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21 14:55:2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中語文分論點,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新課標指導下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拓展的背景下,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有了新的變化,除了基本的寫作方法與技巧教學外,更加強調對于學生思辨能力與思維水平的提升。長久以來,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側重點在敘述文方面,對于議論文的關注相對不足,造成了學生議論文寫作能力薄弱的問題。針對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指導,筆者在此通過相應實例進行簡要闡述分析。
一、寫作角度選取的指導
寫作角度的選取是進行議論文寫作的基礎環節,所謂寫作角度選取也就是常說的立意,根據作文寫作材料提取關鍵信息,形成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在此基礎上確定寫作框架、準備佐證素材以及論證寫作。常見的作文題目通常由一個小故事或某個實例為依據,素材展示傳遞出的信息較為明確,供學生選擇的切入角度也較為相近,學生只要不對題目內容有較大的理解偏差,通常不會存在立意問題。現階段高中作文題目的形式呈現出了開放性的特點,題目隱含信息層次較為豐富,學生的可選角度更多,這就涉及寫作角度選擇準確性的問題。如何提升學生議論文寫作角度準確性,可從內外兩個方向加以考慮。就立意的外部要素而言,其根本還是題目信息的提取,要求學生精讀題目內容,能夠由表及里的感知寫作資料傳遞的信息。而內部要素則強調學生對于立意的駕馭能力,對相關論點、論據的熟悉程度。學生的立意通常從自己主觀感受或見解出發,具有一定的隨意性,這種主觀性的表達通常在層次把握上不夠成熟,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立意,有效謀劃,協調好寫作角度選取與文章寫作能力的關系。
以2015年新課標II卷高考作文題“誰最有風采”為例,題目中寫道:“一個是生物技術研究的,一個是搞焊接的,一個是攝影師,都是卓有成就的人,選你認為最有風采的!”題目為學生提供了三個明顯的寫作角度,按照議論文的基本寫作范式,學生確定選擇對象后開始論證該職業的魅力之處。可以是橫向比較性的論述,即通過與其他兩個未選職業的對比論證所選職業的獨特風采與價值;同時也可以是縱向深入性的論述,分多個層面證明該職業的風采與價值,抑或橫縱綜合論述。這一層面角度選取可以算作最表層的立意,作文水平也為最基本的層面,而提升學生的立意深度應對三種職業的內涵進行挖掘。可以看到,“誰最有風采”這個作文題目中給出的三種職業代表了當前社會的三種群體。教師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工匠精神”“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一系列時代內涵,將寫作對象職業的選取拓展到國家與世界的層面上進行考慮,從而提升議論文寫作角度與立意的深度。
二、寫作邏輯構建的指導
高中議論文寫作最強調的是行文邏輯體系的嚴謹性,即文章整體立論與分論點之間聯系的緊密型,各分論點之間的遞進關系,各分論點論證素材的充分性等。議論文寫作邏輯的構建是決定文章寫作水平的關鍵環節,盡管學生邏輯思維的形成與培養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在議論文寫作環節是業已形成的固化內在邏輯性,但依然可通過科學的指導對議論文寫作進行結構優化。首先,教師應幫助學生學習從立意出發進行發散性思考,將寫作角度細化為若干層次或局部角度,從而確定相應的分論點。然后對發散思考獲得的分論點進行梳理,按照遞進層次進行排列,結合梳理結果二次思考是否存在新的分論點,通常學生二次思考獲得的分論點都具有一定的獨特性,能夠作為議論文的亮點部分。在確定分論點后,論證部分同樣應按照邏輯展開,基本依據提出論點、引申闡述論點、論證論點、提升拓展總結的基本框架來行文寫作。
以2016年高考全國卷Ⅰ的作文題“獎懲之后”為例,作文題目給了一張漫畫圖片,圖片中刻畫了兩個前后分數不同學生獲得的評價,低分學生分數提高了獲得了鼓勵的唇印,而原本分數高的學生稍有退步便得到批評的巴掌印。那本文應該如何構建寫作邏輯呢?首先,應對本文漫畫中傳遞出的信息進行基本型的描繪,可直接拋出中心論點,闡明對于漫畫描述內容的看法。在提出中心論點后,可從兩個學生的不同待遇進行展開,分別描述他們獲得的獎懲與自身實際表現之間的聯系,詳細論述出現這一現象的根源,列舉出幾項主要成因作為分論點展開論述。
三、寫作素材使用的指導
議論文寫作素材的種類較多,基本上生活中學生能夠接觸到的各種信息都能作為寫作素材。而議論文強調思辨邏輯,重視論據對論點的支撐,因此寫作素材大致可分為論點類與論據類兩種。所謂論點類素材是指一些較為成熟的觀點或看法,常見的是名人名言或名家名篇段落等,這些內容經過了時間的驗證,有較高的說服力。而論據類素材指的是一些社會上發生的熱點事件、熱門資訊等,這些內容都是真實發生的,在議論文中使用能夠起到實證的效果。高中議論文寫作素材使用涉及收集與使用兩個環節。其中寫作素材的收集是一個長期性的積累過程,學生日常生活中閱讀、接納的各類外界信息都可以參與到素材的積累當中,素材積累是否具有典型性、正面積極意義以及反面警示性等都是素材積累中要考慮的要點,這些標準決定了素材積累的實際價值。而素材使用則要考慮素材與論點的契合性,是否能夠真正印證觀點,是否具有可拓展性,能夠將論點提升到新的層次進行探討。在高中議論文寫作素材指導中,教師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與記錄習慣,樂于搜集熱點內容、重視生活經驗的積累,在素材使用匯總言之有物,能夠使閱讀對象感同身受,提升文章說服力。
以2014年新課標全國Ⅱ卷作文題“喂食動物失覓食能力”為例,該題目的內容來源與生活情境,學生中去過自然保護區的可以根據自身實際經歷展開闡述,而沒去過的也可以從動物園進行發散聯想。
四、寫作優化創新的指導
議論文寫作化創新是當前新課改對于學生創造力培養的重要要求,同時也是使學生適應信息化社會話語表達與信息傳遞方式變化的實際需求。具體而言,高中議論文寫作優化創新可從形式創新與思路創新兩個層面加以考慮。就形式創新而言,可在保留議論文基本觀點與論述的寫作內核基礎上進行一定的變化,將單向的說服式的觀點闡述,通過變化形成交流式的內容展示。例如有的學生選擇戲劇、劇本的形式進行作文寫作,借助人物對話講述了大量的觀點與看法,這種創新在表面上看是戲劇、劇本寫作,但其內核依然是以觀點論述為主的議論文。戲劇營造的交流情境能夠充分提升文章的感染力,使讀者身臨其境,觀點往往與人物的命運相聯系,話題闡述的拓展空間更大。而思路創新則強調的是對于傳統議論文觀點展開層次的改變,改變原有的線性闡述模式,變成更加立體,相互交叉印證的模式,局部設置懸念或后置觀點的寫作方法能夠使局部觀點得到有效的突出,獲得特殊的議論文寫作效果。
此外,高中階段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成熟的人生階段,議論文中闡述的觀點多為其該階段自身思想的折射。教師面對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闡述的個性化觀點時,不能按照統一的標準評判高下,而應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這種看法的根源,采取動態化評價的方式,對學生在寫作中的表現進行更為準確真實的評價,給予學生更多的認可與鼓勵,讓學生樂于進行議論文寫作,積極研習議論文寫作,提高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高中生處于人生成長的重要時期,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模式,能夠為其日后自主學習奠定基礎。教師在講解論述類文本時,通過引導學生對作者觀點進行反駁,然后深入到文章學習中,有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且能夠提高學生閱讀能力[1]。論述類文本與高中生思維發展特點相符合,高中生通過對該類文本的學習,能夠使得自己的思維更具邏輯性,從而更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文本輸出。
