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12 15:37:1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引言
美國一直堪稱世界上金融市場最發達的國家,其信用體系的發展自1837年算起至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完善的法律體系和健全的信用管理體系、市場化運作的各類信用服務公司以及市場對信用產品的巨大需求,都被世界其他國家頌為榜樣。然而,正當全球如火如荼地借鑒美國模式進行自身信用體系建設的同時,由于信用制度的自我衍生、膨脹,一個始于美國次級貸款市場的問題催生出了房地產和金融衍生產品的巨形泡沫直至破滅,并迅速擴散到全球金融市場,造成美國多家住房抵押貸款機構破產,許多全球知名的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陷入流動性困難。這讓全世界開始重新審視信用風險的多米諾效應。
本質上,次貸危機是在利率上升、房價下降的雙重壓力下,此間接貸款的單個借款人違約的信用風險,通過證券化的渠道演變為系統性風險。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次貸危機是由以下原因共同導致的。
(一)低利率條件下授信放寬帶來信用風險
本世紀初,美國遭遇了高科技股泡沫破滅以及9,11恐怖襲擊事件的雙重打擊,為防止經濟下滑,美聯儲連續大幅降息。寬松的貨幣環境創造了過剩的流動性,推動了房價攀升,也大大刺激了抵押貸款供需雙方的胃口,美國次級抵押貸款業務開始迅速發展。美國商業銀行在創新房貸產品的同時忽視了其根本風險,放松了對信用風險的管理。
次級貸款的對象信用差,沒有可靠的收人來源,貸款風險大。次貸的利率結構在期初通常較低,借款人甚至只付息不還本,而后實行浮動利率,根據市場利率水平重新確定貸款利率,還款方式設定不合理,誘導了潛在高風險客戶借款。還款的起初幾年,每月按揭支付很低而且固定,而到后期則加收比普通房貸高出2%一3%的利息。這樣的設計使很大的還款壓力都集中在以后年度,一旦以后年度的利率上升,則進一步加重貸款者的還款壓力。加上此種貸款又是“零首付”、“無抵押、無擔保”的,使得貸款者違約對借款人造成的損失很小,從而貸款的信用風險大大上升。
(二)金融創新與風險監管不匹配擴大信用風險
一方面,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銀行的經營模式也有了很多的改變。國際化大銀行業務活動和盈利更多的來源于貸款發起和信用風險管理服務,而不是只限于資產負債表內持有貸款產生的利息收入。 “資產證券化—再證券化”機制提高了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的彈性,在更大范圍內分散了風險;同時也導致金融機構的流動性管、金融工具風險計量和定價機制主要取決于金融市場的有效運作,增強了金融工具對系統性風險的敏感性,并加速了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間的風險傳遞。
另一方面,風險監管的完善跟不上資產證券化等層出不窮的金融創新活動的變化步伐,許多銀行低估次級貸款和與此有關的結構化金融產品的信用風險,且未充分考慮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之間的傳染性,沒能建立有效的信用風險和交易對手風險之間的綜合監控和管理機制,導致實際信用風險的增大。
(三)信息不透明提高信用風險
由于證券化技術在次貸市場的廣泛應用,次貸市場存在著突出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和道德風險。一是隨著次貸債券產品創新的深入,提高了交易復雜程度,加劇了授信者與受信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二是基于貸款出售和證券化技術的“發放—轉移”信用風險管理模式的應用,使貸款人降低了貸款標準和放松了對借款人的申請審查和貸后行為監督,進一步加劇了借款者的道德風險和借款人的信用信息缺失;三是提高了投資者對于信用評級信息的依賴,但是信用評級存在偏移問題,這就使得次貸投資者難以對次貸借款人信用行為進行有效監督和對次貸資產信用風險進行客觀評價,次貸投資具有較大的冒險性。
在這樣的背景下,次貸市場中授信者和受信者之間的委托關系被扭曲,更多的次貸借款人出于市場房價上漲的預期,以及信貸市場次貸標準的放松和“過度放貸”行為,獲得更多的次貸,次貸規模迅速膨脹,同時也積累了更多的信用風險。另一方面,受信方對于次貸資產運用的損失只承擔有限責任,而對于資產運用于高風險項目所帶來的高額收益則享有完全占有的好處,這就迎合了機構投資者追求收益的偏好,這些機構過度放貸并進行衍生品的開發設計,放大杠桿比率,降低自身抗風險能力。次貸借款人和投資者對風險的偏好及利潤的追求,增加了次貸市場需求,但也加速了危機傳導。
三、對中國金融市場的啟示
(一)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說明,信用制度是金融市場的生命線,無論發達成熟的市場,還是新興發展中的市場,都面臨著不斷健全和完善信用制度的客觀需要。即使在信用制度較為完善的市場上,嚴重的信用缺失同樣會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并造成嚴重的惡果。
一、兩次危機的成因比較分析
1、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
(1)出口大幅度減少,經常項目赤字巨大。亞洲國家的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基本相似,同時它們的貿易結構相對單一,這就使得它們對發達國家需求的變化和貿易保護措施特別敏感。例如1996年國際市場對電子產品的需求大幅減少,而這些亞洲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在90年代轉為以出口電子產品為主,因此,泰國的出口增長率從1995年的22.15%下降到1996年的0.11%。這對亞洲經濟無疑是一次重擊。
(2)“泡沫經濟”也是引起這場危機的原因。當時,亞洲經濟的繁榮發展有一部分也是依靠房地產拉動的,房地產的巨額收入使得大量資金進入這個產業,房地產價格暴漲。因此,亞洲經濟工業化進程被縮短,貨幣化程度過高,多余的貨幣沒有實際的勞務和商品作為依托。
(3)國際游資的參與是引起危機的重要原因。當時,以索羅斯領導的量子基金為首的投資基金在亞洲興風作浪,使得一部分資金從亞洲撤出,造成這些國家貨幣的巨大壓力,成為這次危機的導火索。
2、次貸危機發生的原因
(1)金融衍生品的過度創新。金融創新創造了大量以次級貸款為基礎的金融衍生品,商業銀行將次貸資產打包出售,并通過投資銀行對其進行證券化,賣給養老基金、保險基金等投資者。這不僅使銀行將資金回收,刺激了房地產行業的繁榮,還使得所有相關的金融機構串在一起,同時又由于金融衍生品的杠桿性,使風險不斷放大。
(2)信用風險管理不嚴格。商業銀行在發放貸款時,都假定房地產的公允價值會持續增長,因此,發放貸款時就不考慮借款人的信譽。但是,房地產市場中價格是有波動的。在對信用風險監管不嚴格的情況下,如果房地產價格下跌,會給商業銀行造成呆壞賬,甚至是銀行破產。
(3)房地產市場扭曲繁榮。從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美聯儲共降息25次。持續的低利率,使得房地產行業火爆,很多投資家也將資金轉移到這個產業中,房地產市場的泡沫越積越大。自2004年中期開始,發地產價格下跌,貸款位于率增加,引發連鎖反應,并最終成為全球性危機。
3、綜合比較異同點
通過比較亞洲金融危機和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可以得出這兩次危機產生的共同原因是“泡沫經濟”,即資本流動性過剩,并沒有充足的商品和物資作為基礎。另外,還有經常項目赤字巨大、外債結構不合理等原因。最后,利率在這個過程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時由國際游資引發的,次貸危機是信用鏈條斷裂的連鎖反應。
三、兩次危機對我國的啟示
1、加強對金融衍生品的關注與研究
