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9 17:47:2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機電一體化學術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整合教學目標,促進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融為一體
打破傳統重視理論知識教授的教學模式,重新對課堂教學目標進行定位,確立以職業崗位能力要求作為主要導向,將知識、能力、態度三個目標進行融合的課堂教學目標。例如在“訂單”培訓中,教學活動以企業的人才類型需要、人才知識技能、人才規格等要求作為實施教學活動的目標。根據教學目標對課程設置進行調整,并確定相應的教學效果評估方法。這種教學模式根據就業崗位需要著重對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進行培養。在教學活動中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確學習目標,然后進行有針對性加強學習。根據具體的學習目標,學生可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然后對學習資源進行尋找,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更容易發現問題,激發起探索知識的求知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密切聯系技能訓練與實際生產間存在的聯系,提高學生實際生產能力,促進學生畢業后能盡快順利進行相應的工作。
3整合教師隊伍,促進教學任務融為一體
在傳統中職教學活動中,專業課程通常分為理論與實踐教學兩大部分。在任課教師的分配上也存在理論課教師和實踐課教師之分。理論課教師和實踐課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各種有相應教育體系,二者幾乎完全獨立,不存在任何聯系。這種教學模式的存在導致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的教學與學生相互脫節,嚴重制約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在機電專業教學中,必須對教師隊伍進行整合,將理論知識教學與實際操作教學密切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能夠做到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例如將《電工技術基礎》、《電工技能》、《電子技術基礎》、《電子技能》四門基礎課程整合成《電工技能與實訓》、《電子技能與實訓》兩門課程。將分離開的電工及電子技術理論基礎與電工、電子技術實際操作相融合進行教學。教學過程中安排一個任課老師同時教授理論知識與操作實習。這樣的教學活動可更好的實現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進行教學,更有利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摘要:在中職院校的教學活動中,實踐教學是核心內容。中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社會提供技術型人才。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必須高度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提高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就中職機電技術應用專業項目一體化教學模式進行分析,旨在為項目一體化教學的有效進行提高可靠參考依據。關鍵詞:中職;機電技術應用專業;項目一體化;教學模式。
4整合教學與實習,促進學生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融為一體
在機電專業教學中,應高度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只有充分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結合進行教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技術應用水平。經過理論教學后,及時讓學生到相應的工作崗位進行實習,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論知識,熟悉應用相關技能。在實習過程中,學生可將課堂上學生的理論知識充分應用到工作過程中,進而獲取更高等的操作技能。同時,應用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學生可在實踐中更加有效的探索實際問題,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促進自身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在一體化教學中,教師應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巡回指導,引導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指導學生形成獨立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教學過程中的巡回指導與教學結束時的結束性指導,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這個過程中均涉及到理論知識和實踐。例如在《電力拖動》教學過程中,可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結合進行教學,具體教學設計如表1所示。
在傳統的學生考核機制中,采用的是百分制,平時成績占30%,考試成績占70%,對于一些理論學習要求強的學科來說這樣評估方式是可取的。但是,電子技術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單一的考評模式無法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2.教材理論性過強
電子技術這門學科涉及許多專業名詞,比如“有源逆變電力”和“無源逆變電路”,學生看到這些名詞很頭疼,如果再加上單一的授課模式,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學習就會產生厭惡情緒,若沒有了興趣,后期的學習只會變得越來越難。
3.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不配套
理論課和實踐課因為任課老師的不同,在教學中授課內容、授課進度以及授課的重點不完全統一。有時在進行實踐課教學的時候,理論學習還沒有講到,因此許多學生對實踐教學內容沒有深刻了解,許多學生只是按照老師的操作步驟重新做了一遍。即使學生要實踐的理論課已經學過,但是時間過得比較久,學生已經遺忘了學習內容,這樣的實踐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二、一體化教學在電子技術教學中的應用
所謂的一體化教學,就是改變傳統以老師為主角的靜態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采取師生互動、學生主動學習、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這樣一種教學模式既可以使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得到及時鞏固,又不會出現重復學習知識點的現象,從而培養學生對電子技術這門課的興趣。關于在電子技術教學中實施一體化教學,筆者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
1.編排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材
