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4 22:07:0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兒童詩歌,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5-277-02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兒童要“誦讀兒歌、童謠和淺濕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據統計現行的人教版語文實驗教科書,一到六年級教材入編的詩歌共156首,其中古詩61首,兒童詩95首,可見小學階段是很重視詩的教育作用的。
“讀詩的孩子聰明,聰明的孩子愛詩”,多賞讀兒童詩不僅能提高學生鑒賞詩的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啟迪學生的心智。著名詩人馬爾夏克說過:“孩子們是最愛詩的,七歲以前,他喜歡帶韻腳的詩;七至十一歲,愛有情節的故事詩……”從馬爾夏克的話中,我們能感受到孩子們是天生的詩人。我在教學中也欣喜地發現,我的學生也愛詩,更愛寫詩。我在教學中嘗試著啟蒙學生寫詩,給我帶來了很大的驚喜。我采取了這樣一些方法:
一、為學生播下詩的種子。
剛開始學詩,有很多同學認為詩不可觸摸,很神秘,至于寫詩就更難了。其實,學詩是很快樂的事,寫詩很容易。但是,要寫好詩,讀詩是很重要的。古人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話形象、傳神地寫出讀詩和寫詩的關系,所以,要寫好詩首先就要認認真真地讀詩。
詩是凝練的語言藝術,內容高度濃縮,內涵極其豐富,需要反復朗讀,才能了解詩意、體會詩情、領略詩境。最初,我努力創設一個聽詩、讀詩、賞詩的氛圍,如采取個人讀、小組讀、集體讀,配樂讀、表演讀,班級詩歌朗誦比賽等多種形式的讀詩活動,使學生在誦讀中領略詩境,在反復朗讀中感受詩帶來的語言之美、想象之美,在感情朗誦中感悟詩人美好的情操,就這樣在“潤物細無聲”中為孩子的心靈悄悄播下詩的種子。
二、教會孩子從模仿開始
我們常常說:“童言無忌”,孩子的語言往往充滿童稚、童趣,如果轉化為詩意的語言,就成了優美的兒童詩。那么,如何轉化呢?
剛剛指導學生寫詩時,他們總會感到詩歌很神秘,創作出來的作品既無“詩意”,連“童趣”也被嚇跑了。什么是開啟寫詩的第一把鑰匙呢?那就是模仿。從心理學的角度說,人要學會一種技能,都是從模仿開始的,而且需要不斷地模仿。在兒童詩創作輔導中,我嘗試著讓學生模仿寫詩,從而降低難度,激發興趣。我在平時教學實踐中是這樣做的:
1、試著讓學生填詞補句
學習語文,就是從字到詞、從詞到句、從句到段,從段到文。我想學寫兒童詩應該也一樣,應當從填詞補句開始。可以在詩中留下空白處,讓學生發揮想象填寫,填上空格。
例如:花兒的夢是紅的,/( )的夢是綠的,/露珠的夢是( ),/娃娃的夢是( )。學生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填好后,告訴學生他們已經創作了一首詩,學生非常興奮,寫詩的信心倍增,感到寫詩原來這么簡單,從而消除了學生對詩的神秘感。
2、在詩中補上相應的詩句
還可以給學生出示一些殘缺的詩句,讓學生依照例句,發揮想象,在詩中補上相應的詩句。比如為下面的詩歌補句子。
如果我是陽光,我將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清風, 。
如果我是 , 。
如果我是 , 。
這是一些模仿的方法,學生剛寫出來,不管好差,都要予以鼓勵,并慢慢引導他們在模仿的基礎上寫出屬于自己的東西,這樣學生就能滿懷信心地邁出兒童詩寫作的第一步。
3、進行段落模仿
每一首詩里都有一個或多個可以訓練語言的積累點、訓練點,在教學中如果我們能把握這些點,進行段落模仿也是仿寫詩的好方法。出示一個段落,讓學生揣摩詩的結構、形式等,指導學生仿寫其他段落,這樣層層遞進,引導學生進行小范圍的仿寫,既強化了閱讀的快樂,又減輕了寫的難度。學生樂意寫,也愿意寫,讓學生減少了習作的畏懼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為以后的創作打下基礎。
4、變課文為詩文
要進行仿寫,就要認真揣摩,可以教學生嘗試著模仿課文中詩的結構、句式、意境等,來寫兒童詩。也可以讓他們試著將一些課文改編成詩歌。改編課文,首先讓學生在對比中分清詩歌與其他文學體裁的不同,了解詩歌幾個特點:(1)抒發了強烈的情感;(2)創造了悠遠的意境;(3)開展了豐富的聯想、想象;(4)語言極為精煉。
當學生了解了詩歌與文章的區別后,就可以教學生把一些課文轉換成詩文,并且在文體間的對比中學會詩的分行,學會按韻律的感覺、斷句、停頓等。
作為老師,我們要做有心人,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詩的形式,運用多種方式讓孩子模仿,讓學生樂于創作兒童詩,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喜愛上兒童詩。
三、開啟學生“異想天開”的想象力
要寫好出一首好詩來,想象是很重要的。小學生最富于想象和聯想,豐富大膽的想象,往往讓我們成年人望塵莫及。孩子在想象的世界里,花兒會笑、鳥兒會唱、草兒會舞、魚兒會說……想象,就是兒童詩的項鏈。初寫兒童詩,教學生抓住事物的特點,如顏色、形狀、功能等,來展開想象,把事物之間有機地聯系起來。想象可分直接直接想象和間接想象,寫詩的時候,如果想象層次越深,詩就越有意趣,可以進行專門的訓練。
1、提供意象,綴詞成句訓練
(1)、直接聯想:
楓葉――手掌 雨滴――項鏈 皺紋――小溪
鏡子――照相機 雷聲――敲鼓 星星――印章、金幣
彩虹――拱橋、顏料盒、圍巾
(2)、間接聯想:
落葉――黃蝴蝶――思念大地媽媽
芽――樹的眼睛――看風景
漣漪――池塘微笑――蕩漾著快樂
螃蟹――橫著走――橫行霸道
2、詩意創新訓練
例:生硬的:新種草地,亂踩重罰!
