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0 14:50:1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新媒體藝術特點,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1世紀是競爭非常激烈、時間非常緊迫的時代,這就要求媒體在傳達信息時盡量直白、易懂,這在傳統媒體很難實現,因為傳統媒體要求語言要非常嚴謹、謹慎。而新媒體則不同,它處于寬松的環境下,可以使用簡練的口語、表情與符號來傳遞信息。新媒體語言藝術的這種直觀性對視覺傳達產生了巨大影響。這種影響表現在,視覺傳達向符號化、形象化發展。視覺傳達的符號化是指在新媒體的影響下,經常使用符號、數字和字母來傳遞信息。視覺傳達的形象化是指在新媒體的影響下,經常使用形象化的語言、圖片和視頻而非老舊的、單一的文字語言來傳遞信息。
新媒體語言藝術流行性下的視覺傳達趨勢
新媒體是流行的代表,使用人群多為位于時事前端的青年人,他們喜愛使用極具流行色彩的語言,因此新媒體語言藝術的流行性是其一大特點。新媒體語言藝術的這種流行性使視覺傳達呈現了時尚化、新穎化的趨勢。在這種趨勢下,視覺傳達更傾向于迎合年輕人的口味:在內容上,視覺傳達多選擇新穎、時尚的題材;在形式上,視覺傳達多采用立體化、多維化與動態化的形式來呈現信息。
新媒體語言藝術混雜性下的視覺傳達趨勢
在當今社會,人們使用新媒體的頻率十分高。而新媒體的表達方式只有中英文和些許符號,因此,為豐富信息內涵,人們創造出了許多新媒體獨有的語言,有用純數字表達文字含義的,如“512”利用諧音表達“我愛你”的意思;有用中英文混雜的方式來傳遞信息的,如“卡拉OK”(唱歌的場所);也有用數字和字母搭配來表達特定含義的,如“3Q”利用聲音相似來表達“謝謝”的意思等等。
新媒體藝術語言環境下的視覺傳達特點分析
新媒體為當今社會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影響,它影響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視覺傳達這一領域。在新媒體藝術語言環境下,視覺傳達呈現了如下特點:
1創作虛擬現實化
新媒體之所以在21世紀如此盛行,是因為它具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點:它可以利用全媒體技術將創作虛擬現實化,這一優點在視覺傳達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視覺傳達利用數字化、虛擬化的方式,以文字、符號、圖片與視頻等新媒體語言為載體,力圖使視覺傳達的信息更加形象化、立體化,使受眾在虛擬的世界里也能夠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臨場感、真實感是媒體追逐的焦點,但是由于種種技術條件的限制,傳統媒體無法真正實現這一點。新媒體藝術語言環境為虛擬現實化提供了技術基礎、內容基礎與形式基礎。先進的數字化技術使視覺表達更加立體化,貼近時事的內容使受眾能夠及時得到最新的信息,新穎的形式使受眾的興趣更加濃厚。因此,在新媒體藝術語言環境下,視覺傳達具有了創作虛擬現實化的特點。
2新觀念和思維方式的轉變
新媒體藝術是一種新興的藝術,它是新技術、新思想的產物。因此,新媒體藝術是極具新興觀念的,而視覺傳達是在新媒體藝術的促進下取得重大發展的,它不免受到新媒體藝術的影響。新媒體藝術利用新的媒體、新的語言與新的形式來傳遞信息,在它的影響下,視覺傳達設計具有了傳統視覺傳達設計所沒有的特點。視覺傳達設計的觀念和思維方式都發生了轉變,它以數字化的觀念,以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維方式來進行信息傳遞。
3交互性
新媒體藝術是新世紀的產物,新世紀最重要的便是人際溝通與相互交流。在新媒體藝術語言環境下,視覺傳達不再局限于設計室與工作室,而是傾向于人際化、個性化,使視覺傳達具有了極強的交互性。近些年來,視覺傳達設計在交互性方面有了更多的表現。例如,在歡樂中國行的節目中,主持人常常在介紹完當地特色食品、風俗或活動后,邀請觀眾上臺體驗或比賽,極大地體現了視覺傳達的交互性特點。
4設計多元化、綜合化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4-0176-01
新媒體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傳y舞蹈藝術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體的影響,舞蹈藝術逐漸呈現出虛擬化、多元化、互動化等特點,當今社會,新媒體舞蹈藝術已經成為一種發展潮流。新媒體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藝術審美,提升了人們的藝術審美品位,豐富了我國舞蹈藝術的形式,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研究新媒體舞蹈的藝術特點與表現形式,對其進一步發展有重要作用。
一、新媒體舞蹈藝術的特點
(一)現實化。新媒體舞蹈通過裝置藝術、全息藝術和虛擬現實增強了舞蹈的虛擬化特點,通過這些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將傳統舞蹈藝術中的抽象空間轉變為真實可感的舞臺空間,將一些抽象的舞蹈理念和內涵更加形象地呈現出來。幫助受眾理解舞蹈含義。例如,新媒體舞蹈《雀之戀》,通過全息技術,在舞臺上呈現出舞蹈環境,營造生動形象的氛圍,將雌雀開屏、兩雀交媾等關鍵情節直觀地展現出來,運用畫面補充舞蹈動作所表達的內容。將虛擬的藝術理念轉化為現實,帶給受眾更為強烈的視覺感受。
(二)形式重于內容。在傳統舞蹈藝術中,形式與內容都處于均衡狀態,一些舞蹈則更加重視內容。而在新媒體舞蹈中,由于藝術思潮、審美需求的影響,舞蹈藝術更加關注形式,通過移接、拼貼等形式增強舞蹈的可視度,這種獨特的舞蹈形式可以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在人影互動中感受奇特的藝術形象,在虛擬現實中體會舞蹈內涵。
(三)肢體動作與科技融合在一起。當前,新媒體舞蹈已經逐步打破了傳統的舞蹈形式,肢體動作不再是唯一載體,而是與相關的新媒體技術有機融合,孕育出更多新型藝術元素,帶給受眾獨特的審美體驗。例如,在“墨舞”中,舞者的肢體動作就與背景書法字體結合起來,體現出“以墨作舞”的特點。而“影子舞”中則將肢體動作與剪影構思、光電效果融合在一起,結合音樂和投影藝術呈現出一種新奇的視覺特點。
二、新媒體舞蹈藝術的表現形式
(一)人影互動。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一些學生和舞團,已經開始嘗試通過新媒體進行舞蹈創新,這就使得舞蹈逐漸打破專業界限,與信息工程領域結合在一起。傳統的舞蹈互動表演多運用幕布投影代替實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以新媒體為基礎的互動表演逐步取代了背景投影,并發展成為新媒體舞蹈的主要表現形式。例如,春晚中出現的新媒體舞蹈《小城雨巷》、《飛天》等都采用了人影互動的形式。前者通過大屏幕展示動態與靜態的白墻黛瓦,與女舞者的舞姿融合在一起。后者則通過大屏幕展現一種夢幻般的天空效果,并配以花瓣飄落的畫面,營造出天女散花的視覺效果。
