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5 00:08:5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舞蹈教師工作經驗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1對舞蹈教學重視程度較低
目前,大部分師生還未認識到高職舞蹈教學的真正意義和目的。教師將高職教育認為是培養各種生產一線技能人才的方法,而不將舞蹈教育作為培養這種人才的一種方式,并不認為舞蹈教育能夠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這是教師教學觀念落后所致。其次,很多學生認為學習舞蹈不能跟其他學科學習相比,不能正確對待舞蹈,從而導致心理懈怠,學習效果欠佳。但是,事實上舞蹈可謂藝術之母,通過接受良好的舞蹈教育和學習,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因此,新背景下要著力改變師生對舞蹈教育這種不成熟的看法。
1.2學生舞蹈意識淡薄
高職院校的學生一般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舞蹈教育,缺少舞蹈訓練,沒有舞蹈基本功,所以在學校安排舞蹈訓練時就會覺得舞蹈訓練枯燥、累,引起學生對舞蹈的厭煩感;其次,有些學生在接受學校安排的舞蹈教育之前接受過一定的舞蹈訓練學習,和其他學生相比有一定訓練基礎,從而產生優越感,在學校安排的舞蹈課上不用心,意識淡薄。
1.3教學手段落后
高職院校舞蹈教學還在繼續沿用傳統舞蹈教學策略,口傳身授,教學中強調摹仿教學,學生創造力極差。同時高職院校舞蹈教師對實用性舞蹈教學安排較少,主要從事舞蹈理論和知識教學,缺乏實質內容。另外,高職院校為了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提高學生就業率,往往忽略舞蹈教學,課程安排較少。
1.4教學環境差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重視的還是技術類的科目,對舞蹈教學重視不夠,這就導致舞蹈教學資金投入不夠,導致舞蹈教學環境、教學設施設備較差的情況、現代高職院校舞蹈教學經常只能在學校分配的一個小區域內進行,缺少設備設施,教學時還是受到諸多外來因素的干擾,影響教學效果和質量。
2.新背景下高職舞蹈教學策略
進入21世紀,我國教育改革進程加快,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強。新時期新背景,為了做好高職院校舞蹈教學,筆者提出了以下幾點措施:
2.1科學制定教學計劃
為了做好舞蹈教學工作,在教學計劃制定上就要下功夫,以科學、系統的教學思想為準則,綜合各種教學影響因素,合理制定整體性的教學計劃和安排。教師不僅要對課程內容有細致深入的了解,對每位學生的舞蹈基礎也要進行摸底,根據學生基礎安排課程,進行針對性教學,提升教學效果和教學有效性。
2.2制定適合高職教育的舞蹈教材
長期以來高職舞蹈教育一直缺乏自己獨特教材,使用的教材及時封面寫有是高職院校專用的,但是其內容也往往和本科院校幾無差別,但是高職教育和本科教育時不同的差別很大,不可能使用同樣內容的教材,所以在教材選擇上存在很大局限性。因此,為了進行更有效的教學,具有高職教育特點的舞蹈教材必須開始進行獨立編纂。結合高職教育特點,賦予舞蹈教學新的內涵、技藝以及審美和文化,重視舞蹈實用性和技能訓練,重視學生素質培養。
2.3制定一套合理的宣傳制度
針對師生對舞蹈教學重視程度不夠的問題,高職院校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舞蹈教育宣傳制度,在師生之間進行宣傳。首先,讓教師擺正舞蹈教學心態,更新教學觀念,舞蹈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一樣重要,甚至比其他學科還重要,它能提升學生全面素質,教會學生做人做事。其次,在學生間的宣傳要讓學生明白舞蹈的意義與內涵,其并不是簡單的一門課程,而是其成長路上重要的一塊基石和踏板。
2.4采用新型教學手段,改善落后的教學環境
以往高職舞蹈教學普遍采用口傳身授的教學方式,較為落后,新時期,為了適應時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可以在舞蹈教學中引入新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多媒體就是很好的教學方式和手段,運用多媒體能夠將舞蹈更加直觀、靈活、生動的表現在師生面前,實現了聲音與畫面統一結合,師生身臨其境,更容易融入到舞蹈中去,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活躍學生思維,提升高職舞蹈教學效率,改善教學效果。
二、提高幼兒師范學校聲樂教學水平的對策
基于上文一系列分析,確定當前國內一些幼兒師范學校聲樂教學不佳,存在一些問題,不利于將學生培養成為優秀的聲樂教學。針對此種情況,應當對幼兒師范學校聲樂教學予以優化調整,提高幼兒師范學校聲樂教學水平。筆者參考相關資料及自身工作經驗總結,提出以下建議:1.建立適合當前幼兒教育發展的課程體系。相關調查研究表示,很多教師都認為當前的幼師課程體系和幼師音樂教學大綱已經很難適應當下幼兒師范學校的音樂教學需求,并且遠遠滯后于幼兒園聲樂教學改革。所以,要想改變幼兒師范學校聲樂教學現狀,就需要建立適合當前幼兒教育發展的課程體系。(1)注重學前教育專業特色聲樂教材的編寫。教材作為聲樂教學的依據,其是否科學、合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聲樂教學是否有效。出于培養優秀音樂教師的考慮,科學合理的編寫學前教育專業特色的聲樂教材很是必要。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特色的聲樂教材的編寫,應當在專科聲樂教材的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豐富教學內容,增加教學深度,以便全面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和知識層次。與此同時,還要展開學生調查問卷,了解學生感興趣的流行歌曲、外國歌曲,選個思想積極健康的流行歌曲、民歌及外國歌曲編入到教材,以便學生能夠對不同風格音樂作品予以了解和把握。另外,還要注意加入適合的兒歌演唱教學方面的內容,讓學生過早的接觸到幼兒教學。(2)以幼兒歌曲為重點,強化聲樂教學。幼兒教師通過正確的范唱可以使幼兒較快地體會到音樂的美感,所以在幼兒園的聲樂教學中,要求教師首先必須擁有較好的兒歌范唱能力。基于此,在幼兒師范學校聲樂教學之中,就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兒歌范唱能力及其他兒歌教學技巧及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注意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不同階段幼兒歌曲教學的不同重點,合理規劃聲樂教學內容。例如,在組織學生進行聲樂方法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側重于聲樂基礎方面的傳授,從歌唱的發聲方法開始,配合幼兒歌曲進行連續,逐漸使學生正確發聲。2.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可以為聲樂教學指明方向,以便聲樂教學活動能夠有計劃的、有目的的展開,這對于提高聲樂教學效果有很大作用。當然,要向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首先,需要堅持為幼兒園服務的原則,做好課程的設計與安排,并且將聲樂教學的重點放在幼兒歌曲講解,聲樂方法傳授上。