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17 15:52:4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社交媒體特征,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迪拜政府管理學院的研究顯示,截至2012年底,在阿拉伯國家的1.3億互聯網用戶中,有超過7200萬正在使用Facebook、Twitter、LinkedIn等各種社交網站,這一數字是2010年初的4倍,比2012年6月增長了近35%,阿拉伯國家已經成為世界上社交媒體用戶規模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用戶數量迅速增長的同時,阿拉伯國家社交媒體也表現出明顯的“非均衡”性。
首先是社交媒體間的不均衡。與中國、俄羅斯等國積極自主開發社交網站不同,阿拉伯國家基本上直接引進西方國家的社交網站。在這些網站中,Facebook是最受歡迎、影響力最大的社交網站,到2012年底,Facebook在阿拉伯國家的用戶總量已經突破5000萬,占全部社交媒體用戶的近70%。相比之下,雖然Twitter和LinkedIn在阿拉伯國家也有著很高的認可度,但它們的用戶數量只有約300萬和550萬。
其次是國家間的不均衡。阿拉伯世界由22個國家組成,這22個國家在經濟發展水平、國民受教育層次、社會開放程度等方面存在極大差異,這些因素也導致各個國家的社交媒體發展情況迥異。總體而言,海灣地區、沙姆地區、北非地區阿拉伯國家的社交媒體發展較快。以Facebook為例,從用戶數量上看埃及是阿拉伯世界Facebook用戶數量最多的國家,數量達到1350萬,占阿拉伯國家用戶總數的四分之一強,沙特、摩洛哥、阿爾及利亞、阿聯酋在埃及之后列二至五位;而從用戶數量與人口總數的比例看,阿聯酋、科威特、約旦、黎巴嫩、卡塔爾分列前五位,其中阿聯酋Facebook用戶占總人口比例高達42%,甚至高于德國、加拿大、意大利等發達國家。與此相應的是,索馬里、科摩羅、也門、毛里塔尼亞、吉布提等國無論在用戶數量方面,還是在用戶數量與人口比例方面都處在十分落后的位置,例如科摩羅全國的Facebook用戶數量只有約1.5萬,占全國人口的比例為1.9%,遠低于阿拉伯國家約15%的平均水平。
再次是用戶年齡和性別間的不均衡。阿拉伯民族是一個“年輕”的民族,30歲以下人口所占比例高達75%,因此,青少年成為阿拉伯國家社交媒體用戶的主力軍。從22個阿拉伯國家整體來看,15至29歲的青少年用戶占全部社交媒體用戶的比例自2010年以來一直保持穩定,約占70%。科威特、卡塔爾、阿聯酋、巴林四國30歲以上社交媒體用戶比例達到40%以上,與世界平均水平相對接近,其他國家則大多徘徊在18%至35%之間。除年齡分布不均衡外,性別分布不均衡也是阿拉伯社交媒體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由于宗教、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作用,阿拉伯女性使用社交媒體的比例較低,除黎巴嫩、突尼斯、約旦三國女性社交媒體用戶比例超過40%外,其他國家女性用戶比例大都在20%至35%之間,而在其他社交網絡比較發達的國家,這一比例能夠達到50%,甚至更高。
二、從“社交”平臺發展為綜合性的信息平臺
在阿拉伯國家,雖然社交媒體興起的時間并不長,但它的功能卻在不斷地豐富和強化,它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社交”工具,而是成為普通民眾、媒體、政治人物和政治組織均積極參與其中的綜合性信息平臺。
從普通民眾層面看,社交媒體成為阿拉伯民眾參與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阿拉伯民眾使用社交媒體的目的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有明顯的不同,他們關注和的信息更多的與所在社會的發展有關。以突尼斯、埃及、約旦為例,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雖然三國社交媒體用戶中有超過60%經常關注與音樂和電影有關的話題,超過50%經常關注與體育有關的話題,這一點與世界其他國家情況類似。但有超過80%的社交媒體用戶表示他們同時更加關注并參與與社區發展有關的話題,超過65%會利用社交網絡討論政治和宗教話題。在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西方國家,關注社區發展的用戶比例一般在40%左右,關注政治話題的比例為20%至30%,關注宗教話題的只有10%至20%,均遠低于阿拉伯國家的比例。
從媒體層面來看,社交媒體正成為新聞傳播的主要渠道之一。由于以Facebook為代表的社交媒體的迅猛發展,阿拉伯受眾的媒體接觸習慣正在發生改變,越來越多的受眾習慣于通過社交媒體獲取信息,這迫使傳統媒體加快了與社交媒體融合的步伐。目前,無論是半島電視臺、阿拉比亞電視臺、阿布扎比電視臺等電視媒體,還是《生活報》、《中東報》、《金字塔報》等平面媒體,都已經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上開設了主頁。其中阿拉比亞電視臺的Twitter阿語主頁在全世界范圍內吸引了超過200萬粉絲,成為電視媒體中粉絲最多的媒體,而《生活報》在Twitter上的粉絲人數也超過了100萬,遠遠高于該報的發行量。這些媒體一方面通過社交網絡及時各類文字、音頻、視頻新聞,吸引受眾的關注;另一方面還借助社交網絡雙向互動的傳播特點,聽取受眾的反饋意見,搜集相關新聞線索,例如在埃及軍方罷免總統穆爾西這一事件中,阿拉伯各大媒體均大量采用了由普通用戶在社交媒體中提供的新聞素材。
從政治人物和政治組織層面來看,社交媒體正成為其開展宣傳的重要平臺。以埃及為例,無論是已經被罷免的前總統穆爾西,還是現任代總統塞西,他們都擁有Facebook和Twitter的阿拉伯語、英語雙語賬號,他們手下的高級官員,如副總統、總理、副總理、各部部長、各省省長等也大多開設了Facebook、Twitter的賬號,總統辦公室、總理辦公室、各職能部門則開設了官方主頁。此外,各政治力量,如穆斯林兄弟會領導的自由與、巴拉迪領導的憲法黨、埃及老牌政黨華夫脫黨、薩拉菲派的光明黨,甚至埃及軍方都在社交媒體上開設了賬號或主頁。由于社交媒體具有成本低、即時性高、互動性強、受眾范圍廣、信息易擴散等優勢,政治人物和政治組織不僅通過社交媒體加強與民眾的溝通與聯系,同時也將社交媒體作為信息的主要渠道。在當前的埃及,每逢重大事件,埃及民眾已經習慣在社交網絡上查閱相關新聞,而政治人物和政治組織也已習慣于通過社交網絡,而不是通過授權傳統媒體信息。例如在穆爾西的前后幾天中,幾乎各方面的所有重要信息均第一時間通過Facebook,社交媒體在阿拉伯國家新聞格局中地位之特殊,這在世界上都十分鮮見。
三、受眾的社會觀念受到影響
