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6 07:06:2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法語實訓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對課堂教學行為的重新認識與思考
課堂是教師教學生命力的所在地,也是學生智慧的發源地之一。
1.要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
傳統意義上的課堂,就是教師講,學生聽,老師很少審視自己的教學是否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也不夠關注學生的參與度是否與自己有關。當學生出現與課堂教學不一致的行為時,只是一味怨學生,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適應了學生心理特點,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優秀教師之所以優秀,其特點之一,就是每節課后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不斷改進教學,以增加課堂教學的魅力,達到及時調控學生的情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目的,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2.要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和時間
學生獲取知識的結果,遠遠比不上他獲取結果的過程重要。讓學生在學習上有所發現,有所體驗,重要的前提是給予他在學習和研究知識的過程中主動思考與積極探究的時間與空間,這樣,他的體驗才是幸福而自信的。如: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一個很好的形式。
3.要學會欣賞學生
教師要在教學中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教育觀念,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創造、表現及獲得成功體驗的機會。做
到這一點,教師要學會欣賞每一位學生,發現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學生在老師的關注中,不僅會喜歡老師,喜歡上課,產生融洽和諧的師生情感,還會在課堂上積極表現,快樂愉快地去學習。
二、提升了理論水平,認識到科研的重要性
作為新教師,我們沒有多少教學經驗,理論水平低,對自己的工作不善于總結歸納,現在,通過對教育學、心理學、美學等的理解,基本上能用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在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把握了教改方向,堅定了探索新路子的信心,并增加了教育科研的意識,認識到不能只做教書匠,而要做新時期的教育家。
三、了解到國內外基礎教育的現狀,增強了使命感
了解了國內外基礎教育的現狀,尤其是了解到一些發達國家如日本、英國、美國等國家的基礎教育現狀,看到了我國基礎教育的差距,如教材的陳舊、方法的古板、對學生統得過死等弊端,增強了作為一名教師的使命感,更加堅定了以培養祖國所需要的人才為己任的信心。
四、認識到繼續教育的重要性,樹立了終身學習的目標
這次培訓,就自身更新優化而言,樹立了終身教育(學習)的思想。以前總以為搞繼續教育沒有學到什么新知識,所以總覺著耽誤時間,不如讀讀書,備備課,這次,通過聽取了報告,真正認識到了繼續教育的重要性,樹立了終身學習的目標,提高了對繼續教育的認識。學然后知不足,這是我的一個體會。通過培訓,感覺以前所學的知識太有限了,看問題的眼光也太膚淺了。過去,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得有一桶水。”但是,經過培訓后,我覺得教師絕對不是一桶水這么簡單,它應該是一條有源頭的溪流。我認為,教師只有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教育思想,才能跟上時代前進和知識發展的步伐,才能勝任復雜而又富有創造性的教育工作。“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不斷否定自己,才能不斷進步,擁有的知識才能像‘泉水”般沽沽涌出,而不只是可憐的“一桶水”了。
為了規范電力行業、保障電氣安全作業,根據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第15號令規定,電工進網作業許可證考試實行國家統一考試[1]。電工進網作業許可證是電工具有進網作業資格的有效證件。進網作業電工應當按照規定取得電工進網作業許可證并注冊。未取得電工進網作業許可證或者電工進網作業許可證未注冊的人員,不得進網作業。因此,電工進網作業許可證是保證電氣安全的最基本措施之一,對其考試的培訓教學要求應該主要針對進網作業電工的崗位需求,密切聯系電力生產實踐,注重科學應用,并以安全主線貫穿始終,力爭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先進性和科學性。
宿遷市電力培訓中心高壓電工進網作業許可證培訓班開班以來已經為電力系統及相關單位培訓了數百名員工。電工進網作業許可高壓理論部分知識面廣而寬,在考教分離的體系下,考試的廣度及深度都逐漸加大,這對“電工進網作業許可證”的培訓教學的改革和深入提出了嚴峻的考驗。2011年11月28日,宿遷市第20期電工進網作業許可培訓在泗陽開班,針對這次開班教學的實際情況對培訓教學進行總結與改進,從而為以后的高壓進網作業培訓教學質量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電工進網作業許可考試培訓的教學過程
(一)電力系統的基本知識
電力系統基本知識作為電工進網作業許可考試的第一部分起到了總述的作用。了解電力系統的基本構成、電力負荷的組成及分類就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一章的教學主要手段是對基本概念的講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識記關鍵知識點。結合學員實際的工作情況,將原理用最淺顯的語句表達出來,方便記憶。
(二)電氣安全技術及電力安全工作規程
進網電工作業首要的就是要掌握電氣安全技術。高壓理論部分的電氣安全技術主要掌握電氣安全用具和觸電急救的方法,以及電氣作業的安全技術和組織措施;了解電擊方式及電氣火災補救措施等。這部分的內容與進網電工的實際工作息息相關,除了在本章做重要講述之外,在其他各章都穿插了電氣安全技術的相關內容。
(三)電力變壓器的知識
變壓器作為電力系統中核心部分,了解、掌握和熟悉電力變壓器的各種專業基礎知識顯得非常重要。變壓器的分類主要有電力變壓器、儀用互感器和特種變壓器。這其中就需要了解和熟悉變壓器的工作原理、結構、型號及技術參數、運行條件及方式等知識點。本部分的教學采用的是理論教學和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方式。講授完理論部分之后緊接著就進行電力變壓器的維護、排故等操作,這樣就更加方便學員領會電力變壓器的理論部分。經過實踐教學,這部分的理實一體化收到了很不錯的效果。然而由于學員的學歷水平參差不齊,一部分學員對變壓器的相關計算不能完全理解。對單相、三相變壓器一次側、二次側額定電壓、電流的計算感覺不太容易接受。但是不論是從電工進網作業許可考試的過關方面還是從工作實踐出發電力變壓器的計算都是比較重要的。因此如何讓學員在理解電力變壓器理論的基礎上進行一二次側的計算,在教學方法上尚待改進。
二、電工進網作業許可考試培訓教學總結
(一)教學安排有所創新
電工進網作業許可考試培訓的教學內容應該是針對崗位的普遍要求,電力實際生產和培訓教學知識點密切結合。宿遷市第20期電工進網作業許可培訓在教學安排上進行了一些改革。針對理論和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緊密型,采用理論教學培訓之后立即進行與之相關的實踐教學培訓以強化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教學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先進性和科學性。
(二)教學內容不拘泥于教材
此次的電工進網作業許可培訓內容不僅僅是為了應付過關考試,而是本著讓學員多一點理論基礎的原則。因此在編排教學內容的時候適當增加了電力安全工作規程變電部分及線路部分的相關知識點。另外最后一章電氣安全部分將事故安全知識點分散到各個主要單元當中,并穿插了現場急救、人工呼吸法、高壓觸電急救,真正體現考證培訓與安全培訓貫穿始終。
(三)課堂氣氛活躍,教學相長
此次的培訓過程盡量改變了以往那種以講解知識點為主的教學方式,讓學員參與了學習討論。實踐證明,學員大膽發表意見,通過他們實際的施工經驗來檢驗理論。在這樣的輕松狀態下,煥發了創造的熱情,釋放了巨大的學習潛能。
三、今后電工進網作業許可考試培訓教學方法尚需改進
(一)進網作業人員的學歷水平高低不等,年齡層次分布非常廣,從二十來歲到四五十歲的員工都有。因此,需要制定針對年齡跨度大的學員范圍的教學計劃。讓年齡低的學員學而精,年齡高的學員能基本理解原理。
(二)電工進網作業許可考試已經全部實現了無紙化考試,全部的考試內容都是通過電腦來完成。在考證過程中發現,有一部分年齡大,學歷層次比較低的學員甚至不知道如何操作電腦,當然也就對這種形式的考試感覺吃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學計劃上,應該安排兩個學時左右的時間為學員普及基本的電腦操作,有助于對于提高學員考證過關率。
四、結束語
進網電工許可證考試的培訓時間是有限的,而涉及的知識面是廣泛的,整個教學工作是一項重要而嚴謹的系統工作,關乎整個電力系統的安全。因此,需要在不斷的培訓教學過程積累經驗,發揚有效的教學手段,摒棄傳統落后的教學方法,積極探索,銳意進取,才能不斷提高電力員工的整體知識水平和安全意識。
參考文獻:
歐洲語言通用標準(簡稱“歐標”)已對外語教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參考標準”,不僅在法國和全世界的法語聯盟中被使用,而且在實施法語教學的院校中也被廣泛采用作為課程標準。傳統的法語寫作課程往往脫離國際語言標準的大環境,缺乏實用性,沒有針對歐標的細則。因此,引入一個好的參考框架并制訂規范的課程標準是很有必要的。
一、建立歐標體系下法語寫作課程的意義
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簡寫CEFR)是一個權威的體系,可以為教學、考試、教材提供標準。它描述各個級別需要達到的語言程度、掌握的文化常識以及應具備的溝通能力,定義各個語言工作者需要實現的教學目標,認證學生的語言能力。以歐標為參照的法語寫作課程標準設計的首要意義,旨在更新課程標準與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寫作課程設計思路
1.與歐洲語言通用標準相匹配的教學內容
歐標所規定的寫作標準,主要是針對具體生活化場景和職場中所需的應用性文章的細則,因此將寫作課程分為以下幾個主題:(1)描寫與敘述,包括:人物描寫、景色描寫、描述場景和動作。(2)應用文寫作,包括:簡歷、私人信件和公務函件。(3)說明和論證,包括:演講、論證(自由格式)。(4)商務介紹,包括:說明書、公司宣傳冊、項目招標細則。(5)論述表達看法,包括:引論、結論、本論和文章詳評。(6)匯報,包括:摘要匯報。(7)表達觀點,包括:電影評論、深度報道。
同時,新設計的寫作課程每課包含四個部分,對應學習的四個步驟:(1)Article――文章實例:給出學生該主題的范文并進行結構分析和講解。(2)Exercises――習題:通過一定量的練習讓學生鞏固所學的內容。(3)Travail personnel――個人寫作:讓學生在課后進行開放性主題寫作,然后教師進行批改和講評。(4)Travail en group――團體作業:由教師給出一個任務,比如團體撰寫一個調查或者商業廣告等,從而鍛煉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2.圍繞交際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歐標要求法語寫作具有生活化、情景化、職場化的特質。新的法語寫作課程設計參考了這些特質,使學生浸潤在法語文化之中。實施行動教學法,倡導以行動為導向,強調每一次寫作都是為了完成特定的環境下的交際任務。這恰恰可以提高學生的表達和語言應用能力,更契合歐標實用性的特質。
根據寫作課自身特點,兼顧課內與課外、講授與訓練的關系。課內教師通過實例訓練講授寫作技法,引導學生進行實踐。課外要求學生完成一定量的寫作任務,對相關詞匯、語法和句型進行總結。同時,鼓勵學生擴大閱讀量,理解各種不同文體的表達方式,培養運用法語進行思維的能力。
3.教學評價和考核的調整
一是考核原則:(1)考核原則應全面考查學生寫作能力,不能只局限在一張試卷上。(2)考核不能只是一次或幾次的考試,應該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從而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二是考核方案:(1)平時成績,主要由以下部分組成:①課堂出勤參與度;②課后筆記、書面作業;③個人、小組寫作練習和報告。上述這些項目作為學生平時成績一并記入考核成績。(2)期中測試、期末測試。主要檢驗學生掌握語言知識的程度,發現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
三、歐標參考下的法語寫作課程實施建議
1.教師資質
大學本科為法語專業,法語基礎知識扎實的教師。先期對教師進行有關歐洲語言學習統一標準的知識、內容以及等級考試要求等的相關培訓。
2.實訓條件
實訓基地應該有多媒體教室,相關多媒體設備配備齊全。
3.教學資源
以歐標要求為指導,建立法語寫作素材數據庫。
