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8 00:51:4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金融學術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997年亞洲爆發了震撼全球的金融危機,至今仍余波蕩漾。究其根本原因,可說雖然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其直接原因卻在于美國的量子基金對泰國外行市場突然襲擊。1998年9月爆發的美國LTCM基金危機事件,震撼美國金融界,波及全世界,這一危機也是由于一個突發事件----俄羅斯政府宣布推遲償還短期國債券所觸發的。
LTCM基金是于1993年建立的“對沖”(hedge)基金,資金額為35億美元,從事各種債券衍生物交易,由華爾街債券投資高手梅里韋瑟(J.W.Meriwether)主持。其合伙人中包括著名的數學金融學家斯科爾斯(M.S.Scholes)和默頓(R.C.Merton),他們參與建立的“期權定價公式”(即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為債券衍生物交易者廣泛應用。兩位因此獲得者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LTCM基金的投資策略是根據數學金融學理論,建立模型,編制程序,運用計算機預測債券價格走向。具體做法是將各種債券歷年的價格輸入計算機,從中找出統計相關規律。投資者將債券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美國的聯邦公券,由美國聯邦政府保證,幾乎沒有風險;第二類是企業或發展中國家征服發行的債券,風險較大。LTCM基金通過統計發現,兩類債券價格的波動基本同步,漲則齊漲,跌則齊跌,且通常兩者間保持一定的平均差價。當通過計算機發現個別債券的市價偏離平均值時,若及時買進或賣出,就可在價格回到平均值時賺取利潤。妙的是在一定范圍內,無論如何價格上漲或下跌,按這種方法投資都可以獲利。難怪LTCM基金在1994年3月至1997年12月的三年多中,資金增長高達300%。不僅其合伙人和投資者發了大財,各大銀行為能從中分一杯羹,也爭著借錢給他們,致使LTCM基金的運用資金與資本之比竟高達25:1。
天有不測風云!1998年8月俄羅斯政府突然宣布推遲償還短期國債券,這一突發事件觸發了群起拋售第二類債券的狂潮,其價格直線下跌,而且很難找到買主。與此同時,投資者為了保本,紛紛尋求最安全的避風港,將巨額資金轉向購買美國政府擔保的聯邦公債。其價格一路飛升到歷史新高。這種情況與LTCM計算機所依據的兩類債券同步漲跌之統計規律剛好相反,原先的理論,模型和程序全都失靈。LTCM基金下錯了注而損失慘重。雪上加霜的是,他們不但未隨機應變及時撤出資金,而是對自己的理論模型過分自信,反而投入更多的資金以期反敗為勝。就這樣越陷越深。到9月下旬LTCM基金的虧損高達44%而瀕臨破產。其直接涉及金額為1000億美元,而間接牽連的金額竟高達10000億美元!如果任其倒閉,將引起連鎖反應,造成嚴重的信譽危機,后果不堪設想。
由于LTCM基金虧損的金額過于龐大,而且涉及到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德主,這對數學金融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華爾街有些人已在議論,開始懷疑數學金融學的使用性。有的甚至宣稱:永遠不向由數學金融學家主持的基金投資,數學金融學面臨挑戰。
LTCM基金事件爆發以后,美國各報刊之報道,評論,分析連篇累牘,焦點集中在為什么過去如此靈驗的統計預測理論竟會突然失靈?多數人的共識是,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本身并沒有錯,錯在將之應用于不適當的條件下。本文作者之一在LTCM事件發生之前四個月著文分析基于隨機過程的預測理論,文中將隨機過程分為平穩的,似穩的以及非穩的三類,明確指出:“第三類隨機過程是具有快變的或突變達的概率分布,可稱為‘非穩隨機過程’。對于這種非穩過程,概率分布實際上已失去意義,前述的基于概率分布的預測理論完全不適用,必須另辟途徑,這也可以從自然科學類似的情形中得到啟發。突變現象也存在于自然界中,……”此次正是俄羅斯政府宣布推遲償還短期國債券這一突發事件,導致了LTCM基金的統計預測理論失靈,而且遭受損失的并非LTCM基金一家,其他基金以及華爾街的一些大銀行和投資公司也都損失不貲。經典的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
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可以認為是,一種在具有不確定性的債券市場中尋求無風險套利投資組合的理論。歐式期權定價的經典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基于由幾個方程組成的一個市場模型。其中,關于無風險債券價格的方程,只和利率r有關;而關于原生股票價格的方程,則除了與平均回報率b有關以外,還含有一個系數為σ的標準布朗運動的“微分”。當r,b,σ均為常數時,歐式買入期權(Europeancalloption)的價格θ就可以用精確的公式寫出來,這就是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由此可以獲得相應的“套利”投資組合。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自1973年發表以來,被投資者廣泛應用,由此而形成的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成了期權投資理論的經典,促進了債券衍生物時常的蓬勃發展。有人甚至說。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開辟了債券衍生物交易這個新行業。
筆者以為,上述投資組合理論可稱為經典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它盡管在實踐中極為成功,但也有其局限性。應用時如不加注意,就會出問題。
局限性之一:經典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基于平穩的完備的市場假設,即r,b,σ均為常數,且σ>0,但在實際的市場中它們都不一定是常數,而且很可能會有跳躍。
局限性之二:經典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假定所有投資者都是散戶,而實際的市場中大戶的影響不容忽視。特別是在不成熟的市場中,有時大戶具有決定性的操縱作用。量子基金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扮演的角色即為一例。在這種情況下,b和σ均依賴于投資者的行為,原生股票價格的微分方程變為非線性的。
經典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基于平穩市場的假定,屬于“平穩隨機過程”,在其適用條件下十分有效。事實上,期權投資者多年來一直在應用,LTCM基金也確實在過去三年多中賺了大錢。這次LTCM基金的失敗并非由于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不對,而是因為突發事件襲來時,市場變得很不平穩,原來的“平穩隨機過程"變成了“非穩隨機過程”。條件變了,原來的統計規律不再適用了。由此可見,突發事件可以使原本有效的統計規律在新的條件下失效。
