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4 15:46:4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國學教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活動目的:
1. 使學生理解“國學”的含義,體驗學國學的歡欣和喜悅,掀起小學生學國學的熱潮。
2.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小學生的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素質。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二、活動準備:
1準備具有古典特色的音樂。
2.準備孔子畫像、將教室布置成古代書塾環境。
3.相關的孔子及其弟子研究學問的課件及孔子游歷各國講學的課件。
4、孔子格言課件
三、活動形式:班會形式
四、活動時間:20xx年5月13日
五、活動地點:多媒體教室
六、活動內容:
1.欣賞古典音樂,營造氣氛。
2.全體學生以古典方式向孔子畫像敬禮,以示尊崇。 3. 欣賞孔子及其弟子共同做學問的課件,引入情境。
4. 學生活動展示: ⑴ 以接龍的形式背誦弟子規。 ⑵“弟子規節選文字”情景表演
⑶兩人一組,以比賽的形式背誦國學經典。
⑷以創新形式翻唱國學經典。
5.欣賞孔子及其弟子到各國游歷講學的課件。 6.全體學生共同誦讀孔子名言。 七.活動過程:
(一)課前欣賞,營造氛圍:播放古典音樂。
(二)激情導入:
同學們,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國學作為中華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可分為經、史、子、集、蒙五部。學習國學,對于同學們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素質有著很大的作用。作為國學的代表人物,孔子在中國千年歷史長河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習國學,不能不提孔子。下面就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向我們的先輩以古禮祭拜。(禮畢)
主持人:孔子一生誨人不倦,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教育,相傳所收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桃李滿天下”就出自此處。下面我們大家就和老師一起欣賞孔子及其弟子在一起做學問的課件。
(三)欣賞孔子及其弟子做學問的畫面,(播放課件)
主持人:多麼濃厚的學習氛圍,多麼和諧的師生關系,讓我們一起沿著先人的足跡,去感受學習國學的樂趣。
(四)學生活動展示:
主持人:從幼兒到少兒階段,相信我們同學一定誦讀了許多國學中的經典書目,如蒙學讀物:.《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等。伴著書香,請同學們一起來展示一下自己的收獲吧。 1.以接龍的形式背誦弟子規。 (弟子規三個字一句話,讀起來朗朗上口,但內容較長,全班同學以接龍的形式每人誦讀四句,生生互動,感受國學之美), 2.“弟子規節選文字”情景表演
主持人:的確,《弟子規》內容豐富,包括孝、弟、謹、信、泛愛眾、親人、學文七部分。請同學們開動腦筋,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弟子規誦讀的感受,也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展示出來。具體過程如下:
A. 全班交流資料。每組選派代表上臺交流資料及故事。
B. 小組內交流收獲。小組內交流學習收獲,說說你學習了《弟子規》以后理解了哪些地方,做到了哪些地方,還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夠好,需要繼續努力。 C. 全班交流學習成果,《弟子規 》中經典語句情景表演 3.兩人一組,以比賽的形式背誦國學經典。
主持人:國學經典內容很多,為了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學,我們以比賽的形式背誦。(兩人一組進行比賽,激起學生的熱情,同時進一步發揚光大了國學。) 4.以創新形式翻唱國學經典。
主持人:前邊我們對國學經典進行了精彩的誦讀與表演,這是傳統意義上的模仿與探究。在此基礎上對所掌握的國學經典內容進行翻唱,將是一個創新思維的挑戰。
(五)欣賞孔子及其弟子到各國游歷講學的課件。
國學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瑰寶,不但國人爭相學習,即使是外國人也在爭相學習中國的國學經典。看,孔子坐著馬車和他的弟子們已經走出國門到各國游歷講學去了。(播放課件)
(六)全體學生共同誦讀孔子格言。(出示課件)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七)
結束語: 同學們,人生成長離不開精神生活,只有我們的身體長大了、知識增加了、精神豐富了,才是真正意義的成長。愿同學們在成長的路上不忘祖訓,繼承傳統美德;讓國學伴著書香隨我們遠航!
國學經典主題班會教案2
一、創設情境,導入主題
主持人a: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主持人b:齊風韶韻,流傳四方。
主持人a:燦爛的文化豐盈著我們的童年,
主持人b:沁人的書香浸潤著我們的成長。
主持人a:我國歷來被稱為詩的國度,自詩經開始,中國古典詩文一直洋溢著獨具魅力的靈性風韻。唐詩更是古典詩歌發展的高峰。
主持人b: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尤其是李白的絕世才華,他豪放飄逸的氣質,把詩寫得行云流水而又變幻莫測,情財飄逸雋永,美如清水莢蓉。現在請聽李白的《古風》小學誦讀經典主題班會教案等3篇小學誦讀經典主題班會教案等3篇。
二、感受經典的魅力
詩歌朗誦
唐李白
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
雖照陽春暉,復悲高秋月。
飛霜早淅瀝,綠艷恐休歇。
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
主持人a:下面請聽朗誦《蘭》。
明 陳汝言
蘭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為世人賞,移之置高堂。
雨露失天時,根株離本鄉
雖承愛護力,長養非其方小學誦讀經典主題班會教案等3篇主題班會。
冬寒霜雪零,綠葉恐雕傷。
何如在林壑,時至還自芳。
主持人b:名著不僅具有不朽的本質,而且是我們人生旅途中必不可少的伴侶與慰籍。名著是怎樣伴我成長的呢?請聆聽《論語》同我行。
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主持人a:《論語》中的“孝敬之道”,塑造著我們高尚的靈魂,它的“智慧之道”,啟迪著我們的思維,它的“治世之道”教會了我們仁愛,書籍是這樣的神奇!同學們還給我們帶來了有趣的經典故事呢!
學生1:《孔融讓梨》
主持人b:小小的孔融教會了我們,與人交往要寬容。讓我們再來聽聽另一個故事,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呢?
學生2:《鑿壁借光 》
主持人a:這些故事不僅有趣,而且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思考小學誦讀經典主題班會教案等3篇小學誦讀經典主題班會教案等3篇。那么都給大家帶來了哪些思考呢?或者你有什么想說的嗎?對你有哪些影響呢?
主持人b:經典名著的博大精深,真令人回味無窮。
主持人a :走進經典,我們走進生活的四季。
主持人b:走進經典,我們走進人生的四季。
主持人a:底蘊深厚的《老子》可吟讀,可朗誦,
主持人b:能從耳朵鉆入心中,如同一股泉水涓涓流淌,與大自然相融合
主持人a:草木為了感激春的到來——吐露新芽;
主持人b:鮮花為了感激夏的到來——競相開放;
主持人a:碩果為了感激秋的到來——掛滿枝頭;
合:我們為了感激經典——今天在此展示自己。
主持人b:《弟子規》主要講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為人處世,以增進團結,促進和諧。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為世人所稱道,所敬仰。下面請欣賞小故事《孟信不賣病牛》
《孟信不賣病牛》
古代,有個叫孟信的人,被罷免了官職以后,家里很窮,甚至連吃的東西都沒有了
一天,家里人趁孟信外出把家里僅有的一頭病牛賣了,來換糧食小學誦讀經典主題班會教案等3篇主題班會。孟信回家后發現病牛被賣了,就把家里人打了一頓,還去把病牛要了回來,他對買主說這是病牛,沒什么用處了,這樣的病牛不能賣給你。
如果我們都能像孟信一樣,做人誠實守信,經商公平交易。那像“三鹿奶粉”等欺詐行為事件就不會發生。
主持人a:聽了這個故事,你認為孟信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人呢?見沒見過和他不一樣的人呢?(通過小故事和同學們的評論,讓孩子們明白怎樣做人。)
主持人b:誦讀中華經典,讓優秀的民族精神在我們血脈中流淌。
主持人a:誦讀中華經典,讓民族文化智慧支撐我們人格的脊梁。
三、班主任總結
中華經典的鏗鏘音韻在我們耳邊回響,中華經典的千古風韻在我們心頭蕩漾。培根在《論讀書》中這樣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倫理使人莊重……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小學誦讀經典主題班會教案等3篇小學誦讀經典主題班會教案等3篇。從《憶讀書》中我們知道冰心奶奶從小就貪婪地吮吸著經典文化的營養而長大,受著古典文化的熏陶而成就了她高尚的人格。孩子們讓我們一起參與到“經典誦讀”活動中,去汲取甘露,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路讓經典潤澤我們的心靈。
國學經典主題班會教案3
【活動主題】
誦讀經典 愛我中華
【活動目標】
1.通過誦讀經典,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傳統 文化的熱愛之情
2.加強師生的語言規范意識和推普的參與意識,在全校形成公共場合、課堂教學中說普通話的風氣
【活動準備】
古詩詞朗誦
【活動過程】
一、開場詞
經典使人生變得厚重與深刻,誦讀使我們獲得心靈的開發與啟迪.
