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6 19:33:5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六年級數學下冊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日
期:___________
本學期即將過去,可以說緊張忙碌而收獲多多。本期來,本人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在摸索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現本人就這個學期來,數學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作一個簡要的回顧。
、學情總結:本班學生雖少,只有___人,但是學情各異,智力知識水平都不盡相同,參差不齊,而且呈現了___現象。通過本期的學習與復習,大部分學生在德、智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差生有巨大進步,優生有創新突破,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精密合作,達到了共同進步的目的。
、抓實基礎、求新思變,積極探索。
本期是小學階段最后一學期,即將面臨升學,鞏固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尤為重要,因此,本期前期把新課教學完成,中后期進行總復習,而且總復習分三階段:
第一階段以教材為基礎,老師指導點撥,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復習;第二階段一畢業復習三十講為載體,通過整理歸納總結,使之知識形成體系,更有條理,構建知識網絡;第三階段以鞏固練習為主,在練習中查漏補缺,把知識難點弄懂悟透。
同時,面對新的課標要求,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教學評價方法無疑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這一歷史潮流。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深知此道理,不能及時的轉變思想、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方式,很快將會被時代淘汰。與時俱進,跟隨時代的步伐是個人職業發展的唯一出路。為了自身的成長與發展。本學期以來,本人在完成工作之余,廣閱資料、聽專家講座學習新教學理念,新教學方法,明晰新目標。有效地把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與自己的實踐教學相結合。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摸索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手段。
3、常抓課堂管理、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無以規矩,不成方圓。沒有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如水中望月,可望不可及。良好的課堂氛圍是提高課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為此,本人在學期初的第一節課,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針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坐、聽、說、講、練提出具體要求。課堂上,提倡動靜相宜,動時,積極熱烈,敢于動手操作、樂于參與實踐活動,暢所欲言。靜時,暝思苦想,勤于思考。另外,課堂教學中注意營造民主的氛圍,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隨生理、心理的發展,個體差異大,大部分學生都渴求別人的理解與尊重。作為教師,我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的自尊,平等地與學生交流,蹲下來跟學生說話,傾聽學生的心聲,教學生之所需,拋磚引玉,為在知識海洋里前行的學生指明方向注重教學常規,提高教學質量。
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靈活處理教材,探索新教學方法,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每一課針對教學過程中反饋出來的問題(如教學方法、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學思路等)及時進行教學反思。認真對待學生作業。學生作業是老師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的橋梁,老師通過作業來把握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便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采取彌補措施。為此,在常規教學中,我非常注重學生作業這溝通橋梁。首先,認真設計課堂作業。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布置有一定梯度的課堂作業,作業題目的選材以開發學生智力、拓展學生思維為核心思想,以課改要求為準則,力求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發展的需要。認真批改學生作業,對于課堂作業進行全批全改并及時幫助學生訂正錯誤、彌補學生知識漏洞。認真開展培優輔差工作,提高全班的整體數學素質。
5.以人為本,尊重個體差異。學生因其先天與后天因素及成長經歷的不同造成各個學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各種素質也各盡不同。為此,在教學中,首先要了解各層次學生的知識基礎、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做到心中有“數“。再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基礎好的學生,鼓勵他們自學,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提高教學要求,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學困生,降低教學要求,教學中有意地激發他們的學生興趣,注重他們的學習習慣培養。
5、作好教學小結。學生在每節課中所掌握的知識是零散的,但數學學科因其嚴謹性,每個知識點、每個單元之間又緊密相連。怎樣才能讓學生把每節課所接受的零散知識,系統地、有條理地存貯的學生的腦海里?這要借助于知識小結,通過小結讓學生去理解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區別及聯系。在本期的教學中,在教授每個知識點、每個單元后都抽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去歸納、小結,以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
