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6 19:08:0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公共體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教育部等部門在江蘇揚州聯合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揚州會議”,隨后教育部頒布試行了《高等學校體育工作暫行規定》,由此拉開了高校體育改革的序幕。高校公共體育課改革的成效是顯著的,其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高校公共體育課的改革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其改革的進程明顯滯后于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公共體育課的課程設置越來越不適應新的形勢要求。
一、高校公共體育課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各高校對一、二年級學生的體育課程設置作了比較大的改革。一般都有普通課、基礎課、選項課、綜合課、保健課、專項提高課、體育理論課等多種類型,應該能全面滿足學生的需要了,但在具體實踐中卻不盡如人意。學生喜歡體育活動但不喜歡上體育課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高校公共體育課課程設置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一)課程設置的指導思想不明確
高校公共體育課作為一個學科群,應該充分發揮其綜合的教育功能,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但目前許多高校在課程設置的指導思想方面,還不夠明確,沒有真正把“健康第一”作為課程設置的指導思想。
(二)課程設置的靈活性不強,學生的選擇余地小
目前各高校有的在一年級開設以田徑項目為主的基礎課和普修課,二年級開設選項課、綜合課、保健課;也有的是在一年級就開設選項課,二年級開設專項提高課,三年級開設選修課。由于現在的高校擴招,教學資源緊張,所謂的選項課一般沒能打破原教學班級,大都是“平移式”地進行,因此就會出現兩個問題。一是有的選項班因人數不夠停開而讓這部分學生的選擇落空;二是選項班內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給教師組織教學帶來很大困難,也不利于學生個性的充分發揮。
二、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改革的對策
(一)體育教學內容多樣性的改革,增加體育選修課的種類
高校體育的對象主要是大學生,而大學生充滿活力和可塑性,是有著不同個性的群體,因而高校體育在教學內容上必然要向多樣性方面發展。男生和女生,低年級學生和高年級學生,來自農村的學生和來自城市的學生,都會有不同的體育興趣、習慣和要求,因而體育教學內容必須要有多樣性。體育課的選修內容每年都要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選修課的增多,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充分滿足學生的個體需求,有利于學生養成終生鍛煉的習慣。
同時要設置社會開始流行且易滿足學生好奇心的項目。高年級學生可以選修國外的體育項目,起到傳播中西方文化。高校體育可分為大一體育必修課,大二、大三、大四選修課和課外活動三種課程設置。無論是哪一種課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點和自身條件選修。選修課可提高學生參與身體鍛煉的興趣,使學生在積極的參與中加強體魄,培養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和意識。
(二)體育場所設施的改革,實施體育鍛煉小發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圍著操場跑是經濟實用也是最為枯燥的增強人體心肺功能的手段
為達到督促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可以發明體能鍛煉走廊。設有各種障礙,學生需要攀越檑木屏障、組合雙杠、連跳障礙、V型坡溝、組合云梯、梅花獨木、翻越板墻等人為障礙設置,在一個全封閉的空間內單方向前進,一方面方便老師對學生鍛煉過程的監控,另一方面增添“跑”中的難度與樂趣。集結較為優秀的多元化的體育教練,多元化的教練組合必然會融合多種先進的技術、戰術思想和理念。
(三)體育教師個性教學、教學方式改革,避免教學簡單化
我國體育學科課程體系主要表現為:課程學分較少,設置單一,教學形式較為單調如果沿襲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常常照本宣科,不深入了解學生的要求和現狀,使得教與學脫節;教師在教學中不注意教學藝術,在課堂中即使有所發揮,也只是以一些題外趣聞使學生一笑了之,有時教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詳盡解說,學生卻置之不理。另外,傳統的以期末考試定分數的制度,使學生的學習喪失了主動性、積極性,學生各種能力得不到發展。教學實踐表明,體育教師在課堂中的表現--語音語調、舉止言行、儀表風度、教學藝術與教學效果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教學中要特別注重語音、眼神、動作、服飾、表情的運用,通過自己的行為,把熱情洋溢、樂觀進取的精神傳授給學生,更好地做到“教書育人”,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
(四)體育教學效果評價的科學性
1農村公共體育教育現狀
1.1地方政府對農村公共體育事業缺乏充足的經費投入
在農村公共體育教育發展過程中,受到農村經濟發展滯后影響,很多地方政府自身財政資金比較困難,所以對于體育教育建設與發展缺乏充足的經費投入,當地學校缺乏足夠的資金進行體育鍛煉設施建設,基本的配套健康器材也比較欠缺。教育投入不足目前已經成為制約農村體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各地政府對這一問題造成的嚴重后果也加深了認識,并針對體育教育逐漸增加了投入力度,但是相比世界平均水平依舊存在較大差距,甚至和中等收入國家乃至低收入國家在體育教育方面的投入都有一定差距。隨著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農民收入也在逐漸增多,而地方政府對于學校方面的體育設施建設依舊缺乏投入力度,農村地區健身器材的購置工作依舊不到位,導致很多學校缺乏完善、獨立的體育鍛煉場所,并且僅有的少量體育教學器材也沒能及時更新,導致農村體育教育工作缺乏必要的硬件基礎。國家近年來對競技體育逐漸增加了經費投入,但是對群眾體育的資金投入依舊比較欠缺,難以滿足新時期農村居民對體育運動和體育精神文化的需求。
1.2農村公共體育教育師資隊伍薄弱
由于不同的農村地區其經濟發展存在嚴重的不均衡問題,所以不同農村區域內其體育教師隊伍建設在質量和數量方面也有較大差異。目前農村學校對于專業體育教師資源嚴重缺乏,并且既有體育教師隊伍也不穩定。受到農村經濟條件限制,大多農村地區的體育教育缺乏良好的硬件設施條件,體育教師工資待遇相對較低。受到農村體育教育基礎設施不完善、工資待遇水平低以及從業環境不理想等因素影響,很多專業體育教師都不愿意留在農村學校進行任教,并且部分之前在農村學校任教的優秀體育老師也逐漸流向城市學校或者私立學校。目前,農村體育教育教師資源欠缺是制約農村公共體育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3農村地區學校體育課程開課率較低
農村公共體育教育建設與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體育課程,這也是促進農村學校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為了有效加強農村中小學生的體育鍛煉,需要中小學教育中,合理、充分的開設體育課程,并積極安排課間操以及早操等活動。但是目前大多農村地區的中心小學與完全中學對體育課程具有較高的開課率,而村教學點和村級小學對于體育課程的開課率卻相對較低,這就意味著目前依舊有一部分中小學生沒有享受體育教育權利,這種現狀嚴重影響著學生個人體育意識發展,也不利于提高農村地區的人口素質。
1.4農村公共體育區域發展不平衡
農村地區與城市地區、發達區域和欠發達區域、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受到經濟因素、歷史因素以及自然地理條件因素等影響,各區域之間的公共體育發展具有很大差異,尤其在科學指導、群眾體育意識、預算經費投入以及體育場所與設施建設等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差異。受到消費水平、文化以及經濟等因素影響,很多農村學校開展的體育運動相對比較單調,且發展比較緩慢。因為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存在突出的不平衡問題,在體育教育資源分配方面也缺乏均衡性,導致農村學校在公共體育建設與體育教育發展方面也呈現出明顯的不均衡現狀。
1.5農村公共體育教育供給方式比較滯后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村各項事業發展,并以強民富民為中心布局各項事業,促使農民逐漸從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發展型和生活型消費轉變。農村地區的公共體育教育作為農村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在提高農民身體健康水平,轉變其生活方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農村區域在公共體育教育發展中,產品生產、技能培訓、政策制定以及資金供給等環節基本上都是由政府部門包辦,這種自上而下的公共體育教育供給方式比較滯后,具有明顯的政治色彩和指令性特點,對不同農村地區差異化情況缺乏思考,只是單一的按照統一標準配置農村公共體育教育,忽略了農民自身對于體育教育的需求。雖然近年來地方政府為了提升自身政績,對農村地區加大了公共體育設施建設,但是對農村公共體育教育中的活動組織、體育文化宣傳以及體育技能培訓等內容缺乏建設。在這種單向供給背景下,農村地區的公共體育教育具有社會效益體現慢、生產周期長以及費用投入大等問題,并且農村公共體育教育建設與發展過度依賴政府資金投入,對社會資金和個人團體資金缺乏合理應用。同時這種供給方式還會造成農村健康教育需求得不到滿足,加大成效之間的公共體育教育資源配置差距,影響農村體育教育和健康事業的協同發展。