從亞洲金融危機到次貸危機,許多國家紛紛采取措施來防范金融風險,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金融衍生品也隨之出現。這些衍生品可以有效的將風險轉移出去,但并不能消除系統性風險,因此,如果投資者以盈利性為目標,危機就會產生。我們應該加強對危機的研究,認識到其利弊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金融衍生品可以分散風險,推進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們應該認識到風險只能分散,不能消失。我們必須把風險置于可以控制的范圍之內。
2、虛擬經濟要有實體經濟作依托
金融、保險和房地產等都屬于虛擬經濟,一般來說,虛擬經濟的發展有實體經濟作為依托,二者協調發展。虛擬經濟極易引發泡沫危機,導致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分離。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國際金融全球化和其他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變動,次貸危機就是由于虛擬經濟過快發展但缺乏金融監管的經濟鏈條出現問題,引起一連串連鎖反應,最后影響到實體經濟。從亞洲金融危機和次貸危機發生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出虛擬經濟會產生大量的泡沫。因此在保持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警惕泡沫的產生和積累,尤其是在房地產市場。
3、要建立健全的金融監管制度
亞洲金融危機和次貸危機發生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各國金融監管過松。由此看出,無論是經濟體制健全的發達國家還是經濟體制不完善的發展中國家,都應該加強一國的金融監管。在金融自由化高速發展的進程中,金融的脆弱性不斷加強,這就更加需要建立健全的監管機制,加強金融監管。尤其我國金融監管機制還不夠完善,在金融自由化的進程中,會有很多漏洞。因此,政府有效的金融監管十分必要。企業資金所有權的特點是資金大部分不是企業經營者所有的,使得企業的所有者更加傾向于從事高風險的業務,而這些業務很有可能對企業的債權人和整個經濟造成損害。我國應該重視金融衍生品發展過程中得金融監管問題。
4、建立國際間的協調機制
在國際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為了維護本國經濟的繁榮發展,國際間的互幫互助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忽略作為世界一份子的責任單純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勢必會導致一國的危機蔓延至全球。這也是次貸危機帶給我國的啟示之一。如今世界上有四大風險評估機構,表面上它們有利于風險控制,實際上關于個體與整體的矛盾任然存在。因此,在其他國家的經濟發生問題時,為了防止其他國家的危機蔓延到我國,我們應該積極的與其他國家商量,采取措施來緩解危機,恢復本國投資者以及世界投資者的信心,為維護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東星.美國金融危機與亞洲金融危機的比較分析.國際經濟觀察,2009,(12).
2.張.次貸危機是否與眾不同.
次貸危機又稱次級房貸危機,它源于美國,是一場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振蕩引起的風暴。次貸即“次級按揭貸款”,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是隨著住房市場的繁榮而興旺起來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
1 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在美國信用是申請貸款的先決條件。依據信用的高低,放貸機構對借款人區別對待,“次”是與“高”、“優”相對應的,指信用較低的借款人,從而形成兩個層次的市場。達不到申請優惠貸款條件的借款人,只能在次級市場尋求貸款。由于次級貸款的利率高于優惠貸款利率,受利益驅使,放貸機構在放貸時不按規定要求借款人預付定金,不認真核實借款人的收入狀況,次級市場一旦出現問題就迅速影響抵押貸款市場,繼而向金融市場和經濟基本面蔓延。
2 次貸危機對國際經濟的影響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必然會對世界很多國家產生經濟方面的影響。摩根大通分析師指出,此次全球信貸危機,很可能會在未來10年時間里繼續影響市場,因為美國次貸還貸的高峰期是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因此現在所暴露出來的次貸損失,只是世界金融體系總體損失的一小部分,次貸危機并未觸底。
1次貸危機導致美國貿易進口萎縮
次貸危機釀成全球危機的渠道之一是國際貿易,美國經濟下滑和市場疲軟將通過國際貿易渠道影響全球經濟。
美國是全球最重要的進口市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將會降低美國的進口需求,這將導致其他國家出口減緩,進而影響到這些國家的GDP增長。以我國為例,2007年,由于美國和歐洲的進口需求疲軟,我國月度出口增長率已從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同時,由于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小于勞動力的供給,增加了社會的就業壓力。
2導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
根據微觀經濟學理論,在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條件下,每一個微觀市場和整個經濟可以達到一般均衡,從而導致資源配置處于帕累托最優狀態。然而現實經濟世界的復雜性決定了這些理想化條件很難成立,因此,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也就很難實現。“現實的資本主義市場機制在很多場合不能導致資源的有效配置。這種情況被稱為‘市場失靈’”。
多種情況可以導致市場失靈,但對于金融市場失靈而言,在筆者看來,主要原因在于外部性和信息不對稱。換句話說,實施金融監管就是為了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重點消除外部性和信息不對稱的影響,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1. 外部性與金融監管。在實際經濟中,消費者或生產者的經濟活動會給社會成員帶來損害,而不用對此擔負必要的成本,這被稱為經濟活動負的外部性或外部不經濟,例如在公共場合吸煙會對他人的健康構成危害;但如果經濟活動對社會成員帶來好處,而自己得不到應有的補償,就是經濟活動所謂正的外部性或外部經濟,例如自己辛苦種植的花園會讓鄰居賞心悅目。關于外部性另一種更學術化的描述是,“當不同的人效用函數和生產函數相互關聯時,則他們就相互施加了收益或成本,收益和成本的這種非意愿性轉移,就是‘外部性’”。
“如果外部效應出現,市場就不一定能產生資源的帕累托有效率供給。然而,其他一些社會機構,例如法律體系或政府干預,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仿'市場機制從而實現帕累托有效率的”。政府采取措施對于負的外部效應進行規制(征稅、禁令等),而對正的外部效應進行提倡(補貼、精神鼓勵等)。
