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19 16:17:0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幫助學生積累文化常識
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在日常的生活中學生不可能全部接觸或了解。古代文化常識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文化常識。例如,古人一般都有名、字、號,如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字號五柳先生。對學生進行名字文化常識教學,可以讓明白古人的名、字、號都有具體的規范,與現代人的名字有很大的出入。
2.幫助學生解決閱讀障礙
古代文言文中很多知識點有時憑借邏輯、語法等知識是不能解決的,有時得從古代文化常識方面來解讀。例如,《孔雀東南飛》中“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中的“青廬”,就是一處關于禮俗的文化常識。“青廬”是指用青布搭成的蓬帳,行婚禮的地方,東漢至唐有這種風俗。所以,古代文化常識教學,可以幫助學生解決閱讀障礙,準確理解文意。
二.古代文化常識教學的實施
1.隨文突破
古代文化常識涉及面極其廣泛,天文地理、倫理綱常、經濟社會等等無不有所體現。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古代文化常識教學時,可以運用穿插授課的方式,讓學生在無意識中對古代文化常識進行學習和掌握。例如,在講授《孔雀東南飛》一文中,涉及到“雞鳴”“黃昏”“人定”等時間信息,就此可以對學生講解古人的紀時情況。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段,分別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晡時、日入、黃昏、人定,那么相對應的,文中的“雞鳴”則相當于后半夜的1-3點,“黃昏”相當于現在的19-21點,“人定”相當于21-23點。對時間的正確理解,能夠有效地梳理故事發生的時間順序以及背景。
2.專題解讀
為了提高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學習和積累,有必要對相關的常見的文化常識進行梳理,編制表格,以便學生學習掌握。例如在對古代稱謂知識進行講解時,可以分成國諱、家諱兩大塊。國諱指的是臣民必須遵循的避諱,其中包括皇帝名,字,謚號、皇帝父祖的名、前代年號、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例如,在《荊軻刺秦王》一文中,秦王指的就是秦始皇,在古代歷史記載上,由于秦始皇名政,和“正”同音,所以把“正月”改名為“征月”。家諱是家族內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做法,是和國諱相對應的。例如,《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祖父的名字叫做僖,所以在史記的創作中,所有有關“僖”的詞皆用“厘”代替。
3.方法突破
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是為了更好的去應用于實際,解決問題。所以教師應該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還應該交給學生運用知識的技巧,也就是答題技巧。高考以及平常考試,都不時出現關于文化常識的試題。例如,對聯,作為我國的文化瑰寶,對聯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上下兩聯要求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詞對數詞等),還需要節奏相應,平仄和諧。在解答對聯題時,可以借助相關、相似、相反的聯想方法把句子進行拆分,給每個詞分別作對,再把這些對出的詞連綴成一句話。例如,上聯為“掃千年舊習”,便可以拆分為“掃、千年、舊習”三個詞,結合所學知識,與“掃”有關的詞有“除、改、樹、立”等,與“千年”有關的詞有“萬載、百歲、一代”等,與“舊習”有關的詞有“陋習、新風”等,從中選詞連綴成句可為“掃千年舊習,樹一代新風”。教會學生對對聯進行有效的拆合分析,既有助于學生答題,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
4.課外擴充
在課改實驗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還可以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外對例如官職、科舉、地理、歷法等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做“課題”研究,即是對相關文化常識進行收集整理,并將“研究成果”展示、交流。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光是感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傳統和文化,更是積累了知識、積淀了文化,激發了愛國情懷。
翻閱2014年與2015年的高考語文試卷不難發現,文言文閱讀的選材是均為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傳記。其選文的長度均為650字左右。題型有:文言實詞、斷句、文意概括、文句翻譯等。所以,在平時的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應從高考中著眼,去探索高中文言文閱讀的技巧和方法。
一、了解古代文化常識
在教學文言文時,教師應該讓學生去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識,其中這些古代文化常識包括:人的稱謂、官吏任免、科舉制度、古代地理等知識。在古代人的稱謂有很多,比如:直稱姓名、稱字、稱號、稱謚號、稱齋名、稱籍貫、稱郡望、稱官名、謙稱和敬稱等等。讓學生了解這些古代稱謂,有助于學生解答文言文閱讀中的選擇題,在很多選擇題中,命題者往往在稱謂上設陷阱,謙稱用作敬稱或敬稱用作謙稱。在2015全國語文高考試卷中,文言文閱讀的選擇題中就有這樣一道題目:
例題: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后錄政成為進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
C.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欽宗。
D.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
當看完選項之后,我們能快速的選出答案,那就是D。因為太子又稱皇儲、儲君或皇太子,是我國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繼承人,而不能指其他兒子。本題就考查了一個稱謂的問題。
還有,我們可以通過拜、除、謫、遷、擢、黜等詞來了解官吏的任免,以提高學生的推測與翻譯的能力。其實,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常識,就是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提高做題的效率,以找出準確的答案。
二、掌握常見的文言語法
文言文中常見的文言語法有:實詞、虛詞、一些句式和用法。
1.掌握實詞的用法
其中在實詞中我們應指導學生掌握兩方面的知識:掌握文言實詞的基本知識。在這舉個詞義擴大的例子,曹操… …將順江東下。文言文實詞的考查是高考中考查的主要內容,其難度也比較大,所以在平時的授課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積累、理解和運用。比如,在2010年的全國高考題中有這樣一道考查實詞的題目:
