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0 21:40:2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思想觀念方面的改革。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必須先在教育教學的思想觀念上進行改革,轉變以往的傳統高校的教學模式,明白自己所培養的是哪方面的人才,對于自己教育教學的目標有清楚的定位。高等職業教育所培養的并不是關于學術型、研究型的人才,而是面向于生產生活、機械建設、管理服務、創新創造等第一線需要掌握高級技能的人才。在進行教學時并不能像以往對待普通學生一樣,只注重于知識的傳播而忘記了關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所以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思想要進行改革,樹立科學的人才觀、質量關、教學觀,將教與學完美的結合起來,將理論聯系于實際使學生們加深對于所學職業技能的掌握,這時候教師已經不在是以往的知識傳播者,而是引領學生如何去學習的引領者;學生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需要去主動的學習知識、獨立思考完成對于知識的接受,然后進行動手實踐來驗證所學知識技能。課程體系的改革。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所培養的人才并不同于普通高校,他所開設的課程應該要與現實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他所培養的人才應該強調突出的是實用性、實踐性,他們應該對于自己所學的專業技能知識掌握的較深,并且能夠將其轉化為動手能力落實到實處來。所以高等職業院校要根據實用性,實踐性來重組課程的具體結構,更新教育教學內容,在進行基礎理論教學內容時突出知識的實用性與實踐性,在進行專業技能的教授時加強針對性與實踐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類型也在逐漸的發生著改變,高等職業院校的課程開設則要與社會的需求保持接近,為社會提供所需要的技術型人才。現在的高等職業院校關于課程專業單純的劃分已經明顯無法滿足要求了,學科結構必須要進行調整,對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進行改革變的刻不容緩。在進行課程改革時要記得高等職業院校的課程并不是相關專業課程知識的簡化版,而是基于此門專業課程的基礎知識與學生所需職業技能相關的知識,聯系應用于實際的能力重新組合架構出來的新的課程模板。它注重的是教學內容的實用性,以及實踐操作性,將理論聯系與實踐,將所學知識落實到現實的操作實踐中來。
三、教學模式的改革
當前的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模式還是沿襲著傳統高校的教育教學模式,注重的還是知識的傳輸,老師是知識的主動傳輸者,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這種教學所培養出來的人才與高等職業院校所想要培養的人才是不一樣的,它所培養的是能夠適應于生產生活、機械建設、管理服務、創新創造的掌握了專業技能的高級技術人才。所以它的教學模式必須要進行轉變,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按照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為主,基礎職業技能知識的掌握為輔的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教師這時候只是學生的引領者,而學生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通過實踐來完善自己的理論知識,通過實踐來檢驗自己所學的專業技能知識,這樣才能夠達到院方所期待的教學效果。
高等教育走到今天,已經經歷了太多的洗禮,前輩們做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踐工作,本來可以蓋棺定論了,可是經過官方的調查,發現大量在校考試成績和表現優異者在工作崗位上都泯然眾人矣,即所謂高分低能,于是大量的教育教學改革就轟轟烈烈開始了。
當前如火如荼的高等教育改革一是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知識更新和各種新興行業對人才的需要;二是讓學生完成完整的本專業及相關知識的儲備;三是努力把所學知識轉化為能力。本科現在也開始適應人才招聘市場需要,加大了實訓環節的比例;高職(專科)在1994年以前為2學年制,以后改成了3學年制,一方面是讓學生學習更多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在學校多呆一年可以減緩社會就業的壓力。現在高職改革的方向有兩個:一是壓縮理論課時,加大實訓環節,目前都是根據教育部16號文件,實行2+1模式,即2年理論教學,1年頂崗實習,而且理論教學中加大實訓環節的課時比例。在人才培養方案的修改中,砍掉了好多課程或者壓縮其課時,把好多考試課變成了考查課。二是面向考證,實行雙證教育。教學改革一直是想走出傳統的一根粉筆一本書的模式,想法設法是讓學生更容易更快的去接受知識,便有了多媒體、實驗室等。我們要思考的是,這樣做的利弊和改革前的利弊有什么不同;我們到底在解決什么問題。結果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并沒有解決什么實際問題。雖然我們正處在經濟轉型期,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允許改革的失誤,但分析判斷和思考或許可以減少掉到河里的機率,減少失誤,順利通往彼岸。下面就具體分析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幾個具體問題,也希望更多的同仁來參與討論。
一、高分低能的問題
我們高等教育對這個問題解決辦法是加大能力培養,也就是加大實踐和實訓課程,現在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提倡產學研結合,讓學生直接進入企業進行學習。這其實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治標不治本的舉措。因為高分低能的原因是我們的考試制度,在考試制度下必然會產生一部分應考的精英,針對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反思我們的考試制度,去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二、“產、學、研”結合的問題
目前更多是口號,很少有高校做到了這點。因為教育本身是由學校、社會和家庭共同承擔的。高等教育主要是承擔著教育和理論教學,附帶實驗和課內實訓,大量的實踐教育應該由社會來完成,我們的高等教育不應該解決由社會承擔的實踐教學環節,實際上也解決不了。我們保證本科4年的理論教學,高職三年的理論教學,學生步入工作崗位應該是很快的能適應工作環境,而且在實踐中不會因為理論的缺乏而困惑。照我們目前這個思路,學生理論少,在實踐了一段后又得回到學校來系統地學習理論,而又有多少學生能做到。
三、“2+1”模式的問題
本身3年的課程,現在壓縮成2年,還要加大實訓環節,勢必要壓縮課時和砍掉一些課程,現在又提出要解放思想,打破原來的課程體系,面向考證。一個專業的完整的課程體系就支離破碎了。這樣如何保證學生的可持續發展。1年的定崗實部分學生是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實習單位的,也就意味著在校的專業理論學習對定崗實習沒有任何指導意義,而定崗實習對所學的支離破碎的理論知識也沒有任何對應關系。
四、專業培養和就業的關系問題
專業培養更應該考慮學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而不是僅僅為了學生找個工作。其實學生不上學都可以就業的,之所以上學就是為了受到更高更好的教育,將來找工作起點更高些,未來的發展更有前途。而達到這個目標,必須有完整的課程體系和充足的教學時間。
五、上課和找工作沖突的問題
一般本科第七學期就開始找工作了,而這時候還有很多的課程需要學生來完成,包括畢業論文的撰寫,其結果是工作沒有充分的時間去找,課程和論文也沒有保質保量得去完成。在培養方案的修訂過程中,有人建議第七八學期干脆不開課了,那學生肯定就不來校了,放開去找工作,問題是學生的這些課程不完成,怎么樣保證學生的質量啊。
六、校企合作的問題
其實校企合作都是個口號,沒有多少企業愿意讓學生去實習的,除非是工廠式簡單的做工,即使讓你去實習了,也不會把重要的環節讓你去做,充其量就是跑個腿,根本就達不到培養能力的目的。而高校本身可以給學生提供很多的機會或者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工作和鍛煉,增強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比如學生搞衛生、學生進行新生和家長的接待、學生自己注冊報名、學生輪流校警當值、各種活動作扮演不同的角色等。當前高校一味舍棄自己的資源而一廂情愿得去搞校企合作,實在是舍近求遠。
七、“雙師型”教師和“走出去,請進來”教師的問題
“雙師型”教師其實是應試教育的結果,大部分擁有資格證書的教師根本就沒有實踐經驗。所謂的“走出去,請進來”也是徒有虛名而已,有多少老師能走進企業去學習,又有多少企業實踐者能站上講臺。
八、學校培養和市場需要的關系問題
教學改革的文本分析
為成人教育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據,成人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制度,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第二十條、二十一條、二十二條規定:國家實行國家教育考試制度、學業證書制度、學位制度,為教學提供了一定的標準。第三十四條:國家實行教師資格、職務、聘任制度,通過考核、獎勵、培養和培訓,提高教師素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教學改革提供了師資力量保障。第五十三條、五十四條和五十五條提出:國家建立以財政撥款為主、其他多種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為輔的體制,逐步增加對教育的投入,保證國家舉辦的學校教育經費的穩定來源。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應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長逐步提高。全國各級財政支出總額中教育經費所占比例應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逐步提高。各級人民政府的教育經費支出,按照事權和財權相統一的原則,在財政預算中單獨列項。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應當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并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教育經費的投入機制,給予了教學改革經費上的支持。第六十六條提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發展衛星電視教育和其他現代化教學手段,有關行政部門應當優先安排,給予扶持。