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19 15:01:0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新時代中醫藥的發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領導重視、積極部署
我院對做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實施3周年宣傳活動高度重視,精心組織,積極部署,根據我院實際情況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傳活動,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
二、多種形式、廣泛宣傳
我院充分利用各類現有平臺多途徑、多層次、多角度的廣泛宣傳和普及中醫藥法,使廣大患者、居民、職工全方位了解中醫藥知識,收益人群1萬余人次,其中,通過院內電子屏24小時滾動播出中醫藥法宣傳口號,讓來院就診患者、患者家屬、和全院職工時刻感受到中醫藥就在我們身邊,時刻保護這我們健康;
同時,利用候診大廳電視滾動播出中醫藥文化歷史、知識和此次疫情中中醫藥發揮的空前作用。
【中圖分類號】R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08)08-0003-02
教育是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按照一定的培養目標和要求,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一種培養人的活動1。而教育針對的主體目標就是培養“人”――學生。
在當前社會迅速發展的時代,隨著現代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現代科學新知識、新技術的不斷創新,對我國傳統中醫藥學教育理念提出了強烈的挑戰。高等中醫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傳統的管理觀念、管理方式和管理體制已經顯示出越來越多的弊端,面對日益復雜的變化和社會需求,如何做好學生管理工作,使傳統中醫藥學專業的學生樹立正確反映中醫藥學教育本質的特征,培養合格的中醫藥學人才。就必須用新的思路加以改革與引導,創新學生工作管理體制,促進傳統中醫藥學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1 牢固樹立用自然辯證法指導學生工作的思想,堅持“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工作理念
自然辯證法作為對自然界和自然科學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內容涉及自然觀、自然科學觀、自然科學方法論及各門自然科學中的哲學問題和科學技術思想史等廣泛的領域。它既有對各門具體科學的基本問題的深層考察,以及對具體科學方法的細致研究,又有對整個自然觀、自然科學觀及方法論的宏觀探索2。正如恩格斯所說:“一個民族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3。”現代社會的發展表明,任何社會成果的取得,實際上都是自覺地或不自覺地運用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產物。因此,在新形勢下發展我國傳統中醫藥學教育過程中,自覺地發現挖掘規律,并運用自然辯證法及科學方法論來指導學生管理的工作,這必將對傳統中醫藥學教育的改革與引導產生積極的、巨大的影響。高等院校里的主體是師生,學生是我們的培養目標,要做好學生管理工作,首先就必須轉變思想,將以往把學生管理工作只看成“管好學生”、“讓學生聽話”、“讓學生服從班集安排”的錯誤管理模式,變“服從”為“自覺”和“自愿”,把民主的思想滲透到學生管理工作中去。要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內在需要出發,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需要內容和需要層次,引導學生把個人的成才目標和學校的教育目標統一起來。學生班主任要牢固樹立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的思想觀念,貫徹執行國家和學校的各項規定,努力維護大學生的正當權益,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為學生成長成才創造各種可能的條件,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把工作實實在在放到“育人為本”這一工作目標上來。
2 樹立“立足傳統,創新觀念、走向國際”的新型中醫藥學學生管理工作指導思想,創新中醫藥學學生管理內涵理
念
高等中醫藥學學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可以從多重的角度去認識,樹立以自身特色為中心的理念應該是高等中醫藥學學生管理工作最核心的理念,創造性發展是學生管理工作最主要的方法,走向國際得到世界認可,是我們傳統中醫藥學教育的最終目的。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展總是由量變到質變,質變又引起新的量變,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4。所以只有不斷努力提高傳統中醫藥學的教育質量,不斷培養出合格的中醫藥人才才能達到中醫藥學教育的目的。在以往中醫藥學學生管理的發展觀和質量觀,考慮學生對傳統典籍的學習和就業較多,對學生的生活、個人素質及專業思想的強化較少。對社會科學知識不加補充,其知識結構不合理。當今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產生了偏移,注重學生專業思想及個人能力素質,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開拓思路。對于中醫藥學這樣有明顯傳統特色的專業,學生管理者應該是本專業的老師,讓其發揚專業特色,同時通過對現代科學研究的補充,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對專業的自豪感,鞏固學生的專業思想讓傳統醫學能夠得到學生自身的認可,使傳統教育得以持續發展。目前我院學生兼職班主任都是專業老師擔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學生評價較好。同時管理工作者不斷通過對傳統知識和現代科學知識的互補學習及應用,讓學生樹立專業創新意識。在新的社會環境中以新的方法展現傳統醫學的作用和重要性,適應當今社會的需求使之為中醫藥學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高等中醫藥學教育培養出具有時代精神和時代特征的、能與時俱進的、可持續發展適應新時代需求的人才,勢必將傳統中醫藥學推向世界,獲得世界的認可。從傳統中醫藥學學生管理模式我們可以看出,傳統中醫藥學學生管理模式的發展是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是對舊的模式含肯定的否定,是辯證的否定。事物是永恒發展的,我國傳統醫學模式必將隨著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
3 加強傳統知識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形成新的教育和校園文化特點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網絡資源的利用正如自然辯證法告訴我們的矛盾雙方可以利用對方的發展使自己獲得發展;矛盾雙方相互包含,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發展;矛盾雙方彼此相通,可以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而得到發展。在當今信息化時代里,網絡技術的發展給傳統的高校學生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但也為我們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在解決新形勢下拓展工作領域的問題過程中,同時也為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現代化手段,拓展了新的空間和途徑。我們通過學生QQ等新的網絡工具,及時了解學生的上課情況和學習狀況,對學生曠課上網游戲等問題及時溝通解決,掌握學生最新動態,把問題消除在萌芽階段。新形勢下學生管理工作要轉換教育觀念,樹立信息資源意識,主動超前進入網絡教育平臺,這是把握新時期高校學生工作至高點的有效途徑5。
4 結語
中醫藥學大學生集合現代思想和傳統醫學知識于一身,善于觀察、善于模仿,其價值觀具有多元性、務實性和可塑性等特點6,這就要求傳統中醫藥學類高校學生管理隊伍得由道德思想好、專業水平高、學科知識豐富、工作能力強、善于做青年學生工作的專家組成。積極探索適應新時代下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傳統中醫藥學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模式,開創學生工作的新局面。近年來,我校在學生管理工作隊伍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做出成效顯著的努力,相信我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會做的更好。
綜上所述,要做好傳統中醫藥學類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應學會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和方法觀察、認識學生管理工作的現象,分析其理論,總結其變化規律。這樣不僅對傳統中醫藥學學生管理工作的內涵掌握更深刻,理解更透徹,應用更得手,而且會逐漸掌握科學的學習和工作的方法,開拓傳統中醫藥學學生管理工作新模式。
參考文獻
[1]陳和利,聶國林,陳曉凡.以現代醫學模式引領高等中醫教育新理念.西北醫學教育,2003,11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43
[3]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7229
[4]娜英.淺析自然辯證法對化學史學習的指導.學術研究化工之友,2007,15
