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1 11:52:1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成本管理會計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課程考試方式普遍存在形式單一,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輕技能的現象,主要表現為“三多三少”:即理論知識考核多,技能素質考查少;終結性考試多,過程性考核少;短期記憶式打分多,長效運用性評價少。這樣的考試方式過分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而沒有突出實踐性和職業能力的培養,不能有效反映教學的實際效果,也不利于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1.2有助于實現《成本管理會計》課程目標
《成本管理會計》是高職院校財經類專業的職業能力核心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能準確進行企業產品成本及其他成本費用的核算,具備成本核算員、會計、會計主管等崗位所必需的成本核算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崗位勝任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樹立成本控制與節約的理念,構筑良好的企業管理大局意識,能夠勝任生產型中小企業的成本核算與分析工作。實踐證明,過去我們采用傳統閉卷考試方式培養的許多學生,普遍“高分低能”,就《成本管理會計》課程而言,經過畢業生抽樣調查,在中小制造業企業成本核算崗位實習的學生,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很多專業性的內容還是運用不靈活,不能做到靈活變通,與企業的實際會計崗位真實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從這方面就可以明顯的看出,在該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沒有真正教會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因此,《成本管理會計》課程逐步改變期末閉卷考核方式改革勢在必行。
1.3有助于推進《成本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方式改革
為了實現“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目標,我們在成本管理會計教學改革中,按照“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開發理念,對課程進行開發與設計,教學中注重技能的培養,增強了實踐操作技能的教學環節,以企業成本核算案例作為任務導入,要求學生根據企業生產類型選擇適當的成本核算方法并進行成本核算,填寫成本計算單等原始憑證并根據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在此基礎上登記有關成本賬戶。為充分體現全程化,多元化課程考試思想,在《成本管理會計》考核方式上必須進行與之相適應的改革與探索。
2考核方式改革研究內容
課題組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調查了解目前濟南職業學院財經系學生就業所需要的專業學習能力的基礎上,《成本管理會計》課程考核改革方式和方法圍繞以下問題展開:如何適應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目標,適應制造業企業成本核算崗位工作要求,綜合評價學生專業能力和專業技能,反映并適應職業院校學生文化基礎差、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不高、學習吃力的特點。
3考核方式改革具體措施
課題組在總結國內外高職考試有益經驗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文獻法、企業調研法等研究方法,結合該院財經系教學改革實際,構建《成本管理會計》考試模式,根據企業崗位調研,對企業成本核算工作應具備的崗位職業能力進行邏輯排序,突出成本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考試方式上突出考試內容的實用性,實踐性。
3.1方案設計
教學模式上,在改革成本會計教學中,在對學生灌輸知識的同時,特別注意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按照學生成績以及語言能力建立討論小組,每組人數在5-8人之間,該小組成員與將來考核方式中的小組成員一致,可以督促學生樹立集體主義觀念,成績好的學生幫助成績差的學生。考核方式上,改變傳統閉卷筆試中學生為了應對考試,考前突擊死記硬背的現狀。本項目計劃在教學改革中增加實踐性教學以及考核環節。力求學生以企業實際的成本核算案例為基礎,能夠運用不同成本核算方法、步驟進行成本核算并填寫成本計算單,編制記賬憑證,設置成本賬戶并進行賬簿登記等實踐工作。
3.2考核方案
3.2.1理論考核。
采用閉卷筆試的形式,占課程總成績40%,題型設置為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及較簡單的計算操作題。考試試題以基礎知識為重點。期末按照學院和系部統一安排的考試時間進行考核。
3.2.2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成績主要有學生上課出勤、作業、回答問題等環節構成,占總成績的20%,著重考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積極性等方面,任課教師日常歸集整理該項成績。
3.2.3技能考核。
采用分組抽簽操作考核的方式,占總成績的40%,主要考核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和實際操作技能。由教師事先準備好各種有關成本核算的原始資料以及考核所需的單證。考題圍繞重點知識展開,包括運用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核算各項要素費用,輔助生產費用、制造費用、廢品損失、完工產品成本與在產品成本等,可以圍繞以下主要任務進行考核設計:①采用材料定額消耗量比例法分配原材料。②采用定額工時比例法分配生產工人工資。③采用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計劃成本分配法等分配輔助生產車間輔助費用。④核算不可修復廢品以及可修復廢品損失。⑤采用約當產量法分配產品費用。⑥采用綜合結轉分步法計算半成品成本和產成品成本。⑦根據綜合結轉分步法的成本計算單,按照項目比重還原法、還原分配率分配法進行成本還原。⑧采用平行結轉分步法的定額比例法計算各步驟轉給完工產品成本的“份額”,登記各車間生產成本明細賬。⑨編制產品生產成本表,主要產品單位成本表、制造費用明細表、期間費用明細表等成本報表。技能考核按照教學進度以及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可以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期中階段,第二階段為期末復習周。考核時,按照被考核學生的人數設計不同題型,不同數字的題目,學生分組進入考場,學生抽簽決定自己要考核的題目。考核時間為每人45分鐘,教師嚴格控制交卷時間。這樣的考核方式中雖然學生每人只抽考其中的一個題型,但事前并無法確定抽簽的題目,學生學習和復習時,需要全面掌握所學知識和技能。《成本管理會計》課程考核方式改革將改變傳統上教師考前串講,考試之前學生突擊應付考試的弊端。改革后的考試方式,更加側重對學生日常專業水平及技能的綜合考察,更加突出了對學生實際能力掌握的重視,這對于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提高是很有幫助的。由于期末考試筆試成績在學生總的評分成績中比重降低到了四成,而將日常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專業運用能力的考察比重增大,這些變化,更有利于學生提前進入崗位角色,鍛煉基本技能和動手能力,實現“應用為本”的教學理念。
IT為企業戰略成本管理奠定了基礎。所謂戰略成本管理就是以戰略的眼光從成本的源頭識別成本驅動因素對價值鏈進行成本管理。企業戰略成本管理會計的實施,以滿足及時性和充分性要求的信息為基礎,并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予以快速處理、分析,進而實現實時調整。IT的發展為企業戰略成本管理會計的實施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有助于建立現代化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統。
二、成本管理范圍
首先,IT條件下,企業為保持其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需對產品從研制到開發、生產到銷售及售后服務的各個環節進行科學管理。由于企業的研究開發(R&D)成本會大幅提高,成本管理將從生產過程向前延伸到決策、設計過程。同時,生產過程后的售后回訪、維修過程的成本管理則涉及產品的后勤成本、庫存成本、銷售成本、售后服務成本和維修成本等。其次,隨著非物質產品日趨商品化,成本管理的內涵也由物質產品成本擴展到非物質產品成本,如:人力資源成本、服務成本、產權成本和環境成本等。最后,企業管理的中心由重生產管理轉向重經營決策管理,這就需要研究分析各種決策成本,如差量成本、機會成本、邊際成本、付現成本、重置成本、可避免成本、未來成本、質量成本、軟件成本和安全成本等。
三、成本計量度性
IT的應用使計量模式將會出現貨幣計量與非貨幣計量并重和多種計量屬性并存的局面,現行成本、市場價格、可變現凈值和公允價值都可以用來計量。隨著市場的健全和完善,鋒砷資產計量基礎可以通過網絡傳輸從市場交易中直接獲得,大大提高了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于是,按不同的計量目的選擇的各種計量基礎會在其適用的條件范圍內大顯神通,出現“百花齊放”之局面。徹底改變傳統會計中歷史成本的主導地位。
四、核算方法
在IT條件下,數據的收集、存貯、處理、報告和傳遞等等都不存在技術上的障礙,用多種會計方法已不再有任何困難。為加強管理與考核,手工方式下不得不放棄的核算方法,例如,零售企業的“售價數量金額核算法”和工業企業的“作業成本法”等均可運用。而且,計算機信息處理的高效、迅速以及“隨機寄存”(MM方式),徹底改變了傳統會計中“只讀寄存”和“非此即彼”的局限,使相同的數據可按不同的處理方法進行“多元選擇”,例如,固定資產的折舊可以采用直線法也可以采用各種加速折舊法,成本的計算可以采用品種法也可以采用分批法,用戶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進行計算,比較差異。
五、成本會計報告
(一)披露內容。在財務報告中增加成本會計信息含量,以全面、客觀、公正反映企業資本保值增值狀況和經營成果,引導資源的合理流動,更好地維護企業所有者、管理當局、債權人及相關群體的利益。成本會計信息披露體系結構如下:1、成本會計信息披露的方式:表外披露和表內披露。表外披露主要只在財務報表附注部分揭示;表內披露主要指編制通用格式成本會計狀況表單獨揭示成本會計信息。
2、成本會計信息披露的方法:文字敘述法、表格法和圖形法等。
3、成本會計信息披露的類型: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價值信息與風險信息、絕對數信息與相對數信息、精確性信息與模糊性信息、歷史性信息與前瞻性信息、總括信息和分部信息等。
4、成本會計信息披露的載體:報紙、雜志和網絡等。
5、成本會計信息披露的期限:定期披露一年或若干年等任何時點、任何時期和不定期披露(為增強時效性,可通過適時報告系統及時披露)。
6、建立全面、相關和簡便的成本績效評價體系:價值指標與風險指標、技術指標與經濟指標和總體指標與具體指標等。
二、企業的交易本質:從不完全契約到層級結構
市場讓很多交易者明白:交易的本質實際上就是減少犯錯。由于市場的復雜性,常常需要建立一個完整的交易計劃,隨著社會的發展,交易的本質也經歷了從不完全契
(一)交易的本質與不完全契約
一個完整的交易涉及到多方利益,這些利益可能互不相關也可能相互沖突,因此,在交易發生之前,需要以契約的形式將涉及的各方利益及可能發生的問題和應對方法確定下來,所以,契約的本質就是協調各方利益沖突,契約的簽訂過程也就是交易的實現過程。因此,對交易本質的研究離不開對契約的研究。交易契約一般包括兩種形式,即正式的交易契約和非正式的交易契約,其中:正式契約是指那些以具體的文本形式表現出來的契約,它們一般都具有法律的強制性,受法律的保護;非正式契約則是指那些沒有用具體的文本形式表現出來而是由組織中絕大部分人默認而得到的一種契約形式,這種默認包括風俗習慣、管理行規等非文本形式。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多種原因,導致完全契約不可能存在,這些原因具體包括:交易雙方的疏忽、契約條款語義的模棱兩可、信息不對稱和契約條款的成本較高等。所以,交易的本質是由于不完全契約的存在而存在的。
(二)交易的本質與層級結構
隨著現代企業的發展,層級結構越來越受到重視:如果層級結構設計得當將會提高組織效率,節約交易成本,反之,則會降低組織效率,增加交易成本。從交易成本經濟學的視角來看,企業中存在著一系列的交易契約,這些交易契約大都是由委托人與人簽訂的,其表現形式可以用層級結構來概括:企業股東大會作為公司的最高部門機構,其權利下放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下放管理權給董事會,使其有權對公司的日常管理和重大事項做出決策,另一方面是下放監督權給監事會,使其有權監督董事會和總經理的日常工作;董事會又將管理權及一部分決策權下放給總經理,以此類推,總經理與部門經理之間、部門經理與部門主管之間、部門主管與下屬員工之間都存在這種權利下放的關系,這樣在企業中就形成了一層管理一層的層級結構,這種層級結構不僅可以避免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帶來的問題,而且有利于組織不同層級之間的信息交流,從而提高組織的整體效率。這種至上而下式的層級結構能夠對企業內部交易進行有效控制,具體可以用圖1表示:
