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7 16:08:2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企業融資的條件,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始于1996年,迄今為止,利率市場化進程已經過半,進入最后的攻堅階段,即存款上限和貸款下限的完全放開。我們認為,在目前政府投資因受地方債務制約而難以為繼的環境下,利率市場化可以打破利率雙軌制的弊端,解決民間融資難的問題,因此利率市場化將會是繼商品市場化后的下一輪制度紅利。目前利率市場化改革能否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關鍵在于能否自上而下地打破國家信用對銀行、地方政府和國有大企業的隱性擔保。
伴隨著利率市場化,我國的融資市場結構將會顯著發生變化,銀行信貸市場增速將會趨緩,而直接融資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將會保持高速增長。
受利率市場化的影響,我們認為國有企業會由以貸款為主的融資結構轉向多元化的融資結構,直接融資占比逐步提升。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及假設國有企業追求利潤目標的經營訴求,根據優序融資理論,我們認為國有企業最優的融資策略為:首先利用成本最低的內部融通資金;其次國有企業可以憑借優質的資信等級進行債券融資,同時逐漸退出成本較高的貸款融資方式;而當不斷擴大的債券融資所帶來的較高的隱性破產成本及成本會降低企業市場價值時,國有企業則可以選擇股權融資方式滿足項目資金需求。
一、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動因
利率市場化是指利率水平即資金價格不是由一國政府或中央銀行的主觀意愿決定,而是由市場資金供求狀況決定。但利率市場化也不意味著利率水平完全由市場決定,而要受本國中央銀行調控意圖的影響。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包括資金供給方、資金需求方、金融中介等市場主體共同作用,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為中介的市場利率水平,使之成為反映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準確價格信號。
(一)資本稀缺與金融抑制理論
麥金農(1973)和肖(1973)較早研究發展中國家的金融發展問題時,提出了發展中國家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的觀點。金融抑制是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的一種戰略,并且利率抑制是金融抑制的一個重要手段。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著金融抑制現象,其實際利率被政府限制在非常低的水平;過低的利率水平導致資金供不應求,形成資本稀缺的局面。
根據索洛模型,當同時具備資本短缺、勞動力相對富裕、以及人均資本存量較低這三個條件時,單位投資對于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非常高。金融抑制可以壓低消費,提高儲蓄水平,獲得更多的投資和更高的產量。這一階段,金融抑制一般都伴隨著資本的快速深化和經濟的高速成長。均衡狀態下更高的儲蓄率對應的是更高的人均產量,從這個角度來說金融抑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正面的。隨著人均資本存量的上升,投資的邊際貢獻遞減,經濟增長放緩,金融抑制的效果衰退,而之前被高增長掩蓋的種種弊端會逐步暴露出來,這個時候經濟體往往會被迫進行金融自由化。
麥金農(1973)和肖(1973)認為,金融抑制經濟中,政府為抑制廉價資金的過度需求將引導有限資金流向政府計劃優先部門,且會采取計劃分配資金投向。政府干預造成的金融抑制主要表現為,設定利率上限、高額準備金要求、定向信貸配給、資本賬戶管制和匯率控制等。此時金融市場被分割為兩個市場:一個是政府管制的市場,其資金主要流向低效的國有企業及政府機構;另一個是沒有正規管制的自由市場,其利率遠高于前者,中小私人企業或通過內部積累或通過這一市場進行高成本融資。這種嚴重的價格歧視和市場侵害狀態,導致市場資金配置效率低下,市場行為扭曲,阻礙了經濟的增長。麥金農和肖認為,為了刺激金融和經濟增長,發展中國家應該實行利率自由化。這也是上世紀80年代后各國紛紛啟動金融自由化進程的理論基礎(詳見表1)。
(二)中國的金融抑制現狀
中國利率管制的初衷是控制金融資產的分配,并通過利率壓抑的辦法,控制企業的資金成本,并加強銀行體系的安全,以此促進經濟增長。金融抑制為過去二十年的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充足而又廉價的資本。政府通過維護國有銀行的壟斷地位確保大部分居民儲蓄進入銀行系統。通過設定貸款利率上限獲得廉價資金,設定存款利率上限保證銀行的利潤空間和正常運轉。利率限制帶來資金的超額需求和信貸的配給,政府通過提供隱性擔保或者直接窗口指導使得信貸流向國有企業和政府部門等合意的領域。為了避免資金分流,需要限制股票和債券等其他金融市場的發展(詳見圖2和圖3)。資本管制對于金融抑制也是不可缺少的,可以限制居民儲蓄流向國外,同時防止自由流動的資本對于缺乏競爭力的金融體系的沖擊。
金融抑制的弊端在于扭曲了金融資源的配置,造成了大量低效投資。低利率一方面造成了部分行業的過度投資,帶來產能過剩和虧損,最終反映在銀行的不良貸款上;另一方面信貸配給使得大量中小民營企業無法通過銀行渠道獲得資金,只能轉向內源融資或者其他高成本融資工具,降低了投資效率。
在中國現行利率機制下,利率在自身變化受到政府行政干預的同時,其調節功能賴以作用的空間――金融市場也受到政府行政控制,導致了利率調節功能的弱化。利率不能真實地反映市場供求,不能提供和傳遞真實的信息,并使我國三大貨幣政策的作用受到嚴重影響,嚴重失靈:利率調節資金供求的功能鈍化,利率調節經濟結構功能的萎縮和弱化,中國的低利率和利率管制。
二、中國利率市場化的路徑選擇
(一)中國利率市場化的歷史成就
我國于1995年確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并于1996年放開同業拆借利率,標志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開始。中國人民銀行《2002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將利率市場化改革目標確立為:建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調控和引導市場利率,使市場機制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
迄今為止,包括國債市場、金融債券市場和企業債券市場等在內的金融市場利率已經基本實現了市場化;包括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貼現、轉貼現和再貼現市場等在內的貨幣市場,其利率也基本實現市場化;外幣市場利率的市場化已經基本到位;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幅度,也已經逐漸達到了基本對銀行的利率選擇不構成硬性約束的程度;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屏障已經初步打破,特別是理財產品等市場化定價金融產品的快速發展,事實上已推動實際存款利率在更廣泛范圍內依據供需關系確定.
