增強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當前,大學生的心理疾患已經成為高校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這不僅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他們正常的學習、生活,也嚴重地威脅著學校和社會的安全與穩定。盡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了十多年,但存在諸多問題。諸如: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認識不到位;課程開設不系統;忽視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渠道單一;隊伍建設缺乏專業化等。本文從充分認識和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正確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著力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努力創造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建立健全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五個方面,闡述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措施,以期對大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充分認識和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通過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等方式,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提高心理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教育活動。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各自的側重點。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于大學生的思想層面,更多地對大學生思想動機、人生態度、理想信念、道德品質等方面的研究,注重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教育,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心理健康教育則偏重于人的心理活動的研究,它從學生的立場出發,更關心學生合理的內在需求,更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和體驗,更強調在社會規范許可的條件下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內在需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通過了解人的心理活動,來解決大學生思想問題,有助于在大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的過程中,引導他們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為接受正確的思想教育創造良好的心理,使教育手段更具科學性。
二、正確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以往眾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是以預防及矯治各種心理疾病以及不良行為為目標,是為了解決大學生日益突出的心理問題。工作的重心仍然放在對心理危機的干預和對突發事件的處理上。這種課程目標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和范圍受到局限,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不夠顯著。筆者認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點應該放在心理發展教育與心理健康素質的培養上,而不是對心理疾病的治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應是一項普及性教育,要求在校的每一位大學生都要接受這一教育,讓學生科學系統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新理念:了解自我、保護自我、健康自我;在學生中樹立一種“健康的人也需要心理保健與心理咨詢”的觀念。它的目標應定位于“面向全體,重在發展學生的潛力,促進全體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優化、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個人的積極成長上”。
三、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從普及教育、專題研究、全程輔導、主題活動、網絡途徑、藝術干預等多種途徑加以開展。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針對不同群體需要的進行專題研究,如當代碩博研究生的生涯設計與職業規劃的研究,幫助大學生在校期間,從學業自主到人際關系的適應、從親密關系到情緒管理、使其能順利完成大學學業;同時可以通過網絡途徑開展個人心理輔導工作。從具體操作看,可以從眾多方法中選擇適合學校特點的方法,諸如: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教育,但這不是心理學知識的普及,更不是按學科教學的思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運用心理健康知識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碰到的實際問題,以增強學生的自我心理修養,提高自我評價能力;為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使老師和家長更好地了解學生,學生能正確地認識自己;開展心理咨詢和輔導,進行團體咨詢或個別咨詢,幫助學生掃除成長中的障礙和煩惱;開展豐富多彩的學校、班級、團隊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磨練意志,鍛煉能力,養成良好的習慣,促進良好個性的發展。
四、努力創造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故而,學校要重視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這些有助于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因此,調動家庭和社會的各種力量,創造符合學生健康成長的環境是十分必要的。
五、建立健全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的主要工作是能夠及時對那些需要幫助的同學提供必要的幫助,使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自己良好的生活狀態和學習狀態。在這個過程中,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一)完善相關組織機構 成立由校、學院、系、學生各職能部門組成的心理危機干預機構,在師生中建立“觀察、發現――鑒別、監控――干預、處理”的網絡體系,做到“人員到位、資金到位、管理到位、責任到位”,提高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
(二)完善心理危機預警機制 定期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實行動態管理,為科學、系統、全面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參考資料,以便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早期干預,防患于未然;同時將心理危機預警機制落實到班級和寢室,把可能產生心理危機的問題與事件處理在萌芽中狀態。
(三)加強心理咨詢和心理指導 通過開設心理咨詢熱線、心理門診、心理咨詢室及思想交流室等,由心理學專業人員、心理學教師及政治輔導員擔任心理問題咨詢專家,幫助學生釋疑解惑,及時疏通大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心理沖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努力構筑網上心理咨詢平臺,發揮網絡技術優勢,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緊密結合起來。
(四)針對高危群體開展預防性團體輔導 例如:針對新生應開展養成教育、適應性教育及人際交往、學習輔導活動等,幫助他們順利度過新環境心理適應期;針對特困生,應積極完善助學體系,以保障學生能順利完成學業;同時通過開展艱苦樸素教育、誠信教育等,引導學生艱苦奮斗、自強自立;針對畢業生,要構建大學生成才服務體系,開展就業指導、就業咨詢、考研輔導、職業生涯規劃等,努力提供就業信息,搭建就業平臺,拓寬就業渠道,為畢業生心理減負減壓。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育人為本;育人大計,正心為本。”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應該讓大學生樹立“成長比成績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的理念,積極支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利用一切資源開展豐富度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作者簡介:宋愛紅(1963-),女,黑龍江哈爾濱人,本科,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心理學,教育學, 圖書管理。
參考文獻:
[1]楊芷英.淺談心理疏導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價值[J].思想理論導刊,2009(4).
