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08 16:24: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長期臥床的病人護理措施,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本文選取社區長期臥床老年病人60例進行分析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社區長期臥床老年病人60例分析研究,隨機將他們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其中觀察組男患者20例,女患者10例,年齡在65~80`歲之間,對照組男患者15例,女患者15例,年齡在60~85歲之間。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方面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一般的護理,觀察組采取社區家庭護理。社區家庭護理具體措施是:(1)基礎護理。1)晨間護理。晨間護理主要護理病人的頭發、口腔、面部、皮膚等,并協助病人排便。有效的晨間護理不僅能夠促進老年人的血液循環,還能夠預防并發癥的發生[1]。2)晚間護理。晚間護理主要包括口腔、面部、足部等。晚間護理是在晚飯后進行護理的。3)協助進食。在病人進食之前,先給他們洗手,進食時使用枕頭托住他們的腰部,并協助其進食,在餐后,給他們洗手并整理物品。對于不能做起來進食的病人,采取側臥的方法進食。4)環境護理。房間經常通風,以保證室內空氣清新度,經常整理床鋪,以保證室內清潔、干凈的環境,同時注意室內流動的人流量,給病人安靜舒適的環境,以利于病人休息。5)作息護理。督促老年病人養成良好的作息時間,以防止病人晝睡夜醒,在白天護理人員多與他們進行交流,鼓勵他們多多的聽音樂,在他們睡前給予熱水足浴,對于夜間失眠的病人,適當作出調理,但不能讓他們長期的服用安眠藥[2]。(2)并發癥預防護理。1)預防肺部感染護理。預防肺部感染護理的具體措施:①對于有肺部感染的病人,需要經常幫助翻身,對于有一側肺部感染的病人,需要讓他們側臥,這樣可以有效的防止痰液積聚。②幫助病人坐位、曲膝以協助病人有效的咳痰。③護理人員手空心握拳。有節奏的自上而下、由外向內輕輕的拍打病人的背部,反復的拍打十分鐘左右,最后讓病人用力咳嗽,以便將痰排出體外。2)預防泌尿系統感染護理。預防泌尿系統感染護理的具體措施:①鼓勵老年病人多多的飲水,每天飲水量最好保持在兩千毫升范圍內,對于昏迷留置胃管的老年病人,可以同時胃管給水。②經常換洗床單,對于女性病人每晚需要清洗外,以保持病人外的清潔、干燥,對于男性病人可以使用套將尿液引流至尿袋內,并且定時取下套,以保持局部清潔、干燥,從而很好的防止尿道口、包皮糜爛及感染[3]。3)預防壓瘡護理。預防壓瘡護理的具體措施:①長期臥床的老年病人極易發生壓瘡,因此需要選取合適的墊子,以減輕病人的身體的壓力,保證受壓部位的血液循環。②定期的幫助病人翻身,一般情況下,白天兩個小時幫助翻一次身,晚上三個小時幫助翻一次身。在翻身的時候注意觀察受壓部位的皮膚的變化情況,如果發現有發紅的情況,可以使用京萬紅軟膏涂抹發紅的部位,并按摩五分鐘。③長期臥床的老年病人皮膚極易干燥、干裂,因此需要經常用溫水擦拭,擦拭后按摩十分鐘的皮膚。④對于大小便失禁的病人,在清洗后更換護墊,并保持肛周及骶尾部皮膚透氣,同時使用鋅氧油保護肛周及骶尾部皮膚。(3)大小便護理。①為了避免病人在排便時損傷皮膚,給予的便盆需要保持清潔、干,在病人便后,及時的用溫水清潔,清楚異味。②對于大便干燥的病人,記錄他們大便的日期,并在每天的晨間給予淡鹽水或蜂蜜水;對于五天沒有大便的病人,適當的使用緩解藥或開塞露,對于使用藥物仍不能排便的病人,在使用乳膠手套的情況下,由食指插入由淺入深摳出大便,以便病人養成排便的習慣。(4)康復鍛煉指導。在床上協助病人訓練關節,以防止病人肌肉的萎縮。對于全身癱瘓的病人,翻身的時候適當的給予功能位,以防止關節變形。(5)心理護理。長期臥床的老年病人情緒波動較大,需要護理人員適當的安慰和鼓勵病人,在進行護理操作時盡量動作輕柔、準確,并指導應用意念、深呼吸等方式,從而保證他們平穩的情緒,適當的放一些輕松愉快的音樂,使病人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
1.3 護理效果評價
觀察對比兩組老年病人出現肺部感染、壓瘡、泌尿系統等并發癥發生的概率對社區家庭護理效果進行評價。
1.4 統計分析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6.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χ2 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從表1可知,兩組不同的護理方式并發癥發生率有明顯的差異,常規護理并發癥發生率為30%,預見性護理并發癥發生率為10%,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社區存在因各種原長期臥床的老年病人,他們在臥床期間有可能發生各種各樣的并發癥,病人接受治療、護理和康復的主要場所就是他們的家庭,在治療、護理、康復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健康問題。社區的醫護人員需要根據病人及家庭的具體情況,采取有效的護理,以減少并發癥,提高生存的質量。
本文研究發現,觀察組老年病人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老年病人并發癥發生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臨床資料
2006~2008年收治腦血管意外200例,肢體不同程度活動障礙占160例,約三分之二為老年患者,壓瘡發生率為零。
2 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
2.1 多種力學因素壓力、摩擦力、剪切力,是造成壓瘡發生的重要因素,其中壓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只要有足夠的壓力,任何部位都可發生壓瘡。正常毛細血管內壓是2~4Kpa,當外部壓強超過4Kpa,就會影響局部組織的微循環[1,2],當受壓時間持續超過2~3小時,就可形成壓瘡。摩擦力、剪切力,雖不能單獨成潰瘍,但可促進或加重壓瘡形成。
2.2 皮膚潮濕長期臥床患者,大小便失禁及出汗引起的潮濕刺激,導致皮膚浸漬松軟,易產生壓瘡。