國家鼓勵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推廣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指出了教學設備應該要往現代化方向發展,為教學改革提供了設施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十條、十一條規定:國家實行教師資格制度,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師應當具備研究生或者大學本科畢業學歷。為教學改革的師資力量提供了一定的標準,保證了教師質量。第十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主管部門和學校應當制定教師培訓規劃,對教師進行多種形式的思想政治、業務培訓。還規定了應當給予教師培訓機會,提高其思想政治覺悟和業務技能。為教師的學習提高給予了法律支持,促進了老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二)綱要類綱要類主要有《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3)第五條提出:要通過崗位培訓、繼續教育和在職學歷教育,提高廣大從業人員的思想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賦予了成人高等教育提高從業人員綜合素質的使命。第十條規定:成人教育是傳統學校教育向終生教育發展的一種新型教育制度。90年代,要適應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從業人員的實際需要,積極發展。要本著學用結合、按需施教和注重實效的原則,把大力開展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作為重點。重視從業人員的知識更新。國家建立和完善崗位培訓制度、證書制度、資格考試和考核制度、繼續教育制度。成人學歷教育要加強和普通學校的聯系與合作,努力體現成人教育的特色,注重提高質量。指明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辦學重點,并提出相應的質量標準。第十三條規定:積極發展廣播電視教育和學校電化教學推廣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要抓好教育衛生電視接收和播放網點的建設,到本世紀末,基本建成全國電教網絡,覆蓋大多數鄉鎮和邊遠地區,對成人高教教學設備的加大投入提出了要求。第十五條規定: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依靠行業、企業、事業單位辦學和社會各方面聯合辦學,指明了成人高教辦學主體和培養方式的方向。《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二條提出: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制定教育質量國家標準,建立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表明了國家對狠抓教育質量的決心,明確指出要強化教學環節。第二十四條指出:將繼續教育納入區域、行業總體發展規劃。行業主管部門或協會負責制定行業繼續教育規劃和組織實施辦法。提出行業辦學的指導方針。第二十五條指出: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建設以衛星、電視和互聯網等為載體的遠程開放繼續教育及公共服務平臺,為學習者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條件。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提供多次選擇機會,滿足個人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健全寬進嚴出的學習制度,辦好開放大學,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提出成教各種辦學形式之間的學分互換和并行交叉發展。第三十二條指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注重學思結合;注重知行統一;注重因材施教。對教學方法進行了指導。第三十三條指出: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評價制度。改進教育教學評價。根據培養目標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學、多樣的評價標準。開展由政府、學校、家長及社會各方面參與的教育質量評價活動。樹立科學人才觀,建立以崗位職責為基礎,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科學化、社會化人才評價發現機制。強化人才選拔中對實踐能力的考查,克服社會用人單純追求學歷的傾向。第五十一條、五十二條尤其是第五十三條明確提出要加強師資建設,做好師資力量培訓,第五十六條提出提高教育投入的具體作法;按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的3%足額征收教育費附加,專項用于教育事業。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2012年達到4%。在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時,還應該多渠道支持社會投入,鼓勵社會資源進入教育領域。為教學改革確定了財政投入基數。第五十九條規定: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促進教育設備的更新升級。(三)通知類通知類主要有《國務院批轉國家教委關于改革和發展成人教育的決定的通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委關于進一步改革和發展成人高等教育意見的通知》、《國家教委辦公廳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函授教育評估基本內容和準則等文件的通知》。《國務院批轉國家教委關于改革和發展成人教育的決定的通知》提出:成人學校必須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根據成人學習的規律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要根據具體條件,分別實行學年制、學分制等多種教學制度。要加強教材建設。教材要適合成人特點,注意針對性和實用性,便于成人自學。要求成人教學改革要建立在尊重學生學習規律的基礎上,給教學方法改革提出了建議。《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委關于進一步改革和發展成人高等教育意見的通知》提出要貫徹按需施教、學以致用的原則,緊密結合生產和工作實際進行教學領域的改革。教學計劃、大綱和教材的制訂和編寫要注意針對性、實用性和職業性,強化實踐技能的培養。聚焦成人高等教育“實用化”的本質屬性,強化教學內容的實用。《國家教委辦公廳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函授教育評估基本內容和準則等文件的通知》要求:學校領導重視函授和夜大學教育,辦學指導思想端正,把函授教育作為學校的基本任務之一。函授教育的任務、規模、機構、編制、經費、專業設置、師資隊伍建設和辦學條件等納入學校的總體規劃,并有實施措施。有一支與辦學規模相適應的穩定的專兼職教師隊伍。函授、夜大學教師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符合要求的業務條件。各專業應有合格配套的師資力量。各門課程均有本校主講教師承擔面授教學任務。明確提出穩定的專兼職教師隊伍,為教師隊伍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契機。(四)其他類其他類含規定、意見、實施要點等方面文件,主要有《成人高等學校設置的暫行規定》、《成人高等專科教育制訂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國家教育委員會函授教學過程實施要點》。《成人高等學校設置的暫行規定》第十一條要求兼任教師人數,應當不超過本校專任教師的2/3。其中專科或本科專業的兼任教師人數,應當不超過本專業專任教師的1/3。本科專業必修的各門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至少應分別配備具有講師或相當于講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專任教師2人;各門必修專業課至少應分別配備具有講師或相當于講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專任或兼任教師1人。專科專業必修的各門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至少應分別配備具有講師或相當于講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專任教師2人,各門主要專業課程,至少應分別配備具有講師或相當于講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專任或兼任教師1人。崗位培訓或者繼續教育,各門課程的教師來源應有切實的保證。除由專任教師任課外,應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技術專長的專家擔任兼職教師。具有副教授或相當于副教授任職資格以上的專任教師人數,應當不低于本校專任及兼任教師總數的5%。對教師隊伍作了詳細的規定,提出了教師隊伍的質化和量化要求。《成人高等專科教育制訂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指出:教學計劃的制訂,要從各校及各專業的具體情況出發,在保證必需的理論知識教育的同時,各類課程應減少理論的推導,重點加強各種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尤其是專業實踐)要在教學中占有較大的比重。明確提出了教學內容實用化的總體要求。《國家教育委員會函授教學過程實施要點》第五條要求在函授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函授生學習的自學性、主動性以及教師的主導作用。第十二條要求教學計劃中的主干課程,面授課時數不得低于全日制同層次同專業相同課程授課時數的40%。每學期面授次數不得少于兩次。第十七條要求《自學進度表》按每周不少于20小時安排。第二十一條要求主講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布置作業,作業量和作業次數要適當。函授生用于完成作業的時間,每周應不少于6小時。第十三條:面授要貫徹少而精的教學原則。在保證教學內容系統性的前提下,著重講授大綱規定的重點和函授生自學中的難點、疑點,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設定了成教教學中占比最大的自學環節的量化標準。從以上分析來看,國家對成人高等教育教學偏“學術化”的定位偏差非常關注,積極引導成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旨在去“學術化”,推“實用化”。
教學改革的總體趨勢