(二)動畫舞蹈。所謂的動畫舞蹈主要是指將舞蹈與動畫組合起來,運用動畫藝術展現舞蹈思想。動畫舞蹈不僅可以是電腦制作的舞蹈游戲,也可以是動畫片中的舞蹈片段。而舞蹈中的動畫視覺符號既可以是空間造型,也可以是手繪動畫形象,抑或是虛擬的三維空間。例如,在動畫片《快樂的大腳》中,小企鵝就是運用踢踏舞贏得了家族成員的尊重和認可,實現了自己的價值。這其中就運用動畫形式表現舞蹈,使得舞蹈內容生動形象,極具感染力。在小企鵝之后的各種歷險經歷中都反復出現這種歡快的踢踏舞,為這部劇作增添了藝術活力。
(三)裝置舞蹈。裝置多指展覽布置、掛畫等,當今社會,裝置的含義被逐漸擴展,主要是指在特定空間中的藝術品。從廣義上講,裝置舞蹈是指在特定環境、特定空間中完成的舞蹈藝術,這種空間與環境設定賦予裝置舞蹈獨特的藝術審美特質,帶給受眾一種新奇之感。根據呈現方式的不同,我國的裝置舞蹈可以分為實景演出與室內裝置舞蹈。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的《畫卷》就是典型的裝置舞蹈。舞臺中緩緩展開一幅畫卷,運用卷軸裝置,將中國文化意蘊徐徐呈現出來,一群身著黑衣的舞者則在畫卷中間的矩形空間中進行舞蹈表演,或與畫卷中富有意蘊的書法字體融合在一起,或與卷軸中的山水意象相結合,帶給受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并打破了傳統的舞蹈藝術空間。
參考文獻:
[1]鄧煒,饒燕.數字幻境設計在體育舞蹈表演藝術中的應用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
[2]蘇樹培,白雪j,廖大勇.論舞蹈藝術在影視媒體傳播中的現狀及展望[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
對于職業教師來講,備課是我們的工作內容,“備人”則不是每位教師都能做到的。“備人”其實就是研究受教育者——我們的學生——的特點,人是環境的產物,同時我們還要研究當下環境中的學生特點,只有抓住學生特點,才能因材施教,對癥下藥,使教學更有針對性,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作為一名高校人文藝術課教師,最近幾年開始研究當下大學生的群體特點,以下是研究心得和相關教學改革策略設想。
一、新媒體環境下90后大學生群體特點
(一)何為“90后”大學生
理論上,1990—1999年間出生的年輕人我們統稱“90后”,自2008年以來,“90后”們陸續進入大學校園學習、生活。我們教育工作者稱其為“90后”大學生。這批大學生的成長環境與以前的“80后”、“70后”都不一樣,從社會環境來看,他們成長于我國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物質條件相對豐裕,信息來源渠道多樣,但是社會貧富分化逐漸加大,“90后”大學生隸屬的社會階層相對復雜;從家庭環境來看,這批大學生大多數來自獨生子女家庭,他們的父輩多為“60后”、“70后”,這代人的父母接受的教育相對完備,思想相對開放,價值觀相對多元,眼界相對開闊,他們目前正是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從學校環境來說,“90后”的成長伴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他們這代人所受教育已經不完全是傳統的“應試教育”,而是吸收了很多西方教育理念的改良教育。這些都對“90后”大學生有著直接的影響。
(二)“90后”大學生所處的新媒體環境
“90后”成長的時期也是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時期,是新媒體快速成長的時期。“新媒體(NewMedia)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①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除了在傳播媒介方面可能有所不同以外,在與用戶互動方面有著極大的差異,傳統媒體與用戶的互動往往比較單一甚至滯后,但是新媒體則進入“用戶也是信息生產者”的新局面。
(三)新媒體環境下90后大學生群體特點
1.數碼時代原住民。90后的童年伴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普及,90后上小學時手機基本普及,90后進入青春期的時候,移動互聯網進入爆發增長期。如果要給這代人畫一幅漫畫,可以畫一個右手拿鼠標,左手握手機的形象。這代人對于電腦、網絡、手機的黏合度超過了之前的任何一代人。信息獲取手段極度多樣化。但是這樣貌似海量的網絡信息海洋,往往是碎片式的信息居多,所以這代人要想擁有系統化的個人知識信息體系仍然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并不是“百度”幾下就可以解決的。但是這種海量的網絡信息,反而會帶來90后的認知“幻覺”。
教師要認識到這一點,不斷引導學生閱讀經典,系統掌握專業理論和知識,踏實練習專業實踐技能。否則他們將成為熟練掌握搜索引擎的半瓶醋!如果做不到這些,即使獲得大學文憑,含金量也值得懷疑,將來發展后勁也可能不足,尤其是打算進入學術研究領域的學生。
2.個人選擇多元化。這代人在價值觀、審美趣味、愛好、追求乃至職業規劃方面的選擇十分多樣化。“古風”派可以穿著漢服到大街上玩“快閃”;“穿越”迷則會成群結隊地到雍正陵前燒紙;“火車”迷則會揣著無線電追逐日漸稀少的綠皮火車……很多我們從來沒想過的事情,90后認為理所當然地玩嗨天。個人選擇多樣化的實際反映了這代人思想的多元化,也反映了這代人對自我欲望和需求的尊重,以及他們不隨波逐流的勇敢。這對教師的教學要求提出了雙向要求——首先,教學內容不要“一刀切”,允許學生多角度多樣化的教學反饋。如果可以,盡可能調整教學內容,多準備幾個解讀角度。其次,教師要注意加強對學生進行主流價值觀和集體意識的教育。21世紀的教育既應尊重個體,又不能矯枉過正,對學生放松集體意識和主流價值觀的教育,否則容易墮入自由、散漫的個人主義深淵。
3.感情表達更直接。90后敢愛敢恨,在感情表達方面似乎更直接——一邊看電影一邊用“彈幕”軟件吐槽就是這代人干的事。由于相當一部分人自幼物質豐富,他們可以毫不吝嗇地為喜歡的偶像買單,屬于娛樂圈“粉絲”經濟的基石。他們對于身邊喜歡或不喜歡的人也會不吝于直接表達。這些表達很多都是通過網絡或即時通訊軟件來完成的,比如貼吧、人人網、微博、微信朋友圈等。
這點對于教學評估——對于任課教師要求就高了,因為表達更直接,對任課教師不滿意則毫不避諱地打低分,如果喜歡任課老師則會打高分甚至直接對老師示好。比如給老師送禮物,甚至請老師吃飯等。廣州某高校的一位教師因為工作原因暫時要在北京逗留一段時間,他的一個學生居然專門從廣州坐飛機來北京看他。
4.對即時反饋要求高。電子游戲幾乎是每個“90后”都接觸過的,即時反饋是電子游戲游戲機制的重要特點。“對”或者“錯”,在游戲的虛擬世界里會很直接、迅速地反映出來,玩游戲長大的90后似乎習慣了這種反應機制。對即時反饋要求高成為“90后”思維的重要特點。
如果我們可以抓住“90后”的這些特點在教學上進行相應調整:比如縮短教學測驗和評改時間差,最好當堂給出結果,這可能會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幫助。