金融市場的外部性主要體現在:一是金融市場參與主體(主要是金融企業)不遵守規則從而對其他金融主體產生的損害;二是金融市場失靈對整個經濟所造成的消極影響。前者(所產生的損害)往往是以后者(所造成的消極影響)的形式最終體現出來的。始于美國的次貸危機對經濟造成了極大破壞,使得負的外部性充分展現出來。首先,次貸危機對美國房地產業產生重創,大量次級貸款的借款人無家可歸,很多房地產開發企業業務量劇減,甚至破產、倒閉。其次,間接持有次級按揭貸款債券或參與承銷、投資的美國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在次貸危機中也未能幸免,導致出現融資成本提高和信貸緊縮等問題。第三,次貸危機使美國紐約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二”, 截至2008年1月末,次貸危機對美國股市形成了三次較大的沖擊波,受此影響,全球其他主要股市也呈現出強勢震蕩的格局。第四,次貸危機對美國的投資、消費、貿易等方面產生了消極影響,導致美國經濟疲軟。第五,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美國次貸危機對歐盟、日本以及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經濟體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是金融監管的缺失,而次貸危機所造成的負的外部性從反向表明了金融監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信息不對稱與金融監管。金融市場是資金融通市場。而資金融通,是指在現實經濟活動中,資金的供需雙方運用股票、債券、儲蓄存單等金融工具調節資金盈余的活動。金融市場的主體主要包括資金供應者、資金需求者和信用中介。這三類主體對信息的掌握和占有是不一樣的。一般而言,單個的資金供應者處于信息劣勢地位,而信用中介和資金的需求者處于相對優勢地位。因為存在信息不對稱,就會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使金融系統具有內在脆弱性。當金融市場受到沖擊時,信用之鏈遭到破壞后,引發的問題會因信息不對稱而進一步放大并呈現遞增性,識別有效信息的難度加大,從而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例如,一家銀行因為支付能力而引發擠兌潮并倒閉后,會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造成民眾恐慌,出現“羊群效應”,其他銀行也會因擠兌而破產倒閉。由此可見,信息不對稱是金融監管的另外一個內在原因。
從這次次貸危機來看,信息不對稱是其迅速蔓延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信息不對稱及金融脆弱性使得次貸危機的傳染具有加速放大效應,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其一,由于次貸證券化鏈條涉及到眾多利益主體,使得次貸危機在諸多市場間的傳染具有加速放大效應。其二,由于對沖基金的杠桿操作,使次貸危機傳染呈現加速放大效應。其三,由于金融機構之間信任的缺失,次貸危機在其他國家和其他市場間也呈現加速放大效應,并最終傷及到了實體經濟。
二、 效率與公平:金融監管追求的價值目標
任何一項管制都有其追求的目標,金融監管也不例外。金融監管的直接目標是維護金融市場穩定,彌補市場機制自發調節的缺陷,而價值目標或根本目標則是提高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同時維護金融市場各個主體的合法權益,即保證金融市場公平正義的實現。
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已經大大的超出了預期,并且徹底改變了美國金融體系的構架。從長期來看,美國次貸危機的深入發展可能導致全球經濟秩序的變化,對全球的貿易體系和貿易格局將產生深遠而不確定的消極影響,美國和世界范圍的金融結構、監督體系以及國際間的協調需要一個比較長的調整適應階段。
1 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根源
1.1 信用風險的發生是次貸危機產生的關鍵原因
信用風險的產生動搖了美國金融體系的基礎。此次美國次貸危機是因為債券市場和衍生品市場引發的,但是基礎卻是美國的次級住房按揭貸款,導火索和根源都是貸款這個基礎資產的風險集中爆發。由于以美國為代表的當今世界經濟是基于契約和信用基礎上的,這對于美國和一些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尤為明顯,對于這樣的經濟體系來說,如果大量的契約不能履行后果是十分嚴重的,當債務人發現一旦違約后,他們所承擔的經濟、精神等方面的損失遠遠小于履約成本的時候,就會出現所謂的理性違約。同時信貸的快速膨脹和信貸條件的不斷降低是引發美國次貸危機的充分條件。而且抵押貸款證券和其他金融衍生品等后續金融資產應是建立在最初的貸款基礎資產之上,資產的安全性和收益都與源頭債權受償程度關聯,當基礎資產和交易對手出現問題后,大量無法受償的債務產生了集中的信用風險,并沿著金融資產和交易過程的鏈條將風險逐級傳導下去,所造成的危害必然是深入和廣泛的。
1.2 房地產泡沫的破裂是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
由于美國為了刺激經濟的增長,美聯儲連續13次降息,實行低利率政策,極大的刺激了美國的房地產市場。2004年下半年,美國經濟成功反彈,美聯儲逐步調高利率,2006年6月最后一次升息25個基點,之后至2007年8月便一直維持利率于5.25%水平,隨著美國聯邦利率調升,美國房地產在2005年觸頂。從2006年開始,美國房地產價格的上漲速度逐步減緩,在一些地區甚至出現了下降。隨著房利美和房地美兩家房貸巨頭的轟然倒下,美國的次貸危機也隨之爆發。
1.3 貸款人理性的缺失是次貸危機產生的深層次原因
在美國實行低利率的幾年中,美國的房地產市場迅速膨脹,在全球對沖基金的投機推動下,房地產價格迅速上揚,炒房活動盛極一時,越來越多的美國人產生了買房的沖動,使得2006年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占全部抵押貸款的比例快速升到30%左右。而在大量買房的人群中,由于利益的驅使,使他們很少考慮未來利率上升帶來的負擔,在預測房價會繼續上漲的同時,對未來的房地產市場充滿了信心。然而在美聯儲自2004年中期連續17次上調聯邦利率后,80%的次級抵押貸款人月還款額在不到半年時間里猛增了30-50%。如此高額的債務負擔瞬間使貸款人陷入了還款困難的境地。
1.4 監管機構的監督不到位也助推了次貸危機的產生
金融業很特殊,保護儲蓄存款人和各類債權人至關重要,處置不當甚至可能會出現政治風險,因此,即使在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政府干預行為都屢見不鮮。政府一定會扮演“最終拯救者”,這在相當程度上助長了金融市場的依賴心理。
2 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商業銀行監管體系的警示作用
2.1 嚴格控制房地產信貸的質量和總量
由于房地產的保值增值能力和抵御通貨膨脹的能力比較強,所以歷來就是商業銀行放貸的首選,從這次美國的次貸危機來看,我國應該嚴格控制房地產貸款質量。強化內控建設,加大對借款人的信用審查,建立和完善個人征信系統,不斷完善風險管理。
2.2 加強對信用風險的監管
商業銀行是儲蓄投資轉化的中間環節,是經營和管理風險的主體,堅持謹慎的經營理念,履行好自己的基本職責,把防范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放在首要的位置。貸款前期一定要做細致深入的審查,以保障資金的安全性,保證貸款人的還款能力。
2.3 處理好金融產品創新和銀行自身規范、發展的關系
金融產品的創新一定要建立在長期、穩健的發展戰略規劃之上,樹立風險管理理念和風險管理文化,按照嚴格監管標準,確定金融機構的整體風險承受水平,據此確定業務發展規模,并集中主要資源發展熟悉并具有優勢的業務。謹慎進入不熟悉的領域,少接觸看不清的業務。推進創新和發展新業務時,打好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架構、信息資源和人員基礎。
2.4 認真研究國際金融業發展的趨勢,培養出合格的金融管理人才
隨著我國金融改革的日益深入和我國與世界經濟的日益接軌。我國的商業銀行迫切需要培養一批高素質,具備先進的風險管理理念、掌握完備的風險控制手段的金融界精英。我國的商業銀行要想在今后的國際化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金融管理人才的培養是一下基本而長期的工作。
中國商業銀行走向國際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還會遇到更多的問題,面對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的局勢和國內經濟的調整,我國的商業銀行一定要認真接受監管部門的監管,貫徹全面風險管理戰略,提升風險管理和監控能力,在各項業務中合規、審慎運作,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兆瓊,周濤,程志云.商業銀行房貸兩難[J].經濟觀察報,2007- 08-18.