[5]潘啟嬌.論新形勢下高校學生工作的理論創新.教育研究.2008,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6年12月發表的《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顯示,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有不少就是一帶一路國家、地區。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5(a)-094-02
中醫藥在長期臨床實踐積累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藥理研究成果,對糖尿病的治療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由于中西醫理論的巨大差異、中醫治療糖尿病臨床研究的質量問題及療效評價方法和標準尚未統一,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的優勢和療效難以得到廣泛認可。
1 治療糖尿病的中醫藥物
1.1 中成藥
治療糖尿病的中成藥有玉泉丸、參芪消渴顆粒等。隨著現代藥理學的發展,降糖模型建立,中醫藥工作者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結合降糖效果,經過藥理篩選,又開發了一系列以降糖為主、改善癥狀為輔的中成藥方劑。適用于輕、中型糖尿病的中成藥,如降糖甲片等。具有明確降糖效果的中成藥,例如以番石榴葉提取物制成的消渴降糖膠囊,以黃連、黃芪、金銀花組成的金芪降糖片等。后者不僅能改善機體糖代謝和脂質代謝,同時恢復了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血乳酸和促進肝糖元合成。
1.2 單味中藥
中醫治療糖尿病常使用復方,而較少使用單味藥。但單味藥是組成復方的基本要素,其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是復方發揮整體臨床療效的物質基礎。因此,無論從提高組方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還是從開發治療糖尿病新藥的角度出發,對降糖單味中草藥的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來,中醫藥工作者對中醫古籍所記載的治療消渴病的中藥也進行了大量研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寫的《中華本草》[1]記載,現代藥理實驗證實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藥有100余種,臨床上常用的有人參、地黃、知母、黃連、大黃、馬齒莧、荔枝核、黃芪等。其中《中國藥典》[2](2005年版)收載42種,均為臨床和民間常用藥物,以植物藥為主,有人參、三七、山茱萸、山藥、女貞子、天花粉、五加皮、川烏、紫草及黃連等40味;動物藥為白僵蠶、蛤蚧2味。陳仁壽[3]曾對以上藥物進行性效分析,其中以苦、甘和寒、涼性味為多,其功效以清熱、滋補為主,這與消渴病的治療原則基本相符。
2 糖尿病中醫療法的優勢與不足
2.1 優勢
2.1.1 中醫治療糖尿病作用緩慢,但屬治本范疇,對慢性并發癥有較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中藥可以把養陰、健脾、益氣、活血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從而可以根治糖尿病。
2.1.2 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較單用中藥或單用西藥為優。從目前臨床所用或即將應用的降糖藥物來看,西藥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良反應,甚至是很嚴重的不良反應,如導致低血糖、乳酸中毒等,中藥正好有自己的優勢,并且顯示了良好的發展前景。
2.1.3 中醫治病強調陰陽平衡,整體調節。這種方法不但可以明顯改善癥狀,標本兼顧,療效穩定,而且能更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多種并發癥的產生。
2.1.4 藥物內服與藥物外敷、針灸、氣功、按摩、體育運動等多種療法的結合運用,可達到更理想的治療效果。
2.2不足
2.2.1 許多中藥的抗糖尿病有效成分及機制研究都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深入。
2.2.2 中醫藥絕大部分是復方湯劑或中成藥,全國統一的辨證診斷及療效判定標準不一,這就為療效判定、經驗交流帶來很多不便。
2.2.3 中醫藥對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治療效果較差。
2.2.4 目前,中醫藥對糖尿病的治療藥物尚無像胰島素那樣療效肯定、降糖迅速的中成藥或單驗方問世。
2.2.5 劑型有待改革。傳統的湯劑和口服液不易保存,給慢性糖尿病患者的長期用藥帶來不便。
3 現代中醫治療糖尿病的前景和發展趨勢
3.1 強調綜合治療
限于目前的醫學水平,糖尿病還是一種不可根治的慢性疾病,因此糖尿病需要持續的醫療照顧。與現代醫學類似,中醫也應強調綜合治療。節制飲食、避免高粱厚味,具有基礎治療的重要作用。根據身體條件,制定合理、適當的運動計劃,亦為消渴的基礎治療措施之一。在治療全過程中,應貫穿對消渴患者的糖尿病知識教育,使患者掌握一定的相關知識,從而堅持長期合理治療,對患者的預后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3.2 開發治療糖尿病的中藥新藥
糖尿病并發癥重在預防。尋找既能降糖又能防治并發癥的藥物是目前最理想的選擇。由于糖尿病并發癥的病變多呈慢性過程,所以開發作用持久、價格便宜且幾乎無不良反應的中藥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雖至目前尚未發現療效高于或等同于降糖西藥的中藥,但中醫藥工作者應重點解決的問題是建立藥學界認可的、不同機制的降糖模型和選擇好相應的對照藥物,廣泛地從單味藥、驗方、小復方、活性部位及單體成分中篩選,開發具有多種降糖機制的、可以治愈糖尿病的中藥新藥。
4 小結
中醫藥防治糖尿病(即消渴病)有著悠久的歷史,經過幾千年的實踐,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并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學術體系。現代中醫的發展既要立足中醫藥自身特點,不斷挖掘中醫內涵規律,還要充分運用現代醫學科技及多種學科知識,最大能力地促進中醫藥的發展。我們新時代的醫者既要秉承歷史傳承的優秀經驗,同時還要與時俱進,借鑒西方研究方式,用科學的方法推動中醫對糖尿病臨床與治療的新時代,得到世界的認同。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6389,6264,6666.
[2]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S].一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25.
[3]陳仁壽.降糖中藥的性效探悉[J].中國中藥雜志,2005,30(12):959-960.
[4]趙暉,陳家旭.淺談中醫臨床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思路[J].中醫藥導報,2005,11(11): 1-2.
中醫藥現代化的提出和實踐已經進行了幾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如何系統實施中醫藥現代化則進展甚小。這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而認識和觀念至關重要。
1 中醫藥現代化的歷史必然性
科學發展的歷史表明,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是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吸取當代科技和文化的精華積累發展起來的,中醫學就是在不斷創新和實踐中完善和發展自身,使其曾經處于領先地位的。而在近代,中醫學由于沒有及時吸取飛速發展的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創新而導致落后,主要表現為:(1)中醫理論體系的性質、形式和內容落后。(2)從現狀看,中醫在我國衛生事業中處于次要地位〔1〕。因此,只有實施中醫藥現代化偉大創新,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才能使具有雙重屬性的中醫藥發展為主流醫學。縱觀中醫數千年的歷史,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部先輩們不斷創新的歷史畫卷。《黃帝內經》的作者們吸取了古代哲學思想,融會了古代解剖學、生理學、天文學、地理學、物候學……從無到有地創建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開創辨證論治之先河。解放后,對中醫藥進行系統的總結,創建中醫藥各個層次的教育、醫療和科研體系,更是空前的創新壯舉。可以說,中醫學前進的每一步,都是創新的結果,沒有創新,就沒有今天的中醫學[2]。而事實上,現代科學技術和經濟已經在各個方面融入或促進著中醫藥的發展,如果我們不主動迎接挑戰,則只會阻礙中醫藥的發展。
2
對中醫藥現代化內涵的理解
中醫現代化的經典定義是:運用現代科學(包括現代醫學)的先進技術武裝中醫、發展中醫;運用現代科學(包括現代醫學)的知識和方法研究中醫、闡明中醫。說得具體一點就是,在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多學科地研究中醫藥傳統的獨特理論及豐富的臨床經驗,以探索其規律、揭示其本質、發揚其精華、去除其糟粕,使中醫理論經過實驗科學的論證,成為嚴密的科學體系,把中醫藥學提高到現代科學的水平上來,使臨床診斷、治療具有客觀指標并不斷提高其療效。
