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6 17:20:2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抗疫醫生事跡,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強將手下無弱兵
集團的書記從疫情伊始就常駐醫院,院內改造,人員防護,患者診斷,樣樣都有他的身影,每天都忙到深夜,兩個月的時間他累的瘦了一大圈,即使這樣他也常抽時間到發熱門診休息室去看望她們,每次都要與大家反復強調防護安全,因為隔離區內不能帶手機,只能用對講機與外界聯系,書記就常在對講中讓她們互相檢查,看有沒有暴露的地方,囑咐她們做好消毒措施。書記還很關心她們的身體健康,有一次她的白班,在隔離區內連續工作了八個小時,因為長時間戴口罩,她的臉上起了兩個水泡,書記晚上知道后,特意讓回來的同事給她帶碘伏和棉簽,囑咐她處理傷口,好好休息。她心中充滿感動,有這樣的好領導給她們當后盾,她能拋開一切顧慮,勇敢的對戰疫情。
二、歲不寒,無以之松柏;事不難,無以之君子
從大年初一全省醫務人員停止休假到確定她們院是發熱門診和醫學留觀點我們這個小小的衛生院用了四天,通知不斷地來,任務也不斷加重,這對于她們衛生院來說是個大挑戰,同時也是對她們院長的一個大挑戰,大年初七就開始封院,全體醫務人員不得回家,封院是為了避免醫源性感染,但這么多人的衣食住行怎么解決,成了他的頭等大事,首先就要解決住的問題,因為需要規劃隔離病房和隔離區,院內重新改造,她們住的地方是原來的診室,里面沒有床,初七的晚上院長帶領她們搬運床和物資直至深夜,為的就是大家第二天能順利的住進來休息好,院長還是個特別細心的人,知道她們這些孩子嘴饞,正月十五的時候不知道杜院長從那給她們變出來的蛋糕,上面還貼心的寫著“注意防護”,深夜才能休息已經成為這兩個月來他的常態,院里總有忙不完的事,不管是與患者的溝通,治療,還是她們的衣食住行樣樣都需要杜院長操心,總是能井然有序的解決一切問題。記得二月二那天,她看到306的患者寫給他們的感謝詩,她不由自主的朗誦起來,
你是天使可是你不能飛翔,
你被瘟疫牢牢的鎖在病房,
你是天使可是見不到爹娘,
你把思念轉化為國家力量,……
朗讀的時候她的眼里放著光,發著熱,所有的辛苦都不會白費,春天就快來臨。
三、沒有人生來就是英雄,總有人用平凡成就偉大
、青海、甘肅、四川、云南……凡是有藏民族生活的地方,楊延康都常駐過。在“十年”之前,他曾經在西北地區拍過十年天主教,那些身處苦難卻依然樂觀的人們,給了他很多感悟。
1985年,他第一次去,那時還沒有成批的旅行團,只有零星的觀光客。起初他也被藏地風光和民俗所吸引,去拍大佛、寺廟,每當內心出現困擾,他總是反復想起在的日子。回到深圳沖洗照片時,楊延康揣摩這些圖像,認為自己拍攝大過表象,沒有觸及那片高地最深處的靈魂。從2003年開始,他用鏡頭對準了這片神奇高地。
初到,楊延康語言不通,他就用一個微笑,簡單的把手和手放在一起,傳達出對的尊重和感情。楊延康去都住在阿媽家里,每日和當地人混在一起,大家都對他非常熟悉。在的時候,生活作息很規律:“每天六點起床,阿媽開始擠羊奶,放牛,我就起來拍攝了。十點鐘吃幾塊糌粑,喝一碗酥油茶,早飯就有了。然后就是到處轉悠,拿著我的35毫米相機邊走邊拍,很多人都能認出我來,說‘你是不是去年來過呀’。天黑了回家開始寫日記,把自己的收獲和不理解的問題寫下來,晚上吃個面片湯就睡覺了”,言語中充滿幸福。
這些人為什么要這么五體投地的朝拜?這是愚昧嗎?這是浪費時間嗎?起初,楊延康的日記中寫滿了疑問。當在海拔這么高的地方住久了,他體會到自然的力量太強大了:這邊下冰雹,那邊就是大太陽;碰上大雪很多天都化不了,養的牛羊就會死亡;青稞也因為沒有雪水融化而枯死。“所以他們時刻祈禱神靈保佑人民。我在拍攝的時候碰到很多四川等地來朝拜的人,他們一路叩頭過來就是為了祈禱神靈能護佑自己的家人,到了拉薩之后,這些朝拜人非常喜悅,內心很滿足。這種內心的滿足會戰勝艱難的現實”。
楊小彥在《楊延康的視覺信仰》中評論道:每天不知有多少人進藏拍照。奇異的自然和族群,可能是全世界熱愛攝影的人們的重要對象,這表明已經成為世界上生產異國情調精神樂團的“幻覺圖像”的原生地。結果是,真實的消失了,真實的人的普通生活,他們的苦難,他們的歡樂,還有他們真正的尊嚴給改寫了。越是吸引人,真實的就離開人們的視線越遠。
嬉戲中的僧侶比試力量;雕刻嘛呢石的匠人親吻孩子;倚墻瞌睡的喇嘛和狗……因為僧侶和藏民都把他看成自己的一員,他離真實的也愈發近了。
在楊延康的鏡頭下,這些小僧侶會很開心地瘋跑,互相聊天。桑科草原的香浪節,原本這個節日是為了撿柴火,但現在物質豐足之后,大家用牛糞羊糞就可以過冬。節日慢慢就變成與草原親近的過程:有彈吉他的,小僧人給師父擦背,有踢足球的,“草原上出家的孩子比城市中的孩子快樂很多。他們中很多孩子幾個月就被抱到寺廟中,名字也是活佛起的,阿媽每日背著他們去朝拜”。在楊延康眼中,人比都市人快樂很多,他們的信仰就是生活。
現代文明浸入不了的地方
1987年,楊延康想要去阿里拍照,那里是“的”,可惜因為太偏遠了,幾乎沒有正常途徑可以到。他就到處找貨車,一路上幫司機洗車、請司機吃飯,又殷勤又艱辛地才讓貨車司機把他帶到阿里。現在發展了,從拉薩做飛機一小時就能到阿里,有錢就可以去,楊延康很感慨“交通便捷后,人反而不那么珍惜了”。
2003年青藏鐵路開通,廣州-深圳這條線路楊延康坐過很多次。“過了西寧之后進入,一路上都是皚皚雪山、藏羚羊在草原上奔跑,景色美到讓人激動。所以每次我背上相機去時,還非常期待”。
青藏鐵路開通,政府為藏民修建了牧民新區。有些人痛心疾首地說“變了,他們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連服飾都變了”,可楊延康卻認為這些都是外在變化:不管環境怎么變化,人的信仰不會變,因為那已經成為他們的生活。
楊延康曾經為一家雜志拍照片,鏡頭下的孩子會去酒吧和朋友玩,去KTV唱歌。但回家之后第一件事是拜佛,依然會把家里最好的東西送到寺廟,這些都是內心根深蒂固的東西。楊延康在的朋友平日也會發微信聯系,但手機只是用來聯系別人,玩一玩,不像都市人這么依賴現代文明。
現代文明并沒能真正侵入,但現代人侵入這片高地卻是令人痛心的事實。楊延康在大昭寺門口看過不少攝影愛好者,拍攝朝圣的人,“你可以遠遠的拍,也可以側面的拍,但是有些人很過分,拿著廣角相機擋在朝拜者前面拍攝。人家是在拜佛,而不是拜攝影師,一張不夠還一直拍,都非常不尊重當地人”。楊延康說反而是很多西方人在這點做得不錯,他們會幫忙撿垃圾,進入寺廟之前會看注意事項,安靜地觀察而不是像很多內地游客一樣,大喊大叫。他建議大家多去幾次,但與其打擾朝圣人,不如和當地人聊聊天,更能了解這片土地。
在深圳的失落,都可以找到
楊延康在深圳生活了三十年,發現自己陷入物質的怪圈:對很多事情斤斤計較,在乎的東西很多。
都市里有攀比,是無窮無盡的,但是精神上有什么寄托呢?你到底要為自己做些什么呢?在深圳時,這些問題反復糾結著楊延康。到了后,這些精神上的缺失得到了彌補。
