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1 08:43:2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臨床醫生工作經驗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Effect assessmen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o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with arrhythmia
FU Feng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People′s Hospital of Gangkou District of Fangchenggang City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Fangchenggang 538002,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o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with arrhythmia.Methods 81 case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with arrhythmia in 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4 to Octo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40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41 cases) according to admission sequence.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evidence-based nursing.The nursing effect and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he nursing work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bed time and hospital sta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rrhythmia;Cardiac function;Satisfaction degree
循?C護理是指經過準確慎重的經驗總結以及充足的科學依據,根據已有的臨床工作經驗,有針對性地制訂出相應的護理措施,并將其應用到臨床護理工作中。首先要根據以往臨床經驗,同時和患者價值以及愿望完美結合,提出問題,尋找已有實證,給予患者最佳的護理措施。循證護理工作的核心內容在于根據科學證據制訂護理工作方案和計劃,并逐漸開展到工作中[1]。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是危險性極高的內科疾病,患者極易發生猝死,對于此類患者,護理工作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護理方面的工作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給予患者及時有效的前瞻性護理對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以及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2-3]。本研究選取在我院內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循證護理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內科住院的8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且均已出現心律失常。按照入院順序將入選患者分為實驗組(40例)和對照組(41例)。實驗組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齡39~93歲,平均(62.8±6.7)歲;梗死部位:下壁14例,前?g壁9例,廣泛前壁10例,前壁6例,高側壁1例;28例合并高血壓,20例合并高血脂,29例合并糖尿病。對照組中,男性29例,女性12例;年齡39~93歲,平均(63.3±5.9)歲;梗死部位:下壁13例,前間壁11例,廣泛前壁9例,前壁7例,高側壁1例;26例合并高血壓,22例合并高血脂,27例合并糖尿病。排除標準:需要手術治療或者最近1個月內有過較大手術史以及精神障礙患者。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病情的監測和觀察、24 h持續心電監護、心內科常規治療、按時服用藥物、吸氧以及臥床休息等。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循證護理,組建循證小組,學習循證護理知識并了解患者信息,具體如下。①嚴密監測病情:急性心肌梗死并發24 h內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達到70%[4],因此對患者進行心電監測至關重要,并予專人看護,隨時發現病情變化及時搶救。同時關注患者的主訴感受,床旁備好除顫器、起搏器、氣管插管等搶救設備及搶救藥物,搶救設備固定位置放置,急救藥物準備齊全。②休息與活動:最初1周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多發時間段[5],因此在此段時間內患者應嚴格臥床休息,不能盲目下床活動,患者在進行各項活動時必須有醫務人員指導以及在心電監護的情況下進行。③飲食護理:患者發病后4~6 h禁食,病情穩定后逐漸以流質飲食為主,若無嚴重并發癥,一般在入院1周后可給予半流質飲食,低鹽、低脂、無刺激性、清淡飲食為主。食物中應富含維生素、糖和蛋白質,以保證人體的營養供給且易于消化。食物中要含有一定量的纖維素如蔬菜和水果,這有利于大便通暢;少食牛奶、豆漿等產氣食物,以免引起腹脹;每次進食量應嚴格控制,盡量少食多餐,防止進食過多。④心理護理:由于患者心肌缺氧嚴重,會有心理焦慮存在,應與患者家屬共同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主動與患者交談,耐心做好解釋工作,使其了解精神刺激對疾病的負面效應,從而緩解其焦慮和緊張情緒,減少不良情緒對病情的影響。對于過度緊張不安的患者,可以根據醫囑適當給予鎮靜藥物,防止患者由于情緒激動而誘發心律失常。⑤排便護理:根據相關文獻總結,多數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死于排便過程中[6],發病1周內常因患者不習慣床上排便導致進食量減少而發生便秘,因此應避免因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臟負擔,指導患者在床上使用便盆,使其養成床上排便的習慣,急性期可給予緩瀉劑,加強腹部按摩,避免排便時過度用力屏氣,必要時可做低壓灌腸以協助排便,患者排便過程中應嚴密監測,如有異常立即處置。⑥用藥護理:心律失常發生時間多數集中在5:00~12:00[7],因此服藥時間應在5:00~12:00之間,給藥過程中加強對患者黏膜、皮膚和意識等進行監測,發現不良反應則立即給予相應治療。
1.3觀察指標
