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18 18:35:5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區域創新戰略,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浪潮中,區域創新能力已日漸成為一個地區經濟是否擁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決定性因素。在促進中部崛起的戰略布局下,如何創建中部區域創新體系,提升中部創新能力,已然成為中部能否從“塌陷”中崛起、促進中部地區經濟發展以及與國家區域經濟戰略目標相協調的核心問題之一。本文從中部區域創新現狀出發,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從創新主體、創新機制和創新環境三方面提出了構建中部區域創新體系的相關政策與建議。
關于如何衡量及評價各區域創新能力,各學者紛紛運用不同的指標選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了核算與考察。但最后的結果,從總體態勢來看,基本相同,即:我國區域創新能力同經濟發展水平相似是東強西弱,從東部沿海地區向西部內陸地區由高到低呈梯次分布;而從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指標的排名來看,這里選用科技部相關課題組的測算結果,2003年,中部六個省份綜合排名除了湖北排名靠前外,其他五省除了高于西部幾個省市外,與其他先進省市差距還很大。可見,中部六省區域創新能力在全國處于中等偏下水平,與西部較接近,而和國內先進地區比,差距還比較大。下面我們具體從以下幾個要素方面來考察分析。
(一)知識創造能力即不斷提出新知識的能力
一方面,從中部R&D經費投入來看,2004年,中部地區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科技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盡管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縮小,但仍未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與上年相比,科技經費支出有所增長,但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下降了0.02個百分點。其中,中部科技投入中政府的R&D經費投入所占比重較大,平均為34.83%。另一方面,從科技產出方面來看,中部六省在國內期刊發表的科技論文總數為48855篇,占全國總數的17.79%;而發明專利受理量僅占全國總數的3.28%,而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更低,僅占全國的0.49%,明顯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
(二)知識獲取能力又稱知識流動能力
中部地區知識獲取能力的平均綜合得分為18.2,與西部地區相差不大,而與東部地區38.63的平均得分相差甚遠。將我國知識獲取能力分為四個等級,2004年的報告顯示,除中部的湖南排名較靠前外,其它省市仍處于第三、第四等級。這說明中部地區的知識流動性不強,合作程度不高。
(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中部技術創新綜合評價遠低于東部,尤其是突出表現在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上。企業的研究開發在研究開發投入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一個重要指標。但從中部創新的重要產出指標看,企業在其中的地位并不高,據《全國R&D資源清查工業資料匯編》數據顯示,在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山西的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中,國有企業分別占47.05%、39.26%、41.16%、51.84%和35%。可見,中部幾個省的工業企業中,國有企業是創新主體,而中小企業和外資企業地位并不高。而且從中測算出的技術創新的經濟績效來看,不僅東部遠高于中部,甚至西部也優于中部。如效率指標中單位科技資金投入產生的發明專利產出、單位科技人員產生的發明專利以及新產品開發費占新產品產值,西部都強于中部。
(四)區域創新環境
一個地區創新的環境包括基礎設施水平、市場的大小、勞動者的素質等硬環境,也包括觀念、政策、文化、制度等為企業創新提供金融支持的軟環境,這些都是制約創新的重要因素。從硬環境來看,中部信息化基礎設施較好,但從2003年各個區域創新環境綜合測評指數上來看,中部綜合測評在區域創新發展水平方面不僅明顯落后于東部地區,且全部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其原因不僅在于中部信息資源沒有得到較好的開發和利用,更主要的在于中部的政策、制度等創新軟環境嚴重落后。
中部區域創新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經濟實力較弱且經費投入不足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GDP水平,直接影響其R&D投入強度、公共教育經費投入強度和區域創新能力。中部曾是我國的糧倉和現代工業的搖籃,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基礎,目前正處于向工業化中前期階段,但由于中部廣大地區以農業為主,“三農”問題突出,因此,中部總體上仍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2003年,中部人均GDP為7810.67元人民幣,按當年匯率折算為970.27美元。據統計,近年來中部R&D經費與GDP的比例平均維持在0.62%左右,而東部和西部的比例分別為1.18%和0.80%。R&D經費投入嚴重不足,中部只能走以使用技術和改進技術為主的技術創新道路,缺乏創造技術的能力。中部地區知識創造能力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研究開發投入低,而中部科技投入中政府的R&D經費投入所占比重較大,相對來說,企業經費投入不足。中部企業R&D經費投入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中部國有企業比較多,經營機制尚未轉變;而中小企業發展不足,工業企業普遍效益低下,自有資金不足;缺乏有效的融資體制扶持,造成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籌措資金困難。因此,企業尚未成為真正的創新主體。
(二)產學研合作水平不高
中部區域創新系統的特點是高校、科研機構自辦產業較多,與企業聯手進行技術創新較少。從企業長遠發展來看,企業與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合作缺乏長期戰略性合作的基礎。這主要是因為:缺少激勵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合作的聯接機制。由于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各行其是的獨立職能,加之它們在時間、空間上和職能上的界限,一方面延緩了高校、科研院所的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時間,使企業錯失贏得競爭優勢的良機;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缺乏必要的資金和試驗場所,使得許多創新不能得以實現。沒有一套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來促進產學研合作,很難建立起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在“共贏”基礎上的緊密合作。
(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落后
中部產業多屬傳統產業,產業重點多在化工、冶煉和交通設備等第一、第二產業,普遍存在人多、社會負擔重、經營機制不靈活、技術創新能力弱等問題;由于中部尚缺乏有效的風險投資機制和高新科技園區,因此以計算機、光機電一體化、信息、金融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非常脆弱,不具有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優勢,而且基礎差,尚處于成長階段,沒有一批成熟的和獨有的核心技術,在區域創新能力上表現為實力弱。
近年來,中部高技術產業規模在全國比重偏低,技術密集度不高。2003年,中部高技術產業的工業總產值為852億元,在全國高技術產業的工業總產值15099億元中所占比重為5.8%,較1995年的8.64%下降了2.8個百分點;中部R&D經費占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28%,低于全國4.96%的平均水平;高技術產業的人均增加值只有5.63萬元,僅為東部10.24萬元的一半。中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為5.73億美元,僅為全國的0.51%,不僅遠低于東部98.60%的比例,而且與西部0.887%的水平相差不遠;同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國比重也有所下降。同時中部高技術產業的貿易額也遠遠低于沿海其它省市,并且貿易逆差大,貿易逆差與進口額比例高達-6.36,可見中部高技術產業還沒有發展起來,國際競爭力非常弱。
(四)創新制度建設落后
盡管中部科研與創新的基礎設施較好,但基于技術創新的制度建設落后,主要表現在:
從正式約束來看,推動技術創新的地方法律、法規和政策不健全。當前,中部有關技術創新的法律和法規以被動地執行全國有關法律法規為主,缺乏具有區域特色的地方技術創新法規體系,特別是在一些有關技術創新的重點領域,如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技術與人才市場的發展等方面政策法規不全,既不利于充分保障創新主體的技術創新利益,提高其創新積極性,也不利于維護技術創新的正常秩序,保證區域技術創新的效益。
從非正式約束來看,中部地處內陸,受歷史因素及傳統文化影響,總體上表現為社會封閉,意識落后,缺乏市場觀念,創新文化氛圍不濃;從政府的角度來看,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行政管理方式沒有根本改變,政府“等、靠、要”的傳統思維固化,政府宏觀調控能力弱,微觀管理過多過細,對技術創新的認識不足,管理不到位,支持不夠。各省無論從政府,還是從社會,都尚未形成一套有利于技術創新的非正式制度,創新軟環境差。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研發一定要突出自身的核心技術優勢,保證滿足企業能夠符合創新驅動戰略的發展需求,也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創新則是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泉,而只有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才能維護好企業的創新需求,這對于企業發展尤為重要。在創新驅動背景下,應該提升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保護意識,不斷激勵企業向前發展,并維護好企業的權益。
1 知識產權管理與創新驅動理念分析
1.1 新驅動下的知識產權內涵
根據創新驅動戰略的要求,企業應該順應國家創新戰略的轉變,我國應該超著制作強國轉變,企業則應該充分認識到創新驅動背景下的知識產權內涵。一般來說,知識產權內涵涉及到很多的方面,具體就制造業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外觀設計、科學發現、人類活動的科學發明;商標與服務模式;制止不正當競爭;工業、藝術、文化領域中的智力因素而產生的相關權利等。