二、新媒體環境下以90后大學生為教學對象的人文藝術課程教學改革對策
(一)利用新媒體優勢,做好教學過程管理
巧妙利用微信群社交功能,延伸課堂,比如《大學生視唱練耳》課程,可以建立該課微信群,讓同學上傳自己的視唱音頻或視頻,教師對此進行考核和評價,這樣不僅可以有效進行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過程考核,而且可以節約課堂教學時間(否則考核會占去不少的課堂時間,尤其是對于80人以上的大課堂),同時還可以有效延伸課堂“空間”——微信可以保存交流的影音資料,這些資料可供師生反復研究和學習。
(二)利用新媒體優勢,做好個性化評價
針對當前學生愛好多元化的特點,師生既可以在課程公共社交群體里交流,也可以一對一交流,這樣既保證了學生的隱私(比如有個別學生擔心自己藝術素養差怕被同學嘲笑,在課堂上不敢開口,與教師一對一交流就可以有效地免去這類學生的擔憂),又可以深化教學效果。
(三)利用新媒體優勢,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
一門課程的學生可以有一個全教學班的微信群,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興趣自行組建小組微信群,比如喜好美聲唱法的可以建立“美聲群”,喜好民族唱法的可以建立“民聲群”,喜好通俗唱法的可以建立“通俗群”,在這些群里他們可以進行充分的內部交流,同時也鍛煉了團結協作的能力。教師分別加入每個小組群,便于巡視小組討論情況。這樣可以對學生的具體協作情況有更直觀的了解。
三、結語
0引言
基于數字媒體藝術的廣泛應用,展示設計也隨之快速發展,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展示設計涵蓋內容廣、涉及領域多,對數字媒體藝術在展示設計中的創新展開探究,有利于豐富藝術創作形式,激發創作靈感,促使其朝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在信息化時代下,數字媒體藝術利用先進的科技為大眾生活提供便捷,設計者通過不斷創新藝術設計來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研究數字媒體藝術在展示設計中的創新發展,進而實現兩者的有機融合。
1數字媒體藝術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新特點
數字媒體藝術是在數字化技術與傳統藝術下應運而生的新型藝術形式,其吸收藝術的精髓,且由信息技術做支撐,打破了傳統藝術形式的束縛,內容和模式發生了改變。分析數字媒體藝術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新特點,實現數字媒體藝術對藝術的延伸和拓展,以此激發設計者的創作思維。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輔助下,數字媒體藝術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新特點包括科技性、虛擬性、融合性。其中,科技性表現為數字媒體藝術是科技發展下的產物,其實現了藝術與科技的有機結合,將藝術的想象力用科技形式展現出來,并形成獨特優勢。科技性的應用特點突破了傳統展示設計平面、靜態的束縛。虛擬性也是數字媒體的重要體現,基于技術的發展,實現虛擬性的變化,應用數字媒體藝術在展示設計中融入虛擬現實技術,如博物館、展示會等活動要求中。融合性特點表現為數字媒體藝術是技術與藝術的融合,展示設計中的傳統藝術內容可以通過科技形式展現出來,彌補了傳統藝術與大眾脫離的缺點,吸引更多受眾群體。多種藝術形式的融合也增強了受眾的參與積極性。
2數字媒體藝術在展示設計中的創新應用
2.1交互式創新展示
數字媒體藝術在展示設計創新應用下的交互式展示主要在于互動性,強化參與者的主動體驗感。基于現實的客觀條件,不僅需要增強展示設計的交互性,還需要表達展示設計的意義。在信息化時代下,人們對科技的需求不斷增強,傳統參觀形式的設計無法滿足受眾群體的需求,做好交互式創新展示,促使展品與人們實現溝通交流。為展現設計的創新性,通過數字媒體藝術加大交互式展示的沖擊性具有一定作用,滿足受眾互動需求的同時也帶來良好的參與感。開發有效的互動設備,如智慧城市系統,在地圖中引入實時交流等功能,增強系統與用戶的交互性,滿足用戶的使用需求,帶來良好的體驗。數字媒體藝術在展示設計中的交互式創新展示旨在基于用戶需求進行實時變化,為使用者提供全面的數字化信息。為避免展示設計中信息的堆積,需要設定過濾參數,突出動態界面,避免受不需要的系統功能打擾。交互式創新展示在數字媒體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效果對展示設計具有直接影響。
2.2空間式創新展示
數字媒體藝術是新時代的產物,對傳統藝術起到了革新的作用,數字媒體藝術的創作空間開闊,表現形式創新,構成要素新穎。基于不同的展示實物與場地,展示設計的空間感也不相同。空間作為展示設計的關鍵元素,空間設計不合理不僅影響視覺效果,還將與整體的展示設計理念產生沖突,帶來不好的影響。基于數字媒體藝術對展示設計進行空間式創新展示,需要在一定空間模式中,對實物及區域進行合理劃分,提高展示空間的利用率。基于科學的統籌規劃,對展示空間進行合理布局,以期達到最佳的展示效果,且滿足設計者的展示理念。基于科學技術,數字媒體藝術近年來得以快速發展,其藝術價值也不斷提高。4D技術如今的應用面不斷擴大且深受用戶的好評,4D技術滿足了受眾群體視覺、聽覺等多方面的體驗,具有良好的推廣使用意義。將4D技術應用于展示設計中,實現空間式創新展示,在有限的空間中為受眾群體提供多樣化的體驗,提高用戶滿意度。將數字媒體藝術巧妙地應用于空間式創新展示設計中,增強用戶的多重體驗感。
2.3二維式創新展示
二維式展示設計雖然較為傳統,但在數字媒體藝術應用下,其重要性也需得以重視。早年間,電腦噴繪等數字媒體藝術是展示設計中的創新內容,其突破了傳統的設計手段,增強了設計感,并與用戶實現了相對良好的互動,增強了觀展者的代入感。隨著技術的進步,數字媒體藝術的功能增多,影像技術等數字化技術得以使用,創新展示設計也不斷發展,但是仍然不可拋棄二維展示這一傳統因素。在數字媒體藝術中對二維式創新主要體現在靜態向動態的轉變,如世博會上的清明上河圖,運用數字媒體技術將靜態的畫卷動態地展現出來,融合投影技術、三維動畫技術,將傳統藝術通過現代化手段展現出來。二維式創新展示將清明上河圖中人民的生活場景生動地展現出來,為現代觀展者帶來良好的視覺體驗。二維式創新展示實現多樣化的發展,不僅可以用圖文表達,還可以在數字媒體藝術的應用輔助下全面發展。
2.4網絡式創新展示
網絡式創新展示實現了數字媒體藝術與展示設計的有機統一,是新型的藝術展示載體,其展示方式深受用戶喜愛。基于當前的信息技術,多數設計者嘗試利用網絡技術豐富展示設計形式,進而達到創新性效果。將傳統的藝術用全新的藝術形式表達出來,可以有效展現藝術設計理念,便于受眾群體的理解。通過網絡式創新展示設計的表達形式得以多元化。基于網絡式的藝術載體,革新傳統的展示設計思維模式,達到豐富設計效果的目的。網絡式創新展示主要體現于人們在網頁上的瀏覽,為提升用戶觀感,對網頁創新設計、實現空間變革、打破傳統的空間束縛均有重要作用。數字媒體藝術下,網絡式的創新展示設計具有溝通便捷、分享實時的特點,利用網絡的時間和空間優勢進行創新性設計,充分表達出傳統展示設計的理念和內涵,將取得一定成效。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數字媒體藝術可以逐漸發揮創新應用的優勢,為展示設計拓寬發展空間。
