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09 14:44:4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數字媒體理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數字媒體技術與應用》一書首先是從媒體產品的設計和制作入手,以數字圖像產品、數字音頻產品、數字視頻產品、數字動畫產品、數字游戲的設計開發、軟件設計開發等產品的設計和制作為例,從內容上涵蓋了數字媒體產品的各個領域,涉及媒體產品的設計思路、開發流程以及相關軟件的使用技能,使讀者對數字媒體產品的制作全過程一目了然。因此全書的理論十分全面,內容也非常豐富完善。
二、理論結合實例教學,通俗易懂
本書的實用性非常強,它將數字媒體產品設計與制作的相關理論和具體軟件的操作過程結合在一起進行撰寫,在結合實例講解的基礎上運用簡潔明了、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介紹相關知識,使得讀者學習起來十分省力,會少走很多彎路。例如全書根據數字音頻、視頻資源開發過程的實際需要,以VegasPro、PremierePro為例講解視頻、音頻數字媒體產品的編輯、設計和制作過程中的要點、重點及核心難點;在進行圖像技巧處理方面的論述時,以光影魔術手處理照片技巧為例,將光影魔術手技術的要點及操作可行性進行分析,對于提高讀者實際操作的水平有重要幫助;在動畫制作方面,作者以Flash作為動畫編輯制作軟件的代表進行范例論述;最后在數字游戲的設計開發方面,以通俗簡單的語言介紹了游戲設計的整個流程以及常用開發工具的簡單使用步驟。整體而言,全書的實例教學非常全面,操作性和實用性極強。
三、行文框架清晰,利于深入研究學習
思路明確、框架設計清晰是本書行文的另一大特色。全書總共由七個章節組成,分別為數字媒體技術概述、數字媒體圖像技術與制作、數字音頻技術與制作、數字視頻技術與制作、數字動畫技術與設計、數字游戲設計與開發、網絡多媒體技術與設計。每一部分的論述都按照概念講解、概念特征、產品分類、設計思路、設計流程、設計元素、開發工具、案例分析的順序來展開,內容上層層遞進,思路上環環相扣,全方位考慮到了讀者接受新知識的順序、速度和能力,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方法來進行描述,十分利于數字媒體產品的研究者和學習者進行初步學習和深入探討。這樣的行文順序和框架建構模式十分值得借鑒和學習,不僅要學習這種系統分析問題的能力,更要學習這種編排文章由淺入深的思維順序。
四、可應用于數字媒體產品開發和學習,適用面廣
關鍵詞:
慕課;數字媒體;理論教學
隨著數字媒體行業的迅猛發展,相關人才嚴重短缺,高等院校面臨的緊迫問題就是如何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數字媒體技術人才。課程建設是學校教育的關鍵,同時專業課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知識技能和綜合技術水平,因此形成合理的理論課程教學方法便成了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本文借鑒慕課這一新興的學習方式的優勢,以軟件工程專業下的數字媒體方向課程建設為研究對象,結合理論課教學的實際情況,從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等方面介紹筆者的一些想法和思考。
一、“慕課”發展的整體狀況
“慕課”這一術語實際上是英文“MOOC”的音譯,是“MassiveOnlineOpenCourse”的英文縮寫,譯為“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2008年DaVeCormier和BryanAlexander聯合提出了慕課這一術語。斯坦福大學教授SebastianThrun與PeterNorvig聯合開設了一門《人工智能導論》的免費課程,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16萬多名學生注冊學習。之后,投資商與頂尖大學合作推出了Udacity、Cousrera、EDX三大慕課平臺。自2008年以來,全球已開設了13000多門慕課,包括近20種語言。2013年起,中國的大學開始加入到慕課實踐中。2013年上半年,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相繼加入Cours-era平臺。同年9月,以北京大學第一批慕課課程上線為起點,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等國內高校紛紛加入到慕課的課程建設之中。2015年4月,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標志著國家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表明對慕課這一新穎的教學形式的贊成態度。教育部副部長林蕙青表示,“十三五”期間,教育部將以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和應用為抓手,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慕課能在多方面、多角度吸引眾多學生對知識學習的需求,原因在于它具有以下特點。
1.課程的優質性。慕課課程的提供者通常來自于世界一流高校,高等教育資源質量高并且種類多。每一門慕課課程具有較強的專業針對性,每一個微課視頻中的授課內容事先一定經歷過反復的推敲和耐心的演練。據調查,除了課前的辛苦準備,授課教師還要每周平均花費若干小時進行課程答疑,每門慕課至少配備2位助教,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反饋。名師授課和精心準備決定了授課內容的精品性,針對性強的課程內容同時為高質量課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積極的課下反饋為課程的品質提供了保證。
2.授課資源共享。這一全新的授課、學習形式的目標就是一流教育資源的無條件共享。慕課的開放屬性對學生參與沒有門檻限制,也沒有數量上的限制。全球各地的學習者以在線注冊的方式就可以立即成為慕課課程的學習者,獲取在線學習資格以及豐富優質的教學資源。
3.課程學習的個性化和學習方式的靈活性。在線課程的內容由學習者的個人興趣以及知識儲備進行選擇。慕課就像一個大型的“知識超市”,教師精心制作的課程就是貨架上的商品,而學生對于課程的選擇類似于商品的采購,同時,課程學習的個性化也反映在學生對授課風格的選擇上。從這個意義來說,慕課的授課形式能夠得到“因材施教”的良好效果,實現了學生自主完整課程的學習。
二、慕課背景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理論教學模式思考
(一)數字媒體專業理論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課程設置上,結合本學院軟件工程專業下的數字媒體方向開設的理論課程有:數字媒體技術基礎和數字媒體新技術;實踐課程有:數字媒體設計與開發和數字媒體應用實踐等課程。該方向的培養目標是讓學生掌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了解該領域的最新動態和技術前沿;具備熟練運用多媒體技術軟件制作動畫的技能以及開發游戲軟件的能力;掌握視、音頻合成技術,能夠熟練運用視、音頻編輯、剪輯和特效制作等技巧進行獨立創作。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在很多高校開設的數字媒體課程的理論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1.方向定位模糊導致的授課內容不明確。高等院校的計算機學院、傳媒藝術學院和軟件工程學院都開設有數字媒體方向的課程。軟件學院開設的數字媒體方向既不能復制計算機專業的完全依賴編程技術,也不能照搬傳媒藝術專業的全部學習軟件操作,有必要和其他學院開設的相關方向有所區別:應當在學習多媒體軟件操作的基礎上,讓學生了解技術背后的算法和原理,這樣才有可能進行日后的研發工作。
2.師生之間缺乏有效互動。理論授課中,學生往往喜歡看實際的案例,在講授算法和原理的時候興趣不高,可以鼓勵學生參與案例的搜集,并進行課堂的講解提高互動。
3.缺乏課后的深入討論。僅僅依靠課堂有限時間的講授,學生很難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術熟練運用,可以組成興趣小組,在課后將所學知識進一步討論,還可以將有趣的想法轉變成科技作品。