住院期間記錄心律失常的發生次數,出院時記錄住院時間、臥床時間,并采用本院自制調查問卷對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三個等級。心功能評估采用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Ⅰ級為日常活動不受限,Ⅱ級為日常活動輕微受限,Ⅲ級為日常活動明顯受限,Ⅳ級為無法進行任何體力活動。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組間心功能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及心律失常發生率的比較
實驗組的臥床時間與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心功能情況的比較
實驗組的心功能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實驗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4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急診科;臨床帶教
臨床畢業實習是醫學生向臨床醫生過渡最關鍵的時期,是培養醫學生具有良好的醫德醫風,鞏固其所學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提高臨床基本技能的重要環節。做好醫學生的臨床帶教工作是醫學生醫學教育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我科2002年以來先后接受約230名醫學生入科實習,通過規范的臨床帶教工作,收到較好的效果,受到實習生及醫院醫教科的好評。現將經驗總結如下:
1 制定好個體化的教學實施計劃
到急診科實習的醫學生,基礎水平參差不齊,有研究生、本科生、大專生,還有中專生,學習專業方向不同,沒有臨床工作經驗,在急診科實習時間長短不一,從2周到1個月不等,因此必須根據其自身情況對學生因材施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每批不同院校不同專業的實習生到急診科實習前,均由教學秘書根據其所在院校規定的實綱結合本科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實施計劃,經科內討論通過后,再由各個帶教老師遵照執行。
2 重視并認真落實入科教育
實習生初到急診科,從環境到具體醫療工作,都會感到陌生;面對急危重病人,多存在恐懼、緊張心理,常常不敢動手,覺得無所適從,為了使實習生盡快熟悉工作環境,進入角色,應重視并認真落實實習生的入科教育。實習生入科后,由教學秘書帶領其熟悉科室布局、成員、搶救房、留觀床位、手術室、換藥室等情況,使其對急診科有一初步的整體印象,提高其在急診科的實習學習興趣。隨后,按臨床小課的形式進行入科教育。簡要介紹急診科科室工作規章制度、無菌觀念、病情觀察、病歷書寫等方面的注意事項,使其盡快進入角色、工作時有章可循,減少走彎路的機會。另外,一定要明確實習生的工作職責及在急診科學習所要達到的要求及目標,使其學習及工作有章可循。
3 做好急診科臨床帶教工作的實施
在急診科基本教學目標有以下幾點:(1)掌握高熱、昏迷、抽搐、休克、心律失常、心臟驟停、心衰、呼衰、腦衰、肝衰、腎衰、氣胸、咯血、上消化道出血、急腹癥、急性中毒等常見急危重癥的診斷、鑒別診斷及處理原則,培養醫學生的臨床急救思維及搶救意識。(2)掌握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及分類、血型鑒定及配合、血小板計數、出凝血時間測定、尿糞常規檢查、嘔吐物及糞便隱血試驗、血清電解質測定、血糖、肝腎功能檢查、血清及尿淀粉酶測定、血氣分析的正常值及臨床意義等。(3)掌握急救車及搶救室配備的所有常用急救中西藥的藥理、規格、劑量、用藥途徑、適應癥、毒副作用及禁忌癥。(4)在各級醫師或護士指導下,學習或初步掌握下列診療技術:皮內、皮下、肌肉注射,靜脈穿刺及注射、吸氧、吸痰、洗胃、灌腸、導尿、物理降溫、快速血糖儀、心電圖機、監護儀的使用等。(5)掌握最新版國際心肺復蘇指南中有關心肺復蘇要點及操作規程,熟練使用除顫儀進行電除顫、簡易呼吸器進行人工呼吸,了解經口氣管插管等人工氣道的建立措施,對呼吸機的原理及參數的設置、調整有初步的認識。(6)初步掌握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失衡療法,液體療法。(7)初步掌握止血包扎固定及脊柱損傷時的固定及搬運相關知識。
采取平時查房床邊講解、邊示范的方法。每天最少2至3個實體病例的診治過程和難點、注意點的分析,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要求學生現場操作進而獨立完成(帶教老師“放手不放眼”)為主體的方法,結合主治教學查房、科內小課、參加科內疑難和死亡病案討論、典型病例討論等師生互動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課后要求看書,回憶思考,鞏固所學的知識,并敦促學生閱讀相關古籍、著作、文獻,適當布置關于某些方面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工作,為將來的臨床、科研打下良好基礎。
4 做好教學工作的檢查
對實習生的檢查,爭取平素抽查與出科考試相結合,平素抽查主要通過查房提問等手段了解其匯報病史、體格檢查、病歷書寫、臨床操作等多方面的情況。出科考試包括理論考試、病例分析、診療操作檢查、臨床答辯等方面的內容。學生輪科成績中,平時成績與出科考試成績各占50%的比例,力求做到最終成績客觀、公正。
5 認真總結臨床帶教工作
臨床醫學生實習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深化和延續,直接影響到臨床實習教學質量和臨床實習效果[1]。我院兒科從2012年起陸續承擔本科醫學生實習教學任務,為探索適合臨床醫學生在基層醫院臨床實習的有效實習帶教模式,我科從2013年7月起實施了“一對一”的導師全程跟蹤帶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經驗總結如下。
1兒科臨床教學傳統的實習方式及其弊端
1.1傳統實習的組織方式落后
以小組為單位是兒科實習最常用的實習方式;醫學生被科教科隨機分成平均的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入各臨床科室,每1~2名實習醫生跟隨1名臨床醫師進行臨床工作,日常生活和心理指導主要由科教科或教學秘書負責。師生之間很難深入了解,溝通效率差,教師難對學生進行管理。
1.2實習帶教質量評價標準不一
醫院沒有針對帶教醫師與實習生建立齊全的制度,沒有統一的進行帶教效果的評估與考核,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評教評學制度,使得帶教好壞沒有約束力,教學結果不夠理想。
1.3臨床醫師帶教熱情欠佳
實習帶教教師承擔醫療、科研和教學三重任務。很難保質保量的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加之近年來實習醫學生人數日漸趨多,一名醫師同時帶數名醫學生的情況較為普遍,老師對教學疲憊不堪;另外有的醫師由于資歷淺、缺乏帶教閱歷,表達能力欠缺等因素對教學不主動,帶教熱情不強。
1.4臨床實習帶教方式落后
過去的“填鴨”式講解理論,或是走馬觀花式的義務性帶教,實習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老師口頭上的理論教條,實際的臨床操作極少[2]。老師沒有及時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進行實際演練和糾錯,不利于培養實習生動手能力。難以適應目前帶教的需求,導致兒科帶教效果明顯減弱。
1.5實習醫學生學習能力欠缺