詩意的:(小草睡覺,請勿打擾!)
(1) 生硬的:校園鮮花,嚴禁亂摘!
詩意的:( )
(2)生硬的:過道走廊,不得喧嘩!
詩意的:( )
(3)生硬的:攀爬樹木,違者嚴處!
詩意的:( )
想寫詩需要大膽的想象,只有馳騁想象,才能寫出好詩來。這樣的練習在無形中能開啟學生“異想天開”的想象力,還能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也使學生覺得原來寫詩這么有趣啊。
四、教會學生詩歌創作的技巧
讓孩子在品讀和仿寫中感悟詩歌,領略詩的竅門。教會學生初步了解兒童詩的創作技巧,比如有直述法、比擬法、夸張法、對比法、反復法、對答法、仿聲法等。在教學生寫詩的時候,教會他們把不是人的事物人格化,把自己思想和情感融入文字之中,將無情的物,比擬成有情的人來描述;賦予事物人的語言、人的動作、人的情感、人的感覺……例如:“微風吹來,碧綠的柳樹就擺動他們柔軟的腰肢,和小朋友打招呼” 小學生想像無限,看法新、奇、善,可以寫出活潑可愛、富有情趣的兒童詩。
五、帶領學生觀察生活
寫詩,要有詩的味道。要寫出詩味,這就需要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仔細觀察事物,用詩意的眼睛來看世界。引導學生積極調動多種感官,根據味覺、觸覺、聽覺、視覺等來開展相關聯想、相似聯想,多角度、多方位地看世界。并鼓勵他們把看到的、聞到的、聽見的,讓自己有特別感覺和想法的通通寫出來。嘗試寫詩時,一定要指導學生用美的眼睛看事物,用詩意的語言來寫詩。比如寫春這個話題,我是讓學生排好隊,帶他們到校園中以及校園周邊的田野走一走、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議一議、說一說,然后讓他們寫文章,寫詩歌,學生很起勁。雖然他們自己天天經過的地方,但大多視而不見,一點撥,就覺得景象太美了,內容太豐富了,很多作品就這樣通過觀察創作出來了。
安在桃樹枝上。
帶著一串花苞,
牽著萬縷陽光,
悠啊,悠——
悠出聲聲春的歌唱。
我想把腳丫
接在柳樹根上。
伸進濕軟的土地,
汲取甜美餓營養,
長啊,長——
長成一座綠色的蓬帳。
我想把眼睛
裝在風箏上。
看白云多柔軟,
瞧太陽多明亮,
望啊,望——
藍天是我的課堂。
我想把我自己
種在春天的土地上。
變小草,綠得生輝,
變小花,開得漂亮。
成為柳?和蒲公英,
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會飛,飛——
飛到遙遠的地方。
(二)紅燭贊
三尺講臺是您施展才華的天地,教學新法發揮點石成金的魔力,揮灑汗水耕耘,為了您今天的幼苗早日成材,傾注心血澆灌,為了祖國的花朵更加絢麗。深夜,您批改作業,陪伴您的時皎潔的月光;清晨,您邁進教師,慰藉您的是我們的朗朗書聲。
每年的十月一日是祖國媽媽的生日-國慶節。伴隨著風風雨雨,迎來了我們的祖國媽媽的六十二歲生日,今天,舉國上下普天同慶,共同慶祝這個美好的節日。
(三)祖國萬歲
禮炮聲聲震天下,五星紅旗似彩霞,
光輝歷程世矚目,神州遍開改革花,
今日再次展藍圖,燦爛輝煌今勝昔,
舉國上下齊開顏,共祝祖國萬萬年。
(四)中國,我的祖國
1997年7月1日,;
1999年12月20日,;
2003年,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2005年10月,“神六”飛上太空;
兒童詩歌是指適用于兒童聽賞、吟誦和閱讀的詩歌的總稱。它與兒歌在表現形式上有明顯的區別,兒歌通過比較簡單、易懂,且較為直接的表現主題思想。兒童詩歌則通過間接的方式表現主題思想,內涵深刻、含蓄。在中國古代,兒童啟蒙學階段讀詩是主要的內容,比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唐詩三百首》等。近來年,在兒童啟蒙教育階段,誦讀詩歌也開始盛行。研究表明,誦讀兒童詩歌有利于培養兒童思想情操,發展兒童良好習慣;有利于培養兒童的想象力,鍛煉創新意識;還有利于發展兒童的審美意識,提升藝術鑒賞能力。因此,對兒童詩歌的教育在傳承千年古文化的同時促進兒童健康成長。通過調研發現,在兒童詩歌的教育教學中,很多的停留在對詩歌本身記憶和誦讀水平。兒童雖然記憶住了詩詞,但是不理解詩歌的意境和主題思想,那么這種教育方法根本無法有效的起到發展兒童能力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的開展兒童詩歌的教育,是兒童啟蒙教育活動中關鍵的問題之一。
針對兒童來說,尤其是學齡前兒童來說,如果把傳授兒童詩歌作為培養兒童的知識、能力、文化和學問是欠妥的。應把詩歌中本質的元素---藝術在教育教學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通過兒童詩歌的教育,重點培養兒童的藝術審美能力。
一、兒童詩歌的教學應體現綜合藝術課程的形式