[2] 寧雯,韓羽,朱力,韓松.美國次級房貸危機連鎖反應[J].當代 金 融家,2007-05-31
關鍵詞 次貸危機 收入差距 金融風險 措施
一、美國次貸危機
美國次級房屋抵押貸款(SubprimeMotrgageLoans,簡稱Subprime或“次貸”)是美國金融機構向信用等級較低的購房者提供的一種抵押貸款。在美國的抵押貸款市場,主要有三種信用等級不同的貸款:一是優質抵押貸款;二是“另類A級”(Alt一A)抵押貸款;三是次級抵押貸款。判斷優質貸款或次級貸的標準是根據借款人的信用紀錄、償付額占收人的比率(DTI)和抵押貸款占房產價值的比率(LTV)。一般情況來說,DTI低于55%,LTV低于85%的借款人的房貸為優質貸款,而DTI超過55%,LTV超過85%的貸款人的房貸則為次貸。“另類A級”房貸是介于優質和次貸之間的灰色地帶,是指借款人符合優質貸款標準,但沒有提供所有的收人證明等法律文件。這種由銀行或投資公司向信用較差的客戶發放的次級貸風險較大,一旦發生拖欠、違約或取消抵押品贖回權,都會給貸款機構造成損失,并可能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對金融市場產生消極影響。但是在盲目的利益追求和驅動下,由次貸引起的不良貸款,最終引發了一場空前的經濟危機,兩房破產、雷曼兄弟倒閉等一系列嚴重的經濟危機隨之而來,西方國家頓時陷入一場巨大的危機洪流之中。
二、美國的次貸危機根本原因
通過危機形成和爆發的過程可以看出美國的次貸危機直接誘因是利率(r)的提高,結果:r房價、房地產行業下滑、次級抵押貸款還貸困難、信用緊縮、投資衰減經濟衰退、信心下挫金融恐慌、金融(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經濟衰退加劇。
利率為什么會不斷的上調?原因:r住房市場泡沫、通貨膨脹壓力房價、物價低收入階層超前消費、過度消費寬松的信貸條件+過大的收入差距(產生低收入階層)。由此分析可以看出,“利率”是一個關鍵和樞紐;但是追溯到最后.轉動這個樞紐的根本力量是收入的差距,即使信貸寬松也是以收入差距為土壤。
所以,次貸危機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利率持續上調,住房市場泡沫破裂,房價下跌;次級抵押貸款及其產生的金融風險是次要原因、利率提高只是導火索;根本原因是美國消費增長超過經濟所允許的限度;而本質則是“收入差距”問題。
三、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和警示
從表面上看美國的次貸危機是因資產證券化和銀行對風險控制不力導致的,與我國銀行房地產貸款情況并無太多相似之處,但是美國次貸危機的誘因卻與我國金融行業面所臨的問題相同:房價虛高,房地產泡沫不斷膨大,利率不斷調高。這些問題成為我國金融業發展中的潛在風險。
由于房價上漲較快,房地產項目利潤較大,收益有保障,所以銀行在房地產開發貸款項目上并不惜貸,房地產開發貸款成為房地產投資的主要來源,02年以來銀行房地產開發貸款占地產投資資金比例連續8年保持在22.6%一30%之間,信貸資金在房地產資金來源中的占比已超60%,銀行成為房地產風險的最大承擔者。
從2007年危機開始到2010年,中國的經濟遭受了嚴重的影響,由于證券和金融市場的相對封閉性,次貸危機對我國的經濟并未產生過大殺傷力。同時,政府在關鍵時刻推出四萬億投資計劃,也極大的拉動了經濟的發展,保證了年經濟增長不低于8%的目標。08年開始的房地產刺激政策,在拉動GDP和地產業的飛速發展中起到了十分明顯的作用,但是也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產能過剩和潛在的通脹風險。2010年10月份央行首次加息,11月份央行二度加息,都表現出了著強烈的通脹預期。銀行的過度放貸,導致的流動性充裕,給經濟的復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過度放貸也引起了嚴重的危機警示。房地產泡沫再度膨脹,居民的收入卻嚴重跟不上。央行和政府也時刻感覺到危機的逼近。
四、措施和對策
嚴峻的形勢要求我們必須正視此次危機,最危難的時刻還沒有過去,危機我們還沒有度過。因此我們要以此次危機為鑒,努力的完善我國的金融體系,推動金融與經濟的和諧發展:
1.必須提高金融機構的自身的風險防范意識,完善風險防范制度。
2.必須不斷優化金融機構的信貸資產結構,分散風險。
3.要加強會計信息披露的管理工作。
4.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市場,構建多層次的金市場體系,推進金融體制的改革
5.要加強金融監管。市場不是萬能的,監管起著重要作用。
總之,我們要以史為鑒,不斷的探索適合自己的道路,不斷的完善自己,不斷的推薦體制的改革。做到金融、地產、經濟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蘆寄峰.收入差距: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源與本質.統計與決策.2008(16).
今年4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破產拉開了本次次貸危機的序幕。本次次貸危機引起了相關國的高度重視,波及面之廣令人擔憂,一些國家紛紛向金融系統注資:自8月9日以來至21日,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更是頻頻注資,其中歐洲央行總計注資2889.4億美元,美國共注資1012.5億美元。而澳大利亞、日本等國也紛紛注資金融系統。波及面如此之廣泛,此次次貸危機的浮現所產生的負面沖擊是巨大的:先是美國股市的下挫,引起周邊股市的暴跌,中國上證指數也在8月16號和17號出現連續下挫。雖然全球股市有所回暖,但此次危機并不會就此成為過去。我們不能不對此次次貸危機所產生的影響給與足夠的重視,從中吸取教訓。
次貸危機及其產生的影響
此次次貸危機給美國經濟帶來了巨大了的損失,要使我們不重蹈美國的復轍,我們必須了解次貸危機及其產生的后果。這撣我們才能有的放矢,為我國經濟金融的穩定做好充分的準備。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何謂次貸危機。所謂次貸危機即次級貸款抵押市場危機是由于美國給那些信用低的客戶以住房貸款,由于住房貸款有住房作為抵押,所以一直以來沒有被金融機構重視到其隱含的風險。
其次,此次次貸危機緣于美國樓市的高增長及后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回暖。在房地產市場高速發展時期,各方資金紛紛流入樓市,而信貸機構并沒有充分考慮到其中的風險,為低信用的購房者放出大量的次級抵押貸款。以至今日房地產市場回暖,所抵押的房產其價值根本無法抵債,便產生大量的呆壞賬,此時這些風險僅僅集中于本國的銀行業。而一些國際投資基金或金融機構對其次級抵押貸款的投資或買斷,將使風險擴散到全球整個金融市場。這也許就是本次危機對全球股市所產生的沖擊的一個原因。
再次,此次次貸危機為美國金融機構帶來大量的呆壞賬,這將直接導致其流動性的嚴重缺失。流動性的缺失又將對本國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沖擊。
第四,由于次貸危機給金融機構帶來的巨大損失,歐美各國相關金融機構紛紛裁員以降低成本,這將導致失業人口的增加,雖然數字不時很大,但足以說明此次危機帶來的影響之巨大、牽扯面之廣。
第五,本次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據美國金融統計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和中信銀行等六家銀行在此次危機中的直接損失大約49億元人民幣。由于中美兩國經濟往來密切,經花旗銀行測算,美國經濟放緩1%,中國經濟將放緩1.3%。雖然此次危機給中國帶來的直接損失并不大,但當美國經濟受挫,也將使得中國經濟面臨較大損失。
次貸危機對我們的啟示
此次次貸危機所產生的影響與潛在的影響使得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我們要做的不是危機爆發后才對銀行進行救助,而應該事前做好準備以防止危機的產生。