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我們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漫漫的歷史星河中,閃耀著無數顆璀璨的星星小學誦讀經典主題班會教案等3篇主題班會。
這兒有諸子百家,有四書五經,有唐詩宋詞……這兒有老子莊子,有孔子孟子,有杜甫李白……
這兒閃爍著先人們的無上智慧,這兒呢喃著前輩們的悠悠情懷。今天,讓我們走進悠遠的古代,探求幽幽的情懷。
今天,讓我們與圣賢為友,與詩詞作伴;今天,讓我們盡情歌誦,盡情吟唱。
二、誦讀經典
1.《迢迢牽牛星》
2.《春江花月夜》(配樂)
3.《陋室銘》《愛蓮說》
4.蘇軾的《水調歌頭》
5.(師)剛才咱們欣賞了這么美的詩詞,老師也想參與到你們中間,咱們開展一個競賽好不好?咱們四個組,每組要說一個我限定內容的詩句,看看哪一組說的最多最好。
第一個題目由第一組說:誰能說出含有春夏秋冬字眼的詩來。
第二個題目由第二組說:誰能說出含有動植物字眼的詩來。
第三個題目由第三組說:誰能說出含有親情意思的詩來。
第四個題目由第四組說:誰能說出含有離別意思的詩來。
三、 結束語
【教學重點】課文的思路
【教學難點】課文的結構特點
【教學設想】[課前準備]墻報上開辟“三峽園地”,介紹三峽風光、三峽工程以及有關三峽的詩文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由李白的《朝發白帝城》導入,“輕舟已過萬重山”說明船過三峽時速度之快。課題“過萬重山(長江三峽)漫想”,“漫想”指沒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隨意想。“漫想”二字已清晰地告訴我們文章的組材方式。“過”體現的是空間,線索;“漫想”反映的是時間,組材。
人們一旦面對奇景,驚嘆之余,總喜歡追根溯源,遙想當年。這是很自然的聯想。看長城,會想秦始皇時代人們是怎么造長城的。同樣,過三峽,也會想到很多很多。想象力的豐富奇幻,思路的活潑開闊,是與一個人的淵博的學識是分不開的。劉征(原名:劉國正,是當代著名的詩人、作家和教育家、中華詩詞學會的副會長、全國中語會名譽理事長)的想象是依據歷史知識的推理,有根有據地想象的。我們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確是思路開闊的重要條件。
二、學生快速閱讀,作記號,查字典
三、指名學生分節朗讀課文
1.問:漫想的起點在何處?終點又在何處?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開始漫想的?
起點——夔門;終點——船過三峽。
帶著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過三峽時面對奇景感慨之極,頭腦出現了空白,然后跳出了古怪的念頭。這個過程就是我們常說的“觸景生情”。寫景部分請同學朗讀(第2節)
2.面對的是怎樣的“奇景”?投影填空:
“萬重山”之景的觀感:狂暴的江流,連綿起伏的高山,高山缺口處伸出幾道光束所營造的神氣境界。
作者在這里用了多種修辭以突出過萬重山的觀感。而這觀感更詳盡的則來自劉白羽的《長江三峽》,請看投影:
三峽各自特點總特點
瞿塘峽(夔峽)雄、奇風光神奇
雄偉壯美
巫峽秀、奇
西陵峽(巴峽)灘多特險充滿險情
3.齊聲朗讀寫景部分,體會想像一下這雄、奇、險的萬重山。
四、分析課文
1.找出課文中說明作者產生聯想的句子(在結構上起重要作用體現作者思路的句子)。
①頭腦里一無所有。就在這原始狀態的空白中,一個古怪的念頭跳了出來。
作者“一個古怪的念頭”緣何跳出來?熟讀第二段后再反復思考和體味。
②于是,我的思緒,如同被疾風牽引著,無邊無際地延展開去。
從而引發了一場上下幾千年的“漫想”。1-3節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也可叫作“引子”;話題就此打開,遐想展翅飛翔……
③再想下去。
④我的思想向著更遙遠的空間和時間飛去……
⑤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聲打斷。
2.作者的思路沿著“歷史——現實——未來”這樣一條線索展開的。
提出了“天問”式的疑問第一個穿過三峽的是誰?
在這個總題目下,作者首先肯定了這個人的存在而不著眼于落實到具體的某個人,然后宕開一筆,延展開去,尋找一連串問題的答案:
他穿過三峽是在什么時候?——比春秋戰國時期“自然還要早一些”。
那個時候,穿過三峽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毫不含糊地使用原始的獨木船。
他是否真是第一個?——絕然不是第一個;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許多個半路折回者,中途遇險者……
他站立在獨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時候會想起什么?——只是想走出去,去擴大生活的世界。作者通過一連串的設問,在他的想象里為我們塑造出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的有血有肉的光輝形象。這個人敢為人先,不怕危險,不顧旁人的譏笑和阻攔,毫不含糊地登上獨木船,面帶微笑,勇往直前,而鼓舞他穿過三峽的力量就來源于那個“只是……”的想法。這是一種樸素而又偉大的思想,是歷史前進、社會發展的方向。作者在完成了對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的刻畫之后,又將他漫想的觸角伸向茫茫的江水,并向鑿開三峽、洋洋東去的江水發問:可曾想到后來竟會變成“人的胯下坐騎么”?從而反襯出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的偉力。
由此,作者進一步聯想到另外一些“第一個人”:
①第一個使用石器的人。②第一個燧木取火的人。
③第一個彎弓射箭的人。④第一個騎上馬背的人。
⑤新中“無量數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
行文至此,作者筆下的“三峽”已經成為一種象征,代表著人類已經跨越和將要跨越的各個領域的高峰;第一個穿越三峽的人也成為一個象征——代表著人類創造歷史的意志和力量。正是難以數計的這樣的人,構成了歷史的脊梁。作者的“漫想”就因為從“實在的三峽跳到了抽象的“三峽”,意境由此而開闊、深邃。
3.作者謳歌什么,期望什么?不怕風險、勇于開拓的精神。
在建設現代化的事業中,我們需要的正是那種敢于第一個穿過“三峽”的精神。
五、思考:
1.文章結尾作者為什么能感到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曾經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悅?
2.文章從“艱險”到“喜悅”,包含著一個什么哲理?
六、繼續分析課文
1.齊讀課文最后兩段(第三部分)
作者收束了他的遐思漫想,運用記敘和抒情的筆觸,描繪出萬重山過后那種寬闊、平靜、恬然的自然景象。江水一瀉千里,天空開闊,地面平曠,沙鷗在自由飛翔。這景象,與文章開頭所描寫的江流狂暴、高山起伏、神奇莫測既是鮮明對照,又構成前后呼應。只有在這個時刻,在穿過三峽之后,才能真正體味到成功的喜悅。
為什么作者能感到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曾經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悅?
作者在事業上有首創者甘苦的體驗,面對三峽,他能想像到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曾經感到開拓通道的勝利喜悅。至于今日暢游三峽的喜悅又是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悅,而這種喜悅正是他給后人創造的幸福。因為,我們今天所從事的偉業,畢竟是古人說無法想象的。還想象著“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何況幾千年的人們。這樣寫,既顯示了今人與古人的相通,又顯示了今人對古人的超越,既顯示了繼承,又顯示了發展。
2.文章從“艱險”到“喜悅”,包含著一個什么哲理?闖過艱險的征途就有勝利的喜悅。
七、結束語
同學們,原本帶有神秘與幻想之感的21世紀已充滿競爭氣息地站在我們面前,面對這樣一個世界,你在“一課一得”中能對“三峽精神”寫點新的注腳嗎?讓我們拿起新的武器——科學技術去穿越更多的“三峽”!
