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03 14:48:1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區塊鏈技術的優點,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緒論
1.1研究背景
當前,我國的教育資源在大部分區域存在無法有效共享、分布不均衡、信息化成本太高、學員信息過于碎片化等問題。而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于2008年提出的區塊鏈擁有著去中心化、開放性、自治性、信息不可篡改、匿名性等優點。區塊鏈技術的這些優點,能在有效整合教育資源及學生信息的同時,完成跨國、跨平臺的優秀資源共享,從而使學生用更少的成本享受更優質的教育,使畢業生擁有更加公平的就業機會。在國際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早在2016年就已經成功地把學生學歷證書以及學生學習成績共享到其本校所研發的區塊鏈平臺,從而實現學生信息的公開透明;而美國計算機培養學校霍普頓學校在2017年將其學校的所有學生的學歷學位證書到了相關區塊鏈平臺上,供各種招聘企業進行查詢和驗證。而在我國,目前“區塊鏈+教育培訓”仍屬于市場空白,是需要較多人研發的“藍海市場”。
1.2研究目的及意義
區塊鏈因具備的多個技術特征:去中心化、高可信度和數據不可篡改等特性,被很多專家學者認為是人類發展史上繼信息化革命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目前,在全球的各個領域已經掀起了以區塊鏈為基礎的創新應用熱潮。而區塊鏈可以憑借其技術以及智能合約技術,結合大數據應用,打造一個有利于去中心化管理、減少資源信息化冗余、降低成本、便于教育產業與平臺緊密結合的區塊鏈平臺。“區塊鏈+教育培訓”有三大核心優勢。一是區塊鏈技術合理調整教育資源,讓學生以更少的成本獲得更高的教育。當前,許多地區因經濟等各方面比較落后,無法吸引有良好教育經驗、專業知識豐厚的老師,造成當地孩子無法接受更好的教育;同時,有很多有較好的教學想法的老師無法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進入正規學校,使他們的才華沒有很好的平臺去施展。如果將這些優秀的資源上傳到以區塊鏈為基礎的平臺上,通過區塊鏈技術將優秀的教育資源傳播到整個平臺,從而讓學生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二是區塊鏈技術可以使畢業生擁有更加公平的就業機會,同時增大企業的利益。如今社會上造假學歷流通泛濫,不僅對企業、高校的招聘、招生帶來困擾,而且也是對人才的不公。區塊鏈以其獨特特征,有利于鑒別真正的人才,使企業、高校、人才利益最大化。三是區塊鏈技術有利于跨平臺以及跨國的資源共享。目前,我國教育水平欠佳,通過全球性技術區塊鏈可以更好地實現國內與國外優質資源共享,互利性地實現教育資源最優化。
1.3研究的創新點
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和創新性,主要有以下幾個創新點:在研究內容上,本文創新性地將區塊鏈技術引入教育培訓方面進行研究。雖然已經有許多專家學者對區塊鏈技術進行了較多較為深刻的討論,但對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教育培訓方面,還是較為少見的。本文以區塊鏈為前提,對區塊鏈應用于教育培訓進行了可行性分析,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領域的缺陷。在研究思路上,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有較為深地突破。本文切實地進行了大量國內外文獻的研讀和討論,通過對比分析等方法,對各項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和進一步地探討。
2理論基礎及文獻綜述
2.1區塊鏈的相關理論概念
2.1.1區塊鏈的含義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興應用模式。所謂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系統中實現不同節點之間建立信任、獲取權益的數學算法。
2.1.2區塊鏈的分類和應用
區塊鏈按照不同的應用領域可分為公有區塊鏈、聯合(行業)區塊鏈和私有區塊鏈三種。而目前,區塊鏈技術已經廣泛運用于各個領域行業,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包括:教育培訓行業、藝術行業、法律行業、開發行業、房地產行業、物聯網、保險行業、金融行業等。
2.2區塊鏈的特征
一是去中心化。基于區塊鏈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儲存,因此區塊鏈任意節點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系統中的任何數據塊都由整個系統中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共同維護。二是信息不可篡改。任何信息只要經過驗證并添加至區塊鏈,就會永久性地儲存起來,因此區塊鏈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三是匿名性。交易對方不需要公開身份就可進行相應的交易。四是開放性。區塊鏈中的數據對所有人都開放,整個系統信息高度透明。五是自治性。區塊鏈采用協商一致的規范和協議,使得整個系統中的節點不需要人為參與就可在安全的交易環境中進行交易。
2.3國內外相關專家研究成果綜述
2.3.1國外專家學者研究成果
EricF.JeffR.(2018)批評了過去幾十年中學校領域的數字平臺存在的問題,如有效性、責任的擔當、獲得的知識的起源等方面的問題。同時介紹了區塊鏈的發展背景、特點,并詳細闡述了區塊鏈技術應用于衛生專業教育的可行性。作者認為采用區塊鏈技術的機構將能夠為沒有中間人的醫療保健專業人員提供認證和資格認證,同時認為區塊鏈有可能顯著改變衛生專業教育的未來,從根本上改變患者、專業人士、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圍繞安全、有效和負責人的信息進行互動的方式。MerijaJ.JanisK.(2018)通過對區塊鏈特征的介紹,分析了區塊鏈應用于教育行業的可行性。作者認為區塊鏈教育技術為學習者創建了評估和管理工具,這個技術創建了一個記錄、存儲和管理憑證的基礎設施,并為學習者提供了他們可以控制的可持續成就記錄,并且它還可以通過降低行政成本和官僚作風使大學受益。同時介紹了區塊鏈在教育行業目前的發展狀況:大多數歐盟國家正在試驗教育區塊鏈。
2.3.2國內專家學者研究成果
許濤(2017)介紹了區塊鏈的特征及優點,并了解了區塊鏈應用于各個行業的可行性。作者發現“區塊鏈+教育”正不斷發展,同時從三個角度:區塊鏈技術教學、區塊鏈技術校園傳播和區塊鏈技術教學平臺建設詳細地了解了“區塊鏈+教育”在歐美國家的發展情況。最后進行了對“區塊鏈+教育”在發展中國家及不發達國家的應用進行了展望。李青,張鑫(2017)介紹了以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的區塊鏈,指明了區塊倆在教育領域有很大的潛力。作者基于文獻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介紹了區塊鏈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情況,其次,探討了“區塊鏈+教育”的主要應用模式,最后,提出了“區塊鏈+教育”技術的優點和潛在問題。
2.3.3國內外專家理論研究對比分析
自“區塊鏈+教育”提出后到至今已經經歷了一個高速成長和快速發展的過程,國內外專家學者也越來越關注這一領域,都進行了大量的相關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關注于區塊鏈技術所能為教育事業帶來的變革。國外相關研究的關注點主要在“區塊鏈+教育”如何更為合理地應用以及出現問題的相關解決方法,而國內研究主要的關注點在于“區塊鏈+教育”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對這種技術的美好期待與展望。本文在先前相關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上,一方面通過可行性分析研究驗證區塊鏈在教育行業的應用及其前景,彌補之前研究在這一方面的空白,另一方面對技術層面的特征、方式及優缺點進行詳細地介紹,為教育機構、監督部門和投資者停工“區塊鏈+教育”具體應用和技術可行性的理論依據。
3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教育行業的可行性研究
3.1我國教育行業發展現狀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已逐漸轉變成為了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更新了工作、學習等的方式。教與學可以不受時間、空間和地點的限制。資本市場的快速涌入,使我國在線教育自2001年以來蓬勃發展。截至2017年末,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1.44億,手機在線教育用戶規模1.2億,且白皮書預測,未來互聯網教育用戶規模將保持5%左右的快速增長率,而在線教育市場將以超過20%的增速發展。然在線教育行業在快速發展下,很多問題也隨之凸顯,如網絡授課老師良莠不齊。目前,隨著高學歷高成績被看得越發重要,在社會上出現了多個學歷造假現象。因此,人們越來越迫切地需要一套更透明更完善的在線教育系統,中國“區塊鏈+教育”行業發展任重而道遠。
3.1.1政治分析(P)
目前,區塊鏈迅猛發展,多個國家已經出臺相關政策對區塊鏈進行規范。而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順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也出臺了相關政策對區塊鏈進行較為規范的管理。2016年10月,工信部頒發的《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指出了“區塊鏈系統的透明化、數據不可篡改等特征,完全適用于學生征信管理、升學就業、學術、資質證明、產學合作等方面,對教育培訓的健康發展有重要的價值。”2018年,上海教委的工作要點通報中,提出了“推進基于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的教育示范應用。”中國目前擁有發展區塊鏈的良好政治環境,因此區塊鏈在中國的發展是較為可觀的。
3.1.2經濟分析(E)
當下,我國經濟在政府調控下運行在合理區間,已基本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我國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需要更多的優秀資源來滿足自己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區塊鏈+教育”更能有效地滿足經濟發展過后人們所需要更多資源的問題。
3.1.3社會分析(S)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互聯的普及率逐漸提高,人均受教育程度逐漸提高,人們有更多的機會接納更多的知識,同時也逐漸提高了對新知識的接納度與認可度。而區塊鏈作為一種帶有大量優點的新技術,在有利于各行業健康發展的情況下,會被多數人士接受。但區塊鏈技術在當今社會認可度、接受度還比較低,因此仍需要進一步的提升。
3.1.4技術分析(T)
目前,互聯網的普及率逐漸提高,并處于較高水平: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我國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升級,人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互聯網,這為區塊鏈技術在大眾之間普遍應用提供了有利條件。隨著互聯網的逐漸發展,我國互聯網技術水平也不斷提高:截至2018年6月,我國IPv6地址數量為23555塊/32,半年增長0.53%。我國互聯網運營商已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在網絡層面支持IPv6的能力,未來互聯網市場會在用戶需求增多的條件下實現大幅度的增長。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基本完善為區塊鏈應用的發展提供了較為有利的環境。
3.2區塊鏈應用可行性之行業競爭分析(SWOT)
3.2.1優勢(S)
一是高度公開、透明性。區塊鏈系統中,除各節點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區塊鏈的任何信息對所有人公開,因此,整個系統處于信息高度透明的狀態。因為區塊鏈的這一特點,可以大大減少對教師通過教師平臺的作品的剽竊、盜版等行為;同時,可以從根本上保護知識產權。二是去中心化。區塊鏈是一個分布式賬本,可以通過將各個節點連接起來形成區塊鏈網絡。基于區塊鏈的這一優勢,可以將區塊鏈與大數據系統相結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教育鏈,使教育資源及有效信息更加有效地共享。
3.2.2劣勢(W)
目前,區塊鏈在我國發展還很不成熟。區塊鏈技術在教育行業的應用程度、社會認可度、接受度還比較低,且相關專業人士對于區塊鏈技術的研究還暫時停留在淺層的理論分析。因此,區塊鏈在教育行業還處于市場空白狀態,將區塊鏈引入其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金錢,這對發展程度相對比較低下的教育行業來說,是非常困難的。
3.2.3機會(O)
“區塊鏈+教育”在我國目前還少有相關人員涉足,因此從一定角度分析,“區塊鏈+教育”仍屬于藍海市場。它的許多潛在價值還屬于埋藏階段,如果相關教育企業把握住機會,就能獲得巨大的成功與收益。
3.2.4威脅(T)
鑒于區塊鏈應用于教育行業的巨大優勢,可能會吸引眾多國內企業。把握住機會的企業會獲得大量名氣與收益,這可能會使后來進入的企業一直處于劣勢。
4區塊鏈技術在教育培訓方面的應用前景
4.1區塊鏈技術在學生教育認證方面的應用
4.1.1教育認證方面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教育認證在如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對未來的就業、生活等方面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根據如今的情況顯示,目前社會上造假學歷泛濫,這對企業和高校的招聘與招生產生了很大的困擾,同時也是對人才的不公平。以如今現有的技術對教育水平進行認證,需要大量的時間與金錢,這對企業和高校來說成本太高。
4.1.2區塊鏈下的應用前景
通過將區塊鏈技術作為學生教育認證的基礎技術平臺,學校可以將學生的各類證書以及學校對學生的相關評定信息至區塊鏈平臺。這種應用,不僅可以降低企業及高校在鑒別人才時產生的相關成本還可以減小造假行為,提高就業市場的公平化。目前,印度已經有了Zebi的EduChain,他們的目的是利用區塊鏈技術來幫助教育機構更加有效合理地管理學生的相關信息。
4.2區塊鏈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應用
4.2.1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還存在著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行為。據相關情況來看,對高校的學術和創造性成果剽竊、搶占等現象時有發生,這嚴重打擊了相關學術研究者的創新動力和積極性。
4.2.2區塊鏈下的應用前景
