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6 00:46:4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最美的鄉村,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提起鄉村,大家就會想到鳥語花香、果實累累這一類的詞。沒錯,農村嘛,就應該這樣!但是,你有沒有感受過一條小溪緩緩地在村里流淌所帶來的靈動,那樣的清新,那樣的質樸,就像一個穿著花布衣裳,活潑的小村姑。李坑,就是這樣的一個美麗的村莊。
這個暑假,我旅行來到了一條名叫李坑的村子,李坑和其他的村莊最大的不同是有一條小溪穿過整個村莊,清清的溪水繞過房前屋后靜靜地流淌著。走進村莊,濃濃的生活氣息迎面飄來,讓你忘卻自己是個城里人而融入了這個村莊里,把腳步放慢,慢慢走,慢慢賞、、、、、、
村民的房子依著小溪兩邊而建,房屋前后都有一個大院子,放著農具,種著瓜果蔥菜,瓜棚葡萄架是最好的乘涼處所。小溪上搭著一座座木板橋、石板橋,大多的橋只有橋板而沒有橋欄,我最初走上去時有點害怕,走得搖搖晃晃的,好像就要掉下橋,但有驚無險,很是好玩。小溪邊,村民們三三兩兩有的坐著聊天,有的在溪邊洗衣服;小孩子在路旁說說笑笑,追逐打鬧著,吃著糖果喝著飲料別提多高興呢。村民們在地里辛勤勞作了一天,在這傍晚的時刻,都輕松地享受著這傍晚的陣陣涼風。
天氣真熱啊!沒關系,坐下來向村里的阿姨討口水喝,順便再買個西瓜解解暑。風一吹,啊!好舒服啊!風中飄著淡淡的花香和泥土的氣息,讓這氣息穿透人的心肺,頓時感覺神清氣爽。夜色漸濃,也走累了,找個家庭旅社休息一下吧。家庭旅社就是村民自己的家,走進去就有了回家的感覺,我們去的那家旅社是全木做的兩層樓房,一進門木香撲鼻,立刻感覺涼爽起來,房子雖然簡樸,但生活用品一應俱全,還有空調,今晚可以睡個好覺了!晚餐吃的是真正的農家飯,原料都是店家自己種的新鮮蔬菜,真正的綠色食品,讓我們這些老吃食物添加劑的人享受了一頓難得的健康餐。
李坑,這最美的村莊,那清清的山風,那濃濃的農家味,那輕快的歡笑聲,讓我感受到質樸生活的美好。
明清古建筑、靈巖古洞群、古樹名木及古文化,并稱為婺源“四古”特色。婺源是當今中國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整的縣之一,名人墓地、唐宋古窯、明清府第、宗祠民居,無不散發著悠長的歷史人文氣息。
畫里鄉村――曉起
古樸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寧靜的街巷,青石鋪就的驛道,遮天蔽地的古樹,野碧風清的自然環境。天人合一的曉起村,堪稱是婺源最具韻味的古文化生態村。
曉起村,始建于1200多年前的公元787年,位于婺源縣城東北45公里的江灣鎮境內溪河交匯處。村中保持600余年的房屋有幾十幢,風格鮮明,氣勢非凡。其中進士第、大夫第、榮祿第等官宅大氣、堂皇,其廳堂寬敞深進,大門口三級高階和門樓上精美的磚雕圖案,炫耀著主人高貴的身份。而村頭青石護欄的古道、古亭,梁柱間族人“高中(進士)捷報”以及依稀可辨的“江氏宗祠”,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古村當年的顯赫與繁華。
曉起的三雕藝術久負盛名,三雕即磚雕、石雕和木雕。清末茶商汪氏建造的“繼序堂”、“禮耕堂”,是曉起三雕藝術的代表之作。
曉起的名貴古樹觀賞園,薈萃了千余株古樟群及全國罕見的大葉紅楠木樹和國家一級樹種江南紅豆杉。它們不僅是先人崇尚綠色、重視和保護環境的有力佐證,更為今天的曉起增添了幾分靈氣。
千年古商埠,徽州第一鎮――汪口
汪口鎮,古稱永川,建于宋大觀年間(約公元1110年前后),因村前兩河交匯、碧水汪汪而得名。它位于婺源縣東北部,距紫陽鎮23公里,全村現有人口1700余人。明、清時期,這里店鋪林立,商賈云集,一片繁榮景象。1960年以前,婺源東部陸不通車,水路航運長年僅到汪口,故汪口又為婺東貨物集散地,素有“草鞋碼頭”之稱。
汪口文化、生態旅游資源極為豐富且極具特色。被我國古建專家譽為“建筑藝術寶庫”的俞氏宗祠,堪稱婺源古建藝術之最;村中“大夫第”、“一經堂”可謂婺源官廳、商宅等徽派古建筑的縮影;保存完好的“養源書屋”,使人感悟到婺源深厚的文化積淀;走進長長的“千年古街”,會使人有濃烈的返璞歸真之感。這些都充分顯現了婺源地方文化的精華和自然生態的壯美。看過汪口不枉婺源行!