教材是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根本依據,因此對于教材的選用和編排是很重要的。以往的教材過多注重理論,新編的教材就要在理論之間穿插一些實際的例子加深學生的理解,如講到任務三晶閘管的工作原理時,一方面我們可以提供實物和圖片,另一方面給學生展示使用晶閘管的一些成品電路如電風扇的調速器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印象。另外,對于教材的選用也要與時俱進,不能選定一本教材之后不再改變,電子技術的發展是很快的,教學要和最新技術相結合,不能讓學生畢業后發現所學早已經過時,出現學校教學和企業生產脫節的現象。
2.培養能夠同時擔任理論和實踐教學的一體化教師
針對目前電子技術教學過程中理論課和實踐課是由不同老師授課的現象,培養能夠同時教授理論課和實踐課的一體化教師。對于這些老師的培養,一是可以從企業直接引入技能型人才,加入教師隊伍。二是對原有的骨干教師進行實踐教學能力培養,原有的教師對教學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經過實踐和理論兩方面的培養,就能讓他們對教授的課程有更深的理解;學校領導必須轉變觀念,不要將專業課老師分成理論課和實踐課教師。一體化課程必須安排一體化老師來上,如果電子技術、電子技能與實訓還是分開上,或者分教師上,這樣的一體化課程教學又將回到傳統模式。
3.教學地點選在電子實訓室
在電子實訓室教學的時候,可以將課本上提到的抽象的名詞以實物指給學生看,學生會對所學產生興趣,對于所學有直觀的感受,也能增加動手操作能力。比如在對“電流控制型開關穩壓電源的調整與測試”這個任務進行講解的時候,就可以將任務中相關設備擺出來,讓學生自主探索設備的使用方法,進而督促學生仔細研讀教材,學生從“要我學”逐步向“我要學”轉變。
4.采用多元化的考評機制
鑒于電子技術教學的實踐性,對于它的考評要集中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比如操作水平、展示水平、報告書寫水平以及出勤率等方面的考查。
1.1情景教學
教學情景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殊需要和培養人的社會需要而組織的、設計的育人環境,它往往體現一種文化精神和價值取向,體現了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一種期待。一般教學情景的設計有故事化情景、活動化情景、生活化情景和問題化情景等。例如在“串聯”的學習中,可以通過實物展示,采用問題化情景導入。教師準備一臺收音機,提問學生收音機怎么調臺,到底調的是什么等問題,切合主題,學生又都實際碰到過或已經觀察到現象,如此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被激發起來。
1.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分析問題
老師以要解決的教學重點為中心而展開教學,采用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重新回到實踐這樣的順序組織每一個知識點,在問題的分析過程中,緊密結合理論與實踐。比如教學要求學生掌握電路中電壓、電流和電阻的關系,首先要求學生動手完成電路的連接,然后改變電阻的大小,記錄電壓和電流依次的變化,這一環節中老師的任務就是做好觀察、檢查和突發狀況的處理工作。比如:學生電路連接是否有重大錯誤,電流表的使用是否正確等,及時做好指導。在老師的幫助和學生自主動手下,學生更能熟練地知道一些存在的真理是怎樣得出的,有了深層次的動手后對于知識的掌握也更快。在這樣的行為中,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鍛煉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也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
1.3得出結論,掌握知識,適當延展知識點
這一步驟就是實踐回到理論的過程,教師是本著一個知識點而展開的實踐,最后要回到知識點。在之前實踐中記錄的數據中,可以得出一些理論知識,這個時候,老師要畫龍點睛之筆,著重提出理論。在達到基本目標后,然后類比生活中其他例子,延展知識點,讓學生有舉一反三的能力,而不僅僅局限于剛剛做的這個實驗,養成他們的開創新思維和聯想性學習方式。在實踐教學中培養適應社會競爭的人才職業教育培養的是一個個要生存、要發展的、活生生的社會人。中職學生在社會上個要有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實際動手能力。若改變中職教育的教學方式、模式、手段,則必將較大地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熟能生巧,應變能力有所提高,生存能力也隨之提高。
團結志業,金石為開
項目牽頭人徐小力教授長期從事機電系統測控技術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機電系統狀態監控、故障診斷及發展預測等技術研究方面頗有一番獨到的見解,為推動我國光機電一體化的現代測控技術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近年來,徐小力教授完成或承擔了一批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以及與企業合作的重要科技項目,取得了一批具有創新性、先進性和實用性的研究成果,多項新技術經鑒定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一些新技術已經產品化和產業化,研究成果廣泛應用于制造業、機械電子、儀器儀表以及能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等許多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除進行科研外,他還組織了國際自動化測試與儀器儀表學術會議ISTAI,全國設備監測與診斷學術會議等國內外學術會議,并總結多年的實踐經驗,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為促進機電系統測控技術發展以及國內外學術交流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不斷地努力下,他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先后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多項獎他所率領的機械電子工程學科團隊被評為北京市高校學術創新團隊;而他本人也先后被授予“中國機械工業科技專家”、“北京市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北京市人才強教計劃資助高層次人才”等榮譽稱號,并于1999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而在“現代儀器制造柔性研發平臺的創建及系列產品開發與應用”項目中,他與各單位的教授、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相結合,形成了一支精英隊伍。“隊伍”中,涉及部門,人員眾多,僅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就囊括了機電系統測控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傳感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自動化學院、光電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及機電工程學院等在內的多個科研組,此外,他們還聯合北京光學儀器廠、北京京航公司,使這支隊伍不僅形成了產學研結合的優勢,還具有老中青結合的特點。