2基于宏觀角度的農村公共體育教育發展策略
2.1強化地方政府的行政職能,健全運行制度
目前我國政府職能開始從經濟型政府逐漸演變為服務型政府,這對加快農村地區的公共體育教育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農村地區在實現公共體育教育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要加快行政職能的轉變,針對當地公共體育教育建設科學的運行機制,和醫療衛生等部門實現協同、創新發展,促進健康中國發展。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對農村地區的公共體育教育提升責任意識,轉變傳統的服務理念,理清政府體育行政部門相互之間的責任劃分和權力邊界,適當的優化與增減文教衛以及體育部門等部門職權,強化各部門之間的合作與協同意識。各級地方政府體育行政部門需要逐步提升職權履行的規范化與科學化水平,防止各部門出現相互推諉或者責任缺失等行為。農村地區的公共體育教育建設和發展權利要逐漸傾斜到基層鄉鎮機構,健康、有序的構建相關教育建設標準,逐漸縮小城鄉體育教育差距。另一方面,要針對農村地區的公共體育教育事業建立健全的政策體系,保證各項規章和法律之間實現順利銜接,確保各項教育工作有有法可依、有度可循。政策建設要具有突出的權威性和剛性約束力,促進農村公共體育教育事業的高效發展。同時,地方政府要基于法律層面,對農村地區公共體育教育制定完善的發展機制,并健全、標準的制定相關規章制度以及執行文件,按照不同地區實際發展水平,合理設置體育教育機構與部門,促進各個區域之間公共體育教育協同發展。
2.2基于地域特色開展公共體育活動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農村地區的體育教育具有差異化內容,并且體育教育項目具有突出的地域特點。這不僅和農村當地自然條件相關,還與當地地理與氣候環境有直接關系。目前在氣候類型具有多樣性特點的農村地區,其學校體育教育具有突出的地域多樣性和季節性特點,這種多樣性特征一定程度上導致不同地區農村體育教育包含諸多特色各異的體育活動。我國現有民族體育項目也非常多,項目類型超過百種,這是其他國家所不能比擬的。所以,在農村地區加強公共體育教育,需要當地教育部門以及體育部門充分挖掘與開發極具民俗韻味的體育項目,在對傳統體育活動內容繼承基礎上,融入新時期新鮮元素,促使傳統體育文化緊隨時代步伐獲得有效創新與發展,同時在當地居民積極投入地域特色突出的體育活動中,更充分的投入到體育教育建設中。另外,農村地區在公共體育教育發展中,可以利用民族性體育項目,對民族體育潛力實現進一步挖掘和開發,組織多樣化民族體育活動,推動當地旅游業健康發展。
2.3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的農村公共體育建設經驗
基于宏觀角度加強農村地區的公共體育教育,還要注意體育教育建設及發展中的整體規劃,對發達國家成功的農村體育建設經驗加以借鑒和吸收,同時結合我國農村地區實際情況,構建符合本地農村學校體育教育需求的發展模式。農村地區在強化公共體育教育過程中,可以在不同農村學校之間建立競爭機制,組織多樣化體育比賽活動,當地居民與學生可以按照個人興趣愛好參加相關活動,并在活動中給予其專業的指導和訓練,挖掘農村居民與學生的體育天賦,促進國家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在農村地區開展多樣化運動競賽項目,要對當地參賽者實際情況實現充分考慮,可以針對農村留守婦女及兒童等設計與其實際情況相符的體育運動項目,通過公共體育教育培養農村居民綜合素養。
2.4以學校體育教育為中心,構建系統化農村全民健身體系
基于宏觀視角加強農村地區的公共體育教育,還要重視發揮學校體育教育的輻射功能,積極構建以學校體育教育為中心的農村健身體系,利用學校良好的體育運動設備與人力資源,促進農村公共體育教育發展。農村全民健身體系建設中,農村學校體育教師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特長,積極投入到農村群眾體育活動組織或者體育運動建設工作中,并給予專業指導。學校在體育設施建設方面具有突出優勢,能夠解決農村公共體育教育發展中對運動場地和健身器材的需求。在充分發揮學校體育教育的輻射作用基礎上,可以帶動周邊農村居民投入到體育運動活動當中,圍繞學校構建區域性體育社會網絡,并在區域體育發展中進一步推動農村學校體育教育發展。
2.5改進農村公共體育供給方式,增加參與主體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改革刻不容緩。并且隨著經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精神的內涵,健身業也蒸蒸日上。我國采取了大力發揚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措施,號召各大高校對提升體育涵養的素質,使之滿足現在的國際水準和人民的需求。而高校公共體育是大眾教學領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承擔著大學生身體安康,為國家奉獻的重任。
1現代體育思想的內涵
古代還沒有出現“體育”二字,他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后融合外國元素而形成的一種新理論。體,即是要做耗費體力的一件事,育,便是傳授他人的意思。現代體育的思想是要將體育鍛煉所帶來的積極向上傳授給大家,讓大家有身體健康,心情愉悅的功效。而體育也是一種為他人的教育精神,隨時間發展,傳統的體育思想已經無法跟上時代。我們要從體育的本質出發,了解體育,參與體育,從而將體育所帶來的樂趣分享出去,同時改進體育運動中的不安全地方。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改革,讓和諧氣氛傳播到大學每個角落。
2我國高校體育思想的形成和存在的弊端
舊中國時期,我國處于大量吸收國外思想的饑渴狀態,大量新課程由此傳入中國。后改革開放時期,又將教育等方面加以討論,在1990年了《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給各個學校的體育教學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之后的體育改革便將素質提上了線。在綜合了國內外體育的教育路線,我國的終身體育教育思想被大眾所普遍認同。而為了不斷滿足我國對體育認知的需求,又必須將創新理念不斷融入現代體育思想,把以人為本、體育強國的思想順理成章的展開,將提高學校學生身體素質放在中間,逐步形成了當前社會的體育理念。可如今在各大院校中,公共體育教學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足。我們普遍已經認識到體育的教學是為了學生的健康發展。可是在眾多高校中學習體育的教學方式仍然是采取過去的老方法,沒有將當代體育理念與實際高校體育教學很好地進行結合,同時學校中的老師們也沒有經過新的培訓,將最終的成績放在首位而忽略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沒有將創新融入,只是按照以往教學模式枯燥的教學,造成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低下,沒有將培養自己把體育作為終生事業的意識。同時,有些高校還存在體育設備老舊等問題。這些都是造成現代體育思想還無法真正融入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的原因。
3體育思想與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存在的關系
當代體育觀念為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其樹立了明確的方向,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和創新需要方向和思路,從而滿足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發展的基本條件。各大高校在建立新型體育教學模式的同時,應當將當代體育思想的要求作為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并在此基礎上調整適合的教學內容,采取豐富的教學方式,形成全新的且具有現代化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此外,各大高校要實現高效公共教學的多元化,必須深入貫徹改革的要領,建立終身體育的理念,促進各大高校的體育教學科學健康發展,為學生的體育學習創造優質的條件。調整好當代體育觀念和高校體育教學之間的關系,有利于高校體育教學模式變得更加多元化,這樣一來能夠給學生們更多選擇的機會,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各大高校應當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在現代體育思想的基礎上,構建更加科學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從而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
4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創新與發展