第一,美國次貸危機直接起源于美國房地產市場的降溫。美國成熟房地產市場都會引發次貸危機,何況我國的新興市場。目前我國房地產投機行為尤為嚴重,使得樓市不斷飆升,房地產市場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泡沫。泡沫的產生緣至于投機者沒有得到有效的規制,現有的規制對他們投機帶來的成本遠遠小于其將獲得的利益。長此以往,也許數年后等到泡沫破滅的時候,受害的講是廣大有房貸的市民。由于我國抗危機的經濟實力遠不如美國,因此危機的爆發不論在我國經濟上還是在社會穩定上所產生的影響程度都將是無法預測的。因此我們不論是出于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還是出于防止類似危機在我國爆發的目的,我們都應該防止房地產市場巨大泡沫的產生。
第二,由于我國貸款主要來自商業銀行,我們應加強商業銀行對住房貸款申請者信用和還貸能力的審核。建立信用評審機制并非一朝一夕的問題,在我國個人消費信用評價系統還處于初級階段、個人信用的數據儲備還不完善的情況下,信貸機構應在此基礎上更加注重貸款者的還貸能力的審核。而在現階段,房地產市場在中國經濟增長中占有很大比例,銀行業也必然想從中分享利益。這就需要盡量避免商業銀行或信貸機構因為利益的驅使而放松借款者的資格標準,或對其有可能虛假的信息不進行必要的審核。甚至有職員為了業績的提高,幫助那些條件不合格的申請者偽造信息或想辦法規避銀行現行的規制。這就要求金融機構加強對職員職業操守的培養,從前臺開始培養風險的防范意識。與此同時,我國應該建立個人信用評級制度,給商業銀行評價消費者信用提供一個合理的依據。
第二,增強銀行的抗風險能力。銀行的本質是風險經營,要減少危機對銀行本身的沖擊就必然要求銀行有抵御風險的能力。而有效的金融創新已被證明不僅能為銀行帶來直接的收益,也能為銀行化解風險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工具。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還不成熟,放貸風險基本集中于銀行本身,銀行應該積極開拓新的金融產品以到達轉嫁風險的目的。
第四,完善監管體系。銀行經營應保持其安全性、流動性,之后才是盈利性。由于銀行本身資產結構的高負債比例,容易使股東或管理者從事高風險業務。為了,保障廣大債權所有者的利益,必須對銀行進行有效的監管,使其從事業務體現了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外部監管應該與銀行內部監管部門同心協力,對商業銀行進行有效監管。外部監管體系的完善,包括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和監管機構的建立,相關法律法規應該對銀行的高風險業務經營進行有效的約束,而監管機構應該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對銀行的違法違規行為給予應有的懲罰。外部監管應該引導銀行業的穩健運行,從而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內部監管部門應對本行的資產和業務進行客觀的風險評估,從根本上對風險進行有效的控制。
次貸危機自2007年初從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爆發后,先是蔓延至整個金融行業,而后波及到實體經濟,成為真正意義的經濟危機。作為進入21世紀后最為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它給世人留下的教訓極為深刻。經濟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基本法律形式”,是應對次貸危機,避免危機影響擴大的有力武器。本文是在經濟法的語境下論述次貸危機中的眾多干預措施,經濟法語境下的國家干預應該包括國家立法干預,行政干預或政府干預,司法干預,其中經濟法中的國家干預核心是行政機關的干預,本文也將以行政干預為重點進行分析。
一、次貸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
對于次貸危機的原因,經濟學界內部百家爭鳴,其中主流觀點認為本次危機產生的原因是:政府監管的缺失、金融機構過度的金融創新以及次貸市場的不規范,上述的觀點如果從經濟法角度去總結,那么導致本次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就是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
1、次貸危機的爆發是典型的市場失靈的表現
在市場經濟產生以來的幾百年里,個體本位和社會本位這對范疇之間的矛盾與對立逐步尖銳。本次次貸危機就是市場經濟中個人主義極度膨脹的結果,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參與者主要有金融貸款機構、借款人、中介機構和評級機構,通過對這些市場參與者的分析,我們發現這些參與者都存在著忽視社會利益的極端個人主義行為。首先金融機構的高管作為具備金融專業知識的專家,在進行每次金融創新時都會很清楚開發出的金融創新產品的風險。面對次級抵押貸款帶來的高額利潤,貪婪使華爾街金融機構的高管們毫無顧忌地大肆進行金融創新和轉嫁風險,同時為了掩蓋風險,創新出越來越復雜的金融產品。其次次級抵押貸款創設的初衷是為了實現廣大低收入人群住房夢,但是面對房價持續上漲,經濟形勢良好的大背景,有人看到了炒房能夠帶來的暴利,同時由于級抵押貸款門檻低,并且審查松懈,所以期望通過炒房牟利的人涌入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使次貸規模持續擴大。最后,次貸市場中的中介人和評級機構的道德風險行為也是導致次貸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中介商為了幫助借款人通過貸款審查,順利拿到貸款,采取各種非正當手段蒙騙借款機構,例如使用虛假的收入證明和納稅證明以及賄賂貸款審查員等,這些不正當行為導致貸款機構將錢貸給不符合標準的借款人,增加了貸款機構的不良資產和壞賬死賬,提升了貸款機構的運營風險;評級機構作為謀利的法人,為了得到報酬也采取迎合需要評級的客戶的做法,擅自提升貸款的信用等級。通過對本次次貸危機原因的分析,極端的個人主義傾向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面對利益,金融機構的高管、中介入,評級機構,借款人都把社會公共利益,經濟安全拋到九霄云外。
此外次貸市場參與者面對利益的種種盲目參與行為、盲目投資以及盲目投機行為無疑是市場經濟盲目性的表現。
2、政府失靈是導致次貸危機爆發的又一主因
不僅市場存在失靈,政府在干預經濟運行的過程中往往也存在著失靈,并且政府失靈通常出現在政府試圖矯正市場失靈的過程中。政府失靈的影響與市場失靈的影響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詹姆斯·布坎南在《自由、市場與國家》中就指出:政府的缺陷至少與市場一樣嚴重。政府失靈包括政府干預不到位,政府干預錯位以及政府干預不起作用,其中政府干預不到位和政府干預錯位在本次危機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次貸危機中政府干預不到位是導致次貸市場陷入混亂的主要原因。美國作為世界第一號經濟強國,現代經濟發展已有幾百年歷史,經濟法律法規比較完善,但是為什么還會爆發如此嚴重的金融信貸危機?比較有力的解釋就是政府在市場惡化的過程中放任市場自身調節,政府干預沒有到位。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使堅持自由放任市場經濟的美國遭受重創,從此各國開始注重強調政府干預。直至上世紀70年代“父愛”般的政府干預使美國出現滯脹,此時與凱恩斯主義對立的新自由主義思潮得以席卷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可以說,新自由主義的泛濫是美國政府干預不到位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堅持新自由主義思想的政府相信市場的自我調節能力,從而放任市場自由發展,對于市場中的種種過度冒險行為坐視不管,放任金融機構大肆進行金融創新。同時對于一些金融機構過高的杠桿率也置之不理。
二、次貸危機中經濟法干預的正當性分析
1、導致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折射出經濟法干預的正當性