例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審于何得此絹 審:知道C.自放驢,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質 信:使者
C項中“樵”應為名詞,指柴草,充當“取”的賓語,而答案卻是“打柴”,成了動詞,與“取樵”中“取”重復,故C選項錯。
2.掌握虛詞的用法
高中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代詞。但《考試大綱》列出了18 個常見的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下面舉個虛詞特殊情況用法的例子――虛詞連用:如: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焉”、“耳”、“矣”三個語氣詞連用,起到了加強語氣的作用,語氣的重點落在最后一個“矣”上。
3.掌握句式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許多固定的句式,像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以及一些特別固定的句式。下面舉幾個例子:
關于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的例子就不多贅述了,下面舉幾個固定句式的例子:①表疑問。“……如何”、“奈何”、“若何”、“奈若何”等格式。②表反問。“不亦……乎”、“何以……為” 等格式。③表感嘆。“何其……”、“一何”等格式。④表測度等。“得無……乎”、“與其……孰若……”等格式。
這些固定句式都有自己固定的翻譯方法,如:“無以……”、“無從……”,譯為“沒有用來……的辦法”,如: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其實,在高中文言文閱讀中,學習文言句式,固然要辨認某句是何種句式,因為這是基礎;但更為重要的,是要會正確翻譯。從高考的角度講,了解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閱讀的材料中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具有識記與辨別的能力,進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抽象地記憶到底有哪些種不同于現代漢語的句式,以及各種句式的具體用法如何。在2015全國語文高考試卷中,文言文閱讀閱讀中就有這樣兩道翻譯的題目: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茍立異姓,吾當死之。②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所以,在平時的積累中,我們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
1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常識是文學常識考查的主體。命題側重于考查高中階段學習過的重點課文的作者國別、時代、作品及其成就等。這是文學常/:請記住我站域名/識最基本的要求。
例1 下列文學常識相關內容的搭配,不正確的一組是( )
a 劉蘭芝-《孔雀東南飛》-《玉臺新詠》-敘事詩
b 林沖-施耐庵-《水滸》-章回小說
c 《小狗包弟》-冰心-現代-散文
d 《奧賽羅》-莎士比亞-英國-悲劇
解析 c項中《小狗包弟》的作者是巴金,不是水心。《小狗包弟》課標教材新引入的課文,在大綱教材中是沒有的。答案為c。
2 對文學體裁常識的考查依舊是文學常識考點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針對常見的文學體裁,即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側重考查體材概念、分類、歷史發展、藝術特點等。
例2 中國古代戲曲主要指元雜劇和明清
解析考查內容并非課文表面最基本的作家、時代、作品等,而是課文背后包含的文學體裁常識。答案為:傳奇。
3 文學名著、文化經典閱讀成為文學常識考查的拓展內容。《語文課程標準》擴大了建議同學們文學閱讀的范圍,提高了閱讀量、閱讀水平的要求,因而不少考區也拓展了文學常識考查內容。借文學名著、文化經典命題是近兩年出現的創新新題型。
例如,2012福建卷讓同學們從5個選項中選出“作品故事情節的表述不正確的兩項”。試題涉及《紅樓夢》《子夜》《家》《巴黎圣母院》《復活》,考查文學名著的故事情節,要求同學們判別故事情節的正誤,檢測課外閱讀的積累情況。
古詩文默寫
高考語文對同學們古詩文默寫的考查一般都會在考試大綱(說明)中以附錄的形式列出命題范圍。具體篇目在不同地區有所差異。凡是考試大綱(說明)列舉的背誦篇目或段落,同學們必須一落實。從各考區劃定的背誦默寫范圍和命制的高考試題來看,主要呈現以下特征。
1 篇目絕大部分來自必修教材。少部分出自選修教材。前者為必修教材中要求背誦篇章中的句子,但不一定是名篇名句;后者雖來自選修教材,但多為名篇名句,難度不會太大。選修教材《先秦諸子選讀》《(論語)(孟子)選讀》《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為選文重點。
例3 (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君子于其言,________。《論語》
(2)愛其子,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惑矣!(韓愈《師說》)
答案:(1)言之必可行也 無所茍而已矣
(2)擇師而教之 則恥師焉
2 名篇名句、佳句是考點。同時檢測正確、工整書寫漢字的水平。這些名篇名句或解釋人生哲理,或反映生活真諦,或描摹事物情貌,語言精美,含義深刻。一些考區在考試大綱(說明)中對古詩文默寫限定了“常見的”,則說明重點考查名句,難度不大,但書寫時須小心謹慎。
例4 (1)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2)青青子衿,________。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答案:(1)常在于險遠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悠悠我心
3 考查范圍不僅限于名篇名句。全文背誦篇目考查較細。近幾年來,考試篇目每年都有適當增加,考題從過去的只考名句逐步改變為深入背誦篇目中的其他語句。抽查全文背誦的水平,難度上有所增加。
例5 莫春者,_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風乎舞雩,詠而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答案:春服既成 浴乎沂
4 考查篇目中列舉的初中課文也可能出現在試卷中。不少考區都在考試大綱(說明)中增加了初中階段學習過的背誦篇目,通常為名篇,命題時亦以考查名句為主,難度不大。但考
生需要在精準背誦的基礎上,認真仔細地辨識形近字和易錯字。
例6 (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________。(陶淵明《挑花源記》)
(2)親小人,遠賢臣,________。(諸葛亮《出師表》)
答案:(1)有良田關池桑竹之屬(2)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2013備考策略
1 嚴格依照考試大綱(說明)的范圍,依托所學教材進行復習。功夫下在平時,要將考綱中規定的背誦篇目對照教材,逐個落實。
2 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文學常識方面需要掌握的知識除最基本的作家作品外,還有作品所涉及背景材料、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傳統文化等。一輪復習中,應該全面顧及,避免出現知識盲區。
3 對于要求全文背誦的古詩文篇目,一輪復習時決不能投機取巧,只背名句,而要按照要求識記全文。因為我們看到,有些考區古詩文默寫題中的句子并非全部都是名篇名句。