綜上,歐標體系作為法語寫作課程參考體系的引入,帶來了法語寫作課程的創新和改革。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將進一步以歐標為框架,強調寫作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的運用。
參考文獻: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不斷深入發展,社會對人才多樣性的要求愈發強烈,這給我們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但同時也提出了挑戰。目前,就高職高專法語專業來說,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教學方法單一、實踐能力薄弱、校企合作不足、雙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等,概括為一句話便是人才培養模式老舊,因此要求我們不得不思考、改革。本文特對應用型人才的內涵及其結構要求進行一些探析,提出如何合理制定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目的是更好地建設應用法語專業。
一、應用型人才的內涵
從生產或工作目的來分析,社會將人才可劃分為學術型(理論型)、工程型、技術型和技能型。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7年頒布的世界教育分類標準,與普通高等教育培養學術型、工程型人才相對應,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點明確提出,要引導一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高校轉型。當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全面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明確今后一個時期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從此應用型人才不僅對應高等職業教育,同時也對應本科教育。而對于什么是應用型人才至今沒有確切的說法,不同研究背景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答案。筆者通過對多個應用型人才的定義的梳理,大致可以歸結為:應用型人才是指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理論知識,能夠將所學知識創造性地應用于生產實踐中,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同時具備良好的素質和團隊合作精神,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對于應用型可以從類別和層次兩個方面來理解,研究型與應用型屬于不同類別;本科教育有別于高等職業教育。同樣的專業,高等職業教育應用型人才也是有別于本科教育。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融入高職高專法語專業中,使我們對應用型人才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高職高專具有語言應用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所具有的特征是:①具有扎實的語言基礎知識,突出語言的實用性。②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③具有較高職業素養。④具有團隊合作精神。
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能力結構要求
在高職高專的院校中,根本任務是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我國教育還不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表現之一是“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不強,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緊缺”。《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人才培養的目標: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那么結合自身專業法語而言,我們的學生要具備什么樣的能力結構才能成為一個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呢?在分析文獻資料和走訪調查用人單位的基礎上,筆者將此能力基本歸納為三個方面的能力:①專業知識能力,即語言交際能力。應用型人才要有牢固的基本知識和語言應用能力。基本知識包括語言的語音、詞匯和語法,對語言的形式有很好的把握。語言的應用是指能夠分辨周圍不同環境,正確使用恰當的語言表達。②職業能力,包括實踐、管理、創新、學習和合作能力。實踐能力是應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實踐能力決定了學生是否能將專業知識正確地應用在工作中,同時實踐能力也是創新能力的基礎,創新能力來源于實踐能力。學習能力是要求學生能夠自主學習,不斷提高自主獲取理解知識的能力,能夠使自身已具備的知識不斷得到更新。合作能力是要求學生要具有團隊精神,懂得與他人配合更好地完成工作。管理能力即是有效地對各種資源進行組織和分配。③自我調控能力。應用型人才不但要有牢固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很強的責任心、道德感、吃苦耐勞的堅強品質。更好具有頑強的抗挫折品質。做到勝不驕、敗不餒。這三項能力是我們培養出應用型人才的關鍵,我們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中時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任務、考核評定等環節必須時刻圍繞這三項能力展開實施。
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明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工作的總體設計和實施藍圖。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應用型人才極度缺少,沒有形成完整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體系,缺乏特色的課程設置。應用型人才培養基本可以概括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的三項基本能力為目標,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實踐環節,完善“雙師型”隊伍建設,構建行之有效的教育平臺。
1.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相同的專業,高職院校的畢業生與本科院校的畢業生要有本質的區別,這個區別便是應用型。如果把我們的學生比作是“產品”,那么用人單位就是“消費者”,“產品”能否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便是我們能否在市場競爭中取勝的關鍵。因此,我們的人才培養模式絕對不能是憑空想象,或是一味地照搬本科專業(亦稱為本科的“縮小版”),我們一定要做好市場調研,時刻了解“消費者”的消費趨勢和心理,將我們的“產品”打造成具有針對性、應用性和可持續發展。切實了解用人單位對應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是應用型人才能力結構分析與培養模式創新的一個繞不開的環節。發展高職高專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因需施教,對口培養,可以請用人單位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靈活地調整課程設置,必要時可以調整課時或者學制。
2.以培養學生的三項能力為目標
學生的三項能力即是前文中提到的應用型人才所要具備的三種能力:專業知識能力、職業能力和自我調控的能力。法語專業不同于英語專業,入校的學生基本上都是零起點,而高職的學制一般為三年,因此,在校的前兩年時間都是用來打語言基礎。我國教育的特點,高職院校的學生的層級較低,總原因要求我們必須要改變教育教學的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深化教學改革,三種能力的培養同時展開,而且要貫穿在教學過程中。這一思路不僅是在專業方向課中體現,在專業基礎課堂上更要應用。首先要將傳統課堂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學術型模式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的應用型模式。其次,教學手段要與時代相適應,學會使用、利用多媒體設備和各種教學軟件,甚至是手機,創造一個貼近生活的、信息量大的、生動有趣的法語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這樣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最后是我們的教學方法,要突破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方法,可以適當地考慮實施翻轉課堂、慕課等一系列創新的教學方法。這樣在一節課中,使用新的教學手段,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便可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的要求。
3.加強實踐環節,完善“雙師型”隊伍建設
加強實踐環節,增效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加強校內實驗室、實訓基地的建設,同時要建設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積極地與社會的企事業單位搭建關系,拓寬實習實踐教學基地。靈活機動地調整學生的實習時間,確保學生的實習質量。做到教育教學與用人單位的需求緊密結合。根據法語專業自身的特點,學生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完全掌握語言的應用能力,所以我們可以改革我們的實習模式和考核方式。在基礎學習階段,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時間,進行集中或分散的參觀實習或者動手實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全程跟蹤,對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積極解答。這樣也會促進我們的教學改革。在畢業實習階段,可以根據不同企業的生產規模和用人要求,把實習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目的性更強的實習,切實提高實習效果。至于考核方式,要依據多方評定,綜合考評來決定。實習生的出勤、實習狀態、實踐報告和用人單位對實習生的綜合評定。“雙師型”是擺在我們傳統的高職教師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為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必須要進行應用型改革,那么對應的教師也必須要改革。我們要求學生要做到專業+技能的應用型培養,那么教師也就不能只是傳授知識的單一角色,要將本專業與社會需求相結合擺在首位。所以“雙師型”隊伍建設,迫在眉睫。抓好“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校方要積極促使教師走進企業,進行掛職鍛煉。給予適當的鼓勵促進教師的自主創業。還可以聘請企業優秀的員工進校教學,將專業老師與基礎課程教師的界限打破,實行“雙師型”,不要只注重給學生基礎知識的灌輸,還應加強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將學生培養為“應用型”人才。
四、總結
高職高專人才培養以應用型為導向已是大勢所趨,將傳統的語言教學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相結合,培養既懂語言又有技能的應用型人才,這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也是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機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同時,人才培養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市場需要,進行必要的調整。上文的內容還不能全面地詮釋應用型法語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我們教師和企業的通力合作。
作者:宋元元 單位:西安翻譯學院
參考文獻:
[1]吳輝.應用型人才能力結構分析與能力培養模式創新[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
一、引言
2011年4月,《江蘇省“十二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創新生態旅游方式,確保生態旅游品質,培育生態旅游意識”。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新興旅游市場,有著重要的發展意義與廣闊的發展前景。[1]江蘇是全國七大重點旅游省份之一[2],擁有非常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步入新世紀,隨著江蘇國際化進程和外向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選擇來到江蘇工作生活。