2.3血液循環障礙及全身、局部營養不良長期臥床致各臟器功能包括心臟功能減退,心輸出量小,末梢循環差,皮膚受壓后易發生皮下組織缺血、缺氧、致局部組織營養不良。偏癱肢體喪失感覺,也可致局部營養不良,再者由于年老體弱,患者常伴吞咽功能障礙導致飲食量少,營養不均衡甚至消化吸收功能減退可引起全身營養不良。營養不良對機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皮下脂肪減少,蛋白質分解代謝加強,免疫功能降低。各種營養成分中,蛋白質、維生素、熱量的攝入不足,將致使皮膚抵抗力及抗壓能力降低,易導致壓瘡發生。
2.4 心理因素長期臥床老年患者長期經受慢性疾病折磨,生活不能自理,自尊心遭受打擊,常有悲觀情緒,表現為精神萎靡,不配合治療和護理,這也是產生壓瘡的危險因素之一。
3 預防措施
3.1護理評估調動全體護理人員的能動性,充分理解壓瘡形成機理,認識壓瘡對患者身心的影響,從而全面提高護理人員素質是預防壓瘡的關鍵,病人入院即對患者的皮膚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意識精神狀態、營養狀態、運動情況、排泄控制、循環狀況、體溫、使用藥物(鎮靜劑、類固醇)等方面。
3.2 制定護理措施對潛在發生壓瘡可能的患者制定出有的放矢的預防護理計劃,填寫壓瘡高危患者評估表,建立翻身記錄卡,嚴格交接班制度及考核制度,確保計劃的實施。
3.3 實施辦法
3.3.1 減輕局部壓力、摩擦力、剪切力實施勤翻身護理,每2小時翻身一次,側臥時保持病床與病人背部呈
3.3.2 保護病人皮膚保持病人皮膚及床單位的清潔干燥,可每日用溫水擦浴,有大小便及其它污染時,隨時清洗,更換尿墊及被服,保持床鋪平整無碎屑,不可使用破損的便盆,以防擦傷皮膚。意識障礙患者,床欄墊被,注意肢體約束帶的松緊程度,避免肢體受卡、受壓缺血。
3.3.3 增加局部皮膚韌性對于高危老年患者,每天使用2%碘酒涂擦受壓皮膚4~6次,漸減為每天1~2次,一般5~6天結束[4]。其機理為使局部組織脫水,皮膚干燥,形成一層保護膜,韌性增加,增加抵抗壓力、摩擦力、剪切力及潮濕刺激的作用,但不可涂擦太頻繁,以免皮膚過度干燥、角化、脫皮而失去保護作用。
3.3.4促進血液循環及全身營養支持意識清醒患者定時指導患者進行自主活動或被動活動,以促進血液循環。此外,加強營養補充可明顯減少發生壓瘡的危險[5],因此,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對進食困難者給予鼻飼或靜脈營養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3.3.5心理護理經常與患者保持溝通與交流,對其在配合康復治療與護理中取得的每一點進步給予表揚和鼓勵,以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生存希望,要讓其充分理解一系列預防性護理措施的必要性,使之能以自然、輕松、愉快的心態主動配合治療護理,以達到預防或降低壓瘡發生的目的。
實踐證明,長期臥床的患者有無壓瘡的發生,全體護理人員重視是基礎,掌握長期臥床患者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在臨床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并能保證護理措施的落實是關鍵,病人配合是手段,做好患者住院期間的各個環節,有效地防止壓瘡的發生,從而減輕長期臥床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殷美杏.老年病人發生褥瘡的危險因素及預防[J].護理研究,2001,15(5):258-260.
[2] 申羅英,葉芳.褥瘡的防治及護理體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4(13):1782-1783.
1.1 臨床資料
臨床資料選取范圍:選擇2012年6月~2014年5月在我院神經內科臥床患者36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8例。對照組中,男患者10人,女患者8人,患者的年齡在50歲~8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2.62±11.87)歲;試驗組中,男患者9人,女患者9人,患者的年齡在49歲~8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3.14±12.02)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既往病史、臨床表現等方面均無明顯性差異,具有一定的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對于臥床的患者,勤翻身,每天勤擦洗,皮膚發紅的組織,空隙處墊軟海綿墊,保持皮膚清潔和干燥,給予患者足夠熱量[2]。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預防護理。具體護理方法為:(1)對患者情況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采取護理措施預防壓瘡發生。(2)對患者悲觀和緊張情緒進行疏導,防止不良情緒引起身體平衡失調,內環境紊亂,發生壓瘡。(3)加強家屬和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掌握預防壓瘡的基本措施,護士在工作中做到“六勤”,避免局部皮膚長時間受壓。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神經內科臥床病人護理后壓瘡發生情況。
1.4療效評定標準
可疑的深部組織損傷:局部組織完整性被破壞,受損區域有疼痛感等;壓瘡Ⅰ度:壓瘡初期,局部組織血液循環障礙,皮膚顏色改變,出現局部性紅斑;壓瘡Ⅱ度:局部靜脈淤血,真表皮層損傷或壞死,出現粉紅色的傷口創面,有完整的水皰;壓瘡Ⅲ度:疼痛感加重,水皰擴大破潰,全層組織缺失,有腐肉存在;壓瘡Ⅳ度:感染逐漸擴散,甚至深達骨面,常常有傷口潛行和隧道[3] ;不明確期:全層組織缺損傷口變色,傷口面有焦痂,看不清傷口底部。總發生率=(可疑的深部組織損傷+Ⅰ+Ⅱ+Ⅲ+Ⅳ+不明確期)/N*100%,(N=27)。
1.5統計學處理
統計分析時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用x±s表示計量資料,用c2檢驗計數資料,用t檢驗比較組間,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臨床療效
對照組常規護理后共發生壓瘡12例,壓瘡總發生率為66.67%;試驗組預防護理后共發生壓瘡7例,壓瘡總發生率為38.89%,兩組有顯著的差異(p<0.05),統計學上有意義。具體見表1
3討論
【中圖分類號】R86.5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8-0335-02