3結語
數字媒體藝術在展示設計中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其革新了傳統的設計理念,結合信息技術提升了觀展者的體驗感。基于數字媒體藝術在展示設計中的科技性、虛擬性、融合性特點,可以實現交互式、空間式、二維式、網絡式的創新展示設計,進而滿足人們的欣賞需求,推動傳統藝術的時展。實現數字媒體藝術與展示設計的有機結合,為設計者帶來靈感,豐富展示設計的表現形式,以此達到最佳的藝術展示效果。
參考文獻:
[1]張茜.數字媒體藝術在展示設計中的創新運用探討[J].價值工程,2014(28):245-246.
科學技術的巨大發展,使各項數字技術與計算機網絡技術在我們的生活中得到了極大的應用。同樣,在藝術設計領域,作為藝術與數字相結合的產物,新媒體環境下的藝術設計亦是如此。本文通過以下幾點,探討了新媒體藝術設計。
一、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理念
進入21世紀以來,數字技術與網絡科技的緊密結合已經應用到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亦通過各式各樣的方法獲取、處理與傳遞信息,信息時代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而新媒體這一全新概念也逐漸走進了我們的世界。通常所說的新媒體藝術設計,是指新技術支撐體系下的傳統媒體藝術設計的新形態,其中的“新”主要體現在技術層面,如網絡技術、通信媒介、云計算等。同時,新媒體藝術設計表現形式上亦與傳統媒體有著天壤之別,如手機系統終端、數字代碼語言、多媒體光碟、虛擬云等新媒介。當然也有一些是從傳統媒體的基礎上衍生而來,它們更多地是結合傳統媒體與新興技術后所形成的媒體方式,如電子雜志、數字電視、電子報、數字廣播等。
二、新媒體藝術設計的基本特征
(一)傳播速度迅速、范圍廣泛
新媒體藝術設計可以通過數字技術解決傳統媒體之間的交流障礙,幫助媒體信息的發送者與接受者更好地交流和溝通。新媒體藝術設計的主要載體是互聯網、通訊終端等無線技術,借助高新手段在傳播速度和范圍發揮擁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如傳統媒體如需一條新聞消息,往往要通過記者采集、綜合、信息轉發等多項環節。而新媒體在傳播程序上較為簡單,只需簡單的下載、上傳,就能實現信息的實時傳播和共享,傳播形式除文字外,還有圖片、音樂、視頻等,多樣化優勢明顯。
(二)傳播費用較低
傳統媒體在制作、傳播等環節往往花費較高,人們獲取信息也承擔一定的經濟費用。而新媒體則較大程度上減少了以上環節的費用,一般都是免費傳遞信息給人們。
(三)互動性強
傳統媒體在信息交流時,受限于時間或空間的阻礙,互動性較弱。而新媒體則在互動交流與雙向溝通上擁有較大的優勢,可滿足人們對于信息選擇的主動性需求,并依靠新技術實現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間的多項交流。
三、新媒體藝術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對新媒體藝術設計全面的認識
由于新媒體藝術設計是一門跨學科、多學科結合的復合型學科,包含藝術設計學、現代媒體學、多媒體網絡、計算機等多方面內容,故對其在研究上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復雜性、融合性等特點。而現階段國內在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研究上缺乏深刻的思考與吸納,傳統藝術設計理念猶存,對新媒體藝術設計上的認識程度不夠,未能與時俱進追隨新媒體的發展潮流。這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當前巨大的市場需求,制約了新媒體藝術設計學科的發展。
(二)缺乏新媒體藝術設計專業化人才
眾所周知,專業化、系統化的設計人才是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發展基礎。新媒體藝術設計的自身屬性,要求藝術從業者既要熟練掌握動畫設計、平面設計、美術設計等美學理論,也需對媒體領域的影視創作、視頻設計、音頻剪接等流程理解清晰。而當前教育架構下的設計人才的知識體系較為狹窄,僅僅熟悉設計理論或設計流程,對新媒體藝術設計缺乏總體的認識,這并不能滿足新媒體藝術設計的人才需求。
四、新媒體藝術設計的實現
(一)提高對新媒體藝術設計的認識
為促進我國新媒體藝術設計的長遠發展,相關企業應加大對新媒體藝術設計的認識與重視力度。需要全面認識到新媒體藝術設計作為一門復合型的新興學科,其在內涵理念、藝術特點、藝術形式、設計要點等方面的新特征、新變化,加強對這一領域的理論研究,并挖掘符合我國新媒體藝術設計的模式。此外,還應積極走出去,與藝術設計理念先進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廣泛的合作交流,大膽引進吸收最新理念和創新思想,做到與時俱進,并積極創新。努力塑造出完美的新媒體藝術設計的新產品,滿足藝術市場的需求,進一步促進新媒體藝術設計的蓬勃發展。
(二)培養專業化藝術設計人才
為了培養出合格的藝術設計人才,高等藝術院校要深入研究新媒體藝術設計的新特點,并有針對性地制定人才教育培養方案和目標,培養復合型人才。使其既擁有扎實的藝術設計理論基礎,又能熟知互聯網背景下的藝術設計、平面設計、動畫設計等方法,如此在新媒體藝術設計后期的專項培訓和輔導下,必然能夠成為稱職的新媒體藝術設計人才,為我們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撐。
此外,藝術領域諸如平面設計、環境設計、書籍編排、裝飾設計、攝影攝像等專業學科并不是互為獨立的,各學科之間處于相互交叉、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聯系狀態。因此藝術高校可根據學科研究與現實狀況,努力建立自身健全的動態教學資源體系,為各學科之間的信息互動與資源共享提供便利,搭建藝術教學新平臺,培養學生的設計功底與實踐操作的動手能力。
結語
新媒體藝術設計作為現代數字科技發展與藝術設計相結合的產物,是時代進步的產物,也是社會發展的結果。當前,新媒體藝術設計的傳播更加全面和深入,成為藝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員。當然,新媒體藝術設計也存在諸多機遇和挑戰。我們只有不斷加強對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研究,完善專業體系架構,培養優秀專業人才,打造成熟市場,才能促進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發展,進而為我國的現代媒體產業與藝術產業貢獻出巨大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邱志勇.新媒體美學――兼論數字藝術的本質與特性[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1).
