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6 04:54:3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業余學習計劃,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文章編號:1005—6629(2013)5—0017—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 問題提出
大學生在國家建設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大學生要實現自身價值,服務于社會,首先應該具備—定的素養。除了道德素養、文化素養外,良好的專業素養是大學生立足于社會的先決條件。影響大學生專業素養的因素眾多,其中學習動機這個因素最為突出,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學業成績。
學習動機是指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經引起的學習活動,并導致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發展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國外很多研究文獻已經證實學習動機和學業成績之間存在聯系。研究結果大多表明:高動機水平的學生,其成就也高;反之,高成就水平也能導致高的動機水平。國內關于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學生成就動機與自我概念、歸因方式、自我效能感、自我態度等研究領域。部分研究結果表明: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學業成績之間呈顯著正相關;學習動機強弱受歸因方式的影響;自我概念(指對自己及自己能力的認知)高者成就動機強,自我概念低者成就動機弱;高自我概念者學習成績好,低自我概念者與成績差無關;不同學業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學生在其學業成績上存在顯著差異等等。此類研究的范圍大多集中在人文學科,且研究對象多為中學生。對大學生,尤其是化學專業的大學生研究的較少。因此探查化學專業大學生的學習動機對于其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成績有重要意義。本文將通過問卷、訪談的方法,研究化學專業的大學生學習動機的特點以及與學業成績的關系。
2 研究設計和實施
2.1研究設計
學習動機可分為表層型、深層型、成就型學習動機。表層型動機是指為了追求個人利益的個體性較強的低級動機,他們學習是為了應付家長或教師的檢查和考試等而進行的,重在結果而不是過程。深層型動機是具有一定的向上心理和某種社會道德責任感的動機。成就型動機是指具有和整個社會目標與前進方向一致而進行學習的動機。在參閱John Biggs(1992)的學習動機分量表的基礎上,結合大學生化學學習的特點進行改編,從表層、深層、成就型學習動機三個維度,形成了化學學習動機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根據表1中的二級指標,編制了《大學生化學學習動機調查問卷》。問卷以單選題形式呈現,共20道題,每道題目均有五個選項,即:A.完全符合;B.比較符合;C.基本符合;D.基本不符合;E.完全不符合。
為保證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在問卷調查后,結合指標體系,還進行訪談法,以更深入地了解學生化學學習動機。
2.2研究實施
選取某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大一到大四的學生,采用當場發放、即時收回的問卷調查方式。共發放問卷828份,回收有效問卷733份,其中男生384名,女生349名。訪談選取的被試是該學校化學化工專業大一到大四的24名學生,每個年級男女生各3名,學業成績分別為好、中、差。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學業成績是指專業課成績、公共課成績和學分加權所得的平均允該數據由被試所在學院的教務處提供。筆者將分數按照從高到低的順序排列,采用兩端分組法,將學生分成了3個組別。得分最高的前27%為較強組,記做A1組;將得分最低的后27%為較弱組,記為A3組;剩余的為中等組,記做A2組。
本研究使用李克特五級計分法,正向題分別賦予5、4、3、2、1的分值,反向題分別賦予1、2、3、4、5的分值。數據分析均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
3 研究結果
3.1深層動機對大學生學業成績的影響更大
對學業成績與各維度的學習動機進行相關分析(見表2)可以發現,學生的學業成績與學習動機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相關性。其中表層動機與學業成績存在一定的負相關,深層動機和成就動機與成績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并且成績與深層動機之間的相關性要大于成績與成就動機的相關性。這說明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強度過低或是動機太過于表面化都會對其學業成績造成負面影響,深層型和成就型這兩類學習動機有利于對大學生化學學習成績的提高。由此可見,對學習動機進行中等程度的激發或喚起,可以使大學生的化學學習達到最佳的效果。
3.2學困生學習動機水平較低
表3列舉了不同學習能力組別學習動機的差異。分析可知,不同化學學習能力組別在學習動機上差異非常顯著(p
3.3工科比理科學生學習動機水平稍高
由表4可知,不同理、工科專業學生的化學學習動機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是就平均分來看,化學工科的學生比理科學生的學習動機要高,但差異并不顯著(p>0.05)。
訪談結果表明,理科專業的學生就業目的性不如工科學生明確,工科學生知道所學化學知識與技能對以后就業的重要性,因此化學學習的深層動機比較強烈;而理科學生畢業時的選擇多樣(如繼續學習、到化工等相關企業工作、做中學化學教師等),使其在大學階段的學習,特別是大一、大二學段的學習目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導致其化學學習的動機水平不如工科學生高。
3.4男女生表層動機上性別差異顯著
從表5中可以看出,總體而言,男女生在學習動機上沒有顯著差異。在不同的動機類型上,大學生的深層動機和成就動機也不存在性別差異。但是在表層動機上性別差異卻非常顯著,即男生明顯在表層型學習動機的水平上要高于女生。
訪談結果表明,由于社會對男性在學業和未來成就事業的期望值要大大高于女性,而大學又作為“半個社會”,這就使得男生在大學學習時候的壓力明顯比女生大,思想較為現實,導致為追求個人利益而學習。同時由于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男生比女生更希望得到他人和外界社會的認可,他們往往急于求成,急于將自身的價值最表面、最迅速地體現出來。
3.5學習動機在不同年級間存在差異
從表6中可以看出,大學生的學習動機總體上存在非常顯著的年級差異,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從大一到大四學生的表層動機水平呈下降趨勢,但年級間的差異不顯著;(2)雖然深層動機年級間的差異顯著,但沒有呈現規律的變化;(3)成就動機年級間差異顯著,且從大一到大三其動機強度呈下降趨勢,大四成就動機稍高于大三。
為何大一學生整體學習動機水平較高,而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習動機水平逐年遞減?訪談結果表明,大一的新生剛經過高考的洗禮,學習動機還是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但隨著入學時間的加長,學生的積極性有所降低,深層動機和成就動機這兩個動機水平上下降得尤為明顯。例如,在訪談的部分學生中,很多學生有這樣的想法:我剛進校時還抱著學好化學將來能夠對社會有用以實現自己人生價值這樣的想法,覺得只有好好學習才能對得起父母,于是我學習很用功;但是到了二年級,我覺得讀書沒什么意思,只是為了得到一些考級證書才去學習;三年級的時候我認為多學少學一個樣,只要考試通過能畢業就好,沒有了一點斗志……
4 討論
綜上所述,大學生的化學學習成績與學生的深層動機相關性最大,成就動機其次,與學生的表層動機具有負的相關性。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成績,有必要在其深層動機的激發上多下工夫,且應盡量避免學生表層動機的激發。本論文調查的是大學生的學習動機,但其結論對中學生也有—定的適用性。對于此種情況,筆者建議如下。
4.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化學學習觀,認識到化學是一門有用的科學
從人類的衣食住行到高科技發展的各個領域,到處留下了化學研究的足跡。人類社會面臨著資源、能源、材料、環境等眾多問題的挑戰,化學將在解決這些問題時扮演重要的角色。教師應在教學中強調化學在日常生產生活的作用,讓學生意識到化學是一門真實、有用的科學。學習化學并不僅僅是為了修滿學分、取得成績,更多的是利用化學知識,使之更好的服務于生活、服務于社會。
4.2創設優質的化學去景,優化化學課堂教學
新穎的化學情景不但能夠引起學生學習化學的好奇心,還可以引發學生對化學的熱愛。簡單巧妙的實驗、豐富多彩的化學反應、生動有趣的化學史都可以成為化學情景中的一部90當前的化學情景教學過于陳舊,教師應該好好反思,結合當下的環境,考慮學生的學情,設計合理的、難度適宜的化學情景。
4.3正確使用激勵性評價,提高互動效果
中圖分類號 G71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6)21-0060-04
近年來,廣西自治區委和區政府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把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2014年,自治區人民政府召開職教大會,提出加快廣西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廣西教育廳將集團化辦學做為廣西現代職業體系建設的重要抓手,2014年成立廣西職教集團化辦學研究專項課題組,支持建設廣西茶業職教集團等10個職教集團開展辦學實證化研究,重點打造廣西示范性職教集團,為實現行業性職教集團自治區重點產業全覆蓋、區域性職教集團14個設區市全覆蓋奠定理論與實踐基礎。2015年8-9月,根據教育廳2015年專項綜合調研工作安排,廣西教科所組織各職教集團化辦學課題組對職教集團建設情況、主要做法與經驗、工作體制與運行機制、存在問題等進行了調研。