區塊鏈擁有大量的相關優勢。通過區塊鏈的不可竄改的特點,可以將大量的論文和創新作品等技術成果上傳到區塊鏈平臺,從而使系統生成不可篡改且永久有效的記錄。通過區塊鏈高度透明的特點,在利益受到侵害時,可以及時取證,從而保護知識產權。
5結論及政策建議
5.1本文的結論
通過對國內外相關專家學者相關成果的研究,發現集中關注點都在如今教育培訓行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區塊鏈+教育”能改善這些問題的原因,同時都對將區塊鏈應用于教育行業產生的效益問題進行了探討。但國外學者主要關注與區塊鏈在各行業的應用以及如何彌補“區塊鏈+教育”在應用時所產生的一些問題,而國內學者的研究點主要在“區塊鏈+教育”的合理設想及美好展望。由此可以得出,“區塊鏈+教育”在國內還屬于藍海市場,將區塊鏈技術創新性地應用于教育培訓行業,可以使教育培訓行業獲得更大的提升。本文通過運用宏觀經濟分析、行業競爭分析等多個方法對區塊鏈應用于教育行業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得出了如下幾個結論:區塊鏈在教育培訓行業的前景較好,具有多個優勢;區塊鏈可以降低教育認證的難度;區塊鏈可以更加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區塊鏈可以適當降低教育培訓的成本。
5.2政策建議
5.2.1對于政府機構
比起區塊鏈,比特幣應該更為人所熟知,但是實際上比特幣的基層核心技術就是區塊鏈。它是一種用鏈的方式將不同的區塊連接起來的數據技術,而區塊則是一種按時間順序產生的并能用來記錄還未處理的事件信息。
它的運作機制是將原來由中央機構統一管理的交易信息轉變為可以實現全流程公開、而且是由全流程的各個運作節點來共同管理和維護的交易信息。這種新型的運作機制可以實現在缺乏中介的信用機構時同樣可以保證全流程交易信息的正確性和可靠性,從而到達降低交易費用和提升效率的目的。
區塊鏈主要有四個核心特點,一是沒有作為中介的信用機構的管制,各節點之間可以實現自我管理;二是各節點之間存在著共識機制,有利于保證全流程交易信息的真實性;三是各節點之間有其內在的特殊聯系,可以實現溯源性;最后一點是區塊鏈的數據都是高度可信的。
二、區塊鏈的發展現狀
目前,區塊鏈已成為了全球的熱潮,各行各業都在其的研究和應用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其中,最明顯的表現是新創立的大量的區塊鏈企業獲得了大量的投資,而且像金融機構、股票交易市場和一些大型的應用軟件公司也相繼的向區塊鏈企業進行投資或者積極使用區塊鏈技術。
到目前而言,區塊鏈對金融領域的影響表現的最為顯著,人們認為區塊鏈技術將最終顛覆整個原始金融的市場結構,主要應用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作為貨幣的比特幣
目前,以比特幣作為流通貨幣來取代傳統的紙幣和銀行信用卡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其使用的覆蓋面逐漸變廣。這種新型的貨幣不僅可以減少原始紙幣的發行成本和流通,而且可以提高貨幣流通和結算的效率,建立更為透明的貨幣監控系統。
(二)在跨境支付方面的應用
隨著全球一體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跨越國境的雙方交易變得越來越普遍,在跨境支付的過程中應用區塊鏈,可以達到顯著地降低交易成本和風險、提高交易效率和安全性的目的。
(三)在證券行業的應用
在證券行業使用區塊鏈技術可以提高金融交易過程的公開性和透明性,使每一個證券市場的參與者都具有獲取相同信息的權利,進而提高了運作效率。
三、區塊鏈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現狀
隨著以MOOC為中心的全球教育資源的網絡化、共享化的發展,在教育領域,人們的學習表現出了模式多樣化、知識全面化、地點隨時化等去中心化的特點。因此,著名的學者認為區塊鏈技術將會對教育領域帶來一次深層次的改革,而且就目前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授區塊鏈技術
在應用區塊鏈技術的熱潮中,許多大學紛紛開設了教授區塊鏈技術的專業或學科,而且在2016年,由多家企業共同創辦的區塊鏈技術大學建成。其中,像尼科西亞大學不僅開設了相關學科和專業,而且還設立了相關的碩士和博士學位,其課程以MOOC的形式在網絡中免費開放,以提高人們學習的積極性并做到學以致用,將其應用于其他行業以突破行業瓶頸。
(二)搭建區塊鏈技術教學平臺
通過提供教學平臺、建立共享數據庫,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形成統一的學習認證機制,使得學生可以在不同的地域、教育制度和環境下安全、高效的利用教學平臺,提高自身的知識和能力,減少學歷造假現象。同時還建立了學習儲存平臺,可以將人們在手機、平板和電腦等設備上的學習記錄存儲在平臺上,從而實現將其從設備、系統中解脫出來的目標。
四、區塊鏈在教育領域面臨的挑戰
目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還處于初始階段,而且大部分應用集中在金融領域,學者和專家對這個領域區塊鏈的應用研究的更多。但是目前研究的內容和技術不能從金融照搬到教育領域,因為相對于金融領域而言,教育行業存在著知識產權更為模糊,知識所占內存大,因而需使用更多的存儲空間等問題。主要的挑戰有以下幾種:
(一)在教育領域的研究少,應用過程易受阻
正因為目前區塊鏈技術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金融領域,在教育領域,人們的研究和實踐較少。同時,在應用過程中主要面臨著兩大挑戰,分別是缺少國家政策的保護和實踐成功的案例。因為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點會對目前存在的教育機構帶來巨大的沖擊,所以教育機構會對區塊鏈的使用持謹慎態度,無法將區塊鏈實現普及。此外,還因為成功的實踐案例少,所以大多數學者和專家目前仍保持觀望態度,無法進行真正的應用。
(二)數據分散化、碎片化,知識產權更模糊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的特點會削弱教育機構的職權和職責,使得數據以分布式的方式存儲,進而導致知識產權更為模糊,因此一系列的問題也將會出現。如,數據的所有權歸誰所有?使用權又歸誰所有?這些問題將成為阻礙區塊鏈在教育領域發展的重要而又亟待消除的問題。
1.引言
在Gartner公布的《Gartner2016年度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中,“區塊鏈”首次成為一個獨立的新興技術板塊處于接近曲線頂點的位置,是個備受期望的新興技術。有人說,16年是區塊鏈的元年,17年是區塊鏈的落地年。關于區塊鏈,現在還沒有統一的定義,可以根據區塊鏈的發展進程進行理解。區塊鏈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區塊鏈1.0可以理解為加密數字貨幣和公布式交易賬簿的區塊鏈理論,該理論認為區塊鏈可以看做一個所有節點都可以“記賬”,選出某段時間最快最好的“記賬”,然后將該頁帳發送給各節點的去中心化技術;區塊鏈2.0是指資產數字化加智能合約,與1.0最大的差別就是通過高級的編程語言把現實中的業務場景與邏輯在區塊鏈上加以實現;區塊鏈3.0是指結合互聯網、物聯網、認知計算,將區塊鏈應用在各個領域,而不僅僅是在金融領域。區塊鏈有著去中心化、集體維護、去信任、可靠數據庫、匿名化、可擴展等特征,引起了廣泛關注。
2.區塊鏈的優劣勢
2.1 區塊鏈的優勢
2.11 去中心化,不可篡改
以往的信息系統中,為了防止數據被篡改,都是靠多層設防來控制訪問。如果想進入數據庫,必須進行身份認證、識別權限等過程,而且該過程將會留下痕跡。這種傳統的保證數據安全的思路與銀行將金庫埋在地下深入類似。但是傳統信息系統下的整個業務網絡依賴于一個或幾個中心系統,一旦發生問題,包括欺詐、網絡攻擊或錯誤,都會導致整個業務網絡是出現問題,使得整個業務網絡較為脆弱。
區塊鏈對數據的保護則是另一種思路,即這些數據對每個節點的參與者都是共享的,沒有所謂的中心。區塊鏈的原理是基于共識算法與密碼學的、所有節點都可以“記賬”,選出某段時間最快最好的“記賬”,然后將該頁帳發送給各節點的去中心化技術。使用密碼算法確保網絡上的參與者僅僅可以看到和他們相關的賬本內容,交易是安全帶、授權的和驗證的。如果想要篡改數據,不是攻擊中心數據庫即可,而是必須“串謀”大多數節點,幾乎沒有可能。
2.12 提高效率,節約成本
傳統的商業模式中,每個參與方都有自己的賬本,在交易時各自更改,所以各方都產生了協調各參與方而帶來額外的工作。此外,為了解決各方的信任問題,常常需要一個中介機構來進行協調和管理,而各方都要支付給中介一定的服務費用,成本較高。
區塊鏈架構使每一個商業網絡的參與方都有一個共享的賬本,當交易發生時,通過點對點的復制改變所有賬本。去除了信任化,不必借助中介或對業務“合同”重復處理,從而優化業務流程、提高效率、節約成本。
2.13 高可用性
區塊鏈系統是每個節點都在實體的操作與控制下維護一整個副本,再基于共識算法使數據保持一致的活性系統。在這樣的活性系統下,單個節點遭到黑客攻擊、硬件出現故障、軟件發生錯誤或網絡遇到問題等情況均不會影響其他節點,也不會影響整個系統。該節點要想再投入工作,只需要排除故障、同步數據即可。此外,由于個別節點出現問題不會影響整個系統的穩定運行,一些節點可以下線進行系統的例行維修。這些都是區塊鏈高可用性的體現。
2.14 自動化
區塊鏈的自動化是指通過智能合約實現業務流程的自動完成,還有可信度高、透明、實時、強制的優點。智能合約是與區塊鏈1.0最大的差別,即通過高級的編程語言把現實中的業務邏輯在區塊鏈上加以實現。以往智能合約由于一直沒有一個合適的運行環境,即支持可信代碼的運行,故無法自動執行,但區K鏈的出現讓智能合約不再只是一個構想。結合資產數字化與智能合約就可以通過區塊鏈來描述許多現實中的業務場景,從而將區塊鏈應用到各個領域。
2.2 區塊鏈的劣勢
2.21 隱私保護不強
傳統信息系統中數據的隱私保護通常是由中心來進行的,但是在區塊鏈中,所有的數據對于所有節點的參與者都是共享的、透明的。現在區塊鏈對于隱私保護的解決方案是匿名,即只可以看到交易的信息,但看不到是現實中的哪個人進行的交易。該方案對于一些領域可以解決隱私問題,如比特幣,但是區塊鏈必將應用到更廣闊的領域,而對于一些需要實名的領域,這樣的解決方案可能不再適用。同態加密等新型密碼學的思想或許可以解決區塊鏈的隱私保護問題。
2.22 耗費大量資源
區塊鏈耗費大量資源主要體現全網算力和網絡寬帶兩個方面。由于區塊鏈是各節點都可以記賬,然后再選擇記的最快最好的帳,所以全網的算力不是類似于云計算的協同合作。每次只選擇一個節點的記賬成果,那么其他節點的運算就失去作用,被浪費。東北一家有2500臺礦機的挖礦廠每月電費達40萬元。另外,區塊鏈在運算時需要耗費大量寬帶資源,甚至可能導致網絡性能癱瘓。
2.23 升級機制不完善
傳統的信息系統進行升級修復時只需要先暫停運行進行集中升級即可,而區塊鏈的升級機制與傳統的信息系統不同,即區塊鏈無法關閉系統來進行集中升級。現在的主要解決方案有軟、硬分叉升級機制,但是還處在摸索階段,有待完善。或許稍稍弱化“去中心”或實行多中心可以幫助解決該問題。
2.24 技術難操作
區塊鏈作為一個全新的思想理念和技術,對于許多企業來說,從理解理念,到接受認同區塊鏈,再到實際運用區塊鏈技術都不是輕而易舉的。此外,互聯網是區塊鏈的基礎,目前等待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因此對于不熟悉網絡安全知識的用戶而言,即使將加密算法、共識算法作為黑箱的一部分,應用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外包也要支付大量的費用。因此,區塊鏈自身的復雜性可能會讓一些企業望而生畏,選擇保持原有的系統。
3.區塊鏈在供應鏈領域的應用趨勢
3.1 業務流程的跟蹤查詢
我國物流現在還存在著快遞丟失、錯領誤領、快遞員冒快遞、信息泄露、信息難以追溯等問題。通過區塊鏈技術記錄貨物從出發到接收過程中的所有步驟,并且不可篡改,從而確保信息的可跟蹤性。比如對于多式聯運,業務要經過多次中轉,故信息很容易缺失。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以保證各個參與方共享完整的信息,且易追溯和問責。對于快遞業務,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以保證顧客簽收行為的可驗證性,從而避免錯領誤領、快遞員冒領的現象發生。
3.2 產品的防偽追溯
區塊鏈可以完整記錄產品整個整個生命周期的信息,包括采購、運輸、生產、加工、配送、銷售、售后等環節。應用區塊鏈技術后,當產品出現問題時可以追溯到產品的原材料來自哪里、由誰運輸、在哪里生產和加工、什么公司進行配送、在哪里銷售及誰負責售后等信息,可以快速、清楚地找到出現問題的地方,且具有不可抵賴性,從而精準、快速問責。同時,也可以避免產品被偽造,有利于打假,保證消費者和各方利益。
3.3 實現智能化運輸
目前歐洲已經有地方利用區塊鏈、借助集裝箱嘗試實現智能化運輸,即把集裝箱信息存儲在數據庫,區塊鏈的存儲解決方案會自動決定集裝箱的運輸路線和日程安排,還可以對以往的運輸經驗進行分析,不斷更新路線和日程設計技能,使效率不斷提高。對于收貨人來說,不但可以隨時掌握貨物從出發到目的地全過程的物流信息,而且可以隨時修改優化貨物運輸的日程安排。
3.4 替代港航EDI的應用
在進出口貿易中,涉及到采購方、銷售方、承運人、港口及海關等眾多主體,有十幾種業務單證,極為繁瑣和復雜。現在各國都是由EDI服務商來專門負責數據的整合與交換,由于只有EDI服務商一個中心,因此存在著信息泄露和數據安全等問題。此外,由于各個參與方的數據都有不同的標準和格式,造成了現在數據標準與格式混雜的復雜局面。有著“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化”特點的區塊鏈可以取代EDI服務商的應用,使其不再是中心。供應鏈上各個參與方都是平等的,都可以共享各環節的物流信息,可以用統一的格式對數據進行更新,從而節約成本和高效交換數據。當某環節出現問題時,也可以快速追溯,精準問責。
3.5 完善供應鏈金融的管理
供應鏈金融主要是通過授信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為上下游的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但是我國的供應鏈金融遇到了交易流程不夠透明,核心企業對上下游企業評級和信息識別能力有限的瓶頸,而區塊鏈的應用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首先區塊鏈可以實現所有交易流程和數據的準確記錄,且不可篡改,實現供應鏈上各參與方數據的共享與同步。區塊鏈使得所有數據透明公開化也打消了銀行對中小企業交易數據的可信度的疑慮,從而降低了中小微企業貸款的難度。
對于核心企業對上下游企業評級和信息識別能力有限的問題,銀行可以將區塊鏈應用在供應鏈上所有的企業,來實現企業信用評級和信息識別的智能化,從而減少信用評級和信息核實的難度。
此外,現在我國銀行對于供應鏈金融中“預付款融資”和“存款融資”的在押品管理難度較大,即使安排“巡核員”也不能保證在押品確實在押。銀行可以通過區塊鏈來進行資產的智能化管理,從而清楚、準確地掌握在押品的實時狀態,減少風險和成本。
4.結論
區塊鏈作為一個新興的技術和理念,有著去中心化、集體維護、去信任、可靠數據庫、匿名化、可擴展的特征,可能顛覆我們現有的一切體系。與傳統的信息系統相比,區塊鏈技術有著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提高效率,節約成本、高可用性、自動化,智能化的優點。但是作為一個還未成熟的技術,區塊鏈也有著隱私保護不強、耗費大量資源、升級機制不完善和技術難操作的劣勢。目前的區塊鏈技術大多應用在金融領域,其他領域還在展望和探索階段。可以預測到區塊鏈在供應鏈領域會有業務流程的跟蹤查詢、產品的防偽追溯、實現智能化運輸、替代港航EDI的應用和完善供應鏈金融的管理的應用,值得期待,但是要真正落實區塊鏈在供應鏈領域的應用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張林.區塊鏈的優劣勢和發展趨勢[J].中國金融,2016(17):39-40.
