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02 14:48:4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實體經濟模式,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關于產融結合模式與企業的實體經濟空心化發展
在國內,產融結合模式是指產業資本通過構建內部財務公司、入股外部金融機構渠道形成全新金融領域,它主要通過實體經濟平臺實現融資,全面深入開展實體經濟范圍相關業務,就目前來看,產融結合已經成為我國中大型企業打造金融平臺的核心模式。這些企業也通過這一平臺實現海內外并購,爭取快速獲取寶貴市場資源,是實現企業可持續化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不過近年來,隨著經濟下行壓力的不斷增大與我國實體經濟的逐漸“虛弱化”,我國經濟也逐漸走上了“脫實向虛”的發展道路,實體經濟已經完全陷入“空心化”發展困境。就以目前許多企業為例,他們在利益驅使下已經逐漸將大量資金轉投向投機市場,例如股市、房地產、信貸、成立了多個財務公司,希望構建基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點的、能夠可持續發展的產融結合新模式。這種產融結合模式如果從宏觀層面上來看代表了企業的制度建設改革,希望確保實體經濟背景下產融結合的良性向前發展,因此這是當前我國企業集團向前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企業集團實體經濟化發展困境與產融結合模式的關系分析
當前社會中的企業集團在發展進程中深深嗅到到了網絡經濟資本市場的誘惑味道,所以這也是他們弱化甚至放棄實體經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當企業集團將大量資金投向虛擬經濟領域后,實體經濟空心化困境就逐漸形成,它與企業集團的產融結合模式相互關聯并發揮作用。在本文看來,首先實體經濟空心化確實是刺激到了產融結合模式的快速發展,比如說許多實體企業集團希望“賺快錢”,所以他們放棄了堅守多年的實體經濟,而選擇建設網絡經濟平臺。當企業集團嘗到虛擬經濟的甜頭以后,他們開始將產融結合模式與虛擬經濟聯系起來,不斷提高產融結合模式的運營效率,優化其發展態勢,希望通過企業的大量融資來增加更多虛擬經濟發展空間,改進企業的整體經濟效用。當前社會經濟市場背景下,社會中企業集團的產融結合規模也逐漸擴大,它進一步加劇了實體經濟空心化困境。目前我國許多企業集團所采用的是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經營模式,他們一般都掌握了較多的社會資源,且具備相當強大的運維實力。伴隨我國資本市場的飛速發展,虛擬經濟領域的收益率也逐漸增大。在如此背景下,虛擬經濟愈發膨脹,它一方面為市場股市、外匯市場吸引了大量資本,一方面也導致社會資金供求平衡的喪失,導致利率的大幅度下降。客觀講,它在某種程度上就提高了實體企業集團的整體融資成本,同時也降低了實體資本的利潤率,此時的實體經濟發展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停滯、萎縮狀態,其空心化困境問題就會越來越明顯。
三、企業集團產融結合的發生原因與現存問題
1.發生原因
第一點,在實體經濟空心化背景下的企業集團追求產融結合模式,這是因為產融結合首先能延伸企業價值鏈,幫助企業擴大利潤空間。比如說此時企業就會積極聯動包括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托在內的多個領域實現企業集團多樣化發展,比如說多樣化的投資選擇,或者基于壟斷行業的利潤潛力增長優化調整等等。換言之,當企業集團實施產融結合過程中,他們的企業價值鏈在延伸,所創造的利潤也更多,所以許多企業集團愿意建立產融結合模式。第二點,企業在產融結合模式中希望追求長期價值最大化發展,而這一長期價值最大化可幫助企業實現利潤貼現值總和的有效提升。如果從成本降低角度來看,企業產融結合一方面希望擴大企業發展規模,一方面就希望降低技術開發為企業帶來的成本壓力,同時還能實現對企業產品與服務范圍有效擴大,在這一過程中,企業還會通過合并報表實現賦稅的減少。而如果從增加收入方面來看,產融結合為企業規模擴大、夯實經營基礎、拓展客戶渠道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企業集團的市場美譽度也會因此而獲得優化。在該過程中,企業的收益與風險承受能力也會得到全面優化。第三點,企業在產融結合過程中希望滿足自身的非價值最大化發展需求,結合特殊情況確保產融結合模式最優化,而并非是價值最大化。在該過程中,企業集團經濟成本是受到更多的非價值最大化因素影響,因此在產融結合模式建設應用過程中,企業需要時刻保護自身利益,拓展業務范圍,并伺機兼并其他企業,目的就是為了穩定自身發展地位,爭取為企業長期價值提升創造先決條件。
2.現存問題
就目前來看,社會上某些企業集團的產融結合模式發展并不到位,其模式應用過程中還存在諸多現實問題。首先就是模式發展目標不夠合理,模式發展形式不夠集中。從本質上來看,目前許多企業的產融結合模式發展目標都是為了追求短期利益,普遍缺乏對企業長遠發展的有效規劃。這種“拼盤式”模式實際上對企業集團的發展轉型是嚴重不利的,客觀講它缺乏對企業深層次經濟模式的優化與滲透,是典型的松散式結合,對企業集團整體發展不利。再一點,部分企業集團在產融結合方面的相關制度與法律規范不夠完善,特別是對某些大中型企業集團而言,他們在戰略轉型過程中成立了金融控股集團,但明顯缺乏對集團新控股公司的有效定位,導致公司監管力度嚴重不到位,其中的會計制度建設存在嚴重滯后問題,為企業未來的發展埋下隱患。在該過程中,部分企業集團的資本構建存在明顯的法律盲區,這在無形中為企業增加了產融結合模式創建的風險因素。
四、企業集團產融結合模式未來創建的針對性策略
為了有效應對實體經濟空心化背景,同時解決產融結合模式中的諸多現實問題,企業集團還需要思考良方,結合國家地方政策設計行之有效的針對性策略。本文主要提出三點策略。
1.對資本市場的深度完善
首先要深度完善資本市場,深度促進社會經濟繁榮發展,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在轉型期間發揮其應有作用,幫助企業集團解決自身產融結合模式構建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發展結構不夠合理、層次性嚴重缺乏、發展規模受限、制度完善度不強等問題。而對于某些上市公司,他們還需要解決上市公司質量偏差、市場監管不到位、交易主體、披露制度不完善等問題。總結來講,企業集團必須建立一套規范化的體系,確保企業集團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同步發展。
2.健全企業集團的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平衡發展體系
要深入健全企業集團的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平衡發展體系,結合產融結合與實體經濟發展穩定規模,從資本基礎這個根本上構建金融業務安全管理體系,解決金融業務管理中所存在的某些風險性問題,刺激企業經濟發展優化。在該過程中,企業應該實現金融業務與產融結合模式的有效擴大,保證企業產業與產融結合體系之間構建良性互促的發展新格局。
3.構建適應于產融結合的企業集團金融業務監管體系
隨著市場經濟大環境的發展,現代體育經濟無論是直接經濟效益(因從事體育活動而直接所得的經濟收益)還是間接經濟效益(由于體育活動及其相應的社會影響力,表現為其他部門和行業所得的經濟效益)都越來越趨于市場主導型。體育的直接經濟效益(如體育比賽門票收入、體育場地使用費收入、體育廣告費收入、體育訓練用品收入、體育紀念品收入及其他體育衍生品收入等等)和體育的間接經濟效益(如體育的廣告效益、旅游業收入等)在現代體育經濟活動中都受市場需要的制約,因而,現代體育經濟活動發展的總趨勢是以市場為導向。
在現代體育經濟活動中,對于體育市場的微觀組織如企業和俱樂部等,基本都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具有市場發展潛力的體育運動項目的運動隊已經通過產權改造,逐步建成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組織,并確立了相關規則,逐漸實現政企分開,把體育組織的發展交給市場。在體育法律法規制度方面,體育市場管理的相關法規得到了進一步健全。目前,我國體育市場管理方面出臺了一些體育市場管理的法規和體育市場管理條例,進一步明確了管理部門及職能、管理范圍、管理權限、界定進入市場的專業技術條件、資格及審批程序。各類市場主體的法律地位得到了確立,權利和義務也明確了。規范了體育市場的主體、維護市場秩序,加強了對體育市場的管理、監督和調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單項體育市場的管理規定,比如制定了一些特殊項目的經營活動管理規定,體育中介市場的管理規定。群眾體育健身需求的擴大,必然對體育用品的消費增加,體育用品成為消費鏈中的重要環節,群眾體育消費的體育用品市場也得到了開發。隨著體育的普及與發展,向廣大群眾提供體育技術、健身方法、體育知識培訓、咨詢服務的機構受到廣泛歡迎。目前各種經營性的體育培訓班,如游泳、體育舞蹈、健美操、武術、球類等蓬勃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錢買健康”的觀念已經被億萬群眾所接受,因此,體育培訓、咨詢將會有較大的市場潛力。
2現代體育經濟的市場主導模式
(1)適度的競爭格局。市場主導型體育經濟是指體育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是市場主體自身對商業利潤的追求,以及不同市場主體間相互競爭產生的壓力和推動力。在以市場為主導的體育經濟活動中,適度的競爭在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市場經濟的完善,體育經濟活動主要強調經濟發展,盡可能提高體育經濟的發展水平,而經濟制度的這項任務主要靠市場競爭來承擔。如體育產品的發展主要靠體育品牌經營。體育用品品牌經營,就是將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的服飾、飲料等實行品牌經營。中國的李寧、雙星等體育用品的名牌,在市場競爭中,國內市場難以把守,在進攻國際市場時往往實力遠遠不夠,敵不過耐克、阿迪、彪馬等國外品牌的強大攻勢。面對競爭激烈的體育用品市場,各商家主動進行企業的產品、產業結構調整,在體育用品的材料、功能上不斷創新、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大力發展自己的品牌,通過主動調整,守住國內市場的同時,闖出去占領國際市場,去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