(二)基于慕課的理論教學設計
筆者認為,可以借鑒慕課的優勢,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對現有的數字媒體方向的理論教學進行改進,下面分別進行分析。
1.課前環節。通過對微課教學形式的強化,逐漸實現慕課教學模式。授課教師事先根據知識點進行歸納,并精心設計和制作十多分鐘的視頻課程。由于時間相對較短,教師能夠抽出足夠的時間對課程的授課內容、授課方式、語速語調進行反復演練和調整。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授課教師可以考慮結合當前數字媒體技術的前沿,將重點放在補充新穎的教學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實踐和綜合能力;重視先導課程的銜接,強化課程的系統性和組織形式。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前練習的方式促使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提前準備和熟悉。
2.課中環節。教師可以將微課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方式。數字媒體專業實踐性較強,因此,在數字媒體課程慕課化的過程中,應當結合課程的特點和學習者的實際情況,調整授課計劃在理論和實踐講授時的側重點。教師也可以將數字媒體課程群中實踐性較強的部分以教師親自演示的方式對學生直觀呈現。同時,在授課形式上,可以考慮邀請企業的一線開發技術人員以項目案例的形式進行講解。進一步,學生掌握了專業理論知識后,就可以借助實訓及實驗等方式,深入開發出優秀的多媒體作品。這樣的課程設計不但有利于幫助學生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在授課細節方面,教師可以在幻燈片的設計上通過問答的形式調動學生的聽課積極性,促使學生對某一理論或技術細節進行分組討論或辯論,積極營造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的教學氛圍。在教學流程上,則可以考慮采用基本概念講解、技術分析、作品鑒賞三個階段。
3.課后環節。教師可以通過意見反饋和評價考核兩方面,從多種渠道收集學生對課程的反饋意見,還可以通過作業完成的情況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完善教學內容設計,及時調整教學計劃。通過總結該課程教學中的運行經驗、存在的問題及慕課教學的相關規律,積極探索慕課教學新模式。
(三)課程考核方式的設置
理論課程考核也是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可以考慮通過課程討論、章節測驗和課后作業三部分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考察和評估。課程討論:獲取滿分學生需要在“課堂交流區”中參加教師發起的討論。慕課平臺默認只有在該區域進行的討論才能計算成績。數字媒體課程每一小節都會指定討論題目,學生可根據興趣選擇參與。章節測驗:每次測驗可以設置一些客觀題,如單選題和判斷題。每次測驗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并且只有1次完成機會。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在觀看教學視頻和閱讀延伸文獻的基礎上,經過調研和分析,撰寫書面作業。具體要求可以提前進行說明。課后作業可以考慮采取學生互評的方式進行評分,并且設置合理的互評完成度的獎懲計分規則,體現公平和公正,同時鼓勵學生的創新性建議。系統默認互評下的學生作業成績,每個得分項去掉最低分和最高分取平均分,然后相加。
三、結語
慕課理念在高等院校的數字媒體課程教學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研究慕課對理論課教學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作為數字媒體技術課程的授課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慕課的優勢彌補傳統理論教學受時間、空間制約的缺陷,提高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教學效率。
作者:劉玲慧 夏淑芳 賈朝龍 單位:重慶郵電大學軟件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施一滿.慕課(MOOC)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研究[J].學術論壇,2015,(9):177-180.
TRIZ(Teoriya Resheniya Izobretatelskikh Zadatch)理論是一種知識化、系統化、科學化的創新方法,成功地揭示了創造發明的內在規律和原理,能夠提高人們的創新思維能力,為人們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提供了系統的理論和方法工具。許昌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成立于2010年,立足社會需求,扎根學生實際發展,旨在培養具有綜合知識和技能的應用創新型人才。我院在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引入了TRIZ理論進行指導,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
1. TRIZ理論概述
TRIZ理論是由前蘇聯以G.S.Altshuller為首的研究人員在研究了近250萬件發明專利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對發明專利進行了分析和分類,總結出創新原理,以解決新出現的發明問題。運用TRIZ理論解決發明創造問題一般可分為分析技術系統、確定技術矛盾、解決技術矛盾三個步驟。
針對實踐中需要解決的問題,TRIZ理論提供了一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工具。這套工具首先幫助人們克服思維慣性,如九屏幕法,讓人們既關注問題本身,更了解問題發生的環境因素和問題內部的各個子問題等。其次,系統分析法幫助人們分析各個子問題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準確定位解決問題的關鍵點。最后,S曲線和金華法則幫助預測技術、產品發展規律等。TRIZ理論包含的方法和工具很多,通常挑選其中部分方法進行邏輯組合,形成一套適合解決相應實踐問題的完整算法[1]。
運用TRIZ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過程為:首先可以將具體問題抽象成TRIZ模型,然后運用TRIZ理論的標準方法和工具, 例如發明原理等, 從而得到該問題的普適解, 最后根據實際情況將這個普適解進一步轉化為特解(領域解)。經過上述一系列步驟, 得到的特解就是具體問題的TRIZ解決方案。這樣, 原有的技術系統得到了進化,原有的沖突得到了解決, 即在原有問題的基礎上產生了發明和創新[2]。
圖1 TRIZ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步驟
2.許昌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教學現狀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復合型學科,應用性、實踐性很強,傳統的理論為主、實踐為輔的教學方式并不適合該學科以技術為主、藝術為輔的專業教育。許昌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教學團隊根據市場需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合適的課程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首先,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自主性發展。教學體系中除了專業必修課程和專業限選課程外,大量開設專業任選課程,大致包含游戲設計、影視后期、影視廣告三個方向。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靈活自主地選擇課程。