在中學語文古詩文鑒賞教學中,課本中有相當數量的古代文學作品,要弄懂這些名篇,自然也離不開訓詁。如酈道元《水經注·江水》:“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日。“亭午”為什
么注釋為“正午”?“夜分”又為什么是“夜半”?古音中,“亭”與“正”音相近,都是耕部音,二字聲近韻同,所以,“亭”可以表示“正”的意思。明白“亭午”和了“夜分”的源流,我們對這兩個詞的理解就深刻多了。
古代文化常識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學生應當掌握的,對教師來講,它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有力法寶,訓詁學知識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常識。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吾與點也。”其中“點”是曾皙的名,“皙”是他的字。如果稍有訓詁學知識,我們還可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古代名字相應”的常識。《說文》“點,小黑也”、“皙,人色白也。“點”正與“皙”字義相反。古代的名與字的意義之問往往有著各種聯系,或相同或相關,故能聞字而知其名。如孔子名丘,字仲尼,“丘,土之高也,非人所為也。”丘即山,孔子生于尼山,排行老二,故字仲尼,“丘”正與“尼山”意義相關。劉禹錫《石頭城》詩句:“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女墻”一詞注釋“女墻,指古代城墻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墻”,但求知欲強的同學又會問短墻為什么叫“女墻”呢?要解決此問題,我們仍然離不開訓詁學知識,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凡物之少小者謂之子,或謂之女。”原來“女”本指女性,由于女性在社會地位上處于較弱的狀態,因此“女”可以表“少小”之義,因此“女墻”指城墻上呈凹凸形的短墻。
學習訓詁,要掌握古漢語一些常見的修辭現象和語法規律,就能正確解釋詞語。有些句子,如代稱是常見的修詞手法之一——借代。坡《水調歌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即以“嬋娟”代月。這樣的例子很多;辛棄疾《太常引》“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若不明“金波”“飛鏡”為代稱之義,僅靠解釋詞語是行不通的。
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用典等。具有這些特點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譯的方式,而應根據其修辭方式的特點采用相應的意譯方式。
1.如果需翻譯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有的需將喻體直接換為本體,有的就需抓住喻體采用形象描繪的方式進行意譯。
例: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李密《陳情表》)
透析:該句采用比喻的修辭方式。此句中的“口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劉氏壽命將盡。在翻譯時可采用描述性的語言將其譯為:因為祖母劉氏的生命就像太陽將要落到西山一樣,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2.如果需翻譯的句子采用借代的修辭方式,就應采用直接點明借代本體的方式進行翻譯。
例:金就礪則利(《荀于?勸學》)
透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辭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屬制成的劍”,屬材料代物。翻譯時要直接點明借代的本體。譯為:金屬制成的刀劍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鋒利。
3.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方式,翻譯時就要把相應的內容合并到一起意譯。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991年高考全國卷)
透析:此句采用互文的修辭方式。
誤譯:不以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悅,也不以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傷。
正譯:不因為外物的好壞、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悅或悲傷。
4.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是委婉用典的修辭方式,就要根據語境翻譯出句中所要表達的意思。
例: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透析:“桃源”,用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事典。桃花源與世隔絕,這是一個遠離污濁社會的人間樂園。作者身在湘南之郴州,而桃花源――武陵遠在湘北,問關千里,杳不可尋,象征人生理想的破滅。
二、不掌握特殊句式
文言文殊句子有“判斷句、使動句、省略句、倒裝句”等。翻譯此類句子,應譯出句式特征。
例:暉剛于為吏,見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年高考廣東卷)
透析:此句的“剛于為吏”屬介詞結構后置,“見忌于上”屬于被動句式。在翻譯時首先應將其調整成正常語序,再進行翻譯。即:朱暉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處,他都被人彈劾。
三、不掌握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主要包括名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等。我們在翻譯文言文遇到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時,一定要先判斷出詞類活用的類型,然后據此判斷其意義。
例:可晨馳至富家,發櫝出券歸其主。(2005年高考重慶卷)
透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詞用作狀語,可譯為“在早晨”、“一大早”。此句應譯為:侯可一大早騎馬直奔富人家,打開木櫝拿出田契歸還他的主人。
四、不知曉古今詞義不同
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尤其要注意文中存在古今異義的詞語,不可以今譯古。
例: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陌上桑》)
透析:此句中的“好”在古代指女子相貌美麗,令義指事物具有好的性質。在翻譯時,稍不注意就容易翻譯成:秦家有位品質好的少女,她的名字叫羅敷。此句應譯為:秦家有位美麗的少女,她的名字叫羅敷。
五、不清楚固定培構
固定結構是文言文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在翻譯時有相對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譯就會出現錯誤。
例: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透析:此句中的“……孰與……”是固定格式,應譯為“與……比,哪一個……”。即此句應譯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誰更漂亮?
