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5 18:05: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石鼓區及角山鄉基本情況
石鼓區現轄2個鄉、7個街道(其中金源街道屬松木工業園區),總面積1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59萬人。作為石鼓區兩個鄉之一的角山鄉,位于湖南省衡陽市西北部,東接松木、黃沙灣,南依蒸水,西連蒸湘區呆鷹嶺鎮,北靠衡陽縣潮江鄉,現轄楊嶺、茅茶亭、旭東、三星、五星、角山、楊泗、云山、蓮花、銀杯等10個行政村,總面積約34.88平方公里,總人口1.97萬人。
二、角山鄉小城鎮建設現狀
近年來,石鼓區按照“南優北拓,城鄉一體”和“一軸兩翼”的區域發展思路,十分重視角山片區的開發建設。在區“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七大功能分區”(蒸水以南傳統商貿區、蒸水北岸特色商業區、合江套新興商業中心區、蔡倫大道沿線新型服務業區、火車北站物流區、角山都市農業區、松木精品工業區)中,角山片區被定位為都市農業區,擬以特色三星蔬菜基地為支撐,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盤活角山小城鎮周邊土地,把角山鄉建設成為“衡陽的菜籃子,石鼓的后花園”,打造特色宜居衛星城鎮。通過近三年的努力,目前角山片區基礎設施持續改善,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交通更為便捷。衡角公路縱貫南北,衡邵高速公路和在建的內環西路橫穿東西,南岳高速、蔡倫大道縱橫交錯,鄉村組道路均已硬化且形成網絡。供電供水更有保障。電網改造已完成,220千伏衡陽變電站在角山鄉建成并投入使用;集中供水具備條件,探明地下水儲存豐富,日供水能力在1萬噸以上。城鎮功能更加完善。鄉政務大廳、中心衛生院、中心學校、中心幼兒園、綜合文化站、農貿市場等基礎設施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下一步,還將建設廣場、公園、給排水系統等基礎設施
三、角山鄉小城鎮發展優勢
(一)有優越的區位優勢。角山鄉小城鎮毗鄰城區,它距衡陽市中心城區僅6公里,距離投資120億元的商貿物流航母---華耀城不到5公里,距離衡邵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出口不到4公里,距離華源、中湘等大型專業市場不到6公里,交通便利,區位優越,上北下南、東來西去都很方便、快捷,可以建成衡陽最具潛力的衛星小城鎮
(二)有良好的環境優勢。角山鄉依山畔水,森林資源儲備豐富,植被豐茂,蒸水河、杉旭河穿鄉而過,水資源充足,自然地形地貌保護完好,遠離工業園區,位于中心城區邊郊,既無污染,又無喧鬧,實屬適宜家居的一方風水寶地。
(三)有殷實的產業優勢。2010年,三星蔬菜基地進入衡陽市蔬菜基地項目籠子。三年來,三星蔬菜基地按照“一村一品、一線一品、一方一品”的發展思路,朝著“全國一流、萬畝連片無公害有機蔬菜生產基地”的目標,取得了長足發展。目前,三星蔬菜基地現已發展成為全市規模最大、品種最多、品質最好的蔬菜基地。蔬菜種植面積達4887畝,核心示范區連片蔬菜種植面積達2800余畝,建設蔬菜單體大棚600個,連棟大棚43500平方米,年產各種反季節蔬菜8000余噸,引進了領軍現代農業、樂富蔬菜等14家現代農業企業,華桂、君玲等2家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三星等于放心”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特別是經營元宵、粽子及月餅等傳統土特產品的君玲食品有限公司,產品市場占有率穩居湘南市場第一,企業銷售收入過億元。
(四)有明顯的規劃優勢。根據衡陽市最新的城市總體規劃修編,衡邵高速公路以南區域已規劃為城市拓展區。這必將極力推動石鼓區現代商貿、物流業的迅速發展,并為角山鄉的小城鎮建設提供絕佳契機,加速融城步伐。衡邵高速公路以北區域則適宜發展蔬菜生產、牲豬和水產養殖等現代都市農業,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堅實后盾。衡陽市“十二五”規劃和石鼓區“南優北拓”發展戰略也明確提出,要將角山鄉的水、電、路、氣統一納入規劃,屆時角山小城鎮基礎設施必將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五)有突出的商貿物流優勢。當前,石鼓區項目建設來勢較好,區域布局了一批大項目、好項目。比如投資120億元的華耀城項目將打造成一個輻射湘南、粵北、桂東、贛西的現代商貿物流基地,項目現已動工建設,計劃在5年內建成;投資12億元的集購物、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崇盛國際中心項目已破土動工,將于2017年建成。這些大型現代商貿物流項目為角山鄉未來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嶄新的機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角山鄉位于3條高速公路出口處,并且緊鄰華源建材裝修市場、中湘機電市場、五一批發市場,發展商貿物流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城鎮規劃滯后。角山小城鎮既沒有總體發展規劃,又沒有控制性詳規,在建設過程中也對規劃不夠重視,先建設后規劃、邊建設邊規劃等情況時有發生。雖然2011年,角山鄉就開始著手制訂小城鎮建設規劃,但因規劃設計經費過高(達到15萬元/平方公里)等原因,至今仍未出臺,由于缺乏科學規劃,居民建房的自發性較為普遍,集體建設的隨意性較為突出,使小城鎮的總體布局愈加凌亂、無序。規劃滯后于建設,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群眾對小城鎮投資置業的積極性。
(二)基礎設施不全。2012年,投資建設和完善了1個集鎮農貿市場、1個公辦中心幼兒園、1個綜合文化站、1個居民集中建房示范點等基礎設施。但是,城鎮交通、通訊、供水供電供氣、污水垃圾處理、防災減災、公共綠地等基礎設施明顯滯后,導致有條件的農民不愿意到小城鎮居住,小城鎮人氣無法聚集。
(三)產業支撐不夠。三星蔬菜基地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基地目前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農產品深加工產業企業不夠,產供銷產業鏈還未完全建立,旅游休閑、綠色餐飲等種養殖衍生產業發展仍處在起步階段,對繁榮小城鎮的貢獻非常有限。
(四)資金投入不足。小城鎮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盡管近三年區、鄉兩級政府加大了投入,但區級財政是名副其實的“吃飯財政”,而且投入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和蔬菜基地建設上,開發方面的投入仍然不夠。與此同時,角山小城鎮還處于一個自我發展階段,自身吸納社會資金投入的能力不足,使得角山小城鎮開發建設步伐十分緩慢。
五、幾點建議
加快小城鎮建設,有利于改善農村生活質量,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利于調整經濟結構,對于統籌城鄉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要加大力度消除瓶頸、突出重點,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
(一)高起點規劃。小城鎮建設,規劃是龍頭。角山小城鎮建設必須堅持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規劃,既要保證科學性、超前性、發展性,又要因地制宜,突出自身特色。要聘請專業設計機構做控制詳規。具體來講,角山小城鎮建設總體布局,從空間分布上,應突出“兩點一線”,即以華耀城項目和角山鄉政府為點,以衡角公路為軸線;從建設上,應突出發展重點,實行梯次推進,按照“中心城——中心鎮”兩個層次,統一規劃布局,梯度建設,合理確定市區和城鎮體系的發展框架,讓生產要素向城鎮聚集,使其更好地發揮輻射作用。對小城鎮的建設要體現“八個一”目標:即有一條示范街道;有一幢標志性建筑;有一個小型公園廣場;有一個高標準住宅小區;有一個水、電、路相配套的產業園區;有一處具有特色的小景點;有一個標準化的學校;有一個規范的農貿市場。政府在財政上應拿出資金扶持小城鎮的基礎設施投入,同時規劃、設計等部門應按最低的收費標準,幫助鄉鎮進行規劃設計。
(二)多元化投入。小城鎮建設資金問題是癥結,必須實行多渠道投入。政府財政投。區、鄉政府要抓住新一輪小城鎮建設機遇,積極向上爭取國家政策資金,用于完善城鎮功能設施。充分整合新農村建設等配套資金,投入到小城鎮水、電、路等公共設施建設。積極發揮好該區在村民建房“統規統建”和“統規統建”方面的優惠政策,切實改善設施條件,提升城鎮品味。社會資本投。充分盤活土地資源,把那些地段較好的閑置空地、過時建筑物等整合起來,通過運用BT模式吸納外地、本地投資者,實施以產換資搞建設,以其土地開發權為回報來招商引資開發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實行以地生財,做好土地文章。金融信貸投。努力爭取國債、政府貸款貼息補助等扶持政策,通過建立城鎮建設投資公司,向農民及農村非農業企業發行城鎮建設證券等方式吸納資金,逐步解決小城鎮建設項目的資金瓶頸問題。
(三)全方位建設。擴大招商引資。政府要盡快出臺小城鎮建設規劃,策劃小城鎮建設項目,包裝閑置市場資產,積極參加招商活動,借助招商聯絡點、互聯網等平臺,引進商家打造商貿或加工業中心,在實現經營業態升級的同時盤活閑置資產,提升經營效益。優化投資環境。對在沿街老房內隨意亂建,不批先建的違建戶,不能以罰代批。要以集中治理“臟亂差”為重點,建立有關規章制度,加大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法規的宣傳力度,并嚴格管理,營造良好的環境。另外,精簡、規范和取消一些行政收費項目和審批事項,實行費用包干,政府、“一站式”辦理制和集中審批的辦法。凸顯地域特色。經濟發展是城鎮發展的基礎,特色經濟是城鎮建設的動力源泉。角山鄉小城鎮建設要按照“衡陽市的菜籃子,石鼓區的后花園”的思路,以三星蔬菜基地為依托,大力發展和培育龍頭企業,圍繞蔬菜生產,建設好角山鄉農產品交易市場,狠抓農產品精加工、深加工、貯藏、包裝;形成龍頭企業聯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產、加、銷一條龍生產格局。同時,結合蔬菜種植在抓好休閑農業,不斷開發旅游項目,帶動城鎮第三產業的發展,積聚人氣。充分利用角山鄉地處城郊結合部、無工業污染和依山傍水的地理優勢,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盤活土地資源,引進一批投資者,將之打造成為具有現代氣息和地方特色的生態宜居型小城鎮。
2017鄉鎮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2】 為有效推進梁集經濟建設發展,促進各項工程進度,盡快展現梁集小城鎮規劃建設的目標。5月15日,梁集鎮人大組織了人大代表對梁集鎮小城鎮規劃進行了調研和視察,并召開了座談會。
一、梁集鎮小城鎮建設現狀及形成原因。
1、現有規劃已經嚴重不適應梁集小城鎮發展的需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農村人口的逐步流入,梁集房屋建設一度出現了任其自由發展,一派無序、雜亂、不協調、缺乏科學性之相。再加上原有規劃水平較低,缺乏小城鎮體系規劃和詳細規劃,跟不上建設發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突出表現就是在建筑風格方面出現千戶萬面的現象,建筑風格和周邊的環境不協調,缺乏美感,同時建筑房屋還出現各自為陣,缺乏統一協調。