以重要指示和總理重要批示為指導,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作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對黨絕對忠誠的實際行動和現實檢驗,制定“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抗擊疫情攻堅行動”的實施方案,切實做到組織領導到位、工作責任到位、工作措施到位,通過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確保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進。
二、工作任務
(一)提高清掃保潔標準,消除死角死面
全面提高農村環境衛生標準,做好村屯、公路、河道、城鎮、集貿市場、水源地環境衛生清掃保潔工作,夯實環衛保潔精細化、網格化、常態化管理措施,徹底清除垃圾雜物、殘冰污雪,杜絕死角死面。
(二)全面清除生活垃圾,確保日產日清
在農村環境治理工作中,有序有力推進6項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1.治理農戶庭院臟亂差。著力解決好庭院私搭亂建問題,及時清理農戶房前屋后及庭院內積存的各類垃圾、污物。清理亂堆亂放的各種物品,搞好室內外衛生。
2.清理越冬垃圾。要組織鄉村開展春季大掃除,將冬季積存下來的垃圾污物清理出去,將隨意丟棄的各種生產廢棄物和積存的殘冰殘雪清理干凈。
3.整治衛生死角。主要是整治好村頭屯邊、公鐵路兩側、林帶壕溝、建制鎮、農貿市場、城鄉結合部等不易發現的小堆垃圾和散落垃圾,推進農村整體清潔,全面清潔。
4.清理散養戶畜禽糞污。要通過引導教育、強化監督等措施,規范和落實散養戶清理畜禽糞污責任,做到隨產隨清、日產日清,杜絕隨意堆放、糞水橫流,防止污染農村環境。
5.做好農村垃圾集中轉運工作。要科學調度,統籌管理,及時組織農村垃圾集中轉運工作,做到轉運及時,不散落,不產生二次污染。
6.繼續強化長效管理機制。特別是落實村組干部包保河道保潔、道路保潔、村莊清潔責任制,明確農戶門前包衛生管理、包路面清掃等“三包”責任制,確保治理效果。
(三)強化環衛設施管理,確保安全運行
高標準做好公廁、垃圾收集容器、垃圾中轉站、垃圾運輸車輛的消殺工作,確保各類環衛設施整潔、安全運行。農村生活垃圾轉運車輛設備要堅持日常消殺滅菌,做到不消殺滅菌不使用,使用后必消殺滅菌。
(四)開展疫情防控宣傳,做好相關防護。
重點做好清掃保潔、垃圾轉運、公廁及露天市場管理人員的疫情防控宣傳,各類環衛作業人員正確掌握病毒防控知識,作業過程中必須佩帶防護口罩,確保安全作業。確保露天市場消毒頻次及消毒效果,杜絕現場宰殺及售賣活禽行為,市場業戶必須佩戴口罩,否則嚴禁進入市場經營。
(五)開展專項督導檢查,確保工作實效。
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抗擊疫情攻堅行動領導小組對攻堅行動開展情況進行檢查督導,發現問題限時整改,跟蹤問效,并及時匯總上報有關情況,行動結束后,通報各部門各單位工作開展情況。
三、時間安排
自2020年1月31日開始,攻堅行動為期十天,此后轉入長效管理階段。
四、責任分工
(一)各行政村:負責本轄區內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的具體組織、落實工作,特別是要重點做好垃圾分類、歸集的宣傳和引導工作,對垃圾存放點進行消毒處理。
(二)鎮綜合管理辦公室:開展鎮區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抓好各項規章制度執行;與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及時協調,及時轉運中轉點垃圾;檢查各行政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開展情況;督促清運隊伍及時清運各村垃圾;提出集中清運存量垃圾的建議。
(三)鎮衛生院:負責強化對醫療機構的日常監管,嚴格規范醫療垃圾的收集與處置,杜絕醫療垃圾隨意排放或混入生活垃圾的情況發生。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抗擊疫情攻堅行動領導小組,負責全鎮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抗擊疫情攻堅行動領導的組織、協調、指導和調度工作。各行政村主要領導要親自組織、帶頭參與攻堅行動,要結合本部門本單位工作實際,細化任務,夯實責任,確保攻堅行動見實效。
國民健康指標是衡量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2007年1月11日公布的《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中,把大力提高人口素質、優先開發人力資源作為實施人口發展戰略的關鍵環節,并提出“提高人口健康素質,實施全民健康工程”的口號。同時,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94年提出了健康城市的概念。健康城市是一個不斷開發、發展自然和社會環境并擴大社會資源,使人們能夠在享受生命和充分發揮潛能方面互相幫助的城市。開展健康城市最重要的特征是使政府、群眾、志愿者們通力合作,關注城市的健康,并用更多更好的方法處理健康問題。開展健康城市的目的是通過提高人們的認識,動員市民與地方政府和社會機構合作,以此形成有效的環境支持和健康服務,從而改善環境和健康狀況。目前,建設健康城市已成為各大城市發展的目標,而人口健康是健康城市的首要指標。因此,對人口健康素質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人口健康素質的科學內涵剖析
世界衛生組織成立之初(1948年)便在其中對健康下了明確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一種軀體、心理、社會適應的完滿(complete)狀態。1989年WHO把道德修養納入了健康的范疇,提出了“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四個方面的健康新標準,內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損害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別真與偽、善與惡、美與丑、榮與辱等是非觀念,能按社會行為的規范準則來約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行為。”這就是“健康四維“觀念。