常見的固定結構還有;何以……為?(表反問語氣,譯為“為什么……”)、無乃……乎?(表示揣度語氣,譯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來詢問的,“拿……怎么辦”)、得無……乎?(表示懷疑與揣測語氣,譯為“恐怕……吧”)等。
六、不識通假
通假字在文言文中也是較為普遍存在的一種語法現象。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一定也要加以注意。
例:今毆民而歸之于農,皆著于本。(《論積貯疏》)
透析:此句中的“毆”通“驅”。如果在翻譯時不能識別通假,就很容易翻譯成“現在毆打百姓使他們歸附農業,都從事于農業這個根本。”正確的翻譯為:現在驅使百姓使他們歸附農業,都從事干農業這個根本。
七、不懂古文化常識
在文言文中,經常涉及古代社會的典章制度、禮儀風俗、官職升降、器物用具、天文歷法等文化常識,如不能了解就不能準確理解與翻譯文言文。
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軾《赤壁賦》)
當然引導學生廣擷博采,第一要務是引導他們重視積累。筆者喜歡一句話“思想決定行為”,老師首要任務端正他們的認識。文言文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載體,在數千年的歲月沉淀中,凝聚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髓,蘊涵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在中國文化發展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位置。重視對文言學習,受益匪淺。從長遠看,學好文言文能增加我們見識,豐富我們的文化底蘊,汲取文化精髓,提升寫作能力,還能涵養我們的性情,修養我們的品行。從短期看,文言文是語文備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高考中對文言文的考查力度有增無減。總之,對于文言文,我們不得不愛,不得不學好。唯有用心閱讀,善于積累,方可領悟文言之妙,獲得高分之策。
引導學生培養興趣,在興趣中積累,在積累中提升。我在教學別注重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以濃厚的興趣來帶動課堂教學。筆者在教學高中讀本《晉公子重耳之亡》一課,有意要提醒學生注重積累“晉楚治兵,遇于中原當撤軍,其辟君三舍”中的“舍”字。教學時先讓大家猜一猜,“舍”當做何解?沒想到,答案各異。平日不夠活躍的文言文課堂一改常態,大家激情高漲。有人在我建議結合工具書查閱之前已迫不及待地翻查起來,也許是這個乍看不像長度單位的詞有一份好奇。大家驚奇發現,舍是古代長度,指三十里,成語“退避三舍”由此而來。看到大家興趣正濃,我臨時轉換課堂內容,就勢引導:除我們知曉的寸、尺、丈外,古代許多如“舍”一樣長度單位饒有趣味,大家回顧自己知曉的文言文、詩歌,再結合手^資料,梳理出其它很特別的文言長度單位,做有效的匯總。仞,指人伸開雙臂的長度,一般指七尺或者八尺。《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黍,一尺為100黍。《核舟記》“高可二黍許”;跬、步:跬是半步,抬一次腳;步是一步,抬兩次腳《勸學》“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尋、常,八尺為一尋,二尋為常《登飛來峰》“飛來峰上千尋塔”。這些長度單位很快被大家梳理在筆記本上。
積累有法,學會歸納,分類匯總,比較中積累。有些詞的常見意思比較固定,記住這些基本的在錯題本上分類積累常見關鍵字,并不時翻閱讀記。雖開始積累識記較費心,但會一勞永逸之效。漸次在考試中,學生成績有了起色,學習興趣也漸增。這之后老師要繼續引導學生學會分類整理積累。意項比較固定一些常見虛詞如:會:恰逢;遽:突然,急速 ;甫:剛;逮:到,及;迨:等到,達到。咸:全,都,悉都;及:等到;闌:將盡;俾:使;猶:如同,還,尚且;嘗:曾經;尋,不久。再如,皇帝有關的常見詞。游幸:帝王出游;車駕:帝王所乘的車,多為帝王的代稱。御,與皇帝有關的事物、御車、御旨、御前、御書踐祚:即位;登基。覲:朝見皇帝。表、疏:給皇帝的奏章。其中文化常識類更是固定,即便在不同語境中,意思也不變,如服闕:古代服喪三年后除去喪服;同歲:同榜登科;致仕:辭官退居,告老辭官;去官:離任;屏居,罷官退隱鄉里;里居:辭官回鄉。其他諸如官職任命、升降、罷免等相關詞,皆可分類匯總,高效積累。若在文段再次遇到,那種熟悉感帶給學生的是輕松愉悅。
古典詩詞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識寶庫.高考試卷離不開古典詩歌鑒賞題。如何鑒賞古詩詞、答好高考鑒賞題,這里從五個方面談點看法。
一、要熟悉重要作家、作品
重要作家、作品都列入了初高中階段掌握學習的范圍,像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元稹、杜牧、李商隱,宋代的陸游、蘇軾、王安石等人的作品都選入了高中的課本。對于這些名家名作,我們不但要熟悉,尤其要理解這些名作,掌握好寫作技巧。因為高考不是離開“教綱”去考學生。縱觀近年來高考的古詩詞鑒賞題和我們課本中學過的古詩詞有著密切的聯系。2003年全國高考卷選了王維的《過香積寺》,設題是:“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要做好這道題,關鍵是你平時對課本中王維的《山居秋瞑》理解了沒有?選題中的“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與課本中《山居秋瞑》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有相似之處。讀懂了課本,何怨解不了此題?再看2004年全國考卷的古詩詞鑒賞題,入選的是張籍的《秋思》。設題為“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這道題的設題也沒有離開我們的課本。有關詩歌中的細節描寫,我們在課本中接觸不少,像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漫卷詩書喜欲狂”細節,趙師秀《約客》中的“閑敲棋子落燈花”細節,等等。就思鄉之情的作品,我們接觸就更多,像“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等等。
二、要了解詩詞的文體特點和文化常識
中國古典詩歌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由詩到詞,由詞到曲,有它自身的特點。像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分為古詩和樂府,近體詩又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有五律、七律和排律,絕句有五絕和七絕;詞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曲分為小令和套數;詩的對仗與押韻、律詩的四聯名稱、詞的標題與詞牌、曲的宮調與曲牌等知識都應了解。如2003年全國春季考卷,2003年北京考卷都考查了詩歌的體裁知識,兩卷分別考查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這一常識2003年上海高考卷就涉及到了律詩四聯中的“頸聯”知識。