當前教學設備匱乏緊缺,教師隊伍結構失衡,教學內容脫離實際,教學方法銼傷熱情,已成為影響教學質量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大教學設備投入,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開發實用教學內容,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是教學改革的總體趨勢。(一)加大教學設備投入衡量教學效率的標志是相同時間內學習者獲得知識的容量。根據教育心理學的實驗證明,人們通過視覺獲得的知識占83%,聽覺占11%,嗅覺占3.5%,觸覺占1%,這說明視覺和聽覺在學習過程中作用很大;人們在學習視覺教學媒體時,注意力集中的比例為81.7%,學習聽覺教學媒體時,注意力集中的比例為54.6%,這說明視覺媒體比聽覺媒體更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力;在學習同一份材料時,單純讓人們聽,3小時后能記住60%,單純讓人們看,3小時后能記住70%,如果讓人們視聽并用,3小時后能記住90%,3天后3種學習方法的記憶比率均有下劃,但不同學習方法下滑并不一致,單純聽、單純看和視聽并用的記憶比率分別變為15%,40%,75%”。[4]可見,多媒體教學比傳統教學的效率要高,視頻教學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從筆者實地考察的情況來看,即便是普通高校舉辦的成人高教,教學設備都相對匱乏,教學設備的緊缺嚴重影響成人高教的教學質量。加大教學設備投入,從硬件上保證教學改革的有序進行,是教學改革的首要措施。(二)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是一支既懂教學藝術,懂教學內容,既能理論教學又能實踐教學的教師隊伍。雙師型教師既能在理論上給予學生系統分析,又能在實踐教學中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針對學生的各種盲點進行深入淺出的出聲教學,充分實現理論聯系實踐、實踐驗證理論的教學效果,是有效教學的智力保障。從筆者調研數據來看,41.95%的學員認為學校老師的理論功底不足以應付教學,有37.59%的學員認為學校老師的實踐功底不足以應付教學,有41.04%的學員認為學校老師的成教教學方法不足以應付教學。可見,當前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凾待提高“,雙師”特色不明顯。由于普通高校是成人高等教育辦學主體的原因,成教教師隊伍實質上還停留在以普通高校教師為主的階段,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仍不理想,這也導致成教教學的“學術化”。成教教學改革要想成功,教師隊伍建設一定要多元化,教師隊伍的“雙師”特色須進一步凸顯。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成人高等教育從源頭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三)開發實用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人才培養的知識載體,教學內容實用與否決定人才培養成功與否。從筆者調研的數據來看,47.18%的學員認為學校的課程與實際關聯不太緊密。可見,當前成教教學內容是非常不理想的,有將近一半的學生對教學內容持否定態度。教學內容實用性不強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普通高校辦成人高等教育份額占整個成人高等教育的絕大部分,教材管理者傾向于選擇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適合成教教學的教材相對較少且針對性差。另一方面,教材的更新周期較長,不少成教的教材內容偏陳舊。在普通高校已經成為成人高等教育辦學絕對主體的時代,在知識更新不斷加速的時代,選擇適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教材,加快教學內容更新進度,是教學改革的落腳點。(四)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教學方法是教學效果的雙刃劍,不好的教學方法會嚴重挫傷學生的求學熱情,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不利于學習內容的掌握。相反,好的教學方法可以極大的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促進學習交流,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國外學者對適合成人教育教學方法有較深入的研究,他們發現自我導向學習是成人學習的主要途徑,培養學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對學習效果具有重要意義[5]。從筆者調研的數據來看,僅有25.74%的老師在平常教學中系統教過自學技巧,可見當前的教學方法并沒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激發學生的自學熱情,切實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是教學改革的方向所在。總之,成人高等教育作為絕大部分勞動年齡人口接受繼續教育的主要渠道,必須立足當前勞動力相對較多,就業競爭激烈的現狀,放眼未來勞動力占比縮小,結構性失業不斷加劇的現實可能,從教學設備、教師隊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四方面深度改革,從而真正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對經濟增長作出應有貢獻。
作者:王啟云 陳二柱 單位:湘潭大學商學院教授 湘潭大學商學院
當前,科學技術飛速發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人。如何適應在新形勢下教學的改革,如何進一步突破傳統教學方法,以重視素質教育為指導原則,以培養學生開拓、創新能力為目標,實施創新教育,加強學生的能力培養;如何能夠幫助學生轉變由于長期應試教育形成的固化學習思維模式和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逐步學會學習,學會發展;如何實現“以教為中心轉為以學為中心”,把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學科教育相結合,確立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目標下,因材施教,加強社會實踐和專業實踐等一系列問題,是擺在當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重要課題。本文主要對如何提高實驗、實習教學質量進行了探討與研究。
一、實驗、實習教學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學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學校的教學質量取決于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兩方面。為了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通過實踐鞏固和加強理論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如采用演示性實驗、論證性實驗、研究性實驗、模擬性實驗、綜合性實驗等等。首先使學生有直觀的感性認識,在課堂教學時,能加強對理論知識掌握和理解,再進行實驗、實習,便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實驗、實習教學對工科來講,尤為重要。如果工科類的教學缺少或消弱了實踐這一環節,就如人走路缺條腿一樣,是不健全的,對于教學來講就是不完整的。它會使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減弱,創新能力不足。因此在新形勢下要培養創新能力,必須加大實驗、實習教學力度,使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不斷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實驗、實習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環節。一個素質全面的人才的智力因素是由動手、觀測、查閱、思維和表達等多種能力組合而成的。而這些能力,可以在實驗、實習教學中得到全面的訓練和培養。實驗、實習教學有利于對專業技術能力、工作能力、社會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讓學生多動手、多觀察、多思考,在實踐中重視對理論的理解和深人,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實驗、實習教學在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教育教學改革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實踐教學與高等教育改革不相適應的地方
1.對實驗室師資隊伍的設置與培養不足高等學校的實驗室是進行實驗教學、科研活動的重要基地。必須有一支過硬的師資隊伍,才能建設出高水平的實驗室,研究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當前實踐教學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1)人員技術結構設置不合理:對于一個高水平的實驗室,應該設置有高級、中級技術人員和較高水平的工作人員,但目前明顯不合理。(2)實驗室師資隊伍整體水平較低,包括專業技術能力、儀器、設備管理能力,教學、科研水平和人員自身素質等方面,有待盡快提高。(3)對實驗技術隊伍的培養力度不夠,缺乏對技術信息、先進設備的了解及理論知識膚淺等問題。因此,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合格人才,對實驗技術人員要有計劃、有目地進行業務培訓、進修等。雖然對實驗技術人員的培訓是一項涉及面廣、工作量大的系統工程,但它是穩定實驗隊伍,提高人員素質,提高教學、科研水平和實驗室建設的有效途徑。
2.實驗室設備陳舊、落后、數量不足儀器設備是教學、科研的物質基礎。但目前實驗室普遍存在缺乏新設備,缺乏引進先進設備等問題。大多數實驗室還停留在六、七年代的落后設備上,特別是隨著括招人數的增多,目前實驗室的儀器設備的數量和質量遠不能滿足要求,這樣就不能培養出高質量人才。
3.實驗室設備經費投入不足設備費、實驗費短缺不能滿足學科發展和實驗室建設要求,也影響實驗課質量的提高。目前,一方面存在實驗室建設經費投人嚴重不足,同時也存在實驗室建設、規劃不科學,投資落后、經費使用不集中、重點不突出等問題。所以如何科學管理、合理投資、合理分配、計劃使用,最大限度的發揮效益,以最少的投資達到最佳的技術經濟效果,合理使用資金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4.實驗、實習教學學時少對于工科類學科,實驗、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尤為重要。由于理論時數在壓縮,也出現了實驗學時減少,實驗內容少,實驗項目壓縮,直接影響了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如何提高實驗質皿,適應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合格人才
1.提高實驗、實習教師綜合素質實驗、實習教師是實驗室工作的主體。應當加強和完善實驗室管理工作,使實驗室工作走上規范化、標準化、科學化的軌道,為實現實驗室管理的科學化,建設一支具有良好素質實驗室教師隊伍,是搞好實驗室工作的關鍵。