其次,結合專業和課程特點,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時間,實施全實踐教學。我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的教學全部安排在多媒體機房開展。在授課過程中,學生邊學邊練、教師邊講邊演,師生實時互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從不同側面分析問題,提供多種技術解決方案;在輔導過程中,對學生展開分層次指導,最基本要求是重復教師的案例,同時強調教師提供方案的優化角度,并鼓勵學生積極探索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最后,結合數字技術專業以技術為主、藝術為輔的特點,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注重新教學方法的引入和熟練教學方法的修正。在具體授課過程中,課程組教師積極引進和改進案例教學方法,嘗試全案例教學法;同時,考慮到案例教學雖然以其特有教學理念和方式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創新需要一種科學方法來指導。TRIZ理論與傳統創新方法相比,優勢在于揭開了創造發明的內在規律和原理,快速確認可解決案例中的問題,有效激發學生活潑、自主的學習與創新興趣。因此,在實施案例教學法過程中,課程組教師引入TRIZ理論進行指導,有效促進了教學目標的完成。
3. TRIZ理論在數字媒體及技術專業課程中的應用
許昌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開設在信息工程學院,但該專業的實踐課不同于該院開設時間較長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實踐課,更加注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課程組在專業課程中引入TRIZ理論指導,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做、只注重技能培養的情況,有效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1)TRIZ理論在教學內容規劃中的應用
教學內容是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灌輸的思想和觀點、培養的習慣和行為等,是根據教學目標確定的,在教與學的相互作用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我院特別重視課程改革,關注優質課和精品課建設,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我院近年來新開的專業之一,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不同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內容的審定要結合專業特色和培養目標。課程組教師為了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教學內容的制定中,引入TRIZ理論為指導,增強教學過程的實踐性,引導和鼓勵學生嘗試使用多種不同于教師課堂講授的創新的方法完成一些案例,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意識。除此之外,教學內容還要注重廣度和深度[3]。廣度方面,每一門專業課教學內容的制定都要圍繞專業體系,使學生每學完一門課,就能對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能認識到已學專業課的作用,并使用創新理念把易學知識靈活應用于專業發展。從深度方面,運用TRIZ理論為指導,盡量挖掘一門課程的知識點在諸如室內外設計、游戲設計、影視后期等方向案例中的靈活應用。例如,在制定《計算機圖像處理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時,課程組通過關注該課程在專業中的地位和其他專業課的關系、課程知識點在其他專業課程中的被需求程度和應用程度等,讓學生站在專業體系角度認識該課程的地位和知識點在專業的應用范圍;在具體的課程環節,注重案例的安排,深入淺出地讓學生理解一個知識點在不同案例中的靈活應用方法,并讓學生運用TRIZ理論進行思考和討論,提升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TRIZ理論在教學方法改革中的應用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教學目標,完成共同教學任務,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運用的方法,常用的有演示法、討論法、練習法、項目驅動法等。
我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組教師根據專業特點和培養目標,在教學過程中積極轉變角色,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換為知識點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參與者,探索新的多樣化教學方法,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采用以全案例教學法為主、啟發式教學和任務驅動法為輔等的綜合教學法,并引入TRIZ理論指導,提升教學方法在學生創新意識培養方面的作用。例如,在《計算機圖像處理基礎》課程的授課過程中,在不同案例的實施過程中,注重鼓勵學生對已有方法進行改進,引導他們依據TRIZ理論嘗試新的案例解決方案。
(3)TRIZ理論在成績評價方式構建中的應用
傳統的實踐課成績評定方式是比較松散的,一般由教師根據學生的遲到、早退情況、操作的熟練程度、作品提交情況、課堂的活躍度等給出。
引入TRIZ理論后,實踐課內容和授課方法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變,成績的評價依據和評價方法也要相應地做出修正[4]。首先,評價依據要有所改變,以往的評價依據更看重學生技能方面的培養,新的評價依據在適當保留以往的評價依據外,還應著重提高實踐方案的完善和創新程度、成員之間的合作程度、作品的完善程度等,整體上更加看重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其次,評價方法也由教師一人評分變成由團隊間互評、團隊內成員互評和教師評分三部分,更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4.結語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不同于其他的理工和文科專業,具有技術為主、藝術為輔的特點,更加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該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規劃必須結合專業特色,突破傳統教學過程中的慣用技法,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并引入TRIZ理論為指導,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啟發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真正培養出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綜合素質等多方面擁有良好素養、具有數字媒體技術制作和開發技能的應用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方微.什么是TRIZ理論[J].安徽科技,2012,(11):20-22.
[2]江敏,劉立軍.基于“TRIZ-CDIO”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2,8(35):8435-8437.