(二)當前利率市場化的路徑選擇
就利率市場化進程來看,中國的利率市場化已經行程過半,進入最后的攻堅階段,即存款上限和貸款下限的完全放開,貸款規模的額度控制放開,以及風險的隔離。
1、定位:繼商品市場化后下一輪制度紅利
長期以來,大型國企享受低利率融資,而承載中國90%就業的中小企業卻融資困難,其根源在于銀行貸款利率的“雙軌制”。體制內,銀行在存款利率管制下獲得大量低成本存款資金,而在貸款利率不完全放開的情況下只愿面向由國家信用間接擔保的大型國企放貸;體制外,市場化的中小企業不得不承受高的資金價格。因為體制內外的資金價格差異,形成了多層次套利體系:部分國企變身影子銀行,發放委托貸款來獲取利差收益;銀行同業間批發零售資金業務快速增長,部分銀行短借長貸,利用票據和信托收益權的買入返售和賣出回購,滾動投資于信用風險資產套利。
目前政府投資受過高地方債務的制約而難以為繼,民間投資將會是未來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能夠解決民間融資難這一問題的利率市場化將是下一輪中國制度紅利釋放的關鍵環節。
2、關鍵:自上而下打破國家信用的隱性擔保
與他國自下而上打破監管的經驗不同,中國利率市場化的關鍵是自上而下打破國家信用對銀行、地方政府和國有大企業的隱性擔保。
二戰后各國普遍通過維持低利率來促進經濟恢復發展。70年代至8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使通脹高企,實際利率為負,存款機構受制于利率管制,如美國的Q條例和日本的《臨時利率調整法》。銀行為了繞開利率管制、吸收更多存款,創新出一系列新金融工具,如大額可轉讓存單(CD)、可轉讓提款通知書賬戶(NOW)、貨幣市場存款賬戶(MMDAs),這是金融機構自發的自下而上打破利率管制的過程。
但在中國受金融抑制的主要是體制外中小企業。在WTO紅利的護航下,銀行盈利模式主要通過擴張規模而不是追求效率。這種模式之所以能成功,其根本原因是中國的信用體系具有隱性的“國家龐氏”特征,即國家擔保銀行、中央政府擔保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地方政府擔保地方大企業。因此,只要銀行仍在體制內擴張而不參與到中小企業的融資中來,其面對的風險源并不因業務的增加而增加,因為實質上都是由同一個國家信用所擔保。尤其在經濟失速并且國家采用保增長政策的時候,體制內低成本資金助推國企加杠桿,盈利能力短暫沖高后隨即陷入低迷,而且對體制外的金融抑制加劇。
因此,中國利率市場化的關鍵是自上而下打破隱性擔保,使各金融主體風險自擔、優勝劣汰,重建市場風險定價體系。經濟增長模式從國家背書下的體制內規模擴張轉變為體制內外無差異競爭,這就是“盤活存量”的要義。2012年底四部委聯合公布的463號通知和即將推出的存款保險制度,是打破國家為地方兜底、為銀行兜底的重要舉措。
打破國家信用對銀行的背書后,銀行才有可能參與到促進全社會資金有效配的經濟活動中。只有破除體制內銀行的低風險和高壟斷利益的鐵板,才能促使銀行真正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從而推進全社會資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強化市場的優勝劣汰機制。
三、中國利率市場化對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的影響
伴隨著利率市場化,利率雙軌制將會逐漸消失,受政府管制的信貸市場與體制外自由融資市場趨于融合,市場資金配置效率將會提高,銀行貸款投放結構也會隨之調整。流向國有企業與政府機構的資金將會縮減,小微企業將會獲得更多的貸資金支持。與此相比,直接融資相對市場化,容量將相對寬裕。直接融資市場擴容步伐將會加快,社融結構調整持續。根據《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中國的金融市場將在未來 5 年內維持社會融資規模保持適度增長,非金融企業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比重提高至 15%以上。因此我們認為,伴隨著利率市場化,未來社會融資的增速將維持在略高于銀行整體貸款增速的水平,具體表現為直接融資在企業融資結構中的占比將逐漸提高,直接融資整體規模顯著提高。債券市場作為標準化的直接融資形式,在社會融資總量中的占比存在大幅提升的空間。
四、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國有企業融資策略的選擇
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隨著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結構的改變,以及融資工具的多樣化,我們認為企業的融資形式將有明顯變化,綜合化融資結構的趨勢已初步建立,根據企業性質、規模、地域而分化出的結構化、層次化融資趨勢將會延續整個過程。 就國有大中型企業來說,融資結構多元化可能在利率市場化過渡期間會加速推進:直接融資占比逐步提升,退出成本較高的貸款融資方式。
企業融資理論的研究大致經過了兩個階段:一是古典企業融資結構理論,二是現代企業融資結構理論。現代融資結構理論的產生是以1958年MM理論提出為標志的。先后經歷了1963年修正的MM理論、70年代的平衡理論和80年代的優序融資理論,以及1998年提出的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大多數國有企業在所處行業中體現著壟斷的特征,國有企業作為融資方對企業經營狀況擁有絕對的信息優勢,而投資方則處于信息不對稱的劣勢地位;另一方面,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也是國有企業追求的經營目標,因此我們認為,與其它企業融資理論相比,優序融資理論能夠更好地指導國有企業融資策略的選擇。本文主要運用優序融資理論來分析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國有企業的融資策略選擇。
(一)內源融資
內源融資是指國有企業將經營活動結果產生的資金(即公司內部融通的資金,它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舊構成)轉化為投資的過程。
內源融資具有外部融資方式無可比擬的優勢:自主性。內源融資來自于國有企業自有資金,在使用時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融資成本較低。外部融資,無論采用股票、債券還是其他方式都需要支付大量的費用,比如券商費用、會計師費用、律師費用等。而利用內源則無需支付這些費用。因此,在融資費用相對較高的今天,內源融資對國有企業非常有益。
當然內源融資也存在一定缺陷:融資規模受限。內源融資受國有企業盈利能力及積累的影響,融資規模受到較大的制約,不可能進行大規模的融資;分配股利的比例會受到國資委等股東的限制,國資委可能要求股利支付比率要維持在一定水平上。
內源融資對企業的資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風險的特點,并且成本最低,因此可以作為國有企業首選的融資方式。
(二)債務資本融資
債務資本融資可大致分為企業信貸和債券融資兩類。根據麥金農和肖的金融壓抑理論,在利率管制情況下,利率水平被普遍壓低,資金價格被扭曲,政府引導有限的貸款資金流向國有企業及政府機構,因此國有企業能夠獲取低成本的銀行貸款資金。而當放開對利率的管制、允許利率水平根據市場資金供求情況決定后,銀行貸款利率水平將出現一定程度的上漲,進而推動企業融資成本的抬升。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演進,民營企業對貸款的可得性也在不斷提高。在貸款資金供給一定的情況下,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貸款需求會形成競爭關系,這將進一步提高國有企業的貸款融資成本。
我們認為,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對于國有企業來說,債券融資優于銀行貸款,國有企業應利用成本較低的債券融資替代企業信貸,逐步退出貸款融資方式。在利率市場化推進的過程中,直接融資在企業融資結構中的占比將逐漸提高,直接融資整體規模顯著提高。債券市場作為標準化的直接融資形式,在社融中的占比存在大幅提升的空間。資信等級較高的國有企業可以通過發行企業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超短期融資券、非公開債務融資工具等方式降低融資成本,擴充資金來源。統計數據表明,優質企業如AAA級企業選擇在市場流動性較為寬松的時候發行3-5年期的企業債券,利率比相同期限銀行貸款可以低100-200個基點,若在境外發行債券則利率水平更低,是財務狀況良好的國有企業融資的理想途徑。
然而,當國有企業負債率逐漸上升時,企業的破產成本和成本也相應升高,企業陷入財務危機與破產的可能性增大,這會增加企業的額外成本,從而降低其市場價值,此時則可考慮進行股權融資。
(三)股權融資
股權融資在我國企業融資購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國上市公司主要的資金來源。統計數據表明,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占所有外源融資的一半以上。由于股權融資具有期限長、無利息負擔、無需還本等等特點,因此具備上市條件的國有企業,可以在主板、中小板塊或創業板塊市場申請IPO,通過股權融資改善企業資本結構,募集長期資金;已經上市的國有企業則可以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通過增發股票的方式籌集后續發展所需資金。規模較小的企業,還可以通過我國中小企業股權轉讓系統進行股權出讓,擴大資金來源。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伴隨著利率市場化,我們認為國有企業的融資形式將有明顯變化,融資結構多元化可能在利率市場化過渡期間會加速推進。在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我們假設國有企業也有利潤最大化的經營訴求,那么國有企業最優的融資策略為:首先利用成本最低的企業內部融通資金促進項目投資;當內源資金無法滿足資金需求時,國有企業可以憑借優質的資信等級直接發行債券獲取資金,同時逐漸退出成本較高的貸款融資方式;當國有企業負債率上升所帶來的較高的隱性破產成本及成本會降低企業市場價值時,國有企業則可以選擇股權融資方式滿足項目資金需求。