馮羲才最初引用的一組資料突顯了傳統村落逐漸消失的現狀:“中國2000年有370萬個村莊;2010年,這一數據已經下降到了260萬,這意味著每天大約有300個村莊在消失。”[1]隨著對外開放和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下,人們熱衷于追求即時滿足感的快餐式文化,大大壓縮了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空間。而許多傳統村落也在追隨現代文明的歷史進程中顯現出文化淡化的特征,如村落語言、村落儀式、村落藝術等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消退,中國傳統文化面臨著“失憶”危機,因此,借助媒介重構傳統村落的集體記憶迫在眉睫。技術變革促進了媒介記憶形態的演進,也使人類的記憶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從口語媒介到印刷媒介再到電子媒介,人們對媒介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并使用媒介儲存和記憶過去,媒介成為個體記憶的延展,成為集體記憶的承載者——即傳統村落集體記憶的構建與重構是迫切需要媒介的。社交媒體是重構傳統村落集體記憶最適用的媒介,如今人人都是“媒體人”,社交媒體自帶的“去中心化”特征使眾多的獨立媒體人制作出有關四川傳統村落集體記憶影像,所以使用社交媒體講述村落故事對集體記憶的重構作用在當下是無可取代的。再把視野轉向當今我國鄉村,一個個“媒介化”的村落悄然而起,基于社交媒體下的四川傳統村落的集體記憶影像也逐漸顯現出后現代主義的美學特征。因此,本文將基于社交媒體之下,探究四川傳統村落集體記憶影像的構建,并分析其“顛覆傳統”“去中心化”“戲仿性”“拼貼性”等后現代主義美學特征,以及其后現代主義美學特征顯現的原因。
1社交媒體下四川傳統村落集體記憶影像的構建
1.1社交媒體的特征決定了四川傳統村落集體記憶以影像為主要媒介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動,傳統村落到哪里去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時代問題,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關注。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和移動網絡的普及,電腦、手機上下載的各種社交媒體軟件成為村落個體傳媒使用的主體,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價值觀念,同時也對村莊的社會生活產生了較為深刻的影響。傳統的鄉村社會或少數民族聚居地作為一種獨特穩定的傳播區,具有其獨特的文化語境和區域特點,但在媒體的介入下,其固有的傳播語境發生了變化,并對當地的社會體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段優秀的影像是創作者對歷史、人文、生活的獨特理解與綜合表現,影像記錄能夠使歷史景象鮮活再現,相比于靜態圖片的呈現,影像側重記錄時間的流動性,交代事件發生的過程,能夠更為真實地展現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和村民的生活狀態,也能夠更好地對傳統文化進行動態的記錄和保存[2]。例如,非遺紀錄片《神性的天空》講述了被尊為能夠連接生死與神靈的“通靈者”,為羌族文化的宣傳助力不少;《神性的天空》取景地位于四川省阿壩州汶川縣,導演通84THEFILM影視過紀實的拍攝手法將風光旖旎的岷江山水、源遠流長的釋比文化展露無遺,影片中隨處可見的羌族特色服飾、儀式歌舞等與羌寨的青山綠水相呼應,全片具有濃郁的地域風情和羌族文化特色。此外,與更加深度、專業的長視頻(故事片、紀錄片等)構建不同,短視頻更適應社交媒體的傳播語態及觀眾碎片化、視頻化的閱讀體驗,互動性、草根性及娛樂性都更強,由此決定了社交媒體構建村落集體記憶以影像為主要媒介。形態各異的影像擔負著敘述真實、喚醒集體記憶的歷史使命,也是表達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主要形式,社交媒體的特性更決定了影像是其構建傳統村落集體記憶的主要媒介,用影像講述村落故事不僅是建構民族集體記憶的一部分,其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價值與文化品格。
1.2社交媒體中四川傳統村落集體記憶影像構建的主要內容
抖音所屬的字節跳動公司曾一組抖音縣域景點數據報告,在前100個熱門縣域景點中,四川省以11個景點成為縣域景點熱度最高的省份[3]。位于川西大邑縣的新場古鎮就通過抖音以短視頻和直播的方式對當地村落中獨具川西特色的風景建筑、農副產品、傳統美食和人物風俗等進行全方位的介紹,每天在其社交媒體平臺觀看點贊的網友數以萬計。再以在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爆紅的四川甘孜20歲藏族小伙丁真為例,因為意外出現在一名攝影師不到十秒的視頻鏡頭里,伴隨著甘孜理塘的藍天草地和原生態純真的笑臉吸引了萬千網友,不僅入選2020年十大旅游事件,各省市文旅部門的官方社交媒體賬號也紛紛加入制造話題。丁真在社交媒體上的爆紅,促使甘孜當地的旅游經濟顯著提升,其日常生活的短視頻,如賽馬、放牛等也在社交媒體中廣泛傳播,幾乎引發了全網記憶的建構。社交媒體中,四川傳統村落集體記憶構建的內容主要為村落的自然風光、傳統美食、民間工藝、生活碎片等[4],這部分內容往往輕松直白,娛樂性強,不需要很強的專業背景即可理解,拍攝時也比較容易取材,因此受到社交媒體傳播者和受眾的偏愛。
2基于社交媒體下四川傳統村落集體記憶影像的后現代主義美學特征體現
步入工業社會后,人們將科學技術視為珍寶,其在逐漸顯現出問題的同時也引發人們進行思考,因此,以批判為主的后現代主義思潮由此誕生。回顧哈桑的理論,后現代主義的特征即是顛覆現代社會已有的體系,對抗現代性并建立理性的秩序[5]。簡單來說,后現代主義是對一切現有規則的打破和對新的風格的探索。20世紀80年代后期,不斷掀起的后現代主義思潮促使無數電影研究者投入其研究過程,后現代主義與電影藝術相融合[6],因而“顛覆”則成了后現代主義影像的核心思想。這種影像以反傳統的立場對傳統電影進行深度思考,打破了傳統電影的拍攝習慣,拼貼等千奇百怪的藝術技巧與手段,帶給觀眾的是“自我意識強烈”“無序”“浪漫”的一部部反傳統影像[7]。哈桑曾把后現代主義的特征歸納為不確定的內在性,在后現代主義影像中,個性化、自由化、去中心化、矛盾多元化、顛覆性、拼貼性等美學特征也體現在影像的題材選擇、敘事手段和表現形式等方面[8]。