(2)規范的市場秩序。雖然有些經濟主體對競爭不感興趣,而總是力求通過壟斷來削弱和排除競爭,但是,在現代體育經濟活動中,公平合理、規范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是維護市場的先決條件。實踐表明,國民經濟中的競爭原則不會在體育市場中自然而然地得到貫徹,它必須通過一種國家規定來加以保護。當然,僅僅通過一些直接的調整還不足以形成有效的競爭秩序,必須是市場調節與直接調整有效的配合。在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誰封閉市場,誰就將對造成的損失承擔責任。體育經濟在國民經濟其它產業的支持下成熟和壯大起來,并能夠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在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經濟社會化程度日益提高,各企業、產業、地區、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愈益緊密的基礎上,規范的市場經濟得以建立,并逐漸形成世界市場體系的市場經濟。世界市場體系是具有宏觀指導的市場經濟,是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
(3)有效的市場配置與拉動。亞當·斯密把市場稱為“看不見的手”,這只看不見的手以價格為杠桿最有效地配置社會資源。隨著體育產品市場的日漸發展與繁榮,體育產品的品種繁多,市場規模也日益擴大,包括購買體育用品之類的家庭體育開支占日常生活開支的份額也在逐漸增加,包括體育衍生品市場在內的體育市場呈現一片繁榮的景象。體育衍生品如紀念章、紀念幣、紀念郵票以及帶有某種體育標志的商品等為體育賽事制作發行的紀念品和為迎合體育愛好者及體育迷心理所設計制作的日常用品。世界各國體育組織獲取經費的重要來源之一就是逢體育大賽特別是在本國舉辦的體育賽事出售紀念章、紀念幣、紀念郵票以及帶有某種體育標志的商品生產的許可證。國內的體育賽事,特別是在國內開展的大型國際體育賽事,能為舉辦者或舉辦國帶來相當可觀的收入。這種繁榮景象來源于有效的市場配置對現代體育經濟的拉動。從體育產業的運作情況來看,舉辦大型的體育比賽特別是國際體育賽事,成為了發展本國、本地區經濟的良好時機,體育就意味著經濟和財富。
中圖分類號:F407.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2-0-01
為確保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模式的順利研究和實踐當中的順利實施,進一步提供出更加具有參考意義的資料分析,需要重點闡述化工產業沿著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現狀及前進的方向,并且針對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目前發展的綜合利用的發展現狀,以及凈化設備和開發出來的諸多產品和生產技術綜合研究,并且在此基礎上,努力提出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模式戰略措施。
一、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模式綜合分析。
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必須始終堅持減量化的發展原則、再使用的發展原則、再循環的發展原則,以及在各個諸多實踐模式過程之中,可以分別的有效的適用化工產業的企業發展層面、化工產業模式研究層面和社會環境保護關注層面。在化工企業和化工產業發展的層面,重點和主要需要從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的技術領域和層面,進一步的加快實現化工產業的循環經濟一體化發展模式,堅持運用更多的自然知識和科學技術理論等諸多方面的理論知識,進行深入分析和深刻研究化工資源及化工能源的減量化發展趨勢,包含著化工產品重復利用等顯著問題,特別是近年來人們更多的關注廢棄物如何實現資源化、無害化的循環利用的技術發展的盡快實現。努力將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模式的實踐和實際的工作效果和成果,充分的體現在化工企業的原料利用以及原材物料節約的諸多環節之上,確保化工產業產品、化工產業鏈條能夠加快的構建和形成。關于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模式需要包含的內容比較多,其中主要的就是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對于發展模式來說,必須積極的推進核心化工產業企業發展模式、復合共生化工產業發展模式和聯合化工產業生產發展模式等諸多模式。例如,復合共生化工產業發展模式具體是指,將各個化工產業發展結點上的上下游企業,進一步理順之間的寄生關系、協作關系等,進一步構筑其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網絡組織,努力實現結點上各個企業之間能夠有效的實現自我結合與自我調節、自我組織、自我運行的發展目標和任務。積極學習借鑒國內國外發展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一體化模式的成功經驗和基本情況,特別是針對一體化模式的發展含義和內涵,在“一體化”的工作要求上加緊研究,特別是對于化工產業原料性產品的循環經濟標準、循環經濟規格等必須做到科學的統一規范。對于化工企業來說,做到化工產業發展的投資規模最大限度的統一和規范。
二、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模式發展原則。
化工教學情感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促使廣大化工學生能夠進一步的產生科學的合理的情感教育領域的真實體驗,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上各種資源嚴重不足,發展化工產業的循環經濟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怎樣按照科學發展的規律和要求,怎么樣來實現循環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循環,建立一個節約友好的經濟模式,提高社會和企業的共同效益,這對于改變經濟結構,提高發展模式意義重大。
要格外注重對于發展和加強重化性工業在高新技術方面的轉化和提升。通過建立和完善可持續的發展工作目標,充分的利用和采取較為先進的高新科技和技術的提升改造、傳統工業的改進,實現化工循環經濟向著更加精細的深入加工以及加大加深產品附加值的等方面做進一步的研究和深入,實現更高的層次和方向上的迅猛發展。要多進行新產業的開發和科研,積極主動的去采取措施,重點要進行推進系列重化工業在各方面主要包括采掘提煉、原材料的加工等層次的加工產業工業的方向引導和發展,要大力開發和鼓勵對重化工業的提升和發展,加大重化工業產業中在高新技術含量、精密細致產業化工、現代化機電發展一體化等高新技術和產品的研發。要善于和重視對重化工業在產業鏈條集群化方向發展的優勢和潛力,積極充分的發揮和體現重化工業在長鏈條、投入產出、提高效益的方面體現出的聯系密切等的特點,要著重在提高和加速對重化工業快速發展同時,進行重點因素和協同化對象的培育工作,形成和發展重化工業產業相關密切部分新興上下游鏈條產業,并積極實現對通過和經由發展壯大重化工相關鏈條產業以及關聯性產業,要更進一步的深化和延伸相關密切產業的發展鏈條,注意開發和研究新興重化工產業的相關配套產品和措施,著重提升和加強產品產業集群化的水平和能力,在提高和加強資源的綜合產能以及利用開發上狠下能力提升的功夫。要著重加強和加快對于重化工業產業集約化方面的層次提升和改進,重點要加快和推進關于各項節能以及環保綠色生產技術的進步,提升和加快對循環性經濟的開發和利用,努力發展和實現對于現有各項資源再生和利用,大力降低對于各項現有資源消耗和浪費。努力改變以往的從資源向產品向廢棄物轉變的高耗能單向性的線型增長和發展模式,開發和形成一種從資源向產品再向廢棄物最終實現再生的資源發展性封閉的環式反饋型循環性的經濟發展和增長模式,要加大利用和提高在循環經濟里面3R 化新原則的利用,在努力實現和提高降低消耗和能耗、降低排量和污染、提高和增強效率做為基本的要素和特征的高效節約循環性利用。加強和提高重化工業的循環經濟體驗和理念,加強對關于大力提倡和發展健全工業化產業區和生態鏈、生態園的理念培養,嚴格按照循環性經濟規律和要求來健全和建立循環性的經濟發展和產業體系。既要從企業的內部進行產業循環的發展和研究,又要多多的從產業鏈條的源頭和根本上下功夫,努力減少和降低對污染和廢棄物在生產以及排放等環節的管理。同時,要在產業園的內部進行廣泛的循環和提升,多采用各種先進的方式方法,比如通過建立健全物流體系以及采取公用的工程體系,通過各樣的有機形式和聯系,實現將最低的環境污染程度和最少的資源消耗力度都降低到最低的效果和程度。
當前的經濟社會,我國的各項經濟指標和發展目標都進入了新的階段和時期,工業化也發展到了一定的中后期階段,在這個階段和過程中,資源和環境對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制約影響作用也更加的明顯和增強,發展化工產業的循環經濟,建立新式的一體化模式成為一種必然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馮武軍,毛玉如,陳紅,陳聞.我國化工園區發展循環經濟的典型模式研究[J].現代化工,2007,27(3):8-10.
[2]陳偉亞,馬玉明,袁兵,高山.化工企業循環經濟模式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09,31(1):36-37.
[3]謝家平,孔令丞,籍魏.石化產業一體化運行模式的循環經濟效果[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9,32(1):8-13.