前文已經論述過,導致次貸危機爆發的兩大主因是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經濟法的產生即是為了克服市場失靈,是政府干預的一種方式。因為經濟法作為規范政府干預經濟的法律,對于幫助市場平穩發展有著別的政府干預措施不能替代的作用。經濟法的這種作用在此次危機中得到了突出反映,只不過是一種反面折射。上述的種種導致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經濟法都能通過制定具體的規則予以限制。首先政府為了控制金融領域的風險,不僅持續監控本國金融企業的經營運作,而且還制定一定的金融法律法規,為金融企業劃定經營運作方面的底線。其次法律作為統治階級的意識表現,通過頒布法律可以向民眾傳達一定的社會理念,針對市場中的投機行為和個人主義,政府可以通過經濟法律宣傳社會本位的理念,同時通過對極端個人主義和存在嚴重影響的投機行為的懲罰,使民眾間接被灌輸社會本位理念。
2、從次貸危機中經濟法干預的成效看經濟法干預的正當性
次貸危機爆發后,各國政府都對本國的經濟運行模式進行過反思,認為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不能保證經濟長期健康平穩發展,而是需要一定的政府干預,怎樣才能在經濟不出現大動蕩的情況下實現市場和政府干預的均衡?經濟法干預措施則是一劑良藥,利用經濟法律不僅可以擴大政府干預經濟的權利,也可以為市場經濟的自由運行劃定一定范圍,規定市場經濟基礎地位的同時,也賦予政府一定的干預經濟的權力。總之,無論是專注于長遠發展的經濟法還是力圖減小損失的經濟法,在幫助各國走出危機陰影的過程中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各國經濟開始回暖,提前復蘇的跡象的出現,就是這些經濟法干預措施有效性的最有力的證明。
三、應對危機的經濟法干預措施建議
1、加強對金融機構的審慎經營的監管
審慎經營是使金融機構在經營過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和降低因為企業自身因素而產生的風險的重要經營準則。審慎經營規則側重于通過金融企業自身的行為去降低企業營運所面臨的風險。美國作為當今世界頭號經濟強國,金融領域的規則相當完善,政府和金融企業的風險控制機制完備,但最終還是因為金融企業沒有很好地執行審慎經營規則而導致危機的發生,這說明要使審慎經營規則得到徹底地執行就需要實行內外聯合。不僅需要各個金融企業有著完備的風險控制機制、系統的審慎經營執行框架,還需要政府對金融企業的審慎經營進行有力監管,對金融企業的業績、各項指標進行定期檢查。對發現有違背審慎經營規則行為的企業,責令其整改,或者進行罰款,嚴重者追究企業法定人及相關人員的刑事責任。
我國政府歷來對審慎經營規則給與高度重視,但也不排除會存在少數金融機構面對當前類似于美國危機爆發前的經濟形勢而采取冒險行動,發放規模過大的房屋貸款,降低貸款審查標準等。所以,在當前的形勢下,我國政府應該提高警惕,積極吸取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進一步加強貫徹執行審慎經營規則,引導我國金融企業走上合理合法經營的道路。
2、弘揚“社會利益本位”理念,建立相應機制抑制“個人主義”的膨脹
市場經濟奉行“自由放任”的理念,因而西方政府很少干預個人市場行為,但是發展到極端就是個人為了一己利益去損害社會利益。次貸危機的爆發使我們不得不提高對個人主義膨脹的警惕。個人主義膨脹涉及到道德、人性等深層次領域,要想從這些角度出發去根治個人主義膨脹,一是時間周期長,二是很難針對問題選擇正確的措施,而且如果措施不恰當,影響的范圍會相當廣泛。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政府首先應當通過法律法規為個人主義行為規定一條底線,劃清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界限。其次,筆者認為應該繼續弘揚“社會本位”理念,加大“社會本位”理念的宣傳力度,加強民眾有關“社會本位”理念的教育,使民眾真正領會“社會本位”理念的含義,最后政府應當建立遏制個人主義膨脹的有效機制,對實施損害社會利益行為的企業和個人進行嚴厲打擊。在這方面,我國還落后于美國,美國在危機爆發后,先是全力挽救經濟,待經濟發展逐漸平穩以后便開始了大規模的問責行動,調查部門陸續對一些在危機中存在違規行為的金融業者和政府官員進行質詢,并且在認定有罪后,對他們實施罰款,甚至監禁,中國在維護社會利益方面做得還不夠。“公益訴訟”制度作為能夠維護社會利益的有效武器之一,已經引起了我國越來越多的學者的注意。公益訴訟是指特定的國家機關(檢察機關)、社會組織(或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根據法律的授權,對違反法律法規,侵犯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或者不特定的他人利益行為,向法院起訴,由法院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活動。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將會為維護社會利益提供訴訟程序的制度保障,使社會利益的維護逐漸成為一種公民權利,一種政府責任。通過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向民眾宣傳“公益訴訟”理念的同時,可以將市場中的眾多企業和參與者置于公眾的監督之下,使他們變得謹真,不再輕易冒險。
3、次貸危機再次證明經濟運行模式不能走極端
歷史已經對經濟運行應該采取市場運行與政府干預均衡的模式有過多次證明:蘇聯的計劃經濟致蘇聯經濟發展嚴重失衡,人民生活陷入窘境;美國長期的自由放任市場經濟傳統使美國歷經多次經濟危機,其中以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最為嚴重;2007年初爆發的次貸危機也是美國政府在新自由主義浪潮的影響下重拾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的結果,因為危機爆發前,政府過于相信市場的自我調節能力,導致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中違規違約行為不斷,市場秩序持續混亂,市場風險不斷累積,進而因為外部經濟的小小波動使得市場問題暴露,整個市場崩潰,所以此次次貸危機是對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的極端性、錯誤性的又一次證明。
[參考文獻]
[1]李昌麒:經濟法——國家干預經濟的基本法律形式[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董成惠:探析金融危機下經濟法國家干預的本質[J],經濟法年會資料,2009
中圖分類號:F83文獻標識碼:A
一、次貸危機的發生及其原因
(一)次貸危機的發生。次貸又稱次級按揭貸款,是給信用狀況較差、沒有收入證明和還款能力證明、其他負債較重的個人提供的住房按揭貸款。
次級按揭貸款主要發展于本世紀初。當時,美聯儲為刺激美國經濟復蘇,采取了短期迅速減息的政策,在短短的3年內,連續14次降低再貼現利率,13次降低聯儲基金利率,使美聯儲的隔夜拆借利率在2003年6月份達到1%的超歷史最低水平,并維持了整整一年。與此同時,短期利率水平在短短一年間由6.5%減至1.75%。寬松的資金供應環境,加上如此低的利率導致即便定價較高的次級按揭貸款成本也相當低,大批信用級別不高的購房者利用次級按揭貸款購買住房。貸款機構為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也樂于向信用分數較低、收入證明缺失、負債較重的人提供次級按揭貸款,而且這些貸款機構不必持有到期就可以將這些次級按揭抵押證券出售給一些機構進行資產證券化,打包成不同等級的按揭抵押證券出售給特殊投資人。此時,衍生產品的定價已經實質性地脫離了原有按揭產品的風險,而僅取決于投資銀行、信用評級機構評定的等級。