理學之源,進士之鄉――理坑
婺源沱川境內的理坑村,有著全縣最典型的明清官邸群。建村于南宋初年的理坑,鑲嵌于大鄣山余脈的錦峰秀嶺之中,蒼松翠竹與黛瓦粉墻互襯倩影,古道石梁和潺潺流水相映生輝。
理坑村自元代以后文風鼎盛,科第蟬聯,明清兩代更是官宦輩出。這里迄今保存比較完整的明清官邸有“尚書第”、“天官上卿第”、“都諫第”、“駕睦堂”、“司馬第”等,翹角飛檐,三雕工藝精湛,圖案寓意雋永,被藝術家稱為獲取創作靈感的源泉地。
贛中古建的每棟建筑,都有明顯突出徽派風格的特點。風火山墻、高聳的垂脊和起翹,還有家具、木椅的設計風格,都是精雕細刻的經典之作。在那“橫空出世”的冬瓜梁上,甚至一塊塊不起眼的隔扇、裙板、絳環板上,都可以看到《百忍圖》、《穆桂英戲挑楊宗保》、《百壽圖》,周圍刻有龍鳳松鶴、花卉魚蟲,門、窗、護凈無不雕工精致。
木板廊橋――彩虹橋
木板橋是婺源水鄉的一大特色。來婺源,一半是為了看廊橋。婺源算不上一個純粹的水鄉,卻保留著中國古代鄉村原有的風格。村莊與村莊之間,千年的石板古驛道如飄帶延展。村里,木板橋、石板橋更是別有一番雅致。
婺源著名的廊橋當數離清華古鎮不遠的彩虹橋。彩虹橋初建于南宋,至今已有800余年歷史,因襲李白的詩句“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而得名,是中國歷史上最悠久的廊橋。它是由普通木工建造而成,橋長140米,寬7米,橋面部分是木質的,這是古人為后人易于維修而設計的。整座橋沒有雕梁畫棟,做工也顯得粗糙,但卻做到了厚重、結實、耐用。800余年來,彩虹橋歷代都有維修,這也充分體現了越簡單實用的工藝,越容易傳承與延續的哲學思想。
她的英名值得傳播而尊敬!
她就是最美的鄉村女教師。
她像蠟燭,像蠶絲,
她就是最美的鄉村女教師。
孩子上學要接要送,
孩子涕笑就當師長,當母親。
以德樹人,異地教書,
她離開了自己的孩子,家庭和丈夫,
當起了最美的鄉村女教師。
“天地人”教識字,教讀書,
“1+1”起航程,學數數,
“一二三”學走路,學習武,
“ABC”學英語,寫字母。
她就是最美的鄉村女教師。
給孩子梳頭發,剪指甲,
背孩子過河,送孩子回家。
縫書包,裹傷口,捏鼻涕,
她就是最美的鄉村女教師。
用良心塑造學生,
用愛心感化學生,
用恒心激勵學生,
用真心點燃學生的希望,開啟他們的人生。
她就是最美的鄉村女教師。
用智慧啟迪智慧,
用階梯登上階梯,
教為師之骨,德為師之魂,
最初知道婺源是從電視廣告里:在燦爛的油菜花映襯下人一個漂亮的美女大聲呼喊“老家婺源”。從那時起我就有一種想去沖動,上周我有幸跟著媽媽到江西婺源去旅游。
在九江下火車,我們坐上了去婺源的公共汽車,經過長達六個小時的顛簸,我終于看到在崇山峻嶺包圍下的阡陌縱橫的田園風光。古祠堂,古廊橋,古民居和千年古樹,這就是被世人稱之為“中國最美的鄉村”的江西婺源。此時正是油菜花盛開的4月上旬,此時也是婺源最誘人,最有靈氣的時節。山坡山、古宅旁、小溪邊,都是濃烈的金黃色。婺源的春天繁花似錦,黃燦燦的油菜花、潔白的梨花、粉紅的桃花,還有很多不知名的野花,將田間裝扮得熱鬧非凡,小橋流水人家掩映著白墻灰瓦的徽派建筑,使遠離紛繁城市的人們在這里找到了心靈的歸宿。我們夜宿家院剛好下了一夜春雨,第二天早上起了一個大早,導游江導說去李坑參觀,我們踏在濕漉漉的青石板路上,小村在濃霧中若隱若現,山間的綠色點綴著點點珠光般的露珠,勝似人間仙境。
婺源的坑就是小溪的意思,李坑村故名思意就是沿著這條小溪的居民大多姓李。這里有江南水鄉的景致寧靜,古村落在群山環抱中,依溪而建的明清古建筑。村內街巷溪水貫通,九曲十灣,溪水倒映著浣紗女美麗的身影。接著我們去了“江南第一祠”俞氏宗祠。大鄣山臥龍谷風景區。古時臥龍谷是“吳楚分源”,也是鄱陽湖水系樂安江與錢塘江水系新安江的分水嶺。現在則是浙皖邊界。臥龍谷瀑布成群,飛龍吐玉;彩池連環、相映交輝,整個景區類似九寨溝海子的彩池何止成千上萬,就這樣,紫色的山、綠色的樹、白色的瀑布、彩色的深潭構成一幅天然潑墨山水畫……
因為時間有限,我們匆匆的看了下這個最美的鄉村,就和她說再見了。至今我還在回味這樣一個讓我魂縈夢牽的鄉村。
河南許昌市實驗小學四一班四年級:徐婧茵
2011年以來,學校采取多渠道籌措資金,為改善辦學條件奠定了基礎。特別是薄改工作以來,學校更是加大了辦學條件的改造力度,修建教師周轉房、學校體育運動場等,并根據縣局制訂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規劃,制訂了學校的發展規劃、實施方案,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領導機構并進行合理的分工,使各項工作有人管、有人查、有人抓。從而使學校教育均衡發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