[2]董文軍.談心理健康教育的五大原則[J].教育探索,2007(11).
目前,多數高校已經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課程,部分高校還將該課程以選修課的形式納入了教學大綱之中,但是對課程的質量要求普遍不高。主要表現為:一是擔任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師多數都是兼職教師,主要是哲學教師、社會學教師以及心理學教師等等,還有一些則是院系的輔導員,這些兼職教師并沒有對現階段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展開調查,也不具備相應業務水平,課程與學生生活關聯性不大,學生對該課程沒有興趣;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材不統一,質量參差不齊,教學重點不突出,無法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達到同一水平;三是課程的考核方法不科學,多數學校采取考試的方式進行考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是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考試只能考核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并不能達到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
1.2心理健康教育僅停留在課程與心理咨詢層面。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僅停留在課程與心理咨詢層面,并非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工作與生活之中。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由于害怕隱私被暴露,很少主動的去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向老師尋找幫助,更不會在課堂上展露出現。他們的心理問題往往會在平時的學習、工作與生活中表面出現。但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滲透到這一層面,無法對他們的錯誤想法與行為進行糾正,進而導致他們的思想與行為越來越極端。當然,這一問題在短時間內是無法解決的。
2、對策探討
2.1開展心理普查工作。
曾經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提到,“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因此,想要全面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開展大學生的心理普查工作。為了拿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第一手資料,高校必須要每年都對新生開展一次心理普查工作,并且為他們每一個人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在這里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將心理調查問卷在學校的網站上,要求學生填寫該問卷,并發送到指定郵箱,學校利用計算機系統軟件對這些問卷進行處理:一是將這些問卷整理入檔,以方便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二是發現可能存在問題的學生,便可約請訪談,這樣就能夠有針對性的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幫助個別同學解決心理問題;三是提煉出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將解決措施納入到心理課堂體系之中,從而幫助大部分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2.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活動。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的目的就是使學生認識到心理問題的危害以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學校可以利用校園廣播、學校報刊、學校門戶網站以及校園櫥窗等媒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活動。比如在校報上開辟“心理健康教育專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組織心理健康教育的辯論賽、知識競賽;邀請心理學專家、學者來校進行心理健康講座,針對大學生活、人際關系、情感困惑以及就業等方面進行講座;在新生入學時,向新生發放宣傳手冊,向他們介紹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學習心理咨詢中心的位置以及心理咨詢的程序與注意事項,從而使學生們知道如何有效咨詢與解決。
2.3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進程。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化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須要把握這一機遇,推動自身建設的進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現信息化,一方面能夠提高教學的專業化;另一方面能夠提高信息處理的效率。比如以電子郵件的方式來發送或回收心理咨詢問卷,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用計算機對學生的心理檔案進行管理與儲存,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節省了大量空間;使用心理測試軟件,提高了測試的準確性與科學性;建立心理咨詢群,幫助同學們解決心理問題;建立遠程心理求助系統,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實時解答;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等等。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10)-16-0168-01