[2]曹光輝.數字技術視野下的新媒體藝術設計[J].劍南文學,2011(7).
就我國目前新媒體藝術發展的現狀來看,大多數專業人員在對新媒體藝術進行研究的時候,不斷借鑒了西方新媒體藝術的創意理念,不斷汲取有利于我國新媒體藝術發展的創意思想,并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我國新媒體藝術所呈現出來的特點,將傳統的美學理念與新媒體藝術的自身特點結合起來,從美學視角下來對新媒體藝術進行研究,以此來促進我國新媒體藝術的不斷發展。
1 新媒體藝術的理論與技術基礎
新媒體藝術的理論和技術基礎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而是經歷一段時間發展之后,而總結出來的。新媒體藝術最初的發展主要是依靠社會的各種思潮來作為發展的理論依據,也就是說,當下社會對哪一方面的美學類型表現出興趣,新媒體藝術就朝著哪個方向發展。而真正將這種社會思潮形成系統的理論則是由馬歇爾?麥克盧漢提出的“泛媒介論”,該理論的提出為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完善的理論基礎,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新媒體藝術的發展腳步。在該理論被提出之后,越來越多的理論基礎支撐著新媒體藝術的發展,這也為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很大支持。
而新媒體藝術的技術基礎主要依賴于我國的計算機技術,在我國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還沒有普遍應用的時候,藝術的傳播主要媒體比較單一,表現形式也有較大的局限性。然而隨著我國計算機技術發展腳步的不斷加快,新媒體藝術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不僅具有較廣的傳播途徑,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而且還能夠較為全面的將新媒體藝術的內容展現出來。
2 新媒體藝術的全息性審美
2.1 多媒融合帶來的藝術變革
近幾年來,我國社會的飛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新媒體藝術在社會各方面的深入,為了滿足不同領域的需求,新媒體藝術的表現形式也在不斷增加。可以說,藝術媒體更新變化的整個過程就是人類的藝術史,每一個階段所取得的成績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在藝術自身發展中,多媒融合是一項必然要求,它不僅反映了藝術的人性本質和自然本質,而且也反映了現代藝術發展回歸到藝術本原的過程。在人們剛剛接觸到藝術的時候,由于人們對藝術缺乏一個全面系統的理解,只是單純的憑借主觀意識來對藝術進行詮釋,從而導致藝術的意象構成具有片面性和原始性,不能將其特點充分發揮出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藝術也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能夠正確的采取方式來詮釋藝術,能夠將藝術作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美。
2.2 新媒體藝術的審美特征
就我國目前新媒體藝術的審美形式來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特征:首先是審美體驗的綜合性,在藝術表現的過程中,所采用的形式有很多,而審美體驗的綜合性主要指的就是將所有的藝術形式進行有機整合,更加深刻的將藝術表現出來,帶給人們韻味體驗以及張力震撼;其次是審美過程的交互性,這里所提到的交互性,主要指的是藝術審美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三種類型的人,即創作者、傳播者和接受者,交互性指的就是三類人的交互合一,三者幾乎是共同進步的;最后是審美情境的虛擬性,在新媒體藝術中,很多事物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見不到的,甚至根本不可能讓人們感知的到,因此,人們如果想要在真正意義上領會藝術中的美,就必須要有審美意識,善于挖掘藝術中所潛在的美的因素。
3 中國藝術美學與新媒體藝術全息性審美的關系
在新媒體藝術的審美過程中,中國藝術美學理論成為了重要依據。中國傳統哲學作為中國藝術美學發展的依據,主要崇尚的就是“天人合一”,這種理念也正符合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思維方式,因此,這種理念在我國中國藝術美學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從審美方式來看,中國藝術美學所崇尚的是物我為一的思想,主張“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強調人的內心體驗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由此可見,中國藝術美學博大、多元的審美理念,為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美學參照和理論支撐。如今,越來越多的新媒體藝術將中國藝術美學思想應用于新媒體藝術創作,產生了許多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新媒體藝術作品。
4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時展腳步的不斷加快,新媒體藝術審美也必然會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相關部門人員如果想要從根本上促進新媒體藝術的民族化發展,就必須要結合當下社會新媒體藝術發展的特點,采取適合的發展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夠將時代特色和民族特征在新媒體藝術中充分體現。
參考文獻:
[1] 梁良.新媒體藝術審美之我見[J].時代報告,2011(09).