[2] 孫建鋼.區塊鏈技術發展前瞻[J].中國金融,2016(8):23-24.
[3] 梅海濤,劉潔.區塊鏈的產業現狀、存在問題和政策建議[J].電信科學,2016,32(11):134-138.
[4] Y潤祥,魏長江.區塊鏈的應用進展與價值探討[J].甘肅金融,2016(2):19-21.
[5] 袁勇,王飛躍.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J].ActaAutomaticaSinica,2016,42(4):481-494.
[6] 謝輝,王健.區塊鏈技術及其應用研究[J].信息網絡安全,2016(9):192-195.
[7] 周立群,李智華.區塊鏈在供應鏈金融的應用[J].信息系統工程,2016(7):49-51.
[8] 李巖溪.結合區塊鏈技術的代收款解決方案[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6(23):60-60.
[9] 一冰,.區塊鏈技術,中國物流需要嗎?[J].中國儲運,2016(11):56-57.
[10] 徐凱.區塊鏈技術在港口與航運領域的應用趨勢研究[J].港口經濟,2016(12):5-8.
[11] 趙剛.區塊鏈將有助于大幅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J].中國儲運,2016(11):58-59.
[12] 吳思進.區塊鏈將在物流領域得到廣泛應用[J].中國儲運,2016(11):58-58.
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人事檔案管理是很復雜的一項工作。首先,人事檔案管理需要各部門的配合才能完成,檔案管理的相關工作人員需要一定的專業能力[9]。其次,人事檔案的文件量很大,涉及每個被記錄者。就當今的現狀觀察下,絕大部分的企業都在使用紙質人事檔案管理方式,管理人員的工作量沒有得到適當的削減,工作量巨大,在統計人事檔案的時候也很不方便[10]。按照對人事檔案管理方式的研究和分析,人事檔案管理方式存在很多問題,企業對于檔案的管理意識很薄弱,對于檔案的統計也在工作前后難以匹配,各個企業部門之間的管理不夠專業,這些都是目前可以觀察到的不足之處;在管理人事檔案時,最重要的是要保證檔案的完整性,不可收錄被破壞和攻擊過的檔案。檔案在共享時出現了技術上的困難和瓶頸,這些問題不但會降低人事檔案的作用,也會限制人事檔案的公開性。現今,管理人事檔案的工作人員水平有限,對專業能力的掌控高低不一;除此之外,絕大部分的企業在管理人事檔案時,所聘用的工作人員一般都沒有專業的技能和培訓,對檔案管理的知識知之甚少,管理經驗也不夠充足。有些企業會對管理檔案的人員進行較為短暫的統一鍛煉培訓,通過之后就可以成為檔案管理專員;其次,很多企業的人事檔案管理人員不僅只有這一個工作要做,還有其他的職位和工作需要完成,沒有辦法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管理檔案的工作中去。以上的種種問題導致了人事檔案的不完整,所記錄下來的信息出現丟失,存放數據材料不合理,導致記錄出現遺漏和缺失,使得人事檔案信息的真實有效性大打折扣。一般來說,人事檔案屬于企業資產,由企業自己保管和維護,不向公眾開放,僅在企業需要時提供一定的信息參考。這主要是考慮到人事檔案信息的安全性,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檔案的發揮。目前,還缺乏一種合適的技術手段來解決人事檔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問題。隨著電子檔案信息和電子數據的增多,對人事檔案數據的安全性要求越來越高。現如今的企業檔案信息管理系統中,人事信息的檔案儲存還有很多弊端,一方面是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員缺乏管理意識;另一方面在于網絡中的攻擊手段層出不窮,其破譯能力飛速進步,使得人事檔案信息更輕易就會被網絡外界因素所攻擊破譯,檔案被篡改或直接丟失不見,再加上沒有其余的節點對檔案信息做出備份存儲,所以在數據被篡改或丟失之后很難恢復,人們對人事檔案數據的管理可信度直接降低。
2區塊鏈技術應用于人事檔案管理中的必要性
在檔案管理中,人事檔案的管理就是對于管理技術的一種應用和突破。一方面,大數據時代推動的檔案載體正在從傳統的紙質向各種非結構化的電子存儲轉變;另一方面,管理模式的轉變,人事檔案管理在儲存收集,以及其使用的過程中,使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在絕大程度上提升工作的有效性,可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不確定因素。檔案管理收集信息的方式與紙質檔案有所不同,基于區塊鏈的人事檔案管理生命周期包含了檔案形成和管理的過程。如若檔案管理的部門只收集記錄人事本身的信息數據,這樣就會有很多的背景信息沒有被錄入,這些丟失的信息被稱為信息的元數據。檔案的全部管理流程,以及檔案的內容架構和背景都是人事檔案元數據中的一部分,這些數據存在的意義在于驗證人事檔案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可以將這些記錄作為證明所提供出來。元數據采集在目前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其類型較為復雜,數據的格式也比較繁瑣,管理程度和管理方式也較為分散。在存儲方面,國內一般都會采用較為常見的“雙套制”,這項制度是指人事檔案的信息一般由紙質版和電子版同時保存。人事檔案在使用中具有便于運輸、便于查找的優點,因為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的用戶可控不僅包括傳統檔案的用戶,也包括不可控的專業用戶和受益于各行各業、用途復雜的對象,而使用環境給人事檔案的安全帶來了挑戰。
3區塊鏈技術在人事檔案管理中存在的難點
在檔案管理領域中,區塊鏈技術也算是小有成果,可該項技術并未在實踐中得以多次嘗試,缺乏一定的穩定性,還需要更深一步地研究和探索。一般情況下,導致檔案丟失的原因在于區塊鏈技術在檔案管理中的集成。現有技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影響了檔案管理,降低了其管理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在檔案管理的實踐應用中,區塊鏈技術并不能解決數字檔案的應用問題。各種各樣的信息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得到處理,支持現代技術的可以更好地實現共享信息資源,可是由于缺少較為全面的數據,區塊鏈技術的實際閱讀環境等多種因素都成為了誘因,這就造成了人事文檔不可讀的問題,降低了人事檔案中的信息,使得文件喪失實用性。所以需要整理和合并分散的技術,對區塊鏈技術做出合理的整合也是關鍵考慮的問題之一。在人事檔案信息管理中,應用區塊鏈技術必須要確保基礎設施的配備完整,以及管理信息的專業能力,如果缺失這些東西,將耗費很多的資源。但是,制約區塊鏈技術全面推廣的問題有很多,在發展過程中,若是相關檔案部門的資源受到一定限制,將不利于區塊鏈技術的進步,阻礙其推廣應用。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檔案管理在研究探討的過程中還存在些許的風險,這種檔案開發和管理模式還處于起步階段,在工作過程中受到許多不同因素的影響。許多單位目前還在人事檔案信息建設的第一個階段,還不具備基于區塊鏈技術對檔案進行管理的專業強度。區塊鏈技術本身主要靠數字邏輯的采集,以及網絡中存在的邏輯來管理各類檔案信息,這就給檔案帶來了風險,因為網絡黑客可以按照逆向計算的方法入侵檔案信息庫,這就使得該技術具有一定的生態風險,要確保網絡環境的嚴格要求,對硬件和軟件這類基礎設施更需要重點觀察。可是目前的網絡環境穩定性一般,軟硬件設施相對滯后,導致了區塊鏈技術被應用的不合理,假使私密鑰匙意外丟失,歸檔的人事數據也會隨之不見,由此,利用區塊鏈技術解決人事檔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4區塊鏈技術在人事檔案管理中的應用
針對以上分析的人事檔案管理現狀與問題,結合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難點,提出了區塊鏈技術在文件檔案管理中應用的改善方法,具體如下所述。
4.1按照不同區塊鏈中數字對象劃分人事檔案類型
區塊鏈技術在一般情況下會按照不同區塊鏈中的數據對象來劃分,在管理中可分為鏡像類型、數字文件類型和資產證書類型三種。首先,區塊鏈中不存在的電子文件一般都被散列地存儲在各個角落,而這些文件就屬于鏡像區塊鏈,鏡像模塊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護人事文檔不受侵害。然而,區塊鏈技術的訪問大多數只存儲文件哈希值,不儲存文件會對效率等因素造成影響。數字文件可以在智能合約中進行區塊鏈儲存,該類型不僅具有數字文件哈希值一種表現形式。在最后一種資產憑據類型中,編碼是錄入文件的資產重要內容,屬于文件的憑據,其余的文件內容數據和哈希值存儲在區塊鏈上。人事檔案管理的復雜程度和組織性都是由檔案的憑證價值決定的,為保證高安全性的檔案存儲,使區塊鏈技術得到更高的穩定性,提高檔案管理的質量,可以實現準確且高效的管理。在檔案管理和服務中有效地融入區塊鏈技術,使兩項融合越來越穩定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和意義所在。
4.2基于區塊鏈的人事檔案管理分層
對人事檔案管理的實際情況做出區塊鏈技術的需求分析,按照技術基本設施要求提出基于區塊鏈的分層人事檔案管理構架層次,其中數據層包括了模塊數據和其余的相關數據網絡,網絡層包括P2P網絡,數據安全驗證包括人事檔案管理各個節點的共識機制;激勵層包括檔案管理與區塊鏈運行維護過程的機制,邏輯和算法代碼支持人事文件管理的自動執行過程,契約封裝各種可編程代碼業務,應用層主要是對人事檔案的應用場景進行管理。依照在實際工作中人事檔案管理的應用需求,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人事檔案實施流程如圖1所示。(1)確定人員鏈的成員,包括人事檔案、檔案部門、企業機構、政府部門是關鍵問題之一;(2)確定訪問鏈數據,包括人員簡歷、業績表、學歷信息、學歷證書、黨員或黨員信息等,根據信息內容設定范圍期限,當主體查看信息時可獲得訪問的權限范圍;(3)人事檔案部門根據員工的日常表現實時上傳至區塊鏈,節點一致后將信息記錄并共同維護,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可溯性;(4)提供檔案信息自動解密時間、自動審核文件訪問、自動認證文件等內容,合同簽訂時自動執行獲得權限,可隨時查看調用鏈上信息。
2008年, 鐘本聰 (化名) 發明比特幣時, 第一次提出了區塊狀鏈的概念。Nakamoto So希望允許互聯網支付直接從一方發送到另一方, 而不是通過金融機構。一個漂亮的解決方案為:以具有一致性的加密標記事務為基礎, 與不可摧毀的記錄區塊鏈相連接, 形成一個具有分段式時間的數據庫。在所有人包括政府、犯罪組織以及黑客面前, 這個記錄著所有比特幣的區塊鏈數據庫完全暴露, 但從未有任何黑客對其進行過攻擊。
雖然談論塊鏈時必須討論比特幣, 但它們是兩個獨立的技術。一些人把今天的塊鏈接技術與1992年 (萬維網之前) 互聯網的成熟和創新潛力進行比較。區塊鏈技術的潛力已經在各個行業得到了認可。自2013年以來, 已有120多美元的風險資本投資于120家連鎖企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Lockheed Martin) 、IBM和高盛 (Goldmansachs) 等大型成熟公司也開始在各自的行業中探索潛在的區塊鏈應用。