這種風險與價值不相符合的現象必然會成為日后危機的隱患。果然好景不長,在美國次級貸款繁榮了幾年之后,2006年由于次級貸款而產生的危機就爆發了。一方面由于美國住房市場持續降溫,房價升值速度放緩,次級借款人利用房屋升值再貸款的資金鏈條出現問題,一些次級按揭貸款開始出現迅速惡化的現象,導致購房者只好賣掉房屋償還貸款;另一方面由于美國短期利率水平上升,美聯儲兩年內連續17次將聯儲基金利率從1%提高到了5.25%,次級抵押貸款的還款利率也大幅提高,導致購房者的還款壓力增大,很多本來信用不好的用戶無法承受利率大幅提高后的償還義務,只能選擇違約,不良貸款迅速積累。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進而引發“次貸危機”。
(二)次貸危機的實質原因。次貸危機的產生有著其復雜的背景和深刻的原因。就像我們平時所說的“美國夢”、“貪婪”、“消費習慣”等都是其發生的原因。
一是過度證券化。資產證券化的產生有其重要的意義,它本來是為了加強資產的流動性,使其更好地參與金融市場的各種活動。但是在當時的美國,由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人們想盡各種辦法,把一些一時還不上的債務,轉化為證券后再賣給投資者。這樣,凡是有風險的資產,都可以搖身一變為證券。在這樣的背景下,次級貸款的放貸機構把他們手中大規模的次級貸款債權轉化為證券后,賣給各國的投資者。這些次級貸款的放貸機構為了提高其信譽,采用種種方法,甚至花錢供養許多信用評定機構,從而可以輕松地拿到最高為“AAA”的信用評級,這樣泛濫成災的“AAA”證書使各國投資者失去了對風險的敏感性,進一步造成危機的全球化爆發。
二是通貨膨脹。由于次級貸款表面的繁榮,導致人們“財富”的迅速積累,富人們看著自己手里擁有越來越多的紙面資產而放肆地揮霍;窮人們看到自己的房子每天都在升值,也開始購買平時舍不得買的東西。人們的消費增多,進一步導致美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從而也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現象。美聯儲不得不提高利率,借以壓制通貨膨脹。可是,利率提高后問題就來了,那些本來就缺錢的窮人就變得更加還不起貸款了,進一步導致次貸市場還貸拖欠比例迅速上升。至此,美國經濟一下子墜入貨幣流動性很低的狀態。經濟發展進入低速徘徊狀態,窮人就更難還清那些堆積如山的次級貸款債務。
二、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我國作為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會由于美國“次貸”危機而帶來諸多影響。此次危機對我國的影響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直接影響主要是由出口下降帶來的投資和服務業等萎縮;間接影響主要是在金融風暴影響下金融市場的凍結、企業融資的困難、房地產市場的風險、證券市場的沖擊等。
(一)危機對中國出口造成巨大影響。次貸危機的爆發對我國最直接的沖擊便是出口貿易增長速度的迅速下降。一方面由于危機爆發導致美元的貶值以及人民幣持續升值,使得我國的出口產品在世界市場內缺乏價格上的競爭優勢,這種價格效應必然會給我國出口行業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另一方面美國作為中國出口貿易的一個重要伙伴,在危機爆發后,其國內經濟的不景氣使得其進口需求明顯下降,導致我國出口貿易增長速度減緩。這兩方面的原因導致我國出口導向型的企業面臨著巨大挑戰,對我國出口造成巨大影響。
(二)危機將影響我國對金融市場的信心。在金融風暴的影響下,人們對市場的信心和預期發生了很大變化。危機的發生改變了許多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加劇了短期國際資本流動的波動性。由于美國其獨特的金融地位,危機的產生導致全球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因素加大和風險的不斷上升,再加上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美元持續貶值以及人民幣升值預期不斷增強,大量的國際資本流入我國,進一步加大了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和對投機性資本和流動性管理的難度。
在次貸危機的影響下,世界主要經濟體幾乎同時進入衰退。對于我國來講,這些重要貿易伙伴的衰退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之所以大是因為我國過去幾年中經濟的增長對海外市場的依賴越來越高。在2007年,我國的出口占GDP高達37%,貿易部門在GDP的貢獻已經高達9%。如此高的比例充分說明危機對中國出口以及經濟造成的巨大影響。沿海地區、廣東、江蘇、浙江這些過去曾經是我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省份,都出現了大量外向型中小企業關門倒閉、失業率上升的問題。
雖然說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造成了巨大影響,但從目前披露的數據來看,我國金融機構、銀行、保險公司完全有能力消化此次危機造成的損失,不至于對中國的金融體系造成嚴重的沖擊,不會引起整個金融體系的動蕩。但我們應該從此次危機中吸取教訓,進一步加強金融風險的防范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次貸危機的啟示
次貸危機的產生對全球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我國作為一個剛剛建立起市場經濟的新興經濟體,在金融方面對金融風險的防范必然會由于此次次貸危機的產生變得更加困難,因此我們更應該從這次次貸危機中得出一些啟示,以避免重蹈覆轍,陷入美國同樣的危機之中。
(一)建立和完善金融法律框架。明確不同金融機構的市場定位,分清機構監管和功能監管的特征。金融監管部門應進一步嚴格創新審批程序,建立高效的審批制度,及時提示承辦此類業務的金融機構應具有的基本條件。美國次貸危機就是由于過度的創新加上金融機構沒有嚴格的按照承辦該業務的條件而操作所引發的。
(二)提高應對金融危機的監控水平。美國次貸危機的發生讓我們看到,即使在美國那樣發達的市場機制條件下,金融危機也會發生,更何況在我國。我國當前正處在深化市場體制改革的歷史新時期,資產價格大幅上漲,面對自由市場機制下的持續發展,具有前瞻性的風險調控與監管極為重要。這就進一步要求我們提高應對金融危機的監控水平。
(三)建立風險評估和預警制度。美國金融危機的發生就是由于他們過度迷信于“美國夢”的神話。根本沒有考慮過要進行風險評估和預警。通過評估,我們可以全面綜合地了解一種金融創新對以后造成的影響,從而得出對金融產品或金融機構的風險狀態、程度、評價和未來做出準確結論。然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建立風險預警制度,通過及時對金融風險進行測評、辨識和度量,全面地做出該風險不同階段的預警評價,尋找風險內在因素和形成機理,確定風險現狀和未來,以此對金融機構進行告誡和對風險演化過程做出預警性報告。
(四)審慎經營金融機構。美國金融危機的產生是房屋抵押貸款被證券化后帶來的直接后果,這種次級貸款的證券化會調動銀行或次貸公司在重新獲得現金流后擴大信貸規模的積極性,衍生出各種金融產品,并分配到各種投資組合中,在高財務杠桿的作用下放大其風險。這樣的金融創新、證券化遠離了金融機構的審慎經營原則,必然促進金融危機的形成。因此,我們在金融創新過程中必須很好地堅持審慎經營的基本原則。
(五)加強對原始產品和客戶的持續管理。美國此次金融危機造成的巨大損失,究其源頭卻是銀行在房價上漲過程中如何衡量零首付住房貸款的風險問題。因此,無論金融產品包裝多少次、多么復雜,進行了怎樣的創新,最重要的一點是對原始產品的風險管理要規范,對原始客戶和風險的跟蹤要及時。
四、綜述
短時期看,我國不會發生類似美國的次貸危機。但我國政府和金融機構應該在控制住房抵押貸款金融風險和提高抵押貸款金融危機處理能力上作進一步努力。我們應注意:必須加強和完善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穩定房價,防止房價發生大幅度波動;提高個人房貸資產質量,加強個人住房信貸監管,防止風險貸款產生;商業銀行應加緊研究和推行住房按揭證券化,以分散市場風險,提高我國金融系統的穩定性,來防范“次貸”危機引發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國際軟件學院)