參考文獻:
新會計準則的頒布,讓公允價值這一理念重新進入人們視野,加深了人們對公允價值理論的研究。在金融創新層出不窮的情況下,衍生金融工具日益增多,歷史成本失去了用武之地,公允價值成為了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關的計量屬性,勢必會帶來許多新問題。例如,如何構建與公允價值相匹配的市場環境,防止企業利用公允價值操縱利益等,這些問題的存在要求企業在公允價值條件下進行融資決策選擇,防止融資風險,提高經濟利潤,保障企業可持續發展。
1.公允價值及其特征
所謂的公允價值,亦稱公允價格,是熟悉市場情況的買賣雙方在公平交易的條件下和自愿的情況下所確定的價格,或無關聯的雙方在公平交易的條件下一項資產可以被買賣或者一項負債可以被清償的成交價格。它具有估計性、公允性、時空性,以及交易事項的虛擬性特征,具體如下。
1.1估計性
諸多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大多數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基本是靠估計得來的,不是實際發生的交易價格,所以估計性被視為公允價值的重要特征之一。
1.2公允性
公允價值定義已經充分體現了公允性這一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公允價值的確定以公平交易為前提。
1.3時空性
從某種角度看,公允價值反映的是現行經濟情況對資產、負債的影響在市場上的評價,受時空因素影響,當下的公允價值,過段時間肯能就不再公允了,這賦予了公允價值時空性特征。
1.4交易事項的虛擬性
交易事項的虛擬性,是公允價值計量與歷史成本計量之間最顯著的差別。在公允價值理論下,形成公允價值的交易雙方及交易本身可以是虛定的,不一定是特定的、現實的,這與歷史成本計量完全不同。
2.企業融資決策的影響因素
公允價值具有估計性、公允性、時空性,以及交易事項的虛擬性特征,必然對企業融資決策的影響因素產生深刻影響,包括資本成本、資本結構、企業價值等。企業作為盈利性經濟組織,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亙古不變的目標,其進行融資的目的就是為了優化運營資金的資本結構,降低資金風險,增加總收入,擴大利潤空間。企業資本結構、資本成本、企業價值恰恰是企業融資決策依據,故而影響著企業融資決策的選擇。
2.1資本結構
企業資本包括股權資本、負債資本兩部分,這一構成反映了企業相關利害關系者之間的“權、責、利”關系。股權資本、負債資本不是一成不變的,這賦予了企業資本結構變動性特征。在采取融資手段前,融資方和出資方要就資金是否能達成預期收益、還付本息的保證程度、資本回收期等問題進行深入分析,而企業資本構成、運營能力等是這些問題的分析依據。合理的企業資本結構能使企業避免面臨較大財務風險,從某種程度上保證財產安全,是左右融資決策選擇的重要因素。
2.2資本成本
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一種,是有成本的,包括籌資費用、用資費用等。籌資費用是企業為籌資所消耗的費用,用資費用是企業提供給出資方的報酬,關系著融資成本的高低。企業開始融資活動前往往要進行資本成本分析,以此為據,選擇最優的融資方式、融資渠道及融資組成,擬定融資方案。從這一點看,資本成本是企業確定最恰當的融資組合的依據,影響著融資決策的選擇。
2.3企業價值
企業價值,說的是企業資本的折現值,是動態的,受企業財務情況、償債能力、運營能力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倘若企業價值相對而言較低的話,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企業財務、償債及運營能力出現了問題,勢必影響到企業融資渠道、融資組合方式的選擇。
3.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影響企業融資的具體體現
3.1融資工具的賬面價值不穩定
新會計準則實施后,金融工具對公允價值的運用最深入、最廣泛,但金融工具的賬面價值不穩定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在現行的公允價值下,企業最常使用的金融工具是短期股票投資,進行會計實務處理時,“易性金融資產”股票市價與成本的差異均計入當期損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股票市價與成本的差異均計入資本公積,對當期損失不產生影響。
3.2賬面上未充分體現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
對于大中型企業來說,投資性房地產是重要資產構成。如果用公允價值來加量投資性房地產,一方面因不計提折舊使各期利潤增加,一方面由于房地產公允價值的變動而影響當期損益,從而難以在賬面上體現出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
3.3在債務重組情況下,公允價值的應用勢必影響重組當年業績
根據新會計準則中關于公允價值的規定,企業進行債務重組時,支付的對價與債務的差額,所支付的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都可以計入當期損益,勢必會影響到債務重組當年業績,企業價值也就得不到真實體現,進而影響到融資決策。
4.公允價值下企業融資決策
通過以上內容分析,我們得知公允價值的固有特征影響著企業資本結構、資本成本、企業價值,這就表示將從根本上影響企業融資決策。加之,考慮到企業融資決策的相關影響因素,以及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對企業融資的影響,要求企業必須在新會計準則條件下進行融資決策,選擇最恰當的融資渠道、融資組合方式,最優的融資方案、融資戰略,做到全面而綜合的考慮各方面對企業融資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運用好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使其高效服務于企業經營管理。對此,企業應當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公允價值計量體系,持續擴大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經營管理能力及決策水平,這對企業未來長久而穩定的發展有著巨大影響,值得引起企業管理者足夠,做進一步深入研究。(作者單位:西山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鐵路公司)
參考文獻:
[1]楊敏.公允價值在我國會計準則中的應用回顧及啟示[J].會計之友,2008,(3).
一、平涼市企業融資現狀及特點
本次調查樣本涉及市、縣區域的大中小微企業共計10家。按企業所有制性質分類,國有企業5家,民營企業5家。按所屬行業分類,采礦業1家,制造業7家,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2家。按企業規模分類,大型企業2家,中型企業6家,小型企業2家。按企業成立時間分類,2008年以前成立7家,2008-2010年成立3家。
(一)企業融資結構情況。企業融資以銀行貸款為主,開承兌匯票或票據貼現融資為補充。企業全部融資構成中,銀行貸款占比最高。截至2016年6月末,10家樣本企業融資總額110.72億元,其中9家企業有銀行貸款,合計77.75億元,占比70.22%;4家企業開承兌匯票融資4.2億元,占比3.79%;其他形式融資28.77億元,占比為25.98%。
(二)企業融資成本及主要構成因素。企業融資成本主要包括銀行貸款利息、貸款評估費、風險保證金、抵押物評估費和其他費用。調查顯示,2016年上半年企業融資成本中銀行貸款利息占比最高,其他融資成本占比較小,分別為98.6%和1.4%。
(三)企業融資成本逐年下降,但融資貴問題仍顯突出。2014年11月以來,我國銀行貸款基準利率先后6次下調,企業貸款利率相應逐年下降。調查顯示,2016年6月末銀行貸款利率較2014年末下降0.46個百分點,企業融資成本隨之下降0.38個百分點。但73%的企業認為融資貴問題依然存在。
(四)企業規模與其融資難易程度成正比,不同規模企業融資成本差別較大。據調查,企業融資需求較旺盛,調查中,90%的企業2016年有融資需求,融資需求額達到29.06億元。當前企業融資難易程度由低到高依次排列為:小微企業融資較難,其次為中型企業,大型企業融資渠道比較通暢。大型企業融資成本集中在年利率3%-5%區間;中型企業融資成本集中在5%-7%區間,小微型企業融資成本從6%到10%不等,約64%的小微企業通過民間借貸方式彌補資金缺口,民間借貸年利率集中在10%-30%之間,融資成本負擔重。
二、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原因分析
(一)銀行負債成本上升推高企業融資成本。調查顯示,70%的企業認為融資貴主要體現在貸款利率高。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目前多數銀行存款利率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不同程度上浮,甚至一浮到頂。同時,受互聯網金融、理財等因素影響,存款結構發生了變化,即活期存款向定期存款、理財產品轉移,銀行高成本資金來源大幅增加,活期存款占比降低,銀行負債成本相應提高。銀行負債成本的上升必將導致銀行貸款利率提高。
