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0 20:54:3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人際交往心理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大學生人際交往重要性
人際關系是指人們運用語言或非語言符號交換意見、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和需要的過程中,通過交流而形成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系,反映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大學生作為完整的社會個體,需要具有豐富的人際交往關系,包括校內與教職員工,同學間的交往關系和校外與社會成員、群體間的交往關系。
人際交往關系對人的發展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義。美國著名成人教育學家戴爾?卡耐基曾說過:一個人的成功,15%靠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85%靠人際交往和相互關系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把愛與歸屬的需要,納入其需要層次理論并放在重要位置,突顯的便是人際交往與和諧的關系。2008年,山東大學社會學系在高校畢業生招聘會現場做了1500份問卷調查,顯示出用人單位最看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能力,特別是人際交往能力。在當代亞洲成功學權威陳安之的成功公式“成功=知識(30%)+人脈(70%)”中,人際關系(即人脈)也占了70%。良好的人際關系是身心健康的需要;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促進大學生社會化進程;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促進大學生個性發展和完善;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現代人才觀的要求。
2.90后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現狀
大學生朝氣蓬勃、思想活躍、興趣廣泛策略和思考,喜歡接觸新的事物,孤獨,脆弱,競爭,煩惱,奮爭,責任似乎成了90后大學生的代言詞,他們思維獨立自信,但過于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經濟獨立意識差,心理抗挫能力弱;他們運用網絡溝通信息,但是內心較為空虛。他們置身于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之中,渴望通過人際交往認識世界、獲得友誼、滿足自身各方面發展的需要。但一些大學生并不擅長與人交往,甚至因人際關系不良導致心理扭曲,繼而引發嚴重行為問題論文參考文獻格式。正如一些報道指出的那樣,近年來大學生因不會人際交往和溝通導致心理問題,進而走向自殺的人數逐年上升,因人際關系不協調而引起的犯罪現象也逐年增加。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大研究熱點。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對大學生的發展和成才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大學是人生的重要階段,是社會化過程的一個里程碑,是走入社會前的最后準備。一項針對當前大學生職業適應能力的調查顯示,有41.98%的學生認為人際交往能力訓練對找工作有特別的幫助;有高達34.8%的人通過擇業,感到人際交往能力是自己特別欠缺的素質。上述表明大學生人際交往關系問題不容忽視,所以將良好人際關系的培養作為90后大學生的必修課勢在必行!
3.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策略
綜合國內外的研究,認為大學生人際交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自我中心、自我封閉、控制他人的愿望、討好與敬畏心理,反抗與嫉妒心理、懷有偏見、過分自卑、過分期待、性情孤僻、敵對與猜疑.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因素,除了上述心理因素外,還包括社會、家庭、教育觀念等帶給大學生的影響。另外,應試教育、家庭教養方式、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以及高校管理上的疏忽等也影響著大學生的人際關系。針對以上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建議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
(1)正確認識自己策略和思考,改善不足
無論是80后還是90后的大學生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他們的社會化程度較低、基本的人際交往(基本的社交禮儀等)能力,矛盾化解能力等缺失。這些問題的出現一方面是由于他們多處于學生的交際范圍之內,與社會上其他人交流機會相對較少;另一方面是由于當代的他們并沒有完全的認識自己,或者說是明明知道自己的缺點但是并不改正。他們過分自信,總覺得自己想法多,理想大,孤傲、自尊心強,不愿意去理解接受別人。有些人的想法過于偏激,缺乏坦誠,過分地以自我為中心,沒有正確認識自己,不能夠做到取長補短。而且網絡化程度的加強也影響著他們,虛擬世界中的交際也在他們的人際關系中占了相當的比重。這種網絡化的交流為大學生現實生活中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豎了一道無形的屏障。網絡一定程度上讓他們規避了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或者說是一定程度上過于擴大了自己的優點,缺點卻被忽視了。所以,不管作為學校還是家長都應鼓勵他們多在現實世界中交流,讓其在現實交流中去更多的認識自己,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點。只有擺正了良好的與人交往的心態,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劣,積極給予,用真誠、坦誠和赤誠之心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適當的人際交往策略去處理人際交往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2)提升自己,培養自己的專業素養和人文素養
他們處在信息交通發達的時代,網絡、電視等便捷的信息接收渠道影響著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他們關心國家政治,經濟,想法頗多,但是部分與現實差距相當大。作為教育者應該努力讓學生學會如何去抓住現在,更好的把握將來。要在大學階段策略和思考,自由時間更多的時間里去合理安排自己的課余生活,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質,不管是專業素養還是人文素養的提升論文參考文獻格式。良好的專業素質的建立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讓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充分的自信,愿意主動與人交流。如果把人際交往比喻為運動的齒輪,那么良好人文素養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劑。人文素養的提升有助于他們更多的懂得寬容、理解,懂得去付出,另一方面良好的人文素質有利于他們去更好的溝通和交流,散發更多的人格魅力,提高人際交往的成功率和吸引力!
(3)提高人際關系的重視度
要有效地提高人際交往,鼓勵學生參與更多的人際交往,不僅需要學生本人的重視,更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的重視。人際交往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早已不容忽視,可是現在社會對大學生良好人際關系的培養的重視度并不是很高,多數學生都是在無意識狀態下建立人際關系,他們缺乏有力的引導和教育,不能妥善處理人際交往中林林總總的問題。作為高校有著不容忽視的責任,要努力培養好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幫助他們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做到游刃有余,提高他們事業的成功率,而且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良好心態的建立和壓力的舒緩。學校開設相應的課程并提供各種社會實踐機會,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學習和了解人際關系處理方法。作為學生要把人際關系作為大學里的必修課,主動去了解、掌握人際關系的技巧和注意事項,有目的的去培養自己人際關系素質,敞開心扉,取長補短,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點,發揮己長,用人格魅力吸引別人策略和思考,從而能更好的建立起牢靠的人際關系網。作為家庭,是大學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庭也應該擔起大學生人及往的重要角色,有目的的去培養他們,培養他們良好的品質,積極樂觀的心態,善于理解、寬容的個性以及懂得犧牲的品質。社會上的每一個人也應該為良好人際關系的培養和建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營造良好的社會人際關系交往氛圍,讓真誠、互助、友愛在社會上廣泛傳播。
每個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改善人際關系,加強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義。總之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是當前的熱點問題,大學生人際關系具有時代性,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展望未來關于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實證和理論研究,將從更新的視角和更廣闊的視野、采用更先進的方法進行更加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淺談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與對策[EB/OL].(2008-12-22).百度網.
[2]陳龍圖.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構建策略探討[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10,5.
[3]王春玥,李楠.大學生人際關系研究綜述[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5.
[4]安洪鵬.大學生人際關系取向調查[J]. 法制與社會,2009,3.
[5]莫興文.淺談人際關系的建立[J]. 科技信息,2007,11.
[6]鐘維悅.淺談如何構建和諧的大學生人際關系[J].中國商界,2010,7.
[7]鄭杭生.和諧社會與社會學[N].人民日報,2004.
[8]戴爾?卡耐基.人性的弱點[M].機械出版社,2004.
[9]黃乾玉.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及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J].教書育人,2007.
[10]李燕冰,駱風.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生活素質的影響[J]. 廣州大學學報,2004,4.
[11]哈貝馬斯.張博樹,譯.交往與社會進化[M]. 重慶出版社,1989.
[12]卜長莉.人際和諧與社會和諧發展[J]. 學習與探索,2005,6.
[13]樊富抿,張翔.人際沖突與沖突管理研究綜述[J].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14]王宏維.加強道德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人際和諧關系[J]. 廣東社會科學,2003,6.
[15]張林英,姜雪麗.論人際和諧與人際關系道德[J]. 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6,5.
