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2 08:00:4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描寫大自然的古詩,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山峰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一樣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3、海水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4、寫柳樹
楊萬里的《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5、秋天的山樹
山行(唐)王維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6、春天
《春日》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7、春雨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8、夏天
高駢《山亭夏日》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盛一院香。
9、秋天
《秋詞》唐.劉禹錫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10、五岳名山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會當凌絕頂,一覽重山小
1、《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題破山寺后禪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馀鐘磬音。
3、《青溪》
唐·王維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
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4、《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5、《滕王閣詩》
唐·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6、《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穎是銀河落九天。
7、《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8、《登金陵鳳凰臺》
唐·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破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9、《望天門山》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10、《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11、《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12、《錢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13、《竹枝詞》
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還有晴。
14、《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15、《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6、《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17、《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18、《題金陵渡》
唐·張祜
金陵津渡水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
19、《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0、《登岳陽樓》
唐·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21、《江畔獨步尋花》
唐·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22、《絕句》
唐·杜甫
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23、《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唐·孟浩然
山瞑聽猿愁,滄江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24、《秋登萬山寄張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25、《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26、《終南山》
唐·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描述大自然的古詩精選(三):
王勃《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
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
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
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
綦毋潛《春泛若耶溪》
幽意無斷絕,
此去隨所偶。
晚風吹行舟,
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
隔山望南斗。
潭煙飛溶溶,
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彌漫,
愿為持竿叟。
王維《青溪》
言入黃花川,
每逐青溪水。
隨山將萬轉,
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
色靜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
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閑,
清川澹如此。
請留盤石上,
垂釣將已矣。
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
但馀鐘磬音。
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穎是銀河落九天。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
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破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
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
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