2、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低,配套性很差
從調研中看出,當前梁集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但是在道路,污水排放等一些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相對落后,有些地方由于下水道建設缺乏科學的規劃,雨天還會出現積水現象,給人們出行帶來不便。同時由于居住的相對分散,電網、郵電通信、信息網絡等配套設施建設成本提高,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城鎮化的推進。
3、粗放建設,房地產發展十分緩慢
由于前期缺乏統一規劃,和人們觀念落后。目前的房屋建設多沿街建房,呈現商貿和居家相結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城鎮居民的居住環境。調研中還發現有些家庭的住房用地面積嚴重浪費,土地利用率低,從面積來看已經超出了單純住房的需要。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城鎮化的發展,土地面積將會越來越少,土地緊張局面也必將出現,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減少浪費。在這一方面,住宅小區的規劃建設就顯得舉足輕重。縱觀全國,在一些經濟相對發達,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的地方已經出現了房地產開發,發展住宅小區的局面,而這些經驗可以借鑒和學習。
二、梁集鎮小城鎮建設的幾點建議。
座談會上代表們指出:
1、新農村與小集鎮建設有機結合。
當前梁集鎮新農村安置點選擇在劉場組睢魏路以西,既建設了新農村,又壯大了小城鎮建設。建設后無論是逢集還是平時,給居民生活都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有機實行了新農村與小城鎮的結合。梁集鎮是縣城的后花園,北邊是同益農業示范已初具規模,梁集新農村建設要繼續引用自我摸出的拆遷置換的成功模式,同時要有所創新,改變實際操作中存在的問題,爭取將成功經驗在更大范圍內推廣。新農村的基礎設施藥盡快施工,以利于提前投入使用。目前,正在進行新農村農戶拆遷安置工作。
2、加快招商引資和工業突破,發展高效農業,促進小城鎮商貿繁榮,推進小城鎮建設。
由于寧江工業園和農業園的劃出 ,使梁集的工業和農業發展受到了一定性的限制限,所以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工廠落戶梁集,使農村居住人口流向小城鎮。同時還要發展高效農業,釋放農村勞動力人口,把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人力保障。隨著城鎮人口的增多,交易的頻繁,一方面繁榮了小城鎮的商貿,另一方面又會使更多的人口到小城鎮尋求機會,產生一個良性的循環,為小城鎮發展提供必要保障。
3、重注前期規劃設計和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吸引房地產開發商投資開發。
首先,規劃設計是建設好小城鎮的前提條件,它有利于協調發展和統籌兼顧,也有利于處理好近期建設與遠期發展經濟、發揮小城鎮的集聚功能。梁集應依據本地區條件制定出合理的和科學的小城鎮戰略發展規劃,為小城鎮發展提供依據,在城鎮布局規劃、建筑風格、顏色基調等方面都要協調好。
其次,還要加大對道路、電網、信息網絡等硬件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吸引房地產開發商到梁集來投資開發,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精品住宅小區,成為梁集的標志性建筑,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人居居住環境。
4、新農村與省級現代農業綜合項目密切結合起來。
通過調研我們了解到鎮今年小城鎮建設效果顯著。主要表現為:一是集鎮衛生環境顯著改善,“臟、亂、差”現象初步得到遏制。調查中,無論是路上的行人、商販還是集鎮街道兩邊的居民,都一致的認為的街道較先前干凈、整潔。今年以來,街道居民積極響應鎮政府號召,配合政府及時拆除違章建筑、廠篷,鎮容鎮貌煥然一新。二是城鎮管理進一步規范。先后建立和健全了《門前三包制度》、《環境衛生檢查評比制度》、《鎮“戶外廣告”管理辦法》等一整套制度,對車輛亂停、攤點亂擺等突出問題進行長效管理。每條街道增設了垃圾池,成立城管中隊,定時清掃收集清運垃圾,保持鎮區內大街小巷全天候清潔衛生。三是居民環境衛生意識不斷增強。通過書寫宣傳標語、出動宣傳車、發放致居民一封信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廣泛宣傳城鄉衛生同治的重要意義和具體做法,全鎮掀起了城鄉衛生同治的。
二、存在的問題
從調查中看,我鎮在小城鎮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和經驗,但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有兩點:
(一)規劃滯后,跟不上發展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農村人口的逐步流入,房屋建設出現了任其自由發展,一派無序、雜亂、不協調、缺乏科學性之相。再加上原有規劃水平較低,缺乏城鎮體系規劃和詳細規劃,跟不上建設發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突出表現就是建筑房屋參差不齊,各自為陣,缺乏統一、協調。
(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低,配套性差
1目前集鎮市場規模過小
這是在調查中居民反映最強烈的一個問題。由于目前的集鎮市場規模偏小,許多小商販便占道經營、隨地擺攤、隨意搭建廠篷,由此成為集鎮環境衛生“臟、亂、差”的根源。街道兩邊的居民出于出行方便等自己的利益需要,不滿意一些商販在門前占道經營,許多商販也飽受“臟、亂、差”之苦,迫切需要政府來來統一劃線。
2道路設施配套性差
(1)道路高低不平,等級低,路況差。
從鎮政府至集鎮十字路口地段,很多地方坑洼不平。
(2)綠化覆蓋率低,綠化樹不足,分布零亂。
在我鎮城管中隊制定的《鎮區“綠化”管理辦法》中規定鎮區居民戶新建房屋實行自主綠化,綠化的樹種必須一致,但綠化的樹種并未做統一規定,而且執行效果不明顯。
(3)電線桿新舊并立,參差不齊;裝備電線、電話線、有線電視線路分布無序。
基礎設施建設速度緩慢,使小城鎮的地位和作用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吸納社會資本、人才的能力較弱,直接影響了我鎮城鎮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三、對策和建議
(一)高度重視前期規劃
規劃是小城鎮建設的龍頭。規劃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小城鎮建設的層次和水平,一定要高度重視和尊重。與其它鄉鎮相比,我鎮在規劃設計上稍顯落后。當前,全國正加速推進城鄉一體化,市委、縣委也非常重視小城鎮建設,應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機遇,依據本地條件制定出合理、科學的小城鎮戰略發展規劃,把規劃設計與城鄉同治結合起來,堅持以規劃引領發展,開拓小城鎮建設新局面。
(二)大力完善基礎設施
二、存在問題
1、基礎設施陳舊,建設資金缺口較大,僅靠鎮財政投入難度較大。
2、市場管理機制不健全,自我運行能力不足,明珠商城管委會作用發揮不明顯。
3、環境衛生整治長效機制難以建立。
4、明珠商城無鮮明特色,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明顯。
三、下步工作打算
1、制定完善明珠商城建設規劃,避免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著力打造特色鮮明、分類清晰、功能完善、形成規模的小商品批發市場。
2、由鎮黨委、政府牽頭,成立商城自治管理機構,吸收部分商戶業主共同參與,加強市場日常管理。
3、引入市場化運作機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善商城內交通、排水、照明、衛生等基礎條件。
4、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吸引外地客商投資,打造規模化專業市場。
5、進一步整合商城內閑置土地,合理開發利用,避免資源浪費。
6、引導商戶經營項目集群發展,科學分行劃市,建設多條特色經營街道。
四、幾點建議
2006年以來,湖北以“百鎮千村”示范工程為重點,以“產業興鎮”為目標,從現實條件出發,突出小城鎮發展重點,不斷優化小城鎮發展布局,大力提升小城鎮功能和改善小城鎮生產生活環境,有力推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小城鎮成為全省縣域經濟的重要載體和城鎮化的基礎支撐。截至2008年底,湖北省城鎮化水平達到45.2%,比上年增加了0.9個百分點,湖北省現有小城鎮942個,其中建制鎮735個,鄉集鎮207個。
(一)小城鎮的迅速崛起,一批特色城鎮成長為新的區域中心。近年來,湖北各地把小城鎮建設作為農村工作三大戰略之一,與農業產業化和鄉鎮企業二次創業扭在一起抓,全省小城鎮迅速崛起,涌現出了宜昌龍泉、荊州容城、襄樊雙溝、陽新富池等一批各具特色、聞名遐邇的明星城鎮。小城鎮已經成為全省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的中心、產品加工和集散的中心、務工經商農民集聚的中心,成為湖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載體和重要支撐。如監利縣容城鎮是一個緊鎊長江的著名歷史古鎮。為了確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鎮委、鎮政府著力調整農業結構,充分發揮發展城郊經濟,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其機械、化肥、造紙、陶瓷、鑄造、棉紡、毛紡、制藥、食品、釀酒、木材加工、電器儀表等行業生產的優質主導產品馳名省內外。目前,該鎮城內各村擁有較大規模的村辦、組辦企業,市場、商店等經濟實體近100家,城區大部分村級收入超過了100萬元,有著雄厚的經濟基礎,全鎮經濟規模效益明顯,已率先形成了農村產業化格局。同樣,夷陵龍泉鎮在多年的實踐中,堅持把實現龍泉率先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積極探索推動鎮域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快速發展的體制、機制,積極探索出一條“城鎮工業化、農村集鎮化、鎮村一體化”的新農村建設發展模式。他們一方面扶持本土企業稻花香集團打造百億產業集群,一方面做大做強以三峽泵業為龍頭的機電工業集群,科學規劃建設魏家畈輕工業園。2008年該鎮規模工業企業7家,中小企業197家,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17.0億元,同比增長5.9%;稅收入庫額完成4354萬元,同比增長12.3%。農民人均勞動所得實現10757元,同比增長10.3%,成為夷陵區經濟重鎮、全市工業第一鎮、全省新農村建設試點鎮和全國文明村鎮。