他們追求自主研發和創新,努力實現科技與經濟的結合,注重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推廣,二十余年來,一絲不茍地執著于基礎技術研究的沉淀和積累。不知有多少個節假日在實驗室進行試驗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不知有多少人帶病上陣,又不知有多少人克服家庭困難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才有了如今項目的成功。
推陳出新,技術制勝
“現代儀器制造柔性研發平臺的創建及系列產品開發與應用”是徐小力教授攜項目組多年合作的結晶。
針對現代儀器制造具有高技術、多品種和小批量的特點,項目組提出了面向現代儀器制造的柔性研發系統理念――IFDS(Instrumentation Flexible Developing System),并創建了一種可兼容,可擴展、可升級和可重構的開放式柔性研發平臺體系。這一研發平臺以光機電一體化技術、現代傳感及檢測技術、智能化監測分析技術等為核心技術,構建了適合現代儀器系統研發的柔性集成體系,通過資源集成、信息交換機制、系統接口、總線控制和網絡互聯實現了系統資源的共享和有機融合,為傳統儀器系列產品的技術改造和提升、新型現代化智能化儀器系統的自主創新設計和快速柔性研發提供了新的模式和基礎技術裝備。
該項目以本次研究中完成的研發平臺作為主要的技術裝備,創造了分層次改造和提升傳統儀器產品的技術途徑,實現了對儀器系統的快速集成創新和柔性開發,顯著提升了儀器產品研發的技術水平,有效縮短了開發周期,降低了開發成本,提高了儀器制造適應市場的快速動態響應能力。
應用柔性研發平臺項目組研制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代儀器,包括光電分析儀器類、傳感器及檢測儀器類,設備安全監控系統類等3類10個系列50余種新產品。
其中,多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專利和國家發明專利,其多項創新技術經專家鑒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或國際先進水平。本項研究成果被授予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相關研究成果還榮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三項,兵器工業集團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一項,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三項,國防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二項等獎項。
同時,在產學研一體化指導思想下,項目組著力進行了新技術的產品化和產業化,新產品已在機械電子、醫藥衛生、石化、資源、環保、航天、材料等有關國計民生的許多行業獲得廣泛應用,不僅提升了重要儀器制造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核心競爭能力和可持續開發能力,而且這些新技術具有進一步推廣應用的價值,有利于促進我國現代儀器和裝備制造業的振興和發展。
讓成果說話
利用研發平臺提供的虛擬儀器系統、新型微處理器開發系統、數據處理系統、智能分析軟件包及配套儀器設備等有關研發的環境和資源,完成了該產品的研發工作。
首先,該項目在國內外首先開發了基于虛擬儀器的熱分析儀,膨脹儀系列產品,利用虛擬儀器資源明顯提高了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水平;新系統分析準確、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操作方便及界面友好。
其次,在光電直讀測差計研發中,項目組摒棄了以往人工操作繁瑣、易產生人為誤差以及低檔單片機功能單一、精度低且不穩定的缺陷,重新構建了以高檔嵌入式系統為核心的測控單元,提高了可靠性和測量精度,首先在同類產品上實現計算機配色、智能數據處理、大屏幕漢字顯示及主機與便攜機聯結等。
而在光柵單色儀和分光光度計上,他們又首先在同類產品上構建實時多任務集成化操作環境并構成嵌入式處理器為核心的測控系統。
總之,柔性研發平臺以光機電一體化技術、現代傳感及檢測技術、智能化監測分析技術等為核心技術,借助先進的儀器設備資源,構建了適合現代儀器系統研發的柔性集成體系,并通過信息交換機制、系統接口,總線控制和網絡互聯實現了軟硬件資源的共享和有機融合,為傳統儀器系列產品的技術改造和提升、新型現代化智能化儀器系統的自主創新設計和快速柔性研發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技術裝備。
該系列研究成果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分析層次提升了行業主要骨干企業主導產品的技術水平和開發能力,成功地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光電分析儀器新型系列產品。研究成果體現了產品化和產業化趨勢,已廣泛應用于環
境保護、生物制藥、航天科技、微電子,材料,紡織、化工、印刷,建筑、冶金,陶瓷、食品、家電等行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實踐中成長
小行業、大智慧,面對國外產品占據我國高中檔儀器大部分市場的被動局面,“現代儀器制造柔性研發平臺的創建及系列產品開發與應用”的成功,從國家和產業需求出發,通過產學研合作,在國家、地方及企業等科研項目的支持下,實現了對儀器系統的快速集成創新和柔性開發,顯著提升了儀器產品研發的技術水平,縮短了開發周期,降低了開發成本,提高了儀器制造企業適應市場的快速動態響應能力。
在“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戰略思想指導下,從項目研發的最初,項目組就很注重成果的轉化。而與北京光學儀器廠以及京航公司的合作,使得產業化有了得天獨厚的平臺。
作為項目合作單位,北京光學儀器廠首先進行了產品的生產應用。該系列產品在該廠投入應用三年來,銷售收入連年遞增,在這個以多品種、小批量為特點的中小型儀器產品生產企業中取得了突出業績。
(1)知識結構全面。采礦工程專業被譽為煤礦企業“總工程師的搖籃”,國內絕大多數煤炭企業的總工程師畢業于本專業。作為煤炭企業生產技術和技術管理的總負責人,總工程師除了要具備本專業采、掘、支護方面的專門知識外,還需要掌握地質測量、機電運輸、一通三防、開采沉陷、技術管理等專業知識。因此,必須設置相關的課程。
(2)實踐能力突出。采礦工程專業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要求學生能夠盡快將所學知識轉化為綜合能力,并應用于生產實踐和科研工作;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方案設計、圖紙操作、實驗設計和實施、數據分析與總結等實踐能力。
隨著國際采礦技術的進步和國民經濟的發展,采礦工程面臨的已經不僅僅只是開采問題,而是如何“科學、合理”的對礦產資源進行安全、環保、有序和高效的綜合利用,因此,對采礦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1)由單一的煤礦開采轉變為煤與伴生資源的共采,如煤與瓦斯共采、煤伴生油母頁巖開采等,這體現了科學采礦和不可再生資源充分開發的理念。
(2)對采礦方法的安全高效要求更加突出,體現安全發展的理念。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先進裝備的推廣應用,高產高效采礦技術、高資源回收率采礦技術、高可靠性采礦裝備和安全技術成為采礦工程專業培養人才必須掌握的重要知識內容。
(3)掌握與環境友好的采礦技術,體現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4)國際化采礦人才培養,響應我國“礦產資源開發走出去”的戰略方針。因此,為適應采礦技術發展和煤炭行業所需人才培養的新變化,課程體系需要進行新的變革。
一、強化工學基礎,拓寬知識視野
本專業新的課程體系中,課堂授課由原來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劃分方式轉變為通識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大類基礎課、專業課(含核心課、限選課和選修課)。