1.2 區塊鏈在網絡空間安全中的技術優勢
在并非極度安全的網絡上, 區塊鏈實現了可靠的交換信息, 解決了一個重要的疑難問題。如果惡意節點進行偽造包裝, 不斷地創建虛假數據, 或者是從某些渠道獲取真實數據, 區塊鏈都可以對其進行剔除, 避免有效數據被肆意篡改, 對數據完整性進行有效保證。除此之外, 信息傳遞技術與一致性機制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區塊鏈的近一步使用。當然, 與傳統的安全技術相比, 區塊鏈明顯更具優勢, 具體情況為: (1) 自治分布式數據管理結構在區塊鏈中被廣泛應用, 且節點自身都極具安全保護能力。節點根據規則, 逐步和一步一步進行惡意攻擊行為, 使得區塊鏈可以在不安全的網絡環境中運行, 它也可以阻止、對抗外部黑客和內部人士。 (2) 區塊鏈采用一致的安全機制, 利用網絡的整體實力積極抵抗個人惡意侵權。強大的網絡民意機制可以很大程度上限制惡意行為的產生, 當然, 即使惡意行為出現, 在這樣的環境下, 最終也會解體。我們主要通過誠實節點達成的一致性共識來阻擊惡意節點的攻擊, 即在網絡環境中, 規模越大, 安全性、可靠性越高。 (3) 良好的可擴展性在區塊鏈安全機制中得以形成, 如果可以隨意結合, 則更加靈活的安全機制將出現在更多行業中。當然, 區塊鏈的成功運行離不開這些優點, 不過正是由于這些優點, 反而促使網絡空間安全更有保障。
2 區塊鏈中的網絡空間安全技術
由于區塊鏈融合了很多安全技術, 既有傳統的安全技術, 也有新型的安全技術, 所以, 它可以提供諸多與眾不同、新穎的網絡安全能力。
2.1 散列算法
區塊鏈使用稱為安全哈希算法 (SHAs) 或散列的加密技術。哈希算法將任何數字信息 (包括文本、圖像、視頻等) 轉換為指定長度的位串, 例如由Sha256算法處理的256位數字信息的輸出。大體上講, 在安全散列算法中, 有兩個突出的特點: (1) 原始圖像具有不可逆性; (2) 輸入輸出字符串始終唯一。前者哈希可以很容易通過輸入值計算得知, 但原始輸入值不能被計算;后者方面, 不同的輸入值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相同的輸入值可以產生相同的結果, 即使輸入值出現微小變化, 輸出值也會產生重大變化。所以, 電子數據的完整性可以通過哈希算法得以驗證, 即便不檢查原始數據。
2.2 區塊鏈式結構
由一組組記錄組成的多個塊的鏈式數據庫即為區塊鏈, 且每當添加新的區塊時, 它會被放在當下區塊的前面, 而當下的區塊含有一個加密鏈接, 可形成塊鏈。整體而言, 區塊鏈含有多個結構, 擁有多個頁面, 且不同的頁面包含不同的內容, 不同的塊含有多個信息。其中, 最重要的3個項是前一個塊的哈希值、表示塊創建時間的時間戳和塊內容哈希值的My Chl根哈希值。
2.3 共識機制
共識是一個過程, 即使有一些錯誤的過程, 也可以稱為拜占庭將軍, 一組分布式過程可以實現價值或行動一致性。不同的一致性機制可以在不同的區塊鏈中得以使用, 且可以實現多方位同步, 包含諸多內容, 比如各方之間的信任、利益的一致性、網絡的形狀等。多個占主導地位的誠實節點與一些惡意節點可以被一致性機制結合起來, 在區塊鏈網絡中, 避免了惡意節點的優勢形成。所以, 區塊鏈網絡越大, 受到惡意傷害的程度越低。
2.4 區塊鏈網絡結構
從完全集中到全分布式體系結構, 區塊鏈可以使用各種網絡體系結構, 每種體系結構都代表了一種權衡, 即安全性與效率之間的權衡。在集中式網絡中, 網絡功能主要是通過外部節點依靠中心節點來得以實現。一旦中心節點受到破損, 則整個網絡可能受到破壞, 但單就功能而言, 每個節點始終是獨立的, 如果一個分散的節點被破壞, 則很難給整個網絡帶來巨大影響。
2.5 網絡節點類型
網絡節點可以是區塊鏈的普通用戶, 也可以是區塊鏈的安全保護器。網絡節點作為保護器可以通過參與一致性機制來保護區塊鏈安全, 但并不是所有節點都需要參與一致性的各個方面 (例如訪問權限的不同) 。根據網絡的使用情況, 區塊鏈網絡中的節點類型是不同的, 基于它們的相對能力 (例如處理、存儲、通信等) , 區塊鏈節點被分為3種類型, 包括完整節點、部分節點和簡單節點。
完整的節點被用作區塊鏈網絡的骨干節點, 對最新的、完整的區塊鏈數據庫副本進行建立和圍護是其最重要的功能。不過并非所有的節點都有此項功能, 有的節點僅有每個塊組成的鏈, 僅能對新的記錄進行生成傳輸記錄, 但不能否認的是, 在協商機制中, 它們仍能發揮重大作用。
3 區塊鏈在網絡安全領域的應用
區塊鏈技術在網絡空間安全領域有著巨大的潛力。目前, 至少在以下3個方面, 它可以對網絡空間的安全和保護起到直接的作用。
3.1 對網絡數據的完整性起到保護作用
大體上講, 以加密和信任為基礎的傳統保護方法已經不能起到完全保護的作用了, 因為網絡安全是極其脆弱的, 但塊狀鏈與其不同, 它保護存儲數據主要使用反向鏈接的數據結構, 并不是以加密信任機制為主。
眾所周知, 建立一個安全的網絡防御邊界并不是塊狀鏈的主要目的, 實現對邊界中的事物監督, 摒除所有假的不良信息才是它的追求。如果想要對塊鏈上的數據進行攻擊, 是得不償失的, 這意味著必須與整個塊鏈網絡競爭, 且價格十分高貴。
3.2 建立了更加可靠的網絡通信
在高度對抗的環境中提供可靠的通信是可以通過區塊鏈接技術實現的, 比如P2P消息技術, 每隔幾秒鐘世界上每個活躍的節點都可以收到由比特幣傳播而來的信息, 且大多服務由比特幣網絡上每個節點提供, 智能手機也在其中。一旦其他設施出現損壞, 僅通過高頻無線電、傳真等手持備用頻道便可實現比特幣消息的傳送。
對于塊鏈網絡而言, 并沒有唯一獨特的節點存在, 所以, 即使部分節點斷開, 正常情況下網絡依舊可以正常運行。如果單個節點受到攻擊, 則消息可經由塊鏈網絡迅速地流傳各地, 并不受其他因素影響。
3.3 可以做好網上資產管理
有形、無形資產均可以通過區塊鏈進行鑒別授權。對于無形資產而言, 區塊鏈可以在知識產權保護、綜合管理等領域運用, 且主要利用自身的時間戳和非篡改的特點;對于有形資產而言, 資產的識別、管理等均可以通過區塊鏈與其他網絡技術相結合而實現。除此以外, 房屋以及車輛等實物資產發放均可以通過安全可控管理得以控制。區塊鏈還可以將物聯網技術結合起來, 建立供應鏈管理的永久記錄, 建立源記錄, 在上、下游產業之間提品可追溯性和其他功能, 并提高產品使用的透明度和安全性。
4 結束語
區塊鏈顛覆了傳統的網絡空間安全假設和設計思想, 為網絡空間安全提供了一種新的安全保護模式和技術。區塊鏈是可信的, 可以在不可靠的網絡空間中提供可信的系統運行環境;塊鏈是透明和安全的, 使用反向數據結構存儲集中式數據, 并為添加附加安全協議提供了安全基礎;區塊鏈是容錯的, 一致性機制被用來將誠實節點強度與惡意節點相結合。這些特點為完善網絡系統和網絡的基本框架提供了新的思路。區塊鏈技術還在發展, 還有許多實際問題有待解決, 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 探討了將塊鏈應用于網絡各個領域的相關途徑以及方法, 對促進我國網絡安全保護水平的提升具有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一、引言
近年來,區塊鏈基于去中心化的特點,采用加密技術、共識機制和激勵機制等技術,成為協助會計行業發展的重要金融科技。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會計必將給我國的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帶來巨大的變化,并且會對新背景下的會計人才有新的要求。因此,本文從區塊鏈的本質出發,對其在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影響進行深入思考,進而探索其對我國會計人才發展方向的影響。
二、區塊鏈概述
(一)區塊鏈的含義
區塊鏈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08年11月中本聰闡述的基于區塊鏈等技術的比特幣系統的構架理念。2009年1月,自從出現了第一個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典型案例———比特幣,比特幣的底層核心技術———區塊鏈,開始被人們了解。區塊鏈是一種按交易達成的時間順序,將交易數據存儲到相應的區塊中,利用密碼學原理記錄交易情況,并通過哈希索引將各個區塊相連接組成一個主鏈的鏈式數據結構。其中的密碼學技術維護其中數據記錄的完整性,使得被保存的信息無法被篡改。區塊鏈具有三大特征:第一,公開透明。在區塊鏈系統中,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保密外,每一筆交易信息都對所有節點可見。第二,去中心化。整個網絡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是管理系統,每個節點信息獨立交互使得系統有序運行,無需信息中介即可實現。第三,非對稱加密。非對稱加密技術,使得數字簽名得以實現,保證了數據的不可抵賴和不可偽造。第四,信息不可篡改。區塊鏈的特地機制保證信息無法篡改。
(二)區塊鏈的系統架構
區塊鏈系統由數據層、網絡層、共識層、激勵層、合約層和應用層組成,如圖1所示。值得說明的是,應用層封裝了各種應用場景,目前區塊鏈技術已逐步應用于金融、政務、能源等多領域。會計領域也試圖探索區塊鏈驅動傳統會計發展,在會計的應用探索包括應用于會計記賬、稅務、審計、倉儲庫存等多方面。
(三)分布式賬本
分布式賬本是多方可以共同參與記賬的一個數據庫。區塊鏈實質上是一個分布式賬本系統,當分布式賬本系統進行交易時,沒有中心的存在,每一個節點都是中心,且該系統有一個公共的總賬本。每一個節點權力平等都可以擁有這個總賬本,每一個節點都可以維護這個總賬本,任何節點都可以以交易者身份使用它。假如甲和乙進行交易,甲可以直接把交易信息發送給乙,其他所有節點一起驗證交易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分布式賬本系統,擁有時間戳機制,時間戳和數字簽名,可以保證交易數據不會被隨意篡改。并且,這種分布式賬本不僅可以保障交易的重要信息不泄露。
(四)去中心化
中心化即在系統中有中心的管理設備,對其他節點有控制作用,各節點的權力不平等。中心化的組織結構是由一點向多個方向分散的形成的結構。與中心化系統相對的是去中心化系統。在區塊鏈系統中,每個節點權力平等,節點與節點之間可以自由選擇相互獨立交互。不需要中心化的管理配備。去中心化與中心化相比有很多優點:第一,交易更加安全性。去中心化的交易方法便捷且簡單,無第三方介入,不需要因第三方泄露而引發的風險。第二,節約資源。因為去中心化處理方式比傳統處理方式更加簡單與便捷,因此在大量數據進行時,去中心化的方式會更節約資源。第三,自主高效。在去中心化區塊鏈中,無第三方介入各節點之間直接進行交易,使得交易更加高效率。
(五)智能合約
傳統的交易,為了保證交易可信賴,交易雙方或者多方簽訂一個合約,使交易有序正常的進行。但是,在區塊鏈中引入了智能合約后,將傳統線下簽訂的合約以一定的方式固定下來,這種方式也就是程序的方式,通過一段固定的代碼,使交易能夠正常有序的進行。因此,智能合約實現了在沒有第三方機構下的可信交易。智能合約程序不是一個可以自行執行的計算機程序,它由外部信息推動執行,可以被認為是一個服務程序,能夠在狀態上執行。在交易中,區塊鏈只看交易完成與否,而并不在意付款方是否支付了錢、收款方是否收到了錢,這樣就會出現系統漏洞,智能合約恰好能夠彌補此漏洞。為了理解智能合約在交易中扮演的角色,以轉賬交易為例:A轉賬一筆錢給B,智能合約保證A支付價款,B收到價款。//簡單的轉賬智能合約Contract{functiontransfer(addressto,intamount){addressfrom=msg.sender;from.eth=from.eth-amount;//A支付金額to.eth=to.eth+amount;//B收到金額}}
三、區塊鏈對財務會計的影響
(一)記賬方式改變