(二)企業抵押物不足,信用等級較低。目前多數企業在金融機構都有貸款,企業能夠抵押的資產都已經抵押了,新增貸款不易。部分企業靠租賃廠房、設備進行生產經營,難以提供符合銀行貸款需要的抵押資產。同時,今年以來,國家出臺的“三去一降一補”政策,雖然夯實了企業的財務成本,但導致企業資產減值,因此銀行對企業的信用評級降低,貸款難度加大。
(三)企業融資渠道狹窄,融資高度依賴銀行貸款。調查中,在2016年上半年開展過融資的企業中,90%的企業融入資金來源于銀行貸款,8%來源于承兌匯票和其他融資渠道,企業通過直接融資渠道融入資金為零,銀行貸款仍是企業的主要融資來源。企業融資渠道的狹窄和單一,降低了企業的議價空間,在信貸風險加大的背景下,又進一步推動融資成本高企。
(四)商業銀行“保大壓小”和風險控制造成中小微企業貸款難、貸款貴問題并存。調查發現,國有商業銀行千方百計向重點大中型企業營銷貸款,且貸款利率上浮幅度最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小微企業貸款的門檻并未降低,融資成本和融資風險不斷加大。同時,部分銀行承諾企業按期償還貸款后會續貸,但當企業償還貸款后又斷貸,調查的10家樣本企業中50%的企業出現斷貸、壓貸現象,商業銀行嫌貧愛富、嫌小愛大,嫌私營愛國有的信貸傾向尚未從根本上改變。
三、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的對策建議
(一)企業應建立完善的經營管理機制,增強對信貸資金的吸納能力。一是增強信用觀念。“人無信不立”,小微企業必須增強信用觀念,強化信用意識,注重自身信用的積累和維護,樹立良好的守信用、重履約的企業形象,為獲取金融機構信貸支持創造條件。二是規范財務管理,健全企業財務管理制度,提升企業財務報表的質量和可信度,使銀行與企業信息更加對稱,增強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發放貸款的信心。
并購是企業實現快速擴張的重要戰略舉措。從本質上說,并購是企業一種高風險投資活動,該項風險投資活動的根本目標是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現在企業并購規模越來越大,并購金額越來越高,在國際上企業并購甚至高達幾百億美元。成功的并購需要雄厚的資金支持,沒有資金支持的并購最終會失敗,然而企業僅靠自有的積累資金很難完成并購,必須憑借外部融資來完成并購。因此,企業并購需要對外融資,對外融資就需選擇合適的融資方式來幫助企業完成并購。
一、我國企業并購的主要融資方式
1內源融資。內源融資是指企業通過自身生產經營活動獲利并積累所得的資金。內源融資主要指企業提取的折舊基金、無形資產攤銷和企業的留存收益。內源融資是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取得并留存在企業內可供使用的“免費”資金,資金成本低,但是內部供給的資金金額有限,很難滿足企業并購所需大額資金。
2外源融資。外源融資是指企業通過一定方式從企業外部籌集所需的資金,外源融資根據資金性質又分為債務融資和權益融資。
(1)債務融資。債務融資是指企業為取得所需資金通過對外舉債方式獲得的資金。債務融資包括商業銀行貸款和發行公司債券、可轉換公司債券。債務融資相對于權益性融資來說,債務融資不會稀釋股權,不會威脅控股股東的控制權,債務融資還具有財務杠桿效益,但債務融資具有還本付息的剛性約束,具有很高的財務風險,風險控制不好會直接影響企業生存。在債務融資方式中,商業銀行貸款是我國企業并購時獲取資金的主要方式,這主要是由于我國金融市場不發達,其他融資渠道不暢或融資成本太高,此外,并購活動也往往是政府“引導”下的市場行為,解決國有企業產權問題,比較容易獲取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2)權益融資。權益融資是指企業通過吸收直接投資、發行普通股、優先股等方式取得的資金。權益性融資具有資金可供長期使用,不存在還本付息的壓力,但權益融資容易稀釋股權,威脅控股股東控制權,而且以稅后收益支付投資者利潤,融資成本較高。
二、我國企業并購融資存在的問題
1. 并購融資渠道狹窄,融資方式單一。中國企業目前的并購融資主要的融資渠道集中在內部融資,貸款融資及發行股票融資幾個方面。內部融資對于企業來說,可以減少融資成本及并購風險,但在當前企業普遍存在資本金不足、負債率過高的狀況下,融資數量是十分有限的。為并購提供貸款的融資渠道目前僅限于商業銀行,但由于受到貸款用途的限制(不能進行股票交易),一般也只限于非上市企業并購中使用。西方企業的并購融資活動,由于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使得混合性融資工具和一些特殊融資方式尤為盛行。
2.商業銀行貸款融資不充足。從商業銀行貸款可以彌補企業內部融資的不足,但從商業銀行貸款也非易事,通常商業銀行需對擬貸款的企業進行嚴格的審查和控制,包括對并購企業的財務狀況、信用狀況、發展前景的審查,甚至還約定了一些限制性條款,只有那些實力強的企業才能得到商業銀行的支持。但現實中商業銀行在并購企業融資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促進作用。
3. 債券籌資受阻。債券需要有較大的吸引力,以吸引投資者。但債券的發行受制于國家控制的規模,企業無法根據環境和自身的需要決定融資行為。國家對債券發行有嚴格的準入條件和審批程序,如《企業債券管理條例》規定:“企業債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銀行相同期限居民儲蓄存款利率的40%。”當銀行利率下降,購買債券的吸引力也將下降。
4. 資本市場體系不完善。影響中國企業并購融資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資本市場體系不完善,對于融資渠道的限制首先來源于證券市場發展狀況的制約,除了立法限制以外,還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例如中國目前股市規模很小,資金供給充裕,使得股價規模過高,因此要想通過直接的二級市場收購往往要付出很高代價,股權交易難以實現。
三、我國企業并購融資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l. 完善相關法規、產業政策。就我國當前的現實情況而言,企業并購融資困難首要在于外部約束,為促進企業并購,更廣地拓展融資渠道,應努力為融資創造良好的環境。在前面論述過我國有關的法規對并購融資的影響,特別是對增發新股和發行股票的限制,致使一些企業被排除在外,《證券法》、《公司法》以及相關的條例、通知等為并購提供了基礎,隨著并購在我國的發展,其法規仍有不足之處,需進一步完善,相應放松對并購融資的限制。
2. 加快我國資本市場的結構調整。目前證券市場結構失衡,企業(上市公司)偏好權益性融資,債券市場發展緩慢,特別是企業債券出現發行難、交易清淡等問題。因此,有必要從制度上推進債券市場的發展,為企業并購開拓更多的融資渠道。人們可以直接通過證券市場的運作,達到接管某一企業管理的目的。這比通過中介機構評估和審查,再與被并購企業的主要股東和管理層進行艱苦的討價還價相比,已是天壤之別。
3. 發揮并購基金在并購中的作用。企業并購基金是共同基金的創新品種,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企業的并購中發揮了作用它既具有共同基金所共有的“集體投資、專家經營、分散風險、共同收益”的特征,又因具有明確的投資方向而獨具特色,表現出高收益、籌資快、并能為企業并購服務的特點。基金業務在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剛剛起步,而并購專項基金更是空白,但這一組織形式更能為我國企業所理解和接受。
4. 優化融資支付方式。資金的籌集方式與支付方式有關,以現金支付的資金籌集方式壓力最大,通常可采取分期付款方式以緩解資金緊張的局面。并購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對支付方式進行設計,合理安排融資方式的組合,比如:公開收購中的兩層出價,第一層以現金支付,第二層以混合證券為支付方式。采用這種形式是出于對交易規模大、買方支付現金能力有限的考慮,可以維持合理的資本結構,減輕巨額還貸壓力,以降低風險。同時可誘使目標企業股東盡快承諾出售,從而使并購方在第一層出價時,就達到獲取目標企業控制權的目的。
5. 擴大債券融資比例。債券市場往往是容量最大的證券市場,目前我國正在對企業債券市場進行相關調研,而且相關管理辦法的修改也將出臺。可以預期新辦法將就公司債的一些基本原則,以及相應的發債主體資格問題,發債額度限制問題,發債審批程序問題等做出突破,以加速整個債券市場的發展。這不僅可以為并購活動提供融資市場,同時為整個證券市場的融資提供有效的基準利率和風險溢價。
總之,我國企業的兼并收購還處在初級階段,與其相關的產權制度、產權交易市場、信息披露制度、中介機構等都尚未發育成熟。但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借鑒國際企業并購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我國企業并購作為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和優化的重要手段,必然會逐步向市場化、規范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6)11-0048-05
一、引言
當前國際經濟處于下行期,股市持續下滑,金融機構銀根收緊,企業的融資難度加大。對于資金需求大的建筑行業,融資更加困難,融資成本和融資難度嚴重影響其目標利潤實現及可持續發展。不論是從自身建設還是從所處的大環境來看,建筑企業的融資問題都非常突出,亟待解決。建筑企業融資能力自我評價和提升是其生存發展的重要控制節點,然而針對建筑企業融資能力評價的研究并沒有提出明確的解決方法,也就使得資金供需雙方在投資與融資方面找不到目標和努力方向。同等條件下,建設單位更愿意選擇融資能力良好、墊資能力強的建筑企業來開展項目建設。為求得資金的安全與收益,資金供給方也更加樂意將資金提供給融資能力強的建筑企業使用,可見融資能力強是建筑企業在資源競爭中制勝的法寶。
二、建筑企業融資機理