4.1學生健康為主要保障,終身體育觀念為目標,實現體育教育的持續性發展在現代體育思想下創新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的時候,應該將學生的健康放在第一要位,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此基礎上也要照顧到學生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實施相應的教學模式來平衡關系,達到整體的和諧發展。各大高校應要認真研究改革內容,積極落實體育運動的教學改革,不斷促進提高學生們的體育鍛煉興趣,培養廣大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不斷完善充實體育課程內容,降低學生對體育的依賴程度,提高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掌握科學的體育鍛煉技巧,讓體育運動成為生活學習的一組成部分。與此同時,高校的體育教學應當以培養學生終生體育觀念為教學目標,提升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水平,為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高效和諧發展提供重要支柱。4.2優化體育課程結構體系,不斷更新充實體育教學的樣式及內容學校要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和自身的條件資源,以提升學生素質為目標來設置課程,不斷充實、優化體育課程結構,為體育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提供良好平臺。學校也要適時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對體育的不同需求來劃分出合適的體育課程,而相應的課程內容在分類和考核等方面都應該有所不同。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及設計上,積極推動每個學生主動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去。通過了解學生各式各樣的需求,改變老師為主體的上課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出良好的體育學習氣氛,以此來培養濃厚的體育情感。4.3構建和完善高校體育教學平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普及,促進了體育信息傳播的同步化。體育課程教學評價體系主導著體育教學思路的走向和體育教學質量的效果標準。各大高校應運用互聯網等平臺,將高校體育教育進行整合,構建成一個專業化的平臺。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有效地培養出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夠對體育學習中的課程進行一系列的評價。相較于傳統的教學管理,高校體育教學平臺將更加注重對各個學生的體育技能掌握情況和和身體綜合素質進行全面的評價,同時將各個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納入考核范圍,以更加完善的數據來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積極性,更好地去學習體育基本技能以及知識。
5結語
在現代體育思想的狂潮下,樹立學生終生學習體育的理念變得更加重要,為了加強每個學生對體育教學活動的興趣,各大高校就應該在符合新課改的標準下,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置,來有效實施全新改革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面對于即將走向各個崗位和社會的大學生,各大高校應該持續加大改革的力度,樹立正確的發展方向,明確當代體育發展的目標,結合自身學校的實際情況和資源,明確認識到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建立起與高校公共體育教育的和諧關系,從而形成正確的高校體育教學平臺以及評價體系,教育引導和塑造大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高校體育教學工作的良好發展,盡快使我國成為人力資源強國。
作者:盤華 單位:湖南科技學院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王雪芹,奚鳳蘭,陳士強等.運動生理學教學模式創新及實踐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34(1):112-114.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07)03―0315―02
在我們以前的研究中,時不時要涉及“公共空間”問題,但我們始終沒有對此做出系統論述。這一方面是由于我們沒有弄清當代體育的空間概念,對體育在空間展開的可能性和限度沒有作系統思考,從而缺乏立論基礎;另一方面,在當代體育中,與“公共空間”概念相相關的大眾傳播媒介、公共時間、對話、狂歡等問題沒有澄清之前,我們很難在整體上對其做出準確的把握。故此,我們對“公共空間”的研究作了相對滯后的處理。由于“公共空間”牽扯到當代體育社會文化功能的實現形式問題,是體育聯系社會和文化的理論中介。所以,我們必須深入探討體育作為“公共空間”的前提、結構、功能及對體育的負面影響,并對其發生、演變和解體的整個過程給與歷史的文化的解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系統地闡釋體育在當下社會文化語境中所具有的獨特社會文化功能和價值。
1 何謂“公共空間”
“公共空間”(public sphere)又被稱作“公共領域”。1990年,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nabermas)在《公共空間的結構變遷》一書中,首次提出了這一概念。它是指西方資產階級社會中介于國家和市民社會之間、民眾可以自由參與并就涉及普遍利益和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平等的、理性的論爭的場所和機構。
古老的體育運動自發生之日起,就帶有“公共空間”的文化屬性。在古代希臘,人們營造屬于自己的公共空間時,體育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方面。當論及這一點時,哈貝馬斯曾指出,在希臘城邦中,“城邦領域”同“家庭領域”嚴格區分開來,公共生活“以市政廣場為中心,但并不一定意味著它只是在這一特定場所進行。公共領域由討論和共同行動組成,前者包括參與議事和法庭陪審,后者包括參戰和體育競賽,q3 J由于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業貿易發展的不平衡,古希臘城邦之間動輒兵戎相見,戰爭成為古希臘人日常生活中至關重要的事件。戰爭需要強悍的體魄、敏捷的行動,堅強的意志,體育于是就成為了鍛煉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水深火熱的戰爭生活中,人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和平的渴望。在奧林匹亞舉行的以祭祀宙斯神為主旨的奧林匹克競技賽會期間,人們必須停止一切戰爭,這就是人們所熟知的“神圣休戰”。從此可以看出,對古希臘人來說,奧林匹亞賽會本身就是他們自己塑造的“公共空間”,賽會期間人們不僅可以競技、競爭,還可以自由交往,發展友誼,自由貿易。它具有了“公共空間”最基本的規定性和功能。
2 體育:社會文化批判的“公共空間”
對于當代體育而言,無論是作為“有形公共空間”,還是作為“無形公共空間”,它的社會文化屬性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當代體育的社會文化功能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被凸現出來。過去,在討論體育的社會文化功能時,總是強調體育在人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建設性作用,如人們津津樂道的“乒乓外交”、“女排精神”、“體育產業化”、“姚明現象”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從正面突出體育在外交、民族精神、經濟和明星崇拜等方面帶來的積極影響。而對當代體育公共空間性的認識,使我們意識到體育對社會文化建設性作用的另一方面――對社會文化的批判功能。特別是對中國的當代體育而言,這種社會文化的批判功能顯得尤其難能可貴。
當代體育所以有這樣的批判功能主要是由于以下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顯然是由于大眾傳媒的介入。由于體育與主流意識形態的微妙關系,以及體育自身所具有的釋放,使得大眾傳媒在體育這一領域驚奇地發現一塊可以自由設置議題的‘飛地’。”也就是說,體育為社會文化的批評行為提供了理想的空間。公眾在體育這一公共空間對公共權威及其政策和其他共同關心的問題做出評判,自由的、理性的、批判性的討論構成這一領域的基木特征。
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則是體育的游戲本質。游戲規則的制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它要體現自由、公平、公正的原則,就要人為地祛除復雜的政治、經濟背景,將人類一切美好的東西整合進來,在某種程度上人類的任何游戲都帶有“烏托邦”性質。這一點我們在古代奧林匹克賽會的相關規定中就可以看到。
需要指出的是,體育所具有社會文化批判功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對它不能寄予過高希望,因為,體育的游戲本質決定了,它的社會文化批判功能是在“象征”的層面上實現的,我們得到的更多的是行為和心理滿足,而非客觀與現實效果的滿足。但不管怎么說,當代體育的“公共空間”性,還是讓我們認識到其自身所凝聚的,長期被人們忽視的社會文化批判功能。