從專業的角度講,“實體經濟”并不是一個專用術語。一直到今天,國內外學術界也沒有給出一個準確的、為大家所廣泛認同的關于實體經濟的概念。一般來講,“實體經濟”是用于描述物質資料生產、銷售以及直接為此提供勞務所形成的經濟活動的概念。它主要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建筑業、郵電業等產業部門。而與實體經濟相對的是虛擬經濟,是用于描述以票券方式持有權益并交易權益所形成的經濟活動的概念。
近幾年來,關于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相關專家評論和政府表態可以說非常之多。而2011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專門關于實體經濟的關注,將實體經濟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什么2011年從民間到官方均對實體經濟表達了如此高度的關注?中國在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到底出現了哪些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在其的《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2011~2012)》中指出,在國際金融危機后,國內經濟泡沫化和資金對實體經濟投資意愿下降的三大表現:
1.金融資源大量流向房地產、期貨市場以及其他類投資品市場,導致資產價格大幅上升,泡沫化現象嚴重
2009年和2010年我國分別新增信貸9.62萬億和7.95萬億,直接導致流動性出現大幅度上漲,其中2009年底M2增速創10年的新高,達到29.74%。而這些流動性并不是在各個領域進行平均增長,而是向房地產市場、期貨市場以及其他類投資品市場大幅度偏向性流動,這種偏向流動直接導致2009和2010年全國平均房地產價格飆升50%左右,期貨交易額增加3倍多,而價格的飆升又進一步引發資金從實體領域向虛擬領域轉移。其中最為明顯的標志就是2009年房地產資金來源增長了69.5%,比同期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和M2增速高30.3個百分點和39.7個百分點。資金泡沫化和資金虛擬化是目前固定資產投資和實體經濟領域資金缺乏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核心原因。
圖表53:流動性增長與資金偏向性投放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
圖表54:商品期貨交易額2009~2010年大幅度增長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
2.貴金屬和珠寶價格上揚,保值增值需求和投機需求擠占居民的正常消費,居民消費支出結構發生變換
2009年底金銀珠寶的價格指數快速上揚,從89.8快速上升到114.9,國內批發零售總額增速從年初的0上升到2009年年底的11.6%,然后直線上升到2010年初期的58.8%。這種購買加速與價格上揚是投資性需求與投機需求共同推動的產物。這種泡沫現象向消費領域的蔓延,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居民進行消費結構的調整,擠占其他消費開支。在2007年時,金銀珠寶開支僅占總體消費開支的1.7%左右;但到2010~2011年,平均達到2.3%,最高達到3.3%。這種消費擠占是目前消費實際增速回落的原因之一。
圖表55:金銀珠寶類的銷售和價格飆升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
圖表56:金銀珠寶類支出占比在消費泡沫的推動下快速上升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
3.2011的負利率現象出現,導致大量的居民儲蓄存款進入其他套利領域,進一步削弱了對實體經濟的投資意愿
自2010年1月開始,中國開始步入“負利率時代”,負利率水平隨著通貨膨脹的提高而加大。到2011年11月為止,一年期實際存款利率為-2.6%。該水平直接導致居民存款意愿下降,開始尋找其他融資渠道。2011年9月,居民儲蓄存款同比增加7259億元,儲蓄存款占所有存款的比重從2010年同期的43.4%下降到目前的41.6%,下降幅度達到1.8個百分點。這些儲蓄存款搬家并不是用于投資,而是大規模進入到其他套利領域。
圖表57:2009年以來我國的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統計局。
首先,銀行理財產品需求量大幅增長。數據顯示,2011年1月到11月份理財產品總數已達18777款,余額達3.3萬億元,而2010年全年為10779款,余額為1.9萬億元。無論從數量還是規模,都超出了近1倍。
其次,大量銀行表內業務被轉移至表外,表外資產增長迅猛,以逃離于金融監管之外,獲得相對多的收益。統計顯示,2011年1~9月中國委托貸款增長10700億,比2010年同期多增長5625億,同比增長90.2%,銀行表外貸款占總貸款的比重從2010年26.9%上升到2011年的27.4%。信托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到2011年11月,信托公司銀信合作業務余額達到了1.67萬億元,大量銀信合作業務的存在提供了大量的游離于銀行傳統表內業務和監管之外的變相貸款。
圖表58:銀行表內與表外貸款結構發生巨大變化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
再次,信托產品、小額貸款、擔保公司、典當行和其他非正規金融公司業務大增,高利貸等民間融資泛濫,“銀子銀行”大行其道。野村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稱,2010年中國“影子銀行”放款規模達到8.5萬億元,為銀行貸款總量的18%。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人民幣貸款以外的融資規模占到整個社會融資規模的46.3%,地下錢莊、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等其他非銀金融機構的貸款規模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中金公司的研究顯示,2011年,各類影子銀行貸款總額可達到11.5萬億,其中委托貸款占到34%,民間融資占到33%,貸款信托占到15%,信貸擔保公司占11%,融資租賃公司占到4%,小額貸款公司占到3%。這些貸款占全部貸款的20%左右。
圖表59:各類影子銀行貸款占比
數據來源:中金公司《中國民間借貸分析》。
再次,金融體系的資金套利模式大幅度擴散,致使大量上市公司、大型國有企業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參與其中,成為“新型影子銀行”。據統計,截至2011年10月中旬,深市、滬市已有139份關于“委托貸款”的公告,涉及79家上市公司和國有企業,累計資金量達到200億元。這直接使上市公司和資金雄厚的大型國有企業轉變為融資平臺,實施與銀行一樣的融資功能。這種“新型影子銀行”進一步弱化了流動性對實體經濟的滲透力。
最后,通過各種非傳統、非規范渠道獲得的資金大量用于“經濟泡沫”領域,以維持這些投機領域資金正常運轉。例如相當比重的委托貸款都是由房地產企業發起的,2010年全年新增房地產信托貸款2864億元,截至目前,房地產信托融資總額在7000多億,占全部信托貸款的40.5%左右。又例如,按照中國人民銀行溫州中心支行調查組的調研,溫州1100億的民間資金有20%用于炒房地產,40%用于中間進一步介入借出,5%用于其他投資。
在上述資金大量流向投機領域的影響下,國內資金對于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大幅度下降,民間對于實業經濟投資意愿低落,更加嚴重的是,在政府對房地產調控不放松和國外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國內投資領域出現泡沫破裂的現象,金融風險上升。
2011年5月的《中國企業家生存環境調查(2010年)》顯示,五成(50%)的企業家表示想投資房地產,三成(31%)企業家想投入股票市場,炒樓炒股成為企業家投資的最愛。此外,有兩成(19.5)企業家想投資基金,而像藝術品(14.3%)、理財產品(11.9%)、黃金珠寶(9.5%)等投資領域也受到部分企業家的青睞。
無獨有偶,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對參加2010年《頭腦風暴》節目的約100名企業家的訪問調查顯示:未來一年,企業家們將主要在房地產、股票和基金領域進行投資。具體數據表明,超過三成(32.8%)的企業家表示會增加個人投資,房地產(27.8%)成為企業家們的首選投資渠道。其次,股票(23.6%)與基金(20.8%)等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渠道同樣受企業家們歡迎。
另一方面,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9月末,小企業貸款余額較2010年同期增長24.3%,比全部貸款平均增速高8.4個百分點,連續3年實現“兩個不低于”目標,小企業貸款余額10.1萬億元,占企業貸款余額的29.5%,占全部貸款余額的19.1%。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事實上,中小企業并不是融資難,而是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虛擬經濟領域,借助貨幣政策大環境和利息差來套取更多的利益。這種現象在2011年溫州的民間借貸危機和鄂爾多斯的房地產崩盤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央行溫州中心支行2011年上半年進行的一次調查顯示,溫州民間借貸市場規模達到1100億元,有89%的家庭或個人、59.67%的企業參與。當地民間借貸規模占民間資本總量1/6左右,且相當于溫州全市銀行貸款的1/5。其資金來源主要是民營企業和普通家庭的閑置資金。這些錢當中,用于一般生產經營的僅占35%,用于房地產的占20%,停留在民間借貸市場上的資金規模高達40%(440億元)。
《民間資本與房地產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在溫州、鄂爾多斯、陜北等地,借貸市場異常發達,鄂爾多斯已經達到全民放貸的地步,月利率高達2%~5%。通過借貸將零散的民間資金聚攏,再投入房地產等高利潤行業,民間資本被不斷放大。
2011年年初,溫州一些企業主開始“消失”,9月,“跳樓”、“跑路”已成為溫州的流行名詞,因高利貸引發的暴力討債、非法拘禁、惡意逃債和哄搶企業財物等和民事糾紛日益增多。企業家“跑路”以及擔保公司的倒閉,使得各種案件集聚發生。據溫州中級人民法院統計,截至2011年8月底,全市累計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數同比增長25.73%,比一季度高出8.7百分點;涉案金額50多億元,同比增長71%,其中8月份涉案金額達10.7億,是1月份的2.69倍。截至2011年9月20日,溫州“跑路”的32家企業所涉金額達11.7億元;當地金融機構也因民間借貸受到影響,如溫州龍灣農村合作銀行涉農貸款占比60%左右,其中30%左右的貸款都參與了民間借貸。各類有問題企業信貸資金貸款余額15.86億元,票據(敞口)9.06億元。
根據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參與完成的鄂爾多斯《中國民間資本投資研究報告》,截至2011年2月底,鄂爾多斯銀行系統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為59.7億元。在360.7億元的投資規模中,僅占到不到16.55%。在鄂爾多斯,房地產開發資金主要來自于民間借貸。據報道,鄂爾多斯民間融資成本大約在月息2.5%左右,而借貸成本一般則在月息3%,最高甚至可達月息5%。2011年下半年以來,鄂爾多斯市發生多起高利貸崩盤事件,多名涉足高利貸者因資金鏈斷裂而逃跑甚至自殺。
4.實體企業經營成本上漲,繁重的稅費負擔又進一步攤薄了企業的利潤