一、廣西職教集團建設基本情況
截至2014年底,廣西發揮獨特區位優勢,結合地方特色產業,已經建立廣西商務職教集團、廣西軌道交通工程職教集團、廣西工業職教集團、廣西經濟貿易職教集團、廣西水利電力職教集團、廣西農業職教集團、廣西計算機動漫與游戲制作職教集團、來賓職教集團、廣西茶業職教集團、廣西現代商貿職教集團、柳州現代服務業職教集團、廣西林業職教集團、中國(南方)現代林業職教集團13個職教集團。
從此次10個職教集團化辦學調研材料顯示,廣西職教集團特色鮮明、覆蓋面廣,對應了廣西地區農業、工業、服務業等一、二、三產業,參與中職學校133所,高職院校42所,本科院校7所,政府部門7個,行業51個,企業551個,研究機構30個,參與主體多元化,形成職業院校之間、院校與企業之間層次貫通、校企融合、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辦學態勢。
二、廣西職教集團化辦學經驗、特色及做法
(一)創新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機制,推進職業院校治理結構現代化
廣西大膽探索行業性和區域性職教集團建設和運行機制[1]。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等多元主體建立基于產權制度和利益共享機制的治理結構與運行機制,部分學校將職教集團管理納入學校章程建設,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廣西茶業職教集團是廣西職業院校體制機制創新的“先行者”,牽頭單位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在學院章程建設中專列職教集團章節,明確職教集團的組成、功能及運行機制等。
(二)搭建中高職“立交橋”,系統化培養技術技能人才
廣西職教集團化辦學開展特色專業、優勢專業“2+3”、“3+2”和五年一貫制中高職試點,多專業、多層次協調辦學,系統化培養技術技能人才。部分職教集團還積極探索本科教育銜接,如廣西交通運輸職教集團由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的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與桂林理工大學的工程管理專業以及廣西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三方共同聯合,開展工程管理專業高端應用型本科層次人才培養,三方確定“1+2+1”的人才培養階段,打通技術技能人才上升通道,提高縣級中專辦學層次和辦學水平。調研數據顯示,廣西職教集團中高職銜接成效顯著,高職對口幫扶縣級職校69所,中高職聯辦專業109個,中高職聯合培養學生20251人。
(三)對接地方產業,提高人才培養契合度
各職教集團更新辦學理念、準確定位、緊貼市場,對接地方產業,深化產教深度融合、加強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產業轉移和經濟結構調整對技術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廣西職教集團化辦學由適應經濟新常態、服務經濟新常態,逐步轉變為引領經濟新常態的助推器。如廣西茶業職教集團對接區內7個產茶大縣的中專學校,通過幫扶打造特色茶業專業群,為縣域茶產業發展提供高素質勞動者;集團內中高職院校與企業緊密合作,共同開展集成技術服務,開發茶葉新產品,提升茶業品牌影響力;共同開展茶專業人才培訓,促進當地勞動者就業創業,促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
(四)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協同育人機制
廣西職教集團為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提供了互惠互利的交流平臺,校企雙主體充分利用集團互通最新技術應用與人才需求信息,以產業或專業(群)為紐帶,共建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技術服務和產品研發中心、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增強職業院校技術技能積累與創新和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廣西職教集團參與行業51個、企業551家,覆蓋廣西地區特色產業和主要產業,以行業人才需求為指導,開展“訂單班”培養,為廣西中小型企業培養了高素質勞動者,拓展了集團品牌影響力。廣西商務職教集團構建“校校聯盟”和“企業聯盟”的“雙聯盟式”合作模式,與欽州、憑祥保稅區管委會、百麗集團等134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共建“順豐班”、“百麗店長班”等訂單班,推動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銜接,人才培養鏈和產業鏈相融合。
(五)共建共享,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廣西職教集團校校、校企之間以專業建設為紐帶,吸引企業投入資金、設備、師資等到職業院校,把適應市場發展需求,服務企業改造升級的專業人才及技術服務與開發回饋給行業企業,多元主體共建與現代職教體系相適應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提高集團內資源利用率,激發職教集團辦學活力。目前,廣西職教集團化辦學校企共建專業數145個,參與企業551家,校企共建校外實訓基地1625個,接收實習實訓學生249446人次,在集團內合作企業就業學生13392人/年,接收學校教師實踐鍛煉6777人/年,從集團成員企業聘請兼職教師2294人/年。美國通用、日本豐田等數十家世界知名汽車企業與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捐贈發動機、電氣設備等硬件設備,提供故障診斷軟件、培訓教材等,廣西交通運輸職教集團累計為企業訂單培養近1500名員工,實現校企專業、師資、實訓基地、就業資源共建共享的有效多贏模式。
三、廣西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成效
(一)為地方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人力支撐
集團化辦學使各職業院校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提高了學校的辦學水平和實力,為行業企業提供更好的人才、培訓、技術、智力支撐,從而提升了職業教育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廣西交通運輸職教集團近兩年組織師生與企業共同完成南寧至欽州、欽州北至北海段鐵路擴能改造工程等生產任務近30項,產值累計2000多萬元,為中職學校培訓“雙師素質”教師100多人次;培訓鑒定測量工、施工員等工種2500多人次,為廣西北部灣港國際樞紐港和航空港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支撐。
(二)與企業合作開展技術研發與培訓,助力企業改造升級
廣西職教集團利用職業院校較強的科研能力和資源優勢,為企業提供技術改造、技能鑒定、員工培訓等服務,幫助企業改進現有工藝設備和流程,提高生產能力以及新產品開拓能力,解決企業實際生產技術難題,推動企業信息化建設,促進企業改造升級。廣西茶業職教集團充分發揮集團的育人功能和科技服務功能,為集團內茶葉企業提供茶葉新品種繁育推廣、茶葉加工工藝改造、茶葉包裝、有機茶園規劃、職工培訓等全產業鏈的技術服務,共開展科技項目20多項,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4項,為企業增效5000多萬元,有效推動了茶業產業的發展。
(三)服務三農,為地方扶貧農民致富做貢獻
中職學校是職教集團化辦學的主要成員,職教集團肩負著幫扶縣級中專承擔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的責任。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依托廣西農業職教集團引進大北農集團、新勝利農業生產資料公司等8家企業,在校內掛牌建立以企業命名的人才培養基地,統籌農業類中高職院校技能鑒定和涉農培訓鑒定工作,面向縣域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開展多種形式的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培養大量服務“三農”的實用型人才。
四、廣西職教集團化辦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職教集團運行機制不健全
調研發現,由于缺乏利益約束機制與激勵機制,廣西各職教集團普遍存在成員間協作松散,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深度不夠的問題。部分集團化辦學大多集中在聯合招生層面,校企實質性合作的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學生就業創業和社會培訓僅停留在協議、合同之上,各成員單位在職教集團運行中的積極作用沒有充分挖掘出來,行業企業積極性不高,集團社會影響力不大,吸引力不強,感召力不夠。
(二)職教集團內部中高職銜接不暢
一是專業銜接的招生專業類別范圍有限、招生規模小,只限于部分學校的部分專業,專業覆蓋面較窄,沒有惠及所有中高職學生,導致中高職升學規模不大。例如廣西茶業職教集團牽頭單位廣西職業技術學院2015年開設建筑設計、機械汽車、工商管理、生化、現代農業、食品等10個專業大類66個招生專業(方向),而集團內中高職聯辦專業僅為2個。
二是中高職專業設置、培養目標、招生考試制度、評價模式、師資隊伍、校企深度合作等銜接深度不夠。中職與高職兩個學習階段內容,尤其是課程銜接不暢導致中高職課程標準對接不清楚,教材混亂,教學內容重復等現象比較普遍。
(三)職教集團成員利益難以實現共享
互動不足、權責不清是職教集團利益共享的主要問題。職教集團的建設與發展整體上尚處于自發階段,集團成員類型多樣,參與集團的動機各不相同,集團內的人、財、物等資源所有權屬于不同成員單位,無法融合為一個整體,難以統一進行協調與分配,不能很好地發揮資源的整體合力。集團社會培訓、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為企業、地方解決技術、生產、經營等資源共享不足,能真正用科研轉化成果為企業生產一線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成果還未形成集群效應。
