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18 18:35:5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推動產業鏈發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當今中國的汽車行業正處于一個令世界矚目的發展速度:汽車產銷量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是世界平均速度的10倍。
另一方面,包括保險在內的下游服務行業的發展也將有力地推動汽車產業上批量、上水平。因此,我國汽車產業的高速發展,需要保險業的有力支持,同時也為保險業創造了巨大的商機。
一、從國外的經驗上看,保險貫穿于汽車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各環節
1.就制造商而言,產品責任險和產品召回險可為其轉嫁巨大的經營風險。在產品責任上,據JVR(Jury Verdict Research)資料表明2,在1995年4月至2005年4月的10年間,汽車與汽車配件(如:座椅、安全帶、輪胎等)產品責任險的案均賠款高達400萬美元,交通工具類的案均賠款為270萬美元;汽車配件在不同事故中的賠款差異最大,從1.3萬美元到2.85億美元不等;
在汽車召回上,自上個世紀60年代起,美國共召回超過2億輛整車和2400多萬條輪胎;在日本,自1969年至2001年間,也共召回缺陷車輛3483萬輛。而且,當今隨著科技的進步、汽車車型的日益多樣化、復雜的制造工藝以及研發時間較短,汽車召回越來越頻繁,2004年美國汽車召回創紀錄,通用汽車公司當年召回約2500萬輛汽車;在2002年到2004年兩年間,雷諾被迫采取召回行動18次,寶馬10次,尼桑9次,馬自達、奔馳各8次,奧迪、KIA、沃爾沃、大眾各7次;菲亞特、本田、美洲豹和SAAB各5次等,在召回的汽車中,約40%屬電子系統出現故障,60%則是由于汽車存在機械方面的隱患。
可見,汽車整車或配件的潛在缺陷、汽車召回制度是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其產生的損失和費用也是昂貴的,因此,發展汽車產業,建立與之相配套的風險規避機制是必要的。
2.就銷售商而言,汽車金融將有力推動汽車的銷售。國際汽車企業發展的經驗表明,汽車金融公司既是汽車公司推動銷售的利器,也是公司的盈利點。在美國,80%的新車是通過貸款購買的,即便是印度也有60%~70%的貸款購車比率;同時,通過汽車金融公司,汽車企業可以培養用戶的消費忠誠度――當用戶二次購車時,可以通過汽車金融公司直接置換該汽車品牌的新車,從而實現用戶持續購買的功能。
3.就車主而言,機動車強制保險和商業保險可為其自身和公眾的風險損失提供保障。對于車主而言,車輛保險是對自身或第三方提供一種風險保障,不少國家采用了強制保險制度。對于發達國家,如美國,其各州在強制車險的保額設計上,不但依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設定最低的責任險保額,使得當交通事故發生后,保險公司負責理賠受害者本人的醫療費用,而且還考慮了對受害人治療恢復期間的收入損失進行經濟補償,有些州的責任險甚至將治療期間傷者的護理費用和家庭內未成年子女的看護費用也納入其承保范圍,該車險保險制度最大限度地解除受害人在經濟上的后顧之憂,并保障其家庭經濟來源不受影響。
二、群策群力,發展我國汽車系列保險,共同推動汽車產業發展
1.共同開發和推動汽車系列保險產品發展,推動汽車產業協調發展。積極開發和推動汽車召開保險,為汽車制造商解除后顧之憂。我國于2004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一汽集團則于2004年開創我國首次汽車召回的先河,對馬自達6CA7230AT型轎車進行召回維修;同年11月,上海通用則由于真空軟管問題可能影響制動,首次召回2.7萬輛2.0升型君威轎車;而最大的一次召回當屬重慶長安鈴木,于2004年9月對15.7萬輛電噴奧拓轎車實施召回并免費維修。隨著我國汽車工業的不斷發展,探討開發和推動汽車召回保險產品,為汽車廠商提供風險轉嫁機制,是十分必要的。
同時,應積極開發商業車險新產品,提高其保障程度。2006年7月1日,我國已正式實施了交強險,但在商業車險上,目前仍處于較低水平的保障,主要體現在產品較單一,保險責任限額較低,在間接損失的保障上不足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應使商業車險的保障范圍和保障程度與之相對應。
2.風險共擔,恢復和經營好汽車信貸保證保險,促進汽車銷售。我國自1998年10月銀行開展汽車消費信貸業務至今,信貸購車比例不足汽車總銷售量的10%,保險公司也積極開辦汽車消費信貸保證保險予以配合。然而,由于我國個人誠信體系的缺失,加上汽車銷售商在售車商的信用行為不一,銀行和保險公司在風險管理、風險管控上的認識和做法不一,以致在爆發井噴的2001年~2003年里,出現汽車個人消費信貸的大量壞賬。從2003年底起,保險公司退出汽車消費信貸保證保險,銀行退出汽車信貸市場。目前,隨著個人誠信體系的逐漸健全等制約汽車消費信貸的障礙逐漸消除,車貸市場出現復蘇的跡象。但是,汽車銷售商、銀行和保險公司能否形成風險共擔的機制,共同在風險的識別、管理以至最后的風險承擔上,建立起有效的分擔機制,則是汽車消費信貸保證保險重新開辦并取得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一樣,我國信息通信業在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取得了長足發展。近年來,我國每年新增電話用戶1億戶左右,每年完成通信固定資產投資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目前我國的電話用戶總數達8.59億戶,互聯網上網人數達1.44億。各種新技術新業務發展很快,寬帶通信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在我國1.44億上網人數中,寬帶用戶達9700萬,占67.4%。寬帶通信業務日益豐富,電子商務、寬帶娛樂、IPTV、寬帶奧運、遠程教育等應用不斷涌現。包括寬帶通信業務在內的非話音業務收入占電信業務總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2006年達到26%。同時,與寬帶有關的研究、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取得了積極成果。目前,寬帶通信已成為促進我國信息通信業快速發展的新增長點,成為信息化建設的一個重要領域,對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
當前,信息通信技術進步日新月異,隨著電信網向下一代網絡演進,以及互聯網技術和光纖技術的快速發展,寬帶通信將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我們必須深入研究寬帶通信技術、標準、應用、下一代網等一系列問題,積極推動寬帶通信事業的繁榮與發展。
1、把握寬帶技術發展趨勢,積極推動寬帶通信發展。當前,電信技術業務移動化、寬帶化、IP化及多媒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我國信息通信業也正在加快推進向信息服務業轉型。發展寬帶通信,是推進行業轉型,加快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的迫切要求,也是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豐富人民群眾文化娛樂生活的現實需要。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寬帶通信發展的重要性,在抓好傳統業務發展的同時,密切跟蹤寬帶技術發展趨勢,準確把握發展機遇,積極推動寬帶通信發展。各級行業主管部門要在規劃、政策等方面,進一步加大指導和支持的力度,努力營造良好的環境,推動寬帶通信又好又快發展。
1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業人口逐步向城市人口轉變,農業用地逐漸實現適度規模種植,農業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困境。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減少化肥農藥不合理使用、開展社會化服務等,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農業的自然社會屬性決定了傳統農業的弱質性。雖然農業生產規模有所增加,但效益偏低,抵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差、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弱等情況沒有大的改觀。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在新形勢下加強對農業供給側的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下,農業的生產是以家庭為單位的,但在現代農業條件下,農業是以產業鏈的形式存在的,現代農業的競爭是農業產業鏈的競爭,從產業鏈角度展開農業供給側改革,可以加強農業生產和市場需求的銜接,提高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提升農業生產的組織性,增強農業產業鏈運作的效率和競爭力。
2南通市農業產業鏈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