3 中國當代體育:自由“公共空間”的“彩排”和“預演”
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一書中,哈貝馬斯認為,18世紀報業獨立以后,初期主要從事于交流各種信息的報刊逐漸成為政治論爭的中心地帶,公共空間也就體制化了。哈貝馬斯歸納出公共空間中活動所遵循的共同準則:第一,它無視個人在政治、經濟地位上的差別,而倡導一種建立在“共同人性”基礎上的平等社會交流活動;第二,它是對于理性的公共運用,使此前未受質疑的東西,比如政治和宗教的權威,文化上的特權受到質疑;第三,它對于公眾的廣泛接納,不僅是站在普遍的立場上關心共同利益,而且使每一個公眾都可以直接參與論爭。如果加以概括,“公共空間”中活動所遵循的共同原則可以歸納為:人類對“自由”的體認和運用。
哈氏所言雖然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況,但對于體育而言,他的理論總結卻頗得要領。
1)在體育中的確存在著共同的人性基礎――人類對自己身體的珍愛和尊重。
2)在當下中國的社會文化生活中,“理性的公共使用”始終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中國有自己的政治文化傳統,但更為重要的是,“理性的公共使用”沒有自己的空間。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事實讓我們看到,“公共空間”發育得不夠充分,使得“理性的公共使用”與主流意識形態之間始終處于緊張的對峙狀態,為此整個社會付出了發展緩慢的代價。“公共空間”的營造已經成為社會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由于體育的游戲本質,以及它與主流意識形態的微妙關系,使得上述緊張關系得到一定的緩解。就整個社會文化的發展而言,在其他類型的“公共空間”沒有充分發育之前,體育作為“公共空間”,無疑起到了“彩排”和“預演”的作用,避免了不必要的社會摩擦和消耗,其“先發”之功是不可埋沒的。
4 “公共空間”化給當代體育帶來的影響
“公共空間”化雖然增強和豐富了當代體育的社會文化功能,但也帶來許多負面影響,這不能不應起我們的重視。就中國當代體育的現狀而言,這種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在當今時代,作為公共空間的當代體育成為主流意識形態和其他社會機構爭奪的場所,利益和權力的爭奪,使體育自身的價值理念被“異化”,人們參與體育的動機被扭曲,為人們所珍愛的奧林匹克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例如,國內外體育界所共同面對的興奮劑問題,就是這種“異化”的一種體現。在任何條件下,體育的目的都是“身體”,而一旦成績成為唯一的目的,金錢決定一切,“身體”必然成為藥物作用的中介和手段。
所謂的體育公共服務,其實質就是通過有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社會行為。旨在通過這種方式,對現有的相關社會體育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以此達到全民健身,并以此保障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公共體育服務與食品、衛生等不一向,但是同樣可以直接向公民提供相關的健康服務,在疾病的預防、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公共體育服務的定位。
公共體育服務通常由體育公共部門或者是政府部門直接提供,同時也可以通過政府的授權,有個人或者是相關的團體進行提供。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作為服務的提供者,也為服務的管理者,而對公共服務的監督則通常有社會來承擔。政府將公益性體育項目作為其建設的重點,而社會則主要發函群眾性的體育活動和組織,并有社會專門的體育監管機構對其進行監督,以此可有效的確保整個體育發展在良好的氛圍之內。
3.公共體育服務的主要內容。
隨著當前經濟和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公共體育服務的內容也在逐步的增多。而在實際的應用中,根據其內容的不同,其滿足公眾的需求也不同,將其公共服務有具有專業性和不同的針對性。根據其內容的不同,我們將公共體育服務分為體育設施服務、體育組織服務、體育活動服務、體育指導服務、體育信息服務等五方面。其中的體育組織服務則主要是參與體育組織服務的相關群眾組織、站點與團隊等的設置、人員的配備與管理等。替身提高組織服務質量,對培養自發性體育群體,同時增強我國體育組織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對發展體育社團和培養社會體育組織服務的骨干等具有重要的作用。體育設施的服務則主要針對不同的社會群體滿足不同的需求,其主要包括對體育健身和體育場地、場館、器材等,而這些有分為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設施兩個不同的部分。加強對體育設施的服務,則包括對社會的建設、更新和維護等。體育指導服務其內容則主要包括對體育鍛煉著的指導和健身咨詢。通過對市民進行具有專業性和一定針對性的體育健身指導,并為其提出合理化的健身鍛煉建議服務。體育信息服務則主要包括來自社會各個部門、社會、政府和相關的社會團體通過互聯網、電話、雜志、廣播、電視等傳播媒介來對國家的相關政策、體育健身指導、健康知識和體育賽事進行傳播,以此推動體育服務的信息化發展。同時俄日更好的滿足公眾對各種不同信息的需求,通過夠構建各種比賽信息平臺、健康咨詢平臺等方式來斤西瓜公共服務平臺的構建。體育活動的服務則主要對各種不同類型的體育項目進行的提供。該服務則主要包括相關的體育展覽、體育賽事的轉播、體育表演等,從而提高群眾參與體育的熱情。
二、本地區公共體育服務滿意度調查
1.調查對象和方法。
1.1調查對象。
對調查對象的選取,則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選取本地區居民作為調查研究的對象。
1.2研究的方法。
對該調查研究的方法選取,采用專家訪談、調查報告和數理統計的方法。其中,專家訪談則主要是為保證對問卷在進行編制的時候,使得問卷更具備有效性,因此采用專家訪談的方式對公共體育服務的相關專家進行意見的提取。本文共訪談5人。其次,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本地區城區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總共3000份,其中有效收回2740份,回收比例為91.3%。最后采用數理統計的方法,運用當前比較流行的SPSS軟件對其進行描述性的統計分析,并對樣本的獨立性進行t檢驗和單因素的方差檢驗。
2.調查結果分析。
2.1滿意度因子分析。
通過對五個不同維度的調查顯示,并通過SPSS進行的檢驗,對數據進行因子檢驗,從而可以得出不同維度的因子貢獻率的大小,也就是居民對體育公共服務滿意度的影響的大小,并確定出其中的最大的貢獻率因子,以此為政府的服務提供準確的決策依據。而通過Bartlett球體檢驗,其KMO的值為0.86,則表明這類變量適合做因子分析。通過方差也可以得到其正交旋轉的5個因子。通過調查其中國的體育組織服務的子方差的貢獻率為最大,達到66%,則表明該類因子包含的信息量為最大,同時通過對不同因子的權數進行分析,表明該因子對本地區體育服務的滿意度的影響也為最大。其次則為站點(0.6)、體育轉播快慢(0.58),標準化程度為(0.69),體育指導人員數量(0.64),場地安全性(0.51)對整體的貢獻最大。
2.2不同性別對公共體育服務滿意度的調查。
通過對男女不通過性別的群體進行公共服務的滿意度的調查,其結果為p<0.05,著說明兩者之間存在顯著性的差異,同時男性的整體的滿意度為3.72,而女性的整體滿意度則為3.83,可以看出男性的滿意度要小于女性的滿意度。而通過選取兩個群體在各個不同維度的滿意度的調查發現,其結果在場地設施服務、體育指導和體育組織方面p都小于0.05,從而使得整體數據達到顯著性的差異。同時在交談中,我們發現,上述三個不同維度的滿意度都比女性小,其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男性所參加的體育鍛煉的頻率要比女性高,從而使得其對公共體育服務的要求也顯得要高。另外男性鍛煉通常是通過組織起來的,而女性則主要是自發的。
2.3不同年齡對體育公共服務的滿意調查。
通過對不同的年齡階段進行的滿意度的調查顯示,其P>0.05,從而可以說明其不同的年齡對體育滿意度不存在顯著性的差異。同時在對其中的對體育組織的滿意度的調查中,其P小于0.05,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而在對體育組織的滿意度的調查中,60到69歲的人對體育滿意度最低,由此可以說明其在該年齡階段的體育組織是比較少的。
2.4不同文化程度對公共服務體育滿意度調查。
通過對不同文化程度的方差結果顯示,其P都大于0.05,從而可以說明其不同維度不存在顯著性的差異,同時,通過采用單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程度在不同維度的滿意度都沒有達到顯著性的差異。而從均值來看,其中小學和高中的滿意度與高中學歷相比顯得稍高,而大學學歷比碩士學歷的滿意度則顯得高,,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低學歷則更容易配合對不同政府體育組織的管理服務的實施,從而表現出較高的滿意度。但是,由于不同的學歷對體育滿意的期望值不同,因此,其不同學歷的滿意度也存在差異。但是,從總體來講,其學歷的變化對體育公共服務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滿意度。
2.5不同職業對公共體育服務滿意度的調查。