其次,需要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分析和探索幼兒聲樂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聲樂技巧與能力。最后,更新教學理念,樹立科學的、正確的教學理念,以便聲樂教學能夠以幼兒的實際特點為主,樹立為幼兒服務的教學原則,合理規劃聲樂教學活動,從而良好的教授和培養學生,逐步提高學生教學能力和經驗。3.提高教師聲樂教學水平。幼兒師范學校聲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具有優秀的師資隊伍。所以,進一步提高教師聲樂教學水平很是必要。也就是對聲樂教師進行嚴格的篩選,保留愛崗敬業、教學能力強、職業素質高尚的教學人才來任職聲樂教師;詳細了解聲樂教室的實際情況,對聲樂教師的綜合素質、技能、教學水平等方面予以評價,進而明確聲樂教師存在的不足之處,開展針對性的培訓活動或教育活動,良好的培訓聲樂教師,逐步提高聲樂教師的整體水平,為使聲樂教師能夠專業化、合理化、科學化的展開聲樂教學奠定基礎。4.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幼兒師范學校內幼師專業學生長期在遠離職業環境的條件下進行學習,所學知識與幼兒園教學相脫節,那么未來到幼兒園進行教學工作可能會出現“學非所用”的現象。為了提高幼兒師范學校聲樂教學的有效性,避免以上現象的發生,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也就是:(1)為學生創造深入體驗幼兒教育實踐機會。也就是幼兒師范學校應當與當地幼兒園聯系、溝通,讓幼兒園能夠為學生創造親自體驗的機會,如此學生可以到幼兒園之中,了解幼兒園音樂家教學,觀察教學特點、體會教學要領等,這對于提高學生自身教學經驗有很大幫助。(2)提供形式多樣的藝術實踐機會。也就是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生學業展示活動,如讓學生進行聲樂展示、舞蹈展示、兒歌表演等,由資深教師予以點評,以便學生能夠明確自身的不足,有針對性的發展自我;學校舉辦才藝展示、聲樂技能比賽、校園卡拉OK等多種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不斷增強自身的演唱能力、表演能力、自信心、素質等,同時積累舞臺經驗,為使學生成為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奠定基礎。
三、結束語
基于本文一系列的分析,確定當前我國幼兒聲樂教學現狀不佳,存在一些問題,致使聲樂教學的效力未能充分發揮,如此勢必會影響學生成為的一名優秀的聲樂教師。針對此種情況,應當通過建立適合當前幼兒教育發展的課程體系、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提高教師聲樂教學水平、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作者:荀雅丹 單位: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敬高翔.淺談新時期幼兒師范學校聲樂教學的研究和思考[J].北方音樂,2015,(5):132-132.
[2]劉栩含.新時期幼兒師范學校聲樂教學的研究和思考[J].現代交際,2014,(12):150-150.
[3]曾亞平.新時期幼兒師范學校的聲樂教學[J].南風,2015,(29):135.
一、 大力宣傳心理健康教育對小學生心理問題起到積極預防作用
學校可利用開通校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網站,可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廣播講座,心理健康教育課堂 校園板報展,校園心理劇,心理健康教育科教影片、校園手抄報展、漫畫展、心理健康教育故事會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大力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工作,對幫助學生解決心理煩惱、心理難題、以至心理障礙.起著一定的預防作用。對如何培養健全人格,培養合格人才起到一定的指點作用。如:學校利用廣播宣傳,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品質、道德修養、行為規范等。可以以快板、配樂詩朗誦、三句半等形式來宣傳。例如:《生命教育》詩朗誦,是教育小學生珍惜生命的很好題材,有說服力,號召性強。即能教育學生對生命的重視,又鍛煉學生的朗誦能力,口才得到鍛煉,自信心增強了。《珍愛生命,安全第一》快板,即能教育學生具有安全意識,珍惜生命,又鍛煉學生語言的節奏感,抑揚頓挫與聲情并茂的配合等,并人人都寫出聽后感,選出好作品,在校園的心理健康園地上展示。
二、團體游戲活動對學生心理發展起到積極調整的作用
針對學生的各種心理發展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積極參加心理發展團體游戲活動,有目的、有計劃的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從而預防可能發生的心理困惑、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并幫助學生及時調整情緒、調整心態起到積極作用,使學生感覺到集體活動的快樂,培養學生有團隊精神。現在的獨生子女,個性太強,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學校每月或每周都搞一次有意義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對小學生心理健康能起到積極調整作用。讓他們體驗交友的快樂,增強自信心。從而幫助他們正確的認識自我、完善自我、搞好人際關系,提高心理素質促進身心健康。如:《我的朋友在那里》?《邀請舞》《歌聲與微笑》《一起去郊游》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去感受去體驗,鼓勵學生人人參與活動。特別是那些膽小、靦腆、心事重的孩子,更要讓他們多參與活動。學生通過活動去模仿、去體驗、去嘗試,磨煉意志、調整情緒,鍛煉口語表達能力和強烈的學習動機。
三、社團活動對小學生心理健康起到帶動作用
家長和老師共同參與社團活動,對小學生心理健康起到帶動作用,小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積極參加一些社團活動。使學生身心積極向上健康快樂的成長。如:小品社團、詩朗誦社團、古詩吟唱社團、故事社團、運動社團、舞蹈社團、棋類社團、愛心社團等活動。不僅對小學生各項技能方面得到鍛煉,而且更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多參加課余活動對小學生身心健康有很大幫助。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積極帶動的作用。老師、學生和家長一起參與活動,共同與學生體驗,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如:在詩朗誦社團活動中《生命教育》,提前布置學生搜集臧克家的詩《生命的意義》和汪國真的詩《熱愛生命》。學生配樂詩朗誦,師生、家長加以點評和獎勵。學生積極參與,收到良好的效果。小品社團活動中, 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布置學生自編自演一些小品。在《學會節儉》教學中,小品《爸爸不是小氣鬼》獲得領導和家長贊揚。
四、提前做好兒童心理預防補救工作
