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9 03:30:4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初中地理知識考點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地理課本內容多以文字敘述為主,而相較于文字性的知識,圖片之類的形象化知識要便于理解得多,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通過讓學生記憶地圖來熟悉相關的地理知識,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他們對相關知識的記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習地理從現階段來看,是為了掌握相應的考點,迎戰高考;長遠來看,則是為了讓學生在地理教學中懂得地理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和胸懷。
對于學生而言,想要熟練掌握地理知識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正確的學習方式,記憶地圖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我發現很多地理成績優異的學生都是依靠記憶地圖達到牢記地理知識點的目的。例如,記憶各大洲的地理地勢。
因此,教師注重學生對于地圖的記憶,想方設法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地圖將會為地理教學提供很大的幫助。經過這些年地理教學經驗的總結,我發現有三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地圖知識的記憶。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主要是認識自然地理現象、地理原理規律,從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闡述了人地關系;必修二(人文地理)的內容則是人們如何從環境中獲取生產生活所需的資源,因地制宜地改造自然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主要是從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闡述了人地關系。此后,課程體系安排了地理必修三(區域地理),強調“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要求學生用必修一和必修二所學的概念、原理、規律、觀點、方法等系統地理主干知識,聯系實際,分析區域特征,比較區域差異,解決區域問題。
二、必修三的高考地位
由表1可知,選擇題涉及區域地理的考點不多,考點動向無明顯規律,有些知識點沒考到,可能是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命題材料。
由表2可知,必考綜合題兩題,一中一外,給出文字和圖表等材料,讓學生進行成因分析、推斷影響,提出解決地理問題的對策與措施,探討可持續發展的利與弊。區域地理是高考命題的重要載體,選擇題和選考題也常常涉及區域地理。考查的重點是綜合分析思維能力,描述、闡釋、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等,強調地理能力。如描述或推測地形、氣候、河流(水文水系)、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特征,概括其空間格局,分析影響因素,描述或推測農業、工業、城市、人口等人文要素的特征,分析影響因素、區域主要熱點問題及其產生原因和危害并提出解決措施。
三、必修三的區域組成
由表3可知,必修三涉及的地理區域,沒有面面俱到,重點是通過案例學習,培養學生掌握分析相應問題的方法、思路、要點等,學會運用區域有關圖文資料,探討、分析、解決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有關現實問題,培養其學習方法,提升其學習能力。
四、必修三的教學建議
1.區域與系統結合
系統地理知識要落實到區域,區域要再現系統地理知識。必修一、必修二系統地理核心主干知識+地理區域(區域地圖),是高考常用模式。試題基于圖表,基于地理學的兩大特點(區域性和綜合性),將地理問題落實到不同空間尺度的具體區域,考查區域空間定位(位置特征)、區域自然及人文特征判斷,注重區域實證、支撐系統地理理論,強調系統地理與地理區域的有機整合。地理必修三的教學,側重案例教學,必須以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系統地理加以論證支撐,幫助學生分析、解剖案例,有效提取相關的地理原理、規律,掌握分析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維方法。例如,《流域的綜合開發》一課的教學中,首先,要補充河流水系和水文特征及其成因的相關知識;其次,要分析田納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l件,包括流域的地形、氣候、水系、水文特征以及自然資源等,還有人口、農業、工業、交通等社會經濟條件;最后,要分析流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根據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三結合的原則,探尋該流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根據不利條件尋求整改策略。學生只有抽取了流域的綜合開發利用知識點分析地理原理和規律,用動態的觀點去分析區域間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就能進一步分析黃河、長江、尼羅河、伏爾加河等流域的綜合開發利用,從而達到課標的要求。
2.歸納與比較結合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學總結,常常要運用表格歸納與表格比較兩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中,要用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思維幫助學生歸納出帶規律性的區域特征的分析方法,例如,《荒漠化的防治》一節的教學總結如表4所示。
學生懂得了“荒漠化”分析問題的方法,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去分析同類型的案例。
區域的比較,不僅要橫向比較,而且要縱向比較,如表5和表6。
3.課堂與實踐結合
課堂教學強調地理空間思維訓練,嘗試讓學生聯系時政新聞熱點,聯系本地實際,做到課堂涉及區域的舉一反三,討論區域的保護和治理措施,提升學生空間感知能力和空間分析能力。例如,讓兩位學生分別代表南水北調“調出區”的居民和“調入區”的居民,扮演角色,進行對話,交流看法。又如,讓四個學生模擬導游,帶領四組同學赴我國東北地區、西北地區、青藏高原,澳大利亞國家四地的旅行,分別描述在不同地區所能觀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觀和地理現象,說出到上述地區旅行應攜帶的主要生活用品。
課外教學強調綜合實踐,例如,①收看《地理?中國》《文明之旅》《探索》等相關電視節目,關注G20杭州峰會,了解20個成員國和被邀請的嘉賓國的空間分布、地理位置、人口規模、經濟實力等,引導學生多了解世界文明;②討論冠豸山下某地瓜干廠對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而提出改進措施;③結合冠豸山的城區交通建設實際,討論城市化過程對于區域發展的推動作用以及應當注意的問題;④調查冠豸山天池歷史與現狀,開展冠豸山天池終年有水的實踐研究,了解在野外考察中GPS的功能,用電子地圖查詢蓮峰鎮和揭樂鄉城鎮歷史、交通變化、旅游發展等信息;⑤調查家鄉一片荒廢(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討這片土地荒廢(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這片土地讓你來規劃開發,你將作何打算?為什么?