一、引言
近年來,高校大學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礙等原因不惜傷害自己的案例時有發生,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大學生自殺未遂現象也較為普遍,大學生因心理問題休學、退學的人數也不斷增多。
盡管大學生自殺的數量和其他社會群體比相對較低,但在高校和社會上產生的負面影響較大,也引起社會各界對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高度關注,大學生心理問題復雜多樣,高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難以滿足大學生的需求,亟需加以解決和提高。
二、多種因素交錯引發大學生心理問題
目前,帶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已成為高校一個正在擴大的特殊群體,心理問題的隱蔽性、復雜性和被激化后引發的危險性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困難。學生心理問題輕則表現為迷茫困惑、焦慮多疑、能力恐慌,重則產生心境障礙、精神分裂等病態,最終導致傷人、自殺等極端事件。重慶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劉東剛認為,除了極少數學生因遺傳患有精神疾病外,這些癥狀多由就業和學習壓力、家庭和中小學不良影響、情感和普通人際交往受挫、學生間貧富差距拉大等原因引發。
1、學習、就業成為學生心頭兩座大山。學習壓力,成績優異者易緊張焦慮,學習能力較差者易悲觀失望,兩種情緒都可能引起厭學懼考心理。同時日益嚴重的社會競爭使大學生面臨日趨嚴重的就業壓力,易產生迷茫困惑、焦慮急躁等心理問題。
2、人際交往不暢導致學生出現心理障礙。大學生活既是集體生活也是更趨于成人社會的開放式交往平臺。在當前以獨生子女為主力軍的大學生隊伍中,不乏一些長期處于家庭溫暖的關懷下、缺乏社會實踐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的“溫室花朵”,這一類學生常常由于不能夠及時調整自身狀態,無法融入全新的大學生活,從而產生自卑、敏感、悲觀、抑郁等心理問題。
3、情感受挫引發大學生心理危機。不同于高中時期高強度、滿負荷的學習、升學壓力,大學校園里提倡自律自學、自我約束及自我提高,這樣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使得“談戀愛”成為了大學校園的普遍現象。而年輕的學子們在享受青春愛戀的同時也無可避免遭遇各種情感問題。對于情感糾紛的處理方式不當則直接或間接的引發各種心理問題。高校中,因情感受挫導致抑郁、自殘乃至糾斗、自殺等行為的事件屢見不鮮。
4、家庭和中小學的不當教育方式為大學生心理健康埋下隱患。當代大學生中有三類比較特殊的家庭:知青家庭的孩子背負兩代人的壓力,心理負擔特別大,擔心自己讓父母失望;父母離異的單親家庭或重組家庭孩子比較敏感、憂郁,有可能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貧困家庭孩子的心理問題多表現為怯懦自卑和敏感多慮。此外,父母對孩子在學習上過于嚴厲、生活中過度保護,中小學心理咨詢工作缺失,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疏導也為大學生心理健康埋下隱患。
5、學生之間貧富分化加劇使貧困生不公平感和自卑感增加。在一些高校里,學生公寓按價格不同分為幾個檔次,年收費在千元以上被稱為“豪華”公寓的宿舍里,每間四人,有衛生間、淋浴設各和單獨的書桌、書架。而收費在幾百元被稱為“貧民窟”的宿舍,8個學生擠在只有十幾平米的房間里。住在“貧民窟”的學生在外常謊稱自己住在“豪華”公寓,以居住劃分群體的現象正悄然形成。雖然因貧富分化產生心理壓力導致學生自殺的事件極少發生,但校園貧富分化增加學生經濟增加、增強自卑感的現象應給予重視。
三、“五個不到位”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疲憊不堪”
近幾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此項工作起步較晚,目前在許多高校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五個不到位”仍嚴重制約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一是領導認識不到位;許多高校領導并沒有真正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沒有深刻認識到心理素質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深刻認識到心理素質教育開展的效果如何將直接關系到大學生能否健康成長、全面成才,而只是滿足于本校不發生學生自殺的事件,因而沒能給予此項工作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
二是機構建設不到位;雖然一些重點高校多年來已建立起較完善的學生心理咨詢機構并開展工作,但目前多數高校仍沒有常設機構、常設人員,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咨詢、教學到訓練、干預等都不到位。有的學校連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未開展。