2.1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意味著放棄了對中心權威性、同一性和確定性的強調,對“主流”的概念發出了挑戰,倡導多元性和差異性。任何事物都具有不確定性,因而也就更看重人的個性化與自由化,特別是在社交媒體平臺,人們擁有了話語權,人人都可以將自己的想法以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形成了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如今的社交媒體大多應用“中心化的媒體和分散的媒體”模式,除了傳統的、中心化的傳播媒體外,社交媒介自然具有一種去中心化的特征,每個人都能成為內容的生產者和傳播人。過去中心化的主流媒體更多表達主流意識形態下的村落集體記憶影像,如《中國古村落》《了不起的村落》等,主流媒體對于傳統題材的選擇更有利于觀眾增強民族認同感,樹立國家自信,但在如今社交媒體下,越來越多的傳統村落集體記憶影像題材已經突破主流媒體傳統題材的限制,它們不僅保留了主流媒體的價值觀,更顯現出“顛覆傳統”的特征,出現了“邊緣化”的題材,如“四川矮人村”——全村男女身高只有80厘米。除此之外,“四川長壽村”“神秘的東方古堡”等“邊緣化”題材的影像也以獵奇的角度引發關注,其影片內容不再遵循主流文化,而是將鏡頭瞄準了各村落的奇異事件,選題上顛覆了傳統文化價值觀,但卻有不少外地旅客因此引發好奇心走進四川一座座的“神秘”村落。由此可見,“邊緣化”題材的出現不是偶然,是順應當今社交媒體發展趨勢的結果。因社交媒體“去中心化”的特征,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媒體人”,成為內容的生產者和傳播人[9],后現代主義“去中心化”的美學特征也讓更多四川傳統村落的人民群眾勇敢發聲,有關傳統村落集體記憶影像也逐漸個性化、多元化。媒體人有關村落的一個個影像記錄,為人們構建了一個深刻完整的傳統村落集體記憶影像。
2.2戲仿性
“戲仿”希臘原文為“摹仿的歌者”,在后現代主義文本中體現為對社會現實、神話歷史文本等的一種荒誕滑稽的模仿,從而達到舊意義充分解構的效果。影像中的戲仿,是對文學、過去影像、社會事實等的一種“特殊的再現”,在經過改編后,影像夸張、荒誕、滑稽的風格引發觀眾思考。在四川省理縣雜谷腦河畔桃坪鄉的傳統村落桃坪羌寨中拍攝的影片《殺生》,改編自陳鐵軍的中篇小說《兒戲殺人》,影片講述了一群人如何聯手殺死了一個“不合規矩”之人的故事。影片不僅有小說故事片段的別樣再現,更將桃坪羌寨的羌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片段特殊再現,整部影片充斥著荒誕懸疑和黑色喜劇的元素,也折射出各種烏合之眾的民族集體心理和潛藏的人性心思及人性的復雜,甚是耐人尋味。除了后現代主義“戲仿性”美學特征的體現,《殺生》的選題也是“去中心化”“顛覆傳統”的體現,通過荒誕喜劇的戲仿性改編,傳統村落的集體記憶影像以一種別樣深刻的方式留在觀眾心中[10]。影片《殺生》在騰訊、優酷等長視頻類社交媒體平臺播出后,在討論區引發了熱烈討論,觀眾都對桃坪羌寨這個“神秘的東方古堡”充滿探索欲望。
2.3拼貼性
傳統影像的敘事手法多遵循線性敘事,而現代社交媒體多以碎片化敘事的微小視頻為主,以“微小敘事”取代“宏大敘事”。村民將不同場景拍攝的影像以拼貼的形式。“拼貼”原是后現代主義作家的一種創作技巧,指將無序的片段隨意拼貼為一個整體的手法。這些零散的片段是大眾熟知的,但拼貼出的整體卻有一種陌生化的效果,給大眾帶來一種異化的審美體驗[11]。后來,“拼貼”手法也常出現在后現代主義影像中,將毫無聯系甚至混亂的影像片段拼貼成一個完整的影像,往往能表達出作者不同的意圖感想,引發觀眾別樣的思考。所以以用戶自制短視頻為核心競爭力的短視頻類社交媒體,在近年來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抖音、快手等頭部平臺的日活躍用戶均已超過3億,其拍攝制作流程簡單、成本低廉,每個短視頻在15~30秒,符合現代社會快餐化的生活需求,社交屬性極強。例如,近日走紅的“四川理塘小伙丁真”的視頻在微博、抖音等多類社交媒體平臺上播放,引發網友關注視頻的主要表現形式都是對丁真日常生活零散片段的拼貼。由此可見,后現代主義美學特征“拼貼性”的表現形式已運用到大多數的四川傳統村落集體記憶影像的重構中,這些看似無序的碎片影像卻能給觀眾拼貼出一幅完整的傳統村落集體記憶圖。
3結語
隨著新媒體的興起,一個個獨立“媒體人”出現了,現今已與傳統的主流媒體形成了并存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互聯網帶來的流量突破了傳統媒體的容量限制,“用戶生成內容(UCG)”模式應運而生——用戶原創內容。當今社會的媒體內容是主流媒體生產和用戶生產相輔相成的,因此后現代主義美學特征的顯現順應了社交媒體發展的趨勢,即社交媒體“UCG”模式的發展趨勢,而社交媒體也為傳統村落集體記憶的建構與傳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著眼于后現代主義的發展歷程,后現代主義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是對傳統文化和傳統世界觀的懷疑。自文藝復興開始,人本位的觀念漸漸深入人心,人們開始對以神為本產生懷疑,甚至出現了矯枉過正的現象。由此看來,在傳統文化傳承歷史長河中,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懷疑和保留是并存的,后現代主義美學特征的顯現和人們對傳統文化主流價值觀的保留,以及對我國傳統村落集體記憶的構建是相得益彰的。社交媒體自帶的“去中心化”特征使眾多的獨立媒體人制作出有關四川傳統村落集體記憶影像,之后通過“戲仿”、拼貼等手法將碎片化的影像展現給觀眾,觀眾心中由此拼貼出一幅完整的傳統村落集體記憶圖。
參考文獻:
[1]鄭宇彤.鄉村題材紀錄片的創作手法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7:39.
[2]鄭榮.關于鄉土中國視域下我國紀錄片創作的嬗變[J].新聞研究導刊,2016(8):228.
[3]何順民,曹文泉.媒介場景視角下政務短視頻的傳播[J].青年記者,2020(2):35-36.
[4]宮承波,田園.短視頻火爆背后的大眾視覺消費轉向[J].新聞論壇,2018(1):12-14.
[5]郭瑤.淺談電影中的后現代主義特征[D].保定:河北大學,2016:20.
[6]藍凡.后現代電影的“后式”風格[J].藝術百家,2014(4):108-120.
[7]杰姆遜.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50-56.
[8]程青松.國外后現代電影[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101-110.
[9]劉雅菲.融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報道的創新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20(23):163-164.
根據Pew這個月早期的研究,64%的成年互聯網用戶使用社交網絡站點。當不同種族和收入水平的人都在使用社會化網絡時。社會化媒體在不同年齡、性別、教育和地理位置上的使用變化甚大。自2008年以來,使用社交網絡的用戶幾乎翻番,而用戶的平均年輕在變老。不同的社交網絡中,用戶比例最大的人群年齡在23-35歲。(下圖為不同社交網站用戶年齡的分布情況)
還有其他重要的人口統計學特征嗎?那就是女性使用社交網絡要多于男性,當然LinkedIn除外,Linkedin上63%的用戶是男性。在教育程度方面,60%的高中學生使用社會化媒體,而有72%的大學生使用社會化媒體。另外,社會化媒體的使用在大城市更加流行,69%的大城市居民使用社會化媒體,郊區人民只有64%,農村居民為57%。
心理學統計特征: 社會化媒體用戶的態度和品味是啥?