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
綠楊陰里白沙堤。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劉禹錫《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情還有晴。
杜牧《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張祜《題金陵渡》
金陵津渡水山樓,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兩三星火是瓜洲。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經典詩句
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
憑軒涕泗流。
《江畔獨步尋花》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絕句》
兩只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
連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
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
隔水問樵夫。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山瞑聽猿愁,
滄江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維揚憶舊游。
還將兩行淚,
遙寄海西頭。
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五》
北山白云里,
隱者自怡悅。
相望始登高,
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
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
平沙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
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
共醉重陽節。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
·?·
·?·
·?·
·?·
·?·
·?·
美育又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實施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一個重要環節.美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和提高人們對美的感受能力,鑒賞力和創造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生活趣味,使人們變得更加積極,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全面的健康的成長。
小學語文課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小學生學習古詩無疑能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在此對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的古詩從審妥的角度進行初探。
一、車爾尼雩夫斯基說過:“美與崇高其實就存在于自然與人生之中”
從審美對象看,遼闊天宇、參天峰巒、巨石沖天、驚濤拍岸等大自然雄偉奇觀,都給人以崇高感。人們通過對大自然的崇高形象而獲得美感,它罡一種美的形態,是美感到理性過渡的重要環節,其審美特征為“當大量的美的形態呈現在眼前時,心中的快樂增加了,而恐憎則緩和下來變成崇敬”。(《美的分析》荷迦茲)
小學語文課本中所選的一些古詩,就有這樣一種令人驚愕的大自然的崇高美。
唐朝大詩人李白在《夜宿山寺》中寫到:“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描寫了山高、樓高、寺高,高到難以想象的惰景,其高可謂上極于,下極于地。山寺的崇高威嚴躍然紙上,使人產生驚愕感,卻不使人壓抑,驚愕變為崇敬,從中獲得美感。這種美感可以說是從大自然崇高形象激起的自豪感中獲得的。
唐朝大詩人杜甫于唐宗至德二年在長安目睹了國破城荒家亡人 散的慘境,觸景生情寫下的《春望》,抒發了憂時傷亂的悲憤情感慨。“感時花濺淚,恨別烏驚心。”將人們引向慘淡的現實,勾起家園之思,山河之痛。詩中以高度概括的生動語言,表現了強烈深沉的內心悲痛,對人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此詩回蕩激越,句句風情,顯得沉痛悲怨,表現出一種沉郁的悲壯美,使人產生一種悲壯的崇高感。
從這些古詩中表現了事物的一種客觀屬性――崇高。它體現了人的本質力量的一種獨特的美的高級形態,給人以巨大、動蕩、永恒、莊嚴感受,使人肅然起敬、精神高昂、奮發向上,教師如果把握住了這種客觀性,我們的古詩教學將受益匪淺。
二、“優美是一種偏于靜態的、柔性的美。它以和諧、協調、均衡、統一為特點”
這是美的一種最常見的形態。小學語文所選的幾十首古詩,表現出了“優美”的絢麗多姿的各個方面,給人以美的感受。高鼎《村居》中寫“草長蔦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蔦。”這是一首具有藝術特色的作品,它既是一幅色彩斑斕的靜態圖,還是一幅多姿的動態圖,它給人以清新的美的感受。
大地,人類的母親,在母親的懷抱里,天真爛漫無邪的兒童們無憂無慮地奔跑著,讓自己的理想騰飛在遼闊的天空。應該是多么富有特色的生活情節啊!作者藝術地再現這一生活時,把筆著力于簡練樸買的抒寫讓藝術的基調把握在恬靜自然的格律之中。這些頗具匠心的經營,使作品較為貼切的展示了原野上人與人、人與大自然之間純樸自在關系,有一種原始的和諧美的魅力,把人們的思緒引向詩中所描繪的畫面深處,隨著那翻飛的紙蔦,飄飄搖搖地飛向遠方,伸展到無邊無際,使人引起更多、更深、更加廣闊的浮想。
《所見》(黃枚)這首古詩,語言淺顯,形象生動,充滿生活樂趣。第一句點出人物――騎著黃牛的牧童。第二句指出地點――在綠蔭如蓋的樹林里。第.三句是心理描寫――“欲捉蟬”。第四句是動作描寫――“閉口立”。本來放牛娃是在高唱山歌,悠然自得的,忽然輕輕地從牛背上爬下來,閉嘴屏氣地站在樹旁。他到底在干什么呢?原來是想捕捉樹上那只正在叫著的知了啊!這樣,就把放牛娃天真活潑的神態,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來。這首詩給我們一種人的生活與自然的和諧一致的美感。
“優美”在小學課文所選的古詩中,偏重于形式,體現著人們的活動與自然規律的和諧一致。優美給欣賞者是柔和,愉快之感。
小學生學習古詩,有的古詩的意境雖不能完全理解(也不是有必要讓小學生領會所有古詩的意境),但這些古詩所描繪出的“春風微雨,嬌鶯嫩柳,小溪曲澗,荷塘之類……”的自然風光圖畫卻能銘刻在腦海,長久不能磨滅。一遇到自然界的實際景物,即能馬上引起腦海中的圖象?詩句的重現。
學生們從古詩中得到藝術美的享受和受到美的熏陶比現實更帶普遍性,更具有永久性。因為現實美的對象存在于特定的空間、時間內、而且處于不斷變化中,甚至瞬間即逝。它只能供此時此地的人欣賞,而這些古詩中則把現實美凝固在藝術作品里,成為藝術美之后,就可以作為不同時間、不同地域的人們欣賞對象。
三、壯美,是一種偏于動態的剛性的美,崇高給人的是一種帶有神圣性和嚴肅性的美的感受,壯美給欣賞者是劇烈激蕩之感