哈羅德·凱利,是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他通過自己的不斷研究發表了社會交換理論、人際互倚理論以及歸因理論。
1967 年,哈羅德·凱利發表了論文《社會心理學的歸因理論》,在文中他認為歸因過程是“個體對他的世界進行歸因-目標、傾向以及內在特性的歸因”,并用立方體模型來描述這種過程,被稱為三維歸因理論,也稱為三度理論。凱利對f.海德的歸因理論進行又一次擴充和發展,他認為:歸因是指個人對環境中的事件,去覺察或推論其性質或原因的過程,這過程包括當事人對自己或他人行為原因的推論。這種由刺激事件來推論原因的心理歷程,會影響個體后來的行為,可視為事件與行為間的中介歷程。他將歸因現象區分為兩類:一類是能夠在多次觀察同類行為或事件的情況下的歸因,稱為多線索歸因;另一類則是依據一次觀察就做出歸因的情況,稱為單線索歸因。同時,他還提出若干歸因原則:共變分析、因果關系圖解、打折扣原則、擴大原則、復雜必要原因和補償原因等。
總的來說凱利他提出了一個歸因過程的相對嚴密的邏輯分析模式,對大家的歸因過程做了比較細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釋。一個理論的建立和提出一定經過不斷地實驗和修改,事實經驗告訴我們,在許多情況下,人們對于所發生的事件,并不是多方觀察、收集足夠的信息而后進行歸因,而往往是利用在生活經驗中形成的某些固定思維以及自己的需要而做出的比較自私的歸因。所以凱利的歸因理論是在不斷發展著的,不論是自己還是其他研究者都對其進行了完善和補充。
自我知覺是社會知覺的一種形式。它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以自我為認識的對象。也是指一個人通過對自己行為的觀察而對自己心理狀態的認識。它的核心意思是說我們對自己內部狀態的了解,也像他人了解我們一樣,都是通過我們的外顯行為。凱利的歸因理論讓自我知覺變得更加完善、全面與成熟,他提出了三種不同的解釋說明行為的原因,分別是從行動者、行動者的對手、行為產生的環境三個角度解釋行為產生的原因,不再讓事情的原因產生的源泉僅局限于自己或他人,取而代之的是從多個方面進行歸因,不再讓自己走入深淵,難以自拔。
人生活與社會中,是一個既獨立又不獨立的個體,生活中我們很經常的需要與人溝通,因此,如何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已經很早的進入人們的思考,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著很多值得學習并應用的人際交往的方法。通過我自己在做學生工作的這幾年中以及找到的資料,經過整理我認為提升人際交往能力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充分認識自己
人際交往是一個雙方或多方的活動,我們應該充分的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優劣勢再去和別人交往會更加有底氣。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我們應該促進自己天賦的發展,并且培養其他自己缺少的能力,讓自己在交往中更加悠然自如。充分認識自己后,可以讓自己在交往中不易處于被動,不用妄自菲薄,用從容的姿態去交往每一個朋友。
二、真實謙虛
正所謂夸張有損真實,并且容易使人對自己產生懷疑的看法。良好的人際交往者能夠控制住自己,讓自己表現出小心謹慎的態度,話語不拖沓,語義明顯,語調清晰,并且絕不在談話過程中夸張的抬高自己。如果一個人過高的說自己,那他就在撒謊,這不僅會損壞人際交往中的聲譽,還有影響你一個人的品質,你的才華、能力都將被蔑視。謙虛是一個良好的品質,我們應該在交往中謙虛接受,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用自己的才華和智慧讓自己的話語既有品位又有幽默感,這樣就會得到很到
的交往反應,也就會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三、誠實守信、懂得傾聽
誠實守信可以說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如果你對朋友和同事說謊,這將使自己失去摯友的信任,這將是人際關系中的最大損失。很多人為了迎合不同情境的需要,說出很多難以圓的上的話,簡單說來就是說大話,這樣就很容易說到做不到,這樣也是不誠信的一種。因此我們要避免說大話,“言”于律己,做不到的一定不可以隨便答應別人,這樣的你會得到更多人的喜愛。另外,還要學會傾聽,在交往中不要一味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要做一個耐心聰明的觀眾,專心誠意的聽別人講話,這會讓對方充分感受到對他的尊重。在懂得傾聽的同時也要善于傾訴,與他人有良好的溝通,溝通就是通過傾聽來理解別人,通過表達來使別人了解自己,所以要善于傾聽與傾訴,與他人建立良好的溝通平臺。通過這一來一去的相互理解和幫助,人際關系的技巧會更加純熟,也會讓自己成為一名交往高手。
[中圖分類號]G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4-0070-03
原理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從出生之日起,人就通過各種人際交往活動建立關系,人不能脫離他人、脫離社會而單獨生存。美國學者卡耐基指出:在現代社會,人們事業能否取得成功只有15%靠他自身的能力,而85%則取決于人際關系。如何進行有效得體的信息交流和人際互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很多現代人的困惑,也是很多人研究和探求的焦點。在眾多實踐和研究的成果中,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著作再次受到推崇,其中《弟子規》的影響越來越大。很多學校用它教育孩子,很多單位甚至是外企,將它作為員工培訓的手冊,以構建和諧的個人關系、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
《弟子規》源于《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講的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愛。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韻形式寫成,全文360句,共1080字,對孩子的言語、行為、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詳細而明確的要求。《弟子規》原名為《訓蒙文》,原著由清代學者李毓秀所撰,后由學者賈存仁在《訓蒙文》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并把書名改為《弟子規》。
現代人際交往是否有規可循,有范可依,如何才能提高現代人人際交往的水平,從而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弟子規》能給我們現代人際交往怎樣的啟示?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對近年來關于《弟子規》和人際交往兩方的文獻進行了梳理,欲從先人的智慧中尋找現代人際交往的規范。
一、《弟子規》研究
(一)《弟子規》解析
隨著《弟子規》日漸受歡迎,市面上各種解讀本成為暢銷書。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有《錢文忠解讀弟子規》、鐘茂森的《細讀弟子規》、蔡禮旭的《細講弟子規》,還有各種兒童讀本數十種。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錢文忠將《弟子規》搬上央視百家講壇,其講解內容已編著成書《錢文忠解讀弟子規》。該書以《弟子規》原文為基礎,充分融入對現實的深層次思考,穿插上百則故事和案例,講述了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為人處世應有的基本理念和行為規范,闡述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和余力學文等思想對于現代人的作用,針對目前社會中存在的諸多道德危機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解決之道。蔡禮旭老師的《細講弟子規》以追求人生的幸福為起點,以社會現實為案例,講解如何在現實當中進行明智的選擇,如何孝敬父母,如何自理自立,修身立德,從而建立自己內心的和諧,得到幸福的人生。而以鐘茂森博士的最新演講整理而成的《細讀弟子規》,結合自身經歷逐字逐句講解落實《弟子規》中的效用,強調個人道德品行是根基,修身修心,“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提倡“人皆可以為堯舜”。
(二)《弟子規》的當代意義
《弟子規》是匯集了儒家思想當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精髓提煉出來的做人行為規范,是儒家文化在生活中的具體體現。重拾中華文化,學習儒家經典,用《弟子規》中“孝悌”“謹信”“泛愛眾”的做人規范指導當今人們的生活,能夠讓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有規可循,樹立個人良好的道德品行,建立和睦的家庭關系,對構建和諧社會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近年來,《弟子規》受到廣泛追捧,很多學校用它來教育孩子,很多單位甚至是外企,將它作為員工培訓手冊,舉辦了很多大型講座論壇,成為廣為學習和交流的典范。綜合現有研究文獻、一些人的學習感悟或者親身實踐,《弟子規》的現實意義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個人成長、成功的價值。《弟子規》中將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和學文等思想融入其中,從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去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學習和實踐《弟子規》,不僅能夠洗滌心靈,修身立德,樹立個人崇尚孝順、仁愛、謙遜的內在品質,從行為方面,培養個人良好的人際交往規范,即如何對待父母、尊長、領導、朋友等等處世之道,成為個人立足社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獲取人生幸福觀的最佳讀本。
第二,對當代教育的價值。良好品德的培養首先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其一,在家庭教育中,《弟子規》認為父母要教育子女盡孝悌之道,就是對青少年兒童進行感恩教育,讓受教育者感受別人對自己的愛,體驗理解別人對自己的付出,并把報答別人作為自己的一種人生信念,這應該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其二,父母要教育子女施仁愛之心,只有學會關心別人,才能處理好與周圍人的關系,才能獲得更多成功的機會,也才會成為一個真正幸福的人,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溫馨與和諧;其三,要培養子女誠實守信,見賢思齊,謹言向善。這些行為規范與準則對今天的青少年仍有極好的教育意義,對改正當前青少年中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大有裨益。學者張慧玲認為,《弟子規》是圣賢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適用于家庭教育,并且還適用于各階層不同年齡的人學習和效仿。很多學者一致認為當前的學校教育應遵從“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先訓,加強思想道德、行為規范的教育。《淺談與大學生德育教育》中指出,當今我們在落實國家德、智、體、美、勞的教育方針時,往往以智育為先,忽視了對學生“德”的教育。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小學、中學、大學都是以分數高低論英雄,忽視了對孩子怎樣做人的教育。大學生之前的學習絕大部分是文化知識的學習,而對德(即怎樣做人、做怎樣的人)的學習比較欠缺。大學是他們走向社會的最后一站,充分利用大學階段的學習,為他們補上這一課是有必要的。《弟子規》對現代教育的啟示意義是要在學校的思想教育當中加強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尊重教育。