二、高中語文論述類文本閱讀中思維訓練措施
(一)教師鼓勵質疑
高中階段是語文閱讀的轉折點,由教師教學轉變到學生學習,強調學生在學習中要占據主體地位。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散思維,而后參與到閱讀教學活動中。對于質疑,可以通過反向和對比兩種方式進行。學生能夠根據標題與論點,進行反向質疑,然后通過對作者觀點的反駁,隨后將文中的論點更好地表述出來,促進學生思維與閱讀能力的發展。對比可以體現在修辭、思維方法多個方面。如在《拿來主義》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比較方法,對文中的“破”和“立”進行分析,談談如何對待優秀的外來文化。經過比較,學生能夠辨證地看待文化,針對優秀的外來文化,我們可以積極占有,而針對固有的傳統文化,我們要留下精華。此外,教師在閱讀教學后,讓學生思考并表達自己的見解,如“針對拿來主義思想,還適用當今社會嗎?”在問題的引導下,能夠實現對學生思維的縱向挖掘,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
(二)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新課改背景下,學生主體性受到了關注。因此在論述類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指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篩選和整理,選擇富有時代性、文化性的課外讀物,如《讀者》、《書屋》、《散文》等,或者當代散文家作品等,從中汲取更多“養分”。為了提高閱讀有效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教師要向學生傳授閱讀時,需要注意文本的中心論點及分論點,并通過摘抄、批注等方式積累知識,以此來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實現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單純依靠教材上的內容難以達到良好的思維訓練效果。教師要積極將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思考生活,從日常生活中挖掘和提煉哲學觀點,從而使得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
(三)傳授思維方法
論述類文本是用論證作為主要表達方式的問題形式,通過現有事實判斷和推理,最后形成邏輯思維。思維過程建立在一定規律基礎之上,無論哪種思維,其基本規律都占據著關鍵位置[2]。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將思維基本規律和方法傳授給學生,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探索規律,使得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概念,并利用概念推理出問題的結果,促進學生能夠利用思維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如利用求證、求同、求異等方式進行思考和論證,向學生傳授多元化方式,學生根據問題特點合理選擇方法,能夠快速得出結論,逐漸將知識內化到自身思維當中。此外,教師作為教學的重要主體,其教學習慣會影響到學生。所以教師要保持冥思習慣,思考問題的根本,引導并鼓勵學生也能夠積極參與到思考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生論述類閱讀能力。
結論:根據上文所述,論述類文本閱讀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樹立現代教學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別,在學生現有認知能力基礎之上,鼓鈦生質疑,并根據已知條件推理出結果,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論點,并向學生傳授基本的思維方法,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由形象思維朝著抽象思維轉變,使得學生能夠在閱讀中汲取更多知識,不斷提升自身邏輯思維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在社會教育理念不斷發展下,高考作文命題也發展了較大的變化和發展,從以往單一的作文命題變成了話題作文,而現如今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也開始逐漸出現在高考作文中。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主要指的是命題者在命題過程中,提供現實性的材料,以此來創設真實的情境,然后在情境中呈現出對立的問題,以此來增加任務型指,而考生則需要按照指令來進行寫作,以此來解決這一問題。正是因為高考作文命題的變化,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也在實施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對學生進行教學,而本文就提出了具體的實施策略。
一、加強審題訓練,讓學生能夠準確掌握寫作要求
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實施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教師首先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審題訓練,這樣學生才能準確地掌握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的寫作要求。相比較于其他材料作文而言,任務驅動型材料作用限制性更強,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如果還是采用之前的寫作思維模式就很容易出現寫作偏題的現象,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對學生加強審題訓練。在審題訓練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指出作文中的“任務型指令”,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嚴格按照任務型指令來進行寫作,這樣才能避免偏題現象。例如,以“2015年高考全國新課標I卷作文真題”為例,其中立意中提出:小陳舉報父親是出于對父親的愛、對他人的負責和對生命的敬畏,針對這一立意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經常會將其寫成“敬畏生命,對他人負責”,這就明顯的偏題了,因為后者相對于前者而言其范圍十分的廣,在這種寫作思維下,學生寫作內容就很難和女兒舉報父親這件事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而這一現象就明顯的沒有按照指令“對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來進行寫作,最終肯定就會判偏題。為此,教師在高中語文實施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過程中,一定要對學生加強審題訓練,以此來幫助學生準確掌握寫作要求。
二、加強思維訓練,讓學生養成批判性思維