許多實習生初次步入真正的臨床工作中,感到惶恐和不適,缺乏自主學習觀念和有效的方法,對參與帶教持輕視和抵觸態度;部分同學認為臨床帶教階段的學習情況對今后的工作影響很小,僅是被動地在教師帶領下進行查房,參與積極性不高;學生不能通過自己獨立的思索來對問題進行正確的剖析與處理,由于很少主動接觸病患,無法理論聯系實際[3]。
2我院兒科實施導師教學策略
2.1制定導師資格條件
(1)導師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良好,學術道德端正,醫德醫風高尚,熱愛教學工作,能認真履行導師職責;(2)臨床業務能力強,學術造詣較高,具有較高臨床實踐教學能力;(3)具備10年以上臨床工作經驗,副主任醫師或高年資主治醫師及以上職稱;(4)兒科疾病診療經驗及授課經驗豐富,演講能力較好,可對案例及相關理論知識進行深入淺出的講授;(5)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熟悉兒科學專業國內外研究動態;(6)由本人申請,經兒科教研室討論無異議后,通過多級考核,上報科教科同意方能成為導師;(7)有參加省市級或以上教師資格培訓并取得資格證書的教師優先考慮。
2.2明確導師工作職責
每位導師指導1~2名臨床實習生,導師在實習期內指導實習生熟練掌握相關技能;定期與實習生交流溝通,對實習生實習過程中的遇到的實際問題及困惑,進行指導;每兩周進行一次總結交流,交流學習成果、心得體會以及臨床實習中的具體問題,通過討論解決問題,發掘教學思路,指導學生進行臨床工作,實習期結束導師對實習生進行評估及考核。
2.3入科培訓
每位學生除了參加醫院層面的崗前培訓,還要參加兒科教研室組織的入科培訓,加強對實習生的醫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抵制不良風氣的影響。同時介紹科室的基本設置和實習規章制度,兒科常見的病種和診療規范,科室的醫師職稱結構和導師簡介,了解導師的臨床與教學工作能力情況,為接下來的導師見面會打下基礎。
2.4培訓方案及評價方法
制定嚴格的培訓方案及培訓計劃,內容包括科室相關所有基礎操作技能。實習過程中定期舉行專題講座、教學小講課、教學查房;定期進行技能培訓,召開教師、學生座談會,收集學生意見并向導師反饋,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建立學生檔案,根據定期考核結果隨時記錄更新,采用學生考核教師評價表及理論和技能考核表(技能操作考試)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導師制的實際應用效果[4]。
2.5建立相應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制定學生用教學記錄評教表,建立評教評學機制,將實習醫師導師的職稱晉升、評先進相關事宜與學生座談會及出科考試成績情況結合,每學年進行考核;此外對帶教優秀者適當給予經濟補助。
2.6導師制的質量監控
結合臨床工作實際情況制訂可操作的質量標準,師生共同參與監控標準的制定過程,保證所制訂的標準能有效推廣。明確導師和學生責任,強化臨床導師責任意識,加強對導師的帶教培訓及進修,轉變教學理念。注重過程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及時進行相應調整并做好反饋[5]。
2.7兒科實習醫師導師制的階段性成績
我科自實行實習醫師導師制以來,“重醫輕教”現象明顯改善,醫師參與教學工作的主動性明顯提高。實習生出科技能和理論考試成績均明顯提高,實習結束前的全院性技能考核中成績名列前茅,對老師的評價質量及對兒科醫療工作的認同感明顯改善,工作方式明顯有親和力,積極參加附屬醫院舉行的實習技能操作大賽,成績斐然;2名醫師獲得院優秀教師及優秀教學工作者稱號;2名老師獲得優秀帶教老師;兒科教研室連續兩年評為“優秀教研室”稱號。
筆者結合幾年來與患兒相處的臨床工作經驗總結如下心得。
護患溝通需要有高尚的醫德做保證。因為醫療工作的職業特點決定了醫護人員的一生都要把病人的利益。人類的健康放在第一位。這是一項平凡而高尚的職業,作為一名兒科護士,只有端正自己的處事態度。建立助人為樂的價值體系,樹立崇高的理想才能對患兒發自內心的同情,才能真誠地對待他們,適當的表達移情。
護理人員應具備豐富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臨床經驗,才能做好與患兒的護理及溝通工作。同時,護理人員沉著、冷靜、嚴謹的態度以及嫻熟的操作,尤其是穿刺盡量做到一針見血,更可以有效穩定家長及患兒的情緒。
在我國現實生活中,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一旦生病父母格外緊張、焦慮,他們大都過分照顧。夸大病情,對醫護人員提出過高要求,所以兒童病人的心理護理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家長的心理支持,家長的心理狀態對患兒有直接的影響。例如,父母對護士的不滿意可轉變成患兒對護士的憤怒。所以護士做好與患兒溝通的前提是首先做好家屬的解釋安慰工作。
兒科護士對患兒應多加鼓勵,不應訓斥、恐嚇,保護兒童的自尊心成為患兒的貼心人。可利用孩子的好學心理進行啟發誘導,取得在治療上的配合。針對兒童的模仿心理,鼓勵患兒學習榜樣,通過個別帶動整體。
本文中的案例來自一名六歲的女孩朱莉,她的額頭左側有一道傷口需要縫合,醫生在給她處理時沒有打麻藥,小女孩極為配合,沒有反抗、哭鬧,她一直忙于給圖畫書上顏色,甚至在縫合完成時都并不知曉。
催眠式的外科縫合具體是如何做到的?
一、不予告知
在催眠過程中我們強調“告知”的重要性,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就像人們有知情權一樣。對于成年人來說,當你有了一個傷口需要手術縫合時,作為醫生就應該告訴你關于這個傷口的情況,醫生會向你解釋現在的情況如何,接下來會做些什么,等等。這些是在處置傷口之前就要告訴你的,這樣你就會有一個心理上的準備。這其中的原理是告知將要發生的事情可以讓成人安靜下來。這不僅僅是道德上的要求,而且當一個成年人獲取了全部信息之后,如果他知道會發生些什么就可以產生鎮靜的作用,因為他可以在心理上作出準備。
如果你注意觀察,你會發現有很多醫療工作者在工作當中對于兒童也用同樣的辦法。然而,在孩子身上運用告知的方法,卻會收到相反的效果。告訴他們將要發生的事情,從而希望他們減少焦慮,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會造成他們更大的焦慮和更少的合作可能,因為他們無法在認知上通過了解即將發生的事情來緩解自己的焦慮。比如,你去牙科看牙齒,你可能會有點害怕,但也還是可以坐下來治療。但對于一個五歲以下的孩子來說就完全不是這樣,當他們害怕時是完全不可能與你合作的。
成年人想知道確切的將要發生的情況,兒童卻并非如此。科學家對于兒童對害怕和焦慮的反應有大量的研究,臨床實踐和神經心理學的研究結果均表明:兒童很難去處理準備性信息。所以,對于兒童催眠要使用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方法。對于兒童來說,不是要告知發生的事情,而是要將他們的注意力從會使他們焦慮和痛苦的源頭上引開。
二、困惑技術
當醫生進門后第一句話就是對朱莉說:“你好,我是克盧斯醫生。”然后馬上開始談她的鞋子很漂亮,看起來和她的裙子很配。這些完全是在和孩子建立關系,并轉移她的注意力,同時,這也制造了一些困惑。她本以為醫生會直接過去觀察她頭部的傷口,但為什么醫生會開始聊她的鞋子?
如果你懂催眠的話,你就會知道,困惑是讓人進入高暗示接受狀態的一種方法。當意識無法對目前的狀態作出合理的評估時,人們就會困惑,無法作出合適的反應,這時潛意識的本能就會接手工作,這時就是潛意識活躍的狀態,而這正是制造高暗示接受狀態的一個常規方法。正如,我們在催眠技術進階課程培訓中著重講到的“手臂抬起的誘導技術”一樣,在抬起的過程當中開始談另外一只手和雙腳及大腿的感受時,用到的就是“困惑”的技術,也稱為“誤導”的技術。
三、自然脫敏技術
同時,醫生不是在實施麻醉后離開房間,等30分鐘后再回來進行縫合的處理,而是每5分鐘來一次,同時進行一些處理,為什么呢?