在早期,葉嘉瑩就提出要通過一邊游戲,一邊唱歌的形式學習兒童詩歌,用一種簡單、容易學、容易懂的唱歌游戲的方式來傳授兒童詩歌。兒童詩歌的教育應結合兒童這一個年齡階段的本能需要和興趣,不能因為兒童智力的開發而扼殺兒童的活潑的天性、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兒童詩歌的教學中要將詩歌與生活、詩歌與情感、詩歌與文化、詩歌與科學相融合,體現出綜合、愉悅、創造 、人文等特點,通過說、唱、跳、妝、演,讓孩子們充分地理解詩歌的藝術內涵,脫離了死記硬背枯燥的學習方式,迎合了兒童喜歡游戲的天性;同時,兒童詩歌教育游戲中,讓他們自我探索,感受到社會生活的環境,以豐富自己的情感和心靈,能從生活中享受到童詩的樂趣。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增強對兒童詩歌教學的趣味性
在多媒體教育教學中,可以融入文字、圖像、動畫、聲音等多種元素,把詩歌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把它轉化成活動性、趣味性、直觀性的呈現出來,通過動態的,新鮮的感覺吸引,克服了孩子們注意力時間短的問題,經過聽覺、視覺的協作,將激發他們的求知興趣,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詠鵝》的教學中,可以利用白鵝的錄像、Flas,PPT幻燈片、音樂等元素,從聽著歌曲《詠鵝》展開,到欣賞和聽著歌曲表現各個動作,了解鵝在不同狀態下的形態;同時,也可組織孩子對鵝的動作進行模仿,增強孩子的觀察能力,讓孩子們深入到《詠鵝》的意境中。
三、將區域活動與兒童詩歌教學相結合
孩子的語言能力在不斷的對語言運用中得到發展起來的,在兒童教育中,我們應將兒童詩歌的語言教學內容,通過區域活動,創設一個讓孩子們想說、敢說、有機會說的且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在區域活動中,可以增加“兒童詩歌誦讀”的活動內容,讓孩子們從家中帶來的兒童詩歌中,三五一群,五四一伙的進行詩歌的自己欣賞、表演和繪畫。在區域活動中,形成一種寬松的環境,讓孩子們對詩歌的熱愛通過多樣的形式得到積極大膽的表現。
四、在兒童詩歌教學中融入角色扮演和繪畫方式
在兒童詩歌的教學中,教師應創造性融入各種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可以角色扮演,繪畫方式作為兒童詩歌教育的切入點。比如在古詩《回鄉偶書》的教學中,可以讓孩子們通過角色扮演老爺爺、兒童來直觀的體現詩歌的意境和背境。在《一去二三里》的教學中,可以通過繪畫的方式,繪出一幅的精美的圖畫,讓孩子們欣賞十個數字的優美,十個數字的巧妙之處,來理解詩歌內涵。在《勤學》、《涼州詞》、《相思》等兒童詩歌都可以融入這些元素。當然,這些教學方式需要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并應結合具體的詩歌采用更加簡單、易操作的教學方式。
五、通過環境布置來營造兒童詩歌的教學氛圍
在兒童詩歌的教學中,應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環境,為兒童在詩歌學習中表現機會。好的教學環境能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比如,可以通過創設“古詩與畫”、“我為古詩配畫”、“我來畫古詩”等墻體裝飾和環境布置,讓兒童在詩歌的欣賞中,借助周邊環境,直接進入詩歌的意境中。比如在詩歌《搖籃》的教學中,可以利用大樹和泥土材料來構建搖籃的環境,利用大海、天空、泥土等材料來繪制搖籃的壁畫;并結合教學掛圖、底版和小卡片等材料,以畫畫、擺圖的形式表現詩歌的內容,在配上親切的口吻將孩子帶到詩歌的意境中。
六、在兒童詩歌的教育中應注重軟環境的營造
在兒童詩歌的教學中,不但講究教學的方法和方式,也應融入良好的教學軟環境。重點應把握以下幾個點,師生關系的融洽點也就是要營造師生之間相互關愛、互相尊重,充滿鼓勵且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幼兒之間合作點通過相互交換作品、相互溝通、相互模仿的方式,構建幼兒之間相互溝通協助的氛圍。家園配合的默契點是通過“家長會”、“文學沙龍”和“親子活動”等多種形式,讓家長參與到對兒童詩歌的教育中,讓家長在家里面營造學習古詩的氛圍。教師素質的提升點是指要提高教師的文學底蘊和詩歌的教學能力,同時結合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調節詩歌的教學方法。
因此,在對兒童進行詩歌教育教學中,應以“幼兒為中心”的原則展開,以內容、形式、方法豐富的載體,讓幼兒在記憶力最好、心靈最純潔的階段,接受到經典詩歌的教育,向他們展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優點,培養兒童的文學、審美能力,發展兒童的情趣,使他們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
參考文獻:
[1]牛玲.關于兒童詩教學的探索和研究[J].語數外學習,2013,(6).