首先我們來看看那個社交網站用戶使用最高,根據Pew的另一份研究,87%的社會化媒體用戶在Facebook上有頁面,14%的用戶在Myspace上有頁面,11%的用戶使用Twitter,10%的用戶在Linkedin上有帳號,13%的用戶使用了其他社交網站。
在我國,“群體性事件”是富有中國特色的定義, “群體性事件”曾是“由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群眾認為自身權益受到侵害,通過非法聚集、圍堵等方式,向有關機關或單位表達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醞釀、形成過程中的串聯、聚集等活動”。
突發性群體事件是指為了實現特定目的,由一定人數所組成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群體,采用在國家規定的渠道和程序范圍之外、不被國家認可的方法和手段,直接或者間接地向國家表達利益要求,其爆發速度快,對社會秩序產生一定影響,政府必須在短期內進行處理的事件。
社交媒體的概念是從Web2.0演化而來,2005年奧雷利( Tim 0fReilly)正式提出Web2.0的概念:“社交媒體(Social media)的概念2007年由安東尼·梅菲爾德提出,他將之定義為一種給予用戶極大參與空間的新型在線媒體,具有以下幾個特征:參與、公開、交流、對話、社區化、連通性。”
本研究力圖發現社交媒體的傳播學意義方面特征,并給出相應的定義,總結出它的傳播機制。隨著技術的發展,出現設計理念如下的軟件:用戶以穩定的身份為核心,每一個用戶及其傳播的信息都可以看作是一個節點,節點之間彼此相連構成開放的社區并分享信息,這樣的軟件被稱之為社交軟件(Social Software)。社交媒體是基于社交軟件構建的互聯網平臺,用戶可以通過這些開放式平臺來共享信息知識并參與對話。社交媒體有去中心化、快捷性、開放性、平等性、參與性、互動性、整合性等特點,一般系統論的奠基人貝塔朗菲認為“系統是處于一定相互聯系中的與環境發生關系的各組成成分的總體”。系統具有整體性、動態性、有序性和目的性等特征。
一、突發性群體事件的系統構成
突發性群體事件系統主要由社交媒體、突發性群體事件主體、社交媒體用戶與政府等方面組成。
突發性群體事件主體、社交媒體和政府是三個基本因素,在當今傳媒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情況下,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用戶也參與到突發性群體事件的信息傳播過程中,突發性群體事件主體通過社交媒體:在互聯網上傳遞突發性群體事件的信息,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以此爭取社交媒體用戶的支持,引導社會輿論,從而影響政府的決策。社交媒體用戶在這個系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們決定輿論的方向,也可以對三者施加壓力,從而決定突發性群體事件的發展方向,下面具體分析這四個要素:
突發性群體事件主體是指參與到突發性群體事件中的民眾,他們直接參與了突發性群體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結束的過程。在本研究中,突發性群體事件的主體指的只是直接參與到突發性群體事件中的民眾,不包括進行網絡圍觀的社交媒體用戶,這是因為,盡管社交媒體用戶在突發性群體事件的解決中可能起到重大的作用,但從決策的角度來說,是那些直接參與者,而不是社交媒體用戶,決定了突發性群體事件的爆發和結束。
從占有信息的角度來說,政府具有天然的優勢,有統計表明,在當前中國,“政府部門掌握著社會信息資源中80%有價值的信息和3000多個數據庫”政府在突發性群體事件中具有主動的地位,政府的應對是關鍵。
社交媒體運營者在突發性群體事件中社交媒體、突發性群體事件主體、社交媒體用戶與政府系統中是中介因素,突發性群體事件中的突發性群體事件主體和政府都力圖通過社交媒體控制信息走向進而控制輿論,使事情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
社交媒體具有雙重內涵:社交媒體一方面是信息傳播的平臺,另一方面又是具有大眾傳媒特征的媒介組織,因此兼具工具性和組織性兩種特征。因此,社交媒體在整個系統中的地位比較復雜,它既是突發性群體事件主體和社交媒體用戶用以發聲的工具,也是大眾傳媒的一種形態,它可以通過推動“熱門話題”等方式,對突發性群體事件進行議程設置,推動或者隱匿信息的傳播。
此外,社交媒體還有自身的利益需求,有作為經濟組織的一面,需要通過市場化運作獲取自己的利益,社交媒體最大的收入來自廣告商,而廣告商又是根據社交媒體的使用率來確定投放廣告的金額,為了吸引受眾,社交媒體夸大或者歪曲突發性群體事件的司‘能性。
在突發性群體系統中,社交媒體用戶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到突發性群體事件當中,但他們在互聯網中對突發性群體事件信息的傳遞和對共同話題的討論,影響著輿論的方向,也可以對突發性群體事件主體、社交媒體管理者和政府施加壓力,從而促進突發性群體事件的發展。
二、突發性群體事件系統之間的關系
突發性群體事件的解決,有賴于突發性群體事件主體與政府關系的博弈,社交媒體在其中起到工具性的作用。突發性群體事件主體希望通過社交媒體,擴大影響;希望從社交媒體用戶那里獲得道義上的聲援,形成社會輿論:希望政府能夠滿足自己的具體要求。社交媒體用戶希望突發性群體事件主體能夠堅持自己的正當要求直至事情解決,并希望藉此推動政府進一步改革,促進社會進步;希望通過社交媒體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傳播自己的要求。
社交媒體希望突發性群體事件主體作為持續的消息來源:希望吸引更多的社交媒體用戶,增強自己的黏合力:希望政府呼應社交媒體用戶的要求,進而凸顯自己的影響力。而政府則希望突發性群體事件主體減少事件影響,盡快平息事件:希望能夠通過控制社交媒體,減少信息傳播;希望社交媒體用戶不參與不擴大突發性群體事件的網絡信息傳播,盡快消除網絡影響。
在整個系統中,社交媒體居于巾心地位,突發性群體事件主體希望通過社交媒體影響社交媒體用戶,進而生成輿論影響政府,社交媒體用戶則通過社交媒體進行討論,形成輿論影響政府,政府則希望通過社交媒體影響突發性群體事件主體和社交媒體用戶。
從本質上講,社交媒體能夠影響輿論的生成,這是社交媒體影響力的根源所在。而各個系統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影響,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化都將影響到系統的發展。
三、突發性群體事件系統的運行演化
突發性群體事件在社交媒體條件下的演化過程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組成:
第一,突發性群體事件主體直接向政府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政府積極回應并如愿滿足他們的訴求,從而促成事件的積極解決。此種情形是一種常態化的問題解決機制,不容易引起媒體和網民的注意。但這樣的解決發生,政府和突發性群體事件主體的損失最小而收獲最大。
第二,政府一開始并沒有回應并滿足突發性群體事件主體的要求,突發性群體事件主體通過社交媒體自己的要求,并在現實生活中采取如聚集、游行、示威等活動。這會導致以下后果:
一、社交媒體的概念與發展起源
(一)社交媒體的定義和特征
關于社交媒體的定義和特征,傳播學者安東尼•梅菲爾德認為其有以下幾個特征:公開、交流、參與、對話、社區化、連通性。另外,邁克爾•亨萊因和安德烈•開普勒認為社會媒介是一系列基于Web2.0的技術和思想的網絡應用,它允許用戶創建和傳達自己的內容(UGC)。也有學者認為,社交媒體也叫互動媒體。
(二)社交媒體的發展階段
社交媒體最早起源于BBS論壇,注冊成為用戶之后就可以在符合論壇相關規定的條件下自主消息,也可圍繞相關內容與論壇的其他成員展開討論、交流。在互聯網的市場上,有需求就會有開發。緊接著,人人網等社交平臺出現,標志社交媒體進入第二階段;而社交媒體的第三個發展階段便是“微傳播”。“兩微一端”的發展帶來的是“碎片化”表達。
二、社交媒體營銷下泛娛樂化趨勢涌現
(一)國內社交媒體營銷現狀