其實,不過是在她額頭放一塊奴佛卡因膠而已,醫生反復進出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對孩子進行脫敏。醫生是一個陌生人,所以需要對孩子對于他的出現和接觸進行脫敏,因此,醫生每5分鐘進來一次。頭幾次,孩子會抬起頭看一下,她確實很在意醫生的出現。但在醫生第4~5次出現時,孩子就不再注意他的出現了。
四、轉移注意力
同時,醫生開始了解孩子的興趣點在哪里。當確定茱莉喜歡畫畫時,醫生開始用這一點來轉移她的注意力。這時醫生一邊給她一些繪畫方面的事情來做,一邊接觸她的額頭來對她進行脫敏,因為那是醫生要進行手術縫合的部位。這樣孩子就不會太注意醫生正在做的事情,她就會專注在畫畫上。
醫生讓她給畫上的每一個不同的眼睛涂上不同的顏色,她答應了,并開始行動。這時,她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畫畫上,還不停地問醫生對她選擇顏色的意見。這時孩子的焦慮情緒明顯下降,而且孩子的這種情緒反應也通過情緒的聯接影響到父母,父母也開始放松下來。父母的這種放松狀態同時也正反饋給孩子,讓孩子感覺到更加安全。
五、如何應對焦慮的父母
作為一名兒童醫療工作者,你不僅僅需要面對兒童,同時還需要面對他們的父母。正如我們所知道的,父母與孩子之間有一種高速的、無線的情感紐帶,這種傳輸是同步且雙向的。在特定的壓力情況下,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情緒狀態,同樣,父母也可以感受到孩子的情緒狀態,這兩方面是相互依存的。所以,你要能夠準確地覺察到孩子和父母的情緒狀態,如果父母很焦慮的話,孩子就很容易通過這種情緒的聯接接受父母的情緒,從而受到父母情緒的影響。
在手術開始時父母都會想知道很多情況:“你會怎么處理我的孩子”,“要不要手術”,“會不會留下疤痕”,等等。大量的臨床工作經驗總結得出的結論是:這時如果開始向父母交待所有的情況,會造成不良的后果。因為,他們的情緒很難一下子平息下來,尤其是醫生要面對的是孩子,讓孩子平靜下來是當務之急。當父母還在焦慮中時,就會更多地影響孩子的狀態,下一步對于孩子的處理就會變得更加困難。
尤其是當一個陌生的醫生走進診室,父母怎么去評價醫生能否勝任呢?醫生進入診室后,證明他是一個勝任的醫生的最好做法就是他要對孩子做一點什么,可以馬上改變孩子的情緒狀態,讓孩子變得很愿意合作,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關系等,以此來證明他是勝任的醫生。這種信息會傳遞到父母那里,這樣父母的焦慮就會明顯下降。臨床的經驗表明,當醫生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并安撫孩子后,很少有父母還會追問:“你要對我的孩子做什么?為什么你不告訴我怎么回事?”因為,父母的焦慮已經明顯下降,而且他們的態度也會影響到孩子。
六、作用的機制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7(a)-123-02
循證護理又稱實證護理,是指護士慎重、準確、明智地應用當前所獲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據,并根據護理人員的個人技能和臨床經驗,考慮患者的價值觀,愿望和實際情況,三者結合制訂出完整的護理方案[1]。本院2010年5~6月將循證護理運用于產后尿潴留的預防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觀察對象200例,均為2010年5~6月經陰道分娩的產婦,排除神經系統和泌尿系統疾病及內科并發癥,將本組產婦隨機分成循證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各100例。循證護理組100例,年齡25~38歲,平均29.6歲;孕36+3~40+6周,平均(38±1)周;第一產程2.1~15.9 h,第二產程0.8~1.9 h;初產婦79例,經產婦21例。常規護理組100例,年齡26~37歲,平均28.9歲;孕37+3~39+2周,平均(38±6)周;第一產程2.0~16.8 h,第二產程0.5~1.7 h;初產婦68例,經產婦32例。兩組產婦的年齡、孕周、產程、產次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常規護理方法
常規護理組采用傳統護理方法:
1.2.1 做好入院護理及心理護理:安慰產婦,做好產前產后健康指導。產程中鼓勵產婦及時排尿,對排尿困難者,鼓勵其坐起排尿,對不能自行排尿者,用溫開水沖洗尿道外口周圍誘導排尿,或下腹部正中放置熱水袋,刺激膀胱肌收縮。
1.2.2 宮底按摩,用左(右)手尺側面壓在宮底部,其五指并放在產婦腹部用掌力向下向腹壁方向按摩,揉時動作要輕,力度逐漸增加,以患者能耐受為度[2],同時囑患者放忪腹部,按摩10~15 min即可。
1.2.3 留置導尿并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拔除留置尿管前給予溫熱的0.9%氯化鈉溶液200~300 ml+慶大霉素80 000 U+阿托品1 mg膀胱灌注,灌注后20~30 min讓產婦下床自解小便。
1.3循證護理方法
1.3.1 成立循證護理小組:根據科室工作情況及護士結構特點成立循證護理小組,由護士長總負責,責任護士任組長,2名護士為組員。責任護士要針對循證組每位產婦及時進行評估,及時提出存在及潛在護理問題,及時指導組員實施循證護理措施并認真做好評價及記錄。
1.3.2 提出臨床問題:產后尿潴留的危害在于影響子宮收縮,導致產后出血,亦是造成產后泌尿系統感染的重要因素[3]。為了更好地制定出產后尿潴留的最佳護理方案,根據以往臨床護理工作經驗,查找最好的護理科研證據及結合產婦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問題:①哪些因素可導致發生產后尿潴留?②預防產后尿潴留有哪些有效的護理措施?
1.3.3針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相關文獻查詢,發現以下因素可導致發生產后尿潴留:①心理因素。產婦對正常分娩認識不足,心情緊張,會傷口疼痛,擔心傷口裂開感染,不敢下床排尿,排尿環境欠安全及隱蔽,排尿姿勢欠佳,產后心理障礙增加了尿潴留的發生。②受妊娠及分娩內分泌影響及產后腹壓下降,導致膀胱緊張度及感受性下降,多見于怕痛、膀胱過度充盈,未及時排尿者。③機械性損傷。產程延長或滯產,胎先露長時間壓迫膀胱頸尿道,引起充血水腫,增加了排尿阻力,手術助產加重軟產道損傷,使疼痛敏感性增加,反射性引起尿道括約肌痙攣,導致排尿困難。④藥物因素。產程中不合理應用解痙藥,導致膀胱張力降低而引起尿潴留[4]。通過查詢還發現:預防產后尿潴留的有效護理措施是及時做好入院宣教,加強產程中心理護理,避免難產,產后及時行宮底按摩及鼓勵督促產婦盡早下床排尿,如有排尿困難及時采用誘導排尿法,如熱敷膀胱區、聽流水聲等[5]。
1.3.4操作方法:由循證護理小組成員對以上實證的有效性,可操作性進行討論,得出最好的研究實證,并根據每位產婦的實際情況及已有的臨床護理經驗,制定出以下循證護理操作方法:①責任護士及時做好入院宣教及加強產前、產后心理護理,指導產婦在產程中密切配合,學會自我放松及會肌肉運動方法。②各班認真做好產程觀察。特別是高危妊娠產婦,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通知醫生處理,避免難產發生及使用高、中位產鉗。③產程中規范、合理使用麻醉、鎮痛劑和松馳平滑肌的藥物,及時協助、督促產婦及時排尿,避免引起尿潴留。④產后每30 分鐘定時按摩下腹部,2 h后改為每小時1次,直至產婦順利排尿;方法以手指尺面壓在宮底部,五指并攏放在腹部向下腹部方向按摩,力度適中,每次按摩10~15 min。⑤鼓勵產婦及時進食高熱量半流質飲食,多飲水,產后3~4 h即使無尿意也要下床排尿,提供安靜、隱蔽的排尿環境,安慰產婦勿擔心害怕,采用正確的排尿姿勢,同時用手加壓膀胱區,以增加膀胱張力,對會陰傷口疼痛者應解釋、說明排尿不會影響傷口。⑥誘導排尿法。用溫熱開水沖洗外陰,聽流水聲、熱敷及熱熏等誘導排尿。⑦神闕炙。在臍部中間,取少許食鹽放于臍部再取蔥段(直徑1.5 cm,長1 cm左右)放于食鹽上,點燃艾條,在蔥段上燒灼,溫熨。⑧對產后第1次 排尿困難者,用右手拇指垂直下壓臍恥連線中點的利尿穴,先輕后重,逐漸下壓10~15 min,同時囑產婦口服葡萄糖水,在補充熱量的同時產生利尿作用,再結合熱熏外陰和聽流水聲。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3.0軟件對兩組產婦產后尿潴留發生率差異進行統計學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產婦產后尿潴留發生率比較見表1,循證護理組產婦產后未發生尿潴留,僅有4例第1次排尿困難,經采用循證護理措施后均順利排尿;常規護理組產婦發生產后尿潴留5例;兩組產后尿潴留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循證護理是伴隨循證醫學的發展而出現的新的護理模式,強調在護理患者的過程中,將個人的護理專業知識,現有的臨床研究證據與患者的價值觀和愿望相結合進行綜合考慮,為每一例患者提供最佳的護理方案,使患者得到高質量的護理[6]。本組通過運用循證護理方法預防產后尿潴留,與常規護理組相比說明應用循證護理方法能提高 整體護理質量,避免患者產生不必要的痛苦,促進已有的臨床工作經驗和最好的科研證據在臨床實踐中的綜合應用,有效提高了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范秋霞.循證護理及其臨床應用研究[J].全科護理,2009,7(5):1293.