1.2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概述
所謂的創新驅動,并不是沒有根據憑空而來,大部分都是在創新經濟的帶動下而出現,能幫助實現企業的多元化經營需求,以滿足較強的國際化競爭。一般來說,創新驅動主要涉及到以下三方面的內容[1,2]:一是,協同創新,企業應該具備多元化的發展方向,市場經營中的協同創新的模式則是優化選擇方向,能夠結合多目標開展工作,充分考慮多種因素的結果上研發出綜合性產品;二是,不斷推動企業自主創新,利用集成化、原始化的創新模式,并充分考慮“產-學-研”模式,進行企業發展創新;三是,大力發展體制創新,逐步通過各方努力來保障“市場-政府-科研機構”的體制逐步完善,能夠綜合政府政策優惠、經營能力以及科研單位的創新能力的優勢所在,進一步提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讓企業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
2 創新驅動下提高知識產權保護的作用思考
縱觀我國知識產權發展的歷程,可以認識到,其主要是依賴于相應制度方面的發展而壯大。相比與西方發達國家來看,相關的制度建設則存在著本質區別。西方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具有較早的研究基礎,經過多年的總結,有著不可估量的沉淀性優勢,我國這方面卻有著不小的差距。從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可以看出,創新驅動對于國家知識產權變革具有明顯的積極方面的影響,另外,也不可否認,知識產權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助動著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深化發展[3-4]。
第一,有利于實現知識產權信息的進一步擴散。通過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視,能更好地保護創新,同時,利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實現保護創新技術。通過知識產權的管理單位,能夠快速方便的查找到專利的必要信息,能夠實現在信息化背景下,專利技術的傳播和查詢,這樣能夠有效避免重復研發的精力和成本,也能從另一個角度來提升技術經濟轉化的速度,能夠實現知識產權維護和創新驅動的相互結合。
第二,保證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進一步提高,鼓勵開展自主創新活動。可以看出知識產權保護和創新驅動具有密切的相互關系,創新驅動能夠有效在一定范圍內擴大知識產權的范圍,另外,還能夠將其視為有形資產而給予一定的保護,使得知識產權歸屬性進一步明確,保證技術創新具有獨特的社會地位。同時,還能有利于企業增加經濟效益,提供宏觀方面的保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必然會使得企業創新的欲望和能力進一步提升。
第三,保證企業具有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隨著創新驅動的影響,企業經營意識也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于自主創新非常重視,同時,知識產權也能保證實現技術維護,這種企業就具有國際競爭力,能更好符合國際市場競爭的要求。利用專利技術保護,能夠使得國外技術進入中國市場擔憂有所降低,有利于深化我國市場改革。
3 企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措施
第一,樹立創新驅動產權管理的戰略。隨著創新驅動的發展,技術創新能夠提升企業競爭力,企業也急需保證自主知識產權管理水平。所以,企業應該重視如何樹立知識產權管理戰略,切實加強企業對于技術創新的保護。應該結合知識產權的管理發展,從企業實際出發,保障專業的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建立,全方面高效提升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水平。從細節工作入手,在每個環節中都融入自主知識產權的維護工作。應該勇于應訴侵權事件,決心維護好自主知識產權。保證全員都樹立知識產權意識,維護企業的創新發展。
第二,進一步加強產權管理機構與制度建設。結合多年的實踐經驗,再加上對于大型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分析,較為復雜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往往都配置在大企業中,基本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到人力資源管理、法律維護、專利管理以及財務管理等方面,同時,這部分的知識產權管理單位也具備足夠的權利,全權負責來處理企業知識產權問題。所以,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產權管理機構與制度建設,從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可以進行不同層次以及區域的劃分,實現知識產權的小組管理模式,這樣能夠具備較為靈活的工作方式,使得知識產權管理具有較高效率。
第三,設置合理的獎勵和分配機制。基于創新驅動的技術研發或是技術保護,其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因此,應該結合企業發展遠景,利用必要的經濟激勵制度,有益補充相關的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戰略。可以根據企業發展,確定不同級別的獎勵,這樣也是對于技術研發人員的肯定,避免出現技術資產的流失。另外,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團隊也能從此獲利,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將其支付給知識產權管理部門,保證正常知識產權工作的開展。
4 結束語
隨著我國強國計劃的提出,創新驅動戰略則是我們要格外重視的一項發展戰略,能夠更好幫助企業來認識知識產權管理。兩者之間呈現出相互補充、相互發展的特點,創新驅動極大化地促進了知識產權管理的發展,而知識產權管理能起到有效保護創新驅動的作用。所以,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來看,應該充分利用好創新驅動的機遇,保證自助知識產權維護水平的提升,最終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產品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朝暉.創新戰略績效評價的國際比較及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08(2).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0-0290-03
一、引言
建立區域綠色創新體系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產業發展所面臨的環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式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在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貿易自由化大背景下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成為國際大勢所趨。要實現結構的優化升級,就必然要建立區域綠色創新體系以緩解當前的資源環境壓力,對于我國經濟的結構優化升級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綠色創新績效普遍較低,其中,傳統產業結構剛性是制約區域綠色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障礙之一。因而,提高區域綠色創新能力,必須將綠色創新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構建基于綠色創新的現代產業體系。其實現模式是建設城鄉融合的綠色產業體系,并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
二、以企業為主體的區域綠色技術創新戰略
綠色技術創新戰略有若干層次,采用何種層次的戰略,一般會依據企業所處的環境及自身綠色技術創新能力進行選擇,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戰略可以分為以下幾種:被動型戰略、參與型戰略、主動型戰略及創新型戰略。
1.被動型戰略
被動式戰略是指在參與綠色技術創新的企業,從綠色環保角度來看,其創新的最終用途是來實現工業“三廢”的綠色無公害,實現清潔生產。在這個戰略中,在綠色生產技術的前提下產生的廢物進行處理,通過廢物分類,處理資源再利用和垃圾焚燒等手段,以減少環境污染的技術流程。一般規模較小采用被動型戰略的企業其綠色技術創新過程如圖所1示。
2.參與型戰略
參與型戰略是指參與綠色技術創新的企業,不僅通過終端處理技術,更強調工藝設計,使用綠色創新技術。綠色創新技術主要是用在生產過程中節約原材料,替代,回收,減少廢物和過程的變化,減少廢物排放的措施。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綠色工藝創新是最重要的創新內容,開發出一種基于企業能有效利用的綠色技術工藝流程,并以某些技術引進為輔,企業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綠色技術引進投資策略,運用此策略,公司規模一般高于平均規模。企業的目的不僅僅是實施綠色環保技術和清潔生產,同時也降低了生產成本,也承擔了減少對環境污染的責任。參與型戰略企業其綠色技術創新過程可歸納如圖2所示。
3.主動型戰略
主動型戰略是指綠色技術創新的企業,除了重視綠色技術的最終使用,它也側重于遵循綠色產品創新戰略規律研發綠色產品。確定綠色產品的技術標準有三個:(1)生態,也就是說,在使用過程中降低能耗產品的使用,不會造成污染排放,不會產生環境污染;(2)生態化生產,即材料的選擇及管理,生產過程,輔助生產過程和資源分配過程中,選擇一個有利于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減少能源消耗的工藝流程和技術控制系統,不會污染環境;(3)生態化的廢物處理與資源再利用。對已完成產品生命周期的廢棄品,其處理和處置必須符合生產要求,如拆裝方便,便于回收或安全處置對廢棄品的資源再利用不會產生污染,實現清潔生產。
采用主動型戰略的企業其綠色技術創新過程如下圖3所示。
4.創新型戰略
創新型戰略是指企業在進行綠色技術創新時,除采用末端處理技術、綠色工藝、綠色產品設計外,還需要對企業的組織機構、人力資源以及企業文化等方面進行變革以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的一種戰略,見圖4。
三、綠色技術創新的服務體系
區域綠色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若想更好地發揮作用,使參與綠色技術創新的各個主體能圍繞著綠色技術創新目標行動,使綠色技術創新向著更高、更新的層次均衡發展,離不開堅實有力的綠色技術創新服務體系的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的服務體系包括法律制度體系、財政稅收體系、融資體系、技術產權交易服務和技術開發服務體系等。
1.法律制度體系
綠色技術創新,需要有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支撐。綠色技術創新法律制度體系主要包括綠色技術產權法律制度、綠色技術企業法律制度、綠色技術市場法律制度和綠色技術政府法律制度。
(1)產權法律制度
構建綠色技術創新產權法律制度體系,通過劃分、確定、界定、保護和行使產權的一系列規則,使產權關系制度化,依靠規則,尊重、承認或行使產權,如果違背或侵犯產權規則,就要受到相應的制裁或懲罰。通過明確和固化產權關系,對產權制度進行規范與創新,建立一整套綠色技術產權激勵制度、產權管理制度、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制度以及產權交易制度,為綠色技術創新提供一種最經濟、最持久地綠色技術創新激勵機制,使綠色技術創新者與綠色技術創新成果之間建立最直接的綠色經濟關系。