這個定義包含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中醫學要運用現代科學和技術(包括現代醫學)的相關成果,使其成為中醫學的組成部分。西醫正是不斷地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成果武裝和豐富自身,得到了飛速發展而成為主流醫學。中醫學由于沒有及時吸取飛速發展的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由曾經的主流醫學轉為非主流醫學。到目前為止,在中醫藥能不能運用現代科學理論和技術創新發展的問題上還有很大分歧。第二層意思是: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分析和制訂中醫藥診斷和治療的客觀指標體系。這包括許多方面,如診斷的生理生化指標、藥物的成分和藥理作用等。中醫學診療是從系統和整體出發,考慮的因素較多,講求辨證施治,治療也力求標本兼治,藥方要求君臣佐使的配伍等,這是其優點。但這些多屬于經驗或定性因素,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和經驗性,這是其缺陷。如果在現代科學技術允許的條件下,作出相關定量分析則會大大地提高可操作性和科學性。如中醫“消渴證”在一定階段就是現代醫學的糖尿病,而同樣癥狀的“消渴證”,引起的原因可能有很大差異,這樣醫生的診斷就要靠經驗。不同的中醫大夫由于經驗的差異,治療結果就會大相徑庭。如果能參照現代科學的檢驗數據,如尿糖含量,我們至少比較清楚這些中醫上相同或相似癥狀的“消渴證”,在多大程度是由胰臟功能衰退引起胰島素合成障礙造成的,并且有些遺傳性糖尿病,藥物就起不到治療作用。同樣,對中藥有效成分定量檢測和提取也是必要的,如從青蒿中提取青蒿素、從青黛中提取靛玉紅等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嗎?但是,有些人錯誤地認為,中醫藥現代化就是用還原法進行全面的指標量化或定量分析。因為,中醫學對自然界物質運動的宏觀的辯證認識,對生命現象的功能大于形質、整體大于局部的分析,對順應自然的崇尚,對天然藥物的獨特的運用等,都是現代科學包括現代醫學理論所欠缺的[3]。中醫學探索的主要是事物的復雜性、動態性和非線性。現代科技還只能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定量分析或成分提取,而指標或成分之間的相互配合則更復雜,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簡單的量化問題。世界是多元化的,生物具有多樣性,人類文化具有多元性,宇宙也應該是多層次和復雜的,因而不可能用單一的還原論描述。第三層意思是:中醫藥的基本理論需要現代自然科學理論的融入和對其本質作現代自然科學理論的闡釋。中醫藥由于其發展的歷史局限性,總體上其理論體系的性質、形式和內容落后,如認識上屬樸素唯物論、理論體系的形式以古代哲學結論為框架、哲學與科學不分等。而今,現代科學技術已經能夠在許多方面對中醫藥理論和實踐進行分析研究,中醫學利用這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去粗存精,是符合中醫學發展的歷史規律的,也是中醫兩重屬性的現代科學的展開。
3
中醫藥學科性質與中醫藥現代化
中醫理論表現為哲學的思辨屬性,具有社會科學的屬性,而其應用則具有自然科學的屬性,是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融合。認識中醫科學的這一特點對如何實現中醫藥現代化是必要的。
控制論認為,認識客觀“黑箱”有兩種方法,即打開和不打開黑箱。中醫的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觀點,就是通過不打開黑箱的辦法研究中醫藥,而且取得了相當大的發展。中醫的很多理論是無法通過現代研究來證實的,如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等,現代研究無法證實它的存在,然而它在實際應用中卻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如果一味地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研究中醫的本質、中醫疾病的本質及轉歸的機制,是行不通的。過分追求中醫藥的客觀化、標準化、量化,只能把中醫引入死路[4]。并且,如前所述,還原方法不是無條件有效。
4
中醫的繼承和現代化創新
中醫以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為其基本特點,并創立了許多診療方法,如中醫中藥、針灸、食療、推拿導引和氣功療法等,各有其獨特優勢和特色,是先輩們幾千年嘔心瀝血的成果,必須繼承和創新發展。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稱為繼承。而如今中醫繼承和創新的情況是:一方面不能很好地繼承中醫理論和實踐的精華,如中醫食療、推拿導引和診療氣功自古就是中醫的一部分,而今卻沒有正式列入中醫藥高等院校的理論和實踐體系之中;再如只有少數學者知道中醫藥的經絡理論、藥物歸經理論和陰陽理論與氣功實踐有緊密的關系[5]。另一方面,則是創新不足。這雖然與中醫學科特性有關,但最關鍵的還是未能打破觀念和認識的束縛。21世紀,中醫藥面對著全球由工業經濟時代走向知識經濟、信息科技的新時代,面對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的大市場和竟爭激烈的醫藥市場,面對現代西醫學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而飛速發展的新形勢,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正確認識、把握和發展中醫,才能使歷史悠久的中醫生機勃勃。
5堅定不移地探索和實現中醫藥現代化
中醫藥現代化是中醫藥改變其落后于時代現狀的歷史必然,是一項偉大的科學實踐,需要付出長期的艱苦努力。因此,在發展過程中自然會有不少的分歧、誤解,甚至對抗,實踐中也難免要走彎路,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中醫藥現代化之路,建設適應時代的現代化新中醫藥學。
幾十年的中醫藥現代化的探索實踐,雖然積累了許多經驗,但中醫藥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體系還沒有一個系統框架。我認為,必須成立一個以中醫藥學科為主,由多學科、多方面人才組成的中醫藥現代化的實體組織,研究和制定中醫藥現代化的方針、方法、模式、實施辦法、實施內容、計劃安排等。
中醫藥高等院校擔負著中醫藥繼承和發展的歷史重任,有著相對系統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先期的實施和突破點自然應在中醫藥高等院校。可先進行各個專業、各個方向的突破。如在中醫肝病學方向,搜集這個方向中醫理論和實踐的結晶,以及現代醫學對肝病的認識和研究,分析在哪些環節或方面需要或能夠和現代科技理論和成果相結合,如中醫肝病診斷能夠參考或結合的化驗數據、病毒種類、轉氨酶高低、同樣癥狀的診治方法、藥物、結果等。然后由各個方向到專業,再由專業到學科進行綜合,就會勾畫出中醫藥現代化的高等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的輪廓,以形成階段性的、相對完整的現代中醫藥學理論和實踐體系的初步框架,并不斷地創新、發展和逐步完善。
參考文獻:
〔1〕嚴金海.中醫現代化能走多遠[J].醫學與哲學,1999,20(7):50-53.
〔2〕陳文塏.中醫在創新中求發展[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20(4):193-195.
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時代已經來臨,新媒體不僅代表了新技術,更催生了新意識、新思想,它極大地影響了青年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將新媒體網絡技術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是時展的潮流,不可逆轉,也是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主要陣地,更是加強和改進傳統中醫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緊要任務。中醫院校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盡快搭建一個具有中醫藥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體平臺,對提高中醫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夯實其思想政治素質,具有重要劃時代意義,更有助于培養一批站在時代前沿,具有信息化素養的中醫藥高等人才。
1.新媒體在中醫院校的應用現狀
當前形勢下,新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徑,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因勢利導,充分發揮新媒體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積極作用也成為了新時期高校學生工作的關注熱點[1]。近年來高校都積極建立新媒體平臺[2-3],許多學者都對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4-5]、團學工作[6-7]的應用進行了研究。在中醫院校中,新媒體多用運用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8]、中醫藥文化傳承[9]兩個方面。但目前尚未有將新媒體與中醫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結合的報道,在新媒體影響力逐步擴大的今天,亟待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與創新。
2.新媒體在中醫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
2.1新媒體是中醫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臺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開始發生重大的變化。特別是信息網絡的不斷進步更新,不但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也極大地影響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大學生是接受新興事物最快的群體之一,對他們來說,網絡文化具有極強的沖擊力和誘惑力,新媒體作為學生日常瀏覽和社交的重要平臺,有著極高的關注度。對于高校而言,新媒體網絡也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中醫院校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具有中醫藥文化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和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效果,有利于引導校園的正確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使校園思想理論主旋律更加強勁,正能量進一步有效傳播,為學生工作的安全穩定營造了良好輿論氛圍。