[2]蔣燕.產后尿潴留的有關因素與處理[J].中國鄉村企業衛生,2004,100(4):40.
[3]鄭修霞.婦產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7-68.
[4]秦艷鴻.產后尿潴留的循證護理[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2(21):285.
[5]申春華.循證護理在產后尿潴留干預方法選擇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7,11(10):13.
【中圖分類號】R19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8-0506-01
1 全科醫學的產生背景關于全科醫學的定義
國內外至今尚未有統一的概念,但目前使用最多的是: 全科醫學是一個面向社區與家庭, 整合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以及人文社會學科相關內容于一體的綜合性臨床二級專業學科,其范圍涵蓋了各方面的內容。
1.1 人口老齡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人群的平均預期壽命也在迅速增長, 許多國家的人口統計“ 金字塔”都在逐漸變形。人口老齡化給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首先是, 社會勞動人口比例下降, 老年人贍養系數明顯增大, 社會的經濟負擔加重; 其次是, 進入老年后, 人的生理功能和行為能力降低, 社會地位和家庭結構以及心理、精神方面的變化, 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全面下降,出現了“ 長壽”與“ 健康”兩個相互矛盾的目標。
1.2 疾病譜與死因譜的變化。隨著抗生素和預防傳染病流行的生物制品的出現和應用, 公共衛生知識的普及, 以及營養狀態的普遍改善, 影響人類健康的傳染病得到了控制, 而慢性退行性疾病、生活方式及行為疾病等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與20 世紀80 年代的死亡譜對照, 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和意外死亡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的前幾位死因。由于疾病譜與死因譜的變化, 要求醫療服務適應此變化需求,特別強調患者本身主動和自覺的控制, 而不僅是機械地服用醫生給予的藥物。
1.3 醫學模式的轉變現代醫學的高技術服務。在滿足人們技術需要的同時也越來越缺乏人情味了。原來發展起來的生物醫學模式, 已無法滿足人們目前對醫療照顧的需求, 也無法解釋某些病的心理社會病因以及疾病造成的種種心身不適, 更無法解決慢性病患者的心身疾患和生活質量降低等問題。隨著疾病譜變化和病因、病程的多樣化, 生物醫學模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明顯。無論是醫學的科學研究領域,還是醫生的診療模式或醫療保健事業的組織形式, 都將根據新的模式進行調整, 使之適應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
2 全科醫學的特點
2.1 服務內容方面。全科醫學是一門綜合性的臨床專科。它不僅涉及臨床內、外、婦、兒等專科的服務內容, 而且還涉及心理學、行為科學、預防醫學、醫學哲學等學科領域的服務內容。與其他臨床專科明顯不同的是, 全科醫學的學科范圍寬而較淺, 在一定深度上朝橫向發展, 并根據服務對象的健康需要與需求, 將各門相關知識、技能有機地融合為一體, 向患者提供綜合性的服務; 而其他臨床專科都是在一定的領域范圍內不斷地向縱深方向發展的,向患者提供的服務范圍較窄。
2.2 學科的知識體系方面。全科醫學是一門獨立的臨床二級學科。其知識體系中包括總論和各論兩個部分。總論部分主要介紹全科醫學的理論精髓, 包括以病人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以社區為基礎、以預防為導向的健康照顧等, 同時包括了全科醫學臨床服務基本技能和服務工具等。各論部分主要包括臨床診療中常見健康問題的診斷、處理與評價的方法和技術等。
2.3 臨床思維方法方面。與傳統經驗醫學籠統的思辨的整體論方法不同, 全科醫學需要以現代醫學的成果來解釋發生在患者身上的局部和整體變化, 它的哲學方法是具有科學基礎的整體論。
3 全科醫學面臨的發展問題
3.1 全科醫學與社區衛生服務。我國政府將以組建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作為衛生改革的重要舉措。全科醫學作為為基層醫療保健體系培養專門的新型醫生的臨床醫學學科, 必將在重新塑造醫生形象、發展照顧醫學、承當個體和群體的三級預防、推進衛生改革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全科醫生已成為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主力軍, 全科醫療代表了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最佳服務模式。
3.2 全科醫學的區域衛生規劃。區域衛生規劃是以提高一定區域內居民健康為中心, 動員并合理配置該區域內全部衛生資源的管理模式。其主要目標是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 根據經濟發展、人口數量與結構、自然地理環境、居民主要衛生問題和不同的衛生服務需求等因素來統籌規劃, 確定區域內衛生發展的目標、模式、規模和速度, 從而合理配置衛生資源, 力爭通過符合成本/ 效益原則的干預措施來協調發展戰略,改善和提高區域內的綜合衛生服務能力, 向全體居民提供公平、有效、經濟、方便及綜合的衛生服務。區域衛生規劃將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劃分為醫療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兩級。要求做到“ 小病在社區, 大病進醫院”, 使80% 左右的疾病首先在社區得到處理, 必須轉診的患者才被轉診到上級醫院。因此, 發展全科醫學教育, 培養全科醫生是實施區域衛生計劃的基礎。