五、深入推進廣西職教集團化辦學的政策建議
(一)完善保障體系,建立互惠互利動力機制
一是建立健全集團化辦學協調機制、激勵機制、保障機制、監控機制等運行機制,積極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集團化辦學利益分配形式[2]。協調自治區財政、發改、人社等部門共同為集團內中高職銜接、校企合作、社會培訓、技術服務等提供政策保障和資金支持,全面落實集團化辦學的教育、財稅、土地、金融等激勵政策,鼓勵社會力量通過資金、土地、設備、技術、人才、管理等多種要素投資職教集團。
二是積極轉變政府管理職能,實現從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變,引導職教集團面向市場,完善現代化治理體系。加強對各級政府履行推進集團化辦學職責的督促評估,重點圍繞職業教育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經費投入、辦學保障及發展水平與特色等方面開展督導。
三是貫徹落實廣西職教集團化辦學指導意見,全面實施職教集團建設工程,發揮職教集團在促進教育鏈和產業鏈有機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力爭到2020年,建成20個自治區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大幅提升職業教育集團的人才培養規模、經濟貢獻份額和就業貢獻水平。
(二)探索校企一體化育人新機制,協同推進中高職銜接
一是充分發揮集團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建立企業與學校定期溝通機制,通過“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模式,拓展校企合作育人途徑與方式,促進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
二是充分發揮職教集團辦學優勢,校企共建共享實訓基地、技術開發服務平臺和師資隊伍,積極探索校企協同育人的現代學徒制試點,以產業或專業(群)為紐帶,推動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產業崗位人才需求標準相銜接,促進人才培養鏈和產業鏈相融合,實現雙贏或多贏目的。
三是校企雙主體協同推進集團內中高職銜接辦學規模。健全“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中高職貫通考試招生辦法,根據不同生源特點和培養需要,職教集團逐步擴大中職與高職,高職與本科階段的招生人數及招生專業[3],逐步探索多專業、多層次系統化培養技術技能人才質量新模式,提升職業教育辦學水平。
(三)加大成果推廣與宣傳,提升職教集團社會服務能力
一是利用集團內教學設備、實訓基地、教師資源,吸引行業企業共建共享技術開發與技術服務平臺,建成新產品、新技術的培育孵化基地,促進職教集團成果孵化與推廣,推進研發成果在生產服務和教學、實訓領域的應用,推進培訓體制改革,將培訓走向市場,全力提升集團服務能力,打造集團辦學品牌。
二是加大對示范特色職教集團理論研究與實踐成果宣傳。采取報紙、網絡、微博微信等手段廣泛宣傳職教集團典型案例及經驗做法;建立職教集團網站,搭建行業企業、科研院所信息交流平臺,技術分享交流新技術新成果,提升職教集團社會影響力和美譽度;加強集團國際交流和集團內成員交流活動,舉辦行業企業發展論壇。
參 考 文 獻
一、小學數學預習作業指導的功能
(一)預習作業為學生提供練習機會
教師設計一些數學預習作業可以為學生提供練習和鞏固的機會。預習作業既是反饋、調控教學過程的實踐活動,也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獨立運用和親自體驗知識、技能的教育過程。比如學生通過預習作業可以檢驗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保持技能水平、提高解題速度、增強解決問題能力等。
(二)預習作業幫助學生做好課前準備
教師指導數學預習作業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了解學生數學學習情況、幫助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準備把握教學指向,取得最佳效率的一個有力手段。通過指導數學預習作業,能使學生學會管理時間、制定課前預習計劃、培養學習能力和發展研究能力,學會查閱書籍和資料,學會排除干擾,從而預習的能力得到了鍛煉。
(三)預習作業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潛能
預習作業和課堂教學一樣,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發展的過程,從而培養了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預習作業鼓勵學生間和師生間的合作與互動,實現多方的智力交流,從而實現學生間、教師間情感、態度和人格素養的碰撞,實
現知識、能力、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和諧發展。
二、預習作業指導中出現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不濃
部分學生由于小學學習基礎薄弱,造成了聽不懂課,成績下降的后果。再加上一些教師教學時重理解記憶、抽象思維;由于教師講得少,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多,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應大大加強,這些學生就漸漸地失去了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二)預習作業形式單一缺少趣味性
由于小學數學知識難度大,學科量也大,趣味性的內容又相對較少,所以小學數學預習作業多是讓學生背誦概念知識或是做卷子上的習題,學生們已經厭倦了這樣的模式,不再充滿好奇心及新鮮感,這是造成學生不認真對待的另一原因。
(三)教師對預習作業指導不夠重視
教師習慣于把功夫下在課前或者課上,卻往往忽視對課后預習作業指導狀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思考。只片面重視課堂教學,數學預習作業的檢查不及時等使得老師們漸漸地忽視了對預習作業的重視。
(四)預習作業負擔過重是學生應付的原因之一
小學教學還很難實現在預習作業指導上各科統一均衡考慮該指導多少才適中。往往每個學科的教師只是根據自己學科的狀況來指導當天的預習作業,每一個學科的教師可能都會根據當天的所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狀況,指導自己認為恰當的任務和內容,以鞏固和加深當天所學的知識。可是學生們所學的學科有很多,各科預習作業加起來可能就超過了學生所能承受的范圍,為了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一部分同學可能每天要學習到很晚才能完成老師指導的預習作業;一部分同學可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科先做完,剩下的不能獨立完成的就抄襲;還有一些同學就只能選擇不寫或不交預習作業。
三、小學數學教師預習作業的指導方法
(一)預習作業指導方法優化應關注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問卷調查表明,小學的學生對數學興趣不濃,甚至沒有,把學數學,做數學預習作業當作負擔,因此應付心理嚴重,常出現不完成預習作業和抄襲預習作業現象。如果能激發出學生的興趣,并且讓學生能有成功的體驗,這種現狀是可以改善的。尤其應當關注學習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題目的入口平臺應當關注學習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時常變換。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爭取多選擇一些與學生實際聯系密切的或帶有一定趣味性與創造性的題目。
例如,在學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不能整除)后,38÷2與以前的8÷2、35÷2等雖然都是除法,但已有了很大的不同。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能讓學生體驗到研究并不神秘,消除對學習數學的恐懼心理。
(二)預習作業指導方法優化應有即時性和針對性
及時,指的是預習作業的設計應與近期新學內容緊密聯系;針對,則是要求預習作業的設計指向性要強,要把設計的著眼點放在主干知識及其交匯點上,放在基本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上,避免人為地在題目中過多添加障礙,保障題目的真正效用得以充分體現。
我首先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路程應用題”教學時布置了這樣一道題,從你家門口到學校門口有多遠?你是怎樣得來的?你來上學用了多長時間?比一比看誰說的較準確,誰的方法好。第二天學生匯總出了這些方法:
學生1:我家離校大約0.5千米。我先測出我的步距,然后數到學校門口有多少步,相乘得來的。上學用了10分鐘。
學生2:我家離校大約2.5千米。我先測出我正常情況下1分鐘能走多遠,然后看我到校用了多少分鐘,再相乘得來的。我上學用了35分鐘。
學生3:我家離校大約5千米。我是父親用摩托車送來的,車上有里程表,我們用了15分鐘。
還有騎自行車來上學的;有先走一段路,后又乘車來上學的等等,這為教師上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為學生理解“路程、速度、時間”之間的關系打下很好的基礎。
(三)預習作業指導方法優化應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具有典型性意義的題目在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思想方法的作用是顯見的。典型性題目的設計,同時可以有效地克服普遍存在于數學預習作業指導方法優化中的“容量大、質量低”的不足,幫助學生提高、升華知識、思想與方法的效率。
如:在分析實際問題時,日常的用語經過提煉就變成比較精煉的數學語言了。
收集整理如下:
1.一條褲子48元;
2.上衣的價錢是褲子的3倍。
問題是:買一套衣服要多少錢?