整理部分地區2010年國稅地稅系統全年總收入,計算其與地方生產總值之間的比重,可以看到,比重最高的上海、北京都超過了40%;而2010年GDP最大的四個地區――廣東、江蘇、山東和浙江,各項稅收占GDP的比重也均在13%~25%之間。不僅如此,企業的稅外負擔也比較重。根據《2011廣東省中小企業融資調研報告》,目前向中小企業征收行政事業性收費的部門共有18個,收費項目有69個大類,子項目則有上千個。
我國稅費收入2011年突破10萬億元,增速在20%左右;央企在2011年1~11月實現利潤8317.9億元,加上商業銀行將近1萬億元以上利潤,稅費、央企、商業銀行3項拿走將近12億元蛋糕,占GDP總量的29%。留給民營企業、中小微型企業的蛋糕小得不能再小了。
2011年11月的《2011?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報告》顯示,關于當前企業經營發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難,調查結果顯示,選擇“人工成本上升”和“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的企業經營者分別占79%和57.7%,排在所有20個選項的前兩位。在成本上升的同時,企業經營者普遍反映當前稅費負擔也較重。調查結果顯示,關于對“企業的稅收負擔情況”的評價,認為“很重”或“較重”的企業經營者占80.6%。關于企業一年來向各級政府交納國家規定以外的收費、集資、攤派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調查結果顯示,選擇“5%以上”的企業經營占3.7%,選擇“1%~5%”的占17.2%,兩者合計比重比2010年提高了4.6個百分點,比2009年提高了9.4個百分點;選擇“0.1%~1%”的占37.6%;選擇“0%~0.1%”的占30.3%,選擇“0%”的占11.2%,均低于2009年和2010年。
圖表61:部分地區2011年稅收總收入占GDP比重
數據來源:IUD數據中心。
2012年實體經濟發展形勢展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努力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顯然,近幾年來中國經濟泡沫化的趨勢和民間對于實業投資意愿下降的現象已經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關注。展望2012年,我們對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做以下預測:
1.負利率的逐漸回歸將促使居民儲蓄意愿得到一定的回升,一部分股市及理財投資資金將逐漸回流銀行系統
一方面,隨著2012年由于中國宏觀經濟的持續放緩、全球經濟復蘇的持續回冷,物價水平將出現回落,“通貨膨脹”也將全面回落。而中央作出的“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安排,也不會對2012年的整體貨幣市場流動性造成大的沖擊。在貨幣政策微調的基調下,預計央行不會對金融機構利率作出大的下調安排。因此,通脹的回落將促使國內負利率現象得到一定的緩解。
另一方面,鑒于2011年國內股市的“悲慘”表現,在股市中虧損的部分股民會選擇謹慎投資策略,讓資金回歸銀行賺取穩定的利息收益。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股市成為A股4年來的第二個熊市年,也成為“A股史上第三大熊市”。這一年,1.25億股民的財富平均每天蒸發286億元左右,全年市值縮水7萬億元,超過14個省市GDP總量。《財商》調查顯示:2011年有90.68%的投資者虧損;73.34%的投資者2011年的虧損超過30%;12.12%的投資者虧損在20%左右;5.22%的投資者虧損在10%左右;3.91%的投資者基本持平。
最后,2011年打著抗通脹旗號的銀行理財產品也并不能令所有投資者滿意。數據顯示,在5254只今年內到期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中,只有4只產品的實際收益率超過10%。而全部到期產品中實際收益率在4.2%(含)以上的有2288只,占比只有43.5%,不足半數。若與全年CPI維持在5%以上運行的水平相比,只有821只產品實際收益率能達到5%(含)以上,占比更降至15.6%。據分析師預測,2012年很大的可能性是央行不會降息,但將繼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對銀行理財產品的直接影響將是規模和收益雙降。
2.對中小企業的財政和金融支持政策陸續出臺,將有利于改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
繼2011年5月中國銀監會《關于支持商業銀行進一步改進小企業金融服務的通知》后,10月,銀監會又了《關于支持商業銀行進一步改進小型微型企業金融服務的補充通知》,該通知公布了涉及對發行金融債所對應的單戶500萬元以下的小企業貸款,存貸比要求將適度放寬,不良貸款容忍度也將提高等內容。
2011年10月,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研究確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業發展的金融、財稅政策措施。會議研究確定了一系列金融、財稅支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了對加大金融機構對小型微型企業的信貸支持以及提高小型微型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的一系列支持政策。
2011年11月,財政部發通知稱,為減輕小型微型企業負擔,從2012年1月1日起,決定對小型微型企業暫免征收22項行政事業性收費。12月,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政府采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暫行辦法》通知,要求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阻撓和限制中小企業自由進入本地區和本行業的政府采購市場,同時強調30%以上政府采購項目預算專門面向中小企業。
在2012年1月6日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總理提出做好新時期的金融工作,必須把握好五項原則。其中,“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被放在了第一位。溫總理指出,金融發展的根基是實體經濟,離開了實體經濟,金融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要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從多方面采取措施,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有效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堅決抑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防止出現產業空心化現象。各類金融機構都必須牢固樹立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思想,全面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水平,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共生共榮。此外,總理在講話中明確指出,要重點支持經濟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自主創新,特別要加快解決農村金融服務不足、小型微型企業融資難問題。
顯然,總理的上述表態是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對實體經濟重視程度的很好注解,服務實體經濟也將作為未來中國金融改革和發展的最基本原則推行。同時,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表示,在小微企業金融支持方面,銀監會將積極推進機構準入、存貸比考核、資本計量以及不良貸款容忍度等方面的差異化監管政策“落地”;在“三農”金融服務方面,將強化涉農金融業務的差別化監管政策,鼓勵完善涉農金融服務體制機制,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三農”。我們認為,作為中國金融改革和中國經濟“穩中求進”的2012年,相關金融扶持實體經濟及中小企業及“三農”政策會陸續出臺。
2012年2月7日,工業與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12年中央預算內投資繼續安排150億元重點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資金,30億元將集中使用于中小企業。朱宏任指出,由于小微企業沒有一個確切的分類,其他資金中也有相當一部分可以劃入到中小企業的范圍之內。在支持的方向上,工信部更多的是通過公共服務這樣一種形式來實施對小微企業的支持。朱宏任表示,在對小微企業的支持中,工信部將對創新型、創業型、勞動密集型的小微企業給予更多的關注。
忽視游客體驗是旅游景區倒閉的最重要原因,景區為什么不能吸引游客,關鍵是景區的產品不能夠讓游客產生“舒暢”的旅游體驗。沒有游客,景區就失去了生存條件。
(一)體驗經濟的特征
PineⅡ和Gilmore(1998)在《哈佛商業評論》中指出了體驗經濟時代的來臨。提出體驗是以服務為舞臺、以商品為道具,圍繞消費者創造出值得消費者回憶的活動。體驗經濟的典型特征是:消費是一個過程,消費者是這一過程的“產品”,因為當過程結束的時候,記憶將長久保存對過程的“體驗”。消費者愿意為這類體驗付費,因為它美好、難得、非我莫屬、不可復制、不可轉讓、轉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間都是一個“唯一”。體驗經濟所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費和生產的“個性化”。對旅游景區來說終極的體驗就是“快樂”。
他們將體驗分為4大類:消遣、教育、逃避和審美。讓人感覺最豐富的體驗必須同時涵蓋四個方面,即處于四個方面的交叉的“甜蜜地帶”(Sweet Spot)的體驗。到迪士尼樂園、賭城拉斯維加斯就屬于最豐富的體驗。PineⅡ和Gilmore還提出了塑造體驗的5種方法:體驗主題化、以正面線索強化主題印象、淘汰消極印象、提供紀念品與重視對游客的感官刺激。
(二)游客需求:快樂“三感”
游客希望在旅游景區實現他們“求補償、求解脫”的目的,在旅游過程中補償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得到的東西,從日常生活的煩惱中解脫出來。游客希望得到的體驗是旅游活動產生的快樂。過去的游客是向往大自然的(Sunlust)、缺乏經驗的大眾消費者。標準化的旅游產品就能夠滿足它們的要求。而體驗經濟時代的旅游者尋求個性化的服務、靈活性、更多的冒險與多種選擇。他們追求真實與差異,從逃避走向自我實現。體驗經濟時代的游客特征是:
1.更愿選擇散客而非團隊;2.選擇個性化定制的旅游產品而非標準化產品;3.不是購買整體產品而是購買零件自己組裝;跟隨他人去名勝古跡到發現旅游勝地;4.從“走馬看花”式的巡游到“下馬賞花”式的游覽;5.從“旁觀”到“參與”,從“領受”到“奉獻”;6.從只重視“到此一游”的結果到同時重視“結果”與“過程”,從“被組織”、“被安排”到“自己組織”、“自己安排”。
從游客的旅游終極目標來說是為了追求快樂的體驗。快樂是由新鮮感、親切感與自豪感三要素構成的。新鮮感來自于差異,親切感來自于交流,自豪感來自于贊美。新鮮感,即新奇與鮮活。親切感是從接觸中,特別是人與人接觸中,得到的一種滿足感,他的主要功能是消除孤獨,只有那些歡迎、關心與理解的接觸才能夠產生親切感。自豪感是對自己價值的肯定,是一種對自己滿足的感覺。覺得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值得尊重的人,值得自己也值得別人愛的人。一個成功的景區應該通過各種場景設施與服務來明確游客的這三種感受。