走進校園,沿臺階前行,左邊是教學區,右邊是生活區。左行,走進教學區,“班班通”校園網絡系統、多媒體教學系統、電子備課室等讓我們感受到現代化、信息化的教育已經落戶官橋,并在這兒發芽、生根、成長、開花。目前已有30名教師體驗這一高科技的教育、250名學生享受這份成果。其他教育教學設施完善,按國家標準建有少隊部、微機室、多媒體室、儀器室、實驗室、體育器材室、圖書閱覽室、美術室等部室。現有教學儀器1700件,圖書室藏書11500冊,音美教學設備、體育器材齊全。微機30臺,教師電子備課室一間,教師用電腦18臺。校園綠化、美化與現代化融為一體,環境舒適、優雅。實現了教學環境優美、教育設備優良、教學資源的優質等頂優組合,為推進學校教育均衡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學校成為嘉魚縣農村的窗口學校。
學校管轄5個行政村,一個集鎮,設有小學一至六年級共7個教學班,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輟學率為0%,教師崗位合格率為100%,師生比為1:8.33,還配備有一支數量合理、素質優良、結構優化、充滿活力、精干高效、相對穩定、德藝兼備的師資隊伍,讓學校教育錦上添花。
教學樓前的操場是學生體育活動區。其中硬化了3200多平方米、塑化1500平方米,還建有240米田徑環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安裝有乒乓臺、爬桿、秋千、籃球架等多項體育運動設備。大課間、體育課,學生就是在這片活動區進行多項體育活動,既豐富了課余課間生活,又增強了學生的身體素質。
學校的教學區、生活區、活動區布局合理。走進生活區,又是一番情景:琉璃瓦房,百年香樟,繞道桂花樹,青翠的桔園,品種多樣的植物園地,給你一種田園雅情。特別是冬季的蘿卜,四月的青菜,五月的玉蘭,六月的香樟,八月的桂花, 十月的桔子,讓你留戀在季節的變換中,品味這種花香菜果熟的田園氣息。
漫步學校的文化長廊,校園文化讓人感覺一種如臨詩雅書香的校園。“以人為本,依法治校”,這是學校的辦學思想,學校以創建校園文化為載體,將育人與文化環境的營造合為一體。學校大力加強了班級管理,落實德育常規,積極開展形式多樣、有針對性地德育教育活動,學校在“關愛留守兒童”、“家長聯誼會”、“比教學、訪萬家”、“慶六一”、“國學經典教育”、“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等方面扎實認真,豐富多彩。做到了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服務育人、活動育人。走進整潔的校園,良好的環境,給予學生美的感染和熏陶,高雅生活情趣的陶冶。
“安全第一、德育先行、教學中心、后勤保障”這是學校的工作思路。全體師生立足田野,全力打造文明校園、和諧校園,創建農村特色的教育,并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果。如學校近五年連年榮獲縣市級“先進單位”、“質量教學先進單位”等。
“質量是生命,管理是保證”,這是學校工作的法寶。學校以“質量立校”,切實解決素質教育與教學質量的關系,突出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求真務實、學校教育質量大大提高。
首先學校“開齊、上足、教好”國家規定的各類課程,規范辦學行為,把“教師課前準備,小黑板、遠程教育設備使用,學生作業處理”這些重要環節落到了實處。其次是嚴格教學管理。嚴格執行規范的課程表和作息時間表。認真上好體、衛,藝課和大課間活動課,保證了學生每天1小時陽光體育活動時間。采取切實措施控制學生在校時間和家庭作業量,家長滿意度高。
再次就是抓好教學常規管理工作:①、學校對每天的教學活動實行了全天候管理,如發現不按教學常規上課,課堂環節脫節、不完整,隨意上自習課,未按規定時間放學,不執行坐班制度等現象,都要作為教學事故根據學校獎懲條例進行了處理。一學期以來類似事件發生較少。②、切實加強了課堂教學管理。第一,把功夫下在課前。要求教師認真鉆研教材,精心備課。備詳細教案、備教學目標、備教學環節、備教法和學法、備板書設計和作業練習。第二,把力量放在課內。做到了當堂檢查、反饋和鞏固。第三,精選課堂教學例題、習題、作業題,做到精選精改,注重效率。第四,加強過程管理。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除了平時的常規檢查4次以外,隨堂聽課外,加強對重點教師的管理。采取分階段、有重點、有針對性地轉變其思想,提高其業務能力。方法為:一聽(聽課堂教學);二看(看備課、作業批改);三座談問卷(開學生座談會、問卷調查,了解教師的教學情況);四總結提高,全面解決“教”和“學”之間存在的實際問題,保證學校教學活動有秩序、高質量地正常開展,培養全體教師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教學作風,加強課堂教學管理。