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實施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教師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練,讓學生養成批判性思維。在實際寫作過程中,有些學生喜歡寫一些套路議論文,主要指的是開頭提出觀點主體分三段進行寫作,并且每一段都有一個分論點,并且論點中存在一些名人事例結尾進行點題和歸納,這種作文寫作形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稱之為高考體作文,所以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大多是采用這一形式,而且還不去進行分析和歸納,整篇文章都是空話,這種寫作形式之前或許還能存在,但是,在現如今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下,這種文章是很難得分的。針對這一點,教師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以此來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讓學生養成較為簡單的歸納推理、因果分析、概念分析等能力,這樣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將文思如泉涌,最終有效地實現高中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實施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的價值。
三、加強對時事素材的關注,讓學生進行時評寫作練習
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實施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教師要想真正發揮其價值,除了要對學生加強審題、思維訓練之外,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時事素材的關注,積極引導學生關注新聞時事,然后鼓勵學生進行時評寫作練習,這樣也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發揮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在作文教學中的價值。正所謂關注新聞時事不僅能夠更好地了解天下大事,還能洞悉世界變化,另外,對于時事的關注本身就是學生作文素材積累的過程,這樣對于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有著較為顯著的作用。針對這一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關注時事新聞的時候,多考慮一下以下幾個問題:新聞事件性質是什么樣的?和其他事件有什么相同處和不同處?你覺得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應該要怎么解決?等。然后再讓學生進行適當的時評寫作練習,這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理性表達的能力,最終提高學生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寫作水平。因此,教師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積極引導學生多加關注時事新聞,以此來促進新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要想真正實施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一定要做到以下幾點:加強審題訓練,讓學生能夠準確掌握寫作寫作;加強思維訓練,讓學生養成批判性思維;加強對,事素材的關注,讓學生進行時評寫作練習,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作者:陳隆鑫 單位:福建省莆田市莆田華僑中學
高中語文到底應該教給學生什么,怎么教,就成了高中語文教師苦苦思考的問題。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思考我們漢語“學習”的特點。
1漢語“學習”的特點
要了解漢語“學習”的特點,必須先了解漢語在運用中具有的三大特征。首先,漢語語言總體上說是屬于詩體語言。從語言發展演化的過程中我們知道,言語活動都是由單音節向多音節發展,從無韻律向有韻律發展。從“詩經”、“楚辭”到“漢賦”、“唐詩”,經過幾千年的漫長浸潤,漢語言無處不滲透著詩意,中國古代幾千年的詩風孕育了漢語言詩化的風格。其次,漢語言屬于感性語言,尤其是其書面語言文字,由于方塊字是從象形文字發展而來,漢語文字的“六書”,在音、形、義等上面具有強烈的具象性,容易引起人的聯想與想象。再次,漢語言的典故與成語化傾向。漢語言在幾千年文明發展過程中,歷史典故、名言警句層出不窮,人們在運用漢語言交際的過程中,用詞、用句往往考慮用典、考慮古意,因此,歷史文化的底蘊使漢語言的運用講究厚重的蘊含和深意,四字成語是漢語言文化的獨特風景就是一證。最后,漢語言屬于非線性發展語言。在對漢語言“口頭語言”的掌握過程中,可以從任一話題任一契機入手學得和習得,無先后承接的嚴格劃分,只需搜羅詞匯、組合語句、拆卸搭配即可運用。
我們從語言學理論得到啟發:母語學習的特點,第一,母語學習從“習得”開始,然后進入“學得”,最后又回歸“習得”;現代認知心理學理論認為,兒童從小在對母語的掌握過程中,有“習得”與“學得”兩種方式:“習得”是指的自然獲得,是無意識的模仿活動;“學得”是指通過有計劃的學習所獲得的行為習慣,是有意識的學習活動。第二,“目標語”、“伙伴語”、“中介語”的距離與差異。章熊老師在《中學生言語技能訓練》[1]一書中提出中學生的語言學習有三個層次:“目標語言”,這是學習的范本,是語言學習的終點;“伙伴語言”,是指與學生水平相近的語言素材,學生與伙伴交談時顯示出的語言水平,是語言學習的起點;“中介語言”,是指處于以上兩種語言層次的過渡狀態的語言水平,是不斷變化的語言。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顧及了漢語學習的這種特點,在新的“課程標準”中對語文知識教學要求的變化,一些教師對語文知識教學的把握進入了誤區。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一是語文新課標刪除了體現基礎知識的“教學內容”,有人由此斷定新課標主張弱化語文知識;二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存在著不約而同地將語文基礎知識放在可有可無的位置上,把語文教學效率低下歸咎于“知識中心”;三是扔掉基礎知識這根學習的拐杖,僅僅以感覺、感悟的思考的判斷來學習語文。那么教師在新課程高中語文教學中對語文知識如何建構呢?
2教師對語文知識如何建構
新課標對語文知識目標的表述是“能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會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這種表述是新課標的一種策略處理。它主要的目的是,弱化語文學習的死記硬背,強化理解運用,強調課本、教師、學生對知識的主動選擇。這種強化表現在:課本對知識的建構――課本編寫者的建構、教師對知識的建構――教學中自主建構、學生對知識的建構――習得中的知識建構。
對于教師來說,在教學實踐中更應該認真地重新建構語文知識網絡,有三個方面值得重視。