用畫線段圖這樣獨特的數學語言來分析了這種數量關系:
這樣表達相當的直觀和精煉。這種獨特的數學語言也應該讓學生慢慢的理解和掌握。通過此問題的設計,滲透分類討論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預習作業應適量
過多的預習作業,不僅加重學生的心理和生理負擔,也加重了家長的精神負擔。目前,學生近視低齡化、普遍化,其原因之一就是學生的學業負擔過程,其中預習作業又是加重學生學業負擔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盡管預習作業有許多正面功效,包括改進學生的學習技能,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事實性信息,發展學生的自導性和責任心,以及促使家長對子女學校教育的參與等,但只重量而不重質的預習作業的負面影響更大。因此,教師設計預習作業要適量。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1(a)-0217-01
1 體育文化、企業文化的含義
1.1 體育文化的含義
職業學校中,體育文化是校園體育運動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既是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范圍體育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校園體育文化指經由學校多重形式的體育活動,如體育教學、體育競賽、健身活動等,所展現出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狹義的校園體育文化指學校所具備的體育層面的精神財富,如體育意識、體育觀念、健康理念及健身知識等。一般而言,校園體育文化有三個層面:首先是校園內的體育設施、運動器材、體育宣傳媒體及手段、各類體育活動等;其次是校園內的體育制度,如體育課程選修制度、體育競賽制度、學校體育管理制度等;最后是校園所具備的體育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及文化氛圍等。
1.2 企業文化的含義
企業文化是指在企業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帶有企業自身特點的,為廣大員工所認同和遵守的經營哲學、行為規范、規章制度、企業精神等的總和。
2 強化職業學校體育文化與企業文化有機結合的現實意義
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職業學校文化教育應展現出自身教育特色,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和企業文化的有機結合具有一定現實意義,主要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2.1 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文明發展
將體育文化和企業文化有機結合,是職業學校實施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手段,能夠激勵學生奮發向上、努力進取,通過倡導健康文明行為,對學生的不文明行為加以約束和遏制,既緩解了學生的學習緊張與疲勞,又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生活;既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和鍛煉習慣,又使學生關注社會的發展;既使學生掌握堅實的職業技能,又使學生具備更好的與人交往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文明發展。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和企業文化的有機結合,是促進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需要,也是展示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需要。
2.2 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全面素養
現階段,用人單位選擇人才并不僅看重于文憑和技能證書,而是更注重人才的職業素養。一般而言,職業素養包含個人基本素質、職業技能、職業精神三個層面,除了心理素質與專業技能外,用人單位更為注重學生是否具有愛崗敬業、恪盡職守、嚴謹負責、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等職業精神。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將對學生的就業起到促進作用,學校塑造特定的企業文化,將形成良好的職業氛圍,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漸形成自身所需的職業素養。除此之外,學校塑造特定的體育文化,也能使學生更具備堅韌的精神,有強健的體魄,有樂觀向上的心態,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全面素養的提升。
2.3 有利于學生實現零距離就業
現階段,很多畢業生上崗不久既為用人單位所淘汰,究其原因,是畢業生不符合用人單位的基本要求,即不具備適應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也不具備快速適應企業管理環境的能力。上述狀況表明,職業學校展開教學活動,不但要教會學生專業操作知識,還要培養學生適應企業和社會的能力,借鑒企業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引入企業文化,使學生體味到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差異,吸納先進企業的有價值元素,使學生具備紀律性、嚴謹的工作態度、團結協作的精神等,使職業學校學生更好地了解企業,使畢業生順利實現從學生角色到企業員工角色的轉變,實現零距離就業的需要。
2.4 有利于凸顯學校的職業特色
現階段,社會各階層對職業教育關注度還不夠,存在認識上的誤區,也缺乏品牌職業學校意識。對于廣大職業學校而言,這既是其發展進程中的不利因素,也是其提升自身形象的有利時機。在職業學校中引入企業文化,有利于凸顯學校的職業特色,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使學校師生具備認同感和歸屬感,吸納學校內外人才,從整體上提升學校形象,使學校不但獲得學生家長的認可,也獲得企業的認同。
3 促進體育文化和企業文化有機結合的策略
3.1 增加校園的硬件設施
增強職業學校體育文化和企業文化建設,應在硬件設施建設層面注意與這兩方面的銜接,首先是在促進企業文化建設方面。學校布局設計方面可以參照工廠建設格局,學校建筑安排以生產流程規劃為參照依據;營造出真實或仿真的職業環境,布置與企業生產環境相似的訓練場所,使學生更深切地感受企業文化特色;校園環境建設方面,應盡量與企業環境氛圍保持一致,如學校宣傳板報布置、學校標語口號設置、學校校徽校服的選用等,以便學生畢業后更快實現由學生角色向企業員工角色的轉變。其次是體育文化建設方面。職業學校應建設特定的體育訓練場館,以供學校師生訓練、健身使用;學校環境建設在與企業環境相一致的同時,可以以體育建設元素作為很好的點綴,如體育雕塑、體育訊息板報、體育條幅標語等,能夠給整個校園環境增添靈動色彩,實現學校企業文化和體育文化的更好結合。
3.2 文化建設的借鑒與滲透
職業學校文化建設有諸多層面,學校校園文化的開展,可以實現相互借鑒與滲透,讓學生直接參與到企業文化活動或體育文化活動之中,實現所學知識與實踐的接軌,促進學生學習與興趣愛好的有機結合,在廣泛的參與中實現相互借鑒與滲透,使職業學校的建設與管理都獲得良好發展,使職業學校的職業辦學特色得以凸顯,在多種形式的文化建設活動中,使學生樹立起“工作無貴賤、行行出狀元”的正確思想,充分挖掘自身潛力,研發新產品和新技術,為學校體育活動的有序開展出力,實現校園文化的更好創建。
3.3 利用媒體宣傳的作用
現階段,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可用的宣傳媒體種類很多,職業學校加強自身體育文化和企業文化建設,可以充分利用媒體的傳播與推廣作用。職業學校可以選用的媒體宣傳方式很多,如板報和海報宣傳、廣播宣傳、發放傳單宣傳等,也可以選用召開培訓班或專家學者講座的方式,向學生充分介紹體育知識和企業知識等,不斷拓展學生們的視野,激發學生廣泛的興趣,從而為校園體育文化和企業文化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
4 結語
現階段,很多職業學校的發展狀況令人堪憂,突出表現為體育文化缺失、職業學校特色不明顯、校企文化脫節等。職業學校加強自身體育文化和企業文化建設,促進二者間的有益結合,能夠多職業學校的整體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有利于學校及學生的雙重發展。但也應看到,促進體育文化和企業文化的有機結合,并不在于建設工作本身,而在于對校內外有利條件的充分挖掘與利用,對深層精神文化的培育、凝練與弘揚,這是一個顯得任重而道遠的過程。
參考文獻
近年來,隨著高校大規模擴招,大學生就業難成了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大學生就業不僅關系到每個學生的前途,還關系到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更是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的一件大事。鑒于此,本文將通過經濟學的視角來透視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進而提出破解的現實路徑。
一、我國大學生就業現狀
1999年以來,由于各大高校開始擴招,畢業生人數每年不斷增長,2003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212萬,2004年畢業人數達280萬, 2005年畢業生達到了338萬人。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不斷遞增,2009年竟達到611萬人,2010年則增至630萬人,今年再創歷史新高—660萬人。根據人社部公布的資料,2010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90.7%,而《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0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后的全國總體就業率為89.6%。但實際數據統計上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按照勞動經濟學慣例,攻讀碩士學位和雙學士學位不應納入就業統計之內;二是近年國家迫于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極大壓力,出臺積極的就業促進政策,如“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三支一扶”、[1]“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鼓勵高校畢業生應征入伍、高校啟動重大科研項目提供崗位吸引應屆畢業生就業等。以上措施對緩解就業壓力、提高就業統計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多數措施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就業,而只是一種就業后移措施職業規劃論文,是人力資源的“蓄水”和“儲備”。此外,大學生的就業意愿實現率降低。按照“先擇業,后就業”的模式找到的工作一般都比較理想,而按照“先就業,后擇業’的模式找到的工作則大多和自己的理想有著較大差異。表現之一就是學科的兩極分化與專業對口觀念淡化,大學生就業的專業不對口現象日漸明顯。綜合以上,當前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站。這將是一個難以解決的“瓶頸現象”。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經濟學分析