突發實件的機制
研究突發事件首先必須弄清其機制。只有弄清了機制才能分析其前兆,研究預警的方法及因此之道。突發事件并不限于金融領域,也存在于自然界及技術領域中。而且各個不同領域中的突發事件具有一定的共性,按照其機制可大致分為以下兩大類。
“能量”積累型地震是典型的例子。地震的發生,是地殼中應力所積累的能量超過所能承受的臨界值后突然的釋放。積累的能量越多,地震的威力越大。此外,如火山爆發也屬于這一類型。如果將“能量”作廣義解釋,也可以推廣到社會經濟領域。泡沫經濟的破滅就可以看作是“能量“積累型,這里的“能量”就是被人為抬高的產業之虛假價值。這種虛假價值不斷積累,直至其經濟基礎無法承擔時,就會突然崩潰。積累的虛假價值越多,突發事件的威力就越大。日本泡沫經濟在1990年初崩潰后,至今已九年尚未恢復,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房地產所積累的虛假價值過分龐大之故。
“放大”型原子彈的爆發是典型的例子。在原子彈的裂變反應中,一個中子擊中鈾核使之分裂而釋放核能,同時放出二至傘個中子,這是一級反應。放出的中子再擊中鈾核產生二級反應,釋放更多的核能,放出更多的中子……。以此類推,釋放的核能及中子數均按反應級級數以指數放大,很快因起核爆炸。這是一種多級相聯的“級聯放大”,此外,放大電路中由于正反饋而造成的不穩定性,以及非線性系統的“張弛”震蕩等也屬于“放大”型。這里正反饋的作用等效于級聯。在社會、經濟及金融等領域中也有類似的情形,例如企業間達的連鎖債務就有可能導致“級聯放大”,即由于一家倒閉而引起一系列債主的相繼倒閉,甚至可能觸發金融市場的崩潰。這次LTCM基金的危機,如果不是美國政府及時介入,促使15家大銀行注入35億美元解困,就很可因LTCM基金倒閉而引起“級聯放大”,造成整個金融界的信用危機。金融界還有一種常用的術語,即所謂“杠桿作用”(leverage)。杠桿作用愿意為以小力產生大力,此處指以小錢控制大錢。這也屬于“放大”類型。例如LTCM基金不僅大量利用銀行貸款造成極高的“運用資金與資本之比”,而且還利用期貨交易到交割時才需付款的規定,大做買空賣空的無本交易,使其利用“杠桿作用”投資所涉及的資金高達10000億美元的天文數字。一旦出問題,這種突發事件的震撼力是驚人的。
金融突發事件之復雜性
金融突發事件要比自然界的或技術的突發事件復雜得多,其復雜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多因素性對金融突發事件而言,除了金融諸因素外,還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心理等多種因素。LTCM事件的起因本為經濟因素--俄羅斯政府宣布推遲償還短期債券,而俄羅斯經濟在世界經濟中所占分額甚少,之所以能掀起如此巨大風波,是因為心理因素的“放大”作用:投資者突然感受到第二類債券的高風險,競相拋售,才造成波及全球的金融風暴。可見心理因素不容忽視,必須將其計及。
非線性影響金融突發事件的不僅有多種因素,而且各個因素之間一般具有錯綜復雜的相互作用,即為非線性的關系。例如,大戶的動作會影響到市場及散戶的行為。用數學語言說就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并不等于各個因素分別作用時結果的線性疊加。突發事件的理論模型必須包含非線性項,這種非線性理論處理起來要比線性理論復雜得多。
不確定性金融現象一般都帶有不確定性,而突發事件尤甚。如何處理這種不確定性是研究突發事件的關鍵之一。例如,1998年8月間俄羅斯經濟已瀕臨破產邊緣,幾乎可以確定某種事件將會發生,但對于投資者更具有實用價值的是:到底會發生什么事件?在何時發生?這些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由此可知,金融突發事件的機制不像自然界或技術領域中的那樣界限分明,往往具有綜合性。例如,1990年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其機制固然是由于房地產等虛假價值的積累,但由此觸發的金融危機卻也包含著銀行等金融機構連鎖債務的級聯放大效應。預警方法
對沖基金之“對沖”,其目的就在于利用“對沖”來避險(有人將hedgefund譯為“避險基金”)。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原本設計為避險的基金,竟因突發事件而造成震撼金融界的高風險。華爾街的大型債券公司和銀行都設有“風險管理部”,斯科爾斯和默頓都是LTCM基金“風險管理委員會”的成員,對突發事件作出預警是他們的職責,但在這次他們竟都未能作出預警。
突發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基于傳統的平穩隨機過程的預測理論完全不適用。這只要看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明白。在高速公路公路上駕駛汽車,想對突然發生的機械故障做出預警以防止車禍,傳統的平穩隨機過程統計可能給出的信息是:每一百萬輛車在行駛過程中可能有三輛發生機械故障。這種統計規律雖然對保險公司制定保險率有用,但對預警根本無用。因為不知道你的車是否屬于這百萬分之三,就算知道是屬于這百萬分之三,你也不知道何時會發生故障。筆者認為,針對金融突發事件的上述特點,作預警應采用“多因素前兆法”。前面說過,在“能量”積累型的突發事件發生之前,必定有一個事先“能量”積累的過程;對“放大”型的突發事件而言,事先必定存在某種放大機制。因此在金融突發事件爆發之前,總有蛛絲馬跡的前兆。而且“能量”的積累越多,放大的倍數越高,前兆也就越明顯。采用這種方法對汽車之機械故障作出預警,應實時監測其機械系統的運行狀態,隨時發現溫度、噪音、振動,以及駕駛感覺等反常變化及時作出預警。當然,金融突發事件要比汽車機械故障復雜得多,影響的因素也多得多。為了作出預警,必須對多種因素進行實時監測,特別應當“能量”的積累是否已接近其“臨界點”,是否已存在“一觸即發”的放大機制等危險前兆。如能做到這些,金融突發事件的預警應該是可能的。要實現預警,困難也很大。其一是計及多種因素的困難。計及的因素越多,模型就越復雜。而且由于非線性效應數學處理就更為困難。計及多種因素的突發事件之數學模型,很可能超越現有計算機的處理能力。但計算機的發展一日千里,今天不能的,明天就有可能。是否可以先簡后繁、先易后難?不妨先計及最重要的一些因素,以后再根據計算機技術的進展逐步擴充。其二是定量化的困難。有些因素,比如心理因素,應如何定量化,就很值得研究。心理是大腦中的活動,直接定量極為困難,但間接定量還是可能的。可以考慮采用“分類效用函數”來量化民眾的投資心理因素。為此,可以將投資者劃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如散戶和大戶,年輕的和年老的,保守型和冒險型等等,以便分別處理。然后,選用他們的一種典型投資行為作為代表其投資心理的“效用函數“,加以量化。這種方法如果運用得當,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定量地表示投資者的心理因素的。此外,盧卡斯(R.E.Lucas)的“理性預期”也是一種處理心理因素的方法。其三是報警靈敏度的困難。過分靈敏可能給出許多“狼來了”的虛警,欠靈敏則可能造成漏報。如何適當把握報警之“臨界值”?是否可以采用預警分級制和概率表示?