不難發現,所有中國現有的社交媒體幾乎都可以從國外找到原型,從國外的Twitter到國內的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從國外的Youtube到國內的優酷、土豆,從國外的Wikipedia到國內的百度百科,還有各種位置服務、消費評論等等,這些媒體都為大眾提供了大量互動交流的平臺。目前,國內社交媒體的營銷現狀不容樂觀,很多用戶開始對各種植入廣告產生抵觸情緒,很多門戶網站負責人絞盡腦汁地思考如何吸引用戶點開鏈接,以此達到網絡營銷的目的。因此,在此背景下,社交媒體營銷開始呈現泛娛樂化趨勢。
(二)適度世俗化到泛娛樂化的變化
信息爆炸時代,媒介更新換代速度非常快,受眾注意力被分散,人們的媒介生活呈現明顯的碎片化趨勢,無序的媒介生態最終導致了媒體適度世俗化到泛娛樂化的轉變。如此一來,互聯網的新聞傳播與新聞事實漸行漸遠,而只是熱衷于炒作所謂的“賣點”。近年來,互聯網信息爆炸時代的資訊紛繁復雜,每一個市場競爭的參與者都使出渾身解數不斷創新自身的營銷策略,以求在惡性競爭中不被淘汰。然而媒體從業者的素質參差不齊,激烈的行業競爭便推動大部分媒體走向“泛娛樂化”的低俗傳播模式。另一方面,由于互聯網科技的更新換代,受眾已經由完全被動接受者變為掌握傳播主動權的消費者。社交媒體的評論、轉發、點贊、打賞等功能是人們充分表達自我觀點的新手段,而媒介泛娛樂化的傳播在某種程度上也滿足了較多消費者的表達和參與需求。
三、如何有效應對社交媒體的泛娛樂化傾向
現如今,當我們打開社交媒體,看到的更多是營銷、賣點、故事,事實、公益、理性卻越來越少見,所以更應該想想如何有效應對社交媒體的泛娛樂化傾向,如何規避不良風氣,使之堅守最基本的媒介專業主義底線。
(一)加強社交媒體法律監管
1.完善網絡信息管理的法律。針對泛娛樂化現象,國家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來規范,但對于社交媒體信息供給泛娛樂化的具體規定目前還存在漏洞。對此,首先應界定清楚哪些內容是不可娛樂的,防止媒體鉆法律的空子;其次,出臺相關社交媒體泛娛樂化法律法規的管理細則,加強對社交媒體信息的監管。只有在法律上加強監管,才能對媒體起到震懾作用,從而緩解社交媒體的泛娛樂化傾向。2.強化社交媒體法律法規的管理力度。法律的實施效果在于強有力的執行力,對于國家制定的網絡信息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相關執法部門必須嚴格執法。首先,執法部門必須嚴厲制止社交媒體打球的行為。同時為了避免因社交媒體鉆法律空子而出現“灰色文化”泛濫,相關執法部門必須加大懲處力度,重視這種不健康的泛娛樂化現象對大眾思想的侵蝕。
(二)提高社交媒體專業化
1.加強融媒體優勢資源整合。融媒體是以發展為首要前提,把單一媒體的競爭力轉化為多媒體競爭力,如此一來實現了資源通融。因此,在如今的融媒體時代,只有創新才能保證生命力,唯有更新換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也可以有效避免社交媒體的泛娛樂化操作,不再致力于發掘新聞信息里的消費和調侃因素,而是專注于補充其他媒體由于技術限制無法接觸或挖掘的事實層面,使新聞內容本身更加豐富。2.增強媒介專業化。專業化一定是未來社交媒體的發展趨勢,隨著分眾化傳播的加劇,社交媒體傳播時的重復化將得到有效的克服,這樣一來,高效利用媒介資源使新聞的公共性、客觀性得到保證,從而使泛娛樂化傳播趨勢失去它的必要性。同時,專業化也是為了將媒介自身獨特的優勢發揮到極致,更好地發揮新聞對公共生活的影響作用,體現其公益屬性。隨著媒介日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發揮教育大眾、引導價值的作用才是我國的媒體今后發展的趨勢;而受眾只有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才能影響媒體不斷改善自身的問題來適應新環境的需求,所以可以說受眾和媒介是相互促進、互相影響的。
參考文獻:
一、新媒體與群眾體育運動
(一)新媒體的作用
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的內涵和外延都隨著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在不斷變化。目前傳播學者普遍認同的新媒體的定義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新媒體也被稱為“第五媒體”,具有交互性、跨時空性、主動性、個性化、移動化等特征,這些特征改變了人們以往接受、傳播信息的方式,使傳統媒體受到了巨大的挑戰。但傳統媒體的品牌、內容和受眾等優勢也決定了新媒體并不能一統天下。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界限并非涇渭分明,媒介融合已是大勢所趨,成為構架媒介化社會的核心力量之一,對比傳統媒體來說,網絡社交媒體的互動性、個性化、即時性、智能化的特點促使受眾對它日加青睞,從而也加劇了大眾對它的依賴。社交媒體作為媒體的一種,能夠通過加強宣傳工作,督促政府各職能部門,提高其對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視,并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全民健身的輿論導向。促使政府有關部門更好地發揮職能,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提高群眾的參與率,使全民健身運動落到實處。
置于新媒介環境下,信息傳播的途徑及方式趨于多元化,各類媒體取長補短,形成了一種相輔相依的互動關系,實現了不同介質資訊的傳播和共享,重塑了時間、空間和人類的時空感知。可以說,報紙、電視、網絡媒體之間已經是互為“媒介的媒介”。正如布羅爾特和格魯辛所言,“媒介的每一個行動依賴于其他媒介的行動;媒介不斷地對其他媒介進行評判、復制和取代,這個過程是媒介所必需的時間和空間消失了,這預告著由書本文化培育的具有個人意識的世界被“所有人都與其他人緊密相連”的世界取代。人們棲息在一個相互交疊的信息社會,沒有文化等級,也沒有社會分工。媒介技術的演變正在從根本上改變著人類社會的面貌。社交型媒體的出現,開拓了一種全新的傳播方式。其獨特的“節點―廣播”傳播模式,讓人際傳播找到了和大眾傳播的結合點。受眾以“短消息”的形式記錄與分享觀點,新鮮事,其基于真實的好友身份進行信息傳遞,定向傳播效果顯著、反饋及時。
(二)新媒體與群眾體育發展的相互作用
1.提供信息與熱點話題,使社交媒體獲得社會效益與影響力
社交媒體在逐漸影響著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而全民健身運動也可以給社交媒體提供源源不斷地信息資源和熱點壞,從而增加社交媒體的用戶數量和使用依賴度,提高社交媒體的影響力,形成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格局。全民健身中各種各樣的活動形式和內容,豐富了社交媒體的報道資源和內容,同時也促進了宣傳形式的創新,并以此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從而促進社交媒體的進一步發展。目前,體育新聞報道在我國傳媒領域中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發展比較充分,受眾關注度高、傳播效益好,新聞媒體對體育報道青睞有加。體育節目的觀賞性、參與性、娛樂性、刺激性是媒體報道的素材必不可少。隨著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全民健身戰略地位的不斷上升,運動健身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熱點話題。特別是關于重大體育賽事、科學鍛煉及全民健身運動的報道,更成為媒體競相追逐的對象,而體育報道也會因全民健身活動的精彩而精彩。
2.擴展社交媒體的多樣化贏利空間
體育在社交網絡中有著龐大且日漸增長的的用戶群體,他們有著對運動、健身共同的興趣與熱愛。這就在社交媒體固有的交往互動特性基礎上,無形中逐步生成了一個潛在的體育健身消費群體,其中蘊含著一個廣闊的體育消費市場與多樣化的體育產業開發的可行性。比如,社交媒體網站主頁中時常出現的廣告內容、微博平臺上常見的營銷策略,社交媒體也應當進一步將這一潛在的市場與體育產業的構建相結合,在體育信息的中積極的滲透相關體育產業的內容,促進全民健身成為我國體育產業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結語