三、管理會計:企業交易治理的制度安排
交易成本經濟學認為,各種簽訂合同的行為都是重要的經濟制度,一旦簽訂合同,企業就成了一個由外部交易和內部交易綜合而成的綜合體,如果出現交易行為,必然會帶來交易成本,可以從管理會計的視角對交易行為進行有效治理,從而節約交易成本。
(一)企業是交易的綜合體
從上文的論述中可以知道,一旦簽訂契約,就表明交易已經實現,現實生活中,交易總是無處不在的,它會以不同的形式展現,這些形式包括勞動合同、產品購銷合同等,甚至連企業的出庫單、驗收單和考勤表等一系列簡單的文本形式也屬于交易契約的范疇。簽訂交易契約后,企業就成了外部交易與內部交易的綜合體。企業的外部交易主要反映企業與外部交易對手之間的競爭。顯然,外部交易涉及到交易對手,其發展形式并非完全由企業單方面決定。因此,為了協調雙方利益,使外部交易能夠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就有必要在雙方協商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外部的法律法規、行業規范和社會輿論等規范因素,然后再簽訂合理有效的交易契約。在理想的交易環境中,交易的最終結果并不是可以事先預見的,也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雙方的談判能力、資源豐度、經營戰略等因素對其產生重要影響,甚至是政府的行政權威都會對其產生一些微妙的影響。企業的內部交易時刻在企業中發生,而且這種發生是井然有序的,即沿著企業的層級結構來運行。內部交易存在三大特點:一是其交易主題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如今,企業內部交易的主題是“市場”,而在19世紀中期以前,其主題則是“生產”;二是其實現方式多種多樣,如以實物形式存在的資源入庫和設備更新等,以非實物形式存在的業績評價和管理條例的落實等;三是其交易類型各不相同,主要包括網絡型交易、上下級部門之間的交易和同級不同部門之間的交易三種形式。這兩種交易對企業的運行都有著重要作用,外部交易可以促進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內部交易可以實現內部資源的有效流動,相互分工,各司其職,又共同推動企業的發展。
(二)管理會計對企業交易的治理
企業是交易的綜合體,企業的存在必然會有交易的發生,而交易的發生又必然會產生交易成本,因此,企業在關注事先既定目標的同時,也要考慮降低交易成本,管理會計便是企業交易治理的產物。首先,管理會計對企業外部交易的治理。隨著企業交易范圍、性質和主題的變化,管理會計也隨之變化,從早期的傳統管理會計發展到現在的戰略管理會計。對于企業內部交易的治理,傳統管理會計與戰略管理會計的關注點是不同的:其中,傳統管理會計主要關注契約中的交易雙方,為交易雙方簽訂契約提供相關信息,并跟蹤契約的履行情況,價,從而降低簽約成本;而戰略管理不僅僅只關注契約中的交易雙方,還將關注點投向了顧客和競爭者,這樣不僅可以達到減少簽約成本的目的,還可以從戰略的高度審視企業經營的宏觀環境,為企業的重大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其次,管理會計對企業內部交易的治理。上文已經論述了企業構建合理的層級結構對企業運行的重要意義,它可以作為一項重要的制度來治理企業的內部交易,不僅可以解決一些由團隊生產所帶來的失靈問題,還可以有效減少成本的發生。管理會計能夠將企業運營中的各種情況反饋給企業的管理層,使管理層時刻掌握公司的運營動態,為其提供適時的決策信息,加強對環境不確定性的敏感度,降低決策失敗的風險;管理會計還能對層級結構中的委托行為進行有效監督,也就是上一級能根據所掌握的管理會計信息來監督下一級的工作,使每一層級的工作都能按照企業的規章制度合理運行;管理會計還可以依據事先制定的管理模式,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和業績評價機制,對人的合規行為進行正強化,對違規行為進行負強化,減少委托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和摩擦從而節約交易成本。
(三)管理會計的制度化
交易成本經濟學理論認為,管理會計是很多企業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制度現象,所謂制度,其實就是眾多習慣、規則和慣例的有機結合體,但是制度對員工的影響比這些習慣、規則和制度的影響要更廣、更深遠,它要求所有成員在行為上和心理上都要認同并嚴格遵守。因此,制度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制度一經確立,就不容易改變。在組織的實際運行中,組織會要求其成員嚴格遵守這些制度,管理會計在此是就會發揮應用的控制性作用,通過其行政權威和層級制度,使組織成員嚴格遵守慣例和規則,并通過長時間的強化練習,使他們從心里認可這些慣例和規則,從而實現制度化:從表面上看,管理會計的制度化是通過管理會計實踐,將其規定的流程、制度等付諸實踐來完成的,這個過程強調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從實質上看,管理會計將抽象化為組織的慣例和規則,管理和規則的制度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經歷一個從應然到實然的轉化過程,就是這一過程,使企業的文本上的規范變成了企業成員行動上的價值觀,也就是使抽象的行為模式變成具體的行為模式。
四、管理會計的歸宿:交易成本最小化
契約簽訂的過程就是交易產生的過程,一旦交易產生,必然出現交易成本,管理會計是治理交易成本的一項重要制度,但是由于契約的不完全性、市場的不確定性和一些人為因素的存在,管理會計也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變化的。
(一)生產領域
企業對成本控制的認識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18世紀工業革命后,企業主敏感的認識到規模經濟的優勢,將手工作坊型的生產方式轉變成了大規模的生產方式,并雇傭一些固定的長期工人,與這些長期工人簽訂長期雇傭合同,也就避免了頻繁簽訂短期合同所帶來的交易成本。到了20世紀50年代,很多企業都主張“生產第一性”目標,推動式生產系統應運而生,這一時期屬于企業的賣方市場,企業生產出的產品能夠被很快的銷售出去并獲得可觀的利潤;后來,這種傳統的生產方式又被機器制造所取代,企業開始集中力量進行批量生產,這就減少了交易發生的次數,節約了交易成本。企業對成本的控制經歷了從標準成本到目標成本的轉變,標準成本有其自身的優勢:第一,它滲透到了企業管理層級的各個方面,具有很強的計劃性和組織性,它的制定也是采用相對民主的協商式方法,既吸納了企業不同主管部門的代表參與協商,也盡量吸收企業底層員工參與討論,這一民主式討論過程,既降低了決策失敗而帶來的損失,又避免了由于員工與領導之間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員工實施過程中交易成本的產生;第二,標準成本為企業內部交易提供了一個依據,每個企業成員在進行內部交易時都必須嚴格按照這個依據進行,比如員工領取材料要填領料單,材料入庫要填入庫單等等,這可以減少資源的浪費,節約交易成本。但隨著買方市場的形成,市場競爭的加劇,再加上標準成本本身存在的預測偏差和隨機偏差等問題,它已經不能滿足企業追求交易成本最小化的目標了。此時,為了最小化交易成本,目標成本為企業提供了一條新思路,它的關注點已經擴展到企業的外部市場而不是僅僅拘泥于內部市場,根據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價格來確定目標成本,再激勵企業員工通過改進生產和提高效率等方法來達到目標成本,從而使企業在生產領域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二)業績評價領域
員工獲取工作機會,也可以看作是一種交易行為,企業會通過勞動合同將企業與員工之間的交易行為確定下來,為了避免勞動糾紛和交易成本的產生,勞動合同會對一些必要的量化指標和非量化指標進行詳細規定,其中,量化指標包括基本工資、津貼補助和工作時間等,非量化指標包括工作能力和晉升機會等。其實,每份勞動合同都相當于一份交易契約,由于契約不完全性、市場不確定性等因素的存在,簽訂交易契約就會存在一定的交易風險和交易成本,因此,需要對其進行控制。管理會計對業績評價領域的控制所采取的方法也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起初對企業業績進行評價一般都是只進行全面的財務業績衡量,比較著名的方法就是綜合比率評價體系,它的具體操作方法就是通過線性關系把一些財務比率結合起來評價企業的整體財務狀況,但是由于其衡量指標相對單一,它所得出的結果缺乏足夠的靈活性、科學性和說服力;后來又出現了杜邦財務分析體系和經濟附加值評價法等評價體系,前者綜合考察企業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和營運能力,以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為核心,后者為解決問題提供了較為先進的方法。1993年平衡計分卡出7現,它是市場環境變化的產物,最大的優點是能夠多維度、多視角的對企業業績進行衡量,能夠全方位的節約交易成本,是企業追求交易成本最小化的重大實踐,其衡量路徑就是按照四個維度對企業的業績進行客觀評價,這四個維度分別是:財務維度、流程維度、學習與成長維度和客戶與市場維度,它們的側重點各有不同。其中:財務維度強調企業整體職能范圍的績效;流程維度強調生產流程管理和供應商管理的優化;學習與成長維度強調員工不斷學習的重要性;客戶與市場維度強調客戶滿意度的重要性。平衡計分卡與以前的評價體系的區別在于:首先,它強調人的重要性,注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它所強調的學習與成長維度正是體現了這一點,它不僅激發員工的學習熱情,而且在企業中營造自覺學習的企業文化,使學習成為企業員工的一種內化行為,從而節約企業內部交易成本;其次,它強調顧客滿意度的重要性,它要求企業及時根據顧客需求的變化來調節企業的生產經營方向,提供顧客滿意和喜歡的產品,減少不必要的交易成本浪費;最后,它強調變革的重要性,企業的生產流程、銷售流程等環節都不是一層不變的,應該根據市場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變革和改善,節約交易成本。
1、市場理念的缺乏,標準成本管理法只是對單件產品的成本進行控制的方法,企業的管理者比較注重成本的投入產出比,以企業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作為衡量企業成本管理的標準,從短期來看如果能夠實現低投入高產出,則反映出企業在成本控制管理方面做得較好,取得較好經營效果和經濟效益,但是從企業的長遠發展角度出發,只看眼前的利益是不夠的,必須著眼長遠,制定正確、科學的企業的戰略目標。
2、戰略管理思想的缺乏,標準化成本管理的根本思想是消除產品生產和銷售等環節中存在的浪費,降低產品成本,但是對企業的確定的發展戰略是否正確并沒有太過關注。經濟的深入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全球化導致了個各行業均面臨著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因此如果企業的成本管理沒有充分挖掘除企業成本管理的深刻內涵,無法體現出高效性,將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無法取得持續的競爭優勢。
3、先進成本方法的缺乏,標準化成本管理方法具有三功能:定期編制財務報告,對產品的銷售成本進行計量和估計存貨價值;估計和預測作業和產品的成本;極大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提供全面的企業制定戰略決策所需要的經濟信息并予以及時反饋。企業在成本管理中必須做到成本信息的及時、全面、準確,才能夠很好的發揮出成本管理的以上三項功能,但是鑒于目前大部分企業的成本管理方法仍沿用傳統方法,管理的手段還處在手工操作階段,企業的成本管理還無法滿足上述要求。
4、全面成本管理思想理念的缺乏,企業目前的成本管理對生產過程的成本管理給予較多的關注,對顯性的物料成本管理比較重視,對銷售過程、供應過程中個要素組織的成本管理關注不夠,對非財務信息方面的成本管理和隱性的人工成本重視不足。
5、對競爭對手缺乏了解,企業的成本管理理念能夠有效運行的前提是建立在賣方市場的基礎上,但是現行的成本管理更多關注的是如何不斷的降低產品成本、提高運行效率以充分滿足市場的需求,然而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缺乏對競爭對手的全面深入了解,無法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企業要詳細了解競爭對手與自身的成本情況,運用各種方式來預測競爭對手的產品成本,取長補短、彌補不足,從而提高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生存和發展能力。
二、精益會計體系下成本管理的優勢
企業在傳統會計的成本管理模式中通常通過提高售價來保證利潤,因為產品的售價是由成本決定的。而企業在精益會計成本管理模式中通常通過降低成本來保證利潤,因為這時是產品的售價決定成本。在傳統會計體系下成本管理模式下,企業利潤是固定的,產品的成本決定其價格的高低,如果產品的成本過高,會提高產品的售價,對客戶就會失去價格優勢,造成企業既無法獲得利潤又會降低企業的競爭力,導致產品積壓,企業效益不佳。精益會計體系下成本管理模式中產品售價是根據市場經濟狀況決定的,如果企業想要獲得利潤,只能通過降低成本。