2.1引進漢語的言語知識:根據廣義知識觀和知識分類理論,知識包括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陳述性知識又可叫語義知識,是以命題和命題網絡表征的主要用來描述事實或陳述觀點的知識;而程序性知識則是運用陳述性知識辦事或解決問題的知識;策略性知識則是如何優化辦事或解決問題的程序的知識。由于策略性知識也體現了辦事和解決問題的程序,因此,“策略性知識是一種程序性知識,基本教學過程遵循程序性知識學習的一般規律。” [2]語文知識的學習重在應用,理應強化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的建構。因此,與程序性、策略性知識關聯密切(即經過練習能直接轉化為程序性知識)的陳述性知識也就不應弱化,所弱化的應該只是與形成程序性、策略性知識關系不大的陳述性知識。根據漢語學習的經驗,我們都能體會到漢語語法知識在形成漢語表達能力方面并無實質作用,它并不能有效地指導我們進行句法的組織以適應實際的言語交際的需要,屬于與程序性、策略性知識關系不大的陳述性知識,應在弱化之列。語文特級教師洪鎮濤在《打開學習語言的大門》[3]一書中提出了中學生學習語言的“三主一副”、“四線平行”的結構。第一條主線:學習“精粹語言”,奠定兒童語言文化功底,所謂“精粹語言”指的是形式精美、凝煉,文化內涵豐富的語言;第二條主線,學習“目標語言”,提高兒童語言文化素質,所謂“目標語言”指的是提高學生語言發展水平,是學習這一特定時期的攀登目標的語言,是一個相對概念;第三條主線,是學習“伙伴語言”,訓練學生語言的操作能力,所謂“伙伴語言”指的是相當或略高于兒童語言發展水平,已經或可能在交際時使用的語言,學習“伙伴語言”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直接模仿運用,訓練語言操作能力。我們的研究中包括教師、家長、媒體、學生伙伴的語言對學生語感及語言積累的影響。我們知道,漢語是“流水句”或者叫“語義句”,純屬意合,因而組合靈活;英語等則是語法句,結構嚴謹,組合嚴格按照語法。漢語組合的靈活性給我們的言語運作提供了極為寬廣的空間。以詩詞最為明顯。唐代詩人杜牧的七絕《清明》,在歷史上就有許多文人做過游戲,不同的斷句就造成不同的體裁和意境。如這樣斷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我們熟知的王昌齡的《涼州詞》經人一改,就是詞的形式。“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漢語語詞的重新切分、組合,所引起的語義變化是無限的 。上奏朝廷改戰報的典故,把“屢戰屢敗”改成“屢敗屢戰”,一個敗將馬上變成一個英勇頑強的將領了;
長沙岳麓書院有兩副對聯:一副是“唯楚有才;于斯為盛”;一副是“納于大麓;藏之名山”。1916年黃興、蔡鍔相繼病逝,有人套用這兩副對聯,紀念這兩位名人:“ 唯楚有才,納于大麓;于斯為盛,藏之名山。”又如,漢語虛詞富于“彈性”,虛詞常常不用:(1) 夾肉饃――肉夾饃――肉夾于饃;(2)溫度不夠,催化劑質量又不純,致使試驗失敗了。(因果關系)(3)他吃得不多,力氣不小。(轉折關系)。
同義形式的選擇知識也非常重要。什么是同義形式選擇?各個近義的詞語、語句、段落之間,各種風格之間,進行選擇,選擇最適合需要的形式,這種手段叫“同義形式”也叫“同義手段”。 例:“下圍棋我不如你,可下象棋你不如我。”和“下象棋你不如我,可下圍棋我不如你。”前者強調“我”,后者強調的是“你”。近義詞的選擇、詞類活用現象、充分利用語言的多義性以及不同語境里話語還可以獲得甚至與本義截然相反的意思,如:“我輩正經人,確乎犯不上醬在一起。(魯迅《高老夫子》)”中的“醬”字;“他回家對他的夫人說:“哎呀,我的母夜叉,你比小余可愛多了,真是個賢德的夫人呀”中的“母夜叉”,都有值得揣摩的含義。目前國內關于漢語語用學的研究已有相當的成果可資利用,在建構語文課本知識時可以斟酌吸納,以培養學生根據具體語境和特定的交際對象、交際目的適切地進行言語表達的能力。總之,淡化、弱化靜態描寫且不符合漢語特點的漢語語法知識,引進并強化動態生成的言語知識應當作為建構課本知識的一個戰略性策略。
2.2完善常用文體的結知識:高中語文教學的常用文體,包括普通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常用文體的內容知識,如記敘文的中心、材料,說明文的說明對象的性質、特點,議論文的論點、論據、論證過程等,其主要作用只是在于提示閱讀分析的關注點,對于寫作則并無什么實質性意義。因為寫作本質上是一種生命活動形式,它產生于寫作者的內在需要。當寫作實踐活動真正發生的時候,原來的生活積累和感悟便會自然地轉化為記敘文的中心、材料或說明文的對象、性質、特點或議論文的論點、論據、論證過程等內容。從寫作的角度看,文章的內容不是從有關文章內容的知識中生發出來的,而是從寫作主體對生活的積累和感悟中生發出來的,有關文章內容的知識不能對文章內容的精加工起到實質性的指導作用。寫過文章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對內容的精加工所依據的是自己對生活的理解,是對生活中所反映出來的事理邏輯的體認。而作為文章的結構知識,則對文章形成過程中的構思起到關鍵性的指導作用。結構的方式不是從文章的內容中內在地生發出來的,它具有外在的可選擇性,體現了作者對形式美的追求。同樣的內容,可以有不同的結構方式,而選擇的結構的方式不同,不但體現了文章整體架構形式的差異,而且能對文章內容的表達產生一定影響。例如在議論文中若采用“總論―分論―結論”(“總論”是提出論點,“結論”是在分論基礎上對論點的歸結)的結構方式,則表達了對論點的反復強調。人們一般把敘述、描寫、議論等表達方式也看做形式因素,但表達方式的選擇并沒有多大的自由度,對文章的內容具有很大的依存關系,本質上也是內在地生成的,而不是自由選擇的,所以有關表達方式的知識,實際上也只能對文本意義的閱讀分辨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對指導文章寫作意義不大。總之,在有關文章內容和形式兩方面的許多知識中,唯有結構知識對文章的閱讀和寫作都具有指導意義,在教學時應該特別關注。
高中課本對文章結構的知識并沒有解決好。說明文的結構基本沒有說,而記敘文和議論文的結構雖然說了,但存在明顯的缺陷。如講記敘文的結構總是與線索攪在一起,叫做“結構線索”。其實結構歸結構,線索歸線索。結構實際只是一種外框架構,文章的結構就是文章的外框架構,猶如建筑物的外框架構,它著眼的是部分的組合。《現代漢語詞典》釋結構:“各個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文章的~|語言的~|原子的~”[4]也是這個意思。而線索實際上指文章內在的情意上的前后承續的線性關系,它不是著眼于“部分”的架構,而是著眼于“前后”的關聯。將記敘文的結構和線索攪在一起講,什么也講不清,多數情況是名義上講結構,實際上講線索。對議論文的結構課本一般表述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種表述雖不能說完全錯,但卻存在兩方面的問題。第一,它并不能揭示一切議論文的結構規律,具有片面性。具體地說,它只是適合中心論點屬于行為性命題的議論文的規律,而不適合中心論點屬于認識性命題的議論文的規律。“因為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是既可以‘分析’又可以‘解決’的。比如‘學貴謙虛’這樣的問題,就是只可以‘分析’,無所謂‘解決’的。如果硬要說什么‘解決’的話,那么‘分析’的本身便是‘解決’。就是說,只要‘分析’清楚了為什么學習貴在謙虛,那么作為‘解決問題’的‘怎么樣謙虛’的問題,即謙虛的表現形式的問題,也就必然說到了,因為撇開謙虛的表現形式,為什么學貴謙虛的問題無法分析清楚。”[5]“學貴謙虛”屬于認識性命題,由此可見,中心論點屬于認識性命題的議論文是無法也無須構建“解決問題”的結構部分的。而以行為性命題(如“反對教條主義”)為中心論點的議論文,則又是既可能構建出“分析問題”的結構部分(分析“為什么要反對教條主義”),又可以構建出“解決問題”的結構部分(解決“如何反對教條主義”)。但由此而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規律推廣為一切議論文的結構規律,顯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第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際反映的是文章各部分的事理關系,作為結構也只能是事理結構。事理結構是內在的由文章內容的事理關系決定的,選定了一定的內容就意味著選定了一定的事理結構,因而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表述議論文的結構,除了有利于閱讀議論文時對各部分事理關系的把握外,對寫作議論文并不具備有利于結構選擇的意義。