4.教學與應試結合
高考試題往往是圍繞區域“在哪里”“怎么樣”“為什么”和“怎么辦”的思路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課堂教學可以嘗試“課題研究”的方式,用新情境設計出新問題,將考點融入其中,讓學生去開展區域問題為中心的探究學習。在分析中提高《考試說明》的四項能力: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闡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的能力;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
(1)區域定位:在哪里?包括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高中低緯或五帶位置) 、海陸位置、相對位置(從屬位置、相鄰位置)、大氣環流位置、板塊位置、交通位置等。
(2)區域特征:怎么樣?包括區域的氣候、地形、河流(水文水系)、植被、自然資源、農業、工業、城市等地理特征,了解該區域熱點問題(如環境問題、農業問題等)。
地理課作為中學階段的基礎課程之一,在實際教學中也應高度重視,它對學生的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價值觀和行為導向的發展,承擔著具有學科特點的作用。社會生活中地理知識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從現實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和地理事物入手來創設地理教學情境,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地理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地理問題。結合自己近年來的教學工作,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
初中生相對來說年齡都比較小,他們對各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且具有極強的求知欲。作為一名地理老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積極的心理因素,根據課程內容設計出能夠引發學生好奇心與學習興趣的課堂情景。
例如,講八年級上冊地理“多種多樣的地形”一課時,考慮到學生對各種地形基本因素的了解情況,可以通過中國地形分布圖來找出自己老家所在的地理位置,并根據自己的生活感受歸納總結出高原、盆地、山地、平原、丘陵的一些基本特點。這樣結合實際的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課堂,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二、采取嚴厲民主的教學方法
隨著課改的實施,教學理念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環境都有了極大的變動,地理知識的獲取并不一定是從地理課本中得到,還可以是網絡、媒體和野外等其他渠道中獲得。因此,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應該轉變“教師角色”,改變過去教師單向講授為主的習慣性教學方法,將師生關系微妙的調整,保留以往教師的威嚴和嚴厲,同時要對學生的見解合理的采納,民主與學生交流、探討。在必要時還可以采取師生互換角色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能動性,這樣既為課堂增添了活力與氛圍,又讓學生體會到了知識的結構性與整體性。
三、圖文并茂與讀圖識圖相結合
地理這門課程是研究地理事物在空間分布的學科,往大的方面說,我們研究學習的這個空間是整個宇宙,往小了說,我們可以研究自己生活的環境氣候和溫度變化。在實際教學中,光有課本是不行的,還要老師做一份精美直觀的課件,這樣圖文結合才會事半功倍。地理課的學習,一定要讀圖、識圖,地圖對于同學們有很大都在幫助,因為地圖可以容納十分重要的地理知識,地圖之中可以包含這塊土地的氣候類型,經度緯度以及人們生活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學會使用地圖,會讓同學們枯燥乏味的地理學習變得更加輕松,而且地理考試當中有大量的讀圖識圖題,所以讓同學們掌握好地圖的使用是地理老師在教學中的一項艱巨任務。
四、引導學生善于歸納總結
課堂地理教學中有好多知識點,知識點一多,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容易混淆,容易出問題。所以不管是在教學當中還是課堂練習過程中都要注意知識點的歸納和總結,讓知識形成系統的結構體系,要有舉一反三的思維導向。例如在做選擇題時,不只是要選出正確的答案,還要知道錯誤的答案是怎么來的,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才會有這樣的答案,要對錯誤的原因進行分析。
一、新課改對高一區域地理知識的新要求
進一步深化新一輪課程改革后,學業水平考試已由浙江省考試院主管,教育考試院明確指出“學業水平考試成績是高中生畢業的基本依據,也是高等院校招生錄取和用人單位招聘的重要參考依據”。與以往地理會考條目要求不同,下表三個認識,是高中地理學業水平考試新增的內容和要求
根據《學業水平測試條目》,新增區域地理知識中有一個a考試要求的條目,即識記美國的地理位置、首都,在地圖上識別美國的領土組成。如《2013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41題的第(1)題為識記類型。題目具體如下:
41.下圖為世界某區域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五個b要求,即簡述、比較地理基本概念、規律、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特點(包括分布、結構、演變、成因等)。如41題第(4)小題美國農業生產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區域農業專門化為此類要求。
兩個d要求,“亞洲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及相互關系”為綜合要求,可分解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亞洲地形特點是以高原和山地為主,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氣候特點是類型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水系特點是呈放射狀。第二部分是相互關系的梳理,亞洲地形總特點是地勢高、地表起伏大,中高周低導致河流呈現放射狀向外流,地形決定河流流向,河流流向反映地勢高低。復雜地形決定氣候類型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認識歐洲》中“歐洲西部地形、氣候的特點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要求學生了解歐洲西部以平原地形為主,冰川地形廣布,理解深受大西洋影響溫和濕潤氣候特點。運用所學知識,將氣候各要素聯結形成一個統一整體認識。如下題:右圖為歐洲西部大不列顛島農業地域類型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23、24題。
23.圖中所示風帶是
A.東北信風帶 B.盛行西風帶
C.東南信風帶 D.極地東風帶
24.M所在地區農業發達的自然條件是
A.市場廣闊 B.光照充足
C.海上交通便利 D.氣候溫和濕潤
在高中地理必修課程體系中,必修Ⅰ和必修Ⅱ分別從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和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兩個方面闡述了人地關系。通過兩冊書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有良好的人地觀,在此基礎上學業水平測試新增認識大洲、認識地區、認識國家。我們有些老師對區域內容比較排斥,認為學業水平測試,地理考察的重點都是必修Ⅰ和必修Ⅱ的內容,從2013年浙江學業水平測試卷來看,新增區域地理知識部分考點分值達10分。補充區域地理知識,是為了提高高一學生運用知識原理解決具體區域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是為了滿足學業水平考試作為高校招生重要參考的需要。
二、高一區域地理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惑
1.高一學生面臨區域地理知識斷層的問題
我省在義務教育階段實施綜合課程,分別開設了屬于理科綜合的《科學》和文科綜合的《歷史與社會》學科,并沒有安排專門的地理課程,相關的地理知識分散于《科學》與《歷史與社會》兩門綜合學科中。《科學》中安排少量自然地理知識,《歷史與社會》學科中在教材的七年級上冊和九年級第二單元安排了少量的區域地理及人文地理知識,以上兩門學科中都沒有系統安排區域地理的教學內容。進入高中,高一地理課程在必修Ⅲ中涉及世界地理中的德國、美國,我國西北地區、洞庭湖、珠江三角洲等內容,可見區域地理知識并沒有被編排進相應的教材,教材體系的銜接問題導致學生區域地理知識斷層。
2.缺少適合高一學生用的區域地理針對性教材