中國古典詩歌博大精深,內涵十分豐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識,特別是詩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義尤其重要。因為詩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關鍵。如果我們了解了這些意象的蘊含之意,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柳絮”表送別離愁、“紅豆”比喻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雙鯉”“鴻雁”代書信、“采薇”指隱居生活、“折桂”比喻科舉及第、“擊楫”指報效國家、收復失地等等。2002年全國高考卷考查了“折柳”這一文化常識、2003年全國春季高考卷考查了“雁”這一文化常識,因此了解流派、風格、意象等文化常識很有必要。
三、要懂得按內容劃分詩歌種類
掌握詩歌題材,及時分辨“寫景抒情詩”、“詠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懷古詠史詩”、“送贈思鄉詩”的類型,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鑒賞古典詩歌。
寫景抒情詩。古人作詩“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為師,從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內心深處引發思想感情,寓情于景。2004年高考重慶卷的詩歌鑒賞題,選了梅堯臣的《東溪》,就是從這個方面來考查的。
詠物言志詩。詩人的志向和品質要表達出來,往往寄托在景(物)上,把景(物)作為詠吟的對象。當然,所詠之物要和所表達的志向品質或形似、或神似。因此,一般詩人所詠之物有比較固定的象征義和比喻義。2004年高考北京卷詩歌鑒賞題選了蘇軾的《紅梅》。作這道題就應掌握托物言志詩的特點。
邊塞征戰詩。古詩人有軍旅生活者也不乏其人。他們往往把征戰生活、征戰的感慨融入詩中,我們也就稱這些詩人為“邊塞詩人”。他們的詩歌也是高考題入選的范圍。2004年高考江蘇卷詩歌鑒賞題選了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這是一首邊塞詩,詩中的“馬”、“刀”與軍旅有關。“關”、“黑山”與邊塞有關。掌握了這些知識,做這道題也就不難了。
懷古詠史詩。許多古詩人生活奔波,仕途上或升或遷,多有憑吊,憑吊之時往往對古代的人或事,有緬懷,有感嘆。古赤壁、石頭城、故國等地,是無數風流人物叱咤風云之地,所以詩人往往把自己對歷史與現實的感觸,融入在他的詩歌之中。賞析這類詩歌,對歷史人物與事件、對詩人本身及所處時代都要有所了解。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詩歌鑒賞題選了杜癢的《赤壁》,鑒賞這首懷古詠史詩應該不成問題,因為“赤壁”這個題材是學生非常熟悉的。
送贈思鄉詩。詩人送別親朋好友不免要贈送詩歌,以表情意。詩人遠在他鄉,也難免有思鄉之情,這種情感也就用詩來表達,高考考這類題也是常見的。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就是賞析韋應物的《聞雁》和趙嘏的《寒塘》兩首思鄉詩。2004年高考浙江卷也考了李白的《菩薩蠻》思鄉詞。
四、要掌握一些鑒賞用語
近年來的高考,古詩歌鑒賞題由客觀題逐步轉向主觀題。2004年各地高考的古詩歌鑒賞題,除北京卷用了客觀題外,其他考卷都用主觀題。要答好主觀題,不掌握一些鑒賞用語,答案就難以做到簡明扼要,用語貼切,恰到好處。2003年全國春季高考詩歌鑒賞題有這樣一道填空題:這兩首詩從體裁上看都屬于
。這兩首詩都是抒發
。要答好這類題,首先要掌握詩歌體裁方面的術語,如:詩、詞、曲、律詩、絕句、七言律詩、五言律詩、七言絕句、五言絕句、小令、套數等;其次要掌握好表達詩歌思想內容及感情方面的術語,如:寫景抒情、詠物言志、懷古詠史、羈旅生活、愛國思鄉、傷春閨怨、孤獨傷感、惆悵寂寞、恬淡閑適、昂揚激憤、憂國憂民、迷戀思念等。
詩歌語言和表達技巧也是詞歌鑒賞的重要內容。詩歌語言鑒賞術語如:平淡、清新、絢麗、明快、含蓄、簡潔等。詩歌表達技巧方面的鑒賞術語如: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映襯、反襯、化用、含蓄、幽默、象征、聯想、以動襯靜、以樂寫哀、欲抑先揚、欲揚先抑、點明主旨、深化意境等等。如2003年高考上海卷詩歌鑒賞題有這樣一道填空題:本詩所詠的是望海樓,卻先寫鐵甕城矗立云間,鄰青天,作用是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用到“烘托”等術語。2003年北京卷的詩歌鑒賞題(指出趙嘏《江樓感舊》與崔護《題都城南莊》在寫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處)要用到“點明主旨、深化意境”等術語。
五、要掌握常見的鑒賞方法
一、關注傳統文化常識
天文、歷法、樂律、地理、禮俗、宗法、宮室、飲食、衣飾等都是有關古代社會文化生活的內容,在試題所選的古文中多有涉及,全面了解它們,在理解及翻譯文言文句子時會減小難度,并能更準確翻譯。
古代與官職有關用語:授、拜、除、出、升、免、革、罷、黜、拔、擢、視事、下車、視事、乞骸骨等。
五谷家畜:麥、稷、黍、菽、麻、稻、豆、葵、豚、彘等。
古代刑法:黥、刖、刺配、笞、杖、謫戍、湯鑊、菹醢、宮刑、大辟等。
古代器用:鼎、角、爵、觚、甑、兕觥、尊、方彝、勺、、簟、壺、盂、簋、豆、案、俎、箸等。
古代謙敬詞: 閣下、足下、鼎力、斧正、如聆梵音、喬遷、垂青、臺鑒、拙荊、芻議、鄙人、補壁、續貂、識荊等。
古代年齡段特稱:垂髫、始齔、束發、弱冠、而立、不惑、花甲、耳順、耄耋、期頤、黃發等。
古代地理名詞:西域、百越、朔漠、山東、關東、江表、江左、淮左、京畿、山水陰陽等。
古代時間名詞:雞鳴、平明、隅中、哺時、日昃、人定、夤夜、朔、晦、望、既望等。
二、關注一些修辭常識
古人行文講究修辭,注重音律,駢句居多,駢散結合,長短句交錯,讀起來能產生聲音上的美感,如果不了解文言文常用的一些修辭格,僅按字面意思去理解,難免會出現偏誤, 為了使翻譯更準確、流暢,有必要關注一些古文常見修辭格。
1.互文
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
⑴“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實為“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憂其君”。