融資金額大、融資渠道少、以銀行貸款為主是建筑企業的主要融資特征[ 1-2 ],但企業融資具有相似的融資過程和融資機理。融資機理是存在于資金融通過程中的各個構成主體之間作用關系協調的一個過程:在資金短缺時,建筑企業作為資金需求方發出資金需求信號并傳遞給潛在的資金供給方,資金供給方接收資金需求信號之后結合自己的標準對需求方作資格審核,在判別其滿足審核條件后,便就融資事項與建筑企業談判并提出諸如限制資金使用用途、定向償還、資產配置等要求,最終在談判要求協商滿足之后,資金供給方予以辦理融資手續并提供需求資金[ 3 ]。其機理如圖1所示。
三、建筑企業融資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模型
融資能力內涵的識別利于融資能力影響因素分析,而影響因素的科學分析是構建建筑企業融資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最終評價指標體系模型助力融資實踐。
(一)建筑企業融資能力含義
企業融資涉及資金供需兩方,從而融資能力含義也存在資金需求方和資金供給方兩個角度,且站在資金供給方給出融資能力定義的較多[ 4-6 ]。另外,資金融通過程中資金供給方的審核條件和貸款要求的滿足是關鍵[ 3 ]。站在資金供給角度結合融資過程和融資機理,在對前人融資能力定義總結的基礎之上融資能力可定義為:融資能力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資金供給方考慮到自身資金條件,在對資金需求企業條件審核后,愿意提供資金支持的規模比大小[ 4-6 ]。其中,規模比是指資金供給方給予資金額度占資金需求企業希望融入資金總額的比率。企業獲得的這一比率越大,表明資金供給方越樂意將資金提供給該企業,則在資金供給者心目中該企業的融資能力越強。
基于融資能力含義,企業融資能力影響因素主要存在于宏觀環境和企業自身素質兩大方面,競爭優勢理論影響下企業自身素質是更大方面[ 4-7 ]。資金融通過程中,當銀行決定是否貸款給借款企業時會考核企業條件,具體包括基本條件、質量條件和放款條件[ 3 ]。其中,基本條件是有關企業資質的硬性條件,質量條件主要考察企業的財務狀況質量,而放款條件主要為項目建設必要、資金來源落實等有關借款企業的具體項目條件。另外,銀行貸款利率同借款企業當前的財務狀況和公司治理狀況有一定的合理相關關系[ 8 ]。在企業自身素質方面建筑企業融資能力存在三個主要影響因素:企業財務狀況、公司治理狀況和建設項目情況[ 2-8 ]。不同的建筑企業承接的項目在建設規模、內容、周期等方面存在項目特殊性,不具有橫向可比性,且承接項目的收益情況以及難以量化的企業公司治理狀況最終都可體現于企業財務狀況中。相比之下,企業財務狀況具有計算方便、包絡性強的優點,選擇財務狀況作為建筑企業融資能力研究的著眼點滿足可行性和科學性要求。
(二)建筑企業融資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傳統的融資能力評價主要從公司財務狀況層面來設計指標體系,且盈利能力、償債能力、資產管理能力、股本擴張能力、現金回收能力、成長能力和創新能力是主要的第二層次能力指標[ 4-7 ]。其中,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和資產管理能力是被一致接受的能力評價體系重要的組成指標。與理論相呼應的是,問卷調查(對建筑企業財務工作人員開展問卷調查,發出問卷150份,收回105份,其中有效問卷96份)所反映的結果指標也主要集中在償債能力、盈利能力和資產管理能力方面。根據層次分析法的原理,結合文獻分析,問卷調查后得到在建筑企業融資能力評價目標層下,納入指標體系準則層的指標有盈利能力、償債能力、資產管理能力和成長能力。
更進一步,建筑企業對資金供給方中的銀行方面依賴性較強,銀行對借款企業的要求較高,某些企業在借款時不得不轉向擔保公司尋求援助,則銀行和擔保公司在判斷建筑企業融資能力強弱時在側重點或側重程度上應當存在不同,擬從銀行和擔保公司兩個角度建立各自融資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選擇準則層下的常用指標設計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德爾菲法,通過問卷直接向投資擔保公司和銀行以及相關專家作問卷調查訪問以確認。其中銀行方面的專家主要是華夏銀行、華僑銀行、東亞銀行的工作人員和重慶大學財務管理方面的專家學者,共計13人。擔保公司方面的專家主要是重慶某擔保公司集團及其各個地方分部的信貸部經理,共計15人。最終銀行和擔保公司在建筑企業融資能力評價指標的選擇上保持一致,得到具有層次結構的融資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三)建筑企業融資能力評價模型
層次分析法是一種將與決策有關的元素分解成不同層次,在分層基礎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分析決策方法[ 9 ]。本文該方法的定性部分主要用于分析和選擇建筑企業融資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二級和三級指標(見表1),定量部分則主要集中體現于建筑企業融資能力評價模型的構建,特別是模型中指標權重的確定。
層次分析法下,采用專家評分法從銀行和擔保公司兩個角度來確定各個指標間的重要性相對大小,即根據專家打分分數來確定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性以構造出層次分析法中的判斷矩陣。判斷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及各層次權重確定后,即可得到本文層次分析法建立的模型的基本形式:
比較銀行和擔保公司角度建筑企業融資能力評價模型,不難發現:(1)銀行角度評價模型和擔保公司評價模型在第三層方案層上的各個指標權重大小雖然存在差異,但同一準則層下的方案層指標權重大小順序差異較小。(2)第二層準則層上權重大小的絕對順序是無差異的,即均認為在準則層面,償債能力是第一重要的方面,以后依次是盈利能力、資產管理能力和成長能力。(3)不同的是,擔保公司角度的償債能力占比更大,這表明擔保公司與銀行相比是更嚴重的風險厭惡者,這與實際情形相符。首先從二者規模上看,銀行的注冊資本金都有嚴格要求,擔保公司則不然,且擔保公司注冊資本一般低于銀行的注冊資本,即擔保公司的規模不及銀行大,其風險承擔能力不如銀行強。其次,我國銀行有其特殊的發展歷程,在銀行存在巨額呆賬、壞賬等情況下,出于資本金充足率的硬性規定,政府會伸出援手處理掉其不良資產,銀行倒閉的情況是極少見的,可以說最后政府是銀行的兜底者。而擔保公司則不然,它完全是自負盈虧,面臨的風險也就相對較大,從而將償債能力看得更重。最后,問卷調查中擔保公司的經理人也普遍認為擔保公司比銀行更懼怕風險,是更嚴重的風險厭惡者,印證了這一結果。
四、建筑企業上市公司融資能力評價
(一)樣本企業篩選
樣本篩選借用東北證券大智慧(經典版)中行業分類模塊功能來完成,篩選標準有:(1)企業性質屬于《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7-2011)中建筑業下的房屋建筑業企業;(2)企業的主營業務為建筑主體施工,且所占比例達到60%及以上。經過篩選得到10個樣本企業,其結果見表4。
(二)融資能力評價
利用樣本公司披露的2011―2014年財務報告、審計報告和財務報告摘要對樣本企業融資能力評價的步驟為:(1)計算樣本企業2011―2014年融資能力評價體系中涉及的財務指標,并計算其算術平均數。(2)采用均值和標準差進行無量綱化處理。(3)計算評價值Z。得到各樣本企業在兩種角度下的融資能力評價值Z,如表5所示。
(三)評價結果分析
使用方案層指標均值計算評價值Z,得Z=0。而上述得到的評價結果中,中國建筑、寧波建工、空港股份、天健集團、中南建設的評價值Z>0,這樣可以認為這些企業的融資能力評價值是在樣本企業平均水平之上的,從而融資能力應當是較強的。而那些評價值Z
融資能力評價值Z可以說明企業融資能力水平所處的相對位置,一般也可以說明其融資能力的強弱。需要指出的是,融資能力評價是企業盈利能力、償債能力、資產管理能力和成長能力的綜合,故決策者也需要結合準則層面的計算值甚至是方案層的指標原始值來加以考核,以便于理解和使用這一評價值并作出合理的投資融資決策。根據融資能力評價模型的計算結果,兩種角度下樣本企業準則層各能力的計算值結果及其排序情況如表6和表7所示。
五、結論
建筑企業融資能力評價中,銀行和擔保公司所關注的最主要方面是企業的償債能力,其次是盈利能力,即關注借款企業或者被擔保企業到期能否還款,以及企業借款是否可以盈利。但相比之下擔保公司賦予償債能力的權重較大,即擔保公司更加關注償債能力,是更嚴重的風險厭惡者。對主要從事房屋建筑主體建設的建筑企業上市公司進行融資能力評價,不論是銀行角度還是擔保公司角度,其融資能力評價值Z的大小順序基本相同。評價值Z可以說明企業融資能力水平所處的相對位置,一般也可以說明其融資能力的強弱,可以為資金供需雙方提供決策支持。融資能力評價值Z0的建筑企業數量相當,整體來看樣本企業的融資能力都不強。融資能力評價值Z具有綜合性,為了進一步科學決策,決策者在使用時需將其與準則層各能力的計算值甚至方案層的指標原始值相結合來考慮。
【主要參考文獻】
[1] 徐威.建筑企業資金困境及其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J].財經界,2012(7):80.
[2] 鄭憲強.中國建筑企業融資需求、渠道及對策研究[J].建筑經濟,2011(5):28-32.
[3] 胡奕明,周偉.債權人監督:貸款政策與財務狀況――來自上市公司的一項經驗研究[J].金融研究,2006(4):49-60.
[4] 孫林杰,孫林昭,李志剛.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能力評價研究[J].企業管理,2007(5):146-150.
[5] 吳巖.中小企業融資能力評價研究:層次分析法[J].中外企業家,2013(12):88-94.
[6] 許良虎,胡晶晶.基于金融機構視角的融資能力概念辨識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商業時代,2013(24):64-65.
