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7 16:08:2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現代”是一個對于時間的定義,當前學術界對于“現代”的分類多樣化,本文的論述則是以“傳統分類”的角度,將“現代”的時間定義為1917-1949年。在20世紀初,中國社會環境巨變,促使了文學變革。中國現代文學幾乎是與現代媒體同時出現的,甚至在最初的社會環境中,新文學等同于新媒體,但真正要深入去探討的問題在于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一)傳媒是文學的載體
文學的表現形式是文字,文字往往又依托于具象的載體進行表現,在中國古代,文字的載體經過一系列的演變,從石頭、竹簡到紙張,這些具象的物體都可以被稱為文學的載體。現代傳媒是文學的重要載體,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現代傳媒并不是客觀接受現代文學的載體,它與現代文學之間的發展應該是相互的,甚至現代傳媒是對現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的。現代傳媒的主要形式為報刊、雜志,作為有形的物體,在有限的承載能力下,現代傳媒對于現代文學就具備一定的篩選能力,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現代傳媒的表達是極具社會目的性的,所選擇的文學作品必然是能夠反映現實、抨擊現實的。這時媒體承載著作家的社會理想、文化追求、個人情感,或者說,作家的人生訴求、社會使命、情感世界,以物質化的方式進入讀者的閱讀視野中,作家的寫作不再是個人化的寫作,作家的隱秘世界也隨著載體的社會化而不再是個人的秘密。
(二)傳媒是聯絡文學與受眾的傳遞者
現代傳媒的“傳播”功能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梁。文章一旦在報刊和雜志上發表,就必然會被大量讀者閱讀、評鑒。現代傳媒加速了現代文學的流通和傳播,但同時也加強了讀者對現代文學的選擇性。現代文學能夠對當時的社會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而社會現實也必然給予文學的發展一定的反作用力。現代報刊的銷售情況、讀者反映情況、對社會產生的影響等都會成為作家創作時將要考慮的因素,而現代媒體,為了加強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往往會更傾向于邀請知名度高的作家,從而造成現代傳媒對作家的多樣性選擇。現代媒體的“中介性”也是其傳播功能下的一個隱形的表現,報刊媒體的中介性成為現代文學社團流派的主要動因,由于中國社會缺少沙龍文化,知識分子缺少參與文化活動的公共場所,因而幾乎現代文學的每一家社團、每一個文學流派,無不與報刊密切聯系在一起,即使如京派文人常常有下午茶一類的沙龍聚會,但他們真正發生文人間的聯系,仍然需要報刊這個媒介。
(三)傳媒構造了現代文學的語境
傳媒能夠將文學轉換為一種影響力,它的本質是文化產物,是一種對文學的實物表現,但現代傳媒實物的自身發展,又構建出了一種特有的文化語境,甚至報刊、雜志這些具象的物體也成為了一種文學的素材,而被放到許多現代文學作品的敘事語境中。現代傳媒與現代文學的語境關聯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傳媒被社會大眾廣泛接納,促使了一種基于報刊、雜志的新的文體形式出現,從而形成了新的語境。報刊、雜志均有一定的出版周期,均受到一定的篇幅限制,在有限的表達范圍內,作家想要準確表達自身的思想與觀念,就必須要在受到限制的條件下,進一步調整作品的敘事結構。二是現代傳媒所形成的時代風尚,引導了市民社會的生活、藝術的觀念變化,影響到整個社會審美意識的變異,這種文化氛圍形成為文學的傳媒語境。
二、現代傳媒事業下的中國現代文學特質
(一)現代性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文化積淀十分深厚,中國古典文學是一個系統的文學體系,無論是在文學的文化精神方面還是文體表現方面都十分成熟,其文學創作機制也是十分完善的,其本身并沒有出現需要改革的地方。現代文學并不是在古典文學的基礎上改革而形成的,它是根據現代社會環境的變遷以及現代人們文化及精神需求轉變而誕生的。但中國古典文學對于現代文學的影響也是十分巨大的,我們只能說,中國古典文學在藝術技巧、審美經驗上對中國現代文學產生了影響,而中國現代文學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超越卻是根本性的。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性”,主要體現在對當下的社會環境的多元化表現,它改變了傳統中國古典文學“自賞”“自憐”“自享”的創作心態,通過報刊、雜志放下“文學”高貴的身段,將其深入民間,傳播至各個階層。這種現代性是現代傳媒視野中現代文學所表現出來的獨特,是完全超越古典文學的。
(二)文學性