1、能夠消除會計流程中的浪費首先,充分了解供應商,根據所提供商品的重要性對供應商進行排序,確定關鍵供應商,簽訂年度框架采購協議,要求供應商根據協議條款的規定供應商品,對其他不重要的供應商進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盡量消除與其頻繁交易所進行的操作。采取的措施中很多應與供應商考核認證同時進行,在精益改進的初始階段就可以實施。通過對實行供應商的考核準入制度,大大減少供應商的數量,經考核合格的供應商能夠確保準時保質的給精益單元供應合格的零部件。這種精益管理模式,企業可以根據成品的物料清單計算出所需的零部件情況。其次,應收賬款流程進行精益管理的目標是對應收賬款部門的工作流程進行簡化,減輕繁重的交易程序,控制交易量和交易程序。企業可以通過以下步驟實現上述目標:培育、建立優質大客戶并發展良好合作關系,盡力與其簽訂長期采購訂單,降低較小采購單的數量。完善企業的管理,并采取各種措施,具備進入關鍵客戶的認證合格供應商的資質。應收賬款部門開具發票的工作轉交給裝運部門負責,除了發票還有裝運清單等單據。企業的關鍵客戶如果也實施精益管理,可以鼓勵客戶采用貨到付款的方式。在成功進入一些關鍵客戶的合格供應商名錄后,可以建議客戶根據裝運信息來確定應收賬款,而不再是憑發票確認應收賬款。此外,鼓勵客戶實施自動轉賬,即材料送達后如果沒有問題應及時付款。再次,某部門發生的成本被歸集到該部門的費用中,這種管理方式可以提高各個部門的工作效率,但是不利于企業的整體運營,因為企業的精益管理不應該僅僅關注某一個部門,而應關注的是在多個部門之間跨越的價值流。企業的精益管理重點關注的能夠對整條價值鏈產生影響的相關成本,而不是對個別部門產生影響的成本。企業的傳統成本管理體系并為在會計結構總反映價值流,所以企業的精益管理就迫切需要把傳統的會計科目表改成能夠反映企業價值流的會計科目表。
2、能夠消除不必要的交易、系統企業實行精益管理的關鍵是停止使用傳統會計體系所沿用的制造交易系統,因為對于實行精益管理的企業來說,某種產品的生產周期只有幾天或者幾周,完全是以客戶的需求為前提,通過看板等方式控制生產過程。企業實施精益管理后可以對人工成本、物料成本和存貨進行時時追蹤,對客戶的訂單方面的重要性影響較小的環節予以取消。企業可以在管理中有效消除永續盤存及一些反沖操作,對存貨進行可視化控制,極大地降低企業存貨水平。
3、重視客戶的價值。在傳統會計體系下大多數企業把會計制度的控制重點放在了企業內部的成本方面,但精益會計體系要求企業尊重客戶的價值,重視客戶的需求,使用業績考核指標和目標成本法替代成本確定客戶的價值,企業的價值流也以為客戶創造需求價值作為出發點,實現企業的持續發展。精益會計體系下成本管理相對于傳統會計體系下成本管理需要更高質量的成本信息,作為衡量企業文化轉型的重點就是從成本要素轉變為價值要素。企業實施精益管理的最根本目標是實現客戶的價值最大化并消除浪費,精益會計完全能夠實現該目標。
4、有助于企業更好的制定決策企業在實施精益管理的過程中,廢除了一些已經不能發揮作用的成本管理系統,基本上擯棄標準成本會計系統,取而代之的是簡便且具有更強相關性的成本核算方法。在制定企業決策時,精益會計體系的重點是了解涉及價值流的生產流程,同時還要評估制定的相關決策對價值流在盈利能力與貢獻方面的影響程度。企業由以前依賴通過不真實標準成本計算出的利潤率轉而將關注的重點放在通過相應變革對價值流在對企業盈利能力的貢獻程度方面。精益會計體系可以給企業的決策提供相應的財務信息,而且比較簡便、準確,使企業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正確的事情上。
三、精益會計體系下企業成本管理體系的創新措施
1、實施價值流成本核算。在精益會計體系下,實施價值流成本核算能夠把繁雜的問題以直觀的方式進行闡述,可以使企業的財務信息變得更容易理解,讓企業的全體員工真正明白其來源及意義。價值流作為價值流成本核算的核心單位,其不以產品為單位收集信息,舍棄了中間一些無用的跟蹤環節。企業不再對成本進行復雜、繁瑣的分配,密切了企業成本與利潤之間的關系,使企業的價值流工作能夠順利開展。企業必須對每天的價值流進行合理分配,以保證價值流成本核算的效率和質量,每一名員工同時只能分配給一條價值流,盡力避免一對多情況的出現。企業需要對生產過程進行合理控制,對廢品、返工產品等出現的異常情況實行全方位的追蹤。保持存貨控制在合理的水平,避免出現貨物積壓的情況。
2、實行嚴格的精益業績考核實行嚴格的精益業績考核,對傳統會計體系下企業成本管理中發生的人工使用差異、機器利用率和間接制造費用的分攤等考核指標進行淘汰,重新制定精益會計的業績考核指標,例如,總體設備利用效率、產品的首次合格率報告和消失報告等。以小時為單位的小時報告是需要每天都進行報告,可以實現對精益生產單元進行時時追蹤,了解能否真正滿足企業對生產節拍的要求,并每個小時都會一次報告,保證生產過程中的存在的問題能偶被相關人員及時發現,并可以迅速的采取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在價值流中,總體設備效率的高低與產品在生產環節流動速度的快慢密切相關,通過時時追蹤,不僅可以發現其中存在的各種問題,而且可以通過提高總體設備的效率,使產品在各生產環節的流動速度大大提高,設備能夠按時按質的生產得到保證。
3、健全領導機構,完善成本的考核制度健全領導機構,強化管理措施,精益成本管理需要企業的領導和中高層管理者給予高度重視,形成自上而下全體員工都參與成本管理的良好工作氛圍,對材料領用審批進行制度方面的規范,對成本開支進行嚴格控制,健全和完善成本的考核制度,目標成本管理方法、修舊利廢等并定期對成本管理情況進行檢查,存在問題的部門和項目要實施整改,使精益成本管理有一個堅實的內部管理基礎。
二、管理會計在企業成本費用控制中的應用情況
本人所在企業是一所大型糧油加工企業,市場地位也是遙遙領先。近年來由于競爭的加劇,企業盈利不斷減少,集團對下屬企業的管理要求也不斷提高。管理會計工具中的成本費用控制工具不斷在實際工作中被加以應用:一是是否還要在上海上新項目?在可行性分析的時候不僅要以現有的歷史數據作為參考,更要考慮上海不斷上升的人工成本、能源成本、產品銷售市場所在范圍等方面。企業的成本是設計出來的,這種說法非常有道理。設計得不好的項目會存在先天不足,以后再怎么調整、再怎么優化都很難讓企業盈利。二是如何設計公司的成本控制系統,使得每項成本費用的發生都有標準參照,讓企業的生產成本達到行業先進行列。對成本費用的控制是通過管理會計工具———全面預算控制、標準成本計算來實現的。三是產品從設計到原料采購、生產制造、倉儲、銷售、配送、退貨等一條供應鏈,如何控制整個供應鏈的總成本最低,而不是僅僅控制單個環節的成本。在這一條供應鏈過程中,其他職能部門僅涉及到一到兩個環節,看到的問題都是從自身所處部門來看的。而管理會計部門要參與到這個整個供應鏈,管理的是整個供應鏈環節的總成本。四是當存在個別項目投資失誤時,因項目投入已經是沉沒成本了,如何減少損失,是停產還是繼續生產時,管理會計要通過對各項成本的分析來決定。這種項目的分析不能用傳統的原料成本+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得到產品成本與售價比較來確定是否生產。而是要通過分析產品的售價能否覆蓋原料成本加上變動成本,有邊際收益時就應該繼續生產,這是一條基本原則。
三、管理會計在國內發展需要解決的一些問題
(一)國家要從制度上細化管理會計發展方向及從業人員的管理
管理會計的重要性也是被國家近年所認可的,而且也制定了相應的制度,但實施細則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細化。有許多工作要去做:國家要從制度上設計出管理會計崗位,并有相關配套制度出臺,通過在制度上創新讓管理會計在中國茁壯成長。
(二)要引導企業與會計從業人員對管理會計的重視并給予地位的認可
中國現在的企業組織架構中基本上是沒有管理會計的部門,更不要說具體的職位及職能了。管理會計要在中國去推廣使用,為中國企業的管理水平提高發揮作用、創造價值,讓中國不僅僅是制造大國,而是要讓中國走向制造強國。需要國家設計出好的發展管理會計制度有了更多的企業投入人力、物力去鉆研管理會計為企業創造效益企業會更有動力去發展完善管理會計。有了這樣一個好的良性循環,中國的管理會計終會屹立于世界。
(三)大學教育要結合企業管理需要設計出管理會計專業
中國的大學目前是沒有管理會計這樣的專業,只是把管理會計作為一門課程在教學,而且在學習過程中缺乏管理會計在中國企業實踐工作中應用的案例,學到的都是國外的一些企業案例,實用性不是很高。另外一個好的管理會計不是僅僅學習這一門課程就行了,管理會計需要學習很多跨專業的課程,除了會計知識,還要學習很多其他專業知識,如管理學、行為學、心理學、供應鏈、經濟學等這些專業課程。
1、成本管理將科技人員排除在外。
國有企業成本管理的參與人員,大多數只限于財務部門及其下級成本核算人員。因為成本管理只是企業財務部門的事情,科技人員很少參與,他們更重視產品的開發和研究、生產質量控制等。這種在成本管理方面缺乏合作、溝通的方式導致相當多的企業成本分析意識淡薄,成本構成分攤失實,成本信息失真,從而嚴重影響了管理者決策。
2、成本控制忽略產品設計階段的決定性作用。
一般大多數企業的成本控制僅僅限于生產過程,忽略了產品設計過程對成本大小的決定性作用。在整個產品成本控制過程中,產品設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首先,產品在設計時就決定了材料、制造工藝的復雜程度等。不同的產品結構、不同的材質、不同的工藝制作過程,其產品成本的差異會很大。其次,一個新產品的功能和成本水平基本上在產品設計階段就決定了。設計不合理引起的產品技術的先天性不足,是用生產產品的質量和成本控制措施所無法挽回的。要有效地降低產品成本,就必須依靠科技人員優化產品設計和工藝等。
3、財務透明度低,限制了科技人員參與財務分析和管理。
這里的財務指成本核算的賬目,包括總賬和各種臺賬。除財務人員和管理當局了解之外,其他人無權過問,從而導致科技人員歷來就以產品開發、技術管理、生產質量控制為主,無權參與財務分析和管理。同時科技人員缺乏財務會計知識,也不具備參與成本管理的能力,因此不太關心企業成本核算。
4、缺乏相關的激勵機制和培養制度。
激勵機制的強弱與成本控制力度的大小是成正比的。但大多數企業在成本控制方面只有懲罰制度,而沒有激勵制度。工程技術人員無論是通過技術革新降低成本,還是變廢為寶,均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科技人員降低成本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長期以來,大多數國有企業高科技人才的收入和貢獻極不對稱,嚴重影響了科技人才作用的發揮,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嚴重浪費。
正是以上原因導致了目前國有企業成本管理落后,產品成本居高不下。為此,筆者提出,必須重新對科技人才進行定位、培養和管理。應在國有企業實施“財會技術管理工程師”人才體系,這對成本管理大有裨益。
二、財會技術管理工程師參與成本管理的設想
1、財會技術管理工程師的內涵。
財會技術管理工程師是指既精通本行業技術,又懂科學管理,同時熟悉財務工作的一種復合型人才。財會技術管理工程師應具備如下素質:①精通專業技術知識。財會技術管理工程師首先是專業技術人才,是企業的技術骨干,是研發新產品的帶頭人,是產品設計的主要力量,在生產過程中對產品質量問題能及時發現、糾正和解決。②熟悉技術部門的管理工作。能夠在帶領科技人員參與成本管理的過程中,有效地處理好科技人員之間的工作配合和協調問題。同時,還能參與成本管理,開展成本分析等。③掌握一定的財務會計知識,熟悉宏觀經濟、企業管理、法律等學科知識。其中財務會計知識包括會計學知識和財務管理知識。尤其熟知企業成本的組成、成本控制的內容和方法,并能熟練地將財務會計知識應用于技術成本管理之中。
2、財會技術管理工程師的職責。
(1)協助財務人員將傳統成本的管理范圍進行擴張。美國學者指出,現代產品包括了核心、形式、附加三個層次,它們構成了產品整體。同時生產環節重要性的下降及產品成本知識含量的增加使得企業的成本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集中表現為研發成本、服務成本或后援成本的比重日益上升。在這種成本結構中,非產量驅動的研發成本和服務成本的比重已上升到了重要程度。此時,傳統的成本核算和管理已不能傳送準確合理的信息。因此,為達到成本管理的目標,財會技術管理工程師可以協助財務人員對傳統成本的管理范圍進行擴張,從單純的生產階段成本核算擴張到研發階段成本核算及服務階段成本核算。
(2)將技術革新同降低成本相結合。任何企業都涉及大量的技術,有優勢的技術能為企業帶來持久的成本優勢。財會技術管理工程師應將技術與經濟相結合,運用價值工程手段控制產品設計成本。產品的生產成本和使用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產品的設計方案。在新產品的開發中,設計者必須進行市場分析和預測,通過價值工程分析,確保產品的基本功能,合理保留為實現基本功能而添加的輔助功能,堅決剔除過剩功能。為此在開發與設計新產品時,工程技術人員不能只考慮技術問題,還必須樹立成本意識和效率意識,開展價值工程分析,追求技術和經濟的最佳組合。
(3)參與成本管理的全過程。①參與成本降低目標數額的制定和調整。新產品的現行成本是指沒有采取任何降低成本措施,并且對新產品的功能和質量變化情況予以調整之后的現行制造成本。這個數字完全通過經驗估計而來。可實現的成本降低目標數額必須通過總工程師、產品設計者和財務人員的協同努力來確定。當供應商價格或生產工藝發生變化時,也主要依靠財會技術管理工程師和財務人員對成本降低目標數額進行調整。只有成本降低目標數額制定恰當,才能為降低成本指明方向,正確考核經營者業績。②參與成本標準的制定。成本標準不能僅由財務部門、生產部門和管理當局制定,還要有科技人員參與,否則該標準可能有失偏頗。③參與成本差異的分析。在實施標準成本的企業,成本差異的分析一定要由責任中心的生產人員、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行分析,這樣才能使標準成本制度發揮更大的作用。一方面便于管理當局根據差異分析情況作出采用新工藝、新技術的決策,以控制成本;另一方面便于管理當局針對標準成本的狀況,作出銷售經營決策。
(4)其他職責。企業有時候會出現資金的暫時困難,除了正常的籌資渠道外,財會技術管理工程師在企業資金困難的情況下,利用企業的設備和科技力量承接外來加工業務,獲得加工收入。同時對企業的廢料進行再加工利用,變廢為寶,節省原材料資金,也是財會技術管理工程師的職責。
3、實施財會技術管理工程師的優勢。
(1)連接了科技人員和財務人員的傳統職責的斷層,在成本管理中起著橋梁的重要作用,使雙方能更好地協調、溝通,避免成本降低措施的盲目性;在財會技術管理工程師的努力下,能實地解決成本項目中的重要影響因素,優化成本狀態;進一步發揮廣大科技人員在成本管理中的作用,實行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2)在財會技術管理工程師的參與下,成本核算能夠實實在在地反映成本實際狀態,成本信息能夠真實反映生產耗費狀況,成本控制更有針對性,成本分析落到實處,成本考核更加合理;增加成本核算的透明度,通過了解成本狀況,更能讓廣大科技人員增強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提出技術革新措施,降低成本,進一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4、實施和培養財會技術管理工程師的途徑。
一、生產成本管理的涵義.