學術界和語文教育界對常用文體的結構已經有較深入的研究。吳應天的《文章結構學》將記敘文除倒敘外的本事部分的結構分為“總敘――分敘――結尾”“分敘”幾種類型;將說明文的結構分成“總說――分說――總結”“總說――分說”、“分說――總結”“分說”幾種類型;將議論文的結構分成“總論――分論――總論”“總論――分論”“分論――總論”“分論”幾種類型。[6]應該說,這種從總分關系著眼尋找文章各部分之間的結構規律的方法大體是可取的。不過其明顯的缺點是:只注意到文章主體的“首”“中”“尾”三部分,而未考慮到在文章主體之外,有時還存在類似于“楔子”的端絮和類似于“尾聲”的余絮部分,它們既超出對所記、所說、所議事物的記敘、說明、議論本身,又與對所記、所說、所議事物的記敘、說明、議論有一定聯系。有的學者曾把議論文的端絮部分叫“引論”(區別于“總論”),把議論文的余絮部分叫“余論”。這樣,根據“引論”“總論”“分論”“結論”“余論”的隱現,議論文的結構變化就有14種之多。[7]說明文、記敘文的結構變化有哪些,也是不難搞清楚的。
2.3豐富文學作品的“敘事”知識:高中課本知識中也有一點“敘事”知識,但過于膚淺,僅停留在敘述人稱(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和敘述次序(順敘、倒敘、插敘)等極為表面的層次,體現文學作品的藝術匠心的敘事技巧難以描述,也難以發掘。
20世紀80~90年代,西方關于“敘事學”的研究成果傳到國內,使我們認識到敘事技巧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高中課本中當然不可能全面吸納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但在較為淺近的適合中學生理解的層面上吸納其中的某些成果,還是可以的。例如,我們可以吸納一點簡單的“敘事視角”的知識,則可以讓學生懂得,無論是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敘述,都還存在“內視角”和“外視角”的選擇問題。“內視角”的敘述即敘述者從處于事件之中的角度進行敘述,“外視角”的敘述則是從處于事件之外的角度敘述;第一人稱“內視角”的敘述即為“主人公講他自己的故事”(如魯迅的《傷逝》),第一人稱“外視角”的敘述即為“旁觀者講主人公的故事”(如魯迅的《孔乙己》),第二人稱“內視角”的敘述即為“全知”的作者的敘述(如魯迅的《阿Q正傳》),第二人稱“外視角”的敘述即為“作者從外部講故事”式的敘述(如魯迅的《藥》)。[8]可見,吸納了“敘事學”的有關知識,對敘事性文學作品的敘事技巧的分析便可以清晰得多,這對學生提高文學作品的鑒賞水平和創作水平(高中語文新課標在選修課程中鼓勵學生嘗試文學創作)顯然都很有益處,甚至可惠及普通記敘文的讀寫。
以上所談的知識,只是既重要而又被課本所疏忽,因而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當特別關注的主要知識板塊,它們相互關聯構成從語言運用的技能技巧到結構篇章的技能技巧再到選擇敘述策略的技能技巧的比較全面的知識網絡。這些知識對提升學生聽、說、讀、寫的智慧技能,尤其是書面的篇章的讀寫的智慧技能和策略,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除了這些知識外,一些文體常識(包括文學文體常識)在教學時還應重新審視,并進行一些細化的分類性的特征描述,以便更貼近文體和學生學習的實際。課本在這方面大多是籠統的大而化之的概括。比如一說記敘文,便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幾大要素,其實寫景的記敘文就可以沒有事件甚至沒有人物;一說到議論文便是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其實有許多議論文沒有論證,有的雖有論證卻沒有論據(如墨子的《兼愛》,的《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等);一說到小說便是情節、人物、環境“三要素”,其實有許多小說談不上有什么情節(如魯迅的《傷逝》,都德的《最后一課》等);一說到散文便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實也有散文神不散形也不散(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等)。如果我們按有無人物和事件、有無論證和論據、有無情節、是否形散等特征對記敘文、議論文、小說、散文進一步細化分類,則對提升學生相應文體的讀寫能力顯然很有意義。當然這只是一種分類方法,完全還可以有其他的分類方法。此外,關于文字、詞匯、修辭知識和一些文學史常識,傳統的課本處理得比較好,我們依然按照過去的教材來處理這塊教學。
參考文獻
[1]章熊.《中學生言語技能訓練》.《中學語文教學》,2002年5期
[2]皮連生.《智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洪鎮濤.《打開“學習語言”的大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
This is not the end of your story This is not the final chapter of your life. The world right now is in the middle of a mental health crisis.
Rather than join the cue, it’s important we it’s learn why we get down, and then how we can change it, because believe it or not, we create our own negative feelings and we can also ensure that we turn our lives around and be a positive change for others.
The reason anyone gets depressed always comes down to the CONSISTENT thoughts we think, and the CONSISTENT beliefs we hold.
If my thought process is “I must be in a relationship and earn X amount to be happy” I might get depression if I don’t achieve those goals.
The only way out of this is to work on yourself, every day.
Yes it is.
You must value yourself enough, to take the time EVERY SINGLE DAY to work on you. To engage in something, that will ensure you are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world.
作文作為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重要考核指標,在高考中近年來常常以議論文的形式出現。雖然在課堂教學中已經引起很大的重視,但是訓練的次數并未和分數的提高成正比,很多學生在高考中仍然寫不出立意明確、文從字順的議論文。針對這樣的現實境況,我們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思路整理的訓練,從根本上扭轉議論文寫作的態勢。
一、以大量閱讀為基礎,連接生活巧構思
議論文不同于小說、散文等文學體裁,其最大的特點是行筆之前先構思。關于構思,現代文學大師魯迅以筆代槍,針砭時弊,其雜文可以說是現代議論文的雛形。在他的創作過程中,鮮少有攤開紙筆就寫作的情況,總是要先打腹稿,這個打腹稿的過程就是構思。
構思的基礎是什么呢?是大量的閱讀。閱讀是一個發現文章中心思想的過程,這個中心思想不是讀者的主觀臆想,也不是作者的任意捏造,而是一個逐漸深入,將創作與閱讀進行連接的過程。我們可以把發現中心思想的過程看做是發現作者構思意圖的過程,因為構思的成立本身就是在對社會生活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