農業產業鏈的發展是農村發展未來之路,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農業產業鏈發展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美國絕大多數農戶就是企業,以企業方式運營農業,使得農業實現了高效運作。農業產業鏈的發展可以消除或者減少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強農業的抗風險能力,可以降低農業企業的交易成本,提高市場的控制力,從而提高農業的競爭力。南通市農業產業鏈正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增強實力的過程。
2.1南通農業產業鏈發展模式多樣
課題組對南通市的農業產業鏈發展狀況進行了調研,對南通市郊區蔬菜種植產業鏈和草莓種植產業鏈、通州區東社鎮農業園區葡萄種植產業鏈和蔬菜種植產業鏈,通州區江蘇景瑞農業集團生產基地,濱海工業園區的蔬菜種植產業鏈,海安大米產業鏈等進行了調研。調研發現,南通市農業產業鏈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2.1.1“公司+農戶”模式。“公司+農戶”模式是指農業企業與農戶通過簽訂規范化的農產品遠期交易合同,規定雙方在農產品生產、銷售、服務以及利益分配和風險分擔等方面的權利和義務,形成的農業企業和分散農戶的產業鏈縱向合作關系,這種組織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訂單農業”。如海安大米產業鏈基本上采用了公司加農戶的模式,海安是農業大縣,全縣大米加工銷售企業近百家,比較知名的如南通市百味食品有限公司(海安黃金大米)、海安浩然米業有限公司、海安城東米業有限公司等。該種模式下,農戶和農業公司是相對獨立的,雙方簽訂購銷合同,農戶根據訂單組織生產,農業公司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和培訓,對農戶提供的農產品進行進一步的加工并拓展銷售渠道。農業公司和農戶之間產權清晰,但農業公司和農戶之間的關系比較松散,雙方交易成本也較高。2.1.2“公司+中介組織+農戶”模式。中介組織帶動模式是在“公司農戶”組織模式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在政府部門、農業企業或專業大戶牽頭下建立的,以各種中介組織包括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供銷社、農業專業技術協會、農產品銷售協會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橋梁和紐帶,根據農業企業對生產產品的數量與標準,為農戶提供統一的產前農資供應、產中技術指導和產后銷售等各項服務,完成市場規劃、產品收購、聯系農業企業和貯運銷售的產業鏈組織模式。江蘇景瑞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采用了這種模式。通州區景瑞蔬菜專業合作社是景瑞農業集團下的蔬菜生產基地,該合作社在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的各個環節,和景瑞公司進行了技術、購買、生產、服務等方面合作。為增進合作成果,合作社設計了多樣的利益分配機制,使農戶之間結成了緊密型利益共同體,從而形成了“景瑞蔬菜合作社+農戶”的聯結關系。公司合作社生產的蔬菜銷往大潤發、沃爾瑪、易初蓮花、樂購、易德隆、歐尚、家樂福等大型超市。合作社負責保障農產品貨源,超市則確保農產品有穩固的市場。這種模式下,農業企業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對農產品進行加工、儲運和銷售,中介組織對組織內的農戶負責,組織農戶進行產前農資的采購,產中技術監督和支持,并根據農業企業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對農戶生產的農產品進行收購,也負責部分農產品的銷售。中介組織的存在一方面通過集中采購和集中銷售,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銷量;另一方面也減少了農業企業和農戶直接交易的交易成本。特別是蔬菜,產品品種規格較多,質量標準多樣,農業企業與農戶間直接交易將導致產品的鑒定成本和搜尋成本很高,而由于中介組織與農戶有直接的聯系,對農戶生產狀況較為了解,由中介組織負責搜集貨源則更為簡便,交易成本更低。2.1.3“市場+基地+農戶”模式。“市場+基地+農戶”模式是一種以專業市場或專業交易中心為依托,根據農業生產的區位優勢,發展傳統產業,形成區域性主導產品,建立農產品批發市場,溝通產銷聯系的農業產業鏈組織形式。在這種組織形式下,農產品加工者、營銷者與農戶(生產者)之間的聯結關系是相當松散的,他們之間沒有成文的合同約束,互相之間交換活動完全是靠市場聯結起來的,相互之間的經濟利益分配也完全依賴于市場機制,從相互之間的等價交換中,得到各自的利益。比如南通建有大型的蔬菜批發市場,各個地區的蔬菜種植基地除銷往超市的規格品蔬菜,剩余的蔬菜都銷往蔬菜批發市場。大型蔬菜批發市場帶動了周邊的蔬菜種植產業的發展。
2.2南通農業產業鏈發展問題分析
課題組經過調研發現,南通農業產業鏈的發展還處于自發的初級階段,產業鏈發展缺乏規劃,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2.2.1農業產業鏈同質化嚴重,缺乏特色品種。從調研的蔬菜水果產業鏈、大米產業鏈來看,大部分的產業鏈都有了產業集群發展的趨勢,產業集群發展有一定的優勢,但也面臨著產業鏈同質化問題,農產品銷路越來越難。例如蔬菜種植產業鏈,通過與種植蔬菜的農戶訪談,發現南通各個縣市都涌現出大批的大棚蔬菜,蔬菜種植品種類似,競爭激烈,盈利能力明顯下降。草莓種植、葡萄種植都出現了類似情況。有特色的農產品較少,差異化產品較少,而有競爭能力的農業企業或者合作社有自己的特色農產品。2.2.2農業產業鏈科技含量不高。農業產業鏈競爭能力不強,不僅表現在農產品特色不夠,也反映了農業產業鏈科技投入不足,產業鏈缺乏開發種植新型農產品的科技能力。農產品同質化、農產品品質口感低下等都需要科技開發新型品種和種植方法。農業產業鏈科技能力的提升不僅需要農業龍頭企業的科技投入,也需要政府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投入。南通海安縣黃金大米是百味食品有限公司與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共同開發的有機大米,該公司引進優質稻米新品種和先進的栽培技術,采用防蟲網覆蓋、太陽能滅蟲燈、稻鴨共作等先進技術,摒棄化肥、化學農藥及生化制劑使用,嚴格按照國家有機產品標準組織生產。使得黃金大米的口感、生態環保、健康等方面比其他大米高出很多,提高了產品質量和售價。2.2.3農業產業鏈組織化程度低。“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增加農民收入是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農業產業鏈構建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促進農民增收。農業產業鏈中農民利益保障需要依靠農業提高組織化程度。農業組織是農民為獲取最佳農業經濟利益而組織起來相互協作的農民活動系統。國外農業組織主要為合作社和協會。雖然南通市每個村都成立了合作社,但這種行政手段成立的合作社并未真正運營,只是村集體掛的另一塊牌子。真正行使合作社功能的是那些有獨立農產品品牌的生產組織。比如海安大米、景瑞集團下的農業合作社等。從調查情況來看,農產品同質化嚴重的地區,農民組織化程度很低,各自為戰,比如各地的葡萄種植,蔬菜種植。只有將眾多的種植戶組織起來,形成各類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合作社在產前采購、產中技術支持與監督、產后銷售的功能,農民才能真正獲得產業鏈上應有的利益。2.2.4農業產業鏈信息化程度低,產業鏈上下游信息溝通不暢。農業產業鏈信息化是提升農業產業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信息技術的使用使得農業產業鏈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高度集成,改變了傳統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通過農業產業鏈上信息的高度共享,可以大幅度降低農業產業鏈的管理成本,縮短生產和市場的距離,根據市場要求,提供差別化的產品和市場服務;能夠整合各個成員企業間的核心能力,發揮綜合效應,以拓展企業間優化配置的范圍。南通市農業產業鏈的發展主要依靠各大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超市,農戶從這些市場獲取價格信息,對于整個農業產業鏈上其他環節信息沒有全面掌握和管理,產業鏈不能形成集成管理。從調研的蔬菜產業鏈來看,除了像景瑞集團這樣的農業龍頭企業對整條產業鏈有較好的信息化控制之外,其他蔬菜產業鏈還處于傳統的獲取信息的方式階段。大米產業鏈中,黃金大米已經通過各大電商平臺實現網上銷售,消費者可以通過網絡掌握黃金大米的生產過程,這使得消費者對黃金大米的環保、健康的品牌效應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3供給側改革推動農業產業鏈發展路徑研究
從中央會議精神和文獻可以看出,農業供給側改革核心是農業提供適銷對路的農產品,通過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保障農產品的質量,滿足市場有效需求,從而提高農民收入,解決農業產能過剩問題。農業供給側改革應該側重于農業產業鏈的改革,農業產業鏈管理涵蓋了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各項管理,以農業產業鏈為基點開展供給側改革,使得農業產業鏈組織化程度更高,農業生產與市場銜接更加緊密,更能提供適銷對路的農產品,也更能實現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推動南通市農業產業鏈發展需要有針對性的解決本地農業產業鏈發展存在的各項問題。