擔任研討課執教的四位教師是能禹小學的教導處主任老師(執教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的意義》),小學的老師(執教六年級數學下冊《圓柱體的表面積》),小學的老師(執教三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集合》),小學的老師(執教二年級數學下冊《評議和旋轉》)。所有的課都上得很出色,受到了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課堂教學之后是課例反思,這一環節中有執教老師的教學設計的介紹,有聽課老師的交流與議課,還有教研員的點評。幾位老師各具特色的教學和深入細致的說課,給聽課教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楊培志老師的課教風穩重,教學功底扎實,充分突出了一個“實”字,課堂教學實在、扎實、注重實效;老師的課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處處以學生為本,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了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注重了數學文化,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老師的課聯系生活,巧妙運用多媒體,形象直觀的使學生形成了清新的空間觀念,突出了知識的聯系和區別;老師的課從生活中引出數學,使整堂課圍繞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特別著手抓住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變靜態數學為動態數學。四位教師的研討課引發了大家對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的深入思考和積極探討。
在隨后的研討交流中,參會教師一致認為,課前深入鉆研教材,認真備課,教學中教師的課改意識強,注重教學知識要來源于生活,運用于實際,服務于數學,注重營造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和動手實踐的學習方式,以及在現有條件下充分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教師注意課堂教學的預設性和教學過程的生成性的統一,要注重數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這幾堂課的共同特點,很值得大家學習借鑒,同時,也認真分析了教學中出現的不足,并對如何改進教學進行了廣泛地交流。
課例反思后進行了教材簡析活動,在這一環節中兩位老師不僅針對本冊教材做了全面系統的解析,還向大家傳授了進行教材簡析的方法:
1、抓住每一章節、每個知識點的重難點;
2、明確分析出教材中顯性和隱性的知識點;
3、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教學方法;
4、分析教材中的哪些知識點是學生最容易犯錯的,哪些是有困難的,我是怎樣通過自己的引導和教學設計來避免錯誤,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老師們一致認為,本次活動集聽課說課評課和教材解析為一體,使大家提高了對新課程的認識水平,弄清了一些以前在理論上和教學實踐中感到困惑的問題,明確了今后教學的努力方向,幾位授課的老師也深深感到,通過參加這樣的活動,自己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提高。
總結這次活動,呈出出以下幾個鮮明特點:
六年級數學是小學數學向初中數學過渡期間,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程。在六年級數學教學中應用題教學是培養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比較多的學生對應用題學習是一知半解,對基礎差的學生簡直是一竅不通,有的甚至想放棄數學學習。這對學生的發展造成極不均衡的現象,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難點。如何在六年級數學的應用題教學中讓學生均衡發展呢?
教育均衡發展理論強調,在教育教學中要讓每一個學生獲得的教育效果相對均衡,接受教育的條件相對均衡,享受教育的資源相對均衡。很多學生在六年級數學應用題學習時之所以感到困難主要原因是沒有解題的興趣,因為他們沒有理解題目的意思,沒有掌握解應用題的方法,更沒有具體良好的措施。導致對應用題的學習放棄,形成數學教學的不均衡現象。依據教育均衡發展原理,下面是本人從解應用題的基本方法和具體措施上進行探討。
一、讓每一個學生都認真讀清題目,使每一個學生獲得的教育效果相對均衡
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通過讀題使學生理解題中的情節和事理,知道題中講的是什么事;弄清已知條件中,哪個是直接條件,哪個是間接條件,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是什么關系。讀題的過程,就是了解題意的過程。如果題目沒有讀懂,后面你再怎么做也沒有效果,讀題、審題是解應用題的第一步。特別對應用題的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要讓其反復去讀題,只有讀懂題目的意思,才能對解題有興趣。在讀題的過程中也可以讓每一個學生把對題目的理解說出來,大家共同探究,共同提高,使每一個學生獲得的教育效果相對均衡。
例如我在教學六年級數學下冊練習六第7題:一支工程隊鋪一段鐵路,原計劃每天鋪3.2千米,實際每天比原計劃多鋪25%,實際鋪完這段鐵路用了12天。原計劃用多少天才能鋪完?我先讓全班的學生閱讀題目五分鐘,對理解能力差的學生讓其把對題目中不理解的地方說出來,讓理解能力好的學生作解釋。然后讓學習差一點的學生說出直接條件是什么?如原計劃每天鋪3.2千米、實際每天比原計劃多鋪25%、實際鋪完時間12天。所問的問題是什么?如原計劃用多少天才能鋪完?這對學習差的學生也不算很困難。讓學習中等的學生回答間接的條件是什么?實際每天鋪3.2×(1+25%)=4(千米)、鐵路長4×12=48(千米)。讓學習好一點的學生找出條件與問題的關系:原計劃鋪完的時間=鐵路長度÷原計劃每天鋪3.2千米。即48÷3.2=15(天)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中來,每一個學生都獲得學習成功的教育效果。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突破學習難點,使每一個學生享受的教育資源相對均衡
學生對數學應用題學習的難點是沒有掌握解應用題的方法。如果我們利用多媒體的有聲、有色、動態形象把數學應用題中的數學術語、數學名詞、數量的意義及數量間的內在關系展示出來,這就達到去繁留簡的作用,化抽象為形象。如學習數學應用題中的“相遇問題”時,學生很難抽象的正確理解相向和相遇的真正含義,如果我們運用多媒休課件演示馬路交通的動態畫面,同時制成能夠拖動的直線,在動態演示一條馬路上迎面行駛而來并相遇的場景時,可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它們的路線,并顯示出兩車相遇時的那條直線。