第三,對企業管理的價值。《弟子規》不但走進了校園,同時走進了企業。不少企業內部推行《弟子規》的學習和踐行,用《弟子規》進行現代企業文化和管理制度的探索,如廣東正業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匯通匯利公司、浙江春暉集團等都從《弟子規》中得到了現代企業管理的啟示。《弟子規》的孝悌、忠信等教育,能夠使員工之間、員工和領導之間建立友好和睦的關系,有利于團結互助、執行和諧的企業文化;《弟子規》中的謹、信、泛愛眾、親仁、有余力學文等思想指導員工的日常行為,不但能夠培養德才兼備的員工,而且以此標準為客戶服務,處理企業外部關系,能夠提升客戶滿意度,增加企業經濟效益。北京匯通匯利公司結合現代管理學、儒學,從企業文化建設、領導倫理與社會責任、激勵管理、管理溝通與組織沖突解決、核心競爭力五方面,提出“在企業中落實家道”的觀點。認為,《弟子規》是基于對中國人人性的深入理解,構建的基于中國人心理行為的管理模式、工具和方法,這對中國企業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弟子規》的現代意義在于它有助于治國安邦、興家旺興,彌補西方管理理論制度化、模式化的不足之處,并將較為抽象的中國儒商管理理論具體化。
第四,《弟子規》對于建構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古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弟子規》包含了為人子弟在家、在外、待人、處事應遵循的一切道德規范,通過學習和踐行《弟子規》,實現個人幸福、家庭和睦、兄友弟恭、朋誼友信,人人都秉承“凡是人,皆需愛,天同覆,地同載”(弟子規)的思想,人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那么和諧社會就在眼前。劉碧珠認為德治的效用在于動員人的道德情感,使人成為有道德的人,使社會成為友愛和諧的社會。人和、家和、國和是國家興旺的前提與基礎。所以,法治在于安邦,德治則在于興邦。《弟子規》從人本管理入手,即自我管理,通過主體人的自我認識、自我判斷、自我選擇和自我努力來實現對自身的身體、心靈、精神、情感、智慧水平的改善,最大程度地克服個人私欲,追求更高層次的社會價值,《弟子規》教育是治國安邦之根本。
第五,對研究當代人際交往規范有重要的啟示。在現有關于落實《弟子規》行為規范的資料中,有各地方政府部門主辦的中國傳統文化匯報團在全國巡回演講五十多場的光盤和聲屏之友,如《家和萬事興》《家庭百科》《道德的力量》等書刊,即實踐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撰寫或者講述的學習《弟子規》后自身改變及家庭和諧的心得,很多事例催人淚下,很多故事令人反省。這些實踐的案例對于研究當代人際交往規范有重要的啟示。
二、人際交往研究
(一)人際交往的界定
現代漢語詞典詞條“人際”釋為“人與人之間”,詞條“交往”釋為“互相來往”。人們普遍認為“人際交往”屬于心理學范疇,注重交往的心理狀態和建立的心理聯系。
鄧卓明認為,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接觸,從而在心理和行為上發生相互影響的過程,包括動態和靜態的兩種含義。動態的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物質和非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即通常意義上的人際交往;靜態的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動態的相互作用建立起來的情感聯系,即人際關系。
從社會學角度看,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馬克思認為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社會交往。薛振田認為,“人際交往是人們運用一定的工具傳遞信息,交流思想,以求達到某種目的的一種社會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社會活動,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從組織行為學角度看,吳遠認為,“人際交往就是交往主體在一定的情境和條件下,通過某些交往行為,作用于交往對象,從而達到人際交往的效果。其中包含了人際交往的五個要素:交往主體、交往條件、交往情境、交往行為和交往對象。”
綜合以往研究者對人際交往的界定,人際交往是一種社會性活動;是一種信息溝通方式;是一種滿足心理需要的過程;是人的一種外在行為表現。
(二)現代人際交往規范
21世紀是信息化全球化的社會。社會的特點是不僅變化速度快,而且呈現市場化、服務的專業化,社會的巨大變革對現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均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作為現代人,行為交往方式應如何適應這種變化,也就是說,人際交往是否有規可循,有范可依?在學界此答案是肯定的。張向東博士認為,“全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都有適合于自己特點的規范和禮俗,沿襲多年,經久不衰。隨著現代化信息社會的到來,人際交往日趨頻繁,它已不限于本民族和社區之內,在空間和地域上有極大超越。我們迫切要求建立世界通用人際交往規范,以促進世界各族人民之間的理解和友好往來。”張向東博士結合中國傳統禮儀,總結出人際交往的基本規范有以下四點:1.熱情、禮貌;2.誠實、信用,即中國古代倫理道德規范中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中的信;3.尊重和理性;4.利他和團結,它們既決定著交往的動機,也直接影響其結局。而賈士祥認為,人際交往的行為規范是溫、良、恭、儉、讓。溫,即和厚,指為人性情溫和而敦厚;良,易直也,指要做一個和易、正直的人;恭,莊靜也,即莊重而不輕浮,敬重而不傲慢;儉,節制也,意為約束、限制、節制,指在人際交往中,能夠對自己的情緒、感情和欲望加以約束,限制和節制,而不是事事以我為中心,為所欲為,傲慢無度。劉桂鳳認為:正確、規范的人際交往就應該奉行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道德,大力倡導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家庭美德,大力倡導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正、服務群眾、貢獻社會的職業道德,大力倡導文明禮貌、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論墨子倫理思想的人際交往原則》一文講述了墨子以“兼愛”“非攻”為核心的人際交往原則:一是平等相愛原則;二是互利互惠原則;三是寬容大量原則;四是守信重諾原則。周向軍在《人際關系學》一書中將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歸納為十一條,一是擇善原則,二是調衡原則,三是積極原則,四是真誠原則,五是理解原則,六是守信原則,七為人道原則,八是平等原則,九是互利原則,十是相容原則,十一是文明原則。
此外,很多講述人際交往藝術、技巧的文章和書籍里也涉及一些現代人際交往規范,比如在熊宗誼的《與人共舞》中講求愛是相處的藝術。凡事有度;《卡耐基處世的藝術》中所講真誠、尊重、贊美、愛等其實也都涉及現代人際交往的一些基本規范。但這些資料書籍中所講僅在技巧層面,并沒有形成規范的層面。
三、《弟子規》為現代人際交往規范提供借鑒
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筆者發現如下一些問題:
其一,近幾年,雖然社會上掀起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弟子規》的熱潮,人們日漸認識到《弟子規》的現實意義和價值,但是對《弟子規》的研究文獻當中,感性的文章比較多,如學習感言、社會觀察隨筆、采訪文章等,學理性的研究寥寥可數,所以《弟子規》有哪些現實意義和價值,如何發揚和運用《弟子規》中的精髓有待學術界做更深層次的研究討論。
其次,關于人際交往規范的文獻,雖然古代早有學者論述,然而在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進入科技迅猛發展的變革時代,對于當代人際交往規范的研究文獻不僅比較少,而且闡述比較籠統和零散,沒有具體說明人在所處的五倫關系中,每一個角色應如何扮演,其行為依據什么規范才能承擔起該角色的職責;更沒有詳細敘述人在扮演不同角色時,應如何交流與溝通,即雙方交往時遵守什么規則可使雙方的關系更和諧、更融洽。這些問題不僅關系著人自身的和諧、家庭的和諧,也關系到社會的和諧。
總之,人際交往實質上是一種人際傳播與溝通的過程,簡言之是人們運用語言符號系統或者非語言系統進行接觸、表達、溝通、交流、情感抒發,從而建立相應人際關系的過程。如果從傳播學的角度探討人際交往的規范,并以《弟子規》中描述的為人子在家、在外、待人、處事所遵循的行為規范為例,進一步探索現代人際友好交往的法則,不僅有利于傳承我國傳統的優秀文化,而且對推進文化創新,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毓秀(著),賈存仁(修訂).《訓蒙文》改名為《弟子規》[M].清朝.
[2]張慧玲.《弟子規》對現代家庭教育的價值和意義[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5月,第36卷,第3期.
[3]黨瑞清,趙曉明.淺談《弟子規》與大學生德育教育[J].文學教育,2010.11.
[4]吳珊珊.《弟子規》的道德教育思想初探[J].人文論壇.
[5]王承進.從《弟子規》看企業道德管理[J].HR經理人,2009.07.
[6]劉碧珠.從匯通匯利公司的實踐看《弟子規》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J].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9.
[7]鄧卓明.涌浪中的理性審視[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年版.
[8]薛振田.管理心理學原理與應用[M].山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5.
[9]吳遠.組織行為學[M].河海大學出版社,2004.
[10]桑偉林.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J].2010年3月.
[11]張向東.人際交往基本規范[J].
[12]賈士祥.人際交往的行為規范――溫、良、恭、儉、讓[J].學理論.
[13]劉桂鳳.要重視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道德規范教育[J].河北理工學院學報,2002年11月,第24卷,第4期.
[14]鐘小紅.論墨子倫理思想的人際交往原則[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1月,第28卷,第1期.
[15]周向軍.人際關系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16]錢文忠.錢文忠解讀《弟子規》[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年8月.
[17]石家莊市商業聯合會.家和萬事興-道德特刊[J].聲屏之友報社,2010年4月.
[18]河北日報報業集團.家庭百科報-幸福特刊[J].2010年8月,總第501期.
[19]莫勁奔.《弟子規》的當代意義[J].讀書,2009年第8期.
[20]杜維超,蔡志良.《弟子規》的兒童人際交往品質培養思想及其啟示[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10月,第12卷,第10期.
[21]黃曉華.《弟子規》《三字經》不能丟[J].海南日報,2009年3月.
[22]楊萬霖.《弟子規》:一般很重要,一般很糟糕[J].黑龍江史志,2010年8月,總第225期.
[23]鄭秀芬.《弟子規》中的儒家文化傳統及現代價值[J].新聞愛好者,2010.7(下半月刊).
[24]李靖.“釋商”胡小林:生意場上,何必焦慮?[J].中外管理,2009年9月.
[25]王蒙.從熱讀《弟子規》說起[J].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1月12日,第001版.
[26]趙紅衛.論《弟子規》的德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管理觀察,2008年11月.