2.2新媒體環境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
中醫藥文化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藥院校在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在學習我國傳統醫藥的同時,能充分得到品性修養的錘煉。將思想政治教育、中醫學傳統文化、新媒體相結合,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在此基礎上可開展多種新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這些創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勢必會收到較好的效果。例如:利用微信開辦“校園手機報”進行校園每日推送、關注校園新鮮事、中醫學前沿發展情況等;利用微博等平臺進行正能量宣傳、投票優秀評選、思想政治教育調查問卷等;通過網絡視頻、網絡直播進行多種形式線上師生互動活動、中醫藥傳統文化宣傳。
2.3新媒體環境有利于加強中醫院校學生的專業認同感
中醫藥院校學生只有樹立牢固的專業認同感,才能堅定長期從事中醫藥事業的信念。通過新媒體開展多種形式的專業認同感教育,如邀請優秀醫務工作者進行線上講座、定期請學科專家進行專業知識網上解答、向學生宣傳我國中醫藥的相關政策、就業指導團隊在線指導等。從而對中醫藥專業學生的學習、擇業、就業進行長期有效指導,使中醫藥院校學生保持學習熱情,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為中醫藥院校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
2.4新媒體環境有利于師生交流
新媒體是一個比較自由、輕松的虛擬交流空間,提供了相對開放、平等交流的新平臺,教師與學生的身份相對淡化,大學生更易敞開心扉、盡情地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增進人際交往,促進話語表達,有利于實現個體的社會化。依托新媒體,建立一個師生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平臺,加強師生間的互動,增進師生情感,從而更好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對于高校學生工作而言,微博、微信已日益成為了解大學生價值取向和個性表達的一個重要途徑,新媒體反映出的輿情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現實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根據大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惑來進行針對性教育,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抵制錯誤思想的入侵,有效占領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
2.5新媒體環境下有利于實現中醫藥文化的廣泛傳播
中醫藥院校積極運用新媒體打造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宣傳平臺有利于實現中醫藥文化的廣泛傳播,拓展中醫藥事業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引導人們正確認識中醫藥,更好的發揮中醫藥事業在醫療衛生事業中作用,實現中醫藥事業的偉大振興。
3.利用新媒體開展在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3.1加強新媒體思想政治工作團隊的建設
中醫藥院校中,具有新媒體專業背景的老師較少,中醫藥院校需要引進專業人才,加入中醫院校新媒體思想政治工作教師團隊,使團隊努力成為學校思政工作的有力組織者、管理者。除教師團隊外,還要調動學生的力量,成立新媒體平臺學生組織。該學生組織在新媒體思想政治工作團隊的指導下,負責新媒體的日常維護和網絡技術工作,配合老師引導新媒體團隊所運營的網絡平臺的輿論導向。最重要的是該組織從學生的視角與需求出發,積極創作充實各新媒體平臺的文化內容,面向全校師生征集各種形式內容的稿件,既鍛煉學生的多媒體處理能力與綜合素質,又增加校園文化內涵,豐富校園生活。
3.2結合中醫藥院校實際情況
中醫院校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探索適合中醫院校新媒體平臺的學生活動、管理、運行和監督的機制,使新媒體平臺能夠健康發展,切實實現預期教育目標。結合中醫院校濃厚的中醫文化氛圍,在新媒體平臺推送中醫藥文化有關的內容,從而加大新媒體平臺對學生的吸引力,增加用戶粘度,同時還起到了專業認同感教育的作用。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關注點,開展學術類活動、中醫藥相關文化傳播活動以及趣味活動,使網絡平臺不僅是一個宣傳、教育的平臺,更是一個交流互動的平臺。結合學校最新動態,在新媒體平臺同步播報學校的新聞,宣傳學校的發展計劃、育人理念、歷史沿革等,使學生受到愛校教育,增強學生對母校的自豪感。結合校園學生組織的管理模式,管理新媒體平臺學生組織。
3.3充分發揮新媒體思想政治工作平臺的優勢
新媒體方便的操作模式、快捷的傳播速度為校園信息的傳遞、校園文化內涵的擴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建設中醫藥院校新媒體思想政治工作平臺,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突出新媒體的特色和創新形式,綜合運用圖文、圖表、動漫、音頻、游戲、視頻等多種形式和手段,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從可讀到可視、從靜態到動態的轉變,滿足多終端傳播和多形式需求。
3.4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
將依托新媒體環境下開展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進行比較,尋找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優勢和弊端。以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為根基,以新媒體平臺思想政治教育為發展,在保留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優勢的同時,減小其弊端,盡可能實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媒體教育方式與傳統教育方式的有機結合。
結語
網絡新媒體是中醫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臺,結合中醫藥院校實際情況,加強專業團隊的建設,打造具有中醫藥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體平臺。讓新媒體平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正向、長效作用,對中醫藥院校學生鞏固專業思想、樹立中醫思維、提高學習成績、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和傳播中醫藥文化具有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賈錚.新媒體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徑探析[J].高教學刊,2017(7):172-173.
[2]高玉梅,王,楊艷花.論高校新媒體的有效整合與運用[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15-117.
[3]汪勝男.高校新媒體陣地建設及運用情況的探究—以十堰市各高校新媒體建設為例[J].新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4(17).
[4]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2013.
[5]梁博.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及提升路徑[J].2017,39(2):211-212.
[6]徐瑾,苗勇.網絡新媒體時代的高校團學工作探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5(8):38-39.
[7]王林.新媒體對高校學術社團活動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2014.
1 引言
一個毋庸置疑的趨勢――作用緩和,具有適應多樣性的中藥制劑將成為21世紀的主流藥物。其原因,一是因為基因組織學、組合化學、高通量化學、計算機化學等新技術的發展及對人體生物過程認識的深化,加速了新藥研制的進程;二是全球人口老齡化,導致預防和治療慢性及老年性疾病、代謝失衡、神經退化性疾病和癌癥的藥物成為研究的重點。
中藥預防和治療慢性疾病具有神奇的功效,我國幾千年來的人民健康得益于此。中藥對機體的影響機制主要呈現出多器官、多組織或多經絡水平上的多個藥物化學分子的脅同作用,并達到生理適應與平衡。由此可見,中藥在體內的物效基礎是以中藥中的有效分子的作用來實現的。所以,采用現代藥學檢測技術,探討和發現中藥體內的有效分子,并在原食中藥中表征后,再進行方證組方和研制新藥,將成為未來創新藥物研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這是一條反向思維的研究思路,筆者認為該思路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實施起來還有許多技術難題需要解決,如中藥體內有效分子的 “捕獲”與檢測;有效分子與原食中藥的藥學處理之間的聯系;有效分子的表征方法等等都是棘手的問題。
我國的傳統中醫藥業在19世紀以前曾聞名于世,甚至一度引領世界醫藥的發展方向。然而,進入20世紀,中華民族因戰爭連綿貽誤了傳統中醫藥的發展,而西方醫藥工業迅猛崛起,特別是現代醫學技術的空前發展,人們對疾病譜和藥物治療有效性與安全性的認知能力不斷提高,導致目前我國中醫藥事業面臨巨大壓力,甚至生存問題。那么,造成這種窘迫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筆者認為:第一是傳統的中醫藥理論與現代中醫藥新觀點缺乏有效地傳承或契合。如傳統中醫藥理論“八綱辨證”和“辨證論治”是談用藥須根據臨床發病特征,進行標本兼治的組方與治病的原則,雖然這一理論幾千年來一直指導著傳統中醫藥臨床實踐,其重要性不僅是傳統中醫藥理論體系的精髓,而且對形成現代中醫藥理論體系亦具重要指導作用;但它們同時也明顯存在“應用抽象”和“隨證變方”等不確定性缺陷。所以,傳統中醫藥理論比較適于中醫藥臨證醫學的實踐,對于現代中醫藥學的發展特別是研制中藥新藥明顯不相適應。第二是缺乏傳統中醫“證”的實驗模型,致使傳統中醫藥理論難予研究與求真,同時也導致現代中醫藥理論的創新乏力。第三是中藥多以復方治病即使是單味中藥,其有效成分也是多組分的;基本不能解釋其物效基礎。由此可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關鍵在于創建正確的現代中醫藥理論體系,以及設計和建立能夠揭示傳統中藥治病物效基礎的方法或模型。