兒童剛剛入學時,很難適應一個紀律嚴明的學校。他們從一個家庭或幼兒園里來到學校,需要獨立、自覺的完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完。前后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思想也發生巨大變化,作為教師要避免批評或呵斥學生,多關心、愛護和指導學生,經常與家長保持的聯系。讓他們盡快適應學校生活。注重學生在校的心理健康,道德情感、行為習慣及綜合能力的培養等。那就要主動走進學生,了解學生。
1.首先建立新生心理檔案,普遍和學生交談并有寫實記錄檔案,注重觀察學生的動態,多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對一些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建立個案,給予重點關注及分析。特別是對貧困家庭的孩子更要給予關注。通過聊天談話的方式,了解家庭生活背景各科學習成績等狀況。對存在的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分類,做好提前預防工作,遇到問題及時化解。
2.走出去家訪,心理健康教師,首先要一一了解你的學生家庭情況,學生是否離異家庭,孩子跟著誰生活在一起,家長是否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等情況,這些都要了解清楚,并有寫實記錄。
3.班班尋回表演學生自編自演的小節目,如:利用三句半的形式來贊揚自己的學校、家鄉、班級等,夸夸為班級作貢獻的同學等。目的是教育培養學生愛學校,愛家鄉,愛班級,愛家人等。經實踐證明,收到很好的效果。
3.利用板報宣傳形式。如:學生以漫畫、手抄報等形式來宣傳一些法律知識、生命教育等內容,目的是一方面教育學生珍惜生命和用法律來保護自己,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展示自己的各項才能的作用,起到
事倍功半的作用。
4.利用課堂教學發揮作用。 如:把學生分成小品組,心里劇組、團體游戲組等。來模仿體驗生活,學生還可根據課堂教學內容自編自演社會、學校、家庭生活中一些不良現象,(課后布置小品組作業,課前三分鐘表演)。并分組討論發言。目的是教育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行為修養、團結合作、人際交往、集體主義精神等。當遇到心理問題時,也能夠從容應對。
5.教師經常與家長溝通,與班主任聯系,讓家長學校真正起到作用。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到孩子。家長要給孩子樹立榜樣。心理健康教師多與家長一起探討兒童心理學知識,老師與家長聯合。 向家長反映學生在校情況,而不是告狀。是為了共同做好小學生預防心理問題工作。
6.心理健康教師要注重“悄悄話”信箱的利用。教師要注重觀察每個學生的思想變化、情緒狀態、行為習慣等。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煩惱、遇到的困難寫下來,放進老師的信箱里。老師要耐心的一一回信。解決學生的一個個難題。可見充分利用“悄悄話”信箱的重要性,對小學生心理問題預防工作非常有意義。
7.合理利用發泄區。當你遇到煩惱的事,可以到心理咨詢室大哭一場,傾訴、打沙包或到空曠的地方大喊,打球、跑步等,這些合理發泄方法,可解決不良的情緒,預防心理疾病。
8.學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導,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地方。要培養出一批批德才兼備的人才,作為教師,不僅對學生在德智體美心育等幾方面給予培養教育。更要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教師要身心快樂的教學著,教師的身心快樂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教師不僅傳道、授業,解惑,還是學生心靈的引領者、指導者,也是學生的引路人。
綜上所述,可見預防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具有多么重要的意義。
總之,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以預防為主,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利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在激烈的競爭和壓力面前,不僅具有文化素質,還要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要提高心理素質主要依靠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必不可少。也是小學生心理發展階段重要任務。讓我們用心去關懷每一個孩子吧!把善良的、美好的、溫暖的、正面的、積極向上的素養傳授給孩子們,來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
綜合高中的生源主要集中在初中畢業時成績中等或中下等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多數來自農村,家庭條件一般甚至較差,家庭和社會傳統升學觀念的壓力讓他們喘不過氣。進入綜合高中,面對新環境的巨大選擇空間,難免感到無所適從,再加上傳統觀念的影響,學生會不時出現思想情緒波動,這給育人帶來更大困難。因此,選擇適合農村綜合高中的德育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一、農村綜合高中學生的特點
(一)家庭經濟條件差,生源質量差
學生主要來自農村,其中還有大量留守兒童和隨遷子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再加上家長普遍文化層次較低,思想觀念落后。很多家長不懂正確的教育方法,也不會為孩子規劃未來。通常只是簡單地把孩子送到老師手上,說:“我把娃娃交給你,只要不犯法,要打要罵隨便你!”家長在孩子就讀高中后,對孩子不做任何要求,認為孩子反正都考不上大學,在高中只是消磨時間,關在學校可以保證不出安全事故。生源主要是中考測試時成績中等偏下的學生,經歷中考的打擊,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喪失信心,不愿在學習上投入時間精力,對未來一片茫然,得過且過地混日子。
(二)課業負擔過重,對綜合高中認識存在誤區
綜合高中的目標是既培養學術性研究人才,又培養實用性技能人才。雙重的教育目標使學生背上了兩個包袱,既有升學壓力,又有就業困惑。有的學生認為上了綜合高中就意味著讀了職高,或者選了職業教育課程就比學習普通高中課程的學生低了一等。很多綜合高中在課程設置上采取的是學習基礎性課程的同時,根據學生的專業發展方向增加拓展性課程和研究性課程。這讓原本就基礎較差的學生感到不堪重負,學習焦慮。
(三)綜合素質差,缺乏職業技能,道德水平參差不齊
因農村綜合高中在教學質量上難以和重點中學匹敵,大部分學生畢業后只能升入一般的高等院校,不少大學落榜生只能直接就業,卻面臨缺乏必要的職業技能的困境,被戲稱為“種田不如老子,養豬不如嫂子”。這類學生走上社會,只能從事低收入體力勞動,容易給社會帶來安全隱患。因學生家庭背景、社區環境、成長軌跡不同,即使同一年級同一個班的學生也存在很大道德水平差異。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缺乏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沾染了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逆反心重,故意對抗教師的德育教育,明知不能做的事情偏要去做。