三是師資力量不到位;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中專職的少,大多數為兼職。許多高校的學生心理咨詢中心教師中只有1至2位專職人員,其余多由心理學、思想政治課教師甚至團委老師兼任。這些專兼職教師中專業人員較少,水平參差不齊,且缺乏系統、規范的專業培訓,專業化程度不高。面對全校成千上萬的學生,他們很難再有精力主動幫助那些有心理困惑而不愿找老師咨詢的學生,只能坐等學生找來。
四是經費投入不到位;各地高校每年用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經費相差懸殊,最少的只有幾千元,最多的達到幾十萬元。東部發達地區的高校經濟狀況好,撥款就多些;欠發達地區的高校經濟狀況差,資金就少些,而且無法保障。
五是硬件設施不到位。由于投入的不足,許多高校沒有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和接待室。即使是有,多數也是臨時的,面積狹小,設施簡陋。此外,多數學校還沒有配備專門用于心理測評的計算機、軟件等軟、硬件設備。
高校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 有著自身的特點。在校期間, 人生的體驗對他們來說主要是師生的交流和網絡媒體的宣傳等, 因此一些大學生容易憑想象和感覺與周圍人交往。當他們面臨著新的師生關系、宿舍室友關系以及個人與班級、同學關系等, 因為個人閱歷尚淺, 不擅長溝通交流, 會導致人際關系處理不當。當對方達不到心中理想的標準, 或突然發現身邊人有難以忍受的缺點, 便會感到苦悶, 導致整日情緒低落, 郁郁寡歡, 精神壓力增大, 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2.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對于大一新生來講, 進入大學, 終于可以放松了。實際上, 理想的大學和現實中的大學差距較大, 現實中宿舍、課堂、餐廳三點一線的單調生活把理想的夢打碎了。加之各種學生規章制度的約束, 一些學生感到失望, 產生一種莫名的失落感和苦悶。有一些學生面對全新的教育模式和學習環境, 要做什么, 應該做什么, 變得模糊不清, 不知所措, 對自己的約束力和控制力降低。他們心中多年的大學夢頃刻間崩塌, 這讓他們無法從容、波瀾不驚的接受眼前的現實。他們更不知道在這樣的情景下面對自由的課余時間, 自己該去做些什么, 不知如何分配時間, 不充實的生活讓他們感到嚴重的不適應和空虛, 對自己的大學生活充滿未知與迷惘, 會導致他們的熱情下降, 沉浸在一種無所事事的狀態。
3. 個人情感方面
目前, 當代大學生處于青春期發展的中后期, 各方面生理發育成熟。加之目前高校大力擴招, 部分省外學生長時間遠離故鄉, 加上生活環境的變化, 部分學生倍感孤單, 在個人的潛意識方面, 對感情的需求強烈, 由于個人方面的處理問題方式和戀愛觀的差異, 往往影響著自己各方面的正常生活。有的同學在感情方面受到挫折后一蹶不振, 通過胡思亂想、情緒煩躁、打架斗毆等方式宣泄自己的情況, 甚至一度想到絕望的念頭, 情感因素影響著個人的正常學習和生活, 加之個人自我約束能力較低, 容易產生危機事件。
4. 進取心不足導致厭學心理
進入大學以后, 一些學生認為完成了使命, 入校時新鮮感只有就甘于平淡, 一些學生心理發生變化, 認為上大學不過是為了一張證書。當初跨進校園的銳氣與豪情壯志早已煙消云散, 他們安于現狀, 不思進取。有的學生終日抱怨大學生活的枯燥, 課程的晦澀難懂, 包宿上網、上課睡覺、曠課早退成了他們的必修課, 種種不良習慣與思想使他們產生厭學的情緒, 學習動力不足。這使他們心理健康受到影響, 不能身心愉悅地享受大學生活的美好與充實。
5. 就業壓力較大
伴隨經濟新常態的繼續深入, 就業崗位的進一步縮小以及高效目前招生規模的逐步擴大, 應屆畢業生的人數在不斷增加, 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日趨嚴重。當代大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的不自信以及對自己專業不精通等各方面的考慮, 對畢業后的就業問題產生擔憂、恐懼等一系列問題, 心理壓力逐漸加大, 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
二、心理健康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1.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認識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應該貫穿于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全方面
目前, 一些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導致每年心理問題學生出現不同程度的狀況。心理健康咨詢機構單一, 只是存在學校層面的心理咨詢中心, 無法切實解決由于心理健康問題所帶來的困惑和壓力;課程體系設置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課程體系缺乏, 學生無法通過學習正確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問題和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動形式單一, 活動密度少, 學生參與度低, 無法從本質上得到鍛煉和提升。
2.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缺乏
隨著高校的進一步擴招, 學生數量的增多, 心理健康問題層出不窮。高校從事專業心理咨詢工作者較少, 目前學院層面負責心理健康工作人員大部分為高校輔導員, 但是具有心理專業背景或者具備心理健康咨詢知識的人員較少。當遇到心理健康問題學生時, 一些學校不能大膽有效地展開工作, 導致心理健康工作難以大范圍鋪開。
三、心理健康問題的教育改善方案
1. 提高大學生自我調適能力