古詩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雖然不大,但它是小學生學習語言必不可少的學習材料。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出現了比較簡單的古詩,如《鋤禾》、《春曉》、《詠鵝》等,選人教材的古詩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和藝術魅力,可以說是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結晶。作為老師如果能引導學生去欣賞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對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大有好處,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的語言美,音樂美和意境美呢?在此我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點粗淺的體會。
1.情境教學,幫助學生感悟古詩的語言美。
詩歌語言是詩人獨創的高度凝練的個性語言,是最富有文學性,它幾乎都是作者思想感情,內心世界的表白,作者的喜怒哀樂無不傾瀉在詩行中。鑒賞詩歌要從品味語言入手,在此基礎才能有所感,有所悟。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象,詩的語言精練傳神。“看”字化靜為動,形象的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狀態,“疑”字寫出了作者神奇的想象,這想象新奇、夸張,但由于學生不能實景實物進行觀賞,對廬山瀑布的印象卻是模糊的,沒有領悟詩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景象,所以在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多媒體等先進教學手段,可以通過觀看廬山瀑布的掛圖,幻燈片或錄像,使學生身臨其境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悟出:這是詩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時,一種聯想油然而生從而吟出這千古絕句。此時引導學生借助詩人的想象,展開思維,領略詩人的豪邁氣概,以及詩人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學生也就可以直觀地認識古詩中的自然美了。
2.培養興趣,讓學生感受古詩的自然美
小學階段是孩子們長身體、學知識的時候,學生從家庭進入學校,與其他外界接觸較少,局限于他們的知識水平與閱歷,對詩詞所描寫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感,主要靠背誦記憶幫助理解,但教學效果不佳。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他們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做先決條件”。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詩詞中有關描寫大自然景物的地方入手,利用文中的插圖,通過多媒體和教師的悉心講解等手段,培養學生多了解祖國山川氣象萬千的興趣,使學生由衷地熱愛大自然,感受自然美。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風吹草低見牛羊”。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配以優美悅耳的樂曲,通過多媒體幫助理解,引導學生體會洗練簡潔的詩句,領略北國草原的蒼茫景象,意境的雄渾開闊,我們江南的學生有如身臨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諧、美妙,學起來也輕松。
3.指導朗讀,讓學生體會古詩的音樂美
好詩不厭百回讀,教學古詩,貴在多讀,要反復誦讀,誦讀即美讀,就是有感情的讀,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表達出來,古詩講究押韻與節奏,音韻和諧,節奏鮮明,對仗工整,富有音樂美,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朗讀讓學生體會古詩的音樂美,因此在學生理解詩的內容的基礎上重視朗讀,強調背誦,指導學生朗讀就是要讓學生掌握感情朗讀的方法和技巧,我首先指導學生確定詩的感情基調,然后指導處理音重與節奏。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詩,全詩充滿喜悅、激動之情,起句與七八句節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緩;“忽傳”“喜欲狂”“即從”“便下”讀重音,這樣讀起來抑揚頓挫,學生的感情自然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還可以讓學生通過看圖朗讀,錄音朗讀,也可以借助配樂朗誦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讓學生細細品味詩的音樂美,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也培養了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4.啟發想象,引導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美
中國美學界一向推崇意境美。所謂意境就是故事中所描繪的生活畫面與作者思想感情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的美。教師只有引導學生拓展想象,感悟詩的意境,才能使學生真正獲得美的享受、藝術的熏陶。唐王維的詩在這方面算是比較典型的,如《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由聲音而景色,由聽覺而視覺,意境空靈,“但聞人語響”更是靜中有動,似隨手拈來,不著痕跡,敏銳的感覺獨具匠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啟發學生拓展想象思維,讓學生感悟“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詩的美在想象中”。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又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意境美
5.品味體驗,欣賞古詩的意象美
詩歌中有不少句子是描寫景物的,這些景物常常作為寫實的景象以不經意的客觀狀態出現于詩歌中,但它們暗中卻有著濃郁的情味。詩歌中的意象成為作者表情達意的載體,意象也就不可避免地浸染著詩人濃烈的主觀感彩,寄寓著詩人曲折深幽的情趣和意志。因此在教學中可指導學生從具體意象中尋出其中的隱性意義。如屈原詩中的芳草美人,象征詩人光輝峻潔的高尚品格;李白詩中的大鵬、明月、黃河、長江、瀑布、險峰,是詩人雄放不羈、追求自由光明的象征;陶淵明詩中的青松、白云、飛鳥、,寄寓著詩人熱愛自然的高風逸趣。