當今的音樂課程教學越來越離不開數字化多媒體技術。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來進行音樂課程的教育教學工作,已經是一種勢在必行的趨勢和潮流,特別是針對于技術性強的音樂基礎理論課程,實現數字化多媒體教學更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
數字化的多媒體教學容量大,內容豐富,可充分利用文字、圖形、動畫、影像和聲音等多種媒體手段,將可視化、臨場感、交互、引導結合到一起,形象生動的表現形式,使學生在動態環境的引導下,通過參與和感受,更加方便、正確地理解和熟悉所涉及到的學習內容。音樂基礎理論教學,其邏輯性與可變性很強,如果只簡單用多媒體技術來完成課件,會出現兩種情況:其一,音樂基礎理論課程講授的深度和廣度不足,可變性與拓展性的不足;其二,制作更為復雜,增加教師的工作量。要真正解決這兩個問題,怎樣去做呢?筆者通過教學與制作實踐總結出了實現音樂基礎理論課程數字化多媒體教學的一套方案,應從制作課件的實際出發來解決問題。
一、音樂基礎理論多媒體課件的特點
1.多媒體的平臺特性。此平臺可以插入文字格式、圖片及音樂等文件,并能播放演示。
2.具有樂譜等圖片的特征。這一點是音樂理論課件所特有和必備的,樂譜可以直接使學生看到所講授的例子及技術的關鍵點。
3.具有軟件直接操作的特征。對于所要做的課堂練習,教師所講的范例,由于可變性和拓展性的空間很大,和學生的互動性很強,因此必須要在音樂軟件里完成。這也是音樂基礎理論課件有別于其他多媒體音樂課程的主要方面之一。如和聲學的作題范例的實際配制講解等,就必須要運用功能強大的專業樂譜軟件。
4.聲音文件的制作與處理特性。在實際的課件制作過程當中,音樂中必須要有聲音。真實地讓學生聽到所學作品或創作編曲聲音,這也是音樂基礎理論多媒體課程的一大特點。
二、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熟練掌握所講授的音樂基礎理論課程,并形成自己的理論教學體系;熟練掌握數字化多媒體技術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術;熟練操控音樂制作軟件、樂譜制作軟件和多媒體播放器。
有了以上幾種能力,數字化多媒體音樂基礎理論教學課件的制作與完成才能夠得以實現。音樂基礎理論的數字化多媒體教學,不能將課件制成“傻瓜式”的,那樣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因此課件應該由授課教師自己獨立完成,因為每一位教師的理論體系都是個性化的。
三、課件制作所應用的軟件
多媒體平臺制作,主要交由PowerPoint來完成,運用這個大眾化的制作平臺可以實現文本、圖片、聲音等文件的插入與連接及多媒體的播放。
樂譜的制作主要交由Sibelius或者Finale來完成,這些制譜軟件可以實現各種譜例的制作,也可以實現樂譜的播放,這對于音樂基礎理論中的技術理論課程有著很強的實用性。教師可以結合PowerPoint軟件,實現展示旋律發展或聲部連接的各種變化,使學生的思維得以解放,使教師的講授更加靈活、自如。
圖片的制作主要交由Snagit來完成,此軟件可以實現各種規格的圖片制作,包括捕捉圖片和視頻,可謂功能強大。在教學的實際應用中,多數用它捕捉樂譜圖片。
音樂的制作主要交由Nuendo來完成,此音樂制作軟件可以實現各種音樂,包括MIDI、音頻的制作。這對于音樂基礎理論教學中的配器課有著重要的作用,可以將配器寫法及編曲想法隨時通過音樂制作軟件反映給學生,可以實現編曲的直接性及音響的實時性。如果只是編輯或剪輯現有的音頻,包括音頻格式的轉換等,可以用sound Forge軟件直接處理。
四、具體課程的軟件應用方案
基本樂理課程以PowerPoint為主要平臺,結合Finale軟件的操作來制作譜例及音程、和弦調式等;和聲學、復調課程以PowerPoint為主要平臺,結合Finale軟件的操作來制作譜例及和聲學、復調課程的例題及練習;音樂欣賞、音樂史課程以PowerPoint為主要平臺,結合Snagit 軟件做圖片的處理,用Sound Forge軟件來對現有的CD、MP3等音頻文件進行編輯處理;配器課程及作曲課程以PowerPoint為主要平臺,用Finale軟件制作譜例,由Nuendo軟件來完成制作;作品分析課程以PowerPoint為主要平臺,譜例由Finale軟件完成。
當然,音樂的專業制譜、制作軟件還有很多,如Sibelius、Encore、Sonar、Photoshop 等,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但目的是唯一的——運用數字化多媒體技術制作出適合自己的音樂基礎理論教學的課件,最終來實現教學目的。
五、制作設計與實例流程
這里筆者以和聲課為例,文字的講授部分在PowerPoint軟件中完成,樂譜部分由Finale軟件完成,再用Snagit軟件按圖像縮放比300%、圖像分辨率300 來捕捉樂譜圖片,然后插入到需要播放的幻燈片中。如果想實時操控樂譜軟件,可以按電腦鍵盤上ALT+TAB鍵進行幻燈片的頁面與Finale樂譜頁面進行切換。這樣教師可以直接控制軟件,直接進行交互來授課;另外也可以在軟件中實時播放譜例。這樣技術處理就很直觀,從視覺、聽覺兩方面直接反映給學生,讓學生從中體味正確與錯誤及技術的藝術性等,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創作欲望,課堂效果會更好。
1數字媒體藝術概述
1.1定義
數字媒體藝術,是一個新興的行業,是一個以技術為主體,藝術為輔助,技術與藝術相互結合的專業,是計算機專業與傳統的動畫專業相結合的交叉學科。數字媒體藝術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以及美術修養的、可以利用計算機相關軟件和設計工具對藝術作品進行設計和創作的復合型應用設計人才。
1.2主要特征
首先,具有媒體集成性。與傳統藝術作品通過不同的材質和工具創作不同,數字媒體藝術的作品是創作者借助計算機技術以及數碼技術等來完成的。電子地圖等作品的出現,就在很大程度上凸顯出數字媒體藝術的集成性特征,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氛圍。其次,具有可編輯性和可復制性。借由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其本質仍是相應的數據信息,可以被編輯和復制,其真實性曾一度被人們懷疑,許多專家認為其是對于藝術作品內涵與價值的抹殺。而隨著虛擬現實(CR)的出現,將現實與虛擬的進行了重新定義,在實現對藝術作品編輯和復制的基礎上,將現實藝術與虛擬藝術完美的結合起來。因此,數字媒體藝術的可編輯性和可復制性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藝術的傳播與發展。最后,具有互動性和參與性。數字媒體藝術與互聯網的連接,使得大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被拉近,人們可以通過網絡自由表達對于藝術作品的理解和認識,新型的數字媒體藝術還改變了傳統對于藝術作品的鑒賞形式,有視覺和聽覺逐漸向著嗅覺、味覺等方向延伸。例如,當前社會中比較流行的3D、4D影院以及模擬游戲等,都是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成果。
2我國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現狀
隨著經濟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數字媒體藝術在許多文化創意行業獲得了廣泛地應用,也獲得了飛速發展,為我國文化藝術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我國的數字媒體藝術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下面分別進行分析:
2.1優勢
(1)數字媒體藝術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沉浸感是與交互性同等地位的數字媒體藝術特征,它使得人們在欣賞數字媒體藝術時,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在數字媒體藝術中,可以應用相關的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使用虛擬內容代替實際影像,卻不會影響人們的真實感受。同時數字化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極大地擴展藝術創作者的視野,使藝術創作的范圍更加廣泛,甚至可以超越時間或空間的限制進行創作。(2)藝術創作走向平民化。傳統的藝術創作對于基本功的要求極高,創作者必須具備較高的藝術功底和素養水平,并且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訓練和練習。但是,數字媒體藝術的產生,使得藝術創作逐漸走向平民化,對于自身藝術功底的要求也逐漸減弱。以攝影為例,傳統攝影需要攝影師對于光線和拍攝角度進行充分地把握,對照片進行修改也需要在底片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需要進行長期專業性的訓練。但是隨著數碼攝影藝術的成熟,數碼相機的普及和應用,以及Photoshop等軟件的發展,使得攝影成為大眾層次的藝術,只要對數碼相機以及Photoshop軟件具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參與相關的藝術創作。