世界衛生組織的多維健康概念不但在學術界,而且也在普通人群中得到廣泛的認可。健康作為一種完美的境況更應看作是一種理念和追求。健康是多維的,亞健康也必然是多維的。目前,對亞健康狀態尚無一個公認統一的定義和判斷,國內學者對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討。2006年在北京舉行的“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亞健康專業委員會成立暨首屆世界亞健康學術大會”上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亞健康中醫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起草小組提出了亞健康狀態的最新概念。其概念為:亞健康是指人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處于亞健康狀態者,不能達到健康的標準,表現為一定時間內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適應能力減退的癥狀,但不符合現代醫學有關疾病的臨床或亞臨床的診斷標準。由此我們可以推斷亞健康狀態的界定標準:
①排除疾病源因素的疲勞和虛弱狀態。
②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病前狀態(中間狀態)。
③在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狀態。
④與年齡不相稱的組織結構和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狀態。
二、人口健康素質的結構分析
世界衛生組織(WHO)把“健康”定義為“軀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理想狀況”。由此可見,沒病、沒痛、沒殘障,準確來說并不就等于完全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上的良好表現同樣是健康的重要指標。同時,世界衛生組織雖然給出了健康定義,但問題是如何解釋健康?什么狀態可以視為“軀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理想狀況”。因此,我們需要明確到底何為健康,按健康的標準來判斷自己是否是一個真正健康的人。
如果把人體的健康水平用一條直線來表征,健康與疾病可謂是直線的兩端。健康到疾病之間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圖1 個體健康水平一維表征圖
如圖1所示,個體健康水平除了疾病、健康兩個狀態以外,還有第三狀態--亞健康。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一項全球調查結果告訴我們,真正健康的人僅占5%,經醫生檢查,診斷為疾病的人也只占20%, 75%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1999年,WHO宣布:亞健康與艾滋病是21世紀人類最大的健康敵人。目前,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已把持續和癥狀突出的亞健康狀態(嚴重疲勞、肌肉疼痛、失眠等)作為一種疾病來對待,法國把亞健康視為“人類的新傳染病”。我國近10年才開始重視和關注亞健康問題,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都出現了亞健康狀態在人群中與日俱增的情況。初步調查顯示:高級知識分子、企業家、藝術家的亞健康發生率高達70%以上;城市中新興行業如高新技術產業、電子信息、IT業、新材料業、廣告設計、新聞及行政機關等行業或部門人群中高達50%;步入中年的人群中處于亞健康狀態的比例接近50%。當前國民亞健康問題加劇,全國老齡人口快速增加,急需進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意識,宣傳疾病防治及自我保健知識,呼吁全社會都來關注亞健康防治,關注健康長壽。
本研究對通過對亞健康狀況情況進行的大樣本調查,采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編制的《中國人亞健康測量問卷》,人口健康素質可以軀體、心理及社會功能等三個維度來考察,具體見下圖:
圖2:亞健康問卷結構
三、提高城市人口健康素質的對策及政策建議
(一)建立動態的心理監測預警系統
隨著我國城市進入快速建設期和發展期,我國大中城市也同時邁入了“非穩定狀態”的危機高發期,尤其是經濟發達沿海城市。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
會,與社會保持同步。做好心理健康,必須建立一個反映靈敏、準確的心理監測預警系統,應對個體及群體心理危機的發生。 1.建立專門的心理監測預警機構。
由點及面,由上至下,層層鋪開,為預防和處理心理危機,有效地協調多個單位和機構:精神衛生服務機構、綜合性醫院、公共衛生機構、120、110、熱線電話、學校、婦聯、青年團、老年人團體、媒體和其他機構;在居委會、社區街道、城鎮等部門,由公共衛生醫療部門設立專門的心理衛生機構或專人負責心理監測預警,從而在整個社會編織起一張生命健康的安全保護網絡。
2.加快隊伍建設。
一方面,政府要整合現有資源,從醫療衛生、教育等行業進行人員選拔,建設一支由心理學專家、公共衛生研究人員及精神衛生控制工作人員組成的心理隊伍;另一方面,支持現有人員提升素質,并加快選拔和培養有志于心理工作人員的力度;第三,向不同類型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提供持續的培訓,建立心理監測預警的信息隊伍。
? 3.加快制度建設。
逐步完善和健全社會心理監測預警的法規制度,從制度上規范和保障干預活動的有效進行。尤其對于危害程度較深的突發災難事故的心理干預,更需要制訂周密科學的應急方案,明確宣傳部、水務局、農業局、林業局、公安局、教育局、民政局、交通局、氣象局、民航局、安全生產監管局、鐵路火車站、科協、紅十字會等相關部門的責任,建立完善的配套的應急機制。同時,對已經接受心理監測預警介入的人員進行心理動態跟蹤。
4.加大宣傳教育力度。