通過以上的方法進行古詩教學,不僅讓學生感受到古詩的語言美、自然美、音樂美和意境美,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高尚情操,更能使我們教育者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在小學語文的學習當中,老師一定要起到引導作用,讓學生學會觀賞和品味美麗的事物。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資源,大自然的美表現在形態上,能給大家帶來直觀的美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也有描寫景物的文章,往往都是用一些比較優美的詞句,老師讓學生在體驗大自然之美的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體驗一下文中的語言之美。大自然的景色之美是從多方面細致描述的,讓教師從多方面進行引導學生,讓他們深刻體會美,從而提高審美的能力。在語文教學《蒲公英》一文中,作者通過華麗的詞句,從多角度對蒲公英進行描寫。讓學生多角度去欣賞、去感悟蒲公英成長的過程以及它的形態外貌。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展開自己的思維對文中的語言和詞語進行感受美。
在小學語文的課程中,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程中互相探討,通過互動環節促進學生交流,從而體驗交流過程中的美妙之處。在授課中可以讓學生針對《蒲公英》一文相互探討,讓學生表達自己對文中描寫的想法和看法,然后再進行學習。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老師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對該文章的見地,然后進行更正,把文章的思想內容更進一步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根據文中的描寫和自己的觀點相結合,更進一步表達自己的看法。讓學生通過審美可以更好地看待身邊的事物,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對審美的看法,極盡描摹地體現自我。
二、創造優美的教學氛圍
在小學語文課中,教師充分締造美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感受其中。教師在講文章的時候,可以用語言將學生拉進所學的意境中,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在教學中能夠把課堂轉化為課文中的情境,會使學生學習新知識更加得心應手。所以老師要善于把握,能將課文中的情境帶到課堂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抒發自己的情感,從而培養更好的審美理念。
教師在授課中應該讓自己高漲的情緒充分影響學生。教師一舉一動對學生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教師通過自身的情感帶動學生,讓學生更好地培養自身的審美觀念。首先老師在教學中,應該理解該課文的中心思想,在課堂中利用激情豪邁的語調,帶動學生,使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感興趣,達到對所學知識的透徹理解。老師要用詩一般的語調進行授課,充分抒發自己的感情。還要注重引導學生、啟發學生善于用一些煽情的語調進行教導。也可以用一些優美的形體藝術進行授課,老師生動的表演可以充分感染每位學生。老師出色的表演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專注力,而且還可以讓課堂更加生動、形象。讓無趣的課堂轉變為身受其中的意境,從而增加學生對審美的專注。
三、交流體現美的韻律
本單元的四篇課文以描寫景物為主。《古詩三首》中的三首古詩分別描繪了不同地方春天的景象,表達了詩人當時各自不同的心情。《桂林山水》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走進麗江》寫的是位于我國云南西北高原之上的麗江神奇而美麗的景色。《五彩池》描寫了我國四川藏龍山上的五彩池美麗的景色。三篇以寫景為主的課文,共同的主題是通過描寫祖國山河的神奇而壯麗,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本單元的課文,語言生動,展現的自然景觀讓人心曠神怡,能讓讀者獲得美得享受。教學本單元,要通過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感受祖國秀麗的風光,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陶冶學生審美情趣。
本單元以“學習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為訓練重點。每篇課文都配有插圖。插圖直觀形象地反映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有助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感受自然景觀。借助插圖還能引發學生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精讀課文后面都編排有三道思考練習題,略讀課文編排了一道綜合思考練習題。有的課文在思考練習題后面編排了帶*號的選做題,還有的課文編排了“學習鏈接”。課后思考練習題注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養成。表現在重視以讀為主,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習鏈接”提供了閱讀課文的相關背景資料,豐富了教學資源,有助于學生解讀文本,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語文百花園》中安排的學習內容更富多彩。安排了運用同音字、讀詞語說詞語、比較句子、讀讀背背、積累關于名勝古跡的知識、朗讀詩歌、設計校園風景線、想象作文等語文活動。目的在于通過語文實踐,鞏固識字,積累詞語,體會句子的表達效果,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
單元學習目標:
1、通過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體會麗江的“神奇而美麗”,欣賞五彩池美麗的景色,產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
2、
認識31個生字,會寫28個,掌握常用詞語。
3、
借助插圖展開想象,感悟自然景觀,體會語言文字。
4、
通過對重點詞句的品位來理解課文內容。
5、
根據插圖和注釋提出不懂的問題。
6、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5、6課。
7、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學習作者從不同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
8、
能夠分類積累詞語。
9、
運用已有的閱讀文章的方法,自己獨立閱讀理解現代詩。
10、能夠清楚、明白地把一件事介紹清楚。
11、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選擇一件寒假中的事記敘,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單元學習重點
1、通過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體會麗江的“神奇而美麗”,欣賞五彩池美麗的景色,產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
2、
認識31個生字,會寫28個,掌握常用詞語。
3、
借助插圖展開想象,感悟自然景觀,體會語言文字。
4、
通過對重點詞句的品位來理解課文內容。
5、
根據插圖和注釋提出不懂的問題。
