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1 17:44:1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綜合實踐活動記錄,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33.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9-0080-03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指導學生進行課題研究是教師的責任和義務,但由于過去教師的學習和培訓局限于傳統學科的教學與管理,新課改后的許多過程實施都需要教師擁有課題研究與指導的能力,特別是對研究的過程和方法要有比較明確的認識,才能指導好學生的課題。所以學習成為當今教師的必備要求,在信息爆炸時代,教師成長的定律是“今日停止成長,明日就將停止教學”。因此不斷學習是每個教師的立身之本。世界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教師的身份已經不再是傳授知識的角色,而是從事引導交流的對象,成為學生創新的模范。這也正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要具備的身份要求。教師本身應該成為一名教育的專家,所以其研究的能力直接決定教師能否成為教育專家,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
我通過指導學生進行課題研究,總結了一般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形成此文,希望對處于探索階段的教師有所幫助。
一個課題從提出到結題一般經歷以下過程:
一、思考并提出課題
學生思維活躍,經常有好的想法,這是課題提出的基礎,但如果好的想法不能轉換為研究課題,那也就只能是想想而已。比如英語詞匯的記憶方法哪種更好?重復周期幾天效率最高?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很少有教師能給予學生個性化的指導;由學生自己摸索顯然沒有明確的指導效果好,所以好的想法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二、檢索并確定課題
想法轉化為課題必須具備三個要素:有價值性、有可行性、有創新性。可通過將想法的面擴大或縮小找到適合這三要素的課題,實際指導過程中盡量讓學生通過討論分析進行總結,使轉化的想法具備這三要素。
要通過檢索與想法相關的關鍵詞,看是否有人對該想法做過研究,研究到什么程度,是否已有研究成果,成果是否已解決了你的想法中的問題,這是將想法轉化為課題的有效方法。如果已經解決了你的想法中的困惑,那就將解決的辦法記錄下來,在實際中去運用。檢索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習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新的想法,再檢索。直到檢索完所有的文獻均不能完全解決想法中的問題,則此想法就可作為研究的課題。此過程類似畫餅,不斷檢索的過程是一圈圈擴大餅的過程,直到找不出可擴充的時候,這時可在餅的找一缺口,即未解決的疑惑,就是要研究的課題。
三、撰寫研究計劃
課題確定后,為了設計合理適當的研究計劃,保證有始有終就尤其重要。指導學生設計計劃要包含四要素:任務、責任人、起止時間和達到要求。
其中任務設計包括文獻搜集過程、現狀調查過程、實驗論證過程和總結交流過程。
文獻收集過程作為研究課題的依據,是研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常的文獻收集以文獻綜述的形式提供,綜述的目的是確定該課題的歷史研究現狀,從而確定本課題的研究角度和課題的名稱、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課題研究的背景及發展方向。
現狀調查過程則需要采用調查法(訪談法和問卷法)和觀察法(自然觀察法)了解課題的最新研究現狀,可以作為后續研究的依據。
實驗論證過程則是通過設計實驗對現狀問題進行實驗論證,以求客觀正確結果。所以研究計劃設計中應采用的方法必須有所選擇。
總結與交流過程是課題推出成果必須經歷的過程,重點要在調查和實驗論證數據上進行詳細分析,得出研究結論;交流則可以拓展思路,找出不足,反饋信息,找出并修正研究過程中的問題,達到完善研究的目的。
研究過程的時間安排以時間順序為主線,計劃中要明確各個過程達到的目的,并詳細說明提交的資料和數據,使計劃有的放矢。其中文獻收集與整理過程必須提交文獻綜述,調查過程則要提交各種調查報告,實驗過程則要提交實驗報告。所有提交的內容均可以作為過程記錄列于結題報告中。
研究結果和結論的真實性與有效性就體現在提交的過程記錄中,記錄越全越細就越有說服力。
四、撰寫研究過程子計劃
研究計劃實施按任務順序進行,其中每個任務因繁簡的不同可能需要制訂子計劃,子計劃也可稱方案。比如調查過程需要設計調查方案;實驗過程實施前要設計實驗方案。每個子方案的設計都同研究計劃一樣以保證任務實施做到有的放矢。每個子計劃的實施就是研究過程的實施體現。
子計劃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最重要的是方案必須明確詳細,考慮周全,以下為各種研究方法預設方案指導,指導學生嚴格按要求設計:
1.問卷調查方案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問卷設計:設計負責人、上交問卷時間、設計問題;
(2)問卷印制:負責人、印數、版面設計;
(3)問卷發放:負責人、發放時間、發放對象、安全與交通;
(4)問卷回收:負責人、回收時間、無效問卷處理;
(5)問卷統計:負責人、完成統計時間、統計數據、撰寫調查報告;
2.訪談方案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被訪談者:調查負責人、被訪者基本情況(有針對性或特征明顯);
(2)訪談者:小結討論決定,要求口才好,形象好,反應快;
(3)訪談問題:針對被訪談者設計問題,負責人、完成時間;
(4)預約安排:負責人、訪談硬件準備、預約時間;
(5)訪談實施:負責人、準備充分;
(6)訪談小結:負責人、訪談報告;
3.觀察方案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觀察人員:負責觀察并記錄相關現象的細節;
(2)觀察對象:具有被觀察特征的人或事;
(3)觀察時間:分段或有規律地安排的時間;
(4)觀察現象:特別的觀察內容與現象,要根據預先設計好的內容進行有目的地觀察;
(5)觀察設備:依觀察的內容和現象選定的特定儀器或工具。
4.實驗方案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實驗假設的設定:預告設定實驗得到的結果,以便在實驗過程中不斷檢驗實驗現象與預設結果是否一致;
(2)分析實驗變量:影響實驗的因素有許多,關鍵因素要分析清楚,并設計控制方法和手段,使實驗的結果確系自變量的原因而非其它因素的影響,使結果具有客觀性和權威性;
(3)實驗步驟:
①實驗對象的準備:前期測試和選定;
②實驗環境準備:確保非關鍵因素不致影響實驗結果;
③實驗過程記錄:通過改變自變量,記錄結果或現象;
④統計分析實驗結果: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得出合理結果和結論。
(4)撰寫實驗分析報告。
五、計劃的實施
嚴格按制訂的計劃實施研究是保證研究過程落實到位的前提,有的計劃與實施過程雖然會有不同,但要盡量與計劃保持一致。特別是在時間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有條不紊地實施計劃。
實施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合作意識:高中學生的課題研究活動不同于傳統的課程學習,因此合作是進行課題研究的必備條件,在指導學生時要重點強調合作意識,培養團結精神,共同完成一個任務,避免學生出現各自為陣的行為,使任務不能共同參與,影響整個研究進度。
2.作好過程記錄:詳細的過程記錄是研究落實的有效保障,也是研究過程最好的佐證;過程記錄包括討論提綱、會議記錄、各種調查數據、實驗數據、訪談記錄、準備過程描述、設備清單、往來單據、過程照片和視頻等可作為過程記錄的佐證附件保存在過程記錄中。
3.嚴格過程控制:實施研究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難免出現意外,俗話說計劃不如變化,所以實施的過程中出現波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為波折而對研究失去興趣和動力。特別是在研究的初期,總是沒有太多的成效,覺得離理想的效果還有太長的距離,從而忽視正在進行的過程。其實我們進行研究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在豐富我們研究的成果。成果是什么?就是研究的過程,對過程的控制就是對研究細節的把握。當研究的過程不斷豐富時,成果自然就會顯現,好大喜功往往出不了真實的成果,也不會有深入的研究。
六、交流與展示
有時我們的眼睛會欺騙我們,因為我們對自己研究的課題及過程非常的熟悉,總覺得這一些過程都不重要,沒有什么新奇的主意和想法,更談不上有一定影響的成果,所以覺得沒有什么好交流的,也就沒有了成功的體驗,久而久之就對研究失去了興趣。
其實你所熟悉的東西并不一定別人也熟悉,或者別人也做過,即使別人做過,但由于時間、地點、對象等都多少有一些不同,對其他人也會有借鑒的作用。所以交流與展示其實對課題研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展示是豐富課題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
一般指導學生進行總結交流時采用三步:討論交流與展示方案、撰寫發言報告和收集資料、現場交流與展示。
1.討論方案:方案制訂包括后續的發言報告的撰寫、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現場發言人確定、發言過程記錄等內容,要有明確的任務分工,時間安排及要求,使后續的活動能落到實處。