(三)最優體驗標準:暢
什么是最優體驗呢?心理學家克珍特米哈依在其名著《暢:最佳體驗的心理學》中提出了最優的體驗標準是“暢”(flow),即“具有適當的挑戰性而能讓一個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記了時間的流逝、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這些思想將對現行的景區開發理論產生深遠影響。“適當的”挑戰指活動的難度與一個人所掌握的技能相適應,太難的活動會讓人感到緊張和焦慮,而太容易的活動則會讓人感到厭煩,都不能讓人獲得快樂體驗。
二、均衡利用是景區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二戰以來,旅游景區開發與經營理念經歷了從經濟至上到均衡發展,從經濟增長主義到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演變歷程。
(一)經濟增長主義
早期的旅游景區開發方法的重點是產品開發、土地規劃與市場促銷,主要目標是景區經濟利益最大化。這種理念導致的結果是環境惡化、犯罪增加、游客與社區居民關系緊張、廣告引導的游客畸形消費等。中國旅游景區開發在過去的25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國內的旅游開發長期受經濟產業思想主宰,把旅游收入超過地方GDP的5%(或8%)成為地方支柱產業作為旅游開發的核心目標。而且指導中國旅游業發展的2條重要假定是:旅游業是無煙工業;旅游業是投資少,見效快的產業。這兩條假設加劇了中國旅游景區的過度開發與環境破壞。
(二)資源保護主義
隨著過度開發負面影響的擴大,人們對資源保護的關注逐步加強。以Gunn為代表的空間與資源主導的旅游景區開發理論,其核心概念是分區(Zoning),他將旅游景區分為吸引物、景區路網、社區與交通干線。上述屬于空間分區,還有時間分區,比如許多景區在候鳥魚類繁殖時間限制游客進入。分區管理的目的是保護自然環境與提供娛樂機會。這種開發理念注意對資源與環境的保護,但并沒有找到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和諧共存的方法,仍然把這兩者看成是對立關系。
(三)可持續發展觀
1980年代開始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社區居民是旅游產品的核心。社區方法(Community Approach)
是這一思想的代表。Murphy倡導從社區利益出發,由社區確定發展目標、控制開發過程,追求景區經濟、社會、文化與生態之間的平衡。其核心概念是社區發展與社會承載力。后來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旅游理念引入,旅游景區開發開始重視資源環境利用的永續性與社會的代內代際公平。可持續旅游旅游是“在滿足現有旅游者與地方社區居民需求的同時,保護與增強未來的發展機會。”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經濟效率、社會公平與環境完整的統一。經濟效率指既要維護現在的經濟生產力又要給未來下一代的經濟機會。社會公正指保護人類與文化遺產。環境完整指保護基本的生態過程與生物多樣性。指導可持續旅游的4個重要工具是:娛樂機會譜、可接受的變化極限、游客影響管理和旅游最優管理模型。
三、“快樂劇場”:體驗經濟時代的景區管理模式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成功的旅游景區必須要為游客生產快樂的體驗,同時要實現景區的資源、環境與文化的完整統一。正如地中海俱樂部提出的經營信條那樣“我們的工作就是創造快樂!”地中海俱樂部的“完全無憂無慮的度假、全包的假期與一次性付費”經營理念就是要讓游客真正享受快樂。從本質上說,旅游景區就是一個快樂劇場,游客與居民、員工共同演出一場歡樂劇。
(一)總體管理
旅游景區要長期規劃、總體控制;實行從家門到景區大門的全程空間管理。政府方面要鼓勵公眾參與規劃,嚴格監管企業開發行為,制定行業規范,評估與監控旅游影響。對游客進行教育與溝通,培養負責任的旅游者。推行“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以糧代賑”等政策。
(二)項目配置原則
差異性:差異性表現為唯一、第一與多樣。要體現新鮮感,首先景區產品要有特色,具有唯一性,即獨特性;其次景區產品具有第一的特征;最后要給顧客多種選擇。特色要求景區要有主題,要讓游客對景區有地方感。它必須提供游客某種獨特的旅游體驗。就象你在黃山與在泰山會有完全不同的體驗一樣。由于任何項目都要衰老,維持獨特性或新鮮感的根本是項目持續創新。西方國家對主題公園衰老問題的對策是每3年進行一次產品更新,而節慶表演節目則每年有30%的更新率。
參與性:游客不僅是體驗的主體也是體驗的成分。參與性體現在兩方面,項目本身需要游客參與以及游客參與項目的設計與組合。必須要游客來參與產品的設計,或者是提建議或者是自己組裝,才能夠提供游客真正需要的個性化產品。工業社會之后,技術的隔離和社會憂傷與焦慮創造了對社會互動經歷的需求。比如電話導致面對面溝通的減少,但技術不能替代真實的互動,當顧客的口味與偏好轉向老式價值時,景區必須提供社會互動的體驗。
挑戰性:項目的設計還要考慮對游客有一定的挑戰性,給游客突破自己生命極限證明自己生命價值的旅游項目,這些項目為游客培養自豪感。當游客爬上一座高峰、跳一次蹦極、飛躍某一峽谷等征服某種艱難險阻,成功完成了別人無法完成或自己以前無法完成的事件時,自豪感就產生了。比如極限運動需要冒受傷甚至死亡的危險,使人在跨越心理承受極限時獲得極大的愉悅感和成就感。當然景區配置項目一定要掌握好項目的難度,要讓游客有選擇,大多數項目的難度要適度,即只要經過一定的努力就能夠成功,否則反而會產生挫折感。
(三)資源與環境管理方式:梯度開發或循環利用,“減”人數“增”植被
資源與環境的多樣性是獨特游客體驗的必要條件,也是新鮮感的基礎。沒有了生態多樣性,自然就不能給游客帶來新鮮感。生態環境成為了景區的重要吸引物。在滿足經濟、社會和審美需要的同時,保證文化統一、基本的生態進程、生物多樣性和生命支持系統。對文物保護的“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指導方針,以及因地制宜,采用分區、容量控制、輪休等方法保證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利用,防止“吃祖宗飯、造子孫孽”的惡性開發。
景區資源采用梯度開發模式:比如在溫泉度假區,50-63℃溫泉水用于供熱采暖;37-50℃用于洗浴;30-35℃用于養殖(魚、蝦、蛇)與景觀用水;20-25℃用于農業(浸種、育秧、種菜、養花)、泳池用水、濕地用水;10-20℃農田灌溉。或循環利用模式,如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桑基魚塘休閑度假村,其基本循環是:塘基植桑,塘內養魚,桑葉喂蠶,蠶桑廢棄物和蠶蛹喂豬,蠶沙喂魚,魚池中的塘泥肥桑,蠶繭加工后銷售市場。豬肉、魚、蠶等可供游客食用、垂釣、或作為旅游商品購買。基塘之間一環扣一環,它們相互制約,相互促進,正是:“桑茂蠶壯豬肥魚大,塘肥基好繭多絲優。”
保護生態可以做“加法”,如碧峰峽,有意塑造紅、黃、綠、藍等五彩的森林景觀,種植一批紅葉,精心營造良好的生態旅游環境,同時配套種植黃芪、蟲草、貝母、當歸等特產藥材,以及沙棘、薔蔽、花椒、紅豆杉等經濟植物,變單一林種為綜合資源。
另一種資源管理方式是“減法”,就是對開發的限制措施。世界遺產管理中常見的減法包括:限制總體游客數量,不讓游客數量超過承載力;暫時的景點關閉;提供復制品對顧客開放,而將真品保護起來;實行分區:在重點文物區與游覽區之間設立緩沖區,減少游客對珍稀文物的破壞;設置固定參觀路線;價格限制:對有些景點免費,而有些易受破壞的景點采用高價限流;移走人工制品:對一些易風化的文物,如摩崖石刻,采用搬遷的方法在博物館中保存起來,而不暴露在外。
在我國的敦煌和九寨溝已經實行了定時定量方法來限制旅游人數,莫高窟每日限定數百游客進窟參觀,九寨溝每日限定2000游客進區旅游,對國外游客如日本游客實行預約參觀。黃山則實行輪休制度。蘇州開始通過政策杠桿與價值杠桿來達到保護園林的目的。在碧峰峽,為保證統一規劃,萬貫集團斥資1000多萬搬遷了景區內的數十戶農產,其房屋除一部分改作竹制別墅外,其余部分全部拆除,恢復自然狀態。
(四)社區參與和旅游扶貧
社區是塑造游客體驗的重要道具,社區參與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社區居民對景區開發的影響感受最深:二是社區居民本身是構成游客體驗中“友好氣氛”的必要成分。促進社區發展實質上是保護了文化的多樣性。社區為游客的新鮮感以及親切感提供必要的基礎。景區開發要帶動社區發展,增加地方就業、社會收入與人民生活水平。在老少邊窮地區,旅游扶貧是中國特色的景區開發的必要使命,2000年8月六盤山旅游扶貧試驗區開工,這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旅游扶貧試驗區。廣東、貴州與海南紛紛仿效并且在通過旅游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獲得巨大成功。
(五)景區服務:親切感的源泉
員工服務是游客親切感與自豪感的重要來源。在地中海俱樂部,導游是地中海俱樂部的靈魂。像朋友一樣與游客同吃同住同娛樂,與游客打成一片。又像一個節目主持人,風趣幽默、恭謙勤快、對游客有求必應。在共同營造景區氛圍中,員工起著主導作用。這表現在對游客的服務行為上,包括微笑、眼神交流、令人愉悅的行為、特定角色的表演,以及與游客接觸的每一細節。現在的服務業特別重視服務情景中的員工與游客面對面接觸的真實時刻管理,這一切都為了給游客一個快樂體驗。
【參考文獻】
[1] Csikszentmihalyi, M. 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York, NY: Harper & Row, 1990.
[2] Gunn, Cilare, A., Tourism Pla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 Third Edition, Taylor & Francis, 1994.
[3] Keyser, Heid, Tourism Devel 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374.
(一)高校體育資源分布不均
我國的疆域廣闊,經濟發展具有很大差距。體現在高校體育教育中,一些高校的設施陳舊,教師團隊綜合素質不高,這種不均勻的資源分布造成一些地區的產業化無法實現。客觀上,高校在體育設施的投資上很難針對每個學生的需求進行建設,造成一些學生的體育興趣無法滿足。資源閑置現象和資源浪費現象均有存在。在設備的利用和管理上,均存在不合理現象,由于學生眾多,教師團隊不足,因此集體體育課現象在大學中較為常見,這使得學生無法獲得充足的教學資源,影響了學生體育技能的培養和體育觀念的形成。從而制約了高校體育產業化的進程,影響高校體育經濟的發展。
(二)缺乏對高校體育經濟的正確認識
傳統教育思想認為,體育僅限于校內,并且依附于高校教育,服務型體育教育成為其主要特點。現階段,體育的產業化發展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但一些教育工作者及學生仍然無法正確認識體育教學的意義,無法認可體育經濟化的理念。僅靠相關部門的資金支持,而自身缺乏經濟運營理念,使得其產業化的進程緩慢,不符合經濟時代的基本特征。
(三)經營理念存在偏差
在高校體育經濟逐漸引進體育教育后,學校開始自主進行管理。但由于未與企業管理脫軌,教師并非專業的管理人員,因此在管理經驗上存在缺失,無法形成系統的管理制度。并且校內高級管理人才不多,對于高校體育經濟的穩定和發展產生消極影響。
二、高校體育經濟的路徑與運行模式
首先,高校體育經濟發展的路徑多樣化,可通過科研、勞務以及體育項目和設施促進體育經濟的發展。高校應不斷的拓寬體育發展路徑,以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這是由于高校具有豐富的資源,教學器材、教學設備先進,并且目前資源浪費現象嚴重。教師資源和學生資源則成為高校體育勞務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其運行受到高校自身發展條件,當地經濟條件,學生對于體育認識及其體育觀念的養成等因素的影響,我們從高校的現狀出發,闡述一種適合高校體育經濟的運行模式。