2.2不足
(1)創新能力不足。由于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時間較短,許多藝術家受傳統思路的限制,對于其缺乏深入的認識,導致部分藝術作品難以適應市場的需求。同時,還有一部分藝術創作者在數字媒體藝術的創作上缺乏創新性,使得數字媒體藝術作品同質化、雷同化的現象比較嚴重,使得我國數字媒體藝術作品數量巨大,但是精品缺乏。(2)缺乏人文底蘊。數字媒體藝術正在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對于我國來說,雖然有著五千年的文化積淀,但是數字媒體藝術卻并沒有實現與國際的接軌,導致我國傳統文化特色在數字媒體藝術領域沒有得到充分地體現,缺乏人文底蘊。(3)對于技術手段的依賴性高。數字媒體藝術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藝術創作者的靈感,提高了藝術家對于藝術的理解和創作能力,但是對于計算機等技術手段依賴性較高。過多的使用計算機軟件等技術手段,雖然大大提高了藝術作品的創作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藝術作品的質量和效果,但是創作者自身會逐漸對技術手段產生依賴性,養成藝術創作的惰性,從而逐漸失去藝術創作的靈感和創新意識,最終導致藝術創作停滯不前。
3我國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趨勢
首先,與傳統文化藝術的結合更加密切。目前我國數字媒體藝術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相關領域的工作人員也處于探索階段,專業素質不高,數字媒體的藝術性有待增強。但是,在我國五千年文化底蘊的支持下,隨著藝術創作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我國數字媒體藝術必將從傳統文化中吸收更多的優秀元素,促進自身的不斷發展,其內涵更加豐富、民族特色更加鮮明,最終必將實現現代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完美結合。其次,不同學科間的融合更加緊密。數字媒體藝術涵蓋的學科是多種多樣的,隨著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不同學科之間的共同點將會越來越多,學科之間的融合也會更加密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和進步。同時,數字媒體藝術對于人才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工作人員需要加強與其他學科人員的交流,對相關學科的知識進行學習和融合。最后,基于數字媒體藝術開放性、互動性、集成性等優勢,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必將產生更多的藝術表現形式,開創更多與虛擬物體互動的全新的形式,給我們帶來更多的藝術體驗。
4結語
總而言之,數字媒體藝術作為一個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仍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需要相關工作人員的重視,及時進行解決。數字媒體藝術是順應時展潮流的產物,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可以推動我國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貝煥欽.中國數字媒體藝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4):8384.
楊益.中國數字媒體藝術現 狀反思.青年文學家,2010(7):138.
摘 要:在當前的信息化社會中,數字媒體已成為主要的信息載體,并正在滲透到經濟發展、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的眾多方面,“數字媒體內容平臺”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優先主題。當前隨著數字媒體應用的廣泛化和深入化,數字媒體理解面臨著媒體對象復雜性、媒體數據規模化、應用需求多樣化等挑戰問題,已成為制約數字媒體應用發展的瓶頸。為了解決這些難題,必須研究媒體內容的有效表示、建立符合人類媒體認知的計算模型、充分利用計算機處理的優勢,并且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為達到上述研究目標,需要重點解決3個關鍵科學問題:針對媒體認知具有的層次性、整體性,構建符合媒體理解層次性和整體性的理論框架;針對媒體對象固有的多義性、多態性,發展刻畫媒體對象多義性和多態性的表示體系;針對媒體計算應有的協同性、高效性,突破制約媒體處理協同性和高效性的技術瓶頸。該研究圍繞該項目的三大科學問題之一――“媒體認知具有的層次性、整體性──如何符合媒體認知的特點”,開展共性基礎科學問題研究,從視皮層細胞與網絡水平的信息加工機理、雙光子成像手段、理論建模、計算機仿真等幾個方面研究視皮層神經機制是如何支撐視覺認知層次性與整體性的,建立模擬視皮層神經機制的算法模型,研究如何在算法層次實現認知層次性與整體性的理論與方法,建立神經科學與計算科學在視覺問題上的相互促進關系,并進行實驗驗證,為提高數字媒體理解的理論與技術水平奠定基礎。
關鍵詞:數字媒體 視覺認知 層次性
Abstract:Digital media is the major information source in current world, and it influences the economy, 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 Thus it is one of the key issue in 973 projects. When more and more digital media is provided, the understanding and utilization of these information become a huge challenge, as well as a bottle neck, considering it complexity, data size, and diversified needs. 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the computational model based on human cognition, to set up an effective representation, and to highlight the speed of computer, and integrate them together. It is highly demanding to investigate the following scientific questions.(1)To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reflect the hierarchy and integration of the visual system.(2)To establish a representation system to reflect the diversity of the objects.(3)To break the technical bottle neck for more effective computation.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first scientific question, by using multiple techniques, including two photon imaging, computational model, simulation. In detail, we studies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rom retina to visual cortex, how the top-down feedback and bottom-up feedforward projections work as a whole, how a computational model simulates this process, and how this computation improves the feature representation. Importantly, the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studies will be compared side by side, to speed up this well-integrated project.