2.發言報告:包括兩部分,一是已經完成的工作和成果,二是有待提高的方面和疑問;前者是課題研究過程的小結,按時間順序描述任務實施的情況和結果,后者是心得與體會,通過交流過程可以吸取經驗和教訓,也是提高研究水平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收集與整理的資料可作為發言報告的佐證,需要詳細準確,有實物和照片的最好,說服力更強,同時提醒同學們注意保存過程記錄,是研究能力的一種體現。
3.現場交流與展示:最出彩的部分就是現場,因此發言的同學要求有一定的口才和勇氣,同組的同學也要有團結和合作的精神,在適當的時候可以進行補充發言,使交流與展示達到體驗成功感、增強自信心、團結與合作并相互幫助的目的。
綜上所述,指導學生進行課題研究是一門非常專業的活動,對學生的成長意義從長遠看大于傳統學科的教育作用,只要指導教師有一定的愛心和耐心、放低身段,置身其中,不但可以與學生達成和諧的師生關系,還可以提高認識,從學生那里獲取活躍思維的火花,對學生和教師都是有益的。
文獻參考:
1.1成長記錄袋――全面記錄實踐歷程。綜合實踐活動主張采用"自我參照"標準,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自我發展和進步,所以各班以小組為單位建立"綜合實踐活動成長記錄袋"是一種科學、有效的評價方法。我們使用成長記錄袋,將活動方案、小組分工、圖文資料、活動成果以及學生的活動感悟等活動信息,全部收入其中,跟蹤記錄學生點滴收獲和真實感受。具體做法是:
(1)定期進行組內展評。展一展每個人的活動成果,評一評每一個人的活動參與度,議一議哪位學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等。
1.3《成長的階梯》――直觀評價實踐成效。為了讓學生的階段性實踐成果更清晰的總結和呈現,我們設計綜合實踐活動評價表――《成長的階梯》,這個評價表以階梯式的評價形式,以種下成長樹、快樂豐收園、登上成長梯三個板塊,分別對綜合實踐活動的課題起始、實踐探究、成果展示三個階段進行評價、總結,引領學生步步走向成功,用這個評價表既關注了學生的過程性參與,又關注了學生多維能力的提高。
2.與學生常規評價相結合,注重即時性評價
"關注過程,關注體驗"是我校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秉持的原則。為了讓評價做到及時、適時、即時,我們將綜合實踐活動與日常評價相結合,使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成為一種教學常規,而不是一種特殊對待。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能積極參與活動、主動擔當任務、極力配合組員,就可以獲得一顆樂學星。學生想出了一個好的辦法,提出一個新的問題,完成了一項重要的采訪,搜集到一份資料都可以獲得一顆智慧星。學生制作了一件精美的貝殼作品、一艘艦船模型,畫了一幅海洋想象畫都可以獲得一顆特長星。在這些評價活動中,學生會為了獲取更高獎勵而不斷努力,不斷前行,興趣在積極參與中得到升騰,能力在主動發展中得到提高。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涵
《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總綱(征求意見稿)》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這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由此可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以下特點。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綜合性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打破了具有嚴密的知識體系和技能體系的學科界限,著重培養學生運用相關學科的知識來解決綜合性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綜合的知識為背景知識,以學生的經驗、社會實際和社會需要為核心,通過主題探討的形式,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
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面向生活的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克服了傳統課程與學生生活脫離的問題,努力向學生的生活和經驗靠近。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內容來源于學生的生活體驗,學生們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形成探究的主題,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所學知識對主題進行探討,最終得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途徑,從而服務于學生的生活。
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實踐性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特別強調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體驗,倡導學生從實踐中獲得知識。它鼓勵學生通過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科學實踐等直接的實踐活動進行自主性學習、探究學習、協作學習,要求學生從實踐活動中選擇主題及相應的內容,通過專題討論、課題研究、方案設計、模擬體驗、實驗操作、社會調查等形式,去發現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框架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組織形式一般要求以小組活動為主,輔以班級活動和個人活動。在教學方法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像學科課程那樣以講授和練習為主,而是以學生的探究活動和成果展示為主。學生依據選定的主題,走出教室、走出學校,在社會和自然中深入了解、探究自己所研究的主題,并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自己研究的主題內容,最終向同學們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不同于一般的學科課程設計,它的設計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
1.確定探究主題
確定探究主題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首要環節。一個好的主題應該兼顧興趣性、科學性和可行性原則。在綜合實踐活動開始之前,教師根據學生的社會體驗和知識儲備,為學生提供選題的范圍。學生們需要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確定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并與其他同學進行探討,闡述各自的體驗及對本主題的看法。為保證所探究主題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教師需要隨時對學生做出引導,最終確定探究主題。
2.制定探究計劃
在明確了探究的主題后,教師應幫助學生制定詳細的探究計劃,其主要內容包括:分組依據、探究的目的、意義、范圍、方法、時間進程和預期結果等。該探究計劃是學生以后搜集資料,開展探究活動的依據。
3.開展實際探究
這一階段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體,學生需要根據探究計劃對主題進行深入探究。這一階段需要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到生活場景和現場中去觀察、感受和體驗要探究的主題,真正地實現從生活中、實踐中學習,并記錄自己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以便向其他同學陳述自己的觀點。
4.進行總結交流
在探究活動完成之后,學生需要將自己或小組在探究中所取得的成果向大家展示、交流。包括在探究活動中所記錄的第一手資料,對整個探究活動的體驗總結等等,這是深化對探究內容認識的一個重要途徑。
二、移動學習
隨著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和移動通訊設備的普及,人們可以通過移動設備和移動網絡享受更加便利的信息服務。運用移動通訊技術和移動通訊設備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在這一環境下,移動學習應運而生。讓學習者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學習者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學習交流,并能將自己的最新發現及時傳遞給其他學習者。
(一)移動學習概述
移動學習是利用無線移動通信網絡技術,以無線移動通信設備獲取教育信息、教育資源和教育服務的一種新型學習形式。目前,關于移動學習還沒有統一、確切的定義。維基百科給出了移動學習比較寬泛的定義,移動學習是手持式移動技術支持的學習或跨越各種情境或地點發生的學習。它突出了移動學習的移動性和情境性,一方面移動學習可以讓學習者隨時隨地學習,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移動學習的移動性,學習者可以融入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并隨時記錄有用的資料。另外,移動學習依賴移動通信網絡技術,可以方便地實現學習者之間以及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交互。正如北京師范大學余勝泉教授所說,移動學習是指學習者在自己需要學習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無線與移動設備和無線通信網絡獲取學習資源,與他人進行交流、進行學習。