(二)小城鎮的城鄉融合,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近幾年,全省各地通過加快建設現代農業,促進生產發展、農民增收,為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同時實施一批農業重點工程建設,促進發展方式轉變。主要體現在全省鄉鎮企業正迅速突破“三就三為”(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銷售,為生產、為生活、為市場)的分數布局模式,向農村小城鎮、工業小區集中。2008年全省鄉鎮企業進城辦企業和異地辦企業6923家,創增加值24.35億元。全省70%以上的鄉村企業集聚在小城鎮,已設立鄉鎮工業小區78個,一批經濟發達的鄉鎮以企業為支撐,把發展工業小區與小城鎮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推動了小城鎮的發展。如近年來,鐘祥市以中小城鎮化帶動農業產業發展,不斷推進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和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達286家,擁有7個省級農產品名牌產品,6個湖北省著名商標,28個綠色食品。初步形成了以中糧集團為主的糧油加工集群,以雨潤集團為主的肉類加工集群,以匯源集團為主的飲料食品加工集群,以進鑫公司為主的棉紡加工集群。鐘祥市農產品加工業實現銷售收入50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36%,農產品加工業集群被評為“中國產業集群品牌50強”,被湖北省政府確定為重點扶持的產業集群。去年全鐘祥市農業總產值達到79.3億元,比上年增長6.6%,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678元,增長14.4%。
(三)小城鎮的產業經營,夯實了縣域經濟的經濟基礎。2008年,湖北省79個縣(市、區)生產總值達6060億元,增長14.0%,增速高出全省0.6個百分點,占全省gdp的比重為54%。其中21個縣市區的生產總值超過100億元,比前年新增10個,仙桃、潛江和曾都區的生產總值首次突破200億元,縣域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全省縣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732億元,比上年增長25.8%,增速高出全省4.2個百分點,在全省工業經濟中的比重達45.1%。同時,縣域和農村消費能力不斷增強。2008年,湖北縣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609.9億元,增長25.2%
,其中縣以下農村消費增長22.8%,對消費增長的貢獻率達56%。
(四)小城鎮的園區建設,吸納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近年來,湖北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總規模已超過1000萬人,其中跨省轉移700萬人。2008年全省鄉村從業人員總數達到2078.77萬人,比上年增加48.16萬人,其中農業勞動力達到35.92萬人,比上年減少0.59萬人,同比下降1.6%;非農業勞動力達到20.45萬人,比上一年增加1.49萬人,同比增加7.8%。小城鎮的迅猛發展,使城鎮吸納就業、集聚人口能力快速提升。
(五)小城鎮的城郊經濟,促進了農民的增收。近幾年,全省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基本方略,把加快發展高效生態的現代農業作為基本方向,加快了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同時,一批重要城鎮的城郊經濟發展迅速,給廣大農民帶來了實惠,幫助了農民增收。如十堰市張灣區立足城郊優勢,圍繞豐富城區市民“菜籃子”、“果盤子”、“餐桌子”、“茶杯子”、“錢袋子”,采取政策驅動、典型帶動、項目拉動、科技助動“四輪驅動”措施,全力打造“蔬菜、林果、畜禽養殖、打工經濟”為主導的“四個億元”工程,逐步形成了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加快了農民增收步伐。去年,全區僅蔬菜專業村達到43個,菜農達到3萬多人,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4萬畝,年蔬菜上市量8500萬公斤,實現產值1.3億元,為當地農民帶來非常可觀的收入。
二、湖北小城鎮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城鎮規模小,經濟實力不強。目前,全省734個鎮是近年并鄉并鎮的結果,大多為“小鎮區、大農村”,甚至未脫離集鎮的痕跡,城鎮平均人口不足1.2萬人,多數建制鎮不足1萬人,最小的鎮人口僅千余人。由于小城鎮存局不合理,人口規模小,產業不集中,難以形成支柱產業,經濟實力弱,發展后勁不足。在2004年、2008年國家統計局公布了兩屆全國“千強鎮”的名單,湖北由3個變成空白。而中部的湖南和河南各有9個,山西有7個,安徽和江西各有2個。在2008年的中部百強縣(市)名單中,山西有15個、安徽有12個、江西有9個、河南有41個、湖南有17個、而湖北有11個,與湖北在全國和中部的經濟地位極不相稱。
(二)產業層次低,二、三產業發展滯后。多數城鎮屬于自發形成的傳統農業服務型的行政中心,結構單一,沒有使得資源優勢真正轉化成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缺乏產業支撐。全省小城鎮產業發展基本上還是呈現出以農業尤其是種植業為主體、二、三產業比重很小的結構特征,總體產出功能不高,經濟效益低下。特別是飲食服務業、商品零售業等第三產業仍處于落后狀態,信息咨詢、技術服務、文教衛生、金融保險等高層次的行業比重偏低。2008年湖北農產品加工率45%,低于全國50%的水平。湖北農產品加工值相當于江蘇64%、廣東51%、山東41%。
(三)環境設施不全,生態污染嚴重。隨著城鎮人口的迅速增加,生產規模的急劇擴大和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城鎮廢水、廢氣、廢渣不斷增加,噪聲加劇,嚴重污染環境,影響居民的健康。有關調查顯示,在建制鎮中,工業廢水有專門處理裝置的鎮只占33.7%,居民生活垃圾及時清運的鎮只占49.4%,加上農業廢水和生活廢水廢物總量增加,造成城鎮周圍的大部分水體制質量在三類水以下,大氣、土壤、生物等方面的污染也比較嚴重。加上小城鎮受財力所限,環境治理差。
(四)市場網絡落后,產品銷售不暢。當前,全省大多數城鎮市場特色不明顯,為農服務、為主導產業服務的功能不完善。其中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都不到位,資源和產品輸出渠道不暢;工業主導產品市場規模小,銷售乏力,產品外銷的售后服務水平不高。生產要素市場剛剛起步,缺乏強有力的經紀人隊伍。各鄉鎮大多是處于獨闖獨干狀態,秉持“溝通信息、整合資源、團結互助、合作發展”的服務理念的少。同“十一五”規劃中重點抓好100個小城鎮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的發展,形成100個年營業收入過20億元、50個年營業收入過30億元的小城鎮的目標相比,任務還比較艱巨。
三、制約湖北小城鎮發展的主要原因
(一)規劃起點低,體制改革滯后。小城鎮的暫住人口雖然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人們長期居住的愿望并不迫切,難以發揮其吸納和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作用。一是現行的戶籍制度限制了進城經商的農民,形成了既非市民又非農民的夾心階層。也限制了在城市有穩定職業和事業的農村勞動力取得城市戶口的機會。二是現行的土地的買賣、出租、抵押、轉讓、入股存在很多問題,農民放棄土地難以獲得合理補償。三是城鄉不平衡的社會保障制度,大多數農民連基本的養老保險都無法滿足,更談不上像城鎮居民那樣還擁有醫療、失業、生育、意外事故等方面的保險,使農民顧慮很多,不愿意放棄土地遷居城鎮。同時,城鎮管理機構和法規不健全,市容市貌、環境衛、社會治安、市場管理、文化娛樂以及街道交通管理等社會問題沒有列入政府的目標責任制,城鎮臟、亂狀況較為普遍,城鎮建設活動失控,城鎮總體環境嚴重失調。可見,我省小城鎮建化設還處于一個低水平階段。
(二)資金投入不足,延緩了小城鎮建設。2006年省財政安排了1億元專項資金用于實施“百鎮千村”示范工程建設(其中5000萬元用于100個重點鎮建設,5000萬元用于示范村的整治),帶動全省100個重點鎮計劃投資8.31億元用于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8.4億元,占全年計劃的101%。但全省城鎮建設投資只占gdp的比重為2.59%,比全國5.22%的平均水平低2.63個百分點。與江蘇、四川、重慶、湖南等省市相比,分別低1.15、0.70、3.24、0.50個百分點。2007年全省重點鎮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9.5億元,示范村完成投資5.2億元,分別比上年度增長13.1%、20.9%,啟動了500個示范村的村莊整治任務。但國內不少省份對小城鎮的發展實質性的政策扶持和投入都大大超越于湖北。如廣東省在2003年下發了《關于加快中心鎮發展意見》,明確提出了對277個中心鎮給予10個方面來源的建設資金以及土地政策、管理體制等的支持,并從2003年開始連續三年,省財政每年撥出2500萬元作為全省中心鎮規劃補助經費。僅2003年省直部門就對中心鎮的各方面建設投入達數億元,廣州市則明確規定從2005年開始每年安排每個中心鎮1500萬元統籌建設資金,一定5年不變。相比之下,湖北省財政加入小城鎮建設的投入相差明顯。
(三)建設用地供需矛盾,限制了城鎮化的進程。1979-2008年,全省耕地面積累計減少了478.74千公頃(717.11萬畝),年均每年減少15.96千公頃(23.94萬畝),人均耕地由1978年的1.24畝減少到2008年的0.81畝。可見,小城鎮化的土地利用已成為新農村建設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一是城鎮建設利用率低,許多城鎮盲目外延,土地利用粗放現象嚴重。二是城鎮建設用地結構不盡合理,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工業用地等生產性用地普遍偏大。
(四)以小產業為龍頭的鄉鎮經濟,其聚集效應先天不足。目前,全省多數鎮級政府財政基本都屬“吃飯財政”,政府財力十分有限,在城鎮基礎建設上投入普遍較少,加之小鎮融資能力較弱,建設資金短缺,導致小城鎮建設吸引力不強,集聚效應難形成。同時,引進企業規模普遍較小,企業市場競爭力不強,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小鎮的建設規模,延緩了小區的整合優勢和規模效應顯現。如2008年全省有食品生產加工企業2.5萬家,其中一半以上落戶中小城鎮,但70%以上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產品質量不穩,缺乏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市場競爭力弱小。