(2)企業法律制度
建立綠色技術創新的企業法律制度,按照知識知識產權為導向,以生態系統優化為基礎的本質要求,通過建立綠色技術創新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綠色技術產權保護制度、綠色技術標準體系、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制度、綠色技術創新的成本管理系統,把對生態和環境保護納入企業行為規范,使企業關心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促進綠色技術創新及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3)市場法律制度
通過構建一個綠色技術創新的市場法律制度,以保障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的建立。市場法律制度,包括環境標志制度、政府綠色采購制度、綠色技術知識的普及倡導綠色消費,也包括對綠色產品市場中非綠色技術產品的規范,消費者選擇的因素,以及為制造商使用綠色技術觀念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開展公平市場競爭,提供綠色技術產權激勵的商業模式,以市場為基礎的綠色產品,綠色技術創新,鼓勵企業產生強大的創新動力的市場化制度設計等。
(4)政府法律制度
構建綠色技術創新的政府法律制度,通過建立綠色技術創新決策和規劃系統,綠色科技評價制度,綠色技術創新風險管理制度,綠色技術創新成果獎勵制度,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的稅收法律制度,綠色技術創新的行政執法制度,綠色技術創新的投資體制和相應金融和法律制度,提高綠色技術創新風險防范的水平,穩定綠色技術創新資金來源,鼓勵創新努力的總體規劃,為綠色技術創新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保護創新的發展積極性。
2.財政稅收體系
在過去的十年中,北京房山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敢于沖破傳統觀念和體制機制束縛,遵循現代教育規律、教學規律、人才成長規律,推動幼、小、中、職、成等各級各類教育有機融合、互為補充,初步構建起一個支持城鄉二元社會結構轉型的綜合教育體系,走出一條具有廣泛借鑒意義的區域教育創新發展之路。
創新思路 優化結構
城鄉二元的社會結構和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是我國改革和發展面對的兩大基本問題,也是制約區域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瓶頸。
房山是首都城郊的農業和人口大區,平原、丘陵、山區面積各占三分之一。新世紀初,這里雖然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但由于受自然條件、區域經濟等因素影響,山區人口居住分散,生產生活水平相對低下,面臨教育體系殘缺、學校布局分散、辦學效益低、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
2001年,房山區進行了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撤銷了原來的教育局、成人教育局、區政府文教辦,組建了現代意義上的區教委。
新成立的房山區教委堅持從實際出發,經過深入調研和充分論證后,大膽提出了房山教育發展的宏觀策略,即堅持“一個思路”,突出“兩大主題”,實現“兩個轉變”,達到“三個聚焦”。
十年來,這個宏觀策略在房山教育系統逐步深入人心,成為引領區域教育創新發展的靈魂。
為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房山區教委以教育布局結構調整為抓手,堅持以政府為主導,走規模辦學之路,打破鄉鎮區域界限,創造性地啟動了“山區教育工程”。投資3.78億元,在城鎮地區新建2所、整體改造2所寄宿制中學,將山區10所中學一次性外遷;將山區31所小學一次性集聚為14所,實現局部寄宿制;充分利用騰退教育資源,興辦鄉鎮中心幼兒園8所、鄉鎮成人學校8所。
“山區教育工程”的實施,直接推動了房山山區教育現代化進程和教育均衡化發展,并由此帶動了山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生態涵養區建設,是全國同類地區優先發展教育,充分發揮教育先導性、基礎性作用的成功典范。
整合資源 健全體系
在辦好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實現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協調發展,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形成學習型社會的基礎,也是滿足人民群眾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需要。面對基礎教育較為完善,學前教育、職成教育十分薄弱的現實,房山區實施了學前教育和職成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2001年,房山區只有2所市立幼兒園和幾所鄉鎮自辦幼兒園,運轉十分困難,學前三年兒童入園率不足30%。而且在當時,一些地區出現了向社會拍賣、轉讓公立幼兒園的現象,“公退民進”、“市場化”成為學前教育改革主方向。
這種形勢下,房山區教委頂住壓力,率先開辟了政府主導新思路:堅持走農村幼兒園公辦化之路,將鄉鎮中心幼兒園的建設納入教育督導評價體系,努力構建以市立園為示范、以鄉鎮中心園為骨干、以民辦園為依托、社會多元參與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首先,確定鄉鎮中心園的獨立法人資格,把中心園人員工資和公用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按國家標準為幼兒教師核定編制。其次,利用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的時機,對騰出來的校舍加以改造,優先用于興辦鄉鎮中心幼兒園和分園。再者,對適合從事學前教育的中小學超編教師,采取集中培訓和內部培訓相結合的方法,及時進行轉崗培訓。同時,及時補充國家教師,優化幼兒教師隊伍。
如今,當“入園難”、“入園貴”成為社會熱議話題時,房山學前三年兒童入園率已悄然達95.89%,提前10年超額完成《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學前教育發展目標,走在了北京市和全國前列。
為改變職成教育相對滯后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房山區利用中小學校布局調整的機遇,在每個鄉鎮確保建立一所社區成人職業學校。確立社區成人職業學校的法人地位,核定人員編制,將其建成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教職工從中小學分流教師中加以解決,公用經費由區財政負擔。同時,召開以職成教育改革為主題的教育工作會,集中解決了原有三所職業學校隸屬三個部門的歷史問題,保留和重點建設兩所中等職業學校。依托結構合理、功能多樣、自主發展、靈活開放的現代職成教育體系,房山區每年深入開展各級各類職業培訓和成人培訓15萬人次。
通過十年的努力與探索,房山區走出了一條學前教育領先發展、基礎教育均衡發展、職成教育快速發展之路,初步建立了幼小中職成等各個學段相互銜接、相互融通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實現了教育現代化的目標。
內涵發展 提高質量
區域教育創新發展中,如何防止單純追求規模、搞外延擴張而忽視提高教育質量的傾向?房山區教委較早地意識到,各級各類教育必須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重新認識德智體美勞五育關系。教育的本質工作就是教育孩子學做人、學做事。德育是靈魂,智育是生命,體藝見特色。美育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其心靈美與行為美和諧統一;勞育的目標是培養勞動情感、養成勞動習慣。在理清五育關系的基礎上,圍繞“德育”,提出學科德育、全員德育,把德育滲透到教育過程當中;圍繞“智育”,提出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為尺度的課堂質量標準;圍繞“體育”,提出培養體育道德、普及體育知識、掌握體育技能、養成體育習慣等六大目標任務,把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嚴格區分開來。
――著力建設標準體系。制定并實施了“各類人員的崗位職責”、“各類工作規程”、“課堂質量標準”、“階段性質量標準”、“人員考核標準”等標準體系。
――著力構建動力機制。形成了以課堂質量評價為中心的教師考核和績效工資機制。
――大力推動教師專業化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必須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狠抓以職業生涯為載體的內驅力和以專家引領為載體的外驅力建設;搭建以教科研為載體的理論成長平臺、以基本功大賽為載體的技能提升平臺和以網上備課為載體的集體成長平臺;加強師德建設、培訓體系建設、教研組建設和學習型學校建設。
經過十年的不懈探索,房山區在教育管理上實現了從結果式管理向過程性管理的跨越,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全區義務教育入學率、鞏固率、完成率保持在99.9%以上,高中階段普及率從2001年的90%提高到2011年的99.9%。高考升學率由上世紀末的不足30%上升到2011年的94.15%,連續八年超過北京市平均水平。
外延投入 改善條件
教育投入是支撐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資,是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公共財政保障的重點。
為保證全區教育事業健康發展,房山區教育正常性支出一直保持增長態勢,年度教育支出由2001年的2.8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15.83億元。近十年來,教育正常性投入總額達77.11億元。公用經費從無到有,從部分保障到全部保障。在落實國家有關工資待遇的基礎上,歷史性地提高骨干教師、班主任、市區級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和特級教師的補助津貼標準,政府每年投入資金從原來的63.85萬元增加到762.08萬元。
此外,在每年投入1500萬元落實“兩免一補”政策的基礎上,創造性對山區外遷中學生采取“三免兩補”政策。從2006年起,每年區財政投入840萬元,用以保障家庭生活相對困難的學生接受義務教育。
在保障教育經費的同時,緊緊抓住北京市大力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機遇,利用教育經費向農村傾斜的政策,創造性地劃分了區、鄉(鎮)兩級政府職責,完善鄉鎮政府教育工作評價體系,從而形成了市、區、鄉(鎮)三級政府改善辦學條件的分擔機制,極大地加快了標準化建設進程。2001至2010年的10年間,教育發展性投入累計達35億元,新建和改造學校330所(次),新建和改造學校面積300多萬平方米,全區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解放思想 實事求是
房山區域教育在十年改革創新中實現了大跨越,成為社會肯定、群眾滿意的民心工程。調研組認為,房山區域教育創新并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
中圖分類號:G644;G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8(c)-0152-02