通過問卷調查和口頭訪談,我們了解到,外籍人士對生態旅游頗感興趣,然而,苦于語言交流等因素的制約,他們對于江蘇生態旅游資源的相關信息知之甚少。涉外旅游服務領域的潛在需求與現有服務的不平衡,預示了涉外生態旅游服務的巨大市場。因此,我們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通過逐步探索,搭建起一個名為Agritainment的江蘇涉外生態旅游網站,旨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為外籍人士提供生態旅游服務,在給江蘇生態旅游景點提供涉外服務資源的同時,提高我校在旅游服務行業的知名度,也為大學生創業積累經驗。
二、江蘇涉外旅游平臺的特色及運營情況
1.重視網站素材選取,在內容設計上優化服務內容選擇
為了方便外籍人士瀏覽和搜索信息,我們將平臺做成英漢雙語網站,解決了外籍人士因語言障礙而無法了解“最中國”的旅游信息。在江蘇省極為豐富的旅游資源中,我們著重選擇了富有代表性的著名生態旅游景點“國際第一慢城”――椏溪,“天下第一村”――華西村,“園林之盛”――瘦西湖等進行宣傳推廣。平臺在條目安排上突出地理位置、人文歷史、交通方式、門票價格、服務宗旨、聯系方式等項目,外籍人士也可以通過平臺所的圖片、游記、視頻和游客點評等資源,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和感知,充分掌握生態旅游目的地的相關信息。此外,每一個景點條目下面都設有問題求助留言板、電子郵箱、聯系電話,通過這些聯系方式,我們及時對外籍人士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幫助。
2.注重旅游資訊提供,在景點推介上突出涉外服務特色
在平臺搭建過程中,我們從方便外籍人士理解接受的角度出發,對旅游景點提供的旅游資訊和相關資料進行翻譯,并在其中豐富和完善了景點相關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同時,我們致力于將服務延伸至平臺外,即給旅游景點的相關宣傳資料提供翻譯服務,并協助建立景區景點的英文網站或雙語網站。此外,我們利用商務英語翻譯課中所學“標識語翻譯”的相關知識,幫助景區規范其景點名稱的雙語命名。我們希望通過網站平臺和景區景點完善的涉外旅游服務,為外籍人士提供多樣化的旅游資訊,豐富旅游信息資源,建立起與旅游景點穩定的客戶關系,將其逐步推向國際市場,提高景區景點的國際知名度。
3.珍視游客意見反饋,在實際運營中探索服務需求完善
我們始終貫徹提供優質涉外旅游服務理念,在搭建平臺前,圍繞旅游服務需求這個中心,通過電子郵件等方式,對外籍人士進行廣泛的問卷調查,征詢外籍人士對生態旅游景區提供的涉外旅游服務項目的意見建議;在網站建設過程中,結合外籍人士的旅游關注點,選取預期受歡迎的景區或景點進行著重介紹;網站運營過程中,注重征集外籍游客對生態旅游景點以及Agritainment網絡平臺的意見反饋,通過認真分析外籍人士的反饋意見,對旅游資訊進行不斷完善,使之既能滿足客戶需求,又能對我們的平臺和生態旅游景點資訊提供針對性的參考。
三、江蘇涉外旅游平臺搭建與運營過程中的不足和對策
1.平臺服務內容和語種尚有局限性
在搭建平臺過程中,我們側重對生態旅游景區的資訊構建,因而,雖然網站上有較多實用的生態旅游景點的信息,但仍缺乏一些外籍人士可能使用到的關于旅游景點附近的餐飲、住宿、娛樂、健身等相關信息。今后平臺可以借鑒去哪兒,攜程,途牛等旅游網站的經驗,朝景點住宿餐飲一條龍服務的概念努力和完善。此外,作為涉外生態旅游網站,我們的受眾不僅有母語為英語的外籍人士,還有母語為其他語種的外籍人士。那么,在今后的網站完善過程中,我們將加強其他語種旅游信息的開發。我校外語系設有商務英語、商務日語、應用德語和應用法語專業,若此項目發展良好,并得到校方的大力支持,將來可以拓展到與日語、法語等專業合作,選出一批對生態旅游感興趣、并有志于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學生進行網站的運營管理,搭建多語種生態旅游服務平臺。
2.對Agritainment網站的推廣和宣傳不夠
由于時間和經驗等因素的制約,我們主要是向在無錫的外籍教師(如我校和江南大學的外籍教師)以及部分南京高校的外籍教師介紹和推廣我們的網站,而在江蘇的外籍人士群體非常龐大。今后,我們要將把網站的推廣和普及作為首要任務,利用電子郵件、廣告等多種方式,全方位地將宣傳范圍推廣至除江蘇、南京以外的其他在高校工作的外籍教師以及在蘇的外資企業工作的外籍人士,提高網站點擊率,讓江蘇省的生態旅游資源真正在外籍人士中得到普及。
3.與生態旅游景區的聯系和合作力度有待加強
目前,雖然我們與一些景點已經開展了平臺外的合作,但是合作的力度還是不夠,并且與網站上所列一些其他景點的聯系還不夠。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們將加大調研力度,走訪各大生態旅游景點,與景區管理處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進行深入溝通和交流,了解他們的涉外服務需求,幫助更多景點建立他們的英文宣傳網站,并將這些網站鏈接到我們的平臺上來,提高Agritainment網站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四、結語
通過涉外生態旅游平臺的搭建,一方面為外籍人士提供了生態旅游方面的信息,宣傳了江蘇的旅游文化,讓更多的外籍人士了解江蘇,熱愛江蘇,吸引更多的外商來蘇投資、生活。另一方面,為我校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語言特長,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條件,也為培養創新創業精神、提高創新創業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臺,為今后大學生自主創業奠定了基礎。在項目實施今后的實踐過程中,我們要抓住機遇,逐步將Agritainment――江蘇涉外旅游平臺打造成外語系學生進行自主創業的一個實訓基地,并充分借助平臺的宣傳優勢,探索出涉外旅游服務的創新模式,進一步促進江蘇省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沈左源.淺析發展生態旅游的意義及發展策略[J].中國經貿,2014(7)
調查的結果表明:目前很多外貿企業不了解學校,學校也不了解企業對人才的能力需求,學校人才培養規格與企業需求有一定差距;學校強調按照崗、證、課的模式安排課程,要求學生報考相應的報關員、單證員、報檢員等資格考試把學生培養成具備某一崗位或相關崗位群的單一技能型人才。但是根據我們對湖南長株潭地區外貿企業的調查,大部分外貿企業由于業務量不大,會從控制成本角度出發減少崗位設置,相應地要求外貿人才要具有較為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綜合應用能力,而這種過分強調單項技能培養的模式難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全面應用能力,無法滿足這些企業的需求,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胡衛中等人對浙江省國際貿易相關企事業單位開展調查也表明了用人單位對國貿人才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比較高,其中,一般能力較專業能力更重要;具有良好的應變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的復合型應用人才,是用人單位評判國貿人才能力的主要指標。國貿專業學生僅僅熟練掌握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企業需要的是國貿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本次調研的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的現狀,我院成立了由企業一線專家和專業教師共同參與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本質”來確定國貿專業定位,經過一年多的研究與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制定了“124”人才培養模式以及構建“雙證融通、能力本位”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并將研究的初步成果在2012 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進行了充分的應用。
二、構建原則
高等職業教育決定著高等性與職業性是高職教育的本質屬性,所以以“市場需求為目標, 就業為導向”一直以來是高職國貿專業的辦學核心與根本任務,課程體系的構建要以“以能力為本” ,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能力,主動順應社會發展變化的要求,實現基于STC 理念的國貿專業、電子商務和商務英語、三個專業的相關課程進行有機整合為學生實現“學校到職業生涯”的轉變創造良好條件,培養集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素質三位一體的立體化職業人才。
三、構建“雙證融通、能力本位”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1、課程體系構建思路
根據對長株潭地區國際貿易企業行業企業的市場調研確定企業對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對接行業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確定人才培養的規格,形成了本專業“124”人才培養模式,按照教育規律以基于工作過程和項目導向方式重構知識、能力、素質以形成專業課程體系。
2、課程體系的總體設計
專業體系的整體設計圍繞“能力”為中心,針對國際貿易的職業崗位能力和素質的要求,把課程體系分成3個一級模塊課程、7個二級課程模塊、52個科目課程。其中一級模塊為基本素質課程模塊、雙證融通職業能力課程模塊及職業定位頂崗實習課程模塊。基本素質課程模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職業素養;開設的課程包括:法律基礎與思想品德修養、形勢與政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用文寫作、計算機應用基礎、大學英語、管理學基礎、經濟學原理以及采購管理等。雙證融通職業能力課程模塊下設職業資格證考證課程模塊針對崗位群的核心技能開設包括國際貿易實務、外貿單證、外貿跟單操作、國際貨運、外貿業務操作、進出口貨物報關以及人力資源管理等;職業能力實習實訓課程模塊根據企業對人才的復合型要求開設了相關專業課程如企業物流管理、消費心理學、客戶關系管理、電子商務與網絡營銷等;職業能力拓展課程模塊(選修課)主要是為了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擴大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而開設的課程如:會計基礎、文學賞析、廣告策劃、社交禮儀、市場營銷策劃等課程;在職業定位頂崗實習課程模塊中舉行職業生涯規劃專題講座、就業指導專題講座等使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很好的規劃以期完成職業定位專項模塊,通過設計方案、畢業作品、實習報告等總結在頂崗實習中的經驗與不足。
四、高職國貿專業課程體系的實施
在進行了一系列的課程體系構建完成后,我院在2012級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進行了應用,在實施過程中還對教學方法、師資結構、外語能力培養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了調整,以期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建設成為全省有一定影響和鮮明特色的品牌專業。
1、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我院在教學上要求教師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比如采用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法、任務驅動法等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注重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利用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開發網絡課程;利用校內實訓基地和課堂,開展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教學方式,在完成工作任務過程中,讓學生獨立獲取信息、獨立計劃、獨立決策、獨立實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展示、演示和學生分組操作并行,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從而獲得工作過程知識、技能和經驗,實現理論和實踐一體化。
2、實現教師隊伍的多元化
目前很多學校的國貿專業教師都是單純的學術型教師,比較習慣于按學科體系組織理論教學,具有一定外貿職業經歷和職業資格的專業教師所占比例較小。我院領導在意識到這點后,積極加大引進國際貿易企業中優秀人才擔任專業課教學工作的投入,自2011年以來具有職業經驗的國貿專業教師已經占到總人數的三分之一。還讓部分教師利用假期下企業鍛煉,完全投入到企業的正常運營中,鍛煉結束后企業給出評價結果來激勵和鞭策后來人。此外我院和美國勞倫學院合作積極鼓勵并創造條件讓教師出國進修相關專業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教學經驗以及外語,力爭專業核心課程全部實現雙語教學。