通識教育課是大學的基礎教育課程,包含數學、外語、計算機、固體力學基礎等,是后續課程的基礎,該類課程學時達到總課堂學時的43%。考慮到煤礦的開采涉及到工程力學領域,為了強化學生的學科基礎和未來發展,在學科基礎課中,重點加強了力學、工程制圖能力培養,以夯實工科基礎;除了保留基礎的工程力學、材料力學和彈塑性力學基礎等課程外,補充了巖土力學以增強力學領域的知識背景;保留了畫法幾何、工程制圖課程,使學科基礎課程達到總課堂學時的15%以上。考慮到煤礦開采全面型人才的培養,地質、測量知識必不可少,因此在大類基礎課中開設了相應課程;同時,為適應采礦技術的機械化、機電一體化、數字化,必須強化機電知識的學習,在大類基礎課中安排了礦山電工、礦山機械、流體力學與流體機械、運輸與提升等4門課程,使大類基礎課時占到總課時的9%;通過上述課程的調整,使本專業學生的基礎知識更加全面扎實,并將人才培養進一步拓展到交通、港口、其他礦山和城市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
此外,新的課程體系中補充了管理、資源與經濟、環保等課程作為選修課程,使人才培養適應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和行業健康持續發展,并為今后成為煤炭行業高端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保持專業特色,夯實業務基礎
課程的設置應首先保障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即成為合格的采礦工程技術人才。因此,在專業核心課程的設置中,確保了采掘工藝、礦壓、通風與安全等課程及課時,保障了專業知識的全面深入,保持采、掘、支護、一通三防等采礦知識的全面性和特色。同時,為了保證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質量,每門課程均組建了3人以上的課程教師團隊,由具有博士學位的正教授擔任主講教師,配備教師擔任實驗指導任務和課程設計任務。
為了適應礦山設計的數字化,在工程制圖課程的基礎上,在專業限選課程中增加了采礦CAD的課程,并在畢業設計中專門安排了計算機圖紙繪制和手工圖紙繪制的內容,以確保學生既擁有手工制圖能力,又具有數字化設計的基礎和能力。
為培養學生適應科研工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工程數值模擬方法,增加了數值計算方法課程,培養學生利用FLAC、UDEC等通用軟件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
三、突出實踐培養,提高綜合素質
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通過課程實驗教學和課外實踐教學共同完成的。
在課程設置時專門加強了實驗教學環節。在所有專業核心課程中,均配套建設了至少一周的課程設計教學環節,并配備了專門的指導教師(取代實驗員);增加設計類、綜合類實驗環節,減少演示類實驗學時,課堂教學配套的的演示類實驗只有24學時(折合1.5學分,占總學分的1.6%),上機和其他操作類達到160學時(折合10學分,占總學分的5.1%)。為保障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并結合安全開采、與環境友好開采、可持續開采的特色要求,我系陸續建立了充填開采實驗室、水患威脅煤層開采試驗系統、煤與瓦斯共采實驗平臺等。
課外實踐教學環節達到了43周,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等,其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達到22%。為此,我系與國有大型企業密切協作,先后建立了1個北京市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和31個本科教學實習基地。在實習教學過程中,采用2~3人的小組制取代班級制,保障現場實踐教學環節的順利實施和教學質量。
通過課內和課外的實踐教學課程,使用于實踐能力培養的課時達到總課時的29%,有力地保障了實踐能力培養。
此外,為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加速知識向能力轉化的進程,采用多種手段,在正常教學秩序中融入研究型教學內容。其中,主要的研究型教學活動是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和科研試驗訓練。我系全面推進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并優先結合國家縱向科研課題展開。從2009年開始,參與“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的學生達到全體學生的80%,并正在擴展到所有學生。從2009年2011年,本科生結合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發表了學術論文22篇,其中EI檢索9篇。從2011學年開始,我系教師科研試驗活動向采礦工程專業所有本科學生開放,鼓勵參與,并建立了獎勵學分機制。
四、結語
通過優化課程體系,保持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實踐教學的合理課時分配,建立了適應科學采礦人才培養的模式,本科生培養質量良好,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100%,保持全校領先地位。
[中圖分類號]G40-0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24-0110-02
培黎工程技術學院是蘭州城市學院的一個二級學院,學院立足甘肅,面向全國,服務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學院設有工學、理學兩個學科門類,學科間協調發展,強調理工結合,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交叉滲透,以培養具有現代工程技術能力和較高綜合素質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為目標。升本以來,學院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教學實踐體系,努力辦出特色,進行了教學改革、實驗、管理等方面的積極探索。
一、創新教育理念,革新辦學思想,探索新穎的教育模式
對于一個升本不久的學院,要實現由師范向非師范、專科向本科、理科向工科的跨越式轉變,必須在教育理念、辦學思想、教學改革等多方面進行積極探索。①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培黎工程技術學院在創新教育理念、革新辦學思想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辦學效果得到了甘肅省本科合格評估專家組的充分肯定。在發展方向上,學院堅持由專科型學院向教學型學院的轉變,由單純人才培養向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并舉的轉變,由基礎學科研究為主向基礎學科研究和應用開發研究協調發展的轉變。在發展策略上,學院不比一時,求長遠;不比外在,求內涵;不比綜合,求特色,踏踏實實地走和諧發展之路。在發展理念上,學院堅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本科教育為基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提升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堅持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強化特色的原則。學院確定了以學科為主線、以教學為中心、以特色求發展、以創新為動力、以精細化管理為抓手、以人才培養為目標的辦學方略。在指導思想上,學院鞏固近年來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取得的成果,深化各項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辦學水平和辦學能力,適度發展教育規模;學院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適應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二、優化專業結構,完善課程體系,革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