[中圖分類號]F8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4)43-0102-02
1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有“短、小、頻、急”的特點,而滿足這些特點會造成金融機構的規模不經濟,從而造成中小企業很難實現融資。因此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普遍面臨著融資難的問題,由此引發的資金短缺已經阻礙了其生產經營的發展。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內部原因是由于目前我國大部分中小企業自身的生產規模小、收入增長慢和自有固定資產少等,使得銀行在給中小企業貸款時存在較多顧慮,從而導致融資的困難。而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外部原因主要有:①直接融資渠道窄。我國的直接融資方式主要是發行股票或債券,從發行股票融資方面看,中小企業很難做到證券市場的進入門檻;從發行債券融資看,我國現有的債券市場很難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②間接融資渠道不暢。間接融資主要是指通過金融機構來進行融資,其中主要方式就是通過銀行來貸款。由于中小企業的信息處理、等不規范,很容易造成信息不對稱,信用風險較大,因此無論銀行還是信貸公司都不愿冒風險放貸。另外,中小企業也沒有適合用來抵押的資產,所以,通過間接融資渠道融資對于中小企業來說也是困難重重。
2互聯網金融及其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啟示互聯網金融,廣義上是指通過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來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新興金融模式,包含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從互聯網金融的廣義界定范圍來看,當前商業銀行推廣的電子銀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也屬于互聯網金融的范疇。而從互聯網金融的狹義定義方面來看,是指既不同于利用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也不同于利用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是一種完全依賴互聯網的新的融資模式。換言之,互聯網金融是以互聯網技術為金融中介,不依賴銀行和證券公司等中介進行資金的流轉。
互聯網金融模式的三個核心部分為:①支付方式。以移動支付為基礎,現金、證券等金融資產的支付和轉移都通過互聯網進行,支付清算的電算化替代了現鈔流通。②信息處理。在云計算的條件下,資金供需雙方的信息通過網絡平臺,被大眾了解傳播,最終可以為放貸者提供相對準確的風險定價和動態違約概率,并且成本較低。③資源配置。資金供求信息都在網上,供求雙方可直接聯系、交易,雙方均有透明且公平的交易機會,并且利用互聯網金融可跨越地區限制,實現資源配置的高效率。利用互聯網金融模式的三個核心優勢,可以以互聯網金融為基礎建立一個適合中小企業融資的平臺,進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其中,互聯網金融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具體啟示如下。
21信息不對稱問題可以得到解決
互聯網金融所具備的獲取以及處理大數據的能力,可以很好地解決中小企業融資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資金供給方可通過融資平臺上的數據了解到有關需要融資的中小企業的各個方面的信息,從而可以做出合理有據的決策。
22信貸配給問題可以得到解決
信貸配給問題的根源也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融資平臺對信息不對稱的解決是對信貸配給問題解決的前提。在該融資平臺上,所有需要融資的中小企業的信用與信用風險以及貸款利率都是公開透明的。在這種條件下,放貸者會在自己所能承受的風險范圍內選取貸款利率最高的資金需求方,最終在供求關系的影響以及信息的公開透明條件下,會使該平臺上信用評級、風險狀況相似的中小企業的融資利率趨于相同。放貸者會在相同的風險狀況下,根據融資回報率進行自己的資金配比,因此信貸配給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
23信用風險可以降低
通過融資平臺所形成的數據,首先,可以解決融資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風險評估等問題,放貸者通過這些信息為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放貸。阿里巴巴也通過淘寶、天貓等平臺所得的數據,經過分析再通過阿里金融體系為符合條件的商家放貸,阿里金融的業績表明通過這類融資平臺可以降低部分的信用風險。其次,放貸者可以根據平臺上的數據選擇多家適合自己的風險以及回報率的中小企業,進行放貸組合,將放貸資金分散給多個對象的同時,也將風險分散。
3基于互聯網金融的中小企業融資平臺的建立
近年來,P2P融資模式作為互聯網金融應用于小額貸款行業的典型逐漸興盛起來。P2P模式是一種個人對個人的直接信貸模式,由于其以互聯網為建立平臺,因此就可以降低很大一部分信息不對稱的風險以及交易成本。互聯網金融如何在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得到應用,可借鑒P2P融資模式,并在該模式的基礎上進行一些適合中小企業融資的模式變更。
一、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由于自身規模以及特點等原因,我國中小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比較大,就目前而言。我國的中小企業融資方式較之上世紀90年代而言。呈現著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方式目前包括了銀行貸款、發行股票或債券、金融租賃、典當融資、民間借貸以及近年來興起的風險投資等多種形式。然而由于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規模較小,能夠通過上市或者風險投資等渠道獲得資本的企業有限,大多數中小企業依然是靠自身的積累和銀行貸款為主,而銀行貸款由于條件較高,對中小企業的融資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二、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原因
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存在有一定的原因,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 中小企業缺乏現代企業管理意識。我國中小企業普遍缺乏現代企業管理意識,尤其是企業的領導,企業領導在對企業進行管理的時候,一般是以傳統的管理方式進行管理。對人力資源、財務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不利于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由于中小企業資金以及實力,一般金融機構沒有放貸的意愿,不利于推動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
2 中小企業信用透明度差。中小企業信用透明度差是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原因。我國很多的中小企業都缺乏科學的財務管理制度。企業的有效的會計信息不完善,同時企業透明度差,這為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進行審核的過程中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金融機構不能獲得能夠證明中小企業有償還能力或者有借貸資格的條件。就不會給中小企業融資。
3 融資方式比較單一。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比較單一,這種單一的融資方式不能使得中小企業即使獲得資金。目前我國中小企業中的70%以上的融資都是依靠銀行貸款。當從銀行貸款的渠道遇到問題或者受到阻礙的時候,他們在短時間內很難有其他的籌資方式,而短時間內籌不到需要的資金勢必會對企業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4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制不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制不完善,給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由于我國國家制度層面對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沒有比較明確的標準,一般而言我國的擔保公司對申請擔保的中小企業要求很苛刻。如此苛刻的條件使較多的中小企業難以享受到政策的優惠,而且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的條件達不到要求,無法獲得擔保公司的擔保,也不能獲得金融機構的融資,對企業的發展有著一定的負面影響。
三、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措施
針對上述提到的問題,本文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中小企業樹立現代企業管理意識。中小企業領導要樹立現代企業管理意識,要用先進的理念來管理公司。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注重對企業人力資源的管理和企業的會計管理,只有這樣企業才能不斷發展。擴大發展規模,才能從根本獲得能股融資的條件和資格,推動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同時我國中小企業要正確對待融資現象。中小企業要認真思考融資的必要性,能在避免融資的情況下就避免融資,企業實在需要融資,要認真分析測算融資成本和收益,同時制定明確的還貸計劃,根據項目的收益情況,可適時對還貸計劃進行修正,爭取貸款到期按時償還。
2 提高中小企業的信息透明度。提高我國中小企業的信息透明度,有助于金融機構或者其他機構對中小企業的會計信息進行審核。這要求企業在日常的財務管理中,必須確保自身企業的財務會計的合法性和科學性,避免中小企業的財務會計信息失真。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金融機構的審查中不出現問題。有助于中小企業的融資順利進行。