以優良的思想道德、職業道德素質為關鍵,科學文化素質為基礎,實施整體素質的提高,必須做到注重實驗、實習教師在崗培訓,教育理論知識、專業知識、科學管理知識、實驗操作技能、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等的提高。提高實驗、實習教師的整體素質,強化服務意識,愛崗敬業,求實創新,團結協作,更好地為教學、科研服務。
培訓與提高的途徑有以下幾個方面:(1)通過參加教學和科研工作提高和培養理論與業務能力。(2)通過進修、上學、聽課等在職教育,從而來提高業務水平。(3)針對有關儀器、設備,在管理與維修等方面專門進修、學習。
2.實驗設備的利用、完善、改進與更新目前在高校普遍存在開課時數有限,設備利用效率偏低等問題。為了加強和提高學生們動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要考慮對學生開放實驗室,使學生們帶著問題隨時進入實驗室進行實際操作,為學生提供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場所。充分利用現有設備,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協調好教學、科研、生產的設備使用條件下,合理安排教學與對外服務的關系。充分利用和發揮實驗室設備和儀器的使用潛力,實行對外開放,不僅可以進一步提高實驗設備的投資效益和利用效果,充分運用專業優勢為社會服務,而且能不斷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加強與生產實際的聯系,更好的為教學服務。同時在教學經費緊張的情況下,要發揚自力更生的優良傳統,做到在學校少花錢或不花錢的情況下,也能更新改善實驗條件和實驗設備。要充分挖掘教師和設備的潛力,充分利用舊設備,對它們進行改善、重組、重裝、設計、改進,使人才和設備發揮出最大作用。
3.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統一課堂教學和實驗、實習是密不可分的兩部分,兩者有機的結合,才能達到教學要求。因此,實驗、實習教師要不斷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及時了解新內容、新標準和新技術,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使學生們的理論和實驗、實習緊密結合。在實驗、實習的過程中加強理論知識的理解、鞏固。要轉變課堂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采取啟發式、專題式的教學。教師也應該多進人實驗室,了解實驗設備,特別是我校實行聘任制以來,許多教師崗位都有實驗室建設的職責,這對實驗室建設和實驗隊伍的提高均有重要作用。授課時結合實驗設備,采取理論與實驗結合的教學形式,增強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實踐活動積極性,讓學生多動手,以提高實驗技能,鞏固理論知識,提高實踐動手能力。
1.1 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為達成既定的教學目 標,教學者需根據教育理論及思想的指 導,經過不斷的整合與修正,最終形成一 套較穩定、系統、清晰的教學方法實施策 略體系1。在傳統醫學目標的要求下產 生的我國傳統醫學教育模式是以“授課為 基礎的學習(Lecture Based Learning, LBL) ”這也是目前為止我國高等醫科院 校最普遍采用的教學模式。該教學以班 級為單位,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以課堂 的講授和少量的實驗課為主進行開展。 學生大多是為了考試和取得文憑而學習, 符合我國早前的“應試教育”理念。而在 經濟時代到來的今天,此種教育模式的弊 端也日益暴露,其所培養出的醫學生雖然 在基礎知識及技能訓練方面有較好的掌 握,但其薄弱的臨床操作應變能力,創新 思維以及獲取知識自主性的缺乏,在一定 程度上令他們在當前日新月異的醫療環 境面前顯得束手無策。
1.2 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有著密不可分 的關系,不同的教學模式對教學方法的運 用以及教學實踐的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在傳統的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模式下, “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仍被國內的大多數 教師所采用,講授書本知識占據了課堂教 學的大部分時間,而教學過程也存在著單 一反復的現象,基本呈“預習-聽課-復習” 三點一線式,很難有討論式及自主式的教 學設計在其中。久而久之,使得學生在一 味的被動學習中逐漸喪失了學習興趣以 及創新能力,知識面過窄,思維受到 局限。
1.3課程設置
“以學科為中心”的三段式課程體系, 通過第一階段對醫學基礎課的學習,第二 階段臨床專業課的強化和第三階段臨床 實習的技能訓練來按步驟來培養醫學人 才,是我國一直以來所沿用的課程體 系2]。該模式的優勢在于其具有一定的 系統性和完整性,既便于管理又有利于在 財政方面的控制。然而,其弊端在于這種 傳統的課程設置對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 不夠重視,專業相差不大,缺乏多樣性,基 本不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某些課程還存 在嚴重重復的現象,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 課時浪費,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體看來,我國的高等醫學教育雖然 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一路取得發展與成 就,但還依舊存在著許多有待解決的嚴峻 問題。為此,根據新世紀的科技發展及衛 生服務模式,我國于2001年《中國醫學教 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了要深化 醫學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特別圍繞培養 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 學手段等幾個方面3。于是,近年來我國 也有不少醫學教育界的專家學者協同部 分醫科院校著手探尋國外的一些先進的 醫學教育模式,特別是在該方面上取得顯 著成就的美國,向其相對成熟優良的醫學 生培養理念進行學習借鑒,同時也對國內 現有的傳統教學方法進行優化改革。
2 我國在醫學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新嘗試
2.1由LBL向PBL教學模式的探索及轉 型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也被稱 為基于問題的學習。該教學模式相較于 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有較大差異,其特色
是在授課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問 題并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的自我導向 式學習。在北美,該教學模式于上世紀80 年代后獲得了較快發展,而到1991年,全 美已有70%的醫學院不同程度地采用 PBL教學模式4。相較于海外,我國的 PBL教學模式實施較晚,上海第二醫科大 學和西安醫科大學于1986年首次對該模 式進行嘗試。而自1990年以后,便有越來 越多的高等院校對其引進及采用。其中 較有代表性的是湖南醫科大學、第四軍醫 大學、中國醫科大學、暨南大學等。這些 院校在各類課程中探索并嘗試開展PBL 教學[5]。歸納起來,其實施形式主要有兩 大主要模式:一種為縱向,另一種為橫向。 縱向的PBL教學也可稱為“學科內的PBL 教學”該模式小范圍的應用于某一具體 的學科之中,通過學生小組自主式的討論 來獲取醫學知識,不涉及與其他學科及課 程的交叉滲透。而橫向的PBL教學也叫 做“跨學科并行式的PBL模式”它將各學 科知識相互整合歸納,由專門的教學團隊 對課程設置圍繞器官、系統等方面進行設 計,在教學的過程中將新式的課程模式與 傳統并行,實現不同模式間的優勢互 補[6]。
2.2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向“以學 生為中心”的教學過渡
在國家政策的反復倡導以及各醫學 院校在教學實踐的實際需要影響下,高等 醫學教育已經越來越重視強化以學生為 中心的教育觀念,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 學習階段,更加靈活和恰當的將不同的教 學方法應用于與之相匹配的各類課程之 中。將傳統的灌輸式或充電式教學方法 轉變成更為積極的互動形式教學。在教 學實踐中我們可以得出不同形式的教學 方法所帶來的效果存在著明顯差異。因 此,近年來,我國的各大醫科院校爭先嘗 試將新式教學法應用于各類醫學課程中, 如標準化病人教學法、計算機模擬教學 法、案例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等等。然 而,醫學教學方法本身并無好壞之分,其 關鍵在于能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與教 學目標選擇最恰當,并且最能保證醫學教 學效益的一種或幾種7。
3 我國醫學高等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3.1教師培養難以到位且師資力量不足
由于現行的傳統LBL教學模式在中 國根深蒂固,雖然近年來關于新模式的研 討會議頻開,且國內各大院校也廣派師資 去國外及臺灣地區進行學習交流。但多 數教師難以在短時間內掌握PBL精髓;而 學生方面接受LBL由來已久,亦難以在一 時間良好適應。因此師生雙方對于新種 教學方式缺乏必要的心理及技能上的準 備。另外,在客觀上,PBL模式自身的屬 性要求在我國的實際教學情況中受到制 約。7-8人的小班授課,對于指導教師人 數要求巨大,供需矛盾突出,且PBL對教 師的教學基本功以及對課堂氛圍的駕馭 能力有較為苛刻的要求,在未能將師資力 量充分建設完備之前,冒然改革會影響教 學質量,并打擊師生雙方的積極性[8。
3.2缺乏相配套的規范教材
由于我國尚未正式將現代醫學教學 模式及方法形成一定的標準體系,因此缺 乏與之相配套的醫學教材。現已嘗試投 入改革的醫科院校大多是通過自主編寫 教材來滿足教學需要。而這就存在著一 定的不規范及不科學性。另外在PBL教 學中,目前國內院校多數是沿用人民衛生 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教材,其編排體系仍針 對于LBL教學模式,使得PBL模式在開展 過程中障礙重重。
3.3相應的政策及評價模式有待同步 各醫學院校的改革離不開政府的政 策扶持以及經費資助,在經費吃緊的狀態 下,實施新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的硬件設 施便難以同步配套,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 炊,教室,圖書館藏書量以及必要實驗設 備的短缺,都在影響著醫學教育改革由傳 統向現代過渡的步伐。因尚未建立完善 的教學效果評價體系,會致使很多院校在 嘗試改革之后難以衡量且對照比較改革 效果。
4 針對我國醫學高等教育改革中存在問 題的相關對策