通過媒體和其他方式獲得公眾對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工作的支持,提高公眾的精神衛生意識,促進有心理問題的人盡早尋求幫助。通過建立醫療、衛生、公安、教育、消防等部門共同參與的救助網絡,設立專門網站,定時通告社會注意和幫助高危人群。特別針對壓力巨大、容易產生心理危機的行業,通過講座、培訓、輔導等各種措施,提高心理監測預警的覆蓋面。同時,要樹立危機預防與干預的理念。思想上,要堅持以人為本,高度認識理解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對象上,要面向全市公民;策略上,要立足預防為主;方法上,要堅持教育性、系統性、常態化。
5.建立心理危機干預網絡。
心理監測預警,必須動員各方的力量,構筑全方位、多途徑工作網絡:在全市范圍內,形成“市政府—危機干預專家指導小組—社會各類基層部門”等立體網絡。
6.提高危機干預的效果。
在危機干預時,需不斷評估干預措施是否產生了預期效果,以便隨時根據實際需要對計劃做出調整和修改,以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
(二)周期性的開展“心理體檢”,將其納入健康檢查體系
通過定期體檢了解身體的健康狀況,已成為很多人的共識與習慣。不過一個人的健康實力與健康管理范疇還不止于此。WHO關于健康的定義,除了生理健康,還有心理與社會適應力水平,而這兩項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的生活品質與健康實力。
因此,在生活節奏日趨加快的今天,工作壓力、情感困惑、抑郁等已成為困擾現代人的主要“心結”。而一些壓力和情緒長期得不到舒解則可以導致軀體化癥狀:如腹痛、胸悶、背部疼痛、惡心、嘔吐、不能耐受某種食物、氣促、心悸、頭暈、等癥狀。有調查顯示,到醫院就診的患者,超過半數并未見生理性病變,而更多是心因性疾病。因為心理狀況隱藏在內心,人們只知道自己心情不好,卻很少像身體狀況那樣能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一項調查顯示:全國精神疾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近年調查局部地區各類精神疾病總患病率在14%到17%。然而,實際上到醫院就診的比例,遠遠低于發病率。
生理體檢是為了能夠主動掌握身體的情況變化,對可能發現的問題及早治療。“心理體檢”也一樣,許多心理疾病不是一朝一夕產生的,也具有生理疾病所常有的“潛伏期”,如果盡早通過心理測評等手段及早發現,則可以防止心理問題演變成嚴重的心理疾病,而且有利于生理功能的全面健康。現代醫學證明,人體內有一種最能促進身體健康的力量,即良好的情緒的力量。70%的病人只要消除了恐懼和憂慮,病就會自然而然地痊愈;98%以上的疾病會因為心情愉快而出現明顯好轉。
心理體檢并不是生活中的奢侈品而是如跑步、健身一樣是日常就可以進行的基礎服務“心理體檢”應該定期或者根據個人情況不定期地進行,從大健康的概念出發,整合考慮軀體、心理與社會適應因素在健康中所起的作用,在身體體檢的基礎上,加入心理體檢。
(三)增強身心健康的保護因素,減少身心健康的危險因素
1.危險因素
凡引發人們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被稱為危險因素。如:治安不好、居住環境差、
文化氛圍不好等。 2.保護因素
凡促進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因素被稱為保護因素,如幸福感、對市民的認同水平等。
(四)加強身心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和教育活動,促使人們自愿地改變不良的健康行為和影響健康行為的相關因素,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
健康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促使個體或群體改變不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組織行為改變。誠然,改變行為與生活方式是艱巨的、復雜的過程。許多不良行為并非屬于個人責任,也不是有了個人的愿望就可以改變的,因為許多不良行為或生活方式受社會習俗、文化背景、經濟條件、衛生服務等影響,更廣泛的行為涉及生活狀況,如居住條件、飲食習慣、工作條件、市場供應、社會規范、環境狀況等。因此,要改變行為還必須增進有利健康的相關因素,如獲得充足的資源、有效的社區領導和社會的支持以及自我幫助的技能等,此外還要采取各種方法幫助群眾了解他們自己的健康狀況并做出自己的選擇以改善他們的健康,而不是強迫他們改變某種行為,所以健康教育必須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教育過程,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六)建立城市健康促進計劃
健康促進的概念比健康教育更為廣義。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華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健康促進大會發表的《渥太華》中指出:“健康促進是促使人們提高、維護和改善他們自身健康的過程。”這一定義表達了健康促進的目的和哲理,也強調了范圍和方法。
《渥太華》并提出了健康促進的五點策略,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進超越了保健范疇,它把健康問題提到了各個部門、各級領導的議事日程上,使他們了解他們的決策對健康后果的影響并承擔健康的責任。
1.健康促進的政策由多樣而互補的各方面綜合而成,它包括政策、法規、財政、稅收和組織改變等。
2.創造支持性環境人類與其生存的環境是密不可分的,這是對健康采取社會-生態學方法的基礎。健康促進在于創造一種安全、舒適、滿意、愉悅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任何健康促進策略必須提出:保護自然,創造良好的環境以及保護自然資源。
3.強化社區性行動健康促進工作是通過具體和有效的社區行動,包括確定需優先解決的健康問題,做出決策,設計策略及其執行,以達到促進健康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核心問題是賦予社區以當家作主、積極參與和主宰自己命運的權利。
抗菌藥物濫用問題已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因感染造成的死亡病例中,呼吸道疾病、感染性腹泄、麻疹、艾滋病、結核病占85%以上,引起這些疾病的病原體對一線藥物的耐藥性幾乎是100%。這也是近年來肺結核在世界一些國家死灰復燃的原因之一。