所謂生產成本管理,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項成本決策、成本分析、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學管理行為的總稱。在企業管理中,生產成本管理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地位,許多企業把成本作為決定其生存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企業經營者紛紛采取降本增效的企業管理方式,通過降低成本來增加企業的利潤,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二、生產成本管理對企業經營的現實意義.
成本管理在配合企業取得競爭優勢的情況下,在實施企業戰略的過程中引導企業走向成本最優化。加強企業生產成本管理對企業經營有以下重要意義。
(一)能夠為企業降低成本.
在任何設定的條件下,只要影響利潤變化的其他因素不因成本的變動而發生變化,降低成本始終是第一位的,中小企業成本管理必然也將致力于這一點來進一步提高企業經營效益。
(二)能夠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對于企業來說,降低成本也就意味著經濟效益的提高。影響成本的因素是眾多的,要做好成本管理不僅僅是針對直接成本,而是要針對成本、質量、價格、銷量等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結合企業實際來做好成本管理,進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三)在市場競爭中配合企業取得優勢.
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要取得競爭優勢,就需要采取多種戰略舉措,這些舉措通常需要成本管理給予配合。成本管理能夠降低企業成本,成本降低也就使企業的產品定價更低,從而為企業在價格方面爭取優勢。
此外,在資源限制條件下,加強企業的成本管理工作,在開展該項工作的過程中不斷創新,能夠使企業在投入有限的經濟資源及原材料的情況下,生產出更多的產品,減少了資源的浪費,也可以利用成本的代償性特征,通過增加其他方面的成本以節約受限制資源,使受限制資源的邊際收益最大化,從而提高企業效益。
三、中小企業生產成本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中小企業生產成本管理所處的環境和現狀.
對中小企業成本管理問題進行分析,首先要了解當前中小企業所處的環境,尤其要了解企業發展狀況及企業管理環境等方面的問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小企業生存環境日益復雜,市場競爭日益加劇。
從圖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涉及資金 方面的問 題共有三點:一是融資困難,融資成本高;二是應收賬款壓力大;三是生產成本上升,經濟效益下滑。主要形成原因是我國中小企業起步晚,基礎差,但發展的速度快。目前,我國約有1200多萬家企業,其中957萬家是中小企業。據統計資料顯示,到2008年6月底中小經濟占GDP的比重已超過1/3,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勢頭良好。但規模仍然較小,其中小規模、低層次、非科技型中小企業已占到了總數的80%,平均每戶的雇員人數不到15人,注冊資本也只有100萬元左右。中小企業在遇到外部環境的顯著變化時應急反應慢,抵御風險的能力差,相當數量的中小型企業面臨生產經營成本高、稅費重、融資難等困難,加之大多數的企業經營者缺乏現代成本管理意識,多數情況下僅憑經驗進行企業管理,企業沒有完善的成本管理內部控制制度,企業生產成本管理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二)中小企業生產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生產成本管理觀念落后,內部成本控制效率低。當前,我們很大一部分企業的管理者在思想觀念上還停留在以產量來衡量成績的階段。這種現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很多企業重視生產產量,忽視成本,未能建立起成本責任制度。這些企業管理者認為,只有廣大職工一心一意將產量提高,才能提高經濟效益。特別是在企業所生 產的產品 供不應求時,這種思想尤為突出。這使得企業在提高產量的同時可能會造成成本的提高,資源和原材料的浪費。其次,由于受到觀念的影響,很多企業僅執行一級核算,未建立成本責任中心與成本相關的考核指標,未形成全面的日常成本控制體系。這就導致企業為了保證正常生產和產品產量穩定增長而對投入缺乏科學控制,在產品的原材料領用上審核不嚴格、物資設備消耗量增加,雖然產量是提高了,但成本卻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市場形勢發生變化,則可能造成生產越多虧損越多的嚴重后果。最后,還有一些企業內部未能形成整體的成本意識,主要體現在一些企業人員片面地認為加強企業成本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屬于企業領導和財務部門的事情,與自身無關。這些觀念的存在都導致企業內部成本控制的低效率。
2.生產成本管理方法缺乏科學性,有待改善。現代成本會計的七個職能,即成本預測、成本計劃、成本決策、成本預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這七個職能之間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只有履行好這些相應的職能,加強事前、事中和事后各個階段的成本管理,才能起到較好的效果。成本預測是成本決策的前提,成本計劃是成本決策的依據,成本控制是實現成本決策既定目標的保證,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是實現成本決策目標的有效手段。在實際的成本管理方面,由于一些中小企業受到實際情況的影響,未能形成系統的成本管理體系,即便是事后反映,也難以達到有效的調節和控制。
3.生產成本會計核算不健全。首先,成本會計核算中會計人員仍然停留在報賬型會計上,沒有樹立全員參與成本管理的思想。其次,計算機及網絡時代的到來為企業生產成本管理提供了更好的平臺,但是很多中小企業并沒有充分利用和發揮其作用。這樣做的后果一是數據資源傳遞較慢,存在資源的浪費;二是不利于形成有機聯系的企業整體成本管理系統,系統之間相互分割;三是財務軟件僅滿足財務會計要求,不能充分反映成本管理信息,從而制約了成本管理的創新;四是,多數中小企業財務機構的設置不夠科學,存在著層次不清、分工不明的弊端,內部財務管理缺乏崗位激勵和監督機制。
4.缺乏成本約束激勵機制。中小企業大多不能嚴格執行成本管理制度。從企業內部治理來看,中小企業管理者通常出現一人說了算的現象,為了美化企業對外形象,任意修改成本資料粉飾會計報表,這種做法不僅使企業無法獲得準確的成本資料進行管理,也可能無法調動職工的企業向心力和工作積極性。
四、中小企業生產成本管理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觀念上樹立現代生產成本管理新理念.
現代企業管理是以人為中心的管理,而成本責任則體現以人為中心的觀念。首先,企業領導應加強自身管理素質、財務及企業管理知識的提高,在將企業經濟效益作為首要目標的同時,樹立全員成本管理意識。注重對企業內部各個部門、車間的成本管理,通過管理加宣傳的模式,逐步使廣大職工群眾人人關心成本,從思想意識上重視成本,在實際工作中主動節約各項開支,從而實現開源節流,為企業創造更大的效益。其次,在企業內部建立相應的成本責任制。在當前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傳統的依靠理想信念來開展企業管理工作的體制已經難以適應當前發展。要使企業各級管理部門及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得到提高,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必須結合實際,建立并實施有效的企業內部協調與控制機制。通過科學合理的責、權、利相結合體制,獎罰分明的物質激勵措施,來規范和約束廣大職工群眾,最終逐步形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最后,根據企業實際,加強責任會計制度的監理,通過責任會計的設置責任中心、編制責任預算、實施責任監控和進行業績考核評價。實現企業成本管理方面的分權管理,逐級授權,層層負責,激發人的內在積極性,明確權責范圍,使各生產部門始終保持與企業整體目標一致。
(二)采用科 學先進的 生產成本 管理方法.
充分認識到成本管理在各個階段應控制的重點工作,如在事前要抓好生產成本預測、決策和成本計劃工作,通過預測、決策和計劃來指導日常生產;事中要抓好生產成本控制和核算工作,加強對原材料和相關成本控制;事后要抓好生產成本的考核和分析工作,注重不斷反思總結,達到逐步改善的目的。科學的生產成本管理包括培養企業管理者生產成本控制的系統觀念,在生產成本控制中引入先進的方法和手段,對企業的“作業流程”進行根本、徹底的改造。結合企業實際,對影響企業生產成本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加強對這些主要因素的核算。另外,強調協調企業內外部及與顧客的關系,從企業整體出發,協調各部門、各環節的關系,要求企業的物資供應、生產和銷售等環節的各項作業形成連續、同步的“作業流程”,消除一切不能增加價值的作業,促使企業整體的優化,提高企業競爭優勢。
(三)加強生產成本會計核算.
首先,會計人員應提高業務素質,樹立起全員參與成本管理的思想意識,建立健全會計賬簿,不斷學習先進的成本核算方法。根據企業生產的特點,與本行業其他企業之間應進行一定的交流,更為全面地分析成本構成,采用科學的會計核算方法,以滿足現代企業管理的需求。其次,企業應恰當地利用計算機及網絡管理平臺來進行產品成本控制,使企業內部形成有 機聯系的 成本管理系統,使財務軟件不僅滿足財務會計要求,還能夠充分全面地反映成本管理信息,最終提高成本會計信息處理的準確性與及時性。此外,中小企業應明確財務部門職能,在認真執行國家有關的財務管理制度的基礎之上,結合企業實際建立健全企業 財務管理 的相關規 章制度,通過有效的制度來規范成本控制工作,通過制度來約束行為,建立有效的財務監督體系。
(四)通過激勵機制創新成本管理新模式.