(四)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根據陳乃琳老師的調查結果顯示,農村綜合高中學生的焦慮、沖動、恐懼、自責現象較為嚴重,其次是孤獨、過敏傾向。再加上學習壓力帶來的焦慮,容易引發學生失眠、胸悶、心跳加快,產生不同程度心理問題。
二、構建適合農村綜合高中的德育新模式
目前國內已形成的較有影響的德育模式有:價值觀導向德育模式、自主性德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情境教育模式、活動德育模式、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欣賞型德育模式、三位一體教育模式、知情行協調發展模式等。據筆者所調研的案例——重慶第四十八中學校德育工作經驗總結,構建知情交融——活動育人這種新的德育模式很適合農村綜合高中。重慶第四十八中學校地處歇馬城鄉結合部,原來是一所農村普通中學。因生源質量和家長思想認識問題,教學質量一直難以趕上區內其他重點中學,學校陷入辦學瓶頸期。2012年,該校被重慶市教委確定為北碚區唯一一所綜合高中試點學校,開設了園林、機電、酒店服務等專業,為學校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學生可以根據興趣選擇這類專業,從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精神面貌也隨之改變,逐步樹立起人生的職業目標。如果學生不能夠理解綜合高中的辦學意義,沒有樹立人生觀和做好職業規劃,以消極的態度對待學習,這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是不利的。另外,除了選擇學校所開設的職業課程,學生在興趣愛好上還有更廣泛的需求亟待滿足。而德育的全面兼容性、靈活適應性恰好可以彌補建設綜合高中時課程改革上出現的問題。
(一)社團活動和職業課程互為補充,全面育人
該校不僅鼓勵學生選修職業課程,還大力提倡社團活動。成立了太極協會、舞蹈社、文學社、科技協會、布藝社、動漫社、攝影協會、心理健康協會、健美操隊等十余個學生社團。以此作為綜合高中課程的補充,將知識傳授與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之余,也豐富了精神世界,培養了生活情趣,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目前,該校的社團活動取得了累累碩果。通過社團活動的廣泛開展,發揮了學生的興趣特長,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了學生熱愛生活、不怕吃苦、頑強拼搏、勤于思考、勇于創新等品質,將這些品質投入學習中,有助于轉變他們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誠信教育彰顯特色,以點帶面提升學生品質
除社團活動外,誠信教育也是該校德育特色。其誠信教育對策是:家校配合,共造誠信環境;講解說教,形成誠信導向;榜樣激勵,引導誠信理念;強化措施,規范誠信行為;情境體驗,激起誠信動力。學校通過文化墻、板報、國旗下講話、班會活動廣泛宣傳誠實守信。開設了無人售報“誠信報刊亭”,師生自助投幣取報。舉辦了跳蚤市場,同學們把自己用不上的書報、個人物品拿出來擺攤,在交易過程中體會買賣公平、童叟無欺,培養誠實守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該校還廣泛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看望歇馬敬老院的老人,捐款為老人買電視。慰問烈日下工作的交巡警、武警官兵等等,增強了同學們的誠信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豐富多彩的育人活動,重慶第四十八中學校涌現了重慶市“道德模范”吳玉冬、北碚區“三心好少年”毛毅等先進典型。該校很多學生還主動將壓歲錢、零用錢、賣廢品、跳蚤市場收益、比賽活動獲得的獎金捐獻出來,成立了陽光基金,幫助患白血病的同學、貧困學生、給歇馬敬老院老人們買電視、營養品……在捐款的同時,老師、學生也不忘走訪受助者,用關愛和鼓勵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這些活動,讓助人者感受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樂,在助人為樂的過程領悟到人生奉獻的價值;受助者在接受幫助的同時感受到世界充滿愛,學會將愛心傳遞下去,人與人之間友善相待,共同營造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比如中國的美術創作自古至今都有以地域劃分派別的傳統,人們(更多是一些文藝評論者)將擁有“獨特的繪畫藝術理念,形成‘獨特美的符號’的繪畫者”的集合體稱為某一“畫派”,而這種“畫派”的提法多以地域作為標簽。北宋初期,山水畫分為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北方派系善于表現雄偉峻厚、風骨峭拔的突兒巨壑;南方畫派亦稱“江南山水畫派”,以“平淡天真、布景平遠、秀雅溫柔、南方情調”為創作基調。近年來中國藝術繁榮發展,藝術創作的風格化凸顯,同一藝術門類下流派漸現。如上海畫派、嶺南畫派、四川畫派等一方面代表了美術創作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反映了美術創作吸收地域文化為自身鮮明特色的重要特點……
以地域為視角考察藝術不是什么全新課題,但以地域為視角、按照新的學科門類探知藝術教育的發展態勢,則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在這種格局下,我們將會看到藝術教育所呈現出的別樣風貌,以及近年來中國藝術教育的兩個新趨勢——精英泛化和大眾崛起。
一、藝術學理論:多點支撐,步履維艱
在眾多專家的呼吁下,“藝術學”理論沖破各種質疑,一躍成為“藝術學”學科門類下排名第一的一級學科。這種安排是合理的,毋庸置疑的。因為這符合一般人文學科的內在邏輯,正如文學學科有文藝理論一樣,藝術學科應當有一門從總體上規制藝術創作思想的子學科。
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地域布局的總體特點是:
1.學科點少而集中。從地域角度進行觀察,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發展的問題所在。全國僅有屈指可數的少數高校開設屬于這一學科的專業。截止到2011年,全國擁有藝術學理論博士點的單位有10多家,它們分別是: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藝術學院、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戲劇學院、上海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擁有藝術學理論碩士點的單位有50多家,主要是:山東藝術學院、云南藝術學院、東北師范大學、河北師范大學、河北大學、內蒙古大學等。本學科國家級重點學科有一個,就是東南大學藝術學理論學科;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服裝學院、南京藝術學院等院校的藝術學理論學科都是直轄市或省級重點學科。