(一)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打造工科學科群體
學院發揮自身學科特色和優勢,2005年將“計算物理學”建設成為校級重點學科,2010年積極申報“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工科校級重點學科,將“電磁場與微波技術”、“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學科建成院級重點學科。學院已在“計算物理學”、“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電磁場與微波技術”、“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等學科領域初步建成四個學術研究團隊,基本確立了工科學科群的發展方向。②
學院在已有“物理學”、“電子信息工程”、“機電一體化”、“焊接工程”、“數控技術”、“汽車應用技術”、“油氣儲運技術”等九個專科專業的基礎上,從2007年開始申報成功“物理學”本科專業,2008年成功申報“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2009年成功申報“焊接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交通運輸”三個本科專業,使學院真正實現了從專科到本科專業的轉變,也實現了從以理科為主到以工科為主的轉變,專業結構更加趨于科學合理。
(二) 實施人才戰略,加強梯隊建設
學院師資隊伍建設堅持以人為本、人才興院的原則,以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為中心,以更新知識結構,提高教學、科研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堅持引進與培養并重、教學與科研并重、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方針,加強教學名師培養與教學梯隊建設,造就了一支結構合理、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富有發展潛力和應用特色的新型師資隊伍。③
師資隊伍建設的主要措施為:第一,創造良好人才氛圍。學院領導站在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高度,始終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學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思想輿論引導,使教職工充分認識到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學院核心競爭力的堅強基石,是學院特色發展的根本保證,在全院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人才引進與現有教師培養、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的關系;堅持“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思想,積極為各類人才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創造寬松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形成既可安居又能創業的工作環境,達到穩定隊伍的目的。
第二,建立靈活用人機制。緊緊圍繞人才引進、培養、使用三個環節,趕抓機遇、打破常規、創新思維、大膽探索,創造性地實施“教師培育工程”、“教授流動站”、海外留學人員“回歸工程”,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既可安居又能創業的“進退自如”靈活用人機制,開創師資隊伍建設新途徑,不拘一格用人才,促進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
第三,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積極引導教師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恪守教師職業道德,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培養學術精神,抵制學術失范,反對虛假浮躁、急功近利,不斷提高教師思想修養和職業道德水平。加強教師集體榮譽感、團隊責任感,提倡合作精神,在合作研究中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增強教師教育創新能力,提高整體素質。
第四,優化教師隊伍結構。依托“教師高學歷工程”支持中青年教師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建立、健全教師培訓制度,在抓好基礎培訓、學歷補償教育的同時,把培訓工作轉移到以提高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為重點的能力教育上來。重點抓好青年教師崗前培訓、青年教師導師制、雙語教學培訓和中青年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等工作,通過中青年在職教師參加業務進修、學術訪問、專業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等多種行之有效的培訓形式,不斷優化教師隊伍的學歷、學員結構。從學科布局和專業結構發展需求出發,有計劃地引進關鍵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接收碩士以上畢業生,通過加強精品課程建設,依托“名師培育工程”,提高教師隊伍建設水平,使教師隊伍結構不斷優化,培養造就一批教學一線的優秀教師群體。
(三) 教學方法形式多樣,教學水平日益提高
首先,充分利用課堂時間進行教學活動。④在此環節中,教師采用講授、討論、習題課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模式,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和研究方法。講授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教師通過靈活運用啟發式、問題式、討論式、交互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向學生介紹新現象,引入新知識、定理和規律,介紹學科史的生動事例,培養學生科學素質和探索精神。實踐證明討論課也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它能增強師生互動,一方面,促使學生主動思考,提出問題,活躍氣氛,激發學習熱情;另一方面,通過討論發言可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從而發現學生在概念上的理解錯誤以便及時糾正。習題課則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總結、復習、鞏固所學知識,并能使教師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其次,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對部分內容首先提出自學要求,讓學生通過自學掌握指定的內容,同時要求寫出自學部分的讀書報告;部分難度在學生自學能力范圍以內的章節則要求學生通過自學、查閱資料,寫出教案,在課堂上用15分鐘左右進行講授,這種讓學生互教的方式,可強化培養學生自學、表達、撰寫教案等多項能力,實踐證明,學生的學習效果是良好的。再次,全方位、多途徑地提高學生素質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適應科學素質教育之需,學院采取開設《學科櫥窗》、舉辦學科專業講座、開設專業相關選修課、開放學院相關實驗室、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及演示實驗等多種方式,不僅擴大了學生知識面、開闊了視野,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科學素質和探索精神,大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四)學科教育與技能鑒定相互協作,“一書多證”培養模式成績顯著