(五)科技創新水平低,創業領頭的人才不多。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逐步推進,鄉鎮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顯現出人才的需求。當前,全省小城鎮掌握現代科學技術,懂生產、會管理的開拓型的青年人才貧乏,雖然近兩年有大批大中專畢業生選調下鄉,但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對城鎮建設是杯水車薪。另外由于小城鎮的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的限制,留住人的機制不夠健全,現有人才常有流失。因此,要制訂優惠政策,吸引鼓勵各類大專院校畢業生、科研人員深入農村一線,為農村小城鎮化的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持。
四、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的建議
作為擴大內需的有效抓手,小城鎮的建設應重點發揮重點小城鎮的示范效應,優先支持經濟實力較強、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小城鎮;優先支持有資源、有特色和有主導產業支撐的小城鎮;優先支持經濟發達、城鎮密集的小城鎮,通過重點發展、整體推進的發展方式,形成抓好一個點、帶動一個面、影響一大片的效果。
1.加強重點鎮建設,提升城鎮集聚發展能力。當前,要重點地建設和發展中心城鎮。高起點編制中心鎮鎮域、鎮區和中心村三個層次的規劃,并與城市總體概念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及交通、水利、土地、生態建設等專項規劃相互銜接。應當在積極發展大中城市的同時,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的規模經濟效益和聚集效益,推動小城鎮發展,應積極推進優質生產要素向小城鎮集中,強化小城鎮的集聚功能。要克服單純把小城鎮視為培育市場、聚集人口的場所,而應以實現現代化、社會化、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的高度,著眼于從提高小城鎮的整體功能上去完善小城鎮的發展,打造一批具有較強服務能力和輻射能力的農村區域性消費中心。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6)06-0037-03
[作者簡介] 劉洪銀(1968 ― ),山東昌邑人,天津農學院人文學院教授,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經濟學、農村城鎮化。
一、以宅基地換房推進示范小城鎮建設成效
宅基地換房就是農民以宅基地使用權換取住房,實現農民集中居住,在此基礎上實現小城鎮化。宅基地換房是利用宅基地變性后的級差地租補償住房建設成本,實現居民社區建設的資金平衡。宅基地換房促進農村社區向城市社區轉變,為小城鎮化奠定了基礎。
1. 示范小城鎮建設提高了農村城鎮化水平。“宅基地換房”政策促使天津的城鎮化率從2007年的76.31%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 81.55%,平均每年有50萬農民成為擁有城鎮戶籍的城鎮居民。不但農民實現市民化,轉戶農民的生活條件也得到改善。
2. 實現了人口集中和土地集聚集約利用。宅基地換房后,大多數示范小城鎮總人口數都不低于1萬人,中心村的人口也都超過1000人。人口集中后,社區管理也相應跟進。新建小城鎮內部以3000戶為單位設立社區居委會,以鄰近的300戶為單位設立鄰里,以鄰近的30戶為單位設立居民小組。人口集中居住后,集約節約出大量宅基地。
3. 示范小城鎮建設在近郊地區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天津近郊區縣示范小城鎮建設與農民就業質量較好,主要源于近郊地區區位優勢明顯,農村土地的級差地租較高,土地變性后的增值收益較高,能夠實現宅基地換房項目資金平衡。近郊地區具有較好的農村工業化基礎,農民再就業方式趨于多元化。
二、以宅基地換房推進
示范小城鎮建設的約束問題
1. 宅基地換房小城鎮化模式在偏遠地區難以推行
第一,偏遠農村宅基地換房不能實現資金平衡。示范小城鎮試點項目由土地中心委托建設平臺企業實施融資、補償和還遷房建設,建設平臺企業根據預期收支平衡與土地中心約定出讓用地面積。與城郊地區相比,偏遠農村交通不夠順暢、區位優勢不夠突出,土地變性的增值空間有限,項目建設平臺企業要求的出讓用地面積較大。近年來,預期的土地出讓收益出現下降,部分試點項目不能實現資金平衡,平臺企業融資出現困難,項目建設推進緩慢。第二,偏遠地區產業層次和農民轉移就業水平不高。遠郊地區村鎮不具備區位優勢,街鎮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工業企業吸納力不高。入住工業園區的企業規模較小,產業層次不高。街鎮工業園區傳統制造業的低水平發展抑制農民轉移就業的增收空間,農民轉移就業的收入水平不高。根據2013年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對151個產業發展特征村農民收入狀況的調查結果,遠郊街鎮工業園區企業工資標準不如環城四區高,農民就地轉移就業的工資水平較低。
2. 宅基地換房侵害了農民土地權益
第一,宅基地與住房分屬兩種不同性質的物權,以宅基地換房本質上是兩種不同物權之間的交換。宅基地權利是農民的永久保障性物權,用于保障農民基本居住權利。宅基地物權價值與日俱增,一定面積的宅基地能換多少面積的住房,即使考慮房屋的價值增值因素,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答案。以宅基地換房實際上是用永久產權的地產換取固定產權期限的房產。第二,宅基地換房后節約出來的土地名義上仍歸村集體所有,實際上由鎮政府統一委托經營。農民喪失了部分土地的實際控制權。不但如此,部分村鎮農民承包經營的土地也一并收歸鎮政府統一規劃經營,農民失去了農地承包經營權。第三,宅基地換房后節約出土地的復墾質量較低。按照掛鉤項目區占補平衡要求,節約出的宅基地應復墾復耕為耕地,但項目實施中節約出的宅基地被直接用來發展設施化科技農業,設施農業對土地品質依賴性差。名義上實現了土地復墾,實際上仍是建設用地的土地品質,不能用于大田生產。
3. 政府推動模式的可復制和可推廣性受到質疑
天津市以宅基地換房推進示范小城鎮建設采取的是政府推動模式,屬于自上而下的城鎮化。這種模式推進快、效率高。政府先期進行城鄉協調發展規劃并主導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以此帶動傳統農村改變落后面貌。但這種模式依賴政府投入和政策偏向。如果村鎮具有較好的區位優勢和產業發展基礎,政府推動進入城鎮化軌道,亦未嘗不可。但城鎮化條件不成熟的村鎮自身經濟基礎薄弱,小城鎮建設需要激發村鎮自身活力,培植壯大產業和擴大農民轉移就業,發展村鎮經濟。如果政府不分區別地加以行政推動,將欲速則不達。
三、“十三五”時期以協同與共享
推進小城鎮建設的思路與對策
1. 因地制宜選擇差異化城鎮化模式,協同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同步推進生態村與示范鎮建設。靠近城區、依靠土地征轉能夠實現資金平衡的街鎮可以同步推進示范小城鎮建設和三改一化工程;離城區和交通干道較遠的街鎮,如果鎮村集體經濟發展較好,可以依靠土地變性和村集體出資共同分擔城鎮化建設成本。村集體經濟發展較差、試點項目推進困難的街鎮可退出示范小城鎮建設,轉而建設生態文明村。鎮村經濟不發達的遠郊街鎮可以先行開展生態村和美麗鄉村建設,暫緩推進城鎮化。
2. 偏遠地區城鎮化應產業先行,促進產城融合發展。遠郊鎮村推進城鎮化前應先行發展壯大鎮村產業,尤其鎮村工業。蘇南模式依靠鄉鎮經濟發展推進城鎮化建設。遠郊地區城鄉一體化也要產業先行,以工業化發展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和增收。基層政府應加快街鎮工業園區建設,吸納外部企業進園區發展。當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農民實現就地就近轉移就業,鎮村集體經濟具有一定積累,城鎮化建設才水到渠成。
3.探索以宅基地建房的農民自建模式,推進遠郊地區小城鎮建設。在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基礎上,中央政府開始推行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十三五”后期,“三塊地”改革將推向全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將與國有土地同地、同權、同價。村集體經濟發展較好的遠郊地區可以探索實行以宅基地建房的農民自建模式推進小城鎮建設,實現宅基地換房和宅基地建房兩種模式的并行。第一,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居民樓建設必須經過全體村民的同意并經所在街鎮政府審核批準,農民自建模式的小城鎮建設必須符合小城鎮發展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第二,籌資模式采用村集體經濟組織出資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收入為主,政府財政補助為輔的方式,輔助以土地抵押貸款和社會融資。第三,運營方式可以采用村辦開發公司承建或政府委托項目建設平臺公司,承建公司對項目實行獨立核算。
4. 構建城鄉一體化投資分擔機制,分類建設美麗家園。城鄉一體化建設可以采用村集體出資、社會融資和財政扶持的多元融資模式。村集體經濟發展好的遠郊街鎮優先開展示范小城鎮建設,村集體承擔部分建設成本;區位優勢明顯的村落有序推廣示范小城鎮建設,政府根據投融資能力、信譽、經營產業類型等遴選確定項目建設平臺單位資質,平臺企業以自有資金和土地融資等方式籌集建設資金;財政扶持示范小城鎮規劃設計、節能環保、公益事業、公共基礎設施和建設平臺企業貸款貼息。具體而言,針對遠郊人口密集村莊,如果具備一定產業發展基礎,可以由村集體出資在集體建設用地原址改建為樓房,增配各類公共配套和基礎設施,整治、美化環境,形成新型農村社區。遠郊人口較少的村莊,如果產業基礎較好,經濟實力較強,可以村集體出資,政府補助方式在集體建設用地原址建設高標準、低密度、生態型住宅,增配公共配套和基礎設施,整治、美化環境。遠郊人口較多、以工廠化種養殖業為主的村莊,應建設美麗鄉村,補充公共配套設施和平房翻建,開展清理整治。距城區較近,人口較少的村莊,如果納入撤村并城規劃,暫時以村容村貌整治、配套設施補充為主,由環保市容主管部門牽頭,重點進行路面硬化、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莊綠化、環境清整等工作。
5. 加強小城鎮自然和人文景觀營造,打造宜業、宜居、宜人城市環境。成功的城鎮化都是努力做好人的文章。產城融合不但需要植入工業和工業集群,還需要集聚人氣,圍繞人的需求培育服務產業。圍繞就業、居住和生活打造宜業、宜居和宜人的城市環境是城市建設管理的根本。其中,營造城市自然和人文景觀,打造綠色生態城市是培育宜人環境的關鍵,也是農村城市化的短板。國家綠色生態示范城建設中應依托自然地理環境,以山水田園為要素進行綠色規劃,建設綠色城市;依托人文歷史進行城市文明塑造規劃,保護和傳承城市文明,建設文化城市;依托智慧型人才進行綠色創意,以綠色創意產業打造綠色生活。
6. 引導農村勞動力進一步分流分化,協同推進農民市民化和職業農民培育。“十三五”時期農村城鎮化需要協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民市民化。第一,職業農民要基于農民意愿,采取農閑時節參加培訓學校或進入農業職業院校進修方式,學習掌握現代農業專業技術知識和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知識。第二,創新農民市民化政策。建立實施各級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民市民化掛鉤政策。在國家政策框架內,各級財政轉移支付要與農民市民化數量掛鉤,市、區縣和鎮政府按比例分擔農民市民化成本。
[參考文獻]
[1] 馬林靖等. 快速城鎮化中政府行為對失地農民就業的影響[J].西部論壇,2015(1).