2 “分子中藥學”概念的形成
2.1 中藥的藥性特征
眾所周知,中藥的性味是由中藥中的多組分化學成分所決定的。正因為這樣,導致了中藥臨床藥性的多靶點(同時作用于機體的多個器官或多個組織、多個基因或蛋白質等)和多樣性(即多效應,特別是有效性和毒副反應等)。對此,岳鳳先[1] 給現代中藥賦予的內涵是“中藥應具備與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相適應的特征,包括藥物本身性能(以中醫藥學獨特術語表述,如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咸五味;臟腑、經絡、衛氣營血等歸經;升、降、沉、浮等);藥物功效以中醫藥學對人體狀況認識的對應術語表述(如滋陰、壯陽、理氣、活血、疏肝平胃、軟堅散結、清熱解毒、治實秘或虛秘、治寒喘或熱喘等);與藥物的配伍遵從君臣佐使等關系,并組成一個功效整體,施治于人,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具備上述三點基本內容,并可按中醫藥學理論使用的藥物稱為中藥”。岳老還指出,中藥治病同時存在“宏觀”優勢和“微觀”劣勢;故提出“現代科學化中藥”的概念,其內涵一是具備上述中藥基本內容,可按中醫藥學理論使用;二是中藥基本內容,須用現代科學闡述其物質和生物活性兩方面內容。
李石生[2]認為,中藥常以混合物或分子群中各成分的協同、增效或拮抗的方式治療具體疾病。現代構效關系研究表明,盡管一味中藥含有多種化合物分子,但并非全部分子都是有效成分,而往往是其中一些具有一定骨架的化合物或不同骨架分子組成的分子群表現出特定的生理活性或治療作用。李氏把這種治療作用用中藥理論概括并歸納為一定的性味體現;即從分子水平上確定了中藥所含有的分子群或主要成分與中藥性味之間的對應關系。基于此,李氏團隊提出了“分子藥性假說”;即一是分子具有藥性,其藥性具有規律性;二是中藥化學成分具有分子多樣性指分子骨架的多樣性和特定骨架分子個數的多樣性;三是中藥的藥性多樣性具有多靶點作用機制。
2.2 中藥的藥性基礎
岳老和李氏團隊的觀點提示我們:中藥化學成分分子多樣性的本質是中藥藥性多樣性。所以,一味中藥的性味、歸經所具有的多樣性主要取決于起作用的化學成分的性味。由于組成中藥的分子多樣性及其藥性的多樣性,決定了中藥對機體的作用往往是多靶點的機制。由此說明,中藥是由特定藥理活性的分子組成,這些分子不僅具有特定結構,而且分子或分子群作用于人體能產生構效反應。
2.3 分子中藥學概念
依據中藥是由特定藥理活性的分子組成這一事實,筆者2002年提出“分子中藥學” 理論[3]。其內涵是研究和分析中藥的分子組成、結構、理化性質及其藥理活性規律。分子中藥學理論,其意義一是最大限度地應用了現代生物醫學工程技術,諸如層析、液質、超微粉碎、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新吸附、膜分離和濃縮技術,噴霧或冷凍干燥以及發酵工程等技術,來研究中藥的分子組成、結構特征、理化性質及其藥理和毒理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二是該理論有助于解釋中藥多效應和多靶點的特性機制,并為現代中醫臨床的辨證論治賦予新的內涵;三是分子中藥學理論不僅是對傳統中醫藥理論的繼承、發展與創新,更重要的是指出了現代中醫藥科學的研究內涵;四是有助于創新中藥即“分子中藥”的發現和研制。有理由相信,未來的中醫藥一定是在繼承和發揚了傳統中醫藥理論的“現代中醫藥系統觀念”指導下的飛速發展的“分子中藥”。必將開創中藥現代化與產業化新時代。
3 分子中藥學的內涵
分子中藥學是現代中醫藥的重要理論。由于分子中藥學主要研究中藥的分子藥學、分子藥理學、分子毒理學、分子制劑學和分子藥物臨床藥理學等內容,就必須采用現代醫學,特別是包括相關或不相關學科的科學技術與之適應。如血清藥理學、基因表達、分子探針等理論與技術正被用于中藥藥理學研究中;計算機自動控制,圖像分析處理、KDD等技術為建立更敏感和規范化的中藥藥理模型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生物芯片可用于中藥成分的真偽鑒定,有效成分篩選及藥理藥效研究等領域;研究源于中藥中具有特定化學結構和明確藥理活性的分子,探討兩個或多個分子的復方制劑、藥理、毒理及臨床療效等等,均屬于現代中醫藥學研究范疇。
4 分子中藥學研究的必要性
4.1 分子中藥學研究是現代中醫藥學發展的必然
中藥是治療疾病的重要物質基礎,而中藥的藥性即療效是中醫治病成功的關鍵。因此,現代中醫藥學的發展不僅要求繼承、發揚傳統中醫藥理論,發揮其臨床優勢及制劑特色;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和手段,借鑒現代醫學、藥品標準和規范,開發和創制既符合中醫藥理論又能合法進入國際醫藥主流市場的現代中藥;只有傳統中醫藥的大“革命”,才能使傳統中醫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現代中醫藥臨床的實際需求。
4.2 節約和保護中藥材資源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關鍵
人類的生存有賴于自然生態的平衡,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據文獻記載[4]全球可以入藥的中藥材共有12807種,其中植物藥有11146種,動物藥1581種,礦物藥近100種,此外還有加工類藥50種左右。目前,僅有不到1%中藥材可以人工栽培并能入藥使用,可見大量的中藥材是在自然條件下生長并被使用的。由于人類對中藥材資源保護不利,加之生態環境被破壞,植物藥材被過渡采挖,再加上違背生態規律的不科學采收等行為,已至少造成3000種中藥材物種消亡或瀕危絕種的境地[56]。另外,中藥材在傳統臨床應用過程中,一方面解除了人們的疾苦,但同時也存在自然資源極大的隱形浪費。所謂隱形浪費指的是中藥單行或復方制劑治愈一種疾病不可能是制劑中的全部成分或有效部位,而往往僅是其中的某個或某幾個,甚至代謝產物等活性分子產生療效。那么,與制劑一同食入的非活性物質對受治疾病是無用的,但對于其它疾病未必無用。所以,我們把隨制劑帶入體內與治療作用無關的中藥中的分子稱為中藥材資源的隱形浪費。不論中藥材物種的自然消亡或瀕危,還是中藥材資源的隱形浪費均暴露出直接使用中藥(或飲片)煎湯劑,或者中藥復方僅粗提取后制成制劑在臨床使用中存在的嚴重缺陷和弊端。所以,加快分子中藥學的研究進程,盡快推進中藥的分子化和研制分子中藥新藥,將是節約和保護中藥材資源、促進現代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最明智的策略。
4.3 分子中藥學實施策略
具體的對策:一是最大限度地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獲得分子中藥。以中醫藥理論為依據,充分利用現代醫學科學技術成果,建立高效、準確、快速的中藥有效成分的分離、純化方法;研究化合物或有效部位等中藥藥效物質基礎,探索和建立分子中藥(或分子復方中藥)物質基礎的研究理論與方法;建立規范的分子中藥藥理作用評價動物模型,評價方法和指標;開展分子中藥的方證組方理論基礎研究,科學地闡明其藥效,作用機理及方證組方規律的科學性。加強分子中藥毒理學理論和方法論研究,以探討分子中藥的配伍、禁忌及配伍使用減毒增效的作用機理。二是分子中藥的生產工藝工程化。分子中藥學研究能夠積極引進和消化吸收已經成熟的先進生產和檢測技術。如超臨界液體萃取、樹脂吸附、膜分離和濃縮、噴霧或冷凍干燥、一步造粒、毛細管電泳等技術,并在分子中藥的生產中應用,提高分子中藥的生產質量和效能。改造目前中藥生產中相對落后的提取、分離、精制等技術,采用計算機和標準程序控制或優化生產工藝,逐步實現分子中藥的工業化生產。三是分子中藥產品化和標準化。從中藥中獲得分子中藥是傳統中藥的集約放大,更是傳統中藥方劑的指數富積,必將極大地豐富傳統中醫藥學概念意義上的中藥產品,而同時使標準化的產品比傳統中藥產品更科學、更嚴謹、標準的檢測方法更易操作。對于大量分子中藥的數據與信息,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數據庫加以收載、分類和編目,是分子中藥的產品化和標準化重要任務之一,這不僅利于總結現代中醫藥學研究成果,而且還可以在借鑒中藥及其方劑的傳統使用經驗的基礎上,分別建立國際分子中藥、天然藥物市場、中藥化學成分、藥理作用、毒副反應、臨床療效、藥用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等現代中醫藥信息數據庫,促進現代分子中藥的產品化和標準化;此舉對促進我國乃至全球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5 結語
分子中藥學概念的產生是時展的必然結果,或者說現代的人需要現代的思想和使用現代的中藥。所以,現代中醫藥學的精髓在于新時代賦予傳統中醫藥學現代的新理念和新科學。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造就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同樣,伴隨著分子中藥學理論的不斷完善,分子中藥的廣泛使用,分子中藥新藥的不斷創制和面市,現代中醫藥學的進步和發展必將促進現代中醫藥學的繁榮和昌盛。然而,現代中醫藥理論體系還是初步的,特別是分子中藥學作為一門學科不僅需要同道們的認可,更艱難的是尚需業內人士付出時間和卓越的努力去實踐、檢驗和發展。振興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繼承和發展傳統中醫藥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神圣職責。
參考文獻:
[1] 李石生,鄧京振,趙守訓,等. 中藥現代化研究的關鍵在于建立科學的現代中藥理論體系――分子藥性假說的提出[J]. 中國中西醫結合,2000,20(2):8384.
[2] 岳鳳先.中藥與西藥的未來[J]. 中國實驗方劑學,2002,(S1):568577.
[3] 王四旺,謝艷華,孫紀元. 中藥現代化與“分子中藥學”[J]. 中國醫學月刊,2002,1(9):743745.[4] 楊光. 試論中藥現代化[J].北京中醫, 2000,(1):1315.
[5] 索風梅,陳士林. 論瀕危中藥替代品的研究[J]. 亞太傳統醫藥,2006,2(4):6872.
[6] 黃璐琦,郭蘭萍,崔光紅,等. 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礎理論研究[J]. 中藥研究與信息,2005,7(8):46.