構思是一個消化的過程。文章的構思必然要鎖定一部分內容,而這部分內容最可能是來源于生活。高中生的生活經驗并不算豐富,要完整地經歷這樣的過程,就需要大量的閱讀,閱讀和生活在學生發現構思進而主動構思的過程中相輔相成。因此,構思是基于對閱讀材料的理解,沒有活生生的材料,就無從構思。在構思過程中,隨著對生活理解的深入,文章主題思想會逐步明確。然后根據主題的需要,對材料加以整理、選擇,進而深化主題。所以,大量閱讀是為自己提筆寫議論儲備,儲備達到一定的量,學生的構思提綱就將成型。
構思確立后要明確觀點。觀點的形成建立在大量的閱讀上,各種聯想、對比、質疑、想象等方法無非是為更好地體現觀點所采取的外部方法。閱讀的深刻程度決定著闡釋的深度,也決定著論述觀點的辯證性。由此可見,閱讀是議論文寫作的基石。
二、以整體布局為出發點,搭建思維路徑
議論文的構思和行筆都離不開整體布局。整體布局是一種原則,指引著思維的軌跡,最終又呈現出思維的質量。一般來說,議論文的寫作有比較固定的布局模式:首先是提出(發現)問題,然后是分析問題,最后是解決問題。因此,常見的議論文的結構模式有并列式、總分式、對比式、遞進式和綜合式等。
并列式與總分式都是首先提出論點,然后運用橫向思維,并排從幾個方面對某一觀點進行論證。提出論點的同時,齊頭并進地闡釋論點,最后進行總結與升華。這種模式的關鍵是用客觀真實的眼光進行多角度的觀察與分析,認識事物運用理性的頭腦,找到事物的共同共融之處。
遞進式則是運用縱向思維,逐層深入論證,達到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目的。以“誠信”為例,學生可以先從社會上的信用危機入手,逐步分析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然后就這一原因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闡述,引領讀者的思維層層深入,那么文章的層次就會分明遞進,一以貫之。這種模式的核心在于分論點地提出要逐步深入,每一步的深入都有理有據地論證,它們之間是逐層遞進的邏輯關系,前一個分論點派生出后一個分論點,論據也是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的,其最終都是要為共同的中心服務。
對比式的結構是提出觀點,然后運用反向思維,正反對比論證。如論證“微小”可以從“巨大”入手,論證“柔軟”可以從“堅硬”開始,這種強烈的對比使得論點更清楚,啟示的意味更濃厚,主張的闡明更具有戲劇沖突。
綜合式的結構是將上述結構模式綜合運用。其實,寫無定法,只要是立意明確,觀點清晰,闡釋到位,運用哪種結構模式并沒有硬性的規定,反而是創造性地運用對于議論文的寫作更有利。
三、以行文為依托,處處皆是教學
在確定全文的中心論點,設計好全文的結構思路之后,就開始進入提筆寫作的實質階段。每一個自然段所要表達的意思要進行合理的安排,否則整篇文章很難整齊劃一。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有些學生作文常常出現文章脫節、銜接不夠的現象,就是在行文中不注意合理安排的結果。因此,把握行文的流向,使文從字順,邏輯嚴密,是議論文寫作思路訓練的重要一環。
首先要做好段內的安排。每一句的順序都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秩序與規律的,先寫什么,為什么先寫,后寫什么,都要有意為之,不能說整體架構完了,每一個段落開始都是“胡言亂語”。段內的層次,句子之間的關系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安排。運用好起承轉合,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優秀的文章進行講讀,并立刻讓學生付諸實踐,引導學生在別人的作品和自己的作品中分析、揣摩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和組合順序,從而培養學生行文的秩序感,達到文從字順的效果。
其次要注重語言感受能力的培養。語言感受能力決定思路的流暢程度。平時一定要注意讀寫不分家,運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進行語感的培養,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在此基礎上復述、口頭作文、書面作文等進行練習,以達到學生在表述過程中思路與語言的清晰與完整的目的。
本文分列的三個步驟將高中議論文寫作進行清晰的思路訓練整理,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僅僅是為考試,更是為個人的語文素養服務。
參考文獻:
一、明論證
1.確立中心論點,鮮明且有條理地亮出自己的觀點
議論文的核心是中心論點,既是核心就必須在醒目之處直接展示,且言簡意賅,強化學生的這一意識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中心論點不能等同或近似于某一個分論點,它應該是大于分論點的,是所有分論的總述和概括。
同時還應該指導學生,確立觀點后,議論要始終圍繞著論點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問題展開,因為這三個問題才是我們認識一切客觀事物的邏輯順序,依次解讀了事物的類別和性質、原因和目的、方法和途徑。
而論證的過程,可以是依次闡明這三個問題,也可以是就其中某一個問題展開。這在進入論證前務必明晰于心,以筆者所帶班級的某次作文練筆為例,中心論點為“樂觀”,如示例一:
中心論點:樂觀助我走向成功。
是什么:樂觀是相信未來會向好的方向發展的一種心態。
為什么:事物是發展變化著的,因而困難終究會得到克服;人總是要成長的,不會長久地停滯在困境中。
怎么做:樹立“辦法總比困難多”的信念,相信沒有解不了的難題。
以上分論點的確立,就基本構成了全篇的論證主體。
又如示例二
中心論點:樂觀助我走向成功。
分論點:樂觀是――逆境中對坦途的期冀。
挫折時對理想的守望;
窘迫里對信念的堅持。
這即是以其中一個問題(如“是什么”)展開,深入挖掘后得出的結論。
2.敘、析、議三者結合,具體段落論證清晰有序
“樂觀亦能讓人滿足,這并不意味著不思進取,只是使人能更好的生活。/猶記得羅斯福總統家中曾被小偷光顧,看過朋友的安慰信后,總統的回信卻表達了三個感謝:感謝賊沒有傷害他的生命,感謝賊沒有偷走所有東西,感謝做賊的不是自己。/在大多數看來,家中失竊總是件不愉快的事情,而羅斯福總統卻能樂觀面對,換一個角度考慮問題,滿足于現在的狀況。/其實當不好的事情已然發生無法挽回時,樂觀的心態可以使我們免于悲愁,無礙繼續前進的勇氣。”(學生作文示例)
以此段為例,具體段落的論證最好能達到邏輯清晰、“擺事實”、“講道理”相結合的要求。說起來容易,如何做到則需要學生反復的思考與修改。仍以上段為例,可以看到其基本構成了“分論點+敘述+分析+議論”的結構,遵循著“敘、析、議”的論證結構。其中,“敘”即陳述論據,應力求簡潔,不枝不蔓,與論點無關的細節和情節要不敘或少敘;“析”即分析論據,應突出中心,呼應材料;“議”則要跳出論據,由點及面,從個例到普適,還要注意概括其中的道理,且以理服人,減少口語的使用,強調思辨意識和理性思考。
二、定論據
“定論據”是突出一個“定”字,這其中既包括論據的儲存,又涵蓋著臨筆時的選取,更強調行文中論據的合理運用。
1.回歸課文,儲備豐富論據
學生在寫作議論文時常常會感到論據不足,以致伴有或篇幅不足、或思路不暢之虞。因而,材料的儲備便成了優秀議論文的物質保證,而筆者平時引導學生關注《感動中國》、參閱《作文素材》之類的書也是基于此種考慮。但必須看到的是,高中生囿于年齡閱歷,且在目前高中語文課外閱讀學習時間越來越少的客觀環境下,讓學生大量積累儲備新鮮素材的要求幾乎成為空談。故而如何就現有材料進行深入挖掘的做法就顯得比較切合實際。而現有材料中,真正最值得常備常用的,也許更應該是課本。筆者認為,所謂“課文是例子”,學生絕不應僅僅以課本來學習語文知識,還可以其作為議論文寫作的優秀材料,故而引導學生回歸課本,從不同角度挖掘課文素材的內涵和外延,以此為據,不僅能與讀者(多是閱卷者)拉近距離,更能體現學生“語言周旋”的思辨能力。
2.精思細選,敲定最佳論據
有了可用的論據,并不等于大功告成。議論文動筆前還須指導學生斟酌兩個問題―:全文用多少論據適宜?用哪些論據最有效果?