新課程改革后,“一標多本”即目前高中地理有人教版、魯教版、湘教版、中圖版等四個版本的教材。目前我們使用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編寫依據是《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作為湘教版的區域地理知識補充教材,又有不同版本,由于今年是教材改版的第一年,必修三的課本沒有作相應的改動,補充區域地理知識,就我們身邊就有多套區域地理知識教本,如北斗系列王樹聲地理教學研究室《區域地理》,吳祖良地理教學研究室編著的《世界地理與中國地理高考必備知識讀本》等,每套各有千秋,令人眼花繚亂,但高一學生恐怕都難選擇,針對性不強。
3.初中區域地理知識與系統地理知識缺少有機整合
初中的課程設置,使我省高中學生的區域地理知識相當缺乏(比以前初中時用浙江教育出版社的《社會》教材時更加缺乏),這給高中地理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困難。地理教師都知道,區域地理與高中系統地理本身是融為一體的,是難以分割,但初中系統地理知識卻分散在《科學》教學中,而科學老師是沒有受過專業系統地理熏陶的,造成學生系統地理原理、規律的掌握碎片化、不系統。
三、高一區域地理教學的實踐探索
1.利用主要經緯線,進行區域宏觀定位
區域定位方法包括經緯線定位,相對定位和區域典型特征定位。從學生反饋的信息表明,認識區域時,學生不知圖示和區域的位置,加上高一很多是從高三輪轉下來的老師,習慣于知識點的挖掘,教學目標隨意加大難度,個人覺得區域定位不宜過難過細,高一同學的定位能力知道有赤道、回歸線和極圈5條特殊緯線,經線有本初子午線、60°E、90°E、120°E、150°E、180°、知道亞洲南起赤道北至北極圈、西起60°E,東邊150°E,腦海里有四條經緯線亞洲大部分在框內了,與歐洲經線相關的主要有0°、30°E、60°E和北美洲的經線90°W、120°W,如60°E經過烏拉爾山,120°E經過杭州,尼羅河、長江、密西西比河等河口在30°N附近,以他們為參照,利用地理事物之間的相對位置進行定位。這三個大洲的定位是為氣候服務的,整個高一,氣候這部分知識始終比較尷尬,在教材中沒有完整氣候類型、氣候成因、氣候分布的教學內容安排,但在后面許多內容中有涉及,如大氣運動中大氣環流對氣候影響中分析地中海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成因;在《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中的自然帶分異規律,需結合氣候類型的分布,氣候分布判斷就需要經緯線定位。必修Ⅲ要學習亞洲、歐洲西部及美國,三個區域都有氣候特征、分布、成因的教學要求。當然還可以利用海陸輪廓形狀、河流、湖泊、人文建筑進行定位。代表性的如巴黎埃菲爾鐵塔、凱旋門,埃及金字塔,美國自由女神像,意大利輪廓想靴子,阿根廷的輪廓像踢足球的腳弓;五大湖、中國青海湖都有自己的輪廓特征;河流的源地、形狀、注入的海洋等特點確定區域地理位置。
要想提高學生定位能力,教師必須重視讀圖、填圖,培養地理空間的整體定位意識和能力,綜合考慮經緯度、區域輪廓、相對地理位置、特殊地理事物等信息加以判斷。
2.根據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抓住區域知識各種聯系
一個區域是多種要素的綜合體,而且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區域的緯度位置一般影響該地區的熱量;海陸位置和大氣環流影響該地區的降水;氣候和地形因素影響該區域的水文特征、作物種類分布;氣候、地質條件影響該區域水熱資源、生物資源和礦產資源。資源的分布又與工業分布又有一定聯系。如對歐洲西部這一區域的研究(右圖:歐洲西部地區),可以從以下幾個聯系中加以把握。
(1)理解區域地理事物因果聯系,即這種地理事物或現象為什么在那里的問題。歐洲西部為什么是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典型分布區?因為該區終年受盛行西風控制,又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形成終年溫和多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2)理解區域地理事物時間上的聯系,即從地理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把握歐洲西部以平原地形為主特點。教學時首先呈現新生代冰期大陸冰川覆蓋歐洲大范圍、遭受侵蝕,后進入溫暖期冰川融化,冰磧物堆積,波狀平原由此形成。
(3)理解人類與區域地理環境的聯系,即辯證認識人與環境的關系:怎樣使某一地理環境要素有利于自然環境和人類生存發展。西歐農業生產活動中,種植業不占重要地位,原因是西歐終年溫和濕潤的氣候不利于糧食作物的成熟,但利于牧草生長,加上地形平坦,發展乳畜業的自然條件優越。
區域知識聯系到什么樣的程度,畢竟是學業水平測試,基本知識掌握,不追求難度。
3.善用區域比較法,提升分析區域問題的能力
比較法就是對不同地區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進行對照、比較和分析,范圍上可以是總體的比較也可以是某一要素或現象之間的比較。根據學科指導意見:“要求學生不再局限于區域特征的描述,而是能從不同角度對不同時空尺度的區域基本特征進行比較”。
如必修Ⅲ“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屬于學業水平最高的綜合要求,即“運用所學知識和觀點,將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地理現象及地理事實的各個部分、各個方面、各種因素聯結起來,形成統一整體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教材是以德國魯爾區的興衰作為教學案例的,主要考查的是工業區位因素以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并應用到生活形成統一整體的認識。在教學中我采用比較分析法。第一步:結合地圖冊《魯爾區地理環境》和《魯爾區工業區位》兩幅地圖,自主探究,歸納得出德國魯爾區興盛的區位因素,第二步:呈現19世紀魯爾區鼎盛時的圖片和20世紀50年代魯爾衰敗不堪的圖片,形成強烈的對比,且呈現背景材料,由學生合作學習,討論分析總結出魯爾區衰落的原因;第三步:進行角色扮演,假如你是“魯爾人”,請獻計獻策,提出整改的措施;通過這三個環節學生培養了讀圖能力及從地圖中獲取和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應用能力呢?第四步:這是最關鍵的,推而廣之,魯爾區作為傳統工業區的典型代表,它的問題,措施都有其典型性,通過這個案例,我們把傳統工業區的興衰治理與中國東北老工業區中的遼中南地區(參閱必修Ⅲ63頁)列表比較:
作為知識的深化。通過以上環節可以提高學生結合材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區域可持續發展觀念。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感到學生區域知識落實、區域問題探究能力的培養是一項復雜艱巨的過程,雖然上述教學實踐可以提高高一學生解決區域問題能力,但學業水平考試要求下仍需進行多方位的教學探索。
四、實踐后的反思
1.如何抓住區域社會熱點,挖掘地理原理
從2013年浙江學業水平測試來看,試卷不容易,整張試卷時政熱點為背景材料的題目多達15個題,彰顯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學生只關注課本知識,且現在大多是是寄宿制學校,限制了學生信息來源,因此老師對于社會熱點的選擇,如何挖掘與教材知識聯系點也擺在了我們面前。
2.如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地理學習需要
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具有不同的發展潛能,部分同學課外知識豐富,對區域知識非常感興趣,老師補充區域知識正是想求知的內容,但對于必修Ⅰ和必修Ⅱ學習困難的同學(未來可能高二分班時學習文科的同學),老師補充區域知識,加重了負擔,地理怎么又增加三個認識區域考點,心理已經蒙上了陰影。
3.如何合理安排課時開展區域地理教學
根據學科教學指導意見,第一節認識大洲5課時,第二節認識地區4課時,第三節4課時。我們學校三塊認識區域的大致安排:認識大洲――以亞洲為例3課時,認識地區――以歐洲西部為例3課時,認識國家――以美國為例3課時,第二學期的長假和學校各項考試會對這個課時安排有沖擊,課時不能保證。
當前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和學業水平考試剛起步的形勢下,認識區域、區域基本知識有點“散”,但我們老師不能“亂”,認真研究學業水平考試標準,幫助學生加強對區域的認識,掌握區域地理研究方法,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標準》,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版;
[2]《地理教學》――關注區域分析與綜合培養地理空間與綜合思維能力2013第16期;
初中地理主題式教學設計,是指以文字、音樂、視頻等創設情境,并立足于學情、考情選擇一些切口小、角度新、針對性強的復習主題,依據主題來整合復習內容,甚至可直接打破章節限制,以學習任務來驅動學習,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并力求解決復習課中的真問題、實問題。在初中地理中考復習的背景下,主題式教學設計具有知識點集中、耗時較少;針對性強、時效性高的特點。
一、主題式教學設計的必要性
1.主題式教學設計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精神