⑵“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東西南北”泛指“各處”。
⑶“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實為:“不以物喜悲,不以己喜悲”。
2.連及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西禹決瀆。這里運用“連及”的修辭手法。被連及的“”只起陪從作用。這里之所以用連及修辭, 是因為“”與“禹”義類相關(系禹之父),再者“禹”并舉,又同下文“桀紂”、“湯武”、“堯舜”等相對稱,便能求得音節和諧、詞句整飭之功效。
3.合敘
是把兩件相關的事合在一起說,翻譯時為了不發生誤解,應把它們分開敘述。
⑴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
即“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堅也”,譯為“武器不是不鋒利,盔甲不是不堅固”。
⑵加以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促織》)
“官貪吏虐”可調為“官吏貪虐”,譯為“當官的和差役們都貪婪暴虐”。
⑶“性行淑均”《出師表》, “淑”與“均”分承并陳述“性”與“行”,應理解成“性淑行均”。
4.諱飾
諱飾是在封建社會對君主和尊長的名字,避免直接說出和寫出,而用其他的字或詞來加以回避。唐朝柳宗元《捕蛇者說》中“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一句,課文注釋:“人:民,避李世民諱,故用人。”唐朝魏徵《諫太宗十思疏》中“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晚唐杜牧《阿房宮賦》:“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兩個“人”均為“民”。
5.婉曲
就是不宜直言,故意把話說得委婉含蓄。李密《陳情表》中用“慈父見背”來婉指父親去世,又用“舅奪母志”來婉稱母親的改嫁。《孟子?公孫丑下》中有“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應譯為:“昨天有國君命令來,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復命。”其中,“采薪之憂”是生病的婉詞,不能直譯為“上山去砍柴”。類似用法的詞還有“蒙塵”“填溝壑”“會獵”“山陵崩”“北面而事”“更衣”“以頸血濺大王”等。
6.排比,對偶
這兩種修辭字數相同(或大體相同),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并且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用同義、反義或意思相關的詞。掌握了這一特點,可以憑此推斷詞意。
⑴高者掛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高”“下”,“長”“沉”義相反,“長”為“高”義,“沉”應為“深”義。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中的“私”“畏”“有求”都是動詞,“偏愛”“畏懼”“請求”義。
7.借代
如“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中的“烏紗”“皂隸”用了借代修辭,其本體是“官吏”“衙役”。
8.比喻
⑴古來萬事東流水。(像東流水一樣。)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不見。(像北斗星和蛇爬行一樣)
三、關注四字詞構詞法
古漢語的構詞很講究詞語內部結構的整齊對稱,特別是四字詞,一般為前兩個字和后兩個字的結構相同,第一個字和第三個字或者第二個字和第四個字的意義相同或相反。這在成語中比比皆是,如名門望族、沽名釣譽、言聽計從、捉襟見肘、任重道遠、紙短情長、高談闊論、旁征博引、巧言令色。在古文閱讀中重復表意,對舉列意更是多不勝舉。如“興師動眾”可以“師”推斷“眾”的意思是軍隊;“或如風號雨泣,鳥悲獸駭”可以推斷“風號雨泣”與“鳥悲獸駭”的意思同是形容事跡感人。掌握古漢語的構詞組句規律,借助文義語境,可以推斷出求知詞義。如《六國論》“勝負之數,存亡之理”中“數”與“理”實為同義。
此外,積累一些凝固結構“操……業”為“從事……行業”;“無所”為“沒有什么”;“得無”為“莫非”“豈不”等。還有一些漢語中一些成語有“略語”。例如: ①“滄海桑田”的略語是“滄桑”。②“切中肯綮”、“深中肯綮”的略語是“中肯”。③“一以貫之”的略語是“一貫”。④“出谷遷喬”的略語是“喬遷”或“遷喬”。⑤“越俎代庖”的略語是“庖代”或“代庖”。⑥“管中窺豹”、“以管窺天”的略語是“管窺”。這些都幫助更好地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
四、關注感彩
例如:齊武成帝子瑯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聰慧,帝及后并篤愛之,衣服飲食,與東宮相準。帝每面稱之曰:“此黠兒也,當有所成。”
這句話在翻譯的時候本身并不難,只是“黠”字如譯為“狡猾”則不合邏輯。全段內容是說齊武成帝和皇后都十分溺愛瑯邪王,但說他是個狡猾的孩子則不合常理。結合中國人說話有時表面上是在批評人,甚至是罵人,其實真正的意思是喜歡的不得了。比如:“夫妻間女的稱丈夫‘死鬼’,互稱‘冤家’”等。所以,這句話中的“黠”字就不能譯為“狡猾”,應譯為“聰明”。這就是根據感彩調整個別詞的翻譯的意思。
五、關注特殊情況
1.頗能誘厲后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韓愈傳》(十分之六七,十個有六七個。)
2. 脫逃者未及百一(逃脫的人還不到百分之一。)
3.三五之夜,明月半墻(即十五,農歷十五月亮最圓,是為明月。)
4.膽大包天,目無三尺。(古以三尺竹簡書寫法律條文,這里指法律。)
5.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古時劍長約3尺,三尺指寶劍。)
6.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居延是古地名。)
7.會元遺脫脫征餉,脅王以危言,必欲殺。(脫脫是人名,元朝重臣。)
六、關注常見古語詞
不啻:不止、不僅、不但。后引申為如同、無異于。
不佞:無口才,不善言談。后引申為不才(表自謙)。
馮婦:古代搏虎名士。后引申為重操舊業者。虎賁:勇士。
掛冠:將帽子掛在城門上。后引申為辭職、棄官。
解頤:形容笑貌。后引申為歡笑,開顏而笑。
濫觴:江河發源地水量少,僅可浮杯。引申為喻事物的起源,喻事物泛濫。
翹楚:高出雜樹叢的荊樹。喻杰出的人才。
懸壺:行醫的代稱。
1.謙稱:主要用家、舍、愚、賤、敝、鄙、小等自謙,如“老臣賤息舒祺”(《觸龍說趙太后》)。帝王自稱朕、孤、寡人,臣子稱臣、仆、下官,女子稱妾,如“是寡人之過也”“臣之壯也”(《燭之武退秦師》)。