3.3 全科醫學與社區醫學。社區醫學是公共衛生和社會醫學在20 世紀中期深入發展的產物, 它以社區為立足點, 應用流行病學、社會醫學、統計學、人類學等方法和技術, 對社區人群的公共衛生問題以及社區衛生服務的組織管理進行全面而有針對性的研究, 通過社區衛生服務達到改善人群的健康水平、促進社區健康等目的。全科醫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目標以個體的醫療保健為主, 同時又將個體和群體保健融入一體。因此, 社區醫學在群體的目標上與全科醫學是相同的。這樣, 全科醫生就自然地成為了社區醫學任務的主要執行者; 而在落實社區醫學的過程中所獲得的資源,以及全科醫生在社區實踐中所獲得的自身的訓練, 則為全科醫學在社區中的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4 全科醫學與替代醫學。盡管現代醫學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普及, 但現代醫學主流以外的其他類型的醫療方法依然存在, 如我國的傳統中醫藥學、氣功、自然療法等, 并被各國人民廣泛應用。上述情況說明了現代醫學的局限性, 其目前的發展水平還不能滿足民眾的需要。由于替代醫學的廣泛應用, 全科醫生應該, 也必須了解其主要的類型、特點和療效, 同時應該看到替代醫學的局限性, 以便能夠適應社區文化和群眾的健康信念, 并且有助于豐富全科醫學理論和治療手段。因此, 全科醫生了解替代醫學的知識, 并教育患者需要使用這類醫療時首先要經過全科醫生的評價和轉診, 則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對患者潛在的傷害。
推行全科醫療服務后, 可以改變不同等級醫療機構各自為政的狀況, 根據患者需要, 組織起家庭、社區和醫院之間的“ 一條龍”服務系統, 提供“ 無縫隙”與快捷的醫療照顧。全科醫療和專科醫療間通過“ 雙向轉診”以及信息共享, 來保證服務對象獲得最有效、方便、及時與適當的服務; 同時, 可以加強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在信息收集、病情監測、疾病系統管理和行為指導、適宜新技術利用、醫學研究開展等各方面的積極合作, 從而全面改善醫療服務質量與提高醫療服務效率。
參考文獻
[1]梁萬年主編. 全科醫學概論.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07-0127-03
護理文書是護士根據醫囑和患者病情對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護理實施過程、護理評估的客觀記錄,是醫療文書的重要組成部分[1]。一份完整的護理文書應準時、詳細、客觀地對患者病情、診治風險等進行評估,并記錄護理工作的全過程,是醫院醫療、教學、科研、風險防范、維權等的最重要文檔資料之一[2]。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廣大護理工作者對所有實施的護理操作、醫囑執行情況、患者病情及各級護理的觀察與執行情況進行詳細、客觀、及時記錄,是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采取JIT模式管理護理文書填寫,提高了護理文書質量,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自2012年4月~2013年8月在我科住院治療后出院患者病歷4210份。其中2012年4~12月2098份;2013年1~8月2112份。從2013年1月開始,我們實行JIT模式管理各項護理文書記錄、填寫工作。
1.2方法
1.2.1 JIT模式 準時制生產方式(just in time,簡稱JIT)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應用的典范是豐田汽車公司,故又稱豐田生產方式;現廣泛用于各行各業的生產管理[3]。JIT用于護理文書書寫管理模式就是以患者為中心,以醫囑為執行力,以取得最佳治療效果為目標,涵蓋患者的檢查、診斷、治療、護理評估、護理措施、護理評價等護理文書的準時、快捷、無耽擱填寫。也就是說各項護理文書的記錄,既不能事先憑主觀判斷填寫,也不能事后憑記憶回顧補寫,應在護理實施中及時、客觀、準確填寫。具體為:統一護理文書標準分班、分組實施實施者準時填寫(記錄)同班次人員相互督促、檢查質控人員復查、審核病歷出科時再次復核整體質量提高。將護理實施過程中的記錄單、評估單、執行單及護理表格等護理文書項目統一標準、規范格式,嚴格規定填寫(記錄)人、填寫(記錄)時間、審查、核對環節[4]。并根據護理文書各項目的特點、填寫(記錄)的難易程度,合理安排各班次的人員分配;各班次均有較高資歷的護士把關。同時科室將護理文書填寫(記錄)工作納入質量考核內容中,設置護理文書質量控制員,每天檢查各班次的護理文書填寫(記錄)情況;護士長、責任組長每天抽查各班次的護理文書填寫(記錄)情況,檢查結果在次日的護理交班上通報。確保各項護理文書的填寫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
1.2.2資料收集方法 將我科2012年4月~2013年8月出院患者按出院時間排序,按等距抽樣方法(間隔距離=總例數/所需樣本數+1)隨機抽取10%的出院患者歸檔病歷共計421份,其中2012年4~12月210份;2013年1~8月211份。檢查、審核、記錄出院患者出院時間和病歷歸檔時間、特別護理記錄單、入院護理評估單、體溫單、醫囑單、血糖監測單、患者跌倒/墜床危險因素評估記錄單、疼痛評估單等填寫合格情況。
1.2.3 評價標準 ①按我院病案資料中心護理文書質控標準進行檢查,護理文書中存在缺項、漏項、錯項,記錄前后不一致;如入院評估單記錄的生命體征、體重、身高等與體溫單的記錄不相符;診斷、主訴與醫生病程記錄不相符;醫囑單記錄的皮試結果與體溫單記錄的皮試結果不相符,甚至未記錄;患者出現疼痛,該評分的未評分;填寫格式錯誤、缺頁碼、眉欄;缺記錄時間、患者住院號、執行者簽名等均視為不合格。合格率=合格的護理文書表格數/抽查的護理文書表格總數。②科室護理文書質控員,每天將出院患者的病歷送至病案資料中心,由病案資料中心質控人員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并簽收后的病歷為實際歸檔病歷。出院患者病歷歸檔率=實際歸檔病歷數/應歸檔病歷數(出院患者數)。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2.1主要護理文書填寫合格情況
采用JIT模式管理護理文書書寫前后的特別護理記錄單、入院護理評估單、體溫單、醫囑單、血糖監測單、患者跌倒/墜床危險因素評估記錄單、疼痛評估單等填寫合格情況如表1所示。采用JIT模式管理護理文書書寫前后的特別護理記錄單、入院護理評估單、體溫單、醫囑單、血糖監測單等填寫合格率存在顯著差異(P
表1 主要護理文書填寫合格情況
2.2出院患者病歷歸檔情況
采用JIT模式管理護理文書書寫前后的出院患者病歷歸檔情況如表2所示。采用JIT模式管理護理文書書寫前后的出院患者病歷歸檔率也存在顯著差異(P
表2 出院患者病歷歸檔情況
3討論
病歷是患者醫療過程的客觀記錄[5],是醫療活動再現的載體,護理文書作為病歷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否及時、客觀、準確記錄護理活動會直接影響醫療糾紛的處理。隨著患者維權意識的不斷提高,有缺陷的護理文書使醫院處理醫療糾紛時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醫療舉證法律證據的法律效力大大降低。只有及時、客觀記錄護理文書,才能保證護理文書的真實性,還原護理活動的真實情況,減少醫療糾紛。
實際工作中經常沒有按要求填寫護理文書[2],沒有及時記錄,甚至無記錄。特別是危重患者的搶救,護理記錄時常不及時,憑事后的記憶填寫;護理評估單憑主觀隨意填寫等,大大降低了病歷記載內容的客觀性和真實性。采用JIT模式管理護理文書書寫后,有要求、有計劃、有檢查、有督促,杜絕了護理文書記錄不及時和護理評估單隨意填寫的現象。