為應對國家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對高等教育創新驅動的新期待,高校應樹立“主動適應、主動服務、引領創新、促進創新”的理念,積極開展國際地方行業繼續的戰略性研究、涉及國計民生重大問題的公益性研究,以成果轉化為重點,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推動技術創新轉變為技術進步,有效服務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總之,各高校若想在新一輪的科技浪潮中獲得新新突破,必須契合國家發展戰略需要及產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機遇,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大力實施產學研及區域合作戰略。
1 產學研及區域合作戰略助推高校特色化發展
從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來看,主動服務國家社會需求往往是大學迅速崛起的重要條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批世界知名高校投入到產學研的實踐當中,產生了美國的“硅谷”、北卡羅來納三角研究園、日本筑波科學城、英國劍橋科學園、蘇格蘭硅谷、以色列硅溪、臺灣新竹科技工業園等著名高科技產業基地。高校在支撐這些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的同時,在人才培養質量、專業建設、大學文化形成方而也得到了快速發展。
以英國華威大學為例,是典型依托和工商界的密切聯系獲得發展的頂級高校。1984年學校建立科學園區,截止2012年園內共設有超過70家高科技公司,校企華威制造集團是歐洲最大的制造中心。學校與金融界、商業界以及制造業超過1500個企業建立了非常密切的聯系,包括許多知名跨國公司,通過解決這些企業所真實面對的難題,學生和教員可接觸最前沿的技術與思想,成為畢業生步入社會很明顯的優勢。
隨著我國加快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的建立,各高校加快了產學研及區域合作的步伐,特別是985高校,較早開展了產學研實踐并取得一系列成績。以同濟大學為例,依托同濟優勢學科如建筑設計、城市規劃、土木工程、環境、交通、經濟與管理等的吸引力,形成以城市設計等相關研發設計服務為核心的知識型、生產型服務業集群。學校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產業集群中以研發設計為主產值占區域總產值的70%多,80%左右的創業者為同濟教師或校友。創建“政府―高校―產業”協同推動的新模式,實現“校園―產業園區―社區”三區聯動,構筑了較為完整的“學科鏈―技術鏈―產業鏈”知識型產業生態鏈。同濟科技園提供大力支撐:建立了投融資、項目申報、人力資源、創業培訓、市場推廣、專業中介、評優評先、財務專業孵化服務平臺;搭建完善了大學生創業服務平臺;建立實施了聯絡員、輔導員、創業導師的企業服務工作機制;逐步形成了“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三級孵化服務體系。
產學研和區域合作戰略在高校特色化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不少高校在辦學理念和實施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和差距。如缺乏學校的統籌規劃,組織機構缺乏統一協調;對企業需求了解不夠,缺乏對企業缺乏引領企業發展的前瞻性研究;師資隊伍特別是年輕教師缺乏企業實踐環節,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強; 科技園載體資源不足,在國家新一輪創新驅動產業轉型的過程中,基礎薄弱;產學研與人才培養有一定的脫節;能承接學校產學研政策相對獨立的技術轉移載體需要繼續強化等。
2 產學研及區域合作戰略實施路徑
針對這些問題,并結合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新要求,高校應從機制體制、學科結構、平臺基地、師生參與幾個方面著手提升產學研及區域合作戰略。
2.1 完善體制機制,為產學研和區域合作建設提供支撐保障
建立和完善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和合作機制。鼓勵教師以職務成果創辦企業,推動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向企業研發機構流動,推行知識、技術和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的政策建立,重獎獲得重大研究突破和重大技術發明、科技成果轉化取得重大效益的科技人員。應更好解決股權激勵如何落實到具體的科研人員身上,增強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支持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研究和自主創業,建立專業學位研究生校外實習基地的評估辦法。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按照創新平臺功能確定不同的投入和運行方式,探索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機制。
建立科學合理的分類評價機制。對從事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的教師,在職稱評定及業績考核中,應重點考核其成果轉化創造的經濟效益及企業的評價。建立靈活高效的協調管理機制。由相關職能部門制定適宜推進產學研的協調措施,組織和協調教師在跨部門、跨學院和跨專業之間的協作,引導教師積極承擔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職能。進一步完善、深化研究生科研助理機制,充分發揮學生特別是研究生科技創新和服務社會的生力軍作用。
建立快速有效的溝通反應機制。組織校內外知名人士和專家,認真研究區域需求、行業需求和融入模式,贏得地方政府和企業信任,服務區域社會,進入行業主流。密切跟蹤企業產品技術發展的方向和需求,通過開展有企業支持的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集成,直接參與企業開發活動,加強與企業的技術與管理合作,壯大產學研聯盟。
2.2 優化內部結構,增強產學研和區域合作的內在能力
科學規劃學科專業結構和產業急需的學科專業。學科專業結構要主動適應產業發展高端化、高質化 、高新化要求,實行學科專業結構動態調整機制,培育地方支柱產業與新興瞄準重大產業化項目和高新技術產業需求,組建優勢特色學科群。推動有條件的專業和研究領域深化國際化合作。把國際化的在落腳點向“協同創新”靠攏,通過資源共享,實現學校跨越式發展。緊密契合國家戰略發展,加強和產業界的聯系,緊扣國際大潮,加速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為目標。注重學科建設定位與國家重大產業、科技發展潮流的有機結合。
校區功能改造升級,打造以學校特色專業為中心的產業集群。建設開放型校區,形成知識外溢,實現園區內部知識、技術、信息等資源的共享,支持校內資源對研究機構、企業、社區的開放共享。通過立體化、深層次的產學研用合作體制機制,以服務國家和地方發展帶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以科技成果服務企業行業發展的需要,以先進的思想理念引領都市先進文化發展,發揮咨詢、智囊作用。
2.3 加快平臺基地建設,促進產學研和區域合作實質性發展。
建立對應學校不同層次區域產學研合作基地。積極籌建產業研究院,聚焦核心技術和關鍵領域,依托產業化論壇和產業化信息平臺,匯聚熟悉技術、市場和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建構不同層次的產學研合作科技創新平臺,注重區域示范研究院建設。與國際知名機構成立“學校-企業”聯合研發中心,進行對口共建研究。加強與中科院等研究單位的合作,共建高水平的實驗室和研究中心。通過產學研合作辦學,建成多個能反映本專業領域最新發展趨勢、學科覆蓋面廣、實踐教學功能完備的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
強化學校技術轉移中心的作用,全面激活產學研合作技術供方機制。成立技術轉移中心,作為技術成果展示、對接、洽談交易的窗口,幫助技術轉移中心由“虛”變“實”。技術轉移中心可與地方政府合作,主動對接需求,建立政產學研型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同時要重視并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注重同中小企業合作以及成果轉化。
學校爭取地方政府建立合作,構建學校與企業、地方政府的信息交流渠道,對接需求,完善組織運行機制,共同搭建重點專業的產學研公共服務平臺、大學生創業孵化平臺及實踐、就業基地。完善地方合作工作體系,為學校在地方合作、企業合作領域的決策提供咨詢,推動合作項目的實施。通過這個平臺有人才、有儀器設備、有技術、有服務人員,把學校的資源整合起來,通過平臺為地方企業、社會提供專業知識服務。成立地方社會經濟研究智庫,為地區社會發展提供咨詢和建議。
將科技園區的拓展和功能完善納入學校產業的整體規劃。利用科技園區、學校資產公司的平臺籌措產業化基金、投資基金,服務學校和地方發展。重點完善企業孵化、技術支撐、技術服務三大平臺建設,深化科技金融與知識產權服務平臺建設,提升園區入駐企業核心競爭力。
2.4 重視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鼓勵師生參與產學研合作和區域合作。
鼓勵具有工程能力和市場意識的教師參與產學研合作項目,鼓勵教師投身學校舉辦(參股)的科技企業。依托校內產學研平臺,設立“科技特派員”,鼓勵知名學者、教授參與地方產學研活動。學校設立企業特聘教授崗位或者講席崗位,吸引優秀的企業家到學校任職。引進業界師資加入工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以彌補現有師資工程實踐經驗缺乏的問題。
培育知識服務團隊,將知識服務能力納入學校未來發展和研究型大學建設的主要戰略體系。通過遴選培育新的知識服務團隊投入區域產學研活動,不斷探索創新創業人才、知識資源、知識產權、社會服務方式和技術轉移等發展新機制。此外,知識服務團隊建設需不斷推進,實現品牌知識服務團隊、優勢知識服務團隊和特色知識服務團隊的健康、持續發展。
培養創新創業的人。建立科研項目、科研平臺和創業創新基地向學生開放的機制。推動與企業合作,建設相對穩定的“研究開發―實驗教學―實習培訓一體化”的本科生、研究生實習基地,實現從社會實踐到專業實踐的轉變。根據行業、企業需求和具備的條件,加大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培養基地的支持力度與范圍;強化與相關科研單位的合作力度與深度。在規模上擴大產學研合作項目數量,從產業鏈、產業群著手,打造出符合學校特色的鮮明模式。
完善、深化研究生科研助理機制。積極鼓勵研究生畢業后利用導師的科研成果進入科技園創業。未來應繼續深化專業學位研究生、工程碩士與企業博士后建設工作。組織調研,選出條件成熟的院系和專業,試點為企業定向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或管理人才,并與企業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3 結語
總之,高校推行產學研和區域合作戰略是獲得跨越式發展的機遇。高校應以產業需求和區域需求為中心、以行業及區域發展的重大技術問題和社會問題為導向,建立有利于學校與企業及區域社會融合的新組織形式和管理機制、運行機制;進一步提升學校與企業及區域發展的結合,推進相關學科深層次融合行業主流和社會發展主體;提升學校教師服務行業和區域發展能力,提升學校創新人才培養能力和特色,提升學校對行業及區域發展的影響力和貢獻度,全面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提高支撐和引領。
參考文獻
[1] 別敦榮.大學排名與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1).
[2] 曹昭樂.華威大學“彎道超車”發展分析[J].大學:研究版,2014(12):56-63.
[3] 樊亞明,王鳳玉.經營大學:英國華威大學辦學理念探析[J].重慶高教研究,2014(2):103-106.