有些人根本懷疑對金融突發事件做預警的可能性。對此不妨這樣來討論:你相信不相信金融事件具有因果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金融突發事件就不會憑空發生,就應該有前兆可尋,預警的可能性應該是存在的,那么金融學就不是一門科學,預警當然也就談不上了。筆者相信因果律是普遍存在的,金融領域也不例外。
1997年亞洲爆發了震撼全球的金融危機,至今仍余波蕩漾。究其根本原因,可說雖然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其直接原因卻在于美國的量子基金對泰國外行市場突然襲擊。1998年9月爆發的美國LTCM基金危機事件,震撼美國金融界,波及全世界,這一危機也是由于一個突發事件----俄羅斯政府宣布推遲償還短期國債券所觸發的。
LTCM基金是于1993年建立的“對沖”(hedge)基金,資金額為35億美元,從事各種債券衍生物交易,由華爾街債券投資高手梅里韋瑟(J.W.Meriwether)主持。其合伙人中包括著名的數學金融學家斯科爾斯(M.S.Scholes)和默頓(R.C.Merton),他們參與建立的“期權定價公式”(即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為債券衍生物交易者廣泛應用。兩位因此獲得者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LTCM基金的投資策略是根據數學金融學理論,建立模型,編制程序,運用計算機預測債券價格走向。具體做法是將各種債券歷年的價格輸入計算機,從中找出統計相關規律。投資者將債券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美國的聯邦公券,由美國聯邦政府保證,幾乎沒有風險;第二類是企業或發展中國家征服發行的債券,風險較大。LTCM基金通過統計發現,兩類債券價格的波動基本同步,漲則齊漲,跌則齊跌,且通常兩者間保持一定的平均差價。當通過計算機發現個別債券的市價偏離平均值時,若及時買進或賣出,就可在價格回到平均值時賺取利潤。妙的是在一定范圍內,無論如何價格上漲或下跌,按這種方法投資都可以獲利。難怪LTCM基金在1994年3月至1997年12月的三年多中,資金增長高達300%。不僅其合伙人和投資者發了大財,各大銀行為能從中分一杯羹,也爭著借錢給他們?率筁TCM基金的運用資金與資本之比竟高達25:1。
天有不測風云!1998年8月俄羅斯政府突然宣布推遲償還短期國債券,這一突發事件觸發了群起拋售第二類債券的狂潮,其價格直線下跌,而且很難找到買主。與此同時,投資者為了保本,紛紛尋求最安全的避風港,將巨額資金轉向購買美國政府擔保的聯邦公債。其價格一路飛升到歷史新高。這種情況與LTCM計算機所依據的兩類債券同步漲跌之統計規律剛好相反,原先的理論,模型和程序全都失靈。LTCM基金下錯了注而損失慘重。雪上加霜的是,他們不但未隨機應變及時撤出資金,而是對自己的理論模型過分自信,反而投入更多的資金以期反敗為勝。就這樣越陷越深。到9月下旬LTCM基金的虧損高達44%而瀕臨破產。其直接涉及金額為1000億美元,而間接牽連的金額竟高達10000億美元!如果任其倒閉,將引起連鎖反應,造成嚴重的信譽危機,后果不堪設想。
由于LTCM基金虧損的金額過于龐大,而且涉及到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德主,這對數學金融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華爾街有些人已在議論,開始懷疑數學金融學的使用性。有的甚至宣稱:永遠不向由數學金融學家主持的基金投資,數學金融學面臨挑戰。
LTCM基金事件爆發以后,美國各報刊之報道,評論,分析連篇累牘,焦點集中在為什么過去如此靈驗的統計預測理論竟會突然失靈?多數人的共識是,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本身并沒有錯,錯在將之應用于不適當的條件下。本文作者之一在LTCM事件發生之前四個月著文分析基于隨機過程的預測理論,文中將隨機過程分為平穩的,似穩的以及非穩的三類,明確指出:“第三類隨機過程是具有快變的或突變達的概率分布,可稱為‘非穩隨機過程’。對于這種非穩過程,概率分布實際上已失去意義,前述的基于概率分布的預測理論完全不適用,必須另辟途徑,這也可以從自然科學類似的情形中得到啟發。突變現象也存在于自然界中,……”此次正是俄羅斯政府宣布推遲償還短期國債券這一突發事件,導致了LTCM基金的統計預測理論失靈,而且遭受損失的并非LTCM基金一家,其他基金以及華爾街的一些大銀行和投資公司也都損失不貲。
經典的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
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可以認為是,一種在具有不確定性的債券市場中尋求無風險套利投資組合的理論。歐式期權定價的經典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基于由幾個方程組成的一個市場模型。其中,關于無風險債券價格的方程,只和利率r有關;而關于原生股票價格的方程,則除了與平均回報率b有關以外,還含有一個系數為σ的標準布朗運動的“微分”。當r,b,σ均為常數時,歐式買入期權(Europeancalloption)的價格θ就可以用精確的公式寫出來,這就是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由此可以獲得相應的“套利”投資組合。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自1973年發表以來,被投資者廣泛應用,由此而形成的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成了期權投資理論的經典,促進了債券衍生物時常的蓬勃發展。有人甚至說。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開辟了債券衍生物交易這個新行業。
筆者以為,上述投資組合理論可稱為經典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它盡管在實踐中極為成功,但也有其局限性。應用時如不加注意,就會出問題。
局限性之一:經典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基于平穩的完備的市場假設,即r,b,σ均為常數,且σ>0,但在實際的市場中它們都不一定是常數,而且很可能會有跳躍。
局限性之二:經典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假定所有投資者都是散戶,而實際的市場中大戶的影響不容忽視。特別是在不成熟的市場中,有時大戶具有決定性的操縱作用。量子基金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扮演的角色即為一例。在這種情況下,b和σ均依賴于投資者的行為,原生股票價格的微分方程變為非線性的。
經典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基于平穩市場的假定,屬于“平穩隨機過程”,在其適用條件下十分有效。事實上,期權投資者多年來一直在應用,LTCM基金也確實在過去三年多中賺了大錢。這次LTCM基金的失敗并非由于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不對,而是因為突發事件襲來時,市場變得很不平穩,原來的“平穩隨機過程"變成了“非穩隨機過程”。條件變了,原來的統計規律不再適用了。由此可見,突發事件可以使原本有效的統計規律在新的條件下失效。