我國是抗菌藥使用大國。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使用量、銷售量列在前15位的藥品中,有10種是抗菌藥物,我國住院病人抗菌藥物的費用占總費用的50%以上(國外一般在15%~30%)。WHO最新資料顯示,國內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達80%,其中使用廣譜抗生素和聯合使用的占58%,遠遠高于30%的國際水平。
補充益生菌益處多
益生菌(主要指乳酸桿菌及雙歧桿菌)的健康潛能為人所知已有約100年的時間了。正常成人身體有至少500種100萬億細菌存在,是人體細胞的10倍。這些細菌中的大多數在醫學上被稱為友善、或至少無害的,也稱為益生菌。它們為其宿主提供大量生物功能,有些幫助消化,有些和有害細菌奮戰,有些促進免疫功能,也許還有其他未知的作用。
至今,研究已表明,益生菌在防止或控制孩童食物與皮膚過敏、細菌性陰道炎及懷孕婦女早產分娩、腸炎疾病、復發性耳炎及膀胱感染、蛀牙、慢性腹瀉和旅行者腹瀉中扮演重要角色。他們也許還能幫助降低血液膽固醇,并通過分解致癌物質來避免某些癌癥的發生。實驗顯示,動物腸內缺乏細菌是不健康的。無菌狀態下生長的實驗動物通常不健壯、免疫系統嚴重發育不全并且腸道容易受傷。人體也是如此。人的消化道在出生時是無菌的,但很快會獲得細菌,首先在腸內建立的菌落將主導整個系統。喂母乳可引入有益的細菌,這也許說明了為什么母乳喂養的嬰兒過敏概率較低的現象。
濫用抗菌藥物可能殺死益生菌,對人體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等產生破壞,再加上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就可能嚴重影響健康。注意及時補充足夠數量的益生菌,可以抑制或殺死致病菌,預防或輔助治療感染性疾病,同時改善胃腸道功能,提高免疫力和生活質量。
“統一革面”的誕生是推動行業進步之舉,是為消費者健康負責的積德之舉,它是升級企業競爭戰略、突破行業邊界和指引行業走向的開拓者和標志者,為方便面行業帶了個好頭,也給其它行業的競爭與發展以很好的啟示。“統一革面”的價值完全超越了一款創新產品本身,統一革面所提示的價值與意義被全行業嚴重低估了。統一企業自身、方便面行業和營銷咨詢界需要高度重視、重新評價統一率先升級的價值與意義。
統一是善識時務、應時而變的俊杰
善識時務,應時而變者乃為俊杰,統一企業就是這樣的杰出者,成功也就成為必然。行業競爭環境和消費者潛在而強烈的需求表明,“統一革面”的誕生恰逢其時。
眾所周知,方便面行業由康師傅、統一主宰,經過多年的貼身肉搏,方便面行業早已陷入了低值低價的競爭死環,以康師傅、統一為代表的全行業都陷入虧損,雙方都意識到再這樣競爭下去,市場份額增長非常有限,對利潤增長毫無益處,拼到最后得不償失。來自市場的數字讓他們更加清醒。方便面行業從去年開始連續兩年萎縮,2013年銷售額較2012年衰退1.3%, 2014年上半年較去年同期衰退5.9%。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方便面的營養失衡備受詬病,消費者先厭惡后習慣了方便面包裝上的大塊肉實際上其實是干癟小肉丁、鮮嫩的蔬菜其實是一小撮干菜葉這種欺騙,這種習慣其實是失望。方便面企業“墮落”到心甘情愿地接受方便面是湊合吃的食品的現實,在口味、包裝和價格上充滿著雕蟲小技卻長時間毫無實在價值的進取之舉。
方便面企業整體的生存方式必須要轉變了,注意是整體!方便面企業的問題不是一個企業的問題,不是怎樣跟對手斗法擴大市場份額的問題,而是怎樣通過創新,突破原有市場邊界,為整個行業找到新的發展空間的問題!因此,統一企業推出“革面”的意義和價值已經遠遠超出產品本身。我不敢說本款革面一定能夠取得巨大成功,但是我確信,未來市場主宰者一定屬于擁有類似革面升級產品的企業!
領先企業不僅要做企業的事,還要做行業的事,統一當仁不讓
有人為統一擔心著,當年統一老壇酸菜牛肉面在市場中有了成績,馬上市場中就出現了眾多“其他老壇”分羹奪食。革面的“真材實料”上市,市場中是否又會有類似的動作呢?
一定會的,但是這種擔心絕無意義。一是,跟隨和模仿是市場上的常態。任何創新,不可能在真空市場中進行,作為行業巨頭,比阻擊競爭對手跟隨模仿更重要的事情是,創新與發展。二是,事實證明,創新者,尤其是知名企業的創新,自己獲得的益處最大。統一推出老壇酸菜面后,終于在2011年年底扭虧,并在2012年收獲頗豐。2012年銷售收入72.69億元,其中,統一老壇酸菜牛肉面收益達到40億元人民幣,貢獻占比為55%。
誰來創新和引領行業的發展呢?當然領軍企業、龍頭企業,統一的當仁不讓我贊賞!
我在《老大》一書中說過,老大企業有一個“義不容辭”的責任:發現行業,做大行業;推廣品類,不排斥競爭;樹立行業標桿,做規則標準的主人。我還發現一個規律:做行業者做老大;先者生存,優勢富集。領先做企業不僅要做企業的事,還要做行業的事,甚至是國家的事,承擔一部分社會責任,主動引領行業發展。這樣,老大的皇冠就會落在自己頭上。主觀為自己,客觀為行業,最終受益最大的還是自己。
統一要做徹底的行業革命者、品類創新者
統一的努力方向是對的,但是做得不徹底、不純粹,革面沒有洗心。深層次原因是對這場面食產品的革命認識不到位。
我同意國內一家方便面企業負責人的說法,統一革面雖然在價格上與現有產品不同,但在產品本質上并未能與其他產品真正區分開。“與其他產品相比,無非是肉塊更大,菜葉更大,面餅也沒有革命性變化,產品的確更好了,但是消費人群是否發生轉變就很難說。”
統一革面只是更好一點的方便面,包括康師傅的“愛鮮大餐”方便面通過無人工味精、非油炸面餅等概念主打高端也陷入了這個誤區。這種方便面極有可能掉進高不成低不就的市場夾縫中。
統一要做就做徹底,從產品內容到產品形態,從產品定位到產品概念,從產品定價到產品包裝,來一次徹底的革面洗心,做徹底的革命者和行業領導者。做得越徹底,成功概率就越大,就越能夠與競爭者拉開距離!
在產品定位上,統一要徹底割斷與方便面的藕連,革面不再是方便面,而是營養豐富、一碗足量的正餐面、大吃面,開創新品類!
在產品名稱上,用品牌+品類的形式體現品類定位:統一正餐面。
在包裝上必須更換桶型!形狀要變,容量要增。消費者是從外向里認識品類和品牌的,用原來的桶型和包裝,憑什么那么貴!
在包裝圖片上,要做到圖片與實物基本相符,所見即所食,告別包裝圖片騙人的歷史。
在產品內容上,做到肉蛋菜齊全,應該不是技術難題……
有人說了,就是湊和著吃,做這么高檔,成本上來了,有人買嗎?
我國正處在經濟升級、消費升級和品牌升級的歷史階段,各種產品在價值上在品牌上都在升級,不斷催生出高檔產品。別說能夠管一頓飯的面食了,就是原來休閑食品奶茶、傳統的營養食品黑芝麻糊,原來低值易損的水果蔬菜都紛紛升級,受到市場的熱捧。
況且正餐面、貪吃面從此不再與方便面為伍,杜絕“湊合”吃,它是營養全面的面!是健康的面!