目前,我國的會計核算是以集中式記賬方式為主,在區塊鏈技術引進之后,記賬方式將會發生改變,從傳統集中式記賬方式轉變為分布式記賬方式。從傳統集中式記賬方式轉變為分布式記賬方式,得益于分布式記賬方式的幾大優勢:1.區塊鏈系統下通過分布式記賬方式形成的賬本只有一個,也就是總賬。所有節點的權力完全相等,可以共同維護和運行這份賬本,對于這個公共賬本的交易信息需要經過廣播機制的核對才能記錄,在這情況下的各節點擁有的會計信息相同。因此,能夠保證了交易信息無法被篡改,一定程度上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2.在分布式記賬系統中,每個節點權限平等,無需分級授權,各節點擁有同一份賬本,所以即使某一個節點因為故障導致的賬簿的信息丟失,也不用擔心交易信息無法恢復,提升了系統的容錯力。3.在傳統的集中式記賬方式中,企業會計人員在經濟業務發生之后,需要人為的按相應的基礎進行確認、記錄和存儲,再將交易信息進行排序。區塊鏈技術因為擁有時間戳機制,加之分布式記賬方式,能夠使每一筆的交易信息可以追溯,進而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與準確性。
(二)數據結構完善
在傳統的ERP授信系統中,需要中心領導者根據職位授權才能完成會計記賬,所以信息冗雜集中。但是,在區塊鏈系統中,時間戳可以記錄每一筆交易的時間,并且對區塊鏈中每一區塊的交易信息按時間的順序記錄,使得區塊鏈上記錄的數據相比傳統的記錄更加清晰、更具有優越性。區塊鏈系統中,特定的算法可以保障信息真實,使會計信息可以追溯。并且,區塊鏈系統中只有通過加密驗證才能進行各項查詢、記錄操作,能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系統中,每一個節點都擁有完全一樣的權力,除了一些節點交易各方持有的私有信息可以保密外,交易的其他所有信息都是對外開放的,并且無論哪個節點的信息都可以被查詢。所有,在區塊鏈系統中,整個系統的交易信息可以實現高度透明,數據使用者可以清晰明了的看得到。
(三)會計事務所的商業模式改變
審計完成一個項目,是一個復雜且高強度的工作。在審計的過程中,審計項目負責人根據專業能力不同,分配不一樣的工作。在目前的技術下,審計人員還需要從事最基礎的工作,去現場核對最基本的信息,比如核對被審計單位的實際存貨存量是否與賬本記錄的相同。然而,在區塊鏈技術下,因為區塊鏈擁有時間戳機制,可以保證交易信息不被隨意篡改。因此能夠消除取證、跟蹤等方面的痛點和難點,減少獲取審計證據時花費的時間,進而提高審計效率。在區塊鏈技術下,所有的交易都可以集中的記錄儲存在區塊鏈中,由于區塊鏈系統中每個節點都有相同的權限,所以內外部信息使用者都可以隨時跟蹤這些信息區塊鏈獲得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并以此來監督公司的經營活動和財務狀況。因為去中心化的獨特優勢,可以使公司管理層與除管理層之外的其他內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之間降低信任成本,公司不再需要花費高成本聘請專業的審計機構來審核內部賬務信息或增強財務報表的可信度。目前,人工智能、云會計在不斷發展,對會計行業造成巨大的影響,一定程度上,釋放了一些低級的審計勞動力,簡單的工作,機器人將可以自動完成,并且其效率遠遠高于人類。區塊鏈的進一步的應用,加速了低端審計勞動力被取代,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低端的審計人工。不僅如此,企業還可以實現自動化稅務合規申報這些變化將使傳統的會計師事務所業務盈利模式變得難以維續,事務所并將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四、區塊鏈對管理會計的影響
(一)作業成本管理更加高效
作業成本管理是指對企業的作業和作業成本,通過構建許多的作業中心,來對企業的各個產品成本進行管理和控制,以達到提高客戶價值、增加企業利潤、為管理者提供決策信息的目的。在區塊鏈會計系統中,每個作業中心都由原始的職業中心轉變成了作業區塊,在作業區塊上,會計人員可以清晰全面地反映企業成本業務的全過程。在區塊鏈系統中,每一個區塊向下一區塊轉移的過程就是作業轉移的過程。由于技術的改進,使得企業會計人員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產品成本在各步驟如何形成,分析產品成本發生的原因,分析在生產過程中是否可以控制可以減少的成本。在區塊鏈技術下,直觀的數據流動,能夠幫助企業對想要分析的相關數據進行追溯和定位。會計人員利用完整的成本信息,通過對成本的分析,能夠幫助企業會計人員找到企業的決策漏洞,進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二)縱向價值鏈優化
價值鏈分為橫向和縱向價值鏈。以企業而言,橫向價值鏈是指與之相同的各個企業;縱向價值鏈是指供應商、企業和客戶,通過一系列交易活動將他們連接在一起構成一種鏈條關系。在區塊鏈技術下,縱向價值鏈中的各個參與人員都是區塊鏈系統上的一個節點,各節點都可以輸入與業務相關的交易記錄,而且各區域的節點都能夠獨立存儲交易信息。在區塊鏈節點上,不僅包括交易金額、商業折扣或現金折扣、銷售退回政策等有關交易信息的財務信息,還包括交易時間、與各供應商協商的時間、與客戶交易的時間等非財務信息。由于在區塊鏈系統中數據結構完善,交易信息為清晰的鏈式數據,且區塊鏈中的時間戳功能保證了以時間順序錄入交易信息,每一個與交易相關的信息都可以公開透明可獲取,這為能夠獲取更精確、更完整的資產計量、成本分攤等基礎會計信息提供途徑。除此之外,全部的數據對各節點開放,企業可以借鑒以往的客戶供應商信息,通過協調上游供貨商與下游銷售渠道的關系來優化價值鏈的流程。據此在相關上下游企業中進行價值鏈的重新選擇,以達到降低企業成本、提升企業價值的目的。
五、區塊鏈技術下對會計人才的要求與培養舉措
(一)區塊鏈技術下對會計人才的要求
1.需要具備更深入的管理會計思維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不同的是,管理會計側重對內的管理,以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加強企業經營管理為目的,強調發揮主觀能動性較多。而財務會計是對過去交易事項的反映和監督,強調發揮企業主觀能動性較少。在區塊鏈技術背景下,會計人員的職能正在潛移默化的發生變化,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對會計信息的核算,并且隨著大數據、云會計、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簡單的會計操作必然會被逐漸的取代,社會需要的是更高素質的人才。因此,從現在起,會計人員就該更加積極主動的加深自己的管理會計的思維,積極了解企業發展的現狀和行業發展的現狀,通過對比結合自身的專業能力,發現企業存在的問題,并向企業管理者反映,積極為企業的發展獻言獻策。2.需要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和數據庫處理能力目前,我國的會計人才,具備一定的會計知識,但是懂得計算機相關知識的會計人才較少。而在這個背景下,要理解區塊鏈的一些技術和機制,需要會計人員懂得計算機的知識。并且,在以后的工作過程中,我們必定與計算機不斷的打交道,如何在區塊鏈技術下的順利的完成會計的日常操作,對計算機和區塊鏈系統出現的問題進行維護,對于會計人員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要做到這些,需要會計人員掌握較高的計算機處理能力。另外,針對企業具體的管理問題構建數據分析模型,結合自身的專業知識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需要一定的數據庫處理能力。
(二)區塊鏈技術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舉措
社會的大背景在改變,在區塊鏈背景下,給會計人員帶來了新的挑戰,對會計人才有新的要求。因此,高校也應該適應時代要求,完善會計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具備新素質的會計人才。區塊鏈技術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舉措,主要是提升學生多元的知識儲備和能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在公共基礎課中增加數學建模、計算機操作系統、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數據結構、數據庫等跨學科的基礎課程,幫助學生了解計算機的運行原理、各種數據結構的組成以及計算機上的軟件如何被開發和有效運行。2.在專業課程中,高校增加公司管理方面的選修課,如《公司戰略》《企業兼并重組》《財務報表分析》等,打開學生的視野、樹立企業及行業全局觀,培養先進的管理思維。3.高校在公共課中,專門開設區塊鏈、網絡安全、計算機的運行和維護等有關信息技術的理論課程和重要的實踐課程,真正幫助學生懂得區塊鏈的系統架構和運行機制,懂得區塊鏈技術下的日常操作,讓學生明白區塊鏈后期運營維護的原理,使學生具備處理一些突發事件的能力。4.加入SPSS、excel、SQLSever等數據分析課程,使學生能夠初步或者熟練的運用數據分析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數據分析和輔助管理層決策的操作,真正提高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5.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終生學習”的觀念非常重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向學生傳授“終生學習”的觀念,讓學生真正意識到終生學習的重要性。另外,實踐是提升自身專業性的好方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應經常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會計實踐。6.最重要的是,面對信息技術的環境,充滿誘惑,高校要特別注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讓學生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不丟失基本的職業道德。
六、結語和未來展望
區塊鏈技術與會計的不斷深入結合,勢必會引導著會計行業發生巨大的變化,新時代會計人才既面臨著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挑戰。面對新的社會環境,我國會計人員應該提高專業素質,并且著重培養更深入的管理會計思維和提高自身計算機知識水平和數據庫處理能力。同時,高校也應以提升學生多元的知識儲備和能力為目的,提高在區塊鏈背景下會計專業人才的質量。雖然在不斷的發展,但是區塊鏈技術要完全應用于會計并給會計行業帶來益處,還有一些局限性需要克服。人們觀念的束縛、不完善的法律體系、區塊鏈的技術瓶頸、區塊鏈系統的穩定性、區塊鏈如何可以大量稽核數據、如何統一各部門數據接口,都將阻礙區塊鏈的發展。因此,區塊鏈技術要真正應用于會計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參考文獻:
[1]鐘瑋,賈英姿.區塊鏈技術在會計中的應用展望[J].會計之友,2016(17):122-125.
[2]賀慧.“區塊鏈+會計”的前世、今生與未來[J].會計之友,2019(18):155-159.