八、課后比較本文和《長江三峽》在寫作方面的異同。
①內容②表達方式③語言特點
詞句賞析
1.船出了夔門忽然落進……變得狂暴了。
忽然,寫出感情變化之大;落進,寫出水勢落差之大。
后兩句則從感覺上寫出河面變得窄小,水流變得洶涌。
2.第一個穿過三峽的是誰?第一個,是的,……無邊無際地延展開去。設問——回答,字里行間演繹著的是作者對這一問題的思考的軌跡,表現了作者對人生的嚴肅的探索精神。
八、總結
1.體會三峽的像征意義:三峽風光神奇、雄偉壯美,但卻充滿了風險,今天的“新”猶如穿越三峽,行程是艱險的,但我們應該有敢于沖越險阻,向著既定目標執著前進的大無畏精神。作者謳歌什么,期望什么?本文借游三峽漫想,謳歌了知難而進的首創精神,期望人們在新的征程中發揚首創精神,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
2.本文由景生發聯想,感悟哲理,融描寫、抒情、議論于一體,敘議結合是本文的鮮明特點。本文有許多語段由問句組成,反映了作者對人生思索的認真程度。由現實引出“設想”,而“設想”又緊扣現實,文章神思飛越,卻又顯得實在,很具感染力。
九、布置作業
1.朗讀第八至末尾幾段,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情感和主旨。
2.當堂完成【思考和練習】三
3.作文:首創者的艱險與喜悅——讀《過》有感
(寫作啟示:聯想;文化底蘊——崔永元主持實話實說,閱讀上千本書。
過萬重山漫想(2)
[教學目的及要求]
1、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蘊涵的哲理;2、體會聯想和想象在擴展思路,溝連上下問中所起的作用;3、學習知難而上,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
[教學設想]
1、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點撥;2、讓學生充分接觸課文,充分思考,發表見解;3、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落實有關理清思路的學習方法,提高閱讀水平。
[教學節數]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以李白詩《朝發白帝城》引入新課。美麗的景色總是讓人神思飛越,神采飛揚.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愛三峽的原因.那么,劉征面對三峽,又有什么感受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過萬重山漫想>
二.解題:漫想:是隨意,不受拘束的暢想;文體特點:寫景抒情散文
三.閱讀全文,思考問題
1、挑選生字生詞,結合課文注解查字典,理解語句;2、篩選有助于理解全文中心的語句或段落,快速理解文意;3、篩選文中議論和抒情的句子,把握文意.
四.了解本文的學習重點
五.理清全文思路,提高閱讀能力
"披文入情,緣情而尋":前四個字意思是整體把握,體會全文主旨;后四個字意思是以全文主旨為鑰匙,摸清作者的思路.
(一)理清文章的總體思路
[學習方法點撥]
題目分析法
例如:<過萬重山漫想>中的"過"------體現了作者行走路線的思路
"漫想"------體現了作者聯想和想象的思路
思路分析法(重點講敘):思路分析法要注意扣住:"探","循","悟"三個字.
第一步:探路.找出作者思路的起點,發展和終點的過程.
[閱讀文章,回答問題]
<1>找出顯示作者行走路線的語句.
<2>找出顯示作者聯想和想象思緒的語句.
圖示:
起點----------------------------------------------------終點
(夔門)(過三峽)
現實-------遠古--------現實-------未來-------現實
(聯想\想象)
"第一個"(首創者\開拓者)
"三峽"(未知領域)第二步:循路.遵循作者的思路去聯想體會作者敘述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閱讀文章,回答問題]
①作者"漫想"都扣住了"第一個",先后想到了哪些"第一個"?請你列舉.作者的思路是怎樣展開的?②作者想象"第一個"穿過三峽時面臨哪些困難?③面對如此多的困難,"第一個"是否退縮?你從中是否受到啟示?請找出文中相關語句并加以分析.④作者謳歌什么?期望什么?⑤請你結合前文的分析,指出"第一個"和"三峽"的象征意義?
第三步:悟路.弄清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展開思路?這樣安排有什么用意?
[閱讀課文,回答問題]
①本文以豐富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和聯想編織成文,那么,作者是如何將寫眼前的景物與展開聯想和想象聯系起來的?②文中提及史料和引用古人名句的作用是什么?
段落分析法: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
表現手法分析法:區分不同表現手法,注意篩選文中抒情和議論的句子.
(二)理清文章的局部思路
[學習方法點撥]以文中第五至第九自然段為例進行分析,寫出局部思路圖示.
遠古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
時間----------------工具---------------壓力---------------局限
精神:知難而上,義無返顧
六.總結,思路拓展
魯迅說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偉大的人。"第一個"可稱為開拓者和首創者.作者贊揚"第一個"實際上是謳歌知難而上的首創精神.
我們應該發揚"第一個"的精神,去體味開拓的喜悅.
七.作業
⑴摘錄出你認為最精彩的語句;⑵誦讀課文;⑶以"第一次"為題作文.
教學目的
1.理清作者思路,領會文章主旨;
2.學習用聯想、想象拓寬寫作思路,活躍思維,培養創造力;
3.學習文中謳歌的知難而進的首創精神,在生活、學習中勇當“第一個”。
教學設想
以作者的聯想與想象、首創精神為重點,以開發學生聯想、想象能力為難點,以思路為點撥教學的“引爆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式點撥
1.文題“過萬重山漫想”與作品內容有何聯系?
提示:a文題揭示了寫作內容,同時也交代了緣起。
b.萬重山:萬重群山。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2.文題中關鍵詞語是什么?
提示:“漫想”。漫:本義不受約束,隨便。作者這里所想是否散漫無約束?(埋下伏筆,第三步解答)。想:游覽中所感所想。
(二)研究性、鑒賞性點撥
1.船過夔門后面對浩瀚的時空,作者是怎樣開始打開想象之門、展開聯想的翅膀的?
找出第一段中與文章思路有關的關鍵詞語、句子:……第一次穿過三峽……
第二段中概括景物特點:“落”“狹小”“狂暴”“神奇”——險、奇
面對景物,作者心理活動是什么?作者觸景生情,“頭腦里一無所有”,“……空白,一個古怪的念頭跳了出來。”“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是誰?”這種以設問|、疑問的方式展開聯想和想象的方法我們應該學習。
2.這種漫想是一種什么類型的聯想?
提示:相關聯想。(由三峽想到與之相關的人和事)
3.作者接下來又連續四次進行了聯想,分別是什么?這些引出想象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處?
提示:第一個人穿過三峽的時間、使用什么交通工具?所遇的外界輿論阻力,當時的心理活動如何?
都使用了由疑問引出想象的方法。
4.在這之后,作者的思路是怎樣宕開的?
提示:由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聯想到歷史前進過程中的許許多多的“第一個”:第一個使用石器的人;第一個燧木取火的人;第一個彎弓射箭的人;第一個跨上馬背的人。至此文章思路再一次宕開,進入一個更寬更闊的境地。
5.作者的思路之波是不是一直發往過去?
提示:不是,“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聲打斷”表明漫想由古入今,引出葛洲壩工地。而且又向未來發射,“千百年后”,“他們會崇敬我們的精神”,放眼未來看今天:“今天是對過去的超越,而未來又是對今天的超越。”6.文章是怎樣收尾的?收尾寫景有什么特殊作用?
提示:運用記敘和抒情的筆觸收束全文,抒發穿過三峽時精神上的喜悅。點撥學生抓關鍵詞語:“天漸漸開闊,地漸漸平曠。”
這種景物描寫的作用:與文章開頭第二段呼應;淺層次描寫作者穿過三峽后所見到的景物,實則深層次象征人生事業途中穿過“三峽”后所達到的開闊、平曠的境界與胸襟;自由飛翔的沙鷗襯托作者喜悅的心情。
(三)反饋性點撥
1.這篇文章之“想”過于散、漫,沒有一根紅線貫穿統一它,對此同學們是如何認識的?