[4] 陳強,趙程程.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發展中的政府策動演化路徑研究[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09-116.
[5] 葉志明.從科學、技術和應用的關系談產學研人才培養[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9(10):18-19.
,**區依托“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積極推進省委“兩創”戰略,使遠教平臺成為服務“兩創”的重要載體。全區先后投入資金*多萬元,開展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站點建設工作。到目前為止,共建成各類遠程教育點*個,其中農村*個,社區*個,家庭播放點*個,并逐漸將站點向“兩新”組織、商務樓宇及事業單位延伸,基本實現了區遠程教育網絡的全覆蓋。
創新學用模式服務兩創。探索建立“遠教家庭播放點+產業基地”模式,推動農業產業發展。該區在蜜梨、葡萄、白茶、蔬菜特色產業中建立了*個遠教實踐基地,同時將遠教課堂延伸到這些種養殖大戶家里,建立遠教家庭播放點,將培訓內容與實踐操作緊密聯系起來,使播放點成為農民朋友技術學習交流的場所、致富的新平臺。如洪塘街道圍繞主導產業蜜梨,建立了蜜梨種植基地,同時將遠程教育播放點建到了種植大戶陳海珍家中,利用家庭播放點經常組織周圍一帶種植戶到家中學習和交流,通過遠程教育今年基地蜜梨產值有了較大的增長。
強化農技培訓服務兩創。著眼于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充分發揮遠程教育信息量大、覆蓋面廣、方便快捷的優勢,通過專題講座、在線答疑等形式對農民開展技術輔導。兩年多來,全區通過遠程教育參加學習培訓的黨員干部和群眾達到了30萬人次,有效提高了黨員干部群眾的致富本領。各地還有計劃的組織農民群眾收看種養殖、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和家畜家禽常見病防治等各類農技方面課件,成效明顯。如去年*月份,**鎮**村大面積暴發褐飛虱,農民損失慘重,針對這一情況,慈城鎮金沙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點適時推出了防治褐飛虱技術,該村農民及時學到了這一技術使種植的晚稻免受損失。
市場信息服務兩創。遠程教育操作員、黨員志愿者指導農戶提升計算機水平,學習開展網絡交易,使他們學會了不出家門也能做買賣,使以往“挑起肩頭賣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得到很大拓寬。依托遠程教育網,村民們還能經常查詢市場信息,及時掌握市場行情,把握銷售時機,收入也有了明顯提高。如慈城鎮毛岙村村民竺國華參加了計算機培訓后,在家里裝上了電腦和網絡,開始上網推銷農產品,去年,不出家門就賣出去*公斤楊梅。慈城鎮三勤村村支書陳安明經過遠教輔導隊的專家現場解答,及時解決了白茶銷售時機問題,去年該村僅出售白茶就有136萬元的收入,農民人均收入*元。截止目前,該區通過遠程教育網共各類市場信息*余條,幫助農民有效提升了銷售收入。
主動送技能服務兩創。將在遠程教育網絡上下載的最新學習資料刻成光盤,送到海員等長期在外的群體手中,幫助他們提升服務兩創技能。如針對轄區內企業多以海運、漁業為主,企業里的黨員需要長期隨船出海的特點,孔浦街道開展“三上船”服務,即“教育資料送上船、遠教課堂開上船、模范作用帶上船”,將實用技能、時事學習等遠程教育課程下載制作成光盤,并配備相關學習資料送上船,讓這些長期出海的黨員在船上也能參加正常的遠程教育學習。在學習遠程教育課程后,還在船上開展“黨員技能大比武”,根據黨員在船上捕魚的數量、速度、履行職守以及安全生產情況,評選出“技能標兵”,給予表彰。這一舉措在提高海員們思想素質水平、業務技能的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海上生活。
(二)區域“中心城市”戰略下慶陽城市創新中的問題
從區域“中心城市”的戰略視角來審視慶陽創新的發展,還存在著許多重要問題,達不到慶陽“中心城市”發展戰略對于城市創新發展的要求。
1.文化創新層次低,區域影響力不夠
慶陽的文化主要以紅色文化、農耕文化、岐黃文化為代表,又初步形成了紅色旅游、文化生態旅游和香包刺繡三大文化產業。目前紅色旅游和香包刺繡產業已初具規模。
從區域“中心城市”戰略來審視慶陽文化,存在著文化創新層次低,區域影響力較小的問題。以南梁革命紀念館為代表的紅色文化,雖然經過近年來的研究和產業化運作,在區域內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在普通市民當中,對于慶陽“兩點一存”重要歷史作用的內涵,普及度依然很低。對于慶陽的民俗文化,區域內影響力更小,這影響著民俗文化產業的整體營銷,也影響區域內城市對于慶陽“區域中心”城市的認可度。
2.產業創新速度慢,產業區域整合能力差
慶陽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具備非常好的資源優勢,但是由于專業化程度低、科技貢獻率低等因素的影響,[6]產業創新速度慢,整合周邊城市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的能力較低。慶陽工業主要以能源化工產業為龍頭,但是產業鏈短,缺乏深加工,產業創新缺乏動力,沒有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整合區域產業資源。
3.服務創新水平低,服務產業區域競爭力低
雖然近年來服務創新有了較大的進步,但是從整個區域來看,慶陽服務創新科技含量低,創新競爭力不足。高速公路建設速度緩慢,雖然處于區域幾何中心,但是和周邊城市互聯互通水平較低,鐵路目前僅有西平鐵路過境長慶橋,西銀高鐵(西安到銀川)規劃在2015年底開工,鐵路運力非常有限。旅游和信息產業缺乏創新動力,科技咨詢和市場服務創新能力在區域內和延安、咸陽等城市比較有較大差距。整個服務業創新水平低,在區域內競爭力不高。
三、區域“中心城市”戰略下慶陽創新發展策略
慶陽市打造區域“中心城市”的戰略自2011年提出,至今已有4年的時間了,可是慶陽還遠沒有完成區域“幾何中心”向“服務中心”的嬗變。
(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產業和服務創新層次
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創新的基礎,決定著城市產業創新的速度和高度,也決定著服務創新的層次。
1.基礎設施建設有助于提高產業創新速度
從產業創新的主要途徑來看,無論是產業轉移和產業集群還是產業融合都受到基礎設施水平的制約。慶陽地處西北地區東部,要承接東部沿海的產業轉移,目前基礎設施都不足以適應在“區域中心”城市戰略下的產業創新要求。
首先,慶陽目前的交通設施無法適應打造“區域中心”城市對于產業創新的要求。慶陽的物流業主要依靠公路交通,而其目前建成的高速公路僅有1條,二級公路有建設密度17.5km/100km2,遠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40.2km/100km2。要拓寬、加深能源化工產業鏈,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實現產業區域融合,交通運輸設施建設仍然需要加大規劃和建設力度。
其次,城市供水和能源設施建設層次無法適應打造能源化工基地和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需求。慶陽市工業和居民用水主要靠八家咀水庫供水,市郊居民用水主要靠開采地下水。天然氣基本能夠保證城區居民生活所需,在保障營運車輛的用氣需求方面還有很大缺口。
2.高層次基礎設施可助推慶陽由“幾何中心”向“服務中心”轉變
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城市競爭日益表現為城市群的競爭。只有在區域經濟板塊中找準位置,切入區域價值網絡,才能發展并發揮更為持久的競爭優勢。慶陽應審時度勢,超前規劃,積極、主動地與周邊區域城市群建立產業、環境和制度方面的有機聯接,有效實現城市功能價值的最大化。
慶陽位于陜甘寧三省交界處,在蒙陜甘寧經濟區中處于地理上的幾何中心,具有不可替代的區位優勢。目前,已基本實現了同西安、咸陽、延安的高速公路連接,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已經初具規模,陜甘寧能源“金三角”中又形成了一個核心能源“金三角”(如圖2)。慶陽的區域“中心城市”戰略,本質就是要讓慶陽從“小三角”到“大三角”漸次融入城市群,推動慶陽從區域“幾何中心”向“服務中心”的轉變。[ 7]
(二)重視城市文化創新,擴大城市影響力
文化影響力是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部分。培育、傳播和推廣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元素以提升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從而獲得更為有效和持久的國際、國內關注,可使城市向著生態、綠色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1.區域文化中心的認同對于區域“中心城市”建設不可或缺
區域文化認同對城市區域合作能產生很大影響。城市區域合作,從經濟目標來講,無非是要形成完善的市場體系、合理的城市體系及城市間有效的產業分工體系,從城市政府的角度來說,無非是城市間共同合作來解決一些單靠一個城市無法解決的問題,如環境問題和交通、通訊問題。但是,城市區域合作都是由人來完成的,而現實中的人并非純粹的理性經濟人,他還是一個“社會人”或者說是“文化人”。其決策受到制度的制約和文化的影響也是很大的,有時甚至超過對于經濟因素的考慮。比如,香港與廣東山水相連,具有相似的區域文化認同,因而在改革開放之初,便有大批香港人攜帶自己的資金、技術回到珠三角地區投資創業,前店后廠,粵港合作進行得轟轟烈烈,極大地促進了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化并最終促成了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這種現象并不能僅僅用國內的勞動力低成本來解釋,因為東南亞一些國家勞動力成本更低,而在中國各大區域的相互比較中珠三角無論在自然資源還是在勞動力的成本和質量上均不占優勢,而惟一的解釋就是粵港雙方文化上的一致性以及雙方人民基于親緣與地緣關系的一種文化上的認同感。就京津冀城市群而言,北京作為數百年中國政治中心而形成的京派文化與主要是津冀地區草根階層精神特質反映的燕趙文化的顯著差別,使得三地之間難以取得文化上的認同感,城市區域合作難以取得進展。一個明顯的現象是,北京與津冀之間盡管地理上非常接近,但北京流向上海的資金遠遠高于流向津冀的資金。可見,區域合作中,無論是中觀層次的城市合作,還是微觀層次的企業合作,都無疑受到區域文化認同的巨大影響。人們對區域文化的認同感可以促進城市區域合作,反之,如果一種區域文化無法取得區域內人民的認同,城市區域的經濟合作必定受到阻礙。
慶陽在打造區域“中心城市”的過程中,要實現區域物流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的戰略目標,首先要實現區域文化中心的認同,要用慶陽的文化引領區域城市文化。當慶陽的文化創新能夠在區域城市中引領文化創新的方向時,會促進慶陽的文化產業創新,也會提升城市影響力和競爭力,加速區域“中心城市”的建成。
2.文化創新對于增強慶陽城市軟實力意義重大
在諸多城市治理工具中,文化作為一支軟性的潤物無聲的力量,可以發揮出獨特而又難以替代的作用。世界上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發揮文化“以文化人”“以文化城”的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1)形成城市人文特色