例如我在教學六年級數學下冊練十的列方程解應用題第3大題第(2)小題:甲乙兩站之間的鐵路長660千米。一列客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以每小時75千米的速度從乙站開往甲站。經多少小時兩車相遇?很多學生對“兩車相遇”這個數學術語無法理解。我就利用多媒體課件先把“兩車相遇”這個數學術語用動態畫面和拖動的直線的辦法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先理解“兩車相遇”這個數學術語。然后再把兩車的速度與路程之間的數量關系用多媒體展示出來。這樣學生通過先進的教學資源把數學問題變難為易,掌握了解應用題的方法。得到數學式子:660÷(90+75)=4(小時)使每一個學生享受到先進的教育資源相對均衡。
三、通過課堂的“小組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讓每一個學生接受的教育條件相對均衡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0-0142-01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六年級數學復習面臨著新的挑戰,數學復習過程中很多抽象和零散的知識點較多,小學六年級學生復習比較吃力,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并加大了老師復習教學工作的開展。所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高度重視對復習策略的使用進行創新,激發學生復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一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了提高復習效率,調動學生復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師在復習過程中必須調動和維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善于利用新知識吸引學生注意力,精心設置探究性和引導性較強的問題,使每個學生都能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與復習中,進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處理問題。
如在“百分數的使用”復習過程中,精心設置了一個老婆婆到商店給孫子買玩具,與店主討價還價的情境。店主說道:“我可以給您打八折優惠。”老婆婆認真地說:“不要,我要你給我打九折。”店主突然大笑。這時,老師問道:“同學們,這家店主為什么笑了呢?”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思考興趣。然后老師再講到,如超市、玩具店、書店等都會對有些商品進行打折處理,但打折是根據原價的百分之幾進行出售的。因此,在購買打折商品時,你們能夠幫助大人計算出打折后的價格嗎?隨后,老師再提問:“假如你是商店的老板,碰巧你的鄰居帶了1000元來店里購物,變形金剛售價500元,毛絨玩具是變形金剛的70%,積木價格是變形金剛的50%,飛機模型的價格是變形金剛的30%,但是鄰居身上的錢不夠,需要您打幾折才能將這些東西買回家呢?”學生們積極討論,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的課堂,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積極思考,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將數學知識融入現實問題解決中,能引導學生切身感受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樂趣。
二 系統分析數學學習
小學六年級時期是小學數學學習的結束時期,也是小學數學的全面復習。在復習時期開始前,數學教師必須確定教學目標、教學任務以及重難點知識等,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重點關注這些知識,從而牢固掌握所學的知識。另外,數學老師必須深入了解全體學生的學習程度,按照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特征,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確定學習目標,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學習,進而鼓勵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養成較好的學習習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三 鞏固和加強薄弱處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一些難以理解和疑惑的知識點,在指導學生復習過程中,數學教師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學生查缺補漏。經過查看學生課后練習或摸底考試,找出學生錯誤或缺漏的地方,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測試的題目盡量使用原題,最好避免一些開放式、思考性的題目,必須有效控制題目的數量。同時,結合測試的結論,對學生出現的錯誤或問題,數學教師必須加大對其的練習力度,在不斷的題目訓練過程中,增強和鞏固學生的薄弱環節,增強復習效果。
四 精心安排課后練習
在數學復習過程中,不僅需要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更要引導學生使用學到的知識進行解題。在設置課后練習時,老師必須精心設置或選擇例題,引導學生牢固掌握知識,并有效運用到數學問題的解決中,數學教師最好構建錯題檔案,對于學生長時期難以掌握的知識點進行總結分析,再集中講解,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突破重難點的限制。
五 牢固學生的基礎知識
在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常常是基礎學習,然而也是人們是容易忽略的,特別是在復習環節中,老師們常常也會遺忘基礎知識。但在很多考試過程中,基礎知識的出題所占比例最高,使得學生在基礎知識考試題上失分較多。因此,在小學六年級數學復習過程中,必須全面掌握數學知識,并夯實基礎知識。如在復習多邊形面積過程中,按照學生實際狀況,先引導學生復習長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等基礎知識,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然后引導學生復習長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等面積計算公式。最后使用這些公式處理生活中遇到的面積計算問題。這樣逐步引導學生學習和使用基礎知識,使得學生掌握其復習規模,打下牢固的基礎,由易到難,把全部知識串聯起來,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靈活使用。