這中間有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除了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藝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這4所學校的藝術學理論是在“升門類”前后一以貫之地延續下來,其余的高校都屬于搭順風車開設該專業,即從原有的專業教育衍生而來,或者是從文學理論衍生而來。即使把所有的學校都算上,其地域布局基本上集中在北京、上海一帶。
2.缺乏地域間互相協調共同發展的有效機制。現有的藝術教育單位基本上可分為兩類,即“藝術學理論(主要指藝術共性)”和“藝術理論(藝術分門類個性)”。所謂藝術學理論是指凌駕于具體藝術門類上的通用性的藝術理論,如藝術哲學、藝術美學、藝術語言學、藝術傳播學、藝術人類學等。所謂藝術理論是指某一具體藝術門類自身在長期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規律,如電視藝術哲學、電影美學、電影語言學、音樂語言學等。“藝術學理論”旨在打通各門藝術之間的壁壘,通過各門類藝術之間的關聯,構建涵蓋各門藝術的普遍規律的宏觀理論體系。不同于門類藝術學,“藝術學理論”的研究不著眼于也不局限于單一的藝術門類的研究,而是側重從更加宏觀,更加著重于思想、文化層面對各藝術門類進行把握和梳理。
很明顯,相當多的一部分高校是忽視這種旨在打通各門藝術之間壁壘、通過各門類藝術之間的關聯、構建涵蓋各門藝術的普遍規律的宏觀理論體系——藝術學理論的,之所以從表面上看藝術學一級學科有幾十家,但大多數學科點是脫胎于藝術理論而非藝術學理論。更嚴重的現實情況是,專業藝術院校大多不開辦藝術學理論學科點,綜合性大學藝術學院樂于開設藝術學理論學科點,兩者往往互相輕視,即使是在同一地域,互相也不往來,進而造成同一地域間的藝術學理論和藝術理論不能協調發展。藝術學理論原本應該在與藝術創作實踐的攜手共進中,引領和創造藝術實踐,并最終形成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價值觀念體系。藝術創作也同樣需要藝術學理論的倡導和引領。一旦落后于藝術社會實踐,都會嚴重制約藝術自身以至文化建設、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不過,當前已有越來越多的人深刻認識到了藝術學理論研究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關鍵性。藝術學理論升級為一級學科,可以切實加強對文化藝術發展表象、趨勢以及內在規律的藝術科學理論研究。同時,藝術學理論還要注重加強自身有關研究目的、內容、范疇、方法等方面的內涵建設。
3.對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吸收與融合尚處于起步階段。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應當充分結合所在地域的民族文化特色,在開展宏觀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微觀研究。藝術學理論學科應當具有國際化眼光,及時借鑒國外最新理論成果,將這些成果轉化為提升藝術創作水平的動力。通過研究一些特定藝術現象世代傳承的原因和過程,上升為藝術理論的升華。比如,在河南南陽的一些縣城,在逢年過節時,流行一種特殊的“節日樂器演奏”,樂隊由五種特殊樂器組成:一個大鼓手,按照復雜的樂譜敲擊一面直徑2米、厚1米的空腔大鼓;一個小鼓手,單手敲擊一面碗口樣的小鼓;一位鑼手,單手敲擊銅鑼;五位鍤手,雙手拍擊兩個銅鍤;三位鐃手,雙手各拎起一面近20斤重的銅質樂器。五種樂器分工協作,演奏出令眾人振奮的有節奏的打擊樂。這種流傳上千年的打擊樂,與當地的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禮教文化具有緊密聯系。這些問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問題,更多是一種文化問題。但這種文化自覺卻是我們很多專業研究者所不具備的。
二、音樂與舞蹈學:根狀結構,遍地開花
音樂與舞蹈學學科呈現出明顯的根狀結構,即全國幾乎所有的開設該學科專業的師資都可上溯到少數幾家高校。根狀結構的第一層級是擁有強大實力的單科型藝術院校,主要包括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北京舞蹈學院等;之后向下發散,形成第二層級,包括沈陽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等;再向下發散第三層級,則是一些全科型藝術院校開設的音樂、舞蹈專業,如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廣西藝術學院、云南藝術學院等;而第四層級是師范類院校,主要包括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第五層級是一些理工科類院校,主要包括華南理工大學、山東理工大學、湖南理工學院等。
音樂與舞蹈學一級學科地域布局的總體特點是:
1.“尋根現象”較為明顯。所謂“尋根現象”,是指某一種文化樣態在經過不同路徑的變化之后,最本質的東西總是指向它最初產生時的地域。音樂與舞蹈學師資大多可“尋根”至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舞蹈學的師資大多亦可“尋根”至北京舞蹈學院。當然,“尋根”并不意味著因循守舊,而是一種文化血脈傳承。這種情況產生的根源是音樂和舞蹈藝術教育向來堅守著一種“精英意識”,即使在其他所有專業都在大規模擴招之際,音樂與舞蹈專業的招生規模比較穩定。特別是幾所頂尖的音樂舞蹈院校,畢業生炙手可熱。
2.民族藝術的地域特征比較明顯。民族藝術的地域特征與音樂教育的融合,產生了豐富多彩的音樂與舞蹈教育模式。以舞蹈為例,資華筠在其主編的《舞蹈生態學導論》中,把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劃分為六大文化區——它們分別是:秧歌舞蹈文化區——北方漢族,以北方旱作文化為代表,屬于黃河流域文化中心的農耕文化。花鼓舞蹈文化區——南方漢族,以南方稻作文化為代表,屬于長江流域文化中心的農耕文化;藏族舞蹈文化區——青藏高原地區以藏族為主體,典型的少數民族民間舞蹈,以農、牧業文化為代表,屬于游牧和農耕混合型文化;蒙古族舞蹈文化區——以蒙古族為主體,以溫帶草原游牧文化為代表,屬于北方游牧和定居輪牧型文化;西域樂舞舞蹈文化區——西北地區以維吾爾族為主體,以典型的綠洲文化和游牧文化為代表,屬于灌溉農業和游牧混合型文化;銅鼓舞蹈文化區——西南地區多民族,以農耕文化為代表;朝鮮族舞蹈文化圈——吉林省延邊自治州朝鮮族,以海洋文化為代表(此文化圈分布于秧歌舞蹈文化區中的亞文化圈)。
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是上海音樂學院,該院教務處長周湘林介紹說,學院對挖掘本地地域文化特色非常重視。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全國民族器樂領域中一件較為重要事件和新型藝術品種——絲弦五重奏,是胡登跳教授確立的一種民族器樂重奏形式,亦是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師生長期藝術實踐的成果。其以中國傳統弦索樂和絲竹樂為傳統承載源,除在樂器組合表層上與弦索樂有某種共性外,又從弦索樂、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合奏樂的樂器性能表現、組合織體中汲取養分,借鑒并延展而來,可謂深深地烙上了胡先生對于中國民族器樂音樂的獨特創作觀念和審美情趣。再如,該校作曲系曾組織師生就上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青浦田歌(上海地區完整優美的原生態民歌,被列為上海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重點項目)進行實地采風,對其傳承發展作深入課題研究。