古典文學的文學性體現在其創作機制、文體表現形式以及思想表現上,古典文學對于精神層面的體現是專一的,它僅僅將高雅的稱為文學、藝術,而對于“俗”的作品是不接納的。但現代文學則是處于一種“雅俗共賞”的文學狀態,更具有包容性。與此同時,在現代傳媒視野中的現代文學還出現了較為顯著的“雅俗轉換”現象,形成一個關于“雅”和“俗”的綜合辯證體系,形成一個綜合整體。當現代傳媒主要面向市民為主體的讀者大眾時,所有的文學都表現為面向市民的“通俗”文學。文學最終的受眾產生了變化,這也是現代文學特質發生改變的重要原因。中國古典文學是服務于“貴族”的,它追求的是文化底蘊的體現,更重視藝術表現手法,將雅俗劃分出了明顯的界限,而現代文學是服務于社會大眾的,更多的讀者是“平民”,這也就使得現代文學必然朝向通俗的方向發展,模糊了雅俗界限,既沿襲了對文化底蘊的追求,同時也追求更加平實的描述手法。
(三)理性
周作人在闡述“五四”新文學時說:“古代的文學純以感性為主,現代卻加上了多少理性的調劑。”與古代物質文化條件下的理性相比,現代傳播媒體支持下的理性是以技術理性或工具理性為主的現代科學理性。新的傳播媒體和傳播方式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使人們從封閉保守的狹小圈子中走出來,獲得了與“世界”進行直接對話的可能性。中國現代文學所表現出來的“理性”,讓人們逐漸形成了以科學去認知世界的思維習慣,借助于現代媒體,他們能夠接收到社會的各種信息,延展人的精神空間,豐富人們的思想。
二、中國古典文存在危機的原因
首先,文學教育以現代文學教育為主。、至期間,在中國知識分子心目中,只有以魯迅為代表的的文學思想。直到1978年,內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恢復高考,才讓中國古典文學教育重新回到教育的層面。但由于深受影響,老師對學生的教育還是以“照本宣科”的教育理念為主。
其次,應試教育成為現代教育的主流。以高考古典詩詞鑒賞為例,中國的高中教育,老師會給出文言文中高考的重點,而學生則根據重點去刻板的面對高考。從2002年開始,高考語文試卷(全國卷)的詩歌鑒賞考查由選擇題型變為簡答題型,改變了以往的詩歌鑒賞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轉變為選項分析能力考查的狀況。
第三,現代文學多元化的趨勢對古典文學造成威脅。文化也是在時代中不斷發展,特別是網絡的發展,1998年,第一本網絡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在網絡上被瘋狂轉載,使臺灣和內陸文學界掀起了一股網絡文學的狂潮,此后的題材除了愛情,也有歷史、武俠、恐怖、魔幻、偵探、懸疑、紀實等,拉開了一股“新新人類”的“新”,人們更加愿意喜歡閱讀新穎的題材類型。文化種類的增多,人們更愿意接受網絡帶給我們的快捷、娛樂化的信息,使得古典文學的地位更加削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古典文學的教育。
第四,古典文學的接觸渠道較少。中國教育的模式普遍是填鴨式教育,這也讓在校的學生能夠接觸到古典文學的機會只限在課堂。但書本上的文言文、古典相對于中國2500年的歷史文化來說,只是鳳毛麟角。同時由于古代文學在地域上也有一定的差異,中國疆域遼闊,地形復雜,人口繁密,民族眾多,自古以來產生了豐富多樣的地域文化,使得學生在接受時有一定的難度。
三、如何面對古典文學教育存在的危機
首先,加強教師的職業知識素養。古典文學的傳教,不一定要按嚴肅、古板的方法。而是要課內課外的結合,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教師也必須加強古典文學“深”度、“廣”度,才能滿足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的需要。講詩經側重于藝術的角度,突出情感的滲透;講唐宋文學,側重想象力的發揮,擴散學生的思維;注重自己在各方面知識的擴展,不應只按教材式的方式,來完成教學任務,應用現代教學方法將古典文學拓展到學生心理。
其次,通過多渠道傳播學生宣傳古典文學教育。在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可以把古典文學上傳到網上,讓更多的人能夠方便、快捷的閱讀古典。老師經常帶動學生到名勝古跡、博物館等地進行交流學習,使學生能夠感受到中國古典文化的優美;不斷拓展古典文學的傳播渠道。
二、中國古典文存在危機的原因
首先,文學教育以現代文學教育為主。、至期間,在中國知識分子心目中,只有以魯迅為代表的的文學思想。直到1978年,內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恢復高考,才讓中國古典文學教育重新回到教育的層面。但由于深受影響,老師對學生的教育還是以“照本宣科”的教育理念為主。
其次,應試教育成為現代教育的主流。以高考古典詩詞鑒賞為例,中國的高中教育,老師會給出文言文中高考的重點,而學生則根據重點去刻板的面對高考。從2002年開始,高考語文試卷(全國卷)的詩歌鑒賞考查由選擇題型變為簡答題型,改變了以往的詩歌鑒賞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轉變為選項分析能力考查的狀況。