6、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5、6課。
7、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學習作者從不同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
8、
能夠分類積累詞語。
單元學習難點
1、
運用已有的閱讀文章的方法,自己獨立閱讀理解現代詩。
2、能夠清楚、明白地把一件事介紹清楚。
3、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選擇一件寒假中的事記敘,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學習狀況分析:
學生獨立識字從第一單元開始漸漸放手,在課堂上應加大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時間,通過一個單元的適應,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會有所提高,可以讓學生交流識字方法。在第二單元的學習中教師還要繼續加強詞語積累與運用的練習。教學中側重于結合文章內容理解詞語的訓練。本單元寫景狀物的文章為主,因此還應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學習作者從不同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本單元寫景文章語言優美,在閱讀教學中,應側重于朗讀的訓練,可采用想象讀、體驗讀、配樂讀等多種讀的形式。在閱讀教學中,同樣要注意語言文字的訓練和優美語句的積累,教師可利用比較、填空等多種方法來訓練學生語言的理解與運用。
學習準備:多媒體課件;幻燈片
學習方法:自主讀悟
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風景詩。詩人選取了從紅日西沉到新月東升這一段時間里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字里行間充溢著詩人熱愛大自然的美麗景色,熱愛大好秋色的喜悅之情。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后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是因為“身在此山中”。
《雪梅》這首詩寫出了梅與雪的特點。前兩句寫梅雪爭春,要詩人評判,后兩句是詩人對梅與雪的評語。
學情分析: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古詩教學只有多讀多悟才能讓學生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濃厚的情趣,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四年級的學生對于古詩的學習方法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所以要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輕松、自主的學習過程中獲取最大限度的收獲。
教學建議:
教學本課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鼓勵學生積極展開自主學習,通過初讀解字詞,熟讀知大意,品悟情感的思路推進教學。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反復誦閱讀古詩,體會詩的意境,了解詩歌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學習本課可先引導學生解詩題,知作者,并通過設計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自讀古詩,把握節奏,再通過自由交流理解詩意,其間適時引導朗讀,體會詞語的用法、詩的意境,在理解品讀中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難點
體會詩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古箏曲《漁舟唱晚》。
學生:搜集三首詩的作者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并背誦古詩。
3.通過在讀中想象意境,描繪意境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4.想象詩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難點
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畫面引入新課
1.(多媒體播放《漁舟唱晚》古箏曲,欣賞“殘陽照水圖”和“新月東升圖”)同學們看了這么美的畫面,有什么想說的嗎?用自己的話說說畫面的內容。(根據不同的話進行點評)同學們講得很詳細,語言也很美,但是有一個人比你們更厲害,他僅用了28個字就把這兩幅畫面的意境描繪得淋漓盡致。你們相信嗎?想知道他是誰嗎?他是怎樣講的呢?
2.觀看多媒體(走進作者及課文內容),了解詩人及作詩背景。
二、指導學詩,體會意境
1.理解題意。
(1)題目“暮江吟”你是怎樣理解的?
(2)從題目看出這首詩是寫景還是敘事?寫了什么時候的景色?
2.學生讀詩自學,初步弄清古詩的含義,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大膽想象,用彩筆繪畫一幅《暮江吟》的圖畫。
三、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從學生的繪畫中挑選出幾份具有代表性錯誤的圖畫張貼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對比詩文進行評析。
2.多媒體出示前兩句:“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這兩句詩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色?
3.多媒體出示后兩句詩:“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釋,學生自讀自悟后兩句詩。
可憐:可愛。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師指點回答。(因為這是可愛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還是彎彎的月牙。)
4.最后一句詩用了兩個比喻,它們分別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們能說出來嗎?
師指點: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瑩發亮的珍珠。
(1)提問:詩中描繪的是什么時候江邊的景色?
(從傍晚到夜幕降臨的江邊景色,可見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新月升起的時候)
(2)從詩中描繪的景物,你可以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可以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
5.朗讀指導。
(1)請大聲地自由地朗讀古詩,看誰能讀出詩的韻律美,節奏美,讀出詩人的情感。
(2)(教師播放動畫:詩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誦)此時你們就是那位身著古裝的白居易,面對奇景吟詩一首……誰先來展示一下?