[2] 黃躍. 天津市以宅基地換房建設示范小城鎮的調研報告[R]. 城鄉研究動態,2011年1月.
[2].深化改革發揮優勢創新思路統籌兼顧 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EB/OL]..
[5]黃柏權.武陵山片區城鎮化的三大路徑選擇[J].中國民族報,2012.5.11,第005版.
[6]黃海霞.武陵山片區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J].華人時刊(中旬刊),2014(2).
[7]黃忠彩等.武陵山片區新型城鎮化問題調研報告[J].民族論壇,2014(3),總第343期.
一、農村居民向城鎮集中現狀
農村居民居住方式正由分散逐步向集中轉變。全區鄉鎮域面積×××××km_,集鎮規劃區面積共××km_,建成區面積××km_,鄉鎮域總人口××萬人,集鎮人口×萬人。行政村總數××個,自然村×××個,工商小區及住宅小區××萬平方米。____年農民“造城”,全區共吸引農民進鎮建房×××戶,建筑面積×萬平方米。第一、四期移民建鎮共移民××××戶,移民人口××××人,總建筑面積××萬平方米。據調查,有近七成的農村居民表示愿意進城集中居住,這與黨委、政府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是一致的,是執政為民和實現“三個代表”的具體體現,部分家庭已在城鎮購有住房,還有一小部分也打算在三、五年內進鎮購房。他們主動向城鎮集中主要是為了子女更好的成長和改善生活條件。還有部分農村居民希望政府將農村老宅置換,進而實現進城居住的目的。
二、影響農村居民向城鎮集中居住的主要因素
_、經濟因素。進城居住要購房,生活費高,需要一定的經濟保障,因而收入較低就成了制約農村居民向城鎮集中的主要因素,而且區域間農村居民的收入差異對進城意愿影響很大。
_、觀念因素。青年人進城鎮居住愿望迫切,而中老年人特別是老年人由于習慣了恬靜安逸的農村生活方式,對節奏較快競爭激烈的城市生活有所顧慮,無法完全從傳統的“鄉里鄉親”熱熱鬧鬧向住宅樓里的“左鄰右舍”各自忙碌、較少往來的生活方式轉變,同時對土地的眷戀和傳統的家鄉觀念使得他們長期的農耕生活形成對土地較強的依賴性。
_、產業因素。缺乏產業支撐,企業、耕地分散,導致小城鎮的生產與消費活動是分散的,使得第三產業所必需的基礎設施不能集中充分延伸,從根本上導致了城鎮人口難以集中。
_、土地因素。現有的土地制度是農村人口難以集中的根本原因,村與村、鎮與鎮之間的農村人口難以流通與集中,農民住宅很難按照規劃實行易地集中建設。
_、戶籍因素。戶籍管理制度的制約,導致一系統社會保障制度如入托、入學、醫療等成了進鎮農民的后顧之憂。
三、加大推進我區農民向城鎮集中的政策與措施
_、規劃先行,促進農民向城鎮集中
⑴、加強城鎮建設與區域經濟相結合,從實際出發,科學規劃,體現特色,借鑒外地城鎮發展的經驗,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思路,重視合理布局,科學規劃。
⑵、不斷提高城鎮化建設水平,完善城區功能,改善農民生活質量。
⑶、貫徹可持續發展原則,完善公建設施配套及基礎設施配套,創造良好的環境質量,圍繞“適時改造、完善配套、做精老城、增加亮點”和“拉大框架、豐富內涵、做美新城、營造特色”的城建工作指導思想,合理規劃住宅小區和民心工程。加大綜合開發的力度,建設戶型合理、功能完善、面積適度、設施齊全、切合華容實際的新型住宅。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加強城鎮管理,以人為本,努力營造舒適優美的人居環境,讓農民低門檻進城,引導農民不斷向城鎮集中,安居樂業。
⑷、交通資源與設施共享。加快鎮與鎮之間的交通及基礎設施的聯系,使得各種要素流通和相互作用,同時有限的鎮級經濟可以合理投入,提高設施建設標準,提高資源和設施利用率。
通過城鎮發展建設,促進城鎮高水平、高質量的發展,增強城鎮對周邊農村的輻射力,增強城鎮對農民的吸引力,從而加快推進農民向城鎮集中的人文意識。
_、完善體制,加快推進農民向城鎮集中
⑴、行政管理體制、土地所有制等方面應加以完善與突破。應突破農村集體土地“三級所有,組為基礎”的所有制束縛,鎮(鄉)、村、組三級所有的體制,使農民中心村建設的推行很難實現,缺乏在三者之間進行利益協調的體制改革。
⑵、探索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轉機制。小城鎮建設用地規模要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行耕地總量控制,動態平衡,易地復墾。政策上應扶優助強,在下達的非農業建設用地計劃中,調劑一定數量的額度向中心鎮傾斜。小城鎮建設用地實行由政府統一征用,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出讓(出租),統一管理。除法律規定可以劃撥外,一律實行有償使用,用地單位和個人可自主選擇出讓或租售方式處置土地使用權。經營性土地出讓,可實行公開招標拍賣。小城鎮建設要堅持節約用地、合理用地、按規劃和計劃開發利用土地,嚴格控制新增建設占用耕地。保留進鎮落戶的農民對承包土地的承包權不變,同時,根據進鎮農民自愿,通過委托經營、租賃經營或有償轉包等形式,解決好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問題。集中使用農民住宅用地指標,允許進鎮農民利用原有的宅基地按一定的折算標準置換城鎮住宅用地。
⑶、從體制上對現有城鎮農民建房進行控制與引導。形成區域內管理體制,對農民建房進行有序的控制,并加以政策性引導,加快推進社區(中心村)規劃編制,通過規劃引導,推進農民向社區(中心村)集中。
_、政策配套,引導農民向城鎮集中
⑴、改變現有的市政設施統一建設與管理的模式。加大政府對市政設施建設力度,完善城鎮供電、供水、供氣、給排水、環保、綠化等綜合基礎設施系統。同時,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整合各種社會公益事業設施,堅持環境建設、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同步規劃、同步發展。
⑵、加大推進農民市民化進程中“鎮保”政策的力度,增加就業崗位。積極推行“鎮保”政策和建立相關的產業,使被征用土地和農民利益得到保障,就業得到保障,減少社會不穩定性因素,增加土地使用者的積極性。
⑶、探索市場化的投融資政策,挖掘發展潛力。資金匱乏是城鎮發展的主要瓶頸,但由于城鎮目前各自為政,分頭建設,使得有限的資金分散投資,導致效益低下,并造成不必要的重復建設與大量浪費。一要充分發揮銀行等多渠道資金運作,以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發展為根本目標,從城鎮規劃、節約土地、環境保護、產業結構等多方面入手,科學評估,綜合考慮,拿出正確的信貸政策。在確保資金安全的基礎上,推進農村城市化、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二要通過區域財政、稅收等手段,建立區域建設發展資金,合理、統一支配有限建設資金,投入城鎮基礎建設,避免重復和盲目建設。三要充分吸引市場化資金,統一規劃,分期實施。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經營,誰受益”的思路,發揮市場化運作機制和手段,以土地作為投資,吸收外來資金,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從而提高土地利用價值,提高城鎮的發展水平。
發展縣域經濟對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具有重要作用
(一)當前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基本特征
總體上看,有3個明顯特征:一是第三產業是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二是外出務工是近年來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增長因素;三是縣域經濟已日益成為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主體。
(二)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程度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很強的關聯性
從重點調研的幾個縣市的情況看,可以得出以下兩條基本結論:
第一,縣域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由于其第二、三產業能夠創造出較多的就業崗位,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就地轉移比較容易。江蘇省太倉市和吉林省通化縣就屬于這一類型。如太倉市鄉鎮企業眾多,縣域經濟發達,市場就業空間廣闊,不僅當地現有農村勞動力已基本實現就地轉移,還吸納大量外來農村勞動力就業。同樣,吉林省縣域經濟比較發達的通化縣,緊緊圍繞制藥做文章,不斷加強藥材基地建設,延長藥材生產產業鏈,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吸納當地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
第二,縣域經濟不發達地區,由于二、三產業發展難以滿足當地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勞動力外出務工成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形式。江蘇省阜寧縣和吉林省東遼縣就屬于這一類型。阜寧縣是江蘇省重要糧食產區,人口106萬,其中農村人口76.9萬,農村勞動力41.4萬。受經濟發展水平制約,當地二、三產業難以吸納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成為當地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近幾年來,這個縣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努力拓寬勞務協作渠道,強化農民工權益保護等各項措施,已經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動、市場運作、流動有序、管理規范、服務完善的城鄉一體化的勞務輸出格局,目前有萬人到外地就業。東遼縣也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全縣人口4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2萬人。為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近年來,當地政府緊緊抓住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契機,實施項目興縣戰略,努力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同時,該縣不斷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
(三)發展縣域經濟對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具有重要作用
1.發展縣域經濟,加快小城鎮建設,有利于低成本、高效率地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與大中城市相比,縣域經濟是城鄉結合的經濟,縣域內有連接城鄉的縣城,有星羅棋布的小城鎮,還有很多鄉鎮企業,在經濟發展中對技術含量的要求相對較低,從而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所需就業費用和城市基礎設施費用也低。農民就近就業,亦工亦農,農時務農,閑時務工,進退自如。據有關專家測算,在城市中安置1個勞動力需要4萬?5萬元,而鄉鎮企業吸收1個勞動力僅需4000元。