第三,現代文學多元化的趨勢對古典文學造成威脅。文化也是在時代中不斷發展,特別是網絡的發展,1998年,第一本網絡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在網絡上被瘋狂轉載,使臺灣和內陸文學界掀起了一股網絡文學的狂潮,此后的題材除了愛情,也有歷史、武俠、恐怖、魔幻、偵探、懸疑、紀實等,拉開了一股“新新人類”的“新”,人們更加愿意喜歡閱讀新穎的題材類型。文化種類的增多,人們更愿意接受網絡帶給我們的快捷、娛樂化的信息,使得古典文學的地位更加削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古典文學的教育。
第四,古典文學的接觸渠道較少。中國教育的模式普遍是填鴨式教育,這也讓在校的學生能夠接觸到古典文學的機會只限在課堂。但書本上的文言文、古典相對于中國2500年的歷史文化來說,只是鳳毛麟角。同時由于古代文學在地域上也有一定的差異,中國疆域遼闊,地形復雜,人口繁密,民族眾多,自古以來產生了豐富多樣的地域文化,使得學生在接受時有一定的難度。
三、如何面對古典文學教育存在的危機
首先,加強教師的職業知識素養。古典文學的傳教,不一定要按嚴肅、古板的方法。而是要課內課外的結合,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教師也必須加強古典文學“深”度、“廣”度,才能滿足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的需要。講詩經側重于藝術的角度,突出情感的滲透;講唐宋文學,側重想象力的發揮,擴散學生的思維;注重自己在各方面知識的擴展,不應只按教材式的方式,來完成教學任務,應用現代教學方法將古典文學拓展到學生心理。
其次,通過多渠道傳播學生宣傳古典文學教育。在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可以把古典文學上傳到網上,讓更多的人能夠方便、快捷的閱讀古典。老師經常帶動學生到名勝古跡、博物館等地進行交流學習,使學生能夠感受到中國古典文化的優美;不斷拓展古典文學的傳播渠道。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 涉及到的教學內容較多, 古典文學、 現代文學等。其中學生覺得學習難度較大的就是古典文學作品了。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有著非常大的區別, 古典文學的理解建立在全面掌握古典文學相關背景和作者背景的基礎上, 在久遠的年代里, 富有傳統文化內涵的古典文學, 在表達上載體各異, 形式多樣, 蘊含著豐富的寓意和內容, 這些都需要在語文課堂上深度挖掘。高中生在古典文學的學習上具有了一定的基礎, 但是依然存在許多的困境, 在理解上還是比較吃力的。鑒于這樣的學情, 教師在講授古典文學內容的時候, 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現狀和學習能力, 否則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整合學情和古典文學教學有助于他們深入地學習, 有助于挖掘優秀的傳統文化, 也有助于學生理解和內化優質的價值觀念。 《燭之武退秦師》 《荊軻刺秦王》 《戰國策》 《鴻門宴》 《離騷》 《孔雀東南飛》 《勸學》 《過秦論》 《師說》 等等, 這些古典文學作品含有極為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 對其進行挖掘不但可以促進學生的情感發展, 讓其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 還能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比如《離騷》 和 《登高》 中的濃厚愛國主義情懷, 憂國憂民, 懷揣天下的胸襟; 《山居秋暝》 和 《歸園田居》 中獨善其身的精神追求; 《勸學》 與 《師說》 中學貴得法, 尊師重教的風尚等等。這些傳遞出傳統文化價值觀, 有助于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二、 開展有效的古典文學閱讀, 感悟深厚的傳統文化
對于高中語文古典文學教學中如何開展傳統文化的滲透, 已成為眾多教師探究的課題之一。新形勢下,挖掘文化資源, 傳承傳統文化, 方式多種多樣, 可以是課程講授, 可以是學生閱讀等等。從筆者的教學實踐來看, 開展廣泛的古典文學閱讀有助于讓學生感悟傳統文化。對于高中生來說, 經過小學和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 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素養, 對于古典文學的學習也不會陌生, 雖然在學習內容上有所不同, 但是在文章的理解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關聯性, 所以開展廣泛的古典文學閱讀有助于促進學生對古典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掌握, 也有助于學生深層次、 多角度地去感悟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古典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 經過時間的淘洗, 證明是值得挖掘的。