(3)有與他不同理解的嗎?以你的理解讀讀吧!全體同學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誦讀。
(4)看同學們讀得熱火朝天,我心里直癢癢,誰來和老師比試讀一讀。
(5)聽范讀。(出示課件: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緩,輕柔;第二句,驚嘆;后兩句贊美)
(6)大家看著畫面,聽著音樂再次齊聲讀一遍。(呈現秋景圖,播放古典樂)
四、繪畫著色,感受詩文的畫面美
學生通過學詩,了解了詩中描寫了深秋時候,從傍晚到夜幕降臨江邊的景色,你們能把這兩幅畫涂上適當的顏色嗎?
板書設計:
暮江吟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背誦古詩并默寫古詩。
3.體會詩人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及詩句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詩句的含義,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難點
體會詩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來學習我國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蘇軾的一首詩。(板書:題西林壁)
2.誰來說了你對蘇軾相關情況的了解。
(學生介紹蘇軾的生平及寫此詩的背景,教師指點、補充)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正確、流利。
2.同桌互讀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釋和字典,理解詩中詞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標出來。
5.小組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
三、匯報交流,深入感悟
1.小組匯報。
2.教師對學生匯報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糾正、引導,并適時提問: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你有沒有體驗過從不同角度看事情,結果各不相同的例子?你從這首詩中受到什么啟發?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文,想象古詩描繪畫面,體會古詩的意境。(教師范讀)
4.兩個同學對讀,深入體會。
5.小組接龍練習背誦。
四、小結學法
初讀,讀準讀通;再讀,了解大意;三讀,理解句意;四讀,體會情感;五讀,想象情境。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生字、詞語。
2.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古詩的大意,領悟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難點
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長短,應取長補短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在冬天,同學們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場雪了。老師帶了一些圖片讓大家一飽眼福。(課件出示:人們把雪稱為報春使者)
2.在冬天,我們總要提到一種植物,它就是梅花。(課件出示:人們也把梅稱為報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爭著報春,誰更美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雪梅》。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作者在詩里想告訴我們什么呢?我們來理解詩意。指名讀注釋。結合注釋,和同桌交流,說說詩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爭春,彼此各不相讓,誰也不肯認輸,連詩人要評論它們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擱下筆來好好地想一想,煞費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顏色的潔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氣味的芳香上,卻要輸給梅花一段了。
(3)顏色潔白是雪的長處,是梅花的短處;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長處,卻是雪的短處。(板書:各有長短)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不服輸的語氣;詩人為難的語氣;各有長短的語氣)
3.雪和梅爭春,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沒有梅花,就不能映襯出雪的潔白無瑕;沒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顯出梅花不畏風霜,吐露芬芳的高貴品格。怎樣才能更完美呢?(板書:取長補短)
4.讓我們一起踏雪尋梅,看看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吧!(課件引出主題)只有取長補短,既有晶瑩潔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動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報春使者。
5.這首詩寫雪與梅的古詩不僅向我們展示了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還告訴我們應該取長補短的道理。讓我們來背一背古詩。
三、拓展延伸
1.這首詩的作者在寫完詩后大發感慨,又寫了一首《雪梅》,算是對前一首的補充與解釋。一起來看看。(課件出示《雪梅(二)》)
2.課后收集描寫雪與梅的古詩。
板書設計:
雪
梅
白____香
各有長短
春夏秋冬的交替,帶動了人們的情緒和感受隨之變化。過去,北方到了秋天,天氣開始寒冷,樹葉開始飄落,人們往往要感到一些壓抑和傷感,因為寒冷的冬天就要來臨。但是人們又漸漸意識到,冬天過去之后就是萬物復蘇的春天,于是心里又重新充滿了希望。大自然就是通過自然變遷教會人們宇宙通行的自然辯證法。以前的人們就從大自然的變遷中感悟著萬事萬物都是不斷變化著的,我們偉大的古人也就留下了《易經》這樣的哲學思想。通過大自然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規律,人們還懂得了萬事萬物都是普遍聯系的。正是從這種教化中,幾千年前老子就感覺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直到今天這種哲學思想還在給予東方和西方的人們不斷的啟迪。