提高大學生心理自我調適能力是客觀形勢發展的需要, 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構建和諧校園的有效方式。首先, 提高大學生自我認知水平。學校要指導大學生在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評價這三個方面, 全面客觀地對自己做出評價, 明確個人定位。其次, 情緒是心理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方面, 提高情緒調控能力對大學生尤為重要。情緒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里有不同程度的起伏。在正常的學習生活中, 在處理各種矛盾問題的時候, 學生要充分培養積極健康的情緒, 排除消極不健康的情緒, 保持情緒的穩定。
2. 完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
學生作為學校教育的主體, 做好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 在校期間不僅增強學習能力和專業知識的儲備, 而且在心理上也能得到完善和發展。因此, 為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 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導和引導是各高校工作重點, 學校首先需要加強對在校大學生心理狀況的摸排和心理問題的篩查, 心理健康問題有著動態變化的特征, 定期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尤為重要, 完善心理咨詢相關工作人員談心談話機制, 進一步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加強對有心理隱疾和心理問題同學的監控和干預。其次, 學校要密切關注有不同程度出現心理健康狀況的同學, 輔導員、班主任要加強與學生間的交流溝通, 以科學的方法幫助學生減輕心理壓力, 緩解不良情緒。對于近期生活中出現重大挫折的學生, 對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 學校要采取早發現、早干預的措施。再次, 完善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和建立危機預警庫。學校要建立和健全學校心理健康中心、學院心理輔導員、宿舍心靈導航員以及班級心理委員四級預警機制;建立危機預警庫和干預機制, 對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進行動態管理和干預, 完善追蹤機制, 從各個方面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積極引導同學們心理健康發展, 幫助同學們解決各方面心理問題, 營造積極樂觀溫馨的校園文化氛圍, 傳遞正能量, 促進在校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全面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3. 創新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創新性是尤為重要的。目前,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扎實有效地植根于大學生日常活動之中, 活動實效性有待加強。隨著問題的不斷積累和延伸, 探索適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式、新方法、新思路成為當務之急。高校需要呼吁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系列活動, 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月等活動, 提醒大學生珍惜生命, 關愛自己。學校要通過各種形式調動同學們參與活動, 了解活動的積極性, 提高同學們對心理問題的重視程度。學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學生骨干的培養, 也是更加全面、細致、深入地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學校需要對輔導員、班主任等教師團體的心理知識和技能進行培訓, 輔導員、班主任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與同學們交往比較親近, 更加利于與同學們的心靈交流與溝通, 可以及時預防身邊同學出現心理問題, 將同學們心理問題隱患發現在萌芽階段, 防止問題嚴重化。
4. 家校結合, 共同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揮著重要的優勢。現代家庭必須重視家庭教育, 重視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思考在新形勢下如何處理家長與子女的關系, 努力使孩子健康成長, 家庭美滿幸福。家長教育要與學校相結合, 針對性、連續性地預防或解決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首先, 學生家長要經常主動與學校或者學生個人取得聯系, 確定學生在校發展狀況, 良好地與學校合作, 共同關心學生的健康發展。其次, 家庭教育應該注意方式方法, 有權威但不專制, 有關愛但不溺愛, 有散養但不放任。關注子女的全方位發展, 擴充知識面, 開闊眼界, 創造條件發展他們多方面的能力, 使他們的生活豐富多彩。父母與子女要加強溝通。父母要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 減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代溝讓大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