綜上所述,在復習小學六年級數學知識過程中,數學老師需要立足于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使用不同的復習方式,引導學生注重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激發起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復習效果。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239-01
六年級數學總復習,是全面回顧六年來所學習過的數學知識,幫助學生系統地把握小學階段數學的所有知識點,并加以鞏固、理解及靈活地進行應用。然而由于復習內容多、時間緊、任務重,所以復習過程中應力求體現減負增效。為學生今后學習奠定扎實的數學基礎功底。我認為復習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緊扣課標要求和教材內容,制定確實可行的復習計劃
復習前,要認真把握課標要求,明確復習的目的,把握好教材內容,弄清各知識的復習目標。而后以教材為主,熟悉教材內容,努力讓學生真正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幫助學生把握知識網絡結構,使他們能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有了明確的方向,要使復習有條不紊,環環相扣,還需結合學生實際制定出復習計劃。復習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引導學生將教材內容進行系統梳理回顧,全面把握教材內容,注重查缺補漏,主要是幫助學生打牢基礎。
第二階段:依據課標要求,講一些重點、弱點、難點問題,以針對性訓練為主。比如計算和解決問題能力低下是我班學生的弱點和難點,我就要有針對性的加強這兩個方面的訓練,從而提高他們的計算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階段:以綜合復習為主,搞好強化訓練。可適當加大復習題的分量,增強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這樣分三個階段進行復習,有利于幫助學生打牢基礎,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二、注重激發學生的復習興趣
復習期間,每節課的知識容量都比較大。所以在復習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1、巧妙導入,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復習課導入比新授課還重要。因為數學課本極其枯燥,再加上學生對每一個復習內容已經熟悉,能否讓他們對舊內容產生新興趣,能否幫助他們通過復習把各知識點把握得更透徹,并有創造性的理解,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在復習前吊起他們的口味。所以導入的作用不容忽視。
2、用做游戲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數學復習課中做游戲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像開火車、找朋友、猜謎語等游戲都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復習數的讀寫時,我讓學生根據我的提示寫出我的手機號碼,然后再讓他們比一比誰能很快讀出這個數。這樣一來,學生馬上表現出了極大興趣,整節課都以我配合的很默契。
3、教學中的動手操作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復習空間與圖形知識時,我將事先準備的實物分發到各學習小組,讓學生動手測量解決問題所需的數據,并記錄各組所用時間,比比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這樣做既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又使他們在競爭激發起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注重學法指導和解題方法的傳授
復習中的學法指導,就是交給學生自己復習、自己總結的方法,教會學生掌握解題要領,幫助他們盡量避免出現面對未做過的或稍有變化的題時因找不到切入點而束手無策的情形。因此在復習過程中,要要指導學生定期做計算練習及創新練習。指導學生抓住解題的關鍵信息及問題中的數學關系,歸納出規律和方法,指導學生排除解題障礙,對一些看似復雜的難題,引導學生斬枝去葉,找出其核心部分,更快、更準地對題意進行理解。在這一過程中,要提醒學生切記死記硬背,重在開闊視野,培養實踐能力,摸索技巧與規律。
四、精心設計練習,搞好強化訓練
在復習階段,學生只有通過“練”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應用知識的能力才會提高。當然片面的講求多練,只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并使學生喪失自由支配時間的權利。因此,只有精心設計復習題,才能既減輕學生的負擔又能提高復習的質量。這樣就要求教師備課時要根據復習的方向和重點,在眾多的復習資料中挑選和組織具有目的性、典型性、規律性、啟發性、靈活性和綜合性的練習題。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分層訓練,讓他們“能飛的飛起來”,“能跑的跑起來”“能走的走起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提高。從而減輕學生心理壓力,增強學習的信心,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復習的效率。
總之,在數學復習中,我們必須針對知識的重點,學習的難點,學生的弱點,有的放矢地組織復習,真正體現復習的價值,從而真正達到提高數學復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 夏乃康.小學數學總復習中的“步步反饋,逐層提高”法[J].考試周刊,2010(38):72-73.
[2] 楊武昌,張美華.建構知識體系 提升數學能力――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總復習教學談[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11(4):33-35.
[3] 張迎雪.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在小學數學總復習中的應用[J].基礎教育論壇,2014(36):43-45.
[4] 李培芳.從訓練思維到領悟思想――例談“開放題”的教學策略[J].新教師,2014(Z1):130-132.