2.敬稱:主要有稱對方的字、號、齋名、謚號、廟號,如“子犯請擊之”(《燭之武退秦師》)、“莊宗受而藏之于廟”(《伶官傳序》)。稱對方的官名、爵名,如“晉侯秦伯圍鄭”(《燭之武退秦師》)。用令、尊、賢、貴、高、玉、大等敬辭表尊敬,如“恐太后之玉體有所隙”(《觸龍說趙太后》)。其他朋友尊長稱公、卿、君、大人、夫子、足下、子、媼、執事等,如“今急而求子”(《燭之武退秦師》),“夫子哂之”(《侍坐》)。
3.賤稱:主要有豎子、小子、黔首等,如“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小子無所謂”(《孔雀東南飛》),“以愚黔首”(《過秦論》)。
4.特稱:“從”表叔伯關系,“先”表已逝的尊長。如“先大母婢也”(《項脊軒志》)。
官職科舉
1.官職:表授職的有拜、除、授、補,表升職的有遷、擢、升、陟,表降職的有黜、謫、貶、罷、左遷,表調動的調、徙、改、轉、放、出、移,表到任的有就任、下車、視事,表主政的有知、用事,表離任的有乞骸骨、致仕等。如“拜臣郎中”“過蒙拔擢”(《陳情表》)、“予左遷九江郡司馬”“予出官二年”(《琵琶行》)、“趙太后新用事”(《觸龍說趙太后》)。
2.科舉:表征辟薦舉制的詞有征、舉、辟、召、察、薦等,如“察臣孝廉”(《陳情表》)。隋唐以后實行科舉制,分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通過者分別稱生員(俗稱秀才)、舉人、貢士和進士,如“舉臣秀才”(《陳情表》)。其他還沒考取秀才的讀書人稱“童子”“童生”,如“操童子業”(《促織》),落榜稱下第,如“應舉下第”(《柳毅傳》)。
3.學校:古代學校有地方學校“庠”“序”,如“謹庠序之教”(《齊桓晉文之事》);有最高學府“雍”“太學”(也稱“國子監”),如“援例入于北雍”(《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學校的教育人員有司業、博士等,如“有司業博士為之師”(《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內容主要是四書五經,四書是《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是《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地理方位
1.地區行政:如“中國”指中原地區,“江表”“江東”“江左”指長江以南地區,“關中”“關西”指函谷關以西地區,“九州”“八荒”“四海”泛指中國,“郡”“路”“縣”表行政區劃。如“蒞中國而撫四夷”(《齊桓晉文之事》)、“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兵車行》)、“并吞八荒之心”(《過秦論》)、“烽火揚州路”(《京口北固亭懷古》)。
2.山川關隘:如“江河”專指長江黃河,“山東”指崤山以東,“五岳”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如“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沛公居山東時”(《鴻門宴》)、“勢拔五岳掩赤城”(《夢游天姥吟留別》)。
3.方位: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山之北水之南為“陰”,如“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登泰山記》)。地理上以東為左,以西為右,如“淮左名都”(《揚州慢》)。天地四方稱“六合”,如“履至尊而制六合”(《過秦論》)。
宗法禮俗
1.宗法
(1)廟堂:太廟指天子的祖廟,如“入于太廟,還矢先王”(《伶官傳序》)。歷代帝王設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后以“七廟”作為王朝的代稱,如“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過秦論》)。在廟堂祭祀時用牛羊豬各一頭叫“太牢”,羊豬各一頭叫“少牢”,如“以一少牢告廟”(《伶官傳序》)。
(2)排行: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為序,如“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祭十二郎文》)。
(3)倫常:尊敬父母為孝,敬愛兄長為悌,如“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于國也》)。
2.禮俗
(1)冠禮:古代男子在20歲時,把頭發結起來,舉行加冠儀式,叫“結發”“弱冠”“加冠”,表示成年,如“結發同枕席”(《孔雀東南飛》),“冠者五六人”(《侍坐》)。
(2)婚禮:女子出嫁叫適、歸、于歸,女子回娘家省親叫“歸寧”,如“吾妻來歸”“吾妻歸寧”(《項脊軒志》)。
(3)喪禮:喪禮中穿一周年孝服的人稱“期”,穿九個月或五個月孝服的人稱“功”,一般指關系較近的親屬,如“外無期功強近之親”(《陳情表》)。
(4)賓禮:九賓,古代外交中最隆重的禮儀,由九名賓相接引賓客上殿。如“乃設九賓禮于廷”(《廉頗藺相如列傳》)。見面禮稱“質(贄)”,如“厚幣委質事楚”(《屈原列傳》)。
(5)尊卑:車座上以左為尊,如“公子從車騎,虛左”(《信陵君竊符救趙》);朝堂和官位上秦漢以前以右為尊,如“位在廉頗之右”(《廉頗藺相如列傳》);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次之南向,次之北向,次之西向,如“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鴻門宴》)。
歷法天文
1.紀年:有干支紀年法,如“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帝王年號紀年法,如“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促織》);王公年次紀年法,如“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藺相如列傳》)。
1.中國語言和文學常識模塊
大學語文教學內容涉及面非常廣泛,要求教師在有限的課時內面面俱到講授所有知識是沒有現實性的。但是中國語言和文學常識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內容,基于高職高專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常識掌握薄弱這一特點,這一模塊內容下應包含:(1)中國古代文學知識;(2)中國現當代文學知識;(3)外國文學常識;(4)中國語言文字常識。在這一模塊下,常見的教學思路有主題式、文體式或文史式。
2.中國文學作品的文學鑒賞模塊