本世紀以來,全國推進了新一輪課程改革,新課改的目的就是要在新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新課改反映了基礎教育的發展趨勢,符合我國社會經濟和教育的快速發展的實際。此外,新課程改革中把“課程目標”分為三個部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強調了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要學會學習。尤其強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突出體現了地理課程的教育功能和社會功能。
2.主題式教學設計符合現代教育理論
構建主義認為,事物的意義源于我們的構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別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等,通過意義的構建而獲得的。構建主義把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驗構建主義重視合作學習,重視創設有利于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境。主題式教學設計有利于圍繞主題分組合作,提供良好的知識建構的學習情境。
二、如何確定教學主題
在初中地理中考復習背景下,選擇怎樣的主題,以怎樣的角度,解決怎樣的問題是我們必須深思的問題,也是決定復習效益的關鍵所在。筆者通過課堂實踐,總結出幾點建議。
1.針對地理主干知識和高頻考點合理設置主題
地理中考復習要緊扣考綱和考點,因此根據近幾年中考題型分析得出,地理主干知識主要有等高線、地形、天氣與氣候、大洲大洋、河流、農業、交通、資源、區域等。針對這些主干知識,進行細微分割成若干個主題。
2.根據學生薄弱點合理設置主題
復習課除了要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更要關注認知障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薄弱點”。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和測試中要做有心人,擅于發現并積累這些“問題”,從學情出發,以突破疑點微目標設置主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復習效果。
3.結合學生身邊事物合理設置主題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提倡把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地理中考面向生活,解決現實生活的趨勢愈加明顯,主題的設置應盡可能結合學生身邊的地理事物及地理資源。主題式教學設計:以《人地協調》主題復習課為例以系列公益影片——《大自然在說話》創設情境,引出本節課的主題《人地協調》。整節課分為三個板塊,也就是以三個任務的形式展開。任務一:歸納人地關系的知識與原理;任務二:運用人地關系原理分析現實問題;任務三:提出人地協調的策略。三個任務由易到難,層層相嵌,符合新課標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每個任務中都精準剖析考點,篩選考題,在學生利用平板電腦在線完成之后進行考題分析,明確考點和考試方向,最后圖解知識,指導學生精確掌握。在任務的銜接或最后引出主題《人地關系》,并升華提煉出可持續發展觀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等價值觀。
三、如何構建主題式教學設計
1.明確教學目標和重點
中考命題主要根據《地理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來》來確定考查內容。主題的選擇要緊扣考綱和課程標準,讓考查點和知識點最大限度的吻合,把握中考復習的廣度和深度,使主題有的放矢。
2.學生探究與教師引導相結合
課堂是學生探究問題的主陣地,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從而有效、高效的學習。“主題式教學設計”可以讓課堂有一條明顯的邏輯主線,讓學生開展思維,立體構建。在教學中充分地體現學生的探究和教師的引導。
3.注意知識與能力形成的整體性
設計“主題式教學”的目的是力求找到一條主線串聯零散的知識,因此要注重知識的內在邏輯關聯,加強知識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這樣才有助于學生技能的遷移,可以觸類旁通,防止復習的“碎片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7-282-01
一、認真學習、深入研究《2015年初中畢業會考地理考試標準》
二、地理復習課應富有綜合性、針對性、新穎性
各個階段的復習課都非常重要,它是幫助學生全面地、系統地鞏固所學地理基礎知識,加強基本技能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使每節復習課不僅具有綜合性、針對性,而且富有新穎性,把復習課變成一種“活動”從而不斷提高復習課的效率。
三、地理復習要注意“三法”
1、培養判讀各種地圖能力的方法。近幾年江蘇的地理學業水平考試題里面就多次出現與地圖相關的題目。學生讀圖能力的高與低,直接關系到地理成績的好壞。同時,地理復習中用圖來復習可以擺脫文字的限制,可以避免機械的死記硬背,有利于記憶。為此,在地理課堂復習的時間里,教師應指導學生將地圖裝在大腦里。(1)填、寫結合,讀、劃先行。在地理會考復習中必須要學生學會如何看經緯網地圖、等高線地形圖、天氣符號圖、地圖圖例、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圖、世界地圖等。例如:復習到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知識點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在空白地圖上畫出中國三級階梯的界限,這樣學生就能很直觀的掌握這個知識點了;復習中國行政區劃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在空白地圖上填上中國的各大行政區域的名稱;復習中國地形時也可以讓學生在空白地圖上填涂中國的各大山脈和地形區。充分利用空白地圖能很好的讓學生將地理課本中的知識點放在各類圖形上去理解與掌握,不用憑空去記憶,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2)用圖示法分析地理事物的演變。如分析地理事物結構演變用圖示法即用復合圖去表象抓實質,在分析褶皺與斷層構造剖面圖時,從地質構造上看屬背斜還是向斜;從地形上看屬外力作用而成的山嶺還是山谷低地;進而分析出不同地質構造對鉆煤井、找泉水、修建水庫、鐵路要注意的問題等。這樣,就能避免被表象所迷惑,抓住了地理事物結構演變的實質。再如地殼結構與地下水示意圖、海底擴張與六大板塊構造圖、世界和中國能源消費構成變化等均可用此法。將地理事物量變的文字陳述轉換成圖表,或將圖表轉換為文字,揭示地理事物演變的基本規律(趨勢)。2、練、測并重――“對比強化記憶法”。通過讀、描、劃、寫填等一系列動手、動腦的復習活動,在熟練掌握地理教材的“雙基”內容的基礎上,對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名、重要地理界線、典型的經濟項目,可利用地圖和列表分析實行“對比強化記憶法”。相對和絕對的地理名詞用圖解法:如氣溫高與高氣溫、高氣壓與氣壓高,寒流與暖流等相對和絕對地理名詞都要 用圖解法,幫助學生加以理解。相似地理名詞用比較法:許多同類地理事物的特點既有共性又有差異,用歸納比較法區分它們的異同。如列表比較天氣和氣候的異同,如冷鋒與暖鋒天氣特點,歸納比較可抓出其異同點。 再如恒星和星云、氣旋和反氣旋、降水類型、兩類地下水、煤炭和石油,二戰前后國際人口遷移等地理事物特點都可用此法。這樣,有利于學生鞏固知識,提高區分事物共性和差異特點的能力。3、形象記憶法。地理教師在復習課上可以運用自己多年的豐富教學經驗,成為學生記憶的啟發者,讓學生輕松牢固記憶相關地理知識考點。例如,在講解大洲大洋、各國輪廓和中國行政區域時,可引導學生發揮想象,把南極洲比作一個蘑菇云,非洲像一個三角形,南美洲像雞腿,北美洲像只奔跑的袋鼠,俄羅斯像只哈巴狗,加拿大像小鹿子,中國像公雞,美國像松鼠,黑龍江省像天鵝,內蒙古像蝙蝠,青海省像一只奔跑的兔子,陜西像跪著的兵馬俑,山西像個平行四邊形,山東像跪著的駱駝,湖北像警察的大蓋帽,廣西像黑貓警察的貓臉,山東像一頭大象,臺灣像香蕉,海南像菠蘿等等,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形象比喻中牢固記住考試重點要求國家和省區的輪廓。
經過上述幾個步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地圖為中心線索,通過學生復習教材。相信更能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地理空間觀念,進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達到較好的復習效果。
四、精練,培養學生考試技能
區域性是地理學科的重要特點。對地球上不同區域的地理現象進行描述和研究是地理學認識地理環境的重要方法。近四年福建省新課程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卷中,地理很多考題是用區域地圖和描述區域的文字材料創設情景考查高中系統地理知識。由于初中九年級沒有開設地理課,且初中升學考試對地理科要求不高,這就造成高中生對初中的區域地理知識普遍掌握得較差。因此,高中地理教師在高中文科班應結合高考要求對區域地理進行有效的教學,教會學生認識區域的方法,熟悉中國和世界各個重要區域的地理特征。
一、福建省近四年新課程高考區域地理命題特點
(1)綜合題不管是必考題還是選考題基本上是以某個地理區域為背景來考查高中系統地理知識。選擇題一般五個題組共12道題,涉及區域地理的有三個或四個題組,大約6至9道題。