(二)移動學習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優勢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情境性、靈活性很強的課程,它需要廣闊的生活背景為依托,需要學習者融入社會、自然中探究,需要學習者隨時與他人進行交流、探討。移動學習以移動通信設備和移動通信網絡為技術支持,滿足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需求,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移動學習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具有以下優勢。
1.移動學習提供了廣闊的實踐空間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求學習者從生活的經驗中獲得知識,這就要求學習者要走出教室、走出校園,廣泛地參與社會實踐。傳統的課堂教授無法滿足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這一特點,而移動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學習者可以帶著問題融入到生活中,尋找與所探究主題有關的場景,利用手持的移動設備開展探究活動。在移動設備的幫助下,學習者的實踐空間被擴大了,不再局限于實驗室或教師提前創設的情境,而是學習者自己從生活中尋找情境,并自覺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這正體現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求學習者回歸生活的特點。
2.移動設備能夠隨時記錄情境資料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際探究階段,要求學習者從現實情境中探究所要研究的主題,并向其他學習者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移動設備克服了現實情境不易儲存、復制的缺陷,它能夠讓學習者隨時記錄自己發現的問題,并記錄下學習者探究問題的真實情境。真實的情境比實驗情境、假設情境更有說服力,能夠讓學習者更好地向他
人闡述自己的觀點。
3.移動通訊能夠及時共享信息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僅要求學習者自己去探究生活中的問題,記錄自己的探究成果,還需要學習者之間相互交流、探討。學習是一個交互的過程,只有在和他人的交流、探討中才能加深對某一問題的理解,產生智慧的火花。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特別強調協作學習的作用,現代的移動通訊技術的及時交互功能讓學習者能夠及時發送自己發現的問題和他們通過移動設備記錄的情境,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交流、探討變得更加便捷、實效,一個學習者提供的情境、問題,可以給其他學習者提供思路,大家在相互交流中,不斷使主題走向深入。
三、基于移動學習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及案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點讓移動學習在這門課程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基于移動學習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不是純粹的將學習內容轉移到移動設備上,而應著重理解人們如何利用移動設備捕捉生活中的情境,并有效地與他人溝通、學習。移動設備必須在學習活動中成為學習者個人與其所在的社群環境及與其所在的物質環境的聯系中介的工具。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運用移動設備開展移動學習活動能夠很好地體現綜合實踐活動的內涵,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移動學習活動的設計是課程開展成敗的關鍵。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框架和移動學習活動設計理論,本文給出了基于移動學習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并給出了一個具體的案例。
(一)基于移動學習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
在開展基于移動學習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時,首先應該讓學習者熟悉移動學習,然后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探究主題融入移動學習活動。讓學習者到校外應用移動設備進行移動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移動學習活動設計包括需求分析、聚焦學習者、學習場景設計、提供必要的技術環境、約束條件分析和學習支持服務設計六個基本環節。需求分析需要確定移動學習活動開展的形式,活動的范圍;聚焦學習者需要考慮學習者的生活經驗,知識儲備以及對移動設備的掌握情況;學習場景設計指對完成任務的現實生活場景的選擇;技術環境指對學習者開展移動學習的移動設備的考慮;約束條件分析指對可能影響移動學習效果的各種因素的分析;學習支持服務設計指對移動學習實施過程中各類問題提供的一種幫助、支持服務。基于移動學習活動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應該包含移動學習活動設計的基本環節。結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框架,基于移動學習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模型如圖1。
1.確定探究主題
教師要根據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最終確定出適合開展移動學習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題,選擇的主題應該可以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自行發揮創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但要考慮學習者的生活和知識背景,還要考慮學習者對移動設備的掌握情況。
2.制定探究計劃
教師介紹主題探究的內容,講解與主題相關的背景知識和移動設備的使用方法,并提供一些和主題相關的移動學習生活場景,開拓學習者的思路。最后給出綜合實踐活動的時間,劃分階段和每個階段的具體任務,鼓勵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從生活情境中完成探究任務。
3.現實情境獲取
學習者帶著任務進入現實生活,從生活中選擇與主題相關的情境,從而獲取第一手經驗資料,并用隨身攜帶的移動設備拍照、做筆記,記錄自己在生活情境中發現的問題,移動設備的便捷記錄功能可以隨時幫助學習者記錄有用的情境和即時產生的想法,避免了情境的不可復制性和學習者由于時間過長而遺忘當時的想法。
4.相互交流共享
學習者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和主題相關的情境,通過移動設備將現場情境記錄下來并傳送給其他學習者,通過學習者之間的交流與協作,學習者可以從不同方面來認識主題,并返回到生活情境中繼續探究,最終將學習者在情境中搜集到的資料融合起來,達到協作學習的目的。移動設備提供了即時、便捷的通訊方式,學習者在活動現場即可與他人交流共享。
5.提供引導、支持
學習者在現實情境中探究主題的過程中,教師每個階段都通過移動設備向學習者發送本階段的任務,并給出一些與主題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習者探究活動的深入。教師還可以通過回答學習者的疑問,幫助學習者更好地了解相關主題。
6.形成探究報告
在學習者的探究活動結束后,每個學習者都要整理自己在探究活動中記錄的資料和自己的觀點,形成一份探究報告。并將探究報告與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彼此的觀點。
7.評價反饋
教師根據學習者在探究活動的表現和探究報告的陳述,對學習者的探究活動作出整體的評價,對探究的結果進行歸納總結,并為以后的探究活動提供建議。
(二)基于移動學習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案例
二、表格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影響
1.有利于老師制定有效的活動計劃
為避免活動計劃的混亂而使用表格的形式將活動計劃表現出來是行之有效的,在開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之前可以直接地檢查活動計劃中的漏洞與不足。
2.有利于老師有效地收集活動資料
在活動開展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表格隨時記錄某個學生在某一方面的特殊表現、活動進行中所體現的問題,以備后用。
3.有利于老師準確地把握學生的發展向度
將小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通過表格形式的記錄,留以日后對不同學生分項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徑。