學院明確提出,取得專業技能證書要為增強學生實踐技能服務,以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為宗旨。由于學院堅持以學生為本、相互協作的工作原則,保證了“一書多證”制工作的順利進行,“一書多證”在培黎工程技術學院成績顯著。自2005年以來,學院已有1000多名學生取得了維修電工、鉗工、汽車修理工、電子儀器儀表裝配工等資格證書,100多名學生取得了中級國家標準制圖員資格證書。所有畢業生除畢業證書以外,都取得了兩個以上的職業技能鑒定證書,為學生就業創造了條件。實踐證明,“一書多證”是學科教育與職業技能鑒定很好的協作,該培養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三、建立工程實踐教學體系,培養應用技能型人才
實踐教學體系是整個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黎工程技術學院為突出應用特色,加強實踐教學,非常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學院各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包括專業認識實習、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專項技能訓練、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要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統籌安排,構建出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保證實踐教學“不斷線”,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⑤
(一)“雙師型”師資隊伍是搞好實踐教學的保證
教師工程能力是實踐教學體系實現的前提條件,學院建立符合突出實踐特色的師資繼續教育和企業實踐制度,鼓勵從事工科教學的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通過各種途徑接受必要的工業訓練,使之從“雙門型”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變,選擇并依托一些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教師工業培訓基地,讓青年教師輪流到企業接受一定時間的工程訓練和實踐鍛煉。同時,吸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的加盟,充實擴大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為搞好實踐教學提供保證。
(二)新穎的實踐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搞好實踐教學的重要途徑
在學院儀器設備有限、實習條件相對欠缺的情況下,學院通過引入計算機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上解決難題。在實驗設計方面,學院摒棄傳統簡單驗證型實驗,大量增加綜合設計性和工程開發型實驗。在實驗方法與手段方面,學院堅持“三個轉變”的做法,即變實驗輔導為實驗引導、變靜態實驗內容為動態實驗內容、變面向結果為面向過程實驗。在實訓方面,學院植入多媒體技術,開展CAI工程實踐教學,對實踐教學中的操作步驟、要領與技巧,以及實踐中難以用語言描述的結構性變化、形成過程等以動畫形式直觀地體現出來,這樣將仿真引入實踐教學,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后,突出了實踐手段的先進性,從而達到了提高教學起點、授課信息量以及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目的。在聯合教育方面,學院通過與企業聯合建立實習基地,或將學生送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通過“3+1”等教學模式,把單一的培養模式改變成靈活多樣的培養模式,這樣既加強了學習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又為學生廣泛接觸社會、積累工作經驗、畢業后順利就業提供了機會。
(三)實訓基地建設是搞好實踐教學的前提條件
按照實踐教學體系和職業技能鑒定實施的需要,三年來,學院共投入近1000萬元資金用于校內實驗、實訓條件建設。學院現建有物理、電子工程、機械工程、機電工程和汽車工程等五個院級實驗、實訓教學中心,教學、實驗及實習場地7000多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1500多萬元,儀器設備完好率95%以上,實驗開出率100%,校內實驗、實訓基地基本具備了開放性和服務性的功能。另外,學院還設有CAXA培訓中心和經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批準設立的甘肅省第21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這些都為學院本科教學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學院重視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工作,不斷加強與企業在人才培養、經驗技能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堅定不移地走產、學、研合作之路。目前,學院已與企業和學校建成10個生產實習基地和6個教學實踐基地,從而保證了各專業實踐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四、積極開展科技社團活動,提高應用人才綜合素質
學院堅持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培育為重點,積極開展科技社團建設活動。學院設有機械創新設計、產品造型設計、CAI設計、計算機繪圖、電子設計、數學建模等專業社團,有計劃地開展各專業技能操作競賽等課外科技活動。學院還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實驗、⑥自主設計、自主實習等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以擴大視野、啟發科學思維。