2.發展縣域經濟,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可以更多地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一是中小企業大部分是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具有較強的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二是中小企業吸納就業的要求相對較低,適應我國農村現階段勞動力的素質水平;三是中小企業投資規模小,容易創辦,適應民間資金的規模特點;四是中小企業的產生和發展動員了民間資金的生產投入,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從而推動了城鎮化建設和農村第三產業的興起,進一步擴大了就業領域,有效地轉移了農村富余勞動力。近年來,有一大批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奮斗有成,積累了創業的資本,通過優惠措施,引導這部分人回農村發展,可以帶動更多的人就業。
3.發展縣域經濟,有利于發展農村第三產業,提高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一是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分散居住的農村人口不斷向小城鎮聚集,增加對電力、交通、供水、餐飲、娛樂、商業及社區服務等需求,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二是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小城鎮連接大中城市和廣大農村的橋梁作用日益加強,從而促進農產品交易市場、農村資金市場及農業生產資料市場的發育。
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的工作重點
(一)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挖掘農業就業潛力。要從資源條件出發,全面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施種植業、養殖業等優勢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推進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產業帶的建設,形成專業化優質高效農業生產體系,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糧食加工業,提高糧食綜合效益,使糧食產業成為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畜牧業和農牧林產品精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支持以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為重點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發展,重點引導扶持農民、企業發展自律性的農產品行業協會和以農產品生產或營銷專業戶為主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逐步形成專業農戶、專業加工企業和流通企業、農產品行業協會構成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二)加快鄉鎮企業和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拓展本地就業空間。當前,鄉鎮企業和農村二、三產業仍然是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和蓄水池。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鼓勵、支持、引導鄉鎮企業發展。要進一步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和二次創業,提高鄉鎮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建立新型鄉鎮企業。要按照現階段我國鄉鎮企業梯度發展的規律性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做好鄉鎮企業的空間布局和產業接續轉移,促進鄉鎮企業的產業升級和產品升級換代。要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支持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手工業、特色旅游業發展,支持建立農村專業商品交易市場,完善生產要素市場。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各類中介服務機構的作用,發展經紀人隊伍。
(三)加強小城鎮建設,發展小城鎮經濟。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加強對縣域小城鎮建設和村莊集鎮建設的規劃指導,逐步形成以縣城和有條件的建制鎮為基礎,有機聯系一般集鎮和中心村的城鎮體系。縣城建設要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增強集聚和輻射能力,發揮地域性經濟、文化、商貿中心的作用。繼續開展經濟綜合開發示范鎮項目建設,引導小城鎮發展特色經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小城鎮功能。堅持保護資源和環境,嚴格土地利用整體規劃管制,依法用地,加強城鎮建設規劃、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水資源綜合規劃的協調,嚴格按功能區規劃建設。
(四)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和農民工培訓工作,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一是要加強農村中小學基礎教育。應盡快扭轉全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局面,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投入,減輕農民教育負擔。全力推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大力推動農民職業教育。二是要整合農村教育資源,加大農村勞動力培訓力度。不斷擴大農民工免費培訓規模,提高農村勞動力技能。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農民工培訓。進一步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建設。
(五)盡快消除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障礙,保護農民合法權益。一是要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二是要完善土地制度,推進農民承包土地合理流轉,保護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合法權益。三是要健全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醫療、養老和失業保險制度。四是積極推進財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強縣級公共財政建設。五是繼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加快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六是改進完善縣域金融服務體系,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此外,還要進一步加強農民合法權益的保護,加大對農民工維權的支持力度。
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相關建議
(一)堅持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的切入點來加以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既為大中城市提供了各種生產生活資料,又為大中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巨大市場需求。要充分發揮縣域經濟產業聚集的平臺作用,把“三農”問題的解決提升到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層次,轉換工作思路,真正跳出就“三農”抓“三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農村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才能加快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
(二)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擴大縣域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建議進一步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縣市配置資源的權利和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要研究合理劃分縣級事權,加強和完善縣級政府的社會管理權、公共服務權、市場監督權等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使縣級政府有更大的發展自和決策權,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要強化產業政策的指導作用,按照投資體制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要求,減少行政審批項目,下放投資項目審批權限,將投資項目的決策權下放給各類投資主體。