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特點首先體現為具有很強的綜合性,這一點從其名稱上可以明顯地感到。其中:數字是指計算機信息技術,如編程技術、數據庫技術、多媒體技術、編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網絡與通信技術、交互技術等都屬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和研究內容媒體是指設計及設計物的載體,包括材料學、數字存取技術等;藝術設計是具有創造性和符合審美要求的創造性活動,其本身就是一個涉及多學科領域的專業,廣告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藝術設計、玩具設計、建筑裝飾設計、影視設計、動畫設計、游戲設計等專業或專業方向都屬于藝術設計。
從應用和就業的角度看,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應用和就業面廣泛。像廣告、動畫、創意、音視頻節目、模擬現實、網絡內容、游戲等領域中,數字媒體藝術設計都是不可缺少的,其應用主要包括策劃、創意、設計與制作等。因此,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人員的就業面,必然是廣泛的。
因此,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方面的從業人員應具有很強的觀察力、想象力、思維能力、總結和歸納能力、表述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創新能力、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的能力、管理能力、動手和實際操作能力,以及軟件編程能力等能力。
二、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學科定位的現狀
通過對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基本特點和學科定位分析,可以看出:有關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學科定位的問題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目前,我國已有幾百所高校建立起了以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命名的專業,歸納起來其被分為三大類一類是把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定位在計算機應用學科中,培養目標比較明確,所培養出的學生在網絡公司、游戲創作公司、動畫制作公司;另一類,也是極少數或極個別的學校將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歸為藝術類,歸為這類所培養出的學生應該說基本上不適合從事數字媒體藝術設計職業。由于這是極個別的情況,在此不進行分析了;第三類。是將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歸為藝術設計學科中,這種歸類占絕大多數,就目前情況看,以藝術設計為主導從事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教育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
(1)對數字媒體藝術設計認識的問題
目前國內許多高校都開設有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學科,但從整體的教學效果上來看都不盡如人意,這里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對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認識存在很大偏差。特別是很多高校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學科的教師大都是以美術或工業美術等相關專業教師,以及計算機應用軟件操作的教師和極少數的影視方面的理論研究人員為主,教師之間對數字媒體設計的認識分歧嚴重,如:有強調編程等技術的,有強調新媒體觀念的,有強調影片制作的,也有強調創意和編劇的。這也就直接就導致了整個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教學體系混亂,沒有一條主線。另外,由于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綜合性及其基礎性,使得數字媒體藝術設計與藝術設計學科其他各專業的關系及其密切,加之教師之間在認識上的不一致,致使專業建設無所適從,課程計劃就像一個大雜燴,脫離實際,而沒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結構框架,教學計劃沒有主線。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課程之間脫節,各門課程的教師各講各的,每個教師都從自己的角度來強調自己的觀點。
(2)師資構建問題
數字媒體藝術學科建設的師資構建存在很大問題。具體來說,在構建師資隊伍時由于對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認識上存在很大的問題,會直接導致出現兩種偏差,一種是認為藝術設計以藝術為主,忽略技術,所組建的師資隊伍以美術或工業美術等相關專業的教師為主,強調藝術設計的表面效果,培養出來的學生都只會在表面做功夫,缺乏實際動手的能力,無法讓市場接受;另一種則注重技術,一味只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把培養學生的目標定位在能直接投入市場的“工人”。無論強調哪一方面的師資構建都違背了數字藝術設計的本質。而對師資構建準確的定位是整個學科體系構建的基礎,在構建師資隊伍時是考慮藝術與技術分離開,還是對教師的要求是既有技術又要有藝術設計的能力,真正能夠實現藝術與技術的融合。
(3)教學體系構建問題 基于對數字媒體藝術設計認識上存在的問題,在構建教學體系時就會出現偏差。一方面,以現有教師的能力、學術水平以及特長為基礎建立的教學體系,這些教師能上什么可課就設立什么課,即便認識到這樣的問題存在,也不去重視,去解決;另一方面,課程體系中沒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結構框架,沒有比較明確的教學目標,課程之間無法做到環環相扣,各門課程的教師各展所能,培養出來的學生什么都知道一點,什么都不精。從以上的分析上來說,數字藝術雖然涉及面非常廣,但對于培養來說還是有明確目標的。
三、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學科定位需要考慮的因素
(1)定位要與學生實際能力相匹配
任何學科和專業,在設定培養目標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接受能力,例如:讓數學和物理都非常差的學生學習電子、通信、機械或工程等專業;安排對音樂或藝術一竅不通的人學習表演、音樂、繪畫等專業,即使上述所涉及到的人對所安排的專業感興趣,由于基礎和性格、生理等原因還是不適合為他們安排這些專業。
(2)要注重策劃與創意能力的培養
策劃和創意是一種選擇。雖然,所有屬于藝術設計的專業都要求學生具有策劃和創意能力,在課程設置中也都包括了對策劃和創意能力的培養,但策劃和創意對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來說更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學生來說,在具有一定的藝術審美和修養的基礎上,在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數字化信息技術的基礎上,重點培養他們的策劃和創意能力,培養他們用藝術的視角,結合數字技術進行策劃和創意能力是一種比較恰當的定位。
(3)要注重數據處理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數據處理能力,使學生具有能夠從藝術和審美的角度進行素材的收集、整理和進行后期制作的能力。這個目標要求學生要具備一定的策劃和創意能力:要有較高的藝術鑒賞力和藝術修養要熟練掌握處理素材所需的各種應用軟件及其處理技巧要掌握和比較深入地理解相關理論。 (4)要注重提高人文和科學素養 計算機畢竟是一個高效、便捷的使用工具,是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實現手段,而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基礎應是設計者具有深厚的美術功底、藝術修養和完備的設計思想。在藝術設計教學中,既要強調數字媒體技術軟件的熟練操作,又要加強對學生人文和科學素養的培養。