Key Words:Vision;Hierarchy;Top-down;Bottom-up
閱讀全文鏈接(需實名注冊):http:///xiangxiBG.aspx?id=50117&flag=1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北民族學院科技學院校內教學研究項目“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設計性課程考試改革與實踐”(編號:KJY20141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2-0225-01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許多高校采取了各種形式的教學質量評價方式[1]。目前高校評教主要采用統一的評價結構,這影響不同學科評教的合理性。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不同其他專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各個課程比較重視藝術設計和軟件的綜合操作能力,采用統一的評價模式難以評價該課程是否能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實踐操作能力。另外,在評教過程中,評教樣本較少,不適合采用數理統計方法。灰色理論的基本思路是以小樣本為基本出發點,實現對系統行為的正確認識[2]。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設計類課程教學質量評是根據該專業的教學目標為準則,判斷課程教學效果與目標的實現程度。由于教學評估過程中既有已知明確的信息,也存在許多未知信息,因此,對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設計類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是一個典型的灰色系統。
1.教學質量評價指標設計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設計類課程教學質量評價的基礎是評價指標的設計,評價指標應該具體化和可操作化,既有客觀指標,也有主觀指標,根據國內高校評教體系,我們將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設計類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指標分為4個一級指標和16個二級指標。一級指標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態度和教學效果,二級指標分別表示為:教學內容(反映學科的新思想和新成果;內容充實、深淺適中;突出重點和難點;準確性和科學性)。教學方法(合理使用現代化教學輔助教學;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教學方法形式多樣化;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教學態度(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做了充分準備;教學認真、有耐心;教學中充滿活力;遵守教師行為規范)和教學效果(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習興趣濃;學生掌握了本課程知識內容和方法;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得到提高;對學生實踐能力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2.灰色理論綜合評價方法
采用主觀與客觀結合的方式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主觀方法采用層次分析法,客觀方法采用熵權方法。采用灰色理論進行評價的基本思路是對教師評價數據進行灰色聚類,判斷教師教學質量屬于哪個灰色類。下面以某次評教的4名教師得分為例,來說明灰色理論綜合評價過程。首先構建評價特征向量,如表1所示,表示4名教師在各個評價指標上的得分(按照百分制計算)。
表1 教師的各個評價指標得分
其次,對原始特征向量進行標準化處理,使標準化后的數據在[0,1]之間。接著求序列差、最大差和最小差,以表中最大值作為參考序列,求出每個評價指標值與參考序列的差值,序列差Δij。接著可以求出教師的關聯系數如表2所示。
表2 教師的灰色關聯系數
關聯度越大表示教師教學質量越接近最優值。教師的灰色關聯度為:
教師1為0.61107,教師2為0.62644,教師3為0.62864,教師4為0.60978。
最后進行白化權函數聚類,將評價結果分為“優”、“良”、“中”、“差”等灰類,可以計算出這4個教師的評價得分都屬于“良”類。
結論
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不僅需要一個系統科學的評教體系,也需要有一定的評教水平,但是目前對教學評教體系的研究還不完善,有許多問題還不清楚,這說明評價系統是一個信息不完備、不確切的灰色系統,本文正是基于此而采用灰色理論評價方法,這能夠提高評價效果。
作為平面設計視覺傳達三大基本要素之一,字體設計不僅為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美感,更傳達了基本信息,同時展現了其藝術性與應用性。為了滿足審美要求,同時,兼具鮮明的視覺形象,字體設計時必須集視覺審美、信息傳遞、情感表達于一體,為平面設計提供最為明晰、迅速和直接的載體。目前,有關字體設計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字體設計的功能方面,而對于藝術性及審美方面的關注仍微乎其微。漢字是一種表現力極強的文字,其藝術美不僅表現在字形結構方面,還體現在字體形態美感方面,二者兼具方凸顯出了漢字體完整的藝術美感。漢字體源遠流長,其神韻及形態之美是任何一種文字都無法比擬的。因此,借鑒漢字體的藝術美,將其充分應用于字體設計中,必然能夠彰顯我國字體設計的獨特魅力。
1 蘊含民族傳統文化而承載的內在美
自創造之時,漢字就已經具有了其內在價值及美學意義,最初的文字形式只是一種圖形符號,主要功能即便于勞動生產及生活過程中信息的傳遞。在《說文解字》中已經對漢字造字的規律進行了闡述,即所謂的“六法論”。漢字體的內容與形態本身就屬于一個龐大的系統,不僅凝結了勞動群眾的智慧結晶,更穩定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使用內涵及慣性。因此,當代字體設計過程中切忌忽視漢字體的根源及傳統文化內涵,若舍本逐末,將限制漢字體設計的創新性。由此可見,在字體設計時,首先要忠實我國漢字的思想及文化內涵,忠于我國民族的認同及使用習慣,避免胡亂改變而導致字體內在美缺失,曲解字體的內涵,誤導大眾。