[27]畢琳,任欣.儒家思想對人際傳播活動的規范[J].青年記者,2010年12月中.
[28]劉集賢.行有余力 則以學文[J].新聞導刊,2006年4月.
[29]王維坡.一本《弟子規》引領德育路――西烏旗信用聯社企業文化側記[J].錫林郭勒日報,2010年,7月14日:第004版.
[30]梅巖.人際交往的社會學構建[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31]李寧.現代人際交往與和諧社會構建[J].寧夏大學學報,2007年7月,第29卷,第4期.
[32]金正昆.人際交往中的溝通技巧[J].刊授黨校,2006年9月.
[33]羅素.和諧社會建設背景下的大學生人際交往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34]王長飛 大學生人格特質與人際交往能力的關系[J].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10月.
[35]卓成霞.當代大學生人際溝通的有效性問題研究[J].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4月.
[36]陳慧.人性修養與人際交往――《菜根譚》對現代管理心理思想的現實意義[J].社會科學集刊,2009年第4期.
[37]李炳海.本能•規范•原則――人際交往話層次[J].現代交際:P25.
課題名稱:中學生人際問題影響因素及干預策略的研究
課題類別:名師專項(A類)課題
課題編號:1201442497
承擔單位:廣州市鐵一中學
課題負責人:黃雄
聯系電話:
起止年月: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
E-mail地址:
廣州市教育研究院 制
2015年5月
一、開題報告(提綱:研究背景與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研究重點與難點、研究的創新點、研究基礎、預期成果、研究人員組成及分工、研究進度、經費分配、參考文獻,可加頁)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中學生處于身心發展不平衡階段,在人際關系方面,在與家長、同學或者老師的交往過程中由于交往策略不當引起各種的心理問題,從而影響學業及身心健康;本研究在整合了中學生人際問題影響因素,結合中學生的在人際問題上的認知、情緒、行為、生理反應,建立理論模型。
擬通過國內外文獻整理,修訂中學生人際壓力量表;利用相關量表進行施測,獲得中學生人際壓力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和SCL-90測試數據并利用SPSS處理和分析數據,探討中學生人際壓力影響因素。
在數據研究的基礎上開展中學生人際壓力方面的心理危機干預實驗,以期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相協調的,預防、預警、干預相配合的中學生人際壓力干預策略。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國內研究
國內研究主要傾向于一個或者多個因素與人際交往的相關研究。聶衍剛等通過《青少年社會適應量表》、《青少年人際壓力量表》和《青少年人際交往自我效能感問卷》對中學生進行測量,結果顯示青少年的人際自我效能感能顯著地正向預測其社交適應行為;而同伴朋友壓力和家庭環境壓力則負向預測社交適應行為。
劉紅梅等認為不同的情緒調節策略可以影響個體與他人之間的關系的建立或破壞,在人們的社會交往中,使用不同的情緒調節策略會使個體在人際交往情境中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方式從而帶來不同的交往結果,隨著個體的生活范圍逐漸擴大,需要進行的人際交往越來越多,人際關系越來越復雜時,采取適當的調節策略,成功地進行情緒調節,是影響個體獲得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因素,在人際交往中善于選擇良好情緒調節策略的人,往往會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而那些交往能力較差的人可能在社交情境中進行情緒調節時往往選擇的是一些不太合適的情緒調節策略。
程玉潔等認為家庭功能通過情緒智力間接影響中學生人際適應,家庭功能對人際適應有顯著預測作用。家庭功能的相互關系、溝通、父母關注與親社會傾向呈顯著正相關, 與人際疏離呈顯著負相關;而家庭沖突、父母控制與親社會傾向呈顯著負相關, 與人際疏離呈顯著正相關。
2.國外研究
在親子關系方面,Markowitz F研究發現,家庭心理環境對學習困難兒童親子關系中父母教養方式父母監控維度親子依戀程度都有一定影響。
在同伴關系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學業成績自我概念兒童孤獨感的形成等方面研究表明,同伴關系不僅影響學生學習目標的確定,而且影響其學業成績。同時,兒童的班集體歸屬感對其后來的課堂投入與參與產生重要影響,不良的同伴關系往往會導致較差的學業成績。
在師生關系方面,有研究發現,師生關系與學業成績關系密切,其中師生親密影響比較大師生親密對學生的發展帶來了積極影響,而師生沖突和師生依賴則產生了消極影響有研究者研究了理論和實證基礎上的師生關系,他們特別關注師生關系對維持青少年生活的重要性,他們認為青少年接受特殊教育服務的類別中,其遭受社會情感和心理健康問題的危機正在增加,需要教師適時給以幫助。
三、研究內容及重難點、創新點
(一)研究內容
1.通過資料收集和文獻查找法,在理論反思的基礎上提出中學生人際壓力問題影響因素及干預策略預想。
2.利用壓力量表進行實測和分析數據(研究重點)
(1)通過國內外文獻整理,修訂中學生人際壓力量表;
(2)利用相關量表進行施測,獲得中學生人際壓力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和SCL-90測試數據;
(3)利用SPSS處理和分析數據,探討中學生人際壓力影響因素。
3.開展中學生人際壓力方面的心理危機干預實驗,以期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相協調的,預防、預警、干預相配合的中學生人際壓力干預策略。(研究難點)
(二)創新點
1.理論創新。本課題在已有的文獻及理論基礎上,從多學科的視野,采用心理學、教育學實證研究的方法,系統地探討了中學生人際問題的影響因素,建立中學生人際問題干預模型,這對學校和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理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2.內容創新。本課題修訂和使用中學生人際壓力量表,系統地從中學生個體與群體二個方向三個層次(認知、情緒、行為),系統探討中學生人際問題的影響因素,進一步制定心理干預方案,從學校領導、心理教師、班主任、學生同伴、家長五個對象、四個層次培訓干預工作者。最后通過實證研究檢驗干預效果,修訂和完善理論模型。這樣系統、綜合研究中學生人際問題對中學生心理和行為的評價體系、影響機制和干預措施是一種創新。
3.方法創新。本課題針對學生人際問題構建干預層級模型,開展學校多層級心理干預實驗,這也是同類研究少見的方法。
四、研究設計與方法
本項目是一個實證性的研究,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將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全方位的綜合研究:
1.文獻綜述法與理論模型構建:通過資料收集和文獻查找法,在理論反思的基礎上提出中學生人際壓力問題影響因素及干預策略預想。
2.心理測驗法:a)通過國內外文獻整理,修訂中學生人際壓力量表;b)利用相關量表進行施測,獲得中學生人際壓力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和SCL-90測試數據;c)利用SPSS處理和分析數據,探討中學生人際壓力影響因素。
3.人際壓力干預實驗法:開展中學生人際壓力方面的心理危機干預實驗,以期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相協調的,預防、預警、干預相配合的中學生人際壓力干預策略。
五、研究進展情況與課題成果
(一)研究進度安排
1.第一階段,理論構建期:文獻研究,建構理論,提出研究假設(2018.3-5)。
(1)前期的文獻的搜集和整理,總結前人已有的研究,提出目前中學生人際壓力心理危機的研究的不足及研究構想,對人際壓力進行定義,對干預策略進行整理歸納及構想;
(2)召開課題論證會和研討會;
(3)進一步明確研究目標和研究計劃;
(4)撰寫理論綜述文章。
2.第二階段,研究準備期:包括研究工具、研究對象、研究材料的準備(2018.6-9)。
(1)修訂相關工具,修訂中學生人際壓力量表等;
(2)制定心理測驗方案,選擇研究對象,在全校范圍內進行相關問卷的前測,篩選出具有人際壓力方面心理問題的對象。
(3)通過數據探討中學生人際壓力影響因素。
(4)制定心理干預方案,從學校領導、心理教師、班主任、學生同伴、家長五個對象、四個層次培訓干預工作者。
3.第三階段,實證研究期:干預研究(2018.10-2019.3)。
干預層級模型圖
針對四個層級的對象制定不同的干預措施和策略,選取具有人際壓力問題的學生分成干預組和控制組,對干預組的學生在一個學期內進行多層級干預實驗,控制組的學生只進行單一干預。
4.第四階段,干預實驗期:干預實驗研究(2019.4-9)。
采用學校和家庭相結合,團體和個體相結合的心理輔導方法,開展學生心理危機應對策略的干預實驗,以期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相協調的,預防、預警、干預相配合的人際壓力問題干預機制。
實驗思路: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干預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對象,制定干預(教育)措施,設立干預組和控制組,通過前測后測,比較實驗后,干預組與控制組的心理狀態水平的差異。
5.第五階段,總結期:分析數據、進行總結,修訂和完善理論模型(2019.10-2020.3)。
(1)撰寫研究系列論文和結題報告;
(2)請專家對課題研究成果進行鑒定
(二)實證研究的手段和關鍵技術
1.心理測驗技術
本課題將認真編制、修訂和借鑒國內外信度效度高的相關心理測驗問卷和量表,嚴格挑選測驗對象,精心組織測評,保證測驗數據的客觀、有效。
2.關鍵點
關鍵點有三,一是要利用心理測驗技術和訪談法篩選具有代表性的被試;二是要對量表數據進行科學處理,探討中學生人際壓力的影響因素;三是是干預措施的選擇和制定,不同層級干預實施者的實施效果,保證研究數據的科學性。
(三)預期成果
序號
研究階段(起止時間)
主要階段性成果名稱
成果形式
1
2015年—2016年
中學生人際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
論文
2
2016年—2017年
中學生人際問題干預策略的研究
論文
六、研究人員組成及分工
序號
姓名
承 擔 任 務
1
黃雄
項目設計及組織實施
2
蘇宜歡
心理輔導干預測驗
3
周虹
心理測量數據收集分析
4
徐雁
心理測量數據收集分析
5
蔣茂霞
學生人際問題現狀調查及分類探因
七、經費分配
支出科目
金額(萬元)
用途說明
1.直接費用
1.9