大自然綠色的課本》(五上)、《春光染綠我們的雙腳》(五下)、《我們愛你啊,中國》(六上)、
《長江之歌》(六下)。兒童詩是專門為少年兒童創作或是少年兒童自己創作的,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9首詩歌中只有6首是兒童詩,而經典的兒童詩在教材中不多見。
兒童詩有著自己的個性特點。
一、 豐富的想象
“想象是創造形象的文學技巧最重要的手法之一。”只有依憑想象,才能發現生活中具有詩意的東西,并使其深化升華。比如金波的《流螢》,通過富于想象的景色和細節的描摹,表現詩人對少年兒童真摯的愛。詩最后寫道:“我從菜園拔一根蔥管,/好放進幾只流螢,/讓它們閃出柔和的光吧,/孩子,送你一盞翠綠的燈。/放螢火在你的枕邊,/我再編一個童話給你聽:/說在夏天的夜里,/有一個翠綠的夢……”而他的名篇《小鹿》,更洋溢著豐富的想象:花的影,/葉的影,/給你披一件/斑斕彩衣。你站在那兒,/和無邊的森林/融合在一起。然而你還像一株飛跑的樹,/高昂著你枝枝丫丫的角,/閃進密密的大森林里。一會兒和這棵樹,/一會兒和那棵樹,/交談著春天的消息。
二、 歡躍的童心
兒童詩表現了少年兒童特有的純潔、天真和童趣。成功的兒童詩幾乎都充滿兒童情趣。比如冰心的《雨后》,寫了在夏日的雨后哥哥在水洼中滑了一跤,嘴里說著“糟糕”,臉上卻有盛不住的得意與驕傲。緊跟在哥哥身后的妹妹,提著裙子小心地走,心里卻也希望摔這么一跤。詩人捕捉住兒童生活場景中的詩情,使天真幼稚的行為閃耀著誘人的異彩。
用兒童的眼睛觀察事物,敘寫兒童獨有的內心世界、情緒活動,通過有趣的情節表現
的兒童詩,自然是充滿童趣的。那種不以故事起伏引人,而是以有優美流暢的文字描摹自然,記寫因情、因物起情的直接感受或流動的兒童情緒的兒童詩,也多滿蘊童心童趣。如馬云超的《夜晚》:夜晚是一朵黑色的花
兒,/黃昏時候開始慢慢綻開,/天剛蒙蒙亮又合上。/細膩的花瓣兒上,/落著星星點點的小甲蟲,/閃爍著金色的光芒。/月牙兒在花瓣兒上散步,/一會兒逗著甲蟲玩,/一會兒采集撲面的花香。/夜晚是一朵黑色的花兒,/它的花期不長也不短,/足夠你把夢做得像模像樣。
三、 精美的語言
兒童詩的對象是少年兒童,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在藝術上允許降格以求。它與一般詩歌一樣應是精湛的語言藝術,需通過最精粹的、最有概括力、表現力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涵。正如蘇聯著名兒童詩人馬爾夏克說的那樣:為孩子們寫詩,同時也要給他們一個學習語言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說,欣賞兒童詩不僅要引發他們的感情,使之獲得愉悅,提高藝術鑒賞的能力,還要擴大和豐富他們的語匯,培養他們駕馭語言的能力。如金波的《第一行詩》的末句“雁陣―春天的第一行詩,/寫在祖國明麗的春天!”形象地把大雁北飛比作春的信息,同時精美的語言也傳達著美感。
四、 優美的音韻
“情感最直接的表現是聲音節奏,而文字意義反在其次。文字意義所不能表現的情調常可以用聲音節奏表現出來。”因此,很難想象不具備音韻節奏美的詩歌有什么藝術力量。尤其對年幼的兒童來說,兒童詩往往最先以悅耳的節律聲調吸引他們。兒童詩的音韻美,一方面表現在回環整齊上,以悅耳鏗鏘的韻腳完美托現詩歌的意象,抒發思緒。另一方面,表現在與內在情感、內容相一致的旋律和節奏美上。聲和調的有節律的抑揚頓挫,拍節的輕重舒急,能加強詩本身內在情感的表現力,充分顯現詩的神韻。如圣野的《夏弟弟》,全詩的節奏依感情的升落起伏而變化。第一部分十六行的節律舒徐平穩,表現了“綠孩子”由春到夏漸漸生長伸延的情景;第二部分十八行的節拍聲調變得急促快捷,形象地展現了盛夏莊稼和山林飛快變化,夏的蔥蘢和盎然生機;最后兩小節又回到舒緩的慢板中。
兒童詩歌能夠點燃學生自主創作的熱情,讓學生的生活充滿詩意,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和途徑,開展兒童詩歌活動:
1. 布置詩歌園地。利用教室的黑板報、墻壁等陣地抄錄精彩的兒童詩,創設良好的氛圍。每周還可以提出背誦、競賽的要求。
2. 課內向課外延伸。學習語文課本上的詩歌時,不僅要教給學生詩歌的基本知識,提高賞析能力,還應以一首帶一串,搜集詩人的其它作品或搜集同主題的作品,擴大閱讀量。
3. 開設詩歌欣賞課。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適量引人兒童詩作品,鼓勵學生大膽模仿、創作,逐步拓寬詩的形式和內容,可以敘述,可以抒情,有詠物詩,有童話詩,有的富有趣味,有的蘊含諷喻。這樣學生創作的兒童詩才會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一、兒童詩歌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詩歌整體性
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詩歌的講解時喜歡把詩歌拆開來理解,一句一句的為學生講解詩句的意思,以便學生能夠更容易地進入學習狀態。但是詩歌藝術畢竟是有著自己的整體性的,詩歌整體的意蘊并不是詩歌各部分含義的簡單相加,只有對詩歌整體綜合起來理解才能讓學生真正了解詩歌的原意。有時一整節課上完了,所有的句子都已經解析一遍,學生卻對詩歌的內容似懂非懂,把握不了中心和重點。
(二)缺少兒童的視角
能夠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詩歌一定是最優秀的作品之一,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些詩歌往往都是從成年人的成熟審美視角來看的,小學學生未必能夠很好的領會其中的含義。兒童理解世界的方式與成年人是不同的,從兒童的視角來選擇和講解詩歌才有可能讓兒童達到充分理解的程度。在進行詩歌學習時,兒童不是詩歌世界的過客,而是要真正融入詩歌世界之中,用他們能夠理解的方式領略詩歌的魅力[1]。
(三)教師對詩歌的理解缺乏深度和廣度
詩歌是凝聚著人類智慧和情懷的藝術作品,擁有著巨大的深度和廣度。只有在深度和廣度上對詩歌進行充分挖掘,才能更好的掌握詩歌的精髓。但是許多教師對于詩歌藝術缺乏研究,對于詩歌作品理解不深,對于詩歌的技巧和內涵缺乏思考。
(四)對詩歌的課外閱讀缺乏指導
詩歌修養的積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大量的詩歌閱讀才行。但是詩歌教材的容量有限,智能挑選出最優秀的幾首作為示例。加強小學詩歌教育,必須在教材的基礎上提高閱讀量,這需要教師在課外為學生們進行詩歌閱讀指導。對于教材內的詩歌,也要讓學生進行充分的預熱,由教師指導學生正確的詩歌閱讀方式,只有對詩歌有了基本的認識和熟悉度之后,學生在課堂上才能高效的學習[2]。
二、兒童詩歌教學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詩歌資源