3.1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下,農民以家庭為單位組織農業生產,家庭內部有很強的組織性,但家庭之間組織性很弱。由于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農民各自為政,導致農產品供給競爭激烈,農民在農業產業鏈中處于弱勢地位,利益分配更傾向于農產品流通領域。要解決農民的收入問題,需要改變利益分配的“兩頭小,中間大”的問題。南通市農業已經明顯出現農業產業聚集的趨勢,形成了大型的蔬菜種植、大米種植、水果種植和苗木種植等基地,種植基地的形成為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夯實了基礎,種植基地內部的大量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可以組織起來,形成各種專業的農業合作社。將本地葡萄種植戶組織起來形成葡萄專業合作社,為葡萄種植戶提前的農業物資的集中采購,產中科技培訓,產后的統一銷售渠道,避免葡萄種植戶的各自為政。海安大米種植戶形成大米專業合作社,創建大米自有品牌,拓展自己的銷售渠道。蔬菜種植戶形成蔬菜專業合作社,開拓城市蔬菜品牌銷售渠道,統一蔬菜質量規格品,為城市居民提供環保生態蔬菜。合作社的組織者可以是村里的銷售能手,可以是村干部,也可以是農業龍頭企業。政府在合作社成立初期應起到引導作用,幫助農民提高認識,起草合作社章程,理順合作社利益關系,給予合作社一定的財政稅收支持。
3.2培育能構筑農業產業鏈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農業產業鏈發展關鍵是農業產業鏈上起主導作用的主體的存在,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農產品渠道商等都有可能成為農業產業鏈的組織者。這些主體應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延長農產品銷售時間和擴大發展空間、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等綜合功能。是農業產業鏈系統的組織者、物流中心、信息中心、技術創新主體、提供各項服務中心和市場的開拓者,應能在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和千變萬化的市場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能夠最有效的構建技術、品牌和資本平臺。政府要積極扶持這些主體的發展,不管是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還是農產品渠道商,只要具有發展成為產業鏈組織主體的潛力,就加以扶持,逐步建立起基礎雄厚、輻射面廣、帶動能力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政府的支持主要體現在對這些主體管理者管理能力的培訓、對主體實施稅收減免和科技支持。
3.3完善農業產業鏈公共信息平臺
信息對農業產業鏈的整合非常重要,增加鏈上組織主體間的信息共享程度和協作程度,保持產業鏈上信息暢通,避免信息的不對稱所形成的“長鞭效應”和“乘數效應”,能夠大幅度提高產業鏈運行的效率。電子商務是實現這一目的的一種較好的技術框架,政府部門要為農業信息化服務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在農業組織化程度較低的情況下,搭建銷售終端信息的網絡傳輸,為農戶提供基礎的市場供求信息,實現覆蓋全市的農產品供求信息的實時傳輸。統一政府部門的多個農業信息網站為統一的農產品供銷信息網,健全網站的數據庫和軟件系統,充分宣傳讓每個農戶能登錄該網站查詢實時市場供求信息,實現市場與生產的無縫銜接。
3.4營造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在農業產業鏈整合的整個過程中,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將為產業鏈的整合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農業作為基礎產業,競爭力的提高主要來自于農產品成本的降低和質量、安全性的提高,實現該目標的重要手段是農業科技的投入、創新與發展。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是農業發展的必然之路,對農民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在農業產業鏈中的廣泛運用,可提高勞動者的智力、技能和管理能力等,使得農業產業鏈條的不斷延長、拓寬,形成新型的網絡型農業產業鏈,向橫、縱向兩方面延伸。科技在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運用,可以有效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增加其附加值。為了實現科技興農,鼓勵農業產業鏈經營主體加強與科技部門的合作,與南通本地科研院所和全國知名大學合作,開發新產品,運用新技術,提升農產品質量和口感。政府應給予農業經營主體科技開發的財政稅收支持,調動農業部門為農業經營主體和科技部門牽線搭橋,構建農業產業鏈的科技支撐體系。
3.5發展農業產業鏈物流體系
現代物流是指以農業生產為中心而發生的一系列物質運動和有關部門的技術組織、物流管理活動。它涉及到農用物資供應、農產品的保鮮、運輸、儲存、初深加工、銷售等作業,根據物流合理化原則確定農用物資和農產品物流內容、物流時間、物流方式、物流環節、物流手段以及物流規模和結構等內容,包括農業供應物流、農業生產物流和農產品銷售物流。農業產業鏈的一頭是農戶,另一頭是市場,聯結農戶和市場的紐帶可以使龍頭企業,也可以是農業物流。農業產業鏈的主體是農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去面對市場,必須依托一定的渠道,發展現代物流是一個重要途徑。政府要重點培育一批起點高、關聯度大、具有強大輻射力的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和農產品物流中心。依托專業化市場和物流中心,建立起完善的農產品標準體系、質量檢測體系、產品認證體系和質量監督制度,保障農產品的安全。在包裝、運輸和裝卸等環節,采用國際標準或國家標準,不斷改進物流技術[7]。鼓勵發展貿工農一體化農業企業,進行農產品集中采購、規模化物流,以服務優良、成本低廉的物流配送提高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谷永芬,吳倩.我國農業產業鏈升級路徑選擇[J].江西社會科學,2011(08):88-93.
[2]王凱,顏加勇.中國農業產業鏈的組織形式研究[J].現代經濟探索,2004(11):28-32.
[3]王艷艷.商丘特色農業產品發展策略研究[J].旅游縱覽,2013(9):197.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123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5)12-0-02
1 自貢市鹽文化產業化發展的現狀
1.1 鹽文化資源利用不充分
自古以來,自貢市就是四川省最大的產鹽區,也是全國重要的鹽產地,自貢市出產的鹽產品形成了食用鹽、工業鹽、養生鹽等系列產品。自貢市延續了2 000多年的鹽業發展史,形成了當地豐富而獨特的鹽文化資源。口味獨特的自貢市“鹽幫菜”、大氣磅礴的“鹽商宅邸”、美輪美奐的地方戲曲、大量的歷史文化名人、當地傳統的衣著服飾等,形成了當地特色文化資源。自貢市正竭力將自身打造成為“千年鹽都”的歷史文化旅游名城。
受當地經濟實力較為薄弱、經濟結構不合理、人才匱乏等多種原因的影響,自貢市鹽文化產業化發展相對落后,大量的鹽文化資源沒有有效發揮其潛在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比如,鹽的開采和提取還沿用傳統工藝,當地鹽工業發展的規模效益和集群效益還沒有充分發揮;“鹽都會館菜”“蜀南宴”“蜀江春”等鹽幫菜代表性餐飲企業還沒有打開全國市場,僅占據了省內部分市場。據統計,2010年春節黃金周全市共接待旅游者63.22萬人次,在全部的出游者中,過夜旅游者21.55萬人次,一日游游客為41.67萬人次。這組數據表明,在自貢市過夜的旅游者的比重僅占1/3,接近2/3的游客會選擇在自貢市游玩后去別地住宿。可見,當地固有的鹽文化旅游資源還沒能吸引大量游客,沒有形成“吃、喝、玩、住、學、購”的一體化文化旅游模式。
1.2 產業化程度不深
自貢市以依托鹽文化資源而發展起來的鹽文化產業化,逐步串聯起自貢市鹽業生產制造業、餐飲娛樂業、旅游文化業、文化創意行業等產業領域,推動鹽文化產業鏈條的形成和發展。但是其文化產業普遍存在規模不大、產業鏈不長、產業集群不顯著、文化資源開發力度不夠、文化產業科技和創意含量不高、文化產業結構不合理、整體實力不強等問題。
另外,自貢市井鹽生產沒有及時抓住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循環經濟和生態經濟的歷史機遇進行有效改革,自貢市鹽業行業仍然停留于傳統經濟階段,維持高能耗、高浪費、低產出、低附加值的產業生產模式,井鹽開采和加工的裝備水平和工藝技術都較為落后,絕大部分自貢市的井礦鹽商仍然采用手工采鹽的方式,很少使用大型機械,生產效率極低。另外,制鹽工藝仍停留在傳統蒸煮鹵水制鹽上,投入產出比不高,缺乏規模經濟效益。因此,自貢市鹽文化的產業化發展要進行深刻的產業化改革。
2 鹽文化與經濟聯動發展的重要意義
2.1 打造區域核心競爭力,提高區域競爭優勢
鹽文化產業具有創新性、滲透性、高增值力、強輻射力等獨特特征,與傳統鹽產業有明顯區別,而正是這些區別構成了區域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使其區域發展的競爭優勢更加明顯。
2.2 改變區域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發展