3、構建外語課程群
在調研的過程中,很多外貿企業對外語的要求都比較高,在以往的招聘企業中也要求學生能進行一定的商務交流,但是我國的高考制度決定了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整體不高,針對高職畢業生普遍存在的口語交流障礙,我們在課程設置上除保留原來的大學英語、外貿函電這些英語課程之外,還增加了英語聽、說、讀、寫課程以及一些對其他語言感興趣的學生可以選修其他外語(如日語、韓語、法語、西班牙語等),由經驗豐富的外籍教師執教,使學生在良好的語言氛圍中輕松掌握。并對部分課程開展雙語教學試點。另外對和英語相關的課程如電子商務與網絡營銷,也充分發揮我院外語的優勢要求老師采用英語教學,教學生學會如何在全英文的電子商務平臺上信息、進行商務采購、尋找潛在客戶和市場、銷售商品和提供服務、獲取訂單、實現支付等一系列活動,實現電子商務和外貿流程的有機結合。
4、改革傳統的學生評價手段和方法
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傳統的單一的考試評價制度已經不能很好地考核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提高程度,我院國貿專業對高職課程的評價標準進行改革,實施“知識+技能+素質”“三位一體”的綜合評價標準,采用項目評價、階段評價、目標評價、理論與實踐一體化評價模式,強調教學過程,并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考核,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能力形成的過程;這從根本上杜絕了學生在考試前“臨時抱佛腳”或者在考試中作弊的現象,對學生系統掌握知識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5、建立基于企業實戰體驗的全真貿易實訓環境
近年新疆地區的旅游業發展蒸蒸日上,在來疆觀光調研的國內游客數量大幅增長的同時,入境和出境游客人數也在迅猛增長,新疆的國際旅游市場開始飛速發展。涉外導游作為聯接國際旅游市場的橋梁,直接影響著新疆國際旅游的服務質量。旅游人才資源問題也越來越成為被關注的焦點。
所謂涉外導游(guide - interpreter)是指“從事國際入境旅游服務和中國人出境旅游服務的導游人員,通常包括接待國外旅華團隊或散客的中方‘全程陪同導游’和‘地方陪同導游’、中國人出境旅游團隊由中方派出的‘領隊’以及旅游景區(點)從事涉外旅游講解工作的‘景區(點)講解員’”。根據不同的語種,涉外導游又可以分為英語導游、日語導游、俄語導游、法語導游等其他語種導游。根據新疆近年旅游業的發展及未來趨勢,歐美諸國、中亞五國及日本等國家仍為主要客源國。據此新疆涉外旅游對英語、俄語、日語導游的需求仍居首位。然而,在新疆地區,相較于英語、俄語語種,日語語種的學習者較少、就業面較窄、教育培訓力量比較薄弱,日語專業被定位為尚待發展的小語種產業。由本地高校培養的日語專業人才數量不多,高素質的日語人才更是屈指可數,這已無法滿足飛速發展的旅游市場對日語涉外導游的需求。為數不多的日語使用者卻成為了本地涉外導游隊伍的中堅力量,承擔著日本游客入境游和新疆游客赴日出境游的主要接待任務。
如何為當地旅游機構輸送合格的日語涉外導游是新疆各高校的旅游專業、日語專業所面臨的共同課題。但目前有關新疆日語涉外導游方面的資料少之又少,缺乏對其基本狀況的調查,此項數據的短缺直接影響涉外導游培養機構對市場的準確認識及對培養模式及課程的定位。因此,開展對日語涉外導游狀況的調查和對日語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對于新疆蒸蒸日上的旅游業來說是當務之急。
一.新疆國際旅游市場及日語涉外導游相關調查報告
(一)旅游業對新疆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據中國新疆網2013年1月23日統計,2012年新疆接待入境旅游者149.8萬人次,創匯5.5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3.06%和18.35%;接待國內旅游者4710.84萬人次,國內旅游收入541.75億元,同比增長了23%和32%;旅游總人數突破4860.64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576億元,同比增長了23%和30%。高速發展的新疆旅游業為國民經濟做出的貢獻再創歷史最高水平。2012年新疆旅游總收入約占新疆GDP的5.6%,相當于第三產業增加值的17%,直接創業人員25萬人,間接從業人員達100萬。
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于2011年5月25日新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上提出:“新疆旅游業呈現出大發展的良好態勢,正在成為新疆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已完全具備把旅游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的條件”。新疆旅游業“十二五”藍圖為:2015年接待國內游客8000萬人次,入境游客2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850億元,力爭達到1000億元,初步建成我國西部的旅游勝地;到2020年,把新疆建成我國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二)新疆旅游機構對日語專業人才需求擴大,要求提高
筆者采取抽樣問卷調查的方式,面向疆內20家大中型國際旅行社、四星級以上涉外酒店以及重點旅游景區(點),對近5年來日語專業人才的崗位需求和素質要求的情況展開調查。
上表顯示,新疆各大旅游機構招入的日語專業人才數量逐年遞增,持有全國導游資格證的日語人才比率也逐步上升。分析可知,新疆地區對日語專業人才,尤其是日語涉外導游的需求正在擴大。同時,根據語言能力、業務能力、知識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提出23項考察標準,對行業所需的日語專業人才的素質要求進行調查。統計發現,要求最高的前三項分別是外語聽說能力、人際溝通能力、新疆本土旅游知識;而被認為不太重要的則是學歷學位和工作經驗。相較于2008年以前,行業對所需的日語專業人才的各項要求都有提高,行業期待的是具備較強實際應用能力的綜合性人才。
(三)新疆地區日語專業人才數量少,專業對口就業率不高
新疆地區的高職高專院校承擔著培養日語專業人才的主要任務。由于本地區需要使用日語的崗位多分布于旅游、酒店、外貿行業,因此高校日語教育往往與旅游、商務專業相結合。現對近3年來新疆日語專業的高校畢業生基本狀況進行調查,總結為下表。
由表可見,新疆高校日語專業畢業生數量少,導游資格證的通過率雖有提高,但整體水平仍然偏低。就業人員當中僅有近半屬于專業對口就業,并且在導游行業中,存在轉業率高,流動性大的現象。
二.新疆日語專業用人需求與人才素質的矛盾點
(一)新疆日語涉外導游需求尚未滿足
將上文中表1和表2的調查數據進行對比后發現,新疆地區的日語專業畢業生人數低于各大旅游機構招入的日語專業人才數量,日語專業畢業生當中通過全國導游資格考試的人數與行業所要求的持證人數也有很大差距。新疆本地培養的日語專業人才數量尚無法滿足旅游行業用人需求,新疆日語涉外導游缺口較大。
(二)高職院校日語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有待提高
用人單位對所需人才的日語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注重日語聽說能力,以求達到導游接待服務過程中與外賓語言溝通無障礙。但由于學校的日語專業教育往往側重于文字語法知識,而缺乏實際外語交流環境,因此日語專業學生的聽說能力普遍低于讀寫能力。
(三)日語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需要加強
調查表明,在新疆各大旅游機構對日語涉外導游提出的要求中,對新疆本土旅游知識的要求位于前位,而對工作經驗的要求位于后位。這說明用人單位可以給缺乏工作經驗的日語專業人才提供機會,使之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得到培養鍛煉。但這樣的日語人才又必須具備豐富知識儲量,這既包括取得導游資格證所需的知識水平,還包括能夠為旅游接待服務的時事敏銳度,甚至包括除日語以外的其他外語能力。豐富的學識和廣闊的視野是對一名日語人才綜合素質的衡量標準,也是成為一名優秀日語涉外導游的必要條件。
(四)學校教育難以培養人際溝通能力
比起學歷,更注重人際溝通能力,這既是新疆用人單位對日語涉外導游的要求,也是當今企業對社會人才工作能力的普遍要求。學校教育側重于專業知識的培養灌輸,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較少。因此接受學校單方面教育的日語人才難以同時擁有高水平的專業技能和人際溝通能力。
三.新疆高職院校對日語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
高等職業教育需要培養一批有社會技能的實用型人才,高職院校的教學應以就業需求為導向,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宗旨。新疆地區高職院校培養的日語專業人才應以旅游及其相關行業為就業方向,從而為新疆旅游機構輸送高素質的日語涉外導游,為地方經濟輸入新鮮優質的血液。
針對日語涉外導游用人需求與人才素質之間的矛盾點,高職院校對人才的培養模式應有所調整。對于涉外導游人才的培養,必須和導游這一職業要求相吻合,學生所學的知識應適應崗位的要求。這就要大力加強學生的技能操作,提高學生的就業綜合素質,注重培養學生適應崗位群的需求,做到學以致用。
(一)將取得導游資格證書納入高職日語專業考核合格的必要條件
完成高等職業教育的考核標準之一是必須取得與所學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能力證書。針對新疆地區日語涉外導游尚未滿足的現狀,可將本地高職日語畢業所須的職業能力資格證書定為全國導游資格證。開設現場模擬導游課程,鼓勵學生參加導游培訓班,督促學生取得導游資格證書。通過提高日語專業的導游資格過考率,充實新疆的日語涉外導游隊伍。
(二)增設校內實訓室,提高學生的日語聽說能力
學生的外語聽說能力離不開實踐、再實踐的過程,只有場所的不斷豐富,才能為其提供有利的條件。目前,新疆高職院校日語專業正在使用的校內實訓室主要分兩類:一是數字化語音實訓室,主要培養學生基礎的日語發音和聽力水平;二是翻譯實訓室,通過提供同聲傳譯資料和景點描述,培養學生的日語口譯能力和筆譯能力。
為進一步提高學生日語聽說能力,需要提供更接近真實生活的外語交流環境。建議增設兩類校內實訓室:一是模擬涉外導游實訓室,通過提供三維立體景點視頻,學生在仿真情境下使用日語演練導游接待、景點講解等內容,幫助學生形成導游能力;二是跨文化溝通體驗室,通過提供客源國視頻、服飾、餐飲器皿等設施,幫助學生體驗異國文化與禮儀,學生在仿真演練過程中學習跨文化交流技巧,并了解客源國禮儀和價值觀。
(三)調整公共課程體系,增加實用型課程
現有公共課程科目少,單門課程課時量大。某些課程內容對培養日語涉外導游人才而言無需深入研究,而過多的課時造成了授課內容重復、學生聽課質量下降的問題,同時也浪費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針對上述問題,可以增加有關歷史、文學鑒賞、美學等課程,將單門課程過多的課時量平均分配給多門公共課,以此來豐富學生的知識儲量。同時起到啟發學生自主鉆研新知識的作用。
(四)加強校企合作,提高教師素質,培養高質量日語涉外導游
加強與新疆旅游機構、旅行社、酒店的交流和聯系,建立良好的互利合作關系。鼓勵教師下企業,深入一線,切身感受國內外旅游市場的風云變幻,樹立質量意識和危機意識,不斷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同時對旅游企業優秀的涉外導游人才可以采取正式引進、短期聘用或臨時兼職等多種形式充實師資隊伍。
與各大旅游相關行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建設校外實訓基地。把實踐教學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利用假期時間,通過義務導游、臨時講解員、隨團見習導游等形式,增強實際工作能力。也可以考慮進行分層教學,對部分經濟條件許可的學生,通過組團到疆外或國外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實地考察,增強學生對旅行社外聯、領隊業務的了解,增加與社會接觸的機會,提高人際溝通能力。
(五)不忽視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心理修養
職業道德不僅是反映社會道德的需要,而且是反映職業、行業以及產業特殊利益的要求。在教學中,我們往往強調業務知識和業務技能的培養,而忽視職業道德教育。當今社會中存在著導游人員服務意識淡薄,個別導游人員有侮辱祖國的言行等問題,這是個人道德品質的不良表現,同時也反映出職業道德教育的不足。無論何種教育形式,傳授知識都要與育人同步而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提高運用道德標準判斷事非的能力。
我國的旅游專家對導游工作者提出身心健康的條件,導游工作中接觸的人多而雜,工作壓力越來越大。這要求導游工作者應該有健康的心理來抵制不良誘惑,同時學會心理調適排解壓力。成功的學校教育應在傳授知識和能力的同時,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為學生建立健康積極的心態,幫助學生早日成為適應崗位需要的優秀涉外導游。
參考文獻:
[1]2011年新疆入境旅游者抽樣調查綜合分析報告[A ]. 新疆年鑒[M ]. 新疆: 自治區地方志編委會新疆年鑒社,2012.