Molecular Composition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ngSiwang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in In School of Pharmacy,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1 中醫藥文化傳播的意義與必要性
擁有3500年發展歷史的中醫藥也叫漢族醫藥,是吸收了我國漢族及藏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優秀醫藥學理論,在結合中醫預防治療經驗基礎上形成的東方醫學體系。它擁有世界傳統醫學上最系統的理論體系、最豐富的內涵以及最廣泛的應用,曾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過重大貢獻。在現代醫學和生命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中醫藥運用陰陽互動的平衡觀、臟腑經絡的整體觀、三因治宜的辯證觀領悟出了現代生命科學的真諦,不僅在疾病的預防控制上,而且在提高人類健康指數上都做出了巨大貢獻。中醫藥從未停止其探索的步伐,在糖尿病、冠心病等現代生活疾病,中醫運用其獨特的治療手段 都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2“兩微一端”下中醫藥文化傳播現狀
2.1“兩微一端”環境下中醫藥發展現狀
“兩微一端”下中醫藥文化的宣傳主要有三大載體――微博、微信、新聞頭條客戶端,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下三種媒介發展迅猛,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根據官方的數據,截止2016年一季度末,微博月活躍用戶達到2.61億,而微信的活躍用戶達到5.49億,附帶面超過200多個國家,同時使用語言超過了20多種。而新聞客戶端的發展也不錯,其中今日頭條客戶端,目前用戶已超過5億,同時單用戶使用時長超過65分鐘。三大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中醫藥文化傳播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有力的技術支持。“兩微一端”獨特的發展優勢為中醫藥產業的發展與轉型帶來了希望與生機。
借助新媒體這個“兩微一端”平臺,我國的中醫藥產業也得到了新的發展。一方面企業發展了新的產業模式,形成了新的產業結構。如康美藥業近年率先結合“互聯網+”,以中藥飲片生產為核心,全面打造“大健康+大平臺+大數據+大服務”體系的“互聯網+中醫藥全產業鏈”,成功地在全國多個省份推行網絡醫院等多形式的網絡銷售平臺,走出了一條新型企業發展之路[1]。另一方面,在對外宣傳方面也有了更廣闊的平臺,提高了企業的知名度。作為我國最大的民營醫藥企業的九州通醫藥集團在我國醫藥行業排名第四,同時也是湖北省最大的民營企業。從2016年開設電商平臺,并且開設了“藥急送”業務的微信平臺輕資產模式,優秀的產品搭載“兩微一端”技術,企業不但擴大了知名度,而且迎來市場的再次發展。但是最需要也是最適合中醫藥文化產業的傳播,沒有搭上這個快速的列車。
2.2“兩微一端”下中醫藥文化傳播存在的問題
“兩微一端”同時兼備了文字、聲音、視頻等多種傳播功能,打破了傳統媒體技術物理上的障礙,以其強大的交互性,廣闊的傳播性和及時的互動性,起到了拓寬中醫文化的傳播渠道、擴大中醫文化傳播的受眾面和提升中醫文化傳播效果的作用。然而,中醫藥文化“兩微一端”環境下的傳播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以微信公眾號為例,這次調查了十家知名中醫藥企業的中醫藥文化推廣公眾號,他們存在的問題如下:
1.受眾人群定位不準確,傳播過于盲目
在微博、微信和新聞客戶端上尤其是在微博與新聞客戶端上,確實存在一些關于中醫藥文化的信息,但是其消息的推送過于盲目,未能根據人群的年齡、受教育程度等作出有意義的消息推送,結果就是對中醫藥文化化感興趣的人群看不到,而不感興趣的人整日被推送的中醫藥文化知識所煩擾,消息的推送沒意義也沒價值。除了千金藥業這個專注做女性健康產品的企業外,訪問其他企業官方公眾號并未發現什么針對不同人群需求的消息的分類。
2.中醫藥信息良莠不齊[2]
“兩微一端”上出現的中醫藥信息來源千差萬別,有的來源于專業的醫師,中醫藥產品銷售人員,但是有不少來自病患,這種現象在新聞客戶端上尤為凸顯,這些消息魚龍混雜,權威性不足,可信度較低,不能滿足人群對專業的中醫文化需要。如在微博和新聞客戶端上的“每天八杯水”的問題,同一平臺出現的不同文章對這個八杯水的定義就不盡相同。
3.傳播力度不夠,未能形成完整的傳播體系
新媒體下的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往往體現了分散性、偶然性的特點,大多數是消息者心血來潮的產物,在傳播形式內容上不固定,更別提完整的傳播體系。這種“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或者成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傳播方式,很難有長遠的發展。
4.傳播形式過于局限,未能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
新媒體結合了音頻、視頻,是多元化的傳播媒介[3]。但在中醫文化的傳播上,未能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多元化,絕大多數都還是利用“兩微一端”平臺,依然采用傳統媒體的傳播手段,采用文字的傳播方式,如在調查中的10家企業的官方公眾號,只有華潤三九一家公司引入視頻元素介紹中醫藥知識,占總數的十分之一,新媒體下延續傳統媒體的宣傳模式這是相當落后的,也是對“兩微一端”的極大浪費。
5.互動性不足
新媒體以其強大的互動性著稱,然而“兩微一端”下中醫藥文化的傳播過程中,真正體現到互動性的也僅僅是對文章的轉發、點贊以及極少數的評論,關注有余,互動不足。而在這10家中醫藥公司中,在微信公眾號的模塊上體現“互動”兩字或是體現出互動意味的有7家公司,但是他們所謂的互動要么是像修正制藥的企業宣傳,要么是像同仁堂健康頻道的產品或門店介紹,真正做到開設中醫藥治療及中醫藥功效探討區域,實現人群線上討論的一個也沒有,結果不盡人意。
3“兩微一端”為中醫藥文化傳播帶來的機遇挑戰及建議
3.1“兩微一端”為中醫藥文化傳播帶來的機遇
“兩微一端”技術給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一方面,“兩微一端”技術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微博微信,以及各種各樣的新聞客戶端占據了人們娛樂生活的大部分,其中今日頭條客戶端的單用戶每日平均瀏覽時間就達到了65分鐘,這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提供了一個極其廣闊的傳播環境及極其龐大的受眾范圍[4]。其二,“兩微一端”多元化的傳播是高效的,共享的。這些特點大大加速了信息的傳播速度。相比之下,同等時間內信息傳播的范圍會更廣,覆蓋面機會更大,那么傳播效果就會越好。其三,“兩微一端”在中醫藥文化傳播中帶來了更多的互動性。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下,大眾獲得信息都是被動的,而在“兩微一端”下信息的流向是雙向的,大眾具有選擇權和主動權,這大大加強了公民的參與感。
3.2“兩微一端”為中醫藥文化傳播帶來的挑戰
“兩微一端”在帶來巨大的傳播優勢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兩微一端”雖然不能遍布全球各個角落,但他的傳播范圍相對傳統媒介來說,根本不是問題。其傳播中的最大缺陷就是信息傳播的嚴密問題。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傳播的來源――新媒體下的信息傳播者科學素養參差不齊。二傳播內容中偽科學現象,如虛假的科技報道與夸大的產品療效。三傳播信息的監管體系不健全。三個方面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這必然導致中醫藥文化傳播過程中的科學性、權威性得不到保證,連中醫藥文化的正確性都得不到保證,那何談弘揚。
3.3“兩微一端”在中醫藥文化傳播中的建議
以微信公眾號為例,基于對白云山潘高壽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知名中醫藥公司的以中醫藥知識傳播為目的的官方公眾號,對“兩微一端”下中醫藥文化傳播提出如下的一些建議與意見:
1.信息來源準確性
中醫藥文化產業要想在“兩微一端”環境下得到長遠發展,就必須完善其傳播體系,建立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中醫藥文化傳播體系。源頭信息的把握是中醫藥文化能否弘揚,中醫藥產業能否發展的基礎。針對新媒體下中醫藥文化知識魚龍混雜的情況,我們必須做好信息來源這第一步。新媒體信息工作人員經驗不足這是事實,但我們不乏高中醫藥文化素養的人員、各大經方驗方研究機構的工作人員、各個中醫院的醫療衛生工作人員,以及各大中醫藥高校的中醫學教師與學生,他們都具有專業的中醫學文化素養,發動起他們,建立像傳統媒體的報紙書刊的網上征文體系,征集中醫藥話題的視頻、文字等,這就自然而然的保證了信息來源的科學性,權威性。這一點,中國中藥雜志和千金藥業的官方公眾平臺做得就不錯,他們開展了微信投稿功能,一旦征用就有相等的回報,這大大激發了大家寫作的積極性,同時也保障了中醫藥素材信息的來源。