一、感悟小學數學思想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大意義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在理解和掌握基本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基礎上,獲得相應的數學活動經驗。與此同時,還要發展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增強他們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數學思想方法是學生認識事物和學習數學的核心,數學思想方法是處理數學問題的指導思想和基本策略,是伴隨學生知識和思維發展而產生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學生數學活動中積累的。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可以使學生自覺地將數學知識轉化為數學實際運用能力,最終通過自身的創新思維將其轉化為創造能力,對學生學習數學、發展創新能力的培養都是尤為重要的。
二、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策略
1.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取經驗。
新課程倡導學生在親身經歷知識的運用過程中獲取數學知識,因此僅滿足于課堂上的學習體驗遠不足以使學生獲得足夠的數學活動經驗。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許多知識都是抽象化的生活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教材中抽象化的知識如果缺少切身體驗,就會變得枯燥乏味,且學習困難。
例如,我在講授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圓柱和圓錐》時,為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其特征及各部分名稱,通過觀察認識這些特征建立空間觀念,并正確判斷圓柱和圓錐體,以此培養其觀察、比較和判斷等思維能力。于是我在課堂上讓學生前后兩排為一小組,用課前準備好的大小不同的圓柱和圓錐的實物及模型,指導學生測量、觀察和判斷物體形狀。在此期間,各小組學生不亦樂乎地進行觀察和記錄,然后總結最后結果,并向我匯報他們合作記錄下的特征,由此,學生很快區分圓柱和圓錐體的特征及區別。這樣學生對具體實物進行一定的觀察和動手記錄,獲得相應的活動經驗,進一步學習數學知識。
2.巧設課堂提問,引導學生直接獲取經驗。
對于小學階段學生而言,他們學習的材料應當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設計的問題應富有一定的挑戰性,并給予學生合理的探究時間和空間,而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必須在數學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才能更好地完成。
如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統計與可能性》這一章節,我在課堂教學中引入這樣的問題:“你們有統計過自己喜歡玩的游戲有哪些嗎?”“你們會不會在未來的某一天不喜歡玩游戲了呢?”等等,這些問題中包含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在學生熟悉并切身體驗過的生活經驗中導入新知識,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還能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統計與可能性之間的關系,以及初步學習可能性的概念。與此同時讓學生在課堂上寫出這些問題的答案,只見學生都興致勃勃地完成布置的任務并迫不及待地想要學習這一知識點,這樣在幫助其獲得數學經驗的同時,使其輕松愉悅地學習,并切身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便利。
3.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活動的經驗需要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形成,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探究、思考、推理和反思等過程,使其逐步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如講解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圖形與幾何》時,提前為學生準備好了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和圓柱等不同形狀的實物材料,讓學生對這些圖形進行量一量、拼一拼和想一想等活動,并鼓勵其猜想三角形和圓柱組合可以拼成什么樣的圖形。學生在相互交流和探究中逐步解決問題,由這一系列學習幫助學生逐步感悟其中數學思想,積累更多的數學活動經驗。
4.關注應用能力和學習方法,感受數學生活化。
數學學習材料來源并不只是單一的教材內容,更多的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選取教學材料,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提高應用能力離不開正確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方法,以此幫助其更好地積累數學經驗。
總而言之,數學思想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學生只有充分感受到了數學思想方法,才能更好地在實際運用中積累更多的數學經驗,而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大多來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上巧設問題并引導學生動手實踐,使其學習數學思想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參考文獻:
夸美紐斯曾說過:“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言休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中腦力勞動的效率”。因此,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質量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數學就是生活,小學數學課就是我們現實的日常生活,只要我們教師巧用生活語言來組織課堂,一定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生動活潑的小學數學課得到優化。
一、教師的生活語言要準確、精煉