(一)體育場館對外開放
以往的體育場館僅對學生開放,且具有一定的時間限制。要實現其經濟化,應擴大其應用范圍,將其對外開放,并且收取一定的費用。利用經濟來源不斷的完善高校體育場館,事實證明,我國高校體育場館的社會需求巨大,因此對外開放具有可行性。如社區比賽、一些中型比賽均可以高校體育場館作為場所,還可利用體育場館對教師和其它體育愛好者進行培訓。總之,應致力于實現體育場館使用的多樣化,發揮其在體育經濟化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二)體育場館承辦大型體育比賽
體育比賽具有較多的觀眾群體,因此組織體育必然能夠拉動高校的體育經濟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高校還可獲得經濟贊助,使其處于良性發展之中。但目前我國眾多的高校體育場館管理者中,具有長遠眼光的管理者數量極少。高校應打造主場賽事,并引進實用的體育品牌。利用體育品牌效應贏得觀眾和投資商的認可,推進我國高校體育產業化的過程。如可加大場地建設,引入專業運動員。一方面可以提高高校體育場館的知名度,一方面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提高其學生的體育觀念,培養其終身體育觀,真正為高校體育產業的形成提供人力資源和經濟資源。
(三)利用體育場館承辦大型活動
一、中印兩國經濟增長模式的比較
在中印兩國經濟增長模式比較上,Jorgenson(2005)、Fromlet(2005)、黃亞生(2003,2005)、張勇(2008)等從儲蓄率、投資率、資本存量、經濟效率等多個層面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者的一個普遍共識是中國的經濟增長依靠高儲蓄、高投資以及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并沒有伴隨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而印度的經濟增長則依靠科技創新及內在稟賦帶來的服務業出口與內需拉動,而不是中國模式的“資本驅動式”發展,并且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生產效率明顯提高。
二、中國與印度——典型銀行信貸行為研究
1、銀行信貸的案例研究:中國工商銀行及印度國家銀行
(1)中國工商銀行信貸行為。從中國工商銀行2009年年報來看,在信貸結構上,公司貸款上,工行主要投向項目貸款和房地產貸款。所謂項目貸款,其一般用于基礎建設,占公司類貸款57%,表明大量公司類貸款用于國家基礎建設投資。另外,有11%的公司貸款投向房地產行業。而用于企業發展過程中資金需求的流動資金貸款僅有32%。個人類貸款也有同樣傾向,其主要是個人住房貸款,僅有11.4%的個人貸款是個人經營性貸款。將公司貸款和個人貸款中用于企業(個體戶)的資金合并,發現其總量僅為14037億元,占全部信貸量的24%(假設流動資金貸款全部都是投入到實體企業發展,真正的數據應該要小于這個比例)。具體到行業,2009年末,該行貸款投放最多的行業分別是交通運輸、電力、水利、房地產以及制造業五個行業。前四個行業均為基礎設施建設行業,占公司類貸款比重為57.2%;從創新型領域來說,科教文衛所占貸款僅為1.7%,通訊設備所占貸款僅1%。2008年之前,工行信貸投放也具有類似的特點。
(2)印度國家銀行信貸行為。2009—2010年度,印度國家銀行總貸款量約為1800億美元。信貸結構上,21%進入中型企業,14%的貸款投放到集團企業,17%進入小微企業,10%為農業貸款,21%為零售貸款,另有15%為其他貸款。按行業劃分,18%進入基礎設施領域,3%進入工程建筑領域,3%為珠寶首飾領域,7%為機械工程,11%流入鋼鐵行業,3%為其他金屬和金屬制品,4%進入化工行業,10%為石油行業,11%進入紡織行業,7%為食品加工業,1%為造紙業,另有21%為其他行業。可見,印度國家銀行信貸投放更為均勻,僅有14%的貸款流入到集團客戶,余下都是中小型企業、個人客戶。從行業分布來看,僅有21%的公司貸款進入基礎設施以及建設領域,其余均進入各類實業企業。也可以發現,這種比例在近些年是常態。
2、兩者的對比及問題的提出
通過上述比較,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兩個同為發展中的國家,經濟發展程度相似,中小企業為最龐大的市場主體,為何銀行體系信貸投放結構有如此大差距(下面的兩個差異在中國和印度的中小型銀行中也可以發現):第一,基礎實施投資上,中國銀行明顯高于印度銀行;第二,中小企業貸款比率上,中國的銀行明顯低于印度銀行。這兩個差異直接導致銀行體系對經濟發展的真實作用效果的差距。對這樣一個問題做出正確的解釋是非常重要的,其可以增進我們對于銀行體系與經濟增長之間作用模式的了解。本文接下來試圖解釋這一難題。
三、假說:銀行體系與經濟增長模式
從目前研究來看,有關銀行體系與經濟增長模式的研究較少。主流經濟學家,如林毅夫等人盡管對銀行體系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這些研究對經濟增長模式幾乎沒有涉及。而對不同國家銀行信貸行為的差異,目前的研究也幾乎空白。針對中印兩國銀行體系信貸投放結構的差異,本文提出自己的假說,即兩國經濟增長模式的差異導致國內資金資源分配的差異,從而影響銀行行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重視投資,依靠資源和資本投入拉動經濟增長,因而資金集中在大項目或企業上。作為追求利益的銀行,其更是為了自身的發展,從而表現出信貸投放到大項目或企業,并通過這種信貸投入進而獲得相關存款回報,銀行自身也得以發展;而印度則沒有此種經濟增長模式,社會資金分配集中度低于中國,不存在大項目或者企業聚集大量資金的現象,信貸投放因而比較平均。
為了支持上面的假說,本文將首先提出一個簡單的銀行行為模型,分析中印兩國銀行體系的表現。
1、一個簡單的銀行行為模型
一個銀行的行為主要是經營存款和貸款,其以獲得最大存貸款利差為目標。對于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和印度,本出以下假設:假設一,兩國的信貸資金都是供不應求,即在合適的價格下,民眾對資金的需求無限大。假設二,由于監管對存貸比率的限制,假設兩國貸款為存款的一個比率,記為a,并假設兩國比率相同。假設三,貸款行為與存款行為緊密聯系。一個客戶存款時,往往會尋求金融機構在適當時候能提供融資支持;而其在貸款時,也相應會在適當時機向金融機構提供存款,以強化銀企合作關系。這在實踐中是常見的。假設四,相對存貸利差而言,交易成本較少,忽略交易成本,以D表示存款,L表示貸款,rD表示存款利率,rL表示貸款利率。
在上述四個假設下,兩國典型銀行的利潤函數為(忽略其他成本,t表示時間):
R(t)=Lt*rL-Dt*rD (1)
進行整體考慮,忽略銀行微觀上存貸款行為之間的關聯性,設Lt=a*Dt,代入可得:
R(t)=a*Dt*rL-Dt*rD (2)
對(2)式求最大化可以得知,只要a*rL-rD>0,就有R(t)/Dt>0。而對于資金短缺的中印兩國而言,a*rL-rD>0的條件是可以滿足的。因而,在兩國的銀行體系中,尋求利潤的最大化與尋求存款最大化是一回事情,“存款立行”仍然是一個真理。
上述模型實際上是不完善的,它可以在幾個不同的方向上擴展。然而,從這一簡單的模型可以引申出以下幾點含義,足以揭示兩國信貸產生差異的緣由:一是在中印兩個發展中國家,商業銀行的利潤是該銀行獲得存款的增函數。二是存款和貸款不可分,商業銀行所能獲得大的存款回報的客戶,必定也是信貸投入較大的客戶。
2、經濟增長模式、資金分布與銀行行為
經濟增長模式直接決定社會資金分布的形態:在一個依靠強力政府,以投資驅動經濟增長的經濟模式中,大量的資源勢必集中在政府和大型國有企業身上;而在一個相對弱勢政府下,依靠內需和企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的經濟形態中,資源配置必定是分散的,主要資源集中在中小企業。中國是強力政府,政府集中大量的資源,并且近年來依靠土地升值集聚大量的社會資源,用于基礎實施建設以及其他資本投入型行業;而印度則是更注重市場化作用,依靠自身私營企業發展,因此資源主要分布在個人和中小企業。黃亞生(2009)的研究表明,中印兩國的存款分布迥然不同,印度是家庭、小企業所占的存款居多,而大型企業和政府的存款比例較少;而中國則是相反,國家機構、大型企業所占的存款較多,而居民儲蓄存款則較少。如果繼續從兩國典型銀行來看,2009年末,中國工商銀行公司存款4.78萬億元,是個人存款的1.02倍;而印度國家銀行在2009年末,其公司(大額)定期存款77.22億盧比,占全部存款比重僅為10%,公司活期存款也僅占全部存款的20%,余下全部為個人及零售型存款。
根據前面模型的假說,在中印兩個發展中國家,尋求存款資金最大化成為兩國銀行體系極力追求的目標。所以,商業銀行必定密切關注社會資金分布情況,作為理性人,其必定追求資金回報最大的領域。另外,需要關注的一點,在銀行的實際運營中,存貸款是關聯的。這也是假設三的內容。出于兩國資金分布的特點,理性的商業銀行會有不同的行為。在印度,一個理性的銀行,其必然主要服務于這些中小企業,從這些企業中獲得存款資金,并將大量資金投放到這些企業。而轉向中國,商業銀行最有效率的行為是追逐大的項目工程或企業,追逐政府行為,因為這種大項目意味著國家幾十億乃至百億的投入將會給銀行帶來巨大的資金回報。在這個過程中,商業銀行不會像過去迫于行政壓力進行信貸投放,而是更樂意為之。因為這些項目往往都有政府財政擔保,目前政府的信用仍然足夠強,并且伴隨著房地產價格的上升,政府的還款能力強勁。因此,銀行自然有動機去對這些領域進行投入。一個隨之而來的結果是,銀行體系對實業的信貸投入會比較少,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入也比較少。實際上,這種結構特征的差異將深刻地影響銀行體系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效果。
四、結語
本文從經濟增長模式這個層面研究銀行體系信貸投放結構差異(這種差異嚴重地影響了銀行體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效果),發現經濟增長模式決定了銀行體系信貸投放結構。本文的一個政策意義是,政策制定者應該從根本層面改變銀行業作用的經濟增長環境,而不應該僅僅拘泥于銀行系統本身的功能發揮,或者是銀行機構的特定形式。只有在有效的經濟增長模式下,銀行體系才會將信貸投放到實體經濟與中小企業上,才能真正對經濟增長施加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 Solow: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Feb).
[2] Jorgenson and K.V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World Growth Resurgence [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 2005,107,No.4.
[3] Fromlet,H.:India versus China —Who will be the Winner in the Long Run?[J].Economic and Financial Review,Vol.2005,12,No.3.
引言
數模一體機可以同時接收模擬和數字廣播電視信號。筆者參與研發的數模一體機采用晨星半導體公司解碼芯片MSD209為核心,不需要外接機頂盒,只需要一條電視天線輸入就可以同時接收數字和模擬電視信號。由于解碼芯片內部包括對模擬和數字信號的解碼,解碼芯片的集成度比較高,元件比較少,機器操作界面簡單明了。下面介紹該一體機的整機結構設計思路,希望對今后設計數模一體化液晶電視機有一定借鑒。
整機電路結構設計
整機電路設計
整機電路結構如圖1所示。整機具有高清Full HD超薄LED背光顯示屏,能夠實現4:3和16:9信號自動識別功能;符合節能標準,待機功率小于1W;感應按鍵,自由操控,科技時尚;動態Gamma控制、膚色調整、黑電平延伸等,使圖像層次分明、色彩鮮艷、時刻保持清晰視像:能夠接收模擬信號制式和數字信號制式;內置數字多媒體播放器,可支持H.264、MPEG4等多種音視頻格式。該機型具有3路AV輸入,2路YPbPr輸入,1路VGA輸入,3路HDMI輸入,2路USB輸入,1路AV輸出,1路耳機輸出。伴音功放采用晨星半導體公司MSH9000,伴音功率8W×2:DDR采用512Mbit 2片:FLASH采用4Mbit;HDMI切換IC采用3選l通道設計的IC。