護理記錄存在前后不一致、前后矛盾[6]。因護理文書記錄不及時,特別是事后由非當事人填寫,往往存在病情變化記錄及生命體征變化記錄在同一時間里與醫囑記錄相矛盾;患者死亡時間與醫囑時間相矛盾,死亡原因與病程記錄不符;甚至患者的手術部位在手術前后的記錄相矛盾;護理記錄中常發現患者性別前后矛盾。采用JIT模式管理護理文書書寫后,記錄及時,與實際情況一致,記錄、檢查、審核、質控連為一體,一環緊扣一環,相互制約、相互監督,避免了事后補填的現象,前后矛盾的現象基本消失。
護理記錄與臨床真實情況不一致[7]。如患者請假離開醫院好幾天但體溫單天天都在記錄;醫生開出的檢查單,因各種原因未做檢查,護理文書中未作記錄等,一旦出現醫療糾紛,病歷作為法律訴訟的法律證據的作用大大降低,使醫院處于不利的地位。采用JIT模式管理護理文書書寫后,護理文書及時、準確、客觀記錄、及時監督、檢查,做到誰執行誰記錄,未執行的護理實施無法記錄。
以往護理文書的書寫流于一種形式[8],只重視醫療執行、護理操作,而忽視護理工作的記錄。當班護士因護理工作忙,也不愿意填寫和記錄,即使應付式地填寫和記錄了,也無人審核、檢查,使護理文書存在不少缺陷。在日后的護理工作經驗總結時無從下手,資料無法匯總[9]。采用JIT模式管理護理文書書寫,將護理文書的書寫納入當班護士的工作中,有質控員監督、檢查完成情況,形成工作制度,并將護理文書實時實行計算機管理,非常方便護理工作的經驗總結和交流。
以往因護理文書未及時完成影響到患者出院后,其病歷無法及時歸檔。特別是一些操作性的護理記錄,填寫只能由操作者本人完成;特殊護理記錄由責任護士填寫,如果未能及時完成,其他人無法替代,將拖延出院患者的病歷歸檔,嚴重影響醫院保持病案的可獲得性[10],不利于護理工作經驗總結。采用JIT模式管理,重點強調護理文書填寫的準時性,對記錄不及時、拖欠、漏項等均有處罰措施,可大大提高出院患者病歷的歸檔率。
綜上,采用JIT模式管理護理文書填寫,能使各項護理文書更加真實、客觀、科學、及時、規范,能提高出院患者的病歷歸檔率、提高病案的可獲得性、護理文書填寫合格率,提高護理文書質量。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 病歷書寫基本規范[S]. 2001:17.
[2] 吳亞萍,尚琴芬,馮月清. 住院病歷醫護記錄不一致潛在的法律問題分析與對策[J]. 護理研究,2008,22(6):1484-1485.
[3] 龍福德,鐘群. 搶救記錄的規范書寫及搶救成功率的正確統計[J]. 中國病案,2009,10(6):16.
[4] 衛生部. 在醫療機構推行表格式護理文書[S]. 2010.
[5] 王立茹,李冬霞,陳文,等. 953份內科病案終末質量控制結果評析[J].中國病案,2009,10(6):12.
[6] 涂琴. 護理記錄書寫中存在問題及應對措施[J]. 護理管理雜志,2008,4(7):50-51.
[7] 耒玲珊. 護理記錄中存在的糾紛隱患與對策[J]. 中國病案,2008,9(2):35-36.
[8] 黃江紅,李群,查春紅. 病案首頁的作用[J]. 中國病案,2008,9(1):21-22.
1 對患者身體狀況的綜合評估
老年人身體狀況差異很大,有的患者身體較好,有的身體很差,有的老年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肺氣腫等老年性疾病,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綜合評估,制定出相應的護理計劃。
2 做好心理護理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為對預后的擔憂,考慮能不能生活自理及家庭經濟問題等,產生了一系列的情緒變化,如緊張、焦慮、悲觀、痛苦等。老年人股骨粗隆間骨折后,多數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緒,要針對患者的不同表現做好心理護理,骨折后患者因疼痛,生活不能自理,擔心從此一病不起,不久于人世,又怕拖累家人,此時患者心里十分痛苦,應耐心地疏導患者,向患者介紹成功治療現在完全康復的老年股骨骨折患者的事例,同時要老年人的子女們關心體貼患者,幫助患者渡過難關,使患者感受到家一樣的溫暖,消除了患者的不良情緒,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3 并發癥的防治
3.1 呼吸道感染的防治 老年人發生股骨粗隆間骨折后,患者傷后抵抗力降低,長期臥床,又因局部疼痛不敢咳痰,易發生呼吸道感染,要鼓勵患者在床上做擴胸運動,深呼吸,輕微活動上身,拍背,有痰及時咳出,減少肺感染幾率,增加肺活量。還要注意保暖,以防著涼,保持房間清潔、空氣新鮮、陽光充足,地面定時濕式清掃,防止塵土飛揚,減少交叉感染發生。
3.2 褥瘡的預防 患者股骨粗隆間骨折后因保守或手術治療等,身體衰弱加上局部疼痛不敢自主活動,患者很容易發生褥瘡,應加強護理,仔細觀察患者身體受壓部位皮膚情況,減少骨突處的受壓,保持床鋪的平整干燥而富有彈性,做好皮膚的清潔護理,對皮膚受壓處進行熱敷與按摩,定時變換,縮短局部受壓時間,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防止褥瘡的發生。
3.3 預防DVT、PE發生引起的嚴重并發癥危及患者的生命,同時注意預防肢體廢用性萎縮,每日給患者進行溫水擦浴2~3次,通過溫水擦浴,患者全身血液循環加速,毛細血管擴張增加皮膚抵抗力,擦洗同時配合按摩。健側肢體進行抬高、屈伸、蹬腿活動,雙上肢進行內收、外展、向上伸展的活動。經過熱敷、按摩、肢體活動等促進血液循環有利于預防靜脈血栓形成發生腦梗死等嚴重并發癥,同時預防墜積性肺炎、褥瘡、肢體功能廢用性萎縮等并發癥,注意下肢血液循環的觀察,認真觀察肢體水腫程度、膚色、溫度、淺靜脈充盈及感覺的情況,雙下肢進行對比觀察,發現異常及時向醫生反映,及時處理。
3.4 泌尿道感染的防治 保持會清潔干燥,每晚及便后及時清洗會。鼓勵患者多飲水,每日飲水量不少于2000 ml,可有效防止泌尿系感染及結石的發生。同時要指導患者合理調配飲食,多食含纖維素豐富的食物及新鮮水果、蔬菜,以增強腸蠕動,保持大便通暢。
3.5 便秘的防治 患者骨折后臥床,排便習慣發生了改變,加上患者病后食欲減退,飲食量減少,很容易造成便秘,排便困難,此時應囑患者多食纖維素含量高的易消化的食物。
4 康復指導
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是一種需要較長時間康復的疾病,功能鍛煉是骨折后恢復患肢功能最重要的有效措施。早期適時酌情進行功能鍛煉,以維持肌肉、關節的機能,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消除腫脹,增強體質,防止肌肉萎縮和肌肉強直及其他并發癥的發生,促進骨折愈合,并可保持關節的活動度。一般于傷后或術后第3天患者情緒穩定,疼痛減輕即可進行鍛煉,原則為“動靜結合”,充分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功能鍛煉根據不同時期和功能需要而進行,同時顧及健肢,預防廢用性肌萎縮。