通過對本地區不同職業的滿意度的單因素分析顯示,其p=0.0000,因此可以表示其存在著顯著性的差異。而通過對其中的顯著性的差異的排名進行顯示,軍人對對體育設施的滿意度最高。而在訪談中,我們發現軍隊的很多的公共體育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過不對提供,在完善性和豐富性方面要高。名列第二和第三的則為事業單位和國家機關,如學校等。而滿意度最低的則為則為農民工。而通過訪談發現,工人的滿意度最低,其在很多的程度上因為體育服務設施為收費項目,并且價格通常都比較高,從而其滿意度低。在對不同職業的分項進行滿意度的方差分析的時候,其結果顯示出公共體育場地的設施滿意度、信息滿意度和指導滿意度方面都小于0.05,通過對上述的三者進行順序的排列,可以看出體育設施滿意度最高為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最低為工人。而體育信息和指導滿意度最低為工人,這主要是因為本地區相關的體育場館可能收費比較高,另外其免費開放的時間則顯得比較短。
三、對策與建議
針對上述的調查結果,本文提出以下的問題措施提高本地區公共體育服務質量,其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是完善社會相關的組織和制度,加強對相關體育組織的登記和管理。
特別是針對一些比較松散的個人體育組織,則必須時期更加規范化的管理。同時要更加重視對基本體育組織的建設,鼓勵更多的居民加入到基層體育組織的建設當中。通過在不同社會建立健康俱樂部的方式,并定期舉辦不同的信息,因此加強居民的溝通和交流。同時在發展中注重對不同年齡層次對體育組織的要求,適當增加老年人活動的體育活動,以此切實提高老年人的身體素質,并豐富老年社區活動的質量。另外,在建設中加強以街道為主的協會建設,并通過街道組織不同的體育比賽,并對表現優秀的體育協會進行適當的表彰。
第二,構建體育指導員的大力培養,替身社會體育自身服務的水平。
在實際中,注重數量和質量的協同發展,有效對相關的體育指導人員進行資格認證和測評,同時定期對指導員進行培訓和考核。對在考核中表現比較差的進行在培訓,方可上崗。同時相關體育行政部門,必須加大對體育指導員的資金支持力度,并加大資金傾斜,使得有專門的款項對指導員進行培養。另外構建體育指導員協會,通過協會完成對指導員的管理。
第三,加強對農民工等相關弱勢群體的關注。
通過上述的調查發現,軍隊對公共體育服務的滿意度最高,同時在體育設施方面事業單位也現代比較高。而在事業單位之中,則主要以學校為主,因此,首先應該積極的利用學校的資源向廣大的社會進行開放,在保障學校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往社會公眾傾斜。其次構建農民工比較集中的社區,構建簡易的公共設施或活動室的方式,來提高農民工鍛煉。再次則是通過成立相關的流動人口服務組織來對農民工進行指導,從而更好的提高該類人群的整體身體素質。
體育公共關系,以促進組織與公眾間的雙向溝通與協作為手段,其目的在于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時,他是體育組織利用合理的方式和方法,有組織、有計劃地協調內外關系,并以此為基礎來樹立形象,從而實現團結、發展之目標。
1體育公共關系意識
體育公共關系意識,直接反映了體育組織公共關系的原則精神和本質,同時也是體育組織公共關系活動的重要指導思想。具體而言,其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意識形態。1.1 形象塑造體育公共關系主要是基于組織形象的塑造而提供服務的,其中形象意識是體育公共關系意識的中心,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形象也是體育組織的重要無形資產。我們應當具有一定的形象意識,而且還要清醒地認識到組織形象對組織的重要意義。體育組織內部工作人員,應當自覺關注形象,充分認知良好形象對組織的重要性,既是一筆財富,又是組織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同時,還要樹立組織形象,基于個人行為、工作以及言語等,為組織塑造良好的形象。1.2 服務公眾體育組織應該把公眾看成是組織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以公眾的利益為出發點,關系著設計者的個人行為和素質。公眾是公共關系的思想精髓所在,同時也是體育公共關系工作過程中應當樹立的信念。實踐中可以看到,組織利益被視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這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體育組織的生存環境和條件。公眾需求作為體育組織從事一切或的前提,若嚴重忽視了公眾服務性,甚至不惜犧牲公眾利益來獲取利益,則其必然會失去公眾的需求與信任,個人的生存和發展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1.3 互惠雙贏公眾利益作為體育公共關系的出發點,并不意味著組織應當放棄個人利益。事實上,體育公共關系中的各項活動開展,都是體育組織自身利益得以實現的特殊手段和方法,其中追求的是組織利益與公眾利益之間的相互統一。在此過程中,體育組織應當正確處理利己、利他之間的關系,尤其要重視誠信,這既是為公眾,更是為自己。在體育組織公共關系實踐中,應當綜合考慮公眾的利益需求,確保組織本身與社會公眾各有所得。在體育組織、社會公眾之間的交往過程中,不能片面地將等價交換與互惠雙贏劃等號,更不能以犧牲社會公眾利益來換取或者平衡組織的既得利益;相反,應當從體育組織的可持續發展視角出發,對社會公眾負責,為社會公眾服務。1.4 傳播溝通對于體育公共關系而言,其最基本的一個特征表現為體育組織與社會公眾的雙向溝通和交流,其主要是基于信息傳遞及其溝通來實現組織與社會公眾的合作與信任。如果傳播、溝通工作落實不到位,則相互之間的了解也就失去了意義,信任、合作也將無從談起。基于此,體育公關人員應當具備敏銳的嗅覺和信息收集自覺性,而且還要善于從原本比較繁雜的信息流中分辨出有價值的社會信息,并且具有向社會公眾傳播信息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能夠利用多種傳播媒介和技術手段,宣傳體育組織的立場、成就以及觀點和發展思路,致力于在體育組織與社會公眾之間架設一座互信、合作的橋梁。1.5 協調關系基于靜態視角來看,體育公共關系體現的是一種體育組織與社會公眾之間相互關系的狀態;事實上,如何體育組織的性質為何,均處于某種公共關系狀態之中。基于動態視角來看,體育公共關系屬于管理活動的范疇。協調組織的內、外關系,實際上就是體育組織的一項重要管理活動,其可使體育組織一直處于良性公共關系狀態。在關系協調過程中,公共關系人員應當努力培養組織成員的諒解、協作精神和意識,疏通好組織各成員間的關系與溝通渠道,強化組織各部門的相互聯系,并在此基礎上營造一種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組織氛圍。在此過程中,還要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聯絡活動,加強組織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協作,避免組織內外危機產生。無論是體育組織還是公關人員,均應當樹立協調意識,這有利于確保公共關系目的得以實現。1.6 著眼于長遠發展體育組織應當外樹形象、內強素質,在長期的工作中不斷努力、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較之于推銷、廣告,雖然體育公共關系具有遲效、間接等特點,但是其產生的影響力卻具有持久性。事實證明,任何急功近利的行為,只要過分關注短期的利益,都不符合公共關系意識的標準和要求。
2提高體育公共關系意識的有效途徑
體育公共關系意識是基于實踐和認知積累,對公共關系經驗進行的概況和升華,屬于自覺觀念的范疇,反映的是原則和本質。2.1 樹立形象意識,營造良好氛圍通過塑造形象,體育公共關系為組織提供服務。其中,形象意識是核心,同時也是工作目標,組織形象可以說是一種無形資產。組織形象的評價指標,主要有兩個,即美譽度和知名度。對于知名度而言,簡單地說就是組織名氣,即公眾對組織的了解和認知程度;對于美譽度而言,公眾對組織的贊許與信任程度,從質與量兩個層面反映公眾的信任度。我們應當樹立良好的形象,同時將美譽度與知名度的提高,作為公共關系的目標。首先,應當自覺關注形象,全面認知組織形象是無形財富。將組織形象作為體育組織發展的關鍵,維護個人形象;其次,加強組織形象建設,通過嚴格律己、個人的行為和言語,塑造良好形象。2.2 培養公眾意識,強化組織管理實踐中,我們應當將社會公眾視為體育組織生存與發展的條件,立足于公眾的切實利益,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社會公眾的需求,是組織良性發展的基礎,若忽視對社會公眾的服務,犧牲公眾的利益,則會失去公眾信任與支持。比如,在處理單位關系時,若過分考慮個人的利用,則會導致雙方利用矛盾和沖突。當公眾對體育組織失去了信心,則會影響生存發展。2.3 增強雙贏意識,尋求利益平衡雖然社會公眾利益是公共關系工作的出發點,但這并非組織放棄利益的理由。體育公共關系活動的開展,是實現組織自身理由的特殊手段和方法,力求組織利益與公眾的相互統一。為此,我們應當處理好利他與利己關系,將公眾與自身的利益統一起來。在公關實踐中,應當充分考慮公眾利益需求,確保組織與社會公眾雙方都有利益所得,將雙方滿意作為公關關系工作效果評估標準。體育組織與社會公眾交往過程中,應當避免簡單地將等價交換原則與互贏原則混淆在一起,更不能以損害社會公眾利益來需求眼前發展;相反,應當從長遠的發展視角綜合考量,對公眾負責。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增強體育組織的公共關系意識,實際上就是從根本上轉變思想和管理理念的做法,有意義體育組織的長期發展。
3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體育行業逐漸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作為一種先進、現代化生存和發展理念,體育公共關系意識客觀上滲透到了各種類型的體育組織之中。不僅是對體育組織環境的優化,更重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對外部社會環境進行了優化和提升,為體育組織的生存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參考文獻
[1] 訾力超.體育危機公共關系與應對[J].新聞研究導刊,2015(8):66-68.