一、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歷史背景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經歷了自戰后以來最深刻的經濟結構調整。在這一時期,以信息產業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加上政策的有效實施,美國經濟迎來了空前的繁榮。20世紀90年代克林頓政府采取雙管齊下的財政政策,即通過減稅以刺激供給和通過節支以控制需求。這一政策的實施最終使得美國在1998年實現了30年以來的首次財政平衡。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摒棄相機抉擇的傳統做法,謹慎地推行以控制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的穩定貨幣政策,使利率保持中性,即對經濟既非刺激也不抑制,從而使經濟能以其自身的潛在增長率,在低通脹率和低失業率并存的情況下保持穩定增長。科技創新產業的快速發展和強勁的消費大大推動了經濟增長,從1991年4月到2001年12月,美國經濟出現了連續117個月的穩定增長,美國經濟迎來一個長達10年的繁榮期。
2001年,隨著網絡泡沫的破裂,美國經濟面臨衰退的危險。此后,美聯儲為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連續14次降低再貼現利率,13次降低聯儲基金利率,直至將利率降到1%的超歷史最低水平,并維持了整整一年。這一政策極大地刺激了房地產業的發展,使之成為拉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導致美國住房價格急劇上升。造成美國房地產價格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最重要原因則是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寬松貨幣政策,特別是低利率政策。
正如經驗一再證明,當一個經濟體處于泡沫之中時,往往難以判斷是否存在泡沫,而只能在泡沫破滅之后才能得出結論。隨著美聯儲不斷提高基準利率,房地產價格出現下跌趨勢,一方面那些通過浮動利率貸款購房的次級按揭貸款人,心理預期與償付能力下降,出現大量違約,而其違約風險通過次級按揭貸款衍生產品迅速放大,動搖了市場信心,最后引發了大面積的次級貸款信用危機。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即使拍賣抵押的房產也難以得到本金的金額償付,一些放貸機構因此出現巨額虧損,甚至倒閉,進而引發以其為基礎資產的證券化產品次級債風波。一場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引起的風暴終于在2007年8月突然爆發,不但房地產泡沫終于破滅,美國還陷入了自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并席卷了美國、歐盟各國、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
二、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長遠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無論從全球金融市場、資本市場的波動還是美國實體經濟的變化來看,次貸之蕩在美國乃至全球范圍內都不容小覷。作為世界第一經濟體,其對全球的經濟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全球正在遭遇一次信用危機的沖擊,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計,到2008年4月為止次級貸已經造成全球的直接金融資產損失達1萬億美元。迫使美聯儲聯手全球中央銀行,整體救市,注資了好幾千億資金,包括大幅降息。
從2007年初截止到目前獲得的統計數據和研究機構的預測報告看,全球金融市場不僅沒有出現任何平靜下來的跡象,反而更加動蕩不安。金融市場混亂,金融產品定價困難,美國市政優質債券也受殃及,投資者信心嚴重不足,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發全球股票市場的巨幅下跌,甚至出現了各國股權市場按時區次序輪次下跌的慘況:美元加速貶值,金價、油價、糧價屢創新高,全球金融市場波動性明顯上升。
從表面上看,次貸危機起因于美國,但是由于歐洲是金融衍生品的最大購買者,也就成為此次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從此次全球央行的注資額就可看出端倪:此次因次貸危機而投入資金最多的不是美國央行,而是歐洲央行。現在看來,歐洲金融衍生品市場正在經歷這樣一場危機,次貸危機考驗的是歐洲人的風險管理能力。 轉貼于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次貸危機席卷全球的拖累下,中國2008年第三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降至9.996,這是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近年來首次降至一位數。面對次貸危機爆發后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大背景,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顯現,尤其是次貸危機對中國的間接影響將不容忽視。
三、啟示——基于金融監管的視角
第一,改變監管理念,加強外部監管。金融機構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貪圖利益的動機最終導致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的發生,他們不考慮整體金融市場和整個貸款利益鏈條上其他主體的風險,最終造成了系統性風險。因此,應當充分重視外部監管,改變只依賴內部監管的理念。
第二,建立動態的金融監管檢查和市場約束的監管體系。應該按照巴塞爾協議要求,除了對各個金融混業集團進行資本監管外,還要根據各個金融機構的實際情況盡快建立動態的監管檢查和市場約束的金融監管體系,完善資本監管、監管檢查和市場約束三大監管體系。
第三,改善對于金融創新的監管。金融創新會擴大金融危機發生的風險,并且傳遞這種風險,而金融監管只有跟上了金融創新的步伐,才能全面、有效地遏制金融風險的產生。
第四,采取適當的綜合監管措施,加強跨國監管。首先,需要適當的綜合監管。目前發達國家的金融監管體制日益綜合化,即對一些監管機構進行整合,以不斷消除監管漏洞、提高監管效率;其次,不斷加強中央銀行的金融穩定的職能;最后,不斷加強跨國監管。隨著金融全球化不斷發展,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大型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支機構遍布全球,因此實現各國跨國協作監管意義重大。
第五,建立混業監管體系,完善金融混業集團發展的法律法規。從長遠看,我國應當建立統一的機構從事綜合金融管理,負責統一制定金融業的發展規劃,通盤考慮和制訂金融法律、法規,協調監管政策和監管標準,監測和評估金融部門的整體風險,集中收集監管信息,統一調動監管資源。從金融發展的總體出發,統一研究銀行,證券,保險的聯系和協作問題,監管問題,創新問題和混業發展問題。與此同時,法律環境的建設是保證金融混業發展的重要基石,要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并從中國金融混業集團發展的實際出發,建立包括金融監管,金融風險,金融創新等各方面內容,以適應我國金融混業發展的長遠趨勢,盡快健全相關法律、規范,調整銀行、證券和保險的有關法律以擴展金融混業經營的渠道和范圍。
參考文獻
[1] 張智.美國住房次貸危機問題研究綜述[J].城市,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