提示:“漫”而不散,一根紅線即“一種精神”“知難而進的首創精神”。
2.主旨總結:
1.集體備課(7分)
A-7B-5C-4D-2
備課組集體備課得分等于備課組內所有教師個人集體備課得分的平均分。
教師個人集體備課得分=教師個人教、學案得分(3分)+教師個人參與研討過程得分(1分)+主備案研究記錄得分(1分)+教學案共識得分(1分)+聽課得分(1分)
“教師個人教、學案”評價:檢查教師個人的主備案、個性教學案、小單元清的編寫數量和質量:依次為3分,2分,1分,0分。
“教師個人參與研討過程”評價:及時組織、按時出勤、積極參與。每少一次扣0.2分。
“主備案研究記錄”評價:有調整的內容,有對知識點的處理方法和技巧,有對重難點、易混易錯點的預測和解決對策,有學法指導,有學情反饋的途徑和形式,有習題的再設計。依次為1分,0、5分,0.2分,0分。
“教、學案共識”評價:備課組教師每人的教學案中有共同的“共識”記載。依次為1分,0.5分,0.2分,0分。
“聽課”評價:學期聽課達到16節,有記錄,有點評。按聽、評課評價標準評價。
2.個人教案(3分)
A-3B-2C-1D-0
個人主備案,個性教、學案,書寫工整、節數夠、環節全、內容具體,實用性強。有對知識點的處理方法和技巧,有對重難點、易混易錯點的預測和解決對策,有學法指導,有學情反饋的途徑和形式,有習題的再設計。個性教、學案能根據班情設計。有“小單元清”設計。
二、講課(10分)
1.平時巡課(2分)
按課堂學習秩序打分
學生課堂違紀行為教師能及時制止并解決。
2.課堂聽課(8分)
按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打分
教師教學內容與集體備課不符按30%扣分。備課不充分,課上出現知識性錯誤按40%扣分,課堂秩序混亂,課堂效果較差按50%扣分。
三、作業(5分)
1.作業布置(2分)
A-2B-1.5C-1D-0
作業格式、書寫1分,注重基礎、體現分層1分。
2.作業批改(2分)
A-2B-1.5C-1D-0
批改及時、認真,有等級評價和批改日期,有適當的批語可評為A級。作業每少批一次扣0.2分,有布置沒批改不得分。
3.作業改錯(1分)
A-1B-0.5C-0.2D-0
學生有糾錯本1分,標明錯誤,注明錯因,有改正意見,教師定期檢查1分。
四、輔導(3分)
1.輔導效果(2分)
提高者得2分,沒有提高者0分。每學期計算三次成績的平均分。
輔導周期為一個月,評價輔導效果。以上一次月考成績為基礎,計算單科成績提高幅度。
提高幅度=個人本次月考成績---本次月考學科小組平均成績-(個人上次月考成績---上次月考學科小組平均成績)
2.平時輔導(1分)
A-1B-0.3C-0.1D-0
教師平時課間輔導學生情況由學生按《教師輔導評價表》打分決定。
五、考核(2分)
1.監考閱卷(1分)
每發現一次(一張試卷)扣0.1分
a、監考過程中睡覺、脫堂,有玩手機、看書等與監考無關活動。
b、監考中對違紀學生不制止。
c、收卷出現錯收、漏收。4、閱卷中錯判、漏判。5、核分時錯核、漏核。6、登統時錯登、漏登。
2.試卷分析(1分)
每出現一次扣備課組每個成員0.2分。
試卷不能按時完成批閱任務或試卷分析不能按時上交。
六、教學研究(10分)
1.計劃及總結(0.5分)
按要求制定并按時上交的各得0.25分。
不按要求或不符合實際(下載)不得分。
2.業務學習及反思(2.5分)
學期學習筆記1萬字得1分,5000字以上0.5分;教學反思按要求完成1.5分,每少一次扣0.3分。(每學期8次)
教學反思每雙周一次,每學期8次。
3.聽課評課(2分)
每學期校內同學科聽課16節,每少一節扣0.4分。每節課后必須有包年級主任簽字。
記錄內容與教案不符或只用教案抄聽課筆記,一經發現,此項不得分,無點評和總評不得分。
4.教研活動(2分)
教研組計劃、總結各0.1分,教研活動開展1分,材料0.8分。
5.信息技術(3分)
1.電腦作品制作(1分)。完成電腦作品一件,推薦到縣里參賽,每位教師得1分,完成成型作品得0.5分。未完成者,該項不得分。信息技術教師每學期完成電腦精品作品各2件,輔導學生完成電腦作品各40件。完成得1分,未完成得0分。
一、國際法案例教學易出現的問題
(一)將案例教學等同于舉例教學
案例教學成功的重要基礎之一是案例報告的規范化和權威性。在目前的國際法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將案例教學理解為簡單的援引案例來說明理論知識。雖然在系統知識的講解過程中穿插案例有助于提高課堂氣氛和加深學生的理解,但是這僅僅是系統教學的手段之一,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案例教學。案例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具有豐富的內涵,包括從案例選擇到課堂設計的一系列過程。
(二)對案例教學不夠重視
案例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與其他的教學方法處于同等地位。引進案例教學方法卻將其作為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不給予足夠的重視,或者過于依賴案例教學方式都是不正確的。案例教學應當與其他方法并重,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在課程分配上的均勻。案例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需要將其與其他教學方式進行合理的搭配。
(三)案例選擇的不恰當
案例的選擇存在有難度,一旦選擇不當,會直接影響案例教學的整體效果。案例選擇困難的局面,一方面是因為案例來源不充足,另外一方面因為教師在選擇案例時沒有把握好標準。在案源上,困難的不是案例的數量問題,而是符合案例教學要求的案例質量問題;在教師選擇案例方面,既要顧及到案例自身的價值,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基本情況,考慮到教學的進度和整體的教學狀況,這些因素處理不好,就會降低案例教學的質量。
(四)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很難達到
通常的講授式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中心,教師處于課堂的中心地位,學生只是單純的聽課、記筆記,在課堂上沒有主動性。這種影響呈現在案例教學中表現為教師在臺上陳述案件事實,講述案件涉及的法律知識,總結案件的意義,其中插入學生對于問題的看法。這種模式實際上是案例講解,是傳統的講授式教學的一種,只是將系統知識換成案例,而不是案例教學。案例教學要求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的角色轉換不當,過于主動,就會削弱學生的主動性,同時也會限制學生的思維活動,達不到案例教學的目的和效果。
二、國際法案例教學的課堂實踐
選擇精確、有效、典型的案例,是實行國際法案例教學成功課堂實踐的第一步。所謂精確,是指所選案例內容要與有關國際法理論相吻合;所謂有效,是特指國際法案例的政治性。國際法調整的國際法律關系除了包含法律因素外,更多的還要包括國際政治因素和國際關系的現實,與國際政治太過脫節的案例是沒有生命力的。所謂典型,是指該案例在相關法律領域具有代表性。
實例演示:以wto海龜海蝦案為例
該案件的案情如下:印度、馬來西亞、巴基斯坦、泰國投訴美國對某種蝦和蝦類制品的進口限制(wt/ds58)(禁止進口沒有使用排除海龜捕撈裝置捕撈的蝦)。1996年10月8日,上述聯合投訴方提出磋商要求。爭端起因是1996年5月美國頒布609條款,禁止在捕蝦時沒有安裝防止誤捕海龜的裝置ted的蝦類產品進口。投訴方認為美國違背了gatt1994第1條、 第11條和第18條,并造成了利益的喪失和損害。1997年1月9日,馬來西亞和泰國要求設立專家組。1997年1月30日,巴基斯坦也提出這一要求。1997年2月25日,dsb設立了一個專家組,澳大利亞、哥倫比亞、加拿大、菲律賓、新加坡、危地馬拉、墨西哥、日本、尼日利亞、斯里蘭卡、中國香港等11個國家(地區)保留第三方的權利。1997年2月25日,澳大利亞也要求就同樣的爭端事由設立專家組;1997年4月10日,dsb同意這一要求,決定由同一專家組合并審理澳大利亞的要求。專家組認為,美國禁止早蝦和蝦類進口的措施違反了gatt1994第11條第1款,不能被認為是gatt第20條中的例外。1998年5月15日,專家組報告由成員各方傳閱。1998年7月13日,美國對專家組適用法律和法理解釋問題提起上訴。隨后,專家組推翻了專家組的一項調查結果,即專家組認定美國的被訴措施不包括在gatt1994第20條的序言允許的范圍內。上訴機構推斷出,美國被訴措施雖然符合第20條g款的要求,但卻不能滿足第20條序言中的要求。1998年10月12日,上訴機構報告由成員各方傳閱。
該案若實踐案例教學,大致可以分成如下步驟:
第一步,教師先將海龜海蝦案分配角色,角色的分配應盡可能使大多數學生參與進來。在該案中,教師可以設定主持人1人,該主持人負責介紹案情,并以一段開場白開始這個案件的模擬。教師設定申訴方4人,分別代表印度、馬來西亞、巴基斯坦、泰國四方;設定被申訴方2人,均代表美國,由其2人共同搜集資料加以抗辯;設定第三方11人,這11人分別代表澳大利亞、哥倫比亞、加拿大、菲律賓、新加坡、危地馬拉、墨西哥、日本、尼日利亞、斯里蘭卡、中國香港等國家或地區;設定專家組成員3人;設定上訴機構成員3人;設定一定的評委(最好基數),由評委對上述人員進行打分。
第二步,專家組審理程序。這個過程先由申訴方發言,然后由被申訴方抗辯,期間聽取第三方的意見,最后由專家組做出裁決。這個過程評委應該對各個人員的表現進行打分,然后取平均值。
第三步,上訴機構審理程序。這個程序是上訴程序,本文由收集整理,具體設計跟第二步大致相同,最后由上訴機構做出終裁。
第四步,由評委進行核分,并將結果予以告知。同時,旁聽觀眾(未分配任務的同學)可以向任何發言的同學就其所陳述的相關問題進行提問,這個環節要求準備案例的同學需要課下認真準備,確保就自己負責的部分了然于心。
第五步,由教師進行最后總結,并就相關知識點進行講解,講解的過程中需要將核心爭訟點詳細闡釋,并積極給學生提供參考資料或推薦相關書籍、論文,以便學生在課后能夠及時查閱。
第六步,由學生課下及時查閱資料并進行復習,教師可以在下一堂課時檢查學生閱讀資料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法教學中可以援引案例的選擇范圍不僅僅局限于國際法院的判決。國際法院對國家的管轄權是建立在國家自愿的基礎上的,由它審理的案件數量、范圍有限,但根據國際法對國際法院職能的規定,國際法院除了擁有訴訟管轄權外,還有咨詢管轄權。所以國際法中的教學案例除國際法院審理的成案外,還應該包括國際法院的咨詢意見、仲裁機構的裁決、以及國際關系中發生的重要事件等等。這些意見、裁決和事件雖然不同于法院審結的成案,但它們都可以說明與論證國際法的原理、原則的產生和存在,同時也能說明國際法的現實性和復雜性,所以都應該在國際法案例教學中得到合理的運用。
三、國際法案例的教學設計
國際法案例教學設計大致上可以分為以下步驟:
(一)案例的選取和整理
“法學案例教學以法律案例為課堂教學的起點,選擇恰當的典型的案例是成功實施案例教學的先決條件。”[2]一個好的國際法案例必須具有實際價值,從法學教育來講,首先,國際法案例的價值集中體現在案例中體現出的法律知識與法律運用;其次,國際法案例必須具有現實性,教師所選擇的案例必須具有現實性和真實性,避免憑空虛構案例;再次,國際法案例必須具有啟發性,這是案例教學目的的要求,啟發性強的案例可以促進學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最后,國際法案例的選擇還要考慮學生的心理要求,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爭議性強的案例能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案例教學的效率。