[2] 邱麗元.體育公共關系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5(6):31.
[2] .p重失靈與農村體育公共服務探索[J].體育文化導刊,2014(6):15-18.
關鍵詞:
公共體育;教育體系構建;組織實施
高校公共體育教育體系的構建,是以學校體育教育的整體觀為先導,目的是在實施體育課程、健康鍛煉《標準》、陽光體育運動、以及體育社團活動等內容中得到合理有效進行,以達到全員參與的活動目標。終極目標是通過體育教育使大學生在體育實踐中感悟體育的核心價值觀(體育讓人類的情感交流得以實現;體育使現代人的自我得以確認;體育讓人通過不斷的鍛煉和競爭去發展自己,在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控制的過程中建立起不屈不撓、合作進取的信念,去實現人生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并服務于自己學習、生活、和工作。高校公共體育教育體系構建的實施在組織管理方面:表現為學校體育的各項工作有序,職能和責任明確,工作流程清晰,人力物力資源得到有效分配,部門聯動加強的工作科學有效;在實施方法方面,提供即體現全體要求又保障個體愿望的服務。具體表現為體育教育工作組織綜合化、方法實施多樣化、內容選擇個性化、表現形式一體化的多元教育組織方式[1]。
1高校公共體育教育體系構建的基本思想
依據體制架構設計理論而形成的多元化教育思想體系,為體育多元化教育組織與實施賦予了更多操作性和發展性的策略。在其理論思想指導下,各級組織者及教師工作能力的要求更具專業性和全面性,以發揮體育的生理、心理、社會教育作用。力求體育教學組織打破體育教育活動在一個固定的模式下運行的格局,開創多渠道、多種類的組織系統,使參與者在體育運動方面有更多的自我選擇和自由發展空間[1]。
2高校公共體育教育體系構建的內容
高校公共體育教育體系的構建,是在以課程體育內容為核心,以課外體育組織活動為中心的前提下,依托體育課程、健康鍛煉《標準》、陽光體育運動、以及體育社團活動等內容實施多元化體育育人環境下而建構的。將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目標,即身體健康教育———運動參與教育———運動能力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會適應性教育,以其作為構建高校體育教育體系的依據,進而構建起的高校公共體育教育體系。即,體質監測與評價、課堂體育教學、健康與心理咨詢、健身與康復指導、運動訓練與培訓、體育俱樂部、體育在社會適應性中的教育、校園體育文化等八個教育體系的構成。它提供了全方位的體育健身、體育評價、體育康復、體育發展等方面的指導與咨詢服務,以此確立高校公共體育教育體系的實施內容和方法。
3實施公共體育教育體系的組織方法
公共體育教育體系的組織方法是多元化的組織方法。表現為體育教育工作組織綜合化、方法實施多樣化、內容選擇個性化、表現形式一體化的多元教育組織方式。具體內容是:(1)創建多元,一體教教育組織模式,形成學校、學院、體育部組織系統,保障體育教學改革與實踐的各項工作在思想上、組織上、行動上有序進行;(2)公共體育部參與全校體育工作計劃制定,在落實學校公共體育工作計劃中,負有對各項體育活動內容的指導、訓練、咨詢義務;(3)二級學院負責各年級、班、寢室的體育活動的組織工作;(4)教務處、學生工作部、工會、團委、校醫務室等職能部門形成一個各盡其職、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有機整體,保證學校體育工作發展一體化的實施[1]。
4高校公共體育教育體系實施過程
公共體育教育體系堅持多樣化的組織方法,實施兩級的培育目標,體現“三特”的工作過程。(教學特色、學生特長、教師工作特點)
4.1課堂體育教育
面向全體學生的培養目標,即基本教學目標。二年時間里,通過課堂體育教學,實現公共體育教學特色確定的目標要求。(1)每個學生掌握運動前和運動后的身體活動的保健方法;(2)每位學生比較熟練地掌握二項運動技能;(3)每位學生掌握三項理論能力,即運動創傷的簡單處理方法、運動疾病現象的識別與診斷能力;運動處方的制定能力[2](體育教學特色)。
4.2課外體育教育
面向部分和個別學生的教學發展目標。四年時間里(課下),通過體育協會組織和體育俱樂部,使部分學生在校園體育文化的活動中繼續發展;通過組織運動隊訓練,使個別學生在體育運動競賽中,展示學校競技運動水平和精神風貌(發展學生特長)。
4.3面向全體學生教師的工作職責和要求
對每個學生有指導、咨詢、服務的義務;思想要求上育人為本,做到服務與奉獻相結合;專項發揮與教育專業相結合(教師工作特點)。
5實施公共體育教育體系的總體要求
5.1課堂體育教育的要求
5.1.1樹立全面發展教育觀:
體育課堂教育要求實施由單純生物體質教育向身體、心理、社會全面發展教育觀轉變。首先,在內容的組織方面滿足教材編排競技化、在教學方法的運用安排上做到興趣化、在練習手段上選擇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滿足不同學習條件學生的體育需求,在潛移默化的運動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和興趣,使體育的教育價值為學生所領悟。其次,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內容科學設計、方法合理運用、指導措施有效的教學過程,使體育技能教育上升到培養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教育過程[3]。
5.1.2提升自身理論素養:
體育學是由多學科理論組成的綜合性學科。一方面體育教師要運用多學科理論來研究體育教育規律,并將多學科理論有機地轉化為可以操作的文化知識來指導體育教學實踐。另一方面體育教師終身學習是其職業的基本要求,體育教師應掌握和利用本學科前沿的最新成果指導教育教學、解決教學中現實問題,不斷提高創新性體育教育教學工作能力,努力把自己培養成體育運動教育專家。
5.1.3和諧與健康的師生關系:
教師與學生的和諧相處是實施體育課堂教育的重要保障。教師既要在體育教學中創造出一種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的積極合作的氛圍,又要做到自正其身,尊重學生的人格,并運用因人制宜的方法來關心幫助每個學生,進而形成全體學生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同時體育教師還要運用好體育運動中公平、公正的規則,創設出相對寬松、自由的教育教學環境,并保障教學組織活而不亂,學生樂于參與,讓參與者獲得快樂。
5.1.4挖掘體育動作教學中的文化內涵:
體育動作是學生學習體育知識的直接體驗過程,涉及到體育文化的各個方面,其教學內容中蘊藏著豐富的體育文化內涵,是創新性體育教育的源泉,也是改變體育教育過程中枯燥,缺乏活力的手段之一。因此,體育動作教學過程中不能停留于技能?技術傳授,還應該與體育文化知識相結合,以豐富體育教育內涵[4]
5.2課外體育教育的總體要求
課外體育教育具有夸班級、跨年級、跨專業的參與人數多活動范圍廣等特點,也是高校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主要教育路徑。其可為大學生實施增強體質、相互交流、愉悅身心、理解體育文化、發展個性和特長、培養合作,完善人格等教育創造條件。
5.2.1凸顯課外體育活動的選擇性:
現在的學校課外體育活動中大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其內容缺乏選擇性是原因之一。而課外體育活動項目的存在和發展是滿足學生的需求,由學生自己選擇感興趣的運動項目,要求在參與組織上的自愿性、內容上的廣泛性、活動上的自主性、形式上的多樣性。學校和教師應當盡可能的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參與體育的內容、方式、時間和空間,以利于他們根據自己的不同需求自主選擇[5]。
5.2.2遵循自我發展原則:
現代教育理念要求重視學生主體性教育,在課外體育活動中學生是自我發展的主體,只有其自愿參與的前提下,方可達到學生主動、獨立、創造性的運動教育效果,并獲得運動對自我身體的認知和評價,提升大學生自我運動效能,養成自覺接受運動教育的習慣,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5.2.3體育項目差異性的教育作用:
千校一面,萬人一堂的現狀是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季節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甚至是不同專業的學生所選擇的體育運動項目各有不同。可以說課外體育活動質量的基本保障是做好對運動項目選擇差異性的服務,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5.2.4體育運動過程中的社會性教育:
體育不僅是為身心健康服務的,也為大學生在進入社會前了解、適應社會創造學習條件。課外體育活動中存有諸多的社會現象。把體育運動教育與增強學生體質、提高適應社會能力、競爭與合作、規則意識、培養道德情操、養成終身健身保健習慣以及發展心理素質融為一體,是創新體育教育的必然選擇,也是對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所需的培養要求[6]。
6結語
6.1公共體育教育體系構建出發點
全面落實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教育的精神實質,要求體育教師的自身發展必須是運動教育專家,以使體育回歸教育本意。
6.2高校體育教育的終極目標是
通過體育教育使大學生在體育實踐中感悟體育的核心價值觀,并服務于自己學習、生活、和未來的工作。
6.3創建體育多元化教學組織系統
建立以學校為統領的從學院到學生寢室的各級組織體系,實施體育教育改革與實踐的組織多元化,使教書、管理、服務全面育人的工作落到實處。
6.4高校公共體育教育的組織實施
課上圍繞著體育教學特色,課下圍繞著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教師履行對每個學生指導、咨詢、服務的工作職責,以此作為高校體育培養人才的工作目標。
參考文獻:
[1]谷長江.高校公共體育工作多元化教學組織與實施方案[J].臺州學院學報,2012(3).
[2]李艷群.大學生體育與健康教育一體化服務體系的構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5).
[3]丁物.新世紀學校體育改革的特征福[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2012(5).
[4]潘正坤.高校公共體育教育教學的實施路徑與實效性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5(7).
二、我國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發展分析
在對目前社會的研究中,產生了兩種不同的發展取向,一種是遵照公平的原則,對公共體育服務實現均等化的改革,另一種則是遵從效率至上的原則,對公共體育服務實現市場化改革。目前,我國公共體育發展的真實現狀則被廣大學者們普遍認為是非均等的。我國公共體育非均等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體育資源在城鄉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城市資源擁有量明顯高于鄉鎮資源擁有量;公共體育資源總量不足,人均資源占有量明顯偏低;城市各區之間的大眾體育人口與消費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城市弱勢群體對公共體育資源的享有權被剝奪;公共體育服務制度和法規不夠健全;公眾社會體育方面的服務存在嚴重的缺失等。總的分析,無論從哪一方面看,最主要的問題還在于公共體育服務在質量上和數量上的嚴重不足。
三、建立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評價指標體系
運用共用體育服務均等化指標,可以對我國各地區的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水平進行有效的衡量。一般情況下為了更加便于操作,建議使用人均公共體育服務擁有量來作為衡量標準,但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不要忽視了地區內公共體育服務的不均等現象。
四、實現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的措施分析
1.公共體育服務發展的不均等化與很多原因有關,包括區域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管理制度的缺失、供給主體單一、供給結構不平衡以及體育市場化等原因。要實現公共體育服務的均等化,就應大力發展公共財產在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實現中的重要作用,同時要對公共體育服務制度進行完善,對公共財物的預算、決策、投入以及績效的評定進行嚴格的跟蹤評估,并建立公共服務型的政府,從而保證公共財政可以在共用體育服務均等化的實現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2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發揮的主要作用
2.1支持體育社會組織發展
我國體育社會組織的發展還處于尚不完善的階段,其發展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對體育社會組織的支持包括撥款、補助等的資金形式的支持,也包括提供場地、設施等方面的支持,另外還有法律法規、稅收優惠政策等的間接性的制度環境支持.制度性的支持決定了體育社會組織的生存,而資金性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體育社會組織的發展壓力.在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的過程中,民眾在獲得相應公共服務的同時,體育社會組織則獲得了相應的資金,增強了其發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資金壓力,間接地支持了體育社會組織的發展.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與支持體育社會組織的發展屬于相互交織的關系。
2.2解決政府失靈問題,推動服務型政府的建設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體育公共服務的需求呈現多元化的快速增長,但體育公共服務水平卻較低.目前,我國體育場地85萬多個,每萬人6.58個,總面積13.2億m2,人均1m2,與體育公共服務供給較好的美國、日本等國家差距較遠.政府在應對體育公共服務需求數量的不斷增加和質量的不斷提高方面能力有限,必須創新體育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因此政府向體育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便成了重要手段.政府通過購買體育公共服務,擴大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同時將自身承擔的提供體育公共服務的職能轉移給體育社會組織,借助于購買服務推動了政府的職能轉變.同時,政府向體育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方式有效地利用了財政資源這一政策性的工具,吸引了更多的體育社會組織,短時間內擴大了體育公共服務的覆蓋面;并且體育社會組織間的相互競爭還能提供低成本、高質量的服務.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明顯改善了公共服務供給的數量、質量,滿足了人民群眾多元化的體育公共服務的需求.
3體育公共服務購買實踐中存在的購買缺陷
3.1缺乏制度化的保障機制,采購機制尚未建立
缺乏總體規劃和制度化的保障體系導致了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的狀態處于零星推進階段.對于已經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地區,由于沒有相應的保障機制,體育公共服務購買的規范化程度不高,效果也不顯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采購法》中的采購范圍并沒有公共服務項目,現階段政府采購的內容主要集中在貨物、工程類采購,兩項合計約占采購內容的90%.體育公共服務的購買首先缺少明確的法律法規的支持;在購買程序上,也缺少系統明確的規范;且其資金預算在政府公共服務資金中比例極小,據2013年全國公共財政支出決算統計,體育事業相關支出為299.08億元,占總支出的0.21%,群眾體育部分為27.65億元,平均每人2.12元.體育公共服務的購買涉及政府行政管理體制、財政體制、相關事業單位改革等多項復雜問題,且每個問題之間又相互影響、相互關聯,所以需要一個合理的規劃和系統的保障機制.