(2)試題注重考查學生認識區域地理要素的特征和分析其成因的能力。
(3)試題強調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考查,要求學生能夠描述和解釋農業、工業、人口、城市、交通等人文地理現象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4)強調考查學生從考題的圖文材料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每年地理綜合題的必考題提供的區域圖中都有經緯線、等高線、河流、海陸分布等信息。考生要能夠有效地從題目的圖文材料中獲取有效的地理信息,才能準確地回答問題。
(5)區域空間定位的考查比以前的全國卷難度有所降低,但仍然是試題考查的重點。如果考生知道所考的區域在哪里,則對解題很有幫助。
(6)試題聯系生產、生活,關注社會熱點,但試題僅僅是從這些話題切入,考點仍然是地理學科的主干知識。
二、區域地理高中教學的策略
1.科學選擇區域地理教學的內容
《福建省文科綜合考試說明》中并沒有把區域地理的考試內容像高中地理的必考和選考內容一樣詳細地列舉出來,而是要我們參照《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以下均稱為初中《課程標準》)規定的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中的相關內容。因此高中地理教師要認真研讀初中《課程標準》和初中教材,結合高考要求來確定區域地理教學的內容。
教師教具體的區域時,一方面要參照初中《課程標準》,另一方面要特別注意整合高中地理的教學要求。例如,初中《課程標準》對世界地理教學選擇的區域規定為一個大洲、五個地區、五個國家,但是氣候是高考的重點,為了讓學生熟悉更多大洲的氣候類型分布、氣候特征及其成因,教學時教師可以把其他六個大洲的氣候知識作為教學的內容。同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各個洲氣候的非地帶性分布現象,教師還要把每個洲的地形和該洲沿海的主要洋流列為教學內容。
2.重視學生區域空間定位能力的培養
區域地理試題大多以區域地圖為背景,學生需要對區域地圖進行空間定位,知道所考區域在哪里是學生做題的基礎。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把全球各個重要區域的空間位置記在心中。
掌握區域空間定位可以用以下方法:
首先,從宏觀上把握全球的大洲和大洋的相對位置、經緯度位置和輪廓。學生要先把全球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對位置和輪廓裝在腦海里;然后識記赤道、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30°N、40°N、本初子午線、30°E、60°E、90°E、120°E、150°E、180°經線、120°W、75°W、45°W 這17條重要的經緯線經過各大洲和各大洋重要的地理事物。其次,要經常對學生進行讀圖、填圖、析圖和簡單的繪圖訓練,把區域地理知識落實在地圖上。學生要多記多用重要的區域地理要素分布圖,如:世界海陸分布圖、世界和中國的地形圖、世界和中國的氣候類型分布圖、世界洋流圖、世界和中國的人口分布圖、中國河流和湖泊分布圖、中國的主要農作物分布圖和主要國家區域圖等。最后,要教會學生從已掌握的區域空間位置推測未知區域空間位置的方法。
3.重視培養學生從區域圖上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過區域圖來呈現區域地理各要素的分布和特征是區域地理常用的方式,也是每年高考地理綜合題突出特點。學生學會從區域圖中獲取區域地理信息是認識區域的前提,也是解答高考區域地理綜合題的基礎,因此在平時的區域地理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讀區域圖的能力。
區域圖讀圖的一般方法如下:首先觀察圖上呈現的顯性地理信息,如區域圖的圖名、地理位置、海陸分布、地形、河流、礦產、交通、城市等。然后再根據地理各要素的相關性來找出區域圖中的隱性信息,比如,根據綜合區域圖上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信息可推斷出該區域的氣候類型、水平自然帶和洋流性質(寒、暖流);根據綜合區域圖上的地形和洋流信息可以推斷該區域氣候分布的非地帶性現象;根據綜合區域圖上的氣候與地形信息可推斷出該區域河流的水文特征;根據綜合區域圖上的氣候、地形、河流、交通、城市等信息可推斷該區域的農業的區位條件。
4.教會學生認識區域的一般方法
(1)認識區域地理各地理要素的特征,找出各要素的關系。區域地理環境由區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組成,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質)、土壤、氣候、水文、生物等,人文地理要素包括人口、城市、農業、工業、交通等。學生在認識一個區域的時候要能夠對區域地理各要素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要能夠找出各要素間的關系。
例如對于中亞的復習,在教了中亞的主要的地理要素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各要素的特征和關系繪制出如下的中亞地理要素聯系圖:
通過繪制出中亞的區域要素聯系圖,學生必須歸納每個要素的特征并用簡練的關鍵詞表述,同時還要領會各個要素之間的聯系。通過構建這種區域要素聯系圖,學生很容易綜合分析出氣候干旱對中亞地理環境的深刻影響。
(2)對不同區域進行比較,突顯區域特征。區域地理知識量大龐雜,各個區域特征既有共同點,又有差別,通過區域間的比較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區域特征的認識和理解。區域比較常用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比較不同區域間地理要素的共同點和差異;二是比較同一地理區域不同階段地理要素的變化。
例如比較中國西部與美國西部的自然地理環境:
通過以上比較,可以加深學生對中國西部和美國西部自然地理特征的認識。
5.整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學要求,重視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教學
區域可持續發展是區域地理研究的歸宿,也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的主要教學內容。評價區域發展條件、分析區域問題產生的地理背景、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提出對策等是高考命題重點。因此,在區域地理的教學中,教師應整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學要求,滲透區域生態建設、區域自然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區域經濟發展等這些內容的教學。
例如,在教中亞時,可以讓學生評價中亞農業發展的地理條件,分析中亞農業結構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分析中亞農業發展與土地荒漠化、土地次生鹽堿化以及咸海萎縮的關系,最后總結出中亞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在教東南亞時,教師可以在學生掌握東南亞區域特征的基礎上,讓學生評價湄公河流域開發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條件,說明湄公河流域資源綜合開發的基本內容,分析湄公河開發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在教中國北方地區時,教師在學生掌握北方地區區域特征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分析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產生的原因、危害并提出治理措施。當然對這些內容進行拓展教學時,教材上的材料可能不足,教師要查找相關圖文材料進行適當的補充。
由此可以看出,在區域地理教學中整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內容進行教學,有利于拓展區域地理教學的廣度和深度,有利于培養學生獲取區域地理信息、認識區域特征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階段的區域地理教學要符合地理科高考的要求,要教會學生認識區域的方法,要讓學生認識世界和中國重要區域的地理特征,要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能力。
參考文獻:
1 福建省教育考試院.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福建省文科綜合考試說明(第4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1-015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99