詩歌,是諸多文學體裁中是門檻最高的一種,不如其他的文學體裁普及。詩歌在理解上有天然的難度,教育界對于詩歌的培養并不十分重視,導致相關的資源非常缺少。許多人存在著學習詩歌沒有用的錯誤思想。目前在教材中,詩歌所占的比例非常低,遠遠低于敘事文和散文,即使是出現了也沒有受到重視。在課外閱讀中,詩歌同樣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二)教師的差異性
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教學方法,也有不同的教學理念。教師的教學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詩歌教育的水平。有的教師擅長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在講解詩歌時為學生提供豐厚的文化背景,提高學生的思維聯想能力。有的教師偏重于詩歌之中的優美語言,嘗試著引導學生發現詩歌中的語言運用技巧。還有的教師則重點培養學生的精神品質,詩歌成為了良好品質的載體。不同的教學理念最終讓學生走上了不同的學習方向,對于詩歌的理解也大有不同。
(三)來自學生的因素
小學生正處于認識世界的階段,比較活潑好動,缺乏自主性,容易被其他的東西吸引,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在同一件事上,需要教師不停的吸引注意力。兒童的思維也與成年人不同,他們缺乏理性思維,但是形象思維特別發達。這讓他們在詩歌的理解上有著與成年人完全不同的方法。
三、改進學校語文兒童詩歌教學的對策
(一)補充詩歌教學的內容
利用圖書資源和互聯網資源為孩子們盡可能多的搜集詩歌資源,同時要組織教師培訓,讓小學語文教師的詩歌藝術功底快速提升,為孩子提供更高質量的詩歌教育。
一、龐德的詩歌翻譯語言觀
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1965―1972)是二十世紀英美文壇的巨擘之一,他不僅是英美現代主義詩歌的主要奠基人,而且以其突破傳統的翻譯觀念和翻譯手法推動了英美詩歌現代化的進程和翻譯學的發展。
西方評論界認為,龐德翻譯理論的核心是其詩歌翻譯語言觀。在早期的意想主義運動時期,龐德注重細節和單個意象的精確翻譯,把其翻譯觀建立在語言能量與活力的基礎上。他認為,語言是富有活力的,在不斷的變化中彰顯其生命力,因此,詩歌翻譯應通過詩的節奏、意象和變化讓詩歌語言迸發出巨大的能量。這種翻譯觀無疑給了譯者更大的自由空間,詩歌翻譯也因此而具有了更多的靈活性和藝術性。龐德在《如何閱讀》一文中根據詩歌的語言特征,將詩歌分為三類,即“聲詩”(melopoeia)、“形詩”(phanopoeia)和“理詩”(logopoeia),[1]并對這三類詩的翻譯做出如下闡釋:“聲詩可被一位聽覺敏銳的外國人所賞識,盡管他對詩歌所有的語言一竅不通。聲詩其實不可能從一種語言翻譯到另一種語言,除非有天生的巧合,再加上僅譯半句。與此相反,形詩幾乎或完全可以不差分厘地翻譯過來。好的形詩,譯者其實不可能破壞它,除非他粗制濫造,忽視眾所皆知的常規。理詩無法翻譯,雖然它所表達的意向可以意譯。或者說,你無法‘就事論事地翻譯’,只有在確定作者的意圖之后,你或可找到一個派生或相應的結構。”[2]龐德作為詩人兼翻譯家,在詩歌英譯方面功不可沒,其獨到的詩歌翻譯觀不僅對英語詩歌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且對英詩漢譯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本文將依據龐德對詩歌類型的歸結,即從“音樂”、“意象”、“意境”三方面,對英美兒童詩的翻譯作一評析。
二、兒童詩的特點
既然龐德的詩歌翻譯觀注重詩歌的語言特征,并從詩歌語言的不同方面對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進行了探索,因此,翻譯英美兒童詩也需要詳細分析兒童詩的語言特點。
兒童詩,顧名思義,是寫給兒童的詩。由于其讀者對象的特殊性,兒童詩有著不同于其他類型詩歌的特點,歸結如下。
(一)充滿童趣而朗朗上口的語言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為激起兒童情感上的共鳴,兒童詩的語言往往洋溢著盎然的兒童情趣,這樣不僅可以讓兒童在充滿童趣的語言環境中提高鑒賞語言、駕馭語言的能力,增加對知識的渴望,同時在誦讀過程中受到美的熏陶,獲得美的享受。為了便于吟誦,兒童詩的語言通常簡單易懂,具有較強的音樂性和節奏感。許多兒童詩韻腳整齊,甚至一韻到底,使兒童易于并樂于接受。
(二)想象豐富而奇幻多姿的意象
兒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聯想的,他們總是通過自己創造性的想象來詮釋并詩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們的世界里,花兒會笑、蟲兒會唱、草兒會舞……因此,兒童詩必須符合兒童的心理,通過豐富的想象創造出獨特而優美的意象,抒發童真童趣,從而讓他們在五彩斑斕的世界里,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想象與現實之間感悟詩意的所在。
(三)貼近生活而巧妙新穎的構思
兒童詩的主題多為描寫兒童的生活,探討兒童的情感世界,在廣泛性和深刻性上遠不如其他類型的詩歌。因而,其獨特的藝術性主要依賴于在平實而真切的生活之上巧妙新穎的構思。這類詩歌往往借助在生活基礎上的大膽想象,以小見大,深入淺出,使平易而簡單的兒童生活幻化為充滿神奇色彩的繽紛世界。
(四)天真爛漫而自然優美的意境
形象與情感的有機結合構成了詩的意境。在兒童詩中,通過情景交融,把真實的兒童感受通過形象含蓄地表現出來,其特有的意境才會自然地呈現。兒童詩大多避免抽象晦澀的形象,而是把天真童稚的感情附于平易自然的形象之上,營造出童話般的境界,同時又不失詩歌的優美。
三、英美兒童詩的翻譯
(一)“音樂美”
龐德認為“聲詩”可以感而不可譯,除非有巧合。然而兒童詩有著較強的音樂性,如何在漢譯中保持這種音樂美呢?根據龐德的理論,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靈活地處理這種源于語言差異的不可譯因素,竭力表現詩歌語言背后真實的感情。因此,這種“音樂美”在兒童詩漢譯中就表現為誦讀過程中濃厚的“兒童味”。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必刻意追求音律上的統一。如果由于一味強調尾韻一致或“以頓代步”而造成譯文的晦澀難懂或詩句冗長,則有悖于兒童詩的特點,“兒童味”也會大打折扣。因此,在兒童詩翻譯中保持“音樂美”,要在形式上做一些取舍和變通,如舍棄原詩的音韻和步律而代之以句式的整齊或向五言詩、七言詩靠攏,從而保證了兒童詩的“可誦性”特征。如英國詩人西柏(Colley Cyber)的一首短詩《盲孩》(The Blind Boy),屠岸的白話體譯文基本追隨原詩;而駱海輝的七言體式的譯法則隨原詩的音律作了靈活的處理,僅舉該詩的前兩節為例:
The Blind Boy
Colley Cibber
O say what is that thing call’d light
Which I must ne’er enjoy;
What are the blessings of the sight.