鹽文化產業化發展依托的是智力、科技、和文化資源,同傳統的產業相比,其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要小很多。鹽文化產業化發展是鹽資源豐富地區經濟發展突破自然瓶頸、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
2.3 引領價值實現,占據價值鏈高端,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
依托和培育鹽文化產業,積極推動本地鹽文化產業的發展,使區域經濟在鹽文化產業價值鏈的分離和聚合過程中把握主動權,占領價值鏈高端,引領區域價值實現,實現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
3 自貢市鹽文化產業化與經濟聯動發展的機制
在鹽文化產業發展上,要重視夯實鹽文化發展的社會基礎,使鹽文化產業發展從我國傳統與現實的鹽文化中獲取靈感,從多方面完善與發展我國鹽文化產業建設。
3.1 自貢市鹽文化產業化與經濟聯動發展的政策機制
自貢市市鹽文化產業化與經濟聯動發展目標的實現首先需要加強政策保障,多角度、多主體、多層面支持和促進自貢市鹽文化產業化的發展。
第一,土地政策方面,自貢市要進一步研究制訂土地功能差異化政策,提高用地保障和服務能力,落實水、電、氣等要素保障,確保鹽文化產業化發展用地與當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良好銜接,監督地級單位和企業將取得的土地使用權真正投入到鹽文化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建設中來。
第二,財稅政策方面,要求全市各級人民政府加大對鹽文化產業和區域經濟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綜合運用貸款貼息、經費補助、以獎代補等多種方式支持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大項目的發展和建設,在鹽文化產業化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率先實現突破。
第三,金融政策方面,自貢市市政府應當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擴大對服務業的信貸支持,加快開發鹽文化產業企業發展需要的金融產品;鼓勵各類創業投資機構、信用擔保機構對發展前景好、吸納就業多及運用新技術、新業態的中小鹽文化相關企業提供金融支持;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鹽業企業進入境內外資本市場融資,通過股票上市、發行企業債券和公司債券等多渠道籌措資金;積極引導外資向國家鼓勵的服務領域投資,擴大鹽文化相關企業利用外資的規模。
第四,技術政策方面,要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加快建立企業主導技術研發的體制機制,鼓勵產學研結合開展技術協同創新;支持企業建立產學研聯合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創新載體,支持企業面向鹽工業及鹽文化創意領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技術集成創新;面向現代物流、文化創意、信息服務、數字媒體、協同醫療、電子商務、休閑旅游等領域,實施服務業科技示范工程。
此外,自貢市還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優化在基礎設施建設、城市規劃、產業結構等方面的政策機制,為本市鹽文化產業化與經濟聯動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3.2 自貢市鹽文化產業化與經濟聯動發展的產業機制
鹽文化產業化發展必須對鹽文化產業體制進行研究和剖析,解決鹽文化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體制障礙。這種體制創新要在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條件下進行,要在鹽文化管理體系、行業市場準入標準、企業經營機制這三個方面做出革新。
第一,政府要認真觀察文化產業發展的國家戰略部署,主導國有鹽文化企業改革,塑造新型鹽文化市場主體;在政府主導下推進鹽文化產業進一步升級;堅持和發展市場在鹽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政府要給鹽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方便和實惠;政府應加強政策研究,制定更加科學的政策,并保證其能有力執行;政府在鹽文化產業發展中要盡量減少對市場的干預,積極為鹽文化企業服務。
第二,市場是自貢市鹽文化產業化發展的主導力量,市場對鹽文化資源的配置起決定性作用。企業在市場中發現消費者需求,通過產品開發與合理的市場競爭獲取利潤,消費者通過自主選擇和自主表達,用“腳”投票,參與市場經濟,通過選擇、購買、消費和評價的方式,淘汰劣勢企業,優化產業結構。自貢市鹽文化產業化發展不再停留在簡單粗暴的鹽化工業層面上,而是逐步調整為以鹽文化為依托的“品牌旅游城市”,鹽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成為首要任務,而僅靠歷史給予的鹽文化資源是無法達到現代旅游業發展的要求的,鹽文化旅游業產業創新的訴求顯得極為突出,大力開展產業創新關乎未來自貢市鹽文化產業化發展與經濟聯動發展。
第三,產業聯動類型分為垂直型和水平型,前者是基于產業鏈垂直聯系而發生的產業聯動過程,以產業內垂直分工為基礎。具體來說,垂直型產業聯動就是在同一種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按照價值鏈的比較優勢,從生產組織上把技術密集工序與勞動密集工序在空間地域上分開的分工體系。而水平型產業聯動是指基于企業之間的信任而形成的在技術開發、信息交流、市場開拓等水平方向上的合作與聯動,交互式學習、知識創造和分享、鄰里關系共建和根植社會文化是其核心內容。與水平型產業聯動相比,垂直型產業聯動是一種較為低級的產業聯動類型。所以,根據產業聯動的基本理論,自貢市鹽文化產業發展應選擇水平型產業聯動方式,加強鹽文化產業與廣告傳媒業、休閑旅游業、文化教育業、創意生產業、消費服務業等多項產業領域的合作和資源共享,以實現其鹽文化產業鏈的集群效應和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3 自貢市鹽文化產業化與經濟聯動發展的競爭機制
競爭機制是商品經濟最重要的經濟機制,它反映競爭與供求關系、價格變動、資金和勞動力流動等市場活動之間的有機聯系。
第一,自貢市應整合鹽文化及相關產業資源,培育本市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鹽文化企業,以帶動本市鹽文化產業發展。首先,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是鹽文化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自貢市應動員政府、科研機構、鹽文化產業組織、企業聯盟等多方力量開展鹽文化產業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以提高本市鹽文化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優化本市鹽文化產業的經濟結構。其次,一些具有代表性和發展潛力的本地企業應著重打造自身鹽文化企業品牌形象,比如知名餐飲品牌、旅游項目、著名建筑等,品牌形象承載著企業的文化和精神,品牌價值是當今時代衡量企業競爭力的又一關鍵因素。最后,通過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鹽文化企業,帶動當地鹽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形成產業集群和規模經濟效益,進一步擴大本市鹽文化產業在國內和國際上的影響力。
第二,積極培育和完善鹽文化產業市場競爭機制,加速形成良性的市場競爭環境。市場競爭機制的建立不僅需要宏觀指導和監督,也需要市場經濟規律的自發調節。一方面,科學合理的法律法規能夠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為自貢市鹽文化產業化發展提供法律保證。鹽文化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的成果需要得到知識產權法的承認和保護,鹽文化產業化發展中需要反壟斷法來保障市場競爭的自由性和公平性。另一方面,市場經濟下,價值規律和消費者行為都會自動調節市場結構,在公開透明的市場競爭中,鹽文化相關產品的技術含量、創新程度、使用價值、價格水平、社會效益等多方面都體現鹽文化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自由市場通過價值規律(產業內價值和產業外價值)自動淘汰競爭力較弱的企業。企業所提供的產品和塑造的品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而消費者的選擇行為最終決定企業的存亡。
主要參考文獻
[1]吳曉東.自貢鹽文化旅游發展策略[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9):235-238.
[2]鐘長永.源遠流長的鹽文化[J].中國井礦鹽,2002(1):37.
[3]李海霞.日本文化產業戰略思想及其啟示[J].現代日本經濟,2010(6):24-31.
[4]葉森.區域產業聯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10):48-50.
[5]陳星生.井鹽文化與自貢的城市精神[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4-9.