閱讀古典文學的過程, 就是感悟傳統文化, 了解作者主旨大意的過程, 也是思想碰撞和文化融合同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發揮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那么他們在閱讀的時候強化傳統文化的滲透, 更有助于他們被優秀的傳統文化所內化, 進而促進高中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比如拿 《史記》 來說, 魯迅曾經說過 《史記》 是 “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 《史記》 中包含著豐富的文言知識和傳統文化知識, 其中涉及的成語故事高達幾百個, 在傳統文化的表現中, 對榮辱觀、 價值觀、 歷史觀都有一定的分析和思考。例如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輕于鴻毛, 用之所趨一也。 ” 這些都可以向學生傳遞相關的歷史文化和傳統文化知識, 熏陶學生的價值觀念, 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 有課內古典文學作品的閱讀, 也可以適當地拓展課外古典文學作品的閱讀。
三、 讓學生動起來, 發揮寫的功效
普遍主義與地方主義、現代性與民族性等命題,是一種既對立又統一的邏輯分類和難以截然分離的認知模式。這一命題的兩端,既相生相克又相輔相成。我們從現象中提取普遍主義、現代性等概念,并不意味著存在一種“純凈”的普遍主義和現代性標尺。普遍主義和現代性的形成與發展,本身是一個歷史過程和區域現象。普遍主義不是生而就有,而是從地方主義擴張而來;現代性也不是勻質的和固態的,而是雜質的和流動的。英、美、法、德等現代民族國家所呈現的普遍主義與現代性,均有重要差異,只是我們很少有興趣辨別而已。從更長遠時段看,這種普遍主義和現代性,只是人類文明的盛衰在特定歷史時空的一種具體展現。被迫、后發的現代民族國家如果抵制、拒絕這份“禮物”,其地方主義和民族性究竟能否存在,在全球一體化時代都是一個嚴峻考驗;如果加以充分吸收與借鑒,其地方主義和民族性不但有了彰顯的機遇,假以時日還有可能在文明的碰撞與交流中成為新的普遍主義與現代性標桿。
需要警覺的是,民族自卑感、歷史悲情敘事和文化矛盾心理極易導致固步自封傾向,即強化普遍主義與地方主義、現代性與民族性的對立。這固然可以昭示民族自尊心,也可能激勵本民族固有文化的自信心;但在某些歷史階段,更容易淪為專制者及其附庸的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典型論調,莫過于特殊國情論。如果動機出于文化情懷和學理探究,其民族感情應予肯定;但如果出于利益掠奪與權力維護,其虛偽性與性就昭然若揭了。弱勢文明遭遇強勢文明的介入,所屬國民秉持民族本位立場和本土價值意識,應予理解與尊重,但不應成為抵制與抗拒的借口。學習與模仿,并不是一件令人羞愧與恥辱的事情。堂而皇之地享用資本主義文明的物質產品,卻又以維護傳統的名義抵制資本主義文明的精神果實,是不是顯得滑稽?魯迅的“拿來主義”在今天依然振聾發聵,只不過我們已經習焉不察。“拿來主義”不是實用主義手段,而是凝練概括了弱勢文明遭遇強勢文明時所應有的胸襟、氣度和立場。日本堪稱“拿來主義”的一個成功案例,它在充分吸收與借鑒普遍主義和現代性時,不但沒有喪失文化的民族本性和地方主義色彩,反而從文明等級的低端快速抵達了高端。當然其民族根性中“惡”的一面,也實現了現代轉換,這尤其值得引以為戒。弱勢文明在扭轉劣勢、實現復興過程中最需要警惕的,不是所謂的普遍主義和現代性,而是固有文化結構中“惡”的因素沉渣泛起,尤其是“惡”以現代形式借尸還魂。在文化交流和學理探究層面探討普遍主義與地方主義、現代性與民族性的對立,可以通過鮮明的對比效應,凸顯文化更新與復興中遭遇的諸多具體問題。但如何避免民族自卑感、歷史悲情敘事導致的價值偏離與情感抵觸,避免文化情懷與學理探究淪為利益與權力的附庸,是需要盡快解決的問題。談論中國現代文學“半殖民性”,不是激活民族恥辱感、歷史悲情意識,更不是強調文化殖民色彩,而是在學理和文化情懷層面,探究中國現代文學及其研究在普遍主義與地方主義、現代性與民族性的碰撞與交融中如何實現“會通”。必須看到,“半殖民性”帶來了民族恥辱感和歷史悲情敘事,更給中國社會和文學帶來了一個重大歷史發展契機。在今天的歷史境遇中,祛除民族自卑感和歷史悲情敘事,調適文化矛盾心理,更多關注普遍主義與地方主義、現代性與民族性的“會通”,是現代學術體系能否拓展、創新的一個更為迫切的命題。
二、在“會通”視野中探索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創新可能