3 推動中小企業融資方式多樣化發展。推動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方式的多樣化發展是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關鍵。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不要僅僅依靠銀行等金融機構。政府可以鼓勵我國中小企業進行產權交易柜臺,提供中小企業直接融資和產權轉讓的場所。同時可以完善部分法律制度來放寬我國中小企業特別是高科技含量企業發行債券的條件。目前我國企業發行債券的條件對中小企業來說較為苛刻,不利于推動企業的融資多樣化的發展。
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必須進行資產運作,融資成本是企業在獲得資金使用權過程中必須付出的開支。企業融資能力與企業競爭力密切相關,企業融資能力強,其抗風險能力就強,在市場競爭中就占據有利地位。優化融資決策,降低融資成本,是提升企業融資能力的必然選擇。就我國企業融資成本而言,居高不下是其特點,我國企業融資成本高,資金周轉能力就較弱,這就意味著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因此,提高我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必須降低我國企業的融資成本。
一、企業融資成本與融資決策
企業在籌措資金過程中必須付出的費用即企業融資成本,企業融資本質上是一種交易行為,市場經濟下,資金提供者不會讓資金使用者無償使用資金,資金使用者使用資金需要向資金提供者支付報酬,企業為使用資金所支付的報酬是企業融資成本的主要內容。企業融資成本是一個復雜的構成,企業進行融資活動首先需要進行融資規劃,成立內部融資機構,統籌管理融資活動,即組織管理成本。融資成功后,需對資金進行統一管理,這又必然增加企業的開支。這些開支稱為顯性成本,如企業股票融資支付的股息,借款支付的利息。此外,企業融資成本中還包括隱性成本,所謂隱性成本是指游離于企業財務審計監督之外的必要開支,主要包括企業獲得資金的維護成本、招待成本等,特別是一些金融機構,向需要使用資金的企業提出特殊條件,企業只有在滿足其特殊條件后,才能使用資金。如某些金融機構在向企業發放貸款時,要求企業購買本金融機構的相關金融產品等,這些都是企業融資成本的組成部分。總而言之,融資成本是企業融資過程中必須付出的費用,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是企業融資成本的兩個主要部分。
融資決策是指企業籌集資金必須制定融資規劃,決定最佳融資方案。其實質上是企業選擇何種方式籌集生產經營所需資金的經濟活動。融資決策對企業融資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企業融資決策關乎企業生存與發展。企業的融資決策受方面因素影響,融資成本是企業融資決策需要考慮的首要因素,融通資金結構與企業資金結構是否匹配,如何把握最佳融資機會、選擇何種融資方式等也是影響企業融資決策的重要因素。企業融資決策應以自身生產經營狀況與資金運用狀況為根據,綜合考慮企業長期發展的要求,選擇合乎企業利益的融資方式。
二、國內企業融資現狀
(一)外部融資渠道狹窄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金融市場正在快速發展,國內企業的融資渠道日趨多元化。就當前國內企業融資現狀而言,外部融資渠道狹窄仍是企業融資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企業外部融資渠道狹窄主要表現為通過資本市場公開籌集資金較為困難,這是多方面因素導致的,如證券市場不完善,國內缺乏健全的投資體制,公司債券準入門檻較高等,直接向銀行借貸成為國內大多數企業的融資渠道。
(二)信貸支持不足
我國政府鼓勵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民間資本等向企業融資,并且出臺許多政策,要求各級地方政府切實支持企業融資,但是又規定了許多限制性條件,其中的某些條件又是硬性規定,如果企業達不到相關融資條件,就不會審批,這對于國內企業而言,就等于設置了一個無形的門檻,使企業難以直接申請到銀行貸款。特別是對中小企業本身而言,其經營的風險大,資信較低,抵押資產不足,國內風險規避機制又不健全,一旦企業破產,銀行等機構的資金就難以回籠,形成惡性循環,使銀行不愿對中小企業放貸,企業融資難度增加,融資成本上升。
(三)企業自身存在問題
企業自身存在一定問題,也是導致企業融資困難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對于國內的中小企業而言。由于中小企業規模較小,資金實力弱,管理水平低下,內部管理效率不高等原因,使中小企業的破產率較高,這就會使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時更加謹慎。財務制度不健全,增加了銀行與投資方的投資風險。企業長期發展規劃不足,加大了貸款的不確定性。決算、預算體制不健全,市場競爭能力弱,信用低下,這些因素導致中小企業不易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其融資成本自然較高。
三、優化企業融資決策,降低融資成本的具體建議
(一)選擇科學的融資方式
企業選擇何種融方式資應以自身特點與發展狀況為根據,選擇科學的融資方式,這就要求企業應對自身屬性與發展階段有清楚的認識。我國的金融市場正在快速發展,國內融資方式也日益多樣化,如銀行貸款、租賃融資、風險公司投資、天使投資等,這些融資方式各具特點,只有清楚的認識企業自身屬性,才能選擇出科學的、適合自己的融資方式。銀行貸款、租賃融資適合制造業的企業,風險公司投資、天使投資適合高科技型企業。企業的發展階段也是企業選擇融資方式的重要依據。企業成立初期,需要大量發展資金,但是抵押物品少,申請銀行貸款就相對困難,這時可以選擇租賃融資,解決資金困難。企業中期發展階段,資金較為充實,抵押擔保體系健全,信譽較好,此時可以直接向銀行申請貸款。如:現代重工(中國)電氣有限公司,為優化融資方式、降低融資成本,在現代重工(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充分運用集團最高額授信擔保,向農行江蘇省揚中支行、匯豐銀行上海分行申請出口項下國際貿易商票融資,該項產品為海外銷售提前收匯,外幣融資利率2.5%,僅為人民幣融資利率的1/2,此項緩解了公司流動資金壓力,且大大降低了公司融資成本。公司企業成熟階段,資金實力雄厚,可以通過兼并、強強聯合等方式進行融資,不斷增加自身綜合實力。
(二)選擇最佳融資期限
企業的創立、生存與發展,實質上是不斷融資、投資、再融資的過程,選擇最佳融資期限是優化企業融資決策的重要內容,也是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重要途徑,選擇最佳融資期限對企業融資至關重要。一般而言,選擇最佳融資期限需要從資金用途、期限劃分、風險性偏好三個方面綜合考慮。資金用途是指企業進行融資活動的目的是什么,如企業融資用于流動資產,則應考慮流動資產周轉快、占用時間短等特點,宜選擇商業短期信用貸款、金融機構短期貸款等短期融資方式。如企業融資的目的是擴大生產規模,由于其資金占用時間長,資金數額大,則應選擇租賃融資、發行股票等長期融資方式。期限劃分是指在進行融資活動時應權衡長期融資與短期融資的利與弊,選擇合理的融資方式。風險性偏好是指企業在進行融資決策時應盡量減少融資成本,選擇收益大、風險小的融資方式。
(三)謹慎利用債權融資
企業以借錢方式進行融資即債權融資,這種融資方式下,企業獲得資金以支付資金使用利息為前提,并且資金使用時間是固定的,到期必須返還本金。債權融資下,企業得到的是資金的使用權,不是所有權。債權融資對企業融資而言可謂是一把雙刃劍,企業以借錢方式獲得發展資金,必然會增加企業對外債務,給企業帶來壓力,這會促使企業管理者不斷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緩解企業債務壓力。但是如果企業債券融資后,經營狀況不良,出現資不抵債或破產情況,可能帶來債權人控制、干預企業的問題,因此應謹慎利用債權融資。
(四)優化企業融資外部環境
企業融資成本與金融市場緊密聯系,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不僅需要企業優化融資決策,還應積極發揮政府職能,不斷健全金融市場,完善融資體系。發行債券是企業重要的融資方式,當前我國證券市場還不完善,政府應加強對證券市場的宏觀調控,完善證券市場,為企業發行證券融資提供保障。其次,完善信貸體制。銀行貸款是國內企業主要使用的直接融資方式,目前國內商業銀行貸款體制存在許多問題。商業銀行作為企業主要的外部融資渠道,必須重視發揮銀行的職能。政府應不斷改革金融體制,逐步建立金融資本與市場資本融合的市場化機制,大力發展多層次的股權融資市場,為企業融資創設良好的市場環境。
四、結束語
企業融資是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但是融資成本又是其不得不直面的一個問題。融資困難的解決,不僅需要政府從政策上進行強有力的支持,也需要企業不斷提升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企業只有制定科學的融資規劃,不斷提升自身綜合實力,樹立良好的金融信譽,廣泛拓展融資渠道,才能不斷降低融資成本,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企業進行融資,首先應該考慮的是,融資后的投資收益如何?因為融資則意味著需要成本,
融資成本既有資金的利息成本,還有可能是昂貴的融資費用和不確定的風險成本。因此,只有確信利用籌集的資金所預期的總收益要大于融資的總成本時,才有必要考慮。這是企業進行融資決策的首要前提。
企業融資規模要量力而行
企業在籌集資金時,首先要確定企業的融資規模。籌資過多,或者可能造成資金閑置浪費,增加融資成本;或者可能導致企業負債過多,使其無法承受,償還困難,增加經營風險。而籌資不足,又會影響企業投融資計劃及其它業務的正常發展。因此,企業在進行融資決策之初,要根據企業對資金的需要、企業自身的實際條件以及融資的難易程度和成本情況,量力而行來確定企業合理的融資規模。
選擇企業最佳融資機會
一般來說,要充分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企業融資決策要有超前預見性,企業要能夠及時掌握國內和國外利率、匯率等金融市場的各種信息,了解宏觀經濟形勢、貨幣及財政政策以及國內外政治環境等各種外部環境因素,合理分析和預測能夠影響企業融資的各種有利和不利條件以及可能的各種變化趨勢,以便尋求最佳融資時機,果斷決策。
第二,考慮具體的融資方式所具有的特點,并結合本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適時制定出合理的融資決策。
盡可能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企業融資成本是決定企業融資效率的決定性因素,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選擇那種融資方式有著重要意義。一般情況下,按照融資來源劃分的各種主要融資方式融資成本的排列順序依次為:財政融資、商業融資、內部融資、銀行融資、債券融資、股票融資。另外,在選擇銀行融資時,要充分注意各銀行間不同的信貸政策,選擇對中小企業最為有利、最為優惠的銀行。例如,以四大商業銀行之一的中國銀行為例,該銀行近年來特別出臺了扶持中小企業的信貸政策,對扶持行業、利率、風險控制方面都有十分詳細具體的規定。