2拓展學生的思維,了解詩人的表達方式
自古以來,詩人對春天的描寫都是以“楊柳”、“春風”為題材進行描寫。《詠柳》中抒寫的是柳樹,運用比喻、擬人等的修飾手法,無形之中贊美了春天。例如詩中將高高的柳樹用碧玉女進行修飾,“碧玉”一詞形象的形容了柳樹的晶瑩、翠綠,深刻的突出了柳樹的顏色的美。還有第三句中的“不知”一詞使用了發問的口氣,詩人明明知道是春風裁剪的細葉,但是運用的發問語氣將春風描寫的更加形象化,從而增加了《詠柳》的情趣。若想拓展學生的思維可在上課之前為學生舉例一些有關春天其他詩人的古詩作品,例如:王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這一句中體現出了沐雨之后的柳樹顯得格外的清新、青翠、淡綠;戴叔倫,唐代的詩人寫的“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一句中將纖細的柳條比如“絲”;清代時期的高鼎寫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從中描繪了一幅鶯飛草長的季節中醉柳拂堤的畫面。這些詩人所描繪的畫中都主要是抓住了柳條的纖細長的特點,使讀者誦讀之后難以忘記。學生在學習完這些古詩之后將其的共同點進行總結:古詩中所蘊含的特點是詩人對生活、大自然的熱愛,將自己的真實感情融合于實物中,加之深厚的生活體驗,豐富了其想象,加強了觀察的細致。這樣還能引導學生寫好作文。
3結合實物,加強練習
語文教材中所表現的“恩”是豐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國之恩、社會之恩等。
(一)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生存的物質條件,還以壯麗秀美的山川陶冶我們的精神。如,《三峽》讓我們領略到不同季節的壯麗景色;《觀潮》寫錢塘潮的雄偉景象,讓我們心潮澎湃,贊嘆不已,《西湖游記二則》讓我們感受到西湖之美,得到心靈上的愉悅。
(二)父母之恩
父母不但給我們以生命,而且竭盡全力地養育我們.如朱自清的讓我們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情。
(三)祖國之恩
我們不僅要從描寫祖國各地風景的文章中感知它的地大物博,更要從中感知它的博大精深,豐厚底蘊,從祖國的優秀兒女特別是在危難時刻為國獻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國的凝聚力和無盡的恩情。課文中的眾多古詩文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燦爛文化,如《誰是最可愛的人》等能讓我們感知英烈的祖國心、民族義,讓我們體會到什么才是祖國的優秀兒女。
(四)社會之恩
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個性,還要培養學生博大的胸懷,教育學生愛社會,愛人類。我們要引導學生,從《我的老師》等課文中感受師恩,從《金盒子》等課文中感受友恩,從《驛路梨花》等課文中感受他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價值取向
語文教學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感恩的價值觀。
(一)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對大自然、對父母,對祖國、對社會,都是一種感恩的表現。每個人來到人世間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對大自然的最好的回報;父母茹苦含辛地養育我們,就是希望我們長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對父母的最好的回報;祖國,社會,為我們提供健康成長的條件,珍惜生命,是對祖國對社會最好的回報。珍惜生命,就是要愛惜自己的身體,滋養自己的精氣神,就是要遠離危險,遠離犯罪。
(二)感恩――承擔責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滲透承擔責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聽父母的話,不讓父母為自己的成長過分憂心;感念祖國之恩,就要報效祖國,為建設祖國、保衛祖國做貢獻,甚至不惜獻出寶貴的生命。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茍且偷生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舍生而取義”,是古已有之的道理。
(三)感恩――學會和諧相處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要學會和大自然和諧相處;感念社會之恩,要學會和不同性格,不同階層,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做到人際關系的和諧。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信息篩選――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讓學生知恩。要根據文章特點,引導學生篩選信息,明白要感誰的恩,感什么恩。表現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寫景的記敘文或是說明性質的文章,要引導學生抓住要點,從景物特點、從事物特點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寫人記事的文章,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特點或事情的意義,感知父母之恩、祖國之恩等。
(二)情感體驗――感恩
沒有情感體驗的感恩教育是膚淺的。我們要通過情感體驗,讓學生對感恩教育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
1.在朗讀中體驗
適宜感恩教育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適宜在朗讀中體驗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感情朗讀的重點,一是直接抒發感恩情感的語段,二是突出人物特點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的語段,讓讓學生在朗讀中體驗人物的崇高,三是景物描寫細致的語段,要在反復的朗讀中,讓學生體驗大自然的美,激發敬畏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在想象中體驗
表現大自然美景的課文,通過想象深入意境,大自然之美就會深入人心,如《黃河魂》對壺口瀑布的想象,能讓學生體驗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國的壯麗;表現祖國優秀兒女的課文,通過想象,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學生對人物高尚品質的認識就更加深刻。