褥瘡是皮膚組織長時間處于持續壓迫狀態形成的。其實質就是壓迫性潰瘍,是因神經營養功能紊亂及血液循環障礙、局部組織持續缺血、營養不良而發生的一種軟組織壞死現象,是長期臥床病人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骨折病人需要長時間的臥床休養,時間過長不注意翻身和護理骨突部位很容易就發生褥瘡,由此給病人帶來更大的痛苦。護理長時間臥床休息且易發生褥瘡的骨折病人成為我們護理中的重點。臨床中預防褥瘡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是定期翻身,使用氣墊床。但氣墊床舒適度差,病人不愿意配合。自2010年我科開始使用水袋預防褥瘡,舒適度高,靈活度大,取得了護理計劃的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010年1月~11月,在我科住院治療的骨折需臥床休息的病人100例,按住院先后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男24例,女26,其中下肢骨折43例,脊柱骨折3例,骨盆骨折4例,平均年齡45歲,平均臥床時間14天;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其中下肢骨折40例,脊柱骨折5例,骨盆骨折5例,平均年齡43歲,平均臥床時間13天。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2 方法
2.1 分組方法: 將100例臥床病人按住院先后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氣墊床組)50例,實驗組(水袋組)50例,都進行常規的護理,觀察時間都為兩周。
2.2 對照組病人給予氣墊床預防褥瘡,給以常規護理措施。
2.3 實驗組病人給予水袋預防褥瘡。
方法一:將一次性乳膠手套裝水大約至2/3滿就行,水一定不能太多,易被壓爆。水也不能太少,起不到支撐的作用。在手套頸部打上死結,一定要系緊避免水外滲。方法二:市面上也能買到水袋,將準備好的水袋分別由兩個或者三個一起用毛巾或者中單包裹嚴密,做成大小不等的水袋墊子,將其放在骨突兩側。同時為了滿足病人的舒適度,可以將準備好的水袋加熱到成人體舒適的水溫,放在骨突部位兩側,同時也應該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天氣情況和室內溫度等來調整水袋的溫度,如果水袋的溫度太高很容易把病人燙傷,而太涼則起不到促進局部組織的血運循環的作用,并且還有可能將病人的褥瘡加重的后果。
2.4 效果評價:按照褥瘡評價標準進行觀察兩組病人褥瘡的發生情況,比較兩組病人使用兩種方法的舒適感體驗,以0~10級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
2.5 統計學方法:采用x2檢驗、t檢驗,以P
3 結果
4 討論
4.1 骨科臥床病人褥瘡發生的原因及機理:長期臥床患者體力極度虛弱、氣血虧虛,又因身體局部長期受壓導致氣血運行失暢,加之護理不當,致位于體表骨隆突和床褥之間的皮膚組織,甚至肌肉,因持續受壓,局部缺氧,血管栓塞、組織壞死腐脫而形成的潰瘍。骨折臥床病人由于局部組織長期受壓,發生持續性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組織潰爛壞死,是臨床常見并發癥之一。褥瘡本身不是原發疾病,大多是原發疾病未經良好的護理而造成的損傷,加重病情,延緩病程,嚴重者可一起敗血癥。褥瘡好發于受壓且缺乏脂肪組織保護、無肌肉包裹或肌層較薄的骨骼隆突處,以及皮膚皺褶處,同時與臥位有著密切關系。褥瘡發生的原因與壓力、剪切力、摩擦力、局部潮濕或者排泄物刺激、全身營養不良或者水腫、感覺與運動障礙或者受限制病情、醫療護理措施的使用不當和護理過程中的不正規操作和翻身過程中用力過大造成皮膚破潰等等有關。都是造成臥床的骨科病人發生褥瘡的原因。
4.2 基礎護理:隨時保持患者床單元清潔、干燥、平整,傷口滲液、滲血者應該及時跟換敷料。保持衣物干燥,保持氣墊床氣體的飽和,增加患者的舒適度,應盡量使患者全身放松,減小心里壓力,除患側肢體制動外,指導患者如何在床上自動水平移動更換,增加肌力恢復,指導家屬每隔1h~2h為病人做背部按摩30分鐘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4.3 水袋及氣墊床對預防褥瘡的作用及護理:本次試驗結果顯示,水袋在預防骨科臥床病人發生褥瘡的作用效果中與使用氣墊床的效果比較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使用水袋預防褥瘡仍應注意加強觀察護理。骨盆骨折、股骨干骨折、各種骨骼牽引、石膏托固定、夾板固定的病人只能處于平臥位,故骶尾部、足跟部、肩胛部等處,每兩小時更換一次部位,將骨突出處懸空。在肢體與肢體之間的骨突也應高度重視,需要用水袋墊在其肢體的骨突部位兩側,以防褥瘡的發生。大的水袋能代替軟枕的效果,在使用的過程中應注意密切觀察受壓部位的血運情況外,還應注意水袋的質量,隨時注意水袋有無滲漏現象或者其他的問題,防止水袋內的水流出影響病人的病情,增加并發癥的發生。而氣墊床對有些部位不能夠提供更好的空隙空間,加上氣墊床的材質是由防水性的材料制成,使用時特別是體虛或者肥胖患者長時間臥躺后容易出汗,由于氣墊床的透氣性較差而使汗液不能得到及時的排除,引起并發癥的可能,同時也間接性的增加了護理時間和難度,使有的骨折病人的傷口、小關節或者石膏部位的皮膚組織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和護理。在預防骨科臥床病人褥瘡的作用中與使用水袋組的實驗組進行對比,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的作用相似。但對照組病人對使用氣墊床的舒適感體驗與實驗組比較,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5 小結
綜合來講褥瘡的好發部位與壓力、剪切力、摩擦力、潮濕、營養不良、感覺與運動障礙、醫源性有關。水袋靈活性大,自制水袋小巧,使用起來靈活性大,隨著而變化,適用于各種骨折長時間臥床病人的不同部位,使組織皮膚能得到更好的空隙,促進組織血液循環加快、減少局部組織持續長期受壓造成的缺血、缺氧、壞死現象,改善了骨科臥床患者由于長時間臥床皮膚長時間的受壓,消耗大量的營養而引起軟組織皮膚壞死潰爛,大大改善了護理的工作量和護理質量,適合于各種長時間臥床的骨折病人,患者感到舒適,愿意接受,患者易于配合等優點,適合各層次醫院的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明賢, 劉從鳳, 尚星敏, 等. 汶川地震傷員并發癥的壓瘡的治療與護理[ J ] . 遵義醫學院學報, 2009, 32( 1) : 77 78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474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180-02隨著優質護理服務的不斷開展,越來越多的醫護工作者把“以病人為中心”放在的了醫療服務的首位。