新媒體視域下的體育傳播呈現了新的特點:多媒體聯動;超真實性表達;泛娛樂化呈現;類媒介事件集聚;交互性增強等。這些特征是對先前媒介事件理論和實踐的豐富,對我們研究體育賽事和媒介生態提供了一種新的觀察視角和理論框架。新媒體時代體育媒介事件的傳播特征其實也是新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特征的反映,我們有必要理清當今體育媒介事件演變和運作的過程,明晰媒介事件對當代體育和媒介生態產生的巨大影響,從一種新的媒介視角和思維方式來研究信息時代的體育傳播,促進體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從上世紀70年代世界上第一封以“@”區分用戶名與地址的電子郵件發出開始,社交媒體就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并一步步滲透人們的生活。社交媒體以 Web2.0 技術為依托,以人際關系為基礎,主要有博客(和微博客)、維基、播客、論壇、社交網絡、內容社區等基本形式,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觀點、交換信息、維系情感的工具和平臺,賦予了每個人創造并傳播內容的能力。近年來,社交媒體依靠互聯網蓬勃發展,不僅吸引傳統媒體爭相跟進,而且成為企業價值傳播的重要手段。
一、社交媒體特征及發展
(一)社交媒體的特征
1、互動性
傳統的媒體是信息單項傳輸到用戶那里,用戶只能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接受或者忽略傳播的內容,沒有過多的參與。而社交媒體的優勢在于信息的傳播是雙向的,是一種互動交流。用戶可以第一方的身份參與信息的傳播,與社交媒體平臺上的任何一方進行互動,這樣增強了用戶的自,激發了用戶的參與積極性。
2、社交性
社交媒體有很強的社區性,可以方便的以地區、興趣等共同點找到并形成各種社群,并就共同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有效的溝通。用戶參與社交平臺的目的不僅為了自我傳播,也為了維護和拓展關系網絡,樹立個體形象和強化社群地位。這種社交化特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大眾的關注度和影響力,但是提高了用戶歸屬感,增加了社交媒體使用的頻率。
3、無界性
依據社交媒體的定義,用戶生成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是社交媒體的顯著功能,這也是社交媒體“草根性”的特征體現。用戶可以利用社交媒體產生、傳播、接受和反饋各種信息內容,這種網絡平臺對用戶沒有任何身份門檻限制。社交媒體的無界性可以激發用戶的廣泛參與,它模糊了媒體和受眾之間的界限。
(二)社交媒體的發展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5年1月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互聯網正在改變并主導著越來越多人的工作、學習、生活,在互聯網環境中建立的各種社交媒體平臺也應勢而生,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依賴。到目前為止,社交媒體大致經歷了四個時期:在萌芽時期,社交媒體主要表現為即時通信、交友網站和各種論壇等;2003年第一個真正的通用社會化網絡Friendster成立,社交媒體進入發展階段;隨后出現了一些用作專門用途的利基網站,如Ning,接著公司主辦的社會化網絡、多媒體共享網絡、社會化新聞與書簽、實時更新網絡等開始出現;2004年,web2.0的概念正式被提出,這成為社交媒體誕生的主要標志,此時產生了Facebook、Twitter等,標志著社會化媒體發展進入成熟期;2010年至今,隨著智能終端的普及,大量社交媒體應用開始流行起來,出現了微博、微信、陌陌等應用社交平臺[1]。
二、社交媒體轉變了消費者行為模式
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普及,使全球經濟發生深刻變化,不僅促使著傳統經濟自我革新,而且使整個世界經濟的運行模式以及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2]。據麥肯錫2015年數據顯示,在30個大類產品中,通過社交媒體“推薦購買”這樣的營銷行為,可平均誘導26%的品牌購買,其中有2/3的產品因社交媒體營銷直接決定了消費者購買決策。社交媒體的大量出現,在不斷影響和改變著消費者的認知和消費行為。傳統消費者行為模式“AIDMA”提出,消費者從接觸商品信息到最終達成購買會經歷五個階段:首先,通過媒體廣告、終端促銷、人員推銷等方式了解商品信息,并引起對該商品的關注(Attention);然后消費者與商品的信息進行溝通后,對已關注的商品產生興趣(Interest);接著消費者通過各種信息刺激,對該商品形成購買欲望(Desire);消費者對商品建立欲望后,通過外界媒體的反復作用加強記憶(Memory),形成對該商品的深度認知;最后在欲望與刺激中,消費者對商品產生極大的認同和需求,促成行動(Action):最終購買該商品。
然而,隨著社會化媒體的快速崛起,消費者擁有了更廣泛的話語權與自,其行為模式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形成了AISAS模式:品牌的創意引起了消費者的關注或注意(Attention),消費者通過社交媒體對品牌進行交流與互動,從而激發消費者在互動中產生參與的興趣(Interest),然后受眾開始利用社交媒體搜索(search)與訴求相關的品牌信息,在社交平臺上經過比對、認識、了解品牌后,產生購買行動(Action),最后,在社交媒體中分享(Share)產品的消費體驗,形成口碑傳播。這樣消費者就完成了一次,從“買者”變成“賣者”的進化過程,企業的品牌也在消費者的自我展示中完成了傳播[3]。
三、社交媒體時代品牌營銷從對立到融合
(一)品牌建立與傳播
依據定位理論,品牌建立主要是通過填補消費者心智中的空缺(或需求)來完成,如果這空缺(或需求)已經被其他品牌占據,品牌就需要“重新定位競爭”。在社交媒體時代,品牌的建立仍然遵循以上“空缺原則”,但是傳播品牌的渠道和媒介卻發生了根本變化,品牌營銷的核心不僅依靠語言文字取得消費者的品牌認同,如果品牌想要進入消費者的心中,最好的方式是在社交媒體上利用視覺(視頻)影響消費者的品牌選擇。
(二)傳統品牌營銷的模式――對立
在社交媒體大量出現之前,所有品牌幾乎都按照消費者“認識―購買―忠誠”的方向運作,品牌和消費者之間處于單項的對立關系,品牌只有通過不斷的單方向消費者進行宣傳,力求最大限度的讓消費者認識品牌,而后又不斷地在品牌的各種塑造上下功夫,讓消費者產生認同,再通過不斷讓利去維持消費者的忠誠度,消費者在傳統的品牌營銷中處于被動地位,品牌和消費者站在利益的兩端,企業付出的成本和精力與收獲的消費者不成正比,因此,傳統品牌營銷并沒有最大化品牌營銷的經濟價值。
(三)社交媒體時代的品牌營銷新模式――融合
隨著社交媒體的產生到大規模應用,不斷充斥和滲透著消費者的生活。在工業時代,要建立并維持一個品牌通常需要數十年的時間,社交媒體時代的到來加速了這個過程。社交媒體時代品牌營銷新的邏輯是讓消費者和企業之間從利益對立到利益融合,品牌傳播按照“忠實消費者―擴散知名度―消費者體驗分享―贏得更多消費者”的方向進行,讓全民在分享中成為品牌的代言人。品牌信息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傳播,創建粉絲團,營銷者可以通過各種社交媒體平臺和其他形式的網絡形式來或更新信息,支持在線互動,并在互聯網上建立自己的網站,例如戴爾公司在Twitter上的@Delloutlet賬戶訂戶數量已經超過了60萬[4]。中國的互聯網網民除了樂意與“網上伙伴”交流與分享外,他們也樂意通過社交媒體的品牌社區與“品牌”溝通與互動。品牌與忠實消費者之間的依賴,會成為最強大的營銷武器。如星巴克所做的就是引導忠實消費者每天上網宣傳自己的品牌體驗,曬出星巴克的各種精美圖片,獲得無數“贊”。因此,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是代言人,借助“全民代言”的欲望,讓大眾成為品牌營銷的主流。