傳統企業觸網要融入互聯網基因
傳統企業想要觸網成功,不僅要與互聯網技術進行融合,還要與互聯網基因進行融合,二者缺一不可。
近年來,互聯網逐步從消費級走向產業級,并越來越多地與傳統行業進行融合。在融合的過程中,有些企業融合得較快,有些則較慢。
20年來,電信業在“+互聯網”的道路上鮮有成功,踩了很多坑。從ATM、Qos、軟交換、IMS、IPTV到i-Mode等,至少不能算成功。互聯網在“+電信”也踩了不少坑,從E-mail、VoIP、IM、SNS、IOT、OTT再到IDC和SDN,一將功成萬骨枯。
在《互聯網的基因》中就列舉了電信業在與互聯網融合中會犯的一些錯誤,總結了電信+互聯網的普遍規律,并闡述了互聯網基因到底是什么。
互聯網是有基因的,基因就是對互聯網技術的信仰,是一直傳承的做法,或是思維習慣等,通常把這些統稱為基因。互聯網和傳統產業的融合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技術層面上的融合,第二個階段則是基因上的融合。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信行業就已經在保持電信業思維方式的前提下,融入了互聯網的技術。其他行業比電信行業總體上來說晚了一些年,但也都是保持傳統思維方式前提下,只采用互聯網的技術。在深層互聯網基因層面上,沒有與互聯網發展的思維方式融合好,所以在觸網時遇到挫折甚至失敗,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兩步走,是必須經歷的過程。
傳統電信業在互聯網面前受抑制
傳統電信業在互聯網面前受到抑制是由架構決定的,新的架構將整個系統的控制權從網絡轉移到了終端,電信業今后要做更多的努力,才能留在原地。
20世紀60年代末,隨著計算機產業的興起,計算機廠家和電信運營商分別從需求側和供給側,開始了計算機聯網的技術路線之爭。經過30多年的博弈,20世紀90年代初計算機行業的技術路線等來了WWW強援,決定性地勝出了這場網絡技術的競爭。勝者使得TCP/IP技術――最大限度地將控制權放在終端上,最大限度地簡化網絡,讓網絡變傻。互聯網這種架構的學名叫“端到端透明”,俗名“智能終端傻網絡”。
今天看來,互聯網的幾乎所有特征,包括優點和問題、內在基因和外在性格,都與這一大戰結果有關。計算機界設計的“互聯網思維”,主導了網絡行業的“普世價值”。
在這種大框架的趨勢下,電信業在互聯網面前受到抑制,并處于被動地位是由互聯網架構決定的。智能都放在終端來實現,電信業管道化是不可避免的。這是由基因本質來決定的,想要這種架構是不可能的,除非不做互聯網了。
傳統電信業在與互聯網融合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內在的基因,還要與外在的性格保持一致,否則將無法構建互聯網生態。
云計算已發展成一種公共計算服務
云計算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公共計算服務,一種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云計算正在改變世界,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和習慣。
云計算跟用戶終端智能化不同,云計算是將越來越多的計算、運算、存儲等遷往到云端來處理。在這個發展趨勢下,用戶終端的智能化將會慢慢地被剝離。并且由于摩爾定律的減速甚至失效,終端增加復雜性的難度急劇上升,需要消耗更大資源,而這些資源只能云端來提供。
云計算掩蓋了摩爾定律減速的事實,可以說云計算、云服務的發展是為了彌補摩爾定律的減速。如果這個趨勢成立的話,未來十幾年里,終端產業就會像之前網絡產業一樣受到抑制,就會變成以云計算為核心,包括數據中心、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都屬于云計算的同盟。
目前,云計算的提出已有10年了,已經進入下半場。上半場通過產業的鋪墊,搭建了一個基礎的平臺。下半場的競爭可能是向深度去發展,聚集產業鏈上下游,形成產業生態。所有技術,都是在行業內受到足夠關注之后,有一個沖高,沖高之后都會有回落,隨后進行行業洗牌,冷靜再思考的過程。2017年云計算已經走出低谷期,經過一輪洗牌,把一些激進的洗出去,使整個行業有一個更深的認識。然后會迎來一次增長,使云計算更加商業化,價值更高。
區塊鏈只是眾多信息通信技術其中之一
隨著央行確定區塊鏈在中國法定數字貨幣和數字票據交易平臺中的重要技術支撐作用,區塊鏈在中國快速發展,并在明年會更熱。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其本質是一種分布式的數據庫,跟傳統數據庫相比,區塊鏈可以防止篡改。所謂的防止篡改是基于一種分布式的共識,當前所有的數據庫,在審核方面都是靠管理來解決的,而區塊鏈則是引入技術手段來解決的。
區塊鏈不會改變和顛覆世界,它只是眾多信息通信技術的其中之一。區塊鏈在商業方面會有很大的幫助,比如會計的復式記賬法存在一個問題,是沒有辦法對記賬做實時的監督,只能做事后的審計,這樣就留下了很大的隱患。但是區塊鏈就可以對實時的每一筆進行記錄,可以用第三方平臺記賬實時地進行審計。
區塊鏈對整個金融格局的影響至少還要5年以后才會顯現出來,目前還是做不到的。除了比特幣是一個成功的應用外,迄今為止還沒有第二個大規模成功的應用場景出現。而區塊鏈對整個世界的影響,產生類似復式記賬法這樣的影響,可能需要上百年,才能改變今天的金融、貿易格局。因為現今我們使用集中式的管理和記賬方式還是有優點的,當分布式的記賬方法使用之后,我們的監管以及法律的執行都需要配套條文的改變,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相關鏈接
生活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我們都是地球村的一員。當你把商品賣給永遠不會見面、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時。如果沒有信任中介的保證,交易是不可能發生。而支付寶承擔起了信任中介的作用,所以淘寶等電商在短短十幾年間快速繁榮起來。信任中介在整個龐大的交易體系中,扮演著一種中心化的重要角色。這是一種中心化的機制或模式,已經存續了幾千年,幫助人際間降低信任成本,從而促進交易的發生、交易頻率的增加、交易范圍的擴大。
然而,信任中介本身也是需要成本的,而且常常安裝的客戶端應用程序中。
區塊鏈可以理解為一種公共記賬的技術方案,其基本思想可以這樣理解:通過建立一個互聯網上的公共賬本,由網絡中所有參與的用戶共同在賬本上記賬與核賬,每個人(計算機)都有個一樣的賬本,所有的數據都是公開透明的,并不需要一個中心服務器作為信任中介,在技術層面就能保證信息的真實性、不可篡改性,也就是可信性。
相關鏈接
生活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我們都是地球村的一員。當你把商品賣給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時。
如果沒有信任中介的保證,交易是不可能發生的。而支付寶承擔起了信任中介的作用,所以淘寶等電商在短短十幾年間快速繁榮起來。
【中圖分類號】F239
一、引言
根據中注協的統計數據,2016年1月1日~4月30日,40家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事務所)共為2 842家上市公司出具了財務報表審計報告,其中標準審計報告2 738份,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82份,保留意見審計報告16份,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6份。筆者通過分析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的有關事項,發現對持續經營能力的重大不確定性無法獲取審計證據的1份,明確表明審計證據之間存在相互矛盾以及不確定性而無法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的1份,對重大異常事項無法獲取審計證據的4份。6家被審計單位,只有1家主業屬于典型的傳統制造行業,其余5家均不同程度的涉及新興產業,如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目前國內學者多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注冊會計師執業質量以及對相關利益者的影響方面進行分析,少有從技術層面論述與非標審計意見的關系。本文從一個具體案例展開,分析審計實踐給注冊會計師行業帶來哪些新的啟示。
二、發表無法表示審計意見的條件
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501號――對財務報表形成審計意見和出具審計報告》(以下簡稱“1501號審計準則”)的要求,如果審計范圍受到限制可能產生的影響非常重大和廣泛,不能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以至于無法對財務報表發表審計意見,注冊會計師應當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在極其特殊的情況下,可能存在多個不確定事項,盡管注冊會計師對每個單獨的不確定事項獲取了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但由于不確定事項之間可能存在相互影響,以及可能對財務報表產生累積影響,注冊會計師不可能對財務報表形成審計意見。在這種情況下,注冊會計師也應當發表無法表示意見。“1501號審計準則”指南明確區分了無法表示意見與否定意見的差異:前者通常僅僅適用于注冊會計師不能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而注冊會計師發表否定意見必須獲得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無論是無法表示意見還是否定意見都只有在非常嚴重的情形下采用。
對于審計范圍受到限制的情形,準則指南列舉了兩種情況:一是客觀環境造成的限制,例如由于被審計單位存貨的性質或位置特殊等原因導致注冊會計師無法實施存貨監盤;二是管理層造成的限制,例如管理層不允許注冊會計師觀察存貨盤點或者不允許對特定賬戶余額實施函證。第一種限制實際上是審計技術的限制或者說是專業勝任能力的限制,第二種限制主要責任在于管理層。除了客觀環境以外,管理層的“不作為”也可能形成第一種限制,因為審計畢竟不是“跳獨舞”。僅通過閱讀審計意見報告正文投資者很難分辨出是哪種原因,市場參與者通常會主觀地將責任歸咎于上市公司本身。
三、審計案例介紹
(一)被審計單位背景資料
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于1996年在深交所掛牌交易,2014年重組前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業,重組后主營業務變更為集成電路芯片設計。2015年12月,上市公司聘請A事務所作為年度財務報表和內部控制審計機構。A事務所歷時長達5個月的審計,最終對其財務報表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對重大資產重組時承諾的盈利預測實現情況發表了無法表示意見,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表了否定意見。
(二)審計意見引發市場連鎖反應
2016年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審計報告中,無法表示意見占全部審計意見的比例只有0.21%;被出具否定意見內控審計報告的16家上市公司占1530家披露了內控審計報告的上市公司的比例為1.05%。而且這兩個比例均少于2015年。這說明極少數的上市公司被出具這樣的審計報告,因此在市場上引起了極高的關注。相關利益者各方的分歧也使這家上市公司充滿了爭議。該事件給上市公司、監管方和投資者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首先是市場方面: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等有關規定,交易所對上市公司股票實行“退市風險警示”,自2016年5月3日開始,上市公司股票簡稱變為*ST,實施風險警示后股票價格的日漲跌幅限制為5%;因上市公司2016年1月業績預告和2016年4月的業績快報都公告收入大幅增長和持續盈利,而注冊會計師卻無法表示審計意見,年報公告后股票發生了異常波動,交易所要求股票自5月1日開始停牌1個月。投資者損失慘重:年報公告后股價大幅下滑,兩個月后的股價與業績快報公告時相比幾乎腰斬,大量資金出逃。上市公司健康、快速發展也受到較大影響:若上市公司下一年度的財務會計報告繼續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者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股票將自下一年度報告披露之日起暫停上市;按照《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的規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及最近一期的財務報表,被注冊會計師出具保留意見、否定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就會失去公開增發、配股、發行可轉換債券的資格。該上市公司正在進行的非公開發行,因而收到證監會終止審查通知而停滯。該事件引起監管方的高度關注:深圳交易所向上市公司發出年報關注函并要求回復和公告;當地證監局向上市公司發出監管關注函,并約談上市公司高管,要求聘請具備較高專業能力的會計師事務所對2015年盈利預測的實現情況進行專項核查。
(三)相關利益者產生的重大分歧
上市公司年報中披露了上市公司董事會與會計師的重大分歧,這種情況在市場上極為罕見。2015年度上市公司承接技術服務業務――數據中心維護運營服務和場地租賃服務。注冊會計師認為未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因此無法對該項交易實質做出判斷,因此發表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上市公司董事會卻認為,在審計機構審計期間,公司積極配合現場審計人員工作的開展,詳細介紹公司的業務模式,提供審計機構各項資料包括但不限于公司的所有采購銷售合同、會計憑證和單證、銀行水單和對賬單、行業分析資料、供應商往來資料等,同時配合審計機構現場走訪客戶、供應商等。因此上市公司董事會對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意見持保留態度。上市公司監事會同意董事會的意見。但監事長和獨立董事們卻認為鑒于注冊會計師無法發表意見,因此無法對此事做出合理判斷。看來各方當事人就此事件展開過一輪異常激烈的博弈。這無疑給市場監管者和投資者做出正確判斷出了難題。通過閱讀上市公司年報和公告,可以看出各方的主要分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審計范圍受到限制的程度是否廣泛到對整個報表發表無法表示意見
上市公司的該筆交易通過境外子公司實施。而注冊會計師恰恰認為上市公司未對境外子公司實施有效的內部控制,比如存在未簽訂合同或協議且未履行必要的資金管理審批程序下支付資金的情況等。內部控制缺陷導致注冊會計師實施了更多的實質性測試程序以發現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是否存在真正的重大錯報。但對于重大異常交易,注冊會計師認為即使實施了包括盤點、實地走訪等審計程序仍然無法獲取令其滿意的審計證據,且對財務報表的影響具有廣泛性。而上市公司董事會認為自始至終積極配合,審計范圍未受到任何限制。
2.重大異常交易的真實性
從上市公司公告的會計報表可以看出其客戶高度集中。2015年收入3.75億,前5名客戶收入比例占總收入的74.87%,其中對第一名的客戶收入占24.01%。上市公司與第一名客戶只發生了一筆交易即“數據中心的租賃服務”。因此,注冊會計師判斷該筆交易屬于重大交易。上市公司數據中心的運營模式為建設+租賃,但建設現場未見混凝土大樓和空調系統,而只有若干集裝箱機柜。注冊會計師認為在境外建造如此規模的數據運營中心,并未采用慣常建設方法,且只有一個租賃客戶,當屬于異常交易。交易背景是否符合正常商業邏輯,是消除注冊會計師對其真實性懷疑的焦點。
上市公司的解釋是,公司“數據中心的租賃服務”屬于主營業務中比較新興的業務,公司采用的模式與傳統常規的數據中心運營模式不一致,屬于定制化的一個數據中心,公司承擔的是硬件設施的建設租賃服務,數據服務器的購置和運營等由客戶自行負責,同時公司沒有采用常規的建設混凝土大樓和空調系統,而是采用目前世界比較新的集裝箱式機柜模式,同時采用了風冷技術,兩種數據中心比較,公司模式比傳統模式下大幅節約成本。顯然,上市公司董事會的解釋未能說服注冊會計師,而注冊會計師又實施了哪些有針對性的審計程序呢?