首先,用多少論據并無任何成規,這取決于采用的結構模式和分析語言運用的能力。譬如對比式肯定不能低于兩個,并列式至少三則。但同樣可以肯定的是,兩例或三例會使文章過于簡單,亦容易附生“以敘代議”的毛病。所以,高于這樣的數目可能是更好的選擇。筆者以為,只要素材豐富,適當的群例便于體現學生的文學積淀,應該鼓勵。
其次,論據的選取也應更考究。盡管從理論上講,但凡用的精當,論據無所謂好壞,但在掌握或儲存相對較多材料的前提下,選擇哪些和棄用哪些仍能體現作者的論證功力。結合筆者自身經驗,如果論據類型比較多元,如涵蓋古今中外的取例,或個體、群像的再現,又如跨越文學、科學、經濟、軍事、政治等多種領域,凡此種種,都需要作者自身豐富的積累,卻也為讀者展示了信手拈來、旁征博引的能力,常常能收獲好評。
當然,就考場議論文而言,論據選用并無一定之規,可是要獲得加分效果,卻有著一些值得注意之處,比如選擇體育界(現役)、演藝圈中的論據就應相對慎重,沒有蓋棺定論的例子亦應慎用。
3.回避誤區,體現論證能力
總體而言,學生的論據誤區最常表現為以敘代議、以例成文。如:
“拒絕形式,不能只看外表,而丟失了其中最珍貴重要的。楚國人到鄭國去賣珍珠,把珍珠裝在匣子里,匣子裝飾得很華麗。鄭國人只看到了形式上匣子的美麗,就買下匣子,把珍珠退還了,鄭國人只重視形式上的美觀,而忽略了其中最為珍貴的珍珠,本末倒置,白白地讓楚國人賺了一筆,自己卻只得了一個一文不值、徒有外表的匣子。”
可以看到,本段論據選擇是不錯的,但是只有論據內容而缺乏相應論證,導致文段缺乏深度,難以體現議論文“論”的效果。
可見,引導學生明確議論文的“論”的特點,才能在敘述論據和論證闡發上找到平衡點,此點前文已敘,不再贅言。
其次,有些學生為用例而用例,或者說為篇幅而用例,這樣往往會使論點(分論點)與論據成為“兩張皮”,彼此無甚干聯或聯系不緊,如:
“不拘于形,知忍讓。漢高祖劉邦,一介草莽黃袍加身的故事的確讓人熱血沸騰,但為何占據優勢的霸王失了天下,自刎烏江?答案很簡單,就是項羽太過于自持名門之后(此句為病句),自視甚高,最終才飲恨收場。其實項王有很多機會可以殺死劉邦,然后獨攬天下,如著名的鴻門宴,但項羽不齒為之,最終讓劉邦脫身,使其步步為營,成就大業。劉邦就不拘于形式,他自知弱小,便倉皇逃逸。正是劉邦的不拘于形式,知道忍讓,懂得變通,才成為一代帝王。”
本段關于“不拘于形”的論據過于牽強,生拉硬扯,強行用例,最終使得論點和論據“自說自話”,自然難以征服讀者。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17-071-1
語文閱讀教學的支點應該是語文教材,我們應該把每一個文本作為一個支點來撬動更多的知識信息,輻射更加寬廣的領域。正確細致解讀文本,適度拓展,與寫作有機融為一體,將眾多星星連綴為美麗的星座。
一、細讀文本,厚實積累,引入寫作之活水
閱讀是理解、吸收,是途徑;寫作是表達、外化,是目的。語文閱讀教學應是學生、教師、作者之間以文本為媒介的互動和交流,呈現的是精彩紛呈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這種交流和呈現的深度與廣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生對文本正確全面細致的解讀。因此,正確細致解讀文本,應是教師教學預設中深思熟慮的重點之一。我們老師就有責任和義務引導他們去閱讀更多的優秀作品,指導他們學會“剔除糟粕,取其精華,為我所用”。教材中許多作品的文本都是語言的典范,素材的熔爐。我們應廣泛涉獵,博采眾長,注重積累、歸納與整理。細讀文本,揣摩字詞,積累素材,而字詞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是作文的基本單位,素材是寫作的源泉,詞匯、素材豐富了,寫起文章來,就會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否則,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寫出的文章定會味同嚼蠟。那么,這些豐富的詞匯是從哪里來的呢?朱熹有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就是細讀別人的文章,深入理解其妙處,不斷積累,從而借鑒過來的。平時學會積累,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努力把自己所讀的文章的好詞、好句,乃至好段,好的素材,好的開頭、結尾摘錄下來,持之以恒,日積月累,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詞匯與寫作素材也就不知不覺地豐富起來,逐漸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寫景的優美語句如“地上滿是落葉,像鋪了一層厚厚的金毯”;“夕陽的金輝把綠色的林海染成金黃一片”。又如“寒冷的冬天,雪花飄飄,校園披上了一件銀白色的外衣。操場上,像鋪上了一條白色的地毯。老槐樹的樹枝上,銀白雪條閃著道道白光,校園變成了一個銀妝素裹的世界”。鮮活的寫作素材如“雖九死其猶未的屈原”,“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潛”,“至忠至孝的李密”,“飲恨忍辱,著成信史照塵寰的司馬遷”,“腿殘腎衰心猶壯;文豐筆勁風長存的史鐵生”,“只要朝著陽光,便不會看見陰影的海倫凱勒”。南宋詩人陸游曾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也正說明了鍛煉積累的重要性。通過這樣的積累,學生寫作的活水源源不斷,在適當的情境中自會靈活自如表達出來,在此基礎上,還會點燃起創新的火花。
第一。制定高中作文集訓進程表。要把作文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每周都要進行專門的訓練;設計教研,每周進行專題研究,精心組織備課;堅持做好札記,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撰寫專題論文交流、發表。
第二,堅持集訓漸進化、有序化。如:高一可側重訓練“明確主旨”、“理清思路”,等內容;高二可側重“鍛煉語言”,“精心設計文章的標題和開頭”:高三側重要求學生寫散文,寫美文。主訓學生寫“感悟人生”類的散文。培養學生感情維度的多元化。作文思維的哲理化,著力營造作文的亮點。
第三,推行“242”工程,即堅持每周2節作文集訓課:實施4個“作文流程”,理論導航――實戰演練――即堂評改――優生面輔:夯實2點“細節”:訓練量采用大作文為主,小作文為輔的辦法,如利用小作文進行仿寫句子。句群訓練和進行擴展語句訓練,采用多條腿走路的方式;進行寫出人物個性、凸顯人物言行舉止和寫出事件原委、激起文章波瀾等某一方面的專題訓練;進行橫列式、對照式專題訓練,進行某一開頭如險嶺奇峰開篇法訓練等等,各個擊破,與大作文專訓相得益彰。
第四。堅持訓練學生寫提綱。提綱是謀局布篇的必要準備,而提綱就是思路的具體體現。因此每次作文時可采用思路標志法,依次讓學生寫出標題、主旨、開頭、正文所分段落,結尾,總論點、分論點及例證、結論等等,讓學生學會“按格”。
第五,堅持訓練學生使用“三比之法(比喻、排比、類比),使學生作文增添色彩。可要求學生每天熟記一個生活的實際例字(例子可以是名人的也可以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還可以是一些優美的句子),認真洞悟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加以提升,領悟萬物之“情”,感悟萬物之“理”。一周仿寫一則例句,擴展一個句子,利用課前、課中、課后的邊角時間在全班進行交流。
我們應該對初中語文知識教學樹立正確、積極的態度:正視初中語文知識素養在整個語文素養中的獨特地位,正視初中語文知識在學生語文學習中的積極作用,它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學到高中的紐帶,起著承上啟下的過度作用,是學生的語文能力從稚嫩走向成熟的推動器,是學生形成良好語感的催化劑。學習初中語文知識是極為重要的,切不可一談初中語文知識就色變。關鍵是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初中語文知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在:
1、初中語文知識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學習效率有很大幫助
初中語文知識是學生學好初中語文的前提和基礎。如果學生有深厚的語文知識作鋪墊,就插上了語文能力提升的翅膀;倘若只強調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熏陶、感染,自然生成語文能力,其效率實在不敢恭維。我們以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為例進行說明:學生在小學開始接觸了漢語造字的基本知識,比如形聲字的有關知識,在初中作為自學板塊進行進一步強化,這就大大提高了識字教學的效率,也就提高了學生語文學習的效率。
2、初中語文知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語言學習的感悟力和領悟力
語感是語言學習的核心要件,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一個標尺。語感的形成途徑多種多樣,小學階段在朗讀、感受、體驗、品味、交流和表達這些能力中已有雛形。初中語文知識和語感培養讓這些能力更加成熟。比如,學習必要的語法知識和修辭知識,對語言的領悟力就會大大增強,有助于形成語言的流暢感和形象感,為高中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3、初中語文知識是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語文素養的內涵極為豐富,語文能力(聽、說、讀、寫)屬于語文素養,語文的學習習慣、方法屬于語文素養,審美情趣、思維品質也屬于語文素養,文化視野、文化品位也屬于語文素養,初中語文知識更是語文素養的組成部分。舉一個例子,如果連托爾斯泰、泰戈爾、莫泊桑、莎士比亞這些文學大師都不知道,能說語文素養高嗎?如果連《威尼斯商人》《魯賓遜漂流記》《名人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些世界名著一點都不了解,能說語文素養高嗎?如果連唐詩、宋詞都不知道是何物,能說他的文學素養好嗎?這些文學文化常識就是初中語文知識的重要部分。所以,初中語文知識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初中語文知識,才能達到課標對語文素養的基本要求。
實際上,語文課程標準很重視初中語文知識的學習,且不說它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之一,就是在課程目標中也多次予以強調。比如,關于表達方式,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關于文學作品,能夠區分寫實作品與虛構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等等。從這些表述來看,課標很重視初中語文知識的教學,既不能停留在小學階段的淺易,又不能過于復雜,至于教什么,怎么教那又另當別論了。
二、對義務教育階段初中語文知識的梳理
義務教育階段語文知識的內容比較廣泛,大體包括:
1.語文基礎知識,主要有
①詞語,除積累詞語、理解詞語的含義外,還有詞語的構成方式:主謂、述賓、偏正、后補、并列;詞語的感彩:褒義詞、貶義詞和中性詞;成語、諺語、格言、警句等。②句子:句子的類型: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句子的構成;病句的類型及其修改;句式的變換;擴句、縮句、仿句等。③標點知識,著重了解句號、問號、感嘆號、逗號、冒號、引號、分號、省略號、書名號、破折號的用法和作用。
2.語法知識,主要有
①詞語的分類:⑴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嘆詞;⑵虛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擬聲詞。②短語結構:并列、偏正、主謂、動賓、動補。③句子:⑴單句類型:主謂句、非主謂句;單句的成分: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⑵復句(限二重復句)構成:單句直接組合,借助虛詞組合;復句的類型:并列復句、遞進復句、選擇復句、轉折復句、因果復句、假設復句、條件復句。
3.修辭知識,主要有
①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②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對比、引用等。
4.文體知識
①記敘文:記敘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記敘的人稱:第一人稱、第三人稱、第二人稱;記敘的順序:時間順序、空間方位順序、事件先后順序;記敘的線索:以人物為線索、以事件為線索、以行蹤為線索、以思想感情為線索;記敘的方法:順敘、倒敘、插敘。②說明文:說明的對象:事物和事理;說明文的類別: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科普說明文;說明的方法:列數據、打比方、分類別、舉例子、下定義、作比較、詮釋等;說明的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說明的語言:平實說明和生動說明。③議論文:議論文的要素:論點、論據、論證;論點提出的方式:開篇直接提出、結尾總結提出、中間提出、用分論點的方式提出、蘊涵在議論過程之中;論據的類型:事實論據、道理論據;論證的方法:擺事實、講道理、擺事實與講道理相結合,或曰:例證法、引證法等;議論文的結構:引論、本論、結論;議論的語言:準確、嚴密。④實用文體,常用的包括標語、啟示、計劃、請假條、留言條、介紹信、說明書、廣告詞等。
5.文學文化常識
①重要的作家作品。②課本涉及的重要的文學常識。③主要文學體裁的基本常識: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童話、寓言、神話等。另外還有古代有名的文學體裁,如賦、詞、絕句、律詩、散曲等。④文學描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肖像描寫、環境描寫;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細節描寫。
6.寫作的基本要求
會寫記敘文,其他文體可以涉獵,不做強求。
7.古詩文語言常識
①字音:多音字、異讀字。②文字: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下轉12頁) (上接13頁)假借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④句式: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
8.語文學習方法性知識
①讀書方法:朗讀,默讀;精讀,瀏覽;跳讀,速讀;誦讀等。②檢字、檢詞方法:音序檢字法、部首檢字法、四角號碼檢字法等。③解讀文章的方法:對話、探究、體驗。④詞語理解方法:借助詞典結合語境理解;結合生活經驗、自己的積累理解。⑤學習作品欣賞方法:聯系時代背景評價作品的思想傾向;體驗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⑥口語交際與語文實踐活動的基本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