隨著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和城市的不斷擴張,越來越多的城市面臨千城一面的同質化發展的困境。不同的城市經常會呈現出大同小異的面貌,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
事實上,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一個城市的根、一個城市的獨特滋養。在基礎設施和硬件配備日益趨同的今天,城市的特色被消弭,而文化是一種“救贖”,是使一個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一張特有名片。
(2)有力撬動城市治理能力
在城市發展之初,人們往往更注重經濟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當城市發展到達一定的階段和程度,一系列社會問題――環境惡化、通貨膨脹、失業率高、交通擁堵、貧富不均、信仰危機往往接踵而來,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加,居民幸福感指數下降。這時候,文化既能撬動城市的管理能力,又能充當社會安定的減壓閥。
(3)推動城市創意氛圍和創新發展
創新是一個城市發展的不竭動力,城市競爭力的提高離不開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創新生態的培育和維護。創新還可以讓人們的城市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一個小小的創意或者設計,往往既能節省資源、取得經濟效益,又能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和體驗。但是,要推動創意的發展,絕非一時一日之功,而需要將文化創新發展和基礎教育培養緊密結合起來,長期關注創意人才的培養和創新理念的開拓。上世紀90年代初,芬蘭發生嚴重的經濟衰退,失業率大增,政府希望憑借發展文化產業而重新獲得經濟增長,因此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據統計,芬蘭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企業多為小公司,在芬蘭文化創意產業中,大約83%的公司雇員人數不超過4人,但仍然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三)推動城市間科技交流,提高慶陽區域產業整合創新能力
推動城市間科技交流,加強區域產業創新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由國家和地方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創新平臺構成的多層次產業創新支撐體系,對于提高慶陽在區域內產業整合創新能力有重要意義。[7]
參考文獻:
[1] 科技日報.新常態下更需要創新[EB/OL].人民網.2012.4.6. .
[2] 齊 欣.慶陽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現狀分析[J].天津農業科學,2014.20(8):60-63.
[3] 劉海天.慶陽發展能源化工產業,從能源大市向經濟大市轉型跨越[EB/OL].人民網.2015.6.3. .
[4] 張松柏.慶陽市推進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的對策[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9.9(1):23.
1武漢市區域袖流環境分析
1.1政策環境
2009年3月10日出臺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是我國現代物流業深入發展的重要標志,是推動我國物流業發展的“奠基石”。在國家政府有利政策的指導下,湖北省和武漢市紛紛出臺適合本地發展的相關政策。2003年,湖北省政府出臺了供于“十五”時期加快發展現代流通業的意見》,2005年,湖北省政府又出臺<湖北省“十一五”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提出湖北省“十一五”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將以武漢城市物流圈為重點,整合現有物流資源,夯實現代物流發展基礎。2006年《湖北省交通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10年,武漢及江漢平原地區率先基本實現公路交通現代化,中西部交通強省初具雛形。2007年,湖北省出臺了湖北省2008 2012年服務業發展規劃(鄂政辦發[2008]76號文)。重點提出以武漢為全省物流的核心樞紐,打造服務全省、融合國內國際物流的“中物在線”物流與采購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涵蓋區域物流和產業物流的全國性綜合型物流中心的戰略目標。
1.2市場環境
1.2.1物流需求狀況
武漢市物流需求總體規模逐漸擴大。在商業物流方面,武漢是內陸地區重要的商品流通中心和物資集散地,具有物資流通量大、周轉量大的特點,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服裝、小商品等多個交易中心,以武商、中商、漢商為代表的大型商業集團實力雄厚,是發展現代物流業的強大基地。此外,武漢更是歷史上的商業名城,其商業機能隨著城市的擴張和經濟的發展不斷增強。在工業物流方面,武漢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以武鋼為龍頭的鋼鐵業在全國鋼鐵市場上競爭力較強,以神龍為龍頭的汽車制造業形成了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巨大的磁場效應。近年來,武漢大力推行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以環保技術、新能源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物流需求旺盛。在農業物流方面,湖北是農業大省,農業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老農業基地,農業物流需求占的比例較大。
1.2.2物流供給狀況
武漢市的交通運輸條件十分便利:鐵路方面,武漢是全國鐵路樞紐之一,京九、京廣、武九、漢丹4條鐵路干線在武漢交匯,形成“米”字形網絡構架。水路方面,武漢擁有長江黃金水道,同時有沌口、漢陽、漢口、青山、陽邏五大港區。在航空運輸方面,武漢機場是全國六大區域性樞紐機場之一。公路方面,武漢擁有京珠高速、滬蓉高速公路;同時以107、316、318、106國道為主干,形成9條主要出口公路,并與l5條省道和39條縣鄉公路形成路網。貨物運輸通達全國2O多個城市。2007年3月,湖北省與武漢高橋產業園聯合打造國家級物流產業園區,此外,武漢市陽邏灣港區物流園以陽邏深水港為依托,連接公路、鐵路,臨近武漢國際航空物流港,面向武鋼、化工新區及周邊區域的制造業基地,承擔以水運集裝箱運載為主要形式的物資及商品進出吞吐轉運任務,并提供倉儲、多式聯運、進出口集裝箱裝卸等物流服務功能和報關報檢等口岸功能。武漢吳家山則依托地處武漢市北部的交通區位優勢,主要面向周邊大型專業批發市場、制造業園區以及鐵路集裝箱集散中心等,在分撥轉運、倉儲配送等方面發展勢頭不錯。
1.3競爭環境
隨著現代物流業的發展以及企業外包物流觀念的增強,物流市場競爭Et益激烈。武漢區域物流企業主要可以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國內傳統物流服務企業如武漢汽車運輸總公司、商業儲運公司、中國郵政武漢分公司等,他們依托原有基礎設施,具有強大的倉儲和運輸能力。第二類是由大型工業和商貿企業獨資或合資成立的相對獨立的實體,這些企業依托自身企業優勢,自建物流基礎設施,整合企業資源進行自營物流。第三類是三資物流服務企業,如三家快遞巨頭FedEx、UPS和DHL均已進入武漢,給武漢物流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第四類則是占大多數的中小型物流企業,他們大多數沒有或擁有少量的運輸工具和倉儲設施,既沒有雄厚的資金實力也沒有強大的品牌支持,一般承接的是零散小業務,但是卻比較靈活,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2武漢市區域物漉企業發展現狀
2.1服務功能單一、市場無序
區域性的物流企業無論是人員規模、資產規模還是服務營業額規模都相對較小,大多數物流企業設施簡單,很少有企業能夠提供綜合型、全過程、集成化的現代物流服務,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倉儲、運輸和城市配送等方面,相關的增值服務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應鏈。J比外,由于國家前期沒有制定好物流行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物流企業也沒有嚴格的標準可依,導致建立物流企業的門檻非常低,武漢市在短時間內出現了上百家小型的物流企業,甚至只要有一輛貨車,就可以成立一家小型物流公司,導致市場無序化競爭和服務質量的低下,而政府各部門各自為政,部門之間、行業之間缺乏必要的協調與合作,對市場缺乏有效的監管。
2.2物流服務營銷意識淡薄
服務營銷指的是以提供服務為主的企業或從事附加服務的部門的營銷活動。武漢市自營自建物流的企業較少,自營物流的企業現代物流觀念淡薄,幾乎沒有幾家企業設立有專門的物流部門,對物流的理解僅僅停留在采購、銷售環節,不重視內部生產物流,仍然以產品營銷為主,導致生產成本過高。第三方物流企業則參差不齊,以分散的小型物流企業居多,大多由傳統倉儲運輸企業轉型而來,組織化程度不高,往往只擁有較少的車隊而缺乏配套的倉儲設施等資源,員工服務意識、營銷觀念淡薄,經營方式過于死板,還停留在等顧客上門或依靠一些老顧客維持運轉的原始營銷階段。物流企業市場營銷知識缺乏,營銷缺乏主動性,對市場分析不夠,導致很多企業規模較小,前進步伐緩慢,甚至只能維持現狀。
2.3品牌觀念淡薄
品牌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品牌越來越凸顯其獨特的價值,企業要想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品牌效應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許多區域性物流企業不重視樹立企業品牌,甚至對于品牌缺乏應有的意識,如企業名稱生僻難記、企業有形產品展示不足、員工服務不到位等等,最終導致絕大多數物流企業只能在低端市場靠價格惡性競爭勉強生存。
3武漢市區域性韌流企業營銷創新建議
3.1差異化定位戰略
按照美國廣告大師阿爾·里斯和杰克·特勞特的觀點,對定位應該從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進行把握。靜態的維度是指產品及其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動態的維度是企業為了樹立產品及其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而進行的營銷活動過程,靜態和動態的定位不是固定不變的,他們之間是個循環往復的過程,由于原來樹立的定位不再受消費者偏愛,企業又通過營銷努力使其從靜態返回到動態的過程。在整個循環過程中,靜態的時期總是長于動態的時期,定位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為企業贏得了更多的消費者信賴期間。差異化定位就是為顧客提供與行業競爭對手不同的產品及服務。通過顧客需求和企業能力的匹配來確定企業的定位,并以此定位作為差異化戰略的實質標志。差異化戰略是以了解顧客的需求為起點,以創造高價值的產品及服務,滿足顧客的需求為終點。