[2]新疆教育廳. 新疆普通高等學校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 Z]. 2011.
[3]丹尼遜·納什. 宗曉蓮譯. 旅游人類學[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
[4]衛青,王慧,于娜.廣西涉外導游人才需求現狀分析及培養對策[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10. 2
[5]陳乾康,袁靜. 論涉外導游人才的培養[ J ].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第32卷第5期,2005.9.
[6]曹華.淺談高等職業教育對導游人才的培養[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4.
[7]魏小安.旅游熱點問題實說[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一、引言
2012年,教育部頒發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等文件(教高[2012]9號)。其中,將“對外漢語”本科專業更名為“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可以說,更名后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進一步體現了國內平臺與國際視角的雙重文化戰略,文化輸出與人才引入的雙向發展路徑。這也由此開啟了“漢語國際教育時代”下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科定位、專業發展、人才培養模式等內容的廣泛探討和深入研究,并引起了不同學科的日益關注,使得這門新興邊緣學科的跨學科性和開放性的特點更加凸顯。
對此,相關研究成果豐碩,探討熱烈,角度多元,觀點深刻,如吳應輝、牟玲(2011),劉毓民(2012)將對外漢語/漢語國際教育納入了傳播學研究框架;
胡范鑄、劉毓民、胡玉華(2014)將漢語國際教育的目標提升至“國際理解教育”,認為其可以影響“情感地緣政治”;陸儉明(2014)明確指出了漢語國際教育應有的國際傳播觀、語言文化教學觀和師生培養觀;崔希亮(2015)詳細探討并分析了漢語國際教育的學科定位,認為漢語國際教育是一個具有明顯交叉性的獨立學科,有著自己明確的學科基礎;彭建玲(2014)對當前國內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系統梳理和詳細分析,認為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普遍具有內容趨同、方法單一、視野狹窄等問題,對此提出具有個性化、本土化、特色化的設置思路;林秀琴(2014)指出了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發展困境(就業難、實習難、專業定位不準、專業發展和建設難),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楊同用(2013)論述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與中文專業課程設置之間的區別,等等。
可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確立,具有舊學科瓦解和新型邊緣學科重構的標志性意義,其本身也蘊含著一種打破原有學科專業的固定地盤,整合上升到一種嶄新的知識層面的意義。本文試圖結合當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建設困境和教學實踐難點,提出一己之見及其改進方案,期以引發更多教學研究者更深入或具前瞻性的探討和思考。
二、當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建設困境
21世紀以來,我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已經歷了由局部布點到普遍開設的轉變。據統計,全國有300余所院校開設該專業(2013年數據)。這種趨勢,一方面反映了漢語國際推廣背景下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漢語教師人才緊缺的時代需求;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一些學校盲目從眾的跟風效應,以至隨之出現大潮過后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的發展困境。主要表現在:
(一)拼盤式的課程設置,導致培養目標和發展方向不明確
大多數院校普遍采用漢語言文學專業與外國語言文學專業課程簡單相加或增減合并的模式,這種模式具有極強的裝飾性和遮蔽性,極易造成中西雙肩挑式的復合式人才培養的錯覺或幻覺,實際上是各挑各的,在兩條軌道上,再加之外界賦予的“看上去很美”的國際化的專業美譽和功能,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嚴重限制專業的發展和專業人才的培養。
(二)中外對比性遮蔽,缺乏以對比的視野統領專業知識的能力
沿襲已久的漢語與外語教學模式的表面化、公式化,使得語言教學呆板、語言環境單一孤立,漢語與外語之間并未形成有效的溝通和對比,缺乏應有的對應關系、比較關系和交融關系,兩層皮的現象較為普遍。
而且,對比或比較視野下的教學模式對漢語教師的教學和跨文化能力是一極大挑戰。無論是科班出身,還是出身于中外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多囿于自己的專業圈子或研究方向,自身知識結構極不平衡,中外知識壁壘難以打通。
(三)囿于專業目標或理念的預設,缺乏專業認同感與歸屬感
無論是模塊論,還是其他形式的課程設置,都沒有擺脫中文+外語+教育的拼盤式概念化的窠臼,專業的不可替代性模糊不清,更遑論主要課程之間的中外對比性。這種培養模式,使得有些院校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要么重返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軌道,要么被其他專業侵蝕或兼并。這種搖擺不定的專業境地不僅使師生缺乏基本的專業認同感和歸屬感,而且專業地位和身份定位也岌岌可危。
(四)實踐教學空間小,實習難與就業難形成雙向制約
雖然各院校強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限于或缺乏專業見習、實習實訓的條件,實際上能夠提供的實踐教學空間非常狹小,實習覆蓋率不高。可以說,目前的專業實踐教學模式不符合該專業的本質訴求與內涵張力,其遠景目標亦被遮蔽。這明顯不利于培養以專業能力(漢語教學和跨文化傳播)為主的具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因在強調創新、多樣、開放的信息互聯性網時代,最不應也不能忘的是最基本的專業性,即在“專業能力+”的基礎上,加之互聯網思維和創意表達等能力,才有可能拓寬本自有些狹窄的就業渠道。
總之,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發展困境的認識和正視,實際上是一種校正,有利于專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建設。因為它能幫助我們清醒地揭示困惑的源頭,并以此催生出專業建設的全盤考量和體系構建,找到具有統領性的主導因素。
三、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建設的四大重點考慮要素
(一)以跨學科的理念統領整個專業建設
筆者認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跨學科”的含義就是要尋找中外語言、文化、教育的對比性和通約性,以此作為統領理念,跳出已有的學科與知識的界限,博采眾長,重新梳理、整合、選擇、提升適合于漢語國際教育自身研究領域與對象的知識和方法。在對比的基礎上確定和設計專業的立足點,這是該專業不可替代性即獨立性之所在,必須重視起來。當然,跨學科的理念,不是簡單的專業增減相加,也不是單純的擴容,而是找出學科間的同源性、類同性、異質性、對比性、互補性、通約性,并將其作為一條主線貫穿專業建設的始終。
(二)重視中外文化話語的通約性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中的應有位置
不可否認,世界上不同民族與不同文化之間是存在通約性的。通約性構成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價值。我們思考、看待、理解文化通約性的方式將為中國深入走向世界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恰恰為共處于不同歷史-文化體中的不同族群能彼此相知相交搭建了橋梁和紐帶,為揭示和宏揚中外文化話語的通約性提供了落實的可能,為中國深入走向世界,世界深入了解中國的學術研究提供了用武之地。因此,它具有不可動搖的核心位置,將其落實有助于中國深入走向世界。
(三)在“缺失-尋找”中盡快達成相對統一的專業研究范式和共識,同時體現學校特色和區域優勢
當前各院校短視的跟風效應和“各自為戰”的盲目狀態,難以具有成功性,和可復制性,更難有可持續性。就連一些具有對外漢語專業悠久歷史的院校,也很難說,已經形成了經嚴格論證和認證的專業研究范式。筆者認為,教育部應發揮組織協調各院校的職能作用,依區域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總體發展藍圖進行規劃設計,并對專業發展的關鍵概念,作出明確的界定,并以此為主導,著手編寫新教材。各院校也可依據總指導和總定位自行設計與編寫試用教材。同時,還可通過召開研討會的方式,探討在北京和上海等地高校推出聯合課程,構建學術共同體。
而且,各院校也可根據自己的建校史和所在地理位置,發揮各自學校特色和區域特色優勢。如東北院校可面向東北亞地區,形成以俄語、日語、韓語、蒙語為重點的漢語國際推廣區;華北院校則以英語、俄語、法語、德語等為重點;華東院校以韓語、日語為重點;東南沿海院校可面向東南亞諸國,形成各有側重,總體協調的專業發展格局。
(四)漢語國際教師需敢于打破專業壁壘和自說自話的思維方式,增強自身跨界學習研究能力
在某種意義上說,專業建設的過程就是教師知識結構重構和更新的過程。特別是在跨學科研究視野下,還有許多新的挑戰需要應對。因此,教師團隊要有破繭成蝶的勇氣和自信,勇于打破專業壁壘和學術上的“一畝三分地”,敢于在跨學科的研究與實踐教學中,打碎原有的、傳統的自己,重新組合和錘煉出自己新的知識結構與實踐能力,并讓學術語言轉換為教學語言。
同時,由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跨學科性,也可以將其看作是漢語的一種“涉外”研究,因而必須打破傳統的單極的自說自話的思維方式與知識體系,代之以對等、對比的競爭、互化與交融,即在跨學科對話的視野觀照下,找到中外文學和文化的同源性、類同性、異質性、對比性、互補性,并獲得科學的研究法則,形成新的闡發,實現人類文學文化的互識、互證和互補,只有牢固地建立起這個定位理念,才有可能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進行清晰、明確和系統化的理解,甚至可以說,其提煉的是專業建設的哲學基礎與理論支撐的問題。因為培養模式建立在理念體系的基礎上,而課程設計又是這些理念形成和應用的地方。只有這樣,才可能解決漢語國際教育的“阿喀琉斯之踵”的問題。
由此可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強調的是“中國故事”的國際化表達,是以“國際理解”的敘述基調來貫穿的。中央美術學院潘公凱教授曾說過:“面向自身的傳統,我們要有‘互文’的追求;面對他者的經驗,我們要有‘互看’的能力。這‘互文的傳統觀’和‘互看的現代性’,其實就是文化間距和歷史承擔的解決之道。”就是說,“一方面立足當代處境打開全球視域;一方面回到傳統文脈切近本真敘述。在這兩個方面獲取滋養,開掘潛力,最終尋求價值重構”。這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科定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它反映的是世界性的思想視野,也為我們打開了一個亟待展開的新的知識格局――形成符合時展的在“自我與他者”的脈絡體系中感受、理解、把握和對照彼此的新的“國際理解”。
五、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建設的改進對策