突發實件的機制
研究突發事件首先必須弄清其機制。只有弄清了機制才能分析其前兆,研究預警的方法及因此之道。突發事件并不限于金融領域,也存在于自然界及技術領域中。而且各個不同領域中的突發事件具有一定的共性,按照其機制可大致分為以下兩大類。
“能量”積累型地震是典型的例子。地震的發生,是地殼中應力所積累的能量超過所能承受的臨界值后突然的釋放。積累的能量越多,地震的威力越大。此外,如火山爆發也屬于這一類型。如果將“能量”作廣義解釋,也可以推廣到社會經濟領域。泡沫經濟的破滅就可以看作是“能量“積累型,這里的“能量
”就是被人為抬高的產業之虛假價值。這種虛假價值不斷積累,直至其經濟基礎無法承擔時,就會突然崩潰。積累的虛假價值越多,突發事件的威力就越大。日本泡沫經濟在1990年初崩潰后,至今已九年尚未恢復,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房地產所積累的虛假價值過分龐大之故。
“放大”型原子彈的爆發是典型的例子。在原子彈的裂變反應中,一個中子擊中鈾核使之分裂而釋放核能,同時放出二至傘個中子,這是一級反應。放出的中子再擊中鈾核產生二級反應,釋放更多的核能,放出更多的中子……。以此類推,釋放的核能及中子數均按反應級級數以指數放大,很快因起核爆炸。這是一種多級相聯的“級聯放大”,此外,放大電路中由于正反饋而造成的不穩定性,以及非線性系統的“張弛”震蕩等也屬于“放大”型。這里正反饋的作用等效于級聯。在社會、經濟及金融等領域中也有類似的情形,例如企業間達的連鎖債務就有可能導致“級聯放大”,即由于一家倒閉而引起一系列債主的相繼倒閉,甚至可能觸發金融市場的崩潰。這次LTCM基金的危機,如果不是美國政府及時介入,促使15家大銀行注入35億美元解困,就很可因LTCM基金倒閉而引起“級聯放大”,造成整個金融界的信用危機。
金融界還有一種常用的術語,即所謂“杠桿作用”(leverage)。杠桿作用愿意為以小力產生大力,此處指以小錢控制大錢。這也屬于“放大”類型。例如LTCM基金不僅大量利用銀行貸款造成極高的“運用資金與資本之比”,而且還利用期貨交易到交割時才需付款的規定,大做買空賣空的無本交易,使其利用“杠桿作用”投資所涉及的資金高達10000億美元的天文數字。一旦出問題,這種突發事件的震撼力是驚人的。
金融突發事件之復雜性
金融突發事件要比自然界的或技術的突發事件復雜得多,其復雜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多因素性對金融突發事件而言,除了金融諸因素外,還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心理等多種因素。LTCM事件的起因本為經濟因素--俄羅斯政府宣布推遲償還短期債券,而俄羅斯經濟在世界經濟中所占分額甚少,之所以能掀起如此巨大風波,是因為心理因素的“放大”作用:投資者突然感受到第二類債券的高風險,競相拋售,才造成波及全球的金融風暴。可見心理因素不容忽視,必須將其計及。
非線性影響金融突發事件的不僅有多種因素,而且各個因素之間一般具有錯綜復雜的相互作用,即為非線性的關系。例如,大戶的動作會影響到市場及散戶的行為。用數學語言說就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并不等于各個因素分別作用時結果的線性疊加。突發事件的理論模型必須包含非線性項,這種非線性理論處理起來要比線性理論復雜得多。
不確定性金融現象一般都帶有不確定性,而突發事件尤甚。如何處理這種不確定性是研究突發事件的關鍵之一。例如,1998年8月間俄羅斯經濟已瀕臨破產邊緣,幾乎可以確定某種事件將會發生,但對于投資者更具有實用價值的是:到底會發生什么事件?在何時發生?這些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由此可知,金融突發事件的機制不像自然界或技術領域中的那樣界限分明,往往具有綜合性。例如,1990年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其機制固然是由于房地產等虛假價值的積累,但由此觸發的金融危機卻也包含著銀行等金融機構連鎖債務的級聯放大效應。預警方法
對沖基金之“對沖”,其目的就在于利用“對沖”來避險(有人將hedgefund譯為“避險基金”)。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原本設計為避險的基金,竟因突發事件而造成震撼金融界的高風險。華爾街的大型債券公司和銀行都設有“風險管理部”,斯科爾斯和默頓都是LTCM基金“風險管理委員會”的成員,對突發事件作出預警是他們的職責,但在這次他們竟都未能作出預警。
突發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基于傳統的平穩隨機過程的預測理論完全不適用。這只要看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明白。在高速公路公路上駕駛汽車,想對突然發生的機械故障做出預警以防止車禍,傳統的平穩隨機過程統計可能給出的信息是:每一百萬輛車在行駛過程中可能有三輛發生機械故障。這種統計規律雖然對保險公司制定保險率有用,但對預警根本無用。因為不知道你的車是否屬于這百萬分之三,就算知道是屬于這百萬分之三,你也不知道何時會發生故障。筆者認為,針對金融突發事件的上述特點,作預警應采用“多因素前兆法”。前面說過,在“能量”積累型的突發事件發生之前,必定有一個事先“能量”積累的過程;對“放大”型的突發事件而言,事先必定存在某種放大機制。因此在金融突發事件爆發之前,總有蛛絲馬跡的前兆。而且“能量”的積累越多,放大的倍數越高,前兆也就越明顯。采用這種方法對汽車之機械故障作出預警,應實時監測其機械系統的運行狀態,隨時發現溫度、噪音、振動,以及駕駛感覺等反常變化及時作出預警。當然,金融突發事件要比汽車機械故障復雜得多,影響的因素也多得多。為了作出預警,必須對多種因素進行實時監測,特別應當“能量”的積累是否已接近其“臨界點”,是否已存在“一觸即發”的放大機制等危險前兆。如能做到這些,金融突發事件的預警應該是可能的。要實現預警,困難也很大。其一是計及多種因素的困難。計及的因素越多,模型就越復雜。而且由于非線性效應數學處理就更為困難。計及多種因素的突發事件之數學模型,很可能超越現有計算機的處理能力。但計算機的發展一日千里,今天不能的,明天就有可能。是否可以先簡后繁、先易后難?不妨先計及最重要的一些因素,以后再根據計算機技術的進展逐步擴充。其二是定量化的困難。有些因素,比如心理因素,應如何定量化,就很值得研究。心理是大腦中的活動,直接定量極為困難,但間接定量還是可能的。可以考慮采用“分類效用函數”來量化民眾的投資心理因素。為此,可以將投資者劃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如散戶和大戶,年輕的和年老的,保守型和冒險型等等,以便分別處理。然后,選用他們的一種典型投資行為作為代表其投資心理的“效用函數“,加以量化。這種方法如果運用得當,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定量地表示投資者的心理因素的。此外,盧卡斯(R.E.Lucas)的“理性預期”也是一種處理心理因素的方法。
其三是報警靈敏度的困難。過分靈敏可能給出許多“狼來了”的虛警,欠靈敏則可能造成漏報。如何適當把握報警之“臨界值”?是否可以采用預警分級制和概率表示?