一、愛情應在
曲水流觴處
最詩情畫意的最受情侶歡迎的地方在哪里?仔細一想,腦海里浮現的有很多名山大川,但是也有一些很美的田園風光,她們沉淀著中國千百年來的歷史和文化。她們就像是無數文人筆下的詩,依然小橋流水、依然山明水秀、依然恬淡宜人。
深藏閨中才有風景,身處長江中下游的婺源也不例外。婺源縣建于唐朝開元28年(公元740年),境內林木蔥郁、層巒疊嶂、溪流潺潺,奇峰、怪石、驛道、古樹、茶亭、廊橋及多個生態保護小區構成了婺源美麗的自然景觀。
婺源的田園風光,可概括地形容為“水繞村莊“。有水的地方就有村子,有村子的地方就可以看見溪流。鄉村小道兩邊飛檐翹角,灰瓦白墻的徽州民居,錯落有致地鑲嵌在修竹掩映的林間。這樣的村景應該進入袁江或者張大千的山水畫,渾樸有致,平易雋永。
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這形容的是慶源村下游一帶的景色,這樣的風景在曉起村內反而是見不著的,要看,必須站到慶源村下的江嶺上俯視:坐落在群山谷地間的村落簡直就是一個如詩如畫的低山田園,梯田、河溪、古樹、居民、木橋、放牛娃……江南鄉村應有的一切元素盡收眼底。
二、探索古韻,
尋找溫暖愛情的過往
對于愛情,除了新潮能夠為它增加色彩外,古韻,也許能夠讓它格外迷人,也能夠增加戀人彼此的神秘感覺……好,還是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吧!
書鄉婺源 四古風韻
“山間茅屋書聲響,放下扁擔考一場。”書鄉婺源自古文風鼎盛,人才薈萃,歷代名人遺跡較多,有“吳楚分源”界碑、春秋吳太子鴻墓、漢長沙王吳芮墓、南宋岳飛吟詩的花橋,還有李白、黃庭堅等名人游覽時留下的遺跡。走進書鄉婺源,就像行進在久違了的歷史風塵中,在青山里、在村道旁、在不經意中,一處年久的殘壁斷碣,一段彎曲的青石驛道,一棵蒼翠的名木古樹,一口普通的水泉深井,都有一個傳說、一個典故。其中,以古文化、古建筑、古樹群、古洞群為主的“四古風韻”著稱。
古文化
“古來存圣跡,從此識前賢。”婺源歷代文才輩出,代代有名家。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清代音韻學家江永,科學家齊彥槐,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現代醫學家程門雪……自宋至清,全縣考取進士552人,仕宦2665人,歷代文人學士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進入《四庫全書》,7位名人入選《辭海》。有“中國縣級第一館”之稱的婺源博物館,珍藏商至清各類文物一萬余件。儺舞、徽劇、茶道、抬閣、地戲等民間文化藝術絢麗多彩。
古建筑
境內獨具徽派風格的古祠堂、官邸、民居、廊橋、亭閣等遍布鄉野,掩映在山麓水畔,點綴于古木幽篁之間,為我國明清古建筑保存得最多、最完整的縣之一。其中,木雕、石雕、磚雕精美絕倫,堪稱“三絕”。著名的“俞氏宗祠”、“百柱祠堂”氣勢恢宏、工藝精湛,被專家譽為“藝術殿堂”。
古樹群
婺源現有古樹名木兩千余株。漢代苦櫧、唐代銀杏、宋代紫薇等古樹名木,雖歷經千年風雨,依然蔥蘢秀挺;其中,以“江南第一樟”――虹關古樟和“江南杉王”――朱熹手植的文公山古杉群著稱。
古洞群
婺源有集全國溶洞之大成的靈巖洞群,洞群位于靈巖洞國家森林公園。現已探明36處,景致奇絕,石筍、石花、石柱、石幔琳瑯滿目、千姿百態。令人稱奇的是,靈巖洞壁間至今仍保留著“岳飛游此”、“吳徽朱熹”等歷代名人題墨、詩句兩千多處。
三、愛情旅游攻略
沱川――虹關――官坑的徒步路線,很值得走一走,沿途的風景是坐車享受不到的。而且路也并不難走,沿著石板路,聽身邊小溪潺潺流水,透過云霧看梯田村莊若隱若現,還有小鳥的歌聲,有說不出的享受。
虹關――官坑的路線沒有岔路,先到嶺腳村,然后向東沿石板路翻過一個山頭就到了。這一路的景色不錯,一路都有溪流相伴,還有小瀑布,大約兩小時的路程。
沱川――虹關的路線有點復雜,岔路較多,按圖上的標注就不會錯了。