問卷、量表印制及數據收集,參加相關學習及交流,費,邀請專家指導等
2.間接費用
0.1
開展開題與中期評議、驗收或鑒定和其他管理活動開支的費用等
八、主要參考文獻
[1]林崇德主編 《發展心理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沃建中等,中學生人際關系發展特點的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1,03,9-15
[3]聶衍剛等,青少年人際壓力人際自我效能感與社交適應行為的關系,心理與行為研究,2013,11(3),346-351
[4]賈接梅,國外青少年人際關系研究綜述,經濟研究導刊,2011,11,204-205
[5]劉紅梅,中學生情緒調節策略特點及其與人際關系的相關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
[6]李紅梅,中學生自我表露訓練對人際關系的干預研究,社會心理科學,2012,11(27),1334-1337
課題主持人簽名
年 月 日
二、開題活動簡況
開題活動主持人(一般為課題負責人):黃雄
開題時間:2015年5月20日
開題地點:廣州市鐵一中學越秀校區小會議室
專家組組長:
專家組成員:
課題組成員:黃雄、蘇宜歡、周虹、徐雁、蔣茂霞
所在單位人員:
其他:無
三、專家評議要點(側重于對課題組匯報要點逐項進行可行性與合理性評估,并提出建議,限800字)
評估:
1.本課題力圖從學校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咨詢心理學、危機管理學等多學科的角度,采用心理測評和數理統計、學校心理教育實驗等方法,利用行為觀察、高級統計和學校教育手段(如校會、級會、班會、個體咨詢)等方面開展研究,研究人員也包括了政治學科、心理學科等方面的專業人員,具有鮮明的整合特色。
2.本研究的成果不僅可以為同類研究提供實證支持和理論基礎,其結果探討了中學生人際問題的影響因素,從學校領導、心理教師、班主任、學生同伴、家長五個對象進行干預培訓,驗證干預效果,可以為中小學開展心理問題預防、心理問題干預及應急管理提供科學的依據,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3.本課題對中學生心理問題的危機干預這個大項目有支持作用,不僅在理論構建、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技術等方面具有填補價值,而且可以為國家高效、有序應對校園常規危機事件提供重要的決策參考意見,為推動應急管理交叉學科發展,培養應急干預創新型人才發揮作用。
建議:
1.研究中要注意測量工具和統計工具的科學規范性。
2.干預策略的研究要基于學生實際,要有利于幫助學生解決交往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專家組組長:
專家組成員:
年 月 日
四、重要變更(側重說明對照課題申請書、根據評議專家意見所作的研究計劃調整,限1000字,可加頁)
無
課題主持人簽名
年 月 日
五、區科研管理部門意見
科研管理部門蓋章
年 月 日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05-137-03
目前,我國高職學生在頂崗實習的過程中普遍面臨諸多挫折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對實習工作、人際溝通、實習環境和情緒管理的不適應。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有關挫折的心理學研究存在如下問題:一方面,研究范圍(對象)狹窄。多數研究將焦點集中于大一新生,針對頂崗實習這一特定時期的抗挫折心理素質的研究相對較少;另一方面,研究結果零散。少數研究僅僅進行思辨探討,未能進行深入的實證研究。鑒于此,我們擬通過實證調查客觀分析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現實狀況,為科學推進高職學生頂崗實習心理素質教育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研究方法
(一)被試
從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重慶電子工程職院等高職院校抽取高職學生作為被試,共發放和回收問卷512份,剔除明顯不合格問卷,再經測謊題篩選,得到有效問卷489份參與統計處理。其中,男生237人,女生252人。城市家庭來源學生211人、農村家庭來源學生278人。理工科專業193人,文科專業180人,藝術類專業116人。
(二)自編測量工具
在開放式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的基礎上,結合已有文獻編制了50個題項(包含兩對測謊題)的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初始問卷,在此基礎上進行項目分析。首先,刪除差異不顯著(標準差低于0.90)的條目,并使用相關法對剩下的條目計算各題項與量表總分的相關,對題項與總分的相關低于0.20的題項進行刪除。刪減的條目還包括因素負荷值低于0.40的題項,共同度低于0.20的題項,在多個因子上負荷值均較高的題項。在題項設置和增刪過程中多次邀請教育心理學專家進行修訂和審查,保證問卷維度和題項能涵蓋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基本特征。最終形成了包含四個因素、二十個題項的正式問卷,問卷題項采取Likem五級評定法計分。
本問卷包含四個因素:一是工作適應(特征值2.523,貢獻率15.277%;指高職學生對待實習本職工作中表現出的挫折容忍力);二是人際交往(特征值1.723,貢獻率11.073%;指高職學生適應實習工作中領導和同事間人際挫折的心理素質);三是環境適應(特征值1.635,貢獻率10.268%;指高職學生適應實習工作環境的挫折耐受力);四是情感障礙(特征值1.472,貢獻率9.257%;指高職學生適應實習工作情感的受挫心理素質)。四個因素共解釋總方差的45.875%,各因素載荷在0.40-0.80。
問卷采用內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作為信度指標,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調查問卷總體和4個因素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在0.603-0.921,總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為0.904,分半信度系數在0.632-0.854,說明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
對于問卷內容效度的考查主要運用邏輯考查法,本問卷的維度構想和題項編擬在基于文獻綜述、操作性概念界定、開放式問卷調查和個案(專家)訪談幾個方面綜合考慮的結果,在問卷初測前后多次邀請心理學專家進行審查和修訂,基本保證了問卷維度和題項能夠涵蓋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承受挫折所需具備的各方面心理素質,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本問卷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在構想(結構)效度方面,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問卷各維度與問卷總分相關在0.452-0.721,有較高的相關;各維度之間的相關系數在0.120-0.556,呈現中低程度的相關,相關適中。說明各維度問有一定的獨立性且又能反映總問卷所要測查的內容,驗證性因素分析表明,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構想效度較好。
由此構建的模型數據擬合程度較好,GFI值0.856,AGFI值0.821,RMSEA的值0.063表示模型擬合得很好,說明自編的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問卷結構良好。
(三)程序
問卷施測主要采取團體測試方式,主試由教育心理學專業人員擔任,采用統一指導語。測試前讓被試知曉情況,測試后致謝并提供反饋信息,數據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 XP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
二、結果與分析
(一)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總體特征
為考查高職學生在抗挫折心理素質問卷各維度上的差異性,對性別(男、女)、家庭來源(農村、城市)、專業(理工科、文科、藝術類)進行2×2×3的多因素方差分析(ANOVA)。分別以性別、家庭來源和專業作為自變量,以問卷的四個維度(工作適應、人際交往、環境適應、情感障礙)作為因變量,方差分析的結果表明,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存在顯著的家庭來源差異,在專業和家庭來源之間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在性別和專業主效應差異不顯著,在性別與專業、性別與家庭來源、性別、專業和家庭來源之間的交互作用不顯著。從具體因子水平來看,工作適應的家庭來源主效應極其顯著,在專業與家庭來源、性別、專業和家庭來源之間的交互作用顯著。人際交往僅在專業上表現出極其顯著的主效應。環境適應在性別表現出顯著的主效應,在性別與專業之間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在情感障礙上,在家庭來源和專業上的主效應顯著,在性別與專業、性別與家庭之間的交互作用顯著。
(二)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個體差異
對性別、家庭來源和專業做差異性檢驗,顯著主效應的分析結果表明:第一,在性別上,男女之間在抗挫折心理素質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工作適應、人際交往和環境適應維度的抗挫折心理素質差異不明顯,情感障礙維度的男女性別差異極其顯著。第二,在家庭來源上,兩類家庭來源學生之間在抗挫折心理素質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在工作適應和人際交往上存在顯著差異。在環境適應和情感障礙維度上沒有顯著差異。第三,在專業上,三種專業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表現為藝術類>文科類>理工科專業的變化趨勢。多重比較表明,除工作適應和情感障礙維度的專業差異不明顯外,人際交往和環境適應維度的專業差異顯著。多重比較表明,理工科學生在抗挫折心理素質總體水平上得分顯著低于文科類學生。
三、討論
(一)關于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總體特點
研究表明,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的抗挫折心