通過科技社團活動,既培養了學生工程設計思想和敢于創新的精神,又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科技社團通過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學科競賽,大大增強了學生的科研意識和實踐能力,也充分調動了廣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實踐證明,學生科技社團組織在形成學生良好學風過程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經過近些年的教學實踐,學院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教學實踐體系、努力辦出特色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三年來,學院出版專著、教材及教參19部,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97篇,其中核心刊物80多篇,SCI收錄30多篇;承擔地廳級以上科研項目15項,其中省級自然科學基金5項;獲國家級、省級及其地廳級各類獎勵近30項,2009年,有兩個項目獲得科技廳鑒定,均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學院教學工作嚴格遵循“嚴教、嚴學、嚴抓、嚴育”的方針,教學成果得到了甘肅省本科質量評估專家組的充分肯定。隨著新技術革命和知識經濟的風起云涌,人類社會迎來了信息化時代,學院已進入經濟和社會活動的中心,擔負著人才資源開發、知識創新、知識應用和高科技創業的重任,肩負著人才強省的歷史使命,任重而道遠。學院將在甘肅省教育廳、蘭州城市學院黨委的正確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認清形勢,抓住機遇,積極開展應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服務,加強產、學、研結合,重視與省內外企業、研究機構和高校的合作辦學,努力把學院建成甘肅省和蘭州市應用型高級人才的培養基地和科技研究開發基地。
[注 釋]
①別敦榮、郝進仕:《論我國高等教育地方化和地方高等教育發展戰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第54~60頁。
②胡壽根、殷革蘭、楊旭輝:《區域性高等教育普及化與新建本科院校發展定位的思考》,《中國高教研究》,2009年第1期,第65~66頁。
③王文燕、趙沖:《從學者到大師》,《現代大學教育》,2009年第2期,第11~14頁。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0-110-02
學校的專業設置是聯接人才培養方案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紐帶,高職院校的專業具有“職業性”“社會性”“實踐性”等特征要求它培養的人才在結構、規模、質量等必須依據區域經濟的變化發展而相應地更新。《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也提出:調整完善職業院校區域布局,科學合理設置專業,健全專業隨產業發展動態調整的機制。廣西地處我國華南西部,是沿海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自治區,其經濟發展與高等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密切相關,因此,研究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高等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情況的應然之態,對于促進廣西高等職業院校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對于廣西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經濟布局和合理整合資源等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等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基本情況
截至2013年12月,廣西有普通高等院校70所,普通本科院校32所,其中21所舉辦高等職業教育;獨立設置的高職高專院校38所(包括高等職業學校32所,普通專科學校6所),占全區普通高等學校總數的 54.3%。此外,還有成人高校 6 所,其中4所舉辦普通高等職業教育。2013年高職高專院校全日制在校生數為 33.1 萬人,2013年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數為10.8萬人。2013年高職高專院校全日制招生規模達 11.4萬人。根據研究需要,本文調查了廣西所有省級重點和國家級重點高等職業學校共28所,共涉及19個專業大類,除了公安大類、法律大類外,其他專業大類全部涉及。
1、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等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總體現狀
依據教育部頒布的《全國高等職業院校和高等專科院校專業目錄(2005修訂)》,統計并分析被調查的28所廣西高等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情況,具體情況見圖一:
圖一:廣西28所高等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具體情況
注:以上數據來源于廣西被調查的28所高職院校(2014)和全國高等職業院校和高等專科院校專業目錄(2005修訂)統計計算。
(1)專業設置情況分析
按照《全國高等職業院校和高等專科院校專業目錄(2005修訂)》,專業大類有19個,被調查的28所院校涉及17個,公安大類和法律大類沒有;包含809個專業,共開設專業172個,約占專業總數的五分之一,開設的專業面比較窄。如圖一和圖二所示,第一產業農林牧漁大類的專業覆蓋率是8.47%,專業數5個;第二產業中資源開發與測繪大類和水利大類,專業數均為2,專業覆蓋率分別為3.28%和8.33%;第三產業中生化與藥品、環保氣象與安全、輕紡食品和公共事業,這四個大類專業數比較少,分別是2、1、4和1,相對應的專業覆蓋率分別是6.90%、5.26%、7.70%和3.45%。在產業分布中,以上所列專業專業數少,專業覆蓋率不高,既與廣西經濟產業需要的人才結構有關系,又有高職院校專業設置不合理的原因。旅游、土建、財經、電子信息和制造是專業覆蓋面最高的五個專業大類,分別是85.71%、47.22%、41.30%、31.15%和27.42%。土建和制造屬于第二產業,旅游、財經和電子信息屬于第三產業,顯而易見,廣西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較發達。
(2)專業布點情況分析
圖二中,有3個學校(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和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開設農林牧漁大類的專業,開設了5個專業(水產養殖技術、園藝技術、畜牧獸醫、林業信息工程與管理和林業技術),其中,有兩個學校同時開設了畜牧獸醫這個專業,故農林牧漁大類的專業布點數就是6。制造、財經、電子信息、土建和交通運輸專業布點數領先于其他大類專業,分別是83、82、70、64和28個,這五個專業大類相對應的開設學校分別為15、19、21、19和10,大類中分別有18、19、19、17和19個專業。這五個大類專業無論是看專業布點數、開設學校數和專業數都是領先于其他大類專業,表明廣西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多集中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2013年廣西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6.3%:47.7%:36.0%。第一、二產業增加值比重分別下降0.4、0.2百分點。三大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6%、59.0%和34.4%。第三產業貢獻率提高了4.1個百分點;第一、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上年分別下降了1.5、2.6個百分點。按照廣西三大產業對經濟發展的工貢獻率來看,廣西目前以第二和第三產業為主,第三產業的發展前景更好。第一產業農林牧漁大類的專業布點數少,與廣西經濟結構中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降低是吻合的,而第二產業可以包括制造和土建,這兩大類專業都占有一定比重,第三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其比重也不斷上升,高職院校的專業布點數也是穩步上升。總體來說,廣西的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與廣西的經濟產業結構是相適應的。