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難點就是地理事物的運行規律和地理方位的相關特點。在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采取粉筆教學的方式,在黑板上進行相關的地理圖示和問題的探究,引導學生進行地理學習。然而,由于地理事物的規律相對復雜、晦澀,因此成為高中學生最頭疼的一門學科。通過微課教學,能夠有效協助教師通過視頻和動態圖畫進行地理知識教學,能夠在積極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充分幫助學生理解地理規律和零散的知識點,有效提高了高中地理教學的效率。下面,筆者針對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的策略和意見,希望能夠促進高中地理教學的進步。
一、地理微課的教學特點
進行微課教學,就要積極了解微課的相關特性和優勢,從而才能更好使用微課為高中地理進行課程服務。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微課教學逐漸獲得了更好的發展,從視頻設計、動態演示以及相關的音像結合等,給微課教學帶了巨大的發展優勢。具體來說,有如下幾點。
(一)地理微課教學的趣味性
隨著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微課教學中運用十分廣泛,并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效率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地理微課教學過程中,由于地理課程的學科特性影響,微課教學能夠同時通過使用文字、動畫、影視、PPT等進行相關的地理規律和事物特性展示,能夠通過淺顯易懂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晦澀、復雜的地理知識。與此同時,通過微課的演示功能能夠將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進行具體化的教學,有效傳授給學生,幫助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進行地理課程中有關水循環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能夠用動態圖畫演示的過程將水循環的過程通過微課進行演示。在演示的過程中,地理教師能夠從多個角度幫助學生理解水循環的過程,在學習到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地理微課教學的生活性
學習地理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夠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中去。學以致用是地理教學的基本原則,因此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課本是地理學習的基礎性材料,在課本學習的基礎上我們要加強地理學習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將平時在課本上學習的地理知識充分的應用于生活實際,提高生活質量。例如,在地理教學必修一中講到“河流地貌的發展”章節時,教師要積極聯系家鄉十年和二十年的道路建設、城區分布以及河道變化,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加以分析,將家鄉的實際問題與課本理論相互印證,讓學生在感受河流變化對生活的影響以及科學技術改變我們生活的環境。
(三)地理微課教學的綜合性
地理學科教學存在獨特的教學學科特點,區域性和綜合性是地理課程的重要基本學科特點,因此學好地理教學就要結合這兩個特性將理論問題和實際生活進行有機的結合,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高中地理課程設計范圍廣、學科知識相對寬泛和復雜。所以,地理教師在用微課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準備相關的教學材料,根據課程實際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合理的制作微課,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應用學科有機的聯系起來,明確課程教學的目標和意義,在微課中盡可能多的體現地理知識重點,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和考點,使學生更加容易地掌握地理知識。
二、微課在地理教學中的價值體現
(一)生動有趣,有助于地理學習中積極學習興趣的培養
相對于傳統的教學課程而言,微課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傳統教學的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思維發散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激發學習興趣成為微課教學的重要內容。學習興趣是一種積極的情感和引導,能夠為學生提供中促進學習效率的動力,因而,教師在進行微課設計的過程中,要遵循趣味性為主的原則,積極選取一些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圖片和詞語,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素養和微課優勢。
(二)短小精煉,有助于知識體系的構建
與初中地理課程相比,高中地理課程知識容量較大,知識體系復雜,每一堂課都會存在很多難點和重點,這樣的課程特點給學生的課堂學習帶來很大的負擔。高中地理微課教學具有短小精煉的教學特點,將不同的知識體系和知識重點進行合理的濃縮,從而有利于學生在課后快速性的復習和重點突破,提高學習效率。正常的微課教學時間為6-10分鐘左右,很少存在微課時間超過10分鐘。在10分鐘之內的微課教學過程中,能夠對課程中重點和難點進行合理的講解和分析,突出學習重點,提高內容的精煉性。
(三)資源多彩,有助于呈現多元化資源融合
微課教學主要依靠“微視頻”進行相關的課程設計,并在整合“微教案”“微課件”“微習題”等內容進行課程活動的基礎上,采取教師合理分析的方法,因此能夠營造一個與具體實際活動緊密結合、合理分析的“課程教學資源模式”,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在微課中版圖、PPT、白板、視頻等都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通過彼此之間的相互配合能夠給學生呈現一個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有利于素質教學的發展。
三、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加強微課教學模式,能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下面,我結合實際案例,對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
(一)導入預習,幫助學生掌握地理知識
高中地理課程分地理和自然地理兩個部分,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進行預習,通過微視頻以及課程的相互結合,對課本內容進行簡單的分析和了解,從而對整體知識框架有一個具體的把握。例如,在學習“地殼運動”的相關知識的時候,學生要對相關的褶皺、斷層等概念進行了解,在把握概念的基礎上,對形成過程進行自我分析,為課程學習做好準備。
(二)延伸擴展,幫助不同程度學生需求
對于高中地理而言,由于其特殊性的影響,很多學生對于地理的掌握程度相對存在差別,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進行地理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微課教學需要結合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均衡的設計,通過恰當的問題設計、知識點回顧以及課程復習、預習等幫助不同的學生進行地理學習,促進整個教學的共同進步。
(三)課后知識鞏固
在教學之后,學生需要在課下對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這一過程有利于學生查漏補缺,彌補課堂中學習時的不足,而且能夠進一步消化知識,鞏固記憶,從而起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地理知識比較雜亂,學習起來比較費力,而通過微課的使用,教師可以通過視頻或者圖片將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學生可以通過微課進行復習與鞏固,加深對已學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并總結之前的內容,進行前后聯系,融會貫通,對于不太熟悉的知識,進行再次的深入學習與總結,進一步進行掌握,把握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以加深理解。通過這樣的過程,能夠讓學生更快地掌握知識,并形成更為牢固的認識。這樣的過程能提高教學的質量,提高有效性。
總而言之,微課教學雖然只是一種正在趨于成熟的輔教學手段,但是其根本特點對于課程教學具有很大促進作用,特別是對于高中地理學科而言,通過微課的特點合理的設計地理教學課程,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于地理教學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胡鐵生,周曉清.高校微課建設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2):5-13.