理素質存在顯著的性別和家庭來源差異,說明男、女高職學生在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形成狀況并不同,要根據性別分別采取不同的干預措施和辦法。性別和專業主效應差異不顯著,在性別與專業、性別與家庭來源、性別、專業和家庭來源之間的交互作用不顯著,說明性別和專業差異并不對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健全造成影響。工作適應的家庭來源主效應及專業與家庭來源之間的交互作用顯著,說明家庭的貧富狀況和專業背景將共同對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造成影響。人際交往在專業上表現出顯著的主效應,說明對不同專業背景學生應分別給予人際交往的具體指導。而環境適應僅在性別表現出顯著的主效應,說明對于不同性別的學生,應加強他們對頂崗實習環境的挫折適應性訓練。在情感障礙上,專業的主效應顯著,說明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應分類進行情感輔導,健全其抗挫折心理素質。
研究顯示,抗挫折心理素質的個別因素(如工作適應、情感障礙)在不同專業和家庭來源上存在顯著的主效應。說明家庭來源和專業背景是造成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差異的關鍵因素,不同家庭來源和專業背景共同影響高職學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形成狀況,這就啟發我們在開展高職學生抗挫折心理素質教育過程中,應充分分析不同家庭來源和專業背景對高職學生抗挫折心理素質形成產生的影響,應分別構建相應的教育體系。特別是對工作適應、情感障礙維度的抗挫折心理素質問題,需要我們對不同專業和家庭來源學生區別對待和科學引導。
(二)關于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個體差異
1.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性別差異
女生在抗挫折心理素質上與男生在總體上有極其顯著差異,男生抗挫折心理素質得分高于女生得分,說明男生在頂崗實習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質好于女生。在情感障礙維度上,女生得分顯著低于男生,表明女生比男生在抗挫折心理素質的培養中更容易受到感情因素的影響,而男生抵抗挫折的心理容忍力較少受到主觀感情的影響,帶有更強的目的性。但在工作適應維度上,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但差異并不顯著,說明對于男、女學生頂崗實習期的抗挫折心理素質而言,教育者應特別注重培養女生的抗挫折心理素質,對她們給予更多的關懷和鼓勵。
2.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家庭來源差異
在整體上,兩類學生家庭來源之間存在極其顯著差異,在工作適應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城市學來源學生得分高于農村學生得分。產生這一研究結果,這可能與對家庭來源的取樣代表性不強有關。在情感障礙維度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農村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城市學生,這與Blake的研究結果取得一致。同時,鑒于抗挫折心理素質與心理適應性的密切聯系,這一研究結果與大學生適應性發展特點研究相一致。原因可能在于大學生適應性的發展受過去成長環境的影響。因為農村家庭學生無論是教育環境,還是社會文化環境和家庭教養環境,在某種程度上都無法和城市來源學生相比。城市學生比農村學生接受信息更方便快捷,對都市文明比較習慣,經濟條件好,通信手段多,在頂崗實習期間與工作單位的領導和同事能保持融洽的關系,進而外顯出城市來源學生抗挫折心理素質總體水平好于農村來源的現象。這一調查分析結果,充分說明了加強對農村來源家庭學生抗挫折心理素質培養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是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心理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
3.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專業背景差異
從專業背景差異看,不同專業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狀況差異顯著,表現為藝術類>文科類>理工科的發展趨勢。原因可能是進入大學的理工科學生和文科類學生缺乏對抗挫折心理素質的了解和認識,沒有真正體會到抗挫折心理素質對其頂崗實習的重要性,而藝術類專業高職學生則表現為知曉抗挫折心理素質在工作、環境、社交和情感中的重要性,在頂崗實習中努力健全自身的抗挫折心理素質。多重比較表明,除工作適應和情感障礙維度的專業差異不明顯外,人際交往和環境適應維度的專業背景差異顯著。進一步差異分析發現,理工科學生在抗挫折心理素質發展上的得分顯著低于文科類學生。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人文藝術類學生所受的人文學科的知識背景更廣泛,他們更善于與人交流和溝通,能調整好自己的樂觀心態,更明白抗挫折心理素質的健全對于自身頂崗實習工作的戰略意義;另一方面,非理工科類專業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人,更強調運用心理學和社會工作的人文化理念指導其頂崗實習,而其他專業相對沒有這樣的育人功效,導致了藝術專業內在的抗挫折心理素質外化為頂崗實習的積極適應性品質。
四、結論
通過自編問卷對當代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調查分析,結果表明:第一,自編的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通過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包含四個維度,分別為工作適應、人際交往、環境適應和情感障礙。第二,在總體上,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沒有顯著性差異,在家庭來源上主效應顯著,在專業和家庭來源之間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第三,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素質在性別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男生抗挫折心理素質好于女生;在家庭來源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表現為城市學生好于農村學生的狀況;在專業背景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表現為藝術類>文科類>理工科專業的變化趨勢。
參考文獻:
[1]李海洲,邊和平,挫折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2]張萌,張騫,試論大學生頂崗實習期抗挫折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J],高校輔導員,2010,(5):23-26.
[3]張騫,當代大學生挫折教育及對策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10):101-104.
[4]唐繼紅,大學生頂崗實習期心理危機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心理學院碩士學位論文(導師:王衛紅教授),2009.
Th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medico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 the raise
Yang Yuqin Zhao Zongyi
Abstract:The medico communicates ability to have certain problem interpersonally,needs to strengthen them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 the raise.May use humanities medicine curricula and so on increas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elects many kinds of methods to train the medico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Takes to train the student to pay attention to medical trouble in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so on emotion sex act.
Keywords:Medico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09)09-0064-02
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福岡宣言》指出,所有醫者必須學會交流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缺少同情應看作與技術不相稱,是醫者無能的一種表現。“溝通技能”是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7大領域之一。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指出的國際醫學教育七項基本要求中就有一項是“交流技能”。隨著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醫患關系中的醫患溝通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而作為將來的醫務工作者的醫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1.目前醫學生人際溝通現狀
據報道,71.3%的大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承受著很大或較大的心理壓力[1],其中人際關系不良、社會障礙等方面的問題在大學生日常心理咨詢中占近50%的比例[2],已和學習問題、戀愛問題共同構成影響大學生心理行為健康發展的3大問題。人際關系困擾是造成大學生留級、休學、退學的主要原因之一[3]。國外研究亦表明,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身心健康,能促進學業的進步;不良的人際關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如焦慮、空虛、心情壓抑、抑郁,嚴重者甚至出現自殺傾向。醫學生是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其心理障礙的發生率要比一般綜合院校的大學生高,人際關系也較一般大學生敏感。71.1%的醫學生認為自己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亦存在有人際關系困擾和溝通障礙,導致他們不能真正實現良好的溝通。[4]