(二)課堂講授的技巧
國際法案例教學的方式可以多樣化,可以有不同的課堂講授方式和手段,恰當的形式可以使得課堂教學達到意想不到的結果。討論法和質疑法是案例教學中常見的方法,組織學生就案例所涉及的法律知識進行討論,發現案例中涉及的法律知識;不迷信案例中的結論,在論證結論的正確與否的過程中達到對案例知識的深刻認識和體會。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隨時把握課堂進程,在應當給與提示、啟發或者進行總結的時候能適時地做出反應。除了這些一般的方式,組織學生觀看法庭審判或者邀請非課堂人員參與課堂討論都是可以采取的方式。
一、案例教學法介紹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企業真實發生過的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設計者、組織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案例教學法最早起源于上世紀二十年代,由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所首創,主要是在MBA教學中使用。[1]
案例教學法一般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學生準備階段
一般在正式開始集中討論前一周,教師就要把案例材料發給學生,讓學生閱讀案例材料,查閱指定的資料和讀物,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積極地思索,初步形成關于案例中問題的原因分析和解決方案。
2.小組討論準備階段
教師將學生劃分為由3~6人組成的若干個小組。各個小組獨立討論,相互間不互相干擾。小組成員內部可以使用頭腦風暴法進行自由討論。
3.小組集中討論階段
小組討論結束后,各個小組派出自己的代表,發表本小組對于案例的分析和處理意見。發言時間一般應該控制在30 分鐘以內,發言完畢之后發言人要接受其他小組成員的提問并作出解釋,此時本小組的其他成員可以代替發言人回答問題。小組集中討論的這一過程為學生發揮的過程,教師不應過多干預,此時教師充當的是組織者和主持人的角色。
4.教師總結陳述階段
在小組集中討論完成之后,教師應公布案例的最佳解決方案。案例教學中并不是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它的解決方案會有很多,教師要從眾多的解決方案中選擇出一個最佳解決方案,并闡述理由。最佳解決方案公布后,教師應該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提問,并進行思考和總結。
二、案例教學法在《國際貿易》教學中的應用舉例
[案例討論課的案例]
我國某公司同日本某公司簽訂出口羊絨衫合同,共計10000件,總貨值100萬美元。合同中規定羊絨含量為100%,產品商標上也標明“100%羊絨”。對方收到貨物后進行檢驗,發現產品羊絨含量不符合合同規定而提出索賠,要求賠償100萬美元,最后我方公司賠償數十萬美元結案。
[案例討論課的問題]
1.貨物質量的表示方法都有哪些?
2.本案例中我方公司向外商賠償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你是我方公司的外貿業務人員,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案例討論課的目的]
通過本次案例課,使學生掌握貨物質量的表示方法,熟悉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質量條款的基本內容和規定方法,學會科學、合理地訂立進出口合同中的質量條款。
[案例討論課的設備及器材]
場地要求:多媒體教室
[案例討論課的規則]
學生可根據自己意愿自由組合成案例討論小組,每組4人,分組進行討論,討論時間約30分鐘。小組討論結束后,每個小組派出代表闡述本組討論結果,其他小組可以進行提問,小組成員均可以回答提問。教師根據表現對每個小組進行打分,分數計入學生平時成績,時間約為50分鐘。小組發言結束后,教師公布最佳解決方案并針對討論中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時間約為20分鐘。[2]
[課時安排]
2課時(共100分鐘)
[案例分析與總結]
通過本案例我們了解到在國際貨物買賣中,買賣雙方必須根據貨物的特性、生產加工條件、運輸條件和氣候等因素,正確選擇表示貨物質量的方法,將科學性與靈活性結合起來,尤其是賣方,作為交貨方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科學、合理的訂立質量條款,以避免所交貨物質量與合同稍有不符而造成違約和賠償。規定貨物品質機動幅度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規定范圍。例如,棉布幅闊35/36",而布的幅闊只要在35英寸到36英寸的范圍內,都算符合要求。[3]
2、規定極限。對有些品質規格,標明上下極限的字樣,如最大、最多、最高(Maximum或Max)和最小、最少、最低(Minimum或Min)。例如,白糯米:碎粒(最高)25%,雜質(最多)0.2%,水份(最高)15%。
3、規定上下差異。例如,C708中國灰鴨絨,含絨量為90%,允許±1%。
案例中我國某公司就是由于在訂立質量指標時,合同與商標都標明“100%羊絨”很不科學,也缺乏靈活性,因而導致賣方交貨質量違約,買方提出索賠,最終賣方賠償對方數十萬美元。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標的是貨物,而貨物的質量又是貨物買賣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不僅是進出口合同的主要交易條件,而且是買賣雙方進行交易磋商時需要首先取得一致意見的事項。因此,買賣雙方必須在洽商交易和訂立合同時,正確的選擇表示貨物質量的方法,明確規定貨物的質量,科學、合理的訂立質量條款。否則,買賣雙方就失去了交接貨物的依據,交易中就容易出現糾紛。[4]
[案例討論課評分標準]
1.回答問題準確,能夠用本章所學的理論來回答案例中的問題。(60分)
2.能夠找出案例中隱藏的國際貿易專業方面的問題。(30分)
3.能夠準確的用專業知識回答其他小組的問題。(10分)
參考文獻
[1]辛,劉琳. 國際貿易案例精選精析[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7-0160-02
與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相比,“案例式”教學法在提高學員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融會貫通所學知識和技能,促進掌握學習方法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如何在課程中合理地運用案例教學,激發興趣,引發思考,更好地發揮學員的學習主體作用,提升學習效果,我們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案例特點,探索了專題式、插入式和點播式等案例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專題式案例教學
專題式案例教學是結合課程專題教學環節,選擇教學內容與案例結合緊密且案例資源較為豐富的章節,對教學案例進行綜合運用,是案例教學手段運用最為充分的一種教學模式。如選擇彈藥防爆專題、彈藥防靜電專題、彈藥運輸安全專題,在教學實施時,把整節課的知識點融入到一個或幾個典型彈藥案例的討論與分析中,以案例的發生、發展為主線,通過專題學習與研討,讓學員更為自主地從案例中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蘊含的理論知識。
(一)專題案例教學的設計
專題案例應針對基本理論、方法和要求的綜合運用進行設計,注重系統性和內部的關聯,區分層次,進行并列或遞進式的設計。以彈藥運輸安全專題為例,我們選擇“公路運輸彈藥爆炸案例”、“鐵路運輸彈藥燃燒案例”、“撿拾摔落彈藥爆炸案例”,將案例內容與案例管理中運輸時機和線路、裝載要求、作業要求、運輸要求等重要知識點串聯起來,構建與知識結構相吻合的案例內容體系,并以相互關聯、層層遞推的方式,通過共同討論和點評,使學員在充分思考、剖析案例的同時,對所學知識點留下深刻記憶。
(二)教學過程的掌控
專題式案例教學集中體現以案說理、以案明理的過程,教員主導作用的把握應當適度,既不能使學員的討論過于發散而偏離主題,又不能過于突出主導而成為教員的獨角戲,而是應當圍繞學員的中心地位,區分討論、分析和點評等環節,明確問題的分界、研討的主線、時間節奏等,以案例的展開為背景,以知識結構的內在聯系為主線,以討論、點評、總結為手段,營造活躍、寬松、和諧、思辨的課堂氣氛,使對案例的探求與知識的學習同步,活化整個教學過程。
(三)教學效果的把握
專題式案例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案例的深入剖析和討論來使學員更加深刻地理解與掌握知識,圍繞教學任務提升教學效果時,切忌舍本逐末,將專題案例課變成案例分析會,把教學精力完全投入到案例中,而弱化對知識、方法的傳授,對教學效果的把握重點應從教學內容的主旨出發,達成教學目標為前提,案例分析研討過程為手段,深入淺出,厘清思路,使學員更為快速高效地獲取知識,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二、插入式案例教學
插入式案例教學是最為常用的一種案例教學模式,是傳統教學模式引入案例教學的一種最基本模式,也可以稱為引入式。即在授課過程中,教員根據教學內容需要,篩選準備好相應的案例素材,在恰當的教學時機,以講述、圖片資料或視頻等形式回放出來,在教員主導下,引發學員對案例的分析與思考,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其特點是,案例短小精悍、引入方式靈活、教學吸引力強、與授課內容關聯密切,某些運用得好的案例會使學員形成深刻的印象,甚至終生難忘。
(一)案例的引入
插入式案例教學在案例的引入時機上可以有三種基本選擇。即前期引入、后期引入和融入式引入。
前期引入是在問題展開之前引入案例,或者以案例引出問題。這種做法的好處在于,通過案例的展開來吸引學員對所學問題的注意力,使學員帶著問題學習,然后通過抽絲剝繭、層層遞進、抖包袱等形式,使學員豁然開朗,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案例-問題教學法”[2]就是本課程案例教學法對前期引入的一種嘗試。
后期引入則是一種例證式引入,或加深式引入,通過案例,對之前的問題闡述進行例證或強化,使學員對所講述問題的理解更為透徹,印象更加深刻。如對彈藥防盜管理問題,在講授各種防盜安全管理要求和技術措施后,引入典型盜竊案例展開分析,引導學員加深對所講內容的認識與理解,在學員心目中留下“果真如此”、“確實應該”的牢固印記。