(一)企業的產業結構對人才結構的需求分析
現階段,我國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僅為33.6%,大大低于發達國家的70%—80%,也低于發展中國家的40%,而且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也明顯偏低,僅為1.9億人,占人口總數的27.5%,大大低于美國的81%,也低于印度的55%。“經濟資源在一些人為因素的作用下,違背了市場經濟的規律,片面流向重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而知識型服務業則長期處于低迷”,“這種產業結構失衡反映在勞動力需求結構上,就是知識型服務業崗位——基本上屬于所謂“白領”崗位——需求相對不足,對藍領型崗位卻產生了旺盛的需求而不是立足本土的知識密集型產業”(李國英)。
具體到某一個產業鏈,一般包含產品設計、研究與開發、品牌創立、生產制造、物流管理、批發與零售等很多環節。在這個國際分工的產業鏈中,多數國內企業僅承擔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利潤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的一些環節,處于整個產業鏈的最低端,而最關鍵的利潤高、附加值高、無污染、科技含量高的環節則被國外公司控制。國內企業承擔的低端環節,對勞動者素質要求較低,多數從事體力勞動,而需要大學生等專業人才參與的工作則較少,這加劇了大學生的就業難。
(二)大學生就業難中的“擠出效應”分析
在經濟學上擠出效應是指,當擴張性財政政策導致利率上升,從而擠出私人投資,進而對國民收入的增加產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這種現象稱為擠出效應;或者具體地說就是政府和企業都在投資,在投資項目一定的條件下,政府投的多就把企業擠出去了。在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中也存在著就業“擠出效應”。中小企業是我國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渠道,隨著經濟危機在全球蔓延及對我國產生的影響,一批中小企業停產倒閉,部分企業為縮減成本減招、不招新人,大學生就業將面臨嚴重的“擠出效應”。首先,由于經濟危機重創歐美經濟,一些留學生將因國外就業機會減少而回國,因美國金融危機從海外歸來的學子對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造成了劇烈的沖擊,他們將擠占部分就業崗位,是國內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強勁對手;其次,新經濟形勢下職業規劃論文,一些企業將裁員,這些裁員中有學歷、有就業經驗的再次就業者也將擠占部分新增崗位;再次,名校好專業學生為實現就業將降低其就業期望值,他們將往下擠占就業崗位。在就業崗位減少或相對往年就業崗位增幅減少的情況下,留學生、企業裁員、名校好專業學生將使得原本一些可實現就業的非名校非熱門專業大學畢業生被擠出就業范圍。
三、破解大學生就業難的現實路徑
(一)宏觀上加快產業升級,提高人才需求層次
我國正在由一個人力資源大國和向一個人才資源強國轉移,低端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還不能滿足廣大畢業生的需求。國家要加快產業升級,還要有一批自主的、高科技的、創新的企業吸引人才。我國廣東東莞已經提出“騰籠換鳥”的計劃,要把一些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企業搬遷到經濟不發達地區,引進一些高附加值、高科技企業。我國要實行一、二、三產業結構向三、二、一產業結構轉型。只有需求量大了,我們的畢業生才能找到更適合的空間。
(二)政府部門要制定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法律和法規
要使大學生就業市場運作有序,政府部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政府部門應盡快制定統一的大學生就業市場管理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使之按照“自由競爭、公平、公正”的原則來運行,規范就業市場以及供需雙方的行為,保障畢業生就業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這樣既可以維護供需雙方的合法權益,又可以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使大學生就業市場走上法制化的軌道。
國家和各級政府要深化戶籍和人事制度改革,進一步放寬戶籍控制,加大畢業生在就業地域和領域上的自由度,打破人才流動的層層壁壘,創造人才自由流動的大環境。在戶籍管理方面,要做到能使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放開戶口包袱,真正實現“雙向選擇”。在人事制度方面,要加大對用人機制、單位編制等的改革,打破地區、部門、行業壁壘,取消各種名目繁多的費用,允許合理流動,保證把企事業單位將自主權落到實處。
(三)科學調控高等教育發展模式適應就業市場
我國大學的招生人數應當隨著經濟發展狀況適當增減。理想的高等教育結構呈“金字塔”型,位于“金字塔”底端的是職業、技術教育,中間的是本科教育,頂端的是研究生教育站。而我國的高等教育結構呈“兩頭小、中間大”型,即絕大部分學生涌向本科教育,這種失衡的教育結構必然不能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我國應鼓勵更多的年輕人進入職業學院學習實用職業技能,這樣不但會降低企業和社會的用人成本,還會降低民眾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從而有效提高人力資源的社會經濟價值。所以,無論是綜合性大學,還是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在調整學科、確定各學科招生人數的時候,都要充分采用人力市場的調查結果以及對經濟發展的預測,而不能閉門造車。以學制四年的本科為例,學生入學的第一年,就要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幫助他們接觸和了解經濟的發展、人力市場的需求情況;第二年的時候職業規劃論文,學生就應該會結合自己的個人特點、愛好和社會需求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第三年要幫助學生了解雇主資料和市場需求,參加社會實踐和一些招聘會,讓學生直接感受就業市場;第四年輔導學生寫求職信,傳授求職要領和面試技巧等專門技能。同時,要讓大學生掌握現代最前沿的科技知識,適應飛速發展的高科技產業需求,拓寬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另外,高校應該重視創業教育,重視創新成果的市場化,積極鼓勵廣大學生依據創新成果設立公司,舉辦多種創業活動。各級高校還應建有創業中心,具有創新創業研究、創業教育、創業發展等功能。
四、小結
我國大學生人數占人口總數的比例為5%,而西方發達國家則占30%。從這個比例來看,我國的大學生并不是太多。以美國為例,該國大學生雖數量眾多,但就業矛盾并不突出,都得益于其完備的大學生就業機制和其政府的立法保障、就業政策的引導等。在我國,之所以有許多大學生“一畢業即失業”,是因為我們的產業結構對人才的需求與高校對人才的培養不能很好地對接,這種“失衡”現象勢必導致許多大學生“無業可就”。大學生就業工作是一項民生工程,也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只有追根溯源,從“根”、“源”抓起,才能有“清如許”之“渠”。
參考文獻:
1.Niallo,Higgins,Government Policy and youth Employment,Paper Prepared for the World Youth Summit to be held in Alexandria,Egypt,2002.
2.周俊.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經濟學分析[D]. 湖南師范大學, 2009.
3.楊懷祥.美國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研究及對我國就業指導工作的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
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歡樂和快慰,可以增進學生的自信心和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這是人健康發展的起點。由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先天稟賦和后天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差異,要想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使他們都有“露一手”的機會,必須采取“作業分層”的策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那一組作業,摘到屬于他們自己的“果子”。教學中,我把作業分為三個層次:A組,基本題,重在“雙基”訓練,一般適合“學困生”;B組,綜合題,重在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一般適合“中等生”;C組,創新題,重在培養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一般適合班上少數“尖子生”。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自定作業時不再有困難,即使有,只要同學或老師加以點撥,他們便會完成。這極大地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的數學水平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設計趣味性作業,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對某一活動有濃厚興趣,那么活動的效率就高。因此,在作業設計中,必須增強作業的趣味性、實踐性,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作業中集中注意力,并保持飽滿的熱情,從而提高作業的質量。如:當學生學完有理數的加、減、乘、除混合運算后,我設計了“二十四點”游戲題,讓學生作業。題目如下:有一種“二十四點”的游戲,其游戲規則是這樣的:任意四個1~13間的自然數,將這四個數(每個數用且只能用1次)進行加、減、乘、除運算,使其結果等于24。如對1、2、3、4所作運算:(1+2+3)×4=24。
(1)現有四個有理數3、4、-6、10,運用上述規則寫出三種不同方法的運算,使其結果等于24。
(2)現有四個數3、-5、7、-13仍運用上述規則,寫出一種運算式,使其結果等于24。
這樣,學生在快樂的作業中,加強了“雙基”,增強了閱讀能力和按規律辦事的意識。
三、布置“數學日記”,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
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是創新的前提。長期以來,課堂教學改革偏重于對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研究,使學生在大量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忽視了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我嘗試讓學生寫“數學日記”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和反思習慣。課后,我讓學生在作業本中記錄他們對這堂課的理解、評價,包括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真實心態和想法,尤其是哪些方面的知識不夠清楚,需要老師幫助、指導,第二天早讀課時交上來。對于學生交上來的“數學日記”,我會認真批閱,寫好批語;對他們在“數學日記”中反映的情況和問題,我都要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并寫好我的“教學日記”,以便日后進行整改。這樣,不僅可以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心理、思維和非智力因素等個別差異,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和自我評價意識。