要注意的是林場到周家山的一段沒有石板路,要走小路翻山而過,路雖難走一點,但能近不少。上山的路口就在從林場到白石坑路上經過的第一個石拱橋處,有一條架空的引水渠橫跨過路面,在路的右邊上山,沿小路爬到山頂再下行一段就會看見一個小村子,叫周家山。
沿村中的干道(石板路)上山,在一棵大松樹或一棵被劈成兩半的油茶樹(形狀像個拱門)處右轉沿土路繼續走,直到看見石板路,再沿石板路下山,山下的小村子叫外言坑,過了河就是虹關,村口有棵千年古樟,很好找,在山上就能認出來。周家山這條路不好找,路也不好走,容易迷路。如果想保險一點的話可以從白石坑上山沿石板路走,過了亭子走左邊的路下山(另一條路是去周家山的)。
四、婺源特產
婺源特產可以用四色概括:綠、紅、黑、白。
綠:即綠茶,以“顏色碧而天然,回味香而濃郁,水葉清而潤厚”著稱的婺源綠茶,宋稱絕品,明清入貢,中外馳名。早在1915年就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紅:即中華荷包紅魚。集食用與觀賞于一體的中華荷包紅魚,是國內外惟一獨特的魚種,其色彩紅艷,形似荷包,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
全國800萬鄉村教師,承擔著6600萬的農村中小學生的教學任務。此次以“他們因播種光明而美麗,你我因弘揚崇高而尋找”的尋找最美鄉村教師主題活動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通過尋找、發現、宣傳典型代表,展播鄉村教師淡泊名利、執著堅守、甘于奉獻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情操,營造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引導更多人關心農村教育、支持和幫助鄉村教師和農村學校。
在第28個教師節前夜,(9月9日晚8時)中央一套和中央10套同時在黃金時間播出了“2012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頒獎晚會”的實況。宋玉剛等10名優秀鄉村教師名列榜首,脫穎而出。他們在祖國最邊遠、最幸苦的地方,用博大的愛心為孩子們撐起了一片知識的天空,他們是今晚最美的教師!
有人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形象,而對于鄉村教師而言,這種光輝更加閃光,更加彌足珍貴!他們雖然辛苦和貧困,但他們知道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也因此他們比那些錦衣玉食又天天抱怨的人幸福。
媒體和社會的關注,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他們平凡中的偉大,同時也看到堅守農村教育事業的鄉村教師美好心靈的背后,無不是貧窮的付出和疾病的折磨。然而作為一名鄉村教師,從她加入之日起就承載著無上的榮耀,從承載之日起就肩負著沉甸甸的責任。他們從山里孩子們渴望外面世界的眼神中收獲著永恒的欣慰!
那么是什么讓他們選擇了長期堅守,放棄了城市里優越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懷著對邊遠農村教育事業的無比忠誠,對貧困孩子的無比疼愛,甘愿到艱苦的偏遠地區,從青春年少到滿頭銀絲,傳播文明,普及教育,使邊區孩子告別愚昧無知,拯救民族大業,從而使鄉村教育得以薪火相傳。又是什么讓他們選擇了無私奉獻,戰勝孤獨寂寞,克服了重重困難,用青春、熱血、甚至生命的付出,使一批批學生得以從大山中走向外面的世界,撐起了下一代的希望。
我們從頒獎晚會現場一個個真實生動、感人肺腑的情節故事片段中找到了答案,他們平凡的生活和高尚的心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震撼觀眾的同時也觸動了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面對他們清貧的堅守和執著的追求,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去抱怨社會的不公,個人的懷才不遇!
徐德光老師,是頒獎晚會現場10位最美鄉村教師中的一位,這位當了37年馬背上的校長,感人的事跡感動著觀眾不禁潸然淚下。貴州省遵義市的扇子林教學點,建在群山環繞的半山腰上,周圍幾個山賽的孩子都要到這里來上學,孩子們每天都要在密林雜草中穿行兩三個小時才能到學校,山高林密,灌木叢生,當年18歲的徐德光老師就是用鐮刀砍了五年時間,一刀一刀劈出了一條孩子們求學之路。