資源型產業既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是國家經濟和安全的重要保證,伴隨資源型產業的發展,現今是我國資源型產業轉型的重要時期(增長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約型增長),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是實現資源型產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把握產業內在發展規律對于提升核心競爭力、制定產業政策促進經濟發展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對于產業鏈理論的研究有助于我們系統地、整體地認識產業發展的過程,掌握產業發展的規律,對于我國當前資源型產業結構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產業維分析
通過對產業鏈概念的描述,可以得出產業鏈各部門之間存在一種技術經濟關聯關系,且其是依據一定的邏輯和空間分布關系而形成的關聯度形態。其本質是反映產業鏈中存在內在關聯度的企業群結構。這種關聯度在產業鏈中主要表現了六大維:價值維、供需維、知識維、企業維、集群維、產品維,如圖1所示。
價值維:指產品從原材料到最終產品銷售的價值增值過程,其增值過程可以分為基本增值過程(原材料供應、產品加工、銷售等)和輔助增值過程(組織建設、人事管理、技術開發、管理等),但每個過程中的增值環節對價值維的影響程度各異,關鍵要看其所處環節的位置。而在通常情況下產業鏈上的價值是分布不均的且非靜態的,因為產業鏈內不同的組成關系也會影響到價值鏈的分布,通常情況下處于產業鏈上的“鏈主”企業將獲得較高的價值空間。
供需維:產業鏈是同一產業內不同企業間的相互關聯程度,這種關聯程度便是彼此間的供需關系,上游企業向下游企業輸送原材料和信息,而下游企業和上游企業間存在大量的信息、物質交換。伴隨生產力的發展,企業間的分工協作更加緊密,除了通過產品進行供需外,還逐步延伸到產權,市場契約等形式推動供需維的發展。
知識維:當今世界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伴隨其發展,知識管理從各方面興起,產業鏈的研究也逐步走向知識層面,因為知識資源的廣闊度直接影響到相關產業的發展,使其與產業緊密結合(產業的發展推動知識的前進,知識的前進將進一步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企業維:產業鏈中企業生命體通過物質、資金、技術等流動和相互作用形成企業鏈條。伴隨產業的發展,企業間的分工協作日益緊密,分工的好壞直接影響產業的發展,企業鏈維度逐步被拉上產業鏈發展的研究層面。
集群維:集群維指的是產業鏈在不同區域內的分布特性,從當前的產業鏈發展可以看出,當一個產業處于發達期時產業鏈在空間內都表現出一種集群現象,通過研究產業的集群度,將有助于產業的整體升級。
產品維:產品維指的是從自然資源到最終產品的加工過程,而產業鏈上的每個企業都必須完善其產品的品質,使其順利實行上下游相關企業的供需環節,因為產業鏈從其功能上也可看成上下游企業產品功能不斷加強的過程。
資源型產業鏈升級探索
產業鏈的升級是一個動態協作的過程,其發展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產業鏈條各個節點的收益,表現為產業收縮和延伸,進入21世紀,由于知識的發展引發技術的騰飛使得產業的升級成為產業發展的常態,尤其是資源型的產業。
(一)產業鏈升級定義
關于產業升級的概念,學術界還沒有形成共識,一般認為現有產業的技術基礎有根本性的提高,使產業發生轉型(如由資本密集型產業轉為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半轉型的變化,稱為產業升級,或者某一產業中存在不同的技術層次,如果高技術層次部分顯著增長、大量取代中低技術層次,也稱為產業升級。因此,綜合而言,產業升級主要是指產業結構的改善和產業素質與產業效率的提高。
(二)產業升級的動因
產業鏈升級的定義在很多書上都有定義,但至今沒有確切的的涵義,對產業鏈的整合的最終目的是進行產業鏈升級,以達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分析資源型企業的產業鏈可以得出推動其資源型產業鏈發展的促動性因素:資源要素、知識要素、管理要素、產業要素具體如圖2。
資源要素:資源屬于產業最上游的競爭條件,資源的供應充足與否直接關系到下游相關產業的發展,可以說對資源型產業來說,其產業內的相關產業對資源的依賴程度相當高,所以企業可以通過產業整合解決其發展道路的瓶頸。
知識要素:在資源型產業中,產業的發展得益于其成本多寡,成本的多寡關鍵在于技術的推進,而技術發展的推動因素是知識的支撐。資源型產業的發展在于知識的運用和把握。
管制要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伴隨產業的發展(資源型),政府可以通過環境的變化采取相關政策限制和促進產業的發展,推動產業的健康發展。
產業要素:反映的是上下游產業的擴散和產業之間的支撐,良好且富有競爭力的產業會促發產業鏈之間產業的整合和發展,以資源型產業為例,其技術的發展可以擴展到整個產業進而促使相關產業從中獲取利益。
(三)資源型產業升級
資源型產業鏈描述的是從原材料到產品的企業網絡結構,縱觀分析產業鏈的發展可以得出,資源型產業鏈的升級分為垂直一體化模式(企業向產業的上下游延伸)、橫向一體化模式(同類企業兼并或聯合)、斜向一體化模式(與本產業密切相關的企業進行一體化)和混合一體化模式(產業收縮或延伸,甚至產生新的產業鏈)。并通過這四種模式的發展改變原有資源型產業鏈的鏈維,進而達到產業升級的目的。
1.縱向一體化模式。產業鏈的縱向整合就是對產業鏈縱向形態上的戰略性資源進行整理、協同、綜合、系統化、集成和融合,形成對戰略性資源和能力的有效控制,培育核心競爭力,保持競爭優勢的戰略。針對資源型產業鏈縱向整合可以通過主導企業延伸業務、控制產業鏈關鍵環節和主導環節來改變六大鏈維達到產業升級,可以利用資本控制和滲透、技術控制以及契約約束等實現。主要包括:投資自建、兼并收購、聯合投資、戰略聯盟等形式,對于資源型產業鏈,其發展的關鍵環節往往是上游的資源供給環節,為了提高企業對原料供給的控制力和整合力度,處于生產環節的主導企業應該向上延伸整合,以保證資源供給的穩定,不受制于人,同時,為了增加產品的附加值,資源型產業可以通過知識的創新改變技術使產業鏈向下游延伸,提高產品加工深度,獲得更多的附加值。縱向一體化還可以通過改變上下游企業間的契約關系使資源型產業更加集中,達到集群效應,推動產業的升級(詳見圖3)。
2.橫向一體化模式。橫向一體化戰略也叫水平一體化戰略, 實質是資本在同一產業和部門內的集中,目的是實現擴大規模、降低產品成本、鞏固市場地位。因為資源型產業鏈各環節的特點和具備的優勢各不相同,其發展速度和對產業鏈的影響也不相同,但是資源型產業鏈的強大歸根結底還是其每個環節內企業的發展壯大,因此加強資源產業鏈環節的橫向整合,提高每個環節的競爭力和效率是提高產業鏈運行效率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對于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和主導環節而言,它們的發展壯大能夠增強對產業鏈的領導力和控制力,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帶動產業鏈整體的發展運行。通過橫向一體化改變并行企業的契約關系使資源型企業獲得規模經濟,在此基礎上利用先進技術的滲透強化彼此間產品的加工能力,并使其向產業集群發展,加強資源型企業集群度。
3.產業融合一體化模式。產業融合一體化是利用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兩種模式的融合來達到資源型產業升級的目的,是現今產業升級必須考慮的一種,它集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的優勢來達到產業整體升級。
4.斜向一體化模式。毫無疑問,上述三種模式是當今產業升級的主打模式,但隨著產業的發展,與資源型產業緊密相關的企業也將不可避免的對產業的整體發展造成影響,在這種形式的影響下,斜向一體化模式無疑可以解決這種困境。斜向一體化模式指的是與本產業鏈聯系緊密的相關企業進行一體化的模式,目的在于加強相關企業的合作,獲取應用的競爭力,如資源型企業可以根據其自身發展的需要組建自己的物流企業,因為在資源型企業飛速發展的新形勢下,資源型企業急需一個現代、高效率的資源物流進行配套支撐,減少資源和產品供應問題,但問題是現今資源型企業的物流專業化程度低,運輸倉儲的現代化水平低等與資源型產業發展的腳步嚴重脫節,作為資源型企業可以在這種情況下加強建設,力爭使其成為資源型企業的三大業務體系之一,推動資源型產業升級。
綜合分析產業升級的模式和其對產業鏈維的影響我們可以總結如表1所示。
資源型產業鏈升級模型
當今世界尤其是中國,資源型產業與國外相比仍處于相對的劣勢,資源短缺是其中一大要素,因而資源型產業的競爭也異常的激烈。企業可以通過產業升級,挖掘內外協同因素,推動產業整體發展,綜合前文所述,可以歸集產業升級的整體框架為:6+4+4戰略模式,6代表資源型產業發展的六大維度;4代表影響產業升級的四大必要但非充分因素;4代表產業升級四大整合模式。但重點是通過四大整合模式來改變六大鏈維來達到資源型產業的整體升級。
本文在現有產業鏈文獻的基礎上,進行一定量的創新并結合資源型產業鏈發展動態,提出了資源型產業鏈升級框架,以期望對資源型產業的升級優化提供應有的理論指導。但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產業鏈的鏈維概括的不夠豐富和完善,且全文都是定性的分析,缺乏一定量的定量分析,未來的研究方向需在供需鏈維和價值鏈維的分布上進行進一步的定量分析,以期達到全方位的探討價值鏈升級模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吳金明,邵昶.產業鏈形成機制研究―“4+ 4+ 4”模型[J].中國工業經濟,2006(4)