3.2政府合同管理能力薄弱
政府購買體育服務必然伴隨著合同管理,而合同管理往往意味著放松管制、權力下放、精簡和外包.購買體育公共服務后雖然體育社會組織承擔了供給責任,但并不意味著就此解除了政府身上的責任.從當前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狀況來看,政府合同管理的能力普遍較低,大多數合同流于形式,并沒有起到規范服務標準、監督服務績效的作用.因此,在體育公共服務購買過程中如何有效地制定、實施合同并進行監管,成為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過程中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3.3政府角色、職責的缺陷
公共服務供給主要有兩個核心問題:一是公共服務供給的責任(包括資金來源、標準確定、質量監管、供應保障等),二是公共服務的供給方式(政府直接供給、政府間接供給、社會自發供給)[6].體育公共服務由政府提供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基本共識,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起著主導作用,承擔著提供體育公共服務的主要責任.但是一些政府部門利用購買體育公共服務這一新型模式來推卸責任,把本應該由政府自身來提供的公共服務的內容推向社會、市場,政府購買體育服務的過程變成了政府來推卸責任的過程.在社會服務領域中簡單的用收費來體現市場效率、進而用市場取代政府,這樣不但不能“兼顧公平”,長遠來看也沒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體育公共服務的供給方式可以市場化、社會化,但政府應承擔的供應責任不能市場化、社會化[7].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無論在什么樣的體制下使用什么樣的方式,不管誰是提供者,政府必須對體育公共服務的購買及購買服務的效果負責.
4體育公共服務購買實踐中存在的供給缺陷
政府向體育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體育社會組織的發展空間,促進了體育社會組織的發展.但是作為賣方的體育社會組織本身同樣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是目前阻礙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實現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方面.
4.1供給市場的缺失
我國體育社會組織數量較少,實體化水平不夠.截至2013年底,我國共有社會團體28.9萬個,體育類17869個,比例為6.18%;民辦非企業單位25.5萬個,體育類10353個,比例為4.06%,與日本、美國差距較大.2013年,上海市體育公共服務總結報告指出體育社會組織的力量薄弱、全民健身、賽事的社會化水平低等問題,這些依然是公共服務發展的瓶頸.在體育公共服務購買的過程中,供給市場缺失,政府就不得不實施“培養”性的購買或者是定向購買.供給市場不足就意味著競爭不足或者不存在,這種現象長期下去就會形成供給方的壟斷市場,自然就會影響到體育公共服務的質量.
4.2專業化能力薄弱導致競爭性不足
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的相關體育社會組織雖然相對比較成熟,但總體而言,其專業化水平不夠,存在很多缺陷,如覆蓋范圍小、質量不穩定、外部援助依賴性較強等.由于專業化能力不強導致了參與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的相關組織競爭性不足[8].上海是體育公共服務購買試行較為成功的地區,2014年上海市民體育大聯賽采取了新型辦賽模式,采用公開招投標,引入競爭機制購買服務.競標結果顯示,簽約的30家相關體育社會組織包括27家市級體育協會,2家區級體育協會,1家體育俱樂部.據統計,上海有86家市級單項體育協會,卻只有36家主動申報參加招投標談判,最終26家體育協會中標,中標率達72%.30家簽約單位中區級體育協會以及俱樂部所占的比例加起來只有10%,見表1.這一系列的數據顯示,體育社會組織的競爭性嚴重不足.
4.3“賣方主義”嚴重,缺乏獨立性
參與體育公共服務購買的體育社會組織希望從政府那里獲得購買資金,或者獲得政府提供的其他相關資源,來拓寬自身的發展空間和解決一定的資金壓力.這就形成了體育社會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和政府之間的“依賴關系”,但這種關系并不是平等的[9].體育社會組織愿意提供政府所希望的服務,結果就導致了以提供政府所要求服務為目標的體育社會組織的迅速增加,這就限制了體育社會組織獨立發展的空間.體育社會組織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政府提供的資金支持,首先有可能會造成部分體育社會組織為了獲得合同而放棄自身的優勢和特性;進而即使在獲得合同之后,履行合同的過程中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失其優勢和特性.所以,在體育公共服務購買的過程中以及履行購買合同時,體育社會組織能否保持自身的獨立性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5對策建議
5.1加強制度化保障機制
系統合理的制度化保障機制可以避免政府對體育社會組織非服務性職能的不合理干涉,在擴大資金來源范圍的同時,還能使其保持獨立性和靈活性,使社會體育組織成長為提供更多、更好公共服務的重要主體.對于提供公共服務的體育社會組織,除了合同購買資金之外,還應該給予多方面的支持和資助.譬如,英國政府與民間組織簽訂了長期伙伴關系協議,運用多種政策性工具鼓勵支持民間組織提供公共服務,以及我國香港特區政府對社會服務機構的“標準津貼”、“整筆撥款”資助等方式均可借鑒[10].政府應該合理地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吸引更多的體育社會組織參與到提供公共服務中來,在政策上加大對體育社會組織的支持力度,完善建立相應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在進行財政手段支持的同時,也要支持體育社會組織的合法經營服務,提高服務性收費的比重;同時還要重視財政稅收政策的鼓勵、引導,多措并舉,幫助體育社會組織實現資金來源的多元化.
5.2提高購買決策水平,合理選擇購買方式
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不存在單一的固定模式,方式多種多樣,具有復合型的特點.定向委托并不普遍,也不是所有的購買都采用合同管理的方式,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無法用一個較為統一的購買模式來概括,當然也不能從單一角度、維度來評價某一購買方式的優劣.競爭性強的公開招標只是其中的一種購買方式,此外也有邀請性招標和詢價等競爭性較弱的購買方式,還有單一來源采購、委托提供等缺乏競爭性的購買方式,見圖3.購買方式的選擇是否合理要根據不同的購買維度來看,市場化水平較弱的地區,一般不會采用競爭性較強的公開招標的辦法,因此,競爭性強弱不能作為購買效果好壞的唯一標準.并且還可以從政府與體育社會組織的關系的維度來看,也可以從購買內容的維度來看.圖3購買體育公共服務多種方式競爭性強弱示意圖總體而言,體育公共服務購買的方式多種多樣,要依據需求、市場來合理地選擇,實現購買服務效益的最大化,做一個聰明的買家.
5.3明確政府的角色、職能,引導體育社會組織良性發展
政府除了直接提供一系列的體育公共服務之外,還有通過委托、授權、引導、監督等方式,支持、保障相應的體育社會組織來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責.表現為公共服務重心轉移,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政府通過委托、授權和購買等方式支持鼓勵體育社會組織提供公共服務即重心轉移;二是中央政府致力于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宏觀調控,地方政府則直接承擔職責即重心下移.體育社會組織是政府提供相應公共服務的重要伙伴,在提高服務供給水平和擴大體育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服務供給方面,政府必須發揮應有的主導作用.政府購買服務所承擔的理想角色是:公共物品和服務需求的確認者;精明的購買者;對所購物品和服務有經驗的檢查者和評估者;公平稅負的有效征集者;謹慎的支出者,適時適量對承包商進行支付[11].這就要求政府在進行體育公共服務購買時,合理利用公共資源,保證公共服務的績效,做一個精明買家的同時,還要發揮市場和體育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構建一個供給主體和供應方式多元化的體系.在體育公共服務的提供方面,政府應當注意自己的角色和能力的匹配,避免陷入大包大攬的全能政府誤區[12].根據體育社會組織之間的不同特點,引導他們在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上合理地競爭與合作,利用多元主體避免出現“政府失靈”、“市場失靈”.
5.4加強績效的評估、信息公開,完善監督、治理的措施
目前,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績效的評估和信息的公開是比較弱的,這嚴重制約了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反饋系統的完善.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時對公共服務項目提出明確的要求、標準,購買結束后還要建立考核評估的具體措施和辦法.對于服務效果的評估體系,除了包括政府主管部門、社會民眾外,還要有與考核對象沒有直屬關系也沒有隸屬關系的第三方組織的參與.同時,要加強信息分享、合作的時效性,將體育公共服務購買相關決策的內容、決策過程以及績效評估等通過多種途徑讓社會、公眾了解,將體育公共服務的購買置于嚴格的社會監督之下.構建一個程序透明、過程開放的公眾廣泛參與的平臺,來推動實現服務主體多元化和服務形式多樣化.如果沒有公民的參與或只有少數公民參與,那么服務目標就很有可能與公民的需求不一致,就會導致公共服務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面向全體體育公共服務提供者建立合理的治理監管框架,進一步加強信息公開和體育公共服務提供者之間的競爭是提高體育公共服務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