邏輯分類和認知模式中的普遍主義和現代性,一般指向歐美強勢文明范疇內的各種觀念體系及其指涉物。從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譜系看,歐美文學及其觀念給中國文學帶來了一場至今仍在變動不居的革命性變遷;這場變遷的模仿與學習色彩,迄今依然強烈;所謂“半殖民性”,即是對這場革命性變遷的實際歷史狀態與情形的描述與概括。這里,有幾個問題需要重視:(1)發源于歐美民族性和地方主義的文學及其觀念,因為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貢獻了創造性經驗與價值,而具有了普遍主義和現代性面目;作為歐美地方主義和民族性在文學領域的具體呈現,它熔鑄的是歐美世界的區域性文學經驗與價值,并未充分容納和吸收其他地方與民族的文學經驗與價值;憑借資本主義歷史體系的擴張,這種創造性價值與經驗被賦予了模本和范型的作用與意義。(2)中國文學有著幾千年的連續性和不間斷性,文物典籍、文獻史料浩如煙海,精神遺產和文化心理博大精深,無論在古典時代還是步入現代進程,都體現和蘊含著人類社會在一個特定時空的創造性經驗與價值。(3)中國現代文學是在與中國古典文學的抗爭、對世界文學的借鑒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是在中國古典文學、世界文學和當時文學實踐的共存秩序中脫穎而出的;它實現了自我本質的確證,具有了“融匯古今、貫通中西”后的自足性和獨特性,初步孕育了自身的創造性經驗與價值,為中國文藝復興的展開打開了歷史之門。或許再過多少年,這些才能看得更為清晰。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具有知識傳授、塑造審美能力、宣傳意識形態、增強社會凝聚力、提振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和學術史延展等功能和效用。這些都無法繞開一個基點,即對中國現代文學創造性經驗與價值的挖掘、梳理、歸納、總結和闡發。因此,挖掘上述三個層面之間的差異、分歧和對立,有助于我們在對比視野中甄別和挖掘中國現代文學的自我認同與創造個性;但更應在比較視野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全面、細致地建構中外古今的“會通”機制與平臺,在世界文學的格局中,在中國文藝復興的延展中,探究中國文學已有和將有的創造性經驗與價值。最近二十年,創新的焦慮與疲憊困擾著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這不僅是現代文學研究的一個特殊問題,也是整個國家和民族創新能力普遍匱乏的一種具體體現。創新的實現,有賴于學術外部環境、學術內部事務和學術個體倫理意愿匯聚而成的合力機制能否發揮良性作用。但是,不能奢望有了一個寬松自由的外部環境后再去創新。如何在有限時空內,充分發揚學術個體的倫理意愿,重塑學術內部事務的動力源和創新機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更具操作性的路徑。因此,在“會通”視野中發掘“半殖民性”的內涵及其表現,重新考察一百多年來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實際歷史狀態與情形,就有可能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一個具體創新點。
1.古代漢語言文學
中國古典文學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很多文化典籍都是用古漢語寫成的,絕大部分漢語言文學的專業學生沒有真正的通讀過四書五經,更別說那些淺顯易懂的古書,就算有很少部分人去精心研讀,也沒有人能夠完全掌握其中真正的內涵,精讀好古書中的每一句話并滲透其中。
2.現代漢語言文學
很多學生對于現代漢語言文學的學習更多地是為了應付考試,偏離了漢語言文學教學工作的正常軌道,再加上很多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不能滿足當前發展形勢,不能更好地弘揚我國漢語言文學的精髓,讓學生錯誤地認為漢語言文學就是會寫字、會讀書、會理解即可,不用耗費太多的時間在漢語言文學上。
3.外國語言的沖擊
學生學習其他外語的時間遠遠地超出了學習漢語言文學的時間,考學和進修都需要加試外語能力,凡是求職、面試大部分公司都會看英語四六級成績,學生不得不耗費更多的精力在外語上,往往忽略漢語言文學。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一直處于一種枯燥乏味的環境中,被動地接受著漢語言文學的專業知識,主體地位并不突出,很多學生甚至出現了厭學的情緒。這種學術型的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都是學術型人才,這樣的培養模式并沒有給學生自我成長的空間,一直制約著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新性,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發展形勢。
二 新形勢下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思考
1.加強古典文學的教育
以西方的教學為例,西方在教學過程中從來沒有放棄對古典文學的教育,學生不僅學習到了很多文史哲所遺留下來的經典,還學習到了為人處事的精髓。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的語言文化已經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活著的語言文化,就應該更好地把它發揚光大。激發學生學習古代漢語言文學的興趣,就是需要在古典的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品讀詩詞歌賦的能力,可以進一步提高創作的能力。在實踐的過程中應積極探索自學古典文學的能力,激發學生積極創作。