融入式引入是將案例進行分解,在教學內容展開的前、中、后期分別引入相應的部分,將案例與教學內容融合起來。如在講授彈藥防靜電安全問題時,引入某部火箭彈燃燒事故案例,分別從靜電的起因、靜電的危害和靜電的防護三個階段,運用該案例的相應內容,使教學內容與案例深度融合,提高教學效果。
(二)案例的展現
案例的展現方式直接影響案例運用的效果,基本手段主要可分為說、放、演三類。
二、國際法的特點及要求
國際法是在國際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調整國際關系(主要是國家間關系)的,有法律約束力的各種原則、規則和制度的總稱。⑤國際法不同于調整私人之間或私人與國家之間的法律關系,除了國籍、引渡、人權等部分內容涉及個人之外,國際法主要調整國家之間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相對民法、刑法等國內法,學生往往對國際法的印象是“高冷”,即與現實生活關聯度不高,適用性不強。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是系統的傳授知識,會導致學生愈發覺得“高冷”,這就需要為學生創設一定程度的現實感和實用感。國際法內容體系龐大,國際公法就涵蓋很多部門法,包括領土法、海洋法、空間法、國際環境法、國際人權法、國際組織法、外交和領事關系法、條約法、國際爭端解決法、戰爭法等。每一部門法又包括諸多國際條約、宣言、決議等,比如《聯合國》、《維也納條約法公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而人權公約就包括普遍性國際人權公約和專門性國際人權公約,專門性國際人權公約包括《保護種族權利的國際公約》、《保護婦女權利的國際公約》、《保護兒童權利的國際公約》等等。而國內法往往都有相對簡單的法律體系,比如《民法》、《民事訴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合同法》等。對于剛開始接觸國際法課程的本科生而言,相比國內法,整個國際法課程就會顯得體系繁雜,內容繁多。全球化的發展,以及社會科技進步和經濟建設發展,對國際法專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國際法教學已經難以適應新時期的需求,各個高校也都對國際法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一直非常重視“案例法”的教學,教師在講解國際法相關理論的同時,穿插一些典型案例在課堂上分析討論。案例教學法的運用,能夠充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得學生具備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三、國際法案例教學法的概念及改革思路
國際法案例教學法就是國際法教師在具體講授課程中運用與其講授有關的國際法案例(包括已作出判決、裁決的案例或者正發生的尚未作出裁決的案例),結合相關的國際法原理,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國際法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國際法主要研究國家與國家之間權利義務的關系,是一門理論性強、實踐豐富的課程。由于國際法的內容浩如煙海,相關的國際條約、國際慣例、國際案例非常多,對于剛剛接觸國際法知識的本科生而言,激發其內在興趣尤為重要。如果教師一味追求國際法知識點的介紹,平鋪直敘的灌輸相關內容,學生的興趣和信心未建立,教學效果肯定不好。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國際法知識,在講授既有經典案件外,通過結合近年或當前發生的國際時事熱點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教學模式上可采用“案例-理論-案例”模式,根據不同知識要點,有針對性的講授。教學手段上,除了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外,還可結合“蘇格拉底討論式”教學方法,一問一答,啟發學生思考;也可結合實習模擬教學法,將學生分為原告、被告兩組,針對已發生或正在發生的國際爭端案例,展開辯論,鍛煉學生法律推理能力和口頭辯論能力。此外,為使學生對國際法產生更直觀的感受,還可以通過播放經典影視資料,比如聯合國網站視頻資料,有效引導和疏導學生的愛國情緒,理解和把握我國和平外交政策。
(一)國際爭端案例與國際時事熱點問題相結合
《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規定了國際法的淵源,其規定國際法院在第59條的規定下,可適用“作為確定法律原則之補助資料”的司法判例及國際法學家的學說。雖然司法判例不是國際法的主要淵源,但它是重要的補助資料。國際法院的裁判活動及其判例,對國際法規范的確定和解釋,對國際習慣法的形成和發展,都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學習經典的國際爭端案例對于學生研習國際法知識以及培養學生法律思維能力十分重要。但基于國際法院或WTO爭端解決機構判決的案例,無論是案情還是所涉法律問題都比較復雜,判決書達上百頁。國際法授課過程中,應根據所講內容重點,有針對性的結合既往案例。但是,由于學生往往對既往案例缺乏現實感,倘若結合當前國際時事熱點問題,學生則會產生更強烈的現實感,會很有興趣的參與討論。比如在分析領土與海洋權益問題時,就可列舉中日案或者中菲仲裁案,學生結合國際法理論知識,對這些時事熱點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或辯論,提交自己的看法和結論。要注意的是,對國際時事熱點的選擇、問題的設計、小組討論、總結歸納都要僅僅圍繞所授國際法內容有針對性的選擇。這種理論聯系實際的做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并形成對中國外交政策的理解。
(二)“案例-理論-案例”模式
“案例-理論-案例”模式是指在講解一部分(一章或一節)前,以一個經典案例作為引子,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學習相應國際法理論知識,再結合理論知識分析該案例。這種模式的本質是從國際法問題出發,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容易理解相關的理論知識,并能夠掌握案例分析的要點。比如講到引渡和庇護內容時,可以先引出學生們比較熟悉的賴昌星案,然后講授國家之間的三種引渡方式、雙重犯罪原則、政治犯不引渡原則以及死刑犯不引渡原則。通過這些理論的講解,再分析賴昌星案,學生就能融會貫通,較容易的理解這些國際法理論和原則。在“案例-理論-案例”模式中,要注意對案例的選擇需真實、可靠、具權威性和針對性。
(三)啟發和引導相結合原則
啟發和引導兼用原則是指教學活動應以啟發為指導,并引導學生從事積極的智力活動,從質疑問題、答疑解惑中理解教學內容,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并培養、訓練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和積極主動精神。⑥國際法專業學生的學習對象是比較深奧的國際法學理論知識,這就要求教師應循循善誘,通過案例啟發學生主動思考,通過對國際法案例所涉法律問題的仔細分析,理解有關理論知識。此外,教師應當改變單一的“自問自答”或“我問你答”的形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相互辯論或問答,或結合模擬法庭、辯論等多種途徑,不斷變換教學形式以喚起學生的積極性。
(四)案例法與討論式教學法相結合
案例教學法偏重于運用經典案例分析相關理論,討論式教學法偏重問題導向,學生討論為主。武漢大學國際法所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將討論式教學作為教學改革的重要一環。討論式教學法主要是啟發學生的思維,如在講授《國際法》一課時,老師采用課堂討論式,把海灣戰爭、蘇聯解體、等問題與國際法上的基本原則、國家的基本要素、國家的承認、國家的繼承、國際責任、民族自決權等理論問題結合起來,使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顯著提高。討論十分熱烈,既啟發了學生的思維,也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⑦討論式教學法重在鍛煉學生的國際法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但因為討論式教學所耗時間比較長,需要授課教師加以引導,分組討論,并控制時間節奏。在整個國際法授課進程中,為保證國際法授課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考慮到本科生以學習基本理論知識為主,討論式教學法的運用不用太多,其更適合于研究生階段學習。
(五)采用實習模擬教學法
武漢大學國際法所在國際法授課中也一直采用實習模擬教學法(也稱疑案論辯教學法)。實習模擬教學法,也是培養學生實際能力的重要方法。其做法包括,一是把典型的或正在辦理的國際爭端案引入課堂,結合教學內容把學生分成原、被告兩個小組針鋒相對地辯論。二是用“模擬法庭”教學,讓學生通過模擬法庭學會如何用訴訟的方式處理涉外法律糾紛。⑧這種模擬教學法適合于在課程授課末期,在整個課程內容授課結束前,引入一正發生的國際爭端,學生代表分為原、被告,由學生自行組織一場模擬辯論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具體國際爭端中,讓理論與實際融會貫通、相得益彰。
(六)影視資料
為提高學生興趣,增強學生現實感,國際法影視資料可作為一種教學媒介。比如,《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介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獲得聯合國席位的整段歷史,授課過程中播放這一珍貴影視資料,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了解這段歷史,另一方面,也能學習聯合國相關決議程序。而《東京大審判》、《盧旺達大飯店》等影視資料討論了戰爭罪、反人類罪、人道主義干涉與國家原則、聯合國維和行動等國際法問題。在收集和篩選這些國際法影視資料時要保證其權威性,同時要避免一些史料不實、誤導性的影視資料。
2001年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第八條規定“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戰,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對高新技術領域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專業,以及為適應我國加人WT0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專業,更要先行一步,力爭三年內,外語教學課程達到所開課程的5%-lO%”。然而,并非所有的法學專業課程都天然地適應雙語教學。在教育部規定的十四門法學專業核心課程中,大多具有較強的地域特性,屬于國內法的內容。如民法,刑法等部門法本身的邏輯體系,法律淵源都與英美法大相徑庭,雙語教學必然會使學生混淆概念,得不償失。相比之下,國際經濟法更適合開展雙語教學。