在生活中,人際交往需要講究語言的生動、準確;數學課堂語言也要簡潔而精煉。這樣可以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效率,而且可以突出重點,避免重復,還可以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做到課堂說話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言簡意賅。
教師對法則、定律、計算方法、因果關系等方面的語言敘述準確、精煉,就不會使學生產生疑惑或誤解。在闡明數學概念、性質、法則的內涵和外延,教師必須對概念的實質和術語的含義有透徹的了解。比如:“數”與“數字”、“位數”與“數位”、“除”與“除以”、“時間”與“時刻”、“整除”與“除盡”、“無限”與“有限”等的概念容易混為一談。同時,教師必須使用準確的術語來授課,生活語言不能用生編硬造的方言、土話來表達。比如:不能把“垂線”說成“垂直向下的線”、 “平移”說成“平行移動”、“4800”(四千八百)說成“四八零零”、“圓錐的體積等于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忽略了“等底等高”這個前提)、“最簡分數”說成“最簡單的分數”。再如:在如:“8除以4(8÷4=2)和8除4(4÷8=0.5或?)是完全不同的,4乘以7(4×7=28)和4乘7(7×4=28)其結果一樣,但從意義上也是有區別的,4× 7表示7個4相加(4×7=4+4+4+4+4+4+4),而7×4表示4個7相加(7×4=7+7+7+7)等。因此,小學數學教師的課堂生活語言應簡潔、嚴謹,不能重復啰嗦、模糊不清、信口開河,一句話:小學數學課堂力求生活化,但也要準確、精煉;教學生活語言不是難以理解的“土話”。
二、教師生活語言要形象、生動
在小學數學課本中,許多知識比較抽象,學生很難理解。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中融會貫通,巧用生活中的常識來理解課本中的重點、難點。有句歇后語叫“劉備遇孔明——如魚得水”。數學課堂也需要這樣的生機勃勃。例如:在小學六年級《圓柱的認識》教學中,教師出示一元的硬幣,問:我現在手中的這枚硬幣可以看作一個近似的圓柱體,它的“高”我們通常怎么說?學生答:“厚”。教師又問:我們教室里的這根日光燈管可以看作一個近似的圓柱體,它的“高”我們通常又是怎么表述的呢?學生答:“長”。這時,學生的興趣高漲,教師接著問:油桶同樣可以看作一個近似的圓柱體,我們說油桶裝的油的“高”度時,我們通常說成什么?學生迫不及待回答:“深”。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識,是優化數學課堂的有效途徑,只要有意識引導,學生就會樂中學、學中樂,使課堂精彩紛呈。
三、教師生活語言要幽默、貼切
由于抽象嚴謹的數學知識與兒童的生活實際有很大差別,因此在教學這塊“舞臺”上,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除了要有深刻的教學思維外,還要有精湛的藝術語言,在講解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做到抑揚頓挫,語調自然外,還要伴有適當的手勢、眼神、表情加以暗示,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知識的深刻印象。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時,讓同學仔細觀察同學的面部,老師生動地說:“鼻子是對稱軸,我們的臉就是對稱圖形”,使概念本質體現在“廬山真面目”中,接著讓學生說出自己見過的軸對稱圖形(等腰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蜻蜓、蜂蝶、飛機、汽車等)再如:教學“年、月、日”時,為了幫助記住有31天的月份和判斷是否是閏年,可編順口溜“一、三、五、七、八、十、臘(指十二月),三十一天永不差”和“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這樣一來就使數學妙趣橫生。
總之,數學課堂要優質高效,就要把課堂變為生活,教師要巧用生活語言來優化課堂;千變萬化的數學生活語言需要在數學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 ,不斷總結,不斷完善,達到數學教學語言的準確性與藝術性的辯證統一,這樣教師在“舞臺”上才能用生動的語言彈奏出一曲曲優美的交響樂,引起“隊員”的共鳴。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學下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8A-
0019-02
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既包括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所取得的數學知識、技能及情感體驗,也包含了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在開展活動中,伴隨著眼、口、手等感官參與的是觀察、理解、提問、建模、論證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因此,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又是一種個性化的過程性知識,是學生個體的自我創造。
一、做中學――積累操作經驗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創設與學生實際能力相符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感受鮮活、靈動的數學,建立生動、豐滿的認知表象,積累實踐和操作的活動經驗。
1.有趣
盡管操作活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仍然需要我們不斷摸索,賦予操作活動更多的新鮮感。比如,在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加和減》“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教學中,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在青青草原的美食節上,喜羊羊做了10個青草蛋糕,美羊羊做了6個青草蛋糕。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呢?熟悉的卡通人物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熱情盎然地在充滿趣味性的情境中開展操作活動。
2.有序
高效的操作活動必然要有合理的序列,使得教師能夠通過各操作步驟的反饋及時調整,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地掌握學習內容,讓學生在成功、愉悅的體驗中開展后繼操作實踐。比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一課,引導學生認識“面積單位”時,我設計了以下的操作序列,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協同參與。
①做一做:請同學們在紙上畫出一個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剪下來看一看,這個正方形有多大。
②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積大約1平方厘米?
③估一估:自己的橡皮擦大約有多少厘米寬?