陳軍[5]對20所醫院1000名實習生人際交往能力的調查發現,對自己的語言溝通能力感到非常滿意的人數9.7%;認為自己溝通能力一般47.3%;認為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差,在與患者和他人溝通時感到困難的24.4%;74.8%被調查者對禮儀的概念模糊,不知道禮儀包含哪些內容。
尼春萍[6]對醫學生《人際關系與溝通技能》選修課開設的必要性及其教學方法對202名學生進行團體問卷調查。71.1%的醫學生認為自己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亦存在有人際關系困擾和溝通障礙,導致他們不能真正實現良好的溝通。90%以上的學生認為開設該課程很有必要,選修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92.9%的學生建議授課突出實踐,93.9%的學生希望采用情境模擬或結合自身實際撰寫論文考核;97.9%的學生感到學習有收獲。
馬偉光[7]發現,83.3%的護士對與病人交流溝通方式基本不了解,30%的護士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如何根據病人的不同情緒采用不同的交流技巧。
2.醫學生人際溝通不良的原因
根據調查,全部接受過心理學、醫學倫理學、社會學、美學等人文學科教育的醫務人員只有 15.4%,70.8%的醫務人員部分接受過人文學科的理論教育,13.9%沒有接受過[8]。目前,我國重視醫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對人文素質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無論在本科教育和畢業后的醫學繼續教育,醫學生和醫生們幾乎沒有系統地接受過醫學倫理學、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美學等方面人文知識的教育及實踐(這些學科都涉及醫患溝通問題),一旦進入工作崗位,便不同程度并以不同方式顯示出來。這樣的教育方式使得大部分醫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對病人沒有愛護觀念,態度冷漠,而且缺乏溝通技巧,不能和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
3.改善醫學生人際溝通的建議
3.1 增加人際溝通等人文醫學課程。
美國、德國人文醫學課程占總學時的比重多達20%~25%,英國、日本約為10%-15%,而我國一般為10%或者更低。醫學院校有必要借鑒美國的醫學院校普遍開設的《與病人溝通》、《病人》、《醫患溝通的藝術》以及英國醫學院校開設的《醫患溝通》、《醫生與病人相處的能力》及《如何告訴病人壞消息》、《情商教育》等課程。開設醫患互動和人際交流的專門課程,讓醫學生了解他們在人際交往上有什么特點,他們有什么需要,并根據他們的需要對他們進行教育,以期讓他們通過親身體驗、經驗分享進一步探究人際關系與溝通的相關內容。反思自己人際交往的缺點和障礙,通過自我反省和分享他人經驗來改變自己的觀念與行為,達到不斷提高自己人際關系與溝通技能的目的。使他們逐漸掌握人際溝通技能,提高自己人際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對于他們個人的心理健康有積極意義。同時把人際關系發展策略以及溝通技巧的培養納入職業教育中來,提高醫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改善醫患關系均具有重要的現實和長遠意義。
3.2 采用多種方式培養醫學生人際溝通能力。
可以借鑒國外一些醫學院的經驗,如對學生開設共情課程,系統地訓練醫學生如何觀察病人的表情和身體語言,如何從語調中理解病人的感受,與病人進行有效交流,如何更好地感知病人的痛苦和需要。二是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和心理特點。葛煥琦[9]等在醫學生培養的早期階段接近臨床實習之前,利用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 利用SP對學生進行培訓,同時對醫學生在溝通方面的表現做出評價,如是否有耐心,反應是否敏捷,言語和肢體語言是否得體,態度是否坦誠和氣等,以培養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SP又稱模擬病人或病人指導者,是從事非醫療工作的健康人,經專職培訓后,能發揮扮演病人、充當教學評估者和教學指導者三種功能。在美國和加拿大,70%的醫學院校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SP參與教學,甚至還用于住院醫生的畢業后教育。
我國一些學者如張澤洪[10]對醫護人員進行敏感訓練。敏感訓練是利蘭•布雷德福(LelandBradford)和他的同事在進行無領導者團體的研究時,無意之中發現的一種進行人際關系訓練的技術。”就醫務人員而言,敏感訓練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小組交流討論的形式,使受訓的醫務人員能:“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對他們提出的要求,合理且能辦到的,要盡職盡責地給予滿足;合理但客觀上辦不到的,要耐心解釋;不合理的要求,要講明道理,以求得病人諒解,使病人對醫院有一種信任感、安全感。”
3.3 重視培養學生關注醫患溝通中的情感。
李娟[11]用SEGUE量表對醫學生醫患溝通技能評價研究,發現醫學生在溝通內容上“只重視疾病”。醫學生與病人溝通內容上沒有完成從“只重視疾病”向“重視病人”方向的轉變。在信息收集上。多數學生對影響疾病的社會、情感心理因素問的不多或不全,問及疾病對生活影響的更少。有研究表明在言語溝通方面,89.9%的醫務人員認識到和患者溝通時語言最重要的是通俗易懂,但在日常工作中,使用醫學專業術語進行溝通的比例高達 94.4%[8]。醫護人員和患者的溝通此時是一種任務的工具,從解決問題出發,以技術性為基礎的技巧,所需要的是專業知識,醫護人員使用的是工具性言語。過多的使用專業術語進行醫患溝通,達不到溝通的基本要求和效果,患者很可能感到他們的病情和感受等沒有被醫護人員理解和認識,患者對溝通信息的一知半解,不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復,有時還會造成誤解,引發糾紛。
應該重視患者需要的溝通還包括和醫護人員進行社會情緒性的情感性溝通。即需要醫護人員視患者為一個個體,而不是一個個案。情感性的言語包括具有鼓勵性、令人放松、友善地、開放與誠實的、表示關心、給予信息、表示贊同、對病患介紹自己、稱呼患者的名字、與患者聊天等。
參考文獻
[1] 樊富珉、李偉.大學生心理壓力及應對力式―在清華大學的調查,青年研究,2000(6);41}5
[2] 梁執群、盧莉、朱素娟等.醫科大學生人際關系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中國學校衛生,2004,25(2);211~212
[3] 姚曉燕.當前大學生人際關系障礙問題研究,甘肅高師學報.2003,8(1):110~111
[4] 雪晴.應重視培養大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內蒙占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16(6);30~31
[5] 陳軍.醫學實習生對公共關系技能需求的調查與思考,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7年10月第28卷
[6] 尼春萍等.為醫學生開設《人際關系與溝通技能》選修課的調查分析,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8年第14卷第7期
[7] 馬偉光、李繼平.醫院場所暴力原因分析及對策[J].護理管理雜志,2005,5(5):23~25
[8] 馮軍強.某綜合醫院醫患溝通現狀調查分析與對策引導的研究,第三軍醫大2008碩士論文
19世末20世紀初,法國教育部長找到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比奈,請他設計一種方法,以便早期確定那些可能從常規課堂之外受益的兒童。比奈的方法經過幾輪更新和修正,最后發展成為比較成熟的智力測量標準。現在最常見的是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其實就是比奈測驗的美國版)。其實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八種智力中已經包含了有關情商的部分內容。他認為人的智力可分為音樂智力(比如小提琴家梅紐因在3歲時對音樂的感受)、身體運動智力(舞蹈演員和運動員以及外科醫生比較擅長的那種)、邏輯數學智力、語言智力、空間視覺智力(美術家和建筑學家所突出的部分)、人際交往智力、自我認知智力和自然觀察智力八種,其中第六種人際交往智力,就是指與他人互動的技能,如對他人的心情、氣質、動機和意圖的敏感性。
天津市寶坻一中啟慧心理健康中心負責人
中國心理學會會員
多家報刊心理專欄作家
中央及地方多家電視臺心理節目特邀專家
著有心理論文及散文兩千余篇、心理學著作三十余部
咨詢專線:022-29228042,周六晚7:00~10:00
電子郵箱:
我有個好朋友,我們親如姐妹。可是,最近我們因為一點小事分手了。我知道這回鬧別扭是我的錯,也知道應該向她道歉。可是,我就是沒有勇氣面對她。不跟她道歉和好,我們都感到很別扭,特別是我,心里總是很難受,有愧于人的感覺真不是滋味。幾次對她想開口,又欲言又止,怕說得不是時候不是地方,怕……我該怎么辦?
一個希望得到幫助的女孩
希望得到幫助的女孩:
你好!但愿這封信能對你有一點幫助。其實,人最需要也最現實的是自己幫助自己。你看,寫信本身就是你自己在幫助自己了。很高興你能這樣做。
現在我要說,既然你知道自己有錯了,應該說是向人家道歉“沒商量”。這里有一筆賬。在人際交往中,交往雙方都知道你錯了,這時你剛丟失一份東西。如果你能適時向對方道歉,那么你丟失的那份東西就又找回來了,同時你還會增加一份東西;如果你不肯向對方道歉,那么你就又丟失一份東西,這份東西比前邊丟的那份東西的份量更重。這份后來增加的或丟失的東西是什么?是“真誠”。真誠是古今中外人際交往的一條永恒的準則。在人際交往中,只要你有真誠,別的過失都容易得到原諒。你已經特別想跟她道歉了,行動起來吧,為自己留住真誠。
你的困難是不敢面對你的朋友,這種心情可以理解。只要你想留住真誠,辦法總是可以想的。一是你可以寫信。寫信道歉,只需要當面道歉的一半的勇氣,而且可以把你要說的話字斟句酌,從而更好地表情達意。二是你可以請人搭個橋,找一個你們雙方都比較歡迎的同學,來作個溝通。
但是,你還是需要抓住時機及時地和朋友當面溝通。和同學鬧別扭之后,什么時候跟對方談算是抓住了時機?