四、讓學生相互設計作業,增強自主意識和合作交往能力
自主是創新的前提,自主意識是21世紀對人的素質的根本要求,而交往合作能力是實現創新的主要因素。為此,在作業安排上,我讓水平在同一層次的同學相互結對,彼此給對方設計一些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作業題,對方按要求完成后,再由雙方共同批閱、探討。通過這樣的生生交流,使他們感受到了集體的智慧和溫暖,較好地消除了學生對作業的枯燥和無奈。因此,教師要端正教育思想,轉變作業觀念,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把作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交往中“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合作”。
五、變課本上的封閉題為開放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數學的本質是思維,尤其是創新思維。在作業中,教師提供給學生的作業題如果總是封閉的,答案“非此即彼”,容易束縛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使學生養成“高分低能”的“考試機器”。素質教育的宗旨是要提高學生的創造意識、創造潛能,因此,教師應多設計一些開放性作業。由于開放性題目的答案可有多種,能給予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在作業中,我常常把課本上的一些封閉題進行變式,讓學生作業。
如人教版八年級數學114頁第15題題目是這樣的:“如圖,ABCD是正方形,點G是BC上的任意一點,DEAG于E,BF∥DE,交AG于F,求證AF-BF=EF。”改造為:
(1)如果G是BC延長線上的任一點,請你猜想AF、BF、EF三者在數量上有何等量關系?并證明你的結論。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2117(2014)02-0024-02
隨著近幾年來高新技術產業和信息產業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發展速度來看,高校的計算機專業課程安排必須按照市場的發展要求,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作為設置計算機專業課程的入手點,以經濟的發展需要作為設置學校計算機專業課程的核心標準。學校的計算機專業要在重視突出本校的特點同時更要學會長袖善舞地靈活地調整專業課和培養人才的計劃,拓展計算機專業的覆蓋面以吸引更多的生源,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這樣的專業調整計劃可以使學生們學到的知識很好地與時代接軌、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使畢業生學有所成、學有所長、學有所用,滿足畢業生對于市場的需求。高校只有這樣安排計算機專業課程更加具有科學性,才能使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更加符合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如今的社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互聯網時代邁進,這給當今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大學生提供了很多的就業機會和選擇,也讓很多大型的網絡公司開展了面向學校招生的局面。這種局面也體現出高校的招生和其畢業生就業是高校辦學過程中兩個重要環節,關系著高校的生死存亡。一所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是將學校的招生和就業兩個環節緊密連接在一起的黏合劑,一所高校的專業設置的好壞與否對這所高校培養學生的計劃及畢業生參加就業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高校的專業課程的設置就成為了維持這所高校生存與發展的關鍵系因素,成為了判斷一所學校是否可以更好地為社會服務與社會發展與時俱進最根本的因素之一。因此,本文在四個方面對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了探討:
1從職業生涯規劃角度分析高校計算機專業課上存在的問題
目前,迅猛發展中的高校計算機專業課中仍然存在著一系列嚴峻的問題,有些老師只是一味地注重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缺乏對計算機技術的實際操作,出現了一種理論知識比計算機技術的實際操作豐富的狀態,這種局面嚴重的導致了在往后的職業生涯中會遇到瓶頸,加深了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困難,這嚴重制約了高校的可持續發展。造成這些嚴重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學校的教育課程沒有結合市場的需求進行安排,沒有將計算機專業課與學校的招生就業工作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導致了招來的學生就業困難,而即使是找到工作的學生其在學校所學專業也不能更好的為其今后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撐,這既有損于學校的名譽,也制約了學校的來年的生源率。
2開展計算機專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
在學生學習了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以后,著重地了解了職業生涯規劃的重點和基本流程,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可以舉行一個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大賽,來提高學生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讓學生把自身價值和利用計算機專業知識相結合起來,能夠更好的服務于社會。開展這樣的一個大賽,有助于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能更好地了解計算機職業,有利于以后在職業生涯中能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提高溝通協調能力,促進了各方面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當然,這也要求把職業生涯規劃當作一個具體的核心計劃,貫穿在整個大學生活中,真正地把書面上規劃的藍圖落實到實際的社會實踐中,讓學生將來畢業以后在計算機行業中有所建樹。
3邀請計算機業內專家舉辦職業生涯規劃講座
隨著社會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個高校之間在招生和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就業方面的競爭愈演愈烈,顯然一所高校的招生與就業情況已經成為衡量其競爭力的關鍵性標準。其中如果一所學校有充足的生源,第一志愿報考率和一次性就業率都高,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這所學校的計算機專業課程既能滿足了社會以及經濟發展的需求又能體現學校的教學質量得到了社會上的廣泛認可。這樣這所大學就可以在社會上得到很好的口碑。所以,高校的計算機專業課程必須與時俱進,即高校所設置的計算機專業項目必須與本校對招生以及畢業生的工作息息相關,這是對時展對高校教育的客觀要求。
因此,學校可以邀請一些計算機行業內的專家來校對學生舉辦一個職業生涯規劃講座,這些計算機專家擁有各個領域豐富的計算機行業經驗,他們更加了解計算機行業對未來人才的需求,我們知道,高校教育的目的就是為國家以及地方的社會穩定、經濟以及其他各個方面發展培養適用性的高素質人才,這就決定了高校的計算機專業課程的教育計劃必須是與社會和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通過舉辦一個計算機職業生涯規劃的講座,能讓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更加地了解這個行業在社會中的最新動態與實際需求,為學生以后進入職業生涯做好充分準備。
4時間上恰當把握對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在大學的四年學習生活中,計算機這個行業在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中有著不同的時間節點,起著不同的重要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應該把握好這個時間點,對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不僅要讓低年級的學生更早地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而且還要對畢業前后的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相信經過一系列計算機行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大部分的學生還是會了解自己畢業以后如何發展,如果選擇職業,如何在計算機這個行業中難以生存下去。充分讓學生了解到在計算機行業中的職業生涯的現實環境。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對之前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一個回顧,審視自己是否已經明確職業生涯的目標,了解自己之前的準備是否足夠充分,并且,需要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專項指導,比如說邀請一些計算機行業的人力資源方面的專家,對計算機行業的就業需求進行講解,培訓一些計算機行業的應聘技巧,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招聘活動,讓學生能夠了解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完善這些不足,從而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了解就業指導中心提供的各種職業測評軟件,關注招聘信息,體驗模擬面試等,查漏補缺,做畢業前最后的職業生涯規劃沖刺。
綜上所述,計算機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培養學生的很多個方面。針對目前很多高校培養出來的計算機專業大學生,他們不能很好地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這嚴重的導致了計算機專業大學生就業形勢緊張的現狀,但是,通過對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生大力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充分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對幫助學生完成從學校到社會的無縫銜接,順利實現滿意就業,并最終對實現大學生成長成才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招生就業指導處,甘肅蘭州730050)
參考文獻:
[1]蔣作斌.對職業教育特色問題的認識[J].職教論壇,2003,(1).