生產成本 管 理 主 體 要 由 生 產 成 本管理機構向全員生產成本管理拓展,充分利用激勵機制,建立以人為本的生產成本管理文化。企業領導應提高自身現代企業管理意識,建立各部門、各職位、各人員之間的相互監督機制,以及會計部門獨立核算和內部牽制制度,通過培訓與教育模式使 員工在工 作中從技 術方面、操作方面做好成本控制,使廣 大職工群眾真正關心企業的成本。
同時我們也感到,管理會計研究始終面臨著來自外界環境和其他學科的挑戰,為了能夠給我國管理會計研究提供較好的建議,我們以相關文獻為依據,從研究主題、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等方面來分析管理會計研究所必須面對的關鍵性問題,為中國管理會計研究走向世界提供建議。
一、管理會計研究面臨的關鍵性問題
(一)管理會計的研究背景與研究主題
管理會計研究起源于西方傳統的制造性企業,其研究的歷史也是伴隨著產品的制造成本和成本控制發展起來的。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絕大多數管理會計的教科書還是以制造性活動為案例(Anthony,1989)。早期的研究之所以關注于制造性環境中的問題是因為這樣的研究主題能夠帶來改進生產成本和改善制造成本管理的機會。但是,隨著制造性的企業逐漸意識到越來越多的利潤來自于非制造性環節時(例如產品的設計階段、售后服務階段等等),而且這些非制造性生產環節逐漸成為北美經濟的主流(Shields,1997),于是便帶來了更多的管理會計研究機會和研究主題。隨著研究的背景逐漸向制造前與制造后活動(如財務、娛樂、保健、教育、交通、零售等)、服務行業(如財務、娛樂、保健、教育、交通、零售等)和政府部門以及金融機構等領域擴展,人們對于非制造環境的關注使得諸如對標準成本研究的興趣降低,而增強了對促進銷售的價值鏈管理環節的研究興趣,因此又帶來了基于價值管理的管理控制系統的科學設計與應用的研究,而價值管理的理念又促使人們開始關注成本核算與成本管理的科學性,因此又有了ABC與ABM的研究。隨著近年來企業戰略的重要作用,使得人們又意識到許多管理工具具有戰略管理的功能,例如平衡記分卡不僅是業績計量的工具,更是戰略實施和管理的手段。因此人們更加關注管理會計在戰略管理中的作用,這便帶來了戰略管理會計的研究風潮。當管理會計逐漸突破單一組織和一國的邊界,集團與跨國公司變得越來越重要時,對于價值鏈管理(包括供應鏈、專利與特許使用權安排、外部采購、有效的客戶反應系統以及競爭者分析等等)、轉移定價等主題的研究便成為了關注的焦點。由此,我們不難發現,研究背景對于研究的主題或者說研究的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如果中國與西方的經濟背景和企業背景不同,或者經濟發展的階段存有差異,研究背景也會存在差異,而這又會直接影響到研究主題選擇的差異。
(二)管理會計的研究方法
巴甫洛夫曾經說過,“初期研究的障礙,乃在于缺乏研究法。”“因此,我們頭等重要的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管理會計研究方法的運用要與研究問題的本身以及當時的外在環境相適應,正確地運用管理會計研究方法是提高會計理論研究水平的保證(吳水澎)。西方管理會計研究的主流方法是經驗研究(潘飛等,2007),這與最初管理會計的功能密切相關,即幫助制造性企業核算成本與管理成本,正是管理會計研究的務實性才使得基于企業的案例/實地研究一直以來成為西方管理會計研究的主要方法。相對于西方管理會計的起源,我國管理會計的系統研究,實際上是從80年代引入西方研究的成果開始的,所以起初的研究主要是翻譯和介紹類的規范性研究,還沒有深入到企業實地進行研究,而那時西方的經驗研究已經開始盛行問卷調查和實驗研究的方法,尤其是近幾年,問卷調查和實驗研究幾乎成為了西方管理會計研究的主要方法(潘飛等,2007)。再看我國的管理會計研究,目前經驗研究還不占主流,即使是經驗研究,大多也屬于實地/案例研究,問卷調查的比重相當少。即使是案例研究,研究水平也與國外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國外成熟的案例研究都有自己的理論框架或者理論模型,而國內多數案例研究還局限于講述一個“故事”,這與國外的研究水平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而且盡管案例研究具有許多優點,比如檢驗實踐中的理論應用,為理論假設的提出提供初步的經驗證據以及在管理會計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等等,但是案例研究的桎梏在于其不具有普遍性,如果是真理,那么在所有的企業中都應該適用,即使是指在某一類企業中適用,也不能只通過一家企業來證明理論的正確性。因此,如果要在更加廣闊的環境中檢驗理論,就應該采用大樣本的研究,而對于管理會計研究所需的內部數據,問卷調查便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
問卷調查有兩個很重要的技術:抽樣技術和問卷設計技術。這兩個方面做到科學嚴謹對調查的效度和信度都十分重要(胡玉明,2005)。國內現有的問卷調查與國外成熟的問卷調查還存在極大的差距,成功的問卷設計一定是基于理論基礎,再結合前人的研究設計進行調整和完善而成的。例如,對于環境不確定性的計量一般從原材料的供應、競爭者的動態、市場需求、制造技術、政府監督和干預以及原材料的價格共六個方面進行評分(GulandChia,1994),再通過信度和效度的檢驗來證明其計量的合理性。但是從我國現有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大多數研究并不是驗證某種理論,而只是說明一種現象,或者某種管理會計實踐的程度和狀況,往往是需要了解什么問題就直接設計什么問題,而對于研究問題的計量還缺乏足夠的理論依據和科學性(2005《會計研究》:《企業成本戰略管理與持續發展相關性實證研究》采用統計檢驗方法使用得到的數據。但在國內樣本中,這樣的問卷調查并不占主流)。所以,即便都是問卷調查,問題設計的水平和研究的深度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另一個研究的差距就是實驗研究,起源于西方的實驗方法最早廣泛應用于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研究之中。大約20世紀中期,經濟學家開始把實驗研究方法引入經濟研究,建立了實驗經濟學。實驗研究方法就是由研究者根據研究問題的本質內容設計實驗,控制某些環境因素的變化,使得實驗環境比現實相對簡單,通過對可重復的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從中發現規律的研究方法。在管理會計研究中,實驗法常常用于預算、激勵機制和轉移定價等問題。總的說來,實驗研究相比經驗研究有更多的困難,它除了需要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金融學等專業知識外,還需要心理學的理論指導。同時,它要求大量的實驗參與者,以及實驗經費和計算機聯網的實驗室環境。這種研究方法可以得到許多在現實環境中無法得到的數據,從而在理論的檢驗上就有了更加廣闊的范圍和比較獨特的視角,能夠捕捉到更為主觀的影響因素,因此,在理論基礎上與心理學和行為學的結合更加地緊密。
(三)管理會計的理論基礎
在理論基礎方面,西方管理會計的經驗研究一般采用經濟學、組織行為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經濟學(如信息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對于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以及審計學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管理科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綜合叉學科,其基礎是數學、經濟學和行為科學。由于管理會計與企業管理密切結合的特性也使得管理學成為其主要理論之一。
近些年,以權變理論為代表的社會學以及組織行為學、心理學的重要作用也更多地體現出來。權變理論對管理會計的研究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上:不存在廣泛適用于所有環境所有組織的會計系統(Otley,1980)。應該明確會計系統的具體特征與某種確定的環境相聯系,并且是恰當匹配的(Emmanueletal,1990)。而組織行為學與會計學相結合形成了一門新的科學——行為會計學,它通過應用行為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論來檢驗會計信息、過程和人的(包括組織的)行為的交互作用,它與會計學的其他分支相區別之處就在于它關注行為科學,其發展受到了經濟學、政治學、組織理論、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影響(BirnbergandShields,1989)。例如管理控制系統的設計,產生的重要經濟后果就是對組織中個人和群體行為的影響。這種影響產生的經濟后果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行為研究的透徹程度。而心理學的研究體現在諸如個人對于管理控制系統的公平性感知(包括程序和結果的公平性)以及對于組織的信任和忠誠度等等,而這些因素對于組織的業績都有相應的影響。可以確定的是,任何管理控制系統如果不尊重個人和群體的行為規律,決不會發揮有效的作用。
總之,這些理論的作用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只能通過結合它們所研究的背景、主題以及研究方法來論證其研究價值。而實際上,越是高水平的研究,總是在研究主題、研究方法和理論基礎方面做到了較好的契合。
二、中外管理會計研究的現狀分析
(一)管理會計論文的標準
為證明上述分析的合理性,我們選擇了兩本各自代表國內外研究水平和發展方向的雜志。據統計,國內的《會計研究》是權威期刊中發表管理會計研究比例最高的雜志(潘飛等,2007),而且也是國內最具權威性的會計專業期刊,其他權威期刊發表管理會計論文的比例相對過低(我國還沒有管理會計研究的專業期刊)。因此我們選擇《會計研究》作為國內管理會計研究水平的代表性樣本。國外的選擇了專門的管理會計期刊:《管理會計研究》(Journalof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該雜志在國際上有較高的聲望,而且發表的論文都是管理會計的論文,因此可以較好地代表國外管理會計研究的水平和發展的方向。我們選定這兩本雜志,并從幾個方面來比較分析國內與國外的異同之處。樣本的時間從1996年至2006年共11年。
為了從眾多論文中挑選出管理會計的論文,首先要確定管理會計的研究主題。根據Shields(1997)以及Scapens和Bromwich(2001)的分類,我們將管理會計研究分為管理控制系統、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管理會計理論體系、資本預算和投資決策以及戰略管理會計幾個大的方面。其中,管理控制系統又包括激勵機制、預算、業績評價、轉移定價與綜合控制系統。在選擇管理會計的論文時,我們基于管理會計要為企業創造價值這一基本原則,挑選出符合上述內容的論文,對于財務會計也會涉及的問題(如薪酬機制),要看其應用的理論與視角是否屬于管理會計。如果研究涉及的是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職能(現在也包括披露),我們不視其為管理會計的論文。
統計顯示,1996年-2006年在《會計研究》上,總共發表了174篇管理會計的論文,JMAR總共發表了88篇管理會計論文。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外管理會計研究的差異進行分析。
(二)研究主題和研究背景
1.研究主題的分布。根據論文的具體內容,我們將管理會計研究樣本分為七個領域。這一分類主要是參考了Shields(1997)對管理會計研究的分類,將管理會計研究分為管理控制系統、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管理會計理論體系、資本預算和投資決策以及戰略管理會計和其他。其中“其他”指管理會計的新興領域,在我國主要指環境管理會計;在國外主要指行為管理會計。但是考慮到我國這一時期發表了大量的介紹戰略管理會計的論文,我們將戰略管理會計單獨列出。
2.研究背景的分布。參照Wagenhofer(2006)的研究,我們將研究背景劃分為三類:盡管大多數的管理會計研究適合于制造性的行業環境,但是很多研究成果是可以推廣和通用的,不限于任何一個企業或行業的研究屬于通用型的(genericsettings),這類背景一般比較抽象或程序化。如果論文表明研究結論是針對企業或某個行業的,或針對某個企業或者行業進行分析的,我們則將其劃分為企業背景。這些企業主要包括制造性企業,還有交通運輸業、建筑業、金融機構以及壟斷性企業。最后一類是醫院、政府和公共事業部門等非盈利組織。可以看出,針對非營利組織的研究在國內外的比例都很低,而國外大多是通用型的研究。
3.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如前文所述研究背景的確影響著研究主題的分布,以企業界為背景的研究主題非常廣闊,而非盈利組織和通用性的研究背景則更為關注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的研究。JMAR中非盈利組織背景的比例幾乎是會計研究的兩倍。實際上,非盈利組織也可以在成本核算與成本管理上向企業界學習,例如可以在醫院建立病患費用的作業成本核算方法。并且,會計研究通用性的研究比例較低,而JMAR有相當數量的研究是針對所有組織的(45篇),這將是未來我國管理會計學者努力的方向。中外研究相同的一點是,管理控制系統不管在什么樣的背景下都是研究的重點,這表明了管理控制系統在管理會計中的重要性。另外,我們還發現,戰略管理會計研究在國內占有相當的比重,這與JMAR極為不同。
(三)理論基礎