開展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是基于對浙江“三農”金融發展形勢的深入認知和綜合研判,體現為三個“必然要求”。
(一)對接浙江“大三農”金融服務的必然要求。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農業產值占總產值不到5%,但依托于發達的市場經濟和縣域經濟,農業現代化、規模化、產業化走在前列,“大三農”特色突出。由于走的是一條資本密集型、科技密集型道路,其投資規模更大,資金使用周期更長,資金管理要求更高,對金融需求的依存度大幅度提升,必須引入相匹配的新型金融服務手段。
(二)提升浙江農村金融服務質效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浙江農村金融服務取得了長足發展,服務網絡更加健全,金融產品更加豐富,服務方式更加親民。但總體來看,其理念和模式仍沿襲“要抵押、要擔保”的傳統套路,嚴重制約金融服務可得性的進一步提升,同時造成“兩鏈”(指擔保鏈、資金鏈)風險和信貸產品與客戶需求的脫節。因此,為實現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新突破,必須從理念和方法上尋求變革。
(三)引領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發展的必然要求。
近十年來,受益于改革紅利及縣域經濟增長,浙江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快速發展,存貸款居全省首位,各項監管指標均達到“好銀行”標準,金融支農主力軍作用突出。但不容忽視的是,其內部管理粗放、核心競爭力不突出、風險控制能力弱等短板始終未得到有效加強,難以應對利率市場化、互聯網金融、其他銀行下延等多重挑戰,必須尋找有力抓手推動轉型發展。
階段性成果
經過一年多探索,在監管部門引領下,各試點機構夯實試點基礎,推動產品創新,跟進管理轉型,初步構建形成產業鏈金融服務新格局。
(一)多點開花,試點探索全面開展。
按照“自愿報名、保證質量;有進有出、控制總量”原則,浙江銀監局先后啟動兩期試點遴選,約2/3的農金機構報名,最終24家機構獲得試點資格,各地市至少1家,形成“星星之火”之勢,其州致力于打造示范區。截至目前,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已覆蓋全省十大主導特色產業、約40個細分農業行業,形成多項研究報告;推出“茶鏈通”“農鏈通”等專項產品近30個,為浙江農村金融服務注入新生力量。
(二)因地制宜,形成六大特色模式。
1.按風控技術劃分,形成“動產擔保”和“信用擔保”兩大模式。一是動產擔保模式,即鎖定預期現金流為擔保品,直接作為第一還款來源。目前,浙江轄內半數以上試點機構已嘗試推出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下的動產融資產品;已納入擔保品的種類包括:應收賬款(以訂單、合同、發票等為憑證載體)、存貨、資金流水(以POS機交易額度、銀行資金轉賬記錄、網商交易電子記錄為載體)。二是信用擔保模式。將內生于產業鏈交易的商業信用轉化為銀行信用。如,銀行與政府、農業園區管委會、行業協會等第三方組織共同確定授信名單;又如,與“信用村鎮”建設相結合,基于農戶信用檔案分析開展產業鏈批量授信。
2.按服務模式劃分,形成“核心企業帶動型”和“非核心企業帶動型”。一是“核心企業帶動型”。核心企業或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上下游提供直接增信,如為上下游繳存保證金、提供應收賬款擔保或抵押物,銀行機構據此批量發放貸款。目前該模式在各試點機構已廣泛運用。二是“非核心企業帶動型”。在缺乏優質核心企業的情況下,通過農業產業鏈“三流”(指信息流、資金流、物流,下同)的分析和管理,實現對各環節、各主體的分別增信。該模式下,相關主體并未統一納入金融服務安排,彼此間也并不承擔實質連帶還款責任,為松散型產業鏈的金融服務思路。
3.按服務對象劃分,形成“微小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和“產融結合模式”。一是“微小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典型如溫嶺合行“細胞法”,主要服務兩類對象:小型農業產業鏈(可能僅有兩個環節)、由多個細分行業組成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由于產業鏈規模較小,環節簡單,銀行機構通過建立合作項目將其串聯起來,聯結方式既有信用擔保,也有動產擔保,形式相對靈活多樣,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金機構服務范圍有限(僅在縣域),或產業鏈發育不足、鏈條較短等問題。二是“產融結合”模式。該模式下,銀行成為“產業專家”,通過與專業第三方合作,輸出先進生產經驗,提供咨詢服務,結合金融服務深度介入,引導產業發展。如嵊泗聯社建立了貽貝產業的技術引導和輸出機制,并以此扶優限劣,發放產業專項貸款。
(三)以點帶面,推動內部管理轉型。
1.業務流程精細化。在推進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方法落地的過程中,“眼見為實”“交叉驗證”“現金流測算”等工作成為必選動作,有效解決貸款“三查”不到位問題。
2.管理流程精細化。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涉及客戶眾多,各機構普遍采取“一鏈一策”的審批方式,由總行調動各部門、各支行提供一攬子服務,并帶動相關流程的優化再造,推動扭轉農信社“大支行、小總行”傳統模式。
3.后臺支持能力提升。多家機構自主建設產業鏈金融服務信息系統,將產業鏈各節點信息通過圖形、數據等形式予以刻畫及展現,不僅有效支持業務開展,也使科技研發和引領業務的能力得到鍛煉。
動漫游戲游藝產業被稱為我國創新型文化產業中的“朝陽產業”,當前它的主要價值特征體現為創意性、文化性、科技性、娛樂性、休閑性、產業可持續發展性和附加值快速增長性上。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動漫游戲游藝產業價值鏈涵蓋到集聲、光、電、機械、動漫、影視、娛樂、休閑旅游一體化的高科技與旅游商貿結合互動的產業鏈,同時,也是傳播一個國家意識形態信息與文化的重要載體。
動漫游戲游藝產業是創新型文化產業中最具活力,傳播范圍、互動效益最廣的產業。如何能夠更快更好地推動這一產業健康、陽光、時尚的發展成為我國政府正在探索的方向。中山市是中國動漫游戲游藝機產業的發源地,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有20多家游戲游藝機企業,包括室內和室外游藝機的行業龍頭企業金龍和金馬。中山市目前動漫游戲游藝機產品占國內70%、全球40%的銷售份額,2006年,中山成為全國第一批游戲游樂經營場所管理工作試點城市后,動漫游戲游藝產業呈現出發展上升的良好機遇和前景,被廣東省確定為打造動漫游戲游藝產業集群的龍頭。
制定優惠的產業發展政策,推動產業朝深度和廣度發展。
政策的引導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條件和依據,中山市成立了以政府牽頭,聯系經貿局、發改局、財政局、文廣局、科技局、教育局、國土局等相關部門制定本部門扶持游戲游藝產業發展的實施細則,在中山市港口鎮中國游戲游藝機產業基地的基礎上,加快和加大了產業園的規劃、配套服務和建設力度。加快制定游戲游藝企業引進和發展的優惠政策和具體措施,將產業園的建設與創新型文化產業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擴大產業園建設規模和產業經營、銷售、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大了上下游產業鏈企業的引進力度,對待動漫游戲游藝機企業不嫌貧愛富,在產業相關的政策范圍做到優惠共享,吸引一些配套的小企業到產業園落戶經營,逐步形成了完備的產業鏈集群發展的地域優勢。
對以動漫游戲游藝產業帶動創新型文化產業和休閑旅游產業發展的企業進行發展重點扶持,在現有政策的基礎上,對于以動漫游戲游藝產業帶動的特色旅游項目,從中山市旅游業發展專項資金中抽出資金按項目審定給予獎勵,監督企業專款專用,扶持企業創新發展產業鏈,拓展新的盈利模式。
鼓勵有條件的游戲游藝企業上市,政府幫助企業進行上市前輔導,提前在科技創新、專利申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制定等方面進行幫助,從而加快了動漫游戲游藝企業轉變企業經營和發展思路,推動動漫游戲游藝企業通過上市來帶動產業集群式跨越發展。
支持原創,對研發的產品獲得各種獎項的企業和個人,經相關主管部門認定后,予以補助和獎勵。鼓勵企業跨地區并購或參股相關的動漫游戲游藝企業,投資動漫游戲游藝項目的孵化和開發,建立良好的創新發展機制,為中山動漫游戲游藝企業產業鏈完備建設和延長建設提供政策和資金貸款支持。目前中山市的金馬、金龍、世宇和智樂等游戲游藝企業都加大了科技研發力度,成功申報多項國家級和省級重大專項科研成果,并進行跨地區產業經營,已逐漸成為動漫游戲游藝行業的龍頭企業。
注重中國(中山)國際動漫游戲游藝產業博覽會的價值宣傳,提升品牌形象。
中山市委、市政府把動漫游戲游藝產業作為中山新一輪經濟轉型升級和發展的戰略產業,大力培育和支持其發展。從2008年第18屆中國國際游藝機產業博覽會暨2008中國(中山)國際動漫游戲游藝產業商貿洽談會在中山舉行開始,中山市已爭取到博覽會永久落戶中山的資格。中山市將中國(中山)國際游戲游藝產業博覽會的宣傳內涵外延進行拓展,通過辦展會的機會和途徑,宣傳中山發展動漫游戲游藝產業、發展創新型文化產業、發展現代新型娛樂旅游產業、發展動漫游戲教育產業的成就和產業配套發展措施,吸引了國內外相關的企業、高校、投資人、專業技術人員來中山發展。通過專業的動漫游戲游藝機展會平臺,達到企業、資金、人才、新聞輿論、社會認知度朝中山聚集的目的,擴大了中山在上述領域的社會影響力,奠定了中山動漫游戲游藝產業在行業中的地位,提升了中山市創新型文化產業發展的品牌形象,正在實現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展會的目標。