有些人根本懷疑對金融突發事件做預警的可能性。對此不妨這樣來討論:你相信不相信金融事件具有因果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金融突發事件就不會憑空發生,就應該有前兆可尋,預警的可能性應該是存在的,那么金融學就不是一門科學,預警當然也就談不上了。筆者相信因果律是普遍存在的,金融領域也不例外。
因應之道
1.2教材維度(1)教材編排重理論輕實踐,不利于講授和學習。2005年以后,全國各高校才廣泛在本科階段中開設金融數學專業或專業方向,現有金融數學教材大部分是為研究生教育而編寫的,以理論研究和闡述為主,而僅有的幾部適用于本科教學的教材也多以精算師考試大綱作為主線,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聯系不大,大量的習題是為了配合公式、定理的講解而創設出來,有些習題則更是停留于理想化模型,缺乏實際意義。例如,“已知每2年底付款一次,每次付款1元的永久年金的現值為9/16,計算年利率。”這道題目就是典型地為了配合廣義永久年金公式的講解而創設出來的,無法滿足金融數學作為實踐性很強學科的培養目標。將案例與課本內容有機結合,不僅可以豐富教材內容,增加教學內容的多樣性,而且能夠將復雜而抽象的數學模型直觀化,具體化,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一些金融學發展史案例的引入可以將原本被割裂的知識與其起源和發展聯系起來,使學生在了解其產生的背景的同時,對于其發展的現狀也能系統而全面地掌握。(2)時效性差,舉例滯后于社會發展,無法滿足師生需求。現有的適用于本科金融數學教學的教材中,大部分是在國外教材的基礎上編譯而成的,國外的這些教材已經出版很多年,一些理論已經不適用于當前的金融問題,一些數據也失去原有的意義。金融數學是一門對時效性要求很高的學科,案例教學恰好可以彌補教材內容陳舊的不足。通過引入具有時效性的案例,不僅可以更新和補充原有教材內容,將最前沿的信息和數據傳達給學生,而且能增強理論的現實意義。
2案例教學模式的實施路徑
根據以上在本科生金融數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和引入案例教學模式的必要性,本文探討將案例教學法融入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設計案例導入、案例分析、案例示范、案例模擬“四個環節”依次運行、互相銜接、有機配合,以達到解決教學現存問題,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2.1以案例導入法帶領學生輕松進入課程情境導入是每節課的開始,也是能否抓住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這里所說的導入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以生活型案例導入,即由實際金融問題的導入。教師每節課遵循教學目的與要求,通過典型案例進行導入,將學生帶入為本節課講授的所預設的知識背景和問題情境中,師生通過對案例的學習分析與研討,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機結合,將復雜問題簡單化。例如,講授攤還法時,可以通過設置如下問題:假設某人以銀行按揭貸款方式貸款50萬元,分20年還清,每月還款3742.6元。(1)每月償還的3742.6元中有多少元是在償還本金,多少元是在償還利息?(2)在償還了36個月后,本金還有多少沒有還?通過這樣的問題,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學生積極思考。二是以歷史型案例導入,即由金融史、金融事件等歷史事件導入。每個理論都有其發展的歷程和背景,如果將所講授的知識與其發展歷程割斷,只是片面地講授知識,必然影響學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定義。在講授每個知識點的同時,將其發展的背景、過程,涉及的人物以及相關歷史事件引入教學中,以故事、圖片、視頻等形式呈現在課堂上,既能使學生對知識點的來龍去脈有深入理解,又能增強學生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金融知識。例如,在講授債券時,就可以將我國發行國庫券的過程、“垃圾債券”的發展、米爾根的傳奇經歷等金融史案作為導入案例融入課堂教學。
2.2以案例分析法引導學生分析和總結課程知識點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一般是按照教材直接給出定義、公式,學生則是在課堂上被動接受,課后通過大量的習題訓練進行記憶。這樣的教學方法很容易使學生在枯燥的學習中失去興趣,也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其內涵。如果將案例教學植入教學,通過選取恰當的案例并對其進行深入分析,理清案例中事件的關系,就能夠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定義、公式。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而且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知識點。例如,在講授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的定義時,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的差別在于通貨膨脹率,可以列舉生活中物價上漲的例子:今年甲向乙借10元錢,貸款利率為10%,明年甲需要還給乙11元,假設今年的桃子的價格是1元/個,那么10元錢乙可以買10個桃子,明年桃子的價格為1.1元/個,物價上漲率為10%,那么明年甲還給乙11元也只能買10個桃子。雖然多還了1元,但乙并沒有因此而獲得利潤。顯然,貸款利率10%是名義上的利潤,即為名義利率。而實際利潤則為0%,于是很自然得出實際利率為名義利率與通貨膨脹率的差或者是名義利率與物價上漲率的差。
2.3以案例示范法培養學生樹立和鞏固課程建模意識建模方法是金融學定量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理論與應用聯系的橋梁。培養學生的建模意識是金融數學的教學目標之一。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在運用定理、公式解決課本上的規范習題時得心應手,而面對實際的金融問題卻往往束手無策,這說明學生建模意識不強,無法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在教學中通過創設問題背景,指導學生應用所學公式、定理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講授攤還法進行本息分析時,在給出公式后,我們可以假設“每位學生通過按揭貸款方式購買住房,貸款金額為50萬,讓學生利用公式計算貸款期限分別為5年、10年、20年時,分別按銀行現行貸款利率和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每月各要還款多少元?”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通過案例的典型示范,培養和訓練學生樹立了客場建模意識。
2.4以案例模擬法訓練學生積累和強化課程實戰能力金融數學課程是一個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其應用性體現在用數學工具解決實際金融問題。因此,實踐性的教學環節對于學生靈活掌握金融數學課程的相關內容以及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在講授某一部分后,可以指導學生將所學內容進行網上推演和模擬,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這一部分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例如,在講授期貨定價時,我們布置學生假設每人擁有資金100萬元,進行期貨在線模擬交易,然后學生每天關注自己所選期貨的交易情況。課程結束時,系統會對所有學生的盈虧做統計,并且有按班級的排名。通過這樣帶有挑戰性、激勵性的案例實踐教學,不僅使學生能熟練掌握課堂所講授的理論知識,同時將金融數學理論還原到實踐,激發了學生的動手興趣,提高學生實戰能力。
首先,我想談談這篇文章的寫作意義。
近年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在國家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支持下,農民收入連續幾年獲得穩定增長,農村的消費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與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當前,農村是擴大內需的突破口,經濟增長的潛力在農村,而農村資金短缺,農民貸款難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村的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礙了農村市場的發展。這與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是相違背的。
本課題通過分析農村消費信貸的現狀,發現其中的問題,并提出拓展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策略,可為開拓農村消費信貸市場提供政策建議和理論依據,使我國農村需求潛力得到進一步的開發,農民生活質量得到提高,農村金融市場實現繁榮。
其次,我想談談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寫作思路。
研究方法:
1.文獻綜述法。在前人的基礎上,全面分析農村消費信貸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拓展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相應策略。
2.定性分析法。以當前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發展狀況為切入點,定性的研究阻礙農村消費信貸發展的多方面原因。
思路:
從調研農村消費市場和消費信貸情況入手,深入分析新時期我國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狀況,針對制約我國農村消費信貸業務發展的因素和農村消費需求和消費信貸需求的特點,并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研究,進而提出開拓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策略。
最后,我想談談這篇論文的結構和主要內容。
本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分析農村消費市場的需求狀況,指出目前農村消費市場缺少足夠的信貸支持,從側面說明拓展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部分通過分析我國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現狀,提出目前農村消費信貸市場還存在著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村金融服務機構信貸資金投放不足、農村信貸產品創新落后于經濟的變化發展以及農村消費信貸相配套的政策和法律體系不完善等問題;第三部分針對我國農村消費信貸市場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資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務完善,運行安全的農村金融體系;同時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要不斷加強信貸風險管理,開拓創新,推出多樣化的信貸產品;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改善農村金融的外部環境等若干對策。
②培根,著.何新,譯.人生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
③研究會.與現代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87.
④高小和.學術論文寫作.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7:14.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http:///view/208414.htm,
2012.7.