O tell your poor blind boy!
You talk of wondrous things you see,
You say the sun shines bright;
I feel him warm, but how can he
Or make it day or night?
譯文一[3]
你們說的“光”,是什么東西,
我永遠不可能感覺出來;
你們能夠“看”,是什么福氣,
請告訴我這可憐的盲孩。
你們講到了種種奇景,
你們說太陽光輝燦爛;
我感到他溫暖,可他怎么能
把世界分成黑夜和白天?
譯文二[4]
請問何物是光線?
我的雙眼看不見。
眼睛能看真幸福,
可憐盲孩難擁有。
眼見事物很奇妙,
太陽明亮又美好,
我知陽光冷與熱,
不懂晝夜如何換?
兩個譯文比較來看,譯文一給兒童讀者更多的原作表層信息,也較容易理解,但是在音韻效果的處理上略遜一籌;譯文二的七言體也并非完全押韻,但在傳達原詩主體節奏方面還是具備了一定的優勢,易于唱誦,“兒童味”濃,更容易被兒童讀者所接受。
(二)“意象美”
受中國古詩的影響,龐德領導了20世紀初的英美意象主義運功,因而對詩歌意象的理解和翻譯有其獨特的藝術特點。從龐德對意象的定義,即“智力與情感在瞬間的復合體”,可以看出龐德在翻譯中注重通過意象來渲染詩作整體的情感氛圍,這種“融情于景”便是龐德詩學與中國古典詩學的契合點。
由于兒童擅長形象思維,兒童詩中則較多地運用表達色彩、聲音和形象的詞,從而形成了兒童詩語言淺淡而意象突出的特點。因此,英美兒童詩的翻譯也可借鑒龐德詩歌翻譯理論中關于詩歌意象處理的獨特理念,不僅使兒童詩意象中所蘊含的活力得以張揚,而且使詩歌整體的詩意畫面變得鮮活起來。
在翻譯過程中,為了凸顯英美兒童詩的視覺意象和聽覺意象,譯者應在句法和用詞上作適當靈活的處理,如多用漢語無主句、添加疊字,等等。如英國詩人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一首小詩《風》(The Wind),去全詩共三節,基本選用英語中最常用的單音節詞,語言簡潔流暢,意象清晰明快。而如何在譯詩中保留這種畫面感和意象美呢?現以該詩的第一節為例,略作分析:
The Wind
Robert Louis Stevenson
I saw you toss the kites on high,
And blow the birds about the sky;
And all around I heard you pass,
Like ladies’ skirts across the grass
O wind, a-blowing all day long,
O wind, that sings so loud a song!
譯文一[5]
我見你把風箏拋向云端,
我見你把鳥兒吹向藍天;
我到處聽見你跑步的聲息,
像姑娘的裙子掠過草地
風啊,你整天不停地吹響,
風啊,你的歌聲多么嘹亮!
譯文二[6]
曾見你把風箏拋向高天,
吹得鳥兒振翅凌空飛翻;
側耳四周可聞你的聲息,
像姑娘的芳裙拂過草地
啊風,你終日不停地唱,
啊風,你的歌聲多嘹亮!
這兩則譯例都較好地再現了原詩蘊含的意義,但譯文二在語法層面上作了一些調整,使用大量的漢語無主句,使原詩中“風”的意象更加鮮明和突出,動感十足,從而使譯文情趣大增。兒童詩的語言簡單,因此在很多情況下可以對譯,但漢英兩種語言之間句法、詞匯層面的傳統差異和大量的語言非對等現象常常會給譯者帶來挑戰,因此,在翻譯兒童詩時,譯者應以“意象美”為重,必要時可以犧牲句法、詞匯的對等,保證譯文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三)“意境美”
詩歌中的意境美是用語言方式所表現出來的審美內涵,是一種整體的美感氛圍。龐德曾把詩歌比作“一種令人鼓舞的數學,它給予我們方程式,不是抽象的數字、三角形、圓形等等,而是人類感情的方程式”。[7]因此,龐德認為詩歌翻譯不應過分強調字詞的直譯,而是應在確定了作者的思想意圖之后,更多地再現“方程式”背后的感情,這樣才會使譯文所表現的景與情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
兒童詩的翻譯也應力求營造這種整體的“意境美”。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從整體把握兒童詩畫面感濃郁的特點,使譯文傳達出視聽交融、動靜結合的動態美感,從而達到對原詩意義的真正忠實。此外,為了烘托生動的意象畫面,可在翻譯中對修辭和措詞進行適當的調整,如把隱晦的暗喻轉化為淺顯的明喻,添加節奏型的重復或語氣詞,等等,使譯文達到境味、情味和韻味的和諧統一。如英國詩人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掃煙囪的孩子》(The Chimney Sweeper)一詩中的一句“The clothed me in the clothes of death”,如譯成“他們/就給我/穿上/這件/黑衣”[8],原詩的隱含之意則沒有表現出來;如譯成“他們/給我穿這/喪服似的/黑衣”[9],用形象的明喻來代替原詩的暗喻,不僅容易理解,而且意義準確,詩作的主題也在字里行間得到了深化。又如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另外一首充滿自然情趣和童真的小詩《船兒飄飄到何方》(Where Go the Boats),以下為原詩及其譯文[10]:
Dark brown is the river,
Golden is the sand.