西方的現代教學思想固然存在著一 定的優越性與先進性,但其模式始終是建 立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背景下的醫學教 學體系,在醫學教育改革的路上,我國仍 然要堅持走一條富有中國特色的,符合中 國醫學教育實際情況的國際化教學模式。
(1)明確新時代的教育目標,摒棄傳 統的“應試教育”理念,綜合、全面的培養 學生,特別是在學生的思維意識以及臨床 操作能力方面。在教學中,嘗試讓學生占 有一定的主動性,切實做到“以人為本” 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興趣與需要及時調 整不同的授課模式,如:啟發式、交互式或 自學式等。在教學中,需多鼓勵學生主動 提出問題,在小組的集思廣益中獲得答 案,并在實踐中不斷驗證答案。以此來加 深學生對所獲取到的知識的印象,同時也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 能力。
(2) 在師資隊伍的建設方面,應增強 教師的業務培訓。不應僅停留在學科內 專業知識的更新,更應加強教師對教學方 法及教育思路方面的學習,對于國外一些 新的教學思想及模式應及時進行了解與 借鑒。并盡可能的在教學中予以運用和 嘗試,不斷優化和總結適合本學科專業的 一套教學方法。
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科技發展也隨著進入一個新階段,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量增大,質量要求也有所提升。想要經濟發展更加快速、穩健,高級人才儲備是不可或缺的。人才的培養依賴于學校教育,通過學校的知識學習,學生獲得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技能,進入社會之后把學校學習掌握的知識技能運用在工作之中,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進而達到拉動社會總GDP的上升,為拉動經濟增長貢獻自己的力量。為社會輸送優秀人才的重任落在了高等院校身上,如何通過學校教育,最大程度達到人才培養的效果是高等院校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高等教育改革與創新綜合論述
教育是通過一定的方法手段,把受教育者培育成時代需要的人才的一種活動。教育想要持續得到發展,一定要以社會發展需要為參照,及時性的進行改革,力求能最大程度達到教育的目的,把學生打造成各類專業人才,為學生的未來和社會發展都起到推動作用。學校教育模式發展至今,需要迎合時代需求,提出新穎的教學思路,完善原先缺失的部分,力求打造社會需要的高端人才,成為社會發展人才的培育者,完美承擔起其人才儲備和輸送的責任[1]。高校教育改革和創新不是一時之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形成一個沒有任何短板的教育模式。高校需要正視教育現狀,不斷關注改革,持續創新,把教育改革和創新當作工作重點,為人才打造竭盡全力。
二教學內容的改革
教學內容是教學行為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改革應該從教學內容開始。我們現在身處在一個以知識為經濟基礎的時代,只有掌握專業技術知識,且必須是時代需要的技術知識的人才能在社會立足。高等院校再進行人才的教育和培養過程,要立足于實際,從社會現實出發,打造社會短缺和稀缺型人才[2]。對專業的設立和課程的開設都要有新的規劃,針對課程和教材中不適用時展的陳舊知識,大膽地進行刪減,保留精華內容,優化教學課程和教材。課程設置要呈現出整體性原則,不孤立單門學科存在,建立各科之間的聯系。進行多次教學實踐,正視問題,積極解決,力求最大限度的達到教學效果。在教學活動中要以理論為中心,結合實際開展實踐活動,實踐圍繞理論知識,理論落實到實際,幫助學生達成知識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重視綜合性基礎課程,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對后續的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就目前而言,英語作為一種國際通用的語言交流方式,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基本的英語交流技能,因此學校必須加強英語課程教學,力求學生具有夯實的英語基礎。在互聯網時代,計算機的使用技能也是不可或缺。掌握計算機相關應用知識,有助于學生在社會上立足。對于專業基礎課程,學校要加強課程內容管理,及時更新內容,調整結構,保證知識的有效傳授。以必修專業課的形式,綁定學分和期末成績,直接掛鉤畢業,引起學生的重視,從而達到基礎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對于理科類的院校專業,一定要頻繁進行實踐訓練,力求學生在理解理論的基礎上,掌握實際應用的能力。針對其他對實踐運用要求不高的專業,也不能忽視實踐演練的重要性。比如針對播音主持專業,學校可以聯合學生會,舉辦“主持人大賽”類型的節目,鍛煉學生實際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針對社會緊缺、急缺的人才類型專業,要發揮優勢,突出特色,著重管理,爭取達到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3]。面對那些不符合社會主流需求但是也有一定的辦學意義的專業類型,根據其意義進行課程的具體調整,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科學正確的教學方式,對教學目的的最終達成具有推動意義。以學生為中心,老師為主導,建立科學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學習,達到課堂內容的良好消化。
三人才培育計劃的改革
高等院校普遍設有人才培育計劃,是一套工作量龐大的系統工程。隨著人才要求的改變和提高,人才培育計劃急需改革。各大高校進行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改革,積極擴寬專業口徑,實現窄口徑專業到寬口徑的轉化,擴大專業就業面,增強專業競爭力,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建立一種極具時代性的人才培育計劃。素質教育的改革是人才培育計劃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開展素質教育改革,重點加強后天的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以此來彌補先天遺傳因素的不足。社會前進需要新型人才的推動,經濟發展要求人才同步發展。大學生是明天的太陽,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是對未來中國接班人素質的保障。“少年強則國強”,為了祖國前景的光明和未來的繁榮昌盛,我們必須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素質提升教育。只有具備了基本的綜合素質,個人才能才有可能得到彰顯和發揮。因此,我們要在重視知識能力的基礎上,對素質教育投入關注。將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整體提升,是我們人才培育計劃的目的。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群體的心理特點和年齡階段,在學生的認知范圍內開展教學活動;對于學生的個性特性有一定的了解,因人制宜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了解自我優勢,明確學習重點,樹立明確目標,調動學習熱情,發揮主觀能動性;拓展課外知識,積累生活經驗。人才培育計劃的目標之一就是夯實學生專業基礎,掌握必備的知識技能,從受教育者轉變為人才,以萬全的準備走向社會崗位。作為一種主觀能動性的體現,創新在綜合素質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個民族想要擁有經久不衰的活力,就必須擁有創新思維。如果高等院校培育出來的大學生全部都是應試教育下的學習機器,沒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這樣的教育需要我們反思。大學生在接受了前人的文化成果之后,也要結合知識和個人經驗,對文化進行再造,為后來者創造更多的文化價值[4]。
四師資力量的改革
教師是教育活動中的靈魂人物,在知識和受教育者之間搭建了一座文化橋梁。老師圍繞課本教材和課程目標,結合個人文化內涵和教學經驗,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為學生答疑解惑,撥開學習道路上的迷霧。成為學生學海生涯中,迷路時的指南針,前進時的燈塔。在新的教育理念中,老師需要轉化角色定位,從知識的單方面權威傳遞者轉變為雙向互動的知識引導者,以學生為中心,積極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心態,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開展教學活動。老師這個職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作為一名合格的高校老師,首先要具備基本的專業知識素養,知識淵博,見識廣闊,掌握科學的教學技能和方法;其次,要在思想上意識到自己所承擔的責任,明確自己的職業性質,具備為學生服務的無私貢獻精神;最后,針對教育改革中的創新教育理念,要在基礎知識技能教學的基礎上,重視學生創新精神的開發。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隨時進行創新精神的發掘和滲透。因人制宜,發展個體長處;因班制宜,綜合提升總體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作為老師心中的榜樣,應該發揮自己的榜樣作用,老師自身要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作為教學者,一定要秉承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加強知識儲備,了解專業動態,跟著時代腳步向前發展。建立新型師生觀念,創建平等、尊重的互動關系,互相學習、互相理解,師生之間友好共處。
五結束語
在社會發展迅速,經濟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時代對人才的需求壓力全部轉嫁到了高等院校身上。在這種情況下,高等院校急需尋求轉變和發展,以便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在改革和創新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問題,我們應該正視并且積極進行解決,把壓力轉化為前景的動力,實現高校的人才培養價值,為社會輸送更高質量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平,王斌,楊眉.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體系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16(12):112-113.
[2]賀書平.高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改革與重構[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1(07):53-54.