2.加深現代文學的教育
在現代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對現代文學作品探索、運用的能力,更加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積極開展漢語言文學的實踐講座,兼顧學生的文化知識、實踐工作能力。在現代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積極地讓漢語言文學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充滿正面的情感意識,真正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并采用有效的現代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間之間的互動,完成現代漢語言文學的專業學習,提高學生專業素養,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3.積極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對完成漢語言文學的專業教學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借助多媒體技術可以生動形象、圖文并茂地把文字、圖像、聲音與專業教師的講解充分融合到一起,積極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這樣不僅把文學作品中所要表達的場景真正地展示在課堂中,還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真情實感,讓學生在學習漢語言文學的過程中,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獲得最佳的感知體驗。建立學校專屬的漢語言文學的資料庫,為學生研究漢語言文學提供專業的研究成果,提高學生自學漢語言文學的能力。
4.滲透德育的教學
專業教師在進行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積極滲透德育教育,針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科特色,培養學生熱愛漢語言文字的情感、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化,增強愛國主義的熱情。把漢語言文學的教育工作帶入到學生精神層面,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學生自我約束的能力、形成科學的判斷力,達到良好的應變能力、創新能力。
5.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
(一)漢語:演繹先秦散文的精靈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跟大爺背《道德經》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蘊藏在其間的哲理,我到現在也沒有完全搞明白。當時只是覺得好玩,也就跟著背,還挺喜歡。現在,我讀七年級了。先跟老師讀了教材上的六章《論語》,接著又讀全本《論語通譯》。越讀越覺得孔圣人思想的高明、智慧和博大。大爺和老師都說,先秦散文是我國古典文學的經典,內容博大精深,這勾起了我更大的閱讀興趣。漢語神奇,她將兩千多年前人們的智慧傳給了我。
(二)漢語:演繹唐詩風韻的精靈
大唐是我國古代最繁榮昌盛的時期,而唐詩也是大唐最完美的文學形式,詩人燦若繁星。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是唐詩天空的雙子星座。很小,媽媽就教會我背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從詩中,我逐漸認識了天上的月亮,地上的白霜,還有家里的床和窗。明月經常穿過窗照在我的床上,多有趣啊!現在,我還能讀出詩中的思鄉情。小學階段,我背了很多唐詩。我被唐詩的風韻迷住了。前不久,我又背下了詩圣的《望岳》,詩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千古名句,簡簡單單十個字,卻抒發出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和英雄氣概。我已把它作為我讀書的座右銘。漢語真神妙,組成了那么風韻別致的唐詩。