人性化護理服務的本質是“以病人為中心,實施整體責任制護理”。人性化護理服務是要以病人為中心,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改變以前的舊觀念,走出以前等待醫生下醫囑而后護士執行的情況,護士主動了解病人的需求,評估病人的病情,根據病情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減少患者并發癥的發生。在臨床工作中,壓瘡以預防為主,根據病人的病情,避免產生壓瘡的危險因素,減少病人發生壓瘡的危險。我們運用人性化護理服務,在骨科臥床病人預防壓瘡方面取得了良好的進展,現總結分析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我科自2012年6月至2012年10月,對148例臥床病人采用人性化護理預防壓瘡的發生。其中男性96例,女性患者52例;年齡為9-72歲,平均年齡為36.5歲;下肢骨折50例,骨盆骨折23例,股骨粗隆骨折36例,股骨頸骨折33例,其它骨折6例;住院時間為3-24天,平均住院日數為13.2天。
1.2方法入院后給予病人braden壓瘡評分表進行評估。根據評分結果,應用人性化護理對病人進行針對性護理。2結果
148例患者中無一例壓瘡發生。3護理措施
3.1人性化護理培訓
3.1.1組織全科人員學習人性化護理服務知識和理論人性化的護理服務在我院開展時,先進行了人員的理論知識培訓與考核。因為,護理人員素質和能力的高低是開展和深化人性化護理工作根本。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我們要求護理人員掌握本專業的知識以外,還必須較全面的掌握醫學、護理學、人文學、心理學、交際學和社會學等知識,才能按照科學道理更快更好更全面地為患者健康服務。
3.1.2合理配置人力資源要開展人性化護理服務,必須配備良好的人國資源。為了使我們的護理工作更上一個臺階,我們加大了護士人才的投入,選擇老中青結合的方式,大學護理專業的新畢業的學性理論知識充足,但臨床經驗不夠,臨床經驗好的護士與病人的溝通廣大欠缺。所以,我們分為兩個小組,每個小組一個責任組長,共同分管病人,保證病人整體、連續的責任制護理。我們還完善了激勵機制,尊重與理解護理人員,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積極性,激發她們最大的潛能。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3.2braden壓瘡評分表的應用
3.2.1braden壓瘡評分表是判斷壓瘡發生危險性的一種重要評估方法,評估的具體方法包括:感知能力(完全受限計1分;大部分受限計2分;輕度受限計3分;無損害計4分)、潮濕程度(持續潮濕計1分;常常潮濕計2分;偶爾潮濕計3分;罕見潮濕計4分)、活動能力(臥床計1分;坐椅子計2分;偶爾步行計3分;經常步行計4分)、移動能力(完全不能移動計1分;非常受限計2分;輕微受限計3分;不受限計4分)、摩擦力和剪切力(存在問題計1分;潛在問題計2分;不存在問題計3分)、營養攝取(非常差計1分;可能不足計2分;充足計3分;豐富計4分)六個部分。分數小于11分為高危者,12-14分中都危險,15-17分低危險,大于或等于18分無危險。
3.2.2入院后對病人進行評分,填寫評分表,高危的病人及時上報護理部,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高危病人每三天評估一次,直到解除高危。[1]
3.3人性化護理服務措施
3.3.1評估病人心理需求,滿足病人心理需要:人們患病后,心理方面會產生焦慮、恐懼、孤獨等心理問題,從而產生一系列的心理需求。做為護理工作者,我們要了解病人需求,評估病人的心理,以病人為中心,及時溝通,多關心病人,給他們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指導他們如何配合治療。同時,可以將患者安置在空氣新鮮、陽光充足的病室內,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而致發熱。對長期臥床患者進行全身皮膚擦浴,按時翻身,保持皮膚清潔,增加抵抗力,預防感染。
3.3.2評估壓瘡危險因素,減少危險因素的發生
3.3.2.1減輕壓力,解除壓迫對于長期臥床的病人,我們要避免患者的局部皮膚長期受壓,對易發部位墊以海錦墊等特制墊枕,使其不直接接觸床面,減輕身體壓力,臨床上常用氣墊床減輕壓力。同時,要給病人勤翻身,協助臥床病人2-4小時翻一次身,以減輕對某一部位的固定壓迫,翻身時切忌拖、拉、推,以防擦破皮膚。[2]翻身后應在身體著力空隙處墊海綿或軟枕,以增大身體著力面積,減輕突出部位的壓力。
3.3.2.2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骨科許多臥床的病人,其引流液、尿液及便漬均可導致皮膚潮濕或不清潔,我們在手術后及時給病人鋪治療巾,避免病人潮濕。及時更換床褥,用溫濕的毛巾和柔軟干毛巾依次擦拭皮膚,動作輕柔,并可用賽膚潤、維生素E、護臀膏、麻油涂于皮膚表面,能夠在皮膚上形成保護層,防止皮膚水分過度蒸發,保護皮膚的柔軟性和彈性。同時,我們還用美皮康壓瘡貼保護兩側髖部及骶尾部等骨突出部位預防壓瘡的發生。
3.3.2.3改善營養狀況對骨科住院病人要進行營養狀況評估。對營養不良者進行原發病的治療給予蛋白質、高能量飲食,靜脈高營養等,不能進食的患者應盡早采用鼻飼,增加機體抵抗力和組織修復能力。根據病情盡量應用胃腸內營養,應予胃腸功能調理、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富含鈣、鋅等的飲食。若腸內營養不能滿足需要時,增加靜脈營養,必要時輸注血漿和白蛋白,保證全身營養支持,有利于提高皮膚的屏障功能,有效預防壓瘡的發生。
3.3.3以病人為中心,實施人性化護理服務們的醫療對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因此我們首先要尊重、理解、關懷病人。從入院那一刻起,我們就要把病人當作一個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來關注,幫助他們盡快熟悉環境及周圍的人;對他們提出的問題耐心解答;多與他們溝通交流,給予他們足夠的心理支持與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刻苦學習,提高專業水平,以嫻熟的技術服務病人。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為病人做細致的心理護理,進行心理支持、健康宣教、撫摸、社會支持可使病人應急情緒的消極影響減弱。同時向家屬及患者講解如何減少壓力、剪切力、摩擦力及其他發生壓瘡的各種高危因素,提高患者主觀能動性,積極預防壓瘡的發生。4小結