專業結構調整的目的就是要使學校能動態適應社會的人才需求,向社會提供“適銷對路”的專門人才。但教
育有其自身的規律,如教育的周期相對較長,學生畢業時所學專業的“冷熱度”發生變化。能否做到“適銷對路”取決于供求兩個變量:即社會對這個專業的人才需求量的變化和各個學校培養這個專業人才的供給量的變化。所以,要使學校的專業具有生命力,就必須很好地把握這兩個變量,加強對社會人才需求趨勢和各校辦學動態的調查,不斷積累辦學經驗,調整專業結構。我校自1999年開辦醫學美容高等教育以來,不斷調整專業培養目標,以適應社會市場的需求,2004年,我校對天津市場做了充分的調研,調查結果表明,需要該專業畢業生的醫院占調查醫院的27.38%,有50%的非醫療機構需要該專業人才。由此又一次調整了專業結構,改變了我校學生就業層次偏低的局面,同時也有為學生在市場上找到了更好的定位,提高了畢業生的就業率。
2制定合理的教學培養目標,加大課改力度,發掘專業設置內涵
教學培養目標是教學的首要問題,教學的動力來源于明確的教學培養目標。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掌握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以及醫療美容技能,從事臨床醫學美容技術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適應醫療美容技術專業教學培養目標,應較大幅度地增加實踐教學環節與實踐課程的比例,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實踐操作。本著專業基礎課程的“必需”與“夠用”的原則,強調技能性、能力性目標的培養。在醫療美容技術教學中,教學內容的重點在于技能的學習和職業態度的培養;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基本上以實際工作需要為標準。要求學生掌握的技術有皮膚美容、物理美容,中醫美容,美容化妝、美容美體、美容化妝品學、美容外科術后的護理及美容心理咨詢等。在明確了教學目標后,教學中始終緊緊扣住實用性這一特點,突出教學與醫療美容市場的結合。
3改革實踐教學內容,強化技能培訓
完善與規范教學大綱、實踐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是開展教學的依據,各門實踐課程還應有規范化的實踐教學大綱和明確具體的質量標準。大綱的內容包括:課程的定位和目標、課程內容和基本要求、課程的教學進度和學時分配、課程質量標準與成績考核、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等,實踐教學大綱的內容要服務于醫療美容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
制定專業技能訓練標準,使技能訓練有章可循:我們的培養目標是與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實用型人才和勞動者。熟練的專業技能必須通過技能訓練才能獲得。構建技能訓練規范化體系,有利于指導和規范各類專業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技能訓練規范化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技能訓練標準的規范化,技能訓練過程的規范化,質量檢測的規范化,專業師資的規范化,訓練場所、實習基地及實驗設備的規范化,以及行政運行機制的規范化和社會用人機制的規范化等。制定有效的技能題庫、制定嚴格的技能考核評定標準,在學生實習前和畢業前分別對其進行技能考核,從而提高學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課教學:可以通過技能比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發揮學生特長,使教學更主動,更能體現學生的主動性、進行的開放性、指導的個體性和目標的多樣性,并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徹底擺脫“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的老框框。
4積極推行職業資格考證培訓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面向某一特定職業崗位的應用技術型人才,職業特征明顯。將職業資格考證納入實踐教學內容,讓學生在畢業前完成崗前培訓,畢業可直接上崗。可讓醫療美容技術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前參與本專業的美容師職業資格等級考試,在畢業前取得中級或以上水平證書,提高“雙證書”的獲得率達100%,提高就業競爭力。
5加強實驗實訓室的建設與管理
實驗、實訓室是開展實踐教學的場所,是實踐教學的基本保證,因此必須加強建設。由于醫學美容是一門更新較快的技能性學科,單純依靠校內實訓室設備無法跟上日新月異的市場變化,可以通過開放校內實訓基地,使校內實訓基地具有社會性、服務性等功能,同時可通過建立職業技能考核培訓基地,使校內實訓基地形成集教學、實訓、實習、職業技能鑒定、服務于一體的模式,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力、市場競爭力和新技術的開發能力。
6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工學結合
周濟部長在2004年6月教育部等七部委召開的全國職教工作會議上指出: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關鍵在于切實加強技能性和實踐性環節,也就是積極推進工學合作,促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大力加強實踐性環節的教學。通過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時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突出本專業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克服專業教學存在的內容陳舊、更新緩慢、片面強調學科體系完整、不能適應專業發展需要的弊端。為讓學生畢業后即可上崗,要求全部學生在學習期間必須進行頂崗實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到醫療美容機構、國際與國內美容連鎖機構、大型美容醫院等實習,了解我國醫療美容市場的最新技藝與技能等。
在市場經濟指導下,高等職業教育能否辦出特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參與辦學的程度。脫離企業的實際需求,談專業設置與開發、談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談理論和實踐的教學改革等都是空洞的。工學結合,使行業參與職業教育,其根本意義在于面向市場。企業作為勞動力市場的最大需求者,既是職業教育與培訓的需求主體,又是職業教育與培訓發展的強大動力源泉。依靠企業發展職業教育,不僅可以為企業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和工作現場的職業崗位輸送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促進企業發展,而且能進一步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促進職業教育質量和效益的提高。
我校通過加強與已建實訓基地的聯系,定期安排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頂崗實訓,提高實踐技能。為了進一步加強與校外實訓基地的聯系與合作,建立對口的實訓基地,校外實訓基地可以依托學校來完成對技術創新和產品更新換代,并進行崗位技術培訓,改善員工的素質結構。學校則可根據用人單位的需要調整課程,了解先進技術的發展動態,進一步細化培養目標,對口培養技術性人才,解決人才供需的矛盾,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7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實踐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是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保證。因此醫療美容專業的實踐教學就要求指導教師既具有醫學美容專業的理論水平,又要有較強的實踐操作技能,必須具備“雙師型”素質。沒有高素質的“雙師型”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實踐教學的任務和目標不可能完成。目前醫療美容技術專業的師資力量相對不足是各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鑒于此,我校通過外聘教師解決校內師資力量不足的現狀,一方面聘請醫院的從事醫療美容工作的臨床醫師,另一方面可以聘請美容市場上高級美容師,通過兩個渠道共同加強“雙師”團隊建設。
重視校內師資隊伍建設、雙師素質培養。為實現這一目標,一方面促使校外實訓基地的技術人才擔任學校兼職教師,另一方面,校外實訓基地接受專業教師,實行現場輪訓,增強學校教師的實踐能力,或者選派教師到有關單位培訓、進修,構建更強硬的師資隊伍。
如今,醫療美容技術專業的專業設置規范,內涵豐富,社會適應性較強,基本滿足了學生的求學興趣和要求,形成了人才與市場對路的良好效果,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贏得了學校發展的更大空間。今后,我校醫療美容技術專業將繼續緊跟時代步伐,把專業結構調整與時展聯系得更加緊密,為學校在新的教育形勢下謀求新的更大的發展而努力!要做優、做強專業,努力搞好科研服務,辦出水平,辦出效益,培養出更多有高文化素質、精專業技能、寬職業基礎,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的實用技能型的復合人才來。
[參考文獻]
[1]李祝華,胡葵葵,王朝根.醫療美容技術專業教育的歷史、現狀與展望[J].中國美容醫學,2005,14(1):85-86.