針對當前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如培養目標單一,難以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課程設置傳統陳舊,缺乏科學發展觀;教師、教材、教法偏重于理論研究,實踐環節不到位等問題,特提出以下改進建議:
(一)組織編寫具有開拓性的新理念教材。基于跨學科的研究視野,立足對比,敢于把自己放在世界體系中,以他者為參照重新審視考察自我。同時,將語言教育與文學教育并行發展,因最美、最鮮活的語言往往在文學作品中。我們應認真考察、研究、編著具有中國韻味且適合留學生的中外名篇或作品,而不是為學語言而編造的語句段落,它顯然不是“活”的,更不具美感。顯然,語言教學若不能與文學文化緊密結合,只能是一堆死板枯燥的符號。對此,筆者認為面向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新教材體系大體應包括:《漢英語言對比》(或漢語與俄語、日語、韓語、德語、法語語言對比)、《中外文學比較》、《中外文化比較與傳播》、《中外教育比較》、《跨文化對話與公共外交》、《傳統禮儀文化與公民常識》、《中國國家形象學》、《中華才藝實訓課程》、《文化傳播與創意表達》等。
(二)生成專業新方向,整合并創新骨干課程,取消重復課程、傳統陳舊課程,增補并加大交叉和實踐課程。鑒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具有鮮明的中西融合、學教并重的學科特點,立足于中國語言文化,輔之以中外國情常識,借助于國際交流合作,集中華文化傳承、民俗技藝展示、國家形象傳播為一體,具有明顯的人文性、師范性和國際化等特征,可將師范教育(漢語國際教師和中小學教師等)和文化傳播(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其下設的兩個方向,且均能與相關行業產業對接,兩者相輔相成,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加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夯實人文基礎,回歸常識。目前,大學生普遍缺乏必備的人文素養,這與大學生入學前的中小學語文教育未能培養出學生的文學文化意趣有直接關系。大部分學生的文學文化多是起于淺表的空中樓閣,零散且搖晃,其未有扎根的基礎,未能形成自己的深切體悟。因此,大學人文教育需重新夯實大學生的古今中外文學文化基礎,全程分層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夯實根基,才有可能使學生成為漢語國際推廣的優秀后備人才。
(四)具有跨界思維,加強學科交叉力度。打破學科壁壘一直是各高校內部的長期性任務。“死抱住本職學科或專業的固定地盤,不準許跨越雷池一步的做法,當然主要出于職業飯碗的考慮較多,久而久之陷入學科本位主義而不能自拔,自己無法自拔,也還值得同情,還不允許別人自拔,這就顯得專橫無理了。”客觀上看,現今早已不是專業相輕,學科自大,一兩門課保終身,吃老本式教學的時代,需要的是跨界思維和批判創新精神。而且,專業的金字頂尖不應是越走越窄,而應越走越開闊,知識聯想與貫通能力逐漸增強,這需要個人不斷更新和擴融知識,同時校內也可跨專業跨學科組建新的課程團隊,并創新課程。
(五)服務地方經濟,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跨文化交流和傳播中需完成從學人層面向國民普及和地方應用層面的轉變,積極探索多元實踐:以教學實習促實踐,以文化項目帶實踐,以組織參觀、學科競賽做實踐。同時,還要與地方產業相結合,如參與到當地的旅游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業等項目中,提供規劃方案和智力支持,加強知識轉換和能力應用,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服務。
六、總結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要求雙向建構視角。在撩開我們自己的面紗的同時,把作為文化主體的自我與他者置于同等地位,并且能站在他者的立場來看待自我,即借異域之鏡來照自我之美丑,借他者之方來療治自我之病灶。更為重要的是,敢于把自我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去比較,并具有文化批判意識和自我修復功能――這應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教學科研人員努力奮斗的目標。轉型后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培養的人才,或許會為今后中國公共外交的普及帶來出乎意料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陸儉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定位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4(2).
[2].崔希亮.關于漢語國際教育的學科定位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2015(3).
[3].丁安琪.重構“漢語國際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從“國際漢語教學”走向“漢語國際教育”[J].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14(2).
[4].胡范鑄、劉毓民、胡玉華.漢語國際教育根本目標與核心理念――基于“情感地緣政治”和“國際理解教育”的重新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4(2).
[5].林秀琴.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發展困境和對策[J].中國高等教育.2014(11).
[6].彭建玲.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綜述[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14(3).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7-0053-02
中職通信服務管理專業培養的是通信服務業的初中級服務人才,即培養掌握通信服務專業知識及相關專業技能,具有較高通信行業綜合職業能力、良好職業道德和服務意識,能夠在各大通信運營公司或相關行業從事業務受理、終端產品和業務營銷、呼叫中心客戶服務等崗位工作,具有職業生涯發展能力的中等技能應用型人才。他們的主要崗位群有三種,即電信業務員、電信營業員以及客戶座席代表。如何達到上述能力要求呢?
課程設置與教材選取
(一)專業現狀
國家暫未出臺相關的專業課程指導意見。成都市雖有本專業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課程方案》,但是屬于試行方案,具有參考意義卻不能完全照搬。各學校在本專業實施性教學計劃的課程設置上均在根據行業需求的變化靈活設置。在核心專業課《通信網絡基礎》、《通信服務基礎》上,各兄弟學校有共識,但其他專業課和技能課的開設仍處于研討階段。課程教材沒有合適的教育部規劃教材,開設該專業的各學校基本都在用課本教材。
(二)專業課教材選取的建議
服務營銷和產品營銷是通信服務管理專業教學的重點,而學好《通信服務基礎》只是進入通信行業的基本技能要求,要讓學生有更好的發展,有進一步的提升,應該開設專業的營銷理論及技能實訓課。我們曾用過《市場營銷基礎》(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電信營銷與管理》(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5)、《電信服務營銷技巧》(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8)、《電信服務與服務營銷》(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這幾種書作為通信服務管理專業補充教材,但它們不是理論性太強,就是普適性太強,所以,需要針對本專業特點編寫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營銷服務教材。開設本專業的學校大都采用了校本教材,但其科學性、合理性還有待提高。《通信營銷服務實訓教程》(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可以選為本專業的營銷服務實訓教材,但這種書對營銷理論知識介紹太概括,主要側重于營銷服務的方法、技巧實訓,對培養學生營銷服務理念方面稍顯不足。在教學過程中,建議用這種教材的教師多補充和穿插一些通信行業的案例,幫助學生理解營銷理論,形成營銷服務理念。
(三)寬基礎活模塊的技能課設置及教學建議
培養中職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一直是中職學校培養目標的重要內容與要求。不但要注重學生專業技能、崗位技能的培養,而且要注重知識面的拓寬,加強對學生思想素質、心理素質、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的培養,在各種綜合知識技能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綜合職業能力。所以,我們需要以培養學生的通信服務行業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優化本專業的課程設置。堅持以職業需求為導向,圍繞綜合職業能力,構建專業課程體系。
開設通信運營服務專業的學校基本上都開設了以下幾個寬基礎的通用技能課:《計算機文化基礎》,《普通話》,《禮儀》。通過對通信行業的調查,通信企業除了在這三方面的高技能要求以外,對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也有較高要求。職業教育要讓學生能夠畢業即勝任通信行業相關服務崗位及擁有較強的綜合職業能力,就需要增加具有通信行業特色的通用技能課。比如,通信行業服務人員主要是和客戶打交道的,良好的客戶溝通能力會直接影響到服務的效果,建議開設訓練客戶溝通技巧的通用技能課;在營業廳前臺收費的電信營業人員收費壓力很大,注意力長時間集中于收費,就容易出現差錯,建議補充財經方面的記賬規則和報表計算填寫知識,加強學生點鈔、驗鈔的通用技能,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等,使學生通過提高工作能力,減少工作失誤。
選修技能課,相當于活模塊技能課,應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或職業能力發展目標自行選擇。
由于通信服務從業人員在每天的工作時間都有可能接觸到態度不好的客戶,客戶激動的情緒、提出過高的要求和不理解,都會打擊營業員的自信心,造成工作壓力更大。再加之從業人員在提供服務過程中,客戶期望不斷提高,營業員不僅要嚴格遵守公司的各項工作規章制度及工作流程,接受監督考核,同時還必須不斷接受各類培訓,這些都給營業員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過大的壓力會造成營業員情緒不良,負面情緒不僅會帶來低劣的客戶體驗,同時還會影響周邊同事乃至整個團隊的業績,導致跳槽現象頻繁出現,令學校和企業都頭痛不已。事實上,各個行業都有壓力,讓學生學會壓力情緒管理及心態調節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源。所以,各學校可以根據自身條件,配合通信行業各工種特點教一些緩解身體壓力的瑜伽課,以及壓力、情緒管理及心態調節技能課,讓學生學會更快地適應崗位,調整身心狀態,干好工作。
根據行業調查的初步分析,通信行業服務人員的人均年齡是比較低的,呼叫中心客戶座席員對員工的年齡沒有什么限制,只要求普通話標準、音色好、具有親和力。但是相對而言,營業員、營銷員屬于直接面向客戶的服務人員,職業壽命較短。寬基礎活模塊的技能課設置,會讓學生有更多、更好的選擇和發展機會。
關于“雙證”要求下的通信行業職業資格證培訓課,目前,通信各大運營公司的一線服務人員上崗,除了需要相關專業畢業證外,還需要有通信行業從業人員資格證書,如電信業務員(初級、中級、高級)、電信業務營業員(初級、中級、高級)、電信話務員(初級、中級、高級)。各校應結合通信行業職業技能指導中心的相關資格認定要求,開設相應的資格證培訓課,要學生根據自己的發展興趣選擇相應的資格培訓課,由本專業課教師結合考證要求進行教學,亦可聘請通信認證專業人員進行短期的考前集中培訓。