因此,按照差異化定位戰略的要求,區域物流企業在決定其服務范圍與服務水平時,首先需要思考的是企業的目標顧客究竟需要何種服務以及顧客所要求的服務水平。物流企業可以先選出在物流行業內顧客可能比較關注的服務要素,如價格、準確性、安全性、速度等,在目前價格競爭激烈的時期,物流服務的準確性、安全性和速度顯得更為重要。在選出這些要素之后,然后將顧客的需求與企業自身能力相匹配,提供差異化的物流服務解決方案。區域性物流企業在決定自己所提供的服務水平時要考慮顧客對服務要素重要性的不同看法以及行業競爭對手所提供的服務水平兩個方面。對于關鍵的戰略環節要素,企業應努力把自己的服務提高到行業最高水平之上,以形成企業的戰略競爭優勢。
3.2品牌戰略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之間的競爭最終取決于品牌的競爭,沒有品牌的產品將很難在市場上立足。同時,品牌是企業的一項重要無形資產,一般說來,品牌資產價值越高,企業的道德力量和市場公信力等關聯資產越好,卓越的品牌資產可以為公司帶來有力的競爭優勢。以提供服務為主的區域性物流企業更需要重視建立品牌,樹立品牌經營意識。有些區域性物流企業的領導者認為物流企業提供的只是一種服務,沒必要建立品牌,只要價格具有優勢就能獲得發展。這種觀點從短期來說可能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從企業的長期發展來看是很難站住腳的,因為消費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最先接觸的是你的品牌而不是你的產品,品牌接觸先于產品接觸。因此,服務也要樹立品牌。相比實體產品而言,服務具有無形性、異質性、不可分離性、不可儲存性四種特性,服務的這四種特性決定了消費者只有在購買服務產品之后才有可能對自己所接受的服務有所感受,并且消費者很難區分出不同企業所提供服務的細小差別,因為這一切都要靠消費者的主觀感知。因此,消費者為了規避風險,往往選擇市場美譽度較高的服務提供者,而美譽度最重要的載體就是品牌。因此,區域性物流企業要在激烈的同質化市場中脫穎而出,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必須樹立品牌意識。
目前的現狀是武漢市大多數區域物流企業的品牌戰略意識十分淡薄,公司管理者普遍認為價格是競爭的唯一法寶,因此更多的將品牌經營視為一種額外的成本支出,因此為了同其它企業爭奪市場,盲目跟風,大打價格戰,陷入了價格競爭的泥潭。鑒于此,筆者認為物流企業迫切需要轉變觀念,樹立品牌,而品牌戰略不是簡單地取個響亮的名字,注冊一個商標,不是簡單的vI(視覺識別);更不是投入大筆的廣告預算就能實現;此外,管理者也必須認識到品牌并非大公司的專利,中小企業同樣可以樹立知名品牌,因為品牌資產中最重要的是要發展品牌的核心價值,品牌代表著什么,品牌能帶給消費者什么樣的價值體驗。因此,品牌是個系統工程,是長期市場培育的結果。
3.3網絡營銷戰略
簡單地說,網絡營銷是指企業借助互聯網平臺結合企業資源開展的營銷活動。網絡提供給了企業一個全新的經營環境。借助互聯網,企業可以打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和客戶進行便利的溝通,因此可以擴大企業的市場邊界。網絡也具有其他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低成本優勢,并且企業可以利用網絡交互性為客戶提供便利的服務,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時接受客戶的反饋信息,為改進產品和服務獲得第一手數據。
其實并不是只有提供實體產品的企業才適合運用網絡營銷戰略,區域性物流企業更應該將網絡營銷上升到戰略高度,作為謀取長遠競爭優勢的企業戰略規劃。企業領導必須去除網絡營銷就是簡單地建立一個企業網站,介紹企業及其所提供服務等基本信息的狹隘觀念。網絡不僅可以成企業展示其形象的窗口,也是企業與客戶交流的平臺,甚至成為降低企業成本的有效途徑。
在實施網絡營銷戰略的時候,企業必須將網上網下活動相結合,互相兼顧形成一個精密的系統。網絡可以實現信息流、貨幣流和資金流,但是物流及商流必須通過網下來實現,這就決定了企業必須把網上網下的活動結合起來,相互補充,才能為企業樹立競爭優勢。建立企業網站只是實施網絡營銷戰略的基礎,更重要的是網站應注意宣傳其品牌形象,可以借助論壇、博客、SNS等Web2.0工具對企業的服務及品牌進行推廣,增加企業的曝光度,吸引更多的潛在顧客,同時企業還應該提供在線溝通方式,接受客戶的咨詢和反饋,回答客戶的相關問題,改進服務,提高顧客滿意度。
一、服務創新驅動戰略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創新驅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發展,發揮人才資源優勢,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則要求高校更新人才培養觀念,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樹立全面發展觀念,努力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樹立人人成才觀念,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規劃的確定為如何造就規模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勾勒出了清晰的路線圖,也為高等院校如何開展學生工作明確了思路。
二、創新驅動戰略視域下高校學生管理體系探析
(一)理念定位:“尊重――發現――扶持”
理念決定一切。要建立適應創新驅動戰略的高校學生管理體系,必須有一套科學新型的理念作指導。這就是尊重學生本體,發現所有學生的“長板”,撥亮學生閃光點的理念體系。
尊重理念:相信我們的下一代。高校學生管理體系必須明確:尊重工作對象,將他們放在平等的人格上看待。這是人本原理運用于實際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學生管理中的一條金科玉律。對待管理對象,在態度上必須表里如一、真誠一致,不隱瞞自己,使學生覺得學生工作者自然、誠懇而有人情味。大學生來到學校接受教育和管理盡管有他被動的一面,但他們又有渴望自己發展自由,能主動安排自己學習、生活的一面;他們在人的尊嚴上不僅希望得到周圍同學的尊重,也希望得到老師和社會的尊重。作為管理者,如果不理解這一點,而一味地用強硬的方式來規范命令他們的思想、行為,勢必會造成無謂的抵觸情緒。尊重不僅僅是每一個學生工作者應當具備的基本理念,也應當更多地體現在我們每個人的工作作風中。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在布置和實施時,學生可能會有抵觸、不理解。這時,作為管理者,應該聽取他們的意見,尊重他們的合理要求,耐心說服和正確引導,以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當然,強調尊重管理對象,不是讓管理者對管理對象遷就和放任自流,而是強調用引導、關心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尊心,使他們自覺自愿地接受管理。
發現理念:尋找所有學生的“長板”。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賞識就是通過充分肯定的心理暗示,不斷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有勇于進取的信心,也有不斷進取的動力。因而,賞識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激勵。詹姆斯還發現,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過激勵后,其能發揮的能力是激勵前的3-4倍,因而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激勵的存在至關重要,任何學生都需要不斷的激勵。
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是賞識教育的關鍵。沒有學生是木桶上的短板,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要做的是發現所有學生的“長板”,以賞識的眼光關注接受和喜愛身邊的每一個學生,發現其閃光點,通過老師的“小題大做”,使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
扶持理念:撥亮學生的閃光點。高校學生工作者要正確認識學生成功的標準問題。成功的標準并不統一,成功的學生不一定是學業的優異者,但一定是生活的強者。而教育的本質是增加人的價值。
學生工作者要主動去找尋,去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改變部分學生游離于集體活動之外的狀態,鼓勵他們參加到班級活動中去,及時提供幫助,讓他們充分展示自身的才能,創造一切機會,給予學生以成功體驗,讓他們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體會班級集體一員的責任。
(二)目標定位:特色非趨同
高等教育培養的是多層次多元化的建設人才,所以我們的教育更加要為學生創造不斷發展自己個性的條件, 創設能夠展示個性的舞臺。以各種方式力爭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特色非趨同的目標定位要求學生管理工作者在學生的生活習慣、學習愛好、個人特長方面盡量按照學生個人的本意,按照學生的特性潛質發揮以及長遠的發展考慮,不僅僅按照我們慣有的模式培養“千人一面”的所謂人才,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各方面的人才,激勵學生大膽地展示自己的個性特長,避免無視人的個別差異,強求一律化和平均化的發展,造就碌碌無為、毫無個性特點和創造性的庸才。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學生管理體系特色非趨同的目標定位的對象并不局限于單一客體,更包含學生群體。對于任何一個學生群體、學生組織或學生集體,學生管理者必須提供其充分探究潛能的機會,針對不同的群體進行細致化與專業化的指導與服務;避免將學生全面發展概念化,避免強調學生按照統一的步伐、統一的思想、統一的規格行動,以“平均發展”代替“特色發展”。要引導其確定自身的特性目標,最終形成百花齊放的新格局。
(三)決策定位:頂層設計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要做好學生發展、學生教育的“頂層設計”工作。做好前瞻性預判,高瞻遠矚,從“后知后覺”到“先知先覺”,進行系統化思考,分析實現終極目標的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同時將終極目標描述清楚,進行任務分解,通過循循善誘引導學工團隊成員和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水平,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
高校學生工作者的決策一定要慎重。要避免出現決策失誤,造成資源浪費。決策時,立場要公正,要自覺站在中立、公正的立場對待各種利益矛盾。要客觀判斷,對政策執行的客觀環境、執行條件等客觀因素認識充分,充分考慮某些政策對象的政策認同感和可能出現的抵觸情緒。
(四)舉措定位:
高校學生日常管理工作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學生日常管理需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滿足創新驅動戰略的需要。
(一)創新制度,建立健全高校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效和長效機制