西方對組織行為學、心理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的應用比例明顯超越我國;而我國只有在戰略管理理論上占有優勢,而在組織行為學與社會學方面尤為欠缺,大多數采用行為學的國內論文只是從規范的角度進行論述,實際上在國外的研究中,行為學研究大多是與問卷調查或實驗研究相結合,提出有關行為學或心理學的變量并建立模型進行統計分析。因此,盡管也是應用了同一的理論,但是研究的深度和結論的價值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另外,根據《管理會計經驗研究方法述評:比較與借鑒》的研究(潘飛等,2007),我國管理會計的經驗研究有38.89%沒有理論基礎,是國外17.98%的兩倍還多,與本文的數據結果基本一致。這使我們感到與世界學術主流的差距并不只是技術方法的應用。因此,對于國內的管理會計學者而言,如果要使自己的研究達到國際水平,首先要在理論基礎上有所突破,不僅依靠經濟學,還要奠定更廣泛的理論基礎,擴展研究的視野。而在國內“其他”類中的研究,大多缺乏理論基礎,規范性和介紹性的研究過多;而JMAR“其他”類中的研究則有相應的理論基礎,并且多采用經驗研究方法。并且,JMAR對于綜合理論的應用比例也高于《會計研究》。這反映了我國管理會計研究理論基礎的薄弱與狹隘,也指明了未來中國管理會計研究努力的方向。
另外,我們把管理會計的理論基礎與經驗研究方法相結合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國內檔案研究多數采用經濟學理論,這與JMAR的結果一致。而國內的問卷調查研究多數卻沒有理論基礎,而國外的問卷調查研究均有理論基礎,這一差異印證了我們前述的分析。國內的實地/案例研究應用的基本上是經濟學和戰略管理理論,而國外是以經濟學和管理學為主,并且在各種研究方法上對經濟學的應用比較均勻(除綜合研究外)。另一個顯著的差別就是國外對于綜合理論的應用水平顯著高于我國。因此,國內外理論應用的水平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而這不僅影響研究的深度,也影響研究的價值。
(四)研究方法
國內一些學者認為,當前對于研究方法的爭論,根源在于哲學中的認識論,即何謂真理知識和如何獲得的爭論(李連軍,2006)。現代哲學按照他們以理性或經驗為知識的來源或規則而被劃分為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梯利,1995)。理性主義認為:原因與結果之間有必然的聯系,如果我們知道原因,就可以依靠思維和推理的力量立即確定其結果,而不需要依靠任何經驗。經驗主義卻堅守科學唯一的目的就是發現自然規律,只有通過觀察和經驗才能得到。因此,根據方法論的不同,現代管理會計的研究方法可分為兩大類:
(1)經驗研究方法(廣義經驗研究,包括經驗實證)。經驗研究是尋求對客觀現象解釋和預測的某些具體研究方法的總稱,包括檔案法、問卷調查法、實驗法和實地調查法等等(張朝宓,熊焰韌,2006)。經驗研究區別于規范研究的最大特點是它關注實務如何進行的,而不是關注實務應該如何進行;不采用價值判斷的方法,而是采取價值中立的立場,并且側重于對命題進行證偽。
(2)非經驗研究方法(包括理論研究)。指除了經驗研究以外的其他研究方法,包括分析性研究和規范研究、最優化等等。其中,規范研究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圍繞經濟政策行為的經濟后果進行邏輯推理,提出政策建議和制定行為標準,也是我國一直以來會計研究最主要的研究方法。隨著研究方法的不斷發展,國外還出現了大量的分析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幾乎無例外地基于理論和生產經濟學的理論和模型(Shields,1997),它是建立在嚴格的理論假設和模型推導基礎之上的,是連接理論與實證的橋梁。我們把非經驗研究分為分析性研究與其他(包括規范研究等)。
因此,我們將研究方法劃分為經驗研究與非經驗研究。而經驗研究又可以劃分為:問卷調查、檔案研究、實地/案例研究、實驗研究以及綜合方法。統計結果證明了我們前述的分析,在國內的管理會計研究中,非經驗研究占有絕對的優勢,而國外管理會計卻是以經驗研究為主流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實驗研究方法,還沒有出現在會計研究中,但是在JMAR中的比例卻相當的高。當然,國內一些學者已經在從事實驗法的研究,但是這一方法對絕大多數研究者而言還是相當陌生的。另外可以看到,國外與國內在研究方法上的發展階段的確存在差距,國外已經以不再以案例研究為主,相反國內還處在案例/實地研究的階段,這一階段對于國內管理會計的發展極為必要,也使我們更加期待問卷調查和實驗研究得到應有的重視。
三、我國管理會計研究走向世界的建議
(一)培植良好的企業文化
國內一些學者認為管理會計研究之所以還處于較低的水平,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國還缺少優質的企業。優質的企業不僅僅具有良好的業績,更重要的是擁有先進的企業文化與管理理念,包括先進的管理思想、員工公認的價值觀、嚴格的管理制度以及激勵機制。這些因素極大地影響了管理會計對企業實踐的指導作用,進而也影響了研究的范圍和水平。例如在國外,作業成本核算與管理已經相當普遍,作業成本法的研究也可以采用大樣本,而在國內,目前大多數企業并沒有采用作業成本法,只能作案例/實地研究。那么因此采用的研究方法、統計技術和研究結論的價值就不可同日而語。因此,研究的水平受到了實務發展水平的影響。應在實現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企業文化的建設,通過培育更多的優質企業,為未來管理會計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空間。
(二)成立管理會計師協會
由于我國缺乏一個將學術界與實務界都包括在內的管理會計職業組織,學術界與實務界溝通的機會很少,學術界難有機會深入到企業中開展調查研究,因而對企業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管理會計的情況缺乏了解;而實務界對學術界發表的科研成果感到理論性太強,與企業現實情況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解決企業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我們應該著手建立中國管理會計師協會,推動中國的管理會計理論研究和實務應用的發展。目前我國管理會計研究者和實踐者基本還處在相互分離的狀態,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都發生了障礙。成立管理會計師協會不僅能夠促進管理會計在企業實踐中的運用和發展,而且也能夠加強管理會計師的社會地位。因此,應該借鑒西方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組建中國的管理會計師協會,使其成為我國管理會計師交流理論和實踐應用的場所。
(三)加強與國外學者的交流與合作
西方對于管理會計的研究目前依然處于領先,尤其是他們具有較高的研究水平以及對綜合理論的應用能力。對國內管理會計學界而言,“走出去”之前應該先“引進來”,通過加大與國外尤其是北美教育背景的海外學者交流和溝通的機會,了解和掌握國外管理會計研究的最新動態,不斷將新的理論和方法與中國的實務相結合,才能使國際學術界更好地接受和了解中國的管理會計研究。交流的形式可以通過邀請海外學者講授博士研究生專業課程、舉辦國際管理會計研討會以及共同進行課題研究等等。通過這些交流與合作,在研究水平和研究方法上更容易被國際認可,加之有中國經濟特色的研究內容更能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青睞。
(四)擴大管理會計的研究范圍
巴甫洛夫曾經說過,“初期研究的障礙,乃在于缺乏研究法。”“因此,我們頭等重要的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管理會計研究方法的運用要與研究問題的本身以及當時的外在環境相適應,正確地運用管理會計研究方法是提高會計理論研究水平的保證(吳水澎)。西方管理會計研究的主流方法是經驗研究(潘飛等,2007),這與最初管理會計的功能密切相關,即幫助制造性企業核算成本與管理成本,正是管理會計研究的務實性才使得基于企業的案例/實地研究一直以來成為西方管理會計研究的主要方法。相對于西方管理會計的起源,我國管理會計的系統研究,實際上是從80年代引入西方研究的成果開始的,所以起初的研究主要是翻譯和介紹類的規范性研究,還沒有深入到企業實地進行研究,而那時西方的經驗研究已經開始盛行問卷調查和實驗研究的方法,尤其是近幾年,問卷調查和實驗研究幾乎成為了西方管理會計研究的主要方法(潘飛等,2007)。再看我國的管理會計研究,目前經驗研究還不占主流,即使是經驗研究,大多也屬于實地/案例研究,問卷調查的比重相當少。即使是案例研究,研究水平也與國外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國外成熟的案例研究都有自己的理論框架或者理論模型,而國內多數案例研究還局限于講述一個“故事”,這與國外的研究水平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而且盡管案例研究具有許多優點,比如檢驗實踐中的理論應用,為理論假設的提出提供初步的經驗證據以及在管理會計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等等,但是案例研究的桎梏在于其不具有普遍性,如果是真理,那么在所有的企業中都應該適用,即使是指在某一類企業中適用,也不能只通過一家企業來證明理論的正確性。因此,如果要在更加廣闊的環境中檢驗理論,就應該采用大樣本的研究,而對于管理會計研究所需的內部數據,問卷調查便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
問卷調查有兩個很重要的技術:抽樣技術和問卷設計技術。這兩個方面做到科學嚴謹對調查的效度和信度都十分重要(胡玉明,2005)。國內現有的問卷調查與國外成熟的問卷調查還存在極大的差距,成功的問卷設計一定是基于理論基礎,再結合前人的研究設計進行調整和完善而成的。例如,對于環境不確定性的計量一般從原材料的供應、競爭者的動態、市場需求、制造技術、政府監督和干預以及原材料的價格共六個方面進行評分(GulandChia,1994),再通過信度和效度的檢驗來證明其計量的合理性。但是從我國現有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大多數研究并不是驗證某種理論,而只是說明一種現象,或者某種管理會計實踐的程度和狀況,往往是需要了解什么問題就直接設計什么問題,而對于研究問題的計量還缺乏足夠的理論依據和科學性(2005《會計研究》:《企業成本戰略管理與持續發展相關性實證研究》采用統計檢驗方法使用得到的數據。但在國內樣本中,這樣的問卷調查并不占主流)。所以,即便都是問卷調查,問題設計的水平和研究的深度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另一個研究的差距就是實驗研究,起源于西方的實驗方法最早廣泛應用于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研究之中。大約20世紀中期,經濟學家開始把實驗研究方法引入經濟研究,建立了實驗經濟學。實驗研究方法就是由研究者根據研究問題的本質內容設計實驗,控制某些環境因素的變化,使得實驗環境比現實相對簡單,通過對可重復的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從中發現規律的研究方法。在管理會計研究中,實驗法常常用于預算、激勵機制和轉移定價等問題。總的說來,實驗研究相比經驗研究有更多的困難,它除了需要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金融學等專業知識外,還需要心理學的理論指導。同時,它要求大量的實驗參與者,以及實驗經費和計算機聯網的實驗室環境。這種研究方法可以得到許多在現實環境中無法得到的數據,從而在理論的檢驗上就有了更加廣闊的范圍和比較獨特的視角,能夠捕捉到更為主觀的影響因素,因此,在理論基礎上與心理學和行為學的結合更加地緊密。
(二)管理會計的研究背景與研究主題
管理會計研究起源于西方傳統的制造性企業,其研究的歷史也是伴隨著產品的制造成本和成本控制發展起來的。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絕大多數管理會計的教科書還是以制造性活動為案例(Anthony,1989)。早期的研究之所以關注于制造性環境中的問題是因為這樣的研究主題能夠帶來改進生產成本和改善制造成本管理的機會。但是,隨著制造性的企業逐漸意識到越來越多的利潤來自于非制造性環節時(例如產品的設計階段、售后服務階段等等),而且這些非制造性生產環節逐漸成為北美經濟的主流(Shields,1997),于是便帶來了更多的管理會計研究機會和研究主題。隨著研究的背景逐漸向制造前與制造后活動(如財務、娛樂、保健、教育、交通、零售等)、服務行業(如財務、娛樂、保健、教育、交通、零售等)和政府部門以及金融機構等領域擴展,人們對于非制造環境的關注使得諸如對標準成本研究的興趣降低,而增強了對促進銷售的價值鏈管理環節的研究興趣,因此又帶來了基于價值管理的管理控制系統的科學設計與應用的研究,而價值管理的理念又促使人們開始關注成本核算與成本管理的科學性,因此又有了ABC與ABM的研究。隨著近年來企業戰略的重要作用,使得人們又意識到許多管理工具具有戰略管理的功能,例如平衡記分卡不僅是業績計量的工具,更是戰略實施和管理的手段。因此人們更加關注管理會計在戰略管理中的作用,這便帶來了戰略管理會計的研究風潮。當管理會計逐漸突破單一組織和一國的邊界,集團與跨國公司變得越來越重要時,對于價值鏈管理(包括供應鏈、專利與特許使用權安排、外部采購、有效的客戶反應系統以及競爭者分析等等)、轉移定價等主題的研究便成為了關注的焦點。由此,我們不難發現,研究背景對于研究的主題或者說研究的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如果中國與西方的經濟背景和企業背景不同,或者經濟發展的階段存有差異,研究背景也會存在差異,而這又會直接影響到研究主題選擇的差異。
(三)管理會計的理論基礎