(三)漢語:演繹宋詞意境的精靈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的這首千古名詞,至今依然陶冶著我們這一代人的情操。這首詞寫得豪邁、灑脫,還意境高遠、胸懷博大。是漢語,把作者的內心世界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的面前。“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用七個疊音詞,將她的心境展示成千古絕唱。她更寫出了感人的“綠肥紅瘦”,“人比黃花瘦”,“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意境。絕代詞人李煜有一江春水那么多的愁,更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麗句。這是多么醉人的意境啊!最近,通過雜志上的文章,我又走進了宋詞的意境,更沉迷于漢語的神韻,也發現宋詞意境是一道絕妙的風景。
(四)漢語:演繹四大名著的精靈
從小到大,我看過的《西游記》的電視劇、連環畫、動畫片、卡通書……加起來不下20種,記不清看過多少遍。小說中的“千里眼”、“順風耳”現已成為現實。現在,我正在攻讀《三國演義》。書里語言的巧妙安排讓我望塵莫及,人物形象千姿百態、各有風采,使我癡愛。雖然我還沒拜讀過《紅樓夢》和《水滸傳》,但是我相信,用漢語寫出的古典小說名著,一定會把我帶入一個多彩多姿的人物世界。漢語有塑造不朽人物形象的魔力。
引言:
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個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這個國家就是中國。”他告訴我們中國文學的美好,相對來說,作為高中生的我們,為了自己在漢語言上的深造與前途,將會更加投入并理解到這個專業當中。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難點分析
在這這個專業進行充分的了解與深入后,我發現漢語言文學在學習方面存在著一定的難點,根據我個人的了解與經驗,我把它分為三部分:第一,古代文學與現代文學的雙重學壓力。在對中國漢語探索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要學習現代文學,同樣對于古代古典文學也要有充分的了解。漢語文化的學習中具備一定的歷史性,根據不同階段的漢語去理解不同文學時生的事情,因此在這方面學習存在一定的困難。我發現,不僅僅對于我本人,其實對于我周圍的同學來說,在古文方面的學習一直都是一個比較大的障礙。我們大多數都停留在死記硬背這個困局里面,認為古文只要多背多記,就能夠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其實不然,這往往會造成學習更大的壓力,因為我們沒有深入的去了解中國的文化。對于中國文學來說,古文學習的壓力是其一,現代文學也緊跟而后,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所有中文學習的綜合化,對學生帶來的學業壓力可想而知。第二,漢語言文學學習更看重實際能力。雖然我們還是處于高中這個階段里,但是對于未來專業的選擇上,我認為進入大學階段之后,漢語言文學學習看重的不僅僅是考試,而考試只是其中最小的一個方面。它注重的是實踐能力的培養,在這方面對于我來說是一個學習上的難點,我們的思考是如何把漢語言文學專業擺在實際的位置上,而非用空談或者死記硬背去理解它,因為它的學習與我們未來進入社會的工作息息相關,所以這個時候對于專業的了解已經不僅僅是考試,而是未來的就業問題。第三,知識面要不斷的擴大。在這之前我深入的看了一下這個專業的主要知識內容,它分為古代文學、現代文學、古代文學和文學等多個方面的融合。也就是在以往,我們總是根據課本知識點去構造自己想要的文學常識,但是進入到大學階段以后,我們所接觸的書籍會變多,在專業課本的基礎上也會接觸到不少外來書籍。
二、漢語言文學的學習要點分析
1.充分的做好基礎知識的培養
我們老師曾經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那就是萬變不離其宗。我認為對于這個專業的學習要把握這種精神,所以在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好基礎知識的培養。尤其針對行業這方面來說,無論是詞匯、閱讀量,還是對古文知識的理解,這些基礎知識的把控,都需要我們不斷的鞏固與學習,并不是一味的要求去死記硬背,而是緊緊把握知識點,再去了解知識點,然后進行充分的歸納、總結和分類,這樣才能將自己的基本技能更上一層樓。所以我認為了解好這個專業的學習方向,就是先從基礎做起,先做到深入教材、了解教材,然后再去突破教材。
2.理論結合實際、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師范類漢語言文學的學習需要把控一個非常重要的點,那就是理論必須要與實際結合。比如如果進入到這個階段以后我們一定會接觸一些更具有文學代表性的作品與古典文學歷史。那么對于這點來說,我們需要學習的不僅是從文學的角度欣賞它,同樣也要借鑒于好的內容去創造屬于自己的文學作品。舉一個例子,比如寫作方面,從古代文學到現代文學,我們接觸到許多作家的作品,他們每個人的作品從結構、場景和層次上來講,都存在不同的特點。對于一個學生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運用我們所學習的知識點和對于作品的欣賞力,去構建出屬于我們自己的風格。
3.告別機械化的學習模式