四、結語
正因社交媒體的互動性和無界性,品牌的建立被視為一個動態的和社會化的過程,社交媒體開放了品牌的互動、參與和共創邊界,使不同利益相關者(如顧客和員工)的合作成為可能,他們可以共同創造品牌,而不是簡單地接受它,這有助于品牌資產的增值[5]。
參考文獻:
[1]根據MBA智庫百科資料整理。http:///wiki/
[2]唐小鵬.社交媒體營銷對拓展網絡營銷渠道的推動作用分析[J].現代商業,2015(24):38―39
[3]李紅新,晁翠華.網絡營銷與策劃[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4]王梅.web.0時代的營銷變革解讀[J].經濟論壇,2014(8):135―138
1社交媒體及其傳播特征
社交媒體(SocialMedia)是一個隨著媒介技術發展而提出的概念,最早出現是在2007年。目前,社交媒體沒有統一概念,通過學界對社交媒體的多種版本定義,本文認為社交媒體是一種允許人們原創、分享、評論信息內容的網站技術和工具平臺。現階段其主要的表現形式有:Facebook、Twitter、Youtube、QQ、微信、微博、博客、播客、人人網、陌陌、時光譜、SNS、論壇等社交網站和即時通訊載體。相對傳統媒體來說,社交媒體有獨有的傳播特征:①無縫隙融合虛擬時空和現實時空[1]。②去中心化趨勢明顯,創造和消費活動融合傳播[2]。
2社交媒體對高校體育教育變革的影響
2.1傳統的高校體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第一,體育教育內容相對淺顯,運動技能提升效果不明顯。由于高校體育教育考慮到學生整體身體素質,設置課程主要是基礎入門為主,故課程時間往往較短,合班上課多,內容難以深入,學生一般不會重復選修一門體育課,這些客觀因素導致高校體育教育難以兼顧深度和廣度。第二,體育教育手段較為單一,自主學習方式缺乏多樣性。高校體育教育傳統教學手段較為單一,一般是實行“老師教”和“學生學”的傳統方式,學生依賴于老師。同時,由于學生自主學習受限于體育技能的學習規律,大學生難以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實現自主學習和創新。
2.2社交媒體對高校體育教育的積極影響
第一,豐富大學生對體育教育內容的視野。目前,大學生日常接觸的主要媒體形態是社交媒體,他們通過各種形態的社交媒體,接觸到許多“高、新、奇”的體育運動項目,比如瑜伽、肚皮舞、跑酷、平板撐、輪滑和登山等新型的體育項目類型,豐富了大學生對體育教育內容的認知范疇。第二,拓展大學生的學習空間。傳統的體育教育的空間一般是在田徑運動場和體育館。而社交媒體涵蓋的廣泛網絡學習資源,無疑大大拓展了大學生的學習空間。大學生可結合自己的興趣,利用社交媒體查閱各種相關教學視頻,達到反復學習和完善技能的目的。第三,顛覆傳統體育教育方式。在社交媒體中,每一個受眾即每一個用戶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生產者,他們之間是一種雙向性的信息傳播模式,顛覆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和重視書本知識傳授為重點的教學模式。師生通過社交媒體的平臺,不再拘泥教學角色和位置,雙方之間可以開展深入交流,豐富了教學形式和內容,實現了“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交流。
2.3社交媒體對高校體育教育的消極影響
第一,社交媒體弱化了體育教育的真實性。體育教育強調師生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手把手傳授的真實教學情境,教學老師可以按照學生的行為特征和學習效果來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學生較為零距離地和全方位地觀察以及模仿教師的肢體動作。社交媒體雖然具有學習平臺多樣化和學習內容豐富性等優勢,但是不能為大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師生之間親身互動難以實現。第二,社交媒體忽略了體育教育的規律性。傳統教學中,體育教育遵循著一定的學習規律,體育教師根據自我掌握的體育教育理論,遵循體育教育的技能形成規律,分階段、分步驟地實施教學活動,促使大學生開展合理科學的運動技能。作為社交媒體上承載的教學資料,雖然可以教會大學生基本技能,但是無法幫助大學生把握和控制學習的過程和效果。
3高校體育教育的變革路徑
(1)社會層面:
營造健康文明的社交網絡環境傳播體育教育文化內涵。社交媒體是一種全社會覆蓋的具有親和力的文化傳播媒介,它具有雙向互動和平等開放等媒體優勢,因此受到高校廣大學生的認可和運用。但是對于思想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學生來說,對社交媒體中展現的體育教育項目缺乏理性思考,有時甚至接受了不健康的體育教育視頻材料而誤入歧途。這就需要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的優勢,建設良好的社交網絡環境,為大學生對體育教育的正確認知提供條件。一是政府部門要大力發展社交媒體相關網絡技術,提高網絡安全防護功能,防止網絡病毒和不健康產品的入侵,進一步凈化網絡環境;二是制定社交媒體使用文明制度。社會要制定出社交媒體文明使用的規章制度,以此促使網絡社會秩序和個體網絡自由能協調發展。
(2)高校層面:
搭建弘揚體育教育精神內涵的校園公共社交媒體。高校是開展大學生體育教育的主體。作為高校,應該充分運用社交媒體的傳播優勢,搭建弘揚體育教育精神內涵的校園公共社交媒體,根據體育教育類型進行分類規整,以大學生所廣泛接受的生動活潑語言來推進校園公共社交媒體的建設,引領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教育文化理念。一方面是建立宣傳高校體育教育的微信公眾號等公眾平臺。另一方面是高校要組建專門的技術人員和宣傳策劃人員保證公眾平臺的良好運營,組建專門的公眾平臺管理團隊,科學準確和巧妙靈活地表現體育教育文化,使大學生在接受公眾平臺傳遞的信息時領會體育教育的精髓;另外,需嫁接社交媒體和校園傳統媒體。
(3)教師層面:
順應社交媒體發展態勢,利用社交媒體開展教學教育工作。社交媒體的發展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潮流,它成為了一種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高校教師是高校體育教育的主體傳播者,要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充分利用社交媒體開展教學教育工作。一是高校教師要提高體育教育的理論素養,熟知社交媒體的優勢、傳播特點和使用規律,能夠熟練且靈活地使用社交網絡平臺開展對大學生的體育教育活動;二是高校教師要深入到學生廣泛使用和熟悉的社交媒體網絡環境中,充分發揮社交平臺交互性較強的優勢,傾聽學生發自內心的心聲,收集學生的相關意見,創新高校體育教育方法和手段,引導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踐行高校體育教育理念和本質。
(4)學生層面:
培養自我駕馭社交媒體的媒介素養。一是要設置相關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尊重人的主體性價值,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激發學生的能動意識,讓大學生主動學習如何運用社交媒體進行體育教育,加強體育鍛煉;二是融合社交媒體和校園媒體創造體育教育的良好實踐環境。高校應充分融合社交媒體和校園媒體,鼓勵學生通過這些媒介形態積極參與體育教育之中,提高他們信息傳播和公共參與的能力。
無論是開通一個新網站,還是在現有的媒體項目中新增社交媒體的特別版塊,你都必須仔細思考受眾。用戶是各種社交媒體網站的根本所在。所以評估如下的事項:你的受眾是誰?花些時間來定義你的目標市場所在。考慮如下因素:
人口統計學。何種特征能夠描述你的市場,如家庭收入、地理位置、年齡、教育、職業或者家庭構成情況?