3.有效
剔除操作活動表面的喧囂熱鬧,要真正使學生通過操作活動得到思維的發展、能力的提升,就必須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不斷地思考,邊做邊想、邊想邊做。如,在教學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11~20各數的認識》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我將操作與思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首先通過主題圖讓學生初步認識“11”;然后組織操作活動,讓學生用小棒擺出“11”,要求擺出的小棒使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再比較優化,讓學生理解“把10根扎成一捆,再在旁邊放1根”的擺法最直接明了,使學生明白一捆就表示“1個十”,11里面有1個十和1個一。
二、比中思――反芻生活經驗
學生的數學學習背景豐富而獨特,教師應當認真地審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生活經驗與數學經驗“有效對接”,及時挖掘生活經驗中起到有力支撐的有益部分,同時也要注意對新知學習負遷移的干擾。
1.建立起點。甄別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發現其中與數學學習的內容有偏差的,甚至是錯誤的那一部分為教學起點,創設出能引發學生認知沖突的有效情境。
比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平移和旋轉》一課時,我出示了理發店門前的旋轉燈柱這個動態情境,讓學生展開討論“里面是平移還是旋轉”,學生往往會受到視覺錯覺的影響,認為旋轉是柱子在旋轉,平移是彩條在往上走。由此展開教學,學生對平移和旋轉的區別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2.溝通聯系。讓模糊的生活經驗變得清晰,讓生活經驗“數學化”,用數學的眼光重新觀察世界,能夠讓學生建立起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決心。
如,教學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升和毫升》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形象地理解體積的概念,我讓學生講述“烏鴉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討論:烏鴉為什么能喝到水?組織學生用“體積”的概念去重新闡釋這個經典童話背后的數學內涵。
三、練中悟――啟發思維經驗
1.往前走。立足遷移,發現新舊知識之間的相通之處,引導學生準確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新問題,幫助學生建立知識脈絡,完善知識結構,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發現的喜悅和獨立解題的樂趣。
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時,在計算長方體側面積的問題中,當已知條件給出的是底面周長時,學生感到無從下手。我讓學生把一個沒有上下底的長方形紙盒沿高剪開,這時立體的長方體變成了平面的長方形,再讓學生觀察比較在圖形變化的過程中,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引導學生感知“長方體的底面周長和高分別就是長方形的長和寬”,突破了難點,溝通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系。
2.回頭看。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通過反思和總結,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形成和發展的軌跡,培養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形成較為穩固的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積累思維活動經驗。
小學高年級的教學相較于小學低年級的教學對邏輯思維和空間思維的考查具有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并根據數學教學的特點和學生在高年級階段的思維發展情況對教學的知識結構進行科學的調整,從而制訂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深入對數學知識進行探索,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習慣,以更加全面有效地提高學生在數學教學中探究思考的能力。
一、提高實踐在教學活動中的比重,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理論知識
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生活實際服務,數學教學也同樣如此,在數學教學改革深入推進的過程中,實踐在教學中的比重應當逐漸加大,學生不僅要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也應當成為實踐探究的主體。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到相關的實踐內容中。除此之外,還要引導學生通過感官去更加真實地感知數學知識是如何通過實踐一步步得出的,使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提高思維敏感性,能夠在之后的學習中自行探索出切實有效的實踐方案。以北師版小學六年級上冊中的“生活中的比”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配置糖水,按照糖和水1∶10的比例進行配置,使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比”在日常生活是如何運用的,從而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可程度,引導學生從實踐中發現數學知識運用的樂趣,推動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鼓勵學生勇敢質疑
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教學強調對理論知識的傳授,學生更多的是要學會認真聽課,而在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則更加傾向于對學生思維的考查,除了要認真聽課外,更多的是需要學生能夠對理論知識和相關的問題提出自己的不同講解和看法。在數學教學改革之后,對學生課堂表現的評價顯得十分重要,而在課堂評價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求學生“用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正如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應當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對講解的內容勇敢質疑。教師和教材并不是絕對的、不可違背的權威,過于依賴教師和課本、忽略了自身思維的探索和發展只能導致學生的創新思維逐漸退化,是不利于學生思維拓展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預留出一定的時間專門讓學生進行質疑與提問,教師面對學生提問時也要擺正心態,不論問題是否有價值,教師都要從正面予以鼓勵并認真解答,教師不能含糊其辭而打擊到學生質疑提問的積極性。
三、加強對學生邏輯思維構建的訓練