It floats along for ever,
With trees on either hand.
Green leaves a-floating,
Castles of the foam,
Boats of mine a-boating――
Where will all come home?
On goes the river,
And out past the mill,
Away down the valley,
Away down the hill.
Away down the river,
A hundred miles or more,
Other little children
Shall bring my boats ashore.
河水清幽幽,
沙灘金燦燦;
清水無盡頭,
綠樹兩岸走。
水上綠葉漂,
泡沫像城堡;
船兒放下水,
東西隨波濤。
河水急流淌,
流過水磨坊。
穿越大峽谷,
沖下小山岡。
沖下小山岡,
河水到遠方。
船兒誰拾起,
他鄉小兒郎。
這首小詩描寫了一個孩童把船兒放下水,看著它飄向遠方,想象船兒被他鄉的小孩拾起,那份意外的驚喜是孩子們之間用心傳遞的禮物。譯詩較好地表現出了原詩的音樂美、勻稱美,以及輕松活潑的基調。其中,“清幽幽”“金燦燦”疊字的使用點活了意象畫面,淺顯的擬人和比喻及三、四節之間的頂真符合兒童詩的特點,在適合唱誦之余也不乏意境美。
四、結語
英美兒童詩的翻譯看似容易,實則不然。兒童詩特有的音樂美、意象美、意境美都是十分微妙的問題,需要譯者靈活的語言轉換能力、高超的措辭技巧和豐富的想象力。而在翻譯英美兒童詩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始終以兒童讀者為中心,努力使譯詩不失“兒童味”,創作出更多深受廣大兒童讀者喜愛的詩歌譯作。
參考文獻:
[1]Eliot,T.S.(ed.)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C].New York: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68:25.
[2]黃運特譯.龐德詩選比薩詩章[Z].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228.
[3][5]屠岸.英美兒童詩一百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4:3,92.
[4][10]駱海輝.牛津英語童謠[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19,190.
[6]李云起.太陽的旅行――英美短詩誦讀[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25.
翠綠的樹
撐開了一把把“傘”
到處都是綠的海洋
夏天是紅色的
不信,你看
火紅的太陽
招著大地
給小朋友們快樂
夏天是藍色的
不信,你看
藍色的大海
陪著小朋友
看他們揚起歡樂的浪花
夏天是粉紅色的
不信,你看
粉色的荷花
蜻蜓在旁邊偏偏起舞
荷花姐姐笑了
五顏六色的夏天啊
五彩繽紛的童年啊
安在桃樹枝上。
帶著一串花苞,
牽著萬縷陽光,
悠啊,悠——
悠出聲聲春的歌唱。
我想把腳丫
接在柳樹根上。
伸進濕軟的土地,
汲取甜美餓營養,
長啊,長——
長成一座綠色的蓬帳。
我想把眼睛
裝在風箏上。
看白云多柔軟,
瞧太陽多明亮,
望啊,望——
藍天是我的課堂。
我想把我自己
種在春天的土地上。
變小草,綠得生輝,
變小花,開得漂亮。
成為柳?和蒲公英,
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會飛,飛——
飛到遙遠的地方。
中圖分類號:G61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5-055-2目前,大部分的幼兒園都依據《綱要》上對幼兒園教育的指導,將幼兒園活動內容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綱要》上要求各領域相互滲透,但實際實行起來卻很難做到這樣。教師往往在設計教案時,把各個領域獨立了開來,語言活動即完全讓幼兒學兒歌,了解“頂針”之類的語法,科學活動則完全讓幼兒認識動植物或一些自然現象等,領域之間的滲透在實際的教學中少之又少。幼兒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在這樣的教育下其實都是片面的,因為生活的各個方面本來就是息息相關的,幼兒教育要來自生活,那如何能夠將各個領域劃分得清楚呢?
帶著這樣的思考,我認為可以將活動內容進行整合。首先以語言活動作為基礎,在進行兒歌教學時,將科學知識、情感體會、動作模仿等融匯在其中。要做到這些,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接下來筆者以小班兒童詩歌作品《刨個坑兒種西瓜》為例,介紹整合性教育的方法。
一、對教師的要求
1.首先,學會這首兒童詩歌并背誦出來。文學作品本身的豐富性決定學習活動是系列的、網絡狀的活動,具體可分為以下幾個層次:第一層次:學習作品。第二層次:理解體驗作品。第三層次:遷移作品經驗。在布魯姆的分類學里也提到,學習的過程是由簡到難逐步上升的過程,從知識開始,理解、應用、分析、評價、直到創造。知識指的是對于信息的回憶。教師可以提問幼兒“西瓜是先長葉子還是先開花?”