消費心理學。你的受眾還有哪些其他特性?有沒有特殊的興趣愛好影響著他們的行為?這些可能和工作有關,像IT業,或者與愛好有關,如手工編織。
行為。用戶的在線行為是如何透露出他們興趣的?他們使用特定的產品或內容嗎?他們閱讀白皮書或者觀看視頻嗎?
怎樣讓受眾參與進來?
讓上傳和分享變得容易起來。舉個例子,對用戶而言,給內容評級或者上傳圖片比用文字更容易表達自己。
無論是消極還是積極地參與,它能給用戶帶來什么好處?瀏覽者會思索,“這會給我帶來什么好處”?
是不是因為參與意味著成為某個網絡社區的一分子?獲得反饋?擁有一個可以發言的公共論壇?贏得尊重?被聆聽,或者某些其他原因?
允許參與者就網站的功能給你以反饋。在網站發展的初步階段,這非常重要,參與者會告訴你他們想從你的網站得到或需要什么,以及對那些不能發揮作用之處的抱怨。
引入社交媒體時需要考慮的要點
就網站對用戶上傳內容的最大接受限度,經過謹慎思索后做出規定,為網站管理構建一個強有力的程序。ITtoolbox的George Krautzel指出,這必須謹小慎微,不過也并不意味著它需要在你的網站上成為明白的標注。
做好迎接在公眾面前失敗的心理準備,因為社交媒體需要一定程度的透明度。對于一些公司而言,這可能很難接受。就了解發揮作用的機制以及你目前所能達到的程度而言,透明度是非常重要的。洞察有關變化的發展。隨著網站的發展,每天都會有新的變化和挑戰。社交媒體并不會“建造了它,人們就會到來”。需要持續不斷的努力才會培育并且保持網絡社區的擴展壯大。承認構建社交媒體網站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你需要不斷地測試新的方法以改進網站。按照Spiceworks的Jay Hallberg的說法,至少需要三次以上的嘗試,才能夠令每個職能體妥當運作。
不同的盈利模式
社交媒體提供了多種盈利模式,包括:
廣告。社交媒體,尤其是針對利基市場或B2B市場的,提供了利基營銷的機遇。在廣告商機中:Banners、贊助、銷售線索生成,以及行為目標營銷都可以直接或者通過第三方出售。
訂閱。訂閱可以以許多形式出現。例如,它們可以成為附加功能,如LinkedIn的做法;或者它們可以令平面與網絡的界限不再那么區分明顯,像Engeering News-Record網站一樣。
其他的盈利方式。即使面對社交媒體目前的發展以及強大的網絡廣告市場,許多公司仍未完全開發出可做的選擇,如收入份額或附屬收入,研究銷售以及數據銷售(不泄露私人信息的情況下)。
測量社交媒體的影響力
許多市場營銷人員還在使用老辦法來評估一場營銷推廣戰的影響力。就某種程度上而言,是因為他們喜歡讓不同推廣中的評測標準保持一致,并且這也是他們所了解的方法。但是另一個方面,不那么傳統的方式也很重要。在這些重要的因素中你必須考慮到的是:
頁面瀏覽率。這是一個既定的指向標,可透視出你對社交媒體所作的努力。
用戶參與。這可以依據網站停留時間及發生行為來做測評。例如,每天新增多少條評論或圖片?每周呢?每月呢?參與到這些版塊中去,用戶在你網站上停留的時間有沒有增長?
廣告商的互動。網站能不能令廣告商參與到消費者對話中?媒體實體會顧慮到廣告商將得到負面的消費者反饋,但是對話已經發生了,考慮到這些看法就很重要。這些更新的形式讓廣告商們能夠記錄下這些迎面而來的事項(公共論壇除外)。注意:對于迄今為止,與讀者仍然只有單向交流的編輯部門成員而言,這些也很有用。
收入。與往常一樣,評估收入以及正現金流是任何推廣戰的關鍵性因素。
成本。追蹤由這些工作所產生的成本很重要。記得從廣義上來考慮成本,因為這可能和你許多組織所在的地域發生關系。
在你的網站上增加社交媒體可能是個很艱難的決定,最重要的一步是從頭開始。對于一個枯燥無味的網站而言,社交媒體并不是權宜之計。但是許多網絡營銷人士發現,就擴大接觸面、建立聯系、向消費者學習,當然,對,還有帶來新利潤而言,它們是強大的工具。
當然,未來社交媒體的重大意義不僅局限在信息方面,屆時,現實與數字世界的連接將比以往更加緊密。
當我們在公園跑步時,可利用iPhone應用將身體狀況與Facebook和Twitter的個人資料相關聯,用戶可追蹤自己的信息,還可以與好友共享相關數據。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網站將變成“社交儀表盤”,大體而言,Facebook和Twitter是一種社交渠道,其他公司可以在上面發展自己的技術和業務。例如,Stocktwits、Tweetdeck和Zynga等公司已經通過這兩大平臺獲得了巨額利潤。
社交媒體還將體現更多的特點,例如:將來移動技術將占支配地位,近距離無線通信(NFC)技術進一步發展,允許商家根據消費者的地理位置和興趣而提供促銷信息;人類關系將不再依靠傳統的現實交往,一個人可與全世界的人交朋友,無論職業、種族和信仰,最終形成一個世界性的大熔爐;人類也將不再是被動的媒體消費者,媒體將以動態方式在所有平臺上與我們互動,如同今天的《魔獸世界》玩家一樣,每個人都將成為虛擬世界的一部分,并且擁有自己的化身。
怎樣看待社交媒體
王冠雄:社交媒體如火如荼,一個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矩陣正在誕生。社交媒體營銷下一站是自定義品牌社區?1、自定義URL,與用戶分享更簡便;2、可以詳細分析用戶;3、可以據此獲得聯系方式等信息;4、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來分布廣告;5、可以根據興趣或位置來社區,互動更有效。
宋寧波:李開復說,社交時代真的來臨了,而且很快很猛。西方的廣告預算,快速地從其他地方(線下廣告、搜索廣告、Display Ads等)轉移到了社交媒體。可口可樂擁抱社交媒體我并不驚訝,但是GE(通用電氣)都在做這方面的品牌營銷。這方面中國還有很大的空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