2 傳統美學思想的展現
漢字作為我國重要文學、藝術及美學思想的記錄工具,其書寫、設計、造型中會受到其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傳統書法藝術中所提倡的筋、骨、氣、意、情、韻等,均為漢字體的審美做出了精到的評判,各種繪畫理論及國畫美學原理也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例如:劉熙載著重強調了“闡”、“擴”二者的創新,提出了“書貴有神,而神又有我神、他神之別。若入他神,化我為古;若入我神,化古為我”,“詩不可有我無古,更不可有古無我”,兼具典雅與精神二者方為善。同時,劉熙載更推崇個性的自得,以性情為本等美學思想,這些都為藝術設計及創作提供了珍貴的啟示。字體設計作為一門視覺藝術,切不可停留于視覺游戲或技巧上,應從傳統美學思想中汲取靈感,關注美學規律及藝術本身,這樣才能使藝術創作更具價值。
3 創新過程中的情態美
當前,字體設計往往在對象創新方面遭遇諸多問題,例如,傳統與現念如何進行有效結合?內在與外在觀念如何統一?個性與通用如何平衡?由于視覺美、丑觀念本身具有矛盾,此矛盾觀念在設計過程中也是真實存在的,需要設計者具體思量。字體設計過程離不開傳統與現代諸多要求與審視,一個好的設計不僅承載了過去,更涵蓋了現在與未來所有內涵,究竟能夠走多遠有賴于設計者思考的深度。無論是學習還是設計過程都不能靜止地看待問題,必須在此矛盾狀態中尋找平衡。字體設計及創新時充分反映了設計者的苦思、情態及真實狀態。
4 形式與功能美
功能而言,字體設計以視覺審美及傳播為基礎,充分體現了其實用性特點,因此,要求設計過程中必須兼具字體的藝術性及傳播性。字體設計主要研究兩方面的問題:一是開發性設計,二是創意性設計。開發性設計是針對字體書寫形式來進行開發與設計,以便進行印刷、排版或藝術追求,因此,其規范性極強;創意性設計主要是為了便于商業活動傳播及訴求,因此所設計字體更偏科研。具體而言,字體設計形式美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識別美。識別美是字體設計中最為基礎的形式美,設計后無法識別的字體不會有人看到它的“美”,這是由于其不具有傳播性,無法展現文化或商業訴求,不能和受眾進行有效溝通,也許所設計形式滿足藝術審美規律,但也只能算是視覺游戲。(2)結構美。結構美展現了字體的形式、結構變化之美。其中,結構內涵主要包括了筆形框架的塑造、筆畫的自由組合所展現的秩序性與韻律,應滿足藝術規律及視覺審美要求,外觀上應展現出足夠的形式美。(3)風格美。風格美是指字體設計創新過程中應獨具特色,以提升作品的藝術氣質、品味與高度。如宋體、黑體等各具特色,黑體簡潔而又沉穩,宋體秀麗又不失莊重。字體設計形式既包括抽象美,又包括形象美,也包括抽象與形象相互結合的美,只要協調、統一,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就是一個好的作品。當然,獨特的風格也有助于增強其識別性與傳播性。(4)應用美。應用美主要關注的是字體設計形式與內容方面的統一性,所設計字體能夠實現形、音、意的完美融合,使用時能否同環境合二為一,能否與文字編排共同形成一個極具美感而不失個性的整體。
5 悠遠的意境美
意境強調了作品所展現的境界與情調,藝術角度而言,更注重的是作品的藝術審美境界,對于優秀的字體設計作品而言,同樣應該展現出設計師的文化境界及藝術高度。字體的意象性特征為字體設計意境美的實現提供了可能性。若單從藝術美角度而言,意境美屬于一種極致與境界:情景交匯,意象相通,以深遠的意境無言地征服觀眾。字體設計的意境美能夠從視覺深入內心,從色彩、形態、聲音、意境等全方位展現其內涵與藝術美,觀眾不禁深刻銘記了作品所要傳達的信息,更受到了精神的洗禮,情操得以陶冶,思想境界也得到了升華。
6 深刻的情感形象
若藝術美對于設計而言具有普遍適用性,則字體設計所蘊含的情感形象則賦予其獨特的魅力。所有人類活動均離不開字體,因此,字體擁有著獨特的感情面貌,人們對于不同的字體所產生的感受也不同,因此,設計者只要把握了此內涵,就能靈活利用字體進行設計,觀眾也能夠更加準確地理解并接受作品的情感定位及其所傳達的信息。字體設計包括活潑型、懷舊型、創新型、樸素型、浪漫型、粗獷型、嚴肅型等多種情感類型,因而常常用來象征整個人類的精神文明。從古至今,人類不停地以筆記錄所見所聞及內心的情感,并使得信息得到了永久性地保存,這種歷史積淀的藝術性是任何一種符號都不可能達到的。
7 結束語
在多元化文化不斷交融的今天,歷史也賦予了設計者更多的責任,即構建現代化字體設計體系。以更高的視角審視字體設計,并推動其不斷發展和創新。以我國傳統文化底蘊為基礎,以民族獨特的情感及思維方式展現字體設計的文化內涵。與此同時,結合字體設計的結構美、形式美、情態美、意境美,塑造一個個擁有深厚情感思想的鮮活形象,將字體設計情感同觀眾情感融合為一體,從而獲得一個完美的傳達效果。
參考文獻:
[1] 莫軍華.字體設計[M].安徽美術出版社,2009.
[2] 鄭笑仁.視覺傳達設計中常用漢字字體之情感[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中圖分類號:G220.7 文獻標識碼:A
1我國電視媒體經營內容
1.1節目經營
電視傳媒業屬于信息產業,根本上生產的是信息產品,表現形式主要是電視節目。電視節目也是開展其它電視媒體產業經營的基礎。節目是電視媒體產業經營的核心,電視媒體價值的實現能否保持較高的收視率持續吸引廣告投放都與節目密切聯系。然而中國電視媒體產業的現狀是電視節目經營的產業化程度低,產業功能薄弱,產業價值沒有得到有效開發,有的甚至處于零開發狀態。
1.2廣告經營
當前我國的電視媒體產業主要還是依靠廣告收入作為資源補償和價值增殖手段。自從20世紀70年代末國內電視媒體開始播放電視商業廣告以來,電視廣告收入逐漸成為各電視臺的主要經濟來源。但是,近年來,小眾傳播時代的到來和數字傳播技術的發展對電視媒體單單依靠廣告收入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戰。
1.3技術經營
數字技術發展深刻影響著現代社會改變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大眾傳播媒介也不例外,電視與現代信息技術緊密相連更是首當其沖,基于數字技術許多新型的電視媒介形態出現,這些新媒體業務的經營是電視媒體產業經營的趨勢,但在國內只是剛剛起步沒有形成經營的模式。
1.4混合型經營
除去主要的經營項目之外,電視媒體還可以開展與主營內容相關的衍生產業或者根據電視媒體的品牌優勢開展多種混合型經營,但由于起步較晚、開發比較薄弱,經營的成效并不好,大力開發電視傳媒的上下游產業是日后發展的趨勢。
2基于數字化的盈利模式
2.1 網絡電視