高校學生日常管理工作機制的創新,要在遵循新《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的前提下,結合自身的管理特色,重點將在實踐工作中總結出來的新方法、新理念、新手段規范化、制度化,特別是將在關系學校未來發展的大事要事期間,所提煉出來的有益經驗制度化,建立健全學生工作的有效和長效機制。制度的創新使得文明規范教育得以有效保障,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創造條件。
(二)緊抓主線,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扎實推進大學生思想道德工程建設
1.創新思想教育途徑,把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寓于學生的“民生”問題中。就業問題、困難學生資助問題是學生的“民生”問題。隨著我國教育體制和經濟結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使得就業方式日益多樣化,學生承受的經濟、學業、就業的壓力較以前有所增加,學生民生問題解決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著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能否實現。高校學生日常管理工作者要樹立關注學生“民生”問題的意識,把解決學生的具體問題和困難與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結合起來,將國家的政策落實到實處。
2.重點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效。高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應重點突出思想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效,切實幫助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幫助他們緩解來自家庭、社會和學習等方面的壓力。
(三)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樹立“服務至上”的理念,切實做好學生服務工作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求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模式偏向于教育型和服務型,激發學生全面發展的潛在動力,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創造有利條件。因此,管理者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素養,樹立“服務至上”的理念,創新和探索新方法。特別是要加快推進校園網絡服務平臺建設,增加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以信息化增值學生服務。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惠民工程,高等教育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扮演著核心力量的角色。新時期,新機遇,新挑戰,在創新驅動的背景下,高校應本著與時俱進的理念,積極探索、實踐學生日常管理制度和方法的創新,更新理念、管理民主、決策科學,努力做好教育、管理、服務工作,最終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強國戰略任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3,3
[2] 李敏.論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學生管理[J].教育探索,2011(5)
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輔導員工作存在著滯后性的問題
1.工作中墨守成規,創新意識不夠,
創新在輔導員工作中的有效應用,對于推動班級的整體創新和提升核心競爭力,將具有一定的助力作用。現代輔導員面臨著日益復雜多變的事務,其工作內容的不確定性,要求輔導員必須認真查找自身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新思路、新辦法。提高創新能力,將成為輔導員解決各類疑難問題的一條重要途徑。但目前的各高校輔導員或陷入日常工作的瑣事之中,或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往往固守多年工作經驗和教條,墨守成規、缺乏創新膽識和創新精神,其工作方法難以跟上現今大學生自身特點和形勢發展的需要,導致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都不能深入有效的開展,就更談不上培養創新型人才了。
2.日常管理中對學生約束多,忽視學生創新潛力的激發
在我國,高校的主要職能之一是人才培養,這一職能要求高校必須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高校輔導員擔負著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在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如今在一些地方高校輔導員,由于作為學生在學校的第一“監護人”,學生學風不好、違紀現象、意外事故的發生等等一切,都可能冠之以輔導員管理不到位,由輔導員負全責,由于壓力過大,導致大多數輔導員在工作中一方面以不出大事為幸,另一方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生日常管理中,每天被繁雜的檢查學生起床、寢室衛生等瑣事纏身,沒能把更多的時間、精力和積極性放在細心發現和培養學生的創新力,再加上95后的大學生逆反心理的持續,對條條框框管理和約束滋生抵觸情緒,消極應對,長此以往,顯然不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激活學生的創新潛力。
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視域下輔導員工作的幾點思考
1.帶著愛心、細心和耐心去肯定、發現、扶持有創新的大學生。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發表的講話中指出:“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理應走在創新創造前列。”在實際工作中要做到:用愛心給學生尊重和肯定。輔導員職責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學生日常管理,在輔導員動用校規校紀對學生進行約束和管理的過程中,避免不了的會引起學生抵觸和不理解。遇到這樣的情況,輔導員應該多聽取學生的心聲和意見,尊重學生的合理要求,用引導、關心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尊心,使他們自覺自愿地接受管理。在此基礎上,通過充分的肯定來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從而給學生以勇于進取和不斷進取的動力;在當今創新驅動發展的大環境下,o導員工作必須有所傾斜和偏重。
2.遵循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的辯證思想,并把其寓于人才培養中。輔導員工作對象是一群懵懂的大學生,當今大學生的普遍性特點是:思想活躍、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快、可塑性強、發展變化的空間大,更主要的他們全部是我們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輔導員在工作中,首先要遵循普遍新原則,對每個學生都要給與關注、賞識和肯定,培養每個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進取心,做到不埋沒、不忽略、不遺漏,通過耐心的教育和引導,達到整體進步的目的。同時,輔導員還應根據學生學習愛好、個性特長,盡可能從學生的特性潛質發揮以及長遠的發展考慮,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激勵學生大膽的展示自己的個性特長,以避免無視人的個別差異,強求一律化發展,以培養既大有作為、又有個性特點和創造力的、符合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的各方面人才。
3.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為建設祖國而出力流汗的創新意志。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的成長期,愛國主義教育是輔導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輔導員應該熟知中國近現代歷史,并善于運用歷史上的人和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通過召開主題班會、座談會、帶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知識、談心得體會等形式,讓學生了解中國近代受到的屈辱、為擺脫屈辱先輩們所進行的抗爭以及我們國家由弱變強,以致西方國家再不敢小視的艱辛歷程。一方面讓學生懂得落后要挨打、強盛莫敢欺的道理,另一方面,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精神的感染,培養學生愛國意識及為祖國強大而奮發圖強的精神,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當下,樹立遠大理想和目標,努力學習、積極參與創新、主動培養創新能力、激發創新潛力,成為祖國建設有用之才。
4.甘為人梯,充當橋梁和紐帶,為學生搭建創新平臺。輔導員工作具有很強的時代感,必須與時俱進,在當下創新驅動時代,輔導員要清楚認識到: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要素、第一資源,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主體,是最能動的因素。首先,應轉變工作理念,堅持以學生為本,積極深入到學生中間,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服務學生成才、服務學生發展、服務學生創新。其次,輔導員是高校公認的橋梁和紐帶,在學校各個部門與學生之間、任課教師與學生之間起到牽線人的作用。輔導員要做好橋梁和紐帶,要經常與學校相關部門以及具有專長在創新創業方面有所成功的老師聯系溝通,把在相關方面有創新點的學生引薦給他們,以求得到專業人士的指導,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得到充分的培養和發展。
高校的重要在于它是培養和造就人才的搖籃,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重要在于它在培養人才方面的與時俱進性。在創新驅動發展潮流不斷上涌的當下,輔導員要不失時機地拋掉陳舊的觀念和傳統的工作方式方法,更新工作理念,以學生為本,服務學生,服務學校。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己任,積極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出力、做貢獻。
參考文獻:
[1].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 2013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