整合動漫游戲教育資源,為產業創新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動漫游戲游藝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持,當前動漫游戲游藝產業的發展遇到創新的瓶頸問題,如何突破這個瓶頸,是解決中山動漫游戲游藝機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在市政府相關部門的統一協調下,中山市相關的高校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和學校自身的辦學條件和優勢,加大了對動漫游戲游藝師資隊伍的引進和人才培養的扶持力度。同時鼓勵本地教育培訓機構與國內外動漫游戲游藝教育機構開展聯合辦學,引導學校與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在動漫游戲游藝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中設立動漫游戲游藝人才專項培養經費,用于扶持和獎勵人才培養優秀的高校和教育培訓機構,使動漫游戲專業建設能夠與游戲游藝企業科研進行高度的結合,實現工學結合、校企政三級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滿足了中山動漫游戲游藝產業創新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與文化、休閑旅游有機結合,把中山建設成動漫游戲游藝產業創新發展和經營模式轉變的實踐基地。
中山市游戲游藝企業經過近幾年的滾動發展和壯大,一些企業已經積聚一定的能力和能量,在研發、生產、銷售、主題樂園或游樂園連鎖經營、游樂與休閑娛樂業結合等方面走出了一條產業鏈經營發展創新之路。形成新形勢下產業互動發展的態勢。如中山市金馬游戲游藝設備有限公司,利用自主開發生產的產品,打造中山市長江5A級游樂園項目,形成了一條集開發、生產、游樂園建設和經營管理的產業鏈發展模式,為產業創新發展探索了一條新的盈利模式,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企業開始將這種盈利模式逐漸在全國推廣。
加快動漫游戲游藝產業轉型升級,搶占產業發展高地。
陀螺歷史久遠,但文獻記載則多以宋朝時出現的一種類似陀螺的玩具為開端,稱做“千千”(或稱千千車);那是一個中心軸(鐵制)長約一寸的圓盤形(直徑約四寸)物體,用手捻在盤中運轉。《嬰戲圖》中,畫面的前方有兩個孩童,正打著陀螺玩耍,也證實當時確有倒鐘體的陀螺出現,由畫面考察,當時的陀螺應是木制的,像個圓錐體,用繩子纏好了,往地上前拋後扯,陀螺便在地上運轉起來。當它速度慢下來時,再用繩子不斷抽打它的側面,如此便可轉個不停。而陀螺的歷史,最遠可以追溯到我國山西夏縣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就發掘了石制的陀螺。可見,陀螺在我國最少有四、五千年的歷史。
現代對陀螺的解釋:任何物體只要能以其重心為支點,受力後能保持穩定的自身運轉狀態,則可稱之為陀螺。
陀螺原理
陀螺高速度運轉時,就產生了慣性,這慣性使得陀螺轉子指向一個固定的方向,施加與運轉方向相向的外力,能夠提高轉速,增強陀螺高速運轉的穩定性。
陀螺高速運轉的三個關鍵點:陀螺尖端支撐點能夠承受整個陀螺的重力;陀螺尺寸取決于縱橫向,其中橫向半徑愈大,其運轉穩定性愈大;外力作用于陀螺半徑最大的處,轉速加快,穩定性增大。
人才陀螺
人才陀螺是陀螺原理在現代人才構建標準上應用。傳統上,我們把飽讀詩書、博學多才之人稱為人才,但是隨著現代社會分工、合作、科學技術進步的發展,市場對人才的評定,不僅僅停留在職業技能層面,而且對人才的職業道德、是否滿足企業需求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是否較高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則成為人才評定的基本標志。
人才陀螺能夠反映人才職業道德、職業技能、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三者關系,是人才評定的新標準。
職業道德是人才陀螺的支撐點,職業道德即包括人才對崗位的責任心,也包括人才對企業的“契約意識”,它是人才陀螺的支撐點。人才是從企業工作實踐中鍛煉出來的,沒有責任心的人、沒有“契約意識”的人不可能在企業長久、不能用心參與到工作實踐中,不會成為人才。企業與人才榮辱與共。讓他們不負平生所學,能盡其才,不枉此生,與企業一起實現人生最大價值,形成對己――自我超越(勤學)(多做):對人――潤物無聲(樂施)(奉獻):做事――水滴石穿(堅持)(用心);做人~一晶瑩剔透(光明)(誠信)。
“職業技能”是人才陀螺核心。職業技能包括兩個層面,即“技術”和“能力”,是人才陀螺的方向。
技術是人才陀螺的縱向,體現為在知識面、技術水平的發展上。能力是人才陀螺的橫向,體現為工作積極性、責任心的發展上。人才陀螺以縱向發展為基礎,重點發展橫向,是“橫縱”的人才構建模式。
“企業需求”是人才陀螺運轉的“無形的鞭”。企業需求是人才陀螺的無形的鞭,人才是從企業工作實踐中鍛煉出來的,反映了企業需求。公司把未來交給他們,他們把理想交給公司,大家是一體的,是朝同一個方向前進的,有共同的志向;彼此不是對立,是同志。同時,人才流動也是企業需求。在企業需求的鞭策下,不斷完善人才橫縱向發展,才能夠實現人才陀螺高速運轉。
企業陀螺
“企業陀螺”是陀螺原理與企業決策、企業內部橫縱模式管理以及產業市場結合的新思維。
“決策”是企業陀螺的支撐點。決策是企業運營的關鍵,也是企業陀螺運轉的支撐點。現代市場競爭激烈,正確的決定能夠為企業運營指引方向,在明確方向的前提下,企業管理、市場開拓才能夠健康發展。
“橫縱模式”是企業陀螺管理精髓。企業管理先要構建縱向模式,即企業組織架構,再建立橫向模式,即交流平臺。企業陀螺的管理精髓在于以縱向模式為基礎,大力發展橫向模式,是一種“橫縱模式”。
企業陀螺的縱向模式,即企業組織架構。組織架構是在企業發展初期構建的,它的直接作用是完善企業結構,實現職能,企業的管理能力取決于企業是否擁有一支具備特殊組織才能和企業家才能的管理隊伍,縱向模式管理促進部門上下級的工作對接、問題解決、工作安排以及促進上下級情感交流等,提高部門職能的完成效率與效益。
企業陀螺的橫向模式,即企業內部同級部門的橫向平臺。橫向模式管理首要建立橫向交流平臺,以解決部門間工作協調、技術差異、情感溝通等,是促進企業整體效益提升的關鍵,同時也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部分。
“產業市場”鞭策企業陀螺高速運轉。產業市場是企業生存的環境,企業陀螺只有與產業市場發展方向一致才能夠促進高速運轉,反之,如果企業陀螺運轉方向與產業市場發展方向不同步,必然導致落后、淘汰。產業陀螺
“產業陀螺”是陀螺原理在產業資源科學分配、橫縱產業鏈構建、國家產業政策應用的綜合體現。
“科學分配”是產業陀螺的支撐點。產業發展,產業陀螺的運轉講究資源的科學分配,即包括生產資料科學分配、也包括生產力科學分配。產業運轉必須科學分配,這種分配不是體現在量上的分配,而是在落后技術、落后產品生產與先進技術、優勢產品生產上的資源分配,通過減少落后技術、落后產品生產資源損耗,增加先進技術、優勢產品生產資源投入的一種平衡。
“科學產業鏈”是產業陀螺橫縱的發展。科學產業鏈是在產業資源科學分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科學產業鏈分為縱向產業鏈和橫向產業鏈。
縱向產業鏈,即建設從原料生產一中端產品一終端產品一市場的產業鏈,經過了近30年的發展,非織造產業已基本建成了縱向產業鏈,即從纖維原料生產一非織造產業生產一非織造產業產品一市場應用的產業鏈。縱向產業鏈的效益體現在數量的增長上。
橫向產業鏈,即縱向產業鏈構成部分的橫向配套,包括管理配套、人才配套、研發配套等。非織造產業縱向產業鏈中,無論是纖維原料生產、非織造產業生產、非織造產業產品,還是市場應用,都必須有配套的管理、人才支持、技術和研發。橫向產業鏈的效益體現在技術創新、管理效益、產品技術含量的增長上,是產業提升的關鍵環節。經過近30年非織造產業縱向產業鏈已經實現量的巨大增長,未來應發展橫向產業鏈,提升技術創新、提升管理效益、提升產品技術含量。
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視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六穩”“六保”決策部署,圍繞“一谷一城”建設和“十四五”規劃,以培育壯大綠色食品、礦泉水、飲料、食用菌為重點,以強鏈、補鏈、延鏈為方向,進一步做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融通供應鏈,構建具有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二、工作目標
按照“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突出產業發展特點和優勢,聚力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大幅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打造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綠色食品、礦泉水、飲料、食用菌產業集群、產業基地、優勢企業,形成多業并舉、多點支撐、多元發展的現代化產業發展格局,推進我市產業邁向新臺階。
三、工作機制
選擇我市重點產業,按照“一位縣(處)級領導、一個部門牽頭、一名部門負責人、一套工作專班”模式,每條產業鏈由一位縣(處)級領導擔任鏈長,形成領導掛帥、牽頭部門負責、相關部門和企業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由鏈長牽頭定期專題研究推動產業鏈發展重要事項,會商調度重點工作。市農業農村局負責綠色產業鏈鏈長制工作總體組織推進、協調調度工作,實時匯總、梳理產業鏈發展中遇到的共性問題和關鍵性難題,提交市政府及產業鏈鏈長統籌協調解決。