三、各學段表格的階梯性
一、開發課程與基地建設相結合
開發課程菜單。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過程中,要注重提煉彰顯地方特色、尊重學生個性、內容序列化的課程“菜單”。以課程“菜單”引領全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首先,中心校立足社會、家庭實際、結合校情、生情,將綜合實踐活動“四大領域”與班隊活動、社團活動、學校活動等進行有機整合,提供“菜單框架”。然后各校根據“菜單框架”結合本校實際制定本校的“分菜單”。各年級根據“分菜單”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制定出年級“子菜單”。最后班級根據本班實際制定“活動菜單”。這樣,四級課程“菜單”在活動中不斷生成,不斷完善,形成了序列化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菜單。
重視基地建設。在開發課程資源的同時充分挖掘校內外課程資源,建設綜合實踐活動基地。一是加強校園環境文化建設,校園就是基地。以學校多年打造的花木文化作為環境布置的主題,張貼花木宣傳圖片,介紹花形、花藝;打造花木文化長廊,系統介紹花木分類、種植、文化、生活、藝術等方面的知識,讓花木文化氛圍充滿校園。二是加強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社會也是基地。在校外,建設了花木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同時聯系了數家綜合實踐定點聯系單位,給學生提供了綜合實踐活動的基地平臺。
二、培訓教師與指導學生相結合
強化教師培訓。在教師缺編、學校無法按班級配備專職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的情況下,采取“一輔多兼”的做法。即每個班確定一名指導教師,但在具體開展活動的時候相關教師都要參與。基于此種情況,在專家指導,外出培訓的同時,強化校本培訓。培訓內容涵蓋主題的選定、方案的制定、活動的指導、案例的樣式、表格的設計、成果的呈現等方面,使教師參加培訓后知道綜合實踐活動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培訓形式多樣、研訓并舉、以評比促提高。定期開展校內綜合實踐活動課評比、活動方案評比、活動案例評比、活動成果展評等活動,并組織教師參與區、市級開展的相關評比活動。
加強學生指導。對學生的活動全程進行指導:在活動開始階段,指導學生選題、制定方案;在實踐階段,指導學生調查、采訪、記錄;在階段活動后,指導學生對信息整理分析;在總結階段指導學生展示成果等。在指導方法上,從初始階段的“扶”到一段時間后的“半扶”到最后的“放”,逐步提高學生自主活動的能力。
三、規定課程與重點項目相結合
開齊開足課程。學校要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開齊開足各門課程。按義務教育課程設置的要求,綜合實踐活動每周為三課時,包括綜合實踐、信息技術和勞技。學校根據實際情況,把每個年級的一節綜合課和兩節校本課集中安排在一個下午,充分保證學生活動時間。活動安排上做到“三結合”:長線活動與短線活動相結合,學校集體活動與班級分散活動相結合,課內和課外相結合。
重點項目帶動。每學期,梳理出本學期綜合實踐活動的幾項重點項目,通過重點項目帶動全校綜合實踐活動開展。例如學校搭建“海陵湖講堂”特色平臺,分步實施“1112225”工程。三個“1”,即10場主題講座、10節微課、10節綜合實踐活動課;三個“2”,即兩個綜合實踐活動專用室、20個學生社團、20節綜合實踐小專題片;一個“5”,即50個綜合實踐活動案例。學校借鑒《百家講壇》的形式,開展了“海陵湖講堂”專題講座活動,在活動中滲透學校的文化建設、辦學思想。講座內容涉及學生的課外閱讀、自身的安全、文明禮儀以及人生觀、道德觀等方面。學生依照自己興趣、需求自主選聽。“海陵湖講堂”充分展示了優秀教師的經驗、研究成果。通過不同形式和內容的講座,讓學生有所知、有所想、有所悟,促進了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四、物化成果與資源共享相結合
物化實踐成果。為物化活動成果,推進綜合實踐活動常態實施,定期綜合實踐活動成果展評,不斷探索綜合實踐活動的成果呈現方式。將綜合實踐活動方案、活動反思、學生采蜜本、活動記錄、活動心得、活動日記、手抄報、調查報告、采訪記錄、圖片、音像等資料以及學生美術、書法、手工制作等其他過程性材料分類整理,裝訂成冊作為綜合實踐活動成果的物質呈現方式。
《中職語文教學大綱》規定,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說,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職業教育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重大突破。就實踐而言,學生普遍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很感興趣,參與活動過程的積極性很高;參與教師也感到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改變了長期以來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沉悶局面,有利于學生成長,有助于自身專業發展。但是,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中也產生了一些困惑和偏差,本文試圖結合當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際做些有益探索。
一、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管理不嚴,體現出盲目性
由于墨守成規,抱殘守缺,學校管理者缺乏對教育發展形勢的總體把握,缺乏對教育教學的研究,沒有及時調整教學管理的理念和思路,有的教學管理者在教學管理上沒有能夠順應課程改革的形勢,沒有應對發展變化的措施,導致了無論是課程計劃還是課程實踐都沒有設置、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致使綜合實踐活動在部分教師的教學中淪落為“空白”,甚至出現整個學校都不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情況。
(二)設計開發不夠,表現為淺顯性
由于長期自上而下的集中的課程體制,教師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意識普遍較淡薄,開發課程資源的知識和技能欠缺,他們往往單純從一個角度、一個方面來設計和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縮小了課程資源的范圍,進而降低了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效能。
(三)組織實施不力,存在著隨意性
相對于閱讀教學、寫作訓練、口語訓練而言,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操作繁瑣,對教師素質要求較高,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環節中存在著很多不合理、不科學的隨意性現象。
二、提高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質量的對策
(一)提高思想認識,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必要前提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可以幫助學生能夠適應時代的要求,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我們廣大教師應站在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人才的戰略高度上認識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重大意義,勇于實踐,積極探索。
(二)優化隊伍建設,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重要保證
1.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不僅是課程結構的改革,在目標指向、內容要求等方面都與學科教學本身存在明顯的差別,還涉及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改革。可以說是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一次重大變革,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功能,人們對它的特點、教學規律、教學方法等知之甚少。這就要求教師實現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轉變,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扮演一種全新的角色。同時,綜合實踐活動的特征決定了教師勞動的艱苦性,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效益的潛在性和滯后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有強烈的責任心,它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較高的科學素養和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