受臨床病菌的變遷和耐藥性的增長影響,如何合理利用抗生素,對及時控制細菌感染和縮短病程以及改善預后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在使用抗生素的時候,要遵循以下用藥的基本原則:
1.1嚴格掌握適應證:對于抗生素來說,它主要使用在細菌感染上,其中的一些品種還可以作用在真菌和衣原體、支原體、立克次體以及原蟲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上。不過,如果只是由單一的病毒感染或者非感染造成的發熱時,是不能使用抗生素的。在進行確認病菌時,需要根據細菌對藥物的敏感性和藥物可以達到的感染部位的濃度選用恰當的藥物。如果病菌還沒有確定下來,或者病情十分危急時,可以按感染的部位、患者的病史和患者的年齡以及臨床特征等進行經驗治療。這種治療方法是通過對所有感染中較為常見病菌的種類和目前對抗生素敏感性的分析為基礎而制定的。所以說,臨床醫生要十分掌握經驗性治療方法,并對當地有關細菌感染的流行病學和細菌藥敏資料等都十分了解,才能合理使用抗生素。
1.2根據感染疾患的規律及其嚴重程度選擇抗生素:對于重癥深部的感染,要使用菌作用很強,血和組織濃度很高的抗生素。例如:早期金葡萄敗菌癥,頭孢唑啉以及頭孢噻吩等,都是很有效的抗生素。不過,由于患病時間過與長久而引起深部感染的金葡萄敗血癥,頭孢噻吩的抗感染療效不及頭孢唑啉。這是因為,頭孢唑啉血的濃度和組織濃度都比頭孢噻吩要高,它的半衰期也很長。所以,感染部位可能達到很高的濃度。對于酰尿類青霉素來說,它不僅有作用很強大的抗鏈球菌與綠膿桿菌,還具有很高的血濃度和組織濃度,以及較強的膜穿透力。所以,對鏈球菌屬和綠膿桿菌引起的腎盂腎炎和肺部感染以及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等,都有十分顯著的療效。
2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主要關鍵問題
合理選擇與合理用藥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兩個關鍵性問題。
2.1要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譜:所有抗生素都有很多種作用特點,所以,在選用藥物的抗菌譜時,必須要適應所感染的微生物。例如:青霉素的抗菌譜主要有球菌和革蘭陽性桿菌。其中,鏈球是造成呼吸道感染最主要的病原菌,它對青霉素十分敏感,所以,在臨床應用中,應該最先考慮青霉素,如果青霉素不能使用的話,可以選用紅霉素或者第一代頭孢菌素,最不能使用慶大霉素,這是因為鏈球菌對氨基糖甙類的抗生素很不敏感。抗生素中,頭孢菌素應用得較為廣泛,但是,三代頭孢菌素的抗菌作用都不相同。就以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來說,三代頭孢菌素作用最弱,二代頭孢菌素的作用居次,一代頭孢菌素的作用最強;對于陰性桿菌,一代頭孢菌素的作用就沒有三代頭孢菌素的作用強了。所以說,對于金葡球感染時,要最先考慮一代的頭孢噻吩或頭孢唑啉。
2.2根據致病菌的敏感度選擇抗生素:致病菌對抗生素的敏感很不穩定,一些容易產生耐藥的細菌和金葡萄、腸桿菌屬以及綠膿桿菌等,對很多種常用的抗生素耐藥率增高。據相關報道,北京地區的金葡萄菌對紅霉素的耐藥率達到了60%至70%,所以,紅霉素不能作為抗耐藥金葡萄的有效藥,只能用來作為備用藥;一些抗綠桿菌的作用也受細菌的敏感度下降,例如:羧芐青霉素和磺芐青霉素等,所以被酰尿類青霉素代替了這些抗綠桿菌。
很多種致病菌對多種抗菌藥的敏感性是不相同的,就是同一菌種不菌株對同一種抗生互派敏感也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再加上抗生素被使用得比較廣泛,細菌耐藥性每年都會有所增加,所以,需借用正確的藥敏結果,幫助臨床醫師進行正確的選擇抗菌藥物,以增加臨床感染治療的成功率。
3合理使用抗生素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3.1病毒性或疑似病毒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其實抗生素對每種病毒感染都不是很有效的。例如: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者,因病毒而致使用抗生素就沒有一點的益處。只有在確保因細菌感染的情況下,才應使用抗生素,一般情況下是不用抗生素的。例如:感冒是由于病毒感染的疾病,這時只需要用抗病毒的藥物治療,只需要使用病毒靈或者板藍根或者病毒哇就可以了。只有出現因細菌感染而引起的發熱或者白細胞數升高等,才能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3.2發熱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由于抗生素在使用后,經常出現引起致微生物很難檢出,并且臨床表現也不是很典型,給臨床確診帶來很大的影響,有時會延誤治療。所以,只有在病情危險的情況下,并認為是由細菌感染的高度可能時,才可以使用抗生素。
3.3腸道疾患慎用抗生素:因為有些慢性腸炎就是因使用抗生素所致。如長期服用土霉素、氯霉素及毗呱酸等,易造成腸道菌群失調。
3.4預防用藥的合理使用:目前由于使用抗生素比較混亂,在一些外科手術前后,多數情況下為了預防而使用抗生素。但通常情況下,清潔無污染或者傷口污染程度較輕的,感染率不高于5%的患者最好不要使用抗生素。但對于一些較大的手術,例如:心臟外科、肝膽、腎臟、胰和脾以及骨科或者婦科類的手術時,可以短期進行使用。
3.5局部用藥的合理使用:人體的皮膚和粘膜部分在用藥時,很容易出現過敏反應,也容易造成耐藥菌的產生。所以,對于皮膚或者粘膜可使用新霉素和桿菌膚等抗生素,其它一些抗生素最好不要使用。如果眼粘膜和皮膚燒傷時,使用抗生素要注意劑量和使用時間。
3.6強調綜合治療的重要性:人們對自己身體防御機制要有全面的認識。當身體出現毛病時,不能全部依賴抗生素,而忽略了自己體內存在的抵抗因素。當人體免疫球蛋白的質量或者數量不足時,人體的細胞免疫功能就會下降,這時,即使使用抗生素也未必有很大的效果。所在,在不宜使用抗生素時,可以采取其它措施,改善自身的狀況,提高自岙機體的抵抗力。
這個指導方針特別突出了強化基層醫療機構的作用。“強基層”既應該是醫改過程的起始點,也必定是醫改過程中艱難而又耗時的關鍵環節。基層醫療機構的硬件建設和設備配置相對容易達到要求,難的是合格的全科醫生(家庭醫生)的到位,以及人們就醫觀念的逐漸轉變。在許多國家里全科醫生占到醫生隊伍中30-60%的比例,他們能夠代表醫生的原始狀態,工作在社區和鄉村,生活在老百姓中間,是老百姓的一分子,并在別人有病痛的時候提供幫助。因此又稱家庭醫生,是健康管理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全科醫生獨特的態度、技能和知識,使其有資格向家庭的每個成員提供連續性和綜合性的醫療照顧、健康維持和預防服務。