四、主要目標
聚焦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大力發展礦泉水、飲料、食用菌等優勢特色產業,精心打造有影響的產業集群、產業基地、領軍企業和核心品牌,著力形成和鞏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綠色食品產業鏈,推進我市農業產業做大做強。到2025年底,規模以上綠色食品企業營收增幅均超5%以上。
五、主要內容
(一)調研梳理礦泉水、飲料、食用菌等產業子鏈發展現狀,全面掌握各產業子鏈龍頭企業、重點項目、主要平臺、相關上下游配套、制約瓶頸等情況。
(二)堅持龍頭引領,推進產加銷一體,根據調研情況研究梳理各產業子鏈的“五清單”(龍頭企業清單、重點項目清單、產業集群清單、問題清單、政策清單),做到產業有序發展。
(三)圍繞各產業子鏈的上下游環節,結合實際制定做大做優做強各產業子鏈工作計劃,統籌推進鏈上企業發展、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人才引進、技術創新等重大事項,實現全產業鏈協調發展。
(四)研究梳理支持各產業子鏈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解決發展中的重大困難和問題。
(五)建立各產業子鏈發展日常調度和對接溝通機制,加強工作協調,細化扶持舉措,形成工作合力。
六、重點任務
(一)培育龍頭企業。利用現有支持政策,支持產業龍頭企業向前端延伸帶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經營主體建設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深化產品加工和強化市場拓展。各產業子鏈牽頭部門領導干部建立對口幫扶機制,分類指導、協調解決企業融資難、用地難等方面的困難,幫助龍頭企業進一步增強實力。重點扶持農夫山泉、通林菌業有限公司、利生源、厚愛等重點加工型企業,培育一批年產值超5000萬元以上帶動能力強的“大龍頭”,形成各產業子鏈企業梯次培育機制,提高農產品轉化率和市場占有率,讓各產業子鏈龍頭企業強起來。
(二)發展示范基地。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引領帶動作用,加快富民產業等標準基地建設,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制度,推動綠色食品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發展,讓各產業子鏈原料基地規模大起來。
(三)提升產品加工。統籌推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支持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產品保鮮、儲藏、烘干、分級、包裝等初加工設施。支持加工農業企業與科研院所加強合作,改造提升優勢特色產業,攻克一批產業關鍵性技術難題,推廣運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建設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
(四)強化品牌建設。堅持品牌化經營發展思路,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開展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以及品牌產品創建等,創響一批“國字號”“省字號”“老字號”區域知名品牌。加快培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挖掘傳統、風俗等特色文化并融入品牌建設中,促進農產品溢價增值,讓綠色食品品牌樹起來。
(五)完善冷鏈物流。支持加工農業企業建立自動化立體冷庫、中轉保鮮庫等設施,培育流通企業聯建區域配送中心,建設倉儲、運輸、配送全程的“無斷鏈”冷鏈物流體系,讓農產品冷鏈物流暢通起來。
七、時間安排
(一)6月底前,成立市綠色食品產業鏈鏈長制領導小組,建立各產業子鏈專班。開展一次專題調研,梳理“五清單”。召開一次工作調度會議。組織開展一次產業鏈供需、產融、技術等對接活動。
(二)7月底前,完善各產業子鏈發展的扶持措施。
(三)8月底前,組織農業龍頭企業與浙江對口合作企業對接,洽談合作項目。
(四)12月底前,在工作推進中,及時梳理一批問題臺賬,集中協調解決一批制約龍頭企業發展的困難和問題。
八、組織實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實施產業鏈鏈長制是市委市政府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決策,是應對疫情影響、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各部門務必高度重視,結合各自實際找準定位,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強化協調聯動,確保鏈長制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判斷一個國家的碳排放密度要從總體上進行考核,同時低碳經濟的實現也要求從整體層面進行測度。對于我國而言,在新形勢下如何實現從高碳到低碳經濟的過度發展,這不僅取決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同時也取決于產業鏈的協同作用。
一、低碳產業鏈的內涵
傳統經濟模型下的產業鏈以低成本追求以及功能適應為主要聯系,而在低碳經濟時代,通過多種手段降低碳排放密度以及打造全程低碳產業鏈成為產業鏈各環節的責任。我們所說的低碳產業鏈就是在產業鏈所涉及到的所有環節都使用低碳運行方式,包括研發、制造、包裝、運輸以及服務等環節都要使用低碳標準進行衡量,從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以及綠色競爭力的形成。
低碳產業鏈的考量一般以產業鏈整體為對象,可以是橫向的考量,例如這一行業較之其它類似行業的碳排放密度的高低;也可以是縱向的考量,例如本產業鏈的過去到現在碳排放程度的改變。
二、低碳產業鏈視角的低碳經濟推進
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途徑在全球范圍內主要有三條:發展具有可再生特點的清潔能源或者是提升化石燃料的利用率;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第三產業或者新興產業等低碳特征的產業;廣泛應用節能技術,將其運用于產業鏈全過程。而實際上要切實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要綜合應用三種途徑。
1.基于低碳產業鏈的低碳經濟推進模型
上述三種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途徑中推進低碳產業鏈是最為基礎,同時也是最為重要的途徑。這一途徑不僅充分體現了一個企業或者國家在當今綠色經濟條件下謀求國際競爭力的訴求,同時也說明了國家轉變發展模式的內在要求。為此,基于對低碳經濟下我國低碳經濟推進路徑的內在機理探究,提出了推進模型(見圖1)。
從圖1的推進模型不難看出,要有效地推進低碳產業鏈需要低碳半成品供應、低碳原材料供給以及低碳制造過程的聯合推進。而低碳經濟推進模型所涉及到的要素則需要低碳半成品以及低碳原材料等供給,如果沒有以上要素,低碳經濟就無從談起。從低碳經濟設計的過程來看,低碳產業鏈的完成需要整個過程的各個環節都以低碳的標準要求自己,并且上下游產業鏈之間以低碳化的程度作為供應商選擇的重要因素。
由低碳產業鏈得到的最終產物即為綠色競爭力的表現。但是這一競爭力并不等于市場競爭力,為此要實現這一轉化還需要市場形成低碳消費理念。通過改變消費者的消費理念,使得低碳消費成為時尚,從而消費者愿意為低碳產品付出。有了消費者的支持,低碳產業鏈也并不一定就能形成,這里認為其形成還有賴于政府關于低碳產業的規章制度,甚至企業對綠色競爭力的追求,從而構成產業鏈所要的外驅力與內驅力。也就是說低碳產業鏈形成的充分條件為消費拉動、政策支持以及對綠色競爭力的追求,在此基礎上實現低碳經濟的“三駕馬車”才能更好地為之服務。
2.基于低碳產業鏈的低碳經濟推進路徑
通過低碳產業鏈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必須在客觀規律的指引下進行,我國推進低碳經濟主要有三種途徑:
第一,依靠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采用新材料、技新術以及新工藝推動產業低碳化發展。這種模式主要適用于對傳統企業的改造中,通過采用綠色技術推動傳統產業向低碳化發展,加速了推進步伐。
第二,依靠園區的規劃引導來吸引低碳產業的聚集而形成低碳產業鏈。這種模式以構建低碳工業園區為目標,通過產業鏈的聚集來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工業園區可以在企業采購中融入清潔生產、生態設計、環境管理、綠色招商等,從而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以及污染物的排放及產生。
第三,部分企業帶頭以及協作伙伴參與形成低碳產業鏈,進而推進低碳經濟發展。作為帶頭企業一般具有自身技術優勢以及品牌效應,為了延續以上優勢需要打造綠色競爭力,此時要求其他企業加入構成低碳產業鏈,實現低碳經濟發展。
隨著低碳經濟的綠色競爭力越來越為大家所重視,低碳產業鏈必將會被更多的產業、國家、地區所利用與推廣。可以說在當今國際環境下,走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是各國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低碳產業鏈構建以及能源結構優化來加速我國實現低碳經濟的目標,對我國企業形成綠色國際競爭力將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