五年的劈山開路,徐老師的雙手傷痕累累,劈成了殘疾。為了修建新的學校,徐老師一個人,一匹馬不分晝夜將9萬多塊磚瓦背上了山,改善了孩子們的學習環境。每到下雨天,徐老師總是牽著他心愛的白龍馬把孩子們一個一個送回家,為此他摔斷了兩根肋骨,白龍馬的一只眼睛也摔得幾乎失明,硬是保護了所有的孩子沒有受到一絲一毫的傷害。“白龍”是他當年傾其所有買回來的唯一家當,這么多年來一直陪伴著他為學校立下了大功!畫外音銀屏上徐老師看著日漸衰瘦的白龍,感觸頗深地撫摸著它喃喃自語:“白龍:你累不累”?白龍也好似聽懂主人的話搖了搖尾巴揚起了頭,引得觀眾鼻子陣陣發酸。
聽主持人白巖松介紹,徐老師的喉嚨一直沙啞,可他始終沒有去看,原因就是怕萬一手術后不能說話,學校的孩子們就沒有了老師。他說最大的心愿就是他老了,學校的教育能后繼有人,讓所有山里的孩子都能走出大山。多么樸素無華的語言,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懷著對大山的一片赤誠,對孩子的那份摯愛,徐老師從18歲到55歲,37年如一日堅守在大山,換來了一批批走出大山的大學生!他是孩子們心中最美的爸爸老師。
1983年10月13日,林子閎出生在臺灣省臺北縣,家境艱難,18歲高中畢業后,就全職做布置會場的美工。
那時,母親游靜芬已離開臺灣,到蘭州一家旅行社做會計。
2004年,林子閎也來到蘭州,給媽媽的朋友李南陽先生做助手,陪同前往西安、東莞等地。李南陽先生是富有愛心的臺灣商人,但患有肺病且日益消瘦。
兩人來到瀘沽湖后,屢屢受到震驚。風景如此之美的地方,卻如此貧窮。70%的山民都是文盲。瀘沽湖鎮木垮村原來有一所村辦小學,但因年久失修,已經關閉。100多名學齡兒童每天必須要走3個小時的山路,去鎮里的中心小學上學。因為山路遙遠,大部分村民選擇讓孩子輟學,在家務農。
李南陽先生決定留在這里,出資給孩子們重建學校。并讓林母游靜芬過來幫忙。
50多天后,瀘沽湖達祖小學建成了,李南陽自任校長,并對山民宣布:達祖小學的孩子學費、生活費全免,都由他來向社會募集。
招募的志愿者陸陸續續來到,而林子閎選擇了離開,回到了臺灣,找到了一份年薪20萬的土木工程設計工作。
臨走時,林子閎曾對李南陽先生說過,如果達祖小學需要他,他隨時都會回來。
瀘沽湖是高海拔地區,李南陽每天都在忍受著高海拔少氧對肺部的損害,有時竟然累到吐血。
2007年3月25日,李南陽先生因肺癌辭世,骨灰埋在了達祖小學旁,學校一切事宜暫由游靜芬打理。兩年后,林子閎辭職來到瀘沽湖,當了這所小學的校長,當時學校共有3個教學班80余名學生,7個教師。他一直記著自己對李南陽先生的承諾,也難忘先生去世前的遺愿:一定要把學校堅持辦下去!
為了籌措資金,林子閎多次到上海等地募捐,得到了上海“1881”職業婦女組織的資助。回到學校后,林子閎則把日常事務交給副校長打理,自己在山路跋涉,走進山民家中,爭取不讓一個孩子輟學。
林子閎忘不了第一次走進大山的情景。清晨,他在當地山民的帶領下,整整爬了一天的山,晚上才到前所鄉的耳普村。這里不通水電,沒有公路,手機也沒有信號。回來當天他就開通了“瀘沽湖達祖小學新浪博客”,實時報道情況,粉絲們越來越多,并且寄錢寄物。同時。還有志愿者來到達祖小學,并主動遵守“支教至少一年”的規則。為孩子們帶來新鮮的資訊。現在,這位年輕的林校長已經成立了達祖公益助學基金。通過微博、QQ群、博客等,將山里孩子需要幫助的信息,都發到網上,尋求幫助。
2010年8月初,達祖小學新建成250平方米的新校舍。仍有捐款和物資源源不斷送來,林子閎就將達祖小學作為發酵愛的平臺,將師資、捐款和物資分配給周邊需要幫助的匹夫村小、格瓦完小,以及云南境內寧蒗縣的溫泉完小、新興完小等數十座學校。
每周,林子閎都要和志愿者進山兩次,到這些學校去支教。送去物資,隨身還帶著照相機,為淳樸的山里孩子拍照,發到博客上尋求一對一的幫助。
每個月,林子閎都要在博客空間里公布粉絲捐款捐物名錄。并清楚地公布每一筆捐款、每一份捐贈物資的使用情況及去向。
1、《苔絲》根據托馬斯·哈代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一個普通農家女子的悲慘命運。女主很美,英國鄉村也很美,故事很曲折,看完令人震撼。
2、《斷背山》該片是由李安執導,杰克·吉倫哈爾、希斯·萊杰、安妮·海瑟薇、米歇爾·威廉姆斯主演的愛情片,于2005年12月9日在美國上映。故事背景是美國懷俄明州,講述了兩個年輕的牛仔因打工相識并相愛,但迫于世俗的壓力,兩人最終沒能走到一起的純愛故事。