圖二:廣西28所高職學校專業布點情況(如右圖)
注:以上數據來源于廣西被調查的28所高職院校(2014)和全國高等職業院校和高等專科院校專業目錄(2005修訂)統計計算。
二、廣西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專業設置重復率高
在被調查的28所高職院校專業布點數排名前15名所涉及的專業都集中在財經、制造、土建、旅游和電子信息,集中在第二、三產業。財經類的物流管理,有16所學校都開設了這門專業;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建筑工程技術有11所院校開設;電子信息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和機電一體化技術有10所院校開設等,這些專業設置重復率偏高,導致培養的人才供大于求,勞動力市場所需要人才趨于飽和狀態,導致就業率偏低,浪費師資力量,浪費財政投入,造成社會資源分配不合理。
圖三:廣西28所高職院校專業布點數排名前15名
專業集中化程度低
專業的集中化程度是指同一類專業在不同學校分布的情況,設置同一類專業的學校數越少,專業就越集中,反之,設置同一專業的學校數越多,專業的集中度就越差。圖三西28所高職院校專業布點數排名前15名,集中于制造、財經、土建和電子信息四大類的專業的集中化程度偏低,有較多學校開設這些專業,導致學校的專業特色和辦學優勢不明顯。如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不僅僅開設了旅游相關的專業,還涉及財經的電子商務、市場營銷,土建的物業管理、環境藝術設計,電子信息的音響工程等。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的這些專業上定然無法在硬件設備、師資力量等方面和專業性強的學校相比,辦學效果不理想,人才培養不到位,導致各種資源的浪費。
3、第三產業部分專業大類設置偏少
環保、氣象與安全、醫藥衛生、公共事業、公安、法律這些大類專業的專業設置很少,這些專業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于人們的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更新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廣西高職院校的專業結構中,這些專業被忽視,資金投入少,專業數量少,人們觀念意識淡薄,思想觀念的更新無法跟上物質世界的急速變化。
三、廣西高職院校專業優化策略
1、明確學校定位,對接區域發展,優化專業結構
2013 年 ,廣西教育廳組織全區高校舉辦了廣西高校發展定位規劃編制培訓會,主要是引導高校按照“扶需、扶特、扶優”的原則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高職院校在專業建設中要加強對區域產業發展趨勢的分析和預測,設置區域發展急需的相關學科;其次,把握校區所在區域的區位天然優勢,根據本地特色開展特色學科,例如,百色市的鋁資源豐富,在廣西工程職業學院就可以開設與鋁等有色金屬相關的特色學科專業,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就近培養人才;再次,明確認識本校歷史沿革,學科優勢,注重提高本校優勢學科的專業規格層次與內容體系,如柳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可以注重本校的醫學類優勢專業的在學術和應用水平上的自我優化和提升。
2、專業對接產業,提升服務產業發展能力
專業的建設和發展必須要以市場的需求為導向,其起點在于市場的需求,落腳點還是市場的需求,要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專業設置需要有前瞻性和預見性,對產業需要的人所具有的數量、質量、技能等各個方面都要有一定的規劃,甚至適當超前為新興產業培養人才。廣西的第一、二、三產業2000年在地區生產總值產業結構中所占比例分別是26.8%、35.2%和38%,到2013年,這個比值就變為16.3%、47.7%和36%。從產業結構在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變化我們可以得知,廣西的第一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逐漸下降,這表現在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上也比較明顯,廣西28所高職院校專業布點數排名前15名沒有一個專業是與第一產業相對應的專業,都集中在第二和第三產業,第二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上升了12.5%,發展快速。第三產業基本維持不變,略有下降,在信息社會里,第三產業的可挖掘的潛力很大,專業設置要在與第三產業相關的專業上接軌,提升服務產業的發展能力。
3、深入實施特色專業及優勢專業建設
特色專業是學校辦學的生命力所在,各學校應該立足區域經濟特色和本校優勢,設置一些崗位針對性強、能有效開展工學結合的專業,集中優勢來發展這些專業。高等職業院校的專業建設必須要滿足區域經濟的發展,承擔起服務地方經濟的重擔,同時,也需要考慮到自身的辦學條件和水平,把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創辦既能依據自身條件又能滿足社會需求的專業,大力發展這些特色、優勢專業,使之在區域范圍內有一定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例如,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因其具有桂林山水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旅游業方面獨樹一幟,培養的人才既懂桂林的山水風貌和人文歷史,有具有現代化的交流手段和技巧,大力提高了區域內人們的就業率,又促進了桂林旅游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蔣友琴.廣西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廣西,2007年3月, 18―19.
[2] 廣西2014年高職質量檢查報告,2015年,廣西,3―4.
[3] 于永超.論高職院校核心競爭能力構建中的專業協調發展[J].職教論壇2006.04,(30-32).
(上接第108頁)學之法,把教學當成一種創造性的藝術勞動,不懈努力、精益求精,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把課堂時間盡可能多地還給學生。讓我們的學生表現課堂、體驗課堂、感悟課堂、享受課堂。相信經過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還“高效課堂”一片明朗的天空。
參考文獻:
[1] 張 祥.關于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幾點思考田.成功:教育,2013(1).
[2] 馮國玉.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田.現代中小學教育,2012(3).
(上接第109頁)除霉是一種效果比較好的除霉方法,最常用的是三頂基氧化錫,使用方法是把三頂基氧化錫與乙醇和乙醚混合后涂在光學元件上就可以起到除霉防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林桂林.光學儀器中光學零件的防霉和防霧[A].江蘇省計量測試學術論文集[C].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