中頻解調設計
模擬中頻解調設計
電視機接收到模擬電視信號經過數模一體化高頻頭將模擬高頻信號轉換為模擬中頻信號,再分別經過圖像和伴音聲表面波濾波器后,將信號輸入模擬中頻解調芯片,進行圖像和伴音解調,經中頻放大器分離出模擬CVBS全電視信號。
對于不同地區的模擬信號,通過數模一體化高頻頭轉換為模擬中頻信號頻率也不相同,PAL/SECAM制式的模擬中頻信號頻率為38/38.9MHz,NTSC制式的模擬中頻信號頻率為45.75MHz。設計不同地區的數模一體機時,將圖像和伴音聲表面波濾波器,以及模擬中頻解調芯片更換成與PAL/SECAM/NTSC制式相對應的元件,這大大減少了開發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數字中頻解調設計
電視機接收到數字信號經過數模一體化高頻頭將數字高頻信號轉換為數字中頻信號,輸入到數字中頻解調芯片內,進行子帶解調、取樣率變換、整形和校正后,輸出并行TS數字碼流,如圖2、圖3所示。
對于不同地區的數字信號,通過數模一體化高頻頭轉換為數字中頻信號頻率也不相同、ATSC制式的數字中頻信號頻率為44MHz,DVB-T制式的數字中頻信號頻率為45.75MHz。設計不同地區的數模一體機時,將數字中頻解調芯片更換成與ATSC/DVB-T制式相對應的解調芯片。
解碼模塊設計
數字中頻信號TS流經過視頻緩存控制器后,通過解量化器、運動矢量算法設計,數字解碼,最終得到10bit數字RGB信號。數字解碼部分,由于數字信號的不同,解碼方式也不相同,數字解碼形式有MPGE2、MPEG4、H.264、AC3等,通過軟件切換調用,實現不同數字信號的解碼,如圖4、圖5所示。
為了支持PC和視頻兩路輸入,芯片內設有一個3路10bit高精密視頻ADC,上限可達165MHz;支持HDMI1.3的高速信號輸入;多制式3D視頻解碼器,用于NTSC、PAL、SECAM制式;HDTV同步分離器、運動自適應解交織引擎:用以消除抖動效應的新型掃描變換裝置SRC;內設USB單端主控器,適應USB2.0版本格式;另外,最終實現10bit LVDS全高清信號輸出到LED液晶顯示屏。
伴音模塊設計
從MSD209輸出1V音頻信號,經過AZ4558音頻放大器提升3.3倍后,輸出給MSH9000,再經過功放放大,經過喇叭產生聲音,如圖6。
其中R1/R2=3.3、R3/R4=3.3,是左右聲道音頻放大器的放大倍數,MSH9000的放大倍數通過軟件(軟件接口為G0,G1)調節,從15db到31db,分四級。
MSH9000有兩個音頻聲道,每個通道均可提供10w輸出功率,芯片內的音頻功放運行在D類工作狀態,所以功放的功率很高,即使在播放音樂時,也不必使用散熱器,其輸出能與80hm阻抗的揚聲器匹配。MSH9000還能有效抑制咔咔聲和劈啪聲,即使在低功率1W輸出的條件下,也能播放高品質的音樂,其失真度THD小于1%。
整機軟件設計
“速度經濟”一詞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小艾爾弗雷德·錢德勒提出,它的意思是“因迅速滿足客戶需求而帶來超額利潤的經濟”。全球最大的網絡數據傳輸公司——思科系統公司總裁約翰·坎博斯說,在新經濟中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這就是說:企業的發展速度將代替企業的規模成為企業競爭的焦點。因為反映最快的企業總是能夠占據最佳位置,從而能夠最先獲得市場。所以速度將代替規模而成為新經濟自然淘汰的方式已成為必然。
一、傳統“規模經濟”之路將越走越窄
1.“反壟斷法”的存在使企業將走向規模經濟的誤區。
西方“工業革命”之后的19世紀末,“新古典學振”和“劍橋學派”的創始人、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在其名著《經濟學原理》中提出了一個哥德巴赫猜想”式的命題:社會經濟發展可能要長期面臨規模效益和競爭效益的兩難選擇。馬歇爾提出:高效大型機器設備的廣泛應用必然導致規模擴大,而規模擴大可以帶來單位產品的成本大幅度降低。用經濟學的語言說,就是可以為生產者帶來單純要素追加以外的收益,這就是所謂的“規模經濟”。但規模經濟造就的生產集中又極易造成壟斷,壟斷又會使經濟喪失活力。他認為:規模經濟和壟斷難以分割,社會要取得規模效益,就得失去競爭效益;要取得競爭效益,就得犧牲規模效益。但是,基于這種兩難選擇的情況下,西方國家還是更偏向于競爭效益。正如美國聯邦司法部長雷諾所指出的“聯邦司法部有責任為美國的企業制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保證消費者選擇的權力。我們要的是競爭而不是超大規模的企業”。正因如此,才出現美國歷史上利用《謝爾曼法》和《克萊頓法》棒打標準石油公司、分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以及目前的刀砍微軟”。因此,如果企業一直沿著“規模經濟”的路走下去,不免是個誤區。
2.全球市場由于空間距離大,使’規模經濟”實現難度加大
規模經濟的形成是同一類型產品在同一地區通過大規模的經營而產生的,但是,由同一類型產品在不同地區組成統一管理下的企業,是否產生規模經濟效益,這就不一定,因為規模經濟一般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1)采購的規模經濟。固一次大批量采購而引起采購成本的下降。比如價格的數量折扣,談判和簽訂合同的時間節約。但是,如果企業采用壘球化經營,每個子公司分布在全球上相距遙遠的各個不同國家和地區。如果由母公司實行全球統一采購,再把其分配到各地的子公司,這將會造成極大的運輸成本,尤其是原材料體積大而重的產品,這種運輸成本反過來把上述的成本節約進行了抵消這也是跨國公司為什么大多數情況下實行本地經營、地方采購為主的原因(2)生產的規模經濟就是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分攤到單個產品上的廠房設備、經營管理等固定成本就會減少而現在大多數跨國公司生產都采用本地化政策,實行分地生產,生產的規模經濟很難取得(3)儲藏的規模經濟即由于投入品采購后,產品出售前的集中存放固存放數量的增加而使單位儲藏成本減少,這種規模經濟也會固異地生產而使其無法實現以上面的情況看,對于一個面向全球實行跨國化經營的企業來說,因為全球市場空間距離相距遙遠和本地化經營的要求,使規模經濟之路很難走得通。
3.產品個性化的需求和產品壽命周期的日益縮短.使“規模經濟”逐漸失去其存在的基礎
隨著消費者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一個比較明顯的消費趨向就是追求產品的個性化。世界各地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由于文化、教育、宗教、審美習慣、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不盡相同,使標準化這個規模經濟的基礎不復存在。同時,從企業角度看,產品的壽命周期日益縮短,產品更新換代的加快,使企業只有采取小批量、快生產的方式才能生存。在日本電子行業,每隔30分鐘就有一個新產品出現,在瑞士的鐘表行業,每隔2O天就有一個新產品出現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這種產品壽命周期變短的趨勢還會加強。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怎么能通過大規模生產經營來實現規模經濟呢?
4.規模經濟”實現的時滯使規模效益受到稀釋
企業的生產規模是由其市場規模決定的,沒有市場規模的擴大,生產規模的擴大必須造成產品過剩。而市場規模的擴大往往不象生產規模擴大那樣,這個月我引進生產線買進原材料.下個月就有可能上規模市場規模的擴大是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的,至少要以年計算一般來說,一項新產品的市場壽命會經過介紹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在新產品介紹期企業往往高收入和性格較為開放的消費者作為目標市場,他們對價格的敏感度較低,企業在此階段可采用高價策略以獲取大量的超額利潤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的市場規模可能不斷增加,但是,由于競爭者也日益增多,產品的價格也就會不斷下降,利潤空間也不斷受到“蒸發”。雖然企業的生產規模因市場規模的擴大而擴大,但留給企業的利潤空間已被“壓扁”。這樣“規模經濟”所實現的規模效益就受到時間的稀釋如果企業想重新獲得超額利潤的話,只有采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取得壟斷地位采用壟斷高價。這樣.企業叉步入了“規模經濟”的誤區,受到政府“反壟斷法”的打壓。
二、速度經濟”的路將越走越光明
1.時間在現代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是速度經濟”發展價值的根本所在。
中國的網絡媒體
網絡媒體在中國的發展不過十多年,但發展速度非常快,經國務院新聞辦批準刊登新聞的網站已經達到了150家左右,同時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以下簡稱為CNNIC)《第十七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國網民人數達到1.11億,比2004年末增加了1700萬,網民普及率達到8.5%。其中網民的上網目的中,獲取信息又占非常重要的位置。目前對網絡媒體的認識,已從最初的片面理解為追求點擊率,到樹立品牌意識。許多網絡媒體已經意識到單純依靠提供信息獲得“眼球經濟”,進而吸引網絡廣告,是遠遠不夠的。同時,網絡媒體也不可能奢望一夜暴富。它需要經營者的堅持、膽識和創新,找到適于自己的長期穩定的盈利模式,走上可持續發展的大道。
虛擬經濟與網絡媒體
“虛擬經濟”一詞是相對于“實體經濟”而言的。它以一種抽象的、虛擬的價值形式來存在和運動,目的是通過這種運動來追求利潤最大化。(2)
虛擬經濟是現代經濟的一種重要形態,它是從實體經濟中發展過來的,是實體經濟發展的一種需要。特別是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虛擬經濟的工具,將社會閑散資金集中到實體經濟中最需要和最有效益的部門中去,進行資源配置,并為各種生產和服務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研究虛擬經濟下網絡媒體盈利模式,要從兩個方面同時推進。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虛擬經濟的經濟規律,如邊際效應遞增規律、梅特卡夫定律、網絡經濟因子等;另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虛擬經濟環境下的資本手段,如發行股票、并購等形式,來獲得發展盈利模式所必需的資金。
在傳統經濟中,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經濟分析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但是在虛擬經濟中,這一規律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邊際效用出現了遞增。一條有效信息,在消費過后,依然存在,成千上萬的人可以同時消費同一有效信息,消費的人越多,信息就越值錢。同時,復制一條信息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對于提供信息的網絡媒體來說,只要找到合理的盈利模式,將在虛擬經濟中獲得比實體經濟中更加可觀的收益。(3)
虛擬經濟環境下的中國網絡媒體,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跨地區、跨媒體的整合以實現多傳媒共同傳播,充分利用采編資源,制作高附加值、高利潤的文化產品,細分受眾市場,完成目標市場的覆蓋,將成為中國網絡媒體盈利模式的最大趨向。
站在傳統經濟學的角度,網絡媒體應該針對已經成熟的盈利模式加大投入,以期獲得更大的收益。虛擬經濟環境下,一種盈利模式的成功,并不代表著市場能夠接受它,即使它能為企業帶來足夠的利潤,也可能招致市場“用腳投票”。同時,對于網絡媒體來說,在選擇盈利模式的時候,也應該考慮到網絡自身的特點,特別是在與傳統媒體的合作中,更要考慮到不同媒體間的盈利模式是否能夠互通,是否被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者接受。