3、《海蒂和爺爺》。《海蒂和爺爺》是一部德國劇情電影,講述了海蒂來到了阿爾卑斯山,投奔住在那里的爺爺的故事。小女孩很可愛,景色拍的很美,影片特別溫馨,看完讓人心情愉悅。
(來源:文章屋網 )
100年來,對鄉村建設的探索斷續有之,新農村建設的大進程里,從細微處,我們始終觀察各種“協作者”如何介入鄉村,并不臧否,或有啟發。
“郝堂村是集大成者”,此前參與過30多個村子建設,畫家孫君老師如此打量郝堂。鄉建院甚至準備把他們的總部設在這個中原小村。
荷花盛開的村莊:
離城不遠,古井古樹,“能建有品位的村子”
河南話里,郝堂同“荷塘”。村里正有160畝荷花,由稻田改的,開得正好,“為將來做服務業搞好環境”,荷花是從中國鄉村規劃設計院院長李昌平的老家搞來的。山中還有幾萬畝板栗,上萬畝茶園,做成信陽毛尖。
這是個清秀的山村,照清禪院里400年大銀杏枝繁葉茂,而河邊大楓楊樹則是1958年老人護下來的。這也是李昌平當初選點的理由,有共同山林,有產業前景,離城不遠,古井古樹,“能建有品位的村子,建好后可就業,在逆城市化中有前景”。
村莊干凈。兩年前,“小河都被垃圾塞滿了”。他們進入的第一步,便是從垃圾分類開始,如今建有資源分類中心。這幾乎是他們進入各個村莊最先要做的:先有干凈村莊。曾有人不肯搞垃圾。“愿意種花不?”“愿意。”栽上幾株花,第二天垃圾就不見了。
這個20平方公里、趨于南方丘陵地區的典型村莊,青山環繞,環境優美。因至今沒出過一個科級干部與正規大學生,被認為“風水不好”。2004年才“村村通”,幾乎被遺忘的這個村莊,因為鄉建院的進入,正在發生著很多你看得見與看不見的變化。至少,以前難以看到的區委書記,“有時候一天來一次,小到砍了一棵樹都要批評”。
房子:
這個村莊,真的是畫家活生生地畫出來的
李昌平領我們逛村子,剛進“老張山莊”院門,一只小白狗便撲進他懷里。他抱了老朋友“小虎”一會,才開始介紹,這是1號院——他們改造郝堂村房子的起始,必參觀處。房主張厚健是窯灣組的組長,只好拿自己先“示范”。
10多年的兩層舊居,當初的白瓷磚保留了部分,砌了新的門樓,用的是看上去如青磚的水泥磚,村中大部分房屋材料都用此免燒“環保磚”。窗戶都加了木窗,是當木匠的張組長親手做的。房子另有雜屋、廁所。屋前的小池塘與植物,其實是個完整的污水處理系統。
房子,是依據孫君老師的“畫”改造的。這位安徽馬鞍山畫家,10年前開始給農民畫房子。在信陽市委黨校2樓他的工作室里,墻壁上掛著的正兒八經的油畫,空白處居然也畫上了建筑草圖。
1號院的“畫”,繪制于2011年6月15日。李昌平在紙上批復:“要以主人家意見為主,是他的家改房,我們只是幫忙,不可添亂。”修改圖上,村主任胡靜的簽字:“主人家同意以此圖為主。”每所房屋,主人都根據其功能,可以商量修改意見。比如吳軍家,“之前設計了內走廊,那樣接待的房間就太小”。這也是中國鄉建院一直恪守的原則。改房,全憑自愿,各自喜歡。
張厚健把孫君的手繪圖,裱起掛在餐廳。此后村里先后有二三十戶開始改造。最讓人喜歡的是3號院。一幢獨院土坯房、茅草房,墻是夯的那種,裂紋清晰可見。房子早已無人居住,鄉建院拿下后,花了20萬改造這市值2萬的房子,盡量原貌修復。大伙喜歡在3號院喝茶。村官朱菊是本村人,常取井水給客人泡信陽紅或毛尖。鄉建院所追求的,正是這樣,從土里長出來一樣的房子。他們也用這房,阻止了拆老房子的步子。
每一個房子,都充滿誠意。最讓村民感到奇怪的,則是離3號院不遠,臺灣生態建筑師謝英俊設計的一個房子。“從沒見過這樣的”,施工者笑,繼續用輕鋼安裝這如積木般的房子。
當然,雖然孫君等人一再強調“自愿”,有一些,顯然當初是很勉強說服人家做的,比如必經之地的甘如生家。在1980年代的土坯外糊著稻草狀東西,一磚一土兩房,“中間不好連接”,用了木頭堆砌的門,柴扉輕掩之狀。
“很多村子我們改過的,村民首先都覺得丑、落后,在參觀者的贊美里,他們才將信將疑,慢慢就覺得好看了。”我問女主人,好看么?她笑了笑,不答。“拿出一疊照片,農民總是挑出最丑的一張覺得最好看”,還好,將人們的審美,從“白白的貼瓷磚的小樓最好看”,改變到周邊村鎮有人慕名來學,并沒花費多少時間。如今回憶起幾年前在某村,“把這樣丑的房子帶到村里,應該把孫老師抓起來”的光景,孫樂呵呵地笑。
蓋這些房子,對施工隊也是個挑戰。一直合作蓋房子的大胡子李,是信陽本地人,孫君在山里偶入他家,發現其高腳杯擦得锃亮,自此結下交情,“很難蓋,但蓋了個好看的房子,有成就感”。作為搭檔,主張花小錢建村莊的李昌平雖贊房子好看,也直言不諱地有看法,“有些房子體量太大,花費太高”。
“政府主導的新農村建設,是在農村建構現代文明,而鄉建院則是重塑農村文明。”
快要竣工的郝堂村新小學,在村中一塊小坡上,可俯瞰村子,設計者在鐘樓上給鳥預留了巢。但自學校右轉,僅幾步路遠的郝堂馬灣組,與被改造的紅心組等核心組相比,顯然是兩個世界。