在理論基礎方面,西方管理會計的經驗研究一般采用經濟學、組織行為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經濟學(如信息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對于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以及審計學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管理科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綜合叉學科,其基礎是數學、經濟學和行為科學。由于管理會計與企業管理密切結合的特性也使得管理學成為其主要理論之一。
近些年,以權變理論為代表的社會學以及組織行為學、心理學的重要作用也更多地體現出來。權變理論對管理會計的研究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上:不存在廣泛適用于所有環境所有組織的會計系統(Otley,1980)。應該明確會計系統的具體特征與某種確定的環境相聯系,并且是恰當匹配的(Emmanueletal,1990)。而組織行為學與會計學相結合形成了一門新的科學——行為會計學,它通過應用行為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論來檢驗會計信息、過程和人的(包括組織的)行為的交互作用,它與會計學的其他分支相區別之處就在于它關注行為科學,其發展受到了經濟學、政治學、組織理論、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影響(BirnbergandShields,1989)。例如管理控制系統的設計,產生的重要經濟后果就是對組織中個人和群體行為的影響。這種影響產生的經濟后果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行為研究的透徹程度。而心理學的研究體現在諸如個人對于管理控制系統的公平性感知(包括程序和結果的公平性)以及對于組織的信任和忠誠度等等,而這些因素對于組織的業績都有相應的影響。可以確定的是,任何管理控制系統如果不尊重個人和群體的行為規律,決不會發揮有效的作用。
總之,這些理論的作用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只能通過結合它們所研究的背景、主題以及研究方法來論證其研究價值。而實際上,越是高水平的研究,總是在研究主題、研究方法和理論基礎方面做到了較好的契合。
二、中外管理會計研究的現狀分析
(一)管理會計論文的標準
為證明上述分析的合理性,我們選擇了兩本各自代表國內外研究水平和發展方向的雜志。據統計,國內的《會計研究》是權威期刊中發表管理會計研究比例最高的雜志(潘飛等,2007),而且也是國內最具權威性的會計專業期刊,其他權威期刊發表管理會計論文的比例相對過低(我國還沒有管理會計研究的專業期刊)。因此我們選擇《會計研究》作為國內管理會計研究水平的代表性樣本。國外的選擇了專門的管理會計期刊:《管理會計研究》(Journalof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該雜志在國際上有較高的聲望,而且發表的論文都是管理會計的論文,因此可以較好地代表國外管理會計研究的水平和發展的方向。我們選定這兩本雜志,并從幾個方面來比較分析國內與國外的異同之處。樣本的時間從1996年至2006年共11年。
為了從眾多論文中挑選出管理會計的論文,首先要確定管理會計的研究主題。根據Shields(1997)以及Scapens和Bromwich(2001)的分類,我們將管理會計研究分為管理控制系統、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管理會計理論體系、資本預算和投資決策以及戰略管理會計幾個大的方面。其中,管理控制系統又包括激勵機制、預算、業績評價、轉移定價與綜合控制系統。在選擇管理會計的論文時,我們基于管理會計要為企業創造價值這一基本原則,挑選出符合上述內容的論文,對于財務會計也會涉及的問題(如薪酬機制),要看其應用的理論與視角是否屬于管理會計。如果研究涉及的是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職能(現在也包括披露),我們不視其為管理會計的論文。
統計顯示,1996年-2006年在《會計研究》上,總共發表了174篇管理會計的論文,JMAR總共發表了88篇管理會計論文。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外管理會計研究的差異進行分析。
(二)研究主題和研究背景
1.研究主題的分布。根據論文的具體內容,我們將管理會計研究樣本分為七個領域。這一分類主要是參考了Shields(1997)對管理會計研究的分類,將管理會計研究分為管理控制系統、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管理會計理論體系、資本預算和投資決策以及戰略管理會計和其他。其中“其他”指管理會計的新興領域,在我國主要指環境管理會計;在國外主要指行為管理會計。但是考慮到我國這一時期發表了大量的介紹戰略管理會計的論文,我們將戰略管理會計單獨列出。
2.研究背景的分布。參照Wagenhofer(2006)的研究,我們將研究背景劃分為三類:盡管大多數的管理會計研究適合于制造性的行業環境,但是很多研究成果是可以推廣和通用的,不限于任何一個企業或行業的研究屬于通用型的(genericsettings),這類背景一般比較抽象或程序化。如果論文表明研究結論是針對企業或某個行業的,或針對某個企業或者行業進行分析的,我們則將其劃分為企業背景。這些企業主要包括制造性企業,還有交通運輸業、建筑業、金融機構以及壟斷性企業。最后一類是醫院、政府和公共事業部門等非盈利組織。可以看出,針對非營利組織的研究在國內外的比例都很低,而國外大多是通用型的研究。
3.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如前文所述研究背景的確影響著研究主題的分布,以企業界為背景的研究主題非常廣闊,而非盈利組織和通用性的研究背景則更為關注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的研究。JMAR中非盈利組織背景的比例幾乎是會計研究的兩倍。實際上,非盈利組織也可以在成本核算與成本管理上向企業界學習,例如可以在醫院建立病患費用的作業成本核算方法。并且,會計研究通用性的研究比例較低,而JMAR有相當數量的研究是針對所有組織的(45篇),這將是未來我國管理會計學者努力的方向。中外研究相同的一點是,管理控制系統不管在什么樣的背景下都是研究的重點,這表明了管理控制系統在管理會計中的重要性。另外,我們還發現,戰略管理會計研究在國內占有相當的比重,這與JMAR極為不同。
(三)理論基礎
西方對組織行為學、心理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的應用比例明顯超越我國;而我國只有在戰略管理理論上占有優勢,而在組織行為學與社會學方面尤為欠缺,大多數采用行為學的國內論文只是從規范的角度進行論述,實際上在國外的研究中,行為學研究大多是與問卷調查或實驗研究相結合,提出有關行為學或心理學的變量并建立模型進行統計分析。因此,盡管也是應用了同一的理論,但是研究的深度和結論的價值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另外,根據《管理會計經驗研究方法述評:比較與借鑒》的研究(潘飛等,2007),我國管理會計的經驗研究有38.89%沒有理論基礎,是國外17.98%的兩倍還多,與本文的數據結果基本一致。這使我們感到與世界學術主流的差距并不只是技術方法的應用。因此,對于國內的管理會計學者而言,如果要使自己的研究達到國際水平,首先要在理論基礎上有所突破,不僅依靠經濟學,還要奠定更廣泛的理論基礎,擴展研究的視野。而在國內“其他”類中的研究,大多缺乏理論基礎,規范性和介紹性的研究過多;而JMAR“其他”類中的研究則有相應的理論基礎,并且多采用經驗研究方法。并且,JMAR對于綜合理論的應用比例也高于《會計研究》。這反映了我國管理會計研究理論基礎的薄弱與狹隘,也指明了未來中國管理會計研究努力的方向。
另外,我們把管理會計的理論基礎與經驗研究方法相結合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國內檔案研究多數采用經濟學理論,這與JMAR的結果一致。而國內的問卷調查研究多數卻沒有理論基礎,而國外的問卷調查研究均有理論基礎,這一差異印證了我們前述的分析。國內的實地/案例研究應用的基本上是經濟學和戰略管理理論,而國外是以經濟學和管理學為主,并且在各種研究方法上對經濟學的應用比較均勻(除綜合研究外)。另一個顯著的差別就是國外對于綜合理論的應用水平顯著高于我國。因此,國內外理論應用的水平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而這不僅影響研究的深度,也影響研究的價值。
(四)研究方法
國內一些學者認為,當前對于研究方法的爭論,根源在于哲學中的認識論,即何謂真理知識和如何獲得的爭論(李連軍,2006)。現代哲學按照他們以理性或經驗為知識的來源或規則而被劃分為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梯利,1995)。理性主義認為:原因與結果之間有必然的聯系,如果我們知道原因,就可以依靠思維和推理的力量立即確定其結果,而不需要依靠任何經驗。經驗主義卻堅守科學唯一的目的就是發現自然規律,只有通過觀察和經驗才能得到。因此,根據方法論的不同,現代管理會計的研究方法可分為兩大類:
(1)經驗研究方法(廣義經驗研究,包括經驗實證)。經驗研究是尋求對客觀現象解釋和預測的某些具體研究方法的總稱,包括檔案法、問卷調查法、實驗法和實地調查法等等(張朝宓,熊焰韌,2006)。經驗研究區別于規范研究的最大特點是它關注實務如何進行的,而不是關注實務應該如何進行;不采用價值判斷的方法,而是采取價值中立的立場,并且側重于對命題進行證偽。
(2)非經驗研究方法(包括理論研究)。指除了經驗研究以外的其他研究方法,包括分析性研究和規范研究、最優化等等。其中,規范研究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圍繞經濟政策行為的經濟后果進行邏輯推理,提出政策建議和制定行為標準,也是我國一直以來會計研究最主要的研究方法。隨著研究方法的不斷發展,國外還出現了大量的分析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幾乎無例外地基于理論和生產經濟學的理論和模型(Shields,1997),它是建立在嚴格的理論假設和模型推導基礎之上的,是連接理論與實證的橋梁。我們把非經驗研究分為分析性研究與其他(包括規范研究等)。
因此,我們將研究方法劃分為經驗研究與非經驗研究。而經驗研究又可以劃分為:問卷調查、檔案研究、實地/案例研究、實驗研究以及綜合方法。統計結果證明了我們前述的分析,在國內的管理會計研究中,非經驗研究占有絕對的優勢,而國外管理會計卻是以經驗研究為主流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實驗研究方法,還沒有出現在會計研究中,但是在JMAR中的比例卻相當的高。當然,國內一些學者已經在從事實驗法的研究,但是這一方法對絕大多數研究者而言還是相當陌生的。另外可以看到,國外與國內在研究方法上的發展階段的確存在差距,國外已經以不再以案例研究為主,相反國內還處在案例/實地研究的階段,這一階段對于國內管理會計的發展極為必要,也使我們更加期待問卷調查和實驗研究得到應有的重視。
三、我國管理會計研究走向世界的建議
(一)培植良好的企業文化
國內一些學者認為管理會計研究之所以還處于較低的水平,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國還缺少優質的企業。優質的企業不僅僅具有良好的業績,更重要的是擁有先進的企業文化與管理理念,包括先進的管理思想、員工公認的價值觀、嚴格的管理制度以及激勵機制。這些因素極大地影響了管理會計對企業實踐的指導作用,進而也影響了研究的范圍和水平。例如在國外,作業成本核算與管理已經相當普遍,作業成本法的研究也可以采用大樣本,而在國內,目前大多數企業并沒有采用作業成本法,只能作案例/實地研究。那么因此采用的研究方法、統計技術和研究結論的價值就不可同日而語。因此,研究的水平受到了實務發展水平的影響。應在實現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企業文化的建設,通過培育更多的優質企業,為未來管理會計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空間。
(二)成立管理會計師協會
由于我國缺乏一個將學術界與實務界都包括在內的管理會計職業組織,學術界與實務界溝通的機會很少,學術界難有機會深入到企業中開展調查研究,因而對企業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管理會計的情況缺乏了解;而實務界對學術界發表的科研成果感到理論性太強,與企業現實情況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解決企業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我們應該著手建立中國管理會計師協會,推動中國的管理會計理論研究和實務應用的發展。目前我國管理會計研究者和實踐者基本還處在相互分離的狀態,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都發生了障礙。成立管理會計師協會不僅能夠促進管理會計在企業實踐中的運用和發展,而且也能夠加強管理會計師的社會地位。因此,應該借鑒西方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組建中國的管理會計師協會,使其成為我國管理會計師交流理論和實踐應用的場所。
(三)加強與國外學者的交流與合作
西方對于管理會計的研究目前依然處于領先,尤其是他們具有較高的研究水平以及對綜合理論的應用能力。對國內管理會計學界而言,“走出去”之前應該先“引進來”,通過加大與國外尤其是北美教育背景的海外學者交流和溝通的機會,了解和掌握國外管理會計研究的最新動態,不斷將新的理論和方法與中國的實務相結合,才能使國際學術界更好地接受和了解中國的管理會計研究。交流的形式可以通過邀請海外學者講授博士研究生專業課程、舉辦國際管理會計研討會以及共同進行課題研究等等。通過這些交流與合作,在研究水平和研究方法上更容易被國際認可,加之有中國經濟特色的研究內容更能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青睞。