一方面,感受青浦田歌的獨特魅力,激發創作靈感,增加創作元素;另一方面,促進了解上海民族民間音樂,提升音樂涵養的同時,師生也為其傳承提出寶貴建議。此外“立足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在2010上海世博會、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等活動中,上音對于推進上海城市文化建設,彰顯海派文化特有魅力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山東大學音樂學院院長李曉峰在談到將音樂教育與地域民族文化特征有機結合的話題時,介紹了該學院的特殊做法:“服務社會既是高校的主要社會責任之一,也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心和良好的從業觀的重要途徑。我們開展社會服務活動的做法主要是,通過與文化部門及新聞媒體的合作,積極參與社會公共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比如我們通過與《齊魯晚報》的合作,以本院音樂專業師生為主體,組建‘齊魯晚報愛樂樂團’,以音樂季的方式在山東各地巡回演出,既鍛煉了本專業師生的基本功,也有力地推動了山東省的公共文化建設。”
3.全球化引發的同質化與地域化帶來的異質化相互沖突。這種“根”狀結構,本應帶來“異質化”和“同質化”兩種發展趨勢,但具體到這一學科,“同質化”明顯強于“異質化”,這便帶來了學科發展的大量雷同,上升到整體的學科文化層面,則是循規蹈矩,特色缺乏。全球化發展的浪潮對于傳統的守護和發展是毀滅性的,因為傳統意味著彼此之間的差別。全球化影響下相同的生存空間、生活方式,使得藝術家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生存思考越來越趨于相同。在全球化的發展中舞蹈的發展也受到這樣的影響,盡管它帶來了某種新鮮的觀念和思路,但它是作為一種強勢文化而出現,由于遵循共同的標準,使得舞蹈越來越沒有地域差異。但另一方面,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脫離他的民族本性而存在,他所受的教育、他所生活的環境、他所說的語言甚至他的思維方式,無時無刻不在反映著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全球化使藝術趨同化,地域化又使藝術個性化,這便造成了矛盾。
位于山西太原的中北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該校音樂學院教授楊立崗介紹說,“我們制定了‘寬基礎、重實踐、以人為本、快出人才’的辦學思想。以‘高起點、同類院系創一流’為奮斗目標,探索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科研(通過教學實踐的科學總結和對山西民間音樂的挖掘、整理、改編促進科研,并反作用于教學)、創作(以山西民間音樂為源泉)、表演(以山西民間音樂為特色,加強學生至知于行的實踐環節)四位一體的辦學模式。所以除了教育部規定的課程外,我們在專業選修課中開設了山西民歌研究、音樂論文寫作、音樂評論、專業英語、音樂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柯達依教學法等課程。”
三、戲劇與影視學:星羅棋布,“盜夢”空間
2011 年全國具有藝術類招生資格的普通高等院校數約900 所,其中戲劇與影視學相關專業的招生院校達400所左右。即一半左右的具有藝術類招生資格的高校都設有戲劇影視學相關專業,可謂星羅棋布。每年有近20萬戲劇影視相關專業的畢業生涌向人才市場,懷揣著夢想,進入這個“盜夢”空間。
之所以稱之為“盜夢”空間,是因為龐大的、遍布全國的畢業生群落與過于集中的就業市場之間產生錯位,讓很多年輕人的夢想折戟沉沙。全國20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中的20%開設有戲劇影視學相關專業,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擁有開設戲劇影視學相關專業的高校。這其中存在大量不均衡現象。首先是地域分布不均衡,電影電視分布均勻,戲劇戲曲稀疏;其次是就業不均衡,電影電視作為綜合藝術,就業面相對較寬,專業開設門檻相對較低,就業情況稍好,但戲劇戲曲作為一種對文化環境要求較高的藝術樣態,專業開設門檻較高,就業范圍較窄。再次,作為藝術的影視更是一種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強勢媒體,繁榮發展的現狀和分工細化的模式(比如一個電影劇組有3000多人,100多個工種)造成該學科的生源長期處于“過飽和狀態”。戲劇戲曲則有被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束之高閣的危險。
戲劇影視學一級學科地域分布的總體特點是:
1.地方政府對文化產業扶持力度決定戲劇影視學是否具備良好的經濟環境。戲劇影視學專業建設與該地域文化產業發展程度密切相關,地方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態度和扶持力度對戲劇影視學專業影響很大。綜觀當前戲劇影視學發展較好的區域,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山西、河南都在文化產業上投入巨大,但回報也是明顯的。比如浙江,一個橫店影視基地每年吸納的戲劇影視人才就相當于該省連續5年戲劇影視人才培養數量之和,而北京的懷柔影視城、中影集團、華誼兄弟等文化產業集團,每年吸引了來自全國大量的戲劇影視人才加入北漂大軍。
2.對傳統文化傳承程度決定戲劇影視學發展質量。以河南為例,眾所周知,河南是一個文化厚重的地域,民族文化傳承的基礎較好,豫劇、曲劇等地方戲在全國擁有億萬觀眾,長盛不衰的《梨園春》《武林風》欄目,實景演出《風中少林》為戲劇影視學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外部環境。這一點,河南藝術職業學院影視系主任王松林感觸很深,該校在課程建設上就采用了在廣播電視編導素質教育模塊中開設《數學文化》選修課程,主要目的是想擴展學生的思維。而在音樂表演專業的專業拓展模塊中開設《河南曲藝演唱》《河南戲曲演唱》等課程,主要目的是加強學生對河南地方戲曲音樂的了解,傳承河南文化。在繪畫專業中專業教學模塊中開設《專業寫作與評論》旨在增強學生的專業理論素養。
王松林還說,“我校非常注重地域文化特色的滲透。具體做法,一是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整個專業教學方案實施過程中,聘請一些具有河南地方文化特點的文化傳承人參與整個過程,在教學中向學生傳達河南文化的獨特之處;二是開設一些具有河南文化特色的專業選修課程,如《河南曲藝演唱》《河南戲曲演唱》《河南民間藝術》等,增強學生對河南地域文化的了解。三是舉辦各種河南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專題講座。
大學的職能之一是服務社會,我校在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嘗試。我們的戲曲專業與河南電視臺《梨園春》欄目合作,為廣大戲迷進行專場的戲曲演出活動。舞蹈專業把學生專業實習與社會服務結合,到九寨溝參加實景演出。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與河南電視臺合作共建電視欄目,為廣大電視觀眾送上了新穎的電視節目。在開展為社會服務的同時,學生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專業技能。我們覺得在這方面的工作還要進一步加強,人才培養的過程必須與開展社會服務相結合,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檢驗人才,才是真正達到培養目標要求的合格人才。”