(四)審計過程分析
自2015年12月注冊會計師進駐現場審計,至2016年4月底出具審計報告,歷時長達5個月。2016年2月注冊會計師赴境外子公司進行現場審計并進行了盤點,發現上市公司客戶擬在數據中心放置并運行25200個服務器,2015年度只正常運行了2520個服務器,占總服務器的10%,而收入確認按照合同約定全額確認,與僅為正常運行的10%服務器所提供的服務嚴重不匹配。項目組內部討論后立即向事務所風控部門匯報情況。注冊會計師就收入的確認問題與被審計單位管理層進行溝通,卻發生了重大分歧。管理層認為公司在2015年已經按照客戶需求準備了客戶服務器需要的所有機柜,隨時可以滿足客戶的滿負荷運營,但客戶因其自身原因在2015年內只啟用了一部分服務器,并非公司原因導致,公司已經實際履行了與客戶的合同約定;公司提供的是租賃與運營維護,其收費模式與客戶啟用多少機柜無關,因此公司2015年的收入確認是按照合同約定的全額進行確認。該分歧一直持續至2015年4月。在此期間,注冊會計師補充了針對舞弊的審計程序,如調查上市公司客戶的背景,實地走訪等,但通過訪談得到的信息不足。上市公司原定于2016年4月下旬同時披露2015年度報告及2016年第一季度報告,因重大分歧未解決,披露時間推遲至2016年4月底。臨近公告日,注冊會計師正式向上市公司通報,擬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上市公司表示可以根據注冊會計師已取得的審計證據調整會計報表,注冊會計師認為未取得關于收入和相關資產的充分證據,拒絕了被審計單位的調整要求。2016年4月底,上市公司召開董事會,未通過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意見并在年報中披露。獨立董事和監事長表示無法做出合理判斷。他們認為,公司應當在業務真實性的前提下基于會計謹慎性原則確認收入,并一致要求公司立即啟動相關解決方案(包括但不限于重新聘請會計事務所對2015年年報進行審計),積極、有效和穩妥地消除上述事項及其后果。
四、透視分歧原因
2015年該上市公司業務發生重大變化,其芯片開發和銷售市場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因此主營業務轉變為數據中心出租業務。上市公司客戶背景撲朔迷離,數據中心出租收入的商業邏輯未得到合理解釋,是注冊會計師無法給出明確鑒證意見的主要原因。在市場各方壓力下,上市公司終于在年報后披露了數據中心業務與區塊鏈技術有關。但審計期間,公司管理層向注冊會計師的解釋與后來公開披露信息不完全一致。而區塊鏈技術的具體應用,注冊會計師也并不熟悉。這是造成雙方重大分歧,僵持不下的重要原因。
2016年區塊鏈技術的概念和題材逐步升溫,這與2016年1月20日人民銀行召開數字貨幣研討會有關系,與會專家提出爭取早日推出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在2009年誕生以來就充滿了爭議。區塊鏈技術的本質是去中心化,而區塊鏈研究工作組組長、中國銀行前行長李禮輝在“2016年全球第二屆區塊鏈峰會”上所指出的,區塊鏈完全“去中心化”的特性在金融領域并不適用。完全“去中心化”的結構只適用于比特幣這類流量很低、每秒幾筆的低頻次交易,而在金融應用場景中,高頻次是常態,因此“去中心化”并不適用。假設人們對未來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粗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區塊鏈技術1.0”貨幣階段、“區塊鏈技術2.0”可編程金融階段、“區塊鏈技術3.0”廣泛應用階段,那么比特幣只是區塊鏈技術最底層的應用。雖然區塊鏈技術最終可運用于身份認證、物流、醫療,甚至是審計等,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將會產生變革性的影響。然而那個時代的到來畢竟還有些遙遠。世界上本沒有比特幣這樣一種貨幣,自從一個被稱為“中本聰”的神秘人物發明了比特幣算法以后,有無數投機者們開始了狂歡。而生產比特幣被人們形象的稱為“挖礦”,屬于比特幣產業鏈的最底層。上市公司究竟在做些什么,注冊會計師憑借自身的那點外行知識,很難做出準確判斷。
五、啟示和建議
(一)重新審視審計成功與失敗
注冊會計師遵循了審計準則未發表錯誤的審計意見,是否與審計成功劃等號?財務報表審計的總體目標是要對財務報表整體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錯誤導致的重大錯報獲取合理保證。從市場和投資者需求的角度上講,明確的鑒證意見才有意義。
實踐中,注冊會計師在無法獲取充分、適當證據時,首先考慮解除業務約定的可能性,如果在出具審計報告之前解除業務約定被禁止或不可行的情況下才會選擇發表無法表示意見。從主觀講,無法表示意見是一種態度而不是一種鑒證意見,是注冊會計師免除法律責任的一種保護措施。客觀上講,注冊會計師無法給投資者一個明確的鑒證意見時,對資本市場和上市公司可能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社會審計體現的是一種委托關系,或者說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一種契約關系,注冊會計師沒有給投資者提供充分的信息以進行決策,審計的總體目標就沒有實現。實務中,美國SEC甚至對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采取限制的態度。本文案例中上市公司與注冊會計師誰是誰非,筆者僅根據公開披露信息無法做出判斷,但至少當地證監局和獨立董事都表明了將事情徹底查清楚的態度。否則上市公司是否完成了重大資產組中的盈利預測和業績承諾將成為一個懸案,無法給投資者進行交代。所幸的是年報公告后的6日內,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即根據當地監管局關注函的要求,先行履行了業績補償義務,并表明待盈利預測實現情況的專項核查結果確定后再補償與年報披露金額之間的差額,多出的部分則無償贈與上市公司。
(二)傳統審計技術面對企業的“創新”很無奈
企業的“創新”包括技術、產品、管理、營銷等各方面的創新,在市場經濟中表現為新技術、新產品、新的盈利模式、甚至是新業態等。當然也包括披著“創新”的外衣,實際是舞弊的情況。傳統審計技術已經遠遠跟不上企業創新的腳步,解決不了企業創新帶來的一系列困惑。
上述案例中,注冊會計師遵循了審計準則,執行了可以執行的所有審計程序,窮盡了教科書中所有的審計方法,包括觀察、檢查、函證、盤點、訪談、調查、分析性復核等傳統方法,并針對舞弊執行了有針對性的審計程序,比如在工商征信系統網站、香港注冊處核查上市公司客戶及供應商的信用情況、對客戶及供應商進行實地走訪、檢查交易合同和交易資金流水、檢查證據鏈中原始單據的完整性、真實性及邏輯性、咨詢IDC行業專家關于境外業務商業合理性、技術可行性和收費方式是否符合行業慣例、聘請IT專家重點關注相關資產的存在性、服務器正常運轉所需的物理環境以及動力、數據存儲及傳輸方式的可行性、在網上向境外托管服務器的商家進行了解和詢價以佐證其合理性等等。執行這一切審計程序歷時長達5個月,注冊會計師仍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審計證據。這引發了我們一些深深思索。
(三)審計實踐對新技術的需求是推動審計技術創新發展的根本動力
就注冊會計師而言,社會需要其發現重大舞弊,這種根本性的導向影響著審計目標,進而催促著審計能力的提高。審計行業正面臨技術革命。未來的競爭,是審計技術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
2011~2013年由審計署審計科研所牽頭首次組織實施了審計機關審計技術創新情況的專題調研活動,對2006~2011年期間審計機關審計技術創新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印發了《審計機關審計技術創新情況專題調研報告》,2013年后續印發了《審計機關審計技術創新發展報告》。后者指出:目前審計技術創新活動面臨的最為突出的困難和問題有:一是缺乏技術創新人才,人才是技術創新的關鍵;二是審計成果考核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技術創新不同于一般的審計項目,它是一種探索性活動,有成功也有失敗,需要制定不同于一般審計項目的成果考核機制;三是審計技術創新帶來了一系列的審計證據問題,在取證、認定、歸檔保存等方面,目前還沒有制定統一的規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技術創新活動的進一步開展;四是缺乏專門的審計技術創新的交流平臺和定期交流機制。
目前社會審計尚未有較高級別的組織出面或牽頭進行審計技術創新方面的研究。呼吁理論界和實務界,在審計技術方面加強合作和研究。在審計技術創新研究方面做些腳踏實地的嘗試。比如研究持續審計、研究審計信息化和利用大數據、研究審計的立體思維模式、研究一些與新業態相關的審計方法等。
(四)提高審計報告價值是資本市場的迫切需求
金融科技是基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一系列技術革新,全面運用于包括且不限于支付清算、借貸融資、理財、零售、銀行業務、保險等領域的科技,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與此同時,金融科技的發展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風險與挑戰,于是監管科技(RegTech)應運而生,從全球范圍內看金融科技最新發展與監管科技的走向趨勢,為新情況下我國金融監管提出新思路。 監管科技興起與演進
所謂金融科技,是科技與金融的結合,落腳點在于金融,英文表述為FinTech,是Financial Technology的縮寫。其概念眾說紛紜,比較權威的是來自金融穩定理事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簡稱FSB)的定義:金融科技是指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它能創造新的業務模式、應用、流程或產品,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或金融服務模式產生重大影響。
金融科技的發展有利于解決傳統金融模式下無法解決的信息不對稱、高風險、高成本等問題。通過創造可以為社會廣大群體適用的金融產品,使得廣泛的社會階層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構建在新技術上的金融模式不斷沖擊著傳統的金融運行方式,傳統監管面臨巨大的機遇與挑戰,由此有人提出了以技術對抗技術,用監管科技(RegTech)應對金融科技的想法。
監管科技是與金融科技相對應的概念,意在指技術與監管相結合以應對新的金融科技,英文表述為RegTech,是Regulation Technology的縮寫。監管科技被定義為一種應對科技創新帶來金融行為合規問題的新技術,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FCA)有一個經典描述:“運用新技術,促成達成監管要求。”
監管科技作為從金融科技概念引申出的概念,嚴格意義上是金融科技的分支,其具有實時性、高創新、專業性強等特征。相比傳統監管,監管科技具有三方面優勢:第一,促進企業去合規,提升配合監管的能力;第二,改變監管者和被監管者進行監管的方式,使監管實時動態,強化對市場的檢測能力,提高了金融服務效率;第三,改進監管者監管方式,降低監管難度、成本,比如美國存在大量監管科技服務公司,專門為客戶公司提供技術解決方案以降低合規成本。 發展趨勢與問題
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主要圍繞著三個主題,減少合規風險、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普惠金融。金融科技有效彌補了我國金融發展中金融服務供給不足的短板,體現出“金融脫媒”(dis-intermediation)、“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用戶指向性”(customization)等特征,依托中國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其業態呈現出互相重合又高度細分并存的特點。在一系列科技快速發展背景下的我國金融市場存在規模大、創新原動力強、風險防控需求緊迫這三大特征,因此有必要加速結合最新科技,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科技(FinTech)監管體系。
具體而言,我國金融科技有三大突出優勢:
優勢一:移動支付世界領先,推陳出新
以螞蟻金服、微信支付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在移動支付領域不斷創新,移動支付所占比例不斷擴大,2017年5月,浙江省提出了打造“無現金社會”的口號。其科技應用主要集中在生物識別領域,比如現在已經相當普及的指紋驗證支付、人臉識別支付,以及未來可能應用的虹膜支付、聲紋支付。除了生物識別,未來以區塊鏈為基礎的數字貨幣也將會對移動支付、跨境支付等行業產生巨大的沖擊。
優勢二:征信行業發展空間巨大,助力普惠金融
2015年1月,人民銀行印發《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八家機構做好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工作,準備時間為六個月。目前看,以螞蟻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公司突破最大,其構筑在其本身評分體系中的用戶,已經可以用信用分數直接進行共享單車的押金抵扣、借還雨傘充電寶,甚至與盧森堡開展了基于信用分檔牡繾憂し務,已經超出了原有征信應用領域的范疇。個人征信根本上就是為普惠金融服務的,個人征信服務最大的價值與盈利點就在于作為普惠金融的風險控制數據,普惠金融的開展需要征信數據以減少貸款風險,從而降低成本,實現普惠本質。
普惠金融的發展有效填補了我國現有金融體系對中小微企業與個人金融服務的欠缺,互聯網金融公司比如螞蟻金服以及其芝麻信用體系等做得很好,但建立“互聯網+”、大數據金融資產、征信體系等不光是金融領域的需要,更是整個社會的新趨勢。
未來農村金融的開展還得靠依據大數據所形成的個人征信以及信用體系,只有構建了一個完善的、全覆蓋的個人征信體系,農村的金融服務才能解決,所以個人征信與普惠金融的結合對于解決農村金融問題非常重要。
優勢三:整合互聯網與電信運營商大數據,人工智能趕超美國
互聯網企業與電信運行商大數據的整合將會實現1+1>2的效應。個人所在的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參與并推動了上海數據交易中心、中國聯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復旦大學、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單位聯合共建的中國第一家大數據流通與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目標是將來會引入更多數據,在多方數據基礎上研究對于大數據產業發展模式的路徑。
由于電信運營商有互聯網企業一些不具備的優點,比如運營商數據在處理風控、精準營銷、小額信貸、貸后預警、盜刷、電信詐騙等問題上相對成熟而且有歷史積累,數據更加精準、更加動態,兩家的結合,對于大數據的價值有著巨大的提升,實現了對個人準確的信用畫像,去年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就幫助中國聯通與京東金融成功地進行了數據整合。
京東金融與中國聯通合作只是第一步,未來將會和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運營商進行全面合作,將三大運營商各自的優點整合起來,甚至和中國銀行業、廣電集團的數據進行整合。此外,深度學習作為最近新興的人工智能技術,該技術高度依賴大數據,通過模擬人腦的訓練方式,讓機器可以進行自動學習,而該技術的應用也讓螞蟻金服、騰訊、谷歌、百度、Facebook等公司的業務實現高速增長,因此中國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進入大數據井噴階段,短期美國的人工智能技術依然保持領先,但長期來看,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反超美國已經成為大概率事件。
目前來看中國金融科技亦面臨三大主要問題:
問題一:區塊鏈市場應用潛力巨大,但目前監管態度審慎,發展相對滯后
區塊鏈技術在中國金融領域的潛在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點對點支付;第二,多方交易,即通過技術構建交易過程中的信任基礎;第三,智能市場,包括任何形式點對點交易實時劃轉的清算交易,以及金融衍生品“智能合約”實現頭寸自動調節的開發等。具體來說涉及交易所、保險、眾籌、基金、股權交易等細分領域,潛力巨大。