其實,我國千百年來廣受歡迎的鄉村郎中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科醫生。隨著西醫的推行和醫院的建立,這種體系受到了強烈沖擊。但有識之士并沒有忽略其意義和價值。20世紀30年代,在協和工作的美籍著名公共衛生學家蘭安生博士有句名言:一盎司的預防,勝過一磅的治療。20世紀80年代,國際上曾經高度評價我國的醫療體系,主要就是因為在我國的廣大基層活躍著一支龐大的赤腳醫生隊伍。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生活方式城市化,疾病譜發生了很大變化,慢性病代替傳染病成為城鄉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疾病譜的變化要求醫學的重心必須下移,必須更加關注預防、關注健康管理、關注人群情感和心理需求,這是服務模式變化對醫療提出的要求。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為了適應新的醫學模式轉變和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全科醫學應運而生。它不僅關注疾病,更要關注健康;不僅關注身體,更要關注心理;不僅重視科技,更加強調人文。與之相適應的是,全科醫生在國際上越來越受到重視,因為全科醫生能夠承接這樣一種轉變,推廣健康理念,加強健康管理,控制慢性疾病,早期發現重大疾病,正確處理急病,真正實現“防治并重,預防為主”的理念。
我國正處在醫學模式的發展和轉變過程中,我們引入全科醫生的理念和實踐也才20多年。現在國內的全科醫生基本上都在社區醫院中,且人數不多。人們認為基層找不到可以信賴的全科醫生,所以寧愿辛辛苦苦擁擠到三甲大醫院,以至于形成患者的慣性思維和畸形的就醫模式。尤其令人扼腕的是,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因為老百姓無法鑒別自己的疾病是小病還是大病,用大醫院專家解決普通疾病,會加劇消耗原本就緊缺的優質醫療資源,也變相加大了疑難重病患者看病的成本。
立志農村衛生事業
李麗在很小的時候,受到父親的熏陶,就立志要成為一名醫生。因父親是一名鄉村保健員,從小看到父親經常半夜三更穿梭于鄉間小道,為生病的人看病,父親常常教導兒女:醫生要有“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理念。耳濡目染下李麗從小在心中種下一顆成為醫生的種子。長大后看到了農村由于極度貧窮閉塞,經濟極為落后,村民缺醫少藥現象十分嚴重,很多人都患有風濕病,一些村民40來歲就骨骼變形、直不起腰。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夠對癥下藥的好醫生。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更加堅定了學醫的信念。于1998年9月,為了實現這一信念,她用三年時間參加了縣職中開辦的衛生函授班。在學習期間,她刻苦學習,勤奮鉆研,盡可能地多學習和掌握醫學知識。2004年,她到鄉衛生院實習,實習期間,她日診臨床夜讀書,在專業上力求精益求精,對一知半解的經常向衛生院的老師們虛心請教。由于個人的發奮,先后取得鄉村醫生資格證和鄉村醫生執業證。
情系群眾一心一意
從事鄉村醫生工作以來,不但每天上門就診的病人非常多,而且半夜出診現象也很普遍。還記得在2016年10月的一個夜晚,時間已是十點多,勞累了一天的李麗剛剛睡覺。突然間,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來電稱果園組有一位60多歲的老人哮喘病發,病情十分嚴重,急需救治。李麗急忙起床,向他們簡單了解一下情況后,備齊藥品,不顧一天的疲倦,立刻出發趕到現場,對病人進行搶救,終于,病人得以脫險了。像這樣半夜出診的事對于她來說真的是太多了。十三年來,她共接診病人兩萬余人次,出診幾百人次,卻從沒有收取群眾的一分出診費。這十三年來,李麗跑遍本村和周邊民主、新建等村每一條條彎彎曲曲的小道,熟悉了本村每一戶村民身體健康狀況,尤其是2017年云南省開展健康扶貧以來,誰患過哪些慢性病、哪些重大疾病,誰家有幾個小孩,在她心里一清二楚,對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病等慢性病規范管理,李麗堅持每年4次面對面隨訪、至少兩次家庭隨訪,對于病情控制不滿意者及時進行轉診治療。由于工作繁忙,她從沒睡一個安穩覺,從沒過一個完整的節日,常常端著飯碗,接到病人的電話就背著藥箱出門了。
簽約服務落實到位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2.058
Clinical research of antibiotics supply and antibiotics use density adjustment in accordance with drug sensitivity test outcome OU Da-gang, ZHANG Dong-wu, WANG Fu-hai. Foshan City Gaomi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Foshan 528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djust antibiotics supply in accordance with drug sensitivity test outcome, and to research feasibility of standardized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and low antibiotics use density.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antibiotics use in 100 hospitalized patients before adjustment by drug sensitivity test outcome and 100 hospitalized patients after adjustment by drug sensitivity test outcome. Comparison was made on antibiotics defined daily dose (DDD), defined daily doses (DDDs), antibiotics use density (AUD), hospital stay time and essential medicine usage rate in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adjustment. Results AUD and DDDs before adjustment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after adjustment,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Drug sensitivity test; Antibiotics use density; Antibiotics use frequency