[2]培根.何新,譯.人生論[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13YJCZH123);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No.14JJ3129);湖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支持計劃(開放經濟條件下金融風險度量、控制與政策)。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197-02
金融市場是現代經濟體系的核心,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金融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已經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也完善了金融市場的調控體系。然而,隨著金融市場的漸進開放,我國金融業發展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漸顯現,而核心競爭的差距在于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級金融人才不足。金融學碩士研究生是金融從業人員的后備軍,其創新能力的提升直接關系到我國金融市場的國際競爭力。
近十年來,我國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發展,從2003年開始至2014年,研究生招生規模增長了112%,招生規模有顯著提高,但是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則較為緩慢。其中,金融學碩士研究生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作為金融研究創新的主體之一,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與世界金融學科前沿的差距明顯,科研成果為金融實踐的指導作用不大,科研成果的原創性程度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和提高。在金融市場開放的背景下,提高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就尤為重要了。
一、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不合理。由于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大部分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的,因此,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與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有著直接關系,但是當前金融學課程體系較為單一,授課內容較為集中。現代金融所涵蓋的內容包括經濟、法律、統計、計算機等多學科的知識,而大多數高校的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課程仍以傳統的金融學為主,學生所接受的信息與金融市場信息脫節,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因此有所欠缺。在教學方法方面,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課堂教學探索性不夠、互動性不夠,一些授課教室的授課內容陳舊,對國外教材消化不夠,生搬硬套,不結合中國實際,因而難以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
(2)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缺乏較好的社會實踐基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參加社會實踐是提高金融學研究生學術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高校由于研究生數量的迅速增加以及財經院校對金融學碩士培養的經費缺乏,導致足夠的教學崗位和學術交流平臺,導致碩士生沒有實踐教學的機會以及缺乏學術交流、討論的平臺,不利于其所掌握所學理論以及檢驗其學術研究成果。對于金融機構實踐方面,我國高校雖然很重視與證券公司、銀行、基金、保險等金融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但深度合作還比較少,甚至一些合作停留在參觀或聽講座的形式上,產學研的互動不強。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參與金融企業的實習,也難以參與金融企業的核心業務,金融產品創新研發部門、風控部門對實習生的開放崗位少,大部分實習生多在金融機構的銷售部門從事一些重復、機械的低智力勞動工作,金融企業大都不能為研究生提供實質性的創新實踐支持,不利于研究生發現和認識金融行業現存的研究熱點,會導致學生的研究成果與產業界脫鉤,這也不利于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從實踐中提煉科學問題,發現問題是科學研究的第一步,如果不能從實踐中發現良好的科學問題,則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質量將大為降低。
(3)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缺乏較好的學術交流平臺。良好的學術交流平臺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一些高校因為經費限制或缺乏溝通交流渠道,而沒有建立起良好的國內外學術交流平臺,導致金融學碩士研究生難以到國內外知名高校,師從國內外一流導師從事金融學科研研究,因此,難以提高其學術研究成果的影響力。相比國外高校,國內的高校學術交流平臺在數量和質量上還有較大的欠缺。
(4)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對學術道德教育不夠重視。一方面,一些高校過于追求論文數量,研究生論文質量不過關,致使學風浮躁和急功近利,容易讓金融學碩士研究生違背學術道德,產生學術腐敗行為。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學生選擇攻讀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并未把主要精力放在科學研究上,把讀研僅僅當做找一份好工作的跳板,不專心做好研究,再加上個別導師指導學生數量多,不能親自指導研究生的研究,以成果為導向,對研究過程中應遵守的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較少提及,這就導致了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學術道德教育有所缺失,進而也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的綜合能力培養。
二、我國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對策分析
(1)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優化課程設置。課堂教學是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提高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受限需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以及優化課程設置。一方面,在課程設置方面,需要根據金融市場的發展變化,增加計算機、法律、財務、數理金融、信息科學等內容,使學生掌握交叉知識,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要注重啟發式教育,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將學術前沿和市場前沿引入到課堂教學內容中,通過研討式學習激發學生的科研積極性,提高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2)重視實踐,完善研究生實踐基地建設。根據我國金融改革和金融實務部門的需求,實加強實踐基地建設。一方面,可以與金融企業進行合作,建立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實踐基地,將金融企業在風險管理、戰略管理、法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營銷管理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科學研究問題,為金融企業的決策和運營提供實踐指導;另一方面可以安排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參與本科學位論文指導,或者安排高年級碩士研究生協助老師進行本科教學,增強其實踐能力。在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可以建立協同創新中心[1],形成“政-產-學-研”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機制,增強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綜合創新能力。
(3)完善研究生培養的國內外交流機制。首先,鼓勵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參加金融行業會議、國內外學術會議,動態把握金融市場的發展動態,同時鼓勵學生參加高水平的學科競賽,如數學建模比賽等[2],同時,指導碩士研究生撰寫學術論文,資助學生向高水平學術會議投稿,接受學術同行的指導。其二,創造條件,加大財政補貼,鼓勵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出國留學,形成國際合作培養的模式,培養更多熟悉中國國情和具備國際化視野和國際化能力的金融創新性人才。其三,為提高學生的國際化學術交流能力,可以開設更多的國際化課程,如采用雙語教學的形式,講授《國際金融》、《國際宏觀金融政策》等。其四,推進師資國際化,拓展多樣化辦學模式,保障國際化集成的硬件和軟件條件建設等[3]。
(4)發揮研究生導師在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中的主導作用。“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研究生導師對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傳授最新的知識,解答研究生在科學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促進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創新能力的提高和個人品德的提高。研究生導師要注重言傳身教,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增強業務能力和道德品質,發揮榜樣力量,示范如何做好科學研究,如何形成嚴謹的治學態度,啟發和鼓勵學生,提高指導學生的效果。同時,研究生培養單位也應該嚴格導師遴選與考核制度,加強對研究生導師隊伍的管理,形成一支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和仁愛之心”的四有好導師,為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關系到我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完善,在金融市場開放的背景下,有必要增強其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當前對其的培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在此形勢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優化課程設置,重視實踐、完善研究生實踐基地建設,完善研究生培養的國內外交流機制,發揮研究生導師在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中的主導作用,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將顯著提升,從而形成一支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金融從業人員的后備軍。
參考文獻:
[1]李九生,裘國華.利用創新平臺培養高質量研究生的探索[J].科技視界,2015,(2):41,28.