大學語文與高中語文不同,大學語文不僅僅是立足于指定的文學作品篇章,更多的是引領學生領略中國語言文字之美,體會作品背后傳達的人文精神、思想內涵。從這一角度來說,大學語文更能體現出教書育人之理。教師在梳理這一模塊時,可以遴選經典文學作品,聯系作者所處的時代和人文精神,從作品的語言層面到精神內涵,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全方位講解剖析,從而讓學生理解作者、理解作品,感受其文學魅力,進而引領學生感悟人生提升其人格,促進其進步,加強其綜合素質。
3.中國語言和文學實踐運用模塊
大學語文課的目的之一和模塊之一當是提高學生的表達水平,能夠使其文章更有內涵,口頭和書面表達更加得體貼切。口語表達能力是我國高考制度里欠缺的一部分,但本門課程需要有意識地鍛煉、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這將對學生的工作、生活,甚至是整個人生都起到重要作用。就這一模塊來說,可采用談話式、討論式等方式來進行。書面表達能力是表達能力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書面表達即寫作,是表達人生感悟,對工作、學習、生活進行總結計劃等常見的表達手段。同時,它也是進行學術研究、專業學習的重要手段。教師可采用項目趨動的措施促進學生學習提升書面寫作能力。
(二)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模塊下的教學方法解析
1.以點帶面研究型
大學語文確要重視育人,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同時也要注意引導學生培養主動學習的精神。大學階段,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學習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引導學生完善人格修養,關心國家命運,自覺把個人理想和國家夢想、個人價值與國家發展結合起來,堅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的理想信念。在有限的課時范圍內,學習全部的傳統經典篇章是不可能的,只能以點帶面選取一部分篇章來學習。就未學習過的篇章內容,不必苛求一字一詞之含義,應重點體會作者想表達出的思想情感。就已學習過的篇章內容,則可以深挖。學習是有層次的,如果小學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字、詞,中學要求掌握必要的詞、句含義及用法,則大學語文應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做到善于質疑和追問,針對固有的觀點重新認識與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這種追求精神獨立、自己查閱資料、收集資料、形成自己觀點的做法,將會使學生受益無窮。如中學語文學過《莊子•秋水》,該文選讀重點是本篇中的字詞把握。但大學語文選用這篇文章,就要深入體會其說理和思辯方法以及莊子提出這一主張的原因。再如,大學語文選讀《左傳•段于鄢》,應由學生分組討論出場人物的語言、性格,通過查閱資料、共同分析,管窺當時時代的主流觀點。
2.現場教學活動型
高職高專院校多數都在地方,各校均可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開設專題現場教學活動課。如充分利用本地的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劇院、故居舊址、名勝古跡、文化遺產、具有歷史文化風貌的街區等,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和現場教學,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豐富生動的教育資源。這種教學形式靈活多樣,深受學生歡迎。當然,現場教學活動前需要投入精力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和現場的講解組織工作,方能起到相應的效果。
3.因材施教個性化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標是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因此所有的大學語文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一致是不可取的。高校人才的培養是需要有特色的,因此,部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可以適當服務人才培養方案,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又有不同,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就應適當區分,以體現人才培養方案。
(三)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模塊配套支撐
1.分專業人才培養定位重新分析
高職高專院校的不同在于人才培養目標和特色不同,而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人才培養方案的頂層設計的不同。作為公共必修課的大學語文課,部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應服務頂層設計,與人才培養目標趨同。所以,把握本校的人才培養目的,解析各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并將其對應在大學語文的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設計中。
2.師資隊伍培養
大學語文部分教師要盡快轉變觀念,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改變居高臨下、真理在握的權威解讀。新世紀的大學語文教師應當既是學識淵博又優雅時尚的,既幽默風趣又認真嚴謹,既能引導學生共同去探索、學習,又能開拓創造性的閱讀教學、討論教學、體驗式教學方式。教育以學生為主,教學需教師、學生共同參與,與學生同步對話,教師要陪伴、幫助學生共同成長。
3.教材編寫或中華傳統文化讀本的編寫
當前高職高專院校較多使用校本教材,也有部分高職高專院校使用《中國文化概論》馬工程推薦教材。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同時也是學生課后學習、翻閱的閱讀材料。所以,有一本合適的馬工程《中國文化概論》,或編寫一本適合本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大學語文教材,或者將二者結合起來,即在馬工程教材為主要教材,再編寫一本校本的中華傳統文化讀本,這些都可成為很好的教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