區塊鏈最直接的應用還是數字貨幣,人民銀行已經明確否定了非官方數字貨幣的合法地位,并宣布將推出人民銀行版“數字貨幣”,由于區塊鏈數字貨幣無法得到合規身份,比特幣等數字貨幣轉入暗網(dark web)被用以洗錢,這值得引起警覺。
對此,學界呼吁“網開一面”,保留一個想法或者說窗口――小額公開發行的數字貨幣,具體額度由證監會來定,這對股權眾籌、中小企業融資、債券融資的相關業態可能有重大突破。
問題二:股權眾籌相對停滯,急需政策松綁與支持
由于受到P2P專項整治的影響,我國眾籌方面的政策幾乎處于停滯狀態,投資者也是謹慎支持,投資相對保守,這就導致了目前幾乎整個眾籌行業處于一個瀕臨死亡的狀態,而在國外特別是英國,最有活力的還是股權眾籌。但是通過對大數據、區塊鏈等金融科技進行結合,股權投資領域依然有作為的空間,德國已經有依托以太坊平臺的the DAO項目,這對于我國是一個很好的借鑒。目前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與清華大學聯合在FinTech和RegTech上進行了一系列系統的研究,特別是在新技術如何與人民銀行監管體系相結合,如何將RegTech體系化有了一些成果,將在之后陸續推出。
問題三:金融科技過度依賴互聯網金融,中小型科技企業融資困難
近年金融科技概念雖然非常火爆,但包括大數據、征信、支付等優勢項目都集中于互聯網公司與互聯網金融,阿里巴巴集團、騰訊集團等大型互聯網企業直接參與了大多數金融科技創新,而中小微科技企業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這一方面由于互聯網金融本身的發展潛力巨大,仍然具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而金融科技處于發展初期尚未完成轉型,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與發展;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自身發展面臨融資困境,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也同樣困擾著中小型科技企業,融資問題使得中小型科技企業無法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發展受到限制。相信隨著政策與市場態度的調整,將會迎來金融科技企業與金融科技在中國大爆發的新時代。 技術驅動轉變監管思維
面對金融科技快速發展、不斷累積的風險與技術漏洞,如果固守傳統監管理念,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為此我們有必要“以毒攻毒”,以技術驅動型監管思路應對金融科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以RegTech應對Fintech。
當前金融科技監管的根本問題在于信息不對稱,監管層可以通過監管科技的技術手段,去主動解決數據獲取、收集、分析、儲檔問題,并能夠實時、有效地發送指令,監管由被動變主動,監管者與被監管者處在一個平等獲取信息的地位,通^數據共享形成一個有機交互系統,降低監管成本,真正實現實時、可預測、自上而下的,以技術支撐為核心的監管體系。
具體而言,就是建立金融統合監管體系與主動、精確的監管數據收集體系,加強國際金融科技與監管科技創新交流合作。
第一,金融統合監管體系需要構筑金融統一監管委員會,對銀行、保險、債券等金融領域實施統一監管,構筑大監管格局。在這一委員會基礎上,實施金融統合立法,形成金融商品、金融市場、金融服務三位一體,互相呼應的統合立法格局。
第二,建立主動、精確監管數據收集體系,明確相關規則,建立數據申報、分享、辯偽規章制度,打通地方與中央、中央各部門之間的數據孤島,實現數據的實時共享,在這一體系中積極運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監管數據的精確性與主動性。
基金項目:本文系上海高校智庫內涵建設項目“人工智能與大數據背景下上海布局的新思維與新舉措”;2019年上海高校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項目“信息安全原理”進階課程建設。
引言
在大數據時代,獲取信息,利用信息,把握信息成為各國提高綜合競爭力的一個關注點。信息安全影響著國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安全領域的人才數量不足,而社會對信息安全領域人才需求近年來持續增長。對高校信息安全課程的教育教學提出挑戰。
高校信息安全課程往往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學生在面對實際網絡安全問題時,沒有合適的技術手段設計合理的解決方案;信息發展給信息安全帶來的變化日新月異,課程中所使用的教材版本過于陳舊,學生會面臨所學習的知識與社會所需要的知識差距過大的問題;針對課堂上的教育模式,普遍還是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在面對疑難問題時,也沒有有效的手段能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
因此,針對已經開設的信息安全原理課程,更要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結合翻轉課堂和慕課的混合型教學互動方式,慕課(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的縮寫,它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在線學習平臺。它利用了現代的信息安全網絡技術,打破了傳統教學所受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整合了多種數字化教學資源,形成了多元化的學習工具和教學資源。慕課自從美國起源后,全球各大高校紛紛加入慕課的學習浪潮中。現在,慕課已經是教育方法中的重要工具。因此,研究如何利用慕課這樣新型互聯網教學平臺,改進傳統信息安全課程的教學方式,是尤為重要的。
慕課具有學習靈活、教學資源豐富等特點。教師可以將在課堂上難以表述的程序命令或者實驗操作融入視頻中,讓學生能夠快速理解。另外,慕課的課程具有可重復的特點,對于復雜難懂的知識點,學生不會局限于課堂的時間,在課余的任何時間,只要能夠通過自己的手機、電腦等就可以進行反復學習,從而更好的鞏固知識。
基于這些優勢,結合在線資源和傳統教學,將學習的主動權移交給學生自己,刺激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從而加深理解。課程不光要注重課堂內理論知識,還要面向實際問題,進行課堂拓展實踐,以及和社會中的優質企業開展交流合作,培養進入社會后能夠滿足信息安全崗位需求的學生。解決信息安全領域的人才缺失,研究拓展高校信息安全課程的培養對象,快速提升高校信息安全原理課程教學方法和教學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傳統信息安全課程的基本現狀
1.1教材未與時俱進
由于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以及大數據和云計算的興起,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計算機技術發展在給我們帶來便利性的同時,卻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安全隱患。但是由于當今時代信息更新迅速,傳統的信息安全教材未能囊括前沿的相關知識,導致學生所學習的相關理論知識未能很好地解決目前所發生的相關網絡安全問題。例如在數字出版方面,利用最新的區塊鏈技術中的身份驗證和公式機制與知識產權的確權、授權和維權等環節結合起來。能夠使用基于區塊鏈的新型互聯網技術,管理數字出版和知識產權,從而能夠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1.2授課方式重理論
信息安全課程理論上包含了編碼技術、防火墻技術、VPN技術、數據庫加密技術等,但是學生只是對相關算法理論有了初步了解,并未很好結合這些算法的實踐操作,尤其如防火墻的基本配置、以及利用Internet密鑰交換技術進行相關的加密解密等涉及信息安全的基本操作,所以學生普遍課堂積極性有所欠缺、課后思考有限。
1.3學習方式被動化
到目前為止,國內大多數院校授課的主流方式仍然是以傳統的“老師站上講臺教、學生坐在臺下學”的方式進行,導致學生被動地汲取相關知識,自主性、積極性和接受度都有限。而且教學任務固定,每節課學生和老師之間無法進行充分的有效互動。而且受到上課時間、地點的限制,未能很好地應用移動互聯網平臺的便捷性、共享化的優勢,存在學生疑慮解決滯后的缺陷。
1.4考核方式單一化
該課程多采用課堂考勤和期末考相結合的這種單一化的考勤方式,但是由于該課程教學內容綜合了計算機、數學、管理等學科,所以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較高要求。且當前的考核方式在提高學生的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所不足,未能通過構建系統化的考核體系,比如引入實踐考核以及小組分工合作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以及創新能力。
1.5培養人才供不應求
由于計算機技術發展,網絡空間成為人們生活的主要空間,同時網絡安全成了人們面臨的又一主要問題,近年來國家對網絡安全人才的培養也愈加重視,正如《2019網絡安全人才現狀白皮書》指出,2016至2018這三年期間,在全國范圍內網絡安全及相關專業開設院校新增數量達到98所,如圖1所示,其中華東地區院校新增相關專業的數量最多,達到21所。與此同時,社會對網絡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但是由于這一方面的人才卻遠遠供不應求。即使目前很多人可以自學成才,“網絡空間安全”也成為一級學科,但目前該領域人才缺口重大。正如智聯招聘的《2018網絡安全人才市場狀況研究報告》指出,如圖2所示,安全大數據分析師將會在未來幾年內成為最為稀缺的人才資源,且每年需求仍在不斷大幅上升,2018年上半年增長率接近10%。
2、信息安全原理課程建設方法
從以上可以看出,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安全課程不能拘泥于舊的課程體系,必須創新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創新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有效互動,培養新型的信息安全人才。
如圖3,在MOOC背景下,信息安全原理課程教學體系分為“教學基礎建設”、“核心教學方法”和“拓展教學內容”三大層次。“教學基礎建設”是整個教學體系結構的基礎和保證,“核心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運用的多元化教學手段,以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拓展教學內容”是教學之后的延伸。
2.1教學基礎建設2.1.1理論教材建設
由上一節分析可以看出,現有的信息安全原理教材相對落后,讀者在閱讀信息安全原理教材的過程中,往往只能了解到過時的知識,而無法學習到最新的信息安全技術。基于對“信息安全原理”課程六年的總結和發展,以及對最新時代信息安全課程的要求,結合最新的大數據技術、信息安全理論及案例和相關試驗知識,設計如下的教材建設方案。
第一點,結合最新技術發展的章節實驗。在教材中的重點知識章節,設立大數據、區塊鏈體系等最前沿的安全應用相關的章節實驗,讀者可以通過完成章節實驗,檢驗學習成果,并牢固掌握章節知識點。第二點,強調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在原理理論部分的章節中,添加多種多樣的真實案例,范圍可以涉及政府治理、經濟發展、文化民生等等方面的社會應用問題。讀者可以充分運用所學知識,組成小組互相討論,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或思路,從而更有助于知識的理解。第三點,強調書籍內容的新穎性。教材既要保留經典的信息安全理論知識點,也要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十三五期間的新觀點、新理念,如網絡安全法的實施、勒索蠕蟲病毒的防范、電子簽名法的實施、新型計算機犯罪的特征、數字水印等。讀者不僅可以在教材中學習到信息安全理論的基礎知識,還能從教材中了解到目前世界信息安全發展的趨勢和我國信息安全建設的方向。
2.1.2MOOC網站建設
在課程前期,搭建信息安全原理這一課程的一個線上教學平臺,線上教學資源可由學校和企業雙方提供。對于該課程所涉及的一些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可由學校老師提前進行相關視頻的錄制,然后再提交至該在線課程平臺;對課程于內容相關的實踐操作知識、該知識在社會工作中的相關應用以及社會對相關人才的技能考查側重哪方面的知識,都可以由企業的有關專業人士進行提前錄制,后再上傳至MOOC平臺。對于提高學生MOOC完成率,可以通過課程個性化定制、提高遠程實現技術的應用,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點學習,也有助于學生盡早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以及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社會培養技能型人才,進而彌補社會在信息安全領域這一方面的人才空缺。
2.2核心教學方法
2.2.1MOOC教學
利用MOOC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約束的特點,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課余時間,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反復學習,反復思考,從而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同時,利用MOOC平臺中的強大互聯網技術,教師可以制作相應的練習題,讓學生在課程視頻觀看完畢后進行自測,教師從后臺可以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有效的掌握。
如圖4,教師和企業緊密合作,搭建基于理論知識和實現項目的MOOC平臺,形成校企強強聯手的知名MOOC資源。學生通過MOOC平臺進行課程學習與課后練習。
例如對于密碼學、加密技術、數字簽名等概念性的知識,就可以通過制作MOOC課程,視頻以輕松有趣的動畫或者是案例來闡述復雜難懂的概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視頻課程之后,學生可以在MOOC網頁上進行簡單的加密解密題目的解答,就能更好地理解知識點,提升專業知識的能力。
2.2.2基于MOOC平臺的實驗教學
課程實驗是對教學成果和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檢測方式,也是提升學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我們不能拘泥于傳統實訓中基于硬件實體和老舊的密碼技術的實驗和實踐課程。應該著眼于最新的互聯網發展趨勢,結合目前新的教學實驗平臺,對區塊鏈、數字版權、用戶隱私等方面進行實踐訓練。通過與時展最緊密的知識和實踐,提升學生對信息安全知識的掌握能力。MOOC平臺不僅僅能作為一個視頻學習平臺,更能成為一個基于先進互聯網技術的虛擬實驗平臺。基于MOOC平臺的實驗,不僅沒有傳統實驗平臺搭建難、維護貴、易損耗的缺點,還有便捷、快速、高效等優點。
例如在網絡攻擊與防御的專業知識課程之后,利用計算機虛擬技術在MOOC平臺上搭建一個信息攻防實驗平臺,讓學生分為兩組對于OSI七層協議或人工智能病毒互相攻防,體驗不同的角色。通過情景模擬,讓學生真實體驗到信息安全的攻防原理的操作,加深學生對信息安全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心中對于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2.3拓展教學內容
高校培養信息安全人才,是為了更好地為社會的人才需求進行服務,課程建設的過程也是高校對社會服務能力的一種提升方法。學生在完成信息安全相關的知識課程后,掌握了基本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但并不意味著學生已經成為一個信息安全行業的專業人才,還缺乏許多實戰項目經驗。同時,在企業中也缺乏高校的先進理論知識。因此,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增強高校與企業之間的聯系,拓寬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