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界的鏗鏘玫瑰
孫祁祥主要從事中國保險業發展戰略、保險監管、國際保險市場比較、金融綜合經營、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方向的研究,在本專業領域有著較高的學術地位和一定的國際影響力。她是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學類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保險學會副會長、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連續12年擔任國際保險學會(iis)亞洲學術主持人的學者,并且是該學會董事會的第一位中國學者;是第一位應邀在美國風險與保險學會年會上宣讀學術論文的中國大陸學者;是第一位作為人物介紹出現在“美國風險與保險學會”會刊上的亞洲人;還曾擔任過“亞太風險與保險學會”(apria)主席。
孫祁祥十分重視將自己的研究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緊密結合,主持過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和國內外著名機構委托的重要課題。她主導創立的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ccissr)及其品牌學術論壇“北大賽瑟(ccissr)論壇”,贏得了國內外政、產、學界的廣泛認可和贊譽。
早在20世紀80年代,孫祁祥就在經濟學界嶄露頭角,其撰寫的論文曾登載在《金融時報》頭版。她現已在國內外期刊上百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先
轉貼于
后獲得10多項省部級以上的科研獎勵,其中主要包括“陳岱孫經濟學論文獎(1997年)”、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第七屆)、中國保險學會保險理論創新成果一等獎(2006年)、中國保險學會優秀論文獎(2006年)等。
學生愛戴的“十佳教師”
套匯是國際金融學中外匯交易理論的重要內容。所謂套匯,指的是外匯交易者利用不同外匯市場在同一時刻的匯率差異,在匯率低的市場買進,同時在匯率高的市場上賣出,賺取不同市場匯差收益的外匯交易。根據所涉及交易地點的不同及交易貨幣種類的不同,套匯交易可以分為兩地套匯和三地套匯兩種主要的套匯方式。關于兩地套匯的計算,由于只涉及兩種貨幣和兩個交易地點,只要掌握到“低買高賣”的原理,計算方法并不難掌握。但是對于三地套匯,涉及三種貨幣和三個交易地點,僅僅掌握“低買高賣”的原理是不夠的,到底選擇哪個地點先做交易?是買入交易貨幣還是賣出交易貨幣?本文將介紹一套通適于兩地套匯和三地套匯的計算理論。
一、目前流行的套匯計算方法介紹
針對兩地套匯,目前大部分的教科書都以“低買高賣”的原理為核心,簡言之就是利用兩種貨幣在兩個外匯市場上即期匯率的差異,低買高賣,以獲取匯差的外匯交易。
針對三地套匯,無論是教科書還是學術論文,都不外乎采用三個步驟來設計套匯路線并計算套匯空間。
一是判斷是否存在套匯空間,即將統一標價法后的三地匯率(一般是用中間匯率)相乘之后與1做比較,若不等于1,則存在獲利空間。
二是確定套匯路線,若三地均為直接報價法,中間匯率乘積大于1,則采用“買本賣外”的方式確定套匯路線,也就是使三地的外匯交易均表現為“賣本買外”即可獲利;中間匯率乘積小于1,則采用“賣本買外”的方式來確定套匯路線,也就是使三地的外匯交易均表現為“賣本買外”即可獲利;若中間匯率乘積等于1,則無套匯獲利空間。若三地均為間接標價法,則情況正好相反,中間匯率乘積大于1,則“賣本買外”;中間匯率乘積小于1,則“買本賣外”;中間匯率乘積等于,則無套匯獲利空間。
三是根據套匯路線計算套匯收益。
還有部分教科書有介紹“三地變兩地”的計算方式來計算三地套匯,即任意選定一種貨幣作為關鍵貨幣,將其中均包含該種關鍵貨幣的兩地的匯率根據匯率套算的方式計算出非關鍵貨幣之間的匯率,再與第三個交易地點的匯率結合成“兩地”,最后根據兩地套匯的方式來計算套匯空間。
誠然,兩地套匯的計算沒有問題毋庸置疑,但是三地套匯的方法,目前我國高校正在使用的教科書或者學術論文中的方法大多有缺陷,不能通用于所有的情況。尤其是針對同時考慮買入價和賣出價的匯率報價情況,不能簡單的將統一標價法下的買入價相乘與1做比較,或者將統一標價法下的賣出價相乘與1作比較,亦或是將統一標價法下的中間匯率相乘與1作比較,原因在于當統一標價法下的買入價乘積小于1,賣出價乘積大于1時,無法做出是否存在套匯空間的判斷,也無從確定討回路線,而實際情況是,此時并不存在套匯空間。針對此缺陷,本文結合實際教學經驗總結出了一套系統的計算兩地套匯和三地套匯套匯空間的理論方法,具體內容如下文所示。
二、兩地套匯的計算方法
(一)只考慮中間價的情形
三、三地套匯的計算方法
(一)將三地套匯轉變成兩地套匯的計算方法
1.只考慮中間價的情形。假設兩地套匯不存在交易成本。假設A國的貨幣代碼為A,B國的貨幣代碼為B,C國的貨幣代碼為C。在A國的外匯交易市場B國的外匯交易市場以及C國的外匯交易市場,A貨幣、B貨幣和C貨幣之間的匯率分別為:
四、結語
本文通過總結傳統的兩地套匯和三地套匯的套匯路線的確定方式以及套匯獲利空間的計算方法的有點和不足,在繼承傳統方法精髓的同時加以改進,提出了一套更為系統適用的理論方法。在外匯交易過程中,外匯投資者可以加以借鑒,形成一套自己的快速判斷套匯獲利空間的方法;對于國際金融學實際教學,教師則應綜合考慮所有的情況將兩地套匯和三地套匯的計算方法加以完善和總結,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加以運用。
注釋
①本文均采用“間接報價法”的匯率報價方式,不意味著本文中提到的套匯計算方法只適用于間接報價法的情況,若換成“直接報價法”的匯率報價方式,得出的結論也不會發生改變。
②假設A、B、C國外匯交易市場的匯率報價采用的均為間接標價法。若實際情況中三地的報價不全為間接標價法,將匯率報價方式轉變為間接標價法即可套用。
參考文獻
[1]朱孟楠.國際金融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
[2]姜波克.國際金融新編(第四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3]陳雨露.國際金融(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4]陳茜.國際金融[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
83.21%的同學認為實踐教學在大學四年學習過程中是“很重要或比較重要”,只有2.19%的同學認為“不重要”。同時,有55.47%的同學“愿意或比較愿意”嘗試試點試驗性實踐教學課程。
2.學生并不了解實踐教學,更多是出于未來就業而主動學習。
調查結果顯示,67.15%的學生認為金融實踐課程的內容“一般、不豐富”甚至“很少”,部分原因在于他們認為研究性學習和寫論文的形式并不屬實踐教學范疇,這說明學生對實踐教學內容的了解僅是略知一二,甚至不清楚。另外,60.58%的學生明確表示就是為未來就業做準備,而“關注和了解金融專業從事的工作內容”、“建立社會人脈關系網”、“發現自身在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和“為完成學分”的比例分別是6.57%、16.06%、13.87%和2.92%。
3.學生不滿現有的實踐課時設置。
40.14%的學生每學期接受過5-10次的實踐教學經歷,31.39%的學生接受過2-5次的實踐教學經歷,其中大三的實踐機會較少,幾乎都集中在大四完成。從學生的內心意愿上看,57%的學生希望一周中能有4-5次實踐機會,經調查某些同學甚至大膽建議,“實踐教學能像國外的實習工作一樣,實踐與理論的學時安排各50%”。同時71.53%的學生認為現有實踐教學學時安排是“不太合理或很不合理”。
4.學生喜歡形式多樣的實用性實踐課程。
87.9%的學生認為已開設的實訓課程中最實用的課程是證券實訓,該課程的講授教師經驗豐富,能精彩解析股票操作實盤過程,并且利用教師自身資源讓學生實盤體驗,令人印象深刻。在61%的學生的心中,理想的實踐教學是能夠到金融企業進行參觀訪問,或者進行股票、外匯、期貨等操盤培訓,45%的學生希望增加銀行、證券、保險等實務模擬操作訓練,35%的學生希望能提供一些專業的項目分析與報告,或者采取模擬金融企業招聘的形式進行就業指導,僅有18%的學生認為聘請校外專家進行專題講座或者培訓金融計量方面的技能是比較合適的。
5.學院實踐教學的保障條件較差。
83.94%的學生認為學校的實踐教學經費投入“不足”;對于,42.34%的學生認為實踐教學教師能力“較強或一般”,而且目前學校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幾乎沒有。
二、獨立學院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方案設計——以西財行知學院為例
從調查問卷的分析結果中顯示,學院金融實踐教學在教學模式、教學內容、隊伍建設、平臺建設、組織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問題。因此,本文在設計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方案的同時,建議學院采用“試點試驗”的辦法,即從大學一年級招收的新生中,擇優編制一個班,將其命名為“金融創新實驗班”實施這套方案。