2.雖說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生主體性的活動,自主性很強,但是由于學生的年齡、認識、知識水平等因素,綜合實踐活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作為教學實踐主體的教師必然要參與課程研究,而且要扮演雙重角色――教師和研究者,教師要把教室變成實驗室,把教學過程變成師生共同研究和探索的過程,還要把教學作為自身不斷完善提高的過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不只是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更是領導者、協調者、研究者。
因此,建設思想素質好、有奉獻精神、有一定專長、熱衷于活動課程教學與研究的教師隊伍是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當務之急。
(三)優化過程管理,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關鍵
1.注重過程設計。從綜合實踐活動的特點出發,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要抓住以下環節:在活動實施前,教師要激發學生折興趣,引導學生根據活動的主題、學生的生活經驗、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特定的背景和條件自主選擇活動項目、活動內容,合理地制訂活動方案;在活動實施階段,教師要指導學生組成活動小組,分工合作,共同參與,要幫助學生協調活動中的各種關系,創設寬松的活動時空,要指導學生掌握利用工具書、視聽媒體等方式有目的地收集材料,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在活動總結階段,教師應指導學生對活動過程中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形成結論,并以適當的方式呈現、表達、交流,還要引導學生著重對活動過程中的體驗、認識和收獲進行總結和反思。
2.建立成長記錄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教學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教師要對全班同學的活動情況作動態的了解和宏觀的把握。否則,活動必然是盲目的、失控的、無效的。但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畢竟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非一次性活動,又多在課外進行,內容包羅萬象,方式不拘一格,過程復雜多變,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一參與,全面了解。最好的辦法是充分相信學生,依靠學生,指導每位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成長記錄袋由學生自己進行個性化設計并自行保管,學生每一次活動的全程的資料由學生自己收集,自己整理,便于記錄、積累、檢查、評價。
(四)建立評價體系,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順利實施的重要手段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193-02
郭元祥教授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中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要求新的評價理念與評價方式。它反對通過單一的量化手段對學生進行分等劃類的評價,主張采用‘自我參照’標準,引導學生對自己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對彼此的個性化表現進行評定、進行鑒賞。” 綜合實踐活動要通過多元化的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主體來搜集學生多方面的表現,使評價結果能夠展示學生在多個方面所取得的進步,也能反映學生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在此基礎上促進每個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一、評價內容多元化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雖然強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對文化的認識和經驗,但并不是要追求系統化、體系化的書本知識。它強調讓學生在親歷實踐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方法,獲取積極的人生體驗和豐富的經驗。因此,在綜合實踐活動的三維目標中,知識目標是非核心目標,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均是核心目標。
一般說來,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內容包括參與態度、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況三個方面。這三方面在主題實施的各個階段又分解成若干個更為具體的評價要點。如在進行主題分解活動時,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要點進行評價:
值得強調的是,教師在使用評價表的時候,可以根據活動開展的需要對評價要點進行適當的修改,還可以邀請作為活動主體的學生一起參與評價要點的討論,進行修改或刪除,有需要補充的,還可以補在空白欄中。讓學生參與評價內容的制定,能更大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創新思維。
二、評價主體互動化 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綜合實踐活動倡導采用民主、開放的多主體評價方式,評價成員除了教師之外,還可以是家長、學生自己及伙伴,甚至社區人士和其他活動參與者。其中,學生仍然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可以參與評價內容的制定、自主邀請評價人員,還可以對他人的評價進行質疑。如在開展“設計個性小天地”這一活動主題時,學生可以邀請家長、鄰居、同學參觀自己的小天地,并進行評價,當學生對他人的評價有異議時,還可以向老師提出,由老師組織大家進行再評。這樣,從以往教師的一元轉向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多元評價,將學生的自評,互評、家長、教師及相關人士的評價合理地結合起來,使評價成為學生積極向上的“加油站”。從多個角度來評價、觀察和接納學生,尋找和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關注學生個體間發展的差異性和不均衡性,鼓勵學生進一步發展。
三、評價方式多樣化 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要重視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優勢,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智能潛力。實施多元評價體系,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能夠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
1.語言評價,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教師的評價語言非常重要,一句激勵性語言不僅能保持學生的探究熱情,同時能撥動學生的心弦,樹立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教師應該隨時了解學生的活動進程及在活動中的體驗、情感、取得的近期成果或存在的困難,運用富有激勵性的、風趣幽默的語言評價激勵學生。例如,當學生堅持自己的觀點卻遭到其他同學的反駁時,我是這樣評價的:“雖然我也不認同你的觀點,但你能說明自己的理由,還能堅持己見,這種勇氣我還是很佩服的!”當學生在為自己的失誤感到慚愧時,我是這樣評價的:“你能發現自己在活動中的不足,真是難能可貴,加把勁,相信下次活動你一定會表現得更好!”這種激勵性評價語言的運用,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還能培養學生逐漸形成賞識、鼓勵他人的品質。這是一個學生的評價語言:“你雖然膽子有點兒小,不敢在全班進行成果匯報,但平時每一次活動你都能積極參與,希望下次能鼓起勇氣,戰勝膽小。”
2.獎狀評價,發展學生個性特長
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我校綜合實踐活動備題組的老師針對學生特長和課程特點,精心設計一些小圖標(見下圖),用來激勵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同學,如“小魯班”表示心靈手巧、“貢獻獎”是表示在活動中作用最大、“探索家”表示富有探究精神、“辛勤蜂”表示能吃苦耐勞、“參與獎”表示積極參與、“成長樹”表示進步大、“領頭羊”用來表彰優秀的小組長。我們還設計了一些小獎狀,如“活動命名獎”、“小記者獎”、“金點子獎”、“最佳探究小組”、“最佳效率獎”等,這些小獎狀制作簡便,操作方便,深得學生喜愛,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展示自己的個性特長,獲得成功的體驗。