3.高校所處行業為戲劇影視學發展帶來特殊機遇。長安大學文學藝術與傳播學院院長黃建國將這種特殊機遇形容為“強行業特色”,“我院藝術專業畢業生的主要流向為三類:一是影視媒體及相關公司。二是交通運輸、國土資源、民用建筑類大型企業,從事文案工作。所謂‘強行業特色’,就是指上述長安大學的三大學科群及其對應的三大行業而言的。文科學生,包括藝術類學生,將行業企業選擇也作為主要就業目標之一。三是其他各類企事業單位。就業指導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集體指導和個人指導。集體指導包括就業宣講會、求職簡歷撰寫輔導、招聘會專業負責人推薦。個人指導包括為每個學生配備實習指導教師、教師向實習單位推薦學生。與學校其他專業相比,藝術類專業畢業生的一次性就業率仍然偏低。”
四、美術學:均勻分布,異軍突起
可以說,美術學科是最早引入地域概念的。2008年11月,廣西藝術學院就曾經主辦過一場以“當代地域美術”為主題的研討會,詳細探討了當代中國美術學發展的地域分布問題。參與討論的專家認為,盡管在全球化的總體趨勢下,美術學的地域特征正在消解,但強調地域美術有著積極意義,首先,地域美術不一定與流派聯系起來,區域是存在的,可能一個區域里有一種共同的現象存在,但它不一定就是一個流派;第二,地域藝術不能與行政區劃聯系起來,藝術文化的邊界不像行政區劃那樣明晰;第三,文化藝術是靠它的差異性而存在的,全球化不等于國際化。地域美術存在的價值就在于抵抗文化霸權以及行政霸權。
美術學一級學科地域布局的總體特點是:
1.學科點分布均勻,發展均衡。中國的美術教育源遠流長,根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美術思想同樣遍布疆域,盡管近代高等美術教育大多都引入了西方美術教育思想,但中國高等美術教育仍然保持了較高的民族文化成色。反映在美術教育的地域分布上,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美術創作流派均勻分布,與美術教育結合緊密,學術發展齊頭并進,在短時期內一些流派異軍突起。
2.地域民族文化充分融入美術教育。長安大學文學藝術與傳播學院院長黃建國說,“陜西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點。在公共藝術教育中,適當地將陜西地域文化的內容納入課堂教學,比如在《美術鑒賞》中增加對長安畫派、黃土派的介紹,在《音樂鑒賞》中,將西安古樂、陜北民歌等極富地方色彩的音樂推薦給學生。學生藝術類社團如戲曲協會組織學生學習并表演秦腔、眉戶劇、碗碗腔等地方戲曲。西安是全國影視重鎮之一,在影視專業教育中,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影視精品解讀》中增加‘西部電影’單元和影視中西部元素的內容;邀請作家、編劇、學者為學生舉辦‘西部電影’‘西部文學’專題講座。”
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院長張鵬介紹說,該院非常注重地域文化特色的滲透,以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為切入點,本科為選修課,研究生為必修課。結合學院文化特點建立“教授講堂”,讓每位正教授開設一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院本課程。積極參加中國教育學會“地方文化資源的課程開發與利用”的課題申報與實踐并已成功結題。引進民間木雕藝人、剪紙藝人、皮影藝人進校傳授民間技藝,根據地方文化特色編寫人民出版社中小學美術教材,并投入使用。
重慶文理學院美術學院院長張詠清認為,藝術講究個性,而民族性、地域性是藝術的最大個性。張詠清是渝西畫派的創始人,而渝西畫派正是地域民族文化與美術教育互相滲透的典型成果。“渝西是一片具有滄桑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淀的傳統文化沃土,到處是蒼山翠竹,人杰地靈。這里有令世人矚目的大足石刻群,有使游人留連忘返的茶山竹海以及保存完好的古鎮建筑等,不僅昭示著過去曾有過的輝煌,更給這片日顯現代的土地和城鎮提升著不可替代的審美文化和影響力。這些得天獨厚的文化藝術資源,成為我們藝術教學、寫生和創作的天然基地。我們將課堂搬到野外,帶領學生走進大足石刻,走進文化古鎮,走進村寨梯田,使學生得到了良好的傳統文化滋養。同時,我們通過考察、分析、研究、借鑒、吸收,為我所用。使民間藝術與學院藝術相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融,室內與野外一體,技藝技能學習與獨立思考相輔,統一的共性要求與差異性的個性表現互補,課堂作業創作化、作品化。尤其是我們進行了石刻藝術的繪畫轉換和版畫再現石刻藝術的創新研究,古鎮文化的深刻內涵與現代構成設計相結合等。通過這一系列轉換、吸收、融合,使每一個步驟都充滿著新鮮好奇,并富有成就感,深深地吸引著學生,感染著作者,使整體藝術教學表現出可喜的新面貌,像‘大足石刻’組畫、‘古鎮文化’系列、‘荷塘梯田’表現等,均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效果。”
3.全國范圍內公立私立美術館建設不減,美術文化普及效果喜人。在國家文化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全國所有大中型城市都擁有了功能完善的美術館。美術界藝術創作與展覽呈現出多元而豐富的樣態。除了藝術展覽重鎮如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成都、杭州、西安等城市,各地均結合自身特色定期舉辦美術創作交流展示活動。各類型各層次的藝術機構以及大專院校展覽館展覽活動異常豐富,展覽形式多樣,涵蓋了個展、聯展、主題展、邀請展、回顧展、復制品展、文物及藏品展、文獻展、紀念展、捐贈展、跨界展等各種形式,內容豐富,內涵廣闊。
五、設計學:“塔”狀布局,“道”“器”兩成
2012年2月28日,美國洛杉磯——普利茲克建筑獎暨凱悅基金會主席湯姆士·普利茲克正式宣布,49歲的中國建筑師王澍榮獲2012年普利茲克建筑獎。這一代表全球建筑領域最高榮譽首次授予一名中國設計師。普利茲克表示:“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步,評委會決定將獎項授予一名中國建筑師,這標志著中國在建筑理想發展方面將要發揮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認可。此外,未來幾十年中國城市化建設的成功對中國乃至世界都將非常重要。中國的城市化發展,如同世界各國的城市化一樣,要能與當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中國在城市規劃和設計方面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一方面要與中國悠久而獨特的傳統保持和諧,另一方面也要與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相一致。”
普利茲克的話微妙地道出了中國設計藝術學正在經歷著一段黃金發展期。這與輿論界長期將中國設計定位為遠遠落后于世界潮流恰恰相反。在我們正常的思維套路中,設計往往與創新密不可分,但近年來中國文化的“創新不足”一度成為輿論批判一切文化教育體制的邏輯起點,“沒有創新怎么會有設計?”錢學森之問至今仍然回蕩在耳邊。在這種先天不足的輿論環境中,設計學沖破藩籬,以實實在在的教育成果建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塔”狀布局,這是偶然?還是必然?