教學素材的選擇與教學建設
(一)教學素材選擇
在教學素材選擇上,可以更加靈活。選取圖片、視頻等素材輔助教學,學生容易產生興趣和感性認識。建議錄制本專業學生工作過程中的技能應用視頻,通過大量包含營銷技巧的視頻,提高教學效率。但由于視頻制作難度較大,《通信服務基礎》的VCD教學視頻錄制工作現在還沒有出版社做。
(二)對主干專業課《通信服務基礎》教學的思考及建議
關于客戶座席員、營業員、終端產品營銷員職業崗位能力的形成,在本門課的教學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企業的服務規范和溝通規范,要讓學生形成迎來送往、解決常見實際問題的崗位能力。但是,這部分教材內容多是以條款式描述為主,如教師照本宣科,學生會感覺非常抽象,很難達成教學目標。建議在教學過程中多設計活動,盡可能讓學生參與進來,這就需要教師有很好的教學設計能力、服務示范能力、有效模擬營銷能力。在這部分教學過程中,我一般采用以下模式進行教學:感性材料示例教學規范化的視頻示例教學分組模擬實訓教學討論總結。
實訓案例:通信營業員用戶接待規范和服務用語規范實作和討論。(1)感性材料示例教學:展示性圖片加條款式接待規范和服務用語規范。(2)規范化的視頻示例教學:教師示范或通信行業優秀員工錄制視頻示范。(3)將一個班學生分成兩個班組,每個班組安排以下實訓崗位:值班經理、營業員、導購員、迎導員、觀察員等,根據不同崗位訓練學生用戶接待服務規范,合理使用文明服務用語。(4)討論:各崗位人員談得失和建議,同時評出禮儀明星和服務明星。
關于職業生涯教育。通信部門工作崗位的優點是工作環境好,競爭相對公平,缺點是工作強度大,壓力大。所以,就業初期很多學生干不久就自己走了,沒有一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建議在通信服務基礎教學過程中加入學生對本行業崗位的正確分析和工作指導。
(三)對主干專業課《通信網絡基礎》教學的思考及建議
在接受移動行業專家和電信行業專家培訓的時候,我和她們進行詳細溝通得知,在崗位上學生用到的通信網絡專業知識非常少,但對服務素質的要求較高。專業知識真的沒有用嗎?通過和一線的畢業生交流后,很多學生都說,通信網絡知識非常重要,比如知道移動通信的工作原理,就會理解手機沒有信號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在給顧客進行解釋時就會胸有成竹,而沒有學過的在這方面就沒那么自信。所以,《通信網絡基礎》是通信運營服務專業學生入行的最基本的專業技術支持。
建議《通信網絡基礎》課的教學采用“理論+實驗”的教學模式。通過適當的理論鋪墊和部分通信原理實驗,學生很快就可以理解基本的通信原理。其中,通信技術原理的理論教學是讓很多教師頭痛的,建議將信息傳遞中如何控制及工作原理、模型作為黑箱處理,以掌握網絡功能和實現方式為重點。亦可對通信原理中比較難理解的內容,用生活中的例子來類比,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晦澀的術語和復雜的邏輯,使內容變得形象、直觀、通俗且簡單易懂。這樣既適應了職高生的實際,又滿足了職業活動的需要。
比如,筆者在移動通信的多址技術教學中給學生這樣類比:大家想象我們的教室被均分成很多的小隔間,每一個隔間里都有兩名學生正在交談。這樣由于隔間的分離,談話都不會聽到其他人交談。這就像一個“FDMA”多址接入系統。同樣,想象我們的教室被均分成隔間,我們可以把教室的隔間做得大些,這樣一隔間可以容納幾對同學交談。但是大家的交談有一個原則,只能同時有2名學生在講話。如果再把交談的時間按照交談者的數目分成若干等分,就類似一個“TDMA”多址接入系統。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寬敞的空間,在這里正在進行著一個聚會,其中的賓客正在兩兩一對進行著交談。假設每一對人使用一種語言,有說漢語的、英語的、法語的等等,所有交談的人都只懂得這一種語言,所以,可以正常交流。對于正在談話中的任何一對來說,他們可以交談,而別人的交談只是一種背景噪音。這就像一個“CDMA”多址接入系統。比如,在講解交換技術中,在講解交換機的工作原理時筆者給學生這樣類比:交換機相當于單位或小區的書信收發員,是能把用戶線路、電信電路和(或)其他要互連的功能設備根據單個用戶的請求連接起來的設備,負責將發信人的書信收集起來送與郵局部門,或將郵局部門送來的書信送到每一位收信人的手中。交換機是負責將主叫方的電話線路和被叫方的電話線路連接起來的設備。教師對通信原理進行黑箱處理,然后再通過交換機工作原理的教學實驗,讓學生理解并且掌握電話用戶是如何通過交換機進行接續的以及交換機在電話通信網絡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賈昕莉.以實踐為導向,改革專業課教學[J].職教論壇,2003(24).
[2]化希鵬,歐陽潔.寬基礎、活模塊——中職計算機專業多方向設置的探索[J].中等職業教育,2009(24).
[3]賈新征.中職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對策研究[J].考試周刊,2011(8).
[4]Jerrydeng.FDMA/TDMA/CDMA 3G基礎知識講堂[OL].(2010-10-18).[2011-11-04]..
0.引言
軟件與服務外包作為現代服務業的戰略先導產業,從2012年起,全球產業已經進入了智慧服務業的全新發展階段,產業的驅動力將從傳統的IT技術轉變成為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服務的方式也會從傳統向B2B平臺化、社會化、智能化轉變。全球產業形勢的變化也帶給中國軟件與服務產業大規模的發展機會,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市場也由此需要大批量人才,預計2015年我國軟件從業人員將超過600萬。
然而,當全球化的軟件與服務產業大規模發展時,影響軟件行業發展重要因素的軟件人才培養仍然滯后于產業的發展。近十年來,雖然我國計算機相關專業的高校不斷積極地進行教學改革,努力培養企業需要的軟件人才,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跟不上產業技術的快速更新與發展,大學生仍然面臨就業困難的窘境。問題表現住兩個方面:一方面人才的知識、能力與企業需求仍有很大的縫隙,知識能力與價值創造的不匹配;另一方面,人才質量與社會需求在結構上仍然矛盾突出,高層次、復合型、領軍型人才缺乏,具體崗位需求如精通專業技術、熟悉1~2門外語和商務技能的項目經理,軟件工程師、系統設計師、市場分析師等軟件專門人才。
1.面向企業,定位應用型卓越軟件工程師人才培養目標
校企合作聯合培養軟件人才是解決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之間的矛盾,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是實現學生、學校和企業優勢互補、三方共贏的必然選擇。企業為人才培養提供實踐環境和技術支持,學校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持,高效能地實現學校辦學為國家建設、社會發展、地方區域經濟快速增長服務。
哈爾濱師范大學軟件學院認真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與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以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中“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工程實際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為指導思想,提出與企業人才標準相對應的“應用型卓越軟件工程師”人才培養目標。
應用型人才就是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具有較高專業適應水平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了解產業發展,快速融入產業文化,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是軟件及服務外包應用性創新人才的需求標準。因此,高校培養人才必須與企業合作,按照企業的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設高水平工程教育師資隊伍,加強與企業合作,擴大合作范圍,不斷提升學生的工程素養,努力培養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口’的應用型卓越軟件工程師人才。
根據應用型卓越軟件工程師的人才培養目標,校企聯合共同探索并創建了“3+1”人才培養模式,即“2年基礎理論教育,1年專業知識教育(半年專業基礎課程教育+半年校企聯合專業方向課程教育),1年校企聯合實踐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即“2+1+1”=“3+1”人才培養模式。
2.校企合作,實踐應用型卓越軟件工程師人才培養方法
軟件學院成立4年來,已經與國內20多家知名企業深入合作,根據企業人才標準,進行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調整專業結構,重建課程體系,加強實踐育人環節,重視實驗室、企業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并出臺實踐教學管理,提高實驗、實習實訓、實踐和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等一系列的教學改革措施,強化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培養質量,取得了實質性效果。
2.1建立校企合作機構,完善管理協調機制
校企合作,為企業輸送合格人才,需要引進企業高級管理人才及工程師全程參與人才培養。首先,學院組建有企業人員參與的教學指導委員會,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與課程設置,共同考評人才質量。其次,還要成立校企合作管理協調機構,即校企合作辦公室。校企合作涉及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學校主體培養,企業參與授課,學校組織學生進行校內外專業實習實訓,特別是學生在大四階段需要全年以企業準員工的身份進入企業頂崗實習,這些活動需要專門的辦公機構協調管理。另外,學校與企業深層次合作更需要有章法、有秩序、有組織的管理機構來協調,推動校企各項活動高效有序進行。
2.2構建“厚基礎,重應用”課程體系。與企業技術無縫對接
學院以軟件行業“主流工作崗位目標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的軟件工程實踐能力為核心,通過校企合作,聯合制訂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計劃,改革專業課程體系。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要,教學計劃要跟蹤企業流行技術隨時調整,課程設置體系執行“3+1”模式,即前2年開設理論課,打好專業基礎理論,使學生深入理解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理論問題與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第3年開設校內企業實訓課;第4年全程進入企業工程實踐。學生進入企業實踐,邊學習,邊實踐,同時將企業項目與學校課程進行學分置換,以學校教師、企業經理組成“雙導師制”完成學生畢業設計,并在企業完成論文答辯。
隨著行業新形勢的變化及市場需求,2013年初,學院與北京中軟件國際合作,重新修訂教學計劃,課程體系分4大模塊:①專業與公共理論必修課;②方向選修課:分為軟件技術1(偏重軟件開發、軟件測試)、移動互聯、物聯網技術、軟件技術2(偏重軟件開發、系統架構);③學校公選課: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科學、藝術類文化素質教育課程;④實踐性教學環節:社會實踐、專業實習、綜合課程設計、畢業實習實訓(企業頂崗實習)、畢業設計。
新的課程體系真正能夠使學生適應企業文化,掌握企業主流技術與最新的流行技術,以最快的速度與企業接軌,同時,重視加強數學教育,加強第二、第三外語的教學。軟件必須培養國際化人才,才能走出國門,才能提高國際競爭力。目前我國培養的軟件人才外語水平低,導致工程化水平還相對較低。國內的服務外包企業大多都是對日外包、對歐美外包、其次對韓外包等。因此,學院增開了日語、加強英語、法語,加強了第二、第三外語教學的投入與質量管理。