3.表格評價,記錄活動全過程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這不僅是評價體系的變革,更重要的是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手段以及評價實施過程的轉變。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必須做好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生評價,關注過程,兼顧結果,強調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主體互動化、評價方式的多樣化,發揮評價的導向、激勵和自省作用,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為此,備課組的老師設計了一套綜合實踐主題活動評價手冊,其中包括階段性評價表和終結性評價表,使評價伴隨于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目的是在活動的各個階段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激勵學生不斷施展自己的才能,形成勇于探索的氛圍。
階段性評價表除了前面提到的《主題分解評價表》外,還有《主題生成評價表》、《小組組建評價表》、《活動策劃評價表》、《收集、處理信息評價表》、《網絡探究評價表》、《社會調查評價表》、《匯報籌備評價表》、《總結交流評價表》、《學期評價表》等。總結性評價表是匯總學生在整個學期的活動中所取得的各項成績的匯總,包括各階段評價表、個人獲得的小圖標、小獎狀以及小組成員共同取得的集體獎狀。以此對學生在整個學期的表現進行比較全面的評價。
需要說明的是,設計這些評價表格不是讓教師進行生搬硬套,它只是為指導教師提供一個評價導向,教師可以依據某個主題活動的需要靈活地選用相關表格,還可以鼓勵學生一起對評價內容、評價主體進行修改。
4.成長記錄袋,收集活動過程的點點滴滴
“檔案袋評價”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中最常用的一種評價方式,它是一種以過程為主的發展性評價,要求學生將自己活動過程中的各種材料不間斷的收進自己的檔案袋中,也稱作“綜合實踐活動成長記錄袋”(下面簡稱“成長記錄袋”)。其內容的選擇由學生自行決定,可以是收集的圖片、文字資料,也可以是手工作品、活動照片或成果展示的錄像帶,還可以是小組活動方案、調查問卷調、研究報告、活動總結、評價手冊等。學生在最開始進行“成長記錄袋”的建設時,可能只是放進一些零零散散的作品,這時,教師與家長應對學生的記錄進行肯定,并做一定程度的指導,激發學生繼續堅持的信心和動力。隨著“成長記錄袋”的日益豐富,學生的興趣會愈來愈濃,記錄的內容也會愈來愈有特色。
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我們經常舉行“成長記錄袋”的展示交流活動,有時也會邀請家長、社區輔導員參與,讓更多的人了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魅力,并進一步激發孩子的參與意識和主動探究的興趣。當學生在“翻閱”這些成長紀錄時,會從中找準自己的定位,總結出活動的經驗,并在別人的檔案中尋找可以繼續完善自身的新的發展方向。
在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我們真切的感悟到評價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引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評價不再是分出等級的“篩子”,而是激勵學生發展的“泵”。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及發展的不同需求,實施多元評價體系,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高度綜合的實踐課程,是我們課程改革的一個新亮點。在剛開始接觸綜合實踐課時,我也的確走過了一段曲折的過程。不過在參加了幾次福州市教育學院組織的教學研討會,及互相之間的交流學習,讓我理解了綜合實踐活動的內涵,明確了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方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學習方式與其他課程有著明顯的不同,它更倡導讓學生自主選擇、小組合作,通過調查、觀察、實驗、設計制作嘗試去體驗、探究乃至解決問題的方式來進行學習。根據我多年的教學經驗,結合當前我校開展的綜合實踐課的實際情況,談一點關于初中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意見和建議。
一、確定綜合實踐活動主題
《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綱要》明確規定,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規定、地方管理、學校實施的必修課程。其具體實施的內容國家、地方都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完全由師生雙方共同確定,因而根據學生需要來確定主題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第一步。主題選擇恰當與否直接影響著活動能否順利開展以及活動最終的實施效果。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難……”。問題的提出來源于生活,而問題的解決則依靠學生的探究過程和教師的指導作用來共同完成,所以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應來源于學生的生活領域,而探究的對象和范圍應來自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既要有開放性,也要有探索性。為此,我讓學生由學校走向社會,拓展思維,多方位尋找問題。如:初一學生曾提出:“校園節約用紙”、“探索神奇的黃金分割”、“福州陰霾天氣調查”、“科學飲食面面觀”、“家庭養花有講究”、“水果知識知多少”、“自行車探秘”、“網絡的利與弊”等。在眾多的選題中,我們尊重多數學生的自主選擇,把“校園節約用紙”這個具有代表性的值得研究的問題作為活動主題。
學生對活動主題的自主選擇,也給我們教師以深刻的啟迪:學生有時會對某一事物充滿好奇與探究的欲望,如果教師能及時捕捉這種信息并適時地加以引導,點燃學生探究欲望的火花,那么它就很可能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
二、學生活動的組織與指導
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一般可采取三種組織形式:即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個人自主學習活動和全班活動。小組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最基本的組織形式。各班同學以自愿結合的方式組成若干活動小組,也可以采取個人獨立活動或組間合作活動的方式。在實踐活動中,有時根據具體實施情況作適當調整,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指導方面:一是聘請有調查訪問經驗的老師或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老師指導培訓;二是聘請學校德育處老師作必要的安全教育和文明禮貌教育,鼓勵學生主動大方與人交流,積極自信參與調查活動;三是實踐老師的綜合指導,如明確分工、團結協作、組間的知識交流、班間的資源共享、困難的解疑答難、成果的評價鑒賞。
三、評價――孩子主動發展的基石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兒童的心理世界,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他這種能深入兒童的內心世界去感受孩子、理解孩子、相信孩子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作為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就是要帶著這種欣賞、贊揚、理解、前瞻的眼光,去發現、評價、賞識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1、自己的評價――孩子尋找動力的法寶
由學生自評,讓學生在自我評價的基礎上調節自己的探究活動,積極地把評價要素納入到自己的活動中去,從而逐步形成和提高學生自我反思、自我分析、自我調節的能力。我們發現學生通過自我評價可以使學生對自己探究的過程做一次全方面的檢查,發現自己的失敗并不是智力和經驗的因素,而恰恰是方法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問題。因此,有效的自評能讓學生正確看待自我、樹立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達到自評中反思,反思中收獲,收獲中成長,成長中再反思再提高的理想效果。
為了更好地發揮自評的有效功能,我們定時讓學生認真記錄活動過程的體驗日記,通過活動過程記錄學生看到了自己進步的軌跡,同時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我們重視學生填寫記錄表,自我發現自己的優勢和進步,以清晰地反映他們一個階段在某個領域成長的軌跡和發生的變化。我們還主張使用活動卡,讓學生充分感受付出努力和智慧的同時能體驗成功,享受快樂,從而引發自主發展的動力,激勵他們學會自我施壓,向更高水平目標邁進。 到實驗田實踐的學生看著菠菜從嫩黃的小芽逐漸長成了綠油油的菠菜,心里充滿了自豪。同時也體會到了農民伯伯的辛苦。在他們收獲了菠菜后,我們抽出星期天的時間到市場上去賣,讓他們體味一下賣菜的感覺。真是不做不知道,做了才知難。本來他們以為很容易的事情,經歷了后才知道遠比想象的要復雜得多。在活動過程記錄中,有的同學寫道“一上午的時間過去了,可是我的菜一棵也沒賣出去,看來,做什么都不容易。”;有的同學寫道“雖然一棵菜也沒有賣出去,可是我從一位老奶奶的話中明白了做生意的道理,以后我會成功的”;有的同學更是收獲頗多:“今天我們不僅僅享受到了物質上的‘好處’,在精神上也得到了‘充實’!我覺得我們大家不應該亂花錢,父母賺錢不容易,把我們養大成人更難,我們應該體會做父母的這種艱辛,沒有理由向父母索要零花錢,應該省吃儉用,父母還要供我們上學,他們多難啊!從今天開始,快點加入‘體貼父母’這個行列中吧!”