1.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設計。
經系部選拔的“金融創新實驗班”,其理論教學內容和本專業的培養大綱保持一致,僅在實踐教學方面進行試驗。方案將設計該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分為課堂內實踐教學、校內課堂外實踐教學、校外實踐教學和畢業論文四大模塊。將明確設計各學年培養目標和具體環節目標。把四年最終培養的整體目標具體分配到不同的學年當中,形成階段性目標;每個階段目標又由不同實踐教學環節體現出來。基礎訓練階段(大一):課堂內的實踐教學采用以經濟學為基礎的的案例式教學和創新實訓教學;校內課堂外實踐教學采用計算機、英語相關培訓,經濟學和經濟法熱點話題討論,金融業界專家講座等;校外實踐教學實施參觀金融企業的認知性生產實習。通過感性體驗,獲得社會實踐的經驗,培養初步調查能力。能力提升階段(大二):課堂內的實踐教學采用英語口語能力、計量統計軟件培訓,金融、會計等課程的案例式教學,對銀行、保險課程的實訓教學,管理溝通能力模擬、戰略模擬大賽等創新實訓教學;校內課堂外實踐教學采用銀行業務操作競賽、學生模擬家庭理財計劃大賽,金融熱點辯論,銀行、證券從業資格培訓,金融專家、企業老總專題講座,學生自辦金融學術報;校外實踐教學要求學生自己到銀行柜臺辦理業務、到證券公司大廳觀看考察、到保險公司理賠部門參觀,并提交觀感總結。通過這些模擬實驗和實地考察,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能力深化階段(大三):課堂內的實踐教學采用案例式教學,股票外匯投資操作、銀行信用管理、保險精算等實驗訓練,雙導師指導的創新實訓教學;校內課堂外實踐教學采用股票模擬競賽,學生模擬企業投資計劃大賽,金融熱點辯論,會計、銀行、證券、基金、期貨從業資格培訓,金融專家、企業老總專題講座,學生發表學術文章等方式;校外實踐教學采用針對金融熱點進行社會調查,暑假期間進行到實習基地或金融企業進行專業技能實習。通過實驗操作、實習訓練,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專業素質。綜合創新階段(大四):課堂內的實踐教學采用經典案例式教學,期貨交易、銀行風險管理訓練,金融營銷訓練,創新實訓教學等方式;校內課堂外實踐教學采用股票投資模擬競賽,金融熱點辯論,各類職業資格從業資格證書培訓,金融專家、企業老總專題講座,發表金融學術論文;校外實踐教學要求畢業頂崗實習,并結合畢業論文進行社會調查,做出實結;畢業論文經歷選題、收集資料、提煉觀點、擬定提綱、謀篇布局、撰寫論文、修改潤飾,參加答辯等過程。通過完成各項綜合性實驗、實訓、實習、論文,希望學生能對行業有進一步了解,提高自身社會實踐能力。
2.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管理的設計。
2.1采用“擇優錄取、滾動管理、優勝劣汰”的動態教學管理模式。
新生在入學報到時,自愿申請進入實驗班。系部需結合自薦生的學習成績、個性特長、家庭背景、社會背景等因素進行擇優錄取,并將班級人數控制在30人左右,已實現方案期待的結果。進入實驗班后,在培養過程中實行滾動管理、優勝劣汰。滾動式管理是指不斷優勝劣汰,補充新鮮血液,讓已獲得優質資源的實驗生也存在危機感,更加珍惜這些優質資源和機會。班內學生如果表現不佳,考核成績不合格者淘汰,轉入本專業其他班級繼續學習。同時,其他班級若有表現優秀者,自薦并結合2位教師的推薦,經考核通過后可進入該實驗班。
2.2實行雙導師制,專業班主任跟蹤管理。
班級特別為每位學生配2名導師,其中1名導師負責專業基礎知識輔導,另1名行業導師負責專業的社會知識培養,學生將有機會參與行業導師的校外活動與事務。并且實驗班會配備1名具有金融專業素養的教師作為班主任,跟班聽課、聽講座、會議研討,并負責與該實驗班相關的組織、協調、管理工作,可以優先考慮金融專業課教師擔任班主任,并為其給予提薪等激勵手段。
2.3提供“畢業學位證+職業資格證+培訓合格證”的結業模式。
學生修完實驗班的全部項目,成績良好以上,學院除了頒發金融學專業畢業證和學位證之外,還將給學生頒發“金融創新實驗班的培訓合格證”。結合學生在四年終將職業資格培訓所獲得相關“金融行業職業資格證書”,多證在手有助于學生盡快進入金融行業各領域,能迅速地適應崗位工作。
2.4360教學質量監督。
實踐教學過程中不能缺少質量監督,對實驗班將采取學生評教、跟班班主任評教、主任評教等360教學質量評價,加強對理論課程和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質量控制,隨時反饋,隨時改善。
二、研究領域
莊新田教授近年主要從事金融創新與風險管理的研究工作,涉及證券市場投資與管理、結構化金融產品設計、行為金融、資本市場復雜網絡、供應鏈金融優化等領域。
三、研究成果
莊新田教授近年在中外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其中被SCI檢索10篇,SSCI檢索2篇,EI檢索25篇,CSSCI檢索80篇;主持國際學術會議一次,率隊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三次,特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0余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1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1項、遼寧省軟科學計劃重點項目1項、遼寧省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1項、遼寧省教育廳計劃項目1項,企業橫向課題9項;出版專著7部,主編教材6部,翻譯教材3部;東北大學精品課《金融工程學》負責人、遼寧省精品課《金融工程學》負責人;東北大學優秀教師、東北大學教學名師。
四、主要論著
1、金融工程――預測、優化與控制(合著),東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2、商務與管理統計(主編),東北大學出版社,2002。
3、證券市場分形結構及其復雜性(合著),東北大學出版社,2003年。
4、投資管理(21世紀高等院校專業課系列教材)(主編),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年。
5、金融工程學(新編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規劃教材)(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
6、證券投資分析(新編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規劃教材專業課系列)(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
7、商務與經濟統計(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年。
8、金融工程學――原理、工具與應用(新編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規劃教材)(主編),科學出版社,2009年。
9、金融與精算數學(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年。
10、證券投資學(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
11、我國股票市場參與主體行為研究(合著),東北大學出版社,2010年。
12、期權、期貨及其他衍生產品習題集(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年。
13、金融企業激勵與風險管理(合著),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年。
14、基于多重分形的金融市場復雜特性分析及應用(合著),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年。
15、復雜社會網絡視角下的創新合作與創新擴散(合著),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年。
16、金融市場投資激勵機制(合著),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年。
17、基于動態知識互補的企業集群創新網絡演化研究,科學研究,2001年第10期。
18、基于心理契約的基金經理激勵機制分類設計,中國管理科學,2011年第3期。
19、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domestic mutual investment of China based on the cross-share-
holding networks of the listed companies,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