(5)要注重提高理性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數字藝術設計類專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好的創意是一個成功作品的先決條件。但任何創意過程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前提下進行的,在理性的前提下,多接受外部信息,擴展眼界,結合實際進行創作。
(6)要注重與市場相結合
就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本身來說,這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同時又與行業相關,與市場的關系十分密切。在數字媒體教學過程中要針對學科的特點,不但要注重對藝術理論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且要加強與數字媒體行業的聯系,擴大視野,拓展思路。培養創新能力。因此采用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培養模式是一種有效的途徑。
四、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學科)定位
對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來說,由于其綜合性強,所涉及的專業領域多,因此,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源情況、師資情況和學校的特點來定位。學科定位如下表所示。
五、在藝術設計學科中構建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學科的思考
綜上所述,如果在藝術設計學科中建立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學科,應從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的特點、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學科)的定位,及學科定位需要考慮的因素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的分析,筆者認為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要找到準確的定位就需要從整個教學體系以及教學方法入手,從基礎課程到專業課程,必須做到一環緊扣一環。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6-0279-01
當今時代是一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數字技術的悄然而至。人類的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會帶來藝術上的巨大變革,科技與藝術融為一體的新媒體藝術逐步融入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體藝術20世紀60年代,個人電腦成為計算機的主要形式,而現在,手機的變革與普及使之成為個人電腦的主要設備。以互聯網,手機媒體、博客、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媒體蓬勃發展起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社交網絡、移動設備和各式各樣的數字平臺,人們的生活理念、消費習慣和日常生活方式都發生了變化。這樣的背景下,新媒體藝術對當代服裝的銷售產生了很大的變革。新媒體藝術不僅僅對服裝這一個行業,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的進步,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影射的行業將會更多,更緊密。
一、新媒體藝術
新媒體藝術指新媒體的藝術,新的技術支撐下產生的一種新的媒體形態,擴展了藝術的內容和外延。20世紀之后出現的除了架上藝術之外的所有的藝術形式都統稱為廣義上的新媒體藝術。由傳統藝術發展而來的新媒體藝術顛覆了傳統藝術作品創作者與觀看者的關系,使觀眾也成為了作品的一部分。以數字技術核心為基礎的新媒體藝術,以科學技術作為支撐,交叉滲透多學科背景,以電子媒介和光學媒介為基本語言,同時包括聲音裝置、影像裝置、數字藝術以及聲光電與其他媒介混合運用的新形勢藝術。伴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與技術的革新,建立在數字技術為核心基礎的新媒體藝術,隨著觀念的與時俱進,材料的不斷創變,呈現出新媒體藝術的新特點,這些特點也閃現著對當代服裝領域更深層次的解讀,帶給人不同層面的體驗,使得服裝時尚創新與流行性的表達有了更豐富的藝術表現形態。
二、服裝會中的新媒體藝術
新媒體藝術的聲光電藝術效果在服裝創意領域還是很廣闊的,結合投影科技等數字媒體的應用,新媒體藝術在服裝舞臺會上有著巨大的發揮空間。越來越多的新媒體藝術被應用在時裝會上,投影科技的應用就是代表。
全息投影技術突破了傳統聲、光、電的局限,空間成像對比度、清晰度都非常高。高強度的空間感、透視感、立體感對傳統的平面舞美審美形成了強烈的沖擊,也帶給了人們前所未有的感官感受。廣大觀眾開始漸漸膩味起傳統舞臺的聲光電,3D全息投影的適時出現大大緩解了他們長久以來的審美疲勞,帶給人們的虛實結合的夢幻立體感受,為服裝秀場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新媒體服裝秀就是采取服裝展示與數字媒體有機結合的表現方式,利用數字媒體和影響、燈光的互動表演,集時裝、燈光、舞臺布景、音效及交互藝術使服裝秀現場的現場感更立體化,營造更豐富的秀場氛圍,觀眾對服裝的視覺也感覺更豐滿。
新媒體藝術的應用使時裝秀變得更加有戲劇性和表演性,并把服裝秀營造成為超現實主義的媒體視覺盛宴,成為服裝秀制作的里程碑。CHANEL領銜國際上享譽盛名的品牌,用新媒體的形式來展示自身的品牌理念。
三、新媒體藝術服裝櫥窗
現在服裝櫥窗的展示藝術呈多元化發展趨勢。不只是商業的意義,融入新媒體藝術的櫥窗,在展示服裝魅力的同時,也間接的向社會表達了深厚的人文關懷和藝術風格,更生動的傳遞社會抽象的積極影響比如文化、生活。巧妙的創意、新奇的藝術表達方式、和諧協調節色彩等,其中任何的一個要素都不可或缺。
櫥窗的本質是營銷。新媒體藝術的高科技、互動性、趣味性,在幾平米的空間中展示時尚服裝的美麗面孔,使服裝本身的個性特征得到充分的體現,傳遞給顧客更多的時尚信息,使顧客能夠在櫥窗中找到類似自己的夢想和生活方式,消費欲望更強。
運用新媒體藝術制作櫥窗的3D效果,利用特殊的光效應運結合新媒體藝術制作的各種3D動態的效果,營造出超現實的氣氛,給消費者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把光學和電子媒介為基本語言的新藝術,是建立在新媒體技術為核心基礎上的。制作櫥窗變幻空間數字媒體設計過程中,運用數字媒介所特有的聲、光、電以及人機互動的特點,來更有效地達到傳播信息的目的。
(1)新媒體藝術教育的概念。當前,學界對于新媒體藝術教育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認識。我認為,新媒體藝術教育是針對新媒體藝術開展的相關教育。新媒體藝術是區別于其他的藝術門類的一種新興的學科門類,是以“光學”媒介和電子媒介為基本語言的新藝術學科門類。而新媒體藝術教育即是指專門針對這一新藝術學科門類開展的教育。(2)新媒體藝術教育的特點。一是應用實踐性。相比較來說,新媒體藝術教育更為注重實踐和應用,因此這也賦予了新媒體藝術教育典型的應用實踐性特點。新媒體藝術教育是專門用來培養新媒體藝術人才的一種教育類型,而這種專業性十分強的教育門類,要求培養出來的新媒體藝術人才必須是一個具有較強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二是與時俱進性。一般而言,新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擁有自己的新媒體。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的概念也將進一步的進行發展和更新,與之相對應的新媒體藝術教育內容和方式也會發生極大的變化。新媒體藝術教育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的發展變化的,因此它具有較為典型的與時俱進性。
(二)新媒體藝術教育市場化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
(1)市場化發展為新媒體藝術教育帶來機遇。新媒體藝術教育市場化是一個重要的趨勢,而且現在正處于這種現狀。可以說,市場化的機制為新媒體藝術教育進行了合理的資源配置,滿足了社會多方面的需求,進一步加速了新媒體藝術教育的市場化進程。(2)市場化發展為新媒體藝術教育帶來挑戰。新媒體藝術教育不斷的接受著市場的挑戰和洗禮,新媒體藝術教育市場化發展已經是一種必然,對此,新媒體藝術教育要不斷的適應市場的需求而生存和發展。