俗話說:“編筐窩簍全在收口”高考復習就是莘莘學子們寒窗苦讀的一次大收口。高三地理復習中,一輪復習格外重要,它是對考點的一次全面掃描。經過高一、高二的地理新授課學習,學生頭腦中的知識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很多認識是不深入的,甚至是片面的。一輪復習要由教師引導學生參照考綱把知識歸納整合,形成體系。高考命題具有“知識抽樣,能力覆蓋”的特點。為此,一輪復習一方面要立足于知識的全面覆蓋,讓學生掌握好基礎知識;另一方面必須強化和提升學生的四項基本能力(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究地理問題),下面本人就如何做好一輪復習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夯實基礎、突出主干、構建體系。
夯實基礎知識是關鍵,突出主干知識是重點。這也是地理新課程的基礎目標。為此,重視基礎知識的全面、準確掌握,抓住學科內最基本、最常見的主干知識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地球運動中的時間計算、大氣環境中的大氣運動、天氣與氣候、陸地環境中的地形地貌成因、河流、海洋環境中的洋流分布及影響、人文地理中的農業和工業的區位因素、交通、人口、城市、區域國土整治、環境問題及可持續發展、實事熱點地區等。在一輪復習時,應當對照新課標,將知識點落實到章節。以單元為重點理順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講練結合,訓練到位,不留死角。鼓勵學生加強知識的歸納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通過聯系、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概括和知識遷移等思維活動,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此外,要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其中最重要的教學策略就是,教師要能創設情景給問題――讓學生“要學要問、能學能問、會學會問”,注重“舉一”,力求讓學生“反三”,觸類旁通。
二、重視讀圖表的能力培養
現代高考對考生空間思維和讀圖能力的要求正在日益提高,要求學生能夠根據地圖敘述的地理事物圖像和特征,進行分析和判斷、歸納和總結,進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同時,在地理考試中,地理區域特征的表現、地理情境的設置、地理問題的提出等等,都越來越多地通過各種區域圖、結構原理圖、等值線圖、景觀圖來表現,使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比較鑒別能力、判斷推理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統計計算的能力得以很好的考查和區分。因此,這就要求教師更加重視對學生讀圖、析圖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快速、全面、準確地獲取圖形語言形式的地理信息,正確理解圖表表述的地理信息的含義,并進而進行邏輯推理和綜合判斷,找出圖中所蘊含的地理事物或現象的原理和規律。對于圖表中的數據,要從定量的分析中抓特征,找規律,提取有效信息,并能進行定性闡述。教學中應充分體會教材編者的意圖,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如教材中的活動題、思考題、閱讀題等,都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去主動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指導學生及時對各種地圖、圖表運用的特點、規律和方法進行歸納,養成以地理圖表輔助記憶進行思維的習慣。學會圖文互換、繪制簡單的地理圖表,利用圖表進行統計分析等技能。教師應始終把圖表的運用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要善于抓住地圖教學的契機,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探究,深層次挖掘教材插圖的隱性信息,形成圖像分析的基本過程、方法。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課堂模擬圖像思維訓練,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地引導學生加強對各類地理圖表素材的常規閱讀與訓練,要求學生實現圖文、圖圖、圖表的熟練轉換,并能綜合歸納出圖表地理信息,使地圖既成為地理解題思維的源頭,又成為地理解題思維的路徑或歸宿。
三、重視區域地理的復習
從高考命題者的角度來看,區域地理是實現高中與初中地理、人文與自然地理的最好結合點,是引導學生關注人類生存和發展進程中的重大問題、展示我國和世界熱點地理事物和圖像的最好平臺,是考查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闡述、評價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最好載體。在復習中,首先要樹立“學好區域地理,地理的學習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的思想,正確處理好地理原理、規律與區域地理的關系。在復習系統地理與區域地理時,不能脫離區域地理而復習系統地理,因為區域性是地理學科的基本特性之一,任何系統地理知識只有落實到某一區域內才能得以分析和解決,丟開區域地理,系統地理只能是“空中樓閣”;也不能脫離系統地理,純粹復習區域地理,否則區域地理的復習就太膚淺,復習效率就太低,也不能達到高考復習的要求。其次要運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的重要原理,抓住典型區域的特征,分析影響其特征形成的原因,評價區域特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該區域人類生產活動的合理性,探討和研究解決區域發展的措施;要注意構建區域平臺(尤其是重點、熱點區域),以經緯網為參照系,以重要地理事物為知識點,以主要地理要素內部聯系為思維線索,從整體上把握區域特征。要充分運用比較的方法,對比不同區域的差異,分析形成差異的原因。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5-0265-01
在高中新課程標準中,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我們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為出發點,那么地理學科當然也不例外,任重而道遠,為了讓我的教學循序漸進,構建高中地理新課標提到的"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學發展、適應社會生產活動需要"的高中地理課程,我理出高中地理教學三年一盤棋的觀念。這一觀念的認識主要是來自高中階段的學生對高中地理知識的掌握的特點總結出來的。