世界l生組織(WHO)制訂了化學藥物分類系統, 明確藥物使用每日劑量作為藥物使用頻度的參照指標, 該系統明確要求抗菌藥物平均使用率≤30%。統計資料顯示:美歐等地區國家多在5%~10%, 我國衛計委參照上述標準, 明確要求抗菌藥物使用頻率≤60%[1, 2], 但實際情況卻大大超過這一限額[3]。經驗用藥現象在基層醫院, 尤其是縣市級及其以下社區衛生單位大為盛行, 這不僅造成了抗菌藥物資源浪費, 更為耐藥菌株的出現及流行提供了實際資源。為此, 本院藥學部決定借助醫院細菌培養結果, 參照病原菌藥物敏感試驗情況, 實時調整藥學部抗菌藥物供給品種, 以期為臨床抗生素使用起到規范性的指導作用, 為細菌感染患者治療帶來幫助。現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 1 材料來源 參照本院院感科對醫院感染病原菌的統計情況, 收集整理計算本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依據藥敏結果調整前)100例住院患者及2015年7月~2016年6月(依據藥敏結果調整后)100例住院患者的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參照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方法, 收集統計患者抗菌藥物限定日劑量、用藥頻度及抗菌藥物使用強度(僅限靜脈注射或口服抗生素制劑患者)。統計納入標準:有明顯病原菌感染灶、細菌學感染指標檢測陽性患者、血清降鈣素原水平升高且超過細菌感染臨界水準患者。排除統計標準:其他局部使用抗生素外用制劑、抗結核、麻風、抗寄生蟲使用制劑。
1. 2 方法 參照WHO在1969年制定的解剖-治療-化學的藥物分類系統為依據, 結合《中國藥典》(2010年版)、《新編藥物學》(第17版)DDD作為用藥頻度分析單位計算方法, 依照推薦的DDD, 計算抗菌藥物的DDDs和AUD;具體計算方法:DDDs=某藥的年消耗量/該藥的DDD值。AUD以平均每日每百張床位所消耗的DDDs值表示, 即DDD/
(100 人?d);依院感科每季度對醫院感染細菌菌種統計及其耐藥性分析資料, 藥學部分別對耐藥率>60%的抗菌藥物進行停止供應, 把敏感性高的抗菌藥物引入臨床使用, 統計醫院AUD, 將調整后的AUD與調整前進行回顧性對比分析, 把分析結果作為下次調整抗菌藥物供應的依據;依照省級衛生部門關于基本用藥的相關規定, 給各臨床科室實際情況制定基藥使用之最低限額, 并根據臨床實際情況, 適時調整補充基藥品種, 以擴大基藥使用比率。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調整前的AUD及DDDs明顯高于調整后,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抗菌藥物的不規范使用甚至濫用, 導致了大量耐藥菌株的出現, 直接的后果就是細菌感染患者治療效果不佳而至住院時間延長乃至治療失敗, 從而帶來了醫療糾紛甚至醫療事故的出現, 致使醫患關系緊張。自從WHO定義抗菌藥物限定日劑量并依據此規定不同人群抗菌藥物使用強度以來, 抗菌藥物的使用逐漸進入有章可循有據可依的時代, 這為抗菌藥物的規范應用指明了方向。抗菌藥物使用強度客觀地反映了住院患者抗菌藥物床位使用率、每日使用劑量、使用療程以及是否聯合用藥[4, 5], 都能明確監控, 極大地促進了抗菌藥物的規范應用。
3. 1 調整前后對全院抗菌藥物使用強度的影響 資料顯示[6, 7]:歐美發達國家AUD約為21 DDDs, 中東國家約為51 DDDs, 亞洲國家如韓國約為70 DDDs, 中國則達到了驚人的85 DDDs。提示我國抗菌藥物使用的不規范性及濫用程度, 暴露了我國抗菌藥物使用存在問題的嚴重性。本院在藥學部對臨床使用抗菌藥物實行定期調控以來, AUD由調整前的約78 DDDs降低到調整后的約49 DDDs, 數據明顯降低, 調控效果明顯, 經過兩年跟進并鞏固調整效果, AUD值基本接近衛生行政部門40 DDDs的要求, 經驗值得推廣;AUD數值還能有效反映不規則聯合用藥, 數據表明, 聯合用藥同樣導致DDDs的升高而在AUD數據反映出來, 為醫院藥學部對抗菌藥物品種調整及處方點評提供了依據。
3. 2 調整前后對細菌感染患者住院治療時間的影響 調整前, 臨床醫生往往依據經驗或習慣性用藥, 對細菌感染類別、菌種、耐藥性的認知往往模糊, 僅憑臨床經驗試探性治療, 經過幾天用藥無效后再調整抗菌藥物品種、聯合抗菌藥物使用導致抗菌藥物使用強度升高的現象屢見不鮮, 這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更增加了耐藥菌株出現的風險[8-10]。本研究顯示:依據細菌培養結果, 選擇敏感抗菌藥物治療, 患者調整前住院時間(7.0±1.5)d縮短到調整后的(3.0±0.5)d, 調整前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3 基藥使用與AUD數據的關系 國家衛生行政部門明確要求在實際工作中基藥使用比率不得低于70%, 在未制定基藥使用最低比率以前, 基藥使用率離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甚遠, 為此, 藥學部依據實際情況, 分別對各臨床科室制定最低基藥使用限額, 這極大地促進了基本藥物使用比率, 同時, 基藥使用比率的上升, 醫院DDDs及AUD數據呈降低勢態, 表明基藥使用率與AUD呈負相關, 其根本原因在于, 強調基藥使用率, 間接推進了抗菌藥物的規范使用,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青. 抗生素使用七誤區. 甘肅林業, 2012(5):78.
[2] 米清仙. 我院門診抗生素使用情況分析. 山西醫藥雜志, 2008, 37(20):914-915.
[3] 衛生部醫政司. 2012年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方案(節選).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2, 14(8):407.
[4] 鐘皎, 嚴子禾, 趙文艷. 我院細菌耐藥性調查及與抗菌藥物使用強度的相關性分析. 中國抗生素雜志, 2011, 36(2):160.
[5] 胡靜. 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強度的臨床評價. 中國老年學, 2012, 32(9):1909-1911.
[6] Kim BN. Compliance with an infectious disease specialist’s advisory consultations on targeted antibiotic usage. 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Chemotherapy, 2005, 11(2):84.
[7] 馬越. 合理利用抗生素資源, 遏制細菌耐藥性蔓延. 中國藥房, 2011, 22(26):2401-2403.
[8] 林意菊, 聶彩霞, 鄒治木, 等. 醫院專項整治前后抗菌藥物使用強度與合理用藥分析. 中國藥業, 2016, 25(11):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