小學高年級正處于小學生向初中生過渡的時間段,因而屬于培養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教師應當加強對學生構建思維模式的引導,進行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思維構建式教學,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理性思維的能力,使學生能夠用更加開闊的視野來看待數學知識,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進行自學的過程中深入開展對相關例題的分析和錯題的總結,引導學生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規律性步驟提高數學學習的能力。以北師版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中的“圓柱和圓錐”章節的學習為例,教師應當在課堂上演示實物,在觀察實物的過程中使學生逐漸構建起一個立體的模型,對面的旋轉有更加清晰的認識,提升學生的空間立體思維。
四、有效結合多媒體開展教學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社會各個領域都得到了普遍應用,在教學領域中的應用更是為教學實踐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其中尤以多媒體教學最為典型。多媒體教學相較于傳統的板書教學具有更加直觀生動的特點,能夠呈現圖像、聲音和視頻等多種形式,能夠更加真切地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內容。從客觀角度來看,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基本上形成了圖像思維和立體思維,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夠更加有效地運用并提高學生的圖像思維和立體思維,對于推動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效率的提高具有突出作用。以北師版小學六年級上冊中“圓的認識”為例,學生再想象圓的具體形態時存在一定難度,因此教師就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來播放相關的一些圖片,使學生獲得更加感性和直觀的視覺體驗,既減少了教師在黑板上進行圖形繪畫的繁瑣,也使學生對圓的基本形態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可謂一舉多得。
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要具有針對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認識到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與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之間的不同,以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引導學生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嚴謹的數學邏輯思維,從而推動小學生思維意識與實際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7A-
0026-01
所謂“動態生成”,是指課堂教學過程定條件下意外的學習收獲和啟迪,這也是新課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利用課堂教學平臺,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引導,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進而實現動態生成,這也是對課堂規定性、預設性的有效補充,真正體現自主學習的精神。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展開科學引導、對學生進行個性評價鼓勵,都可以促使“動態生成”的實現,為數學課堂教學本位回歸創造條件。
一、精心預設促進“動態生成”
預設是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條件。教學預設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教師要在不斷調整中執行教學預設。特別是遇到教學意外時,教師要順應教學實際需要,抓住學生思維的閃光點,隨時調整教學行為,促生“動態生成”。預設與生成是一對矛盾體,二者相輔相成。教師應精心設計教程,為更好地協調二者關系做好準備,可以說預設越充分,優秀“動態生成”出現的幾率越高。
教師課前預設需要針對學生占有學習資料的多寡而定,要充分考量學生的思維寬度和可能達到的效果。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圓柱和圓錐》“認識圓柱的特征”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習內容進行預設:多媒體播放圓柱模型圖片,讓學生尋找身邊的圓柱體,通過觀察觸摸圓柱體,進而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因為教師預設很充分,學生很快就掌握了圓柱的相關概念。在學生自主合作學習過程中,有學生總結:圓柱的高就是圓柱的長。這個說法雖然不規范,但卻通俗易懂,學生都能夠明白這個“長”和“高”是相通的關系。教師的預設為學生“動態生成”創造了良好條件,學生才會有“圓柱體高等于長”之說,也才會想到“孫悟空的金箍棒”,這些“動態生成”促使學生的思維向度呈現多維性。
二、科學引導鞏固“動態生成”
新課改要求課堂教學要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師要少講精講,把課堂還給學生,做好課堂引導和服務工作。小學生獨立學習意識和能力都比較欠缺,在具體操作時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教師要隨時做好引導工作。特別是教學預設出現不適應時,教師要及時出手,調整課堂教學環節,矯正教學方法。
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下冊《比例》時,教師說明什么是比例:“上學期學習了比,是兩個數相除,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有四個項。如2∶5=4∶10,這是一個比例,也就是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教師讓學生說說對比例的認知,有一個學生說:“這比例就是一個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乘以或者同時除以一個數之后與原分數形成的等式,其實就是一個數變了,另一個數也跟著發生改變。”學生根據教師提示,將比例的性質用自己的話總結了出來。教師采用學生聽得懂的話將什么是比例進行了點撥,學生很快就將這些認知轉化為經驗和理論,并將這種理論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思維開始啟動,并由此生發感知,學習呈現主動性。
三、個性發展實現“動態生成”
數學課堂教學是集體學習的場所和方式,但學生個體卻存在明顯的差異,這是不同“動態生成”造成的結果,體現的是學習個性化。課堂教學要允許個體差異的存在,“動態生成”的個性化標志是學生主體呈現學習的差異性,正如新課程標準指出的那樣:“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種學習境界,無疑是“動態生成”教學的最終回歸。因此,強調學生個性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健康成長,這才是課堂教學的最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