(三)進一步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一是要加強規劃指導。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加強縣域特別是廣大農村交通、通訊、供水、供電、教育、衛生、廣播影視、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的統一規劃和建設。提高縣城連接干線公路網絡的公路等級,加快縣鄉公路、鄉村道路建設。加強城鎮生活及工業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加強城鄉防洪、排澇設施建設。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搞好生態環境建設。三是要加強對縣域產業發展的協調和支持。通過制定產業政策,加強協調指導,支持各類優勢企業進入縣域發展特色產業,加強不同地區之間、中心城市與縣域之間的經濟交流與合作,鼓勵沿海發達地區向內地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對縣域經濟支柱產業、特色產業項目給予專項支持。加強對中小企業發展的產業指導和技術服務。四是進一步完善省以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縣級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中央對省級的轉移支付資金重點補助到縣(市),省級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以縣(市)為單位進行測算核定,確保按時足額到位。不斷拓寬籌資渠道,加大對農村社會公共事業的投入。要進一步降低對欠發達縣公共投入和基礎設施專項資金的縣級配套比例。
(四)要把壯大民營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要采取“抓大促小帶中間”辦法,促進民營經濟的整體提升和群體拓展。“抓大”就是要引導規模企業,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施強強聯合,以龍頭優勢輻射帶動民營經濟整體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過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結對聯誼、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勵支持更多的農戶介入務工經商,壯大民營經濟群體規模,擴大富裕面。“帶中間”就是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小業戶群體的發展,促進中小企業在現有基礎上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發揮優勢,揚長避短,在某一產品、某一環節上做優做強,提高市場競爭能力。要進一步消除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障礙,凡是法律規定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農村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都可以進入。同時,國家要在稅收、投融資、資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對農村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給予支持。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建設調研報告
一、城鎮化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滑縣始終按照統籌城鄉的發展方向,緊緊圍繞建設具有區域性影響力中等城市目標,按照“中心縣城、明星鄉鎮、小康村落”的城鎮發展布局,加快縣城新區開發和舊城改造,著力推進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城鄉面貌明顯變化,縣城被命名為“省級衛生城”、“省級園林城”和“市級文明縣城”。縣城建成區面積由2005年的14平方公里發展到28平方公里。
(一)城鎮布局進一步優化
一是高起點謀劃,城鎮規劃逐步完善。2005年,滑縣全面啟動了縣城新一輪總體規劃修編及主要道路、主要建筑物控制詳細規劃編制工作,規劃面積達到42平方公里。同時鄉鎮總體規劃實現全覆蓋,對19個鄉鎮的總體規劃進行了重新修編、評審和報批;二是縣城空間逐步拓展。將道口鎮、城關鎮、小鋪鄉所轄約100平方公里作為縣城規劃控制范圍,縣城空間規模進一步擴大,空間結構趨向合理。
(二)縣城初具中等城市規模
一是加強道路建設。滑縣投入建設資金3億多元,對縣城16條主干道進行了建設和改造,對城區大部分背街小巷進行了治理;二是抓好配套設施建設。開發建設了賓北廣場、戲曲廣場、敬老廣場等10個休閑廣場和農副產品批發等7個專業市場。建設了體育場、體育館、游泳館;三是全力搞好新區建設。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新區建設,支持新區建設,初步形成了“五園、四區、三中心”的框架,建成區面積達到了10平方公里。四是大力實施舊城改造。
(三)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初見成效
各鄉鎮進一步加大道路、學校、敬老院、休閑廣場、文化活動中心和市場建設力度,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明顯改善。新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初見成效。產業集聚區錦和新城、白道口鎮濱河新村社區兩個省級新農村示范村已全面啟動。錦和新城建設,涉及33個行政村,10063戶,39980人,原村莊占地9451畝,新城占地2476畝,節約土地6975畝。
二、產業集聚區整合土地、村莊的主要做法
為給產業集聚區開發建設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有效破解“三農”難題,縣委、縣政府創新管理體制機制,打破行政區劃,先后將原隸屬城關鎮、小鋪鄉管理的37個行政村4萬多農業人口劃歸產業集聚區全權代管。代管的這些村莊,如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成為一個新課題。
按照“以社區建設為突破、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人文關懷為紐帶、以文明建設為保證”的建設方向,通過對代管的行政村進行村莊、土地雙整合,全面啟動了產業集聚區新型農村社區――錦和新城建設。在具體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五項措施:一是科學規劃,適度超前;二是民主決策,積極穩妥城鎮化進程;三是政策鼓勵,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四是籌集資金,破解錦和新城建設資金匱乏難題;五是整合土地,創新土地流轉模式。
三、城鎮化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規劃執法剛性不足
縣城及鄉鎮建設普遍缺乏控制性詳規指導,縣城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評審工作滯后,致使規劃控制缺乏依據。同時受管理體制的影響,鄉鎮建設缺乏規劃人員的監控和指導,規劃實施難以落實,規劃執法剛性不足。部分居民對城鄉規劃了解不夠,支持力度不大。
(二)輻射帶動力不強
全縣除縣城外,其余城鎮建設普遍規模較小,對周邊鄉村的輻射帶動力明顯不足。
(三)產業建設滯后
縣內各建制鎮普遍產業建設規模偏小,技術落后,產品單一,抵御風險能力差,運行困難,產業承載力缺失,競爭力不強。
(四)城管機制不夠健全
城市管理機制有待完善,城市管理尚存在“一治就好、一停就亂”的現象,特別是城鎮基礎設施管理難以監管到位,損毀嚴重;綠化、美化、亮化標準還比較低,城鎮居民的城市意識和參與管理意識不強,社區建設比較滯后。
四、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強化規劃修編,促進科學發展
城鎮規劃是城市建設與管理的依據和推進城鎮化的基礎。突出重點抓好縣城、集鎮控制性詳細規劃,正確處理近期建設與遠景發展、城鎮建設與保護耕地、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編制好交通、供電、通訊、環保、綠化以及市政公用基礎設施等專項規劃,健全城鎮服務功能。
(二)發展縣域經濟,為城鎮化建設提業支撐
以產業發展推動城鎮化建設,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增強城鎮產業支撐,快速提升城鎮實力,增大城鎮輻射、帶動、集聚作用。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發揮優勢、創造特色”原則,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做強做大農產品加工、紡織服裝、化工塑料傳統優勢產業,培育光伏、新材料和裝備制造業。 (三)理順建設體制,探索城鎮管理與經營新途徑
生態小城鎮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大趨勢,建設生態北杜是符合時代潮流的選擇。尤其是近幾年來,鎮域劃歸開發區統轄,為生態北杜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建設生態北杜有利于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創建安居樂業的和諧環境;有利于提高北杜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打造生態田園示范鎮,提高城鎮品位;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轉變城鎮發展方式,壯大鎮域經濟實力。本文對照大連生態城鎮建設的相關經驗,調查研究分析北杜的優勢與不足,并提出建議與對策。
一建設生態北杜的有利條件
北杜鎮下轄13個行政村,人口近2萬,毗鄰旅游文化古城咸陽,發展環境優越,陸空交通便利,208省道、312國道環繞鎮域,機場高速穿鎮而過,通村公路全面建成,在建設生態建設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1經濟發展為建設生態城鎮創造了物質基礎。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和生態文明,良好的經濟基礎是建設生態城鎮不可缺少的條件。近年來,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經濟發展迅速,20__年GDP高達#3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元。現代農業發展較快,優質櫻桃示范基地、南鴨北養示范基地、土雞養殖基地、歐亞種豬基地等大批重點農業項目相繼建成,南華集團、石羊集團等農業企業蓬勃發展,農業走上了市場化、規范化、規模化、效益化軌道。###、#等重點工業項目落戶鎮域,第二產業產值逐年增加;商貿、餐飲、服務等行業全面發展,為建設生態北杜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社會進步為建設生態城鎮提供精神文化支撐。
社會文明進步是生態城鎮的基本特征。一方面,北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累累碩果。建成了軟硬件設施齊全的鎮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7個,綠色家園示范村5個,高標準的村級 衛生室##個;鎮域內公路、飲水工程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街道、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到位,鄉風文明、環境整潔的新農村已具雛形。另一方面,文化教育事業穩步發展,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高達97%,創業培訓持續不斷進行,深入開展了和諧單位、和諧家庭、和諧部門創建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鎮逐步形成了科學文明、勤儉持家、團結誠信、和諧相處的良好風尚,一個安全、文明、和諧、平安北杜初步形成。