人性化護理是一個全新的認識和實踐,在臨床護理應用中,不僅轉變了護理人員的服務理念和整體形象,改善患者就醫感受,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實施人性化護理,可以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人性化護理是救治患者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通過對患者有效的溝通交流,使患者增強了預防壓瘡的主動性,主動更換并能互相交流預防方法而家屬則有意識按時協助患者翻身,對護理的定時翻身給予主動的配合,使壓瘡發生較以往明顯降低。[3]參考文獻
壓瘡是指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不能適時供給皮膚和皮下組織所需營養,以致局部組織失去正常機能而形成潰爛和組織壞死。壓瘡好發于身體受壓或缺乏脂肪組織保護、無肌肉包裹或肌層較薄的骨隆突處, 如骶尾部、足跟、枕部等處。骨科病人因牽引固定或手術或疾病自身原因需要長期臥床,成為壓瘡易發生的高危人群。我科2008年 5月~2009年 5月共收治臥床病人 50例, 經過采取積極的綜合護理措施, 無 1例病人發生壓瘡。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人 50例,男 36例,女14例。年齡 35~79歲。其中頸椎骨折合并高位截癱 2例,腰椎骨折 9例,骨盆骨折 15例,股骨頸骨折 24例。病人入院時皮膚完好,住院期間均未因長期臥床護理不當而發生壓瘡。
2 評估壓瘡形成的危險因素
2.1力學因素 壓瘡形成的主要因素為壓力、摩擦力、剪切力,而垂直壓力作用于皮膚是導致壓瘡發生的重要因素[1]。正常毛細血管內壓 2~4 kPa,當外部施加的壓強超過4 kPa時,就會影響局部組織的微循環[2]。有研究表明[3],當骶尾部受壓8~9.33kPa,肩部受壓4~6 kPa,坐骨粗隆受壓11.3~15 kPa,皮膚持續受壓 2 h即可發生壓瘡。摩擦力、剪切力可促進或加重壓瘡形成。
2.2 皮膚潮濕 長期臥床老年病人,大小便失禁及出汗引起的潮濕刺激,導致皮膚浸漬松軟, 易產生壓瘡。
2.3血液循環障礙及全身、局部營養不良 長期臥床致各臟器功能包括心臟功能減退、心輸出量減少、末梢循環差,皮膚受壓后易發生皮下組織缺血、缺氧,致局部組織營養不良。營養不良對機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可使皮下脂肪減少,蛋白質分解代謝加強,免疫功能降低。蛋白質、維生素、熱量的攝入不足,將致使皮膚抵抗力及抗壓能力降低,易導致壓瘡的發生。
2.4 心理因素 長期臥床病人經受疾病折磨,常有悲觀情緒,表現為精神萎靡,不配合治療和護理,這也是易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之一。
3 壓瘡的預防及護理
3.1 重視管理 護士充分認識壓瘡對病人身心的影響,是預防壓瘡的基礎。應用循證護理可提高護士的判斷能力、觀察力、理解力、科研能力及工作技能[4]。堅持預防為主,病人入院后即進行評估,對高危人群進行重點防壓瘡護理,既可提高護理質量,又可使醫療護理資源得以合理使用。將因病情需要嚴格限制翻身的病人作為難免壓瘡的重點監測對象, 有重點的制定皮膚護理計劃,并作為護理病歷一部分[5],實行三級監控,在病人或家屬積極參與下,由責任護士、病區護士長、護理部三級執行和監督,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也可減少護理糾紛的發生。
3.2 壓瘡的預防 主要在于消除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注意局部護理和病人全身情況相結合的綜合預防。避免局部受壓是有效預防壓瘡的關鍵,對病情允許能自行翻身的病人,鼓勵和協助病人經常更換臥位,根據病情和皮膚受壓情況應至少每 2 h協助病人翻身 1次;對不能自行移動的病人,將病人置于傾斜 30°并用枕頭支撐的,使病人始終避開自身骨隆突部位的壓力,病人平臥時床頭抬高不超過 30°[6]。在搬動時注意身體各部位的位置,避免拖、拉、扯、拽病人。長久坐姿的病人一般每 15min做 1次重量轉移或抬臀減壓的動作。對于自己不能獨立完成者,則需要護理人員每 1 h幫助進行重量轉移或抬臀減壓動作。
3.3 建立壓瘡監控記錄 在床頭建立翻身表,表中記錄翻身時間、等,翻身時間要嚴格按時間表進行,不得隨意更改,翻身前后要對壓瘡好發部位的皮膚認真檢查并記錄結果。對可能發生壓瘡病人,要及時應用氣墊床,每班查看 1次皮膚,并嚴格交接班,交接時由交班者搬動病人,接班者查看皮膚情況。對解除壓力 30~40 min皮膚持續發紅的病人,可用鹽酸山莨菪堿稀釋溶液涂抹受壓處皮膚,并置氣圈墊、海綿墊或軟墊于受壓部位,避免皮膚繼續受壓。用墊枕置于病人枕部、肩胛部或骶尾部等皮膚受壓處,減輕局部壓力,預防壓瘡的形成。本組病人有 4例皮膚發紅, 積極采取上述措施后, 2 d內皮膚均恢復正常。
3.4 保持皮膚清潔干燥 定期清潔病人皮膚,水溫勿過熱,勿過分摩擦皮膚,使用溫和的清潔劑,可用痱子粉吸潮并減少摩擦。大小便后要及時清洗會和肛周皮膚;如傷口有滲出液和汗液,要及時更換敷料和揩干,保持皮膚干爽。保持床鋪平整、干燥、無皺褶,如有潮濕或污染及時更換。保持臥床病人衣物清潔、柔軟、平整、干燥,皮膚完整、清潔、干燥。
3.5 加強營養 營養不良也是壓瘡形成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可使機體抵抗力降低和皮膚抗壓、抗磨擦能力均下降。根據病情給病人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素、易消化的清淡飲食,必要時按醫囑靜脈給予白蛋白或輸新鮮血,以改善全身營養, 可降低壓瘡發生率, 一旦發生,也可促進壓瘡早日愈合。
3.6 心理支持 良好的服務態度和耐心的解釋工作,是病人及家屬愿意接受和配合護理的前提,多與病人溝通,讓病人及家屬了解壓瘡發生的原因、 預防的方法以及壓瘡的風險,才能主動配合醫務人員,達到預防或減少壓瘡發生的目的,同時減少護理糾紛的發生。
4 小結
長期臥床的病人有無壓瘡的發生,全體護理人員重視是基礎,掌握病人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在臨床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并能保證護理措施的落實是關鍵,做好病人住院期間各個環節的護理,可有效防止壓瘡的發生,從而減輕病人的痛苦,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 泠.壓瘡的管理[J].中國護理管理, 2006 , 6 (1):62 -64 .
[2] 申羅英,葉 芳.褥瘡的防治及護理體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5,14(13):1782-1783.