郝堂村有18個自然組,目前只有2個示范性組是“幸運”的,村主任家也不在范疇內。馬灣路邊樹下8個坐著聊天的女人,見拍照,略羞澀,“拍拍我們的老古董啦”。對于改房子,雖說“要自己出錢肯定不得改啦”,不過24歲在武漢打工的張濤,已經開始打電話咨詢母親,是否可以改建房子開農家樂。
繼續驅車往前,在快要出村處,曹灣組的曹幫啟家,也熱火朝天將一層樓加蓋成兩層,新做了個立面,“要花30萬”。孫君說,這些肯花30萬“天文數字”蓋房子的人,對鄉建院懷有最大的信任,也對村莊充滿希望。
武漢理工大學建筑學博士劉煒慕名而來,也曾參與很多湖北農村設計的他,在3號院喝茶,做了這樣的比較:“自己參與的政府主導的新農村建設,是在農村建構現代文明,而鄉建院則是重塑農村文明。”
主張“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的鄉建院,與渴望更“現代”的村民碰撞自然很多。比如新修的進村主道,村民想不明白為何不搞瀝青路,孫君堅持用砂石路,“技術處理后也無灰塵,卻可以用粗糙壓住精致”。
雖然他們認為房子是最不重要的,但目前村子還集中在改造房屋階段,更多的關于產業支撐、養老村的籌劃還在未來。至于此過程中,他們最終的目標,修復鄉村文化,則是漫長的過程。郝堂的變化是緩慢的。政府方面有點著急,覺得太慢。李昌平則嫌太快,“沒有時間表”。這讓也希望“慢”一點的村支書老曹很為難。雖然早做好了“脫三層皮”的準備,依舊沒想到,一個村莊的裂變,要經受太多的考驗。
對話孫君:
“他們就跟黑夜一樣,給一點光亮,螢火蟲就飛舞過來”
記者:一個畫家,怎么想著給農民畫房子?
孫君(以下簡稱“孫”):現在是一個城市建筑丑、農村建筑也丑的時代。蓋房子是農民最大的事情,一有點錢就蓋房子,改革開放30年蓋了2.5次房子了,但房子基本是框架式、仿歐式建筑,談不上審美。我們看著有點丑,就幫著弄弄看,把畫家的情懷加入進去。
記者:畫10年房子,畫出感情來了吧?
孫:弄的過程很有意思,從開始不認可,到爭先恐后找你設計房子,你會覺得你的作品會有很多讀者,最沒有文化的農民,不僅理解、參與,還狂熱地拜托你,請你吃飯,套近乎。這就是對美的渴望。他們就跟黑夜一樣,給一點光亮,螢火蟲就飛舞過來。從我們做的一些小案例,清晰感受到,中國農民太需要文化與教育,而社會體系太不關注他們的情感。我們也很尷尬。不做吧,很多人需要。做吧,力量太小。感情像個天平,愈來愈靠近鄉村的情感,割舍不下。
記者:你設計的郝堂村的房子風格,是依據什么確立的?
孫:每個地方建筑都不一樣。郝堂建筑,挖掘豫南民居典型特點,既有南方的玲瓏與精細,又有偏北方的高大。年降水1200mm、房屋高度等,都處于中間階段。色彩,楚文化比較凝重,所以基本都是墩墩的感覺。我做的也不一定是典型的豫南民居,在資料、檔案等方面尋找,最后形成我心中的豫南民居。做到神韻的一種。我的目標是,千萬不要建一個20年又要拆的房子。現在做的房子,20年后會更好看。現在的磚頭充滿火氣,比如瓷器,經歷歲月之后才溫潤。
記者:鄉建院的建筑設計師是如何組成?一個村子需要風格基本統一嗎?
孫:我畫的圖村民認可后,再交給專業設計師。鄉建院除專職設計師外,也與很多相同理念的建筑設計師團隊合作,希望建筑語言多元化,將自己的獨特情感融入,只要不太出格的。但又需要統一性,要求既有傳統的延續,又有現代功能。
記者:我看到過謝英俊老師給河南淅川設計的生態屋,農民愿意接受嗎?
孫:還是不太能接受。覺得不牢靠,也沒面子。有時造價還更高。但還要努力推動,那是未來的一個方向。
對話李昌平:
大資本搞新農村建設是錯的;扶持社區金融才是長效機制
記者:中國農村這樣的金融困境,是否是土地集體所有導致的?
李昌平(以下簡稱“李”):在東亞社會,即使土地私有,在中國臺灣,日本,也沒有大銀行直接對接小農戶,都是靠農協內部金融服務小農。在國內,土地承包證等無法成為銀行有效抵押,那么就需要在銀行與農戶之間,建立類似于“夕陽紅”這樣的社區資金互助社。在中國,做農村金融,政策上是沒問題的。但這一部分的管理,從農業部劃入了銀監會,縣級銀監會才1~2人,不可能支持農民社區資金互助社發展,就卡在那陷入了困境。這個問題是最亟須解決的。
記者:農村社區互助金融最大的優點在于什么?
李:農村是個村社共同體自治社會。大資本下鄉搞新農村建設,會破壞農村共同體,這個要警惕。扶持農村社區互助金融,一可以盤活土地增值資產(抵押貸款),解決資金短缺;二可促進各種要素自由流動,優化配置;三可以促進其他合作和綜合發展;四可以壯大集體經濟和發展村內公共服務,鞏固村社共同體;五可以加強兩委戰斗力和自治能力。
記者:郝堂村的金融試驗進行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