看,學生們參與了實踐活動,對自己的行為也做了恰當的評價,他們收獲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道理。
2、同學的評價――孩子互相學習的紐帶
評價是一個教育過程,因此,在自評的基礎上,我們鼓勵同學評價同學,既是由于同學間平等的地位,使得評議的結果較易被評議者接受。又是因為學生互評,它能讓孩子們在活動中,了解他人之長處和自己之短處,學會在活動中辨別是非,進行自我完善,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促使他們共同進步。學生慢慢就會學會去發現別人的優點,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別人,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將來立足社會的一種處世的原則和生存能力。為此,互評時,我們采用多種形式,如寫評語、口頭表揚、互寫喜報等,旨在通過互評,讓學生學會互相欣賞,取長補短。
在調查花木的活動中,我們是引導學生分小組進行的,在綜合評價時,很多學生都對同伴在活動中的表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高幸說:“我和桐菲去調查的時候,她不是走馬觀花,而是認真觀察每一棵樹的葉子、枝條、樹干,并且一一做了記錄,她的認真仔細的精神值得我學習。”力銘說:“我的同伴鵬飛還拿了相機,從不同的側面為花木朋友照了相,還站在她選定的朋友旁邊讓我給她照相,還說她要定期來看望她的朋友,她真是愛護花木的好學生。”還有的學生說:“在我們去尋找花木朋友之前,我的同伴就在網上查資料,調查有關花木的知識,我們去了以后,對照資料來查找證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我們感受到了其中的快樂,看來做事前查找資料,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她的方法值得我學習。”
聽,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從對同伴的評價中,找到了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同樣也彌補了自己的不足。這樣的評價方式,真是一舉兩得呀!
3、家長的評價――孩子快樂成長的源泉
家長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小學生獨立活動的能力差,在安全方面也需要有效的保障,有些活動需要家長的配合。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實踐活動過程中要努力與家長取得聯系,讓家長參與到活動中來,讓他們成為實踐中的一位積極參與者,成為評價的促進者,使學生快樂成長。
開展《我和花木做朋友》這個活動,我們欣喜地看到很多家長都對孩子的表現作出了發自內心的中肯評價――
翰文的家長:這次活動中我看到我家孩子的熱情之高,興趣之濃,讓我深深體會到了現代教學理念的科學性,在活動中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花木帶來的美景,培養了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力、感受力和欣賞大自然的能力,讓孩子充分發揮了主體作用,使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激發了學生主體能動性,培養了學生的興趣及各方面的能力。
曲典的家長:這次活動無疑是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孩子用自己家的相機去記錄和撲捉花木的訊息,了解花木的知識,使他們認識到花木也是有生命的,應該愛護他們。由此,他生活中的愛心和責任感增強了,活動改變了孩子。
姜力銘的家長:一直以為我家力銘是個嬌氣、膽小的女孩子。但在此次綜合實踐活動中表現得十分出色。找朋友、護綠、查找資料……樣樣參與,不懂就問,在這次活動中,她成長得很快!
是呀,這次活動無疑是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孩子用自己家的相機去記錄和撲捉花木的訊息,了解花木的知識,使他們認識到花木也是有生命的,應該愛護他們。由此,學生在生活中的愛心和責任感增強了,活動改變了孩子。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種實踐性課程,它是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以主題活動為組織方式,以任務為取向,注重學生親歷實踐的活動形態的課程,它的開展,應本著“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起著指導作用”的原則,從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選取活動主題,在活動的開展中,教師要有效地指導,學生要敢于探索發現,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還學生以學習的自由和空間。我們堅持“綜合實踐,重在參與,強調實踐,貴在情感和體驗,意在感悟和創新”。我們注重的是活動的過程而非結果,但更堅信:量變一定會引起質變。
普通高中綜合實踐活動是普通高中新課程的學習領域之一,它由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三個部分構成,各部分內容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標要求,又各有側重。
(一)研究性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活動是學生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經濟、科技和生活中的問題;通過自主探究、親身實踐的過程,提高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
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的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課題研究類活動;以解決一個比較復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的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等設計類活動。
(二)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是學生在實際社會生活中依托社區開展的公益性義務服務。
社區服務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社區公益活動,提高溝通能力,培養社會交往能力;養成公民意識、參與意識、培養志愿服務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主人翁精神;學以致用、服務社會,形成樂于助人、甘于奉獻精神和情操。
社區服務的主要內容包括:參加義務工作、志愿服務活動等公益活動;參加法規宣傳、環保知識宣傳、科普宣傳等宣傳教育活動;參加社區特殊人群扶貧幫困、敬老助殘等幫扶活動。
(三)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學生直接參與社會生產、生活實際的經歷與體驗。
社會實踐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人際交往、組織協調、實踐操作等基本能力;學會交流、分享,養成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形成社會責任感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社會實踐的主要內容包括:參加傳統節日、重要紀念日活動,班(團隊)主題教育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等校內活動;參觀各類教育基地,開展各種專項調查,進行社區環境考察等考察活動;軍訓,學工,學農,學商,勤工儉學等體驗活動。
二、認真組織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學校要積極組織和指導綜合實踐活動,嚴格按照規定開足學時,開好課程。學校可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傳統以及當地課程資源情況,對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社會實踐進行整合與規劃,開發有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一)研究性學習活動
1.研究性學習活動學時要求。研究性學習共270學時,每周3學時。學生在三年期間至少完成3個專題研究。學校可采用彈性學時管理辦法,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靈活安排。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與某學科教學或專題教育結合進行。學校根據學生的研究過程、研究記錄、研究成果等情況對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予以認定。
2.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組織形式。研究性學習活動一般有個人獨立研究、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研究學習相結合等三種組織形式。一般以小組合作研究為主,小組成員應有三人以上。
3.研究性學習活動實施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可分三個階段:準備階段、體驗階段和總結表達階段。在學習進行的過程中這三個階段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進的。
(1)準備階段。本階段在師生共同參與下,一般可以通過講座、網站、板報、訪問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動員,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啟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在此基礎上確定研究范圍或研究題目。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組,共同討論和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案,包括確定合適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驟,如何收集相關信息,準備必要的物質條件等。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反思所確定的研究問題是否合適,是否需要改變等。