(四)擴大管理會計的研究范圍
管理會計是會計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該課程一般在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課程的學習基礎上開設。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戰略、預算、成本、營運、投融資、績效等管理,教學方法一般采用理論講述、案例分析等,教學學時一般50學時左右,教學采用“多媒體+傳統”方式。該門課程與財務會計相比具有四個特點。(一)以財務會計提供的會計信息為基礎。財務會計通過特有的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等方法程序,提供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管理會計正是利用這些信息,進一步加工,用于組織的預測決策、規劃控制等方面,以實現組織的價值增值為目標。技術方法用到較多復雜的數學計算,如回歸模型、指數平滑、方案評價指標等。與財務會計相比,都是比較復雜的數學計算,學生只有具備相應的數學基礎,方能學好。(二)將管理理論和思想融于會計。管理會計是管理學與會計學的交叉,在會計中融入了管理的理論和思想、理念。通過不同方案、不同指標的對比(靜態的指標如投資回收期;動態指標如凈現值、內部收益率等),幫助企業選擇最優的方案,這是管理會計決策部分的主要內容。(三)方法程序靈活多樣。管理會計是為企事業單位內部管理服務的,嚴格的會計準則、財務程序并不完全適用于管理會計,管理會計的方法、程序、工具,靈活多樣,可以交叉使用,也可單獨使用。
二、管理會計指引的實施有助于促進管理會計的發展
(一)管理會計指引的作用。為促進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加強管理會計工作,提升內部管理水平,促進經濟轉型升級,2014年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財會[2014]27號);2016年6月財政部《管理會計基本指引》,一系列文件的頒布實施改變了管理會計缺乏“規范”的局面。管理會計指引是從政府層面提出的應用管理會計的指示和引導,具有感召力和強制性,有助于促進單位充分利用管理會計的工具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從而增強競爭力。(二)管理會計指引體系構成。管理會計指引體系包括基本指引、應用指引和案例庫。基本指引、應用指引與案例,是管理會計龍頭上的眼睛(于增彪,2016),用以指導組織管理會計實踐。其中,基本指引在管理會計指引體系中起統領作用,是制定應用指引和建設案例庫的基礎,而應用指引則是對具體業務活動的詳細要求,它們之間的關系類似于會計的總分類賬戶與明細分類賬戶。《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全文共6章29條,包括制定的目的、應用原則與應用環境、管理會計活動、工具方法、信息報告等。該指引在遵循戰略導向、融合性、適應性、成本效益等原則的基礎上,借助內外部環境因素,其中內部環境主要包括與管理會計建設和實施相關的價值創造模式、組織架構、管理模式、資源保障、信息系統等因素;外部環境主要包括國內外經濟、市場、法律、行業等,通過規劃、決策、控制、評價等管理會計活動的運作,運用戰略地圖、滾動預算管理、作業成本管理、本量利分析、平衡計分卡等模型、技術、流程等工具方法,進行戰略、預算、成本、營運、投融資、績效、風險等管理,提供具有相關、可靠、及時、可理解性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并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綜合和專項報告,最終提高管理水平。之后,陸續實施22項《管理會計應用指引》,見下表。管理會計應用指引,是對單位實施管理會計工作的具體要求,具有指導性和較強的操作性。20世紀90年代后,河北邯鄲鋼鐵公司實行的“模擬市場,成本否決”可謂成本管理在我國企業應用的典范。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的設計以企業戰略、預算、成本、營運、投融資、績效、風險等七大領域的管理為依據,每一領域都有各自適用的管理會計工具方法。
三、互聯網、人工智能在財務領域的應用給管理會計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管理也是生產力。電子計算機在會計中的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會計核算工作效率。從會計憑證制作、記賬到會計報表形成,計算機都能在程序語言的基礎上全部完成,且快速準確,這樣會計核算人員的需求數量相應的減少。更多的會計核算人員可以轉崗從事管理會計工作,分析、重整財務數據,為決策提供依據。人工智能用于財務領域,一些程序化、重復性的工作,可以由智能機器人完成,會計人員可以從重復的、繁瑣的工作中解脫出來;通過云計算處理財務數據,提高財務數據效能。這些新的技術在財務領域的應用,使會計工作重心發生轉移,會計人員可以將精力用于開發思想、管理創新、提高組織管理效率,真正實現由核算型會計向管理型會計的轉變,這為管理會計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四、順應新技術時代,改革管理會計課程教學
經濟發展靠人才,培養人才靠教育。管理會計的廣泛應用,必須培養管理會計專業人才。而管理會計人才的搖籃主要是高校會計學專業。因此,應該與時俱進,從培養方案修訂做起,通過優化大綱、改進教學方法、提升師資水平、拓寬教學資源等,探索新技術時代背景下的管理會計教學改革,培養優質的管理會計人才,促進管理會計應用。(一)師資培訓與提高。從高校會計學教學實踐看,管理會計師資相對緊缺。許多高校雖然開設了會計專業,但大部分是財務管理、財務會計、稅收、會計電算化等方向,管理會計的師資儲備并不充足。管理會計課程“管理”的特點,也對管理會計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精通財務會計,還要具備較豐富的管理學知識、高等數學的知識等。尤其現在的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一方面為管理會計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另一方面也需要培養具備相關知識的管理會計教師。建議通過培訓、專業跨轉等形式,提高、充實管理會計師資,以滿足新技術時代管理會計發展對師資的要求。(二)修訂培養方案。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具有目標導向性。針對計算機、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的技術環境,要充分調研兄弟院校的教學現狀,實時修訂培養方案。在新的培養方案中,突出管理會計的重要地位,整個培養方案的重心由會計核算型向管理型轉移。聘請業內專家,對初步擬定的培養方案進行論證,并注意吸收來自會計實務界、畢業生等方面的意見或建議,不斷優化完善。(三)削減財務會計的課程及學時。一般會計學專業的培養方案中,涉及財務會計的課程包括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稅務會計、成本會計、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這些課程都是利用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等會計特有的程序,用借貸記賬法記賬,實現會計核算的職能。它們之間的差異僅僅是核算具體內容的區別,其所用的會計基本理論和方法是一致的。只要學生掌握了會計的程序和方法,就能很容易通過自學擴展不同領域的會計核算問題。筆者認為,完全可以合并或刪掉某門課程,如將中級、高級財務會計、稅務會計合并為財務會計,在基礎會計學習的基礎上開設。(四)增加管理會計的課時或增加相關課程。因國家對高校培養方案總學時有明確限定,現在總的趨勢是壓縮專業課比重。因此,在總學時數一定的情況下,壓縮的財務會計的課時,可以用來增加管理會計的比重。通過增加管理會計課程的學時,加大案例教學、辯論式教學比重,剖析管理會計應用的成功案例及失敗的教訓,提升管理會計教學的深度和廣度,開發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提高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服務于管理會計實踐。(五)優化教學大綱。依據所修訂的培養方案,撰寫課程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應包括課程簡介和課程教學大綱兩部分。課程簡介部分重在說明課程的類別、學時數、先修課程、所用教材、課程主要內容、參考文獻及網絡資源等參考資料,起到總括認識該門課程的作用。課程教學大綱主要包括課程的性質及任務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聯系及分工、課程教學內容、學時分配表、教學基本要求、成績考核說明等。課程內容應該按照章、節、問題等,盡量細化,并明確教學目的與要求、重點與難點,以便于課程的講授。課程的考核應該明確具體,包括考試成績、論文、案例分析等作業所占比重等。明確課程的主要參考書及網站,以便于學生課外研習。(六)選用優質教材、拓展學習資源。教材是教學的主要參考書,對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應該優先選擇國家精品課程教材、國家級規劃教材。注意選擇與管理會計課程、教材相適應的參考教材,促進學生從不同層面、不同視角對所學管理會計理論知識的掌握。避免因某種利益關系而選用質量低劣的管理會計教材。同時,借助主流網站,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拓展管理會計課程的學習。如通過大中型企業的網站,查閱其管理會計實踐做法,用所學理論分析、驗證、反思企業管理會計實踐。通過中國會計學會管理會計專業委員會網站,學習了解管理會計的學術前沿與管理會計面臨的新問題,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思維及創新能力。通過瀏覽會計專業期刊網站,搜索研究有關管理會計論文,從中吸收管理會計思想和實踐的營養,提高管理會計理論水平和實務能力。(七)教學方法與手段。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級優秀教材《管理會計學》(第七版)為例,管理會計課程內容主要包括變動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經營決策、存貨決策、投資決策、標準成本法、作業成本法、全面預算管理、業績考核與評價。既包括管理會計的方法,也包括預測決策、規劃控制與業績評價,這些內容要求管理會計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既包括對理論部分的教師講述,還應該包括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參與式教學等多種方法。案例教學要求教師通過案例內容的陳述與分析,將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管理會計理論融入其中,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實踐感知性。案例的來源可以多樣化,可以選用中國管理案例庫、期刊雜志中的案例等;也可以因地制宜,對案例進行修改,以便符合教學需要;條件成熟時,還可以利用寒暑假或與企業合作課題等機會,深入企業實際,自行編寫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案例。這些案例,既是教材內容的補充和延伸,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方案修訂、學時的增加,使得類似“咖啡屋”、小組討論、案例教學等方法成為可能。教學手段則可以根據內容,采用傳統方法與多媒體相結合,(八)網絡資源的學習引導。現在網絡無處不在,網絡資源豐富。在上述學習的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積極利用網絡資源學習,如微課、慕課等,作為課堂學習的補充。中國會計學會、中華會計網校、各種期刊雜志網站、各級財政部門關于會計師職稱考試網、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網站、教育中介機構網站、大學精品課程與在線課程網站等,都具有豐富的管理會計學習資源。只要愿意學習,總能找到學習資源。互聯網時代的學習,渠道和獲取資料來源已經做到充分多元化。
五、結語
管理會計是價值創造的信息系統,國家要強大必須要有強大的企業,企業要強大必須要用管理會計(于增彪,2016),但管理會計是我國的短板(樓繼偉,2016)。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新技術,為管理會計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管理會計指引的實施為管理會計的實踐提供了政策支持,這也給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管理會計案例作為管理會計指引體系的構成部分,新技術時代的案例還相對匱乏。制作、編寫新的管理會計案例的過程也是促進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過程,實現管理會計由“短板”到“升級版”的跨越,逐漸滿足我國管理會計的需求(于增彪,2017),管理會計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