[3] 林麗娥.褥瘡護理的進展[J].華夏醫學,1998,11(4): 517.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9-0339-01
便秘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癥狀,病因較為復雜,骨科臥床患者由于創傷打擊大,臥床時間長,傷口疼痛等原因,導致生活方式和排便方式的改變,多數患者會出現便秘,長期便秘不僅讓人很難受,生活質量下降,更是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便秘會誘發痔瘡、肛裂,損害肝功能,加重心腦血管的負擔。這些危害都是極為可怕的。筆者在骨科長期工作中探索骨科臥床便秘患者的護理方法,收到良好成效。
1 骨折臥床患者發生便秘原因
骨折病人多屬意外傷害,發病突然和對預后擔心,使病人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等心理變化。損傷疼痛、情緒緊張等應激反應均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 出現胃腸蠕動減弱。
骨折病人臥床時間較長,尤其是脊椎骨折、骨盆骨折病人,胃腸蠕動減慢,食欲下降,攝入食物及水分較少,腸內容物不足以刺激正常蠕動。
骨折后的老年人較易發生便秘。老年人牙齒多不健全,喜吃低渣精細飲食,因而缺少纖維素對腸壁的刺激,使結腸運轉糞便的時間延長;加之老年人腸肌收縮力普遍下降,提肛肌和括約肌松弛無力,造成糞便嵌塞在直腸窩內而成便秘。
排便習慣及姿勢的改變:正常人多采用蹲姿,利用重力和增加腹內壓促進排便。骨盆骨折及脊柱骨折的病人,因病情的需要,不能適應在床上平臥使用便盆排便,以致便秘。
環境的改變:有的病人在感覺到有便意的時候,因害怕大便的臭氣會彌漫于整個病房,引起他人滿,強將大便忍了回去。時間長了,大便的水份會被大腸重吸收,從而變得干燥,繼而引發排便困難。
2 護理方法
2.1 加強健康教育,注意觀察臥床病人有無腹脹,腸鳴音是否正常。腸蠕動減弱者要暫禁飲食。指導患者每天早上起來可空腹喝溫水沖的一勺蜂蜜加一勺陳醋水、蜂蜜對腸道有作用,陳醋幫助消化,有利于食物中營養成分的吸收。全天都應多飲涼開水以助潤腸通便。飲食應該增加含植物纖維素較多的粗質蔬菜和水果,如大蕉、火龍果、芹菜、地瓜等。禁止食用酒、濃茶、咖啡、辣椒、咖喱等刺激性食品。
2.2 適當運動:病情允許,鼓勵患者利用床上吊環鍛煉身體;教會其做提肛收腹運動;順腸蠕動方向行腹部環形按摩;做腹部熱敷(注意防止燙傷)以促進腸蠕動,預防便秘。要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不管當時有無便意,能不能排出大便),有便意時不要忍,馬上給予便盆大便,這樣有利于形成正常排便的條件反射。
2.3 單側下肢骨折的病人,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可使用坐便器在床旁大便,期間注意避免患肢負重。
2.4 保持心情舒暢,盡情開懷地大笑,大笑時,震動肚皮,有利于防止一、二天內的便秘。這對腸子有按摩作用,能幫助消化,且能緩解壓力與緊張;為消除顧慮,在排便時,為患者提供隱蔽的環境,如拉上屏風,防止干擾,及時的通風換氣。
2.5 對于3天未排便的病人,護士可戴上手套,在食指處涂上石蠟油,插入病人,轉動2周,從而刺激肛管,引起排便;或服用一些緩瀉藥物,我科臨床常用的有果導片、麻仁軟膠囊、乳果糖、開塞露等。超過5天無大便者,可給予液體石蠟油+甘露醇灌腸,方法是用注射器吸取20%甘露醇50ml、消毒液體石蠟油50ml,作為灌腸液,連接一次性吸痰管做肛管,協助患者取左側臥位或仰臥位,用石蠟油吸痰管,插入15~20cm,緩慢灌入灌腸液,囑其20~30分鐘后排便。此方法既能軟化大便,促進腸蠕動,引起排便,且一次性吸痰管較為細軟,減輕插管時引起的不適,方法更為簡單、安全。
3 小結
通過對骨科臥床病人中的便秘病人進行健康指導和治療,經臨床觀察,效果滿意。骨科長期臥床病人引發的便秘,不僅給病人身心帶來極大的痛苦,而且對疾病康復產生負面的影響。在護理病人過程中,要求我們護理人員要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全過程地認識問題,不斷更新知識,從而提高我們自身的護理認識、護理技能,提高了患者對我們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關鍵詞】 ICU;便秘;護理
ICU長期臥床患者,胃腸蠕動減弱,加之飲食和排便習慣的改變,常引起便秘。便秘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可見于多種疾病的癥狀群,是以下三種排便障礙中的任何一項或組合:排便次數減少、排便困難或排便不盡感、糞便干結堅硬。 便秘可以是功能性異常或器質性病變的一種表現,是臥床患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一旦發生便秘,將會對患者產生心理、生理影響,嚴重時影響到疾病的治療與康復。采用科學完整的護理方案,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現將本科對30例臥床并發便秘患者實施的護理措施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14-95歲,平均年齡67歲。其中神經系統疾病13例,呼吸系統疾病6例,骨折及多發傷5例,術后及其他6例。臨床表現為糞便干結、排便費力、常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適、口腔內惡臭味、食欲不振等全身癥狀。
2 便秘的原因
2.1 疾病因素。疾病導致患者不能正常進食或拒食及活動減少,食物攝入量不足,經胃腸吸收后剩余的食物殘渣對結腸壁產生的壓力過小,不能引起排便反射。
2.2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影響便秘的主要因素[1]。精神緊張、焦慮、恐懼、悲觀、心情抑郁這些心理上的變化可能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出現胃腸蠕動的減弱導致便秘。特別是老年臥床患者受心理因素的影響更為明顯。
2.3 藥物因素。許多患者需要長期服藥治療,臨床中某些藥物常有引起胃腸道不良反應的毒副作用,如環丙沙星、喹諾酮類藥物等,易導致患者胃腸功能紊亂,引起便秘。
2.4 環境因素。住院環境改變使患者原有生活規律被打亂,長期臥床,活動量減少,代謝率降低,使患者腸黏膜應激性減退,腸蠕動反射功能障礙,導致張力減退性便秘,是臥床患者便秘的主要原因。
另外,的改變使患者不習慣床上排便,有意抑制正常便意,結腸的活動受到抑制,引起排便放射的刺激減弱或消失而導致便秘。
3 護理措施
3.1 觀察評估病情。評估并記錄患者排便次數、性狀及排便難易程度,向患者或家屬解釋引起便秘的因素及預防措施。