術后康復大多在患者家中進行,因此,要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相關醫學知識,為患者制定功能鍛煉的方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減少負性情緒,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5 總結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創傷骨科中常見的疾病,老年人股骨粗隆間骨折是一個嚴重的損傷,其所引發的并發癥更是致命的原因,常常因股骨粗隆間骨折引起的嚴重并發癥造成死亡。因此,在護理患者的過程中要針對患者身體狀況制訂量身定做合理的護理計劃,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使患者早日康復,正常生活在其周圍的大家庭中。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進步,現代醫療護理活動日趨復雜,各種影響因素越來越多,患者在醫院接受診斷、治療、護理的同時也面臨著一定的不安全因素,尤其是特別是需要手術的急診患者起病急,病種多樣,手術室風險更大,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安全因素,是現代護理管理者始終擺在重要位置的研究課題。本文將從急診手術護理的風險因素著手,尋找降低各種風險的預防措施。
1 急診手術護理風險因素
護理風險是指護理人員在臨床護理過程中,如操作、處置、配合搶救等各個環節,可能會導致醫院和患者各種損失和傷害的不確定性[1]。急診手術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的原因眾多,根據風險事件是否直接造成對患者的損害,將風險事件分為直接風險和間接風險。直接風險主要來自護理人員自身,而間接風險主要來自對醫療工作的后勤支持系統。但直接風險和間接風險僅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往往很多風險不單是直接風險或間接風險,而是兩種風險同時并存的[2]。
1.1直接風險 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較淡薄,自我保護意識差,所以易引發較多的風險。隨著法律的普及,患者的維權意識大大增強,而護理人員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卻明顯滯后,給急診手術護理工作帶來極大的風險。主要表現在:①有章不循,違反規章制度或技術操作規程。如接錯手術患者;手術中未按要求放置電刀,致灼傷皮膚;使用止血帶超過時間引起肢體組織壞死而截肢;未做皮試給患者注射青霉素,結果造成患者過敏性休克死亡;手術或產后不認真清點紗塊、器械等,致異物遺留在體腔或造成感染;供應室發錯器械包或包內遺漏主要器械,無菌包滅菌不徹底等而影響治療等。②注意力分散,護理文書記錄不規范或執行醫囑錯誤。如:未認真核對血型而輸錯血;因工作忙未及時記錄搶救過程,或與醫生的記錄不完全相符;查對不嚴將兩個患者的藥物交換導致用藥錯誤等。③語言、行為舉止不當,造成護患關系緊張。如未能及時取得患者和(或)家屬的理解,家屬拒絕簽字;對家屬提問解釋不清、缺乏耐心留下安全隱患等。④專業技術不達標。如對新進儀器設備使用不熟;患者病情復雜多變,缺乏臨床工作經驗,導致術中配合出現混亂無序等。
1.2間接風險 間接護理風險的結果一般不對患者造成直接傷害,它來源于醫院其他部門,包括藥房、后勤輔助支持系統或醫院管理部門。由于相關管理制度的執行和落實不到位,對患者造成損害是間接的。①環境因素。包括:醫院的基礎設施、病區物品配備和放置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如地面過滑、床旁無護欄等而導致患者摔倒。環境污染所致的隱性不安全因素,如由于消毒隔離不嚴容易造成院內感染。②物質因素。護理物品、設備與藥品是構成護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藥品質量差、失效、變質;護理物品數量不足、質量不好;設備性能不好、不配套等都會影響護理技術的正常發揮,影響護理效果。③職業風險因素。護士操作概率高,接觸利器、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的機會多,這些都有職業暴露的風險。
2 急診手術護理風險因素的預防措施
2.1風險預防 增強風險意識,預防為主,抓好醫德教育關,加強職業道德教育,防止差錯事故是不可缺少的前提。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從文明禮貌用語、護理人際關系、溝通技巧等方面培訓,開展文明禮貌活動,開展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經求患者的意見,改進護理工作,對不滿意的方面加強追蹤。提高責任心,認真落實崗位責任制,樹立患者至上的思想。患者滿意才是高質量。
2.2規章制度的落實 ①查對制度:治療前、中、后的查對工作、手術前后的查對、功能檢查、執行醫囑過程中的查對等。許多醫療糾紛主要是因為查對工作不仔細而造成,有很多血的教訓,所以查對制度是我們工作中的經驗總結,稍有疏忽就會釀成對患者極大的傷害。查對時要認真細致,對姓名時不要主觀認定,最好是詢問式查對可以避免姓名錯誤。②醫囑執行制度:醫囑是醫生對患者的病情定出的治療方案,護士是執行方案的人。執行醫囑是護士對患者施行治療措施的依據,并具有法律效力。在一般情況下,護士對醫生開出的醫囑,應不折不扣地執行,隨意更改或無故不執行醫囑都屬于違法行為。但是在護理人員中普遍有這樣一種錯誤的觀念,無論醫囑正確與否,護士只是執行醫囑人,不承擔后果。事實上,護士若發現醫囑是錯誤的,她有權拒絕執行,若聽之任之,釀成嚴重后果,將與醫生共同承擔法律責任。如果遇到需要緊急搶救的患者,有條件時多請一名護士幫忙記錄搶救經過及所用藥物,執行口頭醫囑時要先重復一遍,確認無誤后再執行[3]。
2.3專業教育培訓 專業素養是確保避免護理差錯的基礎,對在崗護士進行專業、質量意識教育、護理差錯缺陷的識別、質量標準及質控方法等方面的培訓,確保護士具備較高的專業才能。Wolfgang對醫護人員的進行了為期1w的人際關系、模擬情景等培訓,結果顯示,經過培訓的醫護人員在工作中能更及時的尋求幫助,改善交流技巧等[4]。
2.4加強安全管理 完善各種警示標識,做到安全標識醒目[5]。每天早上有專人檢查醫院的基礎設施、病區物品配備和放置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以及護理物品、設備與藥品的檢查。
近年來患者的維權意識以及自我保護意識正逐漸增強,對護理工作的要求相應的越來越高,醫療糾紛越來越多,護理工作安全因素越發重要[6]。為了提高急診手術護理的質量,要求各方及時消除各種風險因素,是維護患者生命安全以及救治成功的重要條保證。
參考文獻:
[1]姜麗萍.護理管理學[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203.
[2]李曉惠.醫院護理風險管理理論與實踐 護理風險事件案例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45.
[3]岑琴.急診手術護理風險因素與預防措施[C].中華護理學會第16屆全國手術室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上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