二、當前新媒體藝術教育市場化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對新媒體藝術教育市場化發展認識存在偏頗。
從整體來看,對于新媒體藝術教育市場化發展認識存在偏頗。對于新媒體藝術教育市場化發展形勢以及發展趨勢認識不足。當前,新媒體藝術教育進行的市場化發展,不僅是在國內范圍中進行的,是置身于國際市場內進行的。然而,當前我國對于新媒體藝術教育的市場化發展認識僅僅停留在對于國內范圍內。
(二)專業設置與市場化需求脫節。
隨著近些年新媒體藝術教育的不斷發展,我們的專業設置沒有進行相應的更新。致使我們培養出來的新媒體藝術教育人才所學習的專業知識出現與現實需求脫節的現狀。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的新媒體藝術教育專業設置沒有跟隨市場化需求的變化而不斷的調整,是一種與市場化需求脫節的表現。
(三)學生市場化實踐能力不夠。
當前我們的新媒體藝術教育下的學生一方面對于新媒體藝術教育市場化發展的應用實踐性認識不足,另一方面自身自主學習能力不強,致使他們不愿意主動去根據市場化需求加強相應的實踐訓練和培訓。雖然學校會安排相應的實踐培訓,學生們也僅僅是走馬觀花,效果甚微。
三、促進新媒體藝術教育市場化發展的對策
(一)加強引導,使新媒體藝術教育對市場化發展有正確認識。
新媒體藝術教育對于繁榮我國的新媒體市場以及加強我國的新媒體藝術文化傳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此,國家也十分重視新媒體藝術教育的發展。面臨當前新媒體藝術教育市場化的競爭不斷加劇,國家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引導,使我國的新媒體藝術教育對于市場化發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使得他們能從全球發展的角度來看待我們的新媒體藝術教育市場化發展。這對于我們的新媒體藝術教育的市場化發展是一種巨大的促進作用。
(二)找準自身定位,在專業設置上與市場接軌。
當前,新媒體藝術教育屬于一個新興的學科門類,在當前社會上已經出現了一些專業的新媒體藝術教育學校。我們的新媒體藝術教育最初在進行專業設置上進行了相應的考察和論證。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對此,新媒體藝術教育要自覺的找準自身的市場定位,特別是在專業設置上要主動的與市場接軌,根據市場的不斷變化而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完善。
0引言
伴隨著當前科學技術的全面發展,可以說我們的藝術創作形式已經進入到了數字化的時代。藝術創作者們的藝術創作理念在向數字化的方向過渡,他們的藝術創作手段也開始漸漸具有了數字化的特征。這樣一種新生代的藝術風格樣式的出現,為我們提供了新的審美特征。
1關于數字媒體藝術
數字媒體藝術指的是傳統藝術與計算機圖形圖像數字化技術的融合。新一代的數字媒體技術包括傳統的影視、廣播、電視媒體向數字視音頻、數字電影方向的快速發展,也包括日益普及的虛擬現實技術、計算機動畫技術等[1]。簡單來說,就是利用計算機對圖形和圖像進行的創作、設計和制作,從而產生能讓人們感到無比真實的立體動畫和場景。數字媒體藝術包含了聽覺和視覺上的感受,它是一種動態的藝術。數字媒體藝術審美主體涉及到了三維虛擬場景、動態構圖、角色形象、運動規律、音效、燈光照明等多個方面,這些審美主體所包含的內容比傳統藝術要多很多。具體來說,數字媒體藝術包括著以下的領域:數字圖像(數字圖形圖像藝術創作、數字二維繪畫);數字動畫(數字影視后期藝術創作、數字三維動畫);數字音頻藝術(電腦合成音樂、聲波藝術、數字音樂創作等);網絡數字藝術作品的創作;虛擬現實藝術;電影、舞蹈、戲劇與數字技術相結合的綜合數字媒體藝術。在數字媒體藝術看來,即使是同一件數字媒體藝術作品,如果不同的藝術家來賦予它不同的藝術審美特征,那么創作出來的作品風格也就迥然不同了[2]。
2數字媒體藝術審美
在來談數字媒體藝術審美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審美的概念。審美,指的是領悟和感受客觀事物或者現象本身呈現出來的美,它是人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與客觀事物或現象所構建起的一種特殊的表現性關系。審美成為了人類認識和掌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它做到了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統一,理智與情感的具體統一,從而能夠追求發展,追求真理。具體到數字媒體藝術的審美,指的是人們通過觀賞藝術家們根據數字媒體藝術理念和數字媒體藝術創作方式創造出來的數字媒體藝術作品,從而感受到和領悟到數字媒體所帶來的一種別樣的藝術之美。它的審美對象便是動態的或者靜態的二、三維數字化圖像作品。在高度的信息化社會里,以計算機為主要代表的數字媒體藝術,將會對當前的藝術審美產生革命性的、顛覆性的、深遠的影響[3]。在數字媒體藝術審美與一般審美的關系問題上,我們先要看到它們的差異性。由于審美對象的不同,一般審美是對現實美的感受,審美對象為現實的自然物和社會物,它們并不是專門為了審美而存在的。而數字媒體藝術審美對象為藝術作品,它們的存在則以審美價值為體現。不過數字媒體審美藝術和一般審美在實質上卻是相同的,它們的審美都歸根結底的指向了人類的審美精神,都歸根結底的來源于現實。
3數字媒體藝術的美學特征
3.1數字媒體藝術表現著技術之美
技術的發展是數字媒體藝術的最大特點,技術與藝術作品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技能美。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發展直接決定了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技術環境為審美價值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每一次新技術的采用,都造成了新的視覺上的沖擊。因此,與傳統藝術相比,數字媒體藝術審美價值更多表現為技術之美。如著名導演卡梅隆創作的熱播影片《阿凡達》,從它驚人的票房業績就可以看出此片高超的藝術與科技價值。在全新的3D數字特效的支撐下,人們在影院中享受到了漂浮在云中的山巒、旋轉飛行的蜥蜴、夜間發光的森林、一落千丈的飛流瀑布,這些拍攝手法和特技效果在以往的影視作品中都是不可想象的。在這些真實而脫俗的美妙視覺的背后,有著眾多數字媒體技術手段的支持,他們搭配著全新5.1聲道AC―3音響環繞的聲音效果,給電影增添了巨大的震撼力。另外,先進的動作捕捉設備、自主研發的數字拍攝系統和強大的CG制作團隊都支撐了這一完美藝術作品的出現。
3.2數字媒體藝術表現著動態之美
數字媒體藝術體現著視覺元素在空間中的不斷變化和運動,與傳統藝術的靜態畫面相比,它不僅包含了光影、構圖、色彩等要素,而且還具有空間、時間、運動等數字媒體所特有的藝術特點。它的藝術元素并不是固定某點,而是隨著時間的變化不斷的在移動,時而加速運動,時而減速運動,有著豐富的變速運動,這就構成了一種動態的秩序,表現著數字媒體藝術的動態之美[4]。
3.3數字媒體藝術表現著互動之美
數字化的藝術作品,在作者和觀眾之間、創作者與受眾之間是一種共同參與、溝通互動、角色換位、共同分享的藝術模式。在網絡藝術的互動性數字平臺上,不管你是任何人,處在何地,只要進入到數字網絡系統中,就可以找到你感興趣的藝術作品驚醒補充、修改和再創造,他們可以對這些“開放式”的作品進行多次的再創造,不斷注入新的想法和內容,在這個互動過程中,原創者和藝術家們扮演者向導的服務角色,每一個參與者都品嘗著藝術參與的和藝術家的榮耀,在此,每一個觀眾都能夠找到與自己有著共同點的藝術作品,他們享有更大的修改權和選擇權,形成了藝術家與非藝術家之間的互動,使藝術創作得到了換位思考和真誠的對話機會,因此,數字媒體藝術表現著互動之美,人們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陶冶和滿足。
3.4數字媒體藝術表現著未完成之美
在傳統意義上,一件藝術作品,如果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創作者的目的,作者就會對作品進行收筆,而數字媒體藝術正在改變著這一局限,開放式的作品結構使得作品在共同參與和互動中可以隨時刪改、剪切和復制,這樣就無限延續了它的創作動機和創作期盼,在這種大眾化的創作鏈接中,你很難看到終結,只要有人欣賞和接受,作品就會在互聯網中無限創作,無限傳播,永不會結束和停息,藝術家們永遠在期待著意想不到的藝術奇觀的產生。
4結語
在數字媒體時代,傳統的藝術形式得到了無比廣闊的延伸,傳統的藝術審美理念也被重新定義和詮釋著。只有力圖把握住數字媒體藝術的美學特征,才能進行深入的探索,從而對現代藝術進行正確和科學的定位。
參考文獻:
[1] 邱曉巖.試論數字媒體藝術的新美學特征[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2):2022.
[2] 王偉毅.數字媒體藝術的多種可能性[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