2.信息傳播渠道多樣化
發掘“兩微一端”文化傳播特點與中醫藥文化傳播需求的相通點,尋求中醫藥文化“兩微一端”環境下的傳播渠道。新媒體下信息傳播為碎片化,注重輿論炒作,這與中醫藥文化的嚴謹性相悖,用哲學思想考慮事物之間的聯系,尋求二者相適應的部分,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兩微一端”中醫藥文化發展之路。例如,白云山潘高壽公司就在其官方微信平臺上推出了一款戰霾小游戲,以跑酷的游戲方式引入最新的霧霾話題,在游戲跑道中加入口罩、梨、咽喉糖、枇杷膏等防霾必需品,達到了讓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同時達到了寓教于樂的宣傳效果。
3.信息展示模塊化
打破常規,走創新型文化傳播之路。縱觀當下,不管是“兩微一端”平臺下還是在各大中醫藥網站上,體現出創新的極少,很多都未能建有體現中醫的特色板塊,即便是做得比較好的《養生堂》公眾號也是按照媒體傳播模式僅僅分為視頻、文字板塊,而不是按照中醫特色診斷方式開設模塊,如開設針灸模塊、刮痧模塊、日常中醫妙用模塊等。用新媒體的思想發展中醫藥文化事業,融入新媒體元素,如可以在一個中藥公司的官方公眾號上開發中醫藥小游戲,寓教于樂,在歡樂中潛移默化的傳播中醫藥文化知識。如中醫與開心消消樂的結合。
4.信息精準投放人群
準確定位文化消費人群,針對性的加強互動性。利用數據分析技術,根據網絡搜索數據按需求向搜索人群推送不同中醫藥信息,而不是采用無差別的信息推送方式。針對互動性不足的情況,可以根據年齡、中醫藥文化素養的高低開設不同的討論交流平臺,允許大家討論,增加中醫藥的話題性。千金藥業一直致力于保護女性健康,這點在其微信平臺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證明,在其“閨蜜課堂”的小模塊中,引入了“情感說說”、“健康咨詢”、“職場技能”、“生活知識”四個子模塊,從情感、職場、健康等方面全面呵護女性健康,精準的定位,很能討得女性歡心。千金藥業在人群定位上為行業樹立起一塊模板。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10)005(C)-0018-01
前言:在新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分支之一:中醫,如何在市場中不斷發揚光大,是一個擺在所有中醫院面前的一道難題,如何構建中醫院文化,傳承民族文化,創新傳統醫學,是擺在所有中醫院面前的一個難題。
作為社會文化體系在醫療衛生領域的表現方式,醫院文化是一種由團隊精神和文化積累出的,醫院在經營期間及其職工在從事醫療護理工作期間所表現出的共同擁有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道德規范及行為準則等,是醫院在長期的醫療服務過程中所積累沉淀的無形資產和巨大財富,也是一個醫院在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的必備條件。作為醫院的核心競爭力的醫院文化,一方面,它具有醫療行業的自身特色,另一方面,它也具有文化的通性:醫院的內生增長性,職工的內部凝聚力、人才的激勵獎罰機制等;以及醫院的形象所塑造的市場競爭力,如醫院的市場形象、外部信譽,親和力等。
中醫學,源遠流長,曾為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繁衍生息做出過巨大的貢獻,相較于西醫,中醫有著自身的文化特點,這主要體現在崇尚自然,獻身精神等方面。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精髓之一中醫學的傳承者,中醫院更應該大力建設中醫文化,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創建新時代的中醫院。
一、中醫院構建醫院文化的意義和作用
(一)構建核心價值觀:由于歷史發展等諸多原因,中醫院建院時間普遍較短,大多數是在解放后成立的,由于時間不長,且從建院初始往往就形成中西醫并存的狀態,建國初期,我國醫療水平比較低,因此吸收西醫方面較多的先進技術,技術的引進導致意識形態多樣化,有些中醫院因此失去了自身特色,在患者看來,并不比其他醫院更有特色,而要構建中醫院特色文化,則首先需要對中醫院的文化價值觀進行整合,從而提升工作人員的向心力,進而提升醫院的市場競爭力,發揚光大中醫學。(二)提升醫院集體凝聚力一個集體是否優秀,是否團結向上,首先就表現在這個集體的成員擁有共同的價值觀,當員工在一個彼此擁有同樣價值觀的團隊中進行工作,共同的價值觀將會使其形成共同的歸屬感,責任感和榮譽感,構建擁有共同文化的員工團隊將大大提高組織人員的向心力,反過來,人員的向心力提高了,則對于新成員的溶入又將起著積極的作用,這樣不論醫院在市場競爭中遇到什么困難,醫護人員都能心往一處使,力向一處用。(三)提高執行效率一個單位的政策制度制定再好,財務細則規定再細,如果沒有良好的執行力,則一切制度都將成為一紙空文。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來說,如果一個集體沒有良好的向心力,則任何制度與任何命令,都將大打折扣,因為人員的心態積極與否,決定了這個集體的執行效率高下,是否能提升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除了制度控制,物質分配合理外,員工的心理情緒也需要進行調節。因此,構建中醫院文化,創造共同的精神、價值觀與行為準則,才能將醫院的各個部分組合成一個真正的有機整體,進而提高醫院制度的執行力,提高醫院的管理效率。(四)提升競爭力俗話說的好,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在當前的市場競爭下,整個社會生產力迅速增長,市場呈現出服務供應迅速增長的趨勢,于是酒深也怕巷子深了。如今人們在進行服務消費的時候,較以往更加注重品牌效應,所以,現代醫院之間的競爭已不僅僅是醫療技術水平和醫療設備硬件的競爭,各類的軟實力也成為人們選擇的重要指標,樹立醫院的形象與社會聲譽,創建中醫院的品牌形象,從而擴大自身的社會影響力,成為中醫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存之道。
二、構建中醫院文化體系的實施和操作方法
加強中醫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形象和群眾口碑,是當代中醫院責無旁貸的責任。建設中醫文化,需要中醫院通過良好的服務、過硬的技術來實現良好的醫患關系,從而建立良性循環,擴大中醫院的社會影響力,同時,僅僅做好這些工作是不夠的,通過成立院領導掛帥的工作檢查小組,將文化建設任務分配到科室,定期檢查文化建設工作進度,并制定短期和長期的工作目標計劃,將中醫院建設成為中醫文化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的土壤。(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中醫院文化建設是黨和政府振興中醫、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舉措之一,其目的是構建和諧社會。中醫院就在充分認識中醫藥文化建設重要性的基礎上,成立專門負責制定計劃、確定考核方案、檢查工作的領導小組,負責全院的中醫文化建設的領導,醫務科、護理部和門診部統籌協調,確保中醫藥文化建設規劃的有效實施;在計劃實施的過程中,醫院各部門要明確工作職責和內容,制定年度工作目標和可持續發展計劃,形成職責分明、分工協作、有效落實、逐步推進的醫院文化建設責任體系。(二)長遠規劃,持續發展。中醫院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任務,醫院對此要有一個長期規劃,建立長效機制,落實科學發展觀,力爭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通過一些文化方面的元素或者藝術手段展現中醫院文化,營造中醫藥文化環境的氛圍,同時在服務理念上展現傳統中醫文化:杏林春暖、大醫精誠等,構建良好的醫患關系,使人們在需要就醫時會傾向于在中醫院接受治療,從而擴大中醫院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三)加強考核,注重實效。。醫院需要將文化建設列為各科室年度考核目標之一,定期檢查工作進度,并根據反饋信息進行階段性評估,其考核科目包括:理念認同度、工作執行效率和文化表象建設進度等,切實把這項有利于事業發展、有利于體現醫院價值觀念的工作做好、做實、做出成效。
作者單位:無錫市中醫醫院
參考文獻:
[1]顧伯華.實用中醫外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5.18.
[2]唐漢鈞.現代中醫藥應用與研究大系•外科卷[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6.56.