一、國際經濟法學科開展雙語教學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國際經濟法的教學目標不僅要求學生能夠掌握相關法律專業知識,而且還應具備外語表達國際經濟貿易法律方面的專業問題,用外語提供國際經貿法律服務的技能。在國際經濟法課程中開展雙語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相關的法律規則,而且可以使其熟悉國際經濟法專業術語和專業知識的英文表達,提高以英語提供法律服務的能力,為學生以后能順利地從事經濟貿易和國際法律交流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準備,增強了日后就業的競爭力。此外,國際經濟法雙語教學還能為將來有志于從事國際經濟法研究的的學生打下良好的基礎,鍛煉其掌握和分析第一手英文資料的能力,為將來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培養人才。正如有學者指出的:WTO規則的背景是西方法律制度的國際化,要使我國的法律制度與WTO接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與西方法律制度接軌,這就要求我國法律學人要站在能與西方法律學人平等對話和交流的水準上,否則就不能夠參與公平競爭。
國際經濟法自身的學科特點也決定了進行雙語教學的必要性。國際經濟法的淵源較為復雜。其中國際條約、慣例以及外國的正式文本通常都是英文版。漢語與英語分屬兩種不同的語系,兩者在語法結構、語言及表達方式存在較大差異,再加上漢語思維者和英語思維者思維方式的不同,難免導致相互翻譯時將信息遺漏或言不達意,甚至錯誤理解。基于中譯本進行的教學,可能造成理解上的歧義。有些術語和規則,只有還原到其原來的語言文本中,才具有真實的含義。我國某些國際經濟法教科書中對一些條約、慣例以及有關外國法的翻譯并非完全精準,可能會造成對相關法律的誤讀。例如在英國法中,提單的性質屬于DocumentofTitle,即權利憑證。
而在我國的一些國際經濟法教材中,這一術語卻被解釋為物權憑證,抹煞了提單亦具有債權憑證的作用。其實英國法中沒有債權和物權的區分,也不像大陸法系那樣有系統的物權體系。盡管國際經濟法某些內容屬于中國國內法的范疇,但其畢竟調整的是涉外經濟關系,例如中國的對外貿易法律法規,三資企業法等。使用英文傳授該部分內容可以令學生在探索正確英文譯文的表達方式的同時更進一步加深對我國相關法律的理解。
在國際經濟法開展雙語課程也就有較高的可行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將“雙語教學”課程定義為:指除外語課程外,采用了外文教材,并用外語授課的課時占該課程課時的50%以上(含50%)的課程。其中教材可作廣義理解,不應局限于教科書本身。大量的英文條約、慣例和案例為國際經濟法提供了充分的教學材料和資源。直接采用英文版的法律文件省去了翻譯和出版的環節,更能跟上法律發展和變化的步伐,將國際經濟法最前沿的知識引入課堂。其次,國際經濟法的授課對象通常都是大學三、四年級的學生,英語水平較之低年級相對有所提高,更容易適應雙語教學。從學科內容來看,國際經濟法與其他法學學科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這令雙語教學的開展更具可行性。
二、案例教學在國際經濟法雙語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案例教學較之傳統的講授方式更具有啟發性,能夠令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教學過程,積極思考并與教師形成良性互動,尤其適合國際經濟法的雙語教學。由于受聽說能力相對較弱的限制,一部分學生對雙語教學存在本能的距離感。如果教師僅僅使用傳統純講授的方式,是用理論講理論,就更增加了學習的難度,久而久之可能導致某些學生因為無法跟上教學進度進而產生抵觸情緒。引人形象具體的案例能夠創設相關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案例教學法不僅提供了令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的平臺,有助于鍛煉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改變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一味接受教師傳授的信息的狀況,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精神。案例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間的溝通和互動,亦為學生提供了更多使用英文表達法律問題的機會。
在國際經濟法雙語教學中,英文資料的精準翻譯十分重要。但畢竟該課程的教學重點并非法律英語的學習,而是要以精準的翻譯為基礎,強調對相關英文資料的深層次法律內涵的理解。國際經濟法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通過對案例的深人分析才能夠把握其精髓。案例教學對于實現這一目的大有裨益。引入案例教學,可以讓學生在雙語學習的過程不再僅滿足于了解甚至識記英文法律規則的中文意思,而是要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去探究所涉及的法律問題,并將相關的法律規則應用于案件事實。通過直觀具體的案例,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抽象的法律規則,更加牢固地掌握有關知識點。
三、結合案例的國際經濟法雙語教學方法探討
(一)講授教學與案例教學之間的關系
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前院長蘭德爾于1870年創立了案例教學法。學生要在課前閱讀教師指定的相關案例。教師則采用蘇格拉底式方法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進而尋找出案件背后的法律規則。案例教學能讓學生學會像律師那樣思索,像法官那樣辦案,培養其法律技能及思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令法學教育變得生動活潑。
但純粹的案例教學并不適合國際經濟法。法學教學方法的選擇應堅持多元化的原則,根據學科領域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就國際經濟法而言,以條約和慣例體現的成文法決定了不能完全摒棄大陸法系傳統講授式的教學法。該教學法在知識的系統性、抽象性和理論性方面亦具有案例教學法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在國際經濟法雙語教學中應結合傳統的講授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揚長避短,令學生通過講授教學獲得系統性掌握該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再進一步通過案例教學提升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盡管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中,教師也會談及一些案例,但這只是舉例而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案例教學。舉例的目的是為了解釋法律概念,而不是培養學生獨立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也不必提前預習并在課堂上進行討論,而是被動地在課堂上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舉例所用的例子往往是為了服務于某一個特定知識點的細枝末節。結合案例教學法要求采用案例討論課的形式,真正實現學生的積極參與,而教師則應該作為引導者啟發學生獨立地分析案例,解決相關的法律問題。事實上,結合講授式與案例式的教學方法已得到廣泛應用。
即便是在英國,澳大利亞,香港這些普通法國家和地區,并沒有完全采用美國法學院的案例教學法,而是結合講授(1ecture)加輔導討論(tutoria1),同時使用教科書和案例的方式以兼顧法學知識的系統性。另一方面,案例教學也在大陸法系國家得到一定程度的使用。在德國大學的法學教育中,除了使用傳統講授方式的大課堂,也有案例課、實例練習和討論課。日本各大學的法科大學院也一改過去日本法學部以系統講授專業知識為主的教育模式,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形式。
應先通過教師講授的方式使學生對基礎知識有了一定了解后,再進行案例討論課。要適當分配講授教學與案例教學在總學時中所占的比例。可以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安排這兩種教學方式所占的比重。對于理論性較強的內容,例如對國際經濟法導論部分,應主要以講授方式為主;而對于國際貨物買賣法等實踐性較強的內容則應適當加大案例討論課的比例。
(二)英文案例資料的準備
法學案例教學以法律案例為課堂教學的起點,選擇恰當的典型的案例是成功實施案例教學的先決條件。在國際經濟法雙語教學中,教師應從該學科的重要知識點出發,根據其特點決定案例教學在該部份內容中所占的比重。其中對于那些文本本身涵義較為模糊條約或慣例重要條款以及某些源于英美法的重要原則,應主要通過案例討論課進行學習,以確保學生能夠深刻了解其法律內涵,熟悉其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應用。要選取具有典型性和啟發性的真實案例作為案例討論課的資料。只有真實的案例才能提供第一手的判決書供學生研習,使其通過閱讀原文理解其含義,并得以接觸到原汁原味的英文表達。除了確立某些原則的經典案例外,還應該選擇體現對該原則的突破和發展最新案例,從而使學生直觀地了解相關法律的演進,接觸到最前沿的法律知識和法學理論。對于理論和實踐中上存在爭議的問題,亦應選擇體現不同立場的案例。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鍛煉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糾正其在傳統教育模式下一味地接受權威觀點的學習誤區。
英文判例的篇幅較長,結構亦較為復雜,學生又缺乏普通法教育背景,直接將整篇英文判例交給他們閱讀研習難度過大。某些案例往往會涉及不同的法律問題,并非全都與國際經濟法這門課要求的知識相關,沒有必要要求學生通讀整篇案例。教師應從中摘出與所要講授的知識點有關的事實以及法律問題,并著重保留法官的判決及推理交給學生閱讀。這樣即減輕了學生閱讀長篇英文判例的負擔,又能突出重點,提高學生對重要法律規則內涵的理解和應用。隨著學生對英文案例熟悉程度的加深,可以逐漸增加案例的數量和難度。