物資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是管理學研究的三個基本流。在虛擬經濟環境下,管理的中心環節就是要解決三大流的時空轉換界面。網絡媒體則正好適應了這種空間的轉換,網絡媒體目前只面臨著資金流和信息流的轉變,這就決定了傳媒業是虛擬經濟與傳統經濟實現產業對接的最佳突破口。
中國的網絡媒體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已經逐漸擴大了市場空間,做到了由實到虛。但要真正獲得利潤,就必要做到由虛到實,實現與傳統媒體以及傳統行業的對接。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網絡廣告、移動增值、網絡游戲以及搜索引擎等,都直接或者間接地與傳統媒體以及傳統行業發展有聯系。由此可見,網絡媒體的行業發展趨勢,就是要與傳統媒體及傳統產業對接,拉長網絡經濟產業鏈,構建網絡訪問流量轉換為產品收入的穩定的商業模式。如果沒有把產業鏈條拉長,沒有構建基本的網絡產業鏈條,最后的投資回收不了,最終只能是衰退。
網絡媒體的新形式
從2005年開始,國內的網絡媒體正經歷著一系列的變革,主要表現在一些新的業務模式的拓展及新的業務增長點的發掘上。在互聯網通信方面,以流媒體為平臺的網絡電視(IPTV)、網絡視頻,以及即時通訊業務,包括網絡影視、視頻聊天和視頻郵件等新的業務模式,都取得長足的進步。
在網絡媒體方面,被稱為WEB2.0的網絡應用技術也越來越多地成為熱門話題。這些技術包括Blog、RSS、Wiki、IM、SNS等。
Web2.0,是相對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聯網模式)的新的一類互聯網應用的統稱,是由Web1.0單純通過網絡瀏覽器瀏覽網頁模式向內容更豐富、聯系性更強、工具性更強的互聯網模式的發展。
中國博客規模發展情況(4)
與傳統網絡媒體相比,Web2.0的最大特點就是其利用技術手段,吸引了更多的網友來關注,這也適合了虛擬經濟下的有關定律,而使得資本市場更加青睞這種模式。
對于一個Web2.0式網站而言,除了依靠開放式技術搭建平臺外,還必須有不可被復制的競爭要素,如技術、品牌、營銷、客戶關系等已被傳統產業競爭所證明的必須要素:從網友來的信息,應用于產業經營,再反饋于網友的網絡本色才是互聯網產業的核心價值。
如果說Web2.0是一種信息交互上的革新的話,那么多媒體技術的網絡新媒體上的應用,則應看作是技術層面革新的。特別是在目前網絡技術已經相對發展到一個成熟的時期,新的傳輸技術已經能夠讓音頻和視頻在網上流暢傳播,這使得網絡新媒體在傳播多媒體信息的時候更加便利。目前已經被業界看好的技術,包括網絡電視(IPTV)以及流媒體增值服務。
中國IPTV市場規模及預測(5)
IPTV,又稱為網絡電視,與傳統電視在業務上的主要區別有兩點:一是具有雙向互動性,用戶不再是僅僅單向被動地按照時間表來接收電視節目,還可以主動點播;二是可以在普通電視機上簡單實現多種互聯網增值業務,如網絡游戲、遠程教育、可視電話等。
從商業的角度考慮,要吸引更多的用戶接受和使用IPTV,一方面要符合人們已經養成的普通電視終端的使用習慣,降低轉移成本;另一方面必須提供較之普通電視和有線電視更有價值的電視節目和差異化服務,這是保證IPTV成功運營最重要的商業因素。
移動流媒體市場規模發展情況(6)
移動流媒體在影視、交通、廣告等領域的應用將前景廣泛,為傳統媒體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終端和網絡的升級,移動流媒體用戶數2005年預計達200萬人,市場規模達到2億元人民幣。但由于流媒體業務的商業模式尚未成熟,市場的不確定因素較多,2006年移動流媒體用戶數將達到1000萬左右,市場規模約16億元人民幣。
網絡新媒體的盈利模式
從盈利模式的創新度去分析,web2.0并沒有給傳統的網絡經營者們帶來新的沖擊。無論其怎樣鼓吹創新的價值,web2.0的盈利模式仍沒有突破傳統的廣告及無線增值業務,還是對于傳統網絡媒體的一種“復制”。對于網絡媒體來說,進入Web2.0并不是對于目前網絡傳播形式的否定,而是應該將它作為一種有益的補充。
互聯網用戶對IPTV付費方式的選擇傾向(7)
IPTV的盈利模式較為復雜,從理論上來說,交互式的業務使得IPTV有了收費的可能,但是通過有關財務測算,IPTV收費每月至少應在30元至60元才可能在5年內收回成本。從國內的實際情況來看,用戶所能接受的視頻節目的收費很難支撐IPTV自身的發展,因此還需要通過插播廣告的形式獲取一些收益。有關專家表示,IPTV本身并不是最終的目的,運營商期望IPTV能夠開啟一扇增值業務發展的大門,最終建立一種按內容和業務收費的合理盈利模式。
相比之下,流媒體增值服務的盈利模式就要多得多,目前網絡媒體的幾大盈利模式幾乎都可以移植到流媒體增值服務上,特別基于移動網絡的網絡游戲產業的發展,將使得整體網絡游戲產業出現新的增長動力,也會帶來更大的盈利空間。
其實,無論是Web2.0,還是多媒體的盈利模式,都可以看作是目前虛擬經濟環境下盈利模式的延續。從原理上來說,并沒有對盈利模式進行創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網絡新媒體在交互形式,以及技術上進行了變革性的更新,因此根據虛擬經濟中的梅特卡夫定律來看,它就有比傳統網絡媒體更大的盈利潛力。
網絡新媒體不只是單純提高技術競爭力,而是為顧客創造更多價值來爭取網友,贏得成功。如果說技術創新是一種正向競爭手段,那么價值創新則是側向競爭妙策(8)。
虛擬經濟環境下,存在著一種網絡經濟因子K用以表示這樣一種網絡經濟現象,與傳統經濟相比較時,在受益類經濟指標上表現為乘數作用,而在成本(費用)類經濟指標上表現為除數作用(9)。以Web2.0和多媒體為代表的新互聯網浪潮,并不是網絡媒體的窮途末路,事實上,網絡媒體紛紛在自己的服務中加入了Web2.0和寬帶的成分,對它們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它們對自身調整的決心和速度。
目前,KPCB、Accel Partner、Matrix Partner等國際風險投資商腰裝數十億美元,將于今年扎堆中國。對于網絡媒體來說,如果能夠快速進入新媒體的“陣地”,也可以吸引更多的資本進入。減少自己使用流動資金進行投資,也是節省費用的方法,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盈利能力。
對于網絡媒體來說,進入網絡新媒體的門檻并不高,甚至可以說,只要網絡媒體想進入,它就可以進入。因為網絡新媒體除了技術本身之外,并沒有在營運模式上有更多的創新,特別是在盈利模式上并沒有很大的創新。對于網絡媒體來說,進入網絡新媒體,不應認為是尋找新的盈利模式,而應該認為是為現有盈利模式尋找更多的用戶。
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的確立,取決于科學的“定位分析”與“核心競爭力”的培育,特別是在虛擬經濟的環境下,發掘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盈利手段較以往更為重要。只有當網絡媒體在長期生存與發展目標上獲得成功時,我們才能說它真正具有核心競爭力。
當有了一種客觀上能做到使數以百萬計客戶群與數以百萬計網絡媒體新聞中能準確有效地撮合配對機制,使所有客戶能準確及時地在浩如煙海的媒體產品中享受所需要的業務,這就解決了需求與產品的一致性配對問題。同時加上這種盈利模式不能被模仿的因素,這種盈利模式,就是企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盈利模式。搜索引擎以前沒有人認為它可以賺錢,包括GOOGLE的兩個年輕人在當初做的時候,沒有想到一個盈利模式,但現在結出很好的果實,已經成為網絡媒體最為重要的盈利模式之一。具有強大的“注意力”,無疑是其能成為盈利模式的重要原因。
在虛擬經濟學中,有一個著名的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S LAW),實際上是對以注意力為基礎的盈利模式的最好例證。梅特卡夫定律認為,網絡的價值與互聯網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使用網絡的人越多,網絡資源才會變得越有價值,從而吸引更多的人來使用,最終提高整個網絡的總價值。(10)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提到的“注意力”,與單純追求點擊率有著很大的區別,其更可以被認為是樹立品牌意識,其所追求的是需求與供給在數量與質量上都匹配。一個好的盈利模式,其本質并不是僅僅從用戶那兒賺來錢,它也為用戶創造價值。
要讓“注意力”發揮真正效益,就涉及另一個概念:影響力,其認為受眾不僅注意到了網絡媒體的信息,而且還實實在在受到了影響,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自愿還是被動,并且付諸了消費。從傳媒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傳播效能是從兩個層面進行的,第一是強調注意力,即信息傳播送達的廣泛性;第二是強調影響力,即所傳遞信息對受眾的影響程度。注意力并不等于影響力,并且注意力未必都能轉化為影響力。在同一個市場上,那些具有規模優勢的傳媒,在定位相同、內容同質的情況下,總是要比那些沒有規模優勢的傳媒具有更大的影響力。
以網絡廣告為例,廣告額和廣告收費標準的多少,取決于它對多少、什么樣的受眾有多大的影響力。如果沒有實質性的影響力,而僅僅是受眾注意到了,那實際上等于是無效廣告。影響力在本質上是一種控制能力,這種控制能力表現為影響力的發出者對于影響力的收受者在其認知、傾向、意見、態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為等方面合目的性的控制作用。
對于網絡媒體來說,想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盈利模式,就要在資源配置和運作模式上有所創新。首先就是如何吸引受眾的視聽,凝聚起足夠的社會注意力資源并成為媒介影響力的前提和基礎。在接觸環節上吸引注意、凝聚受眾社會注意力資源的主要競爭手段,一是靠媒體規模,二是靠媒體特色,三是要構筑受眾對于網絡媒體的行為忠誠度和情感忠誠度。只有持續不斷的接觸(即保持)才能使傳媒的影響力因時間的延續而價值“豐厚”起來,這在目前網絡媒體“同質性”日趨嚴重的情況下,顯得更為重要。
另外,網絡媒體應致力于降低用戶在選擇網絡媒體產品時的辨識成本,也就是能夠盡可能地做到用戶在選擇網絡媒體時,不需要有太多的考慮,這也就是一個樹立品牌的過程。對于網絡媒體來說,要管理和維護那些可形成受眾與消費者忠誠的有形和無形(因素)的混合。(11)對于網絡媒體來說,樹立好的品牌,并不是去塑造新而獨特的東西,而是操縱原已在人們心中的想法,在顧客心目中占據有利的地位(12)。
在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盈利模式中,就有一點“應當對最終產品中顧客重視的價值作出關鍵貢獻”。在傳統經濟中,網絡媒體往往會針對單一盈利模式,特別是目前已經能夠帶來巨大利潤的盈利模式加強投入。但是在虛擬經濟環境下,這種做法不僅不能引起投資者的關注,而且也難以進入其他盈利模式并獲得領導地位。
相比傳統媒體,網絡媒體在傳播手段和信息多元化方面有優勢,但是同質性無疑是最大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網絡媒體應從資訊的有用與重要、情感按摩與價值認同與個性化發展等相關的方面打造核心競爭力,努力降低用戶在獲取資訊時的成本,努力提升用戶的品位,并按此方針制定相應的盈利模式。
(作者單位:東方網)
注釋:
(1)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
(2)嚴明:《虛擬經濟》,新華出版社2005年版
(3)(9)孫健:《網絡經濟學導論》,電子工業出版社2001年版
(4)艾瑞市場咨詢:《中國博客市場研究報告》,2005年8月
(5)艾瑞市場咨詢:《2005年中國IPTV市場研究報告》,2005年8月
(6)易觀國際:《移動增值服務-流媒體專題報告2005》
(7)艾瑞市場咨詢:《UserSurvey的郵件問卷調查》,2005年5月
(8)史東明:《核心能力論:構筑企業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