中圖分類號:TP3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4) 02-0000-01
一、信息化與電子專業課程教學的關系
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科技一直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主要表現在經濟、文化等方面。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國家對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技術不僅成為了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更成為課程教學當中最重要的手段和方式。
首先對于什么是信息化教育,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有學者認為信息化教學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為學習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教學條件,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的系統方法。還有的學者認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比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化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適應于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對于教育發展的新要求。不論是哪種學說觀點,都反映了一個事實,即信息化技術是信息化教育實現其目的的一種有效工具和手段。
信息化技術與課程教學之間的關系源遠流長,課程教學的發展演變不僅僅受到文化的影響,同樣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是課程教學不斷發展完善的重要動力。信息化技術同課程整合的實質是社會信息文化對當代課程改革、建設和發展發生作用的過程,是信息化環境下傳統課程體系和新課程體系及其文化重新建構的過程。電子專業課程教學作為課程教學的一種,也在不斷實現與信息化技術的整合,信息化技術作為一種工具也在不斷推動著電子課程教學的發展。
二、信息化條件在電子專業教學中的運用
信息化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一種沖擊,信息化教學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在教學的時間、空間、資源上突破了限制。所以,信息化教學對于電子專業的教學來講是有著巨大的優勢。
(一)電子專業教學中使用了網絡教學的方式。
電子專業本身就是一種信息技術發展的延伸,各種電子設備是信息化教學的主要依托,比如網絡協作、Web Quest模式等。通過網絡這一新的媒介可以將很多信息和電訊展示出來,網絡的使用不僅可以將課本上的知識進行擴展,同時利用網絡查詢到現在關于電子學科的前沿動態以及前瞻性內容。另外,隨著各種智能型產品的出現,教師在上課時可以通過網絡進入這些產品的主頁,將最基本的信息以及產品設計圖的概況進行分析,這不僅節省了上課的時間而且可以使得同學們形成一種自主學習的意識,在面對一個新的電子產品的時候能夠聯想起電子專業的相關基本知識。利用信息化教學可以很好的增強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對學生心理研究,很多學生的集中時間只有15分鐘,也就是說教師上課時如何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對于傳統教學而言,很多老師都是原封不動的將課本上知識重述一遍,這樣既不能讓學生很好的接受知識,很多情況下學生還會產生厭煩心理。但是,信息化教學搭配上多媒體網絡技術的使用,在教授理論的同時,播放一些關于電子的一些圖片及解說,這樣就會形成一種情境,使得理論的東西更加直觀和易懂,同時還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積極性。
(二)利用了網盤使得信息能夠與學生共享,逐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優化了教學質量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的思想也在不斷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模式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另一方面,隨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的標準的改變,我們更加注重學生自身的思維擴散和自主創新的能力。所以,信息的擴大與共享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力,網盤的使用能夠為學生學習知識提供自由的平臺,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實現個性化教育。
(三)電子專業教學中增加了多媒體教學的運用
多媒體教學主要是基于多媒體技術和投影技術將很多相關的圖片、動畫能夠更加清晰的播放,這樣很多東西就不再僅僅是作為書本上死板的東西,而是將其能夠生動的刻入每個學生的心里,這樣知識的傳授就更加容易。
信息化條件下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信息技術作為文化發展的一部分,尤其是計算機文化對教學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K羅賓斯&F韋伯斯特所說:“計算機文化欲以它‘改革化’的形式解放學生,賦予學生控制他們的環境和自己的能力,它能被有效使用,也能被誤用;問題不僅如此,還應該比這更深刻。計算機已深深卷入改變我們自身的形象、改變權力與控制的關系之中。這不是暫時的誤用問題,而是一個本質的、基本的方面,一個對‘改革化’社會控制的發展形式極為關鍵的方面。”所以,信息化的教學條件不僅僅有助于我們的教育改革,更加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
三、信息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信息化的教學條件存在發展的必然,而且對于現代教育來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采用信息化教學的過程中,也存在相應的問題。
(一)電子專業教學自身存在的問題
1.電子專業教學的內容與實際市場需求有一定差距
電子專業是依托于現代技術發展的一門學科,但是,電子專業作為基本的學科體系,它的傳授仍舊離不開傳統理論的講解。所以,對于電子專業的一些課程來講,雖然其理論化的程度很強,但是多是基于傳統的電子技術的理論而言,很少能夠跟上現代技術的更新換代,所以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相對滯后;另一方面,課程教學中實踐能力的培養力度不夠。電子教學是一種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的學科,它不僅要求學生能夠扎實的掌握理論知識,同時還需要進行大量的實踐活動,但是在很多高校對實踐能力的培養還停留在傳統電子技術上,很多新的電子技術還沒有被納入到學生學習的范疇中。然而很多大的企業所采取的都是比較高端的技術設備,僅僅依靠學校中所學取的東西是無法適應工作的要求的。
2.電子專業的師資能力不足
筆者認為好的電子專業的老師是需要兩方面的能力,一是理論傳授的能力,即結合現代技術的發展將電子專業的基本問題以理論的形式傳達給學生。二是實踐動手能力,即當面對一個全新的技術時,能夠很好的將其具體的操作方式表現出來。在現階段電子專業師資中,能夠完全跟上時代步伐學會具體操作每個電子技術的老師的數量是匱乏的。筆者認為,這不僅僅是在于老師的個人能力的缺乏還有學校對老師培養的問題,不可否認,技術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演進的,我們不能要求一個生活在70年代的人能夠很快的掌握電腦,本身就是不現實的,但是,作為一個電子專業的教師,不能很好的掌握各個電子的操作是無法達到言傳身教的效果,更無法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所以,學校積極地對教師進行專業技術培訓、進修等是非常重要的。
3.需要明確教育信息化的條件是以更好地實現教育為目的
在信息化條件下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授課時將關注點移向了單純的科技手段,例如在利用信息技術仿真模擬實驗時,過多的關注仿真模擬而忽視了課堂實驗,或者是為了達到課件的美觀化而專注于課件多媒體動畫的制作而忽視了課件內容的整合。技術是手段,是工具,信息化教育產生的原因本質上是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為電子專業教學服務,而不是教學為了信息技術而存在。
4.在信息化教學條件下,很多教師產生了焦慮現象
隨著教學信息化力度的加大,很多老師都產生了一種焦慮心理。這主要基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師本身對技術的熟練程度不夠;二是學校進行績效評估的壓力。電子專業是一門工科專業,對于電子專業的老師而言,熟悉各種電子設備和現代電子產品是一項必備的能力。但通過對教師信息技術掌握和應用情況的調查表明,目前大多數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掌握和應用仍然停留在基礎階段。另一方面就是隨著信息化條件的不斷提高,學校對于師資能力的評估也越來越激烈。所以,在信息化條件下,很多老師承受著巨大的職業壓力,同時,伴隨著教育的改革信息化教學帶給老師的壓力也就越來越大。
(二)電子專業的教學分析
在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理論、方法與技能的掌握與應用狀況,直接影響著信息化教育的進程與效果。所以教師如何在信息化教學條件下進行電子專業課程的教學才是我們應該研究的焦點。
1.采取多媒體混合教學模式
顧名思義混合式教學模式就是在以多媒體教學的基礎上增加其他的教學方式以達到混合使用的效果。在信息化的教學條件下,多媒體的適用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但是單存適用多媒體會造成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甚至過度關注多媒體課件而忽視了自己動手和動腦的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在充分發揮多媒體功效的過程中,伴隨著板書的方式,這樣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從而產生最大的效果。例如,在對“支路電流”這一節進行指導時,老師可以事先將一些基本理論、概念、需要掌握的知識點以板書的方式書寫下來,另外利用多媒體將很多動態的圖片進行演示,這樣同學們在關注圖片的同時會基于基本的理論進行思考,而不是單存的觀看。
2.電子技術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模擬電子技術和數字電子技術方面
所以電子技術本身就是技術與理論的結合,所以單純的知識講授根本不能達到電子技術課程的要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盡量把理論教學和技術實踐結合起來。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輕視預備知識,盲目實踐,結果收不到成效的問題。因此在學生操作之前,應先對學生的預備知識進行考核,這樣能較為有效地督促學生學習。但因為不可能對每個學生都進行手把手的指導,所以整體教學效果還取決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集中實訓周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造就了學生追求成功的探索精神。當前實驗室并不能做到隨時為學生開放,為了使理論知識和實驗充分結合,可以把部分實驗器材搬到了教室,幫助學生下載電子實驗平臺軟件EWB,使學生可以隨時在電腦上仿真。實踐證明這些措施都能收到明顯的教學效果。
3.提高師資的專業能力和信息素養
師資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教師自身的努力,同時也離不開學校對教師的培訓。如前所述,教師在信息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對信息技術的掌握和熟練程度;或者因為壓力而產生的焦慮心理;或者是傳統教學思維的根深蒂固等等。這些情況看似很難解決,但是如果學校能夠對老師進行集體培訓以及在績效評估時能夠多從老師的角度出發,同時,老師自己進行自我提高,那么信息化的教學肯定能夠對電子課程教學發揮很好的作用。
課程教學是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它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主要方式,在信息化技術同課程教學的不斷整合的過程中,信息科技作為實現電子專業教學質量優化的一個工具,一位助手,是使電子技術課堂充滿活力、促進學生增強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及推動教育改革和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主要動力。
參考文獻:
[1]賈巧云.電工電子專業教學探析[J].理化生教學與研究,2013(14).