3.在思考中體驗
對表現事物意義的課文,我們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深刻認識事物的意義,體驗恩情的深廣。如,《只有一個地球》,要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深入認識地球對人類的意義,體會地球對人類的恩情是不可替代的。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2-0124-01
現如今,感恩教育已成為提高學生品德修養,幫助他們逐步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學內容。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內容
語文教材中所表現的“恩”是豐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國之恩、社會之恩等。
(一)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生存的物質條件,還以壯麗秀美的山川陶冶我們的精神。如,《三峽》讓我們領略到不同季節的壯麗景色;《觀潮》寫錢塘潮的雄偉景象,讓我們心潮澎湃,贊嘆不已,《西湖游記二則》讓我們感受到西湖之美,得到心靈上的愉悅。
(二)父母之恩
父母不但給我們以生命,而且竭盡全力地養育我們,如朱自清的《背影》讓我們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情。
(三)祖國之恩
我們不僅要從描寫祖國各地風景的文章中感知它的地大物博,更要從中感知它的博大精深,豐厚底蘊,從祖國的優秀兒女特別是在危難時刻為國獻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國的凝聚力和無盡的恩情。課文中的眾多古詩文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燦爛文化,如《誰是最可愛的人》等能讓我們感知英烈的祖國心、民族義,讓我們體會到什么才是祖國的優秀兒女。
(四)社會之恩
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個性,還要培養學生博大的胸懷,教育學生愛社會,愛人類。我們要引導學生,從《我的老師》等課文中感受師恩,從《金盒子》等課文中感受友恩,從《驛路梨花》等課文中感受他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價值取向
語文教學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感恩的價值觀。
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對大自然、對父母,對祖國、對社會,都是一種感恩的表現。每個人來到人世間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對大自然的最好的回報;父母含辛茹苦地養育我們,就是希望我們長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對父母的最好的回報;祖國,社會,為我們提供健康成長的條件,珍惜生命,是對祖國對社會最好的回報。珍惜生命,就是要愛惜自己的身體,滋養自己的精氣神,就是要遠離危險,遠離犯罪。
感恩――承擔責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滲透承擔責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聽父母的話,不讓父母為自己的成長過分憂心;感念祖國之恩,就要報效祖國,為建設祖國、保衛祖國做貢獻,甚至不惜獻出寶貴的生命。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茍且偷生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舍生而取義”,是古已有之的道理。
感恩――學會和諧相處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要學會和大自然和諧相處;感念社會之恩,要學會和不同性格,不同階層,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做到人際關系的和諧。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信息篩選――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讓學生知恩。要根據文章特點,引導學生篩選信息,明白要感誰的恩,感什么恩。表現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寫景的記敘文或是說明性質的文章,要引導學生抓住要點,從景物特點、從事物特點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寫人記事的文章,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特點或事情的意義,感知父母之恩、祖國之恩等。
(二)情感體驗――感恩
沒有情感體驗的感恩教育是膚淺的。我們要通過情感體驗,讓學生對感恩教育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
1.在朗讀中體驗
適宜感恩教育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適宜在朗讀中體驗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感情朗讀的重點,一是直接抒發感恩情感的語段,二是突出人物特點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的語段,讓讓學生在朗讀中體驗人物的崇高,三是景物描寫細致的語段,要在反復的朗讀中,讓學生體驗大自然的美,激發敬畏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在想象中體驗
表現大自然美景的課文,通過想象深入意境,大自然之美就會深入人心,如《黃河魂》對壺口瀑布的想象,能讓學生體驗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國的壯麗;表現祖國優秀兒女的課文,通過想象,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學生對人物高尚品質的認識就更加深刻。
3.在思考中體驗
對表現事物意義的課文,我們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深刻認識事物的意義,體驗恩情的深廣。如,《只有一個地球》,要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深入認識地球對人類的意義,體會地球對人類的恩情是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