一是在同學情緒高漲時談。人的情緒有期和低潮期之分。低潮時人的心理處于封閉狀態,具有逆反性。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的贊頌,他都會不予理睬。相反,時開放的心態最容易聽得進別人的話。
二是在同學喜事臨門時談。“人逢喜事精神爽。”當你的同學入團之后、獲獎之后、考了高分之后,你上門談話,對方往往會不計前嫌,很樂意接受你的談話。
而今天,我將從人際交往的角度來探討青年教師的自我發展。人際交往是每一個作為社會的人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的必要條件。它是指人們之間直接地相互交流或共事。對于一線的教師而言,師生關系和同事關系是人際交往中最主要的,而與學生家長關系和與自己家庭關系也是人際交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教師的自我發展。
一、師生關系和自我發展
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在共同的教育和教學活動中,通過相互的認知、情感和交往而形成的一種人際關系。師生關系是教學過程中一對基本關系,好的師生關系是進行正常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的保證,對師生雙方良好品質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但現實的學校教育中師生人際關系還存在與新課程格格不入的諸多表現,如個別青年教師能與學生平等相待,可是卻過了頭,忘記自己還有教師的身份;或者在學生出現問題時,只有批評而沒有教育了,甚至會出現變相處罰的現象;或者學生在學習時,個別青年教師提出強制性的要求而未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久而久之而導致師生關系十分緊張。
而且當互聯網走進我們的生活為我們每個人都提供大量的信息時,教師與學生同等享有這些信息,甚至有時學生比教師知道得更全面或更透徹,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革新師生關系是每一位教師不可回避的課題,也是實現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目標的必然要求。必須運用新課程理念構建起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新課程的課程標準關心的是課程目標、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課程設計思路,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及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作為青年教師的我們必須明確師生關系的教育性、社會性、雙向性、平等性和發展性這五個特征。只有在明白這五個特征的前提下,我們才能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觀和教育思想,反思我們教學活動中的具體策略。從而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使自我意識沿著教師專業化方向發展。
二、同事關系和自我發展
同事關系是指處在同一部門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間的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它存在于整個人類社會。當人類分工出現時,同事關系就可以說是已確立。同事關系是發展社會能力的重要背景,正是產生于同事關系中的合作和感情共鳴使教師自身獲得了更廣闊的認知視野。如果沒有與同事進行平等的交往,將不能提高自身的交往技能。同時同事關系也是滿足社會需要、獲得社會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我們教師十分辛苦,總渴望被人理解和欣賞,當我們知道團隊中的其他同事對自己進行肯定時,我想我們教師是愿意與其他同事共享群體的規范,取得群體的認可。處在學校這個環境中的教師與其他領域的工作者相比較而言,這種同事關系似乎是比較單純一些的。但實際上,也有一些不和諧的音符。如我們當中許多青年教師對工作十分熱忱,只要是空課時,就會主動去給學生教學,甚至請求班主任給幫忙找一些時間,以致教師與教師之間出現撞車現象。由于高考制度的存在,學校高度重視教學質量,因而對于教師而言,必須提高教學質量,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可是極個別青年教師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則不愿協同作戰,而是我行我素,以致最后同事關系較為緊張。當然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情形,不一而足。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要處處替他人著想,切忌自我中心,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和諧共處,資源共享。從教師的專業成長而言,同事關系比起師生關系來更為重要一些。因為師生關系只是積累教師的教學經驗,而同事關系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師教學經驗的積累、傳承與提升以及教學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升華與完善。正是在自己與其他同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更好的看清自我,從而促進自身人格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
三、師家關系和自我發展
師家關系是指教師與學生家長在進行溝通和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關系。這樣的人際關系是在學生進入校園時就開始了。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育模式發生了重大變革,原有的“單線”的學校教育已經轉為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育人”的教育網絡。但教師與學生家長的交往過程中,由于雙方的經濟、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教育素養水平不同、教育觀念、態度與教育方式也不盡一致。因此對學生出現問題的認識不同,理解也不同。
對于擔任班主任的青年教師而言,這種關系的處理顯得尤為重要。現實中我們有些青年教師只要學生一犯什么錯,就會請家長來校進行協同教育,但由于家長時間緊迫,匆匆而來,匆匆而回,收效甚微。或者家長會時,請學生家長來共同面對學生的問題,但最終卻成了一個人在那里獨自演講。由此看來,我們青年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必須明確學生家長的社會化策略會影響到孩子在同學之間的地位;學生家長對于自己的孩子在與其他同學如何交往時有明確的指導;家長在對孩子的生活管理發揮重要的作用。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我們應向家長主動介紹情況,搭建感情的橋梁;尊重每一位學生家長,與之平等協商;抵制不正之風,不要謀求私利;加強自身修養,不與個別苛刻家長置氣。只有將這些理念牢記心中,并在與家長溝通時付諸行動,才能有利于教師自我潛能的發揮和自我人格的塑造。
四、家庭關系和自我發展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由于社會環境和自身的不斷變化,中學生的情緒特點、交往活動、耐挫心理都存在一定的動態性,只有掌握其特點,才能正確把握教育方法、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
一、中學生的情緒特點
1.情緒的豐富性。從自我意識的發展來看,中學生出現較多的自我體驗,自我尊重的需要強烈,易產生自卑、自負等情緒體驗;從社交方面來看,中學生的交往范圍日益擴大,與同學、朋友、師長之間的交往更細膩、更復雜,對“友誼”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有的中學生還開始體驗一種更突出的感情活動——戀愛,而戀愛活動往往又伴隨著深刻的情感體驗,這種特殊的體驗對中學生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從社會實踐活動來看,中學生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社會,學習社會道德規范,對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價值等問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部分確立了道德感、正義感,同時理智感、美感、集體榮譽感等高級情感也有所發展。
2.情緒的強烈性。心理學家霍爾認為青年期處于“蒙昧時代”向“文明時代”演化的過渡期,其特點是動搖的、起伏的,出現了相互對立的沖突,他把這一時期稱為“狂風暴雨”時期。青年時期的情緒體驗特別強烈,富于激情,而他們意志能力的發展又不夠完善,理智駕馭不了情感。情緒一旦爆發就難以控制。甚至會做出一些過激的事情。
3.情緒的不穩定性。由于中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完全定型,認知能力還待提高,他們的情緒活動往往強烈而不能持久。情緒活動隨著其認知標準的改變而改變,情緒易出現不穩定狀態。今天情緒高漲、精神振奮,明天可能情緒低落、萎靡不振;今天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明天可能恨之入骨,容易從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二、中學生常見的情緒困擾
1.自卑。自卑是自我情緒體驗的一種形式,在心理學上又稱為“自我否定”。主要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學識、品質等自身因素評價過低。由于學習環境、生活環境的改變,部分中學生很可能由某一時期學習的“佼佼者”變成某一時期學習的“普通一員”.這種“地位”的改變是造成部分學生自卑的重要原因,還有一些學生由于家庭條件差或自身某些不足而自卑。有自卑感的學生由于自我評價過低。導致行為畏縮、瞻前顧后、多愁善感,自卑心極強,過于敏感,嚴重影響了各方面的正常發展。
2.焦慮。焦慮是一種比較復雜的消極情緒現象,是人們對即將發生的某種事件或情境感到擔憂和不安,又無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預防和解決時產生的情緒體驗。過分的焦慮使人處于一種無所適從的狀態,總是擔心將要發生的事情,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辦事效率低下。引起中學生焦慮的主要原因有:入學適應困難、學習問題等,如:考試焦慮、人際交往、社會恐怖引起的焦慮、高考升學等。
3.抑郁。抑郁也是極為復雜的情緒障礙,是正常人以溫和方式體驗到的、已經作為日常生活一部分、持久的一種情緒狀態。當個體感到無法應付外界壓力時常常會產生這種消極情緒。一部分中學生由于不喜歡所學某一科目,產生偏科現象,嚴重影響了考試成績,感到前途渺茫,或是由于人際關系處理不當。導致情緒抑郁,他們的主要表現是:情緒低落、思維遲緩、郁郁寡歡、悶悶不樂、興趣喪失,體驗不到生活、學習快樂,并伴有食欲減退、失眠等。
4.易怒。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一般情況下,情緒反應都是由大腦皮層決定的。但是美國紐約大學的萊克杜斯通過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情緒的發生都要經過大腦皮層的整合與評估,他認為“情感通道之外,另有一小絡神經元直接自丘腦連接到杏仁核,通過這些狹小通道,杏仁核可直接在大腦皮層尚未作出評估之前搶先作出反應,導致有機體的一時沖動”。處于青年期的中學生內分泌系統處于空前活躍時期,易怒是中學生常見的一種消極激情,有的中學生因一件小事或一句話就激動得暴跳如雷,或出口傷人,或粗暴相向。
三、中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特點
人際交往是社會關系的動態形式,它是人類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本條件,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中學生不愿意再依賴家長、教師.希望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社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結交朋友有時難免造成人際交往障礙。
1.自我為中心。人際交往是雙方的,在交往過程中雙方都獲得一定的滿足,才有可能繼續維持和發展交往,如果只想自己從交往中獲得好處,而不顧及對方的意愿和利益,這種交往必定要失敗。以自我為中心的交往主要表現為:強調評價標準和自我性,注重自己目的的實現。
2.心理不相容。心理不相容是在人際交往中,當他人不能與自己觀點一致或自己不能引起他人的認同時,而產生苦惱焦慮,導致與社會和他人相隔離,自我封閉。在心理上有不相容障礙的人,總是將自我束縛在一個狹小的交往范圍之內,對他人的一些個性特點往往“看不慣”,因而懶得交往;還有的是由于性格內向,平時不善社會交往,上了中學接觸的人多了起來,為了擺脫與人交往的尷尬,自動與他人和社會隔離。現在許多中學生癡迷網絡,就是為了生活在那個虛擬的世界里,遠離社會人群,所以,心理不相容是中學生交往中一種極為有害的心理障礙。
3.羞怯。中學生普遍具有一種強烈的交往意識,但在實際交往過程中,有的中學生無勇氣。原因有二,一是害羞,一是膽怯。羞怯心理主要表現為:(1)自卑性羞怯。這種人對自己的現狀悲觀,覺得自己不如意,因而害怕與人交往,尤其害怕與有所成就的人進行交往;(2)敏感性羞怯。有的學生一到人群中就黨得不自在,總感到別人在挑剔自己,輕視或敵視自己.以致無法安下心來做事;(3)挫折性羞怯。有兩種表現:一種是反射性羞怯,如在大庭廣眾前受到冷遇,以后遇到類似情況就有羞怯感;另一種是演化性羞怯,如和陌生人交往中碰到過尷尬情況,而后與所有陌生人打交道時就會出現緊張。
4.角色困惑。有些中學生在交往中沒有正確認識自我角色,不能根據所處環境和場合不斷調節、變換自己的社會角色和身份以及沒有根據不同的角色去學習相應的與人交往的行為方式,因此在與人交往中常常碰壁,以致失敗。
四、中學生面對挫折的心理特點
1.個體的生理因素也是產生挫折的原因
產生挫折的生理因素是指個體與生俱來的身體、容貌、健康狀況、生理缺陷等先天素質所帶來的限制。例如,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難以成為優秀運動員;人際交往等社會活動中可能因其貌不揚而處于劣勢,往往無法在社會場合中瀟灑自如、談笑風生、展示自己的才能,甚至使自己陷入孤寂境界等等,都可能給中學生帶來挫折感。
2.自我估計不恰當易引起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