2.3開創“四實”實踐模式,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
實踐教學是校企合作的主體部分,具體實施辦法是以計劃課程實驗一校內模擬實訓_實踐基地實習一企業頂崗實踐為主線的“四實”模式。“四實”是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養實踐教學的新模式。通過“四實”,強化實驗課程教學效果,模擬企業真實項目,并由校內教師指導進行校內項目實訓,加強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將學生從初步訓練動手能力,提高到對項目開發過程所需要的系統理解能力與標準化執行能力。
軟件學院在第1學年末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認知實習2周,使學生對軟件行業有個初步的認識與理解;第3學期組織學生深入企業實習4周,深化校內專業知識的理解,由企業經理組織學生模擬企業項目開發,提高學生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第4學年學生全程到企業進行工程實踐,訓練與培養學生職業能力。
大四學年,所有畢業生在10個月的企業實習實踐中,全程采取“雙導師”制,將學生畢業設計全部放在企業實習實踐中完成,畢業設計題目均結合企業實際開發項目確定,由校內外導師共同指導,經過開題、中期檢查、論文定稿等嚴格過程方能參加答辯。畢業生畢業論文答辯會分別在北京、哈爾濱等多家企業內進行,院系領導、專業導師及企業項目指導經理共同參與答辯并擔任評委,極大提高了學生完成畢業論文的質量。
2.4引進企業招聘,開拓學生就業渠道
從第一屆即將畢業的2009級學生看,學生質量明顯高于其他專業的學生,一方面學生在專業知識的理解及應用方面得到全面的鍛煉和提高,并能及時掌握市場最新技術,提高了就業實力;另一方面,凸顯出校企合作聯合培養的優勢與必要性,也為進一步推進新一輪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實踐依據。2013年有10多家企業來校招聘,通過學校與企業友好的合作關系,暢通了學生的就業渠道,為企業輸送了合格人才,解決了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學生大四全年的企業實踐收獲頗豐,有一大批學生直接與實習企業簽約,其中最高年薪達15萬。目前統計軟件學院2009級的學生就業率達95%以上,基本上全部進入企業工作。
3.校企互動,全面提升學生綜合職業素養
3.1定期開展企業夏令營活動
學校利用暑期10天的時間安排大一學生與企業開展訓練營活動。一是通過企業的戶內活動,由項目經理組織學生做短期項目,進行職業拓展訓練。通過項目分組、團隊合作、組長組織執行的過程,訓練每個學生設計與總結能力,鍛煉與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合作能力、表達能力,進而讓學生體驗企業人的素養、用人標準、職業測評的相關要求;二是通過戶外活動,參觀園區、拓展訓練運動,鍛煉學生身心健康,開闊視野,展望軟件行業的無限魅力與前景,激勵學生熱愛專業學習與奮發進取的斗志。
3.2舉辦模擬招聘比賽或招聘會
我們通過舉辦模擬招聘比賽或招聘會,為學生就業搭建真實平臺。一是通過模擬招聘比賽活動,使學生懂得招聘的技巧,進一步加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使學生能夠早些了解企業、認知社會、適應社會職場的需要,為企業招聘鍛煉能力。2010年11月份學院舉辦“天賜吾佳”模擬招聘比賽活動起到了很好的影響效果,其中“十佳選手”之一被學校遴選為輔導員。
將合作企業集中到學校進行現場招聘,一方面招聘大三年級進入企業實習的實習生;另一方面招聘大四學生直接入職,免去學生自行尋找公司,大量地投簡歷的辛勞奔波之苦。
3.3舉辦實習生與畢業生返校講座
每年通過舉辦畢業生實習經驗報告會,指導在校學生對企業的認知、社會的認知及如何進入職場非常必要。今年學校邀請2009級即大四的優秀實習生,將他們從企業實習歸來的親身體驗與經歷、企業招聘過程現身說法,學生們受益匪淺。
2009級優秀實習生代表陳雄在大二時期就進入杭州淘寶公司實習,開闊了視野,豐厚了知識能量,磨煉了思想品質,技術應用能力更加成熟,在大四下半年又進入上海大眾點評實習,現已與該公司簽約工作,年薪15萬。他是軟件學院具有開拓創新能力的典范,為全院學生樹立了榜樣,曾兩次回校為學生們講座,暢談切身感受,深受學生們的歡迎與喜愛,反響強烈,影響著同屆及下屆學生積極進入企業實習的信心與勇氣,激發了學生們的青春熱情,為今后更好地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努力奮斗,實現人生價值起到了引領作用。
3.4實習返校召開總結經驗交流會
每年成功召開一次專業實結會是軟件學院實踐教學工作總結的特色形式。通過召開實結會,優秀實習學生發表自己的切身體會,分享給參與實習的下一屆的學生,為以后學生的學習提供借鑒。特別是企業代表的參與,更加增添了總結會的色彩,也是一大亮點,企業經理以企業人的視角為參加過實習的學生在學習方法、如何做企業人等方面進行指導。
2009級學生從沈陽東軟集團實習結束返校的第二周,學院組織召開實結大會,邀請了學校規劃處與教務處的領導參加了會議并在學校網站進行了報道,產生了良好的影響。2010級學生第一學期到北京海輝集團實習2周,回校后學院組織學生召開了專業實結會,對實習的收獲與問題進行了認真的分析與總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12年3月12日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軟件學院共同舉辦專業實結會,規模空前,意義重大,特別邀請了學校教務處處長參加了總結會,給予了高度評價與重視,并在教學改革一系列問題上給予深入地指導,也由此為軟件學院教學改革的示范作用帶來了深遠影響。
4.長效合作,促進校企協同發展
堅持“需求導向、全面開放、深度融合、創新引領”的原則,通過項目引導,大力推進校企協同創新,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校企合作一定要建立長期有效的合作機制,不僅要建立校內外實習基地,還要建筑高校與企業產學研開發平臺,真正將學校建設發展從人才培養的實踐基地、科研基地,升級到生產建設的人才服務基地。
4.1申辦高校實訓中心
利用學校資源優勢建立實訓中心或實習基地,將企業資源引入實訓中心進行教學,實現學校與企業資源共享。一是將學生的實習實訓活動納入實訓中心進行;二是共同開發企業真實項目,一方面降低企業成本,另一方面學生不出校門就能鍛煉實踐能力;三是學院與企業定制培養。通過實訓中心面向企業有針對性地分類進行人才培訓,人才儲備,供企業選拔,即為企業解決人才需求問題,也更好地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促進校企深度協作,共同發展。
4.1.1建立校企聯合實驗室
建立聯合實驗室是校企深入合作的重要形式。根據不同企業的人才需求,將企業技術通過選修課植入教學計劃內,及時掌握企業最新流行技術。通過聯合實驗室對學生進行企業環境、企業流程、職能崗位仿真式訓練。一是把企業的最新技術、企業課程及真實的項目引進學校,企業派技術工程師定期來學校授課、進行項目指導;二是學校提供人力資源,即教師與學生,企業提供實驗室硬件設備,企業定期派工程技術人員與校內教師共同指導學生開發企業的商業性項目或企業的實際項目,進行實戰演練。現已與北京普科國際簽訂合作協議,在學院建立IOS實驗室,為企業培養定向人才。
4.1.2企業實習移動校內進行
學院教學計劃企業實習時間為:第1學期2刷、第3學期4周、第4學年10周。每一次實習均由學校教師帶領,去北京、無錫、大連、沈陽、哈爾濱軟件公司實習,每一屆學生100多人,既涉及學生的實習費、食宿費、交通費等各種費用,又涉及學生的安全管理。另外,企業容納學生的數量有限,條件也異常艱苦。如果高校依托學校的優越地理位置與豐富的教學資源建立高校實習實訓中心,與企業實行資源互補,將企業的經理工程師請到學校來講課,將企業的項目引進學生實訓中心來做,既方便學生,又便于管理,同時節省了人力物力,彌補了實習經費不足的問題。
4.1.3組建項目開發人才梯隊
校企合作由教師、企業經理、企業工程師、技能型學生組織開發團隊,并實行公司化運營,企業化管理模式進行操作;由“雙師型”教師帶隊,企業項目經理來校指導,按學生年級分層次進行人才評估、人才選拔,合理搭配人員進行分組,通過學院培訓班進行專業化訓練,分層次組建成師生項目開發團隊,并將人才評估與人才選拔方式制度化,逐年級進行,建立起長期訓練有素的“人才梯隊”。通過企業化人才培養,團隊能夠獨立完成企業項目開發任務,達到培養企業初級人才、中級人才,為企業高端人才而儲備積蓄,是普通本科高校軟件人才培養達到的最佳效果。
4.2規范管理校企人力資源
4.2.1建立軟件人才檔案庫
建立軟件人才檔案庫,開展人才業務、人才租賃業務。學院成立評估小組,對學校的學生按專業、按年級進行人才資源等級評估,實行等級制管理。再根據對各企業對人才的需要狀況進行了解,對學校人才實行人才;按企業、學校人才對等標準及原則進行“人才租賃”。
人才租賃的方式有:①建立人才檔案庫,從學生大一開始逐年跟蹤能力變化進行建立,到大三下學期撰寫好個人簡歷,存入檔案庫,以備委托企業招聘用。②通過合作、聯絡、回訪合作企業,收集招聘信息,建立企業招聘信息庫。③租賃對接:學校(方)與企業(委托方)簽訂委托協議書,被用人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
4.2.2建立企業合作檔案庫
建立企業合作檔案庫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建立企業經理來校授課備案制度,二是建立企業講座與招聘制度。與企業對接,洽談合作事宜、企業需求、學校人才狀況、企業宣講內容審核、宣講人資格審核、填寫申請表、安排講座時間、反饋后續事宜、企業招聘。將合作過的企業收入檔案庫管理,企業資源得到了很好的積累與保留,防止校企合作“游擊式”現象發生。經常互訪,加強聯絡,為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的建立奠定基礎。既建立合作關系又增進友誼,為學生就業鋪路,為企業人才做定向儲備,達到互利互惠,雙向共贏。
4.3擴大與知名企業的合作
目前,校企合作仍然存在盲目性與短期性各家公司承接到項目就來學校招聘人員,招到人員就合作,招不到就不再聯系了。校企合作表現出“游擊”式,不能夠保持長期合作。
追求學生全面就業不是目的,追求學生高質量就業才是高校努力的更高目標。為此,學院需要與更多知名企業合作,擴大與華為、百度、阿里巴巴等企業合作范圍,以提供給學生更好的就業空間與平臺,也為企業輸送優秀人才暢通渠道。
建立長期的校企合作機制,為企業輸送優秀人才,是軟件學院生存、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人才培養層次的進一步升級,更是未來校企合作的發展方向。
5.保障機制
5.1充分利用學院科研平臺
智能教育與信息工程重點實驗室、游戲軟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機器視覺智能四處游動程研發中心、計算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數字媒體省教育重點專業,是軟件學院的科研平臺。學院將進一步深化實踐教學共享平臺建設,利用好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將企業項目、學院申報的綜合教改項目、廣大教師申報國家及省級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都納入到科研平臺進行,充分利用好學院的科研平臺資源進行科學研究、項目開發,以達到全面提高學院人才培養實力與質量。
5.2建設“雙師型”卓越師資隊伍
具有一支優良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是應用型卓越軟件工程師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隨著軟件工程專業、物聯網專業招生數量的增加,規模不斷擴大,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學院現有大批科研能力強、理論功底深厚的教師隊伍,但培養應用型軟件卓越軟件工程師人才,需要對學院研究型的師資結構進行調整,重新優化組合。我們將學院一些研究型中青年專業教師送到企業實訓,直接參與企業項目開發,學習企業技術,回校擔任企業技術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