記者:毛主任。作為我國專業從事中醫文化研究與推廣的專家。您對“文化”的概念和內容是如何理解的?
毛嘉陵:世界上對“文化”的解釋有很多,雖然實質上人們已經對“文化”太熟悉了,但要給“文化”下個定義卻并不容易。迄今為止,世界上有一定影響的關于“文化”的定義就高達數百種之多。在這些繁雜的定義中,有一個較為普遍接受的觀點,即“文化是一個與自然相對應的概念,與人類有關的一切都可以納入文化范疇”。所以,有專家說,“文化的本質就是人類化。”總體來說,文化就是人類智慧成果和實踐活動的概括。包括不同國家、地域、民族所特有的道德情操、學術思想、價值觀認知、思維、審美、宗教、信仰、習俗習慣、行為方式、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和各種制度等要素。
記者:有了對“文化”的基本認識,您又是怎么理解“中醫藥文化”的呢?
毛嘉陵:中醫藥文化是中國人對生命、健康和疾病等特有的智慧成果和實踐的概括,包括對生與死的價值觀、健康理念、認知思維模式、診療方式、養生方式、生活方式、藥物處方、醫患關系和運行體制等醫學知識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
記者:發展中醫是不是必須從發展中醫藥文化入手?應該注重哪些方面?
毛嘉陵:“從文化人手發展中醫藥”,目前已成為業內的共識;但往常不少人認為,中醫藥文化工作就是講中醫歷史故事,寫名醫傳奇,傳授中醫養生知識,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儒釋道對中醫藥的影響等。我們認為,這些雖然沒錯,也很有必要,但僅僅如此卻還不夠,因為這沒有抓住“文化”的核心。可是如果再按照“文化的本質就是人類化”來理解,那么,中醫藥的一切都應屬于中醫藥文化,似乎有關中醫醫療、教學、科研等一切中醫藥工作都可以納入中醫藥文化的范疇。很顯然,這樣又太寬泛了,在現實中也沒有任何可操作性。因此,中醫藥文化工作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高談闊論、附庸風雅,而必須抓住問題的關鍵,即挖掘和把握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中醫藥文化工作,從而強有力地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記者:什么是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呢?又有哪些具體工作呢?
毛嘉陵:根據以上對“文化”的理解,我們認為,中醫藥文化具有三大核心――“中醫的價值觀、認知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一是價值觀,即“天人合一”;二是認知思維模式,即“象思維”;三是行為方式,即“道法自然”。中醫藥文化的核心不僅是中西醫之間最根本的區別。也是中醫藥的特色優勢之所在。
因此。我們必須圍繞這三大核心,做好中醫藥文化的三大中心工作:一是,大造聲勢,宣傳中醫藥的“價值觀”。創造中醫藥文化氛圍,為中醫藥發展提供“推力”和“造勢”;塑造良好形象,維護中醫藥利益,與有損中醫的言行進行“斗爭”;宣傳中醫藥的健康觀和臨床上的特色優勢;二是,合理解讀中醫藥“認知思維模式”形成的知識體系。例如。在現代科技文明背景下,如何認識中醫藥知識體系,如何認識科學,科學應是一元化還是多元化,中醫藥是不是科學,為什么說中醫藥是東方科學,中醫藥學科知識體系的發展規律是什么……三是,創意策劃和推廣中醫藥的“行為方式”。匯集中醫藥發展思路,為中醫藥行業發展戰略、規劃、標準、產業模式的制定,發揮咨詢參謀作用;發展中醫藥創意產業,構架面向國內外的大型中醫藥文化傳播平臺和連鎖機構;實現中醫藥學術和科普信息更大范圍和更大規模的有效傳播。
以上這些,也是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的主要工作和奮斗方向。我們希望更多的業內人士認識到圍繞“中醫藥文化”核心開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共同探索如何才能更好地開展中醫藥文化的中心工作。同時,也為提升國家的“軟實力”而努力。
記者:為什么說做好中醫藥文化三大中心工作可以提升國家“軟實力”?
毛嘉陵:自從20世紀90年代初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首先提出“軟實力”的概念后,人們發現,在信息時代,僅將眼光盯住GDP、軍事、資源等“硬實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關注“軟實力”,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軟實力”甚至比“硬實力”更重要。“軟實力”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文化。正因為如此,“文化”成為現在使用非常普遍而又十分熱門的一個詞匯。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努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表明我們黨和國家已經把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戰略著眼點。中醫藥是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必不可少的一個要素:一是中醫藥是我國的原創科學知識體系;二是中醫藥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自然知識方面唯一延續至今、仍然自成一體的一個行業;三是中醫藥是具有中國特色醫藥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振興和發展中醫藥事業有助于增強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不斷擴大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東方科學”:認識發展的新主張
記者:毛主任。您首先提出了“中醫屬于東方科學”的概念,您能否解釋一下“東方科學”指的是什么?
毛嘉陵: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關于“東方科學”的概念,據我所知,最早是由中國科學院朱清時院士和新華社高級記者姜巖提出的,而我僅僅將其引入到了中醫藥領域,以對中醫藥學術體系進行更準確的詮釋。現在有人認為,只有文化才能搞多元化,科學不是文化,只能有一個標準,其實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即使在西式的現代科學體系中。也難以用一種方式解決所有問題,就連英國科學家霍金也承認:“不太可能建立一個單一的、能協調和完善地描述宇宙的理論。”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科學的認知形式、科學知識體系的形態、科學的標準和科學的模式也應當是多形式的,單一的科學認知和管理模式已不適用于當今豐富的科學實踐活動。
因此,在世界向多極點、文化向多元化發展的今天,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科學并非只有西方現代自然科學這一種認識方法、一種表述形式和一種評價標準,它也有多元性。不同的國家和地域都存在不同的文化傳統,不同文化傳統影響下形成的認知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認知方式必然會
產生不同形態的知識或科學。
基于以上學術觀點,我認為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是東方和西方兩大文化體系,它們有著不同的表述形式、認知思維模式、評價方法和學術標準。甚至在很多情況下都是難以相互“溝通”的。以此形成的知識體系或科學。必然是兩套不同的體系。為了促進科學研究和知識創造的“百花齊放”,我們認為有必要將東、西方不同的科學知識體系進行區分。分別稱為“東方科學”和“西方科學”。
記者:那么,“西方科學”和“東方科學”的具體界限或區別是什么?
毛嘉陵:“西方科學”有著鮮明的西方文化背景,起源和盛行于歐美等西方國家,對世界各國具有較大影響,為目前國際上的主流知識形態,也即現代主流觀念所認可的“知識真理”。它以現代邏輯思維方式為主,強調以物質為中心的可證實性:是對客觀事物進行分解、還原研究而形成的知識體系。“西方科學”常常通過對低層次物質運動的研究來解釋高層次的物質運動,但這種方式并不能解釋所有高層次物質運動的問題,這也是其局限性所在。“西方科學“強調可視的物質性、理化性、空間性、結構性,重視普遍規律性,具有微觀化、定量化、標準化、統一化、機械化、線性化等特征。其優勢是能夠得到精確的數據,了解到較為準確的物質變化情況,從而得到針對性強的解決辦法:不足是忽視了對人體整體的把握,忽略了對人與其生存環境之間關系的認識。
“東方科學”起源和盛行于中國,流行于亞洲地區的日本、韓國、朝鮮及東南亞等東方國家,目前處于弱勢地位。“東方科學”以“象思維”方式為主。包括靈性思維、模糊思維等,是對客觀事物進行整體的形象概括而形成的知識體系。“東方科學”常常通過一些宏觀的觀念、經驗和理論來詮釋所有的事物變化,但也有部分知識來源于微觀研究的認識;強調事物的整體性、類別屬性、時間性、功能狀態,重視個體特性,具有宏觀化、定性化、非標化、個性化、隨機化、非線性化等特征。其優勢是能夠在不破壞對象整體的基礎上,進行宏觀的研究,并獲得有關知識:不足是難以避免一些較主觀的臆想,缺乏數據的支持。
“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等是“東方科學”最重要的價值觀,“太極”、“陰陽”、“五行”、“氣”是“東方科學”最基本的學術表述形式。“東方科學”的這些特色和以“人學”為中心的世界觀,與“西方科學”以“物質”為核心的還原論思想正好相對應,可以完美地形成優勢互補,共同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