理解這個問題的水映了學生理解材料的能力。教師可以提問“開花以后會怎么樣?”應用是指在盡可能最少指導的情況下,在新情境中使用學習材料的能力。教師可以提問“種西瓜需要搭架子嗎?”“為什么種黃瓜要搭架子?”分析是將材料分解為不同組成部分,以理解材料結構的能力。教師可以提問“黃瓜是瓜,西瓜也是瓜,那黃瓜是水果嗎?”評價所關心的是基于特定標準判斷材料價值的能力。教師可以提問“西瓜給誰吃了?應該給他們吃嗎?”創造是指將不同部分組合在一起,形成新計劃的能力。處在這個水平時,幼兒需要使用發散性思維來獲得驚喜。教師可以請幼兒想一想“除了種西瓜,還可以種什么?除了給爹媽吃,還可以給誰吃?”或者,教師可以請幼兒自己為兒童詩歌創編一些動作。在這些階段中,教師需要一步步引導幼兒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熟悉作品,自己對作品有充分的感知體驗,并且已經經歷這幾個階段,達到最高的水平。這樣才可以指導幼兒在各個階段里扎實地學習,最終達到最高水平。
2.用模仿的方法教幼兒。教師可以為兒童詩歌設計動作,不用太復雜,能簡單明了地表達內容即可。動作難度要考慮幼兒發展水平,動作幅度不要過大,以免讓幼兒相互之間產生影響。在教師第一遍念兒童詩歌的時候,就可以加上動作,幼兒可以跟著做,但不要念,認真傾聽。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不要在最后才教幼兒動作,讓動作的學習變得刻意,成為一項任務。動作本身并不是重點,它是服務于學習兒童詩歌,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記憶兒童詩歌,是一種教學手段。不過,模仿動作也是在鍛煉幼兒身體各部分的肌肉能力和對于空間概念的認知能力,也是整合教學的一部分。
3.鼓勵幼兒聽兒童詩歌。傾聽在語言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不少教師總是會著急讓幼兒跟著念,學著念,但當幼兒還沒聽清詩歌的內容時,他只是在咿呀學聲而已。一定要強調“老師念得時候你們不要念,等老師念完了,你們再念。”幼兒念的時候,教師同樣要傾聽,不要一味幫助幼兒一起念。認真傾聽才會發現幼兒哪里念得不好,可以有針對性地復習。
4.完整欣賞,分句學習。教師在教學時先完整念整首兒童詩歌,然后選擇詩歌中最簡單的部分開始教幼兒,接著再逐步完整教授。不少教師總是會選擇將難點前置,但是試想,連最簡單的都沒學會,怎么能要求幼兒學會最難的呢?要尊重科學發展規律,逐步遞進。但幼兒將最簡單的學會后,對兒歌也有了一些認識,這對于掌握難點也是有幫助的。在《刨個坑兒種西瓜》中,“先長葉子后開花”這一句的動作形象生動,幼兒易于理解,句子本身也比較好念,因此可以先讓幼兒學會這一句。“小小孩兒上南洼”和“爹吃好了嗎?媽吃好了嗎?”動作不太好表示,句子也比較繞口,教師可以預想到幼兒學起來比較困難,這寫句子就可以放到后面多帶著幼兒練習幾次。
5.用不同的方式引導幼兒理解兒童詩歌的內容。教師可以采取問他們不同的問題這個方式來引導幼兒理解兒童詩歌的內容。組織幼兒討論,幫助他們理解作品的情節、人物形象和主題傾向,尤其是注意用聯系幼兒個人經驗的問題或假設性的問題引導幼兒深入思考和想象。例如可以提問“西瓜種在哪里的?”幼兒有生活經驗,會知道是種在地上的,因此教師就順勢可以告訴幼兒“所以我們要‘刨個坑兒種西瓜’呀。”不斷的提問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不斷教授幼兒新知識。
二、整合性方法包含的內容
1.社會情感。在《刨個坑兒種西瓜》中,提到“結個西瓜給爹媽”。教師可以提問幼兒“為什么結個西瓜要給爹媽呢?”在討論中就可以引導幼兒知道要懂得分享、感恩和孝順等一系列正面的情感。還可以在創編時將“爹媽”替換成“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讓情感線延伸,讓幼兒知道還要孝順其他長輩。或者可以替換成一些小伙伴的名字,進一步感受分享的情感。
2.科學知識。大多數的兒童詩歌中都會涉及科學知識內容。因此與其有時大費周章地專門開設一個活動讓幼兒去了解一些科學知識,不如在提及它的時候,就將它教授給幼兒,這樣的學習更加自然也印象深刻。記憶是相互關聯的,有關聯的記憶會更加深刻,詩歌內容與科學知識相輔相成,在幼兒頭腦中可以呈現一幅完整的記憶拼圖。《刨個坑兒種西瓜》中正好提及西瓜,教師可以提問“什么季節有西瓜吃?”“西瓜是種哪里的?”還可以適當延伸提問“夏季除了有西瓜這種水果,還有什么其他水果。”當然,延伸的問題教師也要在事先設想好,在合理的范圍內延伸,讓幼兒了解多一些的科學知識,不能無限制地延伸下去,影響本來的教學計劃。
3.模仿動作。幼兒園有專門的律動課程,其實兒童詩歌教學中設計的一些動作也是可以幫助幼兒發展肢體動作的。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適合發展幼兒身體某個部分的動作,例如“開花”這個動作需要幼兒雙手并攏,手指向內彎曲,這個動作可以鍛煉到幼兒手指小肌肉的。
4.結合樂器。不要認為兒童詩歌是語言活動就不能與音樂相關,在詩歌教學中樂器也可以為活動增光添彩。教師可以根據詩歌內容,設計加入身體敲擊、不同材質的敲擊器(無音高樂器)以及不同材質的固定音高樂器。例如教師可以出示兩種不同材質的樂器,一種金屬材質,一種木頭材質。提問幼兒“‘刨個坑兒’的工具是什么做的?”因為工具是金屬做的,幼兒就可以判斷出金屬材質的樂器更加適合在此處敲擊。給大年齡班的幼兒上課時,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利用嘴巴和手指發出聲效的部分,讓活動變得更有意思。只要設計合理,控制得當,樂器的加入不僅不會影響幼兒對文學作品的感知,還會讓他們更加集中精神的學習。樂器可以讓幼兒的學習有聽覺的刺激,真正做到利用身體各個感官去學習。
筆者現在是以《刨個坑兒種西瓜》為例,所提及的一些內容還是比較片面的。兒童詩歌內容涵蓋面非常廣,有些是關于動物,有些關于昆蟲,有些關于自然現象……因此,教師們可以根據學期初的教學計劃安排,尋找適合的兒童詩歌作為教學內容。當尋找到適合的兒童詩歌后,教師們就需要根據兒童詩歌的具體內容,充分發揮想象,合理地將各個領域的內容整合在兒童詩歌的教學中,讓幼兒的學習不再割裂開來,而是更加的系統和完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