(2)體驗階段。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后,學生要進入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①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資料。學生應了解和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訪談、上網、查閱書刊雜志、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并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要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的有價值的資料;學會有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最后綜合整理信息進行判斷,得出相應的結論。這時要反思所得結論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問題,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獲取證據以支持所得結論。②調查研究。學生應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開展調查,獲取調查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應如實記載調查中所獲得的基本信息,并用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種形式記錄實踐過程。③初步的交流。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內或學生個人之間進行充分交流。在交流、研討中,學會認識客觀事物,認真對待他人意見和建議,正確地認識自我,并逐步豐富個人的研究成果,培養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
(3)總結表達階段。學生要對自己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的感受、體驗和獲取的其他相關情況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研究成果。研究性學習活動成果除通過研究論文、實驗報告、調查報告形式呈現外,也可采用召開辯論會、答辯會、研討會,以及出展板、墻報,編刊物(包括電子刊物)等方式呈現。研究性學習活動成果應通過口頭宣講等方式在全班展示。
(二)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
學生每學年必須參加1周的社會實踐,三年中學生必須參加不少于10個工作日的社區服務。社區服務、社會實踐既可由學校、年級、教學班統一安排,也可根據學校要求由學生自主安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有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和個人活動三種組織形式,主要通過集體活動和小組活動進行。
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實施步驟主要包括活動準備、活動實施、交流反思三個階段。在活動準備階段要分析學校或家庭所在地的資源及需求,制定活動方案,開展安全知識培訓、社會生活常識教育、活動記錄方法培訓等。活動實施階段主要包括開展活動、記錄活動事項、總結活動經驗等。交流反思階段主要包括展示活動成果、交流活動心得、進行活動評價等。
三、做好綜合實踐活動學分認定
(一)學分認定原則
學分認定是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重要環節。根據綜合實踐活動的性質和特征,綜合實踐活動學分認定中應注重學生親身參與和學生全員參與,強調課程計劃規定的學時和參與態度的考核,同時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要特別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和實踐體驗,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進行評價,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要緊密結合起來。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勤于實踐,勇于創新,不斷促進自身的發展。
(二)學分認定辦法
綜合實踐活動學分認定在對學生參加活動情況進行評價的基礎上進行。學生每完成一項研究性學習活動課題(項目)、每參加一次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都應將有關情況及時記入《四川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記錄表》(見附件)。教師要及時對學生完成的研究性活動進行評價。學校要對學生三年中參與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的情況進行總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合格的,才能獲得規定學分。
綜合實踐活動學分認定的程序按照《四川省教育廳關于印發<四川省普通高中學分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川教〔2010〕128號)的有關要求執行。
(三)學分認定條件
學生認真參加研究性學習活動,三年內研究性學習活動時間達到規定學時要求,完成至少3個專題(項目)研究,總結性評價合格,可獲得15學分。學生熱心參與社區服務,三年內參加社區服務的時間在10個工作日以上,總結性評價合格,可獲得2學分。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每學年參加社會實踐的時間必須達到1周,總結性評價合格,可獲得6學分。三年內,凡符合綜合實踐活動學分認定條件的,總計可獲得23學分。
四、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管理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綜合實踐活動實施工作的領導,為學校實施綜合實踐提供政策、師資、經費、設備設施和場地等方面的支持,幫助學校解決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普通高中學校要制訂切實可行的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方案,保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各地要整體規劃普通高中教師專業結構,協調并督促所屬學校根據需要逐步配齊配足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學校要立足實際,整合現有教師資源,逐步建設一支由專任教師與兼職指導教師組成的較為穩定的教師隊伍。要研究制定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的工作量核算、職稱評定辦法及標準。大力建設兼職教師隊伍,充分發揮確有特長教師的作用,鼓勵他們向專職教師發展。充分利用目前高、中等教育教師隊伍資源,積極創造條件吸納社區、各行各業的優秀人員幫助學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新晨
(三)加強課程資源建設。各地要通過統籌規劃、政策引導、爭取社會支持等多種方式,開發和利用校外圖書館、博物館、職業學校、大專院校、企業、社區、農村、部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社會資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條件。學校要深入廣泛地開展宣傳活動,主動爭取社會、家長的積極配合,探索建立學校、家庭、社區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機制。
(一)七年級開展了以“童年歲月”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通過采訪、調查、對比、制作“童年歲月卡”、成果匯報等活動,讓學生們了解到自己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而這份幸福是父母等人用血汗換來的。從而學會感恩,學會珍惜。
(二)5月10日是母親節,為培養學生學會感恩,樹立遠大理想,勤奮學習,我校以母親節為契機,開展了以“母愛無疆——感恩父母”為主題的全校型綜合實踐活動,通過走進父母、主題征文、致母親一封信、我為母親做件事、主題匯報演出等五個階段的活動。不但培養了學生愛父母、愛祖國的情感,使學生學會感恩,學會付出,還讓學生收集、利用信息能力、規劃意識、動手動腦能力、創新精神等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更使學生認識到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一門讓他們通過自主實踐獲得知識的學科,是一個可以讓他們自由發揚個性,展示才華、鍛煉能力的舞臺,他們已由衷地愛上了綜合實踐活動課,一說到要上綜合實踐課,大家都樂了……這些都讓我感到欣慰。
二、點滴經驗
在專家們的多次專業引領和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我不斷地成長著,下面是我這學期來認為比較有成效的幾點做法:
1、以前在寫活動方案時我只寫出活動總目標,沒有再細化到每節課的目標,這樣導致老師上課時目標不夠明確,上課內容較零散,沒有突破重難點。發現這個問題后,這學期每節課上課前我都在總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更具體的備課,對每節課的活動目標、學生主要活動、教師指導要點等方面進行認真的考慮,并書寫在筆記本上,也因為我這樣做所以覺得現在每節課上起來更順手了,課堂教學效果更好了,學生也能在每節課都能有所獲。
2、以前我常常有個困惑就是如何知道學生在課外的活動情況,這學期來我認真地指導孩子們寫好“活動記錄”“信息卡“考察記錄”等,在上課前我都先把孩子們的這些作業收上來批改,從作業中我們就可以較好地了解孩子們的活動情況,那么就有利于我們在上課時有針對性地進行點評、指導。
三、我的困惑
學生的作業經常要催怎么辦?
雖然在課堂上自認為已經把作業布置得再清楚了,也多次強調要按時完成,可每次去收作業都讓我大失所望,孩子們不能自覺地完成作業,一催再催,雖然我也采用批評加激勵措施,可每次仍有不少同學沒完成,有時去催作業,其他老師常會說:“語數作業能保證完成就不錯了!”我也無奈地笑笑,孩子們可能也是這種想法吧!可技能科的作業不完成老師就更難上課了。這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今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