隨著世界一體化、經濟全球的進一步發展,國際交往日益密切,培養具有全球視野,運用國際視角審視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國際性人才成為時展的需要,這樣,推動大學國際化辦學進程就成了合乎時展需要一個必然趨勢。經過學者們的努力,科學、合理的大學國際化發展程度評價體系已經初步形成。根據相關指標體系,著力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就成了推動大學國際化進程首要的迫切的任務。
一、大學教育國際化及其指標體系
大學教育國際化是大學面向世界發展的一種辦學理念,是大學教育面向世界各民族和地區,培養國際性優秀人才的一種教育理想。大學教育國際化,就是要將大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置于世界背景之中,積極開展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博采世界各國教育之長,努力推進本國教育現代化。
學者對于大學教育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上形成了一定的共識。有學者將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歸納為教育觀念、師資隊伍、教學過程、學生構成、辦學和科研、辦學條件和信息、成果交流國際化等7項;有學者的研究則更為詳細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出了量化標準。主要有:留學生數、教學科研人員交流項目數、外國學者和專家參與的研討班數、有海外留學經驗的教師數、外籍教師(學者)數、中外教師比、擔任外國科學院成員的學者數、任外國大學客座教授的學者數、任國際協會組織核心成員的中國學者數、組織或合作主持的國際會議數、合作研究中心或實驗室數、大學或海外的國際事務辦公室數、中外機構合作經營的學校數,這些都成為中國大學國際化的評估指標。
由此,大學教育國際化應該有觀念、行為、結果三個層面。就觀念層面來講:大學教育國際化就是從全球的角度,考慮大學資源的獲取、配置和利用,以國際視野和理念制定大學發展戰略;就行為層面來說:大學教育國際化就是大學參與國際分工,在全球范圍內與本國以外的其他大學的高等教育接軌,融入世界大學群體,進行人員流動、學術合作、知識移植,參與世界高等教育競爭;從結果層面來看:大學教育國際化是大學從某項教育活動與國際高等教育市場發生聯系開始,到該校在國際高等教育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的演化漸進過程。
二、國際化對大學教育的要求
就目的而言,大學教育國際化就是學校為了提升自身的辦學實力,擴大國際影響力,以培養更多熟悉國際慣例、具有國際視野、掌握國際通用知識的高層次人才,更好地履行大學職能的一種策略。因此,大學教育國際化的目,就對高等學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國際化的發展規劃。大學要在教育教學從人才培養模式、國際課程數量、國外原版教材、雙語教學課程數、師資隊伍國外留學人數、海外實習實踐等方面提出明確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在教育教學改革中將大學教育國際化落到實處。
二是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人才培養體系是大學教育的基礎,只有夯實這一基礎,才能更好地推進大學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的國際化就是從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培養內容等諸多方面嵌入國際化因素。
三是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師資隊伍國際化,就是要求教師要具有現代化意識、國際化教育理念,吸納先進的教育思想,掌握最新的教育技術,運用和創新教學手段。從國外引進師資,加強本國的師資力量,使師資隊伍真正成為適應教育國際化的高素質師資隊伍。
四是國際化的科學研究。科學研究國際化是高校學術科研水平的一個標志。只有學術水平達到了一定層次,才能得到國際認可;反過來,通過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科學理論和科研方法,又能快速提高學校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
總之,大學教育國際化要適應這些要求,就應當全面規劃,統籌安排,制定措施,整體推進。
三、按照大學教育國際化的要求實施教學改革
從大學教育國際化的評價指標來看,教學過程的相關指標在這一體系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因此,實施本科教學改革,推進大學教育國際化,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是要全方位推進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促進學生國際流動。學生流動的國際化是高校國際化的重要指標。從方向上看,學生流動方式既包括流出(本校學生參加海外學習),還包括流入(國外留學生來校學習)。學校要加大中外合作培養學生的力度,積極開拓海外合作辦學途徑,與境外大學開展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和學位互授,增加出國學習的學生數量,實現一定比例的畢業生具有國外學習經歷。要積極開發和利用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努力開展國際化合作辦學。加強與國外知名高校合作,實行學分續接,同時,以豐富特色專業內涵為基礎,在培養方案中融入國際化因素,注重實踐環節,不斷創新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校要重視留學生教育,把留學生教育教學納入大學正常的教學序列,不斷擴大留學生規模,使得留學生結構得到優化,學歷生占到一定比例。
二是建設國際化的課程體系。課程國際化以民族精粹和國際背景知識的兼收并蓄為主導,強調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有機融合,目的在于在培養既熱愛祖國又具有世界眼光和國際意識的“全球通”人才。這就要求我們通過比較、分析、鑒別和篩選,將其他國家有關文化、科技、社會、管理等知識和經驗融入專業設置和課程教學的過程。如哈佛大學本科生通識教育課程的“世界社會”和“世界中的美國”兩門課程占整個通識教育課程的25%,這種關注世界、積極融入世界的課程改革無疑為未來美國高等教育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國際化課程的學科選擇,應堅持國際通用性、可比性強原則。首先,選擇容易融通的學科,如數學、物理、化學等。其次,選擇對我國國民經濟具有深遠影響的電子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使這些自然科學類課程能夠跟蹤國際前沿,根據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趨勢,適時補充和更新教學內容。再次,選擇與國際相關領域聯系緊密、交流密切的專業,如管理學、市場營銷、則務會計、西方經濟學、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國際商法、國際經濟法等。
三是改革教學方法。借鑒國外的教學方法,并靈活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如提問與回答(question and anawer)、討論(discussion)、演講(presentation )、演示(demonstrations )、一對一輔導(tutorials)、仿真(saimulatio)、角色表演(role play)、游戲(play game)等。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學習過程中重視回憶、聯想式教學,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self-directed study),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教學反思(reflect learning)活動,讓學生反思所學內容,培養其聯想式學習的能力。
四是加大外語教學力度,開展雙語教學,提高學生適應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要以學習專業知識為核心,實施雙語教學,提高外文資料的閱讀能力、基本寫作能力、翻譯技巧和外語聽說能力,使其能夠運用第二語言進行相應的專業交流。進一步使學生能夠利用第二語言掌握專業知識,養成用第二語言思維、求知、交流的習慣,為學生今后搞學術交流、科學研究奠定基礎。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結合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學生的思維模式、國內專業設置的特點等,細化單元教學目標和每次課程的教學活動的目標,確定外語講授比例、專業詞匯的講授程度等,保證雙語教學效果。
只有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滲入國際化要素,扎實細致地做好教學改革,才能真正實現大學教育的國際化。
【參考文獻】
[1]畢家駒. 中國工程專業評估的過去、現狀和使命——以土木工程專業為例. 高教發展與評估,2005(01).
作者簡介:蘇超(1963-),男,廣西柳城人,廣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黃海濱(1982-),男,廣西馬山人,廣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廣西南寧53002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1年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項目“高職院校整體性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以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為例”(2011JGZ08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6-0010-02
當前,隨著國家政策的導向和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職業教育得到不斷擴大和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已占到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同時,也要清楚地看到,高職教育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教育教學質量及社會認可度遠未達到理想狀態。在現有條件下,必須從局部和單方面即從整體上對高職教育教學進行改革,才能切實提高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
一、整體性教學改革的背景
高職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需要,是高等教育大眾化最重要的力量,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的重要保證。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體現了該國經濟社會的發達程度。而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又進一步反映出該國的教育事業的現代化進程。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大,人才競爭更是日趨激烈。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職業教育要辦出規模、辦出特色,檢驗標準就是人才培養質量。評判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就看其所培養的人才是否滿足社會需求,是否促進經濟發展。由于教育本身的長效性特點,一般就以畢業生就業率作為參考指標。
實際上,以“畢業生就業率”作為衡量一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標在理論界一直爭論不休,原因不外乎有:第一,反映高職院校辦學能力和育人水平的指標不僅僅是就業率,還包括教師素質、硬件設施及社會服務能力等;第二,由于就業率涉及招生指標,許多高職院校在就業率的統一口徑和方式上存在不一乃至虛假問題。但無論如何,理論界還是教育部門和高職院校都已達成這樣一種共識,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當前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院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是院校工作永恒的主題。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大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的改革性探索逐漸成為高職教育領域一股聲勢較為浩大的浪潮。不同目標、不同類型的實驗遍及全國各地,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參照系數。事實上,大多數改革僅僅是在學科教育的軌道上進行的,高等職業教育的職業性特點根本無法有效實施。同時,眾多改革中僅以教學中某一問題、某一學科為對象,或者是僅以院校工作中的如課程、師資、實訓基地、體制機制等某一方面為對象,缺乏對整體性的把握。這些單方面的改革雖然在其實施之初會對某些局部優化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但若不能適時地向整體性和綜合性改革推進,那么當它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其不足和弊端便趨于明顯。
二、整體性教學改革的基本觀點
系統論的觀點認為,社會是一個龐大、復雜的有機系統,高等教育系統是社會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社會大系統為高等教育提供賴以生存的物質和精神環境,高等教育系統則根據社會各子系統之間的自然分工,依靠自身獨特的作用機制,獨立履行自身的社會功能,成為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動力源泉。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也遵循系統論的觀點自我優化并履行社會功能。在這里,即是指通過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培養合格高技能人才的功能。