尋求最佳資本結構
中小企業融資時,必須要高度重視融資風險的控制,盡可能選擇風險較小的融資方式。企業在進行融資決策時,應當在控制融資風險與謀求最大利益之間尋求一種均衡,即尋求企業的最佳資本結構。
中小企業融資需把握的幾個問題
其一,符合貸款條件的中小企業,在向銀行申請貸款時,務必計算好貸款額,確定貸款用途,準備好整套的真實資料,直接與銀行的客戶部門聯系,配合銀行的調查評估。
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主要表現:一是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狹窄,過分依賴銀行貸款。據資料顯示,我國小企業間接融資占比高達98%,直接融資僅占2%。二是擔保瓶頸。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運作不規范、財務信息不透明等問題,需要經過擔保增加信用才能獲得銀行貸款支持。而我國擔保業發展緩慢,擔保公司資金規模小,無法滿足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需求。三是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門檻高,條件苛刻。銀監會調研顯示,小企業融資成本普遍較高,最低也接近10%。四是政府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支持措施不到位。政府部門雖已出臺多項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但終因落實措施不到位而收效甚微。
中小企業融資難從其屬性看,仍然為經濟學范疇問題,需要從經濟學的角度和視野來探討和解決。從銀行視角考慮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可能會更容易有所突破。
二、關于中小企業融資的相關理論分析
(一)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成本、收益、風險分析
商業銀行在授信決策時必然要考慮成本、收益、風險的平衡關系,要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追求利潤。保持這種平衡關系要考慮三點內容:一是銀行不同規模貸款對象的貸款成本比較。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一筆貸款業務的流程同對一個大型企業的貸款業務流程基本相同,即貸款管理的成本基本上屬于固定成本,并不隨貸款額度變化而變化。二是銀行不同規模貸款對象的貸款收益比較。受企業規模和項目的影響,中小企業貸款額度往往較低,不能產生規模效益,無法跟大企業的貸款額度相比。三是銀行不同規模貸款對象的貸款風險比較。小企業由于資產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差;而大企業在公司治理結構、財務制度等方面通常比小企業健全,資金規模大,抗風險能力強。
(二)中小企業融資的相關理論及借鑒
了解中小企業融資的相關理論研究成果,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融資難的內在原因;而借鑒和利用既有的理論研究成果,才能更有利于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解決。
1. 企業融資的MM理論。由莫迪格里安尼和米勒提出的MM定理提出,在資本市場信息完全、企業投資與融資決策相互獨立、投資者預期一致且不考慮稅收的假設條件下,企業的融資結構與其市場價值無關。引入稅收因素后,莫迪格里安尼和米勒將該定理修正為:在其他假設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使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的最優融資結構應該全部為債務融資。但是事實上,該理論所依賴的假設條件在現實中難以實現,并且中小企業往往是經營權與所有權合一的,因而該理論對中小企業融資結構分析不適用。
2. 融資優序理論。融資優序理論由Myers提出,該理論認為,企業的融資決策應該以成本最小化原則依次選擇不同的融資方式。即企業融資遵循先內源融資、后外源融資的次序,外源融資時又遵循先債權后股權的融資次序。該理論解釋了企業在特定約束條件下對增量資金的融資渠道選擇,但具有短期性,無法解釋企業成長過程中的資本結構動態變化過程。有研究發現,中小企業行為并不完全遵循融資有序理論所說的融資次序。因為中小企業所有者的目標函數、行為偏好、風險偏好和知識水平與大企業并不相同。
3. 理論。理論是指由于信息不對稱,企業內部和外部投資者之間存在潛在的沖突,兩者間的博弈決定著最優資本結構,即企業要在成本和其他融資成本之間進行取舍。成本是指由于信息不對稱,委托人為了避免道德風險而采取的措施所付出的成本。成本有兩種:一種是企業所有者和管理層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由所有者承擔的額外成本;另一種是外部投資者與企業所有者之間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由外部投資者承擔的額外成本。第一類成本并不在銀行關心的范圍之內。而第二類成本則是銀行所關心的,因為相對于大企業,小企業與包括銀行在內的外部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更加嚴重,因而成本更高。
4. 企業生命周期理論。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始于Weston與Brigham提出的企業生命周期假說,該理論認為企業在其發展歷程中存在一個金融成長周期,企業融資需求和融資渠道選擇會隨著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而改變。在企業成長初期,內源融資是其主要融資來源;當企業發展進入技術進步和資本密集階段后,外源融資成為必要的資金接應機制。
從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成長過程看,初始的資本需要一般以內源性融資來解決;規模逐步擴大后的資金需求,則一般是通過外源性的融資來解決。從現階段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成因看,可分為起步階段資本不足的外源融資困難和發展到一定程規模后擴張經營(生產)規模外源性融資困難兩種類型。從現行政策和一般性的融資理論看,在資本市場難以滿足融資需求的情況下,擴張型(經營性)融資問題應該依靠銀行融資來解決;而起步階段資本不足的外源性融資困難,則需要更新中小企業融資理念,利用多源性的外源性融資渠道來解決。
三、對中小企業融資現狀的政策建議
(一)加強融資理論引導,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思路
雖然中小企業融資難是多重因素造成的,但從根本上講,不外乎兩點:一是融資渠道狹窄,二是理論過時或僵化。而后者更易造成中小企業融資視野的狹窄。為此,不論是政府、銀行、還是理論界及媒介,都需要在理論上對中小企業進行引導。
1.實現中小企業融資理論的新突破。企業貸款難和銀行難貸款這一對矛盾,不但困擾著中小企業融資,也是較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銀行、企業(資金供給與資金需求)間存在的普遍問題。不論是政策引導或是銀行主動出擊,收效均不明顯,或者是一時有效,但問題得不到根治。我們認為,實現中小企業融資的正常化,關鍵的需要認識上的提高和理論上的創新以跳出供需矛盾的怪圈。
中小企業融資理論應加強融資源的研究,即通過中小企業不同性質、不同用途的資金需求研究,找出對應的資金供給方式和可行操作的方法是關鍵。如果繼續囿于政府、銀行、企業這樣一個圈子是難以解決問題的。融資源的研究,要抓住社會資金這一大頭,將有利于增加供給總量,達到數量和結構的匹配。
2.以新的融資理念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中小企業要轉變融資觀念,逐步降低對間接融資的依賴,加大直接融資的比重;對發展前景好、效益高的中小企業,地方財政可以提供擔保發行企業債券進行融資,為有潛力的中小企業提供上市融資的空間;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產權交易市場,為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搭建平臺。
(二)以支持私募基金發展為突破口,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源資金
從成本因素考慮,與股市融資和銀行貸款相比,私募投資更適合中小企業,因為與銀行貸款需考察企業資產規模相比,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投資原則和偏好有本質不同。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成長性是私募投資最關心的考察點。此外,項目公司的商業模式、競爭壁壘等等,也都是私募基金關注的重要內容。
從社會資金的利用看,近年來我國銀行及民間資金一直存在流動性過剩問題,過多的資金流入股市、房市,對國民經濟的穩定運行造成沖擊,加大了宏觀調控的難度。私募投資提供了一個有效的緩解流動性過剩的渠道,將富余資金以有效方式注入到急需資金的中小企業,不僅解決了中小企業的燃眉之急,也能為過剩的資金找到投資的渠道,同時分散了銀行和證券市場的壓力。
(三)建立和完善以政府為主導的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體系
發展風險投資,鼓勵私募資金介入雖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途徑,但銀行信貸對于中小企業解決短期資金短缺仍是不可缺少的。為鼓勵商業銀行在資金投向上向中小企業傾斜,把政策落到實處,政府要提供相應的保障條件以分散銀行的信貸風險。我國現有的擔保公司大部分規模小,注冊資金少,后續發展乏力。《物權法》已經頒布施行,但仍需制定配套文件,擴大動產抵押物的適用范圍。
(四)構筑政府服務中小企業融資新機制
要想徹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必須依靠切實有效的政府支持和一定比例的政府投入,加大財稅、金融政策的扶持力度,特別是動員和組織社會中介機構建立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措施,同時適當吸納部分民間資本,全方位地幫助中小企業進行由小到大的蛻變。
政府的中心工作應是積極疏通股權融資、債券融資、產權交易、創業投資和風險投資等直接融資渠道,推進典當、融資租賃等融資方式,實現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多元化、融資方式市場化、融資手段規范化和融資結構合理化。
(五)提高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視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