網絡電視的出現沖擊著傳統的電視媒體傳播模式,由單向傳播向雙向互動發展,由同步傳播向異步傳播發展,由共性向個性發展,用時下流行的話說,“網絡電視變大家的電視為我的電視”。網絡電視可以負載起聲音和影像的傳播實現,影音節目的實時直播和各種形式的視頻點播同時結合了網絡所特有的互動性和開放性,從而大大彌補了傳統電視媒介在傳播過程中的種種缺陷和不足,正是在傳播方式上的區別導致兩種媒介的競爭關系。
2.2移動電視
數字移動電視是目前區別于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的數字移動電視。作為一種全新的大眾媒體,數字移動電視是通過無線數字信號發射地面數字設備接收的方法進行數字節目的播放與接收的一種現代化系統。目前已開始在鐵路、地鐵、公交車等領域得到應用,它針對的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移動人群。
2.3手機電視
隨著手機數據業務的進展,終端性能的提高,以及許多國家開始發送數字電視信號,移動服務中的電視市場已經出現。手機移動視頻應用已經成為繼電影、電視和PC之后的第四塊屏幕。除手機電視外,運營商可以提供一種可以將通信與移動視頻內容服務融為一體的服務組合。
數字技術的發展使得一個傳統電視臺必須面對日趨激烈的多頻道競爭市場,在技術上,電視人面對的不僅僅是諸如錄像機,無線電纜直接入戶,衛星傳送系統以及有線電視等可轉換的影像傳輸系統,而且還有影像壓縮技術,高清電視,互動電視和加密系統模擬時代。廣告商對于電視臺的生存而言至關重要,數字時代電視媒體將獲得多個收入來源,但廣告同樣至關重要,尤其是在模轉數的過渡階段爭取新的并擴展以往的廣告客戶還是一項艱難的任務。
受眾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被電視臺的管理者掛在嘴邊,關于收視率的分析常常是上班后的第一件事情,在一個多頻道的競爭市場環境下,相對于以前節目選擇余地較少的年代,受眾的期望值、受眾的收視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如今的受眾更加浮躁,更有鑒賞力。數字時代下的受眾,在眾多的選擇面前當然就對節目擁更多的挑剔的權利,這就要求傳媒要不斷開拓新的經營模式,以應對受眾挑剔的眼光。
3當前我國電視媒體經營模式的弊端及出口
基于數字技術的各種電視媒體在我國起步較晚,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我們在各方面包括技術理論運營等都缺乏自主的創新觀念和理論,很多東西都較為盲目的從國外引進,在應對中國獨特的現狀時,取得的成果并不理想。因此我們必須對發展電視媒體中的一些思路和觀念,特別是在新形勢下電視媒體經營模式上的觀念,要有一個新的全面綜合的觀點,將新興的各種電視媒體結合中國實際情況來進行運用,創造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各種電視媒介形態的發展思路。
3.1以廣告為主的單一經營模式的弊端
一、我國本土美術文化的特性與內涵
(一)我國本土文化的總體特征
增強我國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主意識,就要掌握我國本土文化的總體特征與內涵。我國的藝術家創作的思維方式不同于西方藝術家,一般更傾向于自身的直覺,在審美方式方面更傾向于意象的審美,在畫作的表達方式上重寫意,輕寫實,這些特征不僅是我國傳統美術藝術的主要特征,也是現代藝術發展的核心部分,其涵蓋范圍之廣,從中國油畫、建筑物、雕塑這些靜態物體到觀念藝術、行為藝術等領域。
(二)我國藝術文化的表達方式及內涵
我國藝術與西方藝術最大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中國的藝術作品在藝術的表達方式上重寫意,而西方的藝術表達方式更傾向于寫實,我國的藝術表達比較委婉、含蓄,西方的藝術表達大膽、直白,因此,在文化互相交流與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發展和弘揚自身的文化特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切勿削足適履。
二、當代美術理論自主性表達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當代美術理論家自主性理念的缺失
目前,日益頻繁的對外交流給我國當代美術理論不僅帶來了發展的機遇,而且帶來了生存的挑戰。為了實現我國本土文化美術理論的發展目標,在美術理論的自主性理念方面,我國美術理論家要做到立足于本土文化,學習西方先進的美術理論,有選擇性的吸收優秀的美術理論精髓,而目前,部分美術理論家不論是對藝術理論的教育與發展,還是對藝術史的學習,藝術作品的欣賞與評價,大都是照搬西方美術的模版,缺乏對本土文化特色的深入研究和發展,除此之外,部分美術學者關于美術理論的文化起源與歸宿的觀點都是照抄西方評論。這種對于本土文化美術理論自主性理念的缺失使得我國美術理論在發展的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的位置,阻礙了美術理論的發展。
(二)當前美術教育體系自主性意識的缺失
目前,由于建設經驗不足,眾多高校美術教育體系都缺乏對本土文化自主性的表達與認識,無論是美術教育的課程設置,還是本科生招生考試的題目要求,無一不充滿著濃重的西方色彩,例如在每年本科院校的美術生招生考試中,考試的形式大都是考學生素描及色彩的運用,對于類似傳統的美術藝術如水墨畫、書法等考的比較少,使得美術生在一定程度上就忽略了本土美術文化,不利于我國當代美術理論的發展。除此之外,在美術的基礎理論的教育方面,由于西方的美術造型已經逐漸定型到部分美術家及學生的心目中,使得在進行藝術的創作的過程中,很容易將西方美術造型死板的套用在我國藝術形式上,例如我國的書法藝術、人物、自然風景及事物的水墨畫等,未能立足于本土文化自身的特點及發展需求,對于我國傳統美術理論的自主性認識不足,因此,給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帶來了很大阻力。
三、我國當代美術理論自主性表達的策略與途徑
(一)審視自身文化價值,探索正確的文化發展路線
為了避免在不同文化潮流的碰撞與交流的過程中淹沒自己文化的聲音與特色,我們要重新審視自身的文化價值。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脫離西方的美術文化評價觀念與體系,拓寬自身對于藝術發展的視角,杜絕潛意識套用西方藝術觀念進行藝術的創作與評論,時刻保持對本土文化的深刻認知和自豪感。其次,要敢于融入到世界文化交流的文化海洋中,始終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在繼承上發展原有的文化,在全球化的文化發展的大環境下,明確本土文化的價值定位,發展具有特色的傳統藝術。
(二)轉變文化發展理念,構建本土文化價值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