[2]張偉平,楊世偉.高校信息化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基于設計的研究[J].課程與教學研究,2010(01).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3-0114-02
無機及分析化學是我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我們十分重視課程知識體系的構筑,緊緊圍繞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原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的原則;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需求緊密結合的原則,注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要求,制定適合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細化課程內容,滲透學科前沿,大膽運用新的教學方式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教學現狀和存在問題
在學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的過渡期,按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原則,該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亦需要適當調整,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認為有下列問題需要解決。
1.理論與實驗教學大綱和課程內容設置需要進行調整。原有的《無機及分析化學》教學體系雖然暫時解決了傳統兩大課程學時過多,教學內容有重復等問題,但隨之而來的新弊端是知識體系邏輯性不強,知識點不系統,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降低,內容與實際脫節,與應用型人才培養匹配度不夠。
2.工科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不強,實驗技能薄弱。教學中發現,學生對實驗課程的學習還未養成良好的習慣,態度不端正、不重視或者有畏懼心理,上課時按方抓藥、操作不夠熟練,不能很好地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因此,實驗課程的教學管理方面要重新調整策略,在具體教學內容的甄選上,應盡可能在與理論課教學內容相契合的同時體現出工科特色,與生產生活密切聯系,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優化課堂教學。
3.師資力量分配不均衡。在《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教學中,由無機化學和分析化學兩個教研室的教師共同擔當教學任務,師資力量比較分散且不均衡,需要根據課程體系的改革重新進行調整,避免優秀教學資源的浪費。
4.教學方法傳統、保守、封閉,對學生創新能力激發不足。
近年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使教學資源緊張,專業課程的學時相對縮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專業知識深度,加上畢業生就業壓力逐年加大,學生在畢業設計上的精力投入不夠,導致畢業設計(論文)質量呈現不同程度的滑坡現象。辦學時間不長的信管(醫學)專業不具備傳統專業雄厚師資力量和良好的研究條件;信管專業(醫學)本身涉及知識面廣(涵蓋醫學、管理、計算機等),知識更新快等等原因,造成畢業設計普遍質量不高,質量下滑嚴重,引起教學管理部門的重視。
畢業設計(論文)質量下滑現象,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信管專業師資薄弱,指導教師精力投入不足。
地方醫學院校信管(醫學)專業辦學時間不長,師資相對于傳統學科而言比較薄弱。地方醫學院校信管專業教師不但承擔計算機公共課教學,而且承擔計算機類課程的教學,同時還要承擔大量的科研任務,教師精力難以保障。除此之外,畢業設計時間比較集中,教師同時指導多人精力不足;畢業設計工作量的核定比較單一固定,教師指導的積極性也不高。部分指導教師(含部分高職稱、高學位教師)本身缺乏科研與工程實踐、社會實踐背景,指導的畢業設計質量也不高。以上這些原因直接影響畢業設計的質量。
(2)學生就業考研與畢業設計時間沖突。
畢業設計的時間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學期,而此時考研復試和就業招聘也恰逢其會。畢業設計工作常常只能為找工作考研復試讓步,無法保證精力投入,勉強湊合應付。另一方面部分已經就業的學生,認為工作單位已定,畢業設計成績的優良與否,對畢業分配無影響,從而消極怠工敷衍了事。
(3)辦學條件不夠充分。
醫學信管專業辦學條件在醫學院校其他專業中處于弱勢地位,教學資金和配套設施的投入相對滯后。圖書館藏書中計算機專業書籍嚴重匱乏和落后,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無書可參閱。期刊網資料僅購買醫學和教育門類,計算機和管理類的論文期刊無法下載查閱,學生的信息獲取渠道大多從百度文庫等獲取;信管專業講座資金投入匱乏,專業認知度不足,學術氛圍不濃。學生畢業設計基本上閉門造車,這也是畢業設計質量低下的客觀原因之一。
(4)過程管理和監控工作不到位.
學校雖然建立了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基本管理流程,但在院系執行過程中不嚴格、不規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其具體表現為:
①開題檢查滯后,選題隨意更改。學生對開題工作不重視,常常在論文撰寫完畢后再完成開題報告。而開題報告中選題意義、研究現狀和研究方案的撰寫過程,恰恰是學生對選題能否把握的認識過程。開題工作準備不足,后期選題的變更,不僅縮短了學生畢業設計的時間,而且影響了教師的指導,最終影響學生畢業設計的質量。
②畢業設計全過程缺乏有效的監控。實習學生遠在異地鞭長莫及,考研學生閉門苦讀無暇顧及。指導教師憑自己主觀經驗對學生進行指導,沒有具體要求更無檢查,最終造成學生放任自流,畢業設計進度緩慢從而抄襲應付。
③管理制度不完善,執行不力,檢查流于形式。
盡管學校制定了畢業論文管理規定和實施細則,但在過程管理中,在具體指標體系上還很模糊。在制度執行上,只能憑主觀意志進行評定各個環節執行情況。院系針對畢業設計要求很嚴格,但實際執行時,由于部門人員少,日常工作任務重,再加上專業背景不同,對指導教師上報的一些檢查,僅僅是資料收集工作,而對檢查所寫的內容并不關注。院系也沒有具體的管理措施,缺乏有效督促教師認真指導、師生定期溝通、論文審閱機制,致使畢業論文的撰寫工作流于形式,管理工作形同虛設。
2 提高畢業設計質量的對策
針對信管專業畢業設計中的存在的問題,論文結合多年的畢業設計指導和組織的實踐,就提高畢業設計質量提出一些建議。
(1)加強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合理量化教師指導設計的工作量
在學生畢業設計(論文)形成的過程中,指導教師起著非常重要的主導作用。學院不僅要注重引進人才, 吸引優秀碩士、博士畢業生或外聘校外企業項目工程師,改善師資隊伍,減輕教師工作壓力,還要鼓勵指導教師積極參與科研或項目實踐,增加實際項目經驗,提出高質量的選題,更要合理的量化教師畢業設計指導工作量(如優秀畢業生工作量提高系數),提高教師的積極性。
(2)學生選題提前準備,提前分派指導教師。
信管考研學生基本上在大四上學期進行考研復習,而社會求職學生主要在大四下學期忙于招聘會。針對此種情況,大三上學期末(1月份),學院統計學生考研意向,針對兩種學生進行統計進而區別對待。對于考研需求的學生,本學期前完成導師選擇,其選題難度適當降低,適當縮短其畢業實習的時間。而對于社會求職考生,畢業實習環節不能減少。考研學生的畢業設計流程具體安排如下表:
(3)強化畢業設計(論文)的過程管理,實施全程質量監控。
畢業設計從選題、開題、指導、中期檢查、答辯到成績評定的全過程,每個階段和環節的管理和監控都直接影響畢業設計的質量。
①選題管理和監控
選題是畢業論文的首要環節,是決定畢業設計質量的關鍵工作。首先,教師在確定選題時應該緊密結合信管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涵蓋信管專業的主干課程,力求能體現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選題同時要注意與科研、教學和社會需求相結合,有一定的研究價值,還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能力情況。教師提出選題后,教研室應組織專家對課題進行審核,排除難度大、陳舊和無實際意義的課題。選題向學生開放后,有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教師根據學生實際能力和課題類型選擇學生
②開題監控和管理
開題是學生根據選題在查閱相關文獻后,設計技術路線,擬定工作計劃和方案,準備畢業設計研究的階段。通常學生對于開題報告的管理和監控基本重視不足,常常在畢業生寫論文后,事后“造”開題報告。實際研究發現,開題報告不僅有助于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研究目標,理清研究思路,而且學生還能夠認識自己知識上的不足以及是否有能力完成畢業課題,進而修訂或者更換課題。開題報告提交后,學院應組織專業教師對開題報告的內容進行統一審查,對于不符合要求的學生,重新完善開題報告。良好的開題,不僅保證了畢業設計的良好開局,而且大大減輕了后期指導教師的指導難度。
③中期管理和監控
畢業設計過程中,部分同學由于找工作或者實習并不在學校。指導教師很難對其畢業設計的進度實施監控,從而放任自流,這是畢業設計論文質量下滑最重要的原因。針對此種情況,學院應規定學生每1周或2周利用網絡向指導教師匯報學習心得或畢業設計進展情況,教師對此進行答疑指導。學院指定專人收集畢業生的每次答疑記錄,并將其納入畢業生答辯資格和成績的考核中。為把握設計進度,鞭策后進,學院應設計中期答辯環節。對投入精力不足進度落后的學生黃牌警告以及答辯資格環節重點考察,對畢業設計進度理想的學生進行表揚。中期答辯的成績應公布在班級QQ群中對落后學生進行警示和鞭策,積極推進畢業設計工作的扎實開展。
④答辯資格的管理和監控
畢業設計的答辯資格審查主要是審查學生完成課題,畢業設計指導工作是否有記錄、中期答辯是否合格、畢業論文是否規范、內容是否涉及抄襲。學院委托教研室對答辯不合格的學生進行重點考核,考核不通過的,延期答辯。指導教師對論文初審后,學院組織學生對論文進行抄襲檢測。檢測比對重復率達到30%的學生將給予延期答辯處理。嚴格的答辯資格的監控,對學生畢業論文的開展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也有利于引起指導教師對畢業設計的重視。
⑤成績評定的管理和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