其實我們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習時,對于語文來說,存在的壓力比較大。但是當充分的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了解后,我覺得如果我們進入到大學階段后,面臨的學習模式要有一定的改變。也就是我們不能讓學習機器化,而是進行分層化,分層化學習是我最近學習的一個新的方法,就是根據難易程度將知識點進行分類,從最低點到最高點進行排列,先從基礎的知識學習,再逐一地鍛煉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和文學藝術表達能力。
結語:
中國古典文學中多有“文以載道”“文以貫道”“文以明道”等說法。與會學者表示,“文以載道”的核心思想是把“文”作為手段,“道”作為目的,將文學視作思想的載體。
“文學作品必然蘊含著思想意識和價值判斷,廣泛意義上的‘道’是指人們的思想意識,‘文’則是用來表達思想意識的手段。”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莫礪鋒表示,如果沒有“載道”這一目的,則“文”將沒有存在意義。思想意識本是文學作品的精髓和靈魂,“文以載道”非但不會損害作品的文學價值,反而會使作品具備充實的內容和豐富的意義,會使作品具備感動人心的豐盈力量。
“這種‘道’,并非前人宇宙論圖式下的‘自然之道’,而更多是倫理學意義上本體化的社會倫常與秩序。”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陳廣宏表示,在承載“道”的目的性層面上,以“文”或“辭”為代表的文學才更能明確位置、獲得重視。
“中國古典詩歌在本質上都是個人抒情詩,凡是優秀的詩歌作品,都是直抒胸臆、毫無偽飾的。”莫礪鋒以杜甫的詩為例表示,被稱為“詩史”的杜詩是對歷史的價值評判,詩中展示了崇高的人格境界,蘊含著充沛的精神力量,是“文以載道”之說具有積極意義的有力證明。
中華文化為古代東亞文明主題
作為思想文化的載體,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廣泛傳播,使中華文化成為古代東亞文明的主題,并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廣泛影響。
戲曲是文學作品的一種特殊形式。“觀察日本伎樂與漢魏樂府的關系,可以看出其中的中華文化因素。”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葛曉音認為,考辨伎樂的表演內容以及“吳公”一曲中的假面形象等要素可以看出,伎樂雖然根源于印度文化并融入了西域文化元素,但也從中華文化中汲取了適合表演形式的素材。
“朝鮮王朝獨尊儒家,衛道文人保持傳統的文學觀,對小說一向保持批評的態度。但16世紀以后,這種情況逐漸改變。”韓國高麗大學中文系教授崔溶澈表示,16世紀中期,朝廷大臣主動接受《三國志通俗演義》,并將其以金屬活字印刷出版、廣泛傳播。至18世紀以后,中國小說的輸入更加普遍,并被統治階層接納。隨著社會的變化和文學的發展,小說逐漸成為通俗文學的主流。大量進入朝鮮社會的明清小說,傳播了外部廣大世界的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意識的逐漸產生。
18世紀以后,中國古典詩歌開始西傳法國以至整個西方世界。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錢林森表示,中國古典詩歌西傳法國,得益于18世紀法國漢學的勃興與來華傳教士漢學家的譯介。從《詩經》法譯文本的流布看,馬若瑟、白晉、錢德明、韓國英等神父進行了大量的譯述與詮釋工作,并在當時即引起了伏爾泰、狄德羅等啟蒙思想家的積極參與和回應。
以現代視野推進研究創新
學者認為,以現代視野對中國古典文學展開全面深入的研究,既是中國文學研究長期和基礎的工作,也是系統梳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探討當代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創新的重要任務。
“研究中國文學如何從傳統走向現代,舊體詩歌的現代性是絕對不可忽視的。”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教授林宗正表示,中國文學從古典走向現代,一直都是現代文學的研究重點,但多數研究集中在從晚清到民國初年這段時間,且集中于小說研究。實際上,在中國古典文學中,詩歌一直是主要的文學形式。舊體詩人,不論是唐宋元明或是晚清,都熟悉古典詩歌的傳統,也都講究創新。
主管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主辦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0-3541
國內刊號:23-1073/C
郵發代號:14-60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1959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榮譽:
社科雙效期刊
Caj-cd規范獲獎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