3.2 心理護理。陌生的環境、人際關系的生疏,易引起患者的強烈情緒反應,住院后考慮問題多,擔心預后不好,治療時間長連累家人而產生憂郁情緒;臥床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單調而呆板的生活使患者產生消極情緒。因此,護士應因勢利導,有足夠的耐心和同情心去關心體貼患者,使患者感到親切的同時,對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和認識,消除緊張和焦慮的心理,指導患者使用放松技術,以減少患者的恐懼,精神緊張,心理不安,避免抑制排便。
3.3 飲食指導。在保證每日營養、能量的基礎上,增加飲食中膳食纖維含量和飲水量。同時保證充足的進水量,每日清晨空腹飲溫開水或蜂蜜水200~300ml,刺激胃腸蠕動。多食潤腸通便的粗纖維食物,粗糧如玉米面、蕎麥面、糙米、豆類等,蔬菜如韭菜、芹菜、大白菜、蘿卜、菠菜、絲瓜等,水果如蘋果、香蕉、梨等,囑患者蔬菜和水果不能相互代替。留置胃管鼻飼時可將蔬菜、水果拌成勻漿從胃管內注入。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3.4 腹部按摩。 臥床病人病情穩定后盡早床上被動活動,定時翻身、叩背,有輕度腹脹的患者,可按摩下腹部。按摩方法:患者排空膀胱后取仰臥位,雙下肢盡量屈曲,腹放松,用雙手食、中、無名指重疊在腹部,由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作環形按摩,按摩力度由輕至重,以患者能忍受為度,按摩時囑患者深呼吸,20min/次,2~3次/d。腹部疾患、血小板低于20×109/L、應用者禁止腹部按摩。按摩后,按氣海、天樞、雙下巨、雙三陰交穴,每個穴位按壓lmin左右。也可在足內踝后方、向上四橫指,做向心方向按摩[2]。此區是直腸反射區,按摩有利于排便排氣。
3.5 適當的治療。對于 3 d 未解大便者,要及時采取措施,可以在做按摩的同時配合服用胃腸動力藥,如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如果效果不理想、對便秘較頑固者,如既往有便秘史的患者可適當使用緩瀉劑,如番瀉葉5~10g代茶飲可刺激胃腸蠕動,促進排便。若有便意但排出困難者,可予以開塞露納肛,軟化糞便刺激排便反射。經上述方法仍排便困難者,可用開塞露40ml或60ml抽入60ml注射器連接吸痰管,讓病人取左側臥位,將吸痰管插入15~18cm,將開塞露全部擠入腸腔,盡量保留15~30min。必要時溫鹽水1000ml灌腸或戴手套摳出干硬糞便。
4 結論
排便是人類的基本生理需要,是維持生命的必要條件[3]。解除臥床患者便秘的痛苦,護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ICU臥床患者便秘很容易發生,所以護理人員應掌握便秘發生的相關因素及護理措施,早期預防便秘的發生。針對ICU臥床并有便秘傾向的患者,醫護人員應“以人為本”,對護理對象的多個層面進行系統護理,盡可能地降低便秘的發生率,從而為患者解除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滿足患者基本的生理需要,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殷磊,于艷秋.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22.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08-0181-02
循證護理又稱實證護理,是護理人員慎重、準確和明智地將當前的科研結論、護理技能和臨床經驗與患者完美需求結合,提出問題,尋找實證,用實證制定護理計劃,以對病人實施最佳的護理,它對促進護理研究的發展,提高護理服務的質量有著重要意義,它包含了3個要素:①可利用的最適宜的護理研究依據;②護理人員的個人技能和臨床經驗;③病人的實際情況、價值觀和愿望。這3個要素必須有機地結合起來,樹立以研究指導實踐、以研究帶動實踐的觀念,護理學科才能進步。同時,專業護理人員的經驗積累也是護理實踐不可缺少的財富。整體護理的中心理念就是要以病人為中心,從病人的實際情況出發,這同樣也是循證護理的基本出發點,如果只注重統一化的所謂最佳行為。就會忽視個體化的護理。
壓瘡又名褥瘡,是長期臥床病人容易發生的常見并發癥之一,由于機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造成組織缺血缺氧,加之全身營養不良而致潰爛和壞死。形成的條件主要有壓力、剪切力及摩擦力、局部潮濕等。壓瘡一旦發生,不僅給病人帶來痛苦,加重病情,增加病人和家屬負擔,有的還會引起護理糾紛。因此,壓瘡的預防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至關重要,尤其在腫瘤科,由于病人病程長、長期臥床、營養不良、消瘦、低蛋白等易發生壓瘡。
我科為綜合病房,每年收治的患者中有一大部分為臥床老年患者,為了探討壓瘡的預防,減少患者住院日期和醫療費用,我們對2006年1月~2007年12月的202名臥床老年患者運用了循證護理法,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收集2004年1月~2005年12月我科收治的臥床老年患者118例,其中男65例,女53例,年齡65~81歲,平均年齡73歲,采用傳統壓瘡護理方法,壓瘡發生了3例。收集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臥床老年患者202例為循證護理組,其中男120例,女82例,年齡64~90歲,平均年齡77歲,除入院時帶入壓瘡2例,未發生壓瘡。
1.2 具體措施:①評估易患壓瘡的因素。積極評估患者身體情況是預防壓瘡的關鍵,對患者發生壓瘡的危險性因素作定性、定量的綜合分析,常用的為waterlow壓瘡危險因素評估表進行評分[1],分值越大,壓瘡發生的危險性越高。對分值較大的(11~20)分患者,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通過使用評分法,對高危患者采取措施后,壓瘡的發生率明顯下降[2]。②心理護理:對于心理壓力大或有心理障礙的患者,做好心理疏導,教育陪護人員用親情和愛心關照老年患者,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狀態配合治療和護理。③減輕局部壓力:壓力是壓瘡發生的重要原因,使用糜子床墊,既有利于分解壓力,消除摩擦力,又有利于受壓部位保持清潔干燥。有研究發現,如果70mmHg的壓力持續2h,可能引起細胞不可逆的變化。對于易發壓瘡的高危患者,每2h翻身左或右斜30°,注意保證軀體穩定及墊空骨突部位,并盡量采用水平,以避免剪切力及摩擦力,應避免90°翻身,并應保持床鋪于身體呈45°,背部墊軟枕,使一部分重心落在軟枕上;使用輪椅的患者,椅墊為充氣及交替充氣墊。使用足跟及肘部保護器,要增進和鼓勵患者活動。④加強營養:營養不良是導致壓瘡的重要內因之一,改善營養狀況,合理補充營養成分,動態監測營養情況,為控制壓瘡演變及創面愈合提供條件,老年患者胃腸消化功能減弱,食量減少,容易造成營養不良。因此要改善老年患者的飲食,給以營養豐富、易消化、多維生素飲食,不能口服者,可給以靜脈補充,昏迷患者給以鼻飼,以達到營養預防壓瘡的目的。⑤局部按摩:對體質差或臥床不能活動的患者,在壓瘡易發部位和受壓部位,采取無損傷性輕按摩,避免拿捏按摩[3];對皮膚壓紅處禁按摩,避免繼續受壓,可局部置冰袋冷敷,也可涂紅花油或乙醇[4]。⑥對帶入壓瘡,創面外敷金因肽及胰島素,每日一次,并用紅外線照射,金因肽可加速創面肉芽組織生成和上皮細胞增殖,從而縮短創面愈合時間,是壓瘡治療中的新藥物;胰島素具有增進骨骼、肌肉對糖的利用,降低蛋白酶活性,促進糖元合成,使蛋白、脂肪合成增加;紅外線照射有助于組織吸收滲液,改善局部供血。⑦在做好壓瘡護理的同時,做好基礎護理,責任護士根據患者的原發病,壓瘡的部位、大小及營養情況制訂出最佳護理計劃,做到局部護理與全身護理相結合。⑧清除創面壞死組織,表面有膿性物時,用0.9%氯化鈉沖洗,無感染則不用抗生素。⑨積極處置原發病,如:穩定脊柱骨折、控制糖尿病血糖等,為壓瘡護理創造條件。