一般認為,當前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方面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內容有:參照職業崗位任職要求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引入行業技術標準開發專業課程問題;公共基礎課在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上如何實現服務功能;如何加大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探索建立“校中廠,廠中校”實習實訓基地;吸納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與評價等等。因此,創新教學理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是高職院校正在實施的一項抓手。但是,高職院校教學改革不是一個孤立的事物,而是一項系統工程,牽涉面廣,涉及部門多。因此,只有把握系統的整體性才是教學改革的關鍵。從整體性原則考慮高職教學改革,以教學改革為中心,輻射其他方面的改革,促進高職院校的整體協調發展是高職內涵優化的必然趨勢。也正如管理學中的“短板理論”所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是取決于最長的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板。管理整體成效如何不是取決于做得最好的,而是取決于最短(差)的;同理,改革成效如何不是取決于“點”,而是體現在“面”和“全”。教育教學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涉及到管理制度、師資隊伍的建設、人事制度分配、機構設置等方面。比如師資隊伍的建設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因素,人事制度的改革是改革的基礎和前提。只有把教育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和人事制度、機構改革融為一體,從發展的戰略規劃考慮整體性教學改革,高職院校才能主動適應區域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才能加快建立與高速發展的高等職業教育規模相適應、相匹配的、具有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教學體系、師資隊伍結構體系和人事制度分配機制體系。因此,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整體性教學改革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所謂整體性教學改革,即是指在一個總的統一而明確的改革目標指導下,堅定教學工作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對各項工作、各種因素的協調統一、相互滲透的調整和變革,以實現對教學系統的綜合改觀。當然,整體性教學改革并不是孤立于單項工作的教學改革而存在的。事實上,有效的教學改革必須是整體改革與單項改革的相互結合。一方面,任何整體教學改革都必須以一系列扎扎實實的單項工作教學改革和實驗為基礎;另一方面,單項工作的改革和實驗又必須在其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及時推進到院校整體教育教學的改革中去,以力求達到整體綜合的作用大于單項工作之和的效果。
三、整體性教學改革的具體對策
1.積極推動課程改革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在整體性改革的思路下,以課程項目化改造為基礎,徹底轉變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建設理念,強化內涵建設,嚴謹教學過程,形成特色風格,積極推動課程改革。具體內容有:一是要運用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以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為先導,實現能力本位、項目載體、任務驅動、學生主體的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造。二是要強化學生的職業養成教育,加大公共基礎課程的改革力度。三是進一步完善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職業教育教學標準,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四是規范教材編寫和使用標準,加強精品教材、規劃教材、校本教材建設。五是加強教學資源數據庫建設,充分發揮圖書館和現代教育技術在課程建設中的作用。
2.進一步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是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的核心環節,也是人才質量得以保障的根本。工作思路就是要做到“四個一”:打造一個平臺,構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創新平臺,實現行業企業全過程、全方位參與,提高人才培養工作水平;構建一個體系,院屬部門通力整合校內外資源,構建完整的學生職業素質教育體系,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適應就業需要及崗位遷移的專業技能,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建立一個中心,建立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中心,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和創業創新理念,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自覺實踐、自愿創業、積極創新、自律管理;成立一個協會,成立學生專業協會,協助教師完成實踐教學環節,開展科技開發活動,促進教學相長。
3.大力推進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教育的發展之基、競爭之本、提高之源,建立師資隊伍的長效管理機制,促進師資隊伍數量適中、質量優異、結構合理全面適應職業教育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優化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和學緣結構,穩定教學和管理骨干教師隊伍,培養若干名在區內外有重大影響的學術帶頭人和教學名師,形成和聚集一批在區內外有相當知名度的教學團隊,建成一支整體水平較高、充滿活力的適應學校事業發展需要的師資隊伍;通過實施“師德建設工程”、“卓越計劃”、“成長計劃”和“職業能力測評過關計劃”,形成一支實力雄厚、結構合理、富有創新能力和協作精神的專業梯隊。
4.加強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
通過加大經費投入和校企合作力度,完善機制,建設一批生產性、開放性、創新性的實訓基地。通過招商引資,在校內建設一批生產性的實訓車間;確保實訓設備的經費投入,通過重點建設帶動全面建設,努力提升基地自我造血功能,降低運營成本,提高辦學效益;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虛擬工廠、虛擬車間、虛擬工藝、虛擬實驗,豐富實踐教學內涵,提高實踐教學水平;以提升服務社會和企業能力為突破口,擴大與行業企業對接,強化學生頂崗實習的效果,提升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水平;依托生產性實訓基地設備等校內外資源,建立與專業配套的科技開發實體機構,努力實現“辦一個專業,建一個實體,創一個品牌”的建設目標。
5.改革與完善制度體系和管理機構
圍繞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劃和總體改革目標與要求,改革和完善適應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制度體系、管理機構,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工作效能和管理水平。以師德建設為核心,改革和完善教學管理制度,進一步推進各項工作的檢查和評價;以學生的職業素質養成和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改革和完善學生管理制度;圍繞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推進機構改革,加強教學督導、考核考評等管理機構的建設;深化院系二級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充分發揮系部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增強系部工作活力、合力、動力;推動教輔行政部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增強執行力,提高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3-0075-02
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至今也有幾十年的歷史,縱觀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與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之間仍有很大的差距,這種差距要求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方面必須適應時展,必須快速改變。但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進程緩慢,甚至可以說步履艱辛,本文擬對此進行探析,并提出解決對策。
一、高等職業教育現狀
1.雖然高等職業教育大力推行實踐教學,但仍表現出課程教學內容的主題為理論知識,理論課程教授學時又過于集中,與實踐教學時間有較長差距,故學生無法很好的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在人才培養方案組建過程中,高等職業教育按照知識之間前后銜接順序組織課程教學內容,未考慮所教授知識與學生未來具體工作、具體崗位之間的關系,甚至造成學非所用,所用未學的現象。
3.學習效果的檢驗未做改變。高等教育仍以課堂教學為主要教學模式,同時以教師的書面評價來評價學生學習狀況及學習結果。
4.教師教改素質與能力欠缺。不同的教學方法,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教師匹配。高等職業教育以往的教學方法根深蒂固,對教師的素質與能力要求相對較低,而教改要求教學方法上的切實改變,突出了其開放性、實踐性、互動性等特點,與傳統教學比較教學的環節更多,組織教學更為復雜,同時要達到能夠指導學生進行技能訓練,增強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這必然是對教師素質與能力的考驗。
二、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方向
1.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構建課程體系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構建課程體系不僅要考慮到當今企業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要求,同時要考慮社會和企業對學生職業素質的要求;不僅要考慮學生今后就業的行業、工作及崗位的要求,同時要考慮學生未來發展的需求,是學生能夠得到全面、可持續學生成長的發展。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構建課程體時,可以按照"崗位(群)-工作過程-崗位能力-核心能力-核心課程、支撐課程及相關課程"的課程建設思路,根據學生未來就業崗位核心能力、職業素質要求和學生自身就業發展潛力及社會發展趨勢來開發課程,用以構建課程體系。
2.高等職業教學模式改革推進
打破傳統的課堂理論教學,采取以行動或任務為導向的項目教學模式。項目教學模式采取的是實踐與理論一體化的單元式教學方法,其中教學的關鍵是實踐部分,理論知識穿插其中,理論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實踐中要應用的知識。在教學中,學生是整個項目教學的主體,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參與與幫助解惑,這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學生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實踐水平。推進以項目教學為核心的教學模式改革,創造項目教學模式改革的環境條件,并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同時實現學生為主體、項目為核心、工作現場為中心的轉變,達到職業能力培養目標。
3.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實訓條件建設
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想法再好,最終也要落實到實際中,這就需要有相應的配套實訓條件。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實訓教學資源短缺是制約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攔路虎,校企結合機制的建立雖然能解決部分高等職業教育問題,但很多時候從長遠角度考慮校企結合有很多制約因素。應借鑒國外高等職業教育經驗,加快虛擬、模擬及仿真現代技術手段為主要特征的實訓條件建設,開發虛擬工廠(公司)、虛擬車間、虛擬工藝、虛擬工作、解決實訓難題,為高等職業教育改革提供有效途徑。
三、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對策
1.轉變高等職業教育思想。高等職業教育思想經歷了幾十年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是不斷摸索的過程,直至今日,社會到底對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是如何定義的,高等職業教育應該如何培養人才,培養怎樣的人才,這些都值得深思,深思下來就是當今高等職業教育應具有的思想。不能再繼續這傳統陳舊的思想不放,要有新的現代的思想將傳統的思想取締,這樣高等職業教育才能真正的為社會提供所需人才。
2.加強高等職業教育教改研究。今日的社會不同以往,不再是消息閉塞閉門造車的時代,對于教學改革,每個地域每個國家都有行之有效的方法,都有可以借鑒的渠道,要明確高等職業教育特殊的目標定位,才能據此高屋建瓴的研究和探索具有高等職業特色的教學方法,以更好地實現高技能職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3.高等職業教育教師素質與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是獨特的,也是能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因素。教師既是教學的設計者和策劃者,又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教師素質與能力的高低對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要努力的提高教師素質與能力。要尊重從事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師,同時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師要比其他任何職業更具備崇高的職業道德,為人師表,心存大愛。
4.強化高等職業素質教育。高等職業院校不僅要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更應注重學生的職業行為能力培養,培養學生勝任未來崗位工作的方法及能力。通過高等職業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學生意志品行,同時關注學生心理素質以達到當今企業對人才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楊向華.論高校教學改革中應處理的幾對關系[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