案例教學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穿插實踐過程當中的實際案例,通過案例的展示、討論、分析、歸納、提煉、演練等教學程序來達到特定的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策略體系。該教學法的提出是以現代教育理論的研究與實踐為基礎,特別適合于應用性較強的專業和學科教學。當然,其意義不僅僅是教學方法的創新,更由于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積極性而體現了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的革新,體現了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其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傳統的信息單向傳遞的教學方式。對高職國際貿易專業來說,案例教學法的應用具有如下優勢。
(一)實踐性強
國際貿易專業是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只有當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還原到實踐活動中,其學習才更有意義、更有活力。但由于學校教學資源的局限性,學生不可能每節課都能到企業參與實踐,而案例教學則會使學生了解國際貿易的真實過程,使學生仿佛置身于真實的實踐之中,更有利于學生明辨是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更容易發現自己在知識和能力上存在的缺陷,對教學內容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理解。教學實踐表明,案例教學法的應用可以極為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教學過程變得更加靈活,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死板教學,使學生順利完成由理論認知到實踐應用的升華。
(二)啟發性強
在案例教學中,教師總是由具體的案例來展開教學,讓學生從具體的案例展開思考、討論和總結,完成由表象認識到理論認知的提升。對國際貿易專業來說,不同的貿易理論可能得出不同的答案,只要學生解放思想,從已學的貿易理論出發,大膽假設,從多個方面尋找答案,就會在發散性思考當中逐漸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互動性強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注定是傳授者,學生注定是信息接受者。但在案例教學中,師生之間是互補共進、教學相長的關系。在這種教學法中,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主動閱讀、分析和討論案例等環節,教師則轉變成整個教學過程的“導演者”,既要選好劇本,也要審時度勢,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學習方向,使每名學生都充分發揮其學習能力,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案例教學法更加強調師生信息的交流,課堂教學氛圍更加活躍,更有助于師生的共同成長。
二、案例教學法的基本環節
(一)選擇典型案例
在教學設計時,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學生已有知識和情感體驗,選擇最適合教學的案例,特別是要考慮案例是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當前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設備是否能夠較好地呈現案例。在選擇案例時,應充分考慮國際貿易理論的框架,分析哪個備選案例更有利于學生弄清相關理論的內涵和外延,更有利于學生解決實際工作當中的問題,更有利于學生理論認知層次的提升,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二)設計思考問題
思考問題的設計應以教學實際需要出發,并具有啟發性、探究性和引導性的特點。思考問題的設計必須以教學基本內容為核心;必須是針對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設計的極具代表性的問題;必須有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有助于課堂討論氛圍的形成。
(三)問題討論與分析
在案例教學中,問題討論與分析是中心環節,也是實施的難點。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造力。通常,教師可以將案例相關的圖片和文字呈現在電子白板上,或是念給學生聽(當然,如果能將相關的方案材料復印給學生效果更好),而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分擔不同的討論任務,討論結果由學生代表在班內發言或向教師遞交書面報告。在學生討論時,教師既不能經常插手學生的討論,也不能占用大量的討論時間,長篇大論;既不要急于對學生的見解給出評價,也不應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應適時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引導學生尋找理論與實踐的契合點;注意應用小組競賽、課堂辯論等形式調節課堂教學氣氛,防止課堂氛圍過于死寂。
(四)講評分析
講評分析的目的是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盡可能地擴大學生的學習成果。在這一環節,首先讓各小組派代表匯總討論結果,并發表自己的看法與感想;然后由教師對各小組的討論情況進行點評,對學生理論運用的合理性、分析方法的恰當性、解決方法的科學性進行講評。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133-01
教師通過教學案例的選取和摘錄、教學過程的把握和教學結果的反思與評估,有利于教師知識素養、教學基本功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案例教學的突出優勢便是將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將抽象的概念原理形象化具體化。教師通過總結、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師的教學掌控,提高教學的時效性。案例教學中,不同教師對案例的選取角度和處理方式不同,教學效果是不同的。因此,案例教學是教師經驗交流和研討的最佳教學方法。
一、學生案例學習現狀分析
(一)學生對于案例教學的興趣
47%的學生對地理課程案例教學是十分感興趣,33%的學生感興趣,15%的學生感覺一般,只有5%的學生沒有興趣。
(二)學生對活動的看法
在學生中,喜歡案例教學形式的占25.3%,希望在課堂上直接講解的占24.7%;也有部分同學覺得活動數量太多或者內容較為抽象的。
(三)學生認為活動實施情況
47%的學生認為活動是全部實施,23%的學生認為活動是基本實施,24%的學生認為活動是整合實施,6%的學生認為活動是基本未實施。
(四)學生沒有經歷過的活動類型
70%的學生沒有參加過野外考察類的活動;52%的學生沒有參加過參觀調查類的活動;31%的學生沒有參加過觀察觀測類的活動;50%的學生沒有參加過動手制作類活動;42%的學生沒有參加過專題討論類的活動。
(五)學生希望開展的教學活動類型
學生希望開展的教學活動類型依次有:野外考察類活動、動手操作類活動、參觀調查類活動、專題討論類活動、觀察觀測類活動。
二、教師案例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師對案例教學的態度
地理教學活動中,通過本土化案例教學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提高地理學習興趣,從而主動地學習地理知識,構建地理思維,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教師通過對案例的把握,突出本土化案例教學的特色。
調查結果表明,有4%的教師認為中學地理教學中案例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有32%的教師認為案例教學是重要的,有64%的教師認為不重要。可見,大多數的教師還沒有清楚認識到地理案例教學的重要性,大多數教師認為地理案例教學可能會占用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時間,或條件有限難以順利開展等。還有小部分教師認為只要在正常的教學過程中穿插少量的事例即可,還沒有完全理解地理案例。
(二) 地理案例教學的實施情況
地理教學應由最初的“學科中心”“知識本位”的理念轉變為以區域地理和鄉土地理作為地理學習的媒介,培養學生地理學習的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激起學生學習地理的濃厚性。通過學生的資料收集和具體的實地考察,使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特點和變化,有利于學生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形象化,將理性認知上升為感性認知,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通過結果看出,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地理案例教學的實施情況并不樂觀。50%的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知識偶爾開展案例教學,35%的教師沒有開展過地案例,只有15%的教師經常開展。而且在經常開展實踐活動的教師中,年輕教師所占比重較大,可以看出,年輕教師接受新觀念較快,而年齡稍大的教師卻還是停留在只注重知識層面的教學上,用老觀念及舊的教學模式,較少開展實踐活動。
三、結論
(一)通過對學生調查所得結論
通過對學生的調查可以看出:
1.學生對地理課上案例學習是比較感興趣的。
2.學生喜歡師生合作、探究的案例教學方法。
3.通過在地理課上開展案例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也了解了地理學與生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系。
(二)通過對教師調查所得結論
通過對教師的調查可以看出:
1.大部分教師對案例教學認識不到位,案例教學意識有待提高。學校應從教學指導入手,對教師進行一定的教育指導。
2.活動實施狀況不理想。教師對本土化案例教學的理解不夠透徹,而且認為野外考察類等活動很難實施,所以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會流于形式,致使部分活動實施不理想。
參考文獻:
[1]王洪強.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學研究[D].河南大學,2013.
[2]羅輝, 何娟.高中地理新課程案例教學探索研究[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