2 討論
2.1 提出護理問題:壓瘡的產生:壓力、剪切力、摩擦力、潮濕是壓瘡發生的主要因素;糖尿病、營養不良是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5]。在護理臥床老年患者時,每隔一定時間就要減輕壓力。另一原因為溫度升高[6],皮膚溫度每升高1°C能增加組織代謝和氧需的10%。當持續壓力引起組織缺血時,任何溫度的升高都將增加組織產生壓瘡的易發性。壓瘡是臥床老年患者護理中極為棘手的并發癥,有資料統計:71%的壓瘡出現在70歲以上的老人,臥床老年患者一旦發生壓瘡,不但影響疾病康復,還會給身心帶來很大痛苦。因此,為了更好的制訂預防壓瘡的最佳方案,我們采取了循證護理法,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結合臨床經驗,提出護理問題。如:①臥床老年患者易發生壓瘡的因素;②臥床老年患者易發生壓瘡的部位;③如何減輕局部壓力并降低局部溫度;④怎樣做好心理護理。
2.2 完善護理制度,制定并實施護理計劃:根據臨床提出的護理問題和有關實證,評審有關資料,學習成熟經驗,結合患者個體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護理計劃,并組織認真實施。在預防壓瘡的護理中做到入院評估常規化、難免壓瘡患者報告制度化。實施護理計劃過程中,不斷評估病征,隨時修改計劃,使壓瘡的發生率明顯減少,減少了患者痛苦,提高了護理質量。
3 體會
用循證護理指導臨床實踐,需要豐富的理論資源及實踐驗證,強調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以護理問題為出發點,將科研結果、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與患者需求相結合,將理論優化綜合應用于實踐;同時注重護理評價和質量監測,并在實施過程中激發團隊精神和協作氣氛,同時它注重終末評價和質量保證,有效地提高了護理的整體水平和護理質量,節約了衛生資源。
參考文獻
[1] Waterlow壓瘡危險因素評估表在老年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7.11
[2] 張長惠.采用評分法針對危險因素預防壓瘡.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6.15(5).202
[3] 曹順華,余小萍.老年人壓瘡的形成與防治措施的進展[J].上海護理,2005.5(4).52
[4] 李曉蓉.循證護理在骨科患者壓瘡預防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7.14
急性腦梗死好發50~6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其常合并有動脈硬化、高血壓、高脂血癥或糖尿病等危險因素。我們在充分了解腦梗塞的常見并發癥基礎上采用科學有效的護理方法,有針對性的減少腦梗塞發病給我們患者帶來的危害。如果護理措施不到位,將直接影響病人的治療效果和預后。預防并發癥方面的護理對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促進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1 心肌梗死及其護理:這是腦梗死的常見并發癥,很多腦梗死的病人在急性期,常常伴有心肌缺血的表現,有部分病人,可能發展成為心肌梗死。所以,對腦梗死病人,我們要進行常規心電圖檢查,如發現有心肌梗死,應對心腦血管病癥采取同時治療、同時護理方案。安排在CCU監護病房,減少探視,保持環境安靜整潔。給予低鈉、低脂肪、易消化的飲食為宜,切忌飽餐。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暢。密切觀察血壓、心率、呼吸、神志、表情、面色、出汗、尿量、口渴、末梢循環等。如休克病人,采取休克臥位。在應用抗凝劑治療期間密切觀察有無出血傾向。嚴密觀察示波器上心電圖變化,發生室顫時,盡快配合醫師采取非同步直流電除顫。當Ⅲ度房室傳導阻滯藥物治療無效時,應配合醫師置入臨時起搏器。
2 肺部感染的護理措施:由于急性腦梗死大多數發生在中老年人,老年病人由于年老體弱,大多有呼吸功能減弱,尤其是昏迷病人咳嗽及吞咽反射減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口腔分泌物滯留,肺部易發生感染。肺部感染成為腦梗塞的最主要的致死因素,因病人長期臥床,產生的沉積性肺炎有關,此外,病人使用抗生素不當,造成菌群失調,易感染。對意識清醒者,應鼓勵患者在分泌物多時,先深吸一口氣,然后用力咳嗽,盡量把痰咳出。在病情許可時盡早取半坐臥位,對昏迷病人,應將其頭偏向一側,及時吸痰,防止痰液、嘔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定時協助病人翻身和叩背,幫助痰液的排除。痰液黏稠時,給予霧化吸入,每4小時 1次。如出現呼吸功能障礙者,應給予氣管插管或行氣管切開,以保持呼吸道通暢。加強管道切口護理。對于意識障礙者,應采用鼻飼飲食,每次200~300毫升,兩次之間加喂水1次,以防止嗆咳引起吸入性肺炎。
3 尿路感染的護理措施:這種并發癥常見于留置導尿管的病人,鼓勵病人多飲水,對于尿潴留或尿失禁的病人行留置導尿,留置尿管期間,用0.9%氯化鈉加慶大霉素每日2次進行膀胱沖洗,。每日更換引流袋1次,并用碘伏棉球擦洗會陰,按時留尿送檢,警惕泌尿系感染。
4 褥瘡的護理措施:腦梗死因病人長期臥床,如果不經常翻身的話,造成局部組織長期缺血、壞死,就形成了褥瘡。預防褥瘡的最好方法是勤翻身,條件許可,應給病人使用氣墊床、氣圈。防止壓瘡發生,首先要保持床鋪清潔、干燥、平整、無渣屑, 1 h~2 h為病人翻身1次。溫水勤擦洗身體,保持皮膚清潔,同時促進血液循環。
5 便秘及其護理措施:急性腦梗死病人由于需長期臥床,胃腸蠕動減慢,大部分病人出現便秘,而便秘病人用力排便可使顱內壓升高,進一步加重病情。要及早預防便秘,首先讓病人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訓練在床上排便,注意用屏風遮擋,并教會病人如何用力。平時還要教會病人及其陪護人員按摩下腹部,以促進腸蠕動。飲食方面注意多食含纖維素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適當時給予口服緩瀉藥,必要時灌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