設計學地域布局的總體特點是:
1.不斷加大的就業壓力迫使高校不斷調整辦學思路,尋求與地域文化相融合進而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成為藝術設計教育的共識。設計藝術教育與其他門類藝術教育的顯著區別是:與市場的聯系比較緊密,產品是設計的目的和歸宿,盡管有些藝術設計生產精神產品而非物質產品,但設計必須充分融合地域文化的確是這門學科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這方面做得比較成功的當屬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該校美術學院教師王曉玲介紹說,“新疆師范大學教師非常注重新疆地域文化特色的滲透。新疆地處絲綢之路要沖,以龜茲佛教美術為代表的傳統美術遺產,在藝術史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新疆擁有得天獨厚的民族民間美術資源,是傳承、研究和弘揚傳統民族藝術的理想地區。通過這一優勢突出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形成區位優勢,扭轉本學科由于地處邊遠造成的不利處境。我們在課堂教學的內容、教具、教材方面,在創作經驗總結、藝術理論探討、民族美術研究方面,在教育實習、專業實踐、藝術考察方面,在理論研究、藝術創作方面,均全面融入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民族民間美術資源,緊緊圍繞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積淀和少數民族美術創作題材的優勢條件展開。例如,藝術設計專業《民族工藝品設計》《裝飾設計》《圖形設計》等課程依托新疆本土民族民間建筑、工藝品、服裝、陶器、銅器、木器等藝術土壤,采集文化元素,運用于現代藝術設計領域當中,為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資源,建立具有區域性特色的藝術設計教學體系。教材是課程建設中的基本工具,我們編寫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教材,《美術專業漢語》《高等美術學院基礎教學教法——劉建新素描教學教法》《中國高等美術院校教學研究叢書——素描的理念與教學》《中國畫》《油畫》《新疆民族民間工藝欣賞》等十余本。”
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總支書記、教授張勇介紹說,“我們的做法是首先在專業教學中采風、調研;二是民間藝人進課堂,開展示范教學——聘請了一大批各級傳承人、民間藝術作為‘特聘專家’‘特聘教授’,使‘進課堂’常態化;三是以‘校地合作’為載體,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全面實踐并檢閱‘尊重傳統,懂得民間,面向社會’辦學成效。”
當然,如一些學校對設計專業人才的就業狀況表示擔憂,唐山師范學院教授徐亮認為,“隨著經濟結構的轉變,社會對藝術類專業人才的需求方向在逐漸轉變,室內設計人才也因房地產業的發展而需求不減;平面設計師崗位卻日趨飽和;傳統的美術學專業更是面臨著就業萎縮的局面。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就業供需矛盾日漸突出,我校美術類畢業生中錯位就業、頻繁跳槽、有業不就的現象時有發生。美術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較低,就業流向多為社會教育資源末端的縣、鎮學校或民辦學校、培訓班或作為儲備干部,這部分畢業生占本專業畢業生總數的一半以上,進入教育招考的公辦學校的畢業生僅為少數,還有部分畢業生因為學過一些設計軟件所以應聘到文化傳播公司、裝飾公司、攝影公司、婚紗影樓工作,與美術其他學科的學生競爭就業崗位。動漫、動畫設計專業由于二、三線城市動漫環境、市場的不完善,絕大多數畢業生流向競爭激烈的京津地區,成為北漂一族;環境藝術、室內設計專業也因房地產業的發展而需求不減,但存在兼職多,跳槽多,工作流動性大,自己當老板的少的情況(這與我校此類專業起步晚,創業成本過高有關);平面設計師崗位卻因專業的大眾化日趨飽和,就業前景堪憂。美術系畢業生雖然部分能找到工作,但是工作極不穩定,尤其是在裝修公司、畫室、培訓班等就業的畢業生沒有勞動合同和社會保險,相當比例的畢業生把這些單位作為就業前的緩沖地帶,為自己積攢工作經驗和創業資金,準備將來跳到更大的藝術設計公司,或來年再參加教育局的招考。”
甘肅政法學院藝術學院院長白天佑曾經向記者介紹他們的一些獨特做法,可以作為設計藝術與地域文化相融合的典范。“因我校是政法類院校,在以法學、公安學科為主體的前提下,如何突出我院藝術設計專業的特色,是我們一直思考的一個課題。所以我們在藝術設計專業下設了應用繪畫這個專業方向,有刑偵繪畫這個課程,就是考慮盡可能和公安、法學相結合,走一條有專業特色的路子。”
白天佑還介紹說,“地域特色文化是在當地特定的歷史、宗教和地理環境中形成的,它以獨特的、穩定的形式存在,是當地人們耳濡目染的最熟悉的事物,也是當地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同時地域特色的文化作為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它的重要性無可毋庸置疑的。失去了這種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就等于失去了這個地區最具鮮明個性特點的文化精髓。教學中,我們十分注重地域文化特色的滲透。具體的做法是在教學當中貫穿能代表甘肅文化的彩陶文化、慶陽剪紙等視覺元素,充分發揮教學的主觀能動性,挖掘西北地區的人文內涵。”
2.不同地域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同,使設計藝術教育與高校所處經濟區的主要產品緊密結合。湖南理工學院盡管以理工科為主,但該院的設計專業卻辦得有聲有色,據該院美術學院院長洪琪說,“岳陽地處洞庭湖畔,也是岳州窯文化發源地,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我們在教學中注意把這些資源等引入課堂,例如:在立體構成、編織、包裝設計等課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將洞庭湖的蘆葦作為設計材料引入設計之中;在陶藝課中,教師帶學生參觀岳州窯博物館,把臨摹岳州瓷和開發岳州瓷作為教學內容來展開。許多課程是其他學校相同專業沒有開設的,例如:地方美術教育資源(理論、必修)、文化遺產與保護(理論、選修)、紙藝(技法、必修)、編織工藝(技法、必修)、木浮雕工藝(技法、必修)等。”
3.各個地域不同層次的高校分別沿著“道”和“器”的兩種層次開展設計藝術教育,成效顯著。設計理論界一直以來都有著關于道、器之間辯證關系的關注與爭議。《易傳·系辭上》記載“形而上者謂之道,行而下者謂之器”。“從藝術是物態化的精神產品這一本質屬性來看,藝術具有道器合一的典型特征。一切藝術作品中所包含的對世界本體的“行而上”的思考,對思想觀念和內心情感的表達,以及貫穿于藝術創作過程中的種種思維規律和抽象法則,皆屬于道;而一切藝術作品的具象形態及其物質媒介,以及對這些物質媒介的技術性操作,皆屬于器。因此,藝術是一個亦道亦器,融道器為一體的有機整合”。近些年,中國設計教育沿著“道”“器”兩種層次開展藝術教育,成績斐然。
如張鵬介紹說,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將藝術專業本科人才培養定位為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美術文化人才。首先在國際化合作上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在學院內開設國際實驗班、引進外教數名、與國外知名院校實現學分互認、積極開展國際合作項目、互派留學生進行短期與長期的學術交流等,課程體系與國際著名院校接軌,在美術文化人才的培養理念下,根據師范院校的特質強調“文化”的培養。建立人文教育部,開設系列人文教學課程,“美術文化”成為學院教學發展創新的一張名片。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創建設計專業專利設計工作室,以服務東北老工業基地為宗旨,引領全校各專業展開設計專利發明活動,現已擁有國家認定的學生專利近百項,有部分專利成果已轉化為產品,極大地促進了學院的設計教學。在學院所在地開設兩大實驗基地,即市屬123藝術園區工作室、省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工作室。學院開設的“藝術品鑒賞與拍賣”專業在社會實踐服務中也為區域文化建設儲備人才做出了貢獻。
通過對中國藝術教育地域格局進行觀察,我們發現,“精英的泛化”和“大眾的崛起”似乎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潮流。讓我們以浙江藝術學院副院長項仲平的談話作為本篇文章的結束:
“在我看來,藝術教育大眾化的發展是一個不容爭辯的趨勢和方向,客觀的事實也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但是,在這種趨勢和方向發展的過程中,也應該傳承和運用精英化教育的理念、精英化教學的模式和精英化教學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