高中階段的學生總的來說,與以前的學段相比,記憶力、觀察力、自主意識、自控力、思維能力等都在不斷增強,我們要做的就是刺激他們把這些能力都發揮出來。下面我就從三個年級的年齡特征及知識特征出發來談談我高中地理教學三年的這一盤棋。
1.高一地理教學的重點是培養興趣
1.1結合高一學生特點培養地理學科的興趣。高一年級的學生,剛從初中走過來,對高中的生活和學習都憧憬著,想要繼續發揚初中的優點改正缺點的愿望也較強烈,所以容易保持一種好好表現的心理努力學習,渴望上進,期待在新的環境里取得更好的成績。但是高一課程科目較多,高考學科也不少,難度也比初中的深,學習的方式也和初中有不一樣的地方,都還沒有轉變學習方式,所以高一主要是培養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在興趣培養的過程中完成對必修一自然地理學科知識(地球、大氣、海水運動,地質、地貌,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及其影響人類活動)的掌握。
1.2幫助高一學生完成高中地理學習方式的轉變。為了讓他們在繁多的學業中保持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完成高中地理學習方式的轉變,我除了指導并訓練制學習計劃、監督預習、聽課、提醒隨堂筆記、做復習、做小結、進行檢測外,還特別針對地理學科的特性指導地理閱讀和觀察。
1.2.1指導學生進行地理學科的閱讀。在指導閱讀方面,我們地理學科的閱讀材料有教材正文、圖片、閱讀材料等。我這里訓練的閱讀重點已經不是速讀、慢讀、跳讀或默讀、朗讀的問題,我的重點主要是描述內容讀什么,圖片怎么讀。每次都要明確這次課要讀什么,想什么問題,解決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各項活動目標和要求都明確,正文和材料力求到達理解記憶,圖片除了理解記憶還要會識圖、認圖、比對用圖。為了解決讀圖的問題,我會循序漸進地教學生玩填圖、繪圖、比較圖、圖文轉換、圖圖轉換的方法,努力培養學生喜歡看圖、記圖、用圖的習慣。
1.2.2指導學生進行地理學科的觀察。
1.指導學生進行地理學科的實地觀察。在指導觀察方面,借助地理學科的知識很好地理解我們日常的生活現象和地理要素,把書本與生活、生產聯系,增強感性認知,理解會更深刻,知識面變大,好奇心及求知欲會變強。作的時候主要是從身邊的日常生活及地方特色入手。比如為了讓學生了解大氣的運動,我就讓他們觀察為什么晴朗的天空是蔚藍色的,為什么黎明的天空我們稱曙光,為什么黃昏的天空稱暮色,為什么電視上天氣預報出現紅色表示危險。為了了解氣溫、氣壓、礦物質相互作用形成我們就去觀察附近特有的卡斯特地貌,觀察形成的石筍、石柱、鐘乳石,甚至我們還發現日常用的傳統熱水瓶上的水垢形成也是一樣的原因。周末或者一年四季變化和特殊天氣狀況像梅雨季節我們就仔細觀察湄江河的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物候、天氣、河流水文等。我們還會觀察縣里主要的工業、農業、人口、民族、交通、古跡、風土人情、環境狀況的情況及變化。由此先掌握熟悉的地理知識進而延伸到不在身邊的可通過影像、文字感受的知識。
2.指導學生進行地理學科的非實地觀察。因此,在高一學習方式指導上,我還會有具體操作的配套練習。像上文提到的身邊生活環境有的現象,觀察的時候我們會有表格記錄內容,讓他們的認知更直觀,而且定期組織這樣的觀察、記錄、發現的活動。對于不在身邊的的現象,我就組織觀看視頻活動,每次活動前都會先把知識通過問題或表格的形式引發,帶著目的觀看天文、氣象、海洋地理,地質地貌等的視頻,不但掌握知識而且有感性認知,地理學習興趣濃厚。
高一學年結合教材、生活實際、調查、觀察相互聯系滲透的方式,刺激學生濃厚的地理學習的興趣。
2.高二地理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記憶
高二的學生完全適應了高中生活,并且有更強的求知欲和表現欲,我需要更高效的學習方式。我主要是繼續發揮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我校實際靈活運用合作思辨式學習教學。
2.1地理教學理解記憶需要合作思辨課堂。我把每個知識分基礎、難點、重點,然后基礎知識就通過自主學習解決,難點和重點就通過合作思辨學習來解決。這種方式有利于學生思維和表達能力的提高,但是需要教師從備課開始就有較強的控制知識分布及控制課堂的能力。特別是合作學習的時候,什么時候是師生合作,什么時候是生生合作,什么時候自我消化,什么時候教師點撥,都要由教師把控。我把控的時候主要是通過問題的形式引導、點撥,如果通過問題形式點撥學生還是不能理解的內容,就需要由老師進一步解釋講透。
2.2地理教學理解記憶需要練習輔助。高二學年的知識記憶已經偏向理解記憶,所以課堂上除了合作思辨的形式,我們還需要考試的形式鞏固知識獲得學習成績提高帶來的成就感。在習題方面,我會根據課程標準,根據每一小節、每一章節、有聯系的章節以及每課時、每周、每月的內容設置難易適中梯度合理的小測試、大測試,讓他們在一點點的進步中獲得大的進步,并且是運用知識戰勝自我的一種理性獲得帶來的成就感。在課堂和練習中,我還不忘把他們的生活如樓距確定、太陽能設置角度、三月梅雨如何形成等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弄進考題,增強實際應用能力,提高學習興趣。
3.高三地理教學的重點是整理知識成系統應用
我們的學生經過高一高二的知識積累,而且身負高考的重任,正是知識改變命運體現的時候,所以高三應該是把知識整理成系統并遷移應用的時候。根據考綱,我把增刪減的內容捋清楚考試范圍及考點,反思兩年來的學習及課本的重難點,先架構出高中地理知識結構,增強復習針對性。先找到一條主線,比如人地關系為主,再把握和他相關的地理要素間的聯系,找到他們間的內在聯系,畫出要素間的關系圖,以此類推,把盡量多的地理要素囊括進來,幫助學生把知識形成一張大網和有關系的幾張大網,以此來形成系統,然后再遷移運用。我這里談的遷移主要是用知識應對考題的問題。首先要加強練習指導,熟能生巧。練習也可以把知識形成系統,要巧練、精煉、講練結合。其次,要及時反思做題情緒、做題技巧有沒有問題,知識有沒有及時查缺補漏,后期還要反思單科及其與文綜的練習時間分配獲得最大效率的問題。高三要做的不僅是單科的系統訓練,還要做綜合課的綜合訓練,他們是互相影響互相幫組的關系,畢竟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就是兩個半小時內三科共同拿分越多越好。
高中地理知識看起來零散、凌亂、繁雜,似乎規律性不強,但事實并非這樣,通過我的分析整理,高中地理知識不但是系統性而且是生活化的,就連學習方式方法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所以我們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樹立三年一盤棋的觀念并且實際操作,我們的教學效果將會比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