3省市政策創造了良好外部環境。
《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批準實施,西咸新區的全面開發,為建設生態北杜提供了良好機遇。新區規劃強調依托周秦漢歷史遺跡和渭北帝陵遺存帶,形成大都市帝陵文化、秦漢文化、古都歷史三條文化帶;強調生態建設,重點打造城市綠色廊道和都市綠心,建設大面積濕地公園和水景公園,形成點、線、面結合的綠化體系和水脈滲透、綠水相融的城市靈動空間;強調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生態田園小鎮和社區;強調保護生態,建設西咸新區百里渭河生態景觀帶,把渭河打造成在國內有重大影響,世界知名的城中河、生態河,形成以自然保護區、林地、大遺址為基本要素的一廊、兩帶、多水系的區域生態體系。
總體來看,北杜以農業為主,無污染型工業,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初步具備了建設生態小城鎮的基本條件。建設生態北杜符合西咸新區發展定位,完全可以打造成新區的一大亮點。
二建設生態北杜存在的問題
1缺乏明確的思路與定位。
幾年來,北杜鎮的基本思路是:以“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北杜”為宏偉目標,堅持不懈地實施“重工、強農、興商”的發展戰略,全力推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率先發展。“建設生態北杜”這一理念符合科學觀的基本要求,也符合“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北杜”的宏觀目標要求。也就是說,建設“生態北杜”是“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北杜”的應有之義。但是建設“生態北杜”的發展理念還未被突出強調出來,還未有明晰的發展規劃思路,還未將“生態北杜”單列出來作為經濟社會建設的一大重點。認為:“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建設生態北杜的社會實踐需要思想與思路先行、政策先行。
2城鄉文明環境需進一步優化。
近年來,北杜在城鎮環境治理和村容村貌治理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績,與過去5—10年相比,城鄉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與大連的生態小城鎮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比如,鎮域主干道、主要商業街的環衛工作還需進一步加強;垃圾處理還不夠規范,占道經營的現象大量存在;社區、農戶家庭環境需要優化;花園、公園、綠地還不夠多;多數地域,夜晚還是一片漆黑。
3城鄉居民素質需進一步提高。
鎮域居民的公民道德素質、思想文化素質、法制意識和誠實經營意識需要進一步提高。比如,長期存在欺商、擾商、拒商等現象,破壞投資發展環境,影響了外商以及外來旅游人員的投資消費的熱情,是不和諧的音符,不符合生態城鎮發展要求。
4經濟結構需進一步調整。
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低,僅為##%,第三產業占有比重為##%,第二、第三產業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在農業經濟結構上,需進一步強調強調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綠色無污染農業;在工業經濟結構上,還需突出發展高新技術型、環保型、低碳節能型項目;在第三產業結構上,大力商業、物流業、倉儲業等,尤其注重發展旅游業,盡量減少經濟發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
四建議
建設生態北杜涉及方方面面,不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還需要國土、市容監察、環衛、宣傳教育、建設等各部門實現聯動,更需要從宏觀角度進行細致謀劃。主要提出以下建議;
1強化政府引導功能。
結合西咸新區創建生態田園小鎮的要求,首先需要明確發展思路,即將打造生態田園北杜作為城鎮發展目標方向,從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城鄉環境、加強教育宣傳等各方面入手,按照建設生態小城鎮的基本要求,制定具體可行的發展規劃,全面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態保護,確保北杜城鄉經濟、社會、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其次,突出政策引導。政府在出臺的工農業政策、教育文化政策、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要緊緊圍繞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對各行業各業的行為加以規范和指導,使各項政策服務于生態的和諧發展,積極創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政策環境,為建設生態城鎮營造濃厚的氛圍。比如政府扶持的企業是否是環保型、生態型產業,政府倡導的農業是否是無污染的綠色有機農業,政府提倡的教育文化事業是否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諸多的因素都需要納入政策考慮的范圍。另外,加強法規引導。生態城鎮規劃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在建設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甚至需要幾代人艱苦的努力才能實現。生態城鎮理念的提出從根本上是對傳統城市建設與傳統工業社會的否定,是人類對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反思總結。傳統的工業社會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破壞了和諧的自然與人文環境,出現了高污染、高發展的狀態,致使人類的生存環境面臨嚴峻挑戰,人類面臨能否永續發展的危機。這種狀態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才能改變,需要以法律法規的固定形式加以維護。因此,生態城市建設迫切需要法律的支持,在建設與探索中不斷完善法規。大連注重行政立法,以行政法規的形式規范社會個體、企業以及農戶的行為。比如,對于亂排污水、亂倒工業垃圾的企業如何處置,對于危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如何懲罰,公民應該做什么,禁止做什么,都結合國家法律有一套細致系統的規定。也就是說,要結合建設生態北杜的需要,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地完善地方行政法規。
二強力推進生態農業發展。
近幾年來,北杜在發展生態農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今后亦應在大力發展現代農畜產業基礎上,把握以下幾個方向:一要大力發展旅游觀光農業。所謂旅游觀光農業是指將農業產品生產、旅游觀光融為一體的產業結構,不但要獲取產品自身的價值,還要獲取旅游價值,并帶動農村商業、交通運輸業、餐飲業同步發展。目前,大中城市的生活節奏逐步加快,擁擠的人口、翻倍增加的汽車、噪雜的城市噪音無形中增加了市民的心理壓力,返璞歸真、親近自然、體驗原生態的農業生活成為市民的一大潮流,旅游觀光農業在北京、大連、沈陽、石家莊等地區非常流行。隨著關中地區經濟發展,市民體驗田園生活必然成為一大趨勢,因此,北杜亦應抓住機遇,前瞻性規劃發展旅游觀光農業。比如,建立若干蔬菜基地, 提供工具等設施,讓旅游者親自動手采摘,親自動手制作食品,品嘗綠色有機農業產品;建立觀光果園,除了可以讓旅游者自己動手采摘外,還可提供設備便于其自己加工果汁等飲品,更要完善園中打球、讀書、垂釣、露天歌舞廳等娛樂設施,同時配置以石頭出售、特色小吃等服務活動,開發新的休閑項目,滿足旅游者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其次,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旅游業是世界性的綠色朝陽產業,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北杜要充分利用地方民俗、文化古跡、民間歌舞、民間手工藝術項目等地方特色文化,設立旅游景點;要創建一批生態田園、生態農戶,帶動鄉村旅游發展;要鼓勵農戶發展自然風味農家菜館、野菜館等,助推鄉村旅游發展。
3大力發展環保型工商業。
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嚴格按照“政府指導、社會投資、市場運作、環保達標、科技領先、特色明顯”的建設思路,堅決廢除高污染、高耗能、高投入意向工業項目,重點引進高新技術型、環保型、低碳節能型項目,比如電子、服裝、食品、玩具等外貿加工企業,引進農副產品與畜牧飼料加工企業等。同時,北杜鎮交通條件得天獨厚,還需利用航空、公路交通優勢,大力發展大型商業,物流業,倉儲業,餐飲業,賓館業、汽車等交通工具維修保養服務業,信息咨詢服務業等,創建文明示范企業,帶動第三產業大發展,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國名優新特產品的集散基地與集餐飲娛樂、休閑購物、商貿物流為一體的特色明星鄉鎮。
4加強社會綜合治理工作。
持續不斷地開展創建平安北杜活動,抓好社會治安與安全生產;經常性地開展欺商、擾商、拒商等專項整治活動,進一步優化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加大對生活生產垃圾、亂貼亂畫、違規占道經營、集貿市場、鎮域主干道、公共場所、自然村村貌村容的整治力度,將環境整治活動延伸到每個農業基地、家庭與農戶,評選一批衛生明星單位與家庭,引導全體居民自覺維護周邊環境;重視對建筑工地的治理,深入開展文明施工活動,堅決避免粉塵、噪音、夜間施工擾民現象出現,杜絕建筑材料亂擺亂放;繼續深化家園創建活動,積極推進自然村的亮化、美化、綠化工程,使鎮域整體面貌改觀,文明整潔形象進一步提升。
5抓好基礎設施建設與城鎮綠化工作。
在建設商貿經濟一條街、村村通道路、蓄水飲水工程的同時,還應注意細節性的內容:一、借鑒大連的做法,可以實施“光明工程”,鎮、村、社區、商業區、消費區主要干道的燈光設施要齊備,商貿大樓、辦公大樓等公家單位主要建筑物和標志性建筑物的廣告牌與燈光要經過統一的設計,適當的位置安裝霓虹燈、LED電子顯示屏、滾動字幕屏以及大型露天電視屏幕,既可播出企業廣告,亦可宣傳政策法規;同時也能帶動夜間消費,發展“夜間經濟”;更要達到五光十色、絢麗斑斕的可視效果,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二、每個社區、每個花園要增添體育文化設備和休閑娛樂設施,方便居民生活,營造和諧環境。同時,還應做好沿街、沿公路、沿河的綠化工作,做好各類企事業單位、行政村辦公場所的綠化工作,建筑屋內設立盆景、盆栽花卉,結合城鎮規劃,因地制宜